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十篇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十篇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43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1

关键词:交通财会;监督;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交通行业的各种企事业财务制度及会计制度,都是来自交通行业的各种经济实体财务会计信息,这也是构成交通公共政策的两大制度的基础。交通行业作为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行政管理抑或是财会管理工作,都要结合实际不断的进行调整并在监督工作上做好,这样才能够保障交通行业的健康运行。

一、交通财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模式分析

(一)交通财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分析

交通财会管理的内容是多样化的,财务管理人员要能够对相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处理,这就需要将财会管理的综合性内容得到把握。总的来说,交通财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和综合性的管理,其中的资产管理主要是对全省国有资产的使用及配置和资产统计报告等进行的管理[1]。而在预算管理方面主要是对执行部门以及调整部门的预算,会计的核算管理是负责办理各级的交通行政事业单位账务管理。在综合管理方面主要是将服务和监督集为一体,将预算和资产等管理间协调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交通财会管理的主要模式分析

交通行业的财务及会计管理要实行统一领导及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模式,其工作的主体就是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管理的对象则是参与交通运输及建设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统一领导也是行业的管理体制基础,结合行业的宏观管理方针及财政部门对其管理的哟求制定统一交通行业的财会制度规范。而分类管理则是各级的交通会计学会及委员会分类对其财会管理中的问题加以研究进行指导,对财会管理的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二、交通财会管理中的问题及监督途径探究

(一)交通财会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交通财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的监督乏力以及会计的信息失真是体现的最为显著的,主要体现在部分资金转移到账外管理,然后通过非财务机构或者是其他的人员进行管理,逃避相关部门的检查等。还有就是会计原始凭证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以及有着不合法的情况存在,公款私存以及账实不符,针对违反国家统一财政及财务的收支还不能进行有效的制止,从而使得财会监督的过程中缺少实际的执行能力[2]。

其次就是在票据管理上还存在着漏洞,各种规费征收的票据是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要点,对其进行的领用存都有着相应的规章制度限制。但从实际的审计情况来看,一些相关的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使得在制度上就存有漏洞。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就会造成各行其是以及无章可循的严重后果,实际的交通财会管理的政策及规范上也都存在着滞后情况,对财政的收支及程序和责任等方面没有明确责权利。

再者就是基建账体外循环属于管理,这就成了违法违纪的重要来源,而交通部门在实际的使用专项拨款的过程中,有着违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情况。还有就是经费的超支比较严重,对之处的控制不严格,固定资产没有得到清除的划分,管理上也存在着不规范的情况。

(二)加强交通财会管理的监督途径探究

当前我国的交通财政管理体制已经纳入到了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范围当中,并将其归入到惩治及预防腐败的体系当中。对交通财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是经济政治意义的大事。不仅要深化财会部门的预算,还要在改革的力度上进一步的加强。对交通财会管理的监督进行强化能够促进交通财会的整体健康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施相关的策略,这样才能够确保财会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3]。

具体的监督途径就是对财会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强化,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相关的财会从业人员要能够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只有将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才能够将财会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交通财会人员要切实将职业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开展多样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敬业爱岗尽职尽责,要最大化的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工作要求相符合,尽责尽力的做好本职工作。

另外还要能够依法办事,将客观公正得到充分体现,交通建设是大的系统工程,而财会人员每天都会面对资金的收支,尤其是财会部门的负责人,所以要在政治素质上得到完好的具备。相关的负责人要将法律作为依据,严格的遵守,并将这一意识向财会人员进行深入的贯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样才能够保障财会信息的完整机真实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廉洁清正以及自尊自爱,精打细算、搞好服务,还要具备创新的精神。

再者要能够加快建立以及完善会计信息网络,将服务体系和监督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财会信息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的信息,同时也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及行业政策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我国的交通行业已经实现了初步的会计电算化,单核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要大力的推动交通信息网络的建设,进而促进交通财会的管理职能转变。要将现有的条件得到详实的调查,做好系统需求调查,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4]。

还有就是要能够和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工作能力进一步的提高,要着眼于财会监督工作的国际化及理性化,进一步的提升战略思维的能力,在工作的方法上要能够立足于交通建设的宏观环境。切实的达到收支合理,并要立足于交通建设,交通财会人员要用发展的观点对改革当中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深化改革的层次,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将交通建设机制而对创新能力进一步的加强。还要能够将服务意识得到加强,总而言之,要能够多方面的进行考虑。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的交通财会的监督途径理论分析能够发现,要想使得交通财会健康的发展成长,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改革,将每个环节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才能够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也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佟雪梅.探析信息化时代对财会工作认识[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2]林深.搞好财务大检查加强财会工作[J].财会通讯,2014,(12).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水利事业基本途径措施方法

  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的加强对其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中的重大问题,它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财务管理工作一定要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大力的开展,下面,笔者就将结合具体的财务管理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水利财务基础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他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从细节出发,具有足够的细心。我们知道财务管理设计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其中的数据整理和维护一定要做好每一个环节,因为他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必须予以充分的认识,处理好每一个工作环节。

  2、不断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利事业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不断的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的提高水利事业基础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促进财务管理和运营的高效。

3、财务的管理过程中单纯的追求管理体制上的建设和完善,但是对于具体的技术管理工作没有予以充分的认识。我们知道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相关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具体的技术管理和提升。财务会计管理一定要在技术和业务能力上不断的追求进步。只有这样财务的管理才会更上一个台阶,有新的变化和发展,整体的管理水平才会不断的得以提高。

二、加强水利基础财务管理工作的途径探讨

我们知道,加强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在基础财务的管理运营过程中,必须从多个方面出发,进行有效的规划、技术分析,进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总结和提升。

