慢性病防控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32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慢性病防治工作总体要求,积极参与创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结合我局的特点,落实与加强慢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一、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对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指导,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慢性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责成办公室牵头负责慢性病工作的组织落实,明确各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将相关工作纳入各部门年度管理目标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建设。

注重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宣传阵地的建设,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内容涉及吸烟有害健康、计划免疫知识、青春期保健、常见慢性病防治、饮食卫生及根据季节变化的疾病防治知识等,增加全体职工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及健康行为,促进不良健康行为转变,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开展宣传教育,组织职工体检

1、利用各种形式如召开职工大会、推送群消息等,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办公室和工会组织职工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开展羽毛球比赛、健走等全民健身运动,每两年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切实防控慢性病。

2、积极响应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的号召。开展第四届“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

四、倡导健康生活,制定方案计划。

1.开展平衡膳食“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和烟草控制,制定详细的控烟计划,在全局实施控烟活动。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2

【提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是一种因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不构成传染损害、可预防、可控制的疾病。它的主要特点是:范围广、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迁延不愈,一旦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经济、生命严重危害。要加大慢病防控力度,明确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终端管理,完善基础资料,实行群对一的防控机制,才能有效地控制慢病,而从终端抓起尤为重要。现引就延安市宝塔区慢病防控和终端管理机制作如下研讨,愿与同仁交流、共享。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终端管理机制研讨

一慢病终端管理理念

慢病病例报告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机制,终端是源头,抓住了源头,底子清楚,病情明确,也就是说慢病患者不管在哪确诊、治疗后,病例情况由其居住地最基层医疗机构登记,形成终端底册清晰,报告真实准确。最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只有坚持动态摸排、巡访的繁琐工作,才能有效保证归属地管理机制的落实。一旦放松动态摸排巡访就会出现病例遗漏,使报告数与实际病例数不符,导致终端管理缺失。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要牢牢把住慢病管理的重心地带,才能保证所辖区域慢病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放松终端管理就会使资料失去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目前工作现状

宝塔区目前现状是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管辖17各乡镇卫生院、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到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源头,建立遍布乡村、街道的医疗网点,形成慢病防控的大网,为广大百姓提供便利。而区慢病科就是宝塔区慢病工作的中心枢纽,它掌控着全区慢病工作的动态,承接着市疾控中心等上级业务部门与基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工作的联系,同时指导、评价、汇总全区慢病工作的整体动态效应。

具体操作程序

同时创建全区17个乡镇、7个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QQ网络联系群,将慢病报表样表、填报方法、要求、上级文件等等相关信息群发至QQ邮箱或者是群共享,专干如有疑惑,可随时通过QQ网络进行研讨,集思广益,从而避免了先前发文、电话通知出现的运作缓慢和繁琐程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便捷快速、适宜合理的运行机制。

四组织实施情况

1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组织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专干及主管领导参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管理工作基础知识讲座”的业务培训及考试,明确了基层慢病防控工作的基本职责、任务,落实了动态运行管理机制,并随时对基层专干解问答疑,提升了慢病专干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

2制定督导及考评计划2.1制定督导考评细则及评分标准,以区疾控中心主管领导负责,相关领导牵头,慢病科及相关科室人员参加,组成慢病督导检查组。检查组采取听、看、查、问、验形式,对照考核标准开展督导、考评检查工作。

2.2听汇报、核查人员分工、看档案资料(专题小结、半年和全年总结等档案资料)、查各种记录、随机抽验。

2.3查各种报表上报是否及时、准确,有无漏、迟、虚报,与存留档案资料是否一致、齐全。慢病档案内容管理是否完整规范。

2.4高危人群的管理:查看按月摸排数、分类详情统计表。

2.5干预指导人数、病种。有无慢病重点干预指导实例。

2.6组织管理和职责分工是否明确。

2.7汇总督导考评情况,现场反馈意见和建议,并限期整改。督导和考评意见作为年度综合考核联评的重要依据,一式两份,督导组及受检单位各存一份。

通过督导和考评,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总结推广、借鉴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改进、带动差的乡镇工作,使慢病工作得到整体提高。

五终端核心、重心管理

1基层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慢病终端的核心,在慢病防控网络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慢病最终端的直接管理者,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年度目标内容纳入考核体系,成立由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为组长的慢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本乡镇或本社区慢病工作的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换,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认真落实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项目指导方案,建立切实可行的慢病发病登记、随访、自查制度、奖励制度,重点抓好、抓实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具体工作,这样慢病工作才能步入正常有效的动态运行轨道。

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慢病管理的终端,慢病防控工作的好坏,它是源头、是关键、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慢病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要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培训和督导下,必须坚持做到逐户摸排、核实病种、造册登记、数据真实、及时建档并规范管理,特别是随访工作一定要细致、详实,及时上卡、汇总,这样才能确保基础资料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慢病防控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合理膳食指导也非常重要,预防工作做到位了,患病率就下降了,控制工作扎实了,慢病患者的病情减轻了、并发症减少了,这样就从源头上控制了慢性病的发病,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了防控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运作,逐步形成区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上下联动防控机制,使慢病防控工作常态运转。

