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科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45

生物燃料科技篇1

中图分类号:tK223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质能的特点与发展生物质能意义 

(一)生物质能的特点

1、可再生性 

生物质属可再生资源,生物质能由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再生,与风能、太阳能等同属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可保证能源的永续利用; 

2、低污染性 

生物质的硫含量、氮含量低、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硫化物、氮氧化物较少;生物质作为燃料时,由于它在生长时需要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它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对大气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有效地减轻温室效应;

3、广泛分布性 

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质能。 

4、生物质燃料总量十分丰富 

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每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

(二)发展生物质能意义

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早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国外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气化、液化、热解、固化和直接燃烧等方面。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开发研究计划,如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美国的能源农场和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等发展计划。其它诸如加拿大、丹麦、荷兰、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各自的研究与开发,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物质能源研究与开发体系,拥有各自的技术优势。 

我国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工作,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重视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工作,从八十年代起,将生物质能研究开发列入国家攻关计划,并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已经建立起一支专业研究开发队伍,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生物质能产业。生物质能是一个重要的能源,预计到下世纪,世界能源消费的40%来自生物质能,我国农村能源的70%是生物质,我国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仅农村秸杆每年总量达6亿多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生物质能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必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科学地利用生物质能,加强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质能发电工艺 

生物质锅炉是将生物质直接作为燃料燃烧,将燃烧产生的能量用于发电。当今用于发电的生物质锅炉主要包括流化床生物质锅炉和层燃锅炉。

(一)流化床燃烧技术

流化床燃烧与普通燃烧最大的区别在于燃料颗粒燃烧时的状态,流化床颗粒是处于流态化的燃烧反应和热交换过程。生物质燃料水分比较高,采用流化床技术,有利于生物质的完全燃烧,提高锅炉热效率。生物质流化床可以采用砂子、燃煤炉渣等作为流化介质,形成蓄热量大、温度高的密相床层,为高水分、低热值的生物质提供优越的着火条件,依靠床层内剧烈的传热传质过程和燃料在床内较长的停留时间,使难以燃尽的生物质充分燃尽。另外,流化床锅炉能够维持在850℃稳定燃烧,可以有效遏制生物质燃料燃烧中的沾污与腐蚀等问题,且该温度范围燃烧nox排放较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但是,流化床对入炉燃料颗粒尺寸要求严格,因此需对生物质进行筛选、干燥、粉碎等一系列预处理,使其尺寸、状况均一化,以保证生物质燃料的正常流化。对于类似稻壳、木屑等比重较小、结构松散、蓄热能力比较差的生物质,就必须不断地添加石英砂等以维持正常燃烧所需的蓄热床料,燃烧后产生的生物质飞灰较硬,容易磨损锅炉受热面。此外,在燃用生物质的流化床锅炉中发现严重的结块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物质本身含有的钾、钠等碱金属元素与床料(通常是石英砂)发生反应,形成K20·4Si02和na20·2Si02的低温共熔混合物,其熔点分别为870℃和760℃,这种粘性的共晶体附着在砂子表面相互粘结,形成结块现象。为了维持一定的流化床床温,锅炉的耗电量较大,运行费用相对较高。

(二)层燃燃烧技术

层燃燃烧是常见的燃烧方式,通常在燃烧过程中,沿着炉排上床层的高度分成不同的燃烧阶段。层燃锅炉的炉排主要有往复炉排、水冷振动炉排及链条炉排等。采用层燃技术开发生物质能,锅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与运行费用都相对较低。由于锅炉的炉排面积较大,炉排速度可以调整,并且炉膛容积有足够的悬浮空间,能延长生物质在炉内燃烧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生物质燃料的充分完全燃烧。但层燃锅炉的炉内温度很高,可以达到1000℃以上,灰熔点较低的生物质燃料很容易结渣。同时,在燃烧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空气,对锅炉配风的要求比较高,难以保证生物质燃料的充分燃烧,从而影响锅炉的燃烧效率。

三、国内外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及应用

生物质发电在发达国家己受到广泛重视,在奥地利、丹麦、芬兰、法国、挪威、瑞典等欧洲国家和北美,生物质能在总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增加相当迅速。

(一)国外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及应用

生物质锅炉的技术研究工作最早在北欧一些国家得到重视,随焉在美国也开展了大量研究开发,近几年由于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格和能源短缺,我国生物质燃烧锅炉的研制工作也取得了进展。生物质

燃料锅炉国内外发展现状示于表1。

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压缩成型燃料技术及燃烧技术,并研制了螺旋压缩机及相应的燃烧设备;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机械活塞式成型技术处理木材废弃物,1954年研制成棒状燃料成型机及相关的燃烧设备;70年代后期,西欧许多国家如芬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开始重视压缩成型技术及燃烧技术的研究,各国先后有了各类成型机及配套的燃烧设备。

丹麦Bwe公司秸杆直接燃烧技术的锅炉采用振动水冷炉排,自然循环的汽包锅炉,过热器分两级布置在烟道中,烟道尾部布置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位于加拿大威廉斯湖的生物质电厂以当地的废木料为燃料,锅炉采用设有Bw“燃烧控制区”的双拱形设计和底特律炉排厂生产的DSH水冷振动炉排,使燃料燃烧完全,也有效地降低了烟气的颗粒物排放量。同时,还在炉膛顶部引入热空气,从而在燃烧物向上运动后被再次诱入浑浊状态,使固体颗粒充分燃烧,提高热效率,减少附带物及烟气排放量。流化床技术以德国KaRLBaY公司的低倍率差速床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燃烧锅炉为代表。该锅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燃烧技术上。高低差速燃烧技术的要点是改变现有常规流化床单一流化床,而采用不同流化风速的多层床“差速流化床结构”。瑞典也有以树枝、树叶等作为大型流化床锅炉的燃料加以利用的实例。国内无锡锅炉厂、杭州锅炉厂、济南锅炉厂等都有燃用生物质的流化床锅炉。

(二)我国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及应用

我国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生产已达到了一定的工业化规模。成型燃料目前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家庭取暖炉(包括壁炉)、小型热水锅炉、热风炉,燃烧方式主要为固定炉排层燃炉。河南农业大学副研制出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该燃烧设备采用双层炉排结构,双层炉排的上炉门常开,作为燃料与空气进口;中炉门于调整下炉排上燃料的燃烧和清除灰渣,仅在点火及清渣时打开;下炉门用于排灰及供给少量空气。上炉排以上的空间相当于风室,上下炉排之间的空间为炉膛,其后墙上设有烟气出口。这种燃烧方式,实现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分步燃烧,缓解生物质燃烧速度,达到燃烧需氧与供氧的匹配,使生物质成型燃料稳定、持续、完全燃烧,起到了消烟除尘作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长沙锅炉厂等锅炉制造企业合作,研制了多台生物质流化床锅炉,可燃烧甘蔗渣、稻壳、碎木屑等多种生物质燃料,锅炉出力充分,低负荷运行稳定,热效率高达80%以上。浙江大学等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下面介绍两种国产的代表性锅炉。

1、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锅炉为单锅筒、集中下降管、自然循环、四回程布置燃秸秆炉。炉膛采用膜式水冷壁,炉底布置为水冷振动炉排。在冷却室和过热器室分别布置了高温过热器、中温过热器和低温过热器。尾部采用光管式省煤器及管式空气预热器。炉膛、冷却室和过热器室四周全为膜式水冷壁,为悬吊结构。锅筒中心线标高为32100m。锅炉按半露天。布置进行设计。

2、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在采用丹麦Bwe技术生产生物质锅炉的同时,也开发出循环流化床生物质锅炉,其燃料主要为生物质颗粒。其燃料主要通过机械压缩成型,一般不需添加剂,其颗粒密度可达到1~017t/m3,这样就解决了生物质散料因密度低造成的燃料运输量大的问题。但颗粒燃料的生产电耗高,一般每生产1t颗粒燃料需耗电30~

55kw,因而成本较高,大约在300元/t。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一般需添加粘土、石英沙等作为底料已辅助燃烧。由于燃料呈颗粒状,因而上料系统同输煤系统一致,很适于中小型燃煤热电厂的生物质改造工程,在国家关停中小型燃煤(油)火力热电政策和鼓励生物质能开发政策下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政策

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近几年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2月28日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其中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它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和发展根基。随后,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等陆续出台,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发改能源[2006]13号)、《可再生能源发电价

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调配暂行办法》(发改价格[2007]44号)、《关于2006年度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

2446号)、《关于2007年1—9月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和配额交易方案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640号)等的。与此同时,国务院有关部门也相继了涉及生物质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生物质能的政策框架和目标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科技部日前就《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生物基材料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生物种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农业生物药物产业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等公开征求意见。表示将建立政府引导和大型生物质能源企业集团参与科技投入机制,推进后补助支持方式向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倾斜,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生物质发电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利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高效洁净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应用建议

(一)重点开发适用于秸秆捆烧的燃烧设备

目前对生物质直接燃烧的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生物质燃烧特性、燃烧方法和燃烧技术等方面,而对各种燃烧技术的经济性研究较少,更缺乏对不同燃烧方法、燃烧技术经济性的比较分析。实际上,由于生物质(尤其是农作物秸秆)原料来源地分散,收集、运输、贮存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有些燃烧技术需先对生物质燃料进行干燥、破碎等前期加工处理,真正适用的、值得推广的是能源化利用总成本最低、从收集到燃烧前期加工处理过程耗能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技术。例如,对于秸秆类生物质,捆烧将会是最有市场竞争力的燃烧方法,所以,应针对我国农村耕种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开发各种秸秆的小型打捆机械,并重点开发适用于秸秆捆烧的燃烧设备。农林加工剩余物(如甘蔗渣、稻壳、废木料等)则宜就地或就近燃烧利用,如剩余物数量较大且能常年保证供应,则可作为热能中心或热电联产锅炉燃料,热电联产的锅炉型式应优先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数量较少或不能保证常年供应的,则可采用能与煤混烧的燃烧设备。

(二)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产学研结合,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的制约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尽快将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纳入重大专项,开发低成本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和高效酶水解及高效发酵工艺,研究可适用不同原料、节能环保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柴油绿色合成工艺,开发适宜中国不同区域特点的高效收集秸秆资源、发展成型燃料的关键生产技术与装备。

(三)做好技术方面控制

生物质锅炉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克服以下技术问题:

1、粉尘控制与防火防爆 

目前生物质电厂的燃料储运是在常压下进行的,由于生物质燃料自身的特点,在其粉碎过程中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落差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导致了上料系统合锅炉给料系统的粉尘含量高,粉尘浓度甚至进入爆炸极限范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根据国内燃料供应情况,在燃料粉碎、运输及上料环节上对生产工艺做相应修改,如采用封闭式负压储运;在落差较大的位置设置除尘装置;增设粉尘浓度传感器对粉尘进行实时监测;保持料仓的通风性良好,监测并控制料仓的温度、湿度。 

2、燃料输送系统的简化 

目前燃料输送系统和锅炉给料系统环节较多,工艺复杂,螺旋和斗式提升机经常堵塞的现象。燃料输送系统故障会导致炉前料仓断料,不能满足锅炉负荷下的燃料供应。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可以考虑改进现有的给料工艺,减少给料环节,不采用斗式提升机,改用栈桥、皮带,直接将料仓的料输送到炉前料仓。同时严格控制燃料湿度和粒度,防止燃料结团、缠绕,并改进自动化控制手段,保证输料系统连续稳定运行。 

3、结焦和腐蚀 

生物质燃料的成分和煤粉存在极大差异,尤其灰分中含有大量碱金属盐,这些成分导致其灰熔点较煤粉的灰熔点低,容易产生沾污结焦和腐蚀。因而生物质锅炉产生结焦、腐蚀的工况参数与普通燃煤炉不同,应该根据燃料性质及燃烧特性的不同,对锅炉及其辅助设备的工艺设计提出不同要求,并改进相关自动化控制使工艺运行环境符合现有设备要求。

随着国家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提高,因重视对废气排放的控制,炉内脱硫技术是控制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循环流化床是我国燃煤发电重要的清洁煤技术。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掌握了300mw亚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制造运行的系统技术,发展超临界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经势在必行。国家发改委自主研发超临界600mwCFB锅炉是当前技术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刘强,段远源,宋鸿伟.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力性能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6期.

