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十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十篇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4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1

关键词:物理美育渗透

美育教育不可缺少,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学生个性充分全面的发展;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通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交互渗透美育

传统的物理教学,教师总是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总是把他所认为的必要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完全忽视和削弱了初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反之,教师塑造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借鉴艺术欣赏过程的交互、交流的原则,教师将自己对物理和物理教学美的理解,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有情感交流的物理教学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二、通过教学内容、教学风格、氛围营造渗透美育

由于当前的考试制度,使得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出现着“题海战术”,但一旦过量会使学生产生恐惧感,感受不到自然界的美,体会不出物理世界的美。

当物理知识的整体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相吻合时,教学内容就会成为学生产生美感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组织得既要条理清楚,又不单调乏味;既要生动活泼,又不杂乱无章,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美。比如,我们说到物理理论上的简洁美。物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到百亿光年的宇宙,小到寿命仅为10~23秒的共振粒子。但物理学只用了有限的规律就简洁地概括了它们的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运动。设想一下,当浩瀚宇宙中的无数繁星竟和地面上机械运动的万物一起被纳入F=ma中时,谁不为牛顿力学的简洁美所折服。

同时,在教学风格上,也要不断地探索,使学生始终以新奇的目光和美的感受激起学习的热情。还有,教师在追求美化教学的过程中,还需经常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循循善诱、机智幽默、旁征博引都能赢得学生的赞美,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会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并不是要求物理教师把物理课上成美育课,而是要求物理教师注重美育的渗透,即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物理教育的过程中创设美的氛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很重要,渗透的途径也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美育渗透,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相轮.教学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2

关键字:高中;生物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与丰富多彩的世界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渗透人文精神,积极将五彩斑斓的世界展示给学生,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学生感受美、认识美、欣赏美。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猎豹的矫健身姿、孔雀的绚丽多彩来感受动物的形态美;通过杨树高大笔直的树干、荷花淡雅清新的花瓣来感受植物的形态美;通过大海的汹涌澎湃、雪花的潸然飘落来感受大自然的动态美。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生命意识的强化

在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不息应该是最让人惊叹的。任何生物都有足够强的抗逆性和高度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无论环境条件多差,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生命的存在。然而,如今有一些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生命的含义,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更不懂得珍爱生命,尤其是对处于发育不成熟且较为叛逆的高中学生而言,这种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尤为严重。在高中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通过了解岩石缝里生长的松树来等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物种来感受生命的顽强,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爱生命。

3、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环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生物知识教学与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知道根据藻类、苔藓的生长情况可以判断水、空气是否遭到污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而且能够产生氧气。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可以将一些知识点作为渗透人文精神的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是因为无机环境与生物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人类要想在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就必须保护生物、保护环境、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生存的生态环境。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虽然当今的教育提倡人文精神教育,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如今的教育却缺少对学生人格的教育。目前,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全方面发展。

2、带学生走进自然,注重审美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想要学好生物,就要走进大自然,让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老师”来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太拘泥于课堂和课本,而应尽可能多的带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自然、真实的课堂来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欣赏生命的美丽、感叹生命的顽强的同时来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此外,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被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吸引,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不但学习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进行创新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针对某一问题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外,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会在头脑中努力搜索学过的知识,或者通过查阅资料来丰富自我认识。因此,学生不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复习与巩固,而且通过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三、结语

生物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是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高中的生物教学,只有将科学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人文精神有效渗透到高中生物教学中去,生物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应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3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教育渗透

本文在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力求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无论从“教”的内容上还是“学”的结果上,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教育元素,为美学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

(一)“教”的内容蕴含美学教育元素

1.充实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蕴含着无穷的知识、思想和智慧,有着充实之美和饱满之美。

2.架构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内容丰富,但是结构完整,所有内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统一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下,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架构美。

3.动态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反之指导实践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完善与革新,展示出动态的美感。

4.逻辑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凝聚,是人类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闪耀着无可抵挡的逻辑之美和智慧之光。

(二)“学”的结果蕴含美学教育元素

1.以“真”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客观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理念,是从“真”的视角审视自我、审视自然、审视社会的学科。因此,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能够形成以“真”为美的价值取向和以“实”为美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2.以“善”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形态,倡导平等、文明、自主的社会理念,从本质上体现以“善”为美的价值观念。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区别美丑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

