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07

园艺的意义篇1

公共艺术作为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与校园的发展历史、学科传统、精神文化相伴而生的。任何校园公共艺术都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精神场所和环境氛围中孕育而成的,并且是在与历史、文脉以及校训精神的交融互动中获得发展的动力。从校园公共艺术的发展经历来看,在西方国家,校园公共艺术被看作是校园精神的视觉物化。借助公共艺术的设置来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擢升校园文化品位、阐扬校园精神的做法已获得普遍认同。诸如哈佛大学的“三个谎言”、密歇根大学的“翼胜利女神像”①、天津大学的“北洋亭”等。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其自身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雕塑而升华为一种校园精神的象征,于静默之中阐扬着校园的历史文化及价值取向。

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类型

校园公共艺术是放置在校园公共场所之中的艺术品,它作为校园文化形象的载体,不仅维系着学生对校园的梦想、记忆,同时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最为直观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等形式呈现的校园公共艺术所传递给师生的也不只是其视觉形象本身,而且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验。因此,校园公共艺术天然具有承载学校的历史、文脉、记忆以及展现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透过它可以从中感知过去、憧憬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公共艺术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1.纪念型公共艺术纪念型公共艺术也称之为历史型或记忆型公共艺术。任何优美的校园与优雅的环境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积淀而成的。历史的痕迹会深深地烙印于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砖、每一栋建筑之上。它们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和记忆,并且在变迁中被传承下来。这些历史的缩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校园特有的历史文脉与文化景观。如哈佛大学为纪念该校的第一位捐赠者约翰•哈佛而设立了“哈佛”雕像,天津大学为纪念“北洋大学”创立100周年在校园中心建立了“北洋纪念亭”。这些凝聚了学校足迹的雕塑或建筑物,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向学生诉说着它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记忆。

2.励志型公共艺术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放置在校园中的公共艺术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起到激发意志、立志学业的作用。如剑桥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尊名为“吃时间的虫子”的挂钟,在钟的顶端雕刻着一只凶猛的蚂蚱,时钟每分钟的第一秒它就张开嘴,最后一秒闭上,吞食时间。钟摆是西方的棺材造型,每到一点钟的时候它就会重重地一响,以此来提示人们距离死亡又近了一步②。这座公共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就是提示学生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时光。以免若干年之后又哀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设施型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既包括雕塑、壁画等纯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具有实用功能的设施品。诸如安置在公共空间中的路灯、座椅、电话亭、垃圾箱、井盖、报亭以及导视系统等。这些艺术化的设施在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同时,又能让他们享受到艺术带来的和美感。因此,设计良好的公共设施不仅能使学生直接受益,同时也能使整个校园环境更加美观、和谐和更具文化品位。

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

公共艺术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这也决定了它的功能和价值属性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置于校园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担起传承学校文脉、提升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此而言,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改善学生审美意识、增强校园美誉度著名艺术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曾说当代的“美盲比文盲多”,在校园中这种情况也是如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改善校园环境做起,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前由于快速的校园建设,导致很多学校的整体环境不佳,缺乏可游、可观、可居③的美丽景观。而公共艺术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通过公共艺术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作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人创造环境,环境改变人。”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需要刻意地说教,而应该置一组公共艺术于校园一隅,让学生与艺术零距离接触,在艺术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自然也就提升了。通过具有美感的公共艺术的设置,在改善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又增强了校园的美誉度。这或许就是公共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2.突出学校特色、形成身份认同当前我国各类学校上千所,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脉、学科特征以及专业特色。突出这些特征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本质所在。在当前的校园建设中,尤其是在新校区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校园规模的宏大、建筑的威仪,而忽视了特色的塑造,从而产生了一种“雷同”的现象,除校名不同以外,无法从视觉形象上区别校园的特色。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可以借助公共艺术的形式将自身的文化特征、学科特点和发展历程等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呈现,来体现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的身份认同。

3.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公共艺术除了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对于净化人的心灵、提升学术氛围也是大有裨益的。校园是育人的场所、文化重地,这是校园与其他机构最大的区别之处。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之中,校园如何特立独行地保持它的安详、静谧,使学生不受物欲的干扰而能够潜心学术,公共艺术的作用将不可小觑。通过将著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公共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与这些历史名人或事件的“对话”中,对学生的心灵形成一种引导或激励,就可以于潜默之中净化他们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这些体现名人或事件的公共艺术同时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论

园艺的意义篇2

关键词:园林艺术室内设计专业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79-02

随着改革开放和房地产行业的兴盛,室内设计专业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各类高等及本专科院校纷纷开设,它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程序与方法、施工工艺),艺术表达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以及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业人才,各类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都在课程选择和设置上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旨在为提升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开拓思路,寻找方法。本文就室内设计专业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进行以下分析。

1建立审美意识,培养艺术修养

室内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园林艺术课程,主要通过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和图片、视频资料欣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园林美的特征、园林构图艺术法则、园林风景艺术、园林空间艺术、色彩构图艺术等理论知识。是以园林艺术教育为目的,讲解中西园林艺术史,园林组成要素特点和作用,使学生了解各造景要素进行艺术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园林作品、欣赏园林作品和创造园林作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建立审美意识。

2启发创意思维,丰富设计方法——园林景观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就是通过信息重组改进或改变旧对象的过程。创意的本质就是改变。

为了把特定空间所具有的特殊的气质和魅力表现出来,室内设计工作需要根据空间中需要的用途和性格来塑造最适合的空间形象。在塑造古典含蓄的空间气质过程中,可以在布局上采用传统江南古典园林的分景、隔景、借景、对景等方式,同时,在空间转换、交接置景的处理上和造型上有所突破,从而营造出具有神韵的室内环境。

(1)围而不隔,隔而不断

在室内设计中,空间的组织和划分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江南园林设计中,通过园门、假山、围墙等元素的运用使得风景曲折多变,层层深入,即“分景”。通过“分景”可以形成空间的功能划分而又保持彼此之间的联系。