六终端管理动态效益

慢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造福当代、受益几代、具有深远意义的利民、惠民工程,需要艰苦、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做好。延安市宝塔区慢病终端管理机制模式,形成了群对一防控网络的理念,减少慢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减轻因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最终期望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控制慢病。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3

【摘要】目的: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趋势,预防措施,控制能力方面探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方法:对国内慢病的现状、发展趋势、预防措施以及控制能力方面进行分析。结论: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环境污染,实施行为等综合干预是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已经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是目前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0%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趋势[1]。慢病的病程非常漫长,一朝得病,疾病与治疗往往伴随终生,不仅严重影响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大了医疗费用的支出,对因慢病致残的患者,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同时减少了劳动力,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要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需要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社区健康中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

1国内慢病的现状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年的中国慢性病报告,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而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近600万人,占82%。慢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杀手。其中,慢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250万,占34%;癌症死亡人数140万,占19.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死亡128万,占17.6%。更为糟糕的是普通老百姓对慢病的了解和认知水平还很低。在我国慢病控制的总体水平还处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据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我国2015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亿,老年人发病率一般比年轻人要高出3~4倍,更增加了慢病发生的概率。

2国内慢病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病,在城市居民中,占死亡人数比例最大的是脑血管疾病,第二为恶性肿瘤,第三为心血管疾病。在农村,居第一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在近十年来,城市里“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数不断升高,肥胖与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令人担忧的是,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增加,约占10%以上。儿童青少年肥胖也成为成年时期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隐患。20世纪8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2%,现已上升到4.6%,目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有4000万人以上,并且还呈上升趋势。

3慢病人数急增的原因

行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等,均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人体长时间吸收低剂量毒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当达到一定的阈值剂量时才可能启动病理变化过程,从而发病[2]。

4预防和控制能力

4.1预防措施:治疗的目的是对症治疗,对慢病来讲,目前的医学科技技水平还不能采取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减慢、延缓病程的进展,预防因慢病而引发的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维持健康的四大要素为科学的膳食结构、必要的体育锻炼、戒除损害健康的不良习惯和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合理膳食和必要的锻炼是健康的基础,戒除不良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乐观的心态是健康的核心。在预防措施上当以这四点为基础,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首先控制盐与高脂、高蛋白的摄入量,其次是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因为慢病往往有一段漫长的发病过程,正是因为这一过程,所以给预防慢性病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所谓慢性病的防治,就是减慢病程的进展。通过对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对人们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干预,是预防和控制慢病的主要手段。

4.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对慢病的控制: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的体现是全民健康教育水平和卫生保健水平,21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要求是:各成员国用在本世纪初采取的对待传染病相类似的姿态对待慢病的预防与控制,促进多数成员国采取行动,共同进行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改变全人类的健康状况。我国的慢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起步较早,早在“七.五”期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就开展了以心血管疾病为主的社区干预。到“八•五”期间又将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纳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近年来,随着社区工作的逐渐深入,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逐步普及了高血压、糖尿病的监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建立不仅可以促进居民改善不良生活方式[3]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组织居民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等。在慢病研究项目上,我国与国际上同类研究项目相比,效果更好,可能与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人群顺应性等因素有关,也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有关。卫生部还下发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方案》、《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手册》等纲领性文件,对慢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国家出台了全国从五月一日起禁止在公共场合吸烟的明文规定,实施对不良行为的政府干预。

综上所述,慢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人群中慢病的发生和变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很难通过数年预使人群发生疾病和死亡发生改变,但通过有效干预可在短期内看到政策、环境和行为的改变。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均已开始实施一些计划,但像我国这样进行综合干预计划的例子很少。我国是在亚洲开展干预计划进展突出的国家,并且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白雅敏,周敏茹,陈波.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基本情况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2(15):3-6

[2]孙汝,蒋志群,陈大灵.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必要性和卫生防疫机构参与的可行性[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4,(05):229-230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4

【关键词】科学技术水平;慢性疾病;健康

【中国分类号】R1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9-02

在当今新形势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我国医学工作的重心。因此,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要从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出发点,进而来调整我国现行的防疫策略,强化预防医学机构建设工作,转移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工作的重心。

1.当前我国慢性疾病现状

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调查组针对我国某一地区人民的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其中发现:当地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占40%,由于恶性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率占50%,只有10%的死亡率是正常死亡。

根据上述调查显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是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比如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使得我国人民的寿命损失率在不断地提升,因此,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是与慢性疾病的抗争。虽然目前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一些传染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以及我国人口的死亡率也在不断地下降,再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一些慢性病在慢慢向我们靠近,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这种趋势在我国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将持续上升。与此同时,这种现象的发生,我国人民对卫生服务的水平要求也在增加。

2.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以及指导方向

由于近些年来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各类工业也在飞速发展,为此,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因此,造成了一些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另外,随着当今形势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我国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有其必要性。

另外,防疫策略调整与预防医学和疾病控制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也为我国预防医学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性。因此,新形势的需求与发展也为我国的预防医学与疾病控制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应对这种形势变化,积极投入到慢性疾性的预防工作当中来,为我国的疾病防治工作做也更大的贡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预防工作的展开可以以下方面作为指导方向:

