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的形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51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1

关键词:煤炭行业 市场价格 价格波动

一、引言

煤炭价格是煤炭行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价格直接反映着煤炭供需关系的变化,并调节着供需双方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经营活动,它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企业进行资源配置及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基础之一。我国从1993年起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到2006年电煤指导价格放开,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煤炭价格体制的改革。但由于煤炭市场和煤炭行业的特殊性,致使煤炭市场价格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文通过对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现状的分析,从政府管理经济的视角,对煤炭价格的形成和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力争对煤炭市场价格机制的完善给出理论支撑和改革思路。

二、我国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分析

从1993年试点开始,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已经持续16个年头。目前,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机制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宏观政策层面已经确定煤炭价格市场化机制,电煤价格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煤炭价格市场机制基本形成。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还并不完善。

1,我国的煤炭价格没有反映煤炭资源的价值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价格应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我国的煤炭价格却没有反映其真正价值。世界各国都把煤炭列为可用竭的资源,但是其资源价值却没有在其价格中体现出来。一是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获取成本,获取资源支出和勘查前期费用需要通过成本进行补偿,而现有的煤炭价格中并未完全反映这部分资源成本;二是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开采后的环境恢复成本,因煤炭开采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治理和补偿费用,煤炭成本中缺失比较多;三是煤炭价格没有反映资源枯竭后的煤矿转产成本,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必将随资源枯竭而关闭退出。煤矿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人员安置。所需资金没有来源。

2,煤炭价格制定仍受政策性因素影响

虽然目前宏观政策再次明确电煤价格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但是,煤电价格之争却并没有结束。由于电力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目前电煤价格仍然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一是许多方面仍在以行政手段干预电煤价格,搞行政行为的“煤电价格联动”。二是各地在实践中还存在大量的重点合同电煤价格。存在文件上的市场手段与实践中计划手段相矛盾的“双轨制”。三是在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实力的对比中,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地位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削弱了煤炭企业定价的话语权。因此,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仍然不会一蹴而就。还将受到观念、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困扰。

三、我国煤炭行业市场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基本建立。但是,现在的煤炭价格并不能反映煤炭的真实价值,这主要是由于煤炭价格并不能反映煤炭作为矿产资源的真实价值,体现在煤炭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则表现为煤炭生产成本构成的不完全。本文以矿产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对煤炭价格的形成进行理论分析。

1,一般矿产资源价值构成

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理论界关于矿产资源价值构成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资源地租理论;二是资源耗蝎理论;三是外部性理论。这三种理论各有侧重,从而也就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质,从这些理论出发,在确定一种具体的资源的价值时。既要从所有者具有的所有权角度考虑其由于具有对资源的独占地位而应获得的对资源开采利用的收益,同时也要考虑资源的稀缺性补偿和对外部不经济的消除成本因素。

2,现行的煤炭成本构成

现行的煤炭生产成本构成基本沿用了1993原能源部统一执行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框架范围内,并没有重大的调整。煤炭生产成本主要包括矿井生产成本、块煤筛选成本、维修费用、安全费用、其他费用和期间费用。

煤炭成本的不完全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没有完全反映资源获取成本;二是没有完全反映资源开采后的环境恢复成本;三是没有反映资源枯竭后的煤矿转产成本。煤炭完全成本分析。所谓“完全成本”,是在资源价值理论支持下。为使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得到全面补偿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资源产品成本概念。

煤炭环境成本具有较为突出的行业特点。从目前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范围来看,环境成本补偿不足,需要结合煤炭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煤炭环境成本的特点,对煤炭环境成本进行完善。

3,煤炭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没有政府强制干预。那么影响煤炭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因此,煤炭价格市场调节机制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准就是煤炭价格波动是否受供需因素的影响,并对供需变化产生灵敏的反映。近几年的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客观地判断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动因,对于煤炭产业价格政策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2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发展目标。从2005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

(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

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

(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

(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

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

(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1998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

(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

(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3

关键词:煤炭质量;经济效益;煤炭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D8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39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86-03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表明:2010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占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分别达到48.3%和48.2%,接近一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但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强度仍将进一步增加。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将达到39亿吨。然而,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不可能是无限的。因此,加强过程管理,改善煤炭产品结构,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按需配置资源,将是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产品利用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之路。如此方能充分发挥煤炭资源的效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质量与煤炭资源的有效配置

煤炭质量是其自身在形成和开采、加工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特征或特性的总和。首先,煤炭的内在质量是客观的,煤炭资源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其成分、组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我国,北方煤田多为陆相沉积,客观上决定了煤质优于海陆相沉积的南方煤田。但是,煤炭产品质量同时还要受到开采、加工过程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炭本身的内在质量可以通过人为控制、调节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其最大效用,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1、提高煤炭质量是增强我国煤炭保障程度的有效措施

我国能源资源的赋存状况客观上决定了煤炭能源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主导地位。为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煤炭产量达35.2亿吨,是解放初1950年4292万吨的82倍,是改革开放初1983年71453万吨的5倍。但同时,高强度地开采煤炭资源,却缺乏与之相适应地煤炭地质勘查,再加上煤炭资源本身的客观有限性,导致煤炭资源的采储比持续下降。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资料显示:我国2011年末煤炭资源的采储比仅为35,远低于全球煤炭资源118的采储比。因此,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保障来看,改善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已非常迫切。提高煤炭质量,改善产品结构是降低煤炭消耗,稳定煤炭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煤炭质量与煤炭利用效率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仅为33.4%,低于国际先进水平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比美国、欧盟、日本、印度分别高2.5倍、4.9倍、8.7倍和43%。这与我国能源利用技术、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但能源质量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煤炭质量、煤炭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的不一致,是导致煤炭利用效率低下,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火力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50%以上,而煤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元素含量(碳、氢、氧、氮、硫)、发热量、着火温度、可磨性、粒度等都对火力发电用煤量产生影响。根据火力发电装置和工艺技术特点来合理组织煤炭产品,不仅可以有效利用各种煤炭资源,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利用效率。因此,提高煤炭产品质量,改进煤炭利用效率,以稳定的煤炭消费总量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实现煤炭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提高煤炭质量

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要对环境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坏。然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且具有累积性和不可逆性。随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的提高,造成的矿区环境破坏也不断增加;同时,利用开发出的煤炭资源又进一步带来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及时、合理地治理环境,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的成效会被日益恶劣的环境所吞没;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的成效甚至尚不足以还清因煤炭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欠帐。因此,实施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生产、加工全过程来提高煤炭质量,减轻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扰动,避免环境恶化,才能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

二、煤炭质量的经济分析

煤炭质量既包括煤炭的产品质量,如煤炭产品的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热稳定性等,以及煤炭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还包括煤炭开发利用的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些特性既与煤炭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关,又与煤炭产品利用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关。从微观上来讲,提高煤炭质量实现了煤炭产品价值在上下游产业之间的转移;从宏观上来讲,提高煤炭质量,可以实现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煤炭质量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成本

煤炭资源本身的内在质量是客观的,但不同的开采模式、开采工艺会对煤炭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同。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原煤质量呈下降趋势。但同时,煤炭产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利用方式日益多样化,用户对煤质的要求确越来越高。因此,煤炭能源的产需矛盾日益尖锐,不仅表现在数量的时空差异上,而且不断集中于煤炭质量问题上。因为,煤炭质量与煤炭资源开发成本、煤炭产品利用成本正好相驳(如图1)。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4

