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4

经济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房产经济;新趋势;市场

房地产业是与建筑行业和金融行业相关的重要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房地产业始终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房价问题已经成为了现阶段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部分地区推行的房价限购政策虽然给当下的房屋交易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从社会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政策可以让房屋价格逐渐趋于正轨,进而让广大工薪阶层的合理购房需求得到满足。

1新时期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1.1房产经济的发展形势

房价过高的问题是我国房地产领域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让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表现出了不断上涨的问题。在房屋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普通民众的正当购房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将房地产行业视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1]。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作为政绩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为房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推波助澜的作用。房屋价格的不断提升,也让一些房产购买者将房地产交易视为一种新型投资方式。为刺激民众的购买需求,房地产开发商也会在房屋交易过程中向购买者传输一些与房价有关的不实消息。

1.2房产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是房地产交易事业所不可缺少的两大市场。其中,前者发挥的是直接融资的功能;后者在房地产市场中发挥着间接融资的功能。承担融资功能的一级市场和承担风险的二级市场是事关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上述因素已经给我国房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房地产市场的交易体系进行优化,已经成为了国家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措施。在房产价格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低收入者,针对房地产价格与我国现有的经济状态之间的联系,国家目前只能利用住房公积金制度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

2新趋势下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2.1房价稳定化趋势

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大的问题,让高额的住房贷款成为了影响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也给经济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市场经济逐步健全,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房产经济会表现出逐步稳定的发展趋势。在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房产调控政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和稳定时间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量有限的问题是事关我国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的重要因素。高端住房供大于求的房产供需结构也是房价上涨的主导因素。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关单位需要对房产经济产品的创新工作进行强化,进而让低收入阶层的房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在一些房屋供给明显大于房屋需求的城市,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在对低价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对商品房与保障性住房之间的转化机制进行完善,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部分存量商品房转化为保障型住房,以便为房价的稳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2.2房地产市场的成熟

从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一产业目前正处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目前仍然处于积极发展的趋势。一些地区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房屋限购政策也是引导房地产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措施。因而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会表现出不断完善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需要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进行满足,进而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与房产经济有关的房产评估市场、房产保险市场和房产中介市场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2.3房地产企业的转型

从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来看,在外需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和国内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影响传统房地产行业未来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因素;②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为了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房产企业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转变。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房地产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又面对着一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加速扩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还可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2.4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从一些具体的房产项目的开况来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在房产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了应用。以人为本的房地产开发、设计原则是我国房地产业未来一段时期所要遵循的原则[2]。土地资源开发工作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让相关单位在对房产周边环境和房屋的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在建筑物的外部,相关单位可以从当地的人文风俗和文化习惯等因素入手,对健身房、公园和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也需要对当地开发之前的绿化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保护。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房地产开发领域得到贯彻执行以后,绿色化发展会成为我国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

2.5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了事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了推动房地产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房地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可以让人们的居住条件、办公条件和学习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可以让房产经济的社会效益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结束语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房价稳定化、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化、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和相关企业对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的重视,是新形势下房产房产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表现。政府部门在对房产市场交易制度进行完善的基础山,对市场交易环境进行优化,可以为房产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溢.新趋势下房产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4):107.

经济发展趋势篇2

1、新经济是扣对旧经济而言

它不仅是在美国而言,在西欧经济发展中也呈现出类似的现象。失业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经济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失业问题的存在状况。说明了知识资本的形成和积篆。可以使人类支配的资该得到量和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墩长新的动力。以网络为摧础的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能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以几伺数峭长。新经济对比旧经济,其不同特征是增长动力不它是以高科技、网络及信息为增长动力:--是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三是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四是经济主体交往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五是资薄共享。它对人类的供给适无限的、对人类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过对这一特征的透析.可看到在高科技及网络成长的背后是微电子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律;集约化生产的下面是知识资本和金钱资本的换位的互助,电子商务普及前提是信息网络平台和社会信用休系的建立,经济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分工的深化.味着新一轮利润再分配的起。

2发展中的中国如何应对

新经济发源于美国,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席卷整个全球。适用于各个不同国家和不同的经济体制当中。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新经济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但首先可借助新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技术改发展中国家占据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都分资术集型行业,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可重获得国际竞争力。特别是传统产业与情息技术和结合,也可获得第二次成长空间。这叼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另外还可利用市场规模的力最,引导供给系统的变化.我国虽是世界最大的信息产品市场.但却有Bo瑞以上的企业既无信息设施,信息系统又未成为企业日常经营系统的有效部分.应力争在10年内全国:以企业都必须佣有信息网络设施,并实现专业化系列化.新经济给传统的社会生活和结构带来了变化。给原始经济体制造成强劲有力的冲击,给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因之.加速观念的转变是今后政府和企业所而临的乘大问题。结合“礼关”。政府和企业要争取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在国内要正形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开放的市场,一能搞好对外开放,厦传统企业和国有企业真正滋人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问时还要进行市沙创新,绕主业,进行管理未来社会、企业最大压力是人才竞争体制创孤足立人尽其一尽且用的激励机制和造一个和积服进取的创业环垅。政府应为备类企一进入市场和参与竞争供公平环境甲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要为弘个社会建立一种高效率机制。尽量降低社会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企业轻装上阵。我国在世界产业发展链条上,还处在较低的梯度上.需要从工业化逐次提升中。取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当前,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作为重点,克服一切制约因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科研投入。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饮我国产业结钩调镇。另外,我国极为有限的对外投资规模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化经省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我国外贸规模可观。