第一,医学工作者认清当下预防工作的重点以及工作的重心,从我国着重控制传染病的重心工作调整到慢性疾病的工作当中来,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就要放弃对传染病控制的工作,在实现两手抓,要同时抓起传染病与慢性疾病的控制工作,并且要工作当中运用预防医学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多种慢性疾病实施控制,加大对各种疾病的有效控制,确保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第二,我国社会和相关人员要重视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的构建与完善,进而加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要求,今后世界各地的卫生保健服务将是社会服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并且在向社区化的方向前进和发展。因为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所面向的群体是社区人群,而且,我们还在构建社会医疗服务家庭预防以及保健康复的一体化医疗体系,这也是有效防治各种慢性疾病多发的重要手段。

第三,预防工作的展开是以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指导,大力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开展社会健康活动,提高我国人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将卫生知识得到宣传,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3.改善和加强防疫策略调整的相关措施

3.1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创建社区卫生服务:要优化我国的卫生资源结构,就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如果经费短缺势必会造成慢性疾病工作开展的限制,所以政府部门和相关人员要加大对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有充足的经费使得预防工作的全力展开。另外,相关部门还可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援,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来筹措资金,这样,就可以保证预防疾病的一些基础工作和设施的构建,也降低了我国公民医疗费用的开支。

另外,在优化卫生资源结构的基础上,还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这也为实现慢性疾病预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展开,一方面可以使居民与社区医生建立一个种稳定长期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居民与医生的接触过程中,医生还可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因此,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慢性疾病对我国居民的危害。同时,在医生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将慢性病的发生做到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与此同时,医生还可以了解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进而为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进而有效地控制慢性病。

3.2加强各有关部门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营造良好的防治慢性疾病工作环境:对预防慢性疾病工作来讲,这个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以及广泛的社会性质,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个工作的开展单靠卫生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政府部门要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提高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这样,就使得社会各界以及相关部门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做到协调统一,进而为防治慢性疾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加强预防医学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养,提高医学人员的素质修养:由于卫生防疫策略的不断调整,所以,预防医学的内容和涉及面也在不断地加大,为此,医学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就需要提高,从而来适应新时期医学工作的展开和进行。

4总结:

总之,对于慢性病综合防治要以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展开,构建我国完善的医疗体系,优化卫生资源结构,从而实现对慢性疾病的有效控制,整体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医大学出版社,2010.36.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5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238-01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1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97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2慢性病防治策略

2.1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2.1.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1.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2]。

2.1.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2.3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

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2.4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

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2.5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

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3]。

综上所述,开展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综合防治,争取公共政策的支持,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经费的投入,注重人才的培养,加大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大学出版社,2003.56.

[2]张璐,孔灵芝.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世界卫生组织报告[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1):25.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6

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历经了近70年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成就多个慢性病防控试点开始,推广成功经验,并逐渐摸索以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政策,在慢性病预防控制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信息、数据和经验,但却仍然存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以致慢性病发病和患病人数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分别以“慢性病/慢病/慢性非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体关键词,联合“干预/预防/控制/防控”和“社区/人群”等关键词,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其中,主体关键词均限制在标题字段,而“干预/预防/控制/防控”限制在标题或关键词字段,“社区/人群”限制在摘要字段;外文文献检索分别以“chronicdisease*/nCDs”和“China”等主体关键词作为标题限制词,联合“intervention/prevention”和“communitybased/populationbased”等标题和摘要限制词,全面检索pubmed与webofscience数据库,同时也从Cochrane协作网、nLm数据库如meDLine、oLDmeDLine、LoCatoRplus、meDLineplus、DiRLine、HSRproj等检索相关文献;补充检索则通过Google通用搜索引擎和其他工具检索涉及慢性病防控的各类电子期刊和会议汇编资料,访问各类卫生行政组织、科研机构及医学院校网站,查阅各类workshop讲稿或调研报告等。从中挑选出相关文献和报道,系统回顾了我国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发展历程,试图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审视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成就与问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慢性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以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持续上升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1我国慢性病防控实践的发展历程

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的建立[1]和上海肿瘤防治网的建设。当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处于较低水平,高发区肿瘤防治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随着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上升,60年代启动了多项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学研究。70年代陆续建立了一批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防治基地,如江西靖安的农村宫颈癌防治基地[2]、江苏启东的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3]等。1984年明确防控重点为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恶性肿瘤,开展“四病”防治[4]。1991-2000年,北京、上海、长沙开展社区人群脑血管病综合干预研究[5]。1995年,世界银行卫Vii健康促进项目在我国7市1省启动[6]。1997年4月,卫生部确定在北京等17个地区建立社区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7],后来示范点陆续扩展到24个和34个[8]。1999年开始,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慢性病防治指南、规范、程序、临床路径等,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规范和要求。面对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的日益严重,我国慢性病的防控重点从关注疾病逐步转化为关注危险因素。2005年启动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2007年,发起针对危险因素控制的全国性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在行动启动地区初步建立起了“政府主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公众实践”的工作模式,至2009年,全国共创建292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点。此外,在64个城市和97个农村地区建立了慢病监测系统。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8个省(市)的39个县(区)获得了首批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2012年,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

