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14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1

1.“君主制(政体)”不等于“君主专制”。

对于启蒙运动,学生普遍难以理解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否定君主制的主张。简单来说,君主制就是保留君主的政治制度,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封建时代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以“专制”代替“民主”;另一种是代表资产阶级理想的君主立宪制,把君主的权力置于法律的约束下,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的要求。所以,代表资产阶级愿望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反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君主专制,倡导开明君主的统治,并希望由此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典例分析: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一致主张有()

①人权自由②反对教权③反对君主制④实行法治⑤反对专制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正确答案是c。这道题很多学生误选D,因为他们错把“反对君主专制”理解为“反对君主制”了。

2.“反对天主教会”不等于“反对宗教神学”。

很多学生把这两个主张混为一谈,认为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对宗教神学。虽然启蒙思想家猛烈抨击代表封建统治的天主教会,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仍主张信仰上帝,保留宗教。伏尔泰曾说:“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也要捏造出一个来。”他认为宗教可以维系人心,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启蒙思想家反对代表封建统治的罗马天主教会,但并未改变自己对宗教神学、对上帝的信仰。同样,宗教改革也是在信仰上帝的基础上,主张改革教会,提倡“信仰得救”和简化宗教仪式、建立新教等。

典例分析: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反对

C.宗教改革家们都抨击宗教愚昧,反对天主教会

D.宗教改革家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但反对天主教会

解析:在这道题中很多同学误选了C,因为他们以为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对。宗教改革的目的是用新教来取代教皇的权威,并未否定宗教。故正确答案是D。

3.“反封建”不等于“反专制”。

文艺复兴可以说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不能说是反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本质上来说,神权和王权是维护西欧封建统治的两大支柱。文艺复兴的矛头主要指向封建的罗马天主教会,反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主张解放人性。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文艺复兴反对天主教会就是反封建,但没有发展到反专制的程度。反专制是指从政治制度上批判封建统治,始于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不仅批判天主教会,更将矛头指向封建制度,批判封建专制。如果说文艺复兴主要是从精神和思想领域批判封建统治,那么启蒙运动的批判则直接深入到了现实政治制度。反封建重在从思想、文化等方面反对封建统治;反专制则重在从政治制度上反对封建统治。

典例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②都反对封建专制③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④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追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解析:很多同学误选了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仅指向天主教会,还未深入到现实中的封建专制政治制度。而启蒙运动斗争的矛头不但指向天主教会,还指向黑暗的专制统治。所以应排除②,正确答案是C。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2

1.高校青年教师的民主观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对民主的看法进行调查,可以测度出高校青年教师“想要什么样的民主”。从此项调查整体看,高校青年教师对民主的认识呈正态分布,出现了中间高两头低的钟形曲线,即中间部分为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民主的大多数,两端认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均占极少数。

一是大多数人认同民主的社会主义属性及建设方向。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理解民主的占85.5%。首先,体现人民民主思想的选择占43.8%(其中选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占17.2%;人民能够选举政治领导人的占8.4%;人民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管理的占18.2%);其次,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选择占41.7%。这个分布与个别学界人士所持“当前中国社会事实上存在着民主的社会主义属性趋于淡化”的说法相反,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样本大多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关,他们的民主政治认知没有迷失方向,政治责任感比较强。

二是极少数人具有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观念。一小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民本思想阶段,如有3.1%的高校青年教师选择“为民做主”,这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另一部分人则持有现代西方民主法治观念,如有9.2%的高校青年教师选择“分权限权”,对于“限权”的认同,说明他们对公权力的理解,正在经历从绝对权力向有限权力的演变。而对“分权”的认同,也隐含着对西方民主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认同,只是占比极低。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制度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统一,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与西方民主的分权模式本质不同。

2.高校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步。

一是大多数人认可中国民主发展现状与进程。调查中,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有了一定民主的占82.0%(认为已经有一定民主的占79.8%,认为已有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占2.2%)。这表明,高校青年教师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所发生的内在的、实质性的变化。

二是极少数人不认可中国民主发展现状与进程。认为中国目前还不需要民主的青年教师占12.9%,这些直接反对民主的声音,实质是表达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方面,认为中国目前还不需要民主的占7.5%,可能是认为中国人缺乏民主的传统和素养,民主目前还不适合于中国;另一方面,认为现在鼓吹自由与民主是别有用心的占5.4%,这部分人的出发点可能是认识到了西方民主的局限性、阶段性和非普适性,更非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民主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经过漫长时间不断抗争的结果;民主也不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的前提条件,相反,在东亚的发展进程中,适当的国家调控,反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良序快速发展。中国良性运行的政治实践与积极有效的国家治理,对比苏共后国家的倒退与失序、拉美与中东国家民主机制的不稳定以及西方主要大国的民主机制运转低效,都引起了许多青年教师的反思,认识到真正的民主价值追求,不是追求一人一票的西方民主,而是追求社会和谐、良序与善治的中国式民主。

3.高校青年教师民主参与愿望强烈且行为理性,但民主参与形式单一。

一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民主参与愿望比较强烈。选举是民主制度中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也是我国公民行使政治权利重要的形式。“您参加了最近一次人民代表选举的原因”的调查显示:希望选出代表和行使公民权利义务以及维护自身利益所驱动的政治参与愿望占71.8%(其中:希望选出能代表人民利益的占34.8%;希望选出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占18.7%;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的占18.3%)。进一步思考,会发现选项a(“希望选出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是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类传统价值观以及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所驱动的,民主参与更多的是出于关心国家大事和国家利益;而选项B(“希望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代表”)和选项D(“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则是由利益驱动权利这类现代价值观驱动的,民主参与更多的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但这两种民主参与态度,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前者关注的是天下(即国家)的利益;后者关注的是公民(即个人)的利益。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民主参与态度,与中国当下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受教育程度与公民意识的提高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上述调查还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认为选举是随大流走形式”的占28.2%(其中:选择认识候选人的占0.7%;认为随大流走形式的占25.3%;认为是被迫参加的占2.2%),通过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发现,存在着意愿与渠道相背离的情况,完善民主形式是当务之急。

二是高校青年教师的民主参与行为趋于理性。“当您不了解候选人时,您会怎样投票”的调查显示:当高校青年教师不了解候选人时,选择“投弃权票”的占43.3%。数据表明“一致通过”现象已成为历史,这是一种政治进步,说明高校青年教师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也表达了对选举中候选人在参政议政方面的主张缺乏知情信息的一种批评态度。而应该引起我们相关部门重视和反思的是“投弃权票”和“反对票”是否会不断上升而成为常态化,以及如何改进选举办法,解决投票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4.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总体上持乐观预期。

一是多数人对今后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持乐观态度。“您认为中国今后民主化进程如何?”的调查显示,高校青年教师认为中国今后民主化进程会加速的占57.0%,这种乐观的态度可能是基于经济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进而带来全社会对民主需求增强的一种判断。思想越来越解放,民主也只会继续往前推进,这是政治发展的逻辑或者说是历史的潮流。