1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分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从宏观层次看,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即包含公有制成分,也包含非公有制成分。从微观层次看,企业的产权结构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构成,形成多元产权主体的资本共融[1]。中央提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是指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联营等形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制形式。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产权中不一定包含国有经济成分,而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产权中则包含国有经济成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强调“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方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造,推进国企改制上市与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注入了新的内容。实施股份制改造有利于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的动力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为国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混合所有制改革具体有以下6种模式。1)整体改制。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这是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过程[2]。即将国有企业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以符合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各项要求。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业务单一集中、资产难以有效分割的国有企业。也可将国企集团公司通过下属已上市公司,进行资产与产权的重新梳理,最终实现整体上市。2)兼并重组。一是引入民间资本,使得民营企业参股到国有企业资本中,不同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股份制改造,使得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协同发挥作用,提高企业实力。二是国有企业通过并购、增资换股、资产置换等方式在保留一定比例非公股权的情况下,收购民营企业,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3)员工持股或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是把股权作为利益的载体,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相连,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通过由职工出资设立股份公司、委托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持股等合法的方式引入员工持股制度,实现员工持股。4)多层级国有联合。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包括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与个人持股等的混合,也包括不同级别国企的联合,即央企与省、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联合,这种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有资本效率。这一点与国资委此前定调的强强联合,即通过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进而推动国企兼并重组的思路吻合。5)国有企业产业链重组。从2015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央企重组的思路重心正在由横向的合并同类项偏向纵向的产业链重组。上下游产业链重组是国资委推动央企重组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产业供给链条的需要和效益、质量为标准,以产业链条为特征展开重组,是供给侧改革中的新领域。同链条企业之间能够实现相互支持,抱团取暖,有效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下游企业和上游企业之间的联结也将会更顺畅,避免市场交易中的一些摩擦。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合力,互相借力,依托各自特长优化业务,实现双赢让利。6)其他模式。除了上述所阐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以外,还包括投资项目层面的混合,主要分为ppp模式、分立改制、海外红筹公司等模式。

2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

国有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多年来一直承载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重任,为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国有煤炭企业除了具有一般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外,还有着区别于一般国有企业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劳动产品的不可再生性。煤炭企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地下煤炭,是一种非再生性资源,煤炭企业是资源导向型企业。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矿区资源的丰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及生存期限。随着企业生产过程的推进,煤炭资源也随之快速消化,直至进入枯竭期。这使得煤炭企业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企业必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各种手段努力提高资源回收率,以延长企业的生存期限,这与非资源开发型企业有着显著的区别。2)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有偿开采。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广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指煤炭资源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狭义的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仅指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4]。煤炭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合理负担煤炭资源采矿权取得成本、煤矿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成本,以及安全生产成本等。同时,国家也在大力完善煤炭资源税费政策,加强煤炭资源开采的管理与宏观调控,促进煤炭资源合理有序开发,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党的十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3)煤炭企业生产产品单一。长期以来,煤炭企业一直是开采原煤、销售原煤,产品结构单一、粗放,附加值低。原煤深加工程度低,煤炭加工业滞后,深加工、精加工较欠缺,原煤生产与原煤深加工脱节,没能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产业发展过于依赖初级产品,煤炭加工转化率低,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原煤的加工转化主要集中在筛选、洗选、炼焦、发电等环节和行业,缺少深度加工。而在工业型煤、煤焦油深加工、煤层气开发等深加工及清洁能源产品技术开发方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4)煤炭企业历史包袱过重。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多,历史包袱重[5]。多数煤炭企业的开采时间较长,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下属单位多,职工人数多,离退休人员较多,同时还有大批的伤残人员,企业办社会负担十分沉重。职工长期从事煤炭开采工作,技能单一,相对技术素质不高,习惯于国有企业的运营与管理机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巨大的社会负担,企业办社会已成为国有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和瓶颈。

3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

考虑到国有煤炭企业以前的改革路径,结合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内涵,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内部效率优化和行业集中度提高作为改革目标,不论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行业层面,从内部和外延两个层面共同推进,做到内外兼修,避免顾此失彼。

3.1国有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

1)退出企业办社会。国有煤炭企业承担了大量本应社会化经营主体或公共服务机构承担的职责,部分国有煤炭企业还带有较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运作方式缺乏市场化。即使国有煤炭企业持续亏损,也无法进行破产重组。此外,地方政府考虑到社会稳定等因素,经营业绩欠佳的煤炭企业难以通过大规模裁员降低成本,煤炭企业经营业绩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因此内部优化的空间有限。人力成本在国有煤炭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比较高(普遍在40%~50%以上),推进国有煤炭企业改革应大力精简机构,消除因企业办社会造成人员臃肿的负担。2)以效益为考核机制。国有煤炭企业应改变以规模或收入为导向的考核机制,避免国有企业盲目追求规模而造成的企业“虚胖”。国有煤炭企业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强化关闭落后产能、剥离企业负担以及降低成本的意愿,有助于煤炭企业竞争提升,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以效益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的同时,注重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企业决策、提升企业效益。3)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国家在国企改革方面明确提出,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董事长和党委书记由国家派出,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权利,经理层则要完全市场化,切实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6]。要推进国企领导人员去行政化,只有打破国企管理体制壁垒,才有可能吸引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3.2国有煤炭企业的外延改革

1)强强联合。国有煤炭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央企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比如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平台公司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落实中央企业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优化整合涉煤中央企业煤炭资源,促进涉煤中央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和改革脱困。2)资产注入。资产注入是煤炭行业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适合“大集团,小公司”的煤炭上市企业。但鉴于供给侧改革之前的市场情况,未注入的集团煤炭资产盈利能力相对较差,所以煤炭资产的大规模注入时机尚不成熟。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资产注入的可行性不断增加。部分煤炭集团还有物流、清洁能源等相对盈利较好的资产,资产注入提高了上市公司发挥协同效应、避免同业竞争的可能性。在供给侧改革推动行业回暖的情况下,大型煤炭集团将优质煤炭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是煤炭行业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向。3)横向兼并重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大型骨干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兼并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直接有效方式,大部分煤炭上市公司是地方国企通过横向兼并重组去产能,并解决行业同质竞争问题。4)上市公司平台的再造与再利用。a股煤炭开采板块绝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对应市值比例超过90%。煤炭企业的国企改革叠加了产业周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等多重宏观因素。改革的核心是盘活目前盈利较低的煤矿类资产,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上市公司作为连接实体改革与股权融资的纽带平台,其价值将在改革的过程中得到重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上市平台,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资产整合,实现资产证券化,使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5)上下游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是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和协同的过程,主导企业通过调整、优化与上下游相关企业的价值链关系,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作效能,最终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煤炭行业直接的下游行业一般分为4大行业:火电、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4大行业煤炭消费占比分别为53%、18%、14%和3%,4大行业耗煤合计占比超过80%。因此,煤炭行业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主要是煤电一体化,可采用股权并购、相互参股形成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6)采矿权证券化。采矿权是煤炭企业手中的张福平等: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研究重要资产,并不能直接变现,而是需要通过开采煤炭,实现销售收入来变现。采矿权具备未来产生收益、现金流的特点,因此煤炭采矿权证券化是可行的。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采矿权的变现,能够有效解决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融资难题。煤炭企业投资大、风险高,将采矿权证券化,使得采矿权资产由整体形态转变为证券形态,通过拆分,使得一般投资者相对容易进入矿业领域,从而实现投资分散、风险分散。同时,采矿权证券化可以加快采矿权转让,通过流通和重新组合,利于资本优化配置。

4结论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单是一个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层面的变化,改革过程也是商业模式、运营机制、监督管理等有效创新的过程,会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和法规,理清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清除改革的阻力,建立和完善相关监控和防范手段,保证改革的健康有序进行。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和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进行国有煤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禀赋与环境生态双重约束下的行业可持续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煤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改革路径,从当前所有制状态有序建立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混合所有制模式。

作者:张福平孙江永王新华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安景文,刘颖.煤炭工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投资主体权益问题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4,34(5):5-9.

[2]高青松,唐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研究进展及评述[J].改革与战略,2016,32(12):149-154.

[3]张海,潘海云.国有煤炭企业的特点及发展研究[J].中国煤炭,1999,25(6):25-26.

[4]潘伟尔.论我国煤炭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上)[J].中国能源,2007,29(9):11-16.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5

abstract:atpresent,lotsofproblemsexistinginChina'scoalresourcetaxsystemmakethecoalcompaniesbeintroubleandleadadownturninthewholecoalindustry,whichhasbecomeaprominentissuein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causingwidespreadconcernandresearch.aimingatproblemsofthecoalresourcetaxsystem,thestudyfindsthatthemainproblemsare:coalresourcetaxreformisdifficulttoadjusttherelationshipbetweentaxesandfees;therefinementofcoalresourcetaxrateisdifficult;coalresourcetaxreformisdifficulttodeterminethemarketprice;theresistancecoalresourcetaxreformislarg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inthispaperinclude:weshouldhaveareformofcoalresourcestaxlevymode,vigorouslyimprovethecoaltaxburdenlevel,adjustandincorporatethevarioustaxesandfees,rationallydividethecentralandlocalpower,strictlycontrolthecoalresourcetaxexpenditure,ensuretheeconomicsecurityofmaincoalproductionareaandestablishandimprovethemechanismofcoaltaxsubsidies.