纵观我国慢性病防控的发展历程(图1),发现我国慢性病的防控具有以下特点:1根据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制定防控重点,逐渐调整慢性病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大防控力度及覆盖范围;2防控模式总是从试点开始,而后才将成功经验逐步推广;3在防控策略上逐步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危险因素和健康,从以个体干预措施为重点逐渐到以群体干预策略为重点。

图1我国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及慢性病防控重大事件

图1我国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及慢性病防控重大事件下载原图

2我国慢病防控理念及体系的发展

我国慢性病防控理念与策略经历了一个从专病防控到关注危险因素,直至全社会参与防控的发展变化过程。随着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变化,慢性病防控体系也得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为3种类型:

2.1以专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为主导的防控体系(1950-1994年)这一阶段,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如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死因回顾调查、高血压和糖尿病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全国营养调查等,发现了一批肿瘤高发区,建立了多个心脑血管病和肿瘤防治基地。

2.2以健康促进和社区综合防治为主的防控体系(1995-2008年)这一阶段开始强调政府在慢性病防控中的责任、卫生系统内部各部门合作以及公共卫生手段的应用。开展了多项健康促进项目,并运用社区综合防治理念,通过建立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的方式,逐步实现6个转变:即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强调政府责任)、由医疗和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举转变(关注农村)、由高层向基层转变(重心下移)、由专业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群众参与)以及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社会动员)。

2.3以发展慢性病防控公共政策为主的防控体系(2009年-至今)这一阶段国务院和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有利于慢病防控的政策法规文件。2009年,我国医改方案明确提出了公共卫生要在“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搞好健康促进”的目标下开展工作,即疾病控制重心下沉到社区、关口前移抓预防,开始关注预防、关注人群、关注社区。同时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及配套文件中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人群防治服务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将农村妇女子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全国的群体性干预工作逐步实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健康城市创建工作成为慢性病防控的重要平台。2012年,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提出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这是我国政府针对慢性病制定的第一个部级综合防治规划,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我国慢性病防控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在长达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在慢性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成就了多个慢性病防控的成功案例。

江苏启东于1972年建立了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建立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采用甲胎蛋白(aFp)联合B超检测的方法对肝癌实行一年两次的筛查[3];设置了稳定的、覆盖全市的四级肿瘤防治网络;制定了“防治肝炎、管粮防霉、改良饮水、适量补硒”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9]。居民早期肝癌发现率从不足5.00%猛增到75.00%,而随着肝癌治疗水平的提高,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由不足2.00%提高到80.00%。

我国首钢在1974-1988年间开展高血压防治项目,通过改变职工不良生活习惯、开展食堂控盐等膳食干预和血压随访控制等综合干预措施,使1974-1998年的24年间首钢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54.7%和74.3%[10]。

自1986年开展了针对7城市脑卒中人群长达3.5年的干预试验,对高血压病人进行规范的分级管理与治疗,对tia病人严密监测,在可能情况下给以小剂量阿斯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使干预社区脑卒中发病率逐年下降,研究终点时的发病率比1986年下降57%;对照社区前3年基本无变化,1990年始下降了23%[11,12]。

“八五”期间在上海、北京和长沙3个城区以及北京房山区农村4个点共40万人中,对干预社区≥35岁人群连续4年开展高血压和糖尿病筛查,并定期随访、指导和管理,使干预社区男性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49.5%,女性下降了16.0%;男女合计年龄调整死亡率下降了53.6%[5]。

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研究”的农村社区,通过高血压筛查、患者系统管理、高危人群强化干预以及全人群健康促进的干预手段,使全部调查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基本控制在基线时的水平;干预社区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速度显著下降;调查人群的年发病率估计值为1.4%,接近全国15岁及以上人群1.0%的发病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高于基线时的水平;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较基线分别下降了2.9%和5.6%;高危人群各类高危因素的比例平均下降了13.4%[13,14]。

我国大庆糖尿病研究是全世界首个证实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干预试验,被誉为国际糖尿病防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该研究以糖尿病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饮食、运动及饮食+运动3个干预组。经过6年的干预,饮食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为43.8%,运动干预组为41.1%,综合干预组为46.0%,较对照组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1%,46%和51%[15]。历时20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病风险减少了43%[16]。

这些成功案例大多数都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大型企业或某个城市)成就的阶段性成果,其共同之处在于有企业或当地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各部门的协作,在小范围内形成了社会支持环境。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慢性病的上升势头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慢性病防控远谈不上成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1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政策法规支持,未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以组织协调政府其他部门参与和支持慢性病防控。2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政策支持环境,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一些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往往在试点地区效果显著,而在推广地区没有效果;在试点地区项目开展期间有效果,项目结束后缺乏持续性。3政府没有实现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23],导致城市环境、城市意识文化等社会支持性环境无法有效建立,进而导致健康相关的措施行为无法有效地实施。4缺乏规范化的评价反馈体系,未能及时把有效的措施加以推广,甚至无法及时纠正一些已证明无效的措施和手段,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5慢性病防控机构对慢性病的预防重视不够,未能把工作重心放在对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的干预以及病例的筛查上,而是侧重于对数量庞大的现患病人进行登记和规范化管理。由于防控机构缺乏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这种管理只能流于形式。6基层地区慢性病防控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素质无法满足要求[24,25]。各级单位下派给基层过多的科研任务,超出其负荷和能力,给基层人员和居民带来诸多困扰和排斥,导致其无法高质量行使其本职工作,影响了慢性病防控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