3、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放眼世界,新经济制度正在加大对市场经济发展激烈中矛盾的潜意识调节。它将沿着三个不同的方面发展:一是关国与其它经济体系的调榷。美国是新经济的领导国。其他国家是追随国,一旦美国新经济技术创新高峰潮落甲新经济就会从领先国向追随国渗透,这一时期的“后发优势俘将变得越来逮明显,此消彼涨、你弱我强的国与国之间的新一轮竞争将拉开帷幕,这一轮调整将使美国一支独秀面临挑战。二是代表新经济的“先译企业”与代表一旧经济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调整,这一轮凋赘的结果是一部分传统产业将再度复兴,而一部分先铎企业将进人真正的兰筹股事业中来。三是新经济内部大调整,即“先锋企业俘间的洗牌。

经济发展趋势篇3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及类型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涵

目前,理论界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李瑞芬(2004)指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以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专业性合作组织。孙亚范(2006)将其定义为: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以来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上新发育成长的由农民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而自发组织的、以为其成员的专业化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宗旨、谋求和维护其成员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2007年起正式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定义的落脚点基本一致,即维护农民利益的、由农户所有并管理的经济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调农户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坚持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注重合作组织的整体协调性、组织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研究较多,并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孔祥智等(2006)、张晓山(2004)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生产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六种基本类型。苑鹏(2001)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者与政府的关系,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自办型、官办型以及官民结合型等三种基本类型。孙小燕(2012)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者的身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等类型。农业部则“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三种基本类型。黄祖辉(2008)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分类:一是横向合作和纵向合作;二是社区合作和专业合作;三是传统合作和新型合作。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动因、功能定位与产权安排

(一)形成动因

早期国内多数学者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度来讨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如张晓山(2003)指出,在产业化经营中发育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有其经济和社会的合理性:降低、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行为和获取规模收益;提供服务;增加收入。黄祖辉(2000)则从理论上说明了农民合作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分散性和分散经营的家庭特性,描述了农民合作的新的变革态势,进而提出在农业家庭经营基础上,引导和推动农民的合作,尽快建立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与农民合作制度相融合的农业制度与组织体系,己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苑鹏(2003)则提出,农业企业化是21世纪初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创新的新亮点,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是农业企业化的有效组织载体。陈阿兴和岳中刚(2003),则通过分析农产品流通困境及其原因,认为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高效率的流通合作组织是解决农产品流通困境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有较多的研究以博弈理论为依据,研究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动因,认为农户主要受利益驱动,合作组织是其实现自身利益的产物。借助于不同的博弈模型,得出农户实现自身利益的两种方式:一是争夺,张雪莲、冯开文(2008)认为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管理者和普通社员资源禀赋的差异,现实中形成了决策权在他们之间的偏畸分割,不利于普通社员参与决策,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二是合作,王孝莹、张可成和胡继连(2006))利用智猪博弈等模型分析了组织中合作各方的收益,认为农民合作是在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相互各方的利益。农民的合作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胡敏华(2007)进行了博弈分析,认为农民合作行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水平、对公共产品价格预期以及政府补贴政策等因素有关;黄珺和朱国玮(2007)指出组织成员合作受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在市场均衡条件下组织合作更容易实现。研究表明,农民基于保护自身利益而展开合作博弈,在各方不断的重复博弈过程中,合作组织产生并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定位

就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当前主要体现出其显著的经济功能,即带领社员通过农产品销售、农业投入品采购或是农业服务的统一运营和规模扩展,以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较高的市场地位,从而实现合作社成员收益最大化。在2008年召开的《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有专家详细列举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方面的功能,包括:规模集成功能、技术传递功能、智慧共享功能、信息整合功能、诚信培育功能、作业协同功能、成员能力互补功能、产业开发功能。有学者指出,实际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之所以陷入多重发展困境,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多地承载了非经济功能,而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则已经基本丧失了实现经济功能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也有这种问题。从合作社角度来看,政府的支持可能是其当前最现实的、低成本的、可期待的资源,因此,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资源往往就成为要求合作社承担政府某些经济或社会功能的交换条件。还有学者指出,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而言,还需要政府允许其拓展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功能。就政府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黄祖辉(2002)从制度安排的角度,主张合作可以使农民形成一个集团,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决策,获得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较高质量的服务,保障农户利益。二是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政府应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中逐步退出,注重从外部环境方面积极适度地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条件。应瑞瑶(2002)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政策扶持(资金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和管理监督。卓成霞(2009)、王艺琼(2010)指出,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和农户的政治参与水平影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政府应做到“全力扶持,适当干预”。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政府扶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研究主要在政府与合作组织关系的探讨上,而对政府扶持合作组织发展是否合理的经济性解释、哪种扶持手段更有效率等问题涉及较少。

