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的碰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15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1

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新颖、时尚、激越、抒情的歌舞表演吸引了我的全部感官。我完全沉浸在其中,“乐不思蜀”了……直到最后,一个小女孩稚嫩的声音响起:“妈妈!妈妈!这里的月亮和我们那里的是一样的”时,我才惊醒过来。定睛一看,一轮圆月(已经不是弯月)挂在天幕中央,清辉遍洒……“水珠、旋涡、弯月、圆月。”猛地,我突然醒悟过来:这是碰撞,是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由碰撞而激发出来一连串绚丽的浪花,最后交织、融合,步入了美一一个心灵与情景俱美的艺术境界。

由此,我想起20年前(1986年),文化部和中国歌剧研究会联合在湖南长沙举行的歌剧观摩演出。有一出由郴州市歌舞剧团创作演出,舒柯、冯之编剧,刘振球作曲的《公寓13》(居其宏先生将其归之于音乐剧,我们姑妄从之,究竟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音乐剧,不在本文探讨之列)。这个音乐剧叙述的是一个纯真的农村姑娘到大城市打工(当保姆),看到的、感受的是与农村截然不同的场景,不是郁郁葱葱的参天树木,而是僵硬呆板的层层高楼;不是邻里的互敬互爱、相衬相帮,睦邻友好,而是邻里间互不相识,人情淡薄,老死不相往来: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撞击。姑娘不堪忍受都市生活给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冷漠无情,在碰撞中退却了、失败了,最终告别了都市,回到农村。

20年后的今天,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浪潮如大海的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都市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乡村文化与都市文化的碰撞势在必然。碰撞的结果究竟会怎么样呢?这是上至党中央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关心的问题。适逢其时,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出台了。该剧与《公寓・13》一样,也是叙述一个纯真的农村姑娘来到大城市的遭遇。所不同的是她是随着自己的恋人酉生跟着一大群打工者来到城市,相同的是他们面临的也是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两种文化的碰撞。请看第一场,大批农民工来到城市,车鸣声、人声、广告声、嘈杂声等城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画面就使得他们很不适应,疾驰而过的摩托车、汽车更是惊得他们前仰后合,不知所措。碰撞的第一个回合就给了农民工一个下马威。如果说这个碰撞只是肤浅的、表层的,那么,在城市中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凤英的一段唱展现的就是具体的、心灵中的碰撞了:“白天萝卜吃得厌,夜里通铺难安身。在家乡我是勤劳美丽的农家女,在城里我是没有颜面的打工人。”窘迫的生活、低人一等的心理感受噬咬着姑娘的心。没多久,命运出现了转机,乐子领着自己新带的学生凤英来到侯子的歌厅,凤英甜美的嗓音,秀美的容颜,窈窕的身材,纯真的气质顿时惊呆了侯子。同时,少女爱美的天,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加上5000元的月薪的诱惑,也使她接受并适应了穿了跌跌撞撞走不稳路的高跟鞋和连城里人乐子都看不顺眼的坦胸露背的性感衣裙,融入了都市的歌厅文化之中(用酉生的话来说是:“凤英已经是城里人了”)。但是,这种碰撞并不光是个人的,而是群体的: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的;是两种差异甚大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并且,碰撞日趋白热化,看不惯这一切而又急于捍卫爱情的酉生和暗恋着凤英的歌厅老板侯子之间终于爆发了冲突,并由此引发了农民工和歌厅员工激烈的群体争斗。结果是酉生因打伤了侯子被派出所拘留;农民工的工资也因此受到牵连与影响,但是,人心毕竟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必竟是美好的。躺在医院病床上的侯子不顾前隙,给派出所所长写信为酉生开脱、求情。流血争斗后,侯子的这个举动,虽然有不乏其私心的一面(讨好凤英),但毕竟是侯子自觉的行动,是人性的觉醒,是碰撞后通向融合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城市里,都市文化是强悍的、多样的、多变的,并且占有无可比拟的地域优势。农民工毫无疑义地是一个弱势群体。尽管如此,乡村文化在都市也并非处处都处于劣势,处处都得臣服于都市文化。相反,乡村文化的质朴、纯真,反过来给都市人以巨大的影响。正如侯子当着各位嘉宾、各位朋友的面深有感触地说出来的一番话“……我要感谢一位女孩,因为她的出现,让我领悟到情感的真谛。她的淳朴和善良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员工……”。

第六场中,生长、生活在城市,身为歌厅老板的侯子,以为用金钱可以买到一切,拿出20万让酉生到城里去打拼。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让酉生离开凤英。身为农民的酉生虽然贫穷,却有着农民所特有的骨气和执拗。他愤慨地说:“我不要你的臭钱!”誓死也要捍卫自己的爱情。如果不是凤英奋力阻拦的话,将又会演变出一场。可凤英的极力阻拦也造成了酉生的误解,使得他愤而离去。

全剧真正意义上的碰撞应该是第七场(这一场也是全剧的高潮),侯子利用当歌厅主持之机,积极主动地向凤英进攻;首先,他为凤英的生日举办了一个隆重而奢华的祝福仪式,然后,他又当着全体观众和全体员工的面正式向凤英求婚。正当凤英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乐子把酉生拖上了场,两位“情敌”又一次面对面,虎视眈眈,生死较量一触即发。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深爱着凤英,唯愿凤英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酉生一反常态,他退却了,在大庭广众之中,违心地说自己是凤英的乡下表哥……这是一种压抑在自己的心灵中经过反复权衡、碰撞后的一种痛苦的抉择。就在这时,忽视消防安全的侯子尝到了恶果,歌厅起火了,熊熊烈火不仅烧毁了整个歌厅,也融化了人们心头的芥蒂。在烈火中,酉生冒着生命危险,不仅救出了凤英,也救出了夺已之爱的“情敌”――侯子。人们不禁要问,这难道也是碰撞么?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这是一场更高层次的碰撞。正如不同性质的金属分子在高温下碰撞、融合形成合金一样,烈火的焚烧,造成的是人的心灵、境界在生死面前的碰撞。如果说前面侯子给派出所所长写信是通向融合的开端、人性的觉醒的话,那么,酉生的救人则是融合的催化剂,是人性的升华、爱情的升华,同时也是戏剧美的升华。