另外一种空间划分手法叫做“隔景”。在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设计中,有许多大园林中嵌套小园林的园林布局形式。这种“隔景”的应用可以使空间整体布局灵活,划分合理,增添了空间趣味。将这种手法应用在室内设计的空间设置中可以起到增情、添景、烘托气氛的作用。

(2)借景与对景

“借景”即为利用园外之景扩展院内景色欣赏方位,富有延伸感,过度和谐;“对景”是在园林中的不同位置通过门、窗、洞等实现景色互借。无论借景还是对景,都是丰富远景,扩展空间的手法。室内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手法来丰富室内空间结构。

3园林配置要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为了增加室内环境艺术气息,陶冶性情,利用园林景观要素来进行室内景观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形式更加多样化,层次感更强。园林艺术中的景观配置要素主要包括水体、山石、植物、建筑等。在室内设计专业开设的园林艺术课程中,将有大量课时用于讲解这些园林基本要素配置及设计方法。

园林景观元素运用于室内设计的手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水局组景、筑山石景、观赏植物组景、亭阁组景,以及园林建筑小品等。其设计要点如下:

3.1入口门厅

室内入口处布置简易景观,可以达到占地小,突破常规的空间效果。在塑造入口景观时需要注意三点:(1)装饰风格一致性,整体烘托室内气氛;(2)注意设计实用性和功能性,掌握好入口空间比例尺寸;(3)结合实际条件,灵活确定组景方式。

3.2厅堂共享空间

作为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厅堂共享空间设计和组景设计都比较讲究。可以利用峭石、碧泉、蹬步眺台,蕨草苔蔓等内容的组合布景,来构造一个雅致、幽静的室内景园。同时,利用这种组合,形成室内景色从近赏景、俯视景到眺望景的层次过渡,使得厅堂空间层次丰富,过渡自然。

3.3过厅与廊

过厅是一个过渡空间,连接了室内两个功能空间,选用石景或景载组合这样的小景来点缀和补白。廊是室内交通空间,由于其常位于转角处或者交汇处,采用盆栽组景形式可以塑造幽静

4中外园林的发展与分类对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

园林艺术课程开始以概述来进行导入式讲解,其后,把中外园林发展历程和类别及特色作为整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概括其内涵,提炼其形式,用于拓宽室内设计的风格与样式当中。

从园林发展体系上主要可分为东亚(中国)体系、欧洲体系和西亚体系三大世界园林体系和现代城市园林。每一种园林体系都经过了漫长而不断变化的过程,并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文化。

中国园林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其中,明清时期的园林形式对现代室内设计风格的影响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建筑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要素,对室内设计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众所周知,室内设计的发展史在近现代之前都是包含在建筑发展史之中的。明清建筑的一些基本构件和装饰元素,如檐、梁、柱,瓦当、垂脊兽等吉祥符号,以及一些室内明清家具和装饰陈设品,经过设计后都可作为中式风格室内设计的表现形式;(2)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造景手法,以及文化意境对室内设计的风格也颇具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写意,施法自然,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具体可表现为不对称,曲线,自然材质等方面。为创造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风格提供思路。

欧洲园林体系兴起于古希腊时期,讲究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并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列作为主要形式的,后又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各国园林形式各有不同,主要包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宫廷式园林,以及英国自然式风景园等。欧洲大陆园林中严谨的中轴对称,几何形道路、水体布局,修剪整形的植物造型,追求形似及写实等这些特点,都可以和某些建筑和室内风格相结合,运用到室内设计中。如欧洲传统风格: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而发展形成于18世纪的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是以开阔起伏的草地,自然式种植的树丛,顺应自然的河流和湖泊,蜿蜒的小径为特色,去除一切规则式痕迹,与其它欧洲园林全然不同。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上则可与一些自然风格相结合,如田园风格,美式乡村风格等。

与中国园林及欧洲园林相比,西亚园林体系和除中国外的日本园林或其它亚洲园林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可以概括提炼这些园林的形式和特点色,结合如传统伊斯兰风格、日式风格、东南亚风格,以及其它地方主义室内设计风格,来丰富设计语言。

5适应市场,与时俱进——在室内设计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而园林艺术对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下室内设计从业者最需要树立的生态意识。把室内设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更好的融合,或将建筑内部加入绿色植物、水体、山石等园林要素,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身心需求,不但提升了室内设计的环境质量、艺术水平,还体现了设计师绿色环保的素质,适应力目前市场的需求,可谓与时俱进,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室内设计专业开设园林艺术课程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为学生丰富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园艺的意义篇3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而广义的素质又指http://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艺术教育在育人方面,特别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有着独特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处处是艺术,处处有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衣食住行、举手投足皆艺术,接受艺术教育是提升学生的生存状态、生理品质、潜力开发的有利因素。

一、从学生个人方面来看

(一)道德素质

人的品德素质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德育来实现的,德育是培养人们优良品德的主要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对德育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艺术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艺术教育具有较强的社会政治功能,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艺术教育对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人的政治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涵养德行和调节性情,塑造完美人格。艺术教育是陶冶性情所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也是促进美的人格形成的必修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赋予学生的认识和创造活动以及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发展和满足以特定方向的审美教育,涉及正在成长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审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儿童和青少年审美和道德标准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可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化功能,可以增强德育效果。这种效果往往是德育自身所不可及的。中央实施“五个一工程”正是运用艺术教育手段来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因为,艺术教育“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子·乐论)

3.艺术教育具有陶冶功能,对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激发人们积极、健康的情感,坚韧顽强的意志和健全的性格。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亚里士多德以音乐为例指出:“音乐应该学习,并不只是为着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美是一种心灵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二)智力素质

以开发智力为主要形式的科学知识教育侧重于理性,较为单调、枯燥、刻板,逻辑性较强。艺术教育则具有形象性、创造性、感性的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开拓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钱学森在科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音乐,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常给他介绍音乐艺术。正是由于受到了艺术方面的熏陶,才使他视野更加开阔,想问题也更宽一些。他说:“只注意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所以他非常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马克思认为:精神活动是最使人向往的一个活动领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的智力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脑科学、生理学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实施的是一种全脑教育,它对于大脑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教育具有启智、增识功能。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它能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才智素质的重要方式。