(三)产权安排

产权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原始财产权利依法承受、使用、收益和处分流转的结构性财产权利关系。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安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产权内容方面,周春芳和包宗顺(2010)通过对江苏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结构的实证研究,论证了产权包括所有权、决策权和剩余索取权三方面要素。(2)产权主体方面,李彤和赵慧峰(2008)基于对社员资格和资本结构的理论分析,指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主体由少数核心人物和多数社员共同组成,少数核心人物以资本合作为主,少数农业大户或相关农技部门的骨干人员出资入股,再吸收少量组织成员股金组建,实行按股分配,而多数的社员以劳动合作为主。马彦丽、孟彩英(2008)提出我国以少数人控制为特征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双重的委托———关系,并用委托———理论解释了中小社员与核心社员之间存在委托———的矛盾。(3)产权制度绩效方面,王曙光(2010)基于契约———产权视角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演进特征与制度结构,用契约与产权理论解释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指出退出权实施的制度前提是合约缔结过程中缔约双方自主平等的缔约关系和社员受到完整保障的财产权利。产权制度明晰化使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拥有了生产经营的自和决策权,产品的剩余索取权和相应的处置权,以及加入或退出合作经济组织的权利。

三、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研究

(一)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决定因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根本是服务农户,农户是否愿意参加该类组织,其参加意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此,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卢向虎、吕新业、秦富(2008)等以四川、山东、云南、河南、浙江、江苏6个省16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程度、户主文化程度、户主年龄、家庭主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主要表产品销售半径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显著;家庭人口规模、户主性别、农产品类型、主导农产品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比重、家庭耕地面积、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程度对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农产品销售半径、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主导农产品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比重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相对复杂,其影响方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张广胜、周娟、周密(2007)对沈阳市200个村的农户调研发现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村贫富差距与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有关部门提供的服务如组织农业科技学习、推广农业科技、代销农副产品等较积极的外部环境及现有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农民组成的专业性合作小组的存在会对农户需求产生正的、积极的效应。姜太碧、朱文(2009)等以四川省127户调查农户资料为样本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农户户主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户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都具有正向影响关系。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调查户主的文化程度;而外出打工劳动力比例和外出打工收入比例则对农户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具有一定的反向影响关系;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关系不明确。从事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生产的农户对专业合作社需求是递增的。张红云(2009)对湖南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生产经营困难、主要农产品商品率、资产专用性水平、政府支持专业合作社力度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具有显著正影响;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为显著负影响;而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耕种土地面积、劳动力兼业程度、主要农产品销售范围、生产经营集中度对农民的专业合作社需求影响均不明显。

(二)促进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卢向虎、吕新业、秦富(2008)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大农村教育投人,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完善耕地流转政策,促进耕地流转。姜太碧、朱文(2009)等也认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张红云(2009)在对湖南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地流转政策,促进农户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治理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拓展服务领域。张广胜、周娟、周密(2007)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专业合作社;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突出“专业化”特质,增加农民收入;明确政府职责,引导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来发展趋势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合作组织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提高竞争力,大批合作组织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的趋势,国内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的农合组织发展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一)产业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初大多数是进行销售方面的联合,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一些合作组织开始向建立统一的储存、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体制的方向发展,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专家学者如黄祖辉(2002)、杜吟棠(2005)等在早期就围绕农民合作组织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模式做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受益为目标,结合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产业化经营对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户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田永强、董炜娜(2006)针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在农民组织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规模经济性不强、科技水平低、发展环境差、管理机制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合作组织产业化经营应着力解决规模、机制及科技含量等方面的问题,为今后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发展研究进程指明了方向。

(二)组织化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化是指个体农户或是经营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加强联系,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在组织化的主体模式方面,张红宇(2007)指出五种提高组织化程度的组织化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现代公司制企业模式、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以及提供组织化的生产服务模式;在组织化发展途径上,多数学者主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股份制合作,代海涛、曹彩杰(2006)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应适时地发展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实现产权清晰化,达到维护农民权利、保障农民利益的目标;冯海滨(2007)等探讨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制因素日益渗入,所有权与经营权日趋分离,股权日益集中,产权关系逐渐明晰。根据不同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引进外来资本,实行股份化改革,建立股份制组织,已成为合作组织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信息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民合作组织不断走向信息化,农业信息理论与技术蓬勃发展,相关研究相继涌现,研究内容涉及农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等众多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趋于信息化是指采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合作组织的资源,提高组织运行效率,梅方权(2001)强调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市场流通。张世忠(2005)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组织发展面临网络建设与维护、信息资源开发、传播渠道、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困难,对此政府需积极引导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机制,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同时为了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同时,为更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2008年召开的《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把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2)要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生产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重要农产品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优先扶持;(3)要加快出台金融支持政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经营服务;(4)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快制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殊税收政策;(5)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合作社带头人和一支辅导员队伍;(6)要加强示范指导和典型宣传,营造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等等。