1、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人员一定要从自身出发,不断的加强认识,从具体的工作出发,有效的开展和工作和管理。一般来说,做好财务管理、提高认识,要从规范水利资金管理入手,进而带动水利财会基础管理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者,当然更需要相关的管理者不断的加强认识,进而在工作中规范相关的管理工作。

在实际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从实际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出发,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财务管理需要流程化、按照规定的程序有条不紊的开展进行。我们知道,财务的管理一般都有着明确的管理细则,而这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是需要不断的强化落实和完善的。所以,在开展水利事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与此同时一定要在流程和工作环节上做好工作,制定出清晰化、明确化的工作流程和处理规范。

2、在财务的管理和运营中加强管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行。

(1)我们需要严格的按照资金的支出和使用的规范开展进行,不断的规范各项管理工作中的流程和环节。这样一来就可以在资金的使用流程上明晰化、规范化。

(2)就是要不断的建立和健全水利资金的申请以及拨付制度,进而依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使用水利资金。

(3)我们需要在水利资金的使用上加强管理,严格资金的使用制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有迹可循,这样也便于加强统一的管理和统计。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健全单位内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资金的管理中严禁乱借款、乱担保以及乱投资,不断的加强资金流转各环节的财务监督。

(4)可以在财务机构上加强管理和建设,例如可以不断的规范银行中的账户管理,进而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完整,这样也就可以努力的降低资金的使用和保存风险。

(5)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水利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报告制度,对于重大的财务运行一定要做好报告和审批。

(6)落实资金使用管理的责任,实现责任人制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财务的管理需要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人员的水利资金使用管理职责,与此同时各级的部门、单位要抓好落实监督。

3、在水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改革和调整,一步步的理顺和调整财务的管理体系。随着企业变革的开展,作为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一定要结合这一机遇开展实施改革,不断的去完善,具体来说加强水利事业的财务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切入点。所以,在这个管理阶段一定要一步步的理顺财务管理体系,根据企业内部的相关工作流程建立相关的体制和系统。

4、水利事业的财务管理一定要从各个环节入手,不断的建立起明晰的水利资金使用和管理的责任制度。有效的资金管理,明确化的管理责任制度是重要的支撑和保证。与此同时也是规范、加强资金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保证,在财务的运营中也是规范人们经济财务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制约手段。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针对于当前的水利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资金使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和精准,不能取得很好的制约作用等,作为财务管理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制定、完善、细化水利资金的各项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而使水利资金的使用管理的职责具体、明确地落实到有关部门、单位和人员。

5、从学习上加强管理和规范,强化财务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而促使相关的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经济管理活动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大对财会人员业务知识能力的培训,只有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断的提高,努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有效的落到实处,所以,加强水利的基础财务管理需要加强对新颁布的《会计法》的宣传和学习,不断的培养出业务能力强、思想意识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3

关键词: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73-02

一、引言

会计管理体制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时期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介入会计活动,对会计活动进行干预、干涉、控制所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上的安排,以及据此所制定的一系列会计规范。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受现行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自身素质方面因素的影响,会计监督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本文就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简要分析,并着重探讨一下促进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二、现代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

(一)会计管理有法不依

我国先后颁布了《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规范,但由于相关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仍然有许多会计违法案件,导致会计管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量存在,在利益与法冲突的面前,会计人员出现摇摆不一的情况。

(二)行政性管理落后

对国有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有着一定影响等行政性管理、相关经济法规“政出多门”且彼此之间多有矛盾。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税务机关、金融机关等国家机构都或多或少承担了一定的对企业会计和注册会计师监督和管理的职责,这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事无巨细的“全方位”行政性管理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人员的人事、工资等关系个人切身利益的权益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往往“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失去了它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导致内部控制建设严重失控,滋生大量贪污、腐败等现象。

(四)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管理力量薄弱,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加之外部监督不力,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纪、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严重干扰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现代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监督乏力、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依然是困扰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如有些单位没有按规定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有的会计既管钱又管账,或者该建账的不建账,却搞账外账,甚至做假账;许多单位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会计资料不完整、凭证不合法、数据不准确等现象,使会计信息失去客观性。单位的会计人员既在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下工作,又要对领导的行为实行会计监督,实际上很难做到。