3.以“知”为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科,是从人类文明中不断汲取养分的学科。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以“求知”和“认知”为美的审美理念。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有着可行性,也有着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率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网络普及、资讯泛滥等社会现状导致国民思想出现多元化状态,大学生受到来自各种思潮的干扰,思想上难免出现摇摆和波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影响、提高教学效率,更好的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大学生实践。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交际能力、审美品味、专业技能等各个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味、校正大学生的审美观念,还能够以美学教育为切入点,让大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如何做到真、善、美,间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

(一)提炼教学内容挖掘美学元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内容及运用的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些元素,并巧妙的渗透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发现简洁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最深刻的涵义,直击事物的本质和问题的关键,给人们呈现拨云见日、清晰透彻的美感。例如,在关于社会本质的论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一句话,揭露了一切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本质,体现了语言的简洁之美。

2.发现思辨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辩证的看问题,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既彼此矛盾,又相互统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和发现这种思辨之美,鼓励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发现美、审视美。例如,在讲“物质与意识”的时候,教师引用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案例教育学生,不同人的意识所反映出的客观事物都不尽相同,不同人对于美和丑的想法也不一样,大学生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3.发现和谐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充满矛盾与统一,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融合,共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当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互统一;唯物主义中自然观和历史观相互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统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发现生活中的和谐之美,赋予每个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二)改革教学方法,渗透美学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既是为了响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号召,也是为了满足美学教育渗透的需求,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实现美学教育渗透:

1.趣味教学,发掘幽默之美

“幽默是一种艺术”。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趣味教学,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创造幽默和欣赏幽默的能力。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趣味猜谜游戏,让学生猜“大米的妈妈、爸爸、外婆和外公分别是谁?”学生们被教师的题目吸引,纷纷参与猜题,不仅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当他们听到答案是“花生米、蝶恋花、妙笔和爆(抱)米花”的时候,在哄堂大笑之余,也体会到了幽默的艺术和美感。

2.启发教学,发掘认知之美

认知是美学教育的基础。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认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讲“矛盾”的时候,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矛盾”的定义及原理,而是采用“连环发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生活中都遇到哪些矛盾的事情?”“你们认为矛盾有哪些特性?”“我们如何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大家应该如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反思等思维能力,让学生领略到了认知之美,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现美、创造美。

3.案例教学,发掘实践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例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迎合社会时尚热点的案例,培养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的实践之美。例如,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中如何“个性化发展”,通过这种生活化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哲学的实践之美。

(三)丰富教学手段培养审美情趣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率,渗透美学教育。

1.音频资料

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朗诵、歌曲、音乐等音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例如,在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分别给学生播放“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的音乐,让学生体会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的内容、风格和形式的差异,让学生理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视频资料

光影、声音和色彩的交织,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异彩纷呈的视觉享受,也能够将抽象的哲学道理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实现哲学教育和美学教育的融合。例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利用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现了一副小溪流水、草长莺飞、蜂忙蝶舞的自然画卷,让学生发掘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的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感,实现哲学教学中美学教育的渗透。

3.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如何把握和应用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渗透美学教育。例如,为了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教师可以发起“一周正能量”新闻搜集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每一周的“正能量”新闻,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四、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渗透美学教育的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润玲.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夏伟瑜.哲学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的几个切入点[J].新余高专学报,2008,(10).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渗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使部分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问题。因此,在重视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要积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新的道德体系,而传统美德是建立新道德体系的思想基础。历史课本中有着大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元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需要,主动研究历史教学实践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措施,不断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思想性和时效性,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美德修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一、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1)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的缺失。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问题。而传统美德的缺失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历史学科中承载的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功能没能得到真正发挥。