经济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要点;新趋势

前言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速率飞快,涉及传统经济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换取应有的实效,相比之下,经济管理现代化属于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某类层面上决定今后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所以说,尽快理清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要点,并且精准化把握日后经济管理整体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有关管理主体的充分重视。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要点整理

(一)维持能动和创造性

任何一类管理工作,都属于能动和创造性较强的人员活动,而经济管理的原理,则是想尽一切办法令一切人力资源明确统一化的发展目标基础上,积极处理好手头上的工作并满足预设规范要求。而管理策略并不单单限定在管理体制本身层面上,毕竟再过僵硬的管理体制也可以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获取一定的成效,但是管理艺术则始终要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换句话说,主要看管理主体能否快速且精准化地锁定相关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并尝试利用不同措施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并创造合理数量的价值,进一步贯彻落实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而并非一味地针对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严格化地监督和控制。

(二)确保专业和民主化

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要领便是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现代管理工作人员,务必要确保时刻建立起健全样式的专业知识体系,即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经济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等,进一步为日后多元且可靠性的管理方案执行,奠定基础。须知我国经济建设想要得到飞速发展,就必须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系列创造性成果便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切优势所在。

(三)提升科学和自动化

须知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获得长效发展,就是因为科技这类第一生产力的大力支持,所以说,今后我国不管研究任何一种事物,都注意不能够违背科学。而科学化的管理,则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识,其不仅能够令管理人员在不同阶段实践中实时性吸纳、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可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组织的简洁、快速和有效性结果。截止至今,经济管理现代化革命也开始朝着管理方式自动化方向偏重,实际上就是结合经济实际发展需求,沿用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仪器等高端技术方式,进行经济管理事务有效、有序地调控指挥,进一步确保将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至合理等级层次之上。

二、日后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全新趋势探索

(一)宣传与贯彻柔性、和谐化的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为了开拓出员工愈加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并在最终收获他们的满意心理,就必须将他们视为顾客并统一地进行柔性化管理。尽管说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但是却也存在许多值得管理主体学习地细微之处。如一些企业一直沿用传统形式的终身雇佣制度,截止至今,企业上下仍旧犹如一类团结的大家庭一般,所有员工的归属感意识得以有机强化。日后经济管理改革工作中,应该在保留这一系列优质化传统体制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不同途径充分协调不同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如搭建起完善合理的沟通机制的同时,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调查分析各类层级员工想法,进一步彰显企业内部领导和基层员工之间相互模式的平等性。

(二)革新传统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凸显人性化特征

生产的本质始终在于人,因此今后经济管理发展的全新趋势,必然会充分照顾到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各类相关性问题前提下,令员工工作自主性意识和各类实践应用潜能得以有序激发,最终令员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工作事务之中。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这类人性化特征较强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有助于加快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目标向基层员工的渗透进程,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之中,往往保留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三)以消费者群体作为导向发展现代经济

自从我国正式建立并且推广沿用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各类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严重激化,其间以生产主体和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同步朝着以广大消费者群体为导向的现代经济管理方向过渡转变。在此类背景下,企业想要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利益赢取等更高等级层次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进行不同类型消费群体需求满足。这类原则可以说是各类企业在长久竞争磨练下永不衰败,以及我国经济整体飞速发展的核心要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经济管理现代化改革工作,必然经历较为漫长的挑战适应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往往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持续进化,相关管理主体要确保在清晰化认知和灵活性沿用这类特征的前提下,全方位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流发展趋势,最终更加理想化地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改革发展,创造一系列必要的支持服务条件。归根结底,就是要求各类管理主体秉承柔性与和谐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时性改进管理体制,并培养合理规模和素质完善的职员团队。长此以往,令我国社会经济事业整体发展前景变得愈加理想化。

参考文献:

[1]李世叶.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20(12):77-86.

[2]田继欣.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3(11):177-189.

经济发展趋势篇5

一、农业经济发展背景

通过四步走稳步推进农业经济。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区部署积极落实农业补贴保险发放及农(资)产品的监管等各项惠农政策。目前水稻、马铃薯、花生共补贴7335亩,涉及金额4.5万元;完成水稻种植大户补贴申请1750亩,补贴近70万元;完成水稻保险,涉及面积7050.6亩,涉及金额4.51万元;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5375份,完成率43%。

2、强化生态保护,做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现代化生猪养殖场退出、大棚房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等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全镇非禁养区内共有养殖场28家,派发整治告知书28份,完成率100%;签订限期整治关闭承诺书26份,完成率92.8%;关闭养殖场16家,完成整改7家,整治完成率82.1%。全镇“大棚房”全面拆除完毕,顺利通过区级和市级“回头看”核查。

3、做好科技品牌的推广。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农业培训、做好农机推广企业认证、品牌认证等科技品牌推广工作,今年开展灭鼠、科技培训4次,完成农机推广购置16台(增城区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项目购置农机设备16台)、企业认证38个(2019年度增城区级农业龙头企业申报1个、2019年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申报37个)、品牌认证2个(岭南特色水果产业(荔枝)“双创”示范县建设项目1个、2020年度广州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农业农村项目申报1个)。