1.艺术教育的内容博大而精深,艺术教育是获取文化知识的窗口,艺术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内容是广泛的,无论从艺术的哪个门类来讲,无一不是深厚文化的结晶。仅就《诗经》而言,它是一部包含丰富的自然知识的著作,仅涉及动植物名称的就有300多处。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认识自然的结晶。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厚积而薄发的文学艺术家的知识积累的产物。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艺术教育。

2.艺术教育在培养智力和能力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的智力和能力素质包括很多方面,艺术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其每一个方面,较突出地表现在对审美和创造能力的作用上。人的审美能力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美是具体的,具有最确定的感性形式。另一个层次,美是超越感性形式的最抽象的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就是要是人对美的理解从第一个层次到第二个层次,并使这两个层次统一起来。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对他的智力素质及文化人格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和丰富个性生命,使之具有自

转贴于http://

发涌动的创造欲望和动力,高度敏捷与发达的创造能力和自觉的创造意识,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的创造力提供不竭之源。

(三)身体素质http://

1.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实施美育,因为体育应该是健与美的结合。各种体育活动都要求人体各部位动作协调,优美雅观,富有节奏感。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会使体态更加健美、更加匀称。在大学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都很喜爱艺术体操,它既是艺术教育,又是体育,是二者的结合。可以说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最能充分体现艺术体操的韵律和节奏,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观众的审美情感,惊险的动作又强化了音乐艺术效果的表达。在体育竞技中加入音乐会使体育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体育训练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量,艺术教育对情感的愉悦能够将意志力量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为,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的。除了在运动中要求人的动作要协调灵敏外,在生活技术操作中也需要人的双手、形体和大脑变得灵活协调。

2.艺术教育是身体素质提高的有力助手,二者有着目标的统一性。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主要的手段是运动。人们发现通过接触艺术作品,感受艺术美可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便是艺术教育的功能之一。几乎每一项运动都离不开艺术美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运动本身就是美,运动的目的在于追求特定意义上的美。

(四)审美素质

学生通过接受艺术的教育,能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艺术教育凭借着特殊的审美教育方式,引导人们在美的感受、鉴赏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个体人格的完善和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全,它不带有一般教育的强制性,而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情感的激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能更加全面、更加具体地感受现实生活。艺术通过审美方式的教育,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能素质

艺术教育还要使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要引导学生参与制作过程,在身心运动中体验审美的乐趣和把握各种活动的审美特征。这就是一种劳动技能的锻炼,例如:绘画、工艺美术、剪纸、雕刻雕塑、写作、演奏乐器、创作音乐、练习书法,等等。这些具体的教育课程,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对艺术创造的亲身体验,以及培养一种劳动的技能。

二、从学校方面来看

艺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服务,还要为学校服务;不但要体现高职高专特色,而且要具有每所学校不同的鲜明特征。这样才会让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依托高校文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每所院校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校徽、校训、校歌等是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教育可以与其相结合,可以通过举行唱响校歌、诠释校训等相关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宗旨牢牢印在每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为学校而自豪。通过艺术教育多方面的努力,学校的形象在不断提升,品质在不断改善,而艺术教育在高校建设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园艺的意义篇4

关键词:巴洛克;园林;元素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80-01

一、意义与背景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豪华奢侈,且具有浓重享乐主义的色彩;2.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却又不失静逸的色彩,庄重而严肃;4.空间感和立体感是其艺术的特色;5.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欧洲园林也受到其深刻的影响;6.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7.脱离世俗的观念,注重浪漫主义色彩。

巴洛克艺术风格不断地发展、延伸及演变,扩展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影响其发展和风格的走向,其中就包括园林艺术这一设计艺术。无论是古老悠久的意大利园林,亦或文明世界的法国园林,都深深地刻上了“巴洛克”的印记,影响着世界园林艺术设计。无论是巴洛克风格中的曲线所表现的狂乱,还是直线的的庄严、凝重,都被无限地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

二、运用于园林中的巴洛克风格造园要素

(一)轴线

第一,拥有无限延伸的特性。轴线延伸出花园的界限以外,连接自然和建筑,体现动态和自然的花园布局;第二,是景观序列的展开依据。最好的景观布置在主轴线周围,距离主轴线越远,人工化就越弱,形成主从有序的景观序列。这一思想到了法国,结合法国的古典主义有了新的内容,凡尔赛花园里,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配上几条次要轴线,还有几道横向轴线。这些轴线和大路小径组成严谨的几何格网,主次分明。轴线和路径伸进林园,把林园也组织到几何格网中。整个花园就像是路易十四官僚制度的图解;第三,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人们一进园门,笔直的主轴线就引导人们被引往园外景色的视线被引向宫殿的视线。

(二)林荫道

林荫道是欧洲西方古典园林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后世风景园林的影响十分重大。欧洲古典园林除了英国的风景园之外,基本都是几何构图的,道路系统也是各种直线的平行和交叉。道路两旁列秩以两到三排树木,这便是林荫路。林荫路起着联系景点,创造深远透视,引导视线等作用之外,对于巴洛克艺术来说,林荫路相当于城市中的“界面”。

(三)水景

意大利的花园中,水一直都是相当重要的造园要素,而且往往是动态的形象。奔流的水给花园带来了光影的明灭闪烁。

园林中对于水景的合理利用,更加丰富了其整体流线形式的动态美,将巴洛克风格所表达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意大利庄园中古老神秘的跌水、喷泉,让游人不禁进入到它幽静的氛围中,领略主人和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意境。

(四)绿色雕刻和刺绣花坛

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花园中就盛行修剪树木,做“绿色雕刻”,到了巴洛克时期“绿色雕刻”的题材更加为丰富,技术更加高超。

