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理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47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1

关键词牵引针刺拔罐理疗辨证施治腰痛症

腰痛又称“腰背痛”“腰脊痛”,为临床常见症,常见于腰部软组织埙伤,肌肉风湿以及腰椎退行性病变等。2009年5月将针灸室和理疗室并为一室,并引进了多功能牵引床,截止2011年8月,用牵引、理疗、针刺、拔罐等方法相互组合,治疗腰痛症患者51例,收到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21~64岁,以腰部疼痛,不能俯仰转身活动为主诉,病因分别为腰部扭伤、腰部受凉、久坐久立引起,手持Ct或核磁片提示有“腰部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23例,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28例,符合中医腰痛症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主诉和病因,按照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将23例腰部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纳入牵引、针刺拔罐治疗组,将病因为腰扭伤、腰肌劳损28例,纳入针刺、拔罐理疗组。牵引针罐组:采用多功能牵引床,按体重的60%设定牵引参数,温度控制在40~42℃,选择间歇式牵引30分钟,随后用针刺法刺双侧肾俞、大肠俞,用补法操作得气后,针柄接入低频电脉冲治疗仪,连续波,治疗30分钟,上述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5次以上。针罐理疗组:对急性腰扭伤引起的腰痛患者,先取手部腰痛穴,用1.5寸毫针直刺3~5分,泻法捻转针柄1~2分钟,并嘱患者开始扭转活动腰部,待患者感觉腰部能活动时,起针,嘱患者采用俯卧位,取痛侧肾俞、大肠俞,用1.5寸毫针直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将针柄接入低频电脉冲治疗仪,连续波,留针治疗30分钟,起针后再在腰部肾俞穴、阿是穴用大口径火罐闪火法吸15分钟,上述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5次以上。对腰部受凉或劳损患者,用毫针直刺肾俞、大肠俞,得气后将针柄接入低频电脉冲治疗仪,方法相同。同时用特定电磁波照射肾俞穴30分钟,照射距离≥20cm,起针后,再用闪火法拔罐15分钟。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标准:腰痛症状消失,可以正常活动,无沉重感,能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有效:腰痛症状减轻,白昼几无症状,睡醒后自觉腰部稍有不适,能忍受;3无效:治疗<3次,或经治疗腰痛当时减轻,休息后仍觉疼痛。

结果

牵引针刺组和针罐理疗组两经过5次或10次治疗。牵引针刺组有效14例,治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2.1%;针罐理疗组有效16例,治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见表1。

讨论

针刺治疗腰痛症,早在《内经?素问》中即有记载,“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疏疏欲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如折不可俯仰,不可举,刺足太阳”。从事针灸工作多年,以针刺拔罐治疗腰肌劳损、腰扭伤,常观察到起罐后患者有瘀血出、疼痛止的效果,选取的肾俞、大肠俞既是足太阳经的俞穴,也是腰大肌的位置。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痛,先采用三维牵引,通过力学纠正椎体间三维方向的病变,再通过针刺、拔罐的作用,消除神经根受压水肿产生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达到临床镇痛效果,传统医学与现疗技术结合,扩大了腰痛症的治疗范围,提高科室经济效益,节省人力,可谓是本次医改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桂萍.耳穴磁疗治疗老年人腰背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2):112-114.

2梁家伟.“李氏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6):981-982.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2

关键词:毫针松解法;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47-0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腰痛或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候群。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症状重者疼痛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向下牵涉至窝,向前牵涉至腹部,疼痛一般不超过平面。临床以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压痛,定位固定为特征,有时可在第三腰椎横突尖端触及条索状、囊性结节。笔者采用毫针松解法治疗该病11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中医骨伤科门诊,确诊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患者220例。其中男108例,女112例;年龄18~6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a;有明显外伤史98例,单侧患病156例,双侧患病64例,有腰肌劳损史122例。将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1)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2)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3)多为一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放射至膝部;(4)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结节;(5)X线片有时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2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毫针松解法:患者俯卧位,腹下垫枕头,先定位找到L3横突尖端,做好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取华佗牌毫针0.35×50mm或0.35×60mm(视患者胖瘦选择针具长短)垂直刺入,针尖与横突垂直,针尖到达横突尖端骨面时,向后退针离开骨面,调整针尖方向,使针尖斜向横突尖端上缘、外缘、下缘斜刺,针尖紧贴腰三横突尖端骨质边缘,患者有明显酸胀痛感,术者手下有针刺入帆布之应指感,之后术者用毫针沿上述三个方向作提插松解,应指感消除后即可出针,压迫针眼10s,一般1次即可,如有余痛,7d后复诊,可再治疗1次。为防止腰痛复发,疼痛缓解后指导患者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2.2对照组首先在L3压痛点周围用法治疗,逐渐移到压痛点;揉肾俞、气海俞、大肠俞;拿委中,以酸胀为度;再在腰三压痛点上下方用弹拨手法;后取L3横突压痛点(阿是穴)即用0.30×50mm华佗牌毫针于痛点直刺一针到达横突尖,在距痛点上下各1.5cm处斜行刺入痛点2针,得气后,将华佗牌电子针疗仪的电仪输出端分别上下接电针,余穴取大肠俞、气海俞、夹脊穴为主,伴臀部及下肢痛者加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按常规取穴进针,每天1次,每次15~20min,7次为1个疗程[1]。

2.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7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判定研究结果。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复;好转:腰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未愈:腰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

3.2治疗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2组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n治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治疗组11086(78)24(22)0(0)100*对照组11038(35)62(56)10(9)90.90与对照组比较,*p

3.2.22组治疗所需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1次或2次治愈率为78%,好转率为22%,随访3个月未复发。治疗组治疗时间短,7天1次,每次约5min,操作简单;而对照组治愈率为35%,好转率为56%,未愈率为9%。对照组每天都需治疗,且每天推拿30min、电针20min,时间长,操作费时费力。故治疗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2.32组疼痛症状缓解比较疼痛缓解情况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ratingscale,nRS),将疼痛的程度用0~10共11个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这11个数字中挑选一个数字代表其疼痛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应给予临床处置;7分~10分:患者有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结果见表2。