4、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引进工作。截止目前,2018-2019年度巩固扶贫成果资金支出747.32万元,使用率24.11%;广州市“双到”结转结余资金支出573.44万元,使用率49.34%;市政及山区镇项目资金支出2700.24万元,使用率80.63%。通过流转番丰旧小学升级改造,打造**麦客好客精品民宿,一期工程已运营,二期工程预计7月营业;富士康集团的富果康金融科技健康农业智慧园项目稳步落地,完成公司注册、合同签订、一期选址和部分报批手续。

二、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措施

农业发展有序推进,但抢抓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历史机遇,扩大地方特色、发展地方优势 突破性推进我镇农业经济发展,不是依靠一个普通农民或小型企业自身力量能够实现的。培育引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是顺应改革趋势,实现我镇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1、培育现有农业经济组织。聚焦有前景的经济组织,攻坚做好企业认证及品牌打造,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引,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经济发展趋势篇6

经济增长如何实现又好又快

刘福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说明更强调质量的发展,应该说是认识上的提高。但是又好又快还是落在经济增长上,不是落在发展上。发展是质变的,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当前中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小农经济这两种生产方式的转化。2006年,我国GDp增长10.5%,关键不在于GDp的数字,而在于2006年就业超过了原来的预期,将增加1000万人的就业,这是相当好的形势;另外,居民消费增长达到13.5%,这是2006年经济的两个亮点。随着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六中全会决议的贯彻,以及政府将承担起医疗保障、教育等责任,我相信2007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还会更好,经济增长不会低于10%。但是,我们应该更关注单位GDp增加的就业人数,单位用地上提供税收的增长,提高增长的质量。

魏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是实现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提高效率。2007年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速,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国际收支失衡,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减少出口、扩大进口。这项政策会对一些行业有影响,比如钢材行业,12月14日提出的出口提税政策,会导致钢铁出口减缓,经济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第二,未来要增加的房地产保有税,对房地产行业调整较大。随着保有税的增加,人们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情会降温,也会适当地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另外,社会需要公平、和谐,改革的调整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预计2007年,经济增长会在10%以下。

产能过剩是否还将困扰2007年中国经济

刘福垣:目前,中国存在劳动力、资金、产品、产能四大剩余,因为背后有社会保障短缺、医疗教育短缺、住宅短缺这“三座大山”。产能过剩本身是个伪命题,不是真过剩而是假过剩。因为这“三座大山”压着,使大家不能正常消费;这些过剩除以13亿,并不多,完全可以消化。但是,因为没有社会保障,人们不敢消费;另外,现在储蓄率太高,等于很多钱没有转化为资本,背后就是产能积压。要把积压的资金用活,使它变成消费,消费拉动投资才是高质量的发展。现在是政府冲动、出口拉动的投资,不是消费拉动的投资。如何将存款转成贷款、变成资本,现在惟一的出路是要把它释放出来,给老百姓一个定心丸。此外,产业之间的转移受到垄断的控制,如果垄断消除,我国消费还能上去,中国永远没有过剩这一说,按照世界平均数,还短缺得多。

魏杰:因为增长速度影响市场需求,需求的减少使得产能过剩就会很大。尤其是要看到控制速度对国际需求的影响。例如钢材出口减少,马上就会形成过剩。产能过剩后,生产速度会立刻降低。如果国外反倾销加强,产能过剩会更严重,还会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解决国际收支失衡,就会出现需求的问题。因此,如果内需启动不起来,发展速度就会减缓,产能过剩还将出现。

政府在宏观调控时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刘福垣:提高增长的质量靠发展。发展的模式对了,就业模式对了,经济就会起飞。现在就业是靠出口,所以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靠内需拉动,内部消费的启动必须把“三座大山”搬掉,“十一五”的任务就是要搬这三座大山,所以这不是一般宏观调控问题,而是改革问题,是政府缺位问题。

当前,我国处在城乡差距悬殊、东中西三个板块处在不同发展阶段,还有四大剩余。在这样的结构下,要素在部门之间流动,用同一个宏观调控工具调控宏观经济显然不合适。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必须回到中国二元结构、三个板块的现实中来考虑。

魏杰:2007年,经济发展“又好”会有所变化,但“又快”就不太可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要减缓。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约束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供给。2007年,中国需求约束和资源约束都会显现出来。这两个约束都在,就很麻烦。所以,需求这块,出口不能调整得太快;资源约束这块,一方面,要扩大资源供给,增加全球配置资源,比如能源的开发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要节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

国有经济控制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刘福垣:首先要了解我们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政府的控制力有多大。如果发展的阶段高,控制的少一点;发展的阶段低,可以控制的多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把营利性的产业都垄断在手里,哪还有市场经济。国有资产怎么运营,主要是处理好二次分配。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是改革政府,改革国有资产的运行管理体制,国有资产按要素分配。