16世纪的花园常常划分为大小相近的植坛,比较简单的排列在一起,各自结构图案。而到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下,花园中的植坛图案开始变得复杂,以回环的曲线为主。同时面积增大,不再划分为一块一块的,有时整个花园就是一幅图案。法国人在这些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法式的刺绣花坛,一时间风靡欧洲。刺绣花坛也是大多有常绿的黄杨构成,图案带有巴洛克趣味,一方面由于法国或其它欧洲国家的皇家园林用地面积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法国君主专制整体带来的“伟大精神”,使法国式的刺绣花坛显得要比意大利的植坛要大方许多。

三、结语

巴洛克的特质在绘画与建筑中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在城市规划中由于范围太大,建设周期长等原因表现得稍弱,园林相对来说可能无法谈得上特别典型的巴洛克特质,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的园林设计者大多本身就是建筑师,而且人们在城市上难以实现的梦可以以在园林中实现,因而园林中必然带有浓重的巴洛克味道。而且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古罗马园林的仿造,此时园林艺术有了许多新的元素、设计手法、设计理念,是艺术史上的进步。

巴洛克风格在园林中的运用,推动了欧洲古典园林的发展,形成了其自身的风格,成为欧洲园林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时期,无论从历史意义或艺术品味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无论它是否在学术范围内被接受,可以得知的是,它的艺术成就已经被大多数欣赏者肯定。

园艺的意义篇5

从上述简略的艺术经历可以看出田园的艺术的资历是完备的,从中央美院到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从中国到西方,从现当代到古典,都有充分而完整的历练。如果退回去半个多世纪,肯定可以用“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来褒奖,但田园这一代中国艺术学子,幸焉与不幸,成为了他(她)们的命运的宿命,想当年他们的前辈如徐悲鸿、吴作人、吴冠中等等,在欧洲留学的经历,在时间上和学习成果上,与田园一代并无多少优势,但是归国的命运和发展就是二重天了,或者言田园还辈份差了一筹,即或如陈丹青等才华超群的人,归国后的命运也令人感慨唏嘘,这就是所谓“英雄史观”中常常困惑史家的问题—运也!势也!如是我们就要引用一句古语:“运去英雄不自由”。

当然一个真正献身和热爱艺术的人,不应为“命运”、“时势”所累所惑,这不是个人所左右的问题,而自己的事情,惟有艺术的本体。

田园这一代艺术家,教育的经历和艺术学习的经历是在一个中国变革的大时期,可以说和父辈比较他们生辰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就艺术而言,这就是一个所谓的“新感性”时代,“新感性”的命题,出自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原意为“通过艺术和审美重塑人的“新感性”,从而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和力量),形成新的感性和理性的整合关系”。所以,国内的批评家,将田园这一代艺术家定义为“新生代”,实质上首先是从他们的艺术的精神法则来概括的,而根本意义就是指他们的艺术创造程序中,生成艺术之前,人的感觉和艺术的感性材料在艺术家主观上都不一样了,发生根本的变革了。这是因为“艺术是在感性中表现真理的”(费尔巴哈),感性的前题变了,艺术的形态和表达也就都随之改变了。

田园的前期作品在人物主题表现出了非常突出的才情,这突出地表现在她的一幅表现“全家福”样式的作品中,在这幅作品中,画家表现了父亲、母亲、妹妹和我的这一群像式主题中,强烈的风格化语言,人物形象表达的“谐剧式”处理,传达出了画家对亲情和家庭某种非传统“全家福”式的情蕴,这无疑是现当代精神和情感对一个古老主题的全新诠释。但田园新的人物主题系列作品中,面貌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了说明她这个根本的,具有“新感性”意义的变化,我不妨以她新作品系列的同样主题—即表现“家庭”和“亲情”的同类作品作一个简略的比较,就可以突出画家在精神、情感、观念等层次对同一主题发生了多么深刻的变化,在新的作品中,伦理价值让位于了人性价值,这个变化,说明画家完全在人格上成为一个现代意义的独立个体“人”。

在田园的人物作品有非常明显的心理学层面的揭示,她作品中的人,都是具有明显个性意识的人,从弗洛依德心理学人格模式层面,这就是所谓“自我”的意识,“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所以就中国人整体的角度看,中国人从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开始,“自我”就在没有自觉意识的状态下,开始确立了,“自我”的获得和确立,其实人是否成为现代人的一个标志,所以从这个意义说,田园作品中的形象(基本上是她的同代人)非常具有现代社会学的认识价值。

在田园的人物主题中,人物都具有很清楚的“存在”感,他(她)们,显然不是为“理想主义”活着,而是为“当下”活着,当然他(她)也对明天充满着期待和希冀,但没有理想主义色彩。

田园的静物系列,并不是通常意义的静物主题。自塞尚之后,静物的表达被赋予了主题的意义,作为一个“物”的类,它和人物的“物”一样,被赋予了超越“此物”的普遍意义。当年塞尚发出豪言:“我要用一个苹果震动巴黎”。此后静物就不是一个平常之物了,它的“物性”,随着艺术家的表达而被赋予了人性、神性、文化秩序,甚至物象构成等等多重意义。

显然,田园的静物主题系列作品也是沿着塞尚这个理路走下来的,她的作品中,一张桌子、一个瓶子、一块布料、一个花盆等等,都是被画家点化了,被赋予某种生命存在的“物”,这是“此在”之物,是超越了传统审美范畴的物类,于是“是物、非物、还是物”的意义转换,静物就被赋予了某种哲学的意味了。

园艺的意义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人性化;生态性设计

abstract:inthegardenplanninganddesigntofocusontheartoflandscape,theavant-gardeoftheinheritanceoftraditionalcultureandtohighlightthelandscapeplanninganddesign,emphasisonthebasicideaofuser-friendlydesignofthelandscapeandecologicaldesign.thesametime,tobeconsideredinthedesignoftheprincipleofeconomicrationality,withminimumcapitalinvestmenttocreateapleasantlandscape.