(2)传统历史教学存在偏失。长期以来,传统历史教学有时存在着四个弊端。一是重视历史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品质、道德教育;二是只重视历史教学过程和课堂环节,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重视考试成绩、升学率,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四是注重满堂灌输,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当前时事的联系。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但有的地方、学校依然坚持应试教育,唯分数至上,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还是落不到实处,历史学科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当然也不能幸免,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缺失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历史课堂的教育者、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要根据所讲知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①制定可行的德育目标。在学校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要通过一节一节具体的课时来进行。而在上好每一节课之前,历史教师在设计课堂环节、知识容量和美德教育的内容时,就必须结合三维目标、重难点和教学用具等,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②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中华传统道德素材。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都包含着大量传统美德教育的原料。作为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知识结构,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课本中已有的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结合主干知识、学生接受能力作统筹安排,制订翔实的教学计划,把中华传统美德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有序地体现到历史教学实践当中,筑牢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的思想文化根基,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德修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③探索适合渗透美德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1)情感态度教育。历史学科贯通古今,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讲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就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及全部心血,带着丰富的情感开展历史教学工作。要通过历史史实阐述,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在美与丑、好与坏等基本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道德观念,最终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2)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室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载体,运用大量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记录影片和电影等创设历史情境,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面貌,从而进行德育渗透。

(2)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现场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方都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充分盘活、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走出课堂,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如参观历史遗迹、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博物馆、革命历史纪念馆,走访老红军、老干部以及各类名人英雄。

(3)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还应积极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历史教师要结合传统美德素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如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会、编演历史剧,收集有关德育方面的图书资料、影像光碟以及实物,建立一个流动的小型博物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探究和相互合作的机制,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历史、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进而在这样的学习实践中接受情感体验,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4)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历史教师也要注重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培养,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这样才能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学识水平、道德品质都将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要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给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完善专业知识体系,认真研究历史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培塑良好的师德风貌,注重对自身人格的培养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养,为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水平的提高、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修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历史教材和历史大纲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认识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传统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他们成为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丰兵欢,杨铭杰,吴培林.深化历史德育的重要环节[J].历史教学

问题,2001(1).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5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把德育放在首位,加强德育科研工作,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导向作用。初中生是未成年人,而中华传统美德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所以,每学期开学校领导总是号召全体教师在授课时应渗透德育教育,虽然是渗透,但却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识的。它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和培养德育“四有”新人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将传统美德施与潜移默化之中,让传统美德在英语课堂上闪光。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点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对话和课文都蕴含着我们中华民主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如有助人为乐的;有尊老爱幼的,有勤俭节俭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团结互助的;有立志成才的;有助人为乐的;还有严己宽人的,等等,学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我就会结合中国民族精神有意地对学生渗透我国的高尚民族美德。可见,英语学科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时,强调的是“渗透”二字。即在英语教学中贯彻思想教育,要渗透不要强加,不要牵强附会地将英语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不露痕迹地渗透,潜移默化,做到“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师要找到教材的渗透点,并关心学生的思想动向,把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与学生的思想动向的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巧妙地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1.英语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历来都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感情基础和道德规范。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无疑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故事结合中国伟人的感人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和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讲述曾经为祖国奉献出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的事迹。这样在巩固英语的学习的同时,也训练了英语的写作,更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很好的在课堂中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英语教学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加强礼仪教育,对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是指人的言行举止要合乎一定的规范,待人接物要和蔼可亲、平等、公正、礼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学生,礼仪是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的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因此,我在遵循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礼仪教育。如学“true;believe”等时,我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学“stop;station;office;class”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礼仪;学“help;wrong;state”时,教育学生要互相宽容,诚意待人,知错就改。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英语教学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素质教育理论的前提是教育人本论,它的核心是: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所以,在平时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我注意每一个教学细节。例如,the old man got into the car.我们不译为“老头进了小汽车”,而是译为“那位老先生上了那辆小汽车”。在看图作文和材料作文中尽量多选取尊老爱幼,扶危助困,奉献爱心题材的素材让学生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4.英语教学与勤俭教育相结合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6

在渗透法制教育时,教师应当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贴近生活的素材,将课程资源的内涵加以拓展,这样就会发现非常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读书与藏书的情结”第7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学生读书的情景,联想到今年班上来读书的学生是比上学期多了还是少了,并分析增多或是减少的原因。此时在和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就可以轻松渗透《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此外,面对失学的同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寄语卡片”的活动,以表达对不能来上学的学生的关心之情,在这个活动中,可用旧挂历、杂志、报纸等做卡,以节约用纸,保护森林,这一过程又可顺势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美术课堂,不仅可以拓展美术学科中法制教育资源的内涵,还能让学生感到无比的亲切,从而使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设氛围,在启迪学生心扉中渗透法制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法制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或靠教师念经似地照本宣科,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得毫无兴趣,教师讲课也毫无动力。这样的学习氛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也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作用。