生物燃料科技篇2

关键词:生物质燃料小型火力发电机组改造技术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tK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11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能源使用生态化理念也应运而生,节能减耗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产与政府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国家生态经济战略推进落实过程中,众多的小型燃煤火电因耗能与污染生产而关停,电力企业也在不断开展能源研发与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工作,以求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这种情况下,众多火电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生物质改造利用,因此小型燃煤火电机组转换生物质燃料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提上日程。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了小火电生物质改造转化技术的必要性与系统性,并就其应用风险进行了阐述。

1小火电机组进行生物质改造的意义分析

近年来,一些小型火电电力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着污染严重、耗能过多等弊端,这与当今生态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严重不符,因此小型燃煤火电发电机组进行生物质燃料改造具有必要性。此外,生物质改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生产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推广优势。

1.1小火电进行生物质改造的紧迫性

与大型发电机组生产运营情况相比,小火电具有高耗煤、低产量、高污染、低经济效益的“两高两低”特征,因而被冠以“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大户”的专称。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措施的落实,小型火电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整顿对象,并对一批严重耗能与污染的小火电实施了关停政策,迫于形势压力,小火电必须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并着重进行能源改造,加大新能源创新与应用研发。

生物质燃料具体表现为柴薪等有形物质,区别于太阳能与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燃料的情节性主要取决于燃料改造技术,但是生物质具有一项明显的能源优势便是可再生并且可运输,这就为生物质开发应用提供了便利,也为小型火电进行生物质气燃料改造提供了条件。

1.2小火电生物质改造技术及其应用意义

现阶段,国家不断提倡进行能源改造与清洁能源研发,这为生物质能源转化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家还对生物质能源转化应用进行经济政策规定,为生物质能源转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小型火电进行生物质能源转化主要是进行就地取材,既节省了煤耗,还降低了污染,而且企业发展还享有国家基金与经济倾斜,能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保证。

2小型燃煤火电发电机组生物质改造的可行性与风险性分析

2.1小火电生物质改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小型燃煤发电机组进行生物质燃料转换具有明显的可能性。进行生物质能源改造需要资金少,而且还可以进行生物质燃料混燃,其中的各种改造方案都具有明显的可能性。小型燃煤发电机组改造活动集合理化设计、整合技术、试验验证等各环节于一体,因而生物质能源改造具有系统性。生物质能源改造技术的可能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该技术具有可行性。

2.1.1生物质能源改造的可能性

现阶段,我国小型火电发电机组进行生物质能源改造主要有三类设计,每种方案设计都具有可能性。

小型火电生物质燃烧利用主要分为生物质纯燃与生物质混燃两种,这两种应用技术都具有可能性。所谓生物质纯燃即指生物质直燃,该种技术应用不存在难点,但是具有一定的应用弊端。生物质直燃技术的应用首先要进行燃料机改进,以使燃料设备能应用于生物质燃烧,还要在生物质燃烧过程中进行纯燃弊端克服。生物质混燃技术在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主要是将生物质与煤等碳化燃料进行混合燃烧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而且在混燃过程中还能有效降低生物质的活性指数,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小型燃煤发电机组生物质燃料改造还包含流化床燃烧技术设计与层燃炉燃烧技术设计,这两方面技术主要是根据生物质燃烧进行的技术设计。其中流化床燃烧技术主要是进行生物质的流态化燃烧,该技术能够保证生物质的充分燃烧,而且能满足生物质多元燃料混合燃烧需求,燃料普适性较高。流化床燃烧技术因为这些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生物质层燃炉燃烧技术主要是应用层燃炉排进行生物质燃烧,该种燃烧技术应用时间较长,流化床燃烧技术便是基于该种燃烧技术进行的燃烧技术创新,相比于层燃技术,流化床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火电运行成本,且操作设备简单,易于推广。

小型火电生物质改造主要是针对生物质燃烧进行设备改造,基于此小型电厂进行了燃烧设备与系统改造处理,还进行了发电机组锅炉低成本设计改良。此间的设计与改造主要根据企业经济条件、设备运行情况实际情况进行的改良,具有明显的可行性。

2.1.2小火电生物质改造系统性分析

小型火电生物质改造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技术,其技术要点从设计环节到技术可行性预测再到技术方案的确定都经过科学论证,有效提升了改造技术的可行性。

在生物质改造技术中着重进行了燃料供应量设计与工艺系统改良,并基于小型火电设备运行与需求情况进行了锅炉参数设计。小型火电生物质改造转化中还进行了燃料可供性与入炉形式预测分析。生物质供应是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确定合理化的生物质供应也能影响项目成败;而生物质入炉形式是影响生物质能否全面燃烧的关键因素,还能影响到燃烧设备的使用性能,不科学的入炉形式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还能影响企业生产运营的安全可靠性。

2.2小火电生物质改造转换技术风险性分析

小型火电生物质转换改造技术在应用中尚存在一定风险,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实施与投资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主要影响技术管理水平,需要进行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小型火电生物质技术的技术风险主要表现为锅炉改造与生物质燃烧技术。我国的生物质改造技术尚未发展成熟,也并未形成与国际技术的接轨,因此技术设计与应用中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引发风险不由必然性。此外,生物质改良转换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与投资风险。该种风险主要是由于生物质的供应与生产回报具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以致风险指数较高。

3结语

小型火电生物质燃料改造与转换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可行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虽然风险的存在并不会影响技术的实施与应用,但是我们仍应该加大技术的风险管理,以全面提升转换技术的科学化与可行性水平。

参考文献

生物燃料科技篇3

燃料电池是一种不经过燃烧而以电化学反应方式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可以用天然气、石油液化气、煤气等作为燃料。也是煤炭洁净转化技术之一。按电解质种类可分为碱性燃料电池(aFC)、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再生氢氧燃料电池(RFC)、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mFC),还有如新型储能电池、固体聚合物型电池等。

氢和氧气是燃料电池常用的燃料气和氧化剂。此外,Co等一些气体也可作为mCFC与SoFC的燃料。从长远发展看,高温型mCFC和SoFC系统是利用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发电的有效途径。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是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巨大来源。

燃料电池具有高效率、无污染、建设周期短、易维护以及成本低的诱人特点,它不仅是汽车最有前途的替代清洁能源,还能广泛用于航天飞机、潜艇、水下机器人、通讯系统、中小规模电站、家用电源,又非常适合提供移动、分散电源和接近终端用户的电力供给,还能解决电网调峰问题。随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推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人们预测,燃料电池将成为继火电、水电、核电后的第四电方式[1],它将引发21世纪新能源与环保的绿色革命。

1,中国燃料电池技术的进展

“燃料电池技术”是我国“九五”期间的重大发展项目,目标是,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从高起点做起,加强创新;在“九五”期间,使我国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接近国际水平。内容包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技术”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三大项目[2],其中,用于电动汽车的“5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开发的重点。此项任务由中国科学院及部门所属若干研究所承担。所定目标业已全部实现。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方面,我国研究开发的这类电池已经达到可以装车的技术水平,可以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可以并且有能力占有一定比例[1]。我国自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列为"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以后,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电池材料与电池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继组装了多台百瓦、1kw-2kw、5kw、10kw至30kw电池组与电池系统。5kw电池组包括内增湿部分,其重量比功率为100w/kg,体积比功率为300w/L。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行车已研制成功,现已开发出200瓦电动自行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百瓦级移动动力源和5kw移动通讯机站动力源也已开发成功。千瓦级电池系统作为动力源,已成功地进行了应用试验。由6台5kw电池组构成的30kw电池系统已成功地用作中国首台燃料电池轻型客车动力源。装车电池最大输出功率达46千瓦。目前该车最高时速达60.6km/h,为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该电池堆整体性能相当于奔驰、福特与加拿大巴拉德公司联合开发的mK7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车的水平[3]。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组的开发和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的研究。

在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方面,我国已经研制出α和γ型偏铝酸锂粗、细粉料,制备出大面积(大于0.2m2)的电池隔膜,预测隔膜寿命超过3万小时。在进行材料部件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组装和运行了千瓦级电池组。

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方面,已经制备出厚度为5-10μm的负载型致密YSZ电解质薄膜,研制出一种能用作中温SoFC连接体的ni基不锈钢材料。负载型YSZ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4w/cm2,负载型LSGm薄膜基中温SoFC单体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0.8w/cm2。这些技术创新为研制千瓦级、十千瓦级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外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猛

燃料电池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最佳选择。因此,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和跨国大公司的极大重视。美国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时代》周刊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列为21世纪10大高技术之首;日本政府认为燃料电池技术是21世纪能源环境领域的核心;加拿大计划将燃料电池发展成国家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国外政府和企业在燃料电池方面的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为开发燃料电池,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一家近年来每年就投入10亿美元,丰田公司的年投资额超过50亿日元[4]。

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政府和企业界都将大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且已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pemFC技术已发展到实用阶段,使得燃料电池即将取代传统发电机及内燃机而广泛应用于发电及汽车上。2mw、4.5mw、11mw成套燃料电池发电设备已进入商业化生产,用于国防、航天、汽车、医院、工厂、居民区等方面;各等级的燃料电池发电厂相继在一些发达国家建成,其中,国际燃料电池产业巨头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筹资3.2亿美元,建成的燃料电池厂已于2001年2月正式投产。美国和欧洲将成批生产低成本的家用供电-供暖燃料电池作为最近的开发计划。目前,在北美、日本和欧洲,燃料电池发电正快速进入工业化规模应用的阶段。

目前,车用氢燃料电池已成为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技术开发的重中之重。迄今为止,世界6大汽车公司在开发氢燃料电池车上的开发费用已超过10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5]。1997年至2001年,各大公司研制出的车用燃料电池就达41种。

3,我国开发燃料电池技术相对乏力

我国研究燃料电池有过起落。在20世纪60年代曾开展过多种燃料电池的实验室研究,70年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用于空间技术的燃料电池研究,其后研究工作长期停顿。最近几年,我国才开始重新重视燃料电池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取得很大进展。特别在pemFC方面,达到或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总体上,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刚刚起步,仍处于科研阶段,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燃料电池研究水平还较低,我国对燃料电池的组织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发以煤作为一次能源的高温型mCFC和SoFC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在mCFC、SoFC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很大,要实现实用化、商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燃料电池发电站的应用实例。这和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尽管国家也将燃料电池技术列为"九五"攻关项目,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资金却极为有限,年度经费仅为千万元量级人民币,与发达国家数亿美元的投入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承担研究任务的也只是中科院等少数科研院所,且研究力量分散,缺少企业的介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难以将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试验,以形成产业化趋势。从表1所列国外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况看,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大多是以公司企业为主在从事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生产,而且规模很大,例如,仅加拿大的Ballard一家公司的资产就达10亿美元。

4,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技术势在必行

从世界燃料电池迅猛发展的势头看,本世纪头十年将是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阶段,其技术实用性、生产成本等都将取得重大突破。预计燃料电池系统将在洁净煤燃料电池电站、电动汽车、移动电源、不间断电源、潜艇及空间电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潜在市场十分巨大。可以预料,分散电源供电系统——燃料电池发电厂必将在21世纪内取代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电力系统,成为电力行业的主力军。而燃料电池的普遍推广应用,必将在能源及相关领域引发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是我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不得不正视的课题,我们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场革命所带给我们的机遇,毫不迟疑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使之早日实用化产业化,为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国家计委在1997年提出的中国洁净煤技术到2010年的发展纲要中,已把燃料电池列为煤炭工业洁净煤的14项技术重点发展目标之一[6]。在“十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燃料电池技术被列为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7]。

生物燃料科技篇4

生物质能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新能源之一。据估计,植物每年贮存的能量约相当于世界主要燃料消耗的10倍;而作为能源的利用量还不到其总量的l%。