4建议

我国慢性病防控历史上所有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政策性支持环境,使慢性病防控措施得以持续。一些国家和地区慢性病防控的成功经验也无一例外的在于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17-20]。因此,有效降低我国慢性病疾病负担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慢性病防控的政策性支持环境。2012年出台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契机。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抓住主要矛盾,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现。

目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政府在慢性病防控中的主导作用[25],加强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将人群健康发展提升到国家和人类发展的高度[26]。而实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各级政府官员重视慢病防控的政治意愿,将其在慢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为其政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领导在慢性病防控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多部门合作,将健康纳入所有政策。慢性病防控需要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作战[23,28,29]。以《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为指导,政府各部门可在其职责范围内颁布和实施有利健康的政策[27],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调整卫生政策,按疾病发病率或负担调整卫生资源分配额度、切断服务收入和个人收入的联系、改进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将慢病防控纳入爱国卫生运动、慢病防控纳入健康城市建设[30]、创无烟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的协作规范等;财政部门可对烟酒汽车等征收不健康税、提高烟酒,食用油和软饮料价格、健康产品营销、补贴健康食品生产、取消对不利健康的产品如烟叶和烟草产品等的补贴等;宣传部门可利用大众媒体宣传慢病防控知识、创造有利于慢病防控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舆论环境;商务部门可在不健康食品定价、食品成分标签、房产项目健身设施以及居民休闲场所规划方面有所作为;教育部门可规定在中小学设置健康课程、开展学校膳食和营养项目、实施中小学健康行为规范、培养足够有资质的卫生专业人员;人事部门可规定将干部提拔、职称晋升以及求职等与健康行为方式挂钩;立法和执法部门更是可以将控烟、食品安全立法以及环境污染控制立法;农业和食品部门可谋求烟草作物替代、生产并营销健康食品、减少(半)加工食品的含盐量或使用低钠盐、降低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含量等。3建立慢性病防控的持久性保障。慢性病的疾病特点决定了其防控措施的实施必须长期、持久方能见效。除了需要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使慢性病防控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外,还需要解决筹资、人才保障、技术支持和评估体系建设等实际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经费来源可借鉴美国和泰国经验,对烟、酒以及含糖的软饮料征收“健康损害税”[21-22],不仅能降低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消耗,同时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用于支持相关卫生项目和健康保险。4循证决策,注重成本效果分析。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发展不平衡,而资源有限,因此,我国慢性病防控尤其需要因地制宜,注重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成本效果,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探索性地开展一些相关研究和总结评估,也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现有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有选择地在人群实施成本效果较好的策略和措施。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的美国预防服务组撰写的《社区预防服务指南》(GuidetoCommunitypreventiveServices)基于对证据的评估,提出了慢性病预防的一些推荐做法,对我国慢性病防控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5结论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7

关键词:健康教育;预防;控制慢性病

近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对我国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的慢性病流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才能达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目标。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介绍

1、定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nCDs)的定义是长期不能自愈的、也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主要是指那些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和医疗费用昂贵,并有明确预防措施的疾病。其中,大多数属于生活方式疾病,也就是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能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

这些疾病主要由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肿瘤、心脏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无传染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因素等有关。

由于慢性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ii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治。

2、特点

(1)病因复杂,发病与多个行为因素有关;

(2)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得病时间;

(3)病程长,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功能进行性受损或失能,对健康损伤严重;

(4)很难彻底治愈,表现为不可逆性。

3、种类

(1)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

(2)营养代谢性疾病。常见有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

(3)恶性肿瘤(癌)。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4)精神类疾病。精神、心理障碍,过劳症;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5)口腔疾病。龋齿,牙周病等。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全国死因顺位统计,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为城镇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2.11%。我国慢性病造成的早死占全国潜在寿命损失的63.00%。可见,我国正面临着慢性病的严重挑战。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传染病的进一步控制和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增加和生活水平行为方式的变化,提示我国慢性病在今后一段时间将继续呈上升的趋势。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带来居民对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增加,成为卫生费用过度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及控制慢性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巨大影响。显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手段

(1)慢性病的流行特点决定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既与人口年龄等生物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与外环境因素对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分别为19.24%和80.76%。可见,环境因素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决定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干预的。

(2)国内外成功的个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依据1965~1975年,美国行为干预试验使冠心病患病率下降35%,脑血管病患病率下降48%;首钢1974~1988年行为干预使脑中性发病率从155/10万降至58/10万,死亡率从84/10万降至18/10万。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具有最佳成本效益比。预防与治疗费用相比,前者只为后者的数1/10到数1/100,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结多年慢病防治经验后说:只要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美国男子平均寿命可延长10年左右,而如果单靠加大高精尖医疗技术的投入,延长寿命1年则需花费几百或上千亿美元。

2、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的膳食、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

3、以健康教育为主导措施、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的干预策略。这是国内外公认的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战略决策。

4、依靠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我国,医疗预防保健网已遍布城乡,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在防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慢性病防治中,无论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还是三级预防都必须紧紧依靠三级网,发挥它们在健康教育、基线调查、干预措施的实施、信息管理、治疗、康复等多方面的作用。