三、善于联想,随时随地捕捉“法”的身影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善于联想,一段话,一个词,一张图片,都可以捕捉到“法”的影子,都可以渗透法制教育的内容。如,讲授(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19页“剪纸的意蕴”一课时,因为剪纸于2009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所以在这一课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教学(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第3页时,从苹果公司掌上电脑、台式电脑的设计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

四、结语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7

“美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过:“教育之中亦分三步:智育、德育(即意志)、美感教育(即情育)”.西南大学的赵伶俐认为美感教育的定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德、智、体、美、劳’等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结合对“美感教育”的理解及高中物理学科特点,高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又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进而学习感性物理的同时、感悟理性物理.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科学认识,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触发学生高阶思维的产生,实现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深度学习.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物理学科中“美”的内涵

物理学科中蕴含的“美”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在文献[3]中曾阐述物理文化中的“美”的体现.即如物理公式将物理问题与图像有机联系的抽象之美;如牛顿第二定律物理规律、原理可用简单的物理公式∑F=ma表达的简约之美;如牛顿发现了牛顿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把天地运动规律和谐统一,麦克斯韦用?SD·dS=q0,?SB·dS=0,∮Le·dl=-?S?B?t·dS,∮LH·dl=i0+?S?D?t·dS4个公式组成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把电学、磁学规律统一起来,并且成功把光学也纳入电磁学的范畴体现在物理学的和谐之美;如物理学中存在图像的对称、公式的对称、现象的对称及思维的对称等对称之美;如用简洁物理公式表达生动的物理意义,抽象的符号描述准确的物理情景,是用较少的文字高效表述物理规律的体现.物理学科语言集聚抽象、简约及和谐之美.

3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举隅

物理学科中富含“美感教育”的素材,有显性的、也有隐形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在物理学科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可行的.基于培育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需要,本文从感性美、理性美两个角度阐述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的案例.

3.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感性美教育

心理学上认为,感性是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的认识.对感性美的教育主要是欣赏美的现象及对形成美的现象的解释,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智育提供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案例1:“光的色散”教学片段设计.发现美:白光变成彩色的光.欣赏美:3张图是在3种情况下形成彩色的光.解释美:形成彩色光的物理原理解释.图1是白光通过双缝时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彩色光,用双缝干涉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图2是白光通过单缝时光的衍射现象形成的彩色光,用单缝干涉的物理原理来解释;图3是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形成的色散现象,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一样的现象、不一样的产生的机理,一样的“美”.拓展美:霓、虹等现象的认识.观察霓或虹的影片或图片,激发学生思考,设问学生:图4现象是光的干涉、衍射还是光的折射原理下形成的现象?学生可小组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光的折射原理下形成的现象;把自然现象抽象成物理现象,太阳光照到空气中的小水珠,光在水珠中发生折射与发射,一定条件下能产生霓或虹.教师光路分析,正确解释霓或虹的物理原理.学生在发现美、解释美及拓展美中,愉快学习新知识.通过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以“美”为手段,激发了学生审美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做到“以美激趣”、“以美启思”、“以美生智”和“以美怡情”.案例2:平抛运动演示实验教学片段设计.欣赏美: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优美的曲线.演示如图5平抛运动,小球画出一条优美的曲线.方法美:运动的分解是研究曲线运动的首选方法.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的一支.研究曲线运动首选方法是运动的分解,研究平抛运动也应该考虑将这一曲线运动如何分解,为了合理进行运动的分解,需要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寻找依据.对比美:找到平抛运动的运动分解的依据.依次演示如图6、如图7两种情况,由图6可得出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与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一致,即初速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图7可得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与匀速直线运动的运动性质一致,即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美:化未知运动转为已知运动.结合平抛运动的演示实验,从实验上找到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依据,完美地将未知的运动转化为已知的运动,方法上将不会处理的问题转为会处理的问题.这样美的体现还很多,例如,研究匀速前进汽车轮子上的一点的运动轨迹,此轨迹曲线为“旋轮线”是非常复杂的曲线.但可以将轮子上的一点的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绕轴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合成,也是将未知运动转为已知运动的完美体现.本教学片段案例培育学生对物理学科中美的欣赏、美的发现及美的体验,渗透对学生美感教育.物理渗透美感教育可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理念和方法有促进与补充作用.