(二)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4

2006年12月9-11日,来自北美和海峡两岸的近60位学者和官员在厦门大学参加“地方政府治理与公共服务提供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就地方政府改革、公共服务提供、地方政府治理等议题及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一、深化地方政府改革(一)深化地方政府改革的背景与意义从上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运动开始,“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政府改革不仅关注中央政府层面的治理与变革,而且注重地方政府的治理与发展。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经过多次改革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改革历经坎坷,仍然任重道远论文。学者们普遍认为,加强地方政府改革相关问题研究,有助于处理好改革的各个层面的关系;有助于在地方政府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引入新的政府工具或管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力因素和约束条件,客观认识和解决当前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加强地方政府改革相关问题研究,发展地方政府治理理论,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思路,是推进地方政府改革进程,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前提,也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的迫切要求。(二)地方政府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会者分别从各自不同角度阐述了地方政府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在理论上,有关地方政府改革的理论创新研究不足,至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用于指导地方政府改革的系统理论;而在理念上,“无限政府”、“官本位”、“管制型”、“允许型”等传统政府理念还有相当的影响力,制约着改革的进程。而在管理方式上,新的政府工具和管理方式还比较缺乏。来自政府部门的发言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论述了当前地方政府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认为主要问题表现在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不够;决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拍脑袋决策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极待提高,粗放型、资源浪费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大量存在。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则主要在于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明确,科学的决策制度不尽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政绩考核机制不尽合理,干部任用制度有待改革。一些学者还考察了农村基层政权改革情况。有学者从农民上访角度考察了农村基层政权内卷化问题:在增强国家能力的旗号下,各级政府增强了对农业经济资源的汲取能力;但在资源提取增加的同时,中央政府却不能对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权进行有效的政治管理。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则在于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地方政府成了独立利益的政治经济主体。目前的乡镇政府改革也存在着“跑借贷、跑项目、跑变卖”政府、悬浮型政府等问题。(三)深化地方政府改革的路径选择针对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学者系统地提出了地方政府改革的“研究纲领”,从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全面勾画了地方政府改革研究的基本方向。特别是提出了地方政府改革研究的如下基本主题:地方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理论基础及其创新的研究;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因与约束条件研究;地方政府体制创新与机构重组研究;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体系研究;地方政府工作流程再造与管理方式改进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政府间关系研究;地方政府改革与中央政府改革间的互动关系研究。有学者提出,我国地方政府改革方案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系统设计。在宏观层面上,提供地方政府改革系统战略,为地方层面上的政府改革与体制改革提供总体框架;在中观层面上,阐明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层面(省、地区、县和乡镇),并明确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管理方式更新以及绩效评估上的重点内容和优先顺序;在微观层面上,分析地方政府改革的突破口和推进方式,选择当前地方政府改革的切入角度和推进途径,为地方政府改革提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改革建议。有学者从构建“惠农型政府”角度提出了乡镇政府转型的目标与思路,即要着眼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全局,处理好乡镇与上级政府的事权关系、乡镇与基层村的关系,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的税费管理体制,约束政府的增税行为。还有学者从行政效能成效机制的建设角度论述了地方政府改革的途径。政府机构应具有持续创新潜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制度推动成为实现科学规范运作,保证政令畅通,防止和克服及各种不良行政行为的坚实保证。(四)地方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厦门市思明区区长(现任区委书记)作为特邀嘉宾介绍了思明区政府近年来的政府创新的实践:包括在管理理念上,强调“经营与治理并重”、注重治理,引入多方参与;在管理模式上,推行透明、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简政放权的街区管理以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行政能力,如成立民间政策研究机构(思明发展研究院),引进了iSo9100、iSo1400质量认证体系等;在政府成本管理上,规范预算管理,延伸招标内容,推进行政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市场改革;在政府政绩评价创新上,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开发绩效评估软件等。有学者介绍了台湾地区地方政府改革的情况。由于当前台湾在政府再造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官员的权限发生了变化;小区意识、民间参与等意识使得台湾地方政府间关系向“共享管制”方向发展。在共享管制的制度模式下,地方政府在人事权增加、专业性政策建议发言权增加的情况下,逐渐可以与高层共同进行政策制定;也可以基于地区的差异性,进行地方政治发展的规划。来自加拿大的学者还介绍了加拿大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系统,详细论述了公民、民选官员和市政雇员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重点论述加拿大地方政府在绩效评估中的改革经验。二、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创新(一)加强公共服务提供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对公共服务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基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理论视角的研究较弱,未能对不同约束条件下动态的可抉择机制与部门合作模式做深入分析,过于强调理论推演而缺少可行性的考虑,理论成果的政策指导意义不强。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的研究,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学者指出,重视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研究来探讨加强公共服务提供的理论研究,首先在学术上,可以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公共服务及其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理论;可以对公共服务的内在特质、价值理念和变化轨迹进行深入挖掘和整体勾勒并系统梳理公共服务的分类结构;可以分析公共服务的技术变革与社会需求弹性的联动关系;可以拓展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的权威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之间合作的逻辑模式,深化对现代政府职能的理解;其次在实践上则可以根据理论研究成果,设计一个适应转型期中国公共服务实践需要的提供机制和方式创新方案,推动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变革。(二)当前公共服务提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而公共服务的制度改革仍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生产机制和制度安排,使得国家对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和产出不足及总量不对称,且效率较低,既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又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弹性的分配和输送途径,政府与其他社会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这就加重了政府的成本压力,激化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如果以转型期中国财政支出的实证数据为依据,则可以窥见财政支出公共性取向与公共服务的成效与不足。公共服务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和城乡分配的失衡问题更值得关注。有学者分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公共品供给主体缺位;农村税费改革和村集体经济的萎缩,公共品供给财力不足;转移支持明显不足,制度不规范,农村公共品供给地区不平等;供给决策机制不合理,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结构失衡。台湾学者指出,台湾目前地方政府在提供基层公共服务时遭遇的关键问题,就是资源过于稀少。面对功能扩张及服务项目增加,经常将公共服务以外包方式委托由民间提供,但易发生民主程序无法就民间提供服务状况进行监督的问题。(三)加强公共服务提供的路径选择与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了有效公共服务提供的对策问题。在理论层面上,针对理论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学者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对策建议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研究的方案。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基础理论研究;多重约束条件下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选择;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成效和存在问题;国内外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及方式创新的主要举措、推进路径和经验教训;可供选择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及方式的评价与应用;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及方式创新;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创新的对策建议。在具体对策层面上,有学者提出,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坚持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应坚持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合本地历史文化传统与合全球化趋势的统一等基本原则。