生物质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生物质燃烧是传统的利用方式,不仅热效率低下,而且劳动强度大,污染严重。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质能源,生产各种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生产电力。而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依赖,保护国家能源资源,减轻能源消费给环境造成的污染。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开发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如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能热裂解气化等),保护本国的矿物能源资源,为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利用极为重视,国家科委已连续在国家五年计划中将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尽管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前景巨大,但发展生物质能产业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可产生综合经济效益,而目前国内这种产业链远未形成,市场发育不成熟、技术水平落后、政府对产业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严重制约,亟需突破发展“瓶颈”。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今后15年,我国在生物质能方面将重点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液体燃料、沼气及沼气发电、生物固体成型燃料技术四大领域,开拓农村发展新型产业,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并为替代石油开辟新渠道。到2020年,我国生物质能源消费量有望占到整个石油消费量的20%。

“十一五”时期生物质能转化为电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国家电网公司担任大股东的国能生物质发电公司目前已有19个秸秆发电项目得到主管部门批准,大唐、华电、国电、中电等集团也纷纷加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黑龙江等省份的100多个县、市开始投建或签订秸秆发电项目。

生物质能源作为我国在未来世纪可持续能源重要部分之一,2007绝对是一个新“招”频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项目名称:生物质热解新技术

及成套装置

项目简介: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提出两段式气化炉与高压静电捕焦器相结合工艺,气化效率高、燃气热值高、焦油含量低、碳转换率高,技术先进,具有创新性。

项目负责:绵阳通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意义:对解决农民增收、农村秸秆无组织焚烧带来环境污染、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问题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推广意义,应用前景广阔。

项目名称:能糖兼用品种

甘蔗清汁生产酒精

项目简介:以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选育的、具有高糖分抗逆性强蔗汁组分适用于发酵特点的能糖兼用的优良品种甘蔗为原料,采用甘蔗清汁发酵酒精的清洁生产新工艺,排除甘蔗混合汁中影响正常发酵的非糖分胶体物质及固体悬浮物,防止其经高温蒸馏形成难降解的化合物。

甘蔗清汁发酵酒精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可进行高浓度蔗汁发酵,提高发酵效率,缩短发酵时间,降低物耗成本7%,并且新工艺产生的酒精废液具有较好生物可降解性,经常规生物处理可达标排放,解决生物质原料发酵生产酒精的废液污染的难题。甘蔗清汁发酵酒精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副产物蔗渣可作为制纸浆原料或燃料发电;蔗汁的滤渣可作为有机肥料;废酵母回收为高蛋白饲料,做到综合利用,清洁生产。

项目负责:福建师范大学。

意义:形成以甘蔗为原料的糖加工业和燃料乙醇产业的互动,形成合理的糖能产业结构,改变我国由于糖料生产长期起落不定,蔗农生产不稳定的局面,为蔗区经济注入新活力,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项目名称:家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炉

项目简介:该成果对生物质成型颗粒燃烧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分析了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的燃烧动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生物质燃料挥发分高、燃点低的特点,研究设计出专门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的气化燃烧炊事炉具。采用气化、燃烧一体化技术,大大提高了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燃烧效率,炉具燃烧稳定性较好,火力强、火力可调。经河南省节能及燃气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测,系统的各项技术性能符合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企业标准Q/HKn002-2005《家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炉》的要求。

项目负责: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意义:该燃料炉立足于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能资源,为城市、农村生活用能及工业用能提供了一种既环保又经济、安全的绿色消费方式,是现行节柴灶、节煤炉的更新换代产品,广泛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生活炊事用能。

项目名称:掺烧20万吨/年

秸秆发电技术

项目简介:该技术针对目前电厂常用的中温中压、高温高压煤粉炉,在不改变原有锅炉炉膛结构的情况下,将秸秆和煤粉两种原料经自通道进入炉膛,通过专用燃烧器撞击块的作用,均匀调节秸秆燃烧器,既可作为煤粉燃烧器,又可作为专用掺烧秸秆燃烧器使用,设计合理;通过调整燃烧器的配风,确保了锅炉正常切圆燃烧工况;设计的秸秆输送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秸秆物料易堵塞等问题;采用piC技术,实现了系统自动控制。

项目负责:河南省辉县市光泰热电有限责任公司。

意义:经实际生产运行表明,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当秸秆掺烧比例达40%时,每年可节约10万吨标准煤,并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发电厂二氧化硫排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名称:生物质催化制氢

及液体燃料研制

项目简介:本项目广泛对木粉、木块、秸秆和稻壳等不同生物质原料进行制氢和合成甲醇、二甲醚等液体燃料的实验研究。在生物质制氢方面,以各种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将流化床和固定床联合使用,并分别使用流态化催化剂白云石和固定床用镍基催化剂进行生物质催化制氢的研究。生物质经催化气化和焦油裂解后,其富氢燃气成分达到氢气/一氧化碳为2.8~3,合成气(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比例达到90%以上。最高气体产率达到3.31nm/kgbiomass,最高氢产率达到130.28氢气/kgbiomass,最高气化效率已经达到了85%的预期目标。

通过催化剂的研制,已实现焦油裂解率大于80%。为实现生物质富氧气化,降低生物质燃气中的氮气含量,还成功研制了集生物质气化、焦油催化裂解和余热利用于一体的新型下吸式气化炉,使生物质燃气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在生物质合成液体燃料方面,已打通了气化、焦油催化裂解、合成气重整和增压合成甲醇、二甲醚燃料等过程一体化的工艺流程,并研制出超稳固熔体生物质合成气重整催化剂,连续300小时重整测试未检测到积碳。还建立了生物质处理量为10公斤/小时的合成气造气与净化系统,并解决了合成气连续长时间脱硫、脱氯和脱氧问题,实现了常压生物质气化过程与高压二甲醚合成过程的衔接,达到预期的合成燃料工艺目标。

项目负责: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意义:建成固定床甲醇、二甲醚合成系统、浆态床二甲醚合成系统,实现生物质合成气合成二甲醚的一氧化碳单程转化率达到80%以上,二甲醚空时产率达1.5t/m/h以上,二甲醚选择性达到90%以上。实现了通过引入甲烷来调变生物质合成气化学当量比的工艺,解决了生物质合成气缺氢、富二氧化碳的缺陷,避免了过量二氧化碳的分离,生物质转化为有用合成气的碳转化率达到90%以上。

项目名称:高效多物质

环保型煤气发生炉

项目简介:该产品采用电子脉冲技术,无风压灶芯、高效离心干湿多级净化防尘除焦系统,无烟、无尘,自然风配比科学;该产品在热交换方面,在气化和热能源转换的过程中(采暖)进行二次燃烧,通过热交换器吸收煤气的余热进入发生炉通道,进行二次加热交换,并通过补氧化装置,集中进入炉膛内补氧。

项目负责:郑州金土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意义:该项目顺应世界清洁燃料发展方向,高效多物质环保型煤气发生炉的使用,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用户生活成本,是一种新型、节能、环保,高效产品,避免了能源浪费,保护了生态环境。

项目名称:50kw生物质

气化发电机组

项目简介:采用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将生物质气化转化为燃气,在经过必要的清洗和净化处理,提高燃气质量,通过储气柜和管网送至用户家中和燃气发电机组进行炊事和发电之用,实现气电联产。

该项目设计了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喉部尺寸和结构,合理选择了生物质气化的当量比,提高了反应区的温度及其均匀性,使产出气中绝大部分焦油在稳定的高温炭层发生二次裂解反应,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生物质气化炉产出气中的焦油含量并提高气化炉对原料的适应性;选择价格低廉且资源广泛的石灰石作为催化剂应用于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进一步减少了产出气中的焦油含量;对生物质气化产出气净化设备进行了合理设计及优化组合,无二次污染;通过生物质气化机组与燃气发电机组的合理匹配,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效率;掌握了固定床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法,达到了应用推广的要求;实现以我国丰富的秸秆等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以农村和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小型能源系统并且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生物质能源的技术路线。

项目负责:辽宁省能源研究所。

意义:以粮谷加工企业或木材加工企业为单位,利用当地的农业废弃物或木材加工边角料为原料的小型生物质气化发电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且易于操作和管理等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项目名称:利用藻类热解制备

生物质液体燃料

项目简介:该课题研究获得了高脂肪含量的异养小球藻细胞,使其脂类化合物含量增加了4倍多,达细胞干重的55%。利用这些高脂肪含量的异养藻快速热解获得高产量的生物油,获得了57.9%(藻干重)的产油率,是自养藻细胞产油率(16.6%)的3.4倍。利用异养转化获得的高脂肪含量的异养藻细胞进行快速热解不仅获得高产量,而且获得了高品质的生物油。异养藻细胞的生物油热值高达41mJkg-1,分别是木材生物油和自养藻生物油的2倍和1.4倍。与木材或农作物秸秆生物油和自养藻生物油相比,异养藻细胞的生物油具高热值(41mJkg-1)、低密度(0.92kgl-1)、低粘度(0.02pas)的特点。这些特征与化石燃油相当,其应用价值更高。另外,与高等植物相比,藻类具有生长繁殖快、生长周期短、光合作用效率高、不占用耕地、可大规模自动化控制培养(生产)等优势;另外藻类细胞内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高等植物,其裂解油产率和质量将大大高于一般的高等植物,如木材和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资源,因此研究成果的应用前景好。

生物燃料科技篇5

随着全球石油、煤炭的大量开采,能源日益枯竭库,存量不断减少,能源短缺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瓶颈。改善能源结构,利用现代科技开发生物质能源来缓解能源动力,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问题刻不容缓。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源利用也极为重视,已将“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2、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现阶段我国的生物质能应用主要集中在沼气利用,生物质直燃发电,工业替代燃料和交通运输燃料这四方面。

2.1 沼气利用

近年来沼气利用在中国发展迅速,在中央投资的带动下,各地也加大投入,形成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沼气开发利用现在不仅能解决农民的烧柴问题,更重要的是我国的沼气发展正从分散式农户经营向产业化方向转变。2008年山东民和牧业建成了一个利用鸡粪为原料的3mw热电联产沼气工程;2009年安阳贞元集团通过与丹麦技术资金伙伴合作,以养殖场,公共污粪和秸秆为原料在安阳建立了一个年产400万m3的车用气的沼气项目。从目前情况看,通过生物发酵产沼气的技术相当成熟,但是现阶段还存在沼气工程总体规模较小效益不高,产气不是很稳定,特别是在北方冬季产气明显不足,和沼气副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约束。

2.2 生物质直燃发电

生物质直燃发电是最早采用的一种生物质开发利用方式,也是消耗量最大、最直接、最容易规模化和工业化的能源利用方式。早在2004年,山东单县、河北晋州和江苏如东这三个地方就开始了生物质直燃发电的试点示范,而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施行更极大促进了生物质直燃发电行业的发展,年投资额增长率都在30%以上,到2010年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量已达到550万千瓦。其中,我国生物质最大的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在2010年投入运营和在建生物质发电项目近40个,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到2013年,该公司规划生物质发电装机数量达到100台,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届时每年可为社会提供绿色清洁电力210亿千瓦时,年消耗农林剩余物可达3000万吨,每年可为农民增收约80亿元,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以上。

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比较成熟,而且它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的直接载体,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注意的是生物质直燃发电还存在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较高,原料供应季节性强,需要政府补贴,受国家政策影响风险大等问题。

2.3 工业替代燃料

生物质作为工业替代燃料主要包括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可燃气和生物质裂解油。

生物质成型燃料一般以木块、木粉、木屑和秸秆等农业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用作工业锅炉的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技术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螺旋挤压成型机上,但存在成型筒及螺旋轴磨损严重,寿命较短,电耗大等缺点,导致综合成本较高,发展停滞不前。进入2000年以来,生物质成型技术得到明显的进展,成型设备的生产与应用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国家发改委规划到2010年,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量可达100万t。生物质成型燃料多用在一些中小型的工业蒸汽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和商业蒸汽锅炉方面。其中,珠海红塔仁恒纸业有限公司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替代重油节能减排项目”项目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生物质成型燃料节能减排项目,该项目2011年投入运行,以两台40t/h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低压蒸汽锅炉,代替现有的六台燃油锅炉。