《同一个月亮》所体现的不单是剧本和表导演所揭示的碰撞、融合,在音乐和舞台美术方面更是如此。在音乐方面富于戏剧性的是该剧的作曲家的南北东西的碰撞、融合:南(湖南的欧阳觉文),北(北京的戴劲松),东(中国湘西的苗族音乐及花鼓戏音乐),西(爵士乐、摇滚乐、通俗音乐)。这种交汇、融合,以一种奇特的艺术魅力冲击着人们的听觉神经,使全体观众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虽然西方音乐剧也不乏几种音乐相互融合的先例,如《屋顶上的提琴手》写的是生活在沙俄时代的犹太人面临新潮流冲击和沙俄政府迫害时的人生际遇和命运,因而在音乐语言和素材中就融合了犹太人的民间音乐音调;《波吉与贝丝》写美国黑人生活与不幸,因而融合了大量黑人音乐素材。但是那毕竟都是西方音乐,骨子里有可以相互融合的“Dna”。而《同一个月亮》采用东西方风格的截然不同的音乐素材,融合得是那样自然、贴切,丝毫不露斧凿之痕,处处体现了作曲家的匠心。在舞台美术方面,除了我前面提及的天幕的旋涡、弯月、圆月之外,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舞台实体用了七个柱形金属框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时而可以代表高楼大厦,时而可以代表低矮的工棚,时而可以代表豪华的歌厅,时而可以代表拥挤的牢房。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所有这一切的体现都是在舞台美术设计者和导演心中经过反复捉摸、碰撞、融合而成。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出现的“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一部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本身,一是观众(读者、听众)的赋予。一方面,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观众、读者和听众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艺术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观众、读者和听众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因此,作为戏剧作品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从最初的酝酿构思到完成作品都始终要同观众打交道,整个创作过程也就是艺术家与观众不断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里面就包含着碰撞、融合。在与观众见面之前,这种碰撞与融合是在艺术家心目中完成的。艺术家在构思自己的作品时,必须象清代剧作家李渔所说:“以身代梨园……”设身处地地设想每一个人物及每一个场景与观众见面时的反映。而在演出过程中,舞台上能给观众美感享受的地方,都是使观众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审美心理的碰撞和融合的所在。笔者曾五次观赏此剧,并且有意识地观察周边观众的反映。有一次竟让我听到了身后一对恋人的窃窃私语,小青年指着台上的酉生小声对身边的女生说“那就是我,他也代表了我对你的一片真心……”小青年已经把自己与酉生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而第七场,当歌厅老板侯子作为主持人出现,跑到观众席绕场一周把剧场的观众等同于歌厅的观众的时候,曾多次与台下的观众交流,要求观众的支持与掌声,观众的回应都十分热情、火爆,这种演员与观众的碰撞与融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应。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2

关键词:低温低浊,絮凝动力学,给排水处理

中图分类号:S276.3文献标识码:a

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是水处理领域比较瞩目的又困难的一个问题,由于其在水净化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水质,达不到后续水处理设备的进水水质要求,进而影响水处理设备的正常工作。低温低浊水是比较难处理的水质之一,这样的水源主要存在于北方气候寒冷的地区。本文针对低温低浊水从絮凝动力学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并对今后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作出展望。

1影响低温低浊水混凝效果的因素

1.1温度因素

1)水的温度对混凝剂中的水解反应有着,低水温使水解反应速度减缓,在常见的混凝剂中,铝盐较铁盐受水温影响大。

2)低温时水的粘度大,增大了水流的剪切力,不利于水中微小颗粒碰撞、凝聚和絮凝体的成长,絮凝速率和颗粒沉降速度也减小,使絮凝体含水率上升,絮凝体变得疏松,密度下降,絮凝体沉降性能变差。

3)微粒的布朗运动是水中胶体微粒的稳定因素,但也是微粒的不稳定因素,微粒的布朗运动可促使微粒间相互接触碰撞,从而使彼此吸附凝聚,而低水温减弱微粒的布朗运动,不利于微粒间碰撞凝聚[2,3]。

1.2水中微粒浓度因素

良好的混凝处理效果是基于混凝过程中微粒具有较多的碰撞机会,提高了碰撞几率,也就提高了微粒间的凝聚机会,促进微粒的凝聚成长,如果水中微粒浓度太低,势必影响混凝处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2低温对絮凝速度的影响

1)较高的絮凝速度是迅速生成较大絮凝的必要条件,凝聚速度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颗粒碰撞次数与有效碰撞率,而颗粒碰撞次数又与其运动速率有关。当水温降低时,水分子间的热运动能量减少,布朗运动给予的速度自然减慢,颗粒间的碰撞机会也就减少,因此凝聚化学反应速度也随之减慢。同时,低温水浊度低,水中颗粒数目减少,所以碰撞的次数也少;低温水中的杂质颗粒细小,颗粒的碰撞次数以颗粒直径和的立方关系而减少;水温越低,粘度越大,液层间的内阻力越大,颗粒的碰撞机会越少,凝聚效果越差。

2)从颗粒带电及脱稳情况来看,水中运动着的胶粒都有电动电位n,并带有负电荷。在两个带电微粒间存在着两种作用力:一种是物质固有的引力)))范德华力;另一种是静电斥力。两胶粒间的合力将随其间距的大小而变化,在一定温度下,胶粒具有一定的动能,若该动能足以克服在接近过程中所出现的最大斥力,则在急剧增大的范德华力的吸引下,这些胶粒就可以聚合成为一些稍大的颗粒,否则两胶粒将再次分开,依然以原始状态存在于水中,胶粒无法沉淀[4]。

3)絮凝剂水解速度降低,水解产物形态不佳。随着水温每降0e,水解速率常数均降2~4,导致反应速率减慢,oH-离子浓度降低,水的离子积减小,以致水解进行不完全,药剂利用不充分,水温低时,聚合反应速率降低,混凝剂水解产物主要是高电荷,低粘度的聚合物,不利于在胶体间形成吸附架桥,从而降低絮凝效果。

4)低温水,介质粘度提高,增加水流剪力,不利于微粒相互碰撞,凝聚和絮体的成长。

5)水温低时,混凝颗粒水化作用加强,颗粒周围水化作用出,絮状物粘附力和强度降低,而其化膜内的水,由于粘度和重度增大,影响颗粒间的结合强度,使得絮体松散易破碎,密度小,颗粒强度低。

6)pH值与温度有关,水温低时水的pH值升高,相应的混凝最佳pH值也会升高。

7)粘度增大使得絮体颗粒沉降速度降低,沉淀效率降低。

3低浊度对水质净化过程的影响

1)水浊度低时,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以细的胶体分散体系溶于水中,而且胶体颗粒比较均匀,胶体微粒具有很强的动力稳定性和凝聚稳定性,并且带负电的胶体微粒很少,所以达到电中和所需要的混凝剂也少,形成的混凝絮体细、小、轻,难以沉淀,易于穿透滤层。

2)由于浊度低,胶体颗粒数目较少,颗粒间相互碰撞而聚集的机会少,絮体难以形成,而要通过增大搅拌强度来提高颗粒碰撞几率,同时又能提高水流剪切强度,使本来形成低强度的絮体剪碎。

3)低浊度水由于固相浓度较小,分散相的面积S较小,就易形成易溶解的产物,由于缺乏大量的高聚物形成的有效空间网格交链的键,很容易被破坏。

4低温低浊水絮凝动力学分析

胶体颗粒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在胶体化学中称为异向絮凝。由einstein-Stokes可以导出:1n-1n0=4apkt3Lt(1)其中,a为颗粒半径;ap为颗粒间粘附效率因数,它为碰撞数中产生永久粘聚在一起的分数;Db为扩散系数;L为水的粘度;k为Boltzmann常数;t为绝对温度;n0为颗粒的初始浓度(t=0);n为t时刻的颗粒浓度。结合具体条件的计算结果,联系式(1)可以发现:靠布朗运动来进行絮凝过程是不现实的。根据异向絮凝的微分速率公式,可以认为颗粒絮凝是颗粒传递和接着发生的互相粘附实现的:

kp=4kt3Lap(2)其中,4kt3L为颗粒传递项;ap为颗粒粘附项。推导发现:压缩双电层和降低F电势从而降低排斥能峰可使ap值升高,增加粘附性,便于粘附沉淀。低浊水由于固相浓度很小,颗粒碰撞机会少,由于其空间网格没有交链的键,因而容易破坏。往往低浊水造成混凝剂投入量增加,因为对于固相浓度很小的情况,在颗粒表面积和混凝剂的必须投加量之间不存在化学剂量关系,即所谓的当量关系,而是应从动力学方面考虑增加颗粒碰撞数必须补充的固相数量。低浊度对水质净化过程的影响