魏杰:我认为,可以讲国有资本向某些重要行业转移、集中,但是不能讲国有资本要控制这些重要行业,国有资本可以进入像电力电网、石油石化行业,可以向他们集中,不能说控制。一说控制,民营资本进不来就形成了垄断。看来,根本上是我们对民营经济国民待遇的问题和是否真正把民营经济当成重要基础的问题。从有利发展的角度上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应该是互相竞争的。

经济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01

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针对环境和资源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观,并相应的提出了推动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发展理念[1],为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颁布和实施,不单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科学和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采用创新的技术、体制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减少雾霾、全球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双赢经济形态。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的减少废气排放和节约能源的成本投入,通常采用的措施就是建立长期的有效合同,从而促使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碳交易体系进行有效的连接,构建成一个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英国就曾针对碳交易问题提出了创建个人碳交易市场体制[2],虽然建立个人碳交易体制所投入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比较大,但是该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是巨大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了解尚不深入,没有看到二氧化碳减排给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益处和机遇。事实上,随着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不断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日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等此类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生产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也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危机,并寻求新的发展。另外,欧美市场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也在客观上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现状研究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领域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资料比较广泛,研究角度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以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目前处于前列,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城市建设和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深化、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扩展研究视域等方面[3]。通过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造一条符合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今后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低碳发展规划的基础。低碳经济转型研究已经开始,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缺少坚实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使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区域缺少相应的低碳发展理论指导。针对低碳经济、内部运行机制、评价研究和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主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行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必须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论探究,揭示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真正掌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比如蒙牛乳业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蒙牛把生态建设和生产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了改善企业核心区的生态环境,蒙牛启动荒山绿化工程,将这三万亩荒山全部变绿,着力构建绿色花园工厂。

2.增强评价体系探究

目前针对低碳经济的政府政策支持、经验研究和发展水平等都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合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领域内,比如能源研究和碳排放等领域,采用大量的数量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常使用的模型有成本―收益和投入―产出等,在实践中将低碳经济的研究具体化和经济化,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采取具体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差距和不足,为了更全面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分析,低碳经济,加快和促进地区低碳济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低碳经济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外先进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重点关注区域综合评价研究。

3.增强低碳经济体制研究

低碳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保证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强产业技术研究成为必要手段,我国的研究逐渐从引进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发展阶段,使我国的低碳经济体制不断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以“产权界定”为中心的体制,加强合作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建立风险投资体制等都是今后低碳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先进行和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成为了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山东莱钢、河南同力水泥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注重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形成了管理和技术互相依托、互为促进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强化制度建设、优化操作等方面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对工艺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和升级,在行业内率先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使企业具备低碳发展的硬件条件。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佳选择。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政府倡导和企业自觉的双向努力下,中国并且已经成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将会在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莉.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智能城市,2016(10):12-13.

经济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不仅能满足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也将会加快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的产生,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资金,使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资金周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管理思想和企业组织实现了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管理思想和组织一定要跟得上。经济管理思想由传统的不顾企业其他生产目标、也不顾企业周围生产环境变化的单一的管理思想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思想。这种理念开始考虑到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要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目标相挂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活动要符合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管理总体理念。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指的是管理组织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工具的现代化。

(二)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将各项经济指标纳入客观经济规律的程序化活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管理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和更新。各种更新后的经济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器以及通信设备等等,使得经济管理活动得到了有效、及时的调控和指挥,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可以说,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这些具体内容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它们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综合抓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三)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不管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还是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都是企业最基层员工在工作中发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的程度是由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政策决定的。只有民主化政策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用户企业组织的各种决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强化和具体政策的实施。企业组织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只有了解了经济理论、法律法规和经济管理原理,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各个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分析,也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投入研究,更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重视和实践。通过国家不断的将自己的国情与国际公认的经济标准规则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才促进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一)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我国经济在不同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实际国情,由于社会生产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了管理水平的差异。而且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共存,这也为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以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参考国际公认的标准,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二)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首先,不能随意就丢弃我国多年的经济管理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也将是搞现代化管理的参考对象,要认真甄别,汲取精华,舍弃糟粕,而不是全都丢弃不用。其次,对于国外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技术,也要认真借鉴,但不能一味全部接受,要结合实际国情,消化和理解对我们适用的国外的技术和手段,例如: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信息加工和处理技术,这些都是管理现代化必需的技术。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传统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命令是由上至下,权威的主要基础是管理职位,维持权威的指挥链是重要的管理原则。这种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知识成为最重要资源的条件下,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会摧生出在结构上分散而又被信息和技术紧密连结的自我管理型的网络组织,这种组织形式结构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扁平状。

(二)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企业的扁平化结构导致现在企业的决策中心发生了下移趋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集思广益,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合作化趋势。团队协作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管理的进步而产生的新型团队。这种团队可以根据任务的需要而组成,并且依据任务的变化需要,对团队进行快速而有效的重组。

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他们现在创造的是一个虎狼结亲,赢得共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来达到合作。在企业内部,同样也是如此。鼓励企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倾尽所有的来为这个团队工作和贡献。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让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四)企业经济管理人本化管理趋势。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员工,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进程缓慢且低效。而科学管理则使企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运作,科学化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实现人本化管理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效率。企业要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员工的需求,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心里以及身体状况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