关键词:煤炭资源税;财政效应;从价计征

Keywords:coalresourcetax;financialeffect;advalorem

中图分类号:F8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15-04

0引言

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煤炭资源税制度,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发挥煤炭资源最大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和煤炭产业的现状,可以明确地知道,煤炭资源税的完善迫不及待。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总体结构不合理、主体税种资源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现行煤炭资源税费制度缺乏对矿业活动的政策激励措施等问题。要科学构建煤炭税费制度体系,改革与完善资源税制度,建立煤炭资源税费激励机制等政策。煤炭资源是个夕阳产业,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对本国煤炭产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合理的建议成为重点。为此,煤炭资源税的不断创新,煤炭资源税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成为本文的重点。

1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背景

1.1煤炭产业面临的现状

1.1.1煤炭资源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煤炭是一种地下矿产资源,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复杂的一系列反应形成的,其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它有着广泛的用途,在世界能源历史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我国亦是如此。

中国有悠久的煤炭历史,煤炭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利用历史。中国古代文明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工艺品,精美绝伦。煤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古中国明代书籍中,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因此,可以说煤炭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虽然煤炭的重要位置已被石油和天然气所替代,煤炭的能源地位大大下降,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资源消费在我国仍占据重要地位。

1.1.2金融危机的冲击

自2008年金融危机年以来,我国煤炭经营状态和形势持续下行,绝大多数煤炭企业遭遇了多年以来少有的经营困境。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带来严重影响,煤炭大量积压,煤炭价格持续下降,煤炭产业利润普遍下降,煤炭产业进入寒冬。

1.1.3煤炭外部市场萎缩

一方面,随着非洲、拉丁美洲煤炭资源开采量日益增加,技术进步,再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对中国煤炭出口造成巨大压力,国外市场萎缩;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以及风能等新能源利用率提高,使得煤炭能源消费比例下降,造成国内市场空间压缩。以下就从煤炭的市场价情况、国内外贸易变化、煤炭市场集中度三个方面并结合供求关系变化对我国煤炭产业现状进行扼要的分析。首先,煤炭产业发展已经达到高峰期,进入衰退阶段;其次,国外主要消费的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所以煤炭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所占消费比例小,造成国外市场小,煤炭对外出口下降;再次,煤炭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等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基本完成了产业升级,对我国煤炭产业造成巨大压力。供求关系不平衡是造成煤炭价格下跌的根本原因,即市场需求不足,而我国目前煤炭产能过剩。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煤炭资源产能过剩的状况,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煤炭积压严重,对我国整个煤炭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影响国民经济。从这个角度说,煤炭资源税改革必将成为重要的一环,是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1.2世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

1.2.1中国周边地区市场分析

蒙古国、俄罗斯、印度、中亚地区和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是中国相邻国家或地区中的重要产煤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煤炭资源开发较早,煤炭存储量较丰富,给我国带来较大挑战,因此,我国有必要改革煤炭税费制度,促进煤炭经营的市场化,优化煤炭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大力提高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蒙古国和印度煤炭已探明储量丰富,加上劳动力成本较低,导致煤炭价格较低,对我国煤炭产业产生影响。所以,现在中国煤炭产业必须升级改造,煤炭资源税改革首当其冲,不可回避。

1.2.2环境的负面影响

煤炭资源的环境问题非常突出,这也是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重要原因。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是指以煤炭资源开发为经济支柱的能源城市,一个城市中的所有产业,其中煤炭业所占比重最大,该城市就成为能源城市,淮北市就是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但煤炭资源型城市在煤炭开采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空气污染严重,即煤炭资源城市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颗粒,也会有许多有毒气体,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这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粉尘和小颗粒会是由爆破和瓦斯爆炸引起的,有毒气体是由煤炭燃烧导致的。改变地貌,地面沉降,即煤炭资源开发会毁坏地表植被,使植被覆盖率下降,同时地下被挖空,造成地面下沉,地下水下沉,并且会导致土地沙化,还会危害到地面的桥梁、道路、各种建筑、河流和公众的财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煤炭资源开发导致的。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说,不断创新改革才是出路,转变经济发展形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解决之道。造成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煤炭资源的破坏性和掠夺式开发,对环境造成危害;只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利益;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1.2.3煤炭资源税不合理

税收是国家或政府获得收入的主要形式之一。煤炭资源税属于税的一种形式,对煤炭产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煤炭资源税改革是加快煤炭产业发展的必要举措和重要手段。但是目前中国煤炭税费制度存在严重问题,必须不断探索和深化煤炭税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合理完善的煤炭税费制度。当前,中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重要原因和必要性在于:市场需求量小、污染严重和产业利润缩水,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与产能严重过剩。这三点是外部原因,最重要的是自身原因,即煤炭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也是直接原因。

2煤炭资源税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影响与作用

2.1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政治作用

煤炭资源税税费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国家拥有煤炭资源所应当具有的正当权益。国家获取煤炭资源税费收入是有法理依据的,不是凭空产生的。我国在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比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这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条文和相关条例,使煤炭资源开发有法可依,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求保护环境,这有利于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①

2.2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的财政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有助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由于内需严重不足再加上我国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煤炭资源产能过剩等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产业停产甚至破产,造成我国地方各类税收收人严重不足,同时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地方公债的权力,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在我国现今体制下,按照有差异的自然资源种类划分,除了海洋石油税收入归属中央政府(进人中央政府固定财政税收收人)外,其它资源税收益划归地方财政收入(进人地方政府固定财政税收收人)。煤炭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们的收入。

2.3煤炭资源税改革的技术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会促进企业创新开发开采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有助于减少煤炭资源浪费。目前,大量煤炭资源销售价格都与国际价格水平基本接轨,煤炭价格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波动,因此可以采用国际煤炭标准价格。煤炭资源税改为从价计征后,炭税率的标准大大提高,必须提高煤炭资源重复开采率,减少浪费,有利于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进步的最大作用是减少煤炭资源开发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最大的利润与经济效益,使煤炭行业走向创新道路。

2.4煤炭资源税改革的产业效应

煤炭资源税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完善,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煤炭资源税改革可以规范煤炭行业的市场秩序,使市场发挥其作用,以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有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减少重工业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也有利于我国产业更好的走出去,提高我国经济的对外竞争力。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自身效应,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自身效应重大。煤炭资源税改革首先会促进煤炭业自身的优化和升级,其次会增强煤炭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煤炭资源税改革存在的困难

3.1煤炭资源税的税费关系调整难度大

煤炭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但要支付各种税费和杂费,而且要缴纳矿产资源开采税。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费用、采矿权收取的价款和使用收取的税费都是依据各种税法应收取的费用,同时涵盖依据各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法律法规收取的基金和其他收费,并且包括省级以下各个地方政府设定的涉及煤炭各收费项目。由于它涉及到的利益主体相当多,税、费的改革将重新划分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利益分配和省、市、县、乡利益分配问题,具有深远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明确煤炭税收入性质,建立全社会代际公平、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收益分配机制上看,简化煤资源税、费是最佳选择。煤炭资源税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护和调节矿产资源开发,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做到煤炭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服务,促进社会和谐。

3.2煤炭资源税税率研究的细化难

煤炭资源税改革过程中,即使现在已经实现了从价征收计费制,但是保留其中的细分税税率的差别化制度,发挥该制度的分层调节作用,依旧是必要的。具体而言,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应积极鼓励高品位煤炭的开采。从环境保护治理开发的角度,低品质和煤层浅的煤矿尽量保护,因为开发成本太高。我国政府应制定一套统一规则和标准,比如高品质优良煤炭品种必须承担高税率,而那些低品质带来的环境污染外部性可以通过设立环境谁污染谁来解决,资源税征收不应过度。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对煤炭资源矿产的价格折算系数和资源税税率的设定都应该由省级部门决定。