1)水浊度低时,水中的微生物主要以细的胶体分散体系溶于水中,而且胶体颗粒比较均匀,胶体微粒具有很强的动力稳定性和凝聚稳定性,并且带负电的胶体微粒很少,所以达到电中和所需要的混凝剂也少,形成的混凝絮体细、小、轻,难以沉淀,易于穿透滤层。

2)由于浊度低,胶体颗粒数目较少,颗粒间相互碰撞而聚集的机会少,絮体难以形成,而要通过增大搅拌强度来提高颗粒碰撞几率,同时又能提高水流剪切强度,使本来形成低强度的絮体剪碎。

3)低浊度水由于固相浓度较小,分散相的面积S较小,就易形成易溶解的产物,由于缺乏大量的高聚物形成的有效空间网格交链的键,很容易被破坏。

4低温低浊水絮凝动力学分析

胶体颗粒由于布朗运动相碰撞而凝聚的现象在胶体化学中称为异向絮凝。由einstein-Stokes可以导出:1n-1n0=4apkt3Lt(1)其中,a为颗粒半径;ap为颗粒间粘附效率因数,它为碰撞数中产生永久粘聚在一起的分数;Db为扩散系数;L为水的粘度;k为Boltzmann常数;t为绝对温度;n0为颗粒的初始浓度(t=0);n为t时刻的颗粒浓度。结合具体条件的计算结果,联系式

(1)可以发现:靠布朗运动

来进行絮凝过程是不现实的。根据异向絮凝的微分速率公式,可以认为颗粒絮凝是颗粒传递和接着发生的互相粘附实现的:kp=4kt3Lap

(2)其中,4kt3L为颗粒传递项;ap为颗粒粘附项。推导发现:压缩双电层和降低F电势从而降低排斥能峰可使ap值升高,增加粘附性,便于粘附沉淀。低浊水由于固相浓度很小,颗粒碰撞机会少,由于其空间网格没有交链的键,因而容易破坏。往往低浊水造成混凝剂投入量增加,因为对于固相浓度很小的情况,在颗粒表面积和混凝剂的必须投加量之间不存在化学剂量关系,即所谓的当量关系,而是应从动力学方面考虑增加颗粒碰撞数必须补充的固相数量。

5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前景展望

在低温低浊水技术处理过程中,首先应当重视水质特点,包括水温、浊度,以及其中的有机物、胶态物质(主要是胶态硅)等的含量。其次初选合适的处理工艺,然后通过试验再进一步确定最佳处理工艺。而提高混凝效果,添加浊度添加剂,改变低温低浊水的水质状态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关键是筛选高效浊度添加剂。溶气浮选能处理一般低温低浊水,但较难适用于对水质要求很高的场合。由于微絮凝拦截沉淀池技术集颗粒的吸附碰撞、接触凝聚和聚集沉淀的多过程协同作用于一体,可明显提高混凝处理效果,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处理低温低浊水新工艺,进一步试验、筛选优良的拦截材料可完善、发展该处理工艺。提高进水温度对处理低温低浊水肯定是有效的,但是,这只适用于小型水厂,而对大、中型的水厂而言是难以应用的。正是由于改变低水温在实践中不易实施,优选和开发受温度影响小的工艺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混凝效果优良的混凝剂及助凝剂很重要(当然,在选择混凝剂和助凝剂时,应注意用户对出水的要求,如电站水处理中,对出水含硅量要求很高,所以,应尽量避免投加含硅药剂),这包括通过强化混凝处理(改善混凝条件),可在原有的混凝澄清处理(改善混凝条件),还可在原有的混凝澄清处理设备上实施,不需工艺设备的大改造,因此是一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霍明昕,刘馨远.低温低浊水质特性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1998,14(4):33-34.

[2]许保玖.给水处理理论与设计[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2.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3

一、创新人才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艺术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人才的创新性有着较高的要求。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我国乃至全世界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由原来的传统技艺型转向了创新设计型。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有使用功能。其本质是设计师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运用艺术的手法带入生活,达到美化和简化生活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为主干,艺术则起一个修饰的效果。只有自我创新才能算得上是设计,具有创新性是每一个现代设计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设计师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才能设计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才能适应社会潮流,满足时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扛起艺术设计学科的大旗,带领它走向巅峰。创新性人才对于艺术设计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时代在发展,不同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同。艺术设计这一学科来源生活,并最终用之于生活。这一特殊性就注定了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要适时改变。但对全国大范围内的具有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高校课程来说,并未实时进行适当的改善,其课程还是旧时的大方向。例如,专业基础课中,三大构成、素面、色彩、水粉、超实写、速写和图案构成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高校尤其对科学技术等课程的忽视较为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专业素质高超,但缺乏开放的态度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高校教师对于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是一个灵感和生活碰撞的学科,较为抽象、难易表述,但教师照本宣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创造性的行为。教学内容的老化和教学方法的僵化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以及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不耐。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交给学生的是思维的方式――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对艺术理解的方式。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活泛式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在教材长期不变的有限条件下,这就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新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刺激他们的创新性。这对于培养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来源于开放的环境。而现今高校基本坚守固有模式,坚持严谨治学的同时丢失了开放的学风。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思想之g的碰撞必不可少,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就是创新的幼苗,只有在开放的学风中,思想才能碰撞。但我国现状是,教育思想没有从根本上解放出来,学生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较为羞涩,对于艺术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彼此之间交流太少,不利于创新性的培养。

三、对于艺术设计教学的建议

首先,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适当删减不实用的课程,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且适应新时代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课程。高校本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态度,对课程表进行一次较大的改动。高校应该从旧模式解放出来,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这就要求高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解放学生的思想。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一些艺术设计方面有建树的人才来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还可以请一些批评家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同时,高校可以在校内多建一些交流角,让学生自己组织思想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其次教师不要仅仅依靠课本,多了解一些艺术设计的新动向和新潮流,有助于丰富教学。教师可在课堂上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以教室实物为例进行艺术设计的创作等;还可论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思维方式,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适应教学方式,在教学情况不良的时候进行自我调整,要了解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多了解一些时代尖端的创新物品以及新锐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同是要多和朋友交流思想,碰撞创新的幼苗。

四、结语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4

【关键词】二氧化硅;干法刻蚀;刻蚀倾角

干法刻蚀技术主要用于对基片进行精确加工,例如刻蚀掩膜、离子注入掩膜、终端结构成型等等。基片上的不同刻蚀结构,取决于不同的刻蚀倾角。随着半导体的发展,器件性能对二氧化硅的刻蚀工艺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垂直和平缓的倾角不易加工成型。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采用反应离子刻蚀(Rie)技术[6-8],对二氧化硅进行刻蚀。刻蚀气体一般选用氟基气体,如:SF6、CHF3或这两者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结合正交试验法找到影响刻蚀倾角的主要因素,并优化工艺参数,刻蚀出垂直、平缓的倾角[5]。