表2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比较(±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1107.1±3.10.5±2.7*对照组1106.9±3.53.6±3.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第三腰椎居于全腰椎之中心,活动度大,且横突较长,横突上有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起点,并有横突棘肌、横突间肌、骶棘肌、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背筋膜附着其上[2~3],易发生肌肉牵拉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炎性肿胀、充血、渗出等病理变化,导致腰脊肌肉紧张或痉挛;或因局部经脉瘀阻,对经过该横突尖部的腰1~3脊神经后支产生刺激、卡压等作用,使神经水肿、供血不足引起腰臀疼痛及其他症状。另外,炎症粘连还可能牵涉性的影响脊神经前支,如闭孔神经受累出现内收肌痉挛压痛[4]。本病属中医之“腰痛”、“筋伤”范畴。《内经》曰“腰为肾之府”,而肾脉循行“贯脊属肾”。《诸病源候论》认为:“脊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搏击,故腰痛也。”《景岳全书•腰痛》云:“跌仆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而血脉凝滞也。”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本病为腰背部太阳经筋、脉络气血瘀滞,风寒湿邪痹阻,合而为病。患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史,是由跌仆外伤,损伤筋脉气血、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或不当,腰部用力不当,脉络痹阻;或感受风寒湿等外邪,聚于腰府,痹阻经络血脉不通。发病机理初起是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经脉,不通则通,后期因久病必虚,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兼肾虚,故病性为虚实夹杂。本科应用毫针针刺,采用特定手法治疗,可达到松解横突周围的粘连组织,有效解除或降低肌纤维,腰肌筋膜对神经和血管的卡压,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疼痛。腰三横突综合征在慢性腰痛患者中发病率高,病程长,患者极其痛苦,重者影响工作及生活,目前各种治疗方法较为繁杂、不易临床推广。

本科捏合传统针刺及小针刀松解手法,自创毫针松解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通过松解横突周围的粘连组织,减张减压,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腰椎间力的平衡,使腰三横突综合征症状缓解,达到通则不痛之功效。毫针松解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治疗时间短、疼痛缓解较明显,易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志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8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49.

[2]秦学敏,王铁林,桑建美,等.第三腰椎综合征[J].中华骨伤杂志,1995,15(10):714.

[3]邵仙,许斌.实用颈腰背痛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

[4]俞大方.中医推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19~120.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3

【关键词】运动疗法慢性下腰痛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4-01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腰部疼痛综合症[1],涉及到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以及椎间盘等结构的病损,它以腰部反复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碍,并可有心理抑郁,病程超过3个月,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与职业、生活方式等有关。笔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康复指导。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30~82岁;病史最长24年,最短6个月;有扭伤史15例。

1.2临床表现与体征

下腰部酸胀痛,伴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有慢性腰痛病史,久站久坐久卧,长距离行走,劳累后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腰部有异物感,肌肉紧张,两侧沿竖脊肌走行局限性压痛。

2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2]①让患者坐位,保持髋不动,放松腰背肌肉做腰部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运动进展开始缓慢,幅度逐渐加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加重。②进行腰背肌及腹肌训练,早期避免腰部大幅度屈伸,可做腰背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仰卧抱膝训练,拱桥训练。③鼓励患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告知正确的劳动和站,坐,卧姿势,并要求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躺着看书,看电视,睡沙发等)。

3结果

3.1疗效标准[3]痊愈:腰痛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疼痛,经治疗可恢复,不影响工作生活。无效:和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

3.2疗效结果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痊愈者有70人,有效者有8人,无效者为0人。总有效率为100%。

4临床分析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4],80%~90%的人都有过下腰痛的病史。下腰痛可分为特异性下腰痛(感染,肿瘤,炎症,骨折)和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根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诱发下腰痛的原因很多,机械性,炎症性,心理因素,姿势不良,脏器异常,代谢异常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渐进的抗阻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使患者症状减轻。同时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指导,病情好转后可回家进行腰背肌训练,保持疗效稳定,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5康复指导

患者病情好转后对其进行康复指导,能有效经济的治疗慢性下腰痛并防止复发。进行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提高腰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挺腰抬臀法[5]: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以头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抬起腰背部,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次数。患者平时应以卧硬板床为主,仰卧时膝微曲,膝下垫软枕,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下肢自然放在枕头上;俯卧时可在腹部及踝部垫薄枕,以使脊柱肌放松,避免脊柱弯曲的“蜷缩”姿势。避免长时间用同一姿势站立或坐位;勿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以避免慢性肌劳损。最好选择高度合适,有扶手的硬背靠,避免久坐。坐时腰部挺直,身体靠向椅背,使膝部略高于髋部。如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站立时宜抬头,挺胸,收腹,抬臀。如站立举起物品时,背部应伸直勿弯;搬运物品时,宁推勿拉;如拾取地上物品时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并且动作要慢,尽量减少弯腰频率和幅度。注意腰部保暖,可佩带装有艾叶的腰围,可起到温气血,散寒止痛,调整机能的作用。改变生活中不利腰背肌的习惯,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务必按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晓光《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18)

[2]孙琦,《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3)

[3]尹建峰,孙瑞台《慢性下腰痛2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5(5)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4

【关键词】针灸;推拿;腰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4-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腰腿痛”范畴。早在《素问》中就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为外受伤损,内有亏虚或感受风寒湿邪等,故辨其临床证候分为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等型。笔者采用远针近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病历资料。男36例,女10例,年龄23-59岁,突出部位L 3- 4椎间盘突出2 例,L 4- 5椎间盘突出15例,L 5 - S1 椎间盘突出11 例, 多部位腰椎间盘突出18 例;全部病例均经X 线、Ct 或mR i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头针针刺方法:单侧患病取对侧, 双侧患病取双侧。与头皮成15°角,快速进针。感觉区, 运动区从上往下, 足运感区从前往后针刺, 深达帽状腱膜下。达部位后, 快速捻针1 分钟后留针;手针针方法: 单侧患病取对侧, 双侧患病取双侧。腰腿1, 腰腿2, 坐骨神经穴、脊柱点。腰腿1、腰腿2 以30-40°斜刺, 约3-5 分深。余穴直刺深约3 分钟,行针后留针;局部针刺方法:阿是穴、环跳、殷门、阳陵泉、委中, 承山、悬钟。行提插捻转手法, 留针5 分钟, 再行提插捻转手法后取针。

2.2手法治疗:自颈部至腰骶部自上至下施轻柔的滚、按揉等手法松解腰背肌肉;局部针刺拔针后, 在压痛点及四周施滚、按揉、弹拨、然后术者双掌重叠, 用手掌根自上而下按压胸腰腰椎棘突-5 遍, 再行双侧腰部斜扳法;手针拔针,患者双手扶住床头,助手双掌按压患病部位棘突,医者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踝部渐渐用力向后、上方牵拉。然后在牵拉的基础上进行波浪式抖动, 抖动三次加大力度牵拉一次;在压痛点及四周施滚、按揉、弹拨, 擦热腰骶部。推拿治疗期间每隔5分钟头部快速行针一次,治疗期间卧硬板床。