Keywords:landscapeplanning;humane;eco-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

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园艺的意义篇7

论文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突出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重视园林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及生态性设计等基本理念。同时,在设计中要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的景观环境。

园林景观的美学功能和艺术性是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之一。当景观设计解决了园林景观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其永无止境的追求。当园林景观在其功能基本一致时,园林景观的艺术设计风格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这种园林景观就能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人们在心理上对这种设计形式的接受,以便实现设计师在经济、道德、大众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强化所设计园林景观的社会认同感。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强调基本理念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园林规划设计的艺术性

园林规划设计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能为目的再创造。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纯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艺术家们吸取了电影、电视、戏剧、音乐、建筑、自然景观等的创作手法,创造了媒体艺术、行为艺术、光效应艺术、大地艺术等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些反过来又给其他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以很大的启发[1]。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从现代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形式语言。而对园林规划设计中影响最大而且稳定不变的主观因素是人类的感官对园林景观的感觉。因此,自然景观也好,文学绘画也罢,对于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三维空间为主的园林景观视觉毕竟是其核心基础。从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因此,园林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园林景观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考虑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我国园林规划设计艺术正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综合。

2园林规划设计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扬弃

园林规划设计离不开生活,并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2]。一个国家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都是以本国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背景的。对于园林景观的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就不可能成功。中国园林是世界三大古典园林之一,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我们还要接受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进行创造,以促进中国具有世界性、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规划设计学科的迅速形成。

3园林规划设计的前卫性与多变性

园林规划设计既然是艺术,就要有一定的时代性。在最近的半个世纪中,艺术设计从一开始就扮演着前卫的角色。园林规划设计发展至今,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城市的发展,园林规划设计都起着先锋的作用[3]。因此,作为园林规划设计师,必须把握住那些相对稳定而不变的园林规划设计元素,并能接受新的设计元素,包括新理念、新材料,紧跟时代的发展。事实上,要设计一个好的园林景观,不管其形式有多么新颖,如果没有传统的精华,没有未来的展现,就很难能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珍品。

4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创造

园林规划设计的意境美是指通过园林景观的结构、图案和文字所反映的情意使消费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景观的意境产生于园林景观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客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当然,不是所有园林景观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我国多年来园林规划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中国园林景观外形设计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4]。通过这种意境的创造,在空间物质化的表现与无限的联想之间,以空间、形体、文化、寓意所呈现出的信息载体,它涉及这样一种理念:即存在着一种超越个人理解力并能借助于一种中间媒介达到的群体共通的普遍的状态。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来寻求、创造、组织、表现这些中间媒介,这是工业规划设计中最为基本而重要的工作。

5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设计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设计师从关注园林景观转移到关注到园林景观的使用者上来,以设计出更人性化、使用更便利、使人愉悦的园林景观为重要目标的设计思想。使人愉悦是人性化设计的审美原则,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感受到设计的精巧而产生愉悦感,同时,将这种愉悦感升华为一种审美意象,从而真正体现出设计为人、以人为本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思想。园林规划设计其主题是人本身,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本身,人是园林规划设计的中心和尺度。因此,把心理学、行为艺术等学科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领域,研究设计的目的与人的行为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互补关系,扩展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分析现代成功的园林规划设计实例,不管无心还是有意,所有的设计大都取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印象,取自历史上由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原因创造出来的园林景观。6生态性设计

由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生态环境逐渐恶劣,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等思想贯穿于景观设计、建造和管理的始终。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环境对人心情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5]。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

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项目条件,把所设计的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当地的民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恰当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注重成本,从而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优美动人的园林景观。

7参考文献

[1]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78-80.

[2]周武忠.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0-94.

[3]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J].广东园林,2005,28(2):6-13.

园艺的意义篇8

关键词:世界园林文化,中西园林艺术,共性,民族性,地域性,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高要求,利用人工的手段,来开辟山水,栽培植物,达到观赏与居住合二为一的环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下文就通过它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并且对现代园林艺术今后的发展作了预测。

一、共性

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一定的共性,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常常会用典型的形象来反映并且表达出来,它的独特魅力会影响人的情绪,也同时陶冶了情操。因此,无论是写意山水园林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具有君权权威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都是有共性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体现它们的共性。

1、它们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空间艺术

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还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它们的主要园林构成都是植物。造景的主题常用植物的形态、色彩、芳香等特性来表达,这样一年四季的景观就会有大大的不同。植物的生命性决定了中西园林艺术的生命性,它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2、它们都是功能相结合的科学艺术

中西方园林,艺术性是首先考虑的方面,同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等都也需要兼顾到,就是所谓的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统一。

3、它们都有社会同一性

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也会存在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基本相同的社会意识,也就有了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这两者的社会同一性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它们的服务对象上。

4、它们都有艺术的综合性

它们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空间的多维性和较强的兼容性。中西园林艺术把文学、美术、音乐、绘画等许多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独特的自然艺术中。

二、差异性及原因

虽然以上阐述了中西园林艺术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与地域特性等的存在,它们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1、艺术风格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远看就像一幅优美而立体的山水画卷,注重的是自然美,把自然美的规律转化为人工美,并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别有诗情画意。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相比,注重点就明显不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注重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讲究前后、左右、上下对称,有时连园里的花花草草都修剪成一样的几何形状,绝对是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一种艺术风格。

英国古典园林居有皇家风范,以大山、大水、大色彩的大的自然山水园,主杆树种高大舒展,乔、灌、地被层错落有致,每个细节都处理的非常完美。

2、艺术风格差异产生的原因

由于历史渊源、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城市布局、物质条件、宗教等因素响的影响,中西园林艺术形成了浑然不同的风格。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

(1)历史渊源

中国园林艺术,在刚开始发展时就崇尚自然的景象;而西方园林艺术在发展之初,则是出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例如,法国的花园起初就是一块花园菜地。

(2)哲学基础

中国园林艺术,一般认为起源于老庄哲学。老庄生活的年代是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政局动荡、战乱频频,士大夫阶层心中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只能寄情于山水,来逃避现实,这样一来,就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

西方园林艺术,是受了西方哲学、美学、政治的影响。从哲学基础来看,笛卡儿的唯理论影响比较深,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结构,结构一定要清晰、明确,从而那些对称、规整的几何图形就逐渐反映在了西方园林艺术,特别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上。

