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2:30

绿色经济概念篇1

绿色经济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它的含义也是有不同的意义的。

最初的绿色经济是生态系统目标为导向的绿色经济,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在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浪潮下,绿色经济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提出,他在书中讨论的是环境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在90年代的时候绿色经济仍然被经济学界所用,论述的重点也是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以及环境改善,它的核心问题是讨论影响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特别是如何以此消除市场的外部性和治理环境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绿色经济在概念上仍然处于模糊时期,没有具体地定义。虽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被提出,但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外在变量问题没有被重视个改变,很多人认为,资源枯竭、环境受到污染,都是工业文明出现地结果,对于此,很多学者专家只是希望能够采用一些新的政策手段和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环境问题。

绿色经济的研究突破,就是提出了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系统工具。从传统的污染生产模式转化为现在的绿色生产模式。

总体来说,这一阶段的绿色经济概念关注的焦点是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目标是生态系统的保护。

绿色经济概念篇2

关键词:绿色营销;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念

一、绿色营销概述

“绿色营销”这一概念是英国威尔斯大学肯・毕提教授在《绿色营销――化危机为商机的经营趋势》一书中提出来的。绿色营销是一种能辨识、预期及符合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且可带来利润及永续经营的管理过程。绿色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协调统一。从这些界定中可知,绿色营销是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

绿色营销概念一: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三者统一起来,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销售和制造。

绿色营销概念二: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经营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它要求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营销概念三: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概念四:关于绿色营销,广义的解释是指企业营销活动中体现的社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充分考虑社会效益,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抵制各种有害营销。

绿色营销,不仅要求企业对人、财、物、信息、形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产生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求企业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到重要位置,使三者有机的结合,从而产生绿色效益。绿色营销是指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

二、可持续发展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早期人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而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这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100多种,但被广泛接受影响最大的仍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R.Brown)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随后,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要求实施绿色营销

1、树立绿色营销新理念

绿色营销观念是在绿色营销环境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传统营销观念认为,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应当时刻关注与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消费者需求、企业自身条件和竞争者状况三个方面,并且认为满足消费需求、改善企业条件、创造比竞争者更有利的优势,便能取得市场营销的成效。而绿色营销观念却在传统营销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1)谋求长远利益。绿色营销要求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符合环保的长远利益,将企业利益、消费需求和环保合理、科学地统一起来;要求企业在每个环节都注入环保因素,采取新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策略。绿色营销可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环保意识,促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适应时代主流。“绿色”已深入社会每个角落,也成了当今社会的主流。绿色营销作为一种积极的方式,它使企业从被动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主动迎接挑战,以一种新的姿态顺应时代潮流,从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3)减少环境问题。企业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减少污染,开展绿色营销,并引导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可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缓解环境生态压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是基于企业、顾客、环境及利益的一种战略性协调,其具体实施过程必须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规划和执行。企业各部门都应该以绿色营销观念为指导思想,从战略计划到实施过程都应贯彻绿色观念。

2、收集绿色信息,设计绿色产品

绿色信息包括如下内容: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等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绿色消费需求所在及其需求量的大小,为绿色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的首要策略,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以绿色产品为载体,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满足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所谓绿色产品是指对社会、对环境改善有利的产品,或称无公害产品。这种绿色产品与传统同类产品相比,至少具有下列特征:产品的核心功能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传统需要,符合相应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也能满足对社会、自然环境和人类身心健康有利的绿色需求,符合有关环保和安全卫生的标准。产品的实体部分应减少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利用再生资源。产品实体中不应添加有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原料、辅料。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应消除或减少“三废”对环境的污染。产品的包装应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包装和产品报废后的残物应尽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着眼点,不在于引导消费者大量消费而大量生产,而是指导消费者正确消费而适量生产,建立全新的生产美学观念。

3、制定绿色营销策略

企业为了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实现绿色营销的战略目标,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必须使自己朝着绿色企业方向发展。为此,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

(1)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制定一个总的计划――绿色营销战略计划,包括清洁生产计划、环保投资计划、绿色教育计划、绿色营销计划等。

(2)绿色企业形象塑造战略。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特别是要在争取获得绿色标志的基础上制定绿色企业形象战略,这对于统一绿色产品标志形象识别、加强绿色产品标志的管理、提高经营绿色产品企业自身保护能力、增强企业竞争意识、拓展市场、促进销售等均十分重要。

(3)绿色品牌策略。企业只有对外树立起良好而健康的企业形象,才能够真正实现打造绿色品牌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品牌战略时,要切实抓紧绿色产品这一载体,赋予绿色品牌更多的内涵,体现绿色经营管理文化,灌输绿色经营管理观念,丰富品牌承载量,扩展品牌深度,从而实现品牌价值最优化、最大化。绿色品牌策略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绿色品牌定位;二是精细而健康的绿色品牌维护;三是科学系统的绿色品牌经营管理;四是长期不懈地进行绿色品牌修正。

4、绿色营销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新体系

绿色营销综合了市场营销、生态营销、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观念的内容。市场营销观念的重点是满足消费的需求,“一切为了顾客需求”是企业制定一切工作的最高准则;生态营销观念要求企业把市场要求和自身资源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也要与周围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相协调;社会营销要求企业不仅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满足消费者需求,还要符合消费者及整个社会目前需要及长远需要,倡导符合社会长远利益,促进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大市场营销,是在传统市场营销四要素(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基础上加上权力与公共关系,使企业能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在策略上必须协调地使用经济、心理、政治和公共关系等手段,以取得外国或地方有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绿色营销观念是多种营销观念的综合,它要求企业在满足顾客需要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取得利润,把三方利益协调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

绿色营销强调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在制定产品策略的实施战略决策时,既要考虑到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长远利益与身心健康,只有这样产品才能在大市场中站住脚。人类要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约束自己,尊重自然规律,实现经济、自然环境和生活质量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社会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影响,也考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谴责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拒绝接受有害于环境的产品、服务和消费方式,只有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者同时牢牢树立绿色意识并付诸实施,绿色营销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志毅:绿色营销发展现状及国内绿色营销的发展途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

[2]魏明侠:绿色营销的基本范畴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1(6).

[3]王坤:浅谈企业绿色营销[J].商场现代化,2007(29).