3 结果:本组46例经用上法治疗,55%的患者达到优的标准,患者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39%患者达到良的标准,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参加正常工作,但劳累后腰腿酸胀不适,休息后减轻或消失;6%的患者达到可的标准,患者腰腿痛稍有好转,能独立生活,但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优良率达到94%,效果显著。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不能自理生活。目前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展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手法按摩、腰椎牵引、腰部理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各种形式的手术治疗等。其中,中药辨证内服有着确实的疗效,可以起到明显的活血化瘀,理气软坚,消炎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还证实,中药内服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缩短炎症期和减轻结缔组织形成,促进变性神经纤维恢复,减少胶质纤维增加,减轻瘢痕化及瘢痕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挤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据临床统计,约95%的腰突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80%的患者有下肢痛。特别是腰痛,不仅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1]。疼痛发生主要是由于突出、变性的髓核对邻近组织的刺激与压迫,同时髓核内糖蛋白等生物物质溢出,释放组胺等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引起的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所致,引起或轻或重的慢性腰腿痛。而且腰椎的退变也往往同时发生在腰部的其他组织,如腰椎间小关节,韧带,腰部肌肉等,造成这些组织局部的慢性炎症,引起疼痛。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加重,使腰腿痛进行性发展。针刺治疗主要是有缓解腰部肌肉痉挛, 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的作用。手法治疗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调整脊柱顺应性, 有效地纠正诸小关节紊乱, 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 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加速髓核中水分吸收。牵引下行有节奏的振颤按压, 可使椎间隙增大, 减少椎间隙内的压力,有利于椎间盘的还纳复位,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致痛物质的刺激,使症状缓解或消除。这种治疗综合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种有效治疗方法, 各法配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5

[关键词]针刺;伏兔;委中;放血;急性腰扭伤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12(a)-0105-04

preliminaryeffectofacupuctureFutucombinedwithweizhongbloodlettingtherapyinthetreatmentofacutelumbarsprain

KanGZhi1maChunhua2LiUHaiyong2BaiHuifang2

1.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Yanjiaopeople'sHospitalofSanheCity,Hebeiprovince,Sanhe065200,China;2.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SanheCity,Hebeiprovince,Sanhe065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clinicaleffectofacupuctureFutucombinedwithweizhongbloodlettingtherapyinthetreatmentofacutelumbarsprain.methodsDataof60patientswithacutelumbarsprainfromSeptember2010toSeptember2011inacupunctureoutpatient,HospitalofSanheCity,Hebeiprovincewereretrospectivelyanalyzed.accordingtothedifferenttreatmentmethods,allpatientsweredividedintotwogroups,eachgroupwas30cases.acupuctureFutucombinedwithweizhongbloodlettingtherapywereusedintreatmentgroup.acupunctureatlumbarJiajiwasappliedincontrolgroup.allpatientsweretreatedfor5daysasthetreatmentperiod.aVSbeforeandaftertreatmentandclinicaleffect,treatmenttime,resumenormalworkingtimebetween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reatment,VaSoftreatmentgroupwas(2.64±1.68)points,andVaSofcontrolgroupwas(3.68±2.45)points,which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beforetreatment[(7.46±2.78),(7.50±3.05)points],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6.386,3.280,p<0.05).VaSoftreatmentgroupwaslowerthanthatofcontrolgroupaftertreatment,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2.740,p<0.05).treatmenttimeoftreatmentgroupwas(3.26±0.46)dandresumenormalworkingtimeoftreatmentgroupwas(6.51±1.26)d,significantlyshorterthanthoseofcontrolgroup[(5.05±0.68),(8.38±1.75)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t=3.015,2.746,p<0.05).totaleffectiverateoftreatmentgroupwas95.0%,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of72.3%,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χ2=4.382,p<0.05).ConclusionacupuctureFutucombinedwithweizhongbloodlettingtherapyinthetreatmentofacutelumbarspraintakeseffectquickly,curerateishigh,which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

[Keywords]acupuncture;Futu;weizhong;Bloodletting;acutelumbarsprain

急性腰扭属中医学“痹证”“岔气”“腰痛”等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腰痛病证[1]。西医学认为本病为腰部软组织遭受牵拉过度或扭闪等外力所致的损伤。损伤多以骶棘肌及腰背筋膜附着处为主,如肌肉、韧带、筋膜、椎体小关节和关节囊、腰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等[2]。多见于体力劳动者且多为青壮年,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以及平时锻炼较少的人[3-4],以剧烈的腰痛伴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强直,甚至有腰部肌肉痉挛以及咳嗽、打喷嚏、大便等腹部用力活动疼痛加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不能延误病情形成慢性腰痛[5],严重影响患者的腰部正常功能。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头针、耳针、面针、放血疗法等[6]。中医针刺伏兔通过调气促血行,血行则瘀活,瘀活则肿痛消。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以外泄内蕴之热毒,消肿止痛、开窍泄热、通经活络[7-8]。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伏兔穴配委中穴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三河市医院针灸科门诊2010年9月~2011年9月诊治的急性腰扭伤患者60例,年龄15~65岁。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腰扭伤的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证候分类中气滞血瘀型、湿热内蕴型。排除标准:①有腰部扭伤史合并腰椎脱位、脊柱病变、骶髂关节病变等;②腰椎Ct检查后确诊腰椎间盘突出,腰椎X线示有严重骨质增生、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骨质疏松、结核、肿瘤等;③严重的心脑肺肾肝等脏器疾病患者;④怀孕女性及其他不适于毫针治疗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26±12.69)岁;病程1h~5d,平均(3.13±0.22)d;左侧21例,右侧8例,双侧1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3.27±15.78)岁;病程2h~5d,平均(3.05±0.28)d;左侧17例,右侧11例,双侧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9]进行诊断。①多有明显急性腰扭伤史。②常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下腰段为好发部位。③腰骶部有明显疼痛点和肌痉挛,伴脊柱侧弯以减轻疼痛,有明显的放射性牵涉痛,咳嗽、小便时加重。④查体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肌痉挛、僵硬,脊柱侧凸畸形,活动受限。⑤X线平片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发现等。

1.2.2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执行。①腰部急性扭伤,多发在青壮年;②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且较为剧烈,伴有腰部伸或曲疼痛加重、转侧不利、坐立和行走困难,常保持被迫或腰部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压痛阳性,叩击痛阳性,脊柱生理曲度改变。