3.3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

总体上看,我国煤炭资源税改革为什么会迟迟没有进行,一个原因是煤炭资源税改革极有可能会对矿产煤炭价格产生冲击,从而影响全国用电价格,对相关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只有完全整合这些产业,更好地发挥产业群的效应,使市场通过价格来规范煤炭行业。大体上看,资源税改革对第二产业影响要大于轻工业和农业,对工业产生影响远高于服务业,对传统机械制造业影响高于软件设计等等高新技术工业,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们最终的目的。煤炭资源税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有及时推进税费体制改革才能抓住机遇,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更好地实现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宏伟目标。

3.4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阻力大

煤炭资源税改革起步较晚的原因之一是煤炭资源税改革面临重重阻力。煤炭资源税改革阻力重重的原因是人们担心煤炭税的改变会侵犯既得利益。此外,税制很不完善,即税费轻重、税费结构都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党和政府提出必须加快煤炭资源税改革,改变不合理的税制政策,建立健全合理的税制体系;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税制体系僵化,存在大量问题,该行业既得利益者惧怕改革,不愿意变化。

4煤炭资源税改革的对策

4.1改革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

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即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定额定量征收改为从价定率定价征收。大大增强煤炭资源税的宏观调控能力是从价计征煤炭资源税收到的重要效果。从价计征将税收与煤炭产业的市场销售价格直接挂钩,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煤炭资源市场价格,有利于通过税收的调节作用调节资源利润分配,有利于市场通过市场价格传导体制增加资源原产地政府的财政收人,适度恰当补偿资源地区之间利益,西部地区得到其相对应的应得利益。从量计征到从价计征是煤炭资源税征收的一项重大关键转变,有利于规范煤炭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运行,提高中国经济对外竞争力。煤炭税费从价计征到底适不适合,那就要看它是否符合我国煤炭产业的当前实际情况。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实施需要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比如国家出台的《资源税暂行条例》。

4.2大力提高煤炭税负担水平

煤炭税负担水平是煤炭税改革的重要措施。在着手提高税负上,科学合理完善的税率计划尤为关键。一方面,要想到煤炭开采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损害成本,实现促进煤炭开发的外部成本远低于开采煤炭的收益;另一方面,又不太至于使税负担过高,从而致使纳税人受到损害。为此,建议制定合理的煤炭税费制度,采用从价计征税制,税收税率在5%-15%之间最为合适,同时不断完善创新煤炭资源税计征方式。

4.3对各种税费进行调整合并

税费的调整是煤炭税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税费的种类和明目繁多是必然的,这是由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决定的。然而,这些税费缺少一套统一标准,通常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因此在设计煤炭资源税改革计划和方案时,必须清理整合种类繁多的各种涉及煤炭产业的税费,切实减少煤炭资源产业负担。煤炭资源税相关小税种的精简是必要的,也是较容易完成的。

4.4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建立合理的分权体制,合理分配煤炭资源税收入。2014年,国务院将淮北矿业集团等大多数央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财政收人,原因是因为国际原油及其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导致煤炭企业利润收入不稳定,影响煤炭产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影响,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严格规范煤炭资源税的使用,要加大煤炭资源税的投入用于环境恢复,保护环境,强化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治理,改善生活环境,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4.5保证煤炭主产区的经济稳定

煤炭资源税改革会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对煤炭主产区的影响更是如此。煤炭资源税改革也会对各地区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税负转嫁能力的强弱对各产煤大省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为减少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主产区的重大冲击,党和政府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制定有关预防机制,尽量避免对煤炭主产区的影响,保证该地区的经济稳定。煤炭主产区的经济稳定对煤炭业极其重要作用。

4.6建立健全煤炭税费补贴机制

合理的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是深化煤炭资源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煤炭相关产业进行补贴,防范转嫁成本现象的发生,建立一整套约束机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煤炭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煤炭资源税补贴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的重点是核实煤炭资源税哪些项目需要提供国家财政收入的补助,分门别类,面面俱到,是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此外,煤炭资源税费补贴机制要求健全相应税法和税规,杜绝不按法律办事的现象发生,坚决抵制破坏税制的行为。

5结论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我国既有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煤炭资源改革是我国煤炭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推进我国煤炭资源税税制改革。资源最优配置是利用资源为人类服务,谋取最大利益,资源消耗核算的最终目的在于确定稀缺性能源对子孙后代的深远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影响,扩大煤炭资源的正外部性,实现矿产资源的最佳配置,因此,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煤炭行业升级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我们人类社会要想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煤炭行业同样要不断创新。煤炭资源税改革与完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姜涛,朱宝玉,蔡德发,等:《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分析》载,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2-37。

参考文献:

[1]谢昕,白璐.我国煤炭资源税改革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3):22-25.

[2]王顺超.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师,2014(2):23-24.

[3]冯悦.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2):37-37.

[4]叶青.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分析[J].财会学习,2015(1):15-16.

[5]解洪涛,陈志勇.试析煤炭资源税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税务研究,2014(2):46-48.

[6]毛磊.资源税改革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会计师,2015(3):17-18.

[7]姜涛,朱宝玉,蔡德发,等.煤炭资源税改革影响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32-37.

[8]马喜燕.煤炭资源税现状及改革建议[J].时代金融(旬刊),2014(4):43-44.

[9]李琦,王哲,王玺.煤炭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5(4):8-9.

[10]徐润,何杨.煤炭资源税改革的行政主导抑或市场变异[J].改革,2014(1):51-60.

[11]廖玉林.资源税改革影响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14(6):11-12.

[12]红.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9-24.

[13]满影,殷爱贞.煤炭资源税改革对煤炭行业的影响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4,26(5):132-136.

[14]王志朴,贾尔恒・阿哈提,吴瑞琦.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经济对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20-22.

[15]陆芬.资源税改革升级带来什么[J].华北国土资源,2014(6):13-15.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6

关键词:煤炭业;电力工业;能源生产;能源消耗

中图分类号:F416.21文献标识码:a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一次能源,从煤炭分布情况看,在地理上总体分布情况为西多东少,北富南贫,且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往往为山区,如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宁夏等省。但是,这些地区往往地形地势都较为复杂,造成铁路运输条件较难形成,严重阻碍了煤炭业这一产业链中的运输方。而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京、沪、津、苏、浙、闽、琼等地区,自身储煤量较少,且质量较差,开采条件较复杂,因而自身储煤的综合利用价值不高。这样,就使得煤炭基地远离了煤炭消费市场,从而加剧了远距离运输煤炭的压力与成本,因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与困难。

一、目前仍以火力发电为主,描述了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密切关系

由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因此我国的电力工业是以燃煤火电为主,以下将从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的密切关系来对我国的煤炭业目前现状进行分析。

(一)从煤炭业与电力行业、运输行业的供、需、运关系来分析。电力产业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而煤炭业不是一个垄断性的产业,且煤炭业处于买方市场,始终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压力,这使得煤炭业与电力业作为煤炭的供方与需方,在进行谈判时煤炭业处于劣势。我国目前以燃煤火力发电为主,按道理说,电的利润较高,而煤炭作为火力发电的主要投入品,理应也是高利润。但是,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煤炭业的利润一直无法提高,且我国目前耗煤量较大的地区与储煤量较大的地区往往距离较远,这也就加剧了煤炭的运输成本,造成了煤炭业利润空间的压缩,且挖煤风险大、成本高,而运煤风险较小,故形成了挖煤不赚钱、运煤赚钱的格局。目前,我国的铁路与水路40%~50%都是用于煤炭的运输,而煤炭作为供方,在供与运方面往往受到需方和运方的限制。故如果煤炭工业的建设能与电力工业的发展相协调,就可以减少煤炭的长途运输,节约人力、物力,节约能源消耗。所以说,煤炭业、电力业、运输业的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从煤炭业自身来说,其成本很难转移。在我国,目前为了加强资源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合理发展,利用自然资源,国家对一些自然资源开征资源税,而煤炭也属于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因而资源税的改革也是悬在煤炭业头上的一把双刃剑。从可持续发展及关注能源排放的角度来说,若国家提高对煤炭资源税的征收,将加大煤炭业的成本,从而会增加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电价上涨带来压力。但是,电价的决定权在政府,政府在上调电价的时候会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及宏观经济形势,从而会加剧电煤之争。因此,资源税的提高,给煤炭业造成的成本的增加就将会很难转移,从而使煤炭业的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利润提升空间变小。