二是少数人认为今后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上述调查显示,有25.3%的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民主化的进程选择“不好判断”。这部分青年教师可能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隐藏着对西方民主价值观执着的态度,并以西方的民主形式和内容来观照中国现在的民主现状和未来的民主进程,既认可目前中国民主的民族性、特色性以及民主的实质,又羡慕西方的民主样式以及西方完备的法治状态,思想上的矛盾就必然会导致态度上的模棱两可。

三是少数人对今后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还显示,有17.7%的高校青年教师判断中国民主化的进程会“减慢”、“停止”、“甚至倒退”。可能是这些青年教师看到官员腐败和群体性冲突的副作用而产生悲观的情绪;或者其政治评价取向是基于西方的民主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信心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充分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就要充分发挥高校青年教师净化舆论空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保证党与人民的意志始终处于主导核心地位。

1.加强民主政治理论学习,主导民主话语权。高校应该加强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历史文化精髓、中西政治制度异同以及国家治理现状与成效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同时创造条件组织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与政治实践,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增强政治鉴别能力,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传播效果。

2.发展民主法治,提升民主参与的质量。高校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点:其一,健全民主制度,完善程序民主。根据宪法、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以及高校章程,确保高校各级行政领导人、各级各类先进、优秀的荣誉称号人选,教代会代表、地方人大代表真正由教师通过自由而公正的选举产生;其二,拓宽民主渠道。通过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途径增加区域候选人与基层选民互动的程序和参政议政的主张的;其三,丰富民主形式。高校领导层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个别访谈、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并积极主动回应青年教师的正当诉求,不断解决好青年教师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凝聚起最广大青年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其四,青年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各种选举活动和监督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监督和制约公权力,使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依法依规行使权力,以促进高校民主法治的发展与完善。

3.加强民主管理,营造和谐的民主环境。民主管理就是要在制度上做好顶层设计与推动落实的有效结合。具体说,就是创建书记校长在内的校委会、工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四个机构互相协调又互相制约的民主制度格局。青年教师是高校民主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切实改变青年教师参与度相对比较低的现状,就要增加工会、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中青年教师的代表比例。涉及青年教师发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资源配置、薪资待遇、学术量化考核标准制定等重大事项要科学民主决策;尊重青年教师的知情权,给予青年教师的话语权,保障青年教师的参与权,维护青年教师的选择权;继续深化与落实党务公开、校务公开、院务公开、财务公开,增强青年教师对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

4.发扬学术民主,举贤荐能,扶持新人。近年国家日益重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发扬学术民主就要调动高校青年知识精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成为思想文化创新的主体。发扬学术民主就要破除学术不民主现象。从高校来说,思想文化创新和建设要有许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条件,鼓励一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前提下的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减少不必要的、过多的行政干预,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从学界来说,学术权威不搞学术垄断和近亲繁殖,要举贤荐能,提携、鼓励青年学者学术上充分表达思想文化观点,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从青年教师本身来说,要讲学术道德,学术民主的过程必然是讨论和交锋的过程,一切学术问题的分歧,都只能通过公开、公正、公平,据实、据理的学术讨论与辩论加以解决,在学术争鸣中团结合作,协同攻关,有所建树。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公民意识法治市民社会公民教育

眼下关于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素质与公民意识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于公民意识的作用、意义、结构与内容等,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给予较详细的论述,然而对于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如何培育公民意识的探讨却较少,笔者欲从这一角度分析当代中国公民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根据公民意识自身生成机制,对如何提高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提出建议。

一、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评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1]。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社会结构日趋复杂,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社会阶层;社会内容日趋丰富,不仅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在不断提高自己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流动性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民工的流动,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国内与国外之间的人口与资本流动,都显著提高。社会的进步与变革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有力荡涤着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催生新的进步的思想观念。伴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平等公正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自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都有了明显的增强,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步伐,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保持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完成我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根本性转变有重大意义。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代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有学者就指出:“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差距”[2],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历史所造成的。现代公民和公民意识是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才逐步确立的,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是不可能有公民的概念和公民意识的,有的只是臣民、顺民、子民意识、奴隶意识。中国封建的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济、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与在思想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是相互适应的,共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与家族统治,根本没有产生公民和公民意识的土壤。中国社会从来都缺乏个体权利与自由的思想,没有法治社会的根基。儒家宣扬的“仁政”是让人做奴隶的政治,宣扬的三纲五常是教人做奴隶的道德。鲁迅曾说过,一部中国史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2](p212)在专制之下,中国人从未当过主人,也从未争取当主人的资格。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开始尝试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然而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民族压迫日益深重,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国民教育落后,封建思想遗毒得不到有力清除,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生长发育注定要经历艰难曲折的历程。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封建压迫,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新中国成为压倒性的任务。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拼搏,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传播公民意识,建立和完善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践征程。五四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国家主人地位,详细规定了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地位和公民意识在法律上有了保证。可惜的是,1957年以后“左”的错误倾向越来越严重,最后竟导致。中社会主义民主遭到极大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遭到践踏,宪法上规定的各项公民权利受到蔑视和百般蹂躏,个人的生命自由与公民心理受到极大的摧残,这些都妨碍了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相反中暴露出的宗法等级意识、臣民意识、人治意识、盲从心理等封建传统意识,说明自觉清除腐朽反动的封建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我们一项长期的任务。邓小平指出:“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4](p335)

二、现代公民意识的生成

机制公民和公民意识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公民意识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化进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结果,是由臣民变成公民,臣民文化逐步走向公民文化在人的观念中的体现。

(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是公民意识生成的客观前提。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p32)公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所处政治地位的现实感受和应有的认识,它代表人类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性的、定型的、系统的认知。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是公民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市民社会创造国家之时即反过来被政治国家所制约,实现了二者的异化和同一,并表现为人治专权、自足经济和宗教权威的统治,进而成为套在劳动人民头上的沉重枷锁。公共利益变作与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相分离和对立的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强权的绝对自由吞噬了社会成员的主体自由,从而衍生了自然主义生活图式下的单向度服从的臣民意识,根本谈不上公民意识,人性受到严重压抑和扭曲,人的尊严和价值遭到严重贬损。

资产阶级市民社会革命把自己从封建政治国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种“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6](p443)具体言之,一方面由于市民社会获得独立的充分的发展,并呈现现代商品经济运行形态,奉行财产私有、契约自由和责任属己原则,使市民社会分解为集合形态的,以交换价值为纽带的独立的、自由的各个个人;另一方面,在民主契约原则上重新确立了只能以市民社会为目的的政治国家,实施三权分立和民主代议制,使国家成为公民平等而广泛参与创制并共享的公共产品。宪法以最高法律权威的形式,宣布社会成员为公民具有独立主体资格,享有充分的人权和公民权。作为公民的个体获得了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的双重组织生活,从而摆脱了王权、神权以及政治社会生活一体化对人的束缚,个性获得了空前解放,主体自由得到充分确认和空前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加速了人从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的历史进程。