1.2.3中医证候分类①气滞血瘀型:腰部突然扭、挫伤或强力负重后腰部疼痛,腰肌紧张,甚至痉挛,腰部活动受限,腰部活动时疼痛加重;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脉弦紧。②湿热内蕴型:体力劳动时腰椎姿势不当或扭闪后腰部疼痛,腰部有灼热感、板滞感,还可伴有腹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采用针刺伏兔穴和委中穴局部放血治疗,每日治疗1次,5d为1个疗程。针刺选用华佗牌1.5寸、30号不锈钢针灸针,放血选用环球牌三棱针。所有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效果。①针刺伏兔穴:患者跪位,一侧扭伤取同侧,双侧扭伤取双侧;直刺3寸,得气后,施以大幅度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②委中穴放血:选取委中穴,一侧扭伤取同侧,双侧扭伤取双侧;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露出,在委中穴处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刺入3~6mm立即退针,然后挤压局部,使之出血;左侧腰扭伤针刺左侧委中穴,右侧腰扭伤针刺右侧委中穴,双侧腰扭伤针刺双侧委中穴,当血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后用无菌纱布压盖,避免感染,休息20min。留针期间嘱患者做腰部前屈后伸、侧弯等活动,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1.3.2对照组采用针刺腰椎夹脊穴,每日治疗1次,5d为1个疗程。针刺选用华佗牌1.5寸、30号不锈钢针灸针。不做捻转提插,留针30min。每日1次,5d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未使用镇痛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1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4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以5d为治疗周期,参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进行目测类比评分(VaS),在纸笔或评分尺上划10cm长的直线,按mm分度,直线左端表示无痛,右端表示极痛,中间表示中度疼痛。患者目测后在直线上用手指、笔画或移动评分上游标,在尺的直线上定出某一点,表示疼痛程度。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定,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治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腰椎活动度良好;好转:腰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疼痛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VaS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比较

治疗组的治疗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于生活常见疾病,以机体腰部软组织骤然损伤所引发的腰部疼痛和压痛、活动度受限为主,大多是因为负重时用力不当、姿势不正确或跌打扑闪所导致,此外,突然转身或者弯腰也可引发急性腰扭伤。患者腰部发生急性扭伤时,会有撕脱感或者闪断感,可能伴随有椎间小关节错位,且有明显外伤,随即出现腰部剧烈疼痛而无法用力,呈现典型“板腰”,有些患者在腰部损伤后隔夜或数小时后才出现疼痛症状,严重时无法转侧,且疼痛剧烈而呈持续性,活动时加剧。

急性腰扭伤发病突然,可在发病数小时或l~2d后逐渐加重,伴随腰部软组织出血、渗出及水肿,病情属实[12],患者痛苦不堪。《金匮翼》“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令人卒痛不能转侧”,说明了腰部对人体的重要性,腰部损伤对人体正常活动影响之大。临床治疗本病方法较多,有西药、中药敷贴、推拿等法,针刺更是常见、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之一[13]。因本病多伴有腰椎小关节紊乱,许多医家针刺并配合腰部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缓慢旋转及下蹲可增强疗效[14]。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有着简便、有效的优势。腰部筋脉损伤,局部瘀血,经络受阻,致局部疼痛、活动受限。腰肌损伤可致膀胱经气血不畅,不通则痛[15]。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多由卒然受暴力损伤或搬运重物,负重过大或用力过度,腰部姿势不当等因素导致腰部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受到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相关研究发现,针刺可以广泛用于落枕、急性腰扭伤、足跟痛、胸胁痛、眶上神经痛等痛症;有研究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发现,太阳经的后溪穴、阳明经的合谷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效果显著。结合古代论述和现代医家临床研究观察总结,后溪穴具有疏筋活络、行气止痛之功效,对治疗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临床上利用针刺通过神经经络系统的信息反馈效应,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液和淋巴系统的瘀滞,解除肌肉痉挛,达到镇痛,促进局部血肿和渗出物的吸收,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恢复机体功能。单纯针刺治疗,常见即时效应好,患者腰部疼痛等症状即刻减轻,而延时效应不足,疗效维持时间短,旋扳手法可以弥补不足,增强疗效。但患者体胖身矮者更适合坐位旋扳手法,相反体型患者两种旋扳手法疗效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而取委中穴放血,配以针刺伏兔穴,达到疏通经络,泻出某些致痛物质,减轻对末梢神经的刺激与压迫缓解肌肉痉挛,解除腰痛[16-17]。伏兔首见于《灵枢・经脉》,属足阳明胃经,又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伏兔穴名字源于《会元针灸学》,说“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急性腰扭伤证属经脉受损,经气不畅,不通则痛。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针刺伏兔穴意在充分激发阳明经气,调动人体潜能,使偏枯肢体气血顺畅,筋肉得以濡养,利于受损腰肌功能恢复[18]。

放血疗法也属于针刺方法,即《内经》“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中的刺络法。放血法是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活血理气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分为点刺、挑刺、丛刺三种刺法[19]。放血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攻其实斜,给斜以出路,方法简便易操作,且效果显著。委中穴,膀胱经的水气聚集在此[20-27],自古即是治疗腰背痛要穴。本疗法采取委中穴放血疗法,意是疏解膀胱经之气,且腰部为膀胱经的巡行部位,达到去除腰部局部实邪的目的。结合针刺伏兔穴,激发人体经气,调动人体机能,使筋肉得以濡养。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V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和恢复正常工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针刺伏兔配委中放血疗法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显效快,治愈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新疗法。中医对于急性腰扭伤治疗有诸多优势,笔者采用针刺伏兔配委中放血疗法,有疗程短、见效快、安全可靠的优势,且操作简便,有待于进一步推广,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临床观察,笔者发现,对于急性腰扭伤的治疗有病程越短疗效越佳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栗冬,陈以国.急性腰扭伤的针灸治疗概况[J].光明中医,2012,27(7):1491-1493.

[2]廖信祥,邹崇祺,庞贞兰.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近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7-99.

[3]陈亦琳,赵丽娜,于冬冬.近十年来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概况[J].河南中医,2011,31(3):308-310.

[4]刘睿,王雪青,李宛珊,等.放血疗法临床应用研究概况[C]//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2011:384-386.

[5]吴海斌,张惠莲.针刺委中穴治疗腰腿痛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杂志,2011,8(11):104-105.

[6]卢健敏.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集粹[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2,16(4):183-186.

[7]蒋良英.针刺放血治疗急性腰扭伤75例[J].中医中药,2009,2(4):301-302.

[8]周利亭.针刺伏兔穴治疗急性腰扭伤4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7(19):90.

[9]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12-213.

[11]上海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12]管恩福,林耐球,刘彦璐,等.正骨手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394-395,412.