绿色经济概念篇3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资本主义;帝国式生活方式;社会生态转型;绿色左翼

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呼唤着新的应对措施和跨国交流。有关研究通过分析当前的现实状况,阐明了转向公正、民主和生态可持续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在这种生态可持续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在不牺牲他人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前提下过上更好生活。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学术背景是欧洲,确切地说是西欧或德国和奥地利,同时还较熟悉拉美的一些相关动态。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极不平衡,当我们讨论欧洲一系列由新自由主义和支配性紧缩政策引发的危机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欧洲与中国、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我将始于阐述由2012年6月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致力于应对生态、经济、金融多重危机的“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它与“低碳经济”概念和“绿色增长”战略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概念和战略的背景进行分析,我认为,鉴于当前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主流政治经济战略,绿色经济的目标遥不可及。我认为,可持续性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阻碍。这些阻碍包括当前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关系、以发展为导向的趋势及其相关的社会和政治促因、国家的紧缩政策、发展主义相关战略等。此外还有一种重要障碍,那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社会―自然破坏性关系的理解和实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环境是资源,是倾倒垃圾的所在,自然需要人类社会的支配和开采。对此,我将围绕“帝国式生活方式”这一极为重要、却屡遭忽视的概念展开批判性分析。但我最终要论证的是,绿色经济战略可能会引发资本主义的局部性、选择性绿化。依此,我称这种正在出现的、变化中的社会形态为“绿色资本主义”。

一、绿色经济概念与战略

近年来,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存在着一种相对高阶的生态危机意识的觉醒和各种危机的互联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仍明显不足。从中国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和经历的那样,要做出超越生态现代化模式的改变仍十分艰难。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所应做出的深刻变革表明,生态问题并不是一种附加性问题,不是当前发展模式下的末端治理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当前发展模式的核心性要素的转变。

“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意识觉醒进程的一部分。它最先于2012年的里约+20峰会上出现,同绿色增长战略紧密相关,并备受巴西和中国政府的推崇。

绿色经济概念,致力于摆脱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深刻功能性和合法化危机,此危机于2008年爆发,并对很多弱小国家和社会组织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即便在像中国这样未曾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绿色经济概念也同样引人注目。

绿色经济概念,同当前的社会潮流、新兴事物相关,并在塑造或辩护着它们。在欧洲等地,对生态危机的主流应对方式暗含着一个强大的理论假设:力求探索新的经济机遇。电动车、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生态食品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被普遍认为是商业发展中的前途性领域。

大概在15年前,沃夫冈・萨赫(wolfgangSachs)称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是一个矛盾语(oxymoron)。1他试图证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是不断变化着的,是为不同利益需求和具体政策服务的。他认为,这一战略试图解决一个根本无法被解决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在竞争和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呢?”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全球性资源管理和生态现代化政治战略,它至少在最初致力于调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989年后,某些乐观主义者认为,全球性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得到解决。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性动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宣告失败,“褐色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生态系统和污水池的使用在过去20年中仍显著加剧。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失败,通过里约体制危机、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体制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绿色经济”概念也是这样一个矛盾语吗?

在各种纲领性文件的概念化表述中,“绿色经济”近年来被视为一种克服当前多重危机的有效途径。我们很难就绿色经济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在各种社会转型过程阐述中,其转型手段和评价方法都各有不同。但差不多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相信,绿色经济能够带来一个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共赢局面。当前,关于绿色经济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政治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构建一个社会架构的过程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这种争论关注的是规范和价值,以及科技乃至社会的创新。

联合国在提交给里约+20峰会的预备性报告中指出,“在原则上,绿色经济致力于将一整套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分析模式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而在实践层面上,绿色经济有着宽泛多样的表述和分析,出发点也常常不同”1。

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强调运用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一切手段,并特别指出降低贫困率、增进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之间公平性的可能性。发展能够同环境、社会目标的实现相一致,经济的绿化能够为发展、就业和消除贫困提供新动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将经济绿化视为一种“针对创新和危机预警的双重战略”。德国联邦环境部的一份调查则显示,在诱导性投资(如建筑业)政策影响下,雄心勃勃的环境政策相比一般政策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建议,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应对经济和生态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启动“绿色经济倡议”,并于2011年发表了名为《走向绿色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绿色经济概念的兴起,得益于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这种反思来源于21世纪头十年的并发性危机、市场失灵、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连串打击。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物质财富的获得无须以牺牲环境、生态、社会公正为代价”2。

2010年,欧盟委员会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增长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创建一种资源节约的、合生态的、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2011年9月的一个文件中,欧盟委员会认为,欧洲经济应当在一代人的时间跨度内完成彻底转型。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被视为应对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提高欧洲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

欧盟委员会的这一计划,同之前提到的经合组织的“绿色增长战略”相类似。该战略“以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强调创新是“打破自然消耗型增长”的手段。打破增长、财富同资源使用之间的耦合,被认为是一种必需的要求。

问题是,我们在20年前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时,不是也使用过以上的表述吗?自布伦特兰报告以来,人们普遍将经济增长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如今,我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增长。

绿色经济对当前发展经济模式的“诊断”结果是:根据预测,全球人口到2050年将高达90亿至110亿,经济发展将会面临着重重阻碍,而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密集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不再有效。因而,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及新古典主义关于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环境成本的著名论述。与此同时,政治规制(politicalregulation)的必要性也开始得到承认:“市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社会状况。在某些案例中,精心设计的规制手段、积极的科技政策和各种自发方式,都将会填补市场的空缺。”

概括地说,绿色经济的目标和战略是,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如经合组织于2009年提出的“生态创新”目标)、加强循环利用、提供绿色就业、完善福利制度、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共融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适当政策框架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联合国秘书长于2010年将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策略概括为如下几点:1)适当的价格……将外部条件内部化,促进可持续消费、刺激商业选择;2)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和市场绿化的政府采购政策;3)生态税制改革;4)通过投资可持续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本,从而恢复、维持、加强自然资本的价值;5)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对环境无害的技术手段;6)公共部门的战略性投资;7)实施能够调节社会目标和经济政策之间关系的社会政策。

可以看出,这些战略同社会科学领域内致力于生态现代化措施的讨论结果高度一致,但两者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几乎所有的战略都假定,国家具备一种强大的政策调控能力或管理能力。比如,从经合组织的“绿色增长战略”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段论述:“好的经济政策是所有绿色增长战略的核心。”1其次,这些概念还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多边环境协议(如《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

围绕绿色经济战略而实施的政治举措,可以称为“绿色改良主义”。这类政治手段并不只是来自绿党。在像奥地利、德国和荷兰这样的国家,它们存在并出现于政党体系之内。对中国“绿色改良主义”之存在、战略和影响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不必只局限于研究社会―生态转型中的社会、政治动力的相互差异和重叠。

在笔者看来,上述所有研究成果和战略文件都将经济增长视为理所当然和必须的,而经常被论及的则是绿色经济的增长潜能及其面临着的障碍和挑战。这是一种同20年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初论述颇为相近的理念,认为我们应当并且可以建立一种广泛共赢的局面。同时,它还基于一种坚定的信念,认为当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精英阶层都能够且愿意引导这一进程。

二、绿色经济的结构性限制

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论述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结构性因素――如果认真对待社会―生态转型,就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变。需要重申的是,我对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熟悉。但我认为,中国也应在某些方面做出努力,对这些因素加以关注和讨论。

我将具体、经验地阐明对所谓的绿色经济目标的质疑。这种质疑与现存的――或有些许改变的――以全球竞争力、地缘政治利益、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比如民族国家)有关,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比如资本主义市场和利润)有关,与主流社会取向(比如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对自然日益加剧的掠夺)有关,与极力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精英们主导的权力关系有关。