生物质可燃气较早使用在气化发电方面,一般是生物质气化净化后的燃气送给燃气轮机燃烧发电或者将净化后的燃气送入内燃机直接发电。生物质气化发电厂的规模一般为几十千瓦到十几兆瓦,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它的规模较小,但它发电效率较高,投资成本较少,对原料的来源限制也较少。除了气化发电,生物质可燃气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工业替代燃料方面。深圳华美钢铁厂就是国内首家使用生物质能源的钢铁企业,它将原燃烧重油的两段式连续推钢加热炉改烧生物燃气,该项目在2009年初立项,并2010年5月正式投产至今运行正常,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建成运行的最大的工业生物燃气项目。

生物质裂解油是指将秸秆、木屑、甘蔗渣等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温快速加热分解为挥发性气体,再经冷却后提炼出的一种液体。生物质裂解油的热值一般为16~18mJ/kg,产油率可达70%,它可直接用作锅炉和窑炉的燃料,也可进一步加工转换成化工产品。我国在生物质裂解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优化和油品的应用、分析和提纯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生物质裂解油的工业化应用过程中,2007年广州迪森公司在广州萝岗开发区成功建设了一套年产3000吨的生物油工业实验装置并一直连续运行。易能生物公司则使生物油迈入了工业应用的新阶段,从2007年在安徽合肥建立起第一套年产万吨的生物油装置以来,其2009年在山东滨洲和2011年在陕西铜川宜君科技工业园分别投产了第两套和第三套的年产万吨的生物油装置,这也标志着生物质裂解油的产业化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生物质裂解油与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相比生产成本较低,但是它热值较低,又具有一定的酸性,需要对燃烧设备进行少量改造。生物质裂解油除能直接用于中低端燃料市场外,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精炼工艺生产多种化学品,开发利用的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交通运输燃料

生物能源作为交通运输燃料主要包括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上世纪末,利用粮食相对过剩的条件,我国开始发展生物燃料乙醇。从目前的情况看,玉米、小麦等粮食类作物和甘蔗、木薯等经济类作物加工燃料乙醇的技术比较成熟,但基于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心,和发展经济类作物会发生品种单一,种性退化较严重等问题,国家一直有意保持国内燃料乙醇的产量在一定的限制水平。

玉米和木薯加工燃料乙醇目前已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校正加大力度地投入研发纤维素等新的燃料乙醇的生产。据了解,中国拥有发展纤维素乙醇的原料优势。纤维素广泛分布于农作物秸秆、皮壳当中,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2008年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和2009年安徽丰原生化公司都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建立了一套年产3000t和一套年产5000t燃料乙醇工业化示范装置。中粮集团与中石化、丹麦诺维信公司联手建造的中国规模最大的年产万吨的纤维素tU将于2011年正式投建。纤维素乙醇的生产代表了中国未来燃料乙醇的主流方向,目前需要做的是加快研发力度,突破技术瓶径,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商业化生产的速度。

生物柴油主要应用于运输业和海运业,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燃料。生物柴油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与燃料乙醇相似,用油类植物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它受原料的制约严重。要发展大力生物柴油产业,必须要有稳定的原料来源。据了解,欧美国家主要以菜籽油、大豆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生物柴油产业不宜以食用油为原料,只能大力发展丘陵盐碱等非粮用地发展麻风树、黄连木等乔灌木油料作物。2010年底中海油在海南中海油东方化工城内的6万t生物柴油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其采用的是高压酯交换(SRCa)生物柴油生产工艺的装置,产品已在海南岛内的柴油零售批发网点推广使用,这是我国首个麻风树生物柴油产业化的示范项目。

近年来,利用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微藻繁衍能力高,生长周期短,可大量培养而不占用耕地,能有效解决原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美国在2007年推出“微型曼哈顿计划”,其宗旨就是向藻类要能源,目标是到2010年每天产出百万桶生物燃油,实现藻类产油的工业化。2008年10月英国碳基金公司也启动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藻类生物燃料项目,投入的2600~-英镑将用于发展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该项目预计到2020年实现商业化。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加紧研发这项新技术,希望能早日实现产业化。虽然现在较高的生产成本制约着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但通过今后技术的不断改进,相信微藻生物柴油产业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生物燃料科技篇6

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日趋枯竭,引起的环境严重污染及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已是21世纪各国面临的三大问题。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短缺及环境污染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发展清洁、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动力技术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采用氢能源是当前世界公认的可代替石油能源的主要出路之一。氢是一种可储藏运输、燃点较高,热值相当汽油的3倍,实质上是一种可再生能源。21世纪将成为氢能的时代。美国、欧洲、日本等强国在制定其未来能源政策时,都把发展氢能作为一个主要方向,而燃料电池正是氢能时代的最佳能量转换装置。作为燃料电池燃料的氢可从煤碳、天然气和石油中制取,也可从植物、生物排放物、太阳能、风能和电解水等过程中制取。因此隨着生产成本、可靠性、寿命等问题的逐步解决,燃料电池有望在2010年左右进入商品化,并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能源之一。

燃料电池发电具有以下独特的优越性:

1.清洁。氢经过燃料电池电化学作用,一面释放电能推动机械作功,一面与空气中的氧化合又重新产生水,几乎无硫氧化合物(Sox)和氮氧化合物(nox)的排放,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也远小于火力发电厂。由于燃料电池本身没有转动部件,因此其工作环境非常安静。

2.高效。从理论上讲,燃料电池可将燃料所含化学能的90%转化为可利用的电和能。已实现商业化的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实际运行中发电效率接近46%;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发电效率可达到60%,而目前其他能源的效率大约是:核能30~33%、天然气30~40%、煤为33~38%、油为34~40%。

3.可靠。与燃烧涡轮机循环系统或内燃机相比,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其转动部件很少,因而系统更加安全可靠。燃料电池系统发生的唯一事故就是效率降低。

4.灵活-分散式供电。电力工业集中供电的模式越来越受到分散式供电的挑战。电力工业由于规模效益,发电厂(站)规模都很大,而且远离用户,电力要通过高压线及变电站输送到用户。分散式电站与用户距离很近,利于降低成本,改进服务。燃料电池发电厂就是属于分散式供电系统的一种。其效率与其规模无关,可根据用户需求而增减发电容量;其安全性和供电质量非常高。这对计算机、通讯、银行、连续生产等系统非常有利,因为它减少了由外部电网中断所可能引起的事故。

燃料电池按电解质的性质划分为五大类,它们各自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1(略)显示了这五类电池的技术、用途与应用现状等特性。从中,我们知道可用作新能源的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

欧美都在大力发展燃料电池。2003年9月10日欧盟委员批准通过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能源系统和燃料电池的研究和开发,以便在中期内使欧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包括首先是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对可行建议和计划进行协调;此外还确定了以氢为主的发展战略和日程表。氢燃料电池是欧盟实现2020年20%能源来自替代能源目标的主要办法。欧盟认为“燃料电池将有助于解决能源供应安全,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此外,它还使能源生产不那么集中”。不过,欧洲在这方面的公共支持还处于较低水平。在2002~2006年期间内仅投资3亿欧元。美国能源部于2002年9月5日正式“自由汽车合作计划”(FreedomCooperativeautomativeResearchplan)。该计划支持制定有关氢能基础设施法规和标准的科学基础的研究,重点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能存储系统等同时确定2010年目标的技术指标:2003年2月6日美国布什总统在华盛顿举行的能源问题论坛上说,如果美国把氢动力发展成为一种实用的民用燃料,“我们就能在2040年以前把每天的石油需求量减少1100万桶以上”。布什的预算案建议今后5年里为氢燃料计划和“自由汽车合作计划”提供17亿美元的经费,其中包括用于氢研究的7.2亿美元新经费。

然而,目前燃料电池在国际范围内仍未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传统的发电方式相比,燃料电池市场价格依然昂贵;

2.燃料电池的工作寿命及可靠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燃料电池技术不够普及,缺乏完善的燃料供应体系。

因此朝着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方向是:

1.研究新材料:如新的离子交换膜、新型电催化剂、新型双极板等,以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提高燃料电池的工作寿命及可靠性,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建立示范模型:如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车;住宅或商用分散型燃料电池电站;便携式燃料电池动力源等。通过示范模型,普及燃料电池技术,政府在规划基础建设时,建立适合于燃料电池的燃料供应体系。

3.优化电池结构与发电系统。

二、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在我国的研发现状

我国自90年代以来,多家研究机构开展了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大连化物所等单位在阴极、阳极、Lialo2粉料、电解质隔膜,双极板等关健材料和部件的制备,在电池组的设计、组装及电池系统总体技术的开发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上海交大2001年6月成功进行了kw电池组的发电试验。目前我国已具备了研制数十kw级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能力。

在“八五”、“九五”期间我国已有十几个单位进行了SoFC相关技术的研究,如大连化物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在材料和部件,在工艺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1年3月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成功地进行了800w的发电试验。目前我国也已具备了研制数kw级固体氧化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能力。

我国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发进展得更快些。由于受国际上发展趋势,特别是电动汽车的需求的影响。比较有影响的单位是大连化物所,北京世纪富源公司,上海神力公司及北京绿能公司等单位。他们研制的电池组最大功率均能做到30kw以上。上海神力公司的报告称他们已完成第二代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与清华大学轿车配套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达到45kw与该校大巴车配套的功率则可达80kw。科技部非常重视和支持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研发,“十五”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入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投入近9亿元,无疑这将推动pemFC在电动汽车上作为动力的研发工作。

2003年3月27日由中国政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UnDp-GeF)合作项目“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用化示范”正式启动。这项目为时5年,采用全球招标方式购置6辆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并建立相应加氢设施。这项目最终将推动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在中国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也将为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及其标准化工作起促进作用。

三、燃料电池的标准化状况

燃料电池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尚未完善,大规模商业化也还有待时日,因此其标准化工作历史不长。1998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才成立了燃料电池技术委员会(tC105)。迄今为止已有七个燃料电池技术标准的工作组在进行制定工作(见表2略),去年8月22日又开始传递新的工作项目-“微型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安全”标准(ieC105/61/npwG#?)。各个国家将借鉴这些标准编制本国在多个领域应用的燃料电池技术标准。2002年10月科技部在我国“九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安排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基础上,下达了进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有关课题任务,包括了研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标准体系、“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术语”标准以及制定“质子交换膜电池组及系统”标准。这些标准已经按计划完成或在进行中。它们基本上是采纳ieC/tC105的有关标准制定,力图使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及标准与国际接轨。除此之外,我国上述几种燃料电池的标准大都仅仅是企业标准。

四、2005~2007燃料电池标准化发展重点

1.开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体系的研究,术语标准及电池组、电池系统标准的制定工作。

生物燃料科技篇7

河南省建设生物质能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球每年生物质的总量大约在1.7×1011吨,估计现在只有6.0×109吨生物质(约占总量的3.5%)被人类利用。按照能源当量计算,生物质能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位列第四,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的14%,是国际社会公认的能够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资源和最佳替代方式,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生物质能化利用的主要方向包括:生物液体燃料、生物燃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化工等方向。生物质能产品既有热与电,又有固、液、气三态的多种能源产品,以及生物化工原料等众多的生物基产品,这些特质与功能是其他所有物理态清洁能源所不具备的。

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的比例已经占到了77%,其中生物质发电、液体生物燃料和沼气分别占生物质能源利用总量35%、31%和31%。

很多国家成立专门的生物质能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部门的协调事宜,如巴西“生物质能委员会”,印度“国家生物燃料发展委员会”,美国“生物质能管理办公室”等。

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关于生物质能发展的长期规划,确定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如美国“能源农场计划”,巴西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计划,法国生物质发展计划,日本“新阳光计划”,印度“绿色能源”工程等。各国都采取了积极务实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政策与措施,如欧盟主要采取了高价收购、投资补贴、减免税费以及配额制度等。美国主要采取了担保贷款、补助资金和减免税费等。

2011年,最具代表性的生物燃料――燃料乙醇全球产量达到了7000万吨,美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4170万吨。近期美国已把生物质能的重点转向第二代先进生物燃料,《能源独立与安全法》(eiSa)强制要求2022年生物燃料用量达到1.1亿吨,其中先进生物燃料为6358.8万吨。第二代生物燃料指“寿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比参考基准减少50%以上的、玉米乙醇以外的可再生燃料”,主要包括纤维乙醇、沼气、微藻生物柴油等。为实现此目标,美国政府采用了投资补助和运行补贴(每加仑1.01美元,约合2123元/吨,按汇率6.3计算)等方式大力鼓励先进生物燃料相关的研发、中试、示范和商业化项目建设,已建试验、示范装置45套,预计2~3年内可以实现商业化规模生产。