(3)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的差异,也是造成中西园林艺术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园林艺术,当时因为政局动荡、战乱频频,都城常选择在易守难攻的地方,要么沿河,要么居高临下,这样一来,自然环境的创造就尤其重要了。

反之西方园林艺术,由于集权制的建立,建筑布局比较偏爱整体统一。

其实,不管是崇尚人工美的西方园林艺术还是注重自然美的中国园林艺术,它们的形成,都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所致,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一种追求。

(4)物质条件

中西方物质条件的差异,也是造成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土地辽阔,山川众多,是园林创造的灵感源泉,把峰、岩、风格各异的假山等摆放在园林中,使人们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西方的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希腊。那时正值奴隶制社会,古埃及除了尼罗河有肥土壤,其它地方都被沙漠覆盖。于是,古埃及人就把“绿洲”作为摹拟的对象,再加入几何学,就形成了早期的西方园林艺术。

(5)宗教因素

宗教与园林,看起来是两个风马牛不及的两种事物,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园林内在的文学艺术形式与力量推动了宗教的传播、发展,园林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们的宗教生活。

中国园林艺术中,佛教的影响最大,出现了较多的寺庙园林。像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西方园林艺术中,基督教的影响最为普遍。这是因为欧洲在中世纪时,掌握经济命脉的只有教会和僧侣,园林艺术便里得到了发展。

三、发展趋势

即便中西园林艺术由于各种背景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有着鲜明的风格,但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的想法是一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西园林艺术逐渐从以视觉景观为主,而转化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环保的概念也深入到了园林设计中。

参考文献:

《园林艺术》,元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1.

园艺的意义篇9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作为校园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艺术,是传递学校文化精神、塑造学校形象的物质承载者.研究大学校园环境下的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形式的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空间环境的公共艺术大多数以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态出现,作品主题单调、形式老套.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现状,通过对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的分析,探讨当下的高校校园环境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途径.

关键词:公共艺术;高校校园;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J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45-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资助(10YJC760051)

公共艺术一般存在于特定的的公共空间环境中,并在实际功能和文化心理方面与周遭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存在着整体性的利害关系[1](p12).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一般是指能满足视觉美感的视觉艺术,如建筑、雕塑、景观、生态艺术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介入,公共艺术在形式和内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

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和兼容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属性也具有多元性与多义性特征.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装饰和美化环境是公共艺术的最基本功能.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大学校园作为育人的场所,存在于此的公共艺术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一种“文化符号”.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一是能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二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价值观,让身在其中的学子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是能营造有意义的美学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起到净化心灵、提升学术氛围的作用.当然,公共艺术存在于大学校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能唤起青年学子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认识,能够长时间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与对周遭世界的认知;它也会成为学生身份的标识,在塑造学校的独特性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是存在于校园内的服务于师生学习、交往等功能的景观元素,这些景观元素也都是校园里最常见的特色文化.包括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雕塑、建筑,以及各种碑、亭、桥、池、石等.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是通过创作公共艺术来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鉴于公共艺术对于校园环境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创作途径的探讨.

1目前国内高校校园公共艺术的基本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校园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庞大的校园、奢华的建筑背后隐藏的却是校园思想文化的贫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渐的消失和淡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整体规划

当下国内高校校园中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少见,无论学校规模如何,都会设置一定的公共艺术作品.常在入口的公共空间处设置带有一定的主题性的雕像或是喷泉,是大多数高校标志性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在校园内部空间中对于公共艺术的处理却很粗糙,常见的壁画、文化石、公共标识等随意的放置在草坪或是间隙的空间里,显得杂乱无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原先的一些公共艺术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教育功能和美化功能,没有及时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更新,导致一些公共艺术沦为校园里环境的垃圾.

1.2缺乏个性,设计形式雷同

城市曾有“千城一面”之说,而存在于高校校园空间的公共艺术也有此趋势.目前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占据了公共艺术的设计领域,在中国的很多广场和街道经常会见到一些国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作品.这些公共艺术无论在造型、材料的选择上都趋于雷同,使得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面孔,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公共艺术地域特征的缺失,使得大学校园也失去了个性,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校园景观陷入了“千校一面”的窘境.这种不分场所的照搬,忽视了作为具有人文理念和学科特色的大学精神,也忽略了场所和公共艺术的共存关系,让本来是为了体现学校校园精神的公共艺术失去了原有的存在价值.

1.3对校园文化缺乏传承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都是由新老两个校区组成,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常常是两个区域各自为政,没有联系和传承.每所校园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所院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曾构建过自己的文化特色以及与之适应的校园景观环境.某些公共艺术更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一座学校的成长,同时这些历史痕迹作为时间线索穿梭于校园,增加了校园的可辩识性,让校园文化不断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授之以渔”的高校氛围不仅源于学术的存在,更源于潜移默化的文化传统氛围的熏陶、对校园历史的尊重.新校区往往是一味的追求新奇的形式,对学校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理念未能做到传承和延续,形式上一味的追求新超和时尚,忽略了对原有校园文化的继承和延续;而很多老校区中的公共艺术造型呆板、主题陈旧老套、景观绿化无规划和美感、放置环境背景的选择杂乱无章等.

1.4设计缺乏人性化

我们经常看见一些公共艺术孤独的存在于空间中,没有人会去驻足观看或是参与其中,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切感或是缺乏人性化设计.存在于高校空间的公共艺术,经常会见到材质或是尺度不够人性化的公共艺术,原本是为了师生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元素却成为人们无视存在或是无足轻重的物品,如石材的具有功能性的景观椅凳,夏天太热没法坐,冬天太冷坐不了.存在于高校校园里的公共艺术要让生活在其中的师生感到亲近,在人-公共艺术-环境的审美场域中,达到公共艺术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从而达到交互的情境.