无论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在今天,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始终忽视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90年代初被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军事冲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资源竞争。就在1992年6月里约会议前的16个月,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但这完全没有成为大会关注的议题,而世界政治的军事化进程从那之后便开始深化。另一个被忽视的方面是,1992年前后,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加剧,从而导致对资源和污水池的大量使用。关贸总协定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都是朝巩固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方向努力,但这些情况同样没有被涵盖入里约会议的议题。今天,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但相关经济、政治动力是否被削弱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面对绿色经济雄心勃勃的目标,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历史现实却有着各种结构性局限。

第一,随着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强大和自我意识强烈的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争夺稀缺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例如,中国政府限制甚至禁止出口某些稀缺矿产,以此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同样,欧盟也明确提出,提高其资源竞争力。尽管地缘政治竞争在某些情况下确能引发科技创新,但很难认为,这将有助于改善环境退化背景下的社会自然关系。1

第二,“绿色经济”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框架。但从批判性的国家视角和治理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管理框架更有利于促进非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实践。“政治和国家”通常不反对“市场和资本”,它们从本质上来说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的。经济和政治战略总体上倾向于关注廉价、稳定的可用资源。在冲突案例中,环保部门通常会在与财政部、与代表不可持续经济利益的经济机构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国际层面:财政和经济政策往往比可持续政策更强大。至今,对相应的管理框架的诉求,似乎还有些过于理想化,而且这些诉求还往往盲目对抗主流权力关系。进行盲目对抗的国家,在1995年被约阿希姆・赫希(JoachimHirsch)描述为“民族竞争型国家”1――在今天被称为日益集权化的民族竞争型国家。此外,面对现实危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框架趋向于朝集权化方向演进,以此保障对自然资源的获取。

第三,在大多数分析性和战略性文章中,“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意指“绿色增长”。尤其自2008年危机以来,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开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增长和不可持续增长,不仅保障着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工薪阶层的工作,更构成了国家的税收基础。2008年和2009年,当生产、消费模式发生重组时,我们并没有看到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然而,危机的来源则是市场一如既往的失能和危机治理的失策。

第四,新自由主义政治环境下的开放市场和激烈竞争,已经在许多南方国家中引发了去工业化。新自由主义迫使许多国家采取了资源榨取主义(resourceextractivism)这一新(旧)战略。2对拉美多数国家来说,这似乎是缓解贫困的唯一可行的发展战略,甚至对巴西的大型工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墨西哥的美墨联营工厂随着2000年中国加入wto而失去其竞争优势,这就导致如今墨西哥主要经济活力日益分布在矿产领域。资源榨取主义是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资源紧张型经济的另一面――也是绿色经济的另一面,因为高科技产品需要的稀有矿产往往来自于南方国家。

三、帝国式生活方式及其影响

接下来,笔者将从另一个层面进一步讨论绿色经济战略面临着的结构。即,全球化意味着“帝国式生活方式”3的深化――更确切地说,是帝国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化。它表明,主流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全球劳动力、资源和污水池的过分依赖。这些根深蒂固的方式反映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尤其存在于北方国家中。它能够解释,为何社会自然关系的危机会出现,并持续不断。而由于这种帝国式生活方式已经扩张到重要的南方国家,所以它的矛盾性变得更加明显,这使得我们对未来社会―自然关系的勾勒努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如前文所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扩张性,它追逐剩余价值、生产和消费。同时,在不断扩张的资本主义市场和价格竞争机制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科学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不断增长的生产力蕴含着强大的经济动力。规制理论区分了“集中性积累”和“广泛性积累”的不同。1集中性累积在二次大战后的福特主义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过程的组织化和集中化,使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由于蛋糕的尺寸大大增加,在西欧和北美,分配给工人的财富通过阶级之间的制度化协商和国家福利政策得到了保障。

需要强调的是,集中性积累和工人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平价的、标准化的大量消费(超市食物、汽车、家电)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高度的“社会共识”。这曾经并仍然是全球倡导的“西方生活方式”,但它一直都是基于父权制性别关系体制和剥削性(化石)资源集中型社会自然关系体制。而近年来――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福特主义危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再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更加广泛性的积累体制,它与集中性积累不同,更多地依赖于延长劳动时间、向新兴国家和地区(即新兴市场)灌输资本主义劳动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集中性积累体制无意打破化石―福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扩展到某些南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兴市场,崛起的中产阶层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同北方国家相应阶层的生活方式正在趋同。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跨国消费阶层”。

尽管新兴市场中受到不平等问题的困扰,尽管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习惯同美国中产阶级相比仍颇为不同,这其中已蕴含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北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政治、社会生态和经济危机,更别说把这种生活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了。目前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这样的生态危机现象,就是由于过分依赖资源、空间、劳动力和污水池的对自然极不公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导致的。而对资源的排斥性存取、通过条约或暴力手段开展的掠夺、社会生态成本的外部化等,为北方国家维持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即所谓的“帝国式生活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二,笔者要强调的是,帝国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方式。

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至少可以追溯至城镇和乡村的对立年代,并且是16世纪殖民主义时代、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1875年至1914年间的帝国主义时代的核心性特征。然而,工资关系普遍化背景下的资源集中型和排放集中型消费的普遍化(它们不仅成为精英阶层的,而且成为北方国家社会底层的再生产的核心性要素),将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帝国式生活方式同之前时代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它们造成的社会生态冲击日益加剧、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并将随着大型发展中国家的上层和中层群体“化石型”消费的普遍化而恶化。

此外,帝国式生活方式并不是社会中立性的。相反,北方国家内部的社会不平等,是环境危机和南北国家生态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起因。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指出的,“不平等不仅本质上是恶劣的,而且对环境也是有害的”。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收入、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人群,人均占有资源量最多,而低环保意识阶层同时也是收入较低的、消耗较少资源的阶层。

第三,帝国式生活方式正在向全球范围扩张,在中国、巴西和印度这样的国家,这种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活力。这些新兴国家同那些以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支配着资源、污水池和劳动力的北方国家展开了竞争。因而,生态成本外部化下的生态―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而这种形势具有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

因此,目前的社会自然关系危机,也是北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危机,尽管这种危机不能简单从生态视角加以概括,但它确实正在向全球扩展。基于这一背景,一方面,环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视:里约模式已经成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平台。另一方面,环境治理受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内在矛盾所累,这种矛盾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变换的影响下正不断加剧。里约体制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无可匹敌的国际权力地位。国际环境治理框架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利益的驱使下达成的,因此该框架很难在脱离这些权力关系的前提下拥有相对自治权。初看之下,这对北方国家来说是好事,因为它们能够决定国际环境政策的形式和内容。但在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崛起之后,里约体制内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改变,这对北方国家来说就不是好事了。与国家机器相比,国际环境治理结构并不对相关制度安排进行操控,而是主动调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变换影响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生态矛盾。这就是当前环境治理危机的根源,也能解释为什么尽管环保知识和意识不断增长,社会变革却仍显不足。