有几位学者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要加强公共服务的提供,就必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划分和严格规范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责任与权利;按照公共责任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公共财政职能转变;寻求有效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还有学者提出,如果以一种竞争型政府的视角来检视地方政府,则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的地方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不尽相同,因而有能力供给数量更多和质量更高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就会对各种生产要素拥有更强劲的吸引力,从而可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居于优势地位。一位台湾学者指出,在民间参与等意识增强的共享管制的制度模式下,台湾地方政府增加了人事权、专业性政策建议发言权;台湾地方政府官员群体中,已经出现了公共经理人趋向的问题。在管理方面,正视资源不足问题,基于地区差异与优劣进行Swot分析,认定出关键性公共服务,同时重组并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则是台湾区域治理的应有之道。(四)公共服务提供的实践经验有学者通过比较国外城市增长管理的政策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了一个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经验。城市增长管理政策,是借助于大都市区的土地使用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促进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政策可以保障大型公共服务项目的经济和高效,促进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有台湾学者通过对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的个案的分析,认为众多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分割权力的现象,使得缺乏整体规划的发展、充足的资源基础和缺乏解决共同问题的具体行动。在此基础上多数的公共服务出现不规模经济现象,公民偏好对于地方公共服务的较多控制。因此,多层级公共财政成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模式。三、探索地方政府治理新机制过去15年来,“治理”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一个可以指称任何事务或者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因而揭示治理的内涵与外延,探索地方治理的主体建构就成为学界需要研究的问题。与会学者在地方政府治理这一核心议题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体包括治理的概念辨析、政府治理的理论沿革、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途径、治理的公共性与合法性、地方治理与政府间关系、西方政府的治理和公民模式、地方治理的公民参与官员角色、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等七大主题。(一)治理概念辨析与地方治理的理论沿革就治理的概念而言,多数国外学者认可罗西瑙、格里斯托克、全球治理委员会等关于治理的理论界定并提出了自己的补充。他们认为治理指涉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然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强制力实施。国内学者多认可以俞可平、杨雪冬等学者为代表的“治理理论”、“善治理论”和“多层治理结构”。孙柏瑛的《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是对地方政府治理的较全面研究的一本书。就治理与地方政府治理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二者角度、范围不一样,地方治理的范畴似乎更大,主体包括除地方政府外的第三部门、私人组织等,强调多主体的合作对地方事务的治理。因而地方治理(或者说地方政府治理),主要指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地方政府如何通过分权、重组等改革提高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等不确定因素的挑战,如何促进公民参与,如何促进多中心网络的建立、发展,如何在多中心合作中起到核心作用,以更好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二)治理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范式就治理的研究途径而言,众多学者的表述可概括为:以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理论为代表的宏观层面的基础性理论研究途径;以各种形式研究民间组织与治理、村民自治和村庄基础、社区自主治理为代表的微观基础领域的实证性研究途径;以地方政府善治、公共部门民主治理为视角与案例,并从案例中丰富与发展治理理论的案例分析研究途径。这些研究途径具有一个总的线索,即培育社会中介,发展公民社会。就学者们能够取得交叠共识的治理范式而言,顾客导向是治理理论的目标取向;确定政府主要职责是治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主体多元是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竞争机制是治理理论的基本方式。(三)治理的公共性、地方性与合法性有学者从政府治理的公共性、地方性与合法性角度出发,论证了公共性、地方性和合法性可作为当代政府治理变革的微观立体分析框架。公共性从横向层面体现为代表性与回应性,地方性从纵向层面体现为参与和多中心治理,合法性从垂直层面体现为治理绩效、价值认同和公民一致服从。以公共性为轴心,将公共治理的地方性与合法性有机整合起来采取行动,是政府明智的政治策略选择。政府治理公共性与地方性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可以公共治理的合法性为基础,进而以公共性为轴心,实现地方性与合法性的有机整合。从横向层面看,公共性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概念和根本价值定位;从地方层面看,它表现为公民社团的参与和多中心治理;而从合法性的角度出发,它又表现为治理绩效评估、价值认同和公民一致服从。先界定公共治理主体与职责,然后确认治理的范围与边界;进而选择公共治理的策略与价值定位,最终均衡利益并优化则是这一分析框架的较完善过程。(四)地方治理与政府间关系一些学者对于国内目前政府间关系治理的症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政府间关系的治理,包括以纵向间的分权与横向间的联合、权力结构与组织、财政与人事权的分配与运行的研究途径。一位学者通过对广东某市一个街区中的社区垃圾站治理的多年跟踪,得出有启发意义的结论。不同的主体在街区权力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是非均衡的,政府依然处于强势,但是商业公司正在以各种策略影响政府,并在利益冲突之前与政府结成同盟关系。有质量的集体对话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仍然是稀缺的,但是构成有质量集体对话与抗争的元素与技艺正在生长;而在内生与外延的力量逐渐生长的居民面前,传统的政府强制性权力运行方式已不合时宜;而越到基层,权力就越具有协商性。如果政府缺乏制度层面的反思能力,那么这一政府就还不具备真正“治理”的内核。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政府治理技术的关键是充分法治、公开信息并促进均衡;就地方政府间关系,特别街区关系而言,一个开放的政府或许才是治理发育的良好雏形。(五)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公民模式加拿大有学者从加国国情出发,分析了加拿大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三种模式——市场模式、顾客模式或公民模式。由于传统公共行政的官僚制模式已经陷入僵化地抗拒改变和学习,将公众简单地当作委托人,存在缺乏透明性和问责性等一系列问题,新的组织结构和地方政府管理的补充性途径,建立地方政府组织的新兴结构便应运而生。目前后官僚制地方政府组织管理的多种模式在加拿大主要包括地方政府的市场化模式和地方政府的公民模式。就市场化模式而言,政府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关注市场关系与顾客、商业价值中的效率收入与竞争;还引入诸如合同外包、民营化、伙伴关系等一系列的政府工具,以及绩效评估、公司战略规划、顾客调查、电子政府、服务中心等商业化管理手段。而就公民模式而言,其基本出发点则是重新重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异,通过回顾治理与民主过程来重现对公民的尊重,通过解析价值来获得可及的、透明的、多元的公民参与,平等协商、社区发展。一言以蔽之,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用民主过程而不是提供服务来推进和实施政治决定;公共管理的任务并不只是技术性的和管理式的;地方政府的目标是为社会塑造能够提供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六)地方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官员角色部分学者对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新公共服务模式中,公众参与具有帮助公众说出并实现其共同利益、构建关于公共利益的共同认知、在民众之间建立起互信合作关系并最终建立对全体人民的充分尊重的重要性。完善并强化公众参与的制度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制度包括:通过互信与合作,建立起民主的公民权力,通过鼓励在共同利益和对公共利益共同认知基础上的对话,进而鼓励一个包容与尊重的过程,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并有效地推行等。良好的制度设计是提高公民参与的基石。就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过程而言,有学者指出,透明和开放的遴选过程是开山之斧,它产生代表和高效的团体;规范公众参与是车之轮轴,它关系到能够构建起探讨何谓公共利益的对话空间;能否培养起民众的民族参与能力进而聪明地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公众参与的结果则是果实并蒂,它改善了公众参与过程与公共政策,并使之相得益彰。另外,一些学者对地方政府治理中的政府官员的角色分析可谓细致入微。认为:官员的绩效评估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国家已历时多年,然而公民和民选官员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实践中并没有起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技术官僚和科层官僚仍然控制着高层政府部门;地方官员不能成为商人或者经纪人,他们必须是敏感的、一心一意的保管人;没有民选的保管人与看护者,缺少了民选官员和公民的参与,政府治理肯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败局。(七)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在研讨会上,众多学者阐述了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政府创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深远的意义。强调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的适用,具备治理的相关特征,核心目的是与其它主体携手合作以应对不确定的环境的挑战,以应对地方公共问题,共同处理地方公共事务。创新和改革是各有侧重的过程;创新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而改革则是革故鼎新。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提高能力,向其他主体让渡一些公共权力,就必然要进行相应内部重组、横行和纵向分权等方面的改革,进而需要进行创新,开发新的治理工具,创建合适的合作网络。另一方面,治理理论本来有不同的研究途径,包括“新公共管理”、“善治”等用语,意味着用企业精神改造政府,这也涉及到地方政府改革与创新。从整体上说,地方政府改革、地方政府创新是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途径,而地方政府治理又是地方政府改革及地方政府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几个发展的体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互动的作用。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5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特点创新途径