从根本上说,公民意识的存在反映的是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国家的需要,展示了社会权利制约从社会中产生并凌驾于其上的国家权力的一种努力。公民意识在本质上必然表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国家“必然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自己本身的理性的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7](p129)。

(二)现代法治是公民意识生成的制度基础。

公民意识体现为相应的公民观,即作为特定社会的成员对现代国家以及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总体的认知,是对法治国家的理性认识。公民意识又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民众意识。因此,公民意识不同于以往的专制社会中对人的精神的强制和控制,而是对以妥协和宽容的精神,使得不同的政治努力获得均衡的政治现实的认知的开化性,是人类意识进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使公民在成为统治者的同时也能够作为被统治者服从国家整体与发展。法治国家通过制度性的安排使得这种开化性成为一种现实,或者说,这种开化性正是在民主政治的法治国家状态下,在法治国家中权利本位的政治与社会伦理观念下,公民通过对国家公共事务的参与,通过反复的熏陶和训练而逐渐成为一种心理定势的。如已经获得普遍认同的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肯定、对权利的确认,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等,甚至我们还可以描绘出法治国家、民主政治状态下的公民所具有的相应的人格特质,表现为勇气、直率、积极的参与精神等。

合法性是公民意识的构成基础。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强调,“不管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会采取什么形式,不管它怎样处理它的事务,这个制度总是必须首先找出获得人民效忠的途径。”[7](p497)这个途径就是制度合法性的确立。哈贝马斯则认为,“合法性就是一个合法的制度赢得承认。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因此,“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如果它不抓住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8](p339)现代法治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这种合法性的基础,占据公民意识核心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等在作为根本性大法的宪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公民教育是公民意识生成的重要途径。

公民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形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存在只是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一种客观前提,但公民意识却不是自动生成的,它需要靠对全体公民的教育,需要在全体公民的社会化过程中来实现。在现代社会,公民教育伴随个体的社会化全过程,伴随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的始终。通过公民教育的实施,必须完成从生物意义上的人到社会意义、文化意义上的人的转变;从只是具备公民资格的人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公民的转变。

公民教育包含了对公民的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的教育,公民意识是其结果的集中体现。公民意识的强弱可以用来作为衡量公民教育效果好坏的客观标准。学校是公民意识生成的主要环境,但同时家庭、传播媒介、社会等也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健康发展。公民意识中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等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一种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必须改变,以适应新形势下培育平等独立的公民的需要。消极简单的灌输只“会降低民主对成员所要求的那种评价道德与政治的能力”[9](p286),使社会成员成为臣民,从而与民主的、自由的公民精神背道而驰。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尊重受教育者本人的经验和理性为前提,只有当一个人成功地运用了自己的经验和被教育机构所激发的理性能力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时,我们才能说此人受到了教育。在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里,“如果只让教材与教师有发言权,旨在培养理智与性格的学习就不能完成”[10](p25)。

三、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

(一)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合理划分双方的权限,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客观物质前提。

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国家并不能成为市民社会的实现形式,反而成为其外在限制而产生严重对立,出现了“国家的公民和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市民也是彼此分离的,因此,人就不能不使自己在本质上二重化”的异化状态。[6](p443)马克思反对“用复古的办法来消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论”[6](p443),认为只有民主制才能最终消除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对立,实现“普遍与特殊的真正统一”[6](p443)。而民主制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建立。但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实践中,各个个人也需要在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这种分离的界限里活动”[11](p28)。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合理划分政治国家和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职能和权限,着重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健全国家体制,引导和促进公民意识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政治国家过于强大,市民社会极度萎缩是导致我国社会成员公民意识难以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事实上,由各种独立的社会利益集团与非政治组织组成的市民社会,对于刺激政治参与、增强民主制度下的公民民主技术和效能,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民利与义务意识有重大作用,是培养和深化民主法治文化价值,如宽容、妥协、尊重他人权利、追求自己的权利等的重要场所,是孕育公民文化促进现代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社会基础。在市民社会中,“身份和利益各不相同的社会单元,由于对国家保持独立性,不仅能够限制统治者的无端专横行为,而且也可以有助于造就更好的公民:他们对别人的偏好有更深的了解,对他们自己的行为更具自信,在为了公共福祉而情愿奉献方面更加具有文明的心灵。”[12](p27)市民社会以社会民主制约权力,从而培养社会成员的民主参与、自主自律和公共精神,它不仅是法治国家的基础,而且也是公民意识得以存在的社会土壤。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基础条件。

公民意识的生成离不开市场经济的发展,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生发和健全公民意识,巩固和提高公民意识有着潜移默化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利益驱动和公平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竞争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对公民意识生成的影响,在于公民个体意识到了自己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人地位,开始积极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的反思、认同以及平等意识、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不断健全,必将促使人们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公民的权利意识。市场经济的这种以法律维护正常市场秩序的特点,有助于市场主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守法精神和理性自主精神的养成。同时市场经济活动还对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意识、互利意识、诚信意识、自律意识等有重要作用,并对全体社会公众有示范效应。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扩大公民的有效政治参与,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证及政治实践机制。

政治参与是民主实践的重要形式,是公民自我教育和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可以获得政治知识,积累政治经验,学会政治技能,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民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需的政治能力;还可以通过广泛有效的政治参与,增强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人翁精神,提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培育宽容精神,充分权衡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践证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人格,是现代社会培养具有民主观念和民主能力的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对滞后,其总体状况表现为:制度优越但体制不够合理;内容真实但法制不够健全;形式多样但机制不够完善;保障可靠但发展不够平衡;主体广泛但参与不够充分。[13]无法提供满足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尚未形成吸纳公民广泛参与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公民并没有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这大大阻碍了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中生成公民意识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新的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做到经常化、秩序化、制度化,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为社会公众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和政治实践机制。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行政与公正司法,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法律保障和引导功能。

我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人治”、“礼治”而非“法治”的文化传统与心理,对于建设法治社会,生成公民意识与建设公民文化起重重阻碍作用。在我国,由于政治家和各级官员特有的地位、权力和职责,在法治建设和催生公民意识方面负有独特的责任,并起到独特的作用。具有健全法治心态和公民意识的政治家和官吏自觉公正地遵守和执行法律,从而有效地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唤起社会民众的法律良知和公民意识,促使广大公民积极守法,建设法治社会有重大意义。因此各级官吏依法行政,遵循程序公正原则,通过公正无私的执法,使社会成员感到法律能够在实践中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对养成民众的法律至上信念和积极守法意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将摧毁公民对法律的信任甚至走向反面。当前司法公正已成为突出问题,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司法,对克服封建思想遗毒,健全和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有直接作用。只有当人们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件得到公正判决时,人们才会真正感受到良善的法律距离自己是多么近,人们才会对法做到切身理解并相互沟通,从而在长期潜移默化当中不自觉地对法产生信仰意识。