[13]郭彦耄刘楠楠,张汉平,等.针刺结合推拿三步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不良反应及原因探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4):108-109.

[14]卢韵琦,金瑞芬,王洁.耳穴刺络放血配合腰背部刮痧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5,14(1):72-74.

[15]吕强,房敏,朱元培,等.中医推拿三步法适宜技术治疗急性腰扭伤推广效果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5):3-5.

[16]李英,张利泰,宋淑玲,等.麝龙中药雾化液治疗常见腰部训练伤11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3):298.

[17]周景辉,吴耀持,孙懿君,等.后溪透合谷配合腰部活动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405-406.

[18]周小增,钟志国,李万瑶.伏兔穴的临床应用[J].蜜蜂杂志,2006(10):30-31.

[19]李永刚.单穴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50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7):514-515.

[20]郭晶晶.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76-178.

[21]何二帆,张永臣.后溪治痛症古今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319-2320.

[22]杨洪芬,姜文文,葛宝和.单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3,32(9):687-689.

[23]王敬威,刘源,郭艳幸.平乐展筋丹揉法配合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4):116-118.

[24]王林,潘良德,孙亚林,等.电针阿是穴配合傍针刺法对急性腰扭伤患者疼痛及腰椎活动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6,38(4):67-69.

[25]曹晔,王月秋.推拿结合针刺不同远端穴位治疗急性腰扭伤: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5):453-457.

[26]田海明,陈晓强,毕建中,等.针刺伏兔配合毫火针点刺阿是穴治疗急性腰扭伤32例的R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3):102-104,108.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药;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1.5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21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疼痛症状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占腰腿疼痛病人总数的15%。近年来随着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仪器的广泛应用,该病的诊断率得到显著提高。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传统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自2003-2006年,采用中药汤剂内服配合外敷中药理疗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并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34~65岁,平均44.5岁;病史8个月~lo年,平均3.3年;其中有明确腰部外伤史的病例29例,有慢性劳损病史的病例17例,有感受风寒湿病史的病例14例;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34例,合并腰椎管骨性狭窄的病例13例,合并黄韧带肥厚的病例13例。所有病例均经x线和Ct或mRi检查。其中病变节段在L4~5的28例,在15~Si的15例,在L3~4的6例,同时合并L4~5、L5~S1的11例。

所有病例均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寒湿病史。腰痛、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腰部活动受限、跛行步态。查体:腰部活动受限、棘旁0.5Cm压痛(+)并向下肢放射,皮肤感觉障碍、肌力减弱,直腿抬高试验(+)。

2治疗方法

2.1 内治方法 所有病例均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4型并予以中药口服。寒湿型:治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予以甘姜苓术汤(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甘草6g,干姜6g)口服。湿热型:治以清热利湿,舒筋止痛,予以四妙丸(川黄柏12g,薏苡仁10g,苍术10g,怀牛膝10g)口服。瘀血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予以身痛逐瘀汤(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肾虚型:治以温补肾阳或滋补肾阴,分别予以右归丸或左归丸口服。

2.2 外治方法 中药止痛散(姜黄20g,白芷20g,栀子20g,没药15g,大黄15g,三棱12g,延胡索15g,莪术15g,细辛5g,冰片12g)研末,以70%酒精与水的混合液调成糊状外敷腰骶部,结合tDp神灯红外线热疗,理疗时间为25min。适当调高tDp神灯照射距离,以局部皮肤泛红为度(避免过热造成局部皮肤烫伤),每日理疗2次。共1个疗程(14天)。

治疗期间患者要卧硬床休息减少活动,同时避免感受风寒。

3 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根据《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85°左右,能恢复原来工作;显著进步:症状部分消失,直腿抬高试验超过70°,可恢复原来的工作;好转:症状部分消失,腰腿痛减轻,直腿抬高试验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可担任较轻工作;无效:症状无明显减轻,不能参加工作。

本组60例均经1个疗程(14天)的治疗,根据上述疗效标准评定,治愈32例占54%;显著进步24例占41%;好转2例占2.5%;无效2例占2.5%。对58例治愈、显著进步及好转的病例进行了6个月-2.3年的随访,平均为8.5个月。其中因外伤复发的病例6例,因感受风寒复发2例,总复发率13.7%。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腰椎问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外伤仅是其发病的重要成因。由于椎间盘突出于椎间隙,刺激压迫神经根,使得神经根发生急性创伤性炎症反应,神经根呈充血、水肿、变粗、异常敏感状态。在临床上表现为腰部及患侧下肢的疼痛、麻木、感觉障碍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传统医学中的“腰痛”一证。

甘姜苓术汤中以干姜、甘草散寒暖中,茯苓、白术、甘草健脾渗湿,对于寒湿型腰痛可达到暖土胜湿,使寒去湿化诸症自解。四妙丸中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下焦之热,配以薏苡仁、牛膝清利湿热、通利筋脉。四药合用,则湿热可除,使腰筋强壮疼痛痊愈。身痛逐瘀汤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没药、五灵脂消肿定痛,香附行气以活血,牛膝引血下行并能强腰膝在外用中药止痛散中莪术、三棱、没药、大黄破血逐瘀,消积止痛。姜黄、延胡索行气止痛,冰片清热止痛。白芷、细辛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栀子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综观全方,活血行气之中药为基本方兼以清热、除湿、散寒而共收止痛之效。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7

【关键词】中药热奄包;腰痛患者;治疗及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82

作者选取中药热奄包治疗及护理腰痛患者40例进行研究,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3~8月本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患者18例,腰椎骨折保守治疗患者7例,腰椎术后已拆线、腰部疼痛不适患者1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腰腿同时出现疼痛者9例,双侧腿疼痛者13例,单纯一侧腿麻木疼痛者8例,单纯腰部疼痛者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病程在3年以内的腰痛患者;腰椎骨折无神经刺激症状、无需手术、保守治疗的腰痛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已拆线、腰部仍疼痛不适的患者;用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患者疼痛评分均为3~6分。排除标准:年龄65岁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精神病患者;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有手术适应证,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腰椎骨折需卧床休息、腰部垫硬枕,腰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患者,给予推拿、腰椎牵引、针刺、中药熏洗等方法,并配合相关护理措施。