3.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理性美教育

心理学上认为,理性指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的认识.理性美是指人们在探索、思考、学习某种知识、理论、观点的过程中,这些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和主体已有的知识、理论、观点的结构形式相符合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性美的教育,着重在发现美,并且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对人产生美的感受,进而形成理性的认知与理性的行为.案例3:图像法解题的教学片段设计.图像涉及高中物理学科的各个领域,培养认识图像,应用图像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图像法是高中物理中解题的重要的方法,涉及高中物理学科的各个模块,图像法往往给高中物理解题带来“巧”、“妙”的“美感”,以下为图像法解题的教学片段.图8体会“美”:数形结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例1.物体a、B、C均静止在同一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mC,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a、μB、μC,用水平拉力F分别拉物体a、B、C,物体a、B、C的加速度a与拉力F的关系分别如图8中图线甲、乙、丙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μa=μB,ma<mB.(B)μB<μC,mB=mC.(C)μB=μC,mB>mC.(D)μa<μC,ma<mC.解析:本题给定的图像是aF图像;给定物理情景,即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在水平面滑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μmg=ma,得a=Fm-μg,此式为aF图像的函数式.从斜率1m可以比较各物体质量的大小,从纵坐标的截距-μg可比较各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的大小.本题应选(a)、(B)、(D).“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思想方法之一.“数形结合”中的数是指函数表达式,即物理原理或规律用数学中的函数式来表达,形即是图形.“数形结合”连接物理问题、物理原理或规律、数学函数表达式及图形,因此,“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高阶思维方法要求的范畴.感受“美”:经典故事体会看图识信息.图9例2.经典的龟兔赛跑故事中,动作敏捷的兔子输给了行动迟缓的乌龟.如图9所示,为“龟兔赛跑”的位移时间图像,请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哪条图线表示乌龟的运动?哪条图线表示兔子的运动?(2)兔子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睡觉?(3)兔子睡了多长时间?(4)在什么时候乌龟爬过兔子身边?(5)兔子醒来时乌龟在什么地方?(6)兔子比乌龟晚多长时间到达终点?解析:(1)由题意知,图线oBCe表示乌龟的运动;图线oaBDF表示兔子的运动.(2)兔子从t1时刻开始睡觉,距出发点的距离是s1的位置.(3)兔子从t1时刻睡到t3时刻,所以兔子睡觉时间为t3-t1.(4)在t2时刻乌龟爬过兔子身边.(5)兔子醒来时乌龟在距原点距离为s2的位置.(6)兔子比乌龟晚t5-t4的时间到达终点.通过本例中如图9所示的位移时间图像,感受到对于没有物理学科素养的人来说,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别谈富含什么信息.对于具备高中物理学科素养的人来说,能用简洁的图显示丰富的显性信息,并且从图的显性信息中挖掘更多的潜在信息.物理图像用简洁的图,表述丰富的信息是一种独特的美.感悟“美”.借用速率时间图像突破难点.图10例3.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如图10所示.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a)p小球先到.(B)q小球先到.(C)两小球同时到.(D)无法确定.解析:根据能量关系可知两个图11小球p、q到达水平面的B、C两点速率相等,设为v1;画出如图11所示速率时间图像,其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路程;题中已知两者的路程相等即可比较得出q小球所用时间较少,即q小球先到达水平面.本题应选(B).本题中,光滑物块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时,可用能量关系来比较速率大小,但对于两小球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时间的比较,常规的方法遇到困难.然而,本题用速率时间图像,可非常直观描述光滑物块在斜面或者曲面上运动,并且直观比较两者所用时间的长短.可谓,变不会解决的问题为会解决的问题,巧妙突破解题难点.速率时间图像此时的作用,也是物理方法的魅力,体会物理图像之美的同时,更是感悟到物理方法之美.