人本化的管理就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心实意的去工作,去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目前,人本管理理念正在被企业认可和采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

(五)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的趋势。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中,软件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以“人、财、物”等为核心的硬件管理的地位。软件管理就是管理“知识”和“经验”,把知识和经验变为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发展的资源。丰富的知识理论及经验是优秀的管理制度的命脉,只有通过对这些理论和经验的不断整合,不断创新,企业和组织才能不断良性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

(六)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趋势。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武器,同样是改变企业命运的有利工具。企业为了面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将企业管理的重点从人、财、物等硬件转向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知识增加上。专业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的精华部分。所以,企业开始逐渐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为工作中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七)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也经历过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摸爬滚打后用脑筋进行冷静思考过的企业才会发现,消费者才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一切源头。在企业整个运营的过程中,消费者才是第一位的,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者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决定企业盛衰的仍然是消费者。所以,目前企业的管理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

(八)企业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了网络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上也实现了网络化的沟通趋势。网络沟通既提高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工作与沟通效率,又增加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够有效的实现决策重心的下移,充分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网络沟通拓宽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机会。网络化的沟通方式,能促进企业和组织内部进行良好的交流。

四、结语

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员工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现代化就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设备,改掉企业经济传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陋习,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先进的经验。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团队合作化趋势、消费者导向趋势以及沟通网络化趋势都是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都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将这些趋势努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

在我国,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结合实际,改掉陈规陋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采用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广各种先进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渠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充分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陈悦.经济管理的现代化[J].经营管理者,2012年06期.

[2]蔡毅.管理到底干什么[J].企业管理,2010(2).

[3]张孟航.浅析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J].经营管理者,2010(07).

[4]蒋苏兰.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探析[J].现代商业,2011年14期.

经济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产业经济;转型;新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产业经济开始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并参与到国际市场分工中,开始适应国际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同时,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不同阶段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战略的转型调整。经过实践研究证明,产业经济战略调整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为此,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对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的研究分析。

一、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国际上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压力

近几年,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但是和国外科技相比,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竞争力不高,加上国外科技对我国科技发展打压,使得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层层阻碍。科技发展受阻使得产业经济战略无法实现,制约了我国自主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2.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障碍

产业集群化发展面临的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严格的产业市场竞争秩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必要的诚信和良好的环境支持。第二,企业之间的发展没有实现专业化分工,各部门之间的工作零散、缺乏配合,由此使得企业内部存在重复施工建设的问题。第三,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各部门各自为政,在发展的时候只考虑部门利益,忽视了对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3.企业人才的缺失

受我国工资水平不高的影响,工人在工作之后无法定期是受到专业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人的基本素质普遍偏低,由此导致我国一般工程技术性人才较多,但是高端技术性人才较少。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在缺乏高端技术人才的背景下,产业经济发展将会显得更加困难,一般工程技术人才也会被国外跨国公司吸引,加速人才的流失。

4.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薄弱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虽然开启了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区,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思想理念、技术应用、体制等方面的差距,产业经济循环生态化发展实力比较薄弱。

二、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分析

1.实现全球化产业转移

受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产业体系也融入到全球经济范围内,产业竞争优势的彰显不仅表现在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而且还表现在企业自身发展和上下游产业国之间的关系上,即上游企业的发展优势能够为下游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另外,企业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配合也能够帮助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地位。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体现之一就是产业转移全球化。

第一,产业转移全球化的实现能够使企业发展打破自身资源和市场的束缚,加强企业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国际化。另外,产业分工从不同产业全球分工朝着企业内部的全球分工转变发展,在企业生产要素的不断积累下,企业内部也会发生革命性的发展变化,参与到国际分工体系的国家,其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受到世界性产业转移的影响。第二,产业转移全球化影响国家结构经济调整。国际性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受国际贸易和技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在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发展中,国际资本往往是从高流向低,同时会带动产业其他资源的转移,影响国际分工布局和国家的世界经济地位。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并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传递过剩生产力,能够带动发展中国家的个新发展。同时,发展中国家也会利用自己在国际分工上的优势,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一切资源和力量。

2.实现全球化产业升级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个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交叉投资,实现了本国贸易的国际化发展。通过跨国流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全球性产业体系。在全球性产业体系的影响下,能够促进产业内部各环节、要素和技术的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下产生的产业调整和产业转移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表现在产业调整和转移带来产业数量的扩张性发展,在产业数量增长下带来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和更大规模的产业。之后,在国和国之间的交流下,产业升级进度加快,呈现出全球性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主要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在全球范围中寻找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源,跨国公司对分散的资源重组优化,降低了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成本,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国际化发展,并逐渐渗透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中。很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承接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的剩余技术,并结合自身发展将这些技术转换为自己的高新技术,由此技术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3.融合化的产业经济

受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世界经济运行发展主体从侧重制造业和自然资源利用的企业向侧重信息资源和服务业的企业过度,以往的环境要素开展向内置化的企业系统要素发展转变。原来以国家为边界的产业系统朝着一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转变。