1.反应离子刻蚀原理(Rie)

对反应腔中的腐蚀气体,加上大于气体击穿临界值的高频电场,在强电场作用下,被高频电场加速的杂散电子与气体分子或原子进行随机碰撞,当电子能量大到一定程度时,随机碰撞变为非弹性碰撞,产生二次电子发射,它们又进一步与气体分子碰撞,不断激发或电离气体分子。这种激烈碰撞引起电离和复合。当电子的产生和消失过程达到平衡时,放电能继续不断地维持下去。由非弹性碰撞产生的离子、电子及游离基(游离态的原子、分子或原子团)也称为等离子体,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可与被刻蚀样品表面的原子起化学反应,形成挥发性物质,达到腐蚀样品表层的目的。同时,由于阴极附近的电场方向垂直于阴极表面,高能离子在一定的工作压力下,垂直地射向样品表面,进行物理轰击,使得反应离子刻蚀具有很好的各向异性。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3.结果分析

经过对正交试验的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得出影响刻蚀倾角的主要因素是CHF3和SF6两种因子,分别增加CHF3和SF6的流量,刻蚀倾角变化显著。

然而,o2流量、气压、功率的变化对于刻蚀倾角影响不大。如图2所示的不同因素与刻蚀倾角关系的曲线图。

如图2所示,随着CHF3的流量增加,刻蚀倾角逐渐增加,这是由于气体CHF3在辉光放电环境下,在Sio2表面沉积一层碳氟薄膜[1],碳氟薄膜中的CFx基团与Sio2接触并反应生成SiFCox,然后在离子轰击下生成挥发性物质SiF4和Cox。当气体CHF3达到一定流量时,同时碳氟薄膜达到一定的厚度,阻碍了CFx基团与Sio2反应,从而刻蚀倾角变化甚微。然而随着SF6的流量增加,当达到4sccm时,气体流量达到饱和状态,刻蚀倾角达到了73o,如果继续加大气体流量,此时的工艺气体达到了过饱和状态,导致辉光放电产生的离子过盛,增加反应粒子之间的碰撞,从而使这些原本轰击Sio2表面的反应粒子失去较多的能量,削弱了粒子对Sio2的物理轰击作用。与此同时,增大反应气体流量,抽走的活性物质也会加快,导致部分反应粒子未与Sio2反应,便与废气一起抽走,从而刻蚀倾角难以形成。

通过对正交数据进行优化处理,主要调整CHF3和SF6的流量,其他因素进行微调,最终可以实现垂直的刻蚀倾角和平缓的刻蚀倾角。

如图3所示,在大流量CHF3的刻蚀下,最终Sio2被加工出90.96°近似垂直的刻蚀倾角;如图4所示,加大SF6的流量,并且减小CHF3的流量,Sio2刻蚀区域得到了162.60°平缓的刻蚀倾角。

4.结论

在反应离子刻蚀中,影响二氧化硅刻蚀倾角的主要因素是气体CHF3和气体SF6。通过工艺优化,增加一定流量的气体CHF3可以加工出垂直侧壁;增大一定流量的气体SF3并且减小CHF3的流量,可以加工出平缓侧壁。证明了倾角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

参考文献

[1]严剑飞,袁凯,太惠玲,吴志明.二氧化硅的干法刻蚀工艺研究[J].微机处理,1002-2279(2010)02-0016-0.

[2]郝慧娟,张玉林,卢文娟.二氧化硅的反应离子刻蚀[J].电子工业专业设备,1004-4507(2005)07-0048-04.

[3]张海峰.二氧化硅等离子刻蚀研究[J].集成电路通讯,2010.06.

[4]杨玲,杨磊,辛煜.频率组合对容性耦合等离子体Sio2刻蚀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2010,10.

[5]J.Bhardwaj,H.ashraf,a.mcQuarrie.DRYSiLiConetCHinGFoRmemS.theSymposiumonmicrostru-cturesandmicrofabricatedSystems.may4-9,1997.

[6]Yoshida,Yokohama.Dielectricfilmetchinginsemiconductordevicemanufacturing:DevelopmentofSio2etchingandthenextgenerationplasmareactor.appliedSurfaceScienceVolume192,issues1-4,30may2002,pages270-298.

[7]takayukiFukasawa,akihironakamura,HaruoShindoandYasuhiroHoriike.HighRateandHighlySelectiveSio2etchingemployinginductivelyCoupledplasma.Jpn.J.appl.phys.33(1994)pp.2139-2144.

[8]Seiichiwatanabe.plasmaCleaningbyUseofHollow-CathodeDischargeinaCHF3-Sio2Dry-etchingSystem.Jpn.J.appl.phys.33(1994)pp.2139-2144.

作者简介:

张昭(1987—),男,北方工业大学集成电路工程硕士,现供职于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主要从事碳化硅工艺开发工作。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5

【关键词】新媒体装置艺术电子音乐声音装置

声音装置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呈现主体的装置艺术,随着电子音乐创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音乐形式和体裁的愈发宽泛,“音乐”与“声音”的概念已渐趋融合,其界限在21世纪的音乐领域尤其是电子音乐领域中逐渐模糊,音乐创作语汇的元素再不仅仅是传统音乐观念中的乐音范畴,例如在电子音乐领域中,语言声、噪声、各种抽象化的电子音色等等同样可以作为构成音乐作品的“音符”。因此,今天的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在某种层面而言,可以理解为以电子音乐为呈现主体的新媒体装置作品。

如今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同样也是音乐与科技交叉、互补的时代。各国作曲家在找寻新的创作形式和方向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新媒体领域。他们依托高度发展的技术平台,结合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与成果,寻求电子音乐形式的创新和多元化,由此,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应运而生。同时在这种大环境下,媒体的融合与互动也成为该学科领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新课题。

一、作品《得广厦千间―致万安》背景简介

《得广厦千间―致万安》是一首室内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作品,由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白小墨老师创作,此作品委约创作于2012年3月,后应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组委会邀请于2012年10月24日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期间在中央音乐学院阶梯教室展演。

二、创作分析

“位于成都市以南25公里的万安镇即将发生的变革也许意味着矛盾、欺骗、沮丧、喜悦、覆灭、重生……小镇变革的阵痛,将扰动这块小小土地的所有。邻居街坊,白酒头肉,鸟鸣花香,红土绿树,总会湮没在挖掘机作业的轰鸣之中。万安不再,只得广厦千间。”

在作者的题引中,我们不难看出,创作初衷起源于作者对中国当今某种社会现象的关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高频率的改革步调中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某些难以避免的社会隐患,引起作者深深的担忧。作品将小镇的音景还原为可被观察的具体对象,通过4个音箱与谷粒碰撞所发出的模拟拆迁的音响将阵痛量化为可被感知的物理能量,从而让观者在其中去感受那一份支离破碎,或是茫然失措。

这首声音装置作品更多地强调了装置的音响,音响的主体并非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传统音响范畴,而音响的传递更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音频数字信号在音箱中的还原,而是通过装置中谷物与音箱的物理碰撞发声的,这种模式不同于常规电子音乐作品的“数字--模拟”模式,我们或许可以将之定义为“现场模拟”模式的演奏,即通过现场谷粒与音箱的碰撞所发出的“模拟”声音来演奏。