然而,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战略,绿色经济概念因其所对应的社会生态手段更加引人注意。如今,我们拥有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微电子力学较20年前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绿色经济还面对着一种社会性动力,即为应对当前由于过度资本积累而引发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资本正试图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金融资本已经将农业、土地、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作为其投资的新领域,这种投资将仅为少数群体服务,并威胁着多数人,尤其是南方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

四、绿色资本主义

接下来,笔者将引入和讨论第三个概念:绿色资本主义。“绿色经济”是一种战略,而“绿色资本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区分很重要。绿色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规范性表述――比如生态现代化应该彻底取代褐色资本主义,或者生态现代化比褐色经济更具优越性――而是由绿色左翼做出的一种假定。这一概念不仅仅指向当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父权制、化石能源体系与替代性的生态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其要点在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它或许可以应对比如资源短缺这样的生态危机,只是这种应对方式将通过外表吸引人的、生产性的、暴力的、破坏性的手段,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父权制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使得人们很少注意到现代社会自然关系的破坏性本质。1

我们对社会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智力和政治过程:现代化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无休止的社会分化吗?至少现代化理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此外,社会果真如系统论所描述的那样,是由彼此不同的、具有自身逻辑的系统构成的吗?

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同意以上观点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资本扩张(即资本积累)和维护当前社会、国际秩序的国家而保持活力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关系沿着阶级、性别、种族和国际等维度而展开。这些大致稳定的路径需要主动地加以改变,而不是由危机逼迫而做出改变(危机通常会导致既得利益群体权力、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是试图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2

有人认为,“绿色经济”战略将遭遇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的命运,最终只停留在政策讨论中,并逐渐失去冲力。对于此种说法,笔者难以简单认同,因为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绿化进程在很多领域,尤其在能源制造领域已经展开。然而,鉴于所面对着的诸多障碍,绿色经济或许将会以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方式在某些领域和地区中实现,而且,为了有效树立新的财富类型和公共认知,绿色经济将不会有效应对环境退化和贫困问题。

在德国或奥地利这样的欧盟国家,绿色经济战略对建构新的资本主义结构来说意义重大,这种结构将取代危机四伏的后福特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新结构命名为“绿色资本主义”。

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攫取,对危机治理和新的资本主义构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位于各种危机现象的交界面。这些危机现象尤其明显地在生态危机维度,即能源和资源(包括食物)危机这一维度相互作用,而能源和资源能够通过提供重要商品和自然资源来帮助克服经济危机(例如土地可以被用来生产食物和生物燃料,或作为森林来吸收二氧化碳)。

绿色资本主义昭示着资本循环的某种程度“封闭”。科研和建设投资,以及投资品的生产,同消费品的生产之间达成互补,其中较高的预期利润足以吸引来自资本市场和银行的投资。

资本主义意味着扩张,但它也需要某种形式的稳定和计划。因此,在那些经济前景良好部门中的国家绿化,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和美国的应对危机政策表明,生态现代化在这两个国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

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剩余价值必须在消费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绿色资本主义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被嵌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包括人们的实践、志向和规范等,这种生活方式应得到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市场主导的生产和再生产模式,需要同其他社会(再)生产机制相融合,互相促进。

我们已经在前文中提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的这一事实,蕴含着一种外部化机制。尤其在像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欧盟国家中,事实表明,其绿色资本主义发展举措的实施,是由一系列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才得以实现的。这些社会力量包括绿色资本、民间贸易服务联盟和环保消费联盟等,它们通过政党实现组织化并对国家机器施加影响。在有着强大的政治性贸易联盟的国家中,社团主义的绿化过程将为绿色资本主义提供必要前提。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形势下,工薪阶层和贸易联盟之间的妥协和共识将会达成。

这种绿色资本主义发展的危险在于,绿色经济某些方面的实现将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利益为代价,比如,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建立在对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和巴西的农业燃料进行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之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替代性经济绿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谁将会是利益攸关方?谁的利益将被忽视、排斥甚或抑制?哪些形式的排斥是与绿色经济相关的?

五、结论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深刻功能性和合法化危机,这些危机严重打击了力量薄弱的国家和社会组织。在这一背景下,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承诺。声称可以通过生态资本主义现代化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绿色经济建构了一种概念性的和政治的领域。一时间,它呈现为一种政治上可能并可信的危机应对路径,要么遮蔽了其他类型的替代性措施,要么使其他措施看起来含糊不清、荒谬无理。

正确认识这一争论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未来取向的关键,在于看到绿色经济理念及其措施的不足。绿色经济也许会给强权的政治与社会主体提供一些具体举措,从而强化其国内和国际的合法性,也可能会设想一个缺乏根本性变革的未来。因而,可以说这一战略是葛兰西所指的“被动革命”的一部分,换言之,会成为由支配性权力关系引导的朝向绿色资本主义的一种转型。

绿色经济概念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评价方法;构建体系;指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绿色建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开发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表面打着“绿色”建筑的招牌,而实际上却是高能耗、高浪费率的做法,没有真正做到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城乡建设步伐也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提高绿色建筑的认识,意识到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建筑行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一、绿色建筑的有关概念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从当前来说,由于不同的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角度不同,在国内外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寿命期内,能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观念,做到节约资源,如节约能耗、节约用水。节约材料等等,减少各项污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合且高效的使用空间,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要构建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需要整合各项因素,而这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

(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分析

所谓全寿命周期概念,是从时间意义上反映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建筑的寿命周期通常包含了项目的选址、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等阶段。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还应该要在这些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以及在施工后的垃圾的处理、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强调的是在建造前期的环境保护,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所谓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指的是在建筑项目中运用绿色建筑的理念与相关的技术后所产生的投资的增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主要是衡量项目前期的设计、施工阶段以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其中施工阶段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升节水、节能等性能而付出的额外的投资费用,也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C=iC(前期)+iC(建设施工)+iC(运营)。其中,绿色建筑前期的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咨询费用、勘探设计费用以及项目标识认证产生的成本。绿色建筑项目的建筑施工成本包含的范围较广,如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所产生的增量,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那么就要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或者是通过合理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如利用外墙保温隔热的技术来优化建筑的性能,有助于降低供暖的空调的负荷,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也会产生绿色增量,这部分的增量成本主要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完成后,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支出,这部分的支出主要来源于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垃圾处理以及绿化管理等。此外,在建筑项目的运营管理中还包含了由于其他运营技术的使用而带来的增量成本。

(二)绿色建筑的效益

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效益指的是在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的基础上,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绿色建筑所产生的三大效益来看,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节水、节地、节能与节材等四个方面;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间接产生的效益,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价格标准来确定产生了多少的效益。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益,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即b=b(经济效益)+b(环境效益)+b(社会效益)。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测算,主要是通过在节水、节地、节能等方面来反映,这些节约的资源或者是能源所能够产生的价值。以节能和能源利用的为例,虽然说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开展节能活动会产生成本增量,但是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也能够借助于设备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等来产生新的效益,比如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应用就能够获得新的价值。所以,可用公式表示为b=b(围护)+b(空调)+b(照明)+b(可再生)+b(其他)。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