生物质成型燃料方面,欧美的发展最为发达,其主要以木质生物质为原料生产颗粒燃料,其成型燃料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已经基本成熟,相关标准体系也比较完善,形成了从原料收集、储藏、预处理到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的整个产业链。截至2010年,德国、瑞典、加拿大、美国、奥地利、芬兰、意大利、波兰、丹麦和俄罗斯等欧美国家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量达到了1000万吨以上。

美国poet公司、美国杜邦公司、意大利m&G公司、西班牙abengoa公司等将于2014年前运行5万吨以上规模的纤维乙醇厂。

生物质精细化工产品目前已达1100多种,如乙二醇、乳酸、丁二酸、丁醇、2,3-丁二醇、乙酰丙酸、木糖醇、柠檬酸、山梨醇等。据分析,从生物质制取的化学品现已占化学品总销售额10%以上,并以每年7%~8%的速率增长。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将有50%的有机化学品和材料产自生物质原料。壳牌公司认为,世界植物生物质的应用规模在2060年将超过石油。

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生物质能化开发利用将向原料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利用高值化、生产清洁化方向转变,纤维乙醇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与粮食乙醇相比将具竞争优势,成为液体生物燃料的主流产品;大中型沼气是极具潜力的新兴生物能源方向;以纤维素糖为平台的生物化工产业的兴起,将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促进绿色发展。远期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燃料和微藻生物燃料也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上看,我国以燃料乙醇为代表的生物质能化产业发展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推广使用技术成熟可靠、安全可行。在法律、政策、规划、试点等方面开展了创造性的工作,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河南生物质能化产业发展基础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仅农业剩余物的干重量每年为7000万吨,占全国1/10。林业剩余物资源量每年为2000多万吨,其中生态能源林近期规划500多万亩,远景规划1200万亩。

河南省生物质能化开发利用起步较早,2004年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乙醇汽油全覆盖,成功创造了乙醇汽油推广的“河南模式”。目前,河南省生物质能化利用主要涵盖了生物质成型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和发电等方向,涉及燃料乙醇、纤维乙醇、沼气、成型燃料、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乙二醇、乳酸等产品,2010年生物质能利用折标煤420万吨。

液体生物燃料产品产量超过70万吨居全国第一,其中燃料乙醇产量超过60万吨,约占全国的30%,燃料乙醇消费量超过30万吨。2009年底,河南天冠建成投产了全球第一条万吨级秸秆纤维乙醇生产装置,实现连续规模化生产,建立了完整的工艺路线,掌握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部分指标接近或超过国外先进水平,已经通过了国家验收,具备了进一步产业化放大和推广的条件。全省能源林面积超过300万亩,开展了生物柴油的实验生产,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技术能力。

建成了国内最早的工业化沼气项目并获得了广泛推广和应用,拥有全球最大的1.5亿立方米/年工业化沼气装置,配套3.6万千瓦沼气发电项目已经并网发电,同时供40万户居民生活、2500辆公交和出租车使用。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61万户,普及率18%,大中型沼气达到2360处。

生物质发电总装机45万千瓦居全国前列,年发电量约10.6亿千瓦时。

目前,河南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产能已超过30万,年产量20多万吨,居华中地区首位,其中建立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的生物质压块燃料生产工程,目前年产生物质成型燃料3万吨,正在形成年产10万吨的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建设,建立了压块成型燃料生产厂原料最佳收集模式、清洁生产模式、成型燃料产业发展模式,生产电耗为40kw・h/t~50kw・h/t,实现了压块成型燃料的产业化生产。建立在洛阳偃师市和河南汝州市的成型燃料设备生产基地,目前正在形成年产300台套的生产能力。

生物制氢方面国内还没有产业化,近几年,国内少数学者主要围绕提高光合细菌的光转化效率等方面,着手对光合细菌制氢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河南农业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正在按照生产性工艺条件进行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技术及相关机理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制氢技术储备。

生物质化工产品总产量超过10万吨。河南财鑫集团2010年建成纤维乙二醇中试装置,形成了整套工艺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正在进行万吨级产业化示范;河南宏业生化2011年建成全球首套生物质清洁生产2万吨/年糠醛联产乙酸装置,已实现连续规模化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能源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有较强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实力。

河南省从事生物质能研发和产业推广的单位上百家。

2013年,生物质能化产品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总体来说,河南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起步较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燃料乙醇、沼气和秸秆成型燃料等技术和装备居国内领先地位。

河南省发展生物质能化产业的总体要求

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出发点,科学开发盐碱地、“三荒”地等宜能非耕地,规模化种植新型非粮能源作物与生态能源林,加强农林牧剩余物资源、城市生活垃圾与工业有机废水、废渣管理,坚持梯级利用、吃干榨净,建立标准化生物质能化原料收储运供应体系,推动生物质能化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先行先试相结合,把握世界生物质能化产业发展方向,统筹谋划国家生物质能化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破解关键制约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技术、市场发展现状为前提,在河南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积极推进,努力探索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生物质能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整合聚集国内研发力量和专有技术,强力推进生物质能化核心技术开发,加快关键装备集成,占领世界生物质能化产业发展新高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合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与人才,带动生物质能化产业全面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纤维乙醇产业化为突破重点,推进沼气高值化利用、生物化工和生物质能化装备规模化生产,加快纤维丁醇、航空生物燃料、微藻生物柴油、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燃料等先进产品与工艺研发步伐,整体推进生物质能化高起点产业化开发利用,培育规模大水平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引导多种经济主体投入,扶持生物质能化企业规模化发展。建立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市场配置基础作用,以市场开拓带动生物质能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充分发挥河南生物质能化开发利用的资源、技术和实践优势,集聚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吸引国内外生物质能化领域领军人才,开展生物质能化资源梯级循环利用,做大做强生物能源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率先建成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的生物质能化示范区,全面发挥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打造全国的生物质能化源科研、装备制造和推广应用基地,占领世界可再生能源领域新高地。

近期目标(2014-2015年):规划投资20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产值188亿元以上。重点推进纤维乙醇产业化,稳定粮食乙醇产量,纤维乙醇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纤维乙二醇等多元醇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年,联产糠醛达到5万吨/年,新增大中型沼气生产能力16.5亿立方米。生物柴油总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其中高品质航空燃油占10%以上。新增年产5~10万吨的成型燃料生产基地2个,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能力达100万吨;初步奠定生物质能化示范省产业基础,确立生物质能化发展基本模式。

中期目标(2016-2020年):规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产值1600亿元以上,其中装备制造700亿元。纤维乙醇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年,纤维乙二醇等多元醇生产能力达到50万吨/年,联产糠醛达到50万吨/年,新增大中型沼气生产能力62亿立方米。生物柴油总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年,其中高品质航空燃油占30%以上。建成500个左右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点,形成约250万吨的生产能力。带动生物质能化技术升级,基本建成国家生物质能化示范省。

河南省生物质能化产业创新的重点任务

重点发展纤维乙醇、纤维乙二醇、纤维柴油、糠醛、沼气,实施醇电、醇气、醇肥、醇化多形式联产,着力提升农林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建设工业、畜牧业、农村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城乡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社区配套的分布式生物能源体系;积极拓展生物质化工,初步形成规模化的生物化工产业链;完善生物质成型燃料体系的原料收集、储存、预处理到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的整个产业链,积极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模式,开拓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新途径,大规模进行燃油、燃气替代应用,与煤炭形成相当竞争力;大力推进生物质能化装备产业;积极探索开展航空生物燃料、微藻生物柴油、快速热解制生物燃料等先进生物燃料技术示范。

(一)纤维乙醇产业化

在纤维乙醇产业化方面,围绕纤维乙醇生产,着力提升纤维乙醇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装备和自动化水平,能源利用转化效率和经济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包括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生产运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秸杆采集、储存、调运、纤维素酶生产和配送、纤维乙醇生产与集中脱水加工等较为完备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纤维乙醇产业化重大突破。

1.纤维乙醇产业化步骤

发挥天冠、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骨干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优势,不断提高生物质资源能源化转化效率,实现不同原料、不同规模、不同产品梯级开发产业化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采取不同产品结构模式,设计建设3~10万吨不同规模纤维乙醇厂。实施沼渣和炉灰还田,保持土地资源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采取“醇―气”模式建设纤维乙醇工厂,实现木质纤维素分类利用,纤维素生产乙醇,半纤维素生产沼气联产,木质素残渣发电供热。

――结合现有秸秆电厂,采取“醇―电”联产模式,首先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生产乙醇,剩余木质素废渣作为电厂燃料和半纤维素等产生的沼气联产发电,重点解决醇、气、电一体化技术和装备系统集成。

――在糠醛和木糖(醇)生产集中地区,整合糠醛、木糖(醇)生产规模,以玉米芯为原料,首先用半纤维素生产糠醛或木糖(醇),剩余糠醛或木糖渣中纤维素生产乙醇,剩余木质素作为燃料发电,实现纤维乙醇、糠醛(木糖)和发电联产,提升原料资源利用效率,解决生产环节污染问题,实现“醇―化―电”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2.实施关键技术创新工程

――开展纤维素酶生产技术提升研究,不断提高菌种产酶效率,提升自控水平,进一步降低纤维素酶生产和使用成本,建设配套生产和供应基地。

实施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重点开展纤维素酶生产、原料预处理、酶解发酵三大关键步骤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纤维乙醇的技术经济性。

――加大能源植物优选培育和能源作物基地建设力度,利用河南省未开发荒地,种植能源作物,提高原料亩产和纤维素含量,开展规模化能源作物种植。

――依托车用生物燃料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高校基础研究资源,重点解决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多酶系生产菌种构建,筛选优化高效、耐逆菌株,提高纤维素酶生产效率和发酵酶活,提高多酶系酶解效率,实现纤维素酶生产和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构建高效、长寿命、高耐受性代谢工程菌株,选育驯化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混合糖发酵菌株,实现纤维素、半纤维素共同发酵生产乙醇,提高原料转化乙醇效率,建设万吨级技术示范工程。

――开发连续高效低能耗预处理技术和设备、提升同步糖化发酵、蒸馏浓缩耦合等工艺技术水平,形成3~10万吨工艺技术包。

(二)沼气利用与农村新能源体系建设

1.工业大中型沼气与高值化利用

实施纤维乙醇-沼气联产,提升食品、轻工、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的废渣、废液联产沼气水平,重点建设日产5万m3、10万m3以上的大规模工业化沼气工程,通过高温全混厌氧发酵、中温上流式厌氧污泥床、膨胀颗粒污泥床相结合的工艺提高厌氧发酵CoD去除率、扩大沼气消化液资源化利用规模,降低有机废水好氧处理的负荷。开展以沼气综合利用为核心的企业泛能网示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沼气规模化生产生物天然气入站入网,压缩生物天然气(CBnG)用作车用燃气、居民用气及发电。

工业大中型沼气主要围绕纤维乙醇、生物化工、食品等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渣排放企业,按照集中就近原则,合理布局,优先配套建设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

2.农村大中型沼气和农村新能源体系建设

按照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将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农村新能源体系。以大中型沼气建设为核心,加快农村能源消费升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品位的清洁能源,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推进生物能源镇(社区)示范,推动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大型养殖企业或利用秸秆建设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并在条件具备的社区试点沼气分布式能源,实现气、电、热联供。开展农村微电网示范,探索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开展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地热能采暖并提供生活热水示范项目建设。根据各地资源条件,开展沼气、小水电、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多种能源组合的用能方式示范,探索适宜中部地区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推动农村新能源体系建设。

3.城市生活垃圾沼气

在省辖市或地区性中心城市,结合城市污水和有机垃圾收集,建设大型或超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对生活垃圾进行二次集中分类处理,构建“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沼气发电―沼液沼渣制肥”等循环经济链条。在建或新建垃圾填埋场配套建设填埋气回收装置生产沼气,鼓励大中型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发电机组。