我们可以将4个音箱与不同谷物碰撞所发出的不同音色和音响频段看作为4个音乐声部,在7-10分钟的演奏时长中,可根据演奏音响的密度、音量、声部数量概括为3个段落:从起始部分的低音量、低音频密度到中间部分音量的逐渐加大、音响密度的加剧、音乐声部的叠加,再到尾声部分音响的渐隐与回归。

三、技术分析

装置的制作过程如下:四只音箱面朝上水平置于特制的展台(设备柜)上,每只音箱纸盆表面放置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粮作物。由计算机通过音序软件在4只音箱中循环播放预置的时长为7分钟的4声道声音设计,不同的预制声音频率、音量会引发绿豆、红豆、大米、黑米等谷粒在各自所在的音箱纸盆上跳动,新的四声部声音由此产生。

图1图2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过的“现场模拟”音响模式,4个声道中音频的数字信号最终并没有通过音箱的模拟振动来演奏音乐,而只是用来负责为谷粒与纸盆两个“乐器”演奏提供动力,可以说这种新颖的演奏方式是整首作品声音设计环节中的一大亮点。

四、结语

在中国的艺术大地上,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相对于漫长的音乐发展史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但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深深触动了笔者,衷心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今后中国新媒体声音装置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第8期

[3]JulieH.Reiss.FrommargintoCenter:theSpacesofinstallationart.massachusetts,UnitedStates:themitpress,2001.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6

[关键词]联合站;含水原油;电脱水;工艺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232-01

1.联合站岗位及任务介绍

联合站是油气集中处理联合作业站的简称。主要包括油气集中处理(原油脱水、天然气净化、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等)、油田注水、污水处理、供变电和辅助生产设施等部分。

联合站(库)是油田原油集输和处理的中枢。联合站(库)设有输油,脱水,污水处理,注水,化验,变电,锅炉等生产装置,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原油的处理,达到三脱(原油脱水,脱盐,脱硫;天然气脱水,脱油;污水脱油)三回收(回收污油,污水,轻烃),出四种合格产品(天然气,净化油,净化污水,轻烃)以及进行商品原油的外输。联合站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场所,是油田一级要害场所。

2.电脱水工艺技术(图1)

2.1原油电脱水技术原理

方法只适宜于处理油包水型乳状液,其原理就是将原油乳状液置于高压直流或交流电场中,由于电场对水滴的作用,使水滴发生变形和产生静电力。水滴变形可削弱乳化膜的机械强度,静电力可使水滴的运动速度增大,动能增加,促进水滴互相碰撞,而碰撞时其动能和静电力位能便能够克服乳化膜的障碍而彼此聚结成粒径较大的水滴,在原油中沉降分离出来。水滴在电场中聚结主要有三种方式,即电泳聚结、偶极聚结和振荡聚结。

1)电泳聚结。根据异性电荷相吸引的原理,在直流电场中,水滴移向与其本身电荷电性相反的电极,此现象称为电泳。由于原油中各种粒径水滴的界面上都带有同性电荷,故原油乳状液中全部水滴,将以相同的方向运动。在电泳过程中,水滴受原油的阻力产生拉长变形,并使界面膜机械强度削弱,同时因水滴大小不等、所带的电量不同和运动时所受阻力各异,故各水滴在电场中运动速度不同,水滴发生碰撞,使削弱的界面膜破裂,水滴合并增大,从原油中沉降分出。未发生碰撞合并或碰撞合并后还不足以沉降的水滴将运动至与水滴极性相反的电极区附近。由于水滴在电极区附近密集,增加了水滴碰撞合并的机率,使原油中大量小水滴主要在电极区附近分出。电泳过程中水滴的碰撞、合并称为电泳聚结。

2)偶极聚结。在高压直流或交流电场中,原油乳状液中的水滴受电场力的极化和静电感应,使水滴两端带上不同极性的电荷即形成诱导偶极。因为水滴两端同时受正负电极的吸引,在水滴上作用的合力为零,水滴除产生拉长变形外,在电场中不产生象电泳那样的运动,但水滴的变形削弱了界面膜的机械强度,特别在水滴两端界面膜的强度最弱。原油乳状液中许多两端带电的水滴象电偶极子一样,在外加电场中以电力线方向呈直线排列形成“水链”,相邻水滴的正负偶极相互吸引,电的吸引力使水滴相互碰撞,合并成大水滴,从原油中沉降分离出来。这种聚结方式称为偶极聚结,偶极聚结是在整个电场中进行的。

3)振荡聚结。在工频交流电场中,电场方向每秒改变50次,水滴内各种正负离子不断地作周期性的往复运动,使水滴两端的电荷极性发生相应的变化。离子的往复运动使水滴界面膜不断地受到冲击,使其机械强度降低甚至破裂,水滴相撞而聚结成大水滴,从原油中分离出来。这种聚结方式称为振荡聚结,振荡聚结是在整个电场中进行的。

原油乳状液在交流电场中,水滴以偶极聚结和振荡聚结为主;在直流电场中,水滴以电泳聚结为主,偶极聚结为辅。

过高的电场强度,还会使水滴发生电分散作用,即由于水滴偶极矩的增大,其变形加剧,椭球形水滴两端受电场拉力过大而导致分裂。当电场强度大于4.8kv/cm时,将有电分散发生。电分散时的电场强度值与油水问的界面张力有关,因此任何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的因素,如脱水温度的增高,化学破乳剂的使用,均导致电场对水滴的相对作用增强,使

生电分散时的电场强度值降低。原油乳状液采用电破乳方法脱水时,应充分利用化学破乳剂的作用,提高脱水效果。由于各种原油性质不同,其形成乳状液性质也不同,需要选择不同品种的化学破乳剂与之相匹配才能有较好的破乳效果。

2.2原油电脱水要求达到的质量指标

1)脱水原油的水含量标准,按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分等级如下:轻质原油、中质原油的脱水原油,其水含量指标应小于或等于0.5%(质量);重质原油的脱水原油,其水含量指标应小于或等于2.0%(质量)。

2)从电脱水器脱出的污水,含油一般不大于0.5%,有条件时应力求降低。在脱水油站内经隔油措施或除油系统后输至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其油含量应不超过1000mg/l。

2.3技术参数的确定

1)原油电脱水工艺适宜于处理含水小于30%的原油。

2)电脱水操作温度应根据原油的粘温特性确定,宜使原油的运动粘度在低于50mm2/s的条件下进行脱水。

3)确定电脱水操作压力时,其压力应比操作温度下的原油饱和蒸汽压高0.15mpa。

4)电脱水器的处理能力,应根据原油乳状液处理的难易程度确定其在电脱水器内的停留时间,停留时问一般为40min,稠油一般不超过60min。

2.4电脱水器的主要分类+

常用的电脱水器有:直流电脱水器、交流电脱水器和交直流复合电脱水器三种。

1)交流电脱水器。在交流电场中,原油乳状液的脱水以偶极聚结和振荡聚结为主,适于处理含水率较高的原油乳状液。脱水后净化油含水率较高,水中含油低。

2)直流电脱水器。直流电场的破乳聚结,主要在电极附近的有限区域内进行,故直流电场以电泳聚结为主,偶极聚结为辅。适于处理含水较低的原油乳状液。处理后的油中含水低。

3)交直流复合电脱水器。交直流复合电脱水器结构。综合交流和直流电脱水的利弊,使二者在同一电脱水器内进行,即在电脱水器下部建立交流电场,处理较高含水原油,在上部建立直流电场,处理较低含水原油。使脱后油、水质量优于单独的交流或直流电脱水器。