1.3.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热奄包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临床出现的相关问题制订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中药热奄包治疗: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威灵仙、制乳没、急性子、苦参、制草乌、川草乌、苍耳子各30g,红花、川椒各10g,桃仁、白芷、防风各12g,按照处方称取以上药物,准备粗盐,粗盐与药物比例为3∶1,装入准备的布袋内,包扎好后,放入微波炉加热,中高火约3~4min,根据患者体质及耐热力调节温度,一般将药包加热至42~45℃,用厚毛巾包裹中药热奄包,置于患者的腰部疼痛不适部位进行热敷,中药热奄包的温度以患者舒适、皮肤发红但不烫伤皮肤为准,热敷过程中加强巡视,30min/次,2次/d,15d为1个疗程。

1.4护理方法

1.4.1情志护理做好患者情志护理,腰椎不适疼痛大多病程长,痛苦大,患者心理负担重,不了解预后情况,医务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给予正确疏导,解除各种疑虑。在进行治疗和护理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疼痛。

1.4.2用药护理评估患者的既往史、过敏史、腰部疼痛部位皮肤情况及对热的耐受程度,暴露治疗部位,必要时关闭门窗,屏风遮挡,保护患者隐私。外敷中注意观察局部皮肤,如有烫伤、水疱、瘙痒等症状发生,应立即停止敷药,告知医生并配合护理。

1.4.3疼痛护理采用nRS数字评分法做好疼痛评分,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正确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保持腰部正确,治疗或搬动时动作要轻柔,留陪护1人,给予生活帮助,保持病房安静,减少噪音刺激;与患者多沟通交流,分散注意力,降低疼痛感;疼痛评分≥6分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应用。

1.4.4健康教育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包括、饮食、情志、功能锻炼、用药作用及注意事项、日常生活保健等,使其配合治疗护理。

1.5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腰部疼痛评分0分,症状消失;有效:腰部疼痛评分1~2分,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腰部疼痛评分3~6分,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劳作方式的改变,腰痛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1]。可一侧痛,亦可双侧痛。外感之中,以寒湿之邪致病为主[2],治疗上以祛湿散寒,通络止痛为法。本科运用以透骨草、红花等为组方的中药热热奄包治疗腰痛,疗效显著。透骨草、红花等均属辛温之品,具有散寒行气、通络止痛之功效[3]。加上热蒸气作用,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使奄包内中药内离子渗透到患者病痛所在,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的目的。药物经毛窍渗透进入血脉、枢机之中,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松解粘连、具有强筋壮骨之功效。故使皮肤肌肉、肌腱痉挛者复舒,萎者复满,僵者复柔,关节经络功能恢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4]。中药热奄包不但发挥药物本身的作用,还具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腰痛患者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若和,周建丽,郑秀霞,等.中药热奄包配合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护士进修杂志,2015,30(4):358-359.

[2]李义凯,钟世镇.吸烟与腰痛.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5(3):43-45.

[3]滕佳林.中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15.

[4]李金龙,杨福梅.中药热罨包治疗四肢骨折后关节肿胀疼痛47例.中医外治杂志,2014,23(2):29.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8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走罐

腰椎间盘突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1~2006年运用针刺加走罐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男59例,女43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5岁,平均50.8岁;病程2.5个月~5年。呈急性疼痛者65例,持续慢性疼痛者37例。相应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性痛麻;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拇趾背伸肌力下降73例;膝反射减弱者30例;跟腱反射减弱者26例。治疗前均做腰椎正侧位片及Ct平扫:L3~4椎间盘突出15例,L4~5椎间盘突出57例,L5~S1椎间盘突出50例。其中L3~4,L4~6同时突出8例,L4~5,L5~S1同时突出14例。症状以左侧为主57例,右侧为主39例,双侧4例。

2治疗方法

2.1选用毫针针刺,2次/d,每穴予手法1min,针毕行走罐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期可酌情休息3~5d。持续治疗3~5个疗程。取穴:主穴为夹脊穴。常规针刺法,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min。辅穴取病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穴。常规针刺法,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min。

2.2走罐法患者俯卧位,腰部及痛侧下肢,在腰部及痛侧下肢痛处涂上红花油,选适中口径火罐用闪火法拔罐,先在腰部两侧骶棘肌及下肢痛处上下往返推拉3~5次,而后在腰部阿是穴及痛侧委中穴拔罐10min左右。1次/d,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期可酌情休息3~5d。持续治疗3~5个疗程。

3疗效标准和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疼痛消失,无运动障碍及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能做较轻的工作;可:有些改善但仍有疼痛;差:症状、体征同治疗前,需做进一步的治疗。痊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好转:腰腿疼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评定疗效,优80例,占80%;良12例,占12%;可5例,占4%;差5例,占4%。

4典型患者

患者女,55岁,公务员,2003年6月12日经人介绍就诊。主诉腰痛症状反复发作5年,此次因跌伤疼痛复发,伴活动受限,夜眠转身困难1年。经他院服中西药物、理疗、膏药外敷治疗无效。检查:L4~S1棘突压痛明显,两侧骶棘肌紧张压痛叩击痛。X线片见L3~5序列不稳,Ct见椎间盘突出,L4中度前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取夹脊穴,针入得气后,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min;辅穴取病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穴。常规针刺法,行提插捻转结合的补泻手法1min。走罐时患者俯卧位,腰部及痛侧下肢,在腰部及痛侧下肢痛处涂上红花油,选适中口径火罐用闪火法拔罐,先在腰部两侧骶棘肌及下肢痛处上下往返推拉3~5次,而后在腰部阿是穴及痛侧委中穴拔罐10min左右。针刺10次走罐5次后症状减轻;针刺20次走罐10次后症状减轻明显,活动有改善;针刺40次走罐20次后腰疼痛症状基本消失,活动自如而愈。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5讨论