(五)普及教育尤其是公民教育,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相应的文化素质保障。

在我国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量还很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盲的起点也在提高。加强旨在提高公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仍然是个重要任务。当前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现在最紧迫的教育工作不是让少数人学更多的东西,而是让多数人受到足够的教育。”[9](p287)缺乏教育使公民无法胜任以合法的方式在各种场所和组织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

公民意识生成的过程,是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理念的公民文化内化为全体公民共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公民教育。在对公民的政治教育中,变单纯的政策宣讲为民主政治意识、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中,变空洞的道德说教与灌输为个体道德良知的启蒙、道德人格的培育,培养社会成员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团体意识与公德意识;在法制教育中,变单纯的知法守法教育为权利观念、自由观念的启蒙教育,尤其应让公民懂得现代国家的本质是什么,清楚权利和权力的界限,弄明白什么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法治,引导和强化公民对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反思和认同。只有持之以恒地认真实施公民教育,改进教育方法和形式,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才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公民队伍中来,才能为一个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提供强大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86.

[2]李慎之.修改宪法与公民教育[J].改革,1999,(3):5.

[3]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美)威廉·哈维兰.当代人类学[m].王铭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转引自欧力同等.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美)杜威.新旧个人主义[m],孙有中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4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结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执法档案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学习培训,查摆存在问题,集中加以整改,使广大干警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做到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富裕、平安、文明、开放、生态、活力的“新兰山”做出突出的贡献。

二、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容

总书记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施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体现,是司法行政工作的灵魂,是确保司法行政系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思想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需要,是确保司法行政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客观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司法行政队伍的客观需要。认真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司法行政机关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基本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原则。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的内容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治理念,是真正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法治理念。结合我局队伍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要做到五个坚持:既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统一性,履行司法行政机关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一致性;坚持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推进全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坚持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二、方法步骤

这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共分五个阶段,即:动员和培训阶段、集中学习教育阶段、查摆剖析整改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巩固提高阶段。

(一)动员和培训阶段(5月下旬至6月初)

5月27日局党组组织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召开动员大会,下发实施方案,使全体干警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要求,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端正态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部署上来。版权所有

(二)集中学习教育阶段(6月初至9月下旬)

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总书记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中央和省、市委、区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有关文件和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件;学习全国、全省、全区政法工作会议文件;按照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专题。认真研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及《辅导教材》。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每名干警要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精读有关内容。学习过程中,要对五个专题逐一进行讨论,干警要紧密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根本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理解上狠下工夫,认真清理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习惯认识和做法,切实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央确定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上来。对每一个专题,人人要写出自己的思想总结,包括思想认识、学习收获。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理论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使全体干警普遍受到一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三)查摆剖析整改阶段(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

1、查摆问题。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的指示精神,根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从五个方面进行查摆: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树立的强不强,有没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二是执法(执业)为民的理念树立的准不准,有没有对“为谁执法(执业)、靠谁执法(执业)、怎样执法(执业)理解得不准的问题;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树立的牢不牢,有没有执法(执业)不公的问题;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树立的实不实,有没有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五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树立的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党性观念不强的问题。各单位在查摆问题过程中,要着重从涉法涉诉案件中查找问题,从人民群众的投诉和反映中查找问题,从人大、政协及社会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中查找问题,从新闻媒体披露的执法不公案件中查找问题,从执法权力相对集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点部门、重点单位以及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执法(执业)环节、重点执法(执业)岗位和工作人员中查找问题,从查处的干警违法违纪案件中查找问题。

2、剖析思想。对照查摆出的问题,认真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意义。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普通干警和职工都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剖析,找出问题,形成思想分析材料。凡查找问题不认真、思想分析不深刻、整改措施不扎实的,要推倒重来。

3、整改问题。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及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单位要根据查摆出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从源头上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逐一列出台帐,明确整改的时限和责任人。所有参加教育活动人员的整改措施,要分层次在本单位以适当形式公布,接受群众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要向区司法局审查备案。在整改期间,要对照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专项整改活动中查摆的问题看有没有还没整改的,或还没完全整改的,要结合这次教育活动一并彻底整改。

4、警示教育。利用反面典型在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和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人员中开展一次警示教育,通报一批干警及执业人员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版权所有

(四)检查验收阶段(11月中旬至11月底)

全员考试。根据省市区政法委的安排,组织全体人员参加中央政法委统一安排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知识考试,并采取适当形式对考试成绩予以通报。

检查验收。活动结束后,要组织检查验收。区司法局要对各单位的法治理念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主要看组织领导是否得力、学习教育培训是否扎实有成效、查摆和整改问题是否彻底、思想剖析是否深刻、制度规范是否健全、成效是否明显。主要采取明查暗访、重点抽查等多种形式,开展检查验收。检查要走群众路线,通过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形式对干警、执业人员的执法(执业)行为、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进行监督评判。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补课。各单位要对本单位的活动情况进行自查,将自查报告于11月1日前报区司法局政工科。

(五)巩固提高阶段(12月份)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好政治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单位要在巩固提高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来抓。在教育活动的后期,要组织开展一次回头看活动,针对查摆整改问题台帐,看有没有还没整改好的问题。要进一步查摆问题,看近期有没有新的问题出现,做到查漏补缺。要继续学习有关领导讲话、有关会议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

三、基本要求

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统一执法(执业)思想,提高执法(执业)能力,理顺执法(执业)关系,加强执法(执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的首要环节,精心组织,抓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本单位工作全局通盘考虑,建全领导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和责任机制。单位负责人负总责,各职能科室处所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局成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联络点和定期巡查制度。

2、突出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单位领导干部不仅要抓好本单位的教育活动,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带头学习培训,带头清理整改。领导班子成员,要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对本单位在法治理念和执法(执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总结教训,认真整改,作出表率。

3、教育活动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四个结合”。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先进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学习相结合,统筹安排,互相促进;与开展“忠诚”教育结合起来,始终抓住忠诚政治本色教育,把全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一支忠诚可靠,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司法行政事业,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能够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爱岗敬业、恪尽职守,能征善战的钢铁队伍。与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结合,围绕司法行政工作主题和总体要求开展教育,在学习教育中,广泛开展执法(执业)实践活动,解决工作中背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工作,检验教育效果;与执法(执业)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不断提高执法(执业)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4、努力搞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任务,立足司法行政职能,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打造平安兰山服务。要贯彻“公正执法,一心为民”宗旨,打造群众满意工程,采取便民利民措施,热情为群众服务。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抗日战争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启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中日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时期也紧紧围绕抗日民族大业进行,主要内容是关于军队内部的战略任务教育,党员干部在职教育与学校教育,群众及党员内部宣传全面抗战路线以及党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另外,在教育方式上采取了多样的形式,如会议宣传、整风运动及演讲报告等。在这一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进成熟,为抗战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处在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在历史革命时代,我们的社会历史的主题就是革命,所以革命时期的内容就是紧紧依靠革命。大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围绕中国共产党和共同合作,而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共同打倒军阀,解放穷苦大众的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不断坚定工农红军的革命信心,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中进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农村党员和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抗日民族大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党的抗战政策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在武装夺取政权,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彻底以为代表的反动政权。当代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到提高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的思想觉悟以及广大农村、军队、学校的思想素质,把主要内容集中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而且还要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要完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吸取新知识、新内容,丰富完善马克思教育理论体系。