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对世界各国独立产业体系产生了冲击,由此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制约的产业经济体系。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融合发展程度加强,产业经济显示出了融合发展趋势。

4.知识化的产业经济

世界产业结构开始从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转变,即表现在从生产重型化生产技术结构向以服务、知识、信息和服务等为主的软型化生产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得金融业、信息行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加大,使得世界产业结构呈现了知识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知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教育和科研产业化发展促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大了对知识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世界各国科研教育的扩张。在知识力量的作用下,教育和科研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知识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进行发展。第二,从事研发、管理、咨询服务等知识型人才所占比重加大。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往往是第三服务业,包括各种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处理、财务会计、后勤保洁等。在生产力不断提升和产品知识密集化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自我服务发展无法满足更高效率的要求,一些服务生产从加工制造业中脱离出来,由专业的公司和机构管理,由此知识产业在产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产业经济呈现出知识化的发展趋势。

5.绿色化的产业经济

产业经济绿色化主要是指产业在发展的时候根据自然生态规律来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类别的产业部门要结合发展实际建立资源循环再利用发展模式,从而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加强了对绿色产业经济的追求。产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绿色化发展。通过对产业生态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可以实现产业领域和生态环境的融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建设下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要求下,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企业市场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齐发展,从而不断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建设水平,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发展的影响下,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表现在全球化产业转移、升级、融合、知识性、绿色化发展几方面,基于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特点,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经济新趋势分析,结合实际探讨出适合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华.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经营管理者,2016,(29):239.

[2]任兴洲.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7.

[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谷建全.新趋势下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河南为例[J].中州学刊,2014,(11):44-48.

[4]陈萍.我国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模式[J].市场研究,2014,(05):4-5.

经济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趋势

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要想获得更高效的经济效益,就要使企业逐渐步入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经济发展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还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这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要想企业更具社会竞争力,就要把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使企业发展更加全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新机遇,逐渐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使企业变得强大。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什么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的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管理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也应满足社会的更高的需求,对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增强都有显著的提升。另外,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思想观念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企业应及时更新思想理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从而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1思想现代化

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要想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就要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对思想理念进行现代化更新,让企业在先进现代化思想理念的支撑下正确有序高效地朝着目标发展。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1]。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团队统一协调管理,避免个人主义精神,要使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统一,使管理思想对应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响应管理思想,科学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除此之外,对企业中整体与局部的经济管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管理都要有不同的管理思想观念,注重企业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更加深入且更具现实意义。

2.2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社会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将互联网、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上,不仅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使企业整体组织体系高效运作,节省时间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优势便在于,只需要计算机通过其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就能对整个企业的成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宣传、销售渠道、员工考核等这些独立个体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统一科学的管理,不仅节约了企业人工成本,还能使经济管理高效发展。并且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通过高科技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迅速,还能使沟通更加平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工作过程中更具团队精神,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手段科学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此时代背景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发现更多的机遇。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是单纯不变的,要有更多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来应对突发状况。在此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设计和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的改变,从而使企业生产符合社会趋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社会竞争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合理运用科学信息技术也可以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总之,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二者相互依存,让企业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有序正确科学地推进。

3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3.1面向人性化的管理趋势发展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体系上虽然单一,但是经济管理方式上比较有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都更新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这种单一有序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先进企业的发展了,企业基于这种现状更需要制定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面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目标,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中的人性化问题,应该对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足够重视。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会最大程度地听取基层员工的需求,在两者平等的沟通交流后,满足基层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所以,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经济管理,都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管理方法之中,这是企业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3.2面向团队化的合作趋势发展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就要对员工工作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一个团队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工作,是否能将工作完成得快速且质量高,就要看团队之间是否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企业中单单只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庞大的工作量的,是需要团队之间互相帮助、及时沟通去完成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意识到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建立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另外,在企业推进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对企业重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培养团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3面向网络化的沟通趋势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效先进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和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将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方式之中,实现更高效快速的企业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也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各种软件或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言语的交流,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传达问题并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方便管理者对员工下达任务要求和指标,也方便员工对管理者提出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3.4面向以客户为主的趋势发展

产品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就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产品销售的多少直接来说就是客户量的多少,所以,企业要如何拉拢客户,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企业应顺应时展,采用高科技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保证产品的数量;其次,要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才会受到客户的青睐;再次,企业要时刻掌握社会需求,以便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最后,企业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宣传工作,推广产品形象。企业要以“客户为上帝”作为销售原则,在接纳新客户的同时保证老客户的利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4]。

3.5面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趋势发展

要想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先进和工作效率提高,就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所以企业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要想与其他企业之间拉开差距,企业就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淘汰不愿进取、原地发展的员工,及时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要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分配合适的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完善和健全薪酬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和开展学习工作,学习新的思想理念和生产技能技巧,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企业要向员工灌输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保证员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企业还要完善员工考核机制,通过对平时的观察和业绩的多少,员工之间平等竞争,企业对优秀员工要进行及时的职位调整和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员工之间的和谐竞争欲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5]。高素质人才作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是否能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