2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的设想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5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50余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科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是典型的综合性大学.目前校园内公共艺术作品很少,老校区仅有图书馆前的立体雕塑和第一教学楼入口的上世纪80年代所作的木质浮雕.新校区校园环境公共艺术精神集中表现在行政办公楼前喷泉广场.这是个开放的空间,六艺柱、湖边的喷泉平台、沿湖的公共椅凳以及湖边的刻有“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校训的文化石.这个对全校有重要意义的公共空间,其形式简洁,材质单纯,引古思今,表述了学校对科学理性精神的追崇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总体来看,整个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与校园面积和楼宇的分布并不均匀,新旧校区的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感和规划意识.对于一所历史并不算悠久的高校来说,加强和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外在形象和内在文化素养有着急迫的要求.基于目前学校校园规划的基础,在遵循环境与特殊受众的互动原则的前提下,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创作主要可以从两种形式入手:长期性公共艺术和暂时性公共艺术.

2.1长期性公共艺术.

长期性公共艺术常常会被当做一个特定环境空间的精神地标.“不变性被社会赋予价值.人们总渴望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通过它本身的永久性来传达永恒的意义”.[2]细数国内外的名校,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会记存一些该校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清华学堂门口的日晷雕塑,上面篆刻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伯林顿大学校园的情景雕塑……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在校园建设方面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整体规划入手.根据绿地、场所环境的需求,保证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休闲、思考、集会诸方面的活动,营造出校园应有文化意境.诸如结合新校区实地草坪空间、地形,选择不同自然环境的石头任其自然的撒落在地面上,形态各异、色彩不同,使人感受一种丰富的自然想象和涌动的青春活力,校园环境的人文色彩在不经意中得以显示.在处理新老校区的整体性上,由于建筑是学校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缔造者,校园公共艺术应该与校园建筑形式融合,从而使建筑特点和文化氛围得到进一步加强.犹如放置的雕塑本身表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置放的环境由此富有了内涵,令人感受一种校园的历史与文化的守望.如老校区图书馆是历史比较长的建筑,两栋建筑围合的公共空间一直空置在那里,可以结合建筑的风格设计一组雕塑和景观小品与之结合,创造出学习的氛围.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往往能达到纯粹形式行的更加让人感到亲切.

其次,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选择主题性的表达.高校校园给人们的感受不只是视觉印象,而是一种校园文化精神的张扬.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根据具体环境塑造和表现学校的精神内涵.依据校训“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可以在校园主门入口处设计一座具有展示学校历史人文内涵的公共艺术雕塑,让每个进入校园的人首先就能感受学校蕴含的育人理念.形式上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同时也可在不同的院系门前放置结合院系学科特征的雕塑、景观小品等,这样可以给每个院系增添自身的学科特色.在题材上,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理念,用教育、学习、研究等相关的素材、名人励志求知进取的精神等诸多内容为对象.

最后就是艺术性表达.作为存在于校园环境中的公共艺术,必须保持其文化品位,拒绝平庸无趣的作品.当然校园公共艺术的设立也不能单纯追求艺术品的堆砌.针对目前安徽工程大学校园环境公共艺术作品数量偏少的情况,可以在主要道路的两侧、学生宿舍公共区域、以及校园湖面水系两侧增设一定数量的文化景观雕塑和小品,根据所处的环境选择富有创意的、有品位的、新颖的,做到与环境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作品.在保持艺术自身的纯洁、唯美的同时,作品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高尚的情操、追求完美理想的形式.

2.2暂时性公共艺术.

对于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具有文化语境的教育场所来说,暂时性的公共艺术就要创造更多的临时的教育情境空间、教学空间,同时担负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传播.

暂时性公共艺术从开始设计到完成展示,经历的时间都较短.“瞬间的真实性可能是最具说服力的”.这个特点对于安徽工程大学这样一所作为拥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综合性高校来说,可以为课程教学带来很多创造性的授课方式.目前艺术学院有环境艺术、平面设计、广告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实践性都很强,很多课程作业都是以实体的形态展现出来.比起放作业放在艺术展厅里,还不如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如环艺专业的公共艺术、三维设计、景观设施等课程都是产生优秀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发展中的学校来说更是对外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良好途径.在创作空间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在校园公共空间中选取合适的空间场所进行主体性的公共艺术创作.这些公共艺术会随着不同课程而不断更新变化,给校园环境带来新鲜感和活力.二是利用即将需要规划的地点在其中先放置实验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由教师授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公共艺术创作,从学生创作的众多方案中选取最佳创意方案进行集体创作,选用简便易得的材料,由学生动手进行方案的实施.如在连接东西校区的快速通道桥面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现有空间布局进行课程训练,如景观小品、三维设计练习等,这样既能丰富课程也能对校园环境的改造起到作用.课程作业转变为暂时性公共艺术的方式,学生更乐于接受的,也会更好的发掘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潜力.“时间性放弃了对永久性的追求;随着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多,作品的坚固与固定地点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艺术家的钟爱,他们更喜欢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创作作品.对艺术家来说,创作变得更加轻松了;对大众欣赏者来说,作品也更加丰富了,并期待随时随地出现的新奇.”[2](p21)

生活在大学校园里面的是一群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作为高校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不仅仅有美化功能,更肩负着育人的功能.因而,对于创作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校园环境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常选择与某个事件或主题活动相关联的.这样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比起说教来的更加让学生从心底接受,对学生的思想更具备批评和干预的功能.如以“文明”为主题的环境空间公共艺术创作,学生可以结合身边人的行为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创作,如食堂、银行等经常出现不文明现象的地方.作品呈现后会让师生有所体会、有所感悟,做到公共艺术与人的互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因而,在大学校园暂时性的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上,除视觉形象上的认同感之外,还要在文化语境上让公众产生认同感.同时,暂时性公共艺术可能也有一种意愿,就是来表达那些永久性项目艰深的概念和当下的问题.[2](p63)暂时性公共艺术也能够展现更多长久性公共艺术无法体现的校园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类型的一种补充.

3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以多元的方式展示着艺术的无处不在,创作中必须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遵循教育为先的文化语境,坚持与环境相一致的基本观念.除了考虑设计中的人性化、风格的协调性,还应考虑环境对师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长期性和暂时性两种创新型设计形式的互补,创造出宜人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人不断地去思考、记忆和憧憬,从而将公共艺术承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内涵有效的传达,最终达到提高认知和塑造学校独特性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2.