二、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是指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座谈会、学校教育、电影、电视大众媒体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使得各种传媒手段日益丰富,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在学校,在单位,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影片、影像、图片资料在思想上、行动上为人们树立榜样。同时,教育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在新时期,出现了许多符合当代实际的教育方法,如疏导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心理咨询教育法。在内蒙古的很多学校每个年级都配备了心理咨询教师,每班一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课,并安排了专门的布置温馨的教室,以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保证中小学生的思想顺着时展的要求而发展。又如,内蒙古的很多学校特意安排了思想品质修养课。在这一课中,班主任与心理教师共同合作,以各种形式为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各种有关方面的电影,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感。另外,还围绕合理爱国召开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积极爱国情感和正确的爱国行为。

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而且要积极努力地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体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而且,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塑造具有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知识、能力、创新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三、教育内容要突出重点

大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重点主要偏重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促进工农革命的不断发展。土地革命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主要侧重在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使农民得到土地,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拥有相应的权利,经济上拥有相应的生产资料,生活有了保障。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抗战路线、方针的宣传以及战争动员,鼓舞广大农民、广大指战员以及我党的广大干部积极投身到抗日浪潮中。解放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则主要集中于国内两党之间的政治分歧引起的战争,树立战胜的信心,统一战争思想,的统治,最终实现统一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帮助人们健康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涉及整个抗战的各个方面,细致入微,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全面抗战路线、对党内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每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方面,深入探讨,结合实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4―185.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5―196.

[3]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4.

[4]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39―40.

[5]许启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6

摘要:在高校全面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谐校园建设乃至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思想政治教育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高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一、深刻认识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将会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推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

1.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进而培养大学生廉洁公正的优良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国情世情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1](p23)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对于进一步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环节。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把“以人为本”最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以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党的十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地拥护、践行党政国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维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无形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精神品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给大学生注入“反腐疫苗”,增强拒腐抗体,产生抵御腐败的免疫力,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毕业后成为社会的中坚。[2](p108)

3.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基本特征。因此,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风清气正的社会,社会上只要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很容易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而主动投入到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来。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毕业后他们将会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进入领导层而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能够使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使他们自觉成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二、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高校的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项基本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调整。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要求,认为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人生道路就没有正确的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3](p53)因此,在针对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上,首要的就是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民族,多少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情操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在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日益多元化、道德水平整体滑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的大环境下,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具体深刻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90多年来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奋斗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革命品格、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上、行动上主动向党组织靠齐,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法制纪律和廉政文化教育。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法制纪律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东西所诱惑,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保证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使他们在法制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加大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力度,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有针对性地讲授和宣传我国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廉政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当代反腐倡廉先进人物以及国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经验借鉴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廉洁意识,夯实廉政文化基础。

三、努力探索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召开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将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1.夯实基础,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传统教学形式,也是基础教学形式。各高校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视频、网络等教育资源和形式,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机结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反腐倡廉教育专题,根据兴趣爱好,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分层次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法制纪律和廉政文化教育。三是发挥公共平台课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挖掘优良的传统廉政文化,不断扩展反腐倡廉教育空间,将廉洁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挖掘并整合现有学科廉洁教育资源,在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资料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支持。[4](p101)

2.加强宣传,营造廉政氛围。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广播、报纸等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廉政思想,构建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大格局。二是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将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重大部署、我国反腐倡廉的实践历程、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外反腐败经验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引领高校大学生自觉弘扬新风正气、崇尚廉洁。三是以重大节日或者会议召开为契机,围绕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故事演讲、廉政文化征文等活动,营造校园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筑牢广大师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3.创新形式,突出活动实效。一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调动大学生崇廉尚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学校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调查,同时有条件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廉政文化基地,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培养廉政品格、锤炼作风。三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文体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艺术活动,如公益广告大赛、廉政文艺汇演、廉政辩论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从而使广大大学生树立起反对腐败的信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p109)(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

参考文献:

[1]海萨尔夏班拜.反腐倡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23.

[2]余如.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8.

[3]陈福生.反腐倡廉教育如何从大学生抓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3.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7

1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孟子从孔子“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主张实行“仁政”。

3韩非子主张的“法治”体现的是维护君主的最高权威,其实质是严刑酷罚下的“人治”,与当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有本质的不同。

4老子是道家学派而非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虽然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但道家不等于道教。

5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属理学,不过前者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二者的区别还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主张“发明本心”,即进行内心反省即可明理。程朱理学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8李贽是反理学的先驱,但他仅限于对理学的批判,基本没有提出新的主张。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但并没有被社会接受,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其思想没有超越传统儒学。

9儒学与西方人文主义有很大区别。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人文主义则是希腊民主制度的产物。儒学以研究社会为主题,人文主义以“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10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已不是旧的“臣民”规范,而具有了“公民”的色彩。

11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但他们仍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把人置于社会的中心,被看作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不是智者学派的成员,但在关注人的问题上与智者学派存在共性。

2“古希腊倡导人性解放,否定神或宗教的力量”的认识是片面的。古希腊注重研究人或人类社会,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神的力量,但是并不否定神的存在。就像后来的文艺复兴,虽然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但同样并没有放弃对宗教的信仰。

3古希腊的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等哲学家的思想对民众的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但不能说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4文艺复兴是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表述资产阶级自己的思想,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一种形式,不可以简单地将其认为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运动。

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6文艺复兴强调人可以有自由思考的权利,而启蒙运动则强调人的思考、行动权利及怎样保障人的这种权利。启蒙运动进一步弘扬了人文精神,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中国文字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只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能认为其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汉字的演变:陶器上的符号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的精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不是世界上计算圆周率的第一人。

5明清时期,东西方科技都有所发展,但东西方科技的从属性和特点是不同的。东方科技是传统科技,应用性强,多注重对传统科技进行总结归纳,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注重科学实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多采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决定了东西方社会转型的不同。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完全否定牛顿力学体系,而是在继承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上,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2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特权的工具,科学则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3瓦特只是改良了蒸汽机,不能说他发明了蒸汽机。

4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5网络经济不等同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呼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它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但不能等同。网络经济也称信息经济,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形态。严格地说信息经济包含在知识经济之中。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代表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爱国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利益,学习西方限于器物层次。

2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3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是康梁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

4与康梁维新思想相比,早期维新思想有三方面的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实践活动,也没有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5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是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其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革命和民主共和。