5、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使社区医生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家属接触的每一次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使居民认识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及行为,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及时发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康复,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存质量。这样使三级预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从流行病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在减少患病率方面要比强化的高危人群干预更为有效。从行为和社会学观点,社区模式的优势在于,危险因素是常常植根于人们生存的环境中。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要形成永久性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在社区范围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社会进程才能形成。

6、协调各有关部门,为慢性病防治工作营造支持环境。慢性病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仅靠卫生部门难以完成如此重任。要以“大卫生”的观念,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视和支持,在政府领导下协调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协同作战,建立起内外协调协作机制,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合力,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7、充足的经费是慢性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保证。经费短缺是制约慢性病工作深入开展的受限因素,政府要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给予专项经费,同时争取社会各界对慢性病工作的支援,各方面共同努力筹措资金,将其用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健康教育等活动中,使居民得到更好的保健服务,从而使医疗费用的开支也能减到最低的限度。

8、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慢性病防治专业队伍。由于我国慢性病工作起步晚,所以专业人才缺乏,为适应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增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各级疾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慢性病发展的趋势、慢性病防治知识及我国慢性病防治策略等相关知识,同时各社区要配备有丰富临床经验及预防保健常识的全科医生,这样才能提供社区居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全科医疗服务,使全科医生成为社区服务的主体。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8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防治全科医疗模式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07-01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方式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导致社区慢性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这其中主要以高血压和糖尿病最为多见,严重威胁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患者的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思想负担,同时消耗卫生资源。因此,如何最大限度防止慢性病的发生,控制慢性病患者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是我们探索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尝试运用全科医疗模式防治社区慢性病,经过近四年的观察,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月湖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是鹰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边街道位于鹰潭市中心主城区,月湖区政府所在地,交通便捷,占地面积1.3km2,常住人口近3.4万人,流动人口近1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4590人,占社区总人数的10.4%(常住人口老年人比例达12.1%)。江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管理人员2人,医生8人,护士9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9人。根据社区内居民健康档案显示,高血压患者为2448人,约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7.2%,糖尿病患者约622人,约占社区常住人口总数的1.83%。根据对以往资料研究的结果显示,社区内每月新高血压患者约为人,新增糖尿病患者约人。

1.2方法。我们通过不断改进工作措施,采取不同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多种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一是加强领导。只有行政领导思想更新和高为度重视,社区卫生工作才能得到组织保障,慢病防治模式才能从单纯的医学行为向综合的政府行为转变。我们紧靠办事处和社区领导,将社区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对重组人员进行慢性防治知识专业岗前培训。二是扎根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群众大力支持,由于下社区进行走访调查,部分居民不易接受;加之对居民的家居环境、饮食状况、健康情况及生活状况等进行调查,需要居民耐心解答,所以我们要和居民打成一片,充分利用人口普查和居委会收取卫生费等方式与居委会干部一起深入社区家庭收集资料。三是抓住重点。针对3种人群、关注3个环节和运用3种手段。掌握4种主要生物指标——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4种主要危险行为——烟草使用、不合理膳食、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做到1?2?3”目标,即“1升、2早、3降目标”——提升居民健康行为水平,早诊断、早治疗,降低发病、降低病死、降低病残。四是强化措施。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级管理。一般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高危人群可通过社区免费体检、职工定期体检和医疗机构日常诊疗活动进行筛查并登记,实行干预,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尽可能控制和纠正引起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科学、合理、规范治疗,尽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慢性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1.3观察指标。实施全科医疗模式前后两年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率(新增人数)、控制满意率、月医疗费用支出和群众知晓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进行全科医疗模式前后每季新增慢性病病例对比分析

组别高血压降低率糖尿病降低率

实施前3231%1644%

实施后229

表2进行全科医疗模式前后慢性病控制率满意对比分析

组别高血压升高率糖尿病升高率

实施前25%132%20%160%

实施后58%52%

表3进行全科医疗模式前后平均每月

医疗费用支出对比分析

组别高血压(元\月)〖〗糖尿病(元\月)

实施前328489

实施后160367

表4进行全科医疗模式前后群众知晓率对比分析

组别高血压升高率糖尿病升高率

实施前52%46%48%29%

实施后76%62%

3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重视的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仅是治疗居民疾病的医疗机构,更是城市居民的预防保健组织。社区医疗因就医方便,医疗费用低廉而广受居民喜爱,慢性病之所以难以防治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便是人力资源匮乏,而以社区为基础实施慢性病防治措施就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在社区内开展全科医疗模式可将临床治疗与预防结合起来。

全科医疗具有以下几种特点:①全科医疗以社区为定向;②全科医疗是一种高素质、协作式的医疗服务;③全科医疗是一种人格化的医疗保健;④全科医疗是持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⑤全科医疗是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医疗保健方式。

社区内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保健为中心,完善个人、家庭和社区为一体的医疗预防模式。经过两年来全科医疗模式在社区进行慢性病的防治,社区内每月新发的慢性病患者数量明显减少,慢性病的控制率明显增高,群众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大幅提升,慢性病治疗经费有所下降。因此,以全科医疗模式在社区进行慢性病的防治是较为便捷而有效的一种方式,值得在社区内进行推广应用。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9

慢病包括哪些病?