5.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由于脊柱本身的病理改变及其生理特点,腰椎间盘突出后椎间隙变窄、椎间韧带松弛、椎节的松动与不稳导致腰椎的生物力学分布异常,腰部后结构的应力增加,集中于小关节突上。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黄韧带的肥厚、小关节突的增生、肥大、内聚等,直接导致椎管的有效容积减小,造成椎管狭窄,或在原有相对狭窄的基础上加重了狭窄有时紧紧嵌压神经根,而引起严重的腰腿疼痛临床症状。黄韧带是侧隐窝后壁组成部分,退变后增生肥厚,臃积于侧隐窝。腰椎伸屈活动中,椎间盘与黄韧带间隙大小呈现动态变化,产生对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动态钳夹。所以患者往往活动受限。笔者认为,针刺加走罐治疗可以刺激腰部皮肤造成局部瘀血能解除腰肌紧张及促进病变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吸收,同时使椎间盘纤维环后侧及后纵韧带紧张度改变,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故针刺加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5.2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当肾气旺盛时,腰府功能正常。45岁以上中老年人肾气逐渐亏虚,又因急慢性损伤、风寒湿邪侵袭,致肾气亏虚,气血衰少,经络痹阻,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筋骨肌肉组织失于气血温煦濡养。同时腰椎间盘突出症,因长期受压刺激,而出现循环障碍,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导致局部充血、渗出、水肿及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腰痛、乏力及活动受限。针刺加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及脏腑气血功能的作用,具有肯定的疗效。根据腧穴近治作用的理论,笔者取夹脊穴和病侧肾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穴,起到益气补肾,壮腰固本,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位在腰间足太阳膀胱经,运用走罐法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皮部,可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之阻滞。腰部的阿是穴为病位之所外现处,“腰背委中求”,故两穴针刺加走罐治疗更能疏导经气。《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针刺加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温经散寒作用力更强,有利于改善局部的新陈代谢,提高组织对椎间盘突出刺激的耐受性,从而使腰痛者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5.3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只有10%~20%的患者需手术治疗。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报道近年来逐渐增多,有单纯针刺治疗者,有针、灸并用者,有采用电热针治疗者,有针刺配合推拿手法者,有采用刺络拔罐者,治愈率在40%~70%。其作用机理在于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此外,针刺还可通过促进外周炎性组织阿片肽的释放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如β-内啡肽可增加单核细胞的趋化性,使nK细胞活性增加,起到消炎镇痛作用。我们采用针刺加走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针刺及走罐直接作用于病变神经根,取得良好的镇痛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取穴法。

参考文献

1薛立功,等.长圆针治疗腰椎骨痹60例.中国针灸,2000,20(10):597.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9

【摘要】:目的研究壮医经筋疗法对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把符合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一组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进行治疗,称为治疗组;一组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法,称为对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治疗优良率为66.7%。,两项都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2%,治疗优良率为33.3%。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壮医经筋疗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腰痛

腰痛是一种常见病,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腰痛,是指由单纯的椎间盘病变而对椎间盘疼痛感受器产生刺激,而导致的功能丧失性下腰痛[1]。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椎间盘退变,其病理特点主要是纤维环破裂,但是其发病机理目前还不清楚。关于下腰痛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能会加快相邻椎间盘退变的速度,还存在融合失败的可能性[2]。下面本文就对我院采取的壮医经筋法治疗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把符合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一组采用壮医经筋疗法进行治疗,称为治疗组;一组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治疗法,称为对照组。患者的诊断为:①病情反复发作,慢性持续性腰痛时间>6个月;②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③mRi检查:病变椎问盘信号降低,纤维环后部有高信号区,无脊髓受压,未发现硬膜囊明显受压但出现黑间盘;④X线检查排除腰椎不稳、峡部裂和滑脱,ct检查排除腰椎管狭窄和椎问盘突出。这些患者男性21例、女性29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9岁、平均年龄40.3岁。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本情况差异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1.2病例纳入标准

病例的纳入标准为:(1)符合上述椎间盘源下腰痛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临床观察;(2)年龄16~65岁;(3)病程不超过8年;(4)自愿参加本项目研究;(5)未做过腰椎手术;(6)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患者采用壮医经筋疗法治疗。分为经筋查灶方法和壮经筋消灶方法[3]。经筋查灶方法的原则为“以痛为腧”,医者两手密切配合,左手着重协助固定诊察部位,右手根据所检查部位的生理形态、肌筋的厚薄及层次、正常组织的张力、结构形状等情况,分别运用拇指的指尖、指腹及拇指与四小指的指合力,对经筋线作浅、中、深层,由浅致深,由轻致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描掐、揉捏等手法行检。壮经筋消灶方法:第一步,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手法在病变部位来四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肘关节之尖(鹰嘴)、钝(肱骨内髁)、硬(前臂尺骨面)、软(前臂内侧面)四个部位配合拇指及四小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灶”,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具体根据经筋查灶选定的部位运用理筋手法解除锁结,消除病灶。对腰、腹、臀部进行全面理筋,重点对经筋痼结病灶进行多维手法解锁。施行经筋手法时按“点”、“线”、“面”顺序进行,即首先点按臀、腰部最明显的痛点,使局部有酸胀、发热舒适感,为按“点”;第二、双手拇指相叠,用力深压并来回弹拨梨状肌,弹拨15~20次后,再按压痛点,即按“线”;第三,在病变影响区的病灶顺肌纤维走向由外侧向内侧推按进行理筋,即按“面”;最后握住患肢踝部抖动下肢、腰部结束。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第二步,壮医经筋针法:贯彻“固灶行针”为原则。先行术野消毒(针刺部位用3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消毒、脱碘).然后医者戴无菌医用手套,左手固定病灶,右手持2寸或3寸毫针(针具用前要高压消毒),对准病灶快速进针,要求“中灶调气”为目的。可根据不同病灶选用“一孔多针、局部多针、透针穿刺、移行点刺、尽筋分刺、轻点刺络”等多种针法,使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或传电感为宜,不留针.如病候属寒性,可采用“燔针劫刺”法,操作方法是:在选定的病灶部位上常规消毒,然后将针尖在酒精灯上烧红,迅速刺入治疗部位,得气后迅速出针:针刺的深度主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针刺部位肌肉的厚薄及神经、血管的分布而定.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第三步,经筋拔罐法:采用闪火拔罐法在针刺病灶部位或经筋线上拔罐10分钟即可。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

1.32对照组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具体方法:2%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注射用水等取各适量配成1%利多卡因混合液,在腰、骶、臀部等进行局部痛点封闭,每处痛点注射2-3毫升,每周3次,9次为1个疗程。

1.4疗效判定

oDi改善率改善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优,改善率≥75%;良,50%≤改善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得数据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过分析,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治疗优良率为64.0%。,两项都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0%,治疗优良率为32.0%。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椎问盘源性下腰痛属壮医筋病,而筋病属壮医的肌痹即“发旺”范畴,是指由于外界风寒湿邪毒及体内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人体筋肉系统“三道”、“两路”发生病变,筋经失衡,筋结形成,表现出筋肉急慢性损伤症状、病理体征、功能异常及不同程度的机体整体影响的临床症候群。