园艺的意义篇10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极简主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极简主义,以其简约的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对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在文学、音乐、建筑、舞蹈、戏剧甚至时装等领域中,极简主义以有其独特魅力,深深影响着各种艺术领域。对于景观园林设计,极简主义也对其发挥了创新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步伐,世界各式文化、思想潮流向我国大量涌入,景观园林设计这个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就面临着西方景观园林设计层出不穷的设计思潮和其日趋成熟的设计流派,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

二、极简主义和极简主义园林

在艺术史上,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把视觉经验的对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力求以简化的、符号的形式表现深刻而丰富的内容,通过精炼集中的形式和易于理解的秩序传达预想的意义。极简主义的特征是极少,但不显枯燥简约,不失美感,以简单纯净和简单的重复实现事物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在空间造型中注重光线的处理,空间的渗透,讲求概括的线条、单纯的色块和简洁的形式,强调各相关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合理布局。

极简主义艺术,对西方的景观园林设计产生极大的作用和影响。极简主义以其独特的简约的形式语言,给景观园林设计师们带来了极强烈的思想冲击;以其强烈的艺术感官,激发他们对园林设计的创作灵感,将极简主义这种艺术思想与景观园林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极简主义艺术与景观园林设计的结合,营造了极简主义园林这种园林风格,作为西方现代园林中性格特点十分强烈的园林形式,极简主义园林在神秘而壮观的外部特征下极富张力地表达出其深刻的内涵。这种园林景观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所述的几种:

第一,内容的简约化,这一点是直接沿袭了极简主义艺术最鲜明的特征。极简主义园林,和极简主义艺术类似,所运用的园林形式大多十分简练,所采用的设计元素数量少但质量精,往往在朴素的形式中突显出高雅的艺术品味和情趣。

第二,形式的系列化和规则化,这一点显然也是秉承了极简主义艺术的创作手法。通过进行系列化和规则化的形式处理,可以完美实现统一全局的视觉效果,是实现简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线条的明晰化和纯净化,这一点是简约化追求并能够实现的效果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园林景观的一种视觉追求。

第四,高科技在园林中的大胆运用,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极简主义园林大部分都积极迎合时代进步,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大胆运用科技进步所能够实现的手段,进行艺术设计和创作。

第五,表达的戏剧化,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极简主义园林在运用极简的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常常借鉴其他艺术类型的创作语言,来努力达致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效果,实现预期的艺术目的,给人以戏剧化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极具吸引力。这样戏剧化的处理手法,往往也能为作品营造了一个标志性形象,令观众难以忘怀。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秩序感、隐喻和仿真等艺术特点,追求一种独特新颖的形式,以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欣赏环境,强调观者所见便是这个景观作品的真实存在。

三、极简主义园林要素

极简主义对景观园林设计的影响,充分表现在它的园林要素里,如下所述:

1.对传统要素的借鉴

传统方面,从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景观园林到现在,西方古典主义成分一直存在,不断地影响着园林设计师。景观园林中常常能看出古典主义的内在特性,即纯洁性和清晰性、人性表达和自然的精神。法国著名的景观园林设计师安德烈·勒·诺特,他所设计的规则式园林,既能体现出古典主义的内在和真正精髓,也为现代主义园林揭开了创造性的开端。

极简主义园林中,有不少设计吸取了规则式园林的图案式种植、秩序之美和强烈的节奏感,比如德国慕尼黑机场附近,凯宾斯基酒店的花园。这个花园反映出规则式设计的主要特征。黄杨绿篱围合起来的一个正方形空间,被暗沉的红色的碎石子和绿茵茵的草地所划分,形成不同的各式区域,在草地上种植了几棵高耸的杨树,突兀张扬,而在绿篱的一角,则是被修剪成为立方体的紫杉篱。整个正方体单元系列化排列,留出统一的步道,形成规整式图案的构造,形如勒·诺特园林中的花坛。

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创新引入

自然环境要素中的风、雾、云、光,被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以抽象的形式,运用各种手段创新地引入到风景园林中,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设计师的思想,为都市人提供一处感受自然的场所。设计师托弗尔·德莱尼以聪颖的智慧抓住了风的特征,捕捉在自己的作品中。她以横向思维的方式,以及基于场地垂直高度较高与多风的条件,在旧金山的一家美国银行屋顶花园,为银行职员设计了一处令人耳目一新的与风对话的休憩场所。

设计师们在法国每年一度的国际园林展利用新思维和新思想,将雾所独有的神秘与飘渺以及丰富的变化运用到园林景观中。受极简主义艺术语言影响的彼德·拉茨设计的花园,在多雾的自然环境中,薄雾在石板中时隐时现,削弱了石板的重量,增加了花园的静谧氛围。使得极简主义园林中简洁的要素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给人留下丰富的视觉感受。

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巴拉甘设计的结构简约但蕴涵丰富的波里达住宅园里,矩形的水池清澈地反射着蔚蓝的天空,利用阳光的照射,倒映出白墙以及远处的蓝墙,不但景致变化无穷,而且还与高耸的墙体形成非常和谐的阴柔和阳刚的对比。

对传统设计要素的独特运用

传统造园要素包含水、石、植物,极简主义同林对其进行了独特运用。极简主义特色园林借助其他媒介将水的雕塑特征完美体现,用原始石块的稳固、耐久、可靠、不朽与神秘显示它的各种象征意义,将植物作为独立的景观可以用雕塑的形式来展现。

日本直岛艺术博物馆为了不破坏周围景色,建筑以及内部环境都被设计成几乎在地面之下,而平面则呈现简洁的椭圆形。安藤忠雄设计的中部水景同呈椭圈形,而俯视的水景中,就好像是被柱廊围成了3个水的雕塑,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以及椭圆的空间效果,致使水平面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水平,而是略微地升起。就如同是要流入远处的大海。安藤忠雄本人也认为这便是一种水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