6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的发生。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对于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新旧三民主义的主张是不同的。在旧三民主义中,资产阶级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只是在民族主义中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理论上体现了反帝要求;而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和发展,故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核心主张。

3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其合作的基础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而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的思想,指同志个人的思想,有正确的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思想;思想是以为主要代表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5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它解决了“”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

6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共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的“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我们可以否定十年“”,但不可以否定十年历史。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就是科学家和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而非“”促进的。

4“双百”方针承认科学文化的多样性,其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文化领域里的反映。

5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系于教育,因此“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几种主要文学流派;20世纪,苏联出现了歌颂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学;亚非拉杰出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大量出现,对世界影响巨大。

2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是有区别的: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3近现代美术的发展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现代主义流派的发展历程。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要进行有效的政治教育,当然必须正确地理解什么是政治。人们经常说:不能把思想问题混同于政治问题;思想是认识问题,政治是立场问题。这种说法是很对的,也是我们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政治问题与思想问题是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因而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也是两种不同内容的教育。

政治应该有不同于思想和道德的内涵。我们经常讲政治运动、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政治利益、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教育等等,在运动、权力、利益、体制、文化、教育等前面都冠以“政治”一词,以表示同经济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相区别。这也充分说明,政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

我们所讲的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社会主义学校所进行的政治教育,不仅是阶级的政治教育,而且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教育,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所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政治问题时,主要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马克思在谈到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时,对什么是政治运动,作了具体的说明,并对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作了区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对什么是工人阶级政治的看法。马克思说:“任何运动,只要工人阶级在其中作为一个阶级与统治阶级相对抗,并试图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这都是政治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得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3—604页。)。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政治,是工人阶级的政治。从马克思的这个说明中,我们可以知道,工人阶级的政治就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所以,我们经常说,政治就是阶级斗争。这种斗争之所以是政治斗争,而不是经济斗争,就在于:为了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从外部用压力对统治阶级实行强制”。马克思还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了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他指出:在某个工厂中,甚至在某个行业中试图用罢工等手段来迫使个别资本家限制工时,这是纯粹的经济运动;而强迫颁布八小时工作日等法律手段时,则是政治运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运动都运用罢工等等的手段,这是共同的;而政治运动不仅运用了罢工等的手段,而且还运用了法律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实行八小时工作日,来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这就标志着它已经从经济运动发展为政治运动了。所以,政治运动都是从经济运动中发展而来的,它的普遍形式是运用了社会的强制力量。它的最高目的,是夺取政权,即夺取政治权力,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马克思说:“这样,到处都从工人的零散的经济运动中产生出政治运动,即目的在于用一种普遍的形式,一种具有普遍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形式来实现本阶级利益的阶级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马克思对政治运动的这个说明告诉我们,工人阶级运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这是构成工人阶级政治的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说,政治的基本要素是:第一是政治主体,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第二是政治权力,即社会强制力量;第三是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标。社会强制力量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包括国家政权的力量、阶级的力量、政党的力量、政治集团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权威的力量等。在阶级社会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为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奋斗,表现为经济建设。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是工人阶级用社会强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这就是政治的最一般的本质。所以,工人阶级政治可以是阶级方面的,也可以是经济方面的。无论是哪一方面,国家和法的问题都是政治的核心问题。列宁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政治的。他说:“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注:《列宁文稿》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07页。)这个关于政治的规定,对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都是适用的。

国家事务是多方面的,从事阶级斗争,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国家的主要事务。但是,列宁认为,这只是阶级方面的政治,是政治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政治还有另一方面,即经济方面的政治。如果把政治仅仅理解为阶级斗争,那是旧的政治观念。列宁说:“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但是我们的斗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粉碎资产阶级制度遗留下来的东西,粉碎整个资产阶级一再想消灭苏维埃政权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这个任务吸引了我们最大的注意力,妨碍了我们转向另一方面的任务——建设任务。”(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在从阶级方面的政治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以后,政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列宁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309页。)为什么把经济建设看作主要的政治?因为,要从事经济建设,国家必须运用社会强制力量,即国家权力,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斗争。

邓小平把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看作是我国当前社会的最大政治,这同列宁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实现四个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最大政治?因为它反映了工

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要求。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内容。在十五大的报告中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政治,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

政治教育是各个时代都有的。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不同,因而它们的内涵和目标也各有区别。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它的涵义和目标,是由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所决定的。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表现为阶级对阶级的关系,它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又决定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政治关系的文化,一般称为政治文化,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所谓政治文化,就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它包括两个方面,即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形式。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的自发的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情绪、政治愿望等。政治意识形式也就是政治思想观点,它是对政治关系的自觉反映。这些思想观点的系统化、理论化,就形成一定的政治理论或政治学说。

在一定的社会中,每一个阶级的政治文化,都是从本阶级所处的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出发,在政治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反映;同时,反过来,政治文化又对本阶级的政治实践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发挥着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为了运用本阶级的一切社会强制力量,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每一个统治阶级都极力地传播自己的政治文化,使它们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接受,内化为个体的政治意识;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遵照适应当时社会的政治规范,从事政治活动。这既是政治实践的过程,又是政治教育的过程。所以,政治教育是把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灌输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规范,从而使社会成员成为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公民。

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家庭、学校、职业团体、社团组织,以及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化。学校是实践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使学生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系统知识,树立与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态度,并开始了解和习得政治活动的能力。

在高等学校,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年学生。在我们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中,根据工人阶级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规定和政治教育的涵义,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灌输无产阶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使青年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掌握政治参与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然,我们的青年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不会都以政治为职业,但是,其中也必定有一部分人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政治家。而且,不以政治为职业的人,也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所以,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要随着时代内容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是由政治教育的涵义和目标所决定的,而且还为不同的时代内容所规定。从我国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学校政治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目标的教育。工人阶级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国家的政权问题,即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力问题,它是我们国家的最高的社会强制力量。这种社会强制力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讲政治,首先必须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依法治国,讲的就是运用法律的力量,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我们要进行政治教育,也首先是要进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教育,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的教育,进行依法治国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我们所从事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的问题上,必须维护国家的和领土完整,绝不能丧失国格,屈服于强权政治。所以,维护国家的政治权力,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是我们的政治目标。这就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态度。坚持和完善无产阶级,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而伟大的政治任务。学校的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解决这个政治目标问题。

第二,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社会主义学校对青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这个政治方向,是由我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国情所决定的。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还是反对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尤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违背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进行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领导力量的教育。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也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坚持工人阶级政治目标和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如前所述,国家的权力,党的力量,都是社会强制力量。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来领导的。有了这些社会强制力量,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能实现。所以,在政治教育中,我们必须进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教育,不仅使青年学生懂得为什么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道理,而且要在实践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同一切反对党的领导的政治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