慢病首先是一个发病和患病时间长短的概念,医学上把病程超过三个月以上的疾病视为慢性疾病。但是,从疾病分类和防治的角度看,需要把慢病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二是慢性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各种癌症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阻肺、哮喘及各种恶性肿瘤;此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还包括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以及口腔疾病和精神疾病。而慢性传染性疾病则包括结核、乙肝、慢性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按疾病分类统计看,我国现有的慢病可能已超过2.6亿人,因为目前我国有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和超重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如果把肥胖和超重者都算成病态,那么高血压等几种主要的非传染性慢病的人数就已超过4亿,再加上传染性慢病,患慢病的中国人就更多。而且,慢病的后果非常严重。中国45%的慢病患者死于70岁之前,全国因慢病过早死亡占早死总人数的75%。

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方式与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发慢病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不吃早餐、不吃蔬菜水果等;长期不锻炼或长期过度不科学锻炼;高强度地工作和身体较长时间地处在高负荷状态,或熬夜不睡觉;环境污染(如空气、水源、室内环境等污染);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等感染。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的加快也成为我国慢病发病率快速上升的诱因。

尽管上述原因都是引发慢病的重要因素,但是,大量研究也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才是慢病的首要原因。例如,在森林减少、生态破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等因素中,每一种因素都可以导致慢病的发生。当人类生存的环境遭到全面破坏,生态处于极度恶化之时,慢病的大量出现就不可避免。因此,慢病是环境恶化和生态毁坏后的最直观和最典型的体现。

慢病认识的误区

过去,人们习惯于把慢病归结于不健康或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世界卫生组织《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的全球报告却指出,目前人们对慢病的认识有很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

为了充分理解并进而防治慢病,需要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认识慢病的一些主要误解予以说明。

误解一:慢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慢病固然可以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但即便人们生活方式健康,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例如,由于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糟糕的空气或水污染,使得每个人的健康都会受到影响,从而诱发肺癌、心脑血管病等慢病。所以,准确地说,慢病并非只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而是由许多更为复杂的原因,甚至更多的是人与环境的冲突所引起。

误解二:慢病主要危害发达国家。恰恰相反,慢病目前主要危害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五分之四的慢病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确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盲目破坏生态和生活方式的不健康,引发大量慢病,但是这些国家采取了更多的保护环境的做法,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慢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这对于中国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误解三:慢病主要危害富人。慢病的现实情况是,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只要违反了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作息习惯等行为,都可以引发慢病。而且,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受环境恶化的影响和医疗保健的制约,穷人比富人更有可能患慢病,并因此而失去生命,或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也有研究证明,尽管富人有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且吃特供食品,但是,在环境恶化之下,没有谁会幸免于难。因为,污浊的空气是谁也躲避不开的,特供食品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安全。

误解四: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世界卫生组织对各国的调查表明,几乎半数慢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慢病死亡总数的1/4发生在60岁以下人群。另外,全球现在大约有2200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就是主要的慢病,说明慢病是一视同仁地危害所有人。

误解五:慢病主要危害男人。这一误解与“慢病主要危害老年人”的误解是相似的。其实,慢病对男女两性不会有厚此薄彼的现象。例如,心脏病等疾病对女性和男性的危害程度几乎同等,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慢病患者中,女性占47%,男性占53%。

误解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应该先控制传染病,然后对付慢病。这种误解首先在于误认为传染病不属于慢病,但实际上慢病包括了相当多的传染病,如结核、乙肝等。另外,正是由于慢病的发病和病程较长,才需要提前预防。如果不能提前让公众预防慢病,最终会造成患者的终身性危害。而要等待传染病控制之后才对付慢病,则费用更大,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

误解七:慢病无法预防。这是一种因恐惧而产生的误解。由于慢病发病是一个相对慢的过程,而且开初症状并不明显,等到有明显症状,查出来就已经是晚期,如各种癌症。而且,大量晚期癌症的无法挽救和病人的去世,强化了人们对慢病的恐惧,反倒弱化了人们对慢病的警惕。事实证明,只要预防有力,80%的心脏病、卒中、2型糖尿病和40%以上的癌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误解八:慢病的预防与控制费用太贵。这是因为人们患病,尤其是患慢病后治疗费用较高带来的错误认识。实际上,如同所有疾病一样,慢病预防的效果要高于治疗,预防的费用只不过是治疗的1/3,而且在慢病上,这一比例会更低。例如,一些预防心脏病并发症的药物,用较低廉的价钱就可以购买到。而生活方式健康并能活到百岁的人根本就用不着什么防治疾病的费用。

如何预防慢病?