当今时代,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地发展完善,这使得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更高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规范,推动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是企业在新时期谋求健康发展所不得不落实的工作任务。而近几年来,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日益上涨的趋势,企业更是要努力地加快对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变革,才能够使企业在国际经济的洪流中稳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企业原有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足,谈论了当前时期的财务管理工作所具备的特征,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新的特点提出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相关途径,以求推动企业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企业要想使自身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获得健康的生存,就必须积极地加大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分析及研究力度,争取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瓶颈的突破。具体而言,当前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着日益加重的财务风险,如税收风险及资金链风险。以主要开展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讲,随着国家对于进出口贸易的不断规范,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以及退税风险都逐渐增加。尤其是退税风险,企业财务人员不能积极地就本企业的当期的出口业务向国家退税部门进行精确的汇报,企业必将遭遇一定程度的财产损失。而就资金链风险来讲,当前的世界金融经济环境处于不甚平静的阶段,企业各项业务的货币供给、货币支付能力及资金成本等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其次,我国各企业对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还缺乏必要的认知。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依然存在于旧有的财务工作思路中,没有认识到时代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赋予的新的重要性、特点以及管理要求等,致使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一直处于落后的财务管理中,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诸多中小型的企业无法做到紧跟时代经济的步伐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变革,这就使得我国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呈现出落后的状态,国家在推行新的财务管理措施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阻碍。

二、我国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具备的特点

就目前整个大的时代环境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出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目标来看,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开展开始被赋予诸多新的特点,实现了对旧有的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大幅度更新。本文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特点:

一方面,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更高水平上涵盖了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新时期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任何与资金相关的事件都开始进入财务管理的工作范围,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渐地渗透进企业运营的全部环节。企业各个部门在对资金进行应用之前,都需要征得财务管理部门的同意,这就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全部汇笼到财务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为企业的财务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工作职责,至少财务管理要在这种环境下做到对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因此,现代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直接扣住了各企业发展的命门,左右着企业全部工作的运行,成为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先导。

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于财务数据的计量更加精确,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了在更高程度上对于企业各项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及反映。现代的企业财务管理开始使用电算化的高科技手段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及处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精准性都大大增加,同时企业对于市场整体发展方向以及本行业的发展风向等实现了更加有效的动态监控,而且自身的全部工作也开始被纳入完善的内部监控中。这样一来,企业财务数据不仅能够通过预先分析各种发展动态来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指引,还能够充分地反映每一个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实时表现,使得企业的发展在诸多方面转向了向财务管理工作的依赖。

三、我国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途径

本文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谈论一下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变革的途径:

(一)强化财务风险的应对

企业对财务工作进行创新,就必须从应对财务风险的角度出发,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妥善处理这些财务风险,从而为企业开展财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企业要积极地应对财务税收风险。一方面,就企业的整体税务风险来讲,企业必须要求财务人员按照国家的财务会计法以及税法等严格地规范做账工作的实施;同时,企业还要规范纳税方式,并推动投资企业当前的转型,尽量针对高风险业务采取规避措施,以推动各项新业务的良好税务管理。另一方面,就企业的退税风险来讲,企业财务人员在处理出口业务时,一定要定期地与国家退税部门联系,并向税务部门汇报企业当期的出口货物情况,保证企业及时得到国家的退税资金。其次,企业应该采取措施来努力应对资金链的风险。一方面,企业要努力拓展对外的融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投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加强对于预收及应收款项的管理工作,及时地将处理库存货物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避免对企业造成过多的贷款利息。