1.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对净现值就是将项目运行中各个年份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收益率或者是投资折现率的方法,将资金的价值折现到初始点上而产生的差值。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可以借助于求解净现值的办法来求解绿色建筑增加的投资额能不能够获得到额外的收益,值不值得投资。当净现值大于零的时候,表示该绿色建筑是值得投资的,不仅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还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当净现值等于零的时候,说明该绿色建筑刚好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当净现值小于零的时候,则表明该绿色建筑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指标之一。

2.内部收益率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内部收益率就是项目的总效益的现值与总成本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内部收益率可以描述为增量的成本能够达到的建筑效益的能力的实际收益率大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的方法往往是将内部收益率与基准的折现率相互对比,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的时候,表示当绿色建筑的投资项目是能够取得收益的;反之,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的折现率时,则表明该项目无法获得收益,不具有投资的价值。

3.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所谓的效益费用比指的是效益折现值与费用折现值之间的比值。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借助于分析该项比值,能够用来该绿色建筑项目是是否值得投资。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当效益费用比的比值大于等于1的时候,反映了该绿色建筑项目方案是可行的;反之,当该比值小于1的时候,则表示该项目是不可行的。

三、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一)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与体制

构建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件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为此,就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从而来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模型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制。原来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往往只包括那些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部分,并无法全面、准确的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可行性。一旦增加一些比较难以准确定义的操作领域,就需要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借助于定性描述的方式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中,既要重视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意识到定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一些定性的打分指标模糊不清的时候,就需要适时的摒弃,不能够将其看作是定量评价的一个部分,而是作为描述评价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就需要加强现代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来为该模型与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重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中,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综合考量绿色建筑的时候,需要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使用,以此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所谓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指的是通过使用模糊变换的原理与遵守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考量建筑项目中与评价事物有关的影响因素,并且整合这些信息,来作出综合的评价。在绿色建筑中采用模糊数学原理,能够综合的考虑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各个影响因素,有助于克服当前经济评价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数据处理的层面上来看,模糊数学原理的使用,能够让绿色建筑项目中一些模糊的事物转变为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寻找到适当的阈值,也有助于减轻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三)加强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发展

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上的有关法律还不够完善。而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下,绿色建筑越来越流行,为此就需要加强立法,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从而规范绿色建筑经济的市场运作与市场秩序,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也可借助于法律的方式来推广有关的概念,从而来真正的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比如,可以完善地方法律。在建筑项目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本地的各类技术,如外遮阳、自然通风与采光、雨水利用等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从法律的层面上来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完善。

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也愈发流行,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还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为此,就需要提高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加强对绿色建筑各方面的研究,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从而推动绿色建筑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莉楠.基于不同视角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6,35(3):84-85.

[2]张德魁.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初探[J].低碳世界,2016,(11):107-108.

绿色经济概念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发展趋势

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在尽量降低项目对环境和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优目标。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站在项目自身的角度,只考虑项目自身的效益,而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一.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述

1.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

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也称为生态建筑施工、可持续建筑施工。由于时间、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总之,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施工的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应用了资源、环境、经济、健康的集成思想,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

2.绿色施工高层建筑技术与一般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区别

一般绿色施工建筑技术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一般建筑和绿色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一般建筑的生产忽视能耗影响,绿色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一般建筑技术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二.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探讨

绿色施工技术是追求最小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取得健康舒适高效的建筑环境。目前,绿色施工技术的高层应用的经济性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开始从经济的角度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一些研究。

1.太阳能与高层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之初,利用屋面构架、建筑屋面、阳台、外墙及遮阳等,将太阳能利用纳入设计内容,使之成为建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太阳能与高层建筑一体化分为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和光电一体化,太阳能与建筑光热一体化是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的利用技术,高层建筑上直接利用的方式有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供暖,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基于集热-储热原理的间接加热式被动太阳房,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产生的热压增强建筑通风。

太阳能与建筑光电一体化是指利用太阳能电池将白天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由蓄电池储存起来,晚上在放电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出来供室内照明。光电池组件有多个单晶硅通过串并联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把光能转化为电能。

2.工业废渣及砌块应用技术

工业废渣及砌块应用技术是指将工业废渣制作成建筑材料并用于建设工程。工业废渣应用于建设工程的种类较多,本节介绍两种,一是磷铵厂和磷酸氢钙厂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渣,制成磷石膏标砖、磷石膏盲孔砖和磷石膏砌块等;二是以粉煤灰、石灰或水泥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外加剂、颜料和集料等,以坯料制备、成型、高压或常压养护而制成的粉煤灰实心砖。主要特点是采用断热技术分为内、外两部份,采用的断热技术其构造主要是植生混凝土技术。以多孔混凝土为基本构架,内部是一定比例的连通孔隙。基本构造由多孔混凝土、保水填充材料、表面土等组成。主要技术内容可分为多空混凝土的制备技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等。

3.高层建筑规划设计合理

规划设计应该考虑室内通风气流与小区内气流相环接。从而使环境气流、小区气流和建筑换气气流合理组织,避免局部蜗旋或滞流区造成空气质量恶劣和夏季热量滞积。建筑物南北朝向、南北间距宽阔,有利于自然采光和冬季日照,对居住者的眼睛和身体都很有好处。建筑东西紧靠利于相互遮阳,建筑间绿化树林,是阻挡冬季风屏障。屋面蓄水覆土种植。除了能够降温、节能、提高顶层房屋价值,屋面的利用还能给居住者带来美的视觉、小范围的空气净化等作用,能够使得建筑室内温度的降低,同样可以改善小范围空气质量。

三.发展绿色施工技术建筑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1.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在国内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了解受开发商广告轰击下错位的概念,使得消费者不能真正理解绿色建筑,而简单认为绿色建筑等于豪宅。开发商则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资,并不产生的收益,或者仅为迎合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而打出“绿色”广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2.绿色建筑发展的科学化进程

因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局限;发展要符合国情,不能一味追求建筑的“绿色”,忽略建筑的经济效益、开发商的经济承受能力。初期推广阶段,应该在成本与利益的权衡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有规划地进行。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经济概念篇6

关键词:绿色机场;可持续发展;特征

一、引言

航空业是发展迅速的全球性产业。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合作范围也越来越广。各国政府都认识机场作为航空运输业的重要性,是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行业之一。机场作为全球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和文化交流的枢纽,对国内外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机场带来了经济繁荣,拉动贸易交流的同时,也因航空业的繁荣构成了对环境最大的威胁。由其产生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都威胁到了生态平衡。现在国际社会有个科学共识,即人类活动严重影响着全球气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06年10月所的《斯特恩报告》,该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导致温室效应持续加剧,这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值得欣慰的是尼古拉斯?斯特恩的经济模型表明,现在人类如果采取有效措施,问题还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近几年来国际社会不断发起全球“节能减排、绿色生活”运动。各国在机场未来发展战略都在转变思想,由以前的以经济为核心发展战略转变成以环保为核心发展战略,都积极探索着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绿色机场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特征