4结语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8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从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建议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一种手段。“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材编写建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阅读材料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加上阅读材料文质兼美、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等,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说理,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意味着,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各种问题:(1)德育重说教,轻感悟。很多时候,教师在学生并没有完成文本体验就早早说出了作者写作意图,然后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为了让学生能明白,便滔滔不绝,反复强调。其实,此时学生早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德育效果。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学生只有借助文字,深入文本体验,透过形象或意象,才能获得情感、意志、情操、意向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2)孤立地谈德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堂语文阅读课上的德育渗透就可以使之形成道德观念。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思想起伏不定,容易周而复始,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反复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思想道德理念。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注意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常常抱怨学生,曾经自己教过这个道理,才过几天却又不做出。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德育渗透要潜移默化,讲究艺术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德育渗透也要讲究艺术,否则,一堂阅读课可能就变成枯燥的说理课,最终不仅收不到德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一堂课的讨厌,影响以后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实现,还可以通过课堂导入、创造背景介绍、意象或者人物形象分析等方式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教无定法,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时,结合文本、学情、教师自身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和途径,艺术地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选文的教学,由于节选的剧本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对白引人入胜,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所以,学生阅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在书本上认真地做着笔记。当进入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和收获时,教室里热火朝天,大家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小组交流与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与学习。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填鸭式教学或是教师的一言堂。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9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实效

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以及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都有相应的要求。“德育渗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巧用教学内容以及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等,适时施加正影响,把德育过程溶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最终,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行为。

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是教育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必然要渗透“德育”。为了使“德育渗透”更有实效的展开,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德育渗透”。

一、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的目的和内容

德育在教育中地位很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能充分体现它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美学价值。但对理性精神的养成与发展却不明显。特别是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论证、发展的过程和认知数学家优良的精神品质,以及数学内容所折射出来的社会优良品德。通过“德育渗透”补充和延续学校的德育。所以说,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是重要和基础的、更能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材。

“德育”的内容很广,我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具体说,中学的德育内容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遵纪守法教育,良好心理个性品质教育等。如

1、影响学生政治思想的内容。例如,“杨辉三角”“祖恒原理”等内容的教学。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后,会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严格认真、刻苦钻研的态度。

2、影响学生辩证唯物思想形成的内容。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这是“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唯物观并遵循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例如:数学概念的产生及延伸、推广,数、式、方程、函数的应用;四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棱形、正方形之间互相转化。体现了它们之间的普遍联系。又如:平移前后两个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对应平行及对应点连线平行的特点,体现了事物从部分到整体,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锻炼意志品质的内容。数学是一门富有意志力培养的学科。中学生富于热情,兴趣广泛,但自制力和意志力比较薄弱,学习上遇到挫折时易失去信心。当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一项比较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一定的毅力是难以坚持到底时,他们可能会冒出挑战心理。他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努力,理解新的知识,解决一道道难题或找到更新颖巧妙的解法,就会激动不已,这种喜悦之情难以形容,他们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幸福感。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磨练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德育过程由“知、情、意、行”四要素构成,经常出现“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数学课堂渗透“德育”,但学生不一定接受“德育”。因此,“德育渗透”要讲究方法、抓住时机。需要老师说服、树立好的榜样、实际的锻炼、良好品德情景的陶冶以及适当的评价手段等。

1、在学生感知处渗透“德育”

认真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找准契机,适时讲授一些数学史,发挥数学史的激励作用。我国古代数学成就辉煌,数学家在真理面前坚贞不屈的事迹很多,这些史料都能有效地教育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勾股定理”的历史:“公元前11世纪,《周髀算经》记录商高和周公的一段对话:‘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后人把它说成‘勾三股四弦五’,也称为‘高商定理’。在西方,勾股定理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高商定理’的发现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整整早了500年。”通过介绍,学生感悟到祖国的伟大与辉煌,由然产生爱国主义感,求知欲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学习兴趣嫣然。

2、在揭示数学的美之处渗透“德育”