综上所述,交直流复合电脱水器处理的油、水质量上优于其它电脱水器,目前在油田中普遍采用。

3.结论与认识

自电脱水器发明以来,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世界范围内40年来大量的现场实践证明,电脱水器不仅经济性能较好,而且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随着静电聚结机理研究、电场控制技术及超声波微波等其它辅助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脱水器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并朝着更小、更快、更节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7

一、传统与现代艺术设计

传统是一个民族得到文化的长期滋养后的精神升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厚重的礼物,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沿承下来文化艺术、道德礼仪、民风民俗、行为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精髓所在,提到现代设计就无法绕开我们的传统文化。现代艺术设计是一个有着时效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具有“现代感”的设计艺术,这种“现代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继承与发展。我们不应忽视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启示作用,没有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感受,就没有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没有传统的辉煌和历史的积淀,就没有为世界设计所熟知的中国设计。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在现代设计各个层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中国元素的设计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西方设计界盛行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中国元素设计,似乎缺少了一种贵气。”这里的中国元素,就是基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元素,多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元素,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中国元素的设计,掀起了现代设计界的一股强劲东风,横扫整个中国掀起了全球设计的“中国风”。时至今日,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设计案例,以旗袍、肚兜为素材的改良服装设计,穿在巩俐与章子怡身上踏上国际时尚舞台时,世界就已经看到了“中国风”的设计,这些与时俱进的优秀设计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认可。现实生活中人们,没有人会愿意穿上那些那些被历史尘封了许久的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将自己还原成某个朝代出土文物似的书生或是娘子,或许只有在电影、电视、或我们宣传传统文化礼仪活动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传统元素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记录着历史长河中我们祖先对美的不懈追求,但是,传统只能为我们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不是将传统形态保持原样的重现,而是被重新诠释后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超前的、全新的审美眼光,重新审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载体,寻找一条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现代设计新思路,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才能真正实现“只有传统的,才是世界的”,让中国元素的设计在国际设计舞台上从最初的闪现走向永恒的经典。

二、时尚与现代艺术设计

何为“时尚”?“时”即是时间,“尚”为崇尚或是追求。“时尚”可解释为某一时间段的人们对社会某一事物的崇尚,这里的“尚”是指一种审美高度。也可理解为,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被一定数量的人们所认同,且迅速传播与盛行的某种服饰、行为或事物。“时尚”于本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新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与流行两者的概念模糊雷同,混作一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时尚与流行在内容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流行不一定能成为时尚,而时尚却极易演化成流行,时尚是流行的高级形式。时尚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的实际需要,时尚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每个人生活状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对时尚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艺术家认为,“时尚是一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创作灵感”,崇尚自由的人认为“时尚是自由而快乐的生存状态”,追求健康的人认为,“时尚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时尚是一种高品位生活追求,它可以是一组流行的色彩、一种高科技的数码产品、一栋造型奇特的建筑、一件新奇的陈设品、一个颇有创意的包装,也可以是一种前卫的网络语言和一种注重品质的生活方式等,这些都是时尚,是独创设计理念和超前设计思想的综合体现。现代设计大师蒙荷里•纳基曾这样说过:“设计并不是对制品表面的装饰,而是以某种目的为基础,将社会的、人类的、经济的、技术的、艺术的、心理的多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其能纳入工业生产的轨道,对制品的这种构思和计划,即为设计。”设计是具有视觉美感和明确功能目的一种产品。在长期的艺术设计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创新思想的设计先驱们,让“时尚”在“包豪斯”设计学院里开始萌芽;在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构成主义运动中成长发展;岁月交替中,“时尚”走入了21世纪,这时的“时尚”引领了当代设计的发展方向,左右人们追逐“时尚”的脚步。时尚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时尚主导着设计,设计引领着时尚,设计离不开时尚,时尚离不开设计。设计跟随着时尚的潮流,时尚影响着设计的品味,设计与时尚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计中的时尚要素主要表现为商品造型、功能结构、色彩肌理等方面。当我们的设计中具有了时尚元素时,我们的产品也就成为有了这个时代的印记的新的产品,时尚形成了产品新的卖点。时尚的设计为大众所接受,当然都是有品位的好的设计,只有好的东西人们才会去接受它,从而引导带动人们的消费能力。时尚对设计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时尚也会给设计带来新的创意和设计的灵感。成功的设计会成为新的时尚,成为流行时尚的同时,也就标志着设计的成功。人类的喜新厌旧、视觉的审美疲劳,加速着时尚时刻变化的步伐,也使其成为最不稳定的设计因素。一个设计师就必须紧紧跟随着国际时尚的变化,保持着对时尚的高度敏感,还要拥有超乎常人的独特审美和一种超前的时尚态度。同时掌握时尚发展的周期与规律,将时尚的前瞻性与超前意识,第一时间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就可以充分的把握设计的时尚,设计出引导市场消费产品。只有这样的设计师,才会站在时尚设计前沿的,并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逐渐的确立自己的设计风格与设计品位,从而走向设计的最高境界,成为引领时尚的顶尖设计师。

三、现代设计中的传统与时尚

传统与时尚的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与西方时尚融合的设计并不少见,国家的日渐强大,使得中国元素在国际设计界风头正劲。我们的红灯笼、剪纸、青瓷、皮影、脸谱……还有那一抹中国红,都成了现代设计中的中国符号。它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了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服饰设计等等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当中,为我们的设计作品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神秘的东方色彩。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征服了世界,无论在是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还是意大利的米兰……各个国际时尚中心,都有中国元素的身影。华裔服饰设计师Galo•孤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对自己充满中国元素的设计感到很骄傲,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积淀赋予我无数设计灵感,我相信中式元素定将成为世界流行的时尚设计理念。”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设计师们,在创意和设计上越来越表现出对东方文化和中国元素的敬意,在国际流行时尚舞台上,DioR、BaLLY、BoSS等众多品牌都为中国风的设计特意留出了一块空间,通过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将他们眼中的中国元素与他们的设计理念融合,创作出了为世界所认可的时尚作品,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国家在日益强大,中国传统文化在强势崛起。当然,我们国内的设计师们也在这股“中国元素”的时尚潮流中,各显其能,纷纷推出他们的以传统元素为主题的设计作品,这时“穿越而来传统”与时尚达到了前所未有默契。我们生活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它要求我们的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要为我们呈现美的视觉感受。因此,设计无法对时尚视而不见,因为时尚以唯美和艺术化的形式,来体现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反映着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诉求,折射出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设计的文化内涵,因为设计不仅要时尚还要有品味,品味是文化内涵的体现,有品味的时尚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审美标准。设计师的个人品位决定着设计的品味,也是设计师多方面知识、技能和文化学养的综合体现。因此,设计中能否体现文化的内涵,能否将中国传统元素巧妙地融于设计之中,不仅要看设计师的知识储备和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还有对时尚创新设计理念的合理运用。时尚的设计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当时尚达到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时,人们才会不约而同的去崇尚它,追逐它,我们的设计才成为有品位的时尚设计。