二、我国煤炭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经济运行的环境,短期内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下面对我国的煤炭市场,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退出壁垒三个方面进行市场结构的分析。

(一)从煤炭业市场集中度分析。我国的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就全国范围而言,其分布十分不均衡,而且由于行政区的划分,权利的集中与相对独立,造成了我国煤炭市场结构的集中度很低的局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煤炭业的市场结构集中度经历了期初的微幅下行,期中的小幅上升和期末的集中上扬。但是,在煤炭产业进入市场化的九十年代,国家产业政策依旧是决定我国煤炭市场集中度变化的首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C4

(二)煤炭业产品差异化分析。我国煤炭储存量较大,分布不均衡,但是从其品种看,我国的煤炭品种较为单一,即很多煤矿开、采、挖的煤炭品种较为相似,从而使得产品差异化的程度较低,因此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也较低,且企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很难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性质而吸引顾客购买。对于煤炭产品而言,原煤是各煤炭企业的主力产品,在同一矿区的相同煤层,煤炭质量是天然形成的,基本一致,不会因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的不同而发生明显变化,所以可以认为,就煤产品本身或内在质量特征上,煤产品的差异化不是太大。

三、煤炭行业的进入-退出壁垒

在我国,煤炭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是具有一定的壁垒的。

(一)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是较为复杂的,且在不同规模、体制的企业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企业所面临的进入壁垒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所指的进入壁垒是对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的。对于规模小的煤矿,开采规模要求不高,也不需要较高的技术与工艺,其进入较易,且成本较低,即只要投入少量资金即可出煤并赚钱。由于乡镇煤矿企业在我国煤炭产出总量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煤炭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二)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一直很高。首先,对于煤炭产业而言,其资本专用性很强,且大部分的机器设备的专用型很强,很难转移到其他产业;其次,由于我国煤炭产业长时间内以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都比较低,若解雇后重新就业需要很高的转换成本;再次,由于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和解决当地就业,同意上煤炭项目,因此煤炭企业在退出时会遇到较高的政策性退出壁垒。因此,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较高。

四、从市场行为看煤炭产业

当前煤炭产业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一)大、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竞争态势。由于存在大、中、小型的煤炭企业,且大、中、小型企业的成本结构不同,对于大企业而言,虽然其规模大,成本较高,但由于具有较大规模,往往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从而较中小企业而言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因此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主要为价格竞争。而中小企业之间,由于其主要承担自身的开采成本,社会成本、安全成本、处污成本则相应较低。且煤炭业激烈的竞争,将会导致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相互压价的情况发生,这将会使整个煤炭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

(二)从企业进行的一体化程度而言。对于大企业,其资金雄厚,且在开、挖、采、洗煤等的工艺上具有先进的技术,容易进行煤炭业的挖、运、电一体化的发展。煤炭产业开发非煤产业,电能丰厚是最大的优势。煤炭企业在产煤的同时,还能产铝、硅、钢,无论是电解铝还是高岭土等,都需要大量的电能。用自己生产的煤去发电,这样会促进冶金业成为非煤产业的首选。而煤电一体化,会促进煤炭、电力这两个上下游产业有机结合,实现煤炭业和电力业的优势互补,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一体化的煤电企业,其产业链已打通,盈利与抗风险能力都会强于非一体化企业,如西山煤电。而煤运的一体化,又解决了煤炭的运输瓶颈问题。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所受到的制约,在进行一体化的过程中将会比较难,这将导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对于国内目前许多大企业而言,竞争主要聚集在技术竞争上。目前,国内的大型煤炭企业之间竞争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由于我国煤炭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小,因此煤炭企业若要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降低成本调整价格。而成本的降低,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因此,国内许多大企业都通过改进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五、从市场绩效看煤炭产业

(一)从资源配置效率看,我国的煤炭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十分低。从市场集中度看,由于我国的煤炭业属于松散的原子型结构,产品差异小,市场进入的低壁垒和退出的高壁垒,使得我国煤炭业的市场集中度十分低。而在资源配置方面,常常会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等现象,煤炭业小而全的通病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克服。

(二)从安全绩效水平看,其绩效水平较低,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且死亡人数较多。在煤炭资源需求量急速增长的当下,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造成国内目前小煤矿企业遍地开花,大企业超能力生产。“大矿大干,小矿蛮干”直接导致了我国“大矿大难,小矿多难”的局面。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但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各煤矿不考虑自身的规模大小、生产方式落后、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这些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我国煤炭业矿难发生的频率。

(三)从资源回收率看,目前我国煤炭产业开采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采一吨扔两吨现象十分普遍。我国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山西省为我国目前较大的煤炭产区,煤炭资源回采率只有40%左右,而一些乡镇煤炭回采率只有10%~20%左右,过低的回采率,会致使我国剩余的70%的未开采的煤炭资源有相当一部分因自燃而悄无声息的消失。我国煤炭回采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煤方法落后所导致。大大小小的矿主为了利益,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了矿山的服务年限,使资源严重浪费,且矿产企业对煤炭存在的价值缺乏认识,对煤炭不够珍惜,没有意识到煤炭为不可再生资源,故而对其无序地开采及浪费,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六、对煤炭业发展的建议

(一)增大价格调节力度,尽快启动煤电联动机制。建议重点放在煤价与电价的联动机制上,首先要切实改革传统的国家集中组织煤炭订货分配方式,推动电煤价格的真正市场化,实现由供需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协商定价,倡导和鼓励煤矿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其次考虑在用电高峰期,相应地适度调高上网电价。要看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对电价的承受力也在增强,高峰高电价也符合国际惯例。在此基础上,要尽早使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与煤炭行业相适应。

(二)适当增加符合安全条件、验收达标的小煤矿复产。我国很多的小煤窑,安全事故较多,对资源和环境也多有破坏,但如果各级管理部门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多数小煤矿不仅不会成为“祸根”,而且能够有效地增加生产,吸纳就业,开发利用“散、小、边、角”矿,并抑制煤价的不断攀升。因此,适当增加一些符合安全生产条件,验收达标的小煤矿恢复生产,对缓解当前供求是有助益的。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薛敬孝.产业结构分析与理论基础.河北人民出版社.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7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2/3以上。但是,煤炭行业在资源与能源消耗方面,仍然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节约资源和能源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煤炭行业运行状况

(一)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相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在我国既具有储量优势,又具有成本优势,且分布也最广泛,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是长期的和稳固的。

(二)煤炭行业如何应对现有能源

节约资源和能源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节能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一是加大煤炭开采方法和生产工艺改革,实施规模化集中生产,降低煤炭产品单耗。根据资源条件,加大露天开采比例,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实现集约化生产。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三是发展先进煤炭洗选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煤炭质量和煤炭燃烧效率。四是积极利用矿区低热值燃料和矿井瓦斯。五是发展洁净煤技术,开发煤炭燃烧新技术。

二、中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

(一)整体发展趋势

煤炭市场的景气程度主要取决于我国工业生产的增加值,特别是电力、冶金、建材和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产品产量的持续增长。其中,电力用煤在煤炭消费中的地位最为重要,其消耗量约占到全国煤炭消耗量的61%左右。钢铁行业数煤炭消费的第二大户,其炼焦用煤占到了煤炭消费的约30%左右。因而,可以说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与我国整体工业发展速率息息相关,特别是电力行业和冶炼行业需求,更是对煤炭市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些下游产业如电力、冶金等行业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将促使我国对煤炭的消费量日益增大。

在居民消费方面,我国多数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居民生活,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农民生活中60%以上的能源仍然是靠柴草,农村从使用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转变是必然的趋势,这将进一步扩大对煤炭的需求。

此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和出口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产煤国,我国将在本次能源结构调整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海运费提高,这将提高中国煤炭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我国煤炭的出口量将会有一定的增长。