(二)规范创新企业财务管理

企业要在新时期做好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规范财务管理的方式,并努力地创新企业财务分析的方法。首先,就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方式来讲,企业要充分地任用高素质的人才,并给予这些财务人员以充足的信任,要求他们定期将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向管理人员汇报。而且,企业要为财务管理工作培养充足的后备力量,避免财务管理人员的青黄不接。其次,企业还要创新财务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开展横向的对比及行业间的对比,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对本行业经济重大走势的有效应对。同时,企业还要在当前时期着重分析其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完善高科技的信息软件在重点的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再者,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要求的统计及分析机制,及时地就财务会计原则的转变对财务工作进行调整,并根据企业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的发展趋势来全面地跟进企业的财务管理,使财务管理在符合先进的财务会计原则的前提下达到对于公司全部原有业务以及新建业务的充分服务。

(三)完善财务管理团队建设

企业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求不断转变,要想做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应对,企业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年轻化的财务管理团队。首先,企业可以通过多岗位培训的方式,来加强年轻的管理人员对于各项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了解。比如,企业可以开展轮岗制度,使员工接触不同的财务信息。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老员工对于年轻员工的指导作用。企业定期组织年轻员工及年老员工之间的针对新的财务政策的交流,并针对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安排二者的结合,鼓励年老员工在工作中发挥帮带作用,以使年轻员工尽快地独立接手财务管理工作。再者,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必须建立激励机制,对财务管理的人才进行有效的价值管理,通过奖励、竞争、考核等手段充分地调动人才参与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企业还要鼓励年轻财务人员围绕基层工作开展财务管理,再慢慢地将其转变为管理人员,使年轻人能够实现踏实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四、结语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命脉,新时期,我国各企业一定要努力应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对旧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及创新,争取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顺利运行。

参考文献

[1]杨波,葛贵付,祝湘陵,范梅英.浅议知识经济下企业管理的创新[J].科技创业月刊,2009(01).

[2]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3]黄金龙.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12).

[4]林月玲.新形势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路径[J].China'sForeigntrade,2011(16).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部门;信息化建设;途径

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渗透,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在事业单位中的会计部门应用信息化技术,能使会计工作效率更高,各项结算工作也不会有过多差错,能让事业单位综合效益有所提升,具有较大竞争力。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用专业的会计软件,能将工作流程简化,还能使工作强度有所降低,让报表制作工作更加方便。但是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这也使信息化技术走进会计部门有了较大障碍,还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这些都是事业单位亟需解决的,让会计部门实现信息化建设有所保证。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概述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会计行业也有了新的突破,将信息技术和会计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并将其应用在会计工作中,让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专业技术都有所提高,还能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各行各业都对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这样更有利于相关单位向着现代化技术发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能将会计作业流程最大化的精简,对会计信息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性,让信息更加安全,还能让会计人员对更多会计信息资源进行应用,最主要的是能将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给提高上来,从而使事业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都有所提高。对于会计部门来说的,信息技术是一项重要资源,工作人员能通过信息化技术和客户进行沟通,这样不会受到时间上和地点上的限制,也可以利用网络和客户进行随时的交流。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信息资源的共享,绕过事业单位对所有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有效替代了纸质办公,让会计部门充分发挥出其职能,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现存问题

1.规范化管理制度的缺失

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时候要是没有规范的管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不能很好地完成信息化建设,对事业单位来说是较大的损失。然而,有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即使管理制度存在,也没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现实应用中还是不能发挥其管理的作用。我国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上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也没有很好的管理经验,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导致管理制度也很落后,这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是很大的障碍。有一些事业单位到现在还没有真正认清规范管理的重要性,在科学管理上有一定漏洞,让会计信息化建设处于停歇不前的状态。

2.开发建设被忽视

会计信息化建设虽然在我国多数的企业中都得到了实际应用,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却应用的比较晚,这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有一定的特殊性,致使会计信息化建设一直都没有实施。会计信息化能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上来,已经有很多事业单位在逐渐建设应用,让信息化走进事业单位的会计部门。但在会计信息化实际的建设中,有很多事业单位都对其没有足够的认识,建设的也不够完善,在管理手段上也处在落后的状态,还是有很多财务工作都是人工操作人工核算的方式完成,在保存会计信息时,往往都是对需要保存信息进行保存,有很多相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并没有对其进行备份,在保存会计档案上没有足够重视。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在没有对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的情况下,就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这样的效果更是不好,要么就直接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直接忽视,让会计信息建设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建设效率也很差,不能将信息化作用给发挥出来。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事业单位本身就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没有过多的经济效率驱动,很多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的时候都没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也过于单调,没有那种的创新意识,还有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胜任信息财务的能力,并不具备专业化的信息财务管理技能,在利用计算机财务软件时也不能熟练去操作,在会计工作中没有较好的工作能力,这对于会计信息化建设来说,有着严重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中会计信息化建设有效的途径

1.对会计信息化建设加大认识度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前,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信息化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建设的意义,然后将其放在单位发展建设中的首位,并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资金上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向其他单位学习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向单位员工宣传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让所有人都能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事业单位领导还要注重管理技术的建立,并给员工交流探讨的机会的,结合多人的创新观点,让会计信息化建设得到有力的支持,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真正实现。

2.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会计信息化人才是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核心,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方面的投入,并充分调动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效率,因此事业单位要深入分析自身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推动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作者:王二顺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残疾人联合会

参考文献:

[1]董艳梅.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2]赵金凤.试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3(05).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7