1.绿色机场的概念与特征

绿色机场是由美国机场“清洁合作组织(Cap)”在“绿色机场行动(Gai)”提出,随后该概念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熟悉。绿色机场行动旨在帮助机场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为环境质量、能源节约和减少与当地社区的冲突采取有效措施。它的目标不仅是使机场环保,还要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适应经济增长和创造更宜居的周边环境。绿色机场行动不是一种只为环境质量放慢自身成长的机制,而是一种维护环境的同时,还要保证自身健康稳定成长。

在我国绿色机场概念是2007年9月民航局在《关于开展建设绿色昆明新机场研究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随后绿色机场概念开始在国内航空业盛行。对于绿色机场的定位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在机场的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直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能够高效利用能源、水源、土地源、物料源等一切被利用的资源,采用持续改进、科学的环境评价管理体系,达到最小化地影响环境,最终将机场建设成能够健康、高效运行,使机场人员及客户拥有舒适的工作与活动空间,促进人与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与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平衡的机场体系。

归纳起来,绿色机场的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节约、环保、科技和人性化,这也是提倡绿色机场理念的精髓所在。

2.可持续发展机场的概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在《布伦特兰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报告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和“共同的努力”三个主题分析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之间的博弈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机场就是这一理念在民用航空运输领域的具体应用。2003年美国芝加哥市针对奥黑尔机场现代化扩建项目omp提出了《机场可持续设计手册》。2008年美国洛杉矶机场又推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机场规划、设计和施工导则》。手册和导则都给出了机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绿色机场――上海机场可持续发展探索》书中给出了可持续发展机场具体定义,即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发展乃至废弃的全生命周期内,能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适航、服务人性化、按需有序发展、能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且社会经济效益良好的机场。

可持续发展机场体现的特征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适航、以人为本、有序发展、营造和谐周边环境和产生社会经济效益。

通过对比绿色机场与可持续发展机场概念与特征,可以得出两者精髓是一致的,都是追求机场在整个运营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的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尽可能的减少和减轻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三、国内外机场对于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1.国外对于绿色机场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在机场的未来发展战略上,各国机场都在积极探索着永久发展,尤其一些国际性的大型机场。例如,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其追求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其所做出的努力已被当地和国际社会所认可。在2009年10月,3号航站楼被评为绿色建筑金奖(theGreenmarkGold)。在2010年,樟宜国际机场还获得了首届最佳绿色服务提供者的年度亚洲货运和供应链奖。樟宜国际机场可持续性发展主要集中在废气管理、能源管理、垃圾管理、噪声管理和水管理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举措进行科学处理与控制。另外樟宜机场在社会责任方面创立基金会积极帮助弱势青年,积极为他们提供教育、技术培训及生活帮助。

自2005年11月起,慕尼黑国际机场有限公司获得了符合iSo14001和符合生态管理和审查规划(emaS)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为了推动改善环境,制定了“四大支柱战略”理念,即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尤其是在发动机的研发领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高效的基建设施去适应机场的容量需求,避免所持有土地的污染;实行优化地表变化措施;实行节约激励方案。在2010年,慕尼黑国际机场了第一个机场可持续发展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只有平衡了生态、经济和社会关系,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现代企业。在水域、噪音、能源、鸟类保护上都做了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在安全保障上,利用安全管理系统监控所有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防止事故发生。慕尼黑机场将自身看作社区的既定部分,清楚的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福利、教育、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资助了500多个项目,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而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在2011年亚特兰大国际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其未来发展战略重点是寻求与各种公共组织、机场投资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该机场还认识到安全运营是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安全是亚特兰大国际机场核心业务之一。其致力于开发、实施、维护和不断改善的安保策略,实现一个安全管理体系(SmS),能够使航班、员工、租户和其他业务伙伴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正常运行。其三个可持续发展关注点是:第一点是实时管理资源,即高效率的利用物资、能源和水源并利用新设备技术进行实时监控评测。第二点是通过降低废气排放、垃圾排放、构建绿色建筑、降低噪音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最小化地影响环境。最后一点是注重人本管理和加强企业合作。

2.国内对于绿色机场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自从绿色机场提出以来,国内机场都在不断探索着绿色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北京国际机场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不断追寻节能减排方法。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紧缺的现象,北京国际机场首先履行了作为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保证机场服务质量持续提高的前提下,以绿色环保为核心,利用科学技术,致力于将机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场。利用环保技术,以身作则,彰显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例如航站楼、停车楼、飞行区等区域屋顶采光、空气源热泵、中水系统等节能环保设计,以及照明、空调等系统采取的节能减排等措施,以此向公众传递能源节约意识,实现倡导关注生态、发起节能减排的公众效应。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建筑设计,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噪声污染、人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榜样性的贡献。

香港国际机场致力于成为全球最环保的机场,自从设计建造以来,推出多项环保计划及措施。在进几年来,每年进行自我环保检讨,秉持减少污染、废物利用及循环再造三大原则,制定动态的环保计划目标。在2012年香港国际机场获得世界十佳机场榜首。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上,香港国际机场在空气质量、减碳行动、能源、噪声管理、废物与循环再造、水资源管理、环保活动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控制之处,可以说是国内机场最好的榜样。

上海机场集团始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作为大型国际性机场,上海机场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紧跟国家环保路线,将绿色机场与可持续发展机场理念付之于行动。这一理念在上海两大机场建设和管理中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始终秉持“恒久性、系统性、重点性、合理性”实施战略。在机场选址、总体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等各个方面,坚持资源节约、土地集约利用、注重生态保护、高新技术创新节能、相容规划,控制噪声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多年来上海机场集团在机场规划、建造、营运过程中,致力保护环境与安全问题,并以此为己任,创造出“围海造地”、“种青引鸟”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多个创世之举工程。

除了以上机场外,广州白云机场、昆明机场、澳门机场、成都机场等,都在开展着绿色发展之路,紧追国际机场发展趋势。利用科技创新节约资源、绿化用水、优化交通系统、建筑设计、野生动物生态保护等方面谱写着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篇章。

四、可持续发展机场未来之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面、永续发展,旨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要保证机场安全有效运行、经济稳步增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使得经济增长和自然环境达到协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机场的可持续发展应关注于以下四个方面:经济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是指机场应注重财务决策、未来规划投资,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加强企业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机场与区域经济两者相辅相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机场业绩的增长,而机场业绩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所以机场应该吸引合作企业,增加投资项目不断壮大自身。

运行可持续性是指机场在运营过程中应该保证顾客、行李安全到达目的地,具有完善的防灾系统,不断提高机场工作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

环境可持续性是指机场在资源利用、能源管理、噪音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等方面,利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达到环保标准。

社会可持续性是指机场作为一个企业,应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自身经济发展同时,始终贯彻保护环境、关怀社群精神。例如可以创立扶贫基金、社区环保基金、区域就业基金组织最大限度的回报社会等。

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不再仅仅注重能源有效利用和建设绿色建筑,还要注重未来全面规划、科技创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造就成功的自己,造福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武君等.绿色机场:上海机场可持续发展探索[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褚衍昌,吴育华.机场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3).