针对慢病,中国卫生部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2012-2015)》,提出了多项2015年将达到的具体目标。

其中包括: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70%和50%;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全国10%以上县(市、区);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不超过8%。

另外,对于慢病的防治也有具体的目标。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30%的癌症高发地区开展重点癌症早诊早治工作;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内;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

能否达到上述慢病防治的目标,关键在于有无合理的和易于落实的预防措施。例如,针对目前中国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这一生活习惯,需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慢病防治知识,寓慢病预防于日常生活之中,促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此外,食品生产和加工部门更需要积极开发推广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的健康食品,引导生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农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引导并支持食品加工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推动实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促进健康食品开发和生产;商务部门倡导和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开设健康食品专柜,引导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食品企业、集体供餐和餐饮单位组织业务骨干人员学习掌握合理营养膳食知识并知晓不良饮食危害,逐步推行营养成分标识,提供健康食品和餐饮;教育部门将营养、慢性病和口腔卫生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内容,监督、管理和保证中小学生校园锻炼的时间和质量。

慢性病防控总结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治,全面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强化政府主导、深化部门协作,扩大社会宣传,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城乡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探索特色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一)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的高危人群标准知晓率逐年递增30%;居民自我体重知晓率、腰围知晓率、血压知晓率均不低于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不低于30%;人群食品营养学标签知晓率不低于30%。

(二)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5%;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8克;平均每日运动量在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不低于35%。

(三)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四)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30%。

(五)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25%。

三、工作内容

(一)收集基础资料,开展慢性病相关社区诊断。充分利用监测、专项调查、居民健康档案等已有的基础信息和资料,根据需要开展基线调查,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了解全区人口、社会、经济和政策环境等基础资料,分析、掌握全区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行动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各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发病监测、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新发肿瘤登记、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冠心病、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等)报告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等基本内容,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建立慢性病信息管理平台,定期示范区慢性病防控相关信息。

(三)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充分发挥传媒在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突出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将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纳入全区主要媒体公益宣传栏目中,广泛开展慢性病预防宣传教育。

2.区疾控中心每年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

3.各社区居委会面向居民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4.学校为学生开设防治慢性病健康教育课程。幼儿园与小学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积极组织社会各界,支持并参与“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等宣传日活动。

(四)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辖区各类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器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组织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街道、社区要完善群众性健身设施,鼓励并支持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

2.全面开展食品膳食知识宣传。各级各部门通过合理的健康宣教手段向居民宣传食品营养标签的作用,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群众实行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烟草控制。区政府各部门、各级学校、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开展无烟单位创建工作,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4.示范创建。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创建工作。

(五)重视慢性病高危人群干预,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高危人群发现。建立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在社区定期开展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筛查和主动发现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每两年为职工提供体检,发现高危人群并实施管理;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场所建立健康指标自助检测点。

2.高危人群干预。强化对慢性病高危人群标准的宣传。为慢性病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体重超标、血压正常高值、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每日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管理、健康指导和生活方式干预。

3.口腔卫生。开展以儿童为重点的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为符合适应症的适龄儿童提供第一、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的免费服务。以小学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填充率在上年基础上增加30%;儿童窝沟封闭率达到50%以上。

(六)加强基层慢性病防治,规范慢性病患者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社区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率。建立以“健康监护益体机”为手段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作用,推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等模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康复期等慢性病人,以社区居委会、工作场所为单元,组织患者学习慢性病知识,交流防治经验,逐步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四、部门职责

(一)区政府办: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区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督促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统筹协调区各镇、开发区、街道,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

(二)区卫生局:负责制订慢性病防治方案,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项目,做好慢性病防治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预防治疗和监测评估。负责慢性病防治效果评估,推广适宜技术,指导社会和有关部门开展慢性病预防工作。

(三)区发改局:将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列入区域内社会事业重点工作中,结合社区诊断结果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慢性病防控优先策略、目标、行动措施和评价标准。

(四)区教育局:负责制订学生慢性病防治教学计划,制定学校控烟制度。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学校、幼儿园口腔卫生宣传教育,督促各类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慢性病防控知识知晓率。

(五)区民政局:负责为慢性病致贫困难家庭提供经济救助,并协助做好居民慢性病登记报告工作。

(六)区财政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疾病谱的转变,切实加强慢性病防治经费保障,及时足额拨付慢性病防控经费。

(七)区文体局: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指导建立和完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身场所,协调落实辖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组织开展集体性群众健身活动。指导开展“健康步道”和“绿道”建设工作,开展居民国民体质测试工作和运动状况调查。

(八)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媒体宣传计划,协调设立宣传专栏和户外广告牌,组织开展慢性病防治主题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

(九)区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组织群团开展慢性病防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在相关场所、人群中开展慢性病专业防治及保健工作,组织全区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活动,保障机关、企事业单位关于健身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督促开展职工健康体检,提高人群健康保健意识和素质。

(十)各镇、开发区、街道: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领导组织,负责辖区宣传专栏、健身场所设置,组织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健康步道”、“主题公园”等创建工作,组织实施慢性病的基线调查、评估干预、健康教育、外来人员管理等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1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按照创建实施方案和目标任务要求,制定本单位工作方案,明确人员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2月~5月)。按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开展基线调查及社区诊断,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干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完善各类工作台帐并汇编成册。

(三)省级评估阶段(2013年5月~6月)。区卫生局对照《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开展自评工作,根据自评结果向市卫生局、省卫生厅申报,接受市、省专家组的评估,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创建成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的基础上,针对专家组提出的建议,探索符合实际的慢性病管理适宜技术,建立完善全区慢性病综合防控长效管理机制,迎接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五)国家复核评估阶段(2014年7月~9月)。接受国家卫生部专家组的现场复核评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建立发改、教育、文体、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联络员例会制度,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