4.生物质热解气化

以城市废弃物和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为对象,结合工业园区的能源需求,建立热电气联供的生物质燃气输配系统示范工程。大力推行区域集中处理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工业园等园区模式,选取已经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程序的项目作为示范工程,真正做到科技与需求相结合、技术与产业相结合。提高生物质气化技术水平,限制生物质气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的发展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包括加强生物质气化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气化炉工作效率、燃气净化效率,提高装备系统稳定性,增强系统自动化程度,完善产业链各项关键技术,打造生物质气化技术流水线生产。扩展气化技术应用领域,不但要将生物质气化技术应用于木质生物质原料,还需根据生物质原料来源及单位用途,发展适于工业生物质、农业生物质、城市生活垃圾等多元生物质气化技术,并根据用途发展高品质燃气技术、气化供热、发电、制冷等多联产技术。实现生物质气化技术产业装备生产的规模化,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扩大装备的生产规模,实现设备的系列化、标准化、大型化,并完善上下游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装备技术的自主化设计制造,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构建完整的生物质气化技术装备设计与制造产业链。

5.生物质制氢

河南省乃至我国的生物制氢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在大规模应用之前尚需深入研究。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如高效产氢菌种的筛选,产氢酶活性的提高,产氢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最佳反应条件的选择等。生物制氢技术利用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利用有机废水废物为原料来生产氢气,既保护了环境,又生产了清洁能源,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生物制氢技术将逐步中试和投产,成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产业之一。

(三)成型燃料产业化

在成型燃料产业化方面,发挥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生物质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依托河南省秋实新能源有限公司、河南奥科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偃师新峰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大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推广。完善生物质成型燃料原料、工艺、产品、应用等环节,建设原料收储运模式,优化组合工艺生产线、降低能耗、提高自动化控制程度,加大推广力度和规模。

1.成型燃料产业化步骤

――根据河南省不同地域的生物质原料分布产出规律,结合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模式及生产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开展收储运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示范,建立生物质原料的收储运模式,解决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成本费用问题。建立健全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服务体系,建立适宜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生产方式的农林生物质原料收储运体系。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区域,建成规模不小于5万吨/年的成型燃料收储运生产示范体系。

――研究生物质物料特性参数、生物质成型过程特性参数以及成型产品特性参数在线式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保证生物质成型燃料全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保证成型系统稳定持续运行。将生产系统稳定生产时间提高到5000小时/年,实现工业化连续生产。

――根据河南省不同地域原料特性,开发出以木本原料为主的高产能、低能耗的颗粒燃料成型机组,单机生产规模达到3-5吨/小时,成型燃料生产电耗达到60kw・h以下;配套设备完整匹配,形成一体化连续生产能力,示范生产线规模达到1万吨/年;选择代表性区域,建成年产2万吨以上颗粒燃料示范生产基地。

――根据河南省不同地域原料特性,开发出以草本原料为主的高产能、低能耗的块状成型燃料成型机组,单机生产规模达到3-5吨/h,成型燃料生产电耗达到40kw・h以下;配套设备完整匹配,形成一体化连续生产能力,示范生产线规模达到3万吨/年;选择代表性区域,建成年产5万吨以上颗粒燃料示范生产基地。

2.成型燃料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针对目前生物质成型燃料在燃料利用环节存在能源转化效率不高、应用规模小,高效综合利用及清洁燃烧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展成型燃料气化清洁燃烧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和推广,从而实现生物质成型燃料的高效清洁燃烧利用,规模化替代燃油、燃气等清洁燃料。

――研发成型燃料高效气化及清洁燃烧关键技术,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沸腾气化燃烧炉、大型高效气化炉,研制低热值燃气高效燃烧及污染控制技术,取得生物质气化系统与工业窑炉耦合调控技术。燃烧设备规模达到mw级,能源转换效率达到75%,各项环保指标达到燃油或燃气炉窑排放指标。建设年消耗千吨的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气化燃烧替代工业窑炉燃料的示范工程,实现生物质能源在工业窑炉上应用的突破。

(四)开发相关生物化工及综合利用产品

积极推进生物化工产品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资源的替代。围绕纤维乙醇的副产物如二氧化碳、木质素等开展综合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开展纤维质原料制取乙二醇项目产业化示范;拓展生物乙烯及下游产品产业链,开拓乙醇深加工新产业链;开发生物丁醇和生物柴油相关生物化工品。

1.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和化学品

加强高活性、安全、低成本催化体系研究,突破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的聚合工艺和非溶剂法提取技术,开展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材料及下游制品的产业化示范。积极研发二氧化碳与甲醇一步法合成碳酸二甲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聚碳酸亚丙酯树脂、碳酸二甲酯、聚碳酸酯、发泡材料和阻隔材料等深加工产品。

2.纤维乙二醇、丙二醇、丁醇、糠醛下游产品产业化

依托天冠、财鑫等在生物化工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纤维质糖平台为基础的生物化工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重点发展纤维乙二醇、丁醇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化示范。依托宏业生化发展糠醛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包括乙酰丙酸、糠醇、二甲基呋喃、四氢呋喃、呋喃树脂等。

开展纤维乙二醇等多元醇生产技术优化改进和产业化示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收率、质量,正在建设万吨级产业化示范装置,到2015年完成10万吨级乙二醇、丙二醇生产装置,到2020年形成50万吨生产能力。

开展纤维素水解物生产丁醇菌种的选育(葡萄糖木糖共利用),推进细胞表面固定化技术及其反应器的开发,采用反应-吸附耦合的过程集成研究,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产物浓度和分离效率,2015年完成2万吨级纤维丁醇示范,2020年形成10万吨/年纤维丁醇生产能力。

开展以糠醛为原料的乙酰丙酸、糠醇、二甲基呋喃、四氢呋喃、呋喃树脂等产品的深度开发,2015年建成连续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2020年形成年加工50万吨糠醛生产规模。

3.生物乙烯及下游产品

开展乙醇高效催化制乙烯产业化示范。着力突破乙醇脱水制备乙烯催化剂关键技术,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寿命和催化效率,实现生物乙醇生产乙烯工艺的长周期、低成本、稳定运行。完善提升乙烯-聚乙烯-塑料制品和乙烯-环氧丙烷-乙二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两条产业链,大力发展塑料制品、包装材料和高端服装面料。

4.木质素高值化开发利用产品

提高木质素综合利用水平,重点开发胶粘剂、有机缓释肥料、木质素复合材料、水泥保湿剂、高值燃料等产品,拓展其在化工、农林、建筑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五)微生物柴油产业化

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绿色化和生物精炼概念的理念,实现微生物柴油的产业化。微藻等微生物养殖和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开展万吨级工业化示范。集合微藻等微生物优良品种选育、高效转化、规模化养殖、油脂提取精炼等核心技术,开展工业化养殖、生产示范,实现微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的多联产。

1.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综合处理技术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处理,木质纤维素糖化,用于微生物的培养。副产物中的糠醛等物质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综合的处理技术目标是将这些副产物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同时达到最高的降解效率。酸碱和离子液等化学处理要配合温度、压力,适度的破碎要配合微波、超声、蒸汽爆破技术,从而达到能量消耗最小,水解产物变性最少的效果。这些处理技术综合起来需要针对不同物料有序实施。

2.产油微生物脂类代谢的遗传调控

对于产油微生物油脂过量积累的机制当前还停留在生化水平上。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产油微生物脂肪代谢的基因调控机制,通过对某些关键基因实施遗传修饰,使其朝着人为设定的代谢流方向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转化作用。理解脂肪代谢的基因调控原理还有利于通过不同发酵模式调控油脂积累,有利于更好的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油脂,有利于通过培养基营养限制调控脂肪的积累,有利于利用小分子诱导物调控细胞的繁殖和脂肪积累。

3.微生物柴油原位转酯技术

传统的微生物柴油生产周期长、成本高,而且打破微生物坚实细胞壁的操作很难实施。基于微藻等微生物生物柴油生产的周期分析显示,90%的能耗是用在微藻的油的提取工序上,表明油的提取工艺的进步将大大影响生产成本,决定着生物柴油加工产业的经济效益。近期“原位”转酯方法用于藻类生物产油生产受到密切关注,这种在细胞内酯类与醇类接触直接发生转酯反应,而不需要将脂类提取出来再与其发生反应。这种直接转酯技术,不仅能够用于微生物的纯培养物,同时有效适用混合培养产物的生物柴油生产。研究显示,原位转酯技术能够降低样品中的磷脂的量,甚至达到不能检出的水平。生物质的含水量会极大的影响油脂的提取率,而小球藻原位转酯研究发现,适当增加转酯反应底物醇的比例能够从含水量较大的生物质中获得较高产率的生物柴油,将大大减少微生物生物柴油的能量消耗和设备投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

4.生物精炼概念下的微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体系

木质纤维素物质来源广泛,如果在处理过程中将某些附加值较高的化学提取出来将会大大提高收益。同时,将微生物菌体所含的营养物质充分利用也会大大节省原料成本,例如将酵母菌提油后的残渣经过加工脱除抗营养因子后再用到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可以节省大量含氮营养添加物。转酯反应的副产物甘油可以提纯后加工成丙二醇,后者是一种附加值更高的化学原料,甚至粗甘油用于培养基添加会提高微生物油脂的积累。废水处理可以用厌氧发酵生产甲烷或氢气,也可以通过微藻培养回用有机营养物。

5.生物柴油相关生物化工品

积极利用生物柴油副产品甘油,采用高活性、高选择性的催化剂,突破反应热移除、微生物法二羟基丙酮等关键技术,重点开发环氧氯丙烷、乙二醇、丙二醇、十六碳酸甲酯、二羟基丙酮(DHa)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拓展其在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应用范围,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

6.生物质乙酰丙酸平台化合物

完成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水解生产乙酰丙酸工艺的优化设计与中试,解决生产过程设备腐蚀问题,完成乙酰丙酸的分离纯化工艺,完成乙酰丙酸的衍生物乙酰丙酸乙酯的生产工艺设计,将生物质高效转变为乙酰丙酸等平台化合物。完成千吨级的生物质水解生产乙酰丙酸联产糠醛工艺、乙酰丙酸酯化工艺中试装置的建设及运,完成放大级的生物质水解的生产乙酰丙酸工艺包的开发设计。

7.生物质间接液体燃料

开展生物质间接液化技术及产品开发,利用生物质先气化成合成气(由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然后再将合成气液化得到的产品,如甲醇、二甲醚、费托汽柴油等,逐步建立中试及示范工程。

8.生物质纳米材料

以生物质作为原料合成碳基纳米材料、多孔碳材料及复合材料,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固碳效率、催化性质和电化学性质,使其在催化剂载体、固碳、吸附、储气、电极、燃料电池和药物传递等领域潜在重要应用,使其成为合成技术研究的热点。

(六)强化生物质能化装备产业化与基地建设

围绕生物质能化产品规模化开发利用,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发挥骨干装备制造企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生物质能化装备企业和专业科研院所合作,整合上下游企业,完善特色生物质能化装备产业链。突出集成设计、智能控制、绿色制造和关键总成技术突破,培育一批具有系统成套、工程承包、维修改造、备件供应、设备租赁、再制造等总承包能力的生物质能化装备大型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生物质能化装备基地。

1.农林原料收储运装备

以洛阳、许昌等农机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集合国内先进农林机械制造企业,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骨干企业,重点突破秸秆剪切、拉伸、压缩成型等基础共性技术,大力发展稻麦捡拾大中型打捆机、玉米秸秆收割调质铺条机、棉秆联合收割机、能源林木收获机械、高效粉碎机械与成型机等重大整机产品,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配套发展,切实提高生物质收集、装载、运输、储藏的高效性和通用性。

2.纤维乙醇成套装备

以南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依托天冠集团现有纤维乙醇成套装备,集成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设计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纤维乙醇成套装备技术提升,打造世界领先的纤维乙醇成套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开发原料预处理低温低压、大型连续汽爆技术和装备,纤维素酶大型、高效生产技术和装备,大型高效连续酶解发酵技术和装备,高抗堵蒸馏及热耦合干燥成套装备,木质素燃烧高效能量转化装备。2015年前形成年总装10套3~10万吨级纤维乙醇成套装备能力。2020年形成年总装300万吨纤维乙醇成套装备能力。