第四,进行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的教育。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阶级政治文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它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反映,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十五大通过的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4页。)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要讲政治,就是要讲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使它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五,进行坚持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任务,以及完成这个任务的道路和途径。为了实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还必须有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的方针和政策。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和意志的体现,它们都属于政治范畴。邓小平要求我们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努力实现当的基本纲领,保持党的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长期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讲政治,必须要讲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讲改革开放的政策。所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现党的基本纲领,坚持党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都是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上述有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表明,所谓政治教育,就是有关国家大事的教育。关系到国家和党的前途和命运的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事,都是国家大事。政治教育就是要传播和灌输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国家大事的道理。这些内容还向我们表明,政治教育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虽然是相互联系着的,但它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教育主要是理想教育,它的基本内容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道德教育也不同于政治教育,因为道德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以及用来维护这些行为规范的非社会强制力量,都不属于政治范畴。我们只有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区别开来,分别研究它们的特殊规律,才能使这三种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政治教育,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学生逐步地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就是政治教育的任务。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这些话虽然是针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针对高级干部说的,但对学校的政治教育也同样具有普遍性。我们要通过上述内容的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培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的素质,不断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教育的实施

如何进行政治教育,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当然,关于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因时间、学校以及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不存在一般的模式。不过,我们可以根据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探讨一下进行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是十分有益的。

进行政治教育,有两个基本的途径:一是从事政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态度,端正政治立场,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二是进行理论、形势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水平,逐步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政治问题的能力。

通过政治实践的途径进行政治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青年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在校学习,直接参加社会政治实践活动的机会并不多,这条途径的实现也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然,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积极地组织和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政治活动,培养政治参与意识,习得参与政治的技能。关于校内的各种政治活动,我们应该进行精心的组织,使学生得到政治教育。

学校的“两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的任务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这里包含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育,是学校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工人阶级政治的理论基础,它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我们只有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我们必须更好地使“两课”教学为学校的政治教育服务,使它们成为讲政治的一个重要阵地。

思想道德教育虽然不同于政治教育,但它们同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思想道德问题既不同于政治问题,又与政治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如果思想道德问题解决得好,也可以帮助政治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因为对政治问题的不同认识(不是指不同的政治行为),也属于思想问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所以,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贯穿着政治教育的内容。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9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和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要增强民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紧紧扭住机制这个根本。本文重点从思想教育机制的内涵、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入手,对领导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保障机制进行了构建。

随着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推进,民办院校作为一个新兴的院校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对提高全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斗争,如何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都是“四有”新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个根本入手,以开阔的胸襟、宽大的胸怀、全新的思维和积极的心态来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不断地创新。

一、建立领导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龙头”,其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能否得到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有效实施,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调控,形成党政都重视的“大政工”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院校正常的管理、行政和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杜绝“大政工”变成“大而空”的现象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校实行在党委统一部署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实行这一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扭转政治和业务“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但在民办院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和业务“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比较明显。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不够,各部门只注重抓好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严重,导致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相互渗透。专业教师中也存在着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对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领导组织。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必须摆上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书记是管思想、抓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成立以党委书记或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工作,确保方向正确,聚合力量。第二,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教育目标是增强教育自觉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要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阅历、生活经历等情况,按层次、分阶段确定目标,按照最近层次和最高层次的顺序循序渐进加以实现。第三,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成一个明确的工作责任制体系,并把抓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纳入评教内容,作为年终奖惩的重要依据,凡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实,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运转不灵,甚至由此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使各部门和人员都能依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开展工作,从而聚合抓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

二、要建立反馈机制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系统输出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必定产生对教育者所实施教育的反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渠道返送到教育者哪里,对教育的调控和再决策实施影响,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功能目的。建立一个畅捷的反馈系统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反馈信息收集少。对教育内容、受教育人员落实情况要求多、抓得紧,而对教育方法学生是否满意,教育内容是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等方面信息收集少。第二,报喜藏忧现象突出。即“只报喜、不报忧”,对采取的方法措施,取得的成绩重墨浓彩;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即使反馈存在的问题也都是一些共性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反馈渠道不顺畅。反馈方法滞后时展,反馈渠道比较窄,导致信息反馈不上去。对策建议:第一,建立信息接收机制。要设置以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为专(兼)职调研机构或调研人员,建立横行到边、纵向到底的反馈机构,确保各个层次的信息都能及时反馈上去。要健全反馈制度。既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反馈调节制度,以协调系统内上下左右的反馈调节行为,也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反馈调节制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系统更好地发挥服务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灵活反馈方法。采取走访调查、听取汇报、设立邮箱等方法,及时收集大量信息,为科学决策和调整方案提供依据。第二,建立信息处理机制。信息汇总处理是整个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的效果直接决定整个后继反馈调节的水平。由于受众的反馈信息比较零碎、分散,不利于调节,必须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信息汇总处理要坚持准确性与及时性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对获取的原始信息加以汇总,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解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精加工细审思,得出科学性的结论,从而为实施有效调节提供依据。第三,建立信息调节机制。依据信息处理得出的科学性数据和信息,采取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目标调节与手段调节、直接调节与间接调节等多种方法,及时对教育进行调节。

三、要建立评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评估主体单一,评估主体主要由教务部门人员担任,缺乏其他部门人员参与;而且评估主体只有机关干部,缺乏作为受教育者和基层人员的参与和监督。第二,评估标准、内容随意性比较大,在评估过程中,各单位评估的标准、评估内容不统一,评估标准比较随意的现象多。第三,评估方法缺乏对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运用,以定性考评为主,凭经验、凭印象、凭感情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分析测评。

对策建议:首先,科学确立评估原则,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则。其次,科学选择评估主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只有教务人员进行教育评估的现状,广泛吸收各层次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估中来,做到既要有机关人员,又要有基层人员;既要有教育者,又要有受教育者,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第三,科学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四,科学设定评估内容,既要评估教师队伍,又要评估教学制度;既要评估教育内容落实,又要评估教育实效;既要评估教学方法,又要评估经费投入,做到评估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第五,科学确立评估方法。充分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检测、评估方法,坚持“硬标准”和“软标准”的统一,采取重点抽查与全面考核、精确与模糊、定性与定量等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从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四、要建立保障机制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篇10

摘要:在我国历史上,腐败是历朝历代由强盛走向灭亡的必然原因。历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都把腐败视为洪水猛兽,反腐惩贪的法律、案例和思想在史料中屡见不鲜。当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是有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传统文化中的廉政观念反腐倡廉思想以及惩治腐败的经验教训,对新形势下的党风廉政建设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政治思想;执政党;廉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以后,非常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政治营养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党提出了一条列的建党思想和治国执政理念,不难看出,这些思想和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成功结合显示了执政党进一步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必要性,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尤其是其中涉及的廉政思想和反腐败的政治方略,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政治思想蕴藏的廉政精神和反腐败思想