(二)产品发展趋势

加入wto后给我国煤炭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会,但更多的还是挑战与压力。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的对外合作其实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等行业都有吸引外资的政策或者法律规定,然而煤炭行业至今没有具体明确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未来外国公司的竞争,我国煤炭企业应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大集团、多元化的竞争战略壮大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扩宽自身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经贸委的煤炭行业近期发展导向中明确提出,要支持煤炭企业集中化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或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的大中型煤炭企业的大中型矿井建设、技术改造工程和跨地、跨国开办煤矿;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形式对小煤矿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小煤矿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支持大型煤炭企业煤电、煤焦化、煤化工、煤建材项目建设;支持煤、电、路、港、航企业联合重组为特大型企业集团。

三、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一)煤炭行业在市场上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2008年煤炭市场上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煤炭价格由快速上涨到急速下滑的急剧动荡的情况,煤炭市场运行很不稳。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煤炭市场由供应紧张向宽松方向发展,大部分地区出现供过于求的形势,煤炭价格通过大幅度跳水下滑后,价格逐步趋于相对稳定。由于中国煤炭资源丰富,随着中国煤炭生产能力的提高,煤炭市场供应形势的缓解,并出现了较大区域的煤炭产品库存积压、市场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为了推动煤炭工业的发展,中国的煤炭进出口政策有可能要适当调整,降低煤炭出口税率,以此减少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推动煤炭出口,煤炭出口量将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今年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重点合同和非重点合同的价格差距将会减小,重点合同的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将达到10%左右,市场煤价格将可能继续小幅度下滑,逐步接近重点合同煤炭价格,调整的结果重点合同煤炭价格将和市场煤价格基本趋于一致,逐步消除仍然存在的煤炭价格“双轨制”。

(二)煤炭行业如何在能源行业中健康发展

问题与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推动能源发展上水平、上台阶,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2009年2月5日在京闭幕,这是我国17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性能源工作会议。在全球能源形势剧烈波动,我国能源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考验的形势下,这次会议突出了重要举措。

1.锻造可持续保障的能源链条。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然而,能源形势的迅速变化让人始料不及。从2008年三季度起,“油荒”、“电荒”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相对“过剩”,煤炭、石油价格也一路下滑,能源消费需求下降,能源企业效益减少,能源投资增速放缓。专家指出,利用当前扩张性的政策环境,推进关系全局和战略安全的能源投资,既可以有效拉动内需,又有利于锻造能源长远保障的链条,增强能源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2.用改革促进能源行业健康发展。

“市场煤”和“计划电”之间矛盾突出,煤炭行业内部也存在着“合同煤”“市场煤”的“双轨制”。而且,由于大煤矿集中度不高,小煤矿多、散、乱,国家对煤炭生产供应的调控能力受到限制。“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减轻,有利于理顺能源产品价格关系。”张国宝指出,当前要抓住有利时机,更加注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深化能源领域的改革是必由之路。

四、结束语

根据当前情况,抓住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炭产业的优胜劣汰,减少和消除落后的煤炭生产能力,加快煤炭大基地、企业大集团的建设步伐。

另外,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变数,这就需要全国所有的煤炭工作者在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及时、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煤炭经济发展的动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2007-2008年我国动力煤市场社会环境

[2]2008-2009年中国动力煤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我国煤炭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很难改变;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继续保持增长,煤炭总量仍将保持适度增加;为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将逐渐显现,为煤炭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国际能源供需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动荡,中东局势错综复杂,我国大规模进口油气资源仍面临诸多风险;受日本福岛核事故影响,核电发展速度将适度放缓;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受到技术、输送等条件制约;据有关权威机构分析预测,到2035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50%以上。煤炭工业仍将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国际碳减排的压力增大;煤炭粗放的生产和利用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强化;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等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集中,一些传统的煤炭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运输瓶颈制约短期内还难以有效缓解,全国煤炭供应保障的难度增加;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亟待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煤炭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还面临着许多风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要发展安全高效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有序开展煤制天然气、煤制液体燃料和煤基多联产研发示范,稳步推进产业化发展。按照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部署和构建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好、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度关注煤炭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煤炭经济发展质量

1.1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实现煤炭工业由粗放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措施的引导下,在各主要产煤地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1)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01年的近3万处减少到2005年的2.48万处,“十一五”期间,通过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小煤矿整治,累计关闭小煤矿近1.0万处,全国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到2011年的1.4万处左右,小煤矿产量由占全国总产量的45%下降到22%。(2)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建成年产120万t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其中,建成年产量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40处,产量占全国的17.3%;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宁东等煤炭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建成了以千万吨煤矿为生产主体的矿井群。(3)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达到28亿t,占全国总产量的87%;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以煤炭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稳步增强。(4)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壮大。通过推进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全国已培育形成了年煤炭产量超亿吨的企业集团7家,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5)以煤为主、多元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在做大做强煤炭产业的基础上,多数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大力发展煤电、煤焦化、煤炭物流等相关产业,煤炭企业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煤炭生产企业向以煤为主、产业融合、综合性的能源企业集团化方向发展。

1.2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与突破点总结煤炭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充分考虑我国煤炭产业布局与资源开发特点,“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煤炭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力争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1)坚持分类指导,加强煤矿办矿标准体系建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开发条件差异性大以及中南、西南地区煤炭供应保障难度大的特点,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部分地区小煤矿仍将是区域煤炭供应保障的主体。坚持分类指导就是要对中小煤矿集中生产地区,提高办矿标准,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生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和稳定生产能力,努力维护区域煤炭供需平衡。(2)大力推进大型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在资源条件较好的矿区,要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与中小煤矿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高标准建设现代化煤矿和安全高效矿井,提高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3)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实施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煤电、煤化工等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4)积极推进煤炭物流产业化发展。支持发展第三方煤炭物流。推动煤炭物流企业改革重组,实现综合化、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参与铁路、港口、储配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2高度关注煤炭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10多年来,煤炭工业坚持科技兴煤战略,煤炭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开发、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行业建成部级技术中心14个,大中型煤炭企业多数建立了省、市级技术中心,建6立了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了一批制约煤机装备制造的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推进了煤炭科技进步,煤炭生产力总体水平大幅提高,有力推动了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全国大中型煤炭企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9.2%。以三维地震技术为基础的高精度煤田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年产600万t煤矿工作面综采成套装备研制取得成功,年产千万吨综采成套装备井下工业性试验进展顺利,煤矿机械国产化水平大幅提高;煤炭洗选、清洁转化与低碳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新进展;褐煤干燥与提质技术研发进入示范阶段,煤炭气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年产100万t煤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行,煤炭间接液化实现工艺示范,世界上最大的年产60万t煤制烯烃项目建成投产,煤制天然气技术及产业化理论已趋于成熟。以煤矿瓦斯防治为主的灾害防治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煤矿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必须看到,煤炭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关键技术攻关和大型装备制造能力亟待提高;煤炭资源开发与消费强度还将不断加大,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的诸多科学技术问题亟待解决;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率低,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新时期,煤炭科技要继续推进科技兴煤战略,加快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煤炭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要充分发挥专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社会各类科研机构的力量,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新机制,提高煤炭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煤炭科技服务与技术咨询平台的作用,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进煤炭科技资源与实际需求的有效衔接。要组织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煤炭高效转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资源精细勘探和煤矿井下超前探测、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煤矿绿色开采、高效辅助运输、安全避险与应急救援、大型煤炭加工转化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力争在基础理论、重大科技攻关、大型装备和关键部件研发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高度关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努力提高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原煤入洗能力,推进煤矸石、矿井水、煤矿瓦斯利用,加大煤层气地面抽采与利用,推行煤矿工作面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洗煤水闭路循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已有11家煤炭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矸石、煤泥和洗中煤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2600万kw,利用低热值资源1.3亿t;全国煤层气抽采115亿m3,利用量53亿m3。其中,井下瓦斯抽采92亿m3,利用量35亿m3;地面煤层气产量23亿m3,利用量18亿m3。矿井水利用率达到59%,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40%。为进一步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和清洁发展,应加大以下工作力度。(1)提高煤炭资源精细化勘探程度,查清资源状况,为优化矿井设计、提高资源回收率奠定基础。(2)树立煤炭科学产能理念,根据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实行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措施,保障合理需求。(3)加大原煤入选(洗)比重,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洗),实现精煤外运,中煤、煤泥与煤矸石综合利用,促进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4)加大力度推进煤炭绿色开采示范工程建设,支持煤矿工作面采用充填、保水等开采方法,减缓地表下沉,维护矿区地下水径流场。(5)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土地复垦投入,恢复矿区生态环境。(6)推进煤与煤层气(瓦斯)共采,加大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攻关,完善政策措施,做好地面煤层气抽采与煤矿生产的衔接工作。濮洪九:新时期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9