3.沼气生产及沼气发电成套装备

以南阳新能源、郑州经济技术、安阳高新技术和长葛市等产业集聚区为重点,依托天冠集团、森源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有机废弃物高效率厌氧消化及沼气生产、沼气制取生物天然气、民用沼气加压输送、撬装式CnG加气站以及生物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集成等成套装备。加强与美国通用、德国西门子和日本三菱等国外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大力发展2000千瓦以上大型沼气发电技术和装备。在南阳形成大型工业沼气成套装备基地,在许昌和周口形成农村大中型沼气成套装备基地,在郑州形成生物天然气分布式能源与CnG加气成套装备基地,在安阳形成城市有机垃圾沼气成套装备基地。

4.生物质成型燃料及其高效利用成套装备

依托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有限公司、河南秋实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建成成型燃料成套生产设备和生物质热解气化、高效燃烧及生物质成型燃料气炭油联产设备加工生产基地。

5.生物柴油和生物热解技术装备

依托中石化、中石油集团先进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技术,发挥洛阳、商丘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水力空化、临界态甲醇酯化等新型生物柴油装备,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加快开发生物质快速热解、生物油催化加氢生产车用燃料技术和装备。

6.生物化工产品关键装备

依托河南财鑫集团、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设计研发优化改进秸秆制乙二醇等多元醇高效预处理、糖化、连续氢化裂解反应器和节能精馏分离等关键设备。

依托河南天冠集团、郑州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设计研发优化二氧化碳降解塑料反应釜、脱挥挤出造粒、产品改性等关键设备,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制1,3-丙二醇反应自控流加、膜法分离、脱盐、浓缩、真空精馏等关键设备,纤维丁醇发酵分离耦合反应器、离交树脂产物分离等关键设备。

依托宏业生化、河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山东省科学院,设计低温低压精馏塔、液相管式推流反应器、高效多级蒸发等关键设备;改进废液无公害化处理、高效分散造粒、低分子量差分离等关键装备。

7.生物柴油和生物热解技术装备

依托中石化、中石油集团先进生物柴油和航空生物燃料技术,发挥洛阳装备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水力空化、临界态甲醇酯化等新型生物柴油装备,形成成套生产能力。加快开发生物质快速热解、生物油催化加氢生产车用燃料技术和装备。

8.高比例灵活燃料汽车和双燃料汽车

与国内外知名汽车发动机制造企业合作,依托郑州日产、海马和宇通开发乙醇/汽油灵活燃料汽车和汽油/天然气、柴油/天然气双燃料汽车。前期开发专用发动机、燃料供给及控制系统、氧传感器等,2015年后形成批量生产能力,配套建设相应的燃料(e85、车用生物天然气)输、供、储设施。2020年灵活燃料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以上,双燃料汽车产能达到10万辆以上。

(七)其它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创新和示范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加快推进生物柴油、航空生物燃料、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燃料等其他先进生物燃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前开展废弃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和万吨级纤维丁醇等示范工程建设,2020年前推动含油林果生产航空生物燃料和高级油产业化发展,微藻养殖和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开展万吨级工业化示范。

1.生物柴油

在郑州、洛阳、开封、商丘、安阳、周口、漯河、焦作等餐饮废弃油脂和工业废弃油脂富集的地区,加快建立工业废弃动植物油脂回收体系、餐厨垃圾油脂回收体系,以餐厨垃圾油脂和工业废弃动植物油脂为主生产车用生物柴油。到2015年形成20万吨/年产能,2020年前在全省推广,形成30万吨规模。

集合微藻优良藻种选育、高效转化、规模化养殖、油脂提取精炼等核心技术,开展工业化养殖、生产示范,实现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的多联产。

2.航空生物燃料

在南阳、洛阳、三门峡、安阳等山地丘陵区推进规模化的含油林果原料基地建设和采集体系建立,到2020年实现以含油林果为主要原料生产航空涡轮生物燃料和高级油,规模达到25万吨/年。

3.生物质快速热解生产车用生物燃料

围绕生物质快速热解生产生物油、生物油催化加氢生产车用生物燃料,开展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2015年完成千吨级中试。2020年建成5万吨级的生物油催化加氢生产车用燃料示范工程。

生物燃料科技篇8

我国关于燃料电池车研究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至2004年,国内在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试运行,当时许多人同样怀有迎接临盆婴儿般的喜悦期待: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接近‘走出实验室,实行量产’的大门”。然而,事实却并非预料中的那么乐观。各个国家都在燃料电池汽车的试运行中,发现了一系列防不胜防、需要马上就解决的难题。可以说,2004年左右实现产业化的预测以失败告终,但世界各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研究的热情有增无减。当前,国际上燃料电池汽车又进入了第二轮研究,与早些年的热血沸腾、踌躇满志相比,现在人们对燃料电池车的研究持更加冷静的态度。2000年之前,各国主要是投入造车和示范,从2001年到现在,各国在继续进行示范的同时,都将重点重新转向应用基础研究。希望通过研究燃料电池各种基础性的问题,找到解决车用燃料电池寿命问题的根本办法。(例如研究氢能本身的技术问题、制氢和储氢技术、高效的氢能转换技术等。)即找到解决车用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源)动态响应、环境适应性与降低贵金属担量等影响电池寿命、成本的办法。

寿命和成本,是在第二轮应用基础研究中,各个国家首先要早日解决的关键问题。对2015年实现氢源燃料电池车商业化的第二次预测能否实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时间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摆在第一位的是在2010年左右能否解决电池寿命问题,只有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燃料电池汽车才能走向成功,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但如果燃料电池汽车的电堆动态寿命能达到5000小时以上,接下来的降低成本,主要靠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和降低铂担量,难度相对较低。现在国际上每辆氢源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一般在100万美元到200万美元之间,造价的确非常昂贵,因为现在这些氢源燃料电池汽车的打造,基本都是人们用一双双手‘抠’出来的,如果能实现流水线上的批量生产,成本自然而然也就降下来。可以说,解决寿命问题是能否实现产业化最关键的判据。按国家科技部的要求,参与燃料电池汽车“863”重大专项计划的科研攻关,每个重要的元部件都有两个以上的单位参加竞争。

纵观我国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可谓一路跌跌撞撞、步履蹒跚。直至今天,尽管我们的燃料电池汽车还只能是为了“观光”,而不能由寻常百姓真正驾驶着开上通衢长街,但创新者依然无畏无惧,继续奋然前行。

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是电动汽车的一种,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目前,燃料电池轿车的样车正在进行试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运输大客车在北美的几个城市中正在进行示范项目。在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中仍然存在着技术性挑战,如燃料电池组的一体化,提高商业化电动汽车燃料处理器和辅助部汽车制造厂都在朝着集成部件和减少部件成本的方向努力,并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

项目简介:本项目开发了一种电动汽车。该车作为民用交通工具,以动力蓄电池为能源,是环保型产品。该车输出功率不超过3kw,采用双前轮电机驱动,轮毂与电机一体化技术,以后轮制动为主,无机械传动,采用无机变速,能实现电子自动差速器功能。该车制造成本低,易于维护保养,能源消耗少,不污染环境。该车作为摩托车与燃油汽车的中间替代产品,有取代燃油汽车的趋势。

所属单位:同济大学

航天北京11所氢燃料电池汽车上路

项目简介:北京11所牵头研制的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近日进行首次正式行驶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辆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是由依维柯面包车改装而成,动力系统采用该所自主研制的55千瓦氢空燃料电池发动机,并配以镍氢电池作为辅助动力。该种汽车的研制始于2004年年初,此次成功标志着该所承担的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中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应用研究"项目主要研制任务基本完成。

项目负责:航天北京11所

趋势意义:北京11所将继续进行整车路试考核,为新能源动力技术研究添彩。

江奎科技等三方自主研发的氢燃料轿车通过专家评审

项目简介:由江苏镇江江奎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奇瑞汽车三方自主研发的"示范性氢燃料轿车研制项目"日前通过部级专家组评审。氢动力汽车是国际新能源领域最前沿课题,其核心技术长期被福特、宝马等少数几家国外企业垄断。镇江江奎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奇瑞汽车三方从2005年起开展国内首台氢燃料动力国产轿车的研制工作。今年1月份,首台纯氢气内燃机在江奎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运行成功。专家组在对国内首辆氢燃料轿车进行评审时认为,该氢燃料轿车在运行过程中,攻克了国际上公认的技术难题,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不产生任何废气,时速可达80公里。

项目负责:江苏镇江江奎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奇瑞汽车

趋势意义: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氢燃料为动力的轿车,标志着我国氢动力技术已达国际同步领先水平。

水转化氢燃料汽车

项目简介: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转化氢燃料汽车。该汽车将热能通过管路与氢气发生器和蒸汽发生器的输入端相连接,发电机与氢气发生器相连接,氢气发生器的氢气输出端与汽车的发动机相连接。其特征是在汽车的底盘安装水转化氢燃料系统。汽车用的氢燃料随车产生,使用方便安全。

趋势意义:燃料的资源极大丰富,燃料燃烧没有污染,解决了石油资源供需紧张和汽车尾气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大课题。

神力科技――自主开发中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项目简介:清华大学的燃料电池大巴和同济大学的燃料电池轿车是我国自主开发首获成功的大功率燃料电池汽车,为这些汽车提供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是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国家863计划“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其主要任务就是分别为清华大学的燃料电池大巴和同济大学的燃料电池轿车提供大功率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自2002年起,神力公司为清华大学的燃料电池大巴研制了三代(第一代50kw,第二代60kw,第三代100kw)发动机;为同济大学的燃料电池轿车研制了两代(第一代30kw,第二代36kw)发动机。神力公司燃料电池发动机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不同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如加拿大巴拉德公司(BallardpowerSystems)、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等的高压运行技术,自主开发了常压运行的燃料电池技术,系统更为简单,安全性、可靠性高,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中国、美国专利102项。神力公司研制成功的第三代100Kw燃料电池大巴发动机,参加了联合国GeF/UnDp招标项目。该燃料电池发动机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实现了世界级的创新与重大的突破,净输出功率最高达到150千瓦。这使我国成为继加拿大(巴拉德公司)之后第二个可以独立研制超大功率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国家。该发动机在燃料效率、体积、重量、比功率等指标方面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项目负责: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

趋势意义:目前,神力公司正在开发燃料电池相关的材料,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中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降低生产成本。积极、主动开拓新的燃料电池的下游产品和应用市场,积极寻找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以建立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燃料电池大巴、轿车示范运行车队为市场契机,实现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大规模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

汽车自制氢燃料的设备和方法

项目简介:一种汽车自制氢燃料的设备和方法,其设备由利用汽车废气余热的蒸汽发生器和产氢器构成,也可以增设另一产氢器和贮氢器;方法是先将汽车高温废气通往蒸汽发生器,再将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蒸汽送往产氢器,与其中的氢化物反应,从而制得氢。

项目负责:发明(设计)人宋代轮

趋势意义:本发明的设备简单,方法合理可行,是汽车燃料以氢代油的理想方法,有利于节约能源,有效地克服汽车燃油的弊端。

国际嘹望:燃料电池汽车

FC是一种将储存在燃料(氢)和氧化剂(氧)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过程不涉及燃烧,无机械损耗,能量转化率可高达80%,产物仅为电、热和水蒸气;而且FC运行平稳,无振动和噪音,所以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绿色能源。

FC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给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同时也推动了自身的发展。FC可以用作汽车的(辅助)动力电源,也可以用作辅助电源(apU)。

事实上,人们考虑更多的是FC电动汽车(FCeV),它不同于传统汽车,其动力来自FC,而不是内燃机,可以减少燃料消耗,产生更少的污染物排放,当以氢作燃料时,能真正实现汽车的“零排放”,因此更符合人们的经济环保观念。此外,在能量耗尽后,FCeV不像传统的蓄电池电动汽车(BeV)那样需要长时间充电,而只需补充燃料即可继续工作,这一点对汽车驾驶者来说尤为方便。