腐败自古由来已久,是子商品经产生以来就有的消极产物。腐败滋生的社会问题对国计民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自古以来不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人民大众都一直在与腐败都争着,以期能够找到一种有效遏制腐败的制度和方法。这种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至今影响深远。

(一)“内圣外王”的政治思想

“内圣外王”之说始见于《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而不明,……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虽始于道家但却是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入世治世之学。儒家的思想境界是其对人生目标的最高的、终极的追求。儒家所提倡的个体道德修养是直接为实现其治国的功业服务的,内圣是条件,外王是目的。

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根本出发点是“达则兼善天下”,实现公天下。因此、贪污腐化的政治行为是有悖于内圣外王之道的,是内圣外王的相反面。这表明内圣外王之道必然要求廉政与反腐败。在内圣外王思想的影响下,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涌现出了许多至今仍传为美谈的明君与清官,不少封建王朝在其政治清明时期都留下了严惩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失职读职之类官吏的记录,甚至把反腐败作为地方官吏及皇帝的主要政绩。

(二)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民贵君轻”的理论是孟子根据战国时统治者治乱兴邦的历史观察所阐述的思想。他认为统治者能否得到或保持天下,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的拥护。“民贵君轻”的理论,看到了君力运用的限制性因素,在国家管理中,重视民心的向背,并警惕统治者的暴政和贪欲,从而为倡廉肃贪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历代开国君主,特别是经过农民起义旧王朝而成为开国君主的,一般都比较注意自我约束、惩治腐败、整顿吏治、安抚民心。

(三)道德自律的清官思想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伦理政治的社会。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溶为一体,强调家国一体,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长期以来,在伦理政治的氛围下,逐步形成了道德自律的清官思想。清官思想就是以道德的自我约束为基础,在行使法定权力时,自觉抵制习惯权力的诱惑,廉于自身,廉于公职,廉于社会,做到清正、自约、不苟、不贪,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名节。清官思想是一种道德内约力量。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推行儒家文化,强化纲常教化,并用道德化、伦理化的方式来约束参与权力的人的一种难得的结果,清官思想一经形成,就会产生一股抵制外界物欲刺激、廉洁奉公、以廉养民的内在冲动。

二、中国历代反腐倡廉的主张

反腐倡廉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教育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中国历代的反腐倡廉言论,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张。

(一)强化廉政教育,提高官员自觉性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强调“教以养廉”,例如唐太宗特别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唐太宗要求官吏持廉肃贪,不是凭借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之权,而是以令人折服的道理去进行教育和诱导。古代廉政教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对后世有启迪和借鉴意义。一是对重臣高官进行廉政教育。二是在全社会进行包括“廉政”在内的道德教育。三是家诫、家训和官篇教育。

(二)建立选任、考核和惩戒体制

“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约束权力。”中国历代思想家深知这一道理,故在君主、臣子、贤哲反复论证、下诏、谏议的基础上,将反腐倡廉思想演变成一整套选任、考核、监察纠举的制度,对反腐倡廉起了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制定选任准则,以防贪者进,促廉者上。二是建立考绩制度,检查督促肃贪尚廉。三是强化监察制度,肃贪促廉。

(三)立法惩贪,倡俭助廉

中国历代的明君贤相、清官廉吏以诏书、、奏议等形式提出立法惩贪的见解和建议,制定惩贪法律。古代关于“不节必贪”、“奢者必贪”、“以俭助廉”、“惟俭养廉”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一大特色,如唐太宗反复论述了“廉俭兴国,贪奢丧邦”的道理,力行“去奢省费”,节俭自律,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四)高俸养廉

官吏的俸禄要能维持他们的正常开支,这是反腐倡廉的基础。中国历代的反腐倡廉思想和主张,其根本出发点是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些思想和主张曾经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哲理性和实用性,值得我们批判地加以继承和总结,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

三、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

事实上,党风廉政建设深深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下大力气反腐败,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必须对此有所认识:

(一)“民本”思想的传承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民本”、“重民”的思想十分丰富。我们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为政者应体恤民情的合理因素,不再有阶级的利益冲突,抛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再把“利民”当作一种手段,而成了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党的一切政策和领导工作,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前提条件。因此,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作风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核心问题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最高理想的认同

在理想人格标准方面,中国古代各家思想都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都认为人生价值是在“济世”、“治国”、“安民”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的。《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便是这样,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一下,为中国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奉行不悖。一代领导人,不仅从理论上批判继承了这一思想精华,把它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纳入了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体系,而且对此有亲身的实践。

(三)自我修养的强调

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自己的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用先人圣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志就着重强调我党在廉政建设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对传统文化中“内自省”思想的扬弃。通过自我反省,自觉地时时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而且还依靠集体,依靠组织的帮助,要做到廉洁,不仅要开展自我批评,同时还要批评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评,互相监督。

(四)法德并举的措施

对于任何政权来说,严惩贪官污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有些贪官污吏而言,说服教育和轻微处罚都无济于事,只有制定出一定的刑法,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才能制止他们继续为恶,才能制止腐败的蔓延。能否真正惩治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政权的巩固。

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观点就是对“以教为本、以刑为用”传统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需要以教育为主、以刑为辅的反腐败活动,从而促进我党的廉政建设。

四、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借鉴意义

尽管传统廉政文化从总体上是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然而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在今天的社会看来仍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

传统政治思想中的许多观点与现实结合仍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己经融化在现代的思想文化中。平均主义在当代受到了批判,但在此基础上批判继承发展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普遍遵守的进步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为民作主的开明政治尚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是那些对党对人民敢于负责、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精神永远是值得提倡的。

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习惯力量的良性作用。首先,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应当掌握群众的心理动态,注意群众的心理承受力。其次,在标榜典范上,要注意树立群众乐于接受、保持传统美德的典型,而不要树立脱离实际的典型。再次,在舆论的抑扬上,要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防止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最后要诵讨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来释放群众中蕴藏的反腐败的巨大能量。在传统文化的氛围,我国广大群众不仅蕴藏着反腐败的巨大能量,而且具有反腐败的自发力量。这一点从积极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我国反腐倡廉斗争的深入开展。

在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思想文化上创造了不少有利于倡廉肃贪的形式,这些形式仍然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服务。过去封建统治者很注意文艺形式的作用,我们党应充分利用广电传媒、影视作品、新闻出版物、互联网等阵地和载体加强宣传教育。

五、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在民族灵魂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为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纲领和治国政策上也避免不了受其影响。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关于廉政和反腐败的思想精神,在现代社会看来依然不会过时。重新学习和挖掘其内在精神和深刻含义对于我党的党风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晨光、李屏南等:《与时俱进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比月版

[2]马涛:《儒家传统与市场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版

[4]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

[5]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编:《论“德治”与“法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6]谭献民:《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7]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8]任立达、薛希洪:《中国古代官吏考选制度史》,青岛出版社2003年1月版

[9]刘建武:《时代的丰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0]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1]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12]高国安、刘允正:《以德治国方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3]詹石窗:《身国共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