【关键词】煤炭乡镇企业发展途径

一、引言

煤炭是云南省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在一次性消费中煤炭占62%,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事关全省社会经济全局。从2007年原煤产量看,省属国有、地县国有、乡镇煤矿的产量比重为23∶1∶76,这决定了乡镇煤炭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煤炭企业是以煤炭开采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劳动对象是非再生自然资源。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资源的有限性和地下开采的特殊性导致了煤炭企业管理更加复杂。同时,煤炭生产和消费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目前,云南省乡镇煤矿的发展不容乐观,基本没有摆脱挖煤、卖煤的单一产业和产品格局,煤炭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率低,开采资源的破坏能力大,技术水平低,安全隐患大,还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小、散、弱、乱”局面。

特别是现在全球正面临百年来罕见的经济危机,云南省的乡镇煤炭企业由于本身存在的问题突出,致使抗风险的能力弱。如果不注重乡镇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问题,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煤炭经济效益,增加煤炭的产业链,保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科学性,那么,就目前的经济形式下,乡镇煤炭企业就无法发展,甚至无法生存。因此,深入分析乡镇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讨其合适的发展途径,对于实现云南省整个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原煤的产量在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1)。但是乡镇煤炭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经营粗放,工艺落后,装备技术水平低,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治理滞后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成长目标。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在煤炭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居高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乡镇煤炭企业不明确发展战略,盲目地追求短期利益。有的企业提出了发展目标,但也只是商业性的口号,既不切实可行,也没有成长的前景和动力。有的企业仅有年度发展计划,其目标仅限于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经济技术指标,很少对市场进行分析判断,也不会去了解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对手的情况,目标分解不明确,更谈不上责任制考核,对年终完成计划情况基本上没有确切的分析,如此循环,企业很难得到发展。

2、企业规模小,规模化扩张步伐缓慢。由于产权模糊不清,政策变化性大,一方面使得煤矿经营存在较大变数,单个乡镇煤炭企业对自身的规模扩张缺乏兴趣,只注重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另一方面,煤炭资源分散在不同的乡镇或村,而且同一个煤矿可能经过层层转包,权利义务关系复杂。这种模糊的产权关系和复杂的经营关系导致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合并存在很大的困难。据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共有2.6万处煤矿,其中民营和集体小煤矿2.3万处,年产3万顿以下的矿井约占三分之一。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能力低,许多矿井原煤单井年均产量不足2万吨。

3、非法开采问题突出。非法开采是乡镇煤矿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导致人们对小煤矿难以正确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不执行批准的开采方案,越层越界,争抢资源,乱采乱挖,不仅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近年因小煤矿越层越界问题发生了多起安全事故,损害了小煤矿的形象。

4、企业短期行为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严重。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乡镇煤矿生产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目前,中小煤矿生产工艺落后,技术水平差,技术装备落后。有的小煤矿还采用比较原始的生产方式,资源回收率低;有的煤矿不按正常的开采程序开采,吃肥丢瘦,浪费资源,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治理能力差,对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5、低层次的家族化经营管理模式束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在企业发展中,乡镇煤炭企业难以摆脱“亲情”与管理“理性”要求的矛盾,职业管理者缺位。一些企业尽管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但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从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能力不一定都能适应管理的要求。即使明智的业主意识到管理人才的重要,认识到科学管理的理性要求,也难以突破传统的家族“亲情”意识屏障。

6、无序竞争激烈。有的煤矿受利益驱动,不择手段,盲目竞争。市场疲软时,竞相压价,抢占市场;市场紧俏时,盲目提价,以次充好,从而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了煤炭市场经营秩序,败坏了煤炭行业的社会形象。

7、煤矿装备水平差,开采技术落后,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由于煤炭产业投入长期严重不足,大部分乡镇煤矿技术落后、装备差,80%的乡镇煤矿采用非正规的采煤方法,生产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设施设备简陋,安全保护装置不完善,安全没有保障,事故隐患多。从多年的统计情况看,煤矿伤亡事故的绝大部分发生在中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是国有重点煤矿的5―6倍。

8、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瓶颈”制约,自身管理水平低。乡镇煤矿业主大多数不懂业务,管理混乱,多数煤矿人才匮乏,缺乏基本的技术力量,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差,其从业人员多是临时雇佣的农民工,技术素质差,队伍不稳定,培训难度大。目前云南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采矿、机电、地质、测量、通风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从业人数的8.29%,国有重点煤矿占10.45%,国有地方煤矿占18.4%,乡镇煤矿仅占1.49%。云南省大多数乡镇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匮乏尤为突出。

9、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云南省煤矿“小、散、弱”的局面严重,企业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多数矿山加工增值、综合利用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大量原煤未经加工增值就直接销售,煤炭的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云南乡镇煤炭企业在全省的经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针对其目前的情况,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企业自身必须具备持续竞争优势,这是企业持续生存的内部或自身法则。二是企业的发展必须满足其外部环境的约束,这是企业生存的外部或环境法则。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有相应的能力支持,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只有具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续获得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因此,提升云南省乡镇煤炭的核心能力是其发展的第一核心特征。另外,对于煤炭行业来说,其生产不可避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一定的生态成本。如果这个生态成本超过企业的收益,那么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保持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发展的第二个特征。为了实现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基业常青,只有通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提升乡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利用产业联盟方式,形成区域型产业集群,实行规模化发展以及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化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途径,才能满足乡镇煤炭企业内、外部环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省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快煤炭资源整合进程,规范和推动乡镇煤炭企业的高效发展。煤炭资源整合是指以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对邻近两座以上煤矿的井田合并和对已关闭煤矿的资源/储量及其它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储量合并,实现统一规划,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培育企业文化、吸引优势人才等综合能力,对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对乡镇煤炭企业来说,通过“整合一批、关闭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形成各县市区及乡镇煤矿相对集中发展的生产力布局,着力培育20户年产100万吨以上的区域性煤炭龙头企业。主要产煤区单井规模逐步达9万吨/年以上,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云南省镇煤炭企业走上一条高效发展的良性道路。

为保证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应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如严格煤炭开发准入条件的设立;建立资源利用监管制度;省级有关部门给予技术改造专项贴息支持;由省发改委贴息、省煤田地质局贷款建立煤炭勘查滚动专项资金,对煤炭资源进行补充勘探,成果有偿使用;省级相关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要认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乡镇煤炭企业进行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监督检查,防范安全隐患等等。

2、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利用产业联盟方式,形成区域型产业集群,实行规模化发展战略。关闭、整顿小煤矿,不是要取消所有小煤矿,而是要取消非法、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保留布局合理、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合法小煤矿。保留下来的小煤矿,作为云南省煤炭工业的一支补充力量,有很好的发展生存空间,关键要建设规范化。针对其规模小、技术装备差、生产能力低的状况,通过政府引导,搭建平台,扶持它们走成片改造、联合开发的道路。联合改造开发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有合资、股权参与和契约式合作等,而改造的主要方式还是契约式合作。因为合资涉及资本纽带问题,对于市场上势均力敌的双方来说,都可以再前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实体,所以合资不会成为主流。股权参与是指持有合作伙伴少量股份,目的在于维系和确保双方的合作关系,同样涉及股权问题,也不会形成主流。契约式合作方式强调的是基于合同约定的合作,这种方式既不依赖双方的资本要素,也不存在股权多少带来的控股权问题,而是一种基于各方某些特殊目的的合作。