目前开发的FCeV主要用两种类型:纯燃料电池动力车和燃料电池一蓄电池混合动力车。纯燃料电池动力车采用大功率的FC堆栈,以确保在没有后备蓄电池的情况下能提供启动、瞬时加速的动力;而燃料电池--蓄电池混合动力车以蓄电池为主动力,小功率的燃料电池用作续程器。当FC用作apU时,汽车使用内燃机驱动,部分燃料通过FC更有效地转化为电能,它可以为汽车辅助设备提供足够的功率,使汽车变得更舒适、更环保、更安全。

汽车用FC研究最多、最成功的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pemFC作为第五代FC,由于具有能量转化率高、低温启动、无电解质泄漏等特点,被公认为最有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的理想动力源。但是由于pemFC需采用贵金属pt作为电极催化剂,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限制了燃料只能采用纯氢,因为燃料中的微量Co也可导致pt中毒。对于甲醇、汽油等燃料,必须经过重整纯化,从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近年来,pemFC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燃料已经实现内重整,使得系统体积大为减少,有望进一步"减负";更重要的是催化剂中pt载量大为降低,成本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相信pemFC汽车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商业化。

在pemFC的基础上,以甲醇代替纯氢直接作为燃料,可以大为简化系统,这种pemFC称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DmFC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燃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储存携带方便等优点,是理想的汽车动力源。对于DmFC而言,甲醇的阳极氧化迟缓及甲醇通过nafion膜(全氟磺酸膜)的渗透所引起的阳极性能衰减是限制DmFC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替代nafion膜的聚合物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提高甲醇氧化的催化剂活性,减少贵金属用量也是DmFC技术实用化的关键。专家们认为这项技术距离实用化至少还需7年时间。尽管如此,许多人仍把它作为FCV的首选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一种全陶瓷结构FC,其能量转化效率最高,操作方便,无腐蚀,与pemFC相比,燃料适用面广,不须用贵金属催化剂,而且不存在DmFC的液体燃料渗透问题。但是SoFC受电解质所限,须高温(1000℃左右)工作,导致启动慢,这是SoFC在汽车上应用的致命弱点。随着SoFC技术的发展,其操作温度降至700-800℃,与燃料的重整条件接近,可以实现燃料的直接内重整,不仅降低了堆栈成本,而且简化了热管理,使系统变得更紧凑,已经被用作汽车的apU。最近低温SoFC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采用新型低温固体电解质和高活性的电极材料,使工作温度降至500℃以下,若将其再与蓄电池或超级电容器联用,就可以用作汽车的动力源。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成本来看,低温SoFC汽车都有希望与pemFC汽车在未来的FCV市场上一较高下。

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

Sequel的新一代燃料电池系统对上一代燃料电池装置部件加以简化,从而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最大功率提高了约25%。Sequel可连续行驶300英里,且能够在10秒内由静止状态加速到60英里/小时,是该领域第一辆能够连续行驶较长距离,且性能表现如此出色的汽车。

Sequel燃料电池系统内的氢能源可以被直接转换为电能,并提供前所未有的大扭矩来驱动前后车轮。车辆加速时备用高压锂电池系统可向三只驱动电机提供额外动力;车辆刹车时锂电池系统可以用来储存刹车时回收的能量以提高车辆的连续行驶能力。Sequel的电气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高压系统为驱动装置提供动力,42V系统为一般电气设备供电,12V系统为辅助设备,为音响、照明系统等提供电源。为了解决燃料电池的冷却问题,Sequel设置了几个功能各异的进气口,均布置在车辆侧面的后排座椅窗和后窗的连接部下方。

除底盘控制以外,Sequel的燃料电池还为温控系统提供动力。Sequel配有采用通用汽车专利技术的密封HVaC(加热、通风与空调)系统。在传统汽车中,由汽油机或柴油机为车内供热,并提供空调系统所需的动力,这通常需要体积庞大的仪表板式HVaC系统。与之不同的是,Sequel的独立式HVaC系统在引擎罩下方通常容纳引擎的地方,位于仪表板以外。此外,通过经由引擎罩吸入空气,前散热器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燃料电池,使汽车即使在炎热的环境里也能达到最大功率。

湖北省境内生产的燃料电池汽车免征养路费

为鼓励购买和使用环保、节能的电动汽车,湖北省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政策规定,从2006年至2010年,对于湖北省境内生产的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旧车改装的燃料电池汽车除外),全额免征养路费和车辆通行费。

电动汽车办证也将很方便:不进入公众道路行驶的电动汽车(如公园内用车),无需申办牌照和行驶证;需要上公众通行道路行驶的电动汽车,交管部门依照其外廓尺寸或乘坐人数,核发大型或小型汽车牌照和行驶证。驾驶电动汽车,持同类准驾车型的驾驶证即可。

生物燃料科技篇9

关键词:海藻;生物燃油;能源;减排;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将日趋紧张。传统能源的迅速减少以及严重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全球的经济和环境。我们必须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生物质能生产主要以农作物为原料,对粮食、耕地、水等资源需求巨大,因为资源供给的限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海洋生物质能的开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出路。

2利用海藻发展生物燃料研究的背景和现状

生物质能是以生物质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其中,能源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生物能可以转化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形式,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具有环保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工程海藻的研究和开发,为生物质能产业提供充足和廉价的原料供给成为可能。

美国从1976年起就启动了微藻能源研究。目前,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培育出富油的工程小环藻,这种藻类比自然状态下微藻的脂质含量提高3至12倍。2006年11月,美国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可与1040兆瓦电厂烟道气相连接的商业化系统,成功地利用烟道气的二氧化碳,大规模光合成培养微藻,并将微藻转化为生物“原油”。2007年,美国启动“微型曼哈顿计划”,计划实现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美国能源局计划在各项技术全面进展的前提下,将微藻产油的成本于2015年降至2至3美元/加仑。

2007年,日本启动了大型海藻的能源计划项目,利用马尾藻生产汽车用乙醇。预计到2020年,栽培面积将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可收获6500吨干藻,可以生产约200万升燃料乙醇,相当于现有日本汽车油耗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我国微藻能源方向首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已经正式启动。该项目将以推动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中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为目标,提高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系统中各单元的效率为主线,研究从藻种选育到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系统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生物学及工程学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1]

3、海藻作为生物燃油原料的优点

海藻主要包括微藻和大型海藻,海藻的种植可以利用海洋、盐碱地等不适合粮食作物生产的空间进行生产,这样避免了传统生物质能对农业资源的需求。各国研究机构都在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海洋工程微藻,因为海洋微藻本身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光合效率高,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二是微藻个体小、木素含量低,易粉碎干燥,生产液体燃料所需处理工艺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三是微藻内大量积累脂质,因而可以大量生产生物燃料。四是微藻在生长过程中又可以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能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五是综合利用价值较高。微藻在制备生物燃油的同时可以开发虾青素、活性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天然色素、生物肥料等高值产品,以降低微藻产油的成本。[2]

4、我国海藻养殖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藻生产基地,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出口贸易,在世界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海藻养殖业发展较早,并成功的掌握了紫菜、海带等海藻大规模培养的关键技术。在螺旋藻和小球藻等微藻的藻种选育、规模培养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大量技术成果,某些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推动藻类能源规模化制备技术上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我国拥有一定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和技术储备,并在人力成本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二是海藻分类区系、藻种选育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力量。三是我国海洋环境富营养化和赤潮比较严重,可以通过大规模海藻栽培实现对海洋的生态修复。四是我国在海洋资源方面拥有明显的区位及环境优势。[3]

我国在海藻能源开发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藻的燃料转化技术研究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实现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的规模化生产方面技术落后。三是我国海藻的栽培局限于近海小规模的试验场,试验项目的投入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不足。

5、海洋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5、1发展海洋生物质燃料可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能源发展方向不但决定着能源安全,甚至影响到国家安全。同时,新能源工业必然要成为未来能源工业的制高点,谁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谁就有更多的话语权。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国际上很多领域对碳排放指标提出越来越明确的要求。在航空领域,欧盟去年公布自2012年起对所有抵达或离开欧盟国家的商业航班实施碳排放权配额制度。作为应对策略,德国开始试飞生物燃油的客机,在6个月试验期间,这架空客a321型客机预计减排二氧化碳1500吨。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燃料,我国民航业为购买碳排放权仅2012年一年需向欧盟支付8亿元人民币。[4]

另外,根据专门机构的数据和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不久的将来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种种迹象证明,无论是出于环境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海洋生物质燃料的发展都已经刻不容缓。

5.2利用海藻发展生物燃料在技术上可行

2006年全球研发海藻生物燃料的企业大约有4家,到2008年已超过50家,我国目前从事海藻生物柴油研发的企业已有5家。2009年6月,《美国生物燃料月刊》预测分析认为,到2014年,海藻生物柴油将达到6.13亿升的生产能力,每升的批发价格约为0.34美元。《生物燃料文摘》评论认为,从理论上看,海藻生物柴油的成本会像过去预计电脑的市场成本一样,很快会降下来。

6关于发展海洋藻类生物质能的几点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就我国发展海洋藻类生物质能研究领域的资源配置及研究重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层面上设计和制定系统的科技发展路线图。二是明确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攻关。三是开展海洋藻类基础生物学的研究。四是加快开展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研究的步伐,突破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技术瓶颈。五是建立健全海藻环境保护和海藻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海藻能源产品的技术标准及相关产业扶持政策,保证海洋生物质能产业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5]

生物燃料科技篇10

北京奥运会火炬高72厘米,985克重,由铝制成。火炬的表面是弯曲的形状,在制作的过程中采用了刻蚀和阳极化技术。火炬能够连续燃烧大概15分钟,在没有风的环境下,火焰的高度为25~30厘米。火炬能承受每小时65千米的大风,并能在每小时50毫米的雨中保持不熄灭。火炬的火焰亮度很高,可以在太阳光和亮度很强的地方明显显现,并可采用照相机拍摄到火焰熊熊燃烧的效果。这是因为它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其精密的燃烧系统采用了火箭科学技术。

纵观奥运会火炬燃料的历史,它曾先后采用过金属(镁或铝)燃料、天然树脂、橄榄油、丙烯、丙烷及其混合气体等作燃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奥运会火炬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安全性、可靠性、环保性方面,还希望火炬的火焰在强光下也容易被看到并能够拍出好的效果。要满足这些要求,就要选择合适的燃料。在奥运会火炬曾使用过的燃料中,金属燃料可产生耀眼的火焰,但其安全性存在较大的问题:在金属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高温碎片落下,曾有因此烧伤火炬手的报道。像丙烯这样的含碳量较高的燃料(亚特兰大奥运会采用的火炬燃料),虽然能够产生很亮的火焰,并且安全性要比金属燃料好很多,但会产生较大量的烟尘,不利于美观和环保。

北京奥运会火炬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它是一种碳氢化合物,属于烃类,分子式为C3H8。丙烷是民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工业上主要用于有机合成,可作生产乙烯和丙烯的原料或炼油工业中的溶剂。在常温常压下,丙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20℃时,其饱和蒸汽压约为10个大气压,即在20℃的温度下,对其加压到10个左右大气压的压力,丙烷就会变成气态和液态共存的状态。而10个大气压的压力是很容易实现的,因此丙烷的储存和携带非常方便,可将其压制成液体储存于罐中。使用时,液体燃料通过微孔等渠道喷出,在大气中呈气态。因为丙烷的这种特性,它还被考虑用作新能源技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候选燃料,特别适合便携式应用。

丙烷燃烧后仅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没有其他有害物质产生,是环保的燃料。丙烷被选做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它产生的火焰为亮黄色,火炬手跑动时,动态飘动的火焰在不同背景下都比较醒目。碳氢化合物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火焰的亮度遵循这样的规律:含碳量越高,火焰越亮。但如果含碳量过高,比如前面提到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采用的丙烯燃料和上届雅典奥运会采用的丙烯和丁烷混合气燃料,在燃烧时就会产生黑烟。含碳量太低,比如甲烷,火焰就不够亮,达不到醒目的效果。而丙烷燃烧的火焰,即能达到足够的亮度,又不至于产生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