【关键词】看病贵;看病难;医院经营;管理路径;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已成为全国普通存在的热点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综合性、体制性的社会问题。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十几个部门。困难重重,前途难料,但各地医院都在积极探索医院经营管理途径。本人就探索医院经营管理路径的一点意见,谈谈如何排解这一难题。

1改革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实行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全院收支核算,控制门诊、住院费用和药品比的增长速度

各级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医院只能设立一个财务部门,将医院财务收支活动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科学设置会计岗位,按照会计法、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和稽核制度,严格实行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制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做好增收节支工作。

2提高医院服务收费的透明度,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收费结构,解决来百姓看病贵

医院要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制定相关制度管理医疗和药品的价格,实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医院均要将门急诊和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纳入医疗信息公示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档次收费标准。在充分考虑医疗的福利性,强调医疗的公益性和重视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制定出符合各层次人群的需要,包括最低收费标准和最高限价的分级分档收费模式。

医改热点,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对此,方案确定,此二者的定价机制将同步改革,根除“以药养医”的痼疾。一方面,政府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另一方面,将建立由中央政府确定基本药品名录,基本药品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定价,取消加价,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3积极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成本控制进行绩效考核,从客观解决医院的片面经济行为

院要建立以工作岗位性质、工作技术或风险程度以及工作数量与服务质量等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以各科室成本控制为基础,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

4提高医院医疗诊治技术,营造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氛围,排解看病难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途径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必要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技能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行社没有分离之前,农信社由于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因素的影响,其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就学历来讲,很少有大学生的存在,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工作思想没有及时得到转变,思想比较陈旧,缺乏一定的职业操守。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农信社培训教育的滞后,是的很多的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工作专业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农信社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财务管理开始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道路,其财务处理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先进的工作思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目前出现的问题就是农信社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发展有些滞后,部分财务人员已经出现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员匮乏

现在农信社由于管理体制比较滞后,人才引进不能及时跟进,很多的农信社都是每年财务人员零增长,使得农信社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出现偏大,能力偏低的局面,无法改善目前信用社财务人员的文化结构和知识水平,虽然近几年新进大学生较多,但这批人员还处在成长期,从而导致农信社专业性的财务管理人员极度匮乏,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信社的财务发展。

(三)缺乏必要的系统培训

目前,在农信社的财务管理队伍中,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进社以后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一方面针对本社的工作理念,现实财务情况的分析和了解,没有通过详细的培训;另一方面,在财务专业的领域,没有针对农信社财务管理的实际进行学习和培训,是的财务管理工作脱离实际,是的农信社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的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仍停留在简单应付柜面业务,满足于简单操作计算机、点钞、记账上,对业务不求上进,不愿意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缺乏充实自身、提高业务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研究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素养

对于农信社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坚守岗位,端正工作态度,树立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自身的服务方向和服务态度,增强紧迫感。农信社作为金融机构,如果财务人员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没有坚定的立场就容易出现财务道德风险,所以,无论如何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政治素质。这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的灌输,大力宣传金融系统的财务管理模范,制定一定的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使其行为走向规范化的道路,杜绝一些失范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内部管理体制

针对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要制定系统全面的制度和操作规范,实施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组织结构,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程序和员工行为标准以及其他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人员以及干部的工作职责和权力,重大决定必须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通过。还要要完善财务业绩目标的考核方法,在科学的编制预算计划基础上,合理制定各部门的目标责任,把目标责任落实和分解到每个财务人员身上。还要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强化内部监督检查。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保障农村信用社安全稳健运行。

(三)完善财务人员的管理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农信社财务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各社也可以依据本社的实际,填充一些规范或者规章。针对农信社的财务管理制度,既要区别于一般的商业银行,也要区别于一般的公司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农信社的工作实际,制定恰当的管理制度。从严治社是保证规章制度切实执行,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的需要。只有从严治社,严肃查处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有章不循行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好规章制度,也是在检查监督之上的更有力督促手段。加大对财务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以达到防范和化解财务管理风险的目的。加强财务人员的监督制度建设也是提升财务人员素质的途径之一。针对监督,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银监会、总社、本社、财务主管、客户及社会媒体的一些力量,进行对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及时的监督,做到不留死角。

(四)发挥农信社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的一种农民入股,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以“服务三农,改变民生”为目的的金融服务机构,其要成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树立敬业、诚信、高效、创新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态度,以实现农信社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这些部分阐述了农信社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上。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不断探索建立符合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特点的企业文化体系,把企业信念、企业精神、工作作风、思想政治工作、内部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升华。针对农信社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新风尚,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反对各行其是,推诿扯皮;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反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树立整体意识,反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树立勤俭办社的思想,反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树立用权为公思想,反对滥用权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展露农村信用社全新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9

(一)“强管理”--自我检查找准病因对症下药,不断增加监督格局的整体合力

监管格局日趋严紧,党支部始终坚持“央企姓党”的政治站位,紧绷风险意思,合规安全理念的底线思维。坚持走正确的政治道路,认真学习监管部门、南方电网公司重要文件和重点工作要求,将中央巡视整改意见和财务合规内部控制要求相结合,对全辖财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自我检查诊断,并找准病因,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发现问题立行立改、部署防范举措,对违规行为进行问责,建立长效防范机制,筑牢合规防线,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牵头开展财务自查和专项检查。通过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范围和关注重点,将检查工作分解到科室、责任到人,层层压实责任。

2、丰富检查方式,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结合的方式加强管控力度。一方面,强化现场检查结果运用,根据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出具检查报告,明确问题并限期整改,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继续做好非现场定期抽查机制,通过每月不低于20%的抽查覆盖率,对财务现场检查工作做有力补充。