[3]朱玲.北京首都机场快轨线降噪方案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0).

[4]Louise.miller.HartsfieldJacksonatlantainternationalairportSustainablemanagementplan[R].miller.HartsfieldJacksonatlantainternationalairport.2011-11-30.

绿色经济概念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

21世纪头10年,有两件大事是涉及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人的。一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了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怎么看待、应对与解决它,目前还争论不休。二是金融危机。一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一件和环境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两件大事的爆发触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实际上就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

首先,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及绿色发展的概念进行说明与辨析。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这些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呢,各种矿物资源,虽然矿产可能开发殆尽,铁矿价格越来越高,铝矿、铜矿,稀土等等,但物质是不灭的,铁矿开采完了,拿废钢铁炼钢。现在发达国家,把废钢铁回炉再利用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已经超过了用铁矿石消耗来制造钢铁。

(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个更综合的概念,较前二者而言,低碳经济是主要针对能源的,绿色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的,而绿色经济是一个总的概念。如何理解绿色经济呢?绿色经济本身还是经济,对经济有增长、有促进,同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个条件下,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从这方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模式使财富的实现不一定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为代价。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GDp即使增长了,财政收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但是环境在恶化,收入差距在扩大。

(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发展绿色化,另一方面绿色要创造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发展的绿色化是指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行业在发展中要把环境要求和资源消耗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做到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环境恶化脱钩。即经济在增长,但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增加,维持稳定,有的甚至还在减少,经济呈上升趋势,环境恶化呈减缓趋势。同时也要求把投资放在恢复自然资本的存量上,即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和促进增长进行投资,在发展中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这一点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

2.绿色创造发展。绿色创造发展是指一切用于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投资和资源资本的合理利用,又将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社会经济目标。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这些措施,对自然资本进行投资,反过来我们合理利用它,又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比如我国环保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实际上它对经济是拉动的,对就业、对消除困难都有积极作用。例如,自然环境非常好,生态保护不错,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

关于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二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

(一)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工业革命以前或者说再早一点时间,人类就一直在和自然打交道。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反过来作用人。那时候,人口相对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讲是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当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一个人可以干十个人的活。后来电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工业化革命几百年以来,人口日益增多,现在达到了70亿,预计将来要达到90亿,而自然资本却日益稀缺。有观点认为,有些国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但是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却给人类生存带来更大的威胁,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枯竭、持久性的污染物污染、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荒漠化等等。所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提出应该把经济看作环境的子系统,而不是把环境看作经济的子系统,这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认识上的一个根本转变。

(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都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变革,甚至形态的变化,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但是新技术的发明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时,往往给环境、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持续的危害。比如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都是化工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作出改变,研究技术,不再仅仅是为国家创造GDp,为企业创造利润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从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本身需要出发,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进步,才使绿色革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绿色经济概念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各行各业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室内设计行业自然也不会例外。当前室内设计现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室内设计同建筑设计搭配不够协调、过分强调装修等等。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绿色设计”这一环保概念必然会成为住宅室内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设计”其核心概念在于对绿色环保观念的传输,并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除此之外,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之间的沟通协作也是绿色住宅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绿色住宅室内设计的概念以及相关特点阐述

随着我国完成传统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转变后,节能环保的理念开始在各个行业中广为流传。而“绿色住宅”这一概念也是在近几年被建筑设计行业广泛使用的。至今为止,人们对于绿色住宅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概念,如果广义的将其进行形容的话,绿色住宅就是既可以保证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又能够于周围的环境产生协调性的住宅。总体来说,绿色住宅与普通住宅还是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绿色住宅其自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绿色住宅应当与外部的自然环境保持统一性、协调性,而且在建筑与施工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减少对于周遭环境的影响与损害。特别是对于动物与植物的生存及繁殖影响,更应该注意;其二,绿色住宅应当确保室内环境的健康性,而且在建设施工的过程当中,可以尽量选取利用一些自然条件进行辅助施工,而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尽量选取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其三,所谓绿色住宅,实则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质系统,所以在建造与设计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所有细节的和谐统一,完全按照系统化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最终绿色住宅环保、舒适、健康的效果;其四,绿色住宅的寿命大多要比普通住宅长,所以应当避免短期拆迁等资源的浪费,在建设与室内设计的过程当中应确保住宅的质量,从而降低不必要的损耗,也可以有效的减少对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污染。

绿色住宅室内设计的要点分析

1.坚持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首先,设计人员的脑海中一定要有“绿色环保”的设计概念,在整个室内设计的过程当中,始终应当贯彻着绿色环保这一理念,一切都建立起在尊重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充分使用环保节能材料,对室内空间的构造设计要合乎常理,从而提高住宅的实用性以及利用率。除此之外,在绿色住宅的室内设计过程当中,应当时刻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且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也要充分考虑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心理习惯等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家庭成员中有老人或者儿童的,更应当特殊考虑。因为这类人对于居住的生活环境其要求是很高的,所以设计师应当充分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喜好,并将其与自身的设计理念完美结合。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全部基于人的角度为出发点,真正创造出一个切合实际的绿色

住宅。

2.绿色住宅建设同室内设计这两项内容应当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

总的来说,室内设计大多是在建筑物完成施工以后才会进行的,可是对于绿色住宅而言,其各个细节方面都应当注重节能环保,所以必须在工程设计完整以后,工程设计人员再与室内设计人员进行协商沟通,从而确保设计方案能够达到最佳化。如此也可以避免在后期对室内设计进行返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及环境

污染。

3.在绿色住宅室内设计当中,尽可能的使用绿色环保家具

在住宅当中,家具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因为在社会报道当中,因家具造成室内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对绿色住宅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务必要对选择的家具进行特别的留意和斟酌。在购买家具时,不单要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取家具,且要对该家具的材质、有无毒害等各方面指标进行详细的了解,如此才能选择到真正绿色环保的家具,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健康,减少因家具对人类身体所造成的危害。

结语:

绿色经济概念篇9

一、绿色会展旅游的研究综述和定义

(一)绿色会展的研究综述

绿色会展是伴随着绿色会议的发展逐渐被推向热点,早在2001年华盛顿的“国家循环联盟”采纳“绿色会议”政策,并将其运用在年会、会展及该组织的其他活动中,呼吁大家为保护自然资源身体力行。张摹认为“绿色会展强调会展从筹办、组织、运作到具体的设计布展的每一环节都呈现出低碳环保特色的活动。”