从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当前形势来看,契约式合作是最合适的一种方式。这种契约式的合作,被称为产业联盟。在云南省加快建设恩洪(含罗平)主焦煤矿区、老厂无烟煤矿区、镇雄无烟煤矿区、小龙潭褐煤矿区4个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优质高产煤炭基地,形成以云南煤化工集团、小龙潭矿务局、云南滇东泰煤炭开发有限公司、国投曲靖煤炭开发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体,在煤炭供应主渠道的形势下,云南省乡镇煤矿,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差、生产能力低,与这些大型煤炭企业相比明显没有竞争优势,乡镇煤矿只有利用产业联盟方式,才能形成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3、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加强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是,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在企业层面,我们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从煤炭的生产开发上要节能、使用可再循环的原材料、寻求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煤炭资源条件的开采方式,提高资源回收率。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考虑矿井在生产期间可能出现的大量废弃物,配套建设洗煤厂、煤矸石热电厂、矿井水处理厂、建材厂等。从整体设计规划上,按照“输入――过程――输出”进行全过程物质循环利用,由整个生产系统构成工业性的“生态”平衡。建立和运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开采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镇煤炭企业只要通过加大在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发展产业链,是完全有条件实现主要污染的最小化排放和矿井水、煤矸石等废物的综合利用,从而逐步达到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

云南省乡镇煤炭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转变职能,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行政手段,营造乡镇煤炭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环境,乡镇煤炭企业才能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煤炭经济效益,保证其发展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工业局.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方案[Z].

[2]陶凤鸣: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促进中小煤矿规范有序健康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2006(7).

[3]冉进财:煤炭企业的战略联盟探讨[J].煤炭工程,2006(12).

[4]卢向南、李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5]王帅力:论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J].绍阳学院学报,2006(4).

煤炭资源的形成篇10

1.1行业发展概况从进口来源国看,印尼、澳大利亚、蒙古是我国主要煤炭进口来源国,2012年分别进口占比41%、21%和8%。(4)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趋势见图2。2001-2012年间,我国煤炭市场整体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推高煤炭价格,同时也激发煤炭产业投资。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286亿元,是2003年的12.1倍。(5)企业发展情况。企业规模快速提升,2012年末企业平均资产规模5.7亿元,是2001年平均规模的3.6倍。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有11家煤炭企业入围(全国共95家企业入围),包括神华集团、冀中能源、山东能源、山煤运销、山西焦煤、河南煤化、阳泉煤业、开滦集团、潞安集团、大同煤业和山西晋煤,较2012年新增5家企业。1.2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支撑难以为继。我国煤炭人均可采储量少,仅为世界的三分之二;开发规模大,储采比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煤炭资源开采条件中等偏下,可供露天开采的资源量少;资源回采率低,部分大矿采肥丢瘦、小矿乱采滥挖,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消费量大,占世界的48%。当前粗放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难以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2)开局矛盾加剧。东部煤炭资源日渐枯竭,中部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开发潜力变小,资源开发加速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煤炭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加。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压力增大,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3)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可靠性程度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低于先进产煤国家近40个百分点。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职工素质低、作业环境差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的80%。生产效率远低于先进产煤国家水平。(4)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水害严重,开采难度大,开采深度超过1000m的矿井39对。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亟需生产安全技术改造,占三分之一产能的煤矿需要逐步淘汰。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5)煤层气产业处于初级阶段。资源探明程度低,探明储量仅为资源总量的1.5%。中低煤阶煤层气开发、深部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等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管网等配套工程滞后,煤层气不能全部利用;瓦斯抽采项目规模小、浓度变化大、利用设施不健全,利用率仅为33.3%。目前实行的扶持政策激励效应明显减弱,企业积极性不高。(6)煤炭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等,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治理滞后。煤炭利用排放大量甲烷等有害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大。

2煤炭市场发展现状

2.1煤炭企业经营状况(1)煤炭企业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2013年上半年煤炭行业平均销售毛利率19.5%,较2012年同期回落5.4个百分点。受毛利率下降影响,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降至6.7%,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行业亏损面扩大至24.7%,较2012年同期上升6.8个百分点。黑龙江、吉林、重庆、四川、云南、安徽、江西7个资源赋存条件较差省区出现全行业亏损。(2)煤炭企业负债规模增加。截至2013年6月末,煤炭行业负债规模较去年同期增加4900亿元,同比增长18.7%。资产负债率提升至62.4%,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受到融资规模增加影响,2013年上半年煤炭行业财务费用支出同比增长了12.9%。(3)煤炭企业应收账款显著增加。截至2013年6月末,煤炭行业应收账款净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39亿元,同比增加18.9%。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9天,较去年增加15天,资金链趋于紧张。2.2煤炭企业应对煤炭市场下行的主要措施(1)开展多元化经营,参与火电、煤化工、物流运输等下游产业,缓释单一行业风险。上半年,我国煤炭市场总体呈现量价齐跌现象(产量下降约3.7%,煤价平均下降约15%),但煤炭企业销售收入总体保持稳定,同比仅减少1.1%,业务多元化起到重要缓冲作用。以中国神华为例,2013年上半年公司发电、运输业务收入比例已提高至30%,非煤业务的盈利增长部分抵消了煤炭业务盈利下降,销售收入不降反增,同比增长4.7%。(2)重点煤炭企业签订长期煤炭购销合同,平抑市场价格波动。自2012年末电煤双轨制实现并轨以来,神华、兖矿、晋煤等一批重点煤炭企业与电厂间通过长约形式签订一年期固定价格合同。在煤炭价格下行的背景下,固定价格长约合同对煤炭企业的保护作用愈发显现。(3)大型煤矿企业继续提高产量,以量补价。在全国煤炭产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大型煤炭企业凭借其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控制优势,继续提高产量抢占市场份额。2013年上半年,全国大型煤矿企业原煤产量同比增长16.4%,大型煤矿企业市场占比由2012年上半年的60.6%提高至74.6%,中小型煤炭企业受到较大冲击。(4)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期间费用。2013年上半年,煤炭行业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分别同比下降9.2%和7.2%,部分平抑毛利率下降和财务费用上升对利润的影响。2.3政府出台主要政策及救市措施(1)通过资源整合、安全监察等方式,关停小型、存在安全隐患煤矿,缓解产能压力。2013年3月,国家能源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关于做好2013年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重点推动四川、贵州、重庆等赋存条件较差地区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计划2013年全国将淘汰煤矿数量1256处,淘汰落后产能6418万t。6月,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联合制定《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对全国所有煤矿进行安全生产大检查。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要求2015年底全国关闭2000处以上小煤矿。(2)减免地方煤炭税费,降低煤炭企业成本压力,由限制转为鼓励省内煤炭外销。2013年7月,山西省《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的通知》,暂停提取煤炭企业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吨煤减少成本15元。9月,内蒙古自治区《关于促进全区煤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暂停收取煤炭矿产资源补偿费自治区留成部分和煤矿维简费。陕西目前也正在积极筹备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煤电企业清洁高效就近用煤,加快清理煤炭产运销环节的不合理收费。2012年以来,陕西、河南、重庆、贵州、内蒙古以及山东部分地区相继下调或取消出省煤炭的价格调节基金,调节基金范围在10~200元/t不等。(3)提高进口煤质量管理,减小煤炭进口冲击。2013年5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对在国内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和进口商品煤的发热量、灰分、水分和硫分等质量指标进行了明确限定。8月,财政部通知,8月30日起取消褐煤的零进口暂定税率,恢复实施3%的最惠国税率。(4)推动煤电联营、煤化联营,落实项目下游市场。2013年5月,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合并重组,组建晋能集团;8月,义煤集团并入河南煤化集团,成为我国第8家煤炭产能超过1亿t企业。(5)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鼓励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末,《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相继制定完成,明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已有21个煤炭深加工项目相继获得“路条”,其中包括15个煤制天然气项目、5个煤制烯烃项目和1个煤制油项目。2013年9月,神华宁煤400万t/a煤炭液化项目获得核准,成为“十二五”我国首个获得核准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6)下放核准权限,激发市场活力。2013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决定取消和下放117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国家规划矿区内新增年生产能力小于120万t/a的煤矿开发项目,核准权由国家发改委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意味着国家发改委以后只负责年产能不小于120万t/a的大型煤矿项目的核准。

3未来行业发展方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