四、结语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8

关键词:pDmS;三维设计;现存问题

引言

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不断影响着电力设计的理念、流程、甚至专业分工和组织管理等,有效的利用三维设计手段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与建设成本[1]、提供完备的数据信息。在三维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协同方案,多平台组合协同和台实时协同,多平台组合协同更注重各专业化平台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深度,在分散的各平立开展设计,最终组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三维设计成品;我院采用的是台实时协同方案更注重数据的贯通一致,确定布置后由布置平台向各专业设计计算软件提供数据,再由专业设计计算软件反馈计算结果完善三维布置数据。我院在三维设计应用的探索与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三维设计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实际问题,如何能够处理好这些问题将是三维设计应用继续深化的前提和良性发展的根基。

1三维设计组织模式

参与三维设计的各专业在同一三维工程项目中开展协同工作,每个三维项目均配有三维管理员,负责项目的日常维护、数据安全、权限控制等工作。

与传统设计模式相比,三维设计组织模式中为各专业主设人配备三维司令员,作为专业设计与三维设计的桥梁,负责按照既定流程组织开展三维模型设计、三维互提资料、三维布置配合、三维模型校核以及三维绘图。

设备的具体参数、外形尺寸等信息均源自设备厂家,三维设计组织模式专门为项目配备了三维设备司令员,负责完成设备三维模型和设备安装图。

2现存问题分析

2.1三维建模

设备建模工作量较大,在项目投标、初设或司令图阶段尚无设备的完备资料,常常调用以往工程的相似设备模型,但设备查询、调用困难,给各个专业三维司令员带来很大不便,经常需要联系以往三维工程项目管理员辅助完成;在项目施工图阶段,常常遇到设备模型的建模、布置、提资工作在三维司令员与三维设备司令员之间分工界定不清,碰撞问题难以解决等问题。

2.2碰撞检查

随着三维项目模型设计的开展和深入,碰撞问题不断产生和积累,从几条到几十条甚至超过百条,有的碰撞发生在三维绘图之前,有的则在之后,严重影响成品质量。在传统平面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会特别注意避免碰撞的发生,而采用了三维工具以后,认为可以通过三维手段来发现和解决碰撞问题,放松了对碰撞问题的关注,反而造成了碰撞问题的滋生,此为观念问题。

2.3资料互提

三维施工图项目中,资料互提工作在三维项目中进行,土建专业直接按照接收到的荷载导出计算模型开展结构计算,按照接收到的埋件、孔洞资料开展布置图绘制,但由于结构模型的完善程度和提资模型的精度等问题导致资料互提工作反复,版本较多,严重影响下游专业施工图工作的开展。

2.4三维绘图

三维绘图工作发展至今,初版图纸总体效率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三维绘图需要在完成三维建模等工作以后才能开展,而建模工作又涉及配合、碰撞处理等工作,因此三维图纸从无到有较之平面设计周期较长;另一方面三维平台绘图模块与autoCaD软件相比效率偏低。

3解决方案探讨

3.1提高互信

不论设计阶段、设计条件、三维模型都应该按照相应规定在各个阶段保证完整准确合规,提高互信才能顺利开展协同设计。

分工方面,建议由三维司令员负责资料接收、模型校核、设备布置、资料提出;三维设备司令员负责设备建模、安装图绘制,流程如下:

在三维司令员接收专业提供设备资料后填写设备建模任务书,明确设备需求连同资料交由三维设备司令员开展建模工作;设备模型完成后由三维司令员开展模型校核工作并填写校核记录;设备建模人员按校核记录完成修改后交相关主管二次校核;设备建模人员按照二次校核意见完成修改后交三维司令员归档并开展布置;荷载、埋件、孔洞、设备基础资料由三维司令员提出;在专业确认设备资料、落实设备布置后由三维设备司令员开展设备安装图绘制。

3.2降低容忍

碰撞检查是三维设计平台的一项基本功能,我们应该在建模及修改后立即进行碰撞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配合、及时处理。在实际的三维设计应用过程中曾经有项目碰撞问题严重,也有项目现场反馈零碰撞,说明三维设计手段虽然可以开展碰撞检查,但也需要积极处理才能真正消除碰撞。

三维模型在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不会产生新的碰撞,也就是说新的碰撞产生必然是由模型的新的变动产生,只要发生变动的专业及时检查碰撞则可及时发现碰撞,这样便不再需要各个专业定期对全部模型开展碰撞检查工作,减少工作时间的浪费。

3.3减少版次

台实时协同的三维设计具有数据共享的特性[2],三维模型本身便是资料互提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工艺、电控专业向土建专业提出的荷载、埋件和孔洞资料则需要通过三维提资系统来实现,其基本流程为:提出专业按需求提出逻辑元件(荷载、埋件和孔洞),完成逐级校核、审核、批准后,接收专业按提资专业、提资单号搜索逻辑元件,然后进行处理生成真实元件(荷载、埋件和孔洞),并逐级校核、审核、批准,完成资料互提。

提出专业所提资料均与其管道、桥架、设备等模型布置相关,提高该专业模型布置精度和合理性则是避免提资反复的必要基础。

3.4提高效率

在三维绘图效率方面,效率最高的部分莫过于管道iSo安装图,但因表达习惯问题仍需要导入autoCaD软件进行修改,按照设计需求进行绘图定制和工具的开发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对于各专业平断面图而言,除了开发快速的标注工具以外,寻求其他方式形成布置图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例如:三维土建专业已经开始引入探索者绘图软件平台,从pDmS布置模型获取数据快速形成各层楼面布置图,甚至接收计算结果形成结构断面配筋图。

结束语

三维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需要应用三维设计工具的工程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能够以创新的手段处理问题,止步不前则只能在二维向三维的数字化变革浪潮中不断追逐却濒临淘汰。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明确分工、保证三维模型完整准确合规,提高互信才能顺利开展协同设计;(2)改变观念、端正态度、严格要求是实现零碰撞,提高碰撞检查效率的有效途径;(3)专业间互相创造条件、积极配合是提高三维资料互提质量、减少提资版次的根本保障;(4)提高三维绘图效率除了可以在现有三维绘图平台上二次开发工具以外,还可以引入其他绘图平台,从而丰富完善三维设计平台整体的三维设计能力,提高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曾亮.三维设计技术在国内电厂设计中的研究及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9

摘要: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日益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和互融,使人们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从图形符号的这种“意”的历史延伸可以看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形”的演变都不是对其原始“母题”的彻底否定,而是以新的审美观念赋予新的形式,从而使这些“母题”不断丰富与拓展。

3形意结合归于象之秀

文学与艺术的碰撞篇10

[关键词]哥特艺术风格演变服装时尚碰撞

哥特式艺术风格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且独特的地位。它起源于中世纪带有宗教色彩和神学理念的教堂建筑,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盛行,凭借哥特式电影而呈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表现力,最终形成了当代颇具特色的哥特式风格特征:黑暗、阴郁、怪诞、神秘和高贵。当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形式与服装时尚发生碰撞,于是便诞生了黑暗而兼具高贵,怪诞又不失美感的哥特式服饰文化,表现出哥特艺术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风格内涵。