通过综述可将绿色会展定义为综合会展活动内部、外部的所有条件,采取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合理调配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整个活动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会展发展模式。

(二)会展旅游的发展概况和定义

在国外会展旅游作为一种专门的经济活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美国底特律市早在1896年就成立了一个名为ConventionBureau(CB,即会议局)的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招徕和吸引会议主办者,使其将会议地点设在底特律。”“1920年美国成立了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nventionBureaus(iaCB,即国际会议局协会)。后来,为了吸引数量日益增加的消遣旅游者,国际会议局协会将其名字中加入了visitor,变成iaCVB(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ConventionandVisitorBureaus,即国际会议与观光局协会),并沿用至今.”到目前为止,会展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工作依然是该组织工作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会展旅游在亚洲各国业发展迅速,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成为其发展的引领者。他们凭着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的高度支持和较高的服务水平占据着亚洲会展旅游市场的有利地位。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会展旅游概念从内涵或外延等不同的方面做了界定,各自都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许峰认为“会展与旅游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二者并不能简单的等同。由于会展者不是天生的旅游者,但在会展活动开展中两者的身份有所交融,因此会展旅游的研究应建立在会展与旅游两个系统的架构上,并且会展旅游关心的是如何为与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从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继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

魏小安在研究中表示“会展经济和会展旅游是一个总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二者不能划等号。会展旅游又可分为会议旅游和展览拉动的旅游。发展会展旅游要以会议旅游为基础,城市旅游为条件,展览旅游为突破,把会展客人转化为旅游者等。”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身的研究对会展旅游作了定义,各有合理之处,但是也都不完全。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研究,绿色会展旅游是以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打造参会群体与旅游综合消费为一体的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区域发展、产业优化相协调的新经济发展途径。

二、昆明市绿色会展旅游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会展旅游开发的原则

参加会展者是旅游的潜在消费群体,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群体。“他们的商业意识强、强调舒适性、文化素质高、消费力度大、且时间观念强。他们参加旅游活动,通常有很强的独立性,不愿受人支配,旅游也只是发生在参展之后,只是就近或顺道旅行,追求的是放松、自由自在。”因此,要结合昆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旅游者的实际需求,打造高效、优质、便捷的绿色旅游品牌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二)昆明市绿色会展旅游品牌的开发

昆明市发展绿色会展旅游产品应以树立品牌会展为基础,结合昆明市特色民族文化优势、休闲娱乐优势、绿色经济优势、东南亚国际商贸优势四大类绿色会展旅游品牌。

1、特色民族文化会展旅游品牌。云南省有25个常驻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都保持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云南在全国具有的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优势。游览秀丽山川,体验异域文化对于大部分旅游者来说是绝佳的选择。

2、休闲娱乐会绿色展旅游品牌。昆明市发展休闲娱乐绿色会展旅游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将城市周边的休闲产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开发一系列优质高效的绿色会展旅游产品。昆明要发展绿色会展旅游必须将会展公司、旅行社和休闲产业相结合,着力打造高品质休闲、娱乐场所,重点将昆明市民与会展旅游休闲相结合,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市民在休闲场所内开展商贸、娱乐等活动,使参会者能够很好地体验昆明娱乐休闲文化。

三、结语

我国会展旅游业还处于发展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完善的运营模式,对于发展绿色会展旅游研究更是缺乏。本文通过对昆明市绿色会展旅游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以下认识:

1、通过研究综述对绿色会展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概括,提出本人对绿色会展旅游的概念,并对其相关的论点进行梳理总结。

2、对昆明市发展绿色会展旅游的条件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气候、区位、会展业、旅游业、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探讨了昆明市发展绿色会展旅游的可行性、优势条件和存在的相关问题。

绿色经济概念篇10

定义其实是一种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它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部分组成。被定义项就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也就是需要明确的概念。定义项就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商品”是被定义项,“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定义项。定义联项就是表示被定义项和定义项之间联系的概念,一般用“是”或“就是”表示。

下定义时,我们一般用“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即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的种差相结合。所谓种差,是指某个概念作为属概念下的一个种概念与同一属概念下其它种概念的区别。例如,给“梯形”下定义,就要先确定“梯形”的属概念,即“四边形”,然后找到“梯形”的种差,即“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平行是梯形的特点,区别于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等),把属和种差加起来作定义项,构成梯形的定义:

梯形是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由于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因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种差。有的种差反映事物的性质,如“梯形”的例子。有的种差反映事物间的关系,如“负数是小于零的数”。有的种差反映事物的发生和形成,如“由一点引两条射线所构成的图形就是角”。还有的种差反映事物的功用,如“伞是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

“属加种差”定义能够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因而又叫实质定义,或科学定义。

高考试卷中的“下定义”题,其实就是要求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来明确被定义项的内涵。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承载此任务的语言形式是单句,而不是复句。再就是要在所给“信息”中找到被定义项的属概念。再次就是根据题干要求整合信息,编排顺序。如2006年辽宁卷的第22题。

请根据下列语句,给“流星雨”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

①流星雨是流星群与地球相遇时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流星雨发光的原因是受大气磨擦。

③流星雨发出的光亮如同从一点迸发出的焰火。

④流星雨如下雨一般。

此题的特点是“语句”中没有多余信息,不需要考虑筛除与被定义项“流星雨”内涵无关的语句。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告诉了被定义项“流星雨”的属概念――“自然现象”,也告诉了产生此现象的主体因素――“流星群”,而“与地球相遇”和第二句话是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三和第四句话是说明有什么样的结果。根据下定义的知识和所给材料前后的事理关系,我们就可以给出“流星雨”的定义:流星雨是流星群在与地球相遇时,因受大气摩擦发出如同从一点迸发的焰火般的光亮而又状如下雨的一种自然现象。

再如2006年湖北卷的第20题。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厦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此题是同类题中有别于辽宁卷的另一类型。其特点是材料中出现了干扰信息,出现了与被定义项内涵无关的多余信息。虽然增加了难度,我们依然可以依循相关知识得出答案。读第一句我们可以找到被定义项“端午节”的属概念是“民间传统节日”,而“我国”是节日流行的范围。第二句是说明时间,第三句是说明过节的目的,第四.五句是说明过节的方式。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筛除四.五句中不具普遍意义的举例或说明局部性质的信息。再根据所给材料间的事理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出答案:

(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目前见到的“下定义”题型大致为这两类,下面再分别各举一例。

1.根据以下文字给“知识经济”下一定义。

以前的经济,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而“知识经济”则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

参考答案: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

2.请对下面信息进行整合,给“绿色食品”下一个定义。

要求:注意所给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可适当增减词语,但不能删除信息点。

(1)绿色食品是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的食品。(2)绿色食品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3)绿色食品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4)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5)绿色食品上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此题可按食品形成过程为序整合思路,即遵循原则――生产方式――认定――标志――综合特性。这样就可以得到关于绿色食品的较准确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