壮医经筋疗法的理论指导是古典十二经筋,都是根据壮族民间的经验进行“经筋查灶”的。主要采用的是壮医经筋手法,然后再加上经筋针刺和拔罐,三种疗法配合使用[4]。其中壮医经筋手法的功效为松筋解结、降低内压、解除粘连、疏通气血等;经筋针刺的功效为减压消肿、行气止痛[5];拔罐的功效为活血化瘀,并可以促进新陈代谢[6]。通过“经筋手法+经筋针刺+经筋拔罐”三联疗法联用,筋柔骨顺,疏通两路,达到较好的“松一顺—痛一通”的理想功效,构成“综合消灶—系列解结—多维解锁—整体调整”的新型诊疗体系,充分发挥单项疗效基础上多项功效,达到“异途同归”协同作用,比传统单一针灸疗法或按摩疗法更显特色,起到原发与续发、标与本并除的作用。经过以上分析,采用这三种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不但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其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还有费用少、方法简单和无副作用的优点,深受患者喜爱,壮医经筋疗法疗效确切,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7]。

参考文献

[1]韦英才,梁树勇,王凤德,经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9),57——59

[2]雷龙鸣,庞军,黄锦军,伦轼芳,黄永,陈家兴,壮医经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陕西中医,2008,29(4),433——436

[3]潘文斌,王丽荣,李仁锋,潘宁君,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4),189——191

[4]彭锦绣,黄敬伟,王粤湘,张秀华,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0,01(9),4——5

[5]郭蕾,经筋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概况[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0),115——117

腰痛的理疗方法篇10

关键词:电针腰椎夹脊穴;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疗效

坐骨神经痛隶属中医坐臀风和腰腿痛范畴,古代医书多将其归类因寒导致,当代医学指出该病出现多是和肾虚,寒湿及血瘀等有关,其中久坐办公、运动量少者居多,其气血运行受到阻滞,停留在腰部经脉处,因血气不通而引发痛感,病发时呈现腰腿痛症状,风寒湿三气交融,在中医学当中属痹症范围。患者肝肾亏损,致病原因众多,如腰肌劳损,腰部闪挫和外伤等[1]。坐骨神经分布与走向和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临床方面选穴将此二经作为主要对象。腰椎夹脊穴内临脊里督脉,外靠足太阳经,夹脊穴和两脉相通。应用针刺夹脊穴方法能够起到疏通经脉和调理脏腑等理想效果。但是临床证实不同针刺方法临床疗效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为了进一步了解电针腰椎夹脊穴对根性坐骨神经痛治疗效果,笔者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42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采取电针腰椎夹脊穴治疗的方法予以治疗,取得非常不错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科收治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84例,所有患者与其家属都已知情同意。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是(41.37±2.31)岁。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患者。病程2w~7年,平均病程(1.44±0.33)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腰椎骶化7例,腰椎肥大增生13例。两组患者无论性别,年龄与患病情况,或文化程度与家庭背景方面都不具备差异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实验组患者给其腰椎夹脊穴电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体针治疗方法,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进行对比。实验组:主穴通过Ct检查判别腰椎间盘突出的具置,依次于L3~4、L4~5和L5~S1间隙旁边开一寸左右选择夹脊穴。穴位皮肤经75%酒精常规性消毒,再选取0.30mm×70mm-95mm毫针对穴位进行深刺,针尖至椎间盘突出的横突以下位置,存在酸麻肿胀及针感往下肢传导为宜。配穴可考虑选取环跳穴,L4~5病变者考虑选择悬钟穴和阳陵泉穴;L5~S1病变者选择承山和承扶。选取G6805电针治疗机予以治疗,波型为断续波,强度根据患者忍受度随时调整[2]。选择环跳,夹脊穴和下肢配穴同时构建两组电针,也就是夹脊穴-承扶穴,环跳穴-承山穴;或夹脊穴-阳陵泉穴,环跳穴-悬钟穴。对照组:依据不同情况选择阿是穴,三阴交,昆仑穴,承山穴,悬钟穴,阳陵泉穴,委中穴,承扶穴,殷门穴,环跳穴,秩边穴,关元俞以及大肠俞。两组患者均需治疗1次/d,1个疗程为10d左右,治疗阶段嘱咐患者多在硬板床上休息。采取尼莫地平的评分方法,即疗效指数等于治疗前的积分与治疗以后积分的差比上治疗以前积分乘以百分之百。治愈为疗效指数超过95%;显效为疗效指数在70%~95%;有效为疗效指数在30%~70%;无效为疗效指数不超过30%。疗效判别标准:治愈为不存在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可以抬高超出70°,肌力和肢体感觉基本正常;显效是不存在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可以抬高超出60°,局部和患侧小腿还存在麻木痛觉;有效是腰痛和下肢放射性疼痛明显减少,直腿可以抬高大约45°,肢体存在部分疼痛感同时肌力较低;无效是症状与治疗以前相比未明显改善或者进一步恶化。

1.3统计学处理本次调研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利用?字2检验,检验结果用p表示,p

2结果

两组不同治疗方法都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实验组其治疗有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坐骨神经痛为依据坐骨神经方向一段及全段放射性痛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有继发性与原发性之分,干性与根性之分。坐骨神经分布与走向和足少阳胆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临床方面选穴将此二经作为主要经脉选穴。腰椎夹脊穴内临脊里督脉,外靠足太阳经,夹脊穴和两脉相通[3]。针灸方法对疼痛进行治疗,临床与机理研究较为深入,应用针刺夹脊穴方法能够起到疏通经脉和调理脏腑等理想效果。临床方面对根性坐骨神经痛进行治疗电针疗法要比普通毫针疗法具有更好的效果,存在止痛快,疗程短等优势。选择腧穴的时候夹脊穴与神经根处离得较近,相关研究证实对大肠俞深刺能够起到对L5神经后支直接刺激的效果,有效对周围神经兴奋性进行抑制,并达到刺激几岁放出化学递质,基于该化学递质参与进而镇痛的理想效果。电针能够刺激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其镇痛效应更为稳定也更为长效,也可能由于该原因使得本实验组患者依从性与满意度更高。坐骨神经痛隶属中医坐臀风和腰腿痛范畴,古代医书多将其归类因寒导致,当代医学指出该病出现多是和肾虚,寒湿及血瘀等有关,其中久坐办公、运动量少者居多,其气血运行受到阻滞,停留在腰部经脉处,因血气不通而引发痛感,病发时呈现腰腿痛症状,风寒湿三气交融,在中医学当中属痹症范围。患者肝肾亏损,致病原因众多,如腰肌劳损,腰部闪挫和外伤等。电针腰椎夹脊穴近脊的神经根,对疏通经络更为有益,另外它还具有消炎止痛理想效果[4]。

综上所述,采取电针腰椎夹脊穴治疗方法,在根性坐骨神经痛临床治疗中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副作用很小,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宪彤,陶星,马铁明.辨证分型针刺与电针及推拿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坐骨神经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04:23-26.

[2]周光辉,梁桂生,钟秋生.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疗效评价[J].光明中医,2009,02: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