1、哥特式艺术风格的起源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中世纪带有宗教色彩和神学理念的教堂建筑,原来是12~16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后来这种风格普及于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音乐和文学等所有艺术领域,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哥特式艺术”诞生的时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与封建统治者勾结,垄断教育,向人们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以及死后升入天堂的来世观和以神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教堂建筑不仅仅是信徒的聚会场所,更充当着基督教信仰的象征,高大、华丽成为人们对教堂的追求。哥特式教堂的外形采用十字形式结构,利用线条轻快的尖形拱券形成高耸挺秀的尖塔,而教堂内部则用修长的立柱和彩色玻璃共同构成空阔、神秘的空间。这种尖顶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的建筑典范。就建筑样式而言,哥特式风格主要表现在纵向垂直线和锐角三角形的强调;就艺术形式而言,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和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线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这种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并且迅速影响到欧洲的各个艺术领域,当时的服装形式受这种风格影响,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和垂直线的形态,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为使穿着者显得修长,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而织物表现出来的鲜明色调则与哥特式教堂内极具神秘感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

2、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19世纪中期,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其表现的主题一般是宗教、死亡、巫术甚至是科幻历险故事。一些小说家还十分热衷于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示,在文学上演变成阴郁、怪诞的神秘黑暗文学。吸血鬼是哥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它以神秘恐怖的气氛、大胆神奇的想象、孤寂疏离的浪漫主义情怀吸引着当时的读者。对黑色的偏爱,拥有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和神秘成为当时哥特艺术风格的特征,它发展并丰富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哥特式风格。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朋克(punk)风潮的崛起,哥特音乐开始蓬勃发展。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曲调阴郁幽暗,歌词晦涩沉郁,音乐中往往弥漫着颓废,冰冷、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充满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表现了摇滚音乐黑暗和阴沉的一面。而做为哥特摇滚雏形的摇滚乐团JoyDivision,开始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如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哥特风格的符号象征。他们典型的哥特装扮是黑色高领紧身皮衣和大量银饰、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他们的音乐、恐吓的妆容和黑色的服装成为了歌迷崇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进入80年代,现代哥特式风格服饰由这种哥特音乐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宗教图腾式的装饰成为当时哥特族的象征。

九十年代,恰逢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好莱坞恐怖电影复兴,《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古怪的建筑、黑暗的环境、精致、苍白而缺少表情的面庞、刻意的浓重烟熏妆……电影的情节设计与人物造型推动了又一轮哥特式风格的流行风潮。

至此,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进入尾声,黑暗、阴郁和神秘成为现代哥特文化的精髓以及标志性特征。

3、当代哥特艺术与服装时尚的碰撞

当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形式与服装时尚发生碰撞,便诞生了黑暗兼具高贵,怪诞又不失美感的哥特式服饰文化,诠释出时尚潮流的新风貌。

(1)、黑暗、阴郁的视觉表现

哥特的美学基础是黑暗与阴郁,哥特艺术通过对黑暗及死亡的恐惧描绘表达着它独特的“黑暗美学”,神秘,幽暗,冷酷,美丽和悲怆是它的视觉体现。

当服装时尚遇到“黑暗美学”,经典的黑色以及表现神秘、虚幻效果的暗色系色彩成为哥特服装的常用色,中世纪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也能成为服饰色彩的灵感来源。随着“伪黑暗”主题趋势的流行,一些浓郁华贵的色调,如暗红、深棕、深藏蓝等也开始露面,但是色彩的搭配仍然强调“黑暗美学”的视觉体现。最受哥特一族推崇的是黑色与暗红色的搭配,大面积的黑色中跳跃出暗红色,整体中既带有死亡恐怖的气息,却又不失一种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在整体形象方面,哥特们喜欢用染黑的长发、苍白到病态的肤色、浓黑的烟熏眼妆、黑色指甲、网眼丝袜和大量的银饰构建一个黑暗而神秘的个性形象,黑色和白色的极致对比凸显了哥特颓废、阴郁的视觉感觉。

(2)、颓废、不羁的精神表现

当代歌特艺术是在80年代由后朋克风潮滋长成一种的次文化,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艺术形式发展为一种颓废而叛逆的地下文化。消沉与漠视是哥特一族一贯的生活态度,这种非理性的处世方式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恰好切合了哥特艺术的特质---黑暗,由此,颓废与不羁成为哥特精神的精髓。

夸张的造型和繁琐复杂的装饰成为哥特服饰表现叛逆不羁的手段,夸张的荷叶领、肩部、头部带尖角的怪异造型、多层的褶皱袖子、服装款式的不对称设计等都是哥特服饰的典型特征;而大量的褶绉、花边、蕾丝以及维多利亚式的荷叶边裙摆则演绎着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感;吸血鬼电影中常出现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成为哥特服饰演绎神秘、怪诞的元素;对于哥特一族颓废、不羁的精神世界,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是必须的,刺青则是勇敢者的象征;他们在身上和服装上佩带很多银制的宗教饰物,但是却天天改变信仰……哥特迷们用我行我素的着装方式诠释了时尚是黑色的、态度是阴暗的精神信仰。

(3)、神秘、高贵的气质表现

当代哥特艺术以黑暗、阴郁的“黑暗美学”表达人类对未知、死亡的恐惧,但是,尽管哥特崇拜死亡,但它并不代表死亡,哥特艺术往往用没落贵族的气息表达一种邪恶的美丽和隐现的希望,这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成为哥特艺术区别于朋克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当贵族气质与服装时尚相遇,体现视觉夸张感与华丽感的黑色丝绒面料便成了哥特服饰的常见元素,而面料上的暗花纹设计更体现了哥特艺术的细腻与考究;精致奢华的蕾丝和黑色的网眼状面料是哥特一族的最爱,黑色花纹网中隐约透出的苍白皮肤很好地诠释了透而不露的性感与神秘;前卫、时尚的材质是哥特对美的另类追求,80年代哥特服饰里大行其道的人造皮革、塑胶、pVC等面料早已不见踪影,取代它们的是前卫的反光面料、轻盈的雪纺、柔软的锦缎和奢华的皮草——即使是前卫、另类的造型也要兼顾气质的体现,哥特族以一种略带浪漫奢华的方式展示着黑暗风格的美学魅力。

(4)、遗世独立的时尚潮流

哥特艺术大多数时期只是颓废而叛逆的地下文化,它并不被世间的主流文化所接受,也几乎不受大众潮流的影响,形成自娱自乐的潮流特征。哥特服饰依赖独特的黑暗美学与流行时尚在碰撞中演绎新的火花,呈现出新的“伪黑暗”风貌----神秘而优雅、前卫而叛逆,没落贵族的血统中流淌着自由与不羁的气息,它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成为流行趋势中遗世独立的时尚潮流。

4、结语

当代的哥特艺术是历史演变、社会变迁以及审美情趣共同作用的文化形式,当哥特艺术与服装时尚产生碰撞,演绎出的艺术火花不仅诠释了时尚潮流的新风貌,也赋予了流行时尚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更体现了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多元的艺术包容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