3、建立长效机制,根据财务检查结果,完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对公司财务领域重大风险进行事前识别、事中监控,事后分析。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规范管理流程。

(二)“增效益”--探索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途径,助力亏损机构改善经营效益。

按照“1+1”原则进行人员组合,对河北、山东等八家落后机构进行帮扶指导。以效益优先为原则,严格监督各综合成本率进展情况,指导机构制定、调整业务政策及费用投放方案。促进机构综合成本率同比优化。以差异管理原则,帮扶机构定期沟通并匹配销售费用,帮助机构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检视机构关键指标预算达成情况,分析偏差原因,制定纠偏计划,打造适应当地市场环境、监管环境的高质量发展途径。以成本控制为原则。提升预算管控效率,设定成本投入上限,确保销售费用使用刚性,严格执行费用使用标准;根据“市场、机构、边际成本率、规模”四个方面给予边际成本率管控和销售支持。

(三)“促升级”--升级财务智能化共享平台,积极推进财务转型。

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疫情发生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保险公司均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财务管理工作将重心移向“转型升级”这一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减少人力的使用,以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为核心,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智能化与自动化程度、提升流程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或创造企业价值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模式。

1、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管理会计系统的上线后,成本分摊可明细级别,这将大大提升财务分析的精准度,为公司经营决策,提升效益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财会规范化管理途径探析篇10

关键词农村;“三资”管理;途径;河南新密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一直是农村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农村工作的难点。做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对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展、保障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农经管理者的责任。为切实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河南省新密市十分重视群众关注的农村财务问题,积极探索出“三资”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切实加强了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工作。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目前,新密市农村“三资”清查工作已全部结束。市、乡2级政府多次就“三资”管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领导下发文件,市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该项工作,乡镇政府负责成立市、乡2级“三资”监督管理委员会,乡镇还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服务中心,具体负责“三资”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村组财务账目的处理工作,村级设立村务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2坚持原则,规范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仍归村组所有,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只是代为管理,决不能改变“三资”属性。乡镇管理村组的“三资”要坚持“四权”不变、民主理财的原则,严格财经纪律,推行村务公开,实行定期经济责任审计,使“三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1]。

3多措并举,管理到位

为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主要在“核、严、全、监”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管理。

(1)所谓“核”即新密市各乡镇成立清查专项工作小组,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新密市农村村组集体“三资”清查工作实施细则》《新密市规范清理乡村财务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操作方案》,全面部署清查核资工作。在清查工作中做到一“查”:查村财务资料、会议记录和各类经济合同文本;二“听”:广泛座谈搜集一手材料;三“看”:到实地核查登记、评估、核实资源、资产状况;四“公”:把清理政策、程序、方法、步骤及结果向群众公开、公示。对各种资产、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核查分析,详细梳理每一项集体资产资源的数量、价值和管理使用情况,建立债权、债务台帐和集体资源资产、发(承)包合同登记簿,全面摸清“三资”的真实“家底”。

(2)所谓“严”即在农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各村召开家庭联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决定后,由村两委与乡镇“三资”委托服务中心签署委托协议,由服务中心对各行政村的“三资”和财务账目进行统一管理。“三资”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建立会计账簿,会计核算实行电算化,建立健全各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建立健全“三资”中心各项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各行政村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工作人员聘用、大额资金的使用必须坚持“四加二加一”的工作方法,“四”指“四议”,即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家庭联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二”指“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一”指“一监督”,即村民监督委员会对决策事项和实施结果进行监督,同时要有会议记录。报账员报账时,必须携带有关会议记录、协议、合同等相关材料,随同票据一同入账[2]。

(3)所谓“全”即建立“三资”管理长效机制。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三资”中心职责》《会计人员职责》等16项规章制度,并装订成册,工作人员人手1册,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印制票据审核粘贴单和收、拨款票据,并对票据的审核、传递程序统一要求,使中心工作人员相互制约,操作规范。三是各乡镇“三资”服务中心对各村所报单据严格按照“两签两审八不批”办理。“两签”即支书、主任联签;“两审”即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三资”中心审核;“八不批”即不符合开支范围标准的不批,原始凭证不规范的不批,没有证明人、经办人签字的不批,所购物料用途不明、应入库登记而未入库登记的不批,数量、单价、金额不符的不批,大额票据未经同意先支后报的不批,超过报账规定时间的不批,应按照而未按照“4+2+1”工作法决策的不批[3]。

(4)所谓“监”即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运行。在农村集体“三资”委托监管工作中,对行政村大额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公、参、督、评”的工作方法进行操作[4-5]。第1步是让村民知道。服务中心每月汇总1次各行政村财务收支情况和“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出具书面材料并加盖服务中心印章后,在乡镇政府公开栏进行张榜公布。同时,各行政村在该村的村务公开栏对该村的财务收支情况和“三资”使用状况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第2步是请村民参与。凡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型资产处置大额度资金支出、资源租赁承包转让等必须经“四议两公开”,召开家庭联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做出决定后,形成文字规定,报服务中心备案,经服务中心审核后入账。第3步是请村民监督。每个村都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里各项支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由经手人签字,经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签字)并签署意见,再经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联签并报乡镇服务中心审定后方可入账。第4步是让村民评定。设立举报箱,接受群众举报监督和评定。让老百姓亲自参与“三资”管理,有利于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使农村干部轻装上阵,有效控制了违规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的现象,从源头上治理农村党员干部腐败,编织出农村财务管理的安全网。

4参考文献

[1]谢培河.浅析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强化管理之对策[j].福建农业,2010(1):4-5.

[2]崔靖武,张刚,王秀梅.强化农村三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11):49-51.

[3]张新中.加强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