数学的美没有直接表现出来,学生很难体验数学美的真正内涵。我们深入挖掘教材,展示出数学美的特征,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讲到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解法时,让学生了解“阅读与思考”栏目,再引导他们了解“黄金分割数”是怎样算出来的。通过这途径,既巩固“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解法,又让学生体会到“维拉斯塑像”上存在“黄金分割数”;五星红旗上对称、协调的五角星给人以庄重、至尊至美的感觉,是因为五角星有多组边之间构成黄金比。通过这些实例,引导学生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

3、在做习题、课题活动处渗透“德育”

借助教材的课题活动学习,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例:在学习了《七年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之后,开展课题《从数据谈节约水》的项目探究活动。先让学生明确课题活动的要求,然后查询水资源相关的资料,再抽样调查全校学生家庭每月人均用水量,最后收集全班同学的调查数据并整理分析。通过调查统计活动,使学生对淡水资源和分布、淡水资源的使用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4、在教师自身的魅力处渗透“德育”

德育过程既是师生双向互动、交互作用、实现“转化”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表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如,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表达、逻辑性思维、仪表等在不知不觉中感染、熏陶,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老师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等,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从老师身上体会到责任、勤劳、能干等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也在默化中传承。

5、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互动处渗透“德育”

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探究过程中,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提出、解题方法的确定、解题过程的表达方式等。他们之间积极主动交流,甚至争论。他们的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性心理等出现了碰撞,产生火花。思想上,学习动机上,行为上相互影响。此时,主导思想就指引着他们的行动,渗透“主导思想”顺理成章。

6、在抓住德育“时机”处渗透“德育”

德育“时机”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正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某一个过程、个性心理素质的形成时,教师有意或无意间渗透“德育”,而学生通过自我选择等途径捕捉“时机”,产生德育的“亮点”。如,当学生学习成功或挫折时;当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突破时。

三、“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等因素,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不可能跟学校、班级德育工作那样讲原则。本人认为以下要求是基本的:

1、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量力而行

“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影响学生,学生在有意或无意间接受。“德育渗透”依赖着教学内容而存在,牵强附会、形式或政治化,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有失“德育”的度。同时,中学生有特殊的年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因人而异,要求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此,渗透“德育”要适度、量力而行,也要抓住“时机”。

2、渗透“德育”要讲究重点

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素材、内容很多,为了使“德育渗透”有实效,要讲究重点,即一堂课或一定的时间内,要突出一个主要的“德育”的内容“渗透”,不要面面俱到。突出一个“德育”内容,其色彩会浓些、力度大些,取好的效果就会好些。

3、渗透“德育”要溶入“情”

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热爱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帮助,一视同仁,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学生在情感相融的和谐氛围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总之,“德育渗透”是一门大学问。在数学课堂中,把“德育”溶化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是新世纪学生现状的要求,也是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全面把握好中学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适时渗透“德育”.寓德育过程于教学过程之中,既提高教学效果,也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蒋长好,李媛媛,杜妹菊《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成冰,《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篇10

一、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脍炙人口、文笔优美、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朗读和反复阅读的形式体会作品的思路,在阅读中品味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观天》时,这篇寓言非常生动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对话,给小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适时渗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听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别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一说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的小学生说看到绿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学生说看到满园的玫瑰,并闻到阵阵花香;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红彤彤的苹果;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小学生看到了人类残忍的猎杀它的同伴;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大量树木被砍伐,鸟儿没有了家园等等。教师这时就应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小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小青蛙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气氛的感染,小学生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学生说做个广告牌,告诉人们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动物;有的小学生说阻止那些乱砍树、乱捕杀动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报警;有的小学生说要好好保护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乱弄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尤其是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随之提高。

二、创设情景教学,在情境中自热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创设情景的方法实际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画面创设情景,利用音乐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创设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小珊迪》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营造出悲切的气氛,然后教师再导入正课。这样的教学情景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唤起小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进而使他们有深入探索课文的兴趣。

三、从语文作文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文能被反映出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让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在作文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并积极思考,使小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图写话作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的,给出的是“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让学生根据图意展开联想写一段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图片中的意思,教育他们帮助老年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高年级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材,在选材中渗透德育思想,比如让学生写“身边的发生的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图书角的成立、班级干部的评选、小学生助人为乐的事情……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奉献的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等等。语文教师也应该抓住各种时机积极渗透德育思想,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杨占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