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好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56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现状;对策

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体平稳和野生动物的生存有着密切联系,它们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资源。我国幅员辽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特有物种较多,并且不同地域环境差异较大。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物种,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国家之一。还有很多野生动物是我国特有,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鹦等。从目前隋况来看,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数量稳中有升,但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鹦、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2.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

2.1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法律、法规

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我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先后共有30多种。正是因为相关法律的陆续出台,这让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了强大的法律支持。

2.2我国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现状

建国后,我国一直加大了对自然保护的投入,积极建设保护区,以此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为了更好地开展保护工作,也依托林业部门建立了专门的机构。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类型自然保护区2600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这些举措使得我国的大部分野生动物,尤其是珍贵野生动物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但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很多野生动物园片面追求利益,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划与布局,尤其是一些园内都没有满足动物基本需求的设施。此外,因为没有因地制宜,吸收当地特色,导致不少资源的消失。大部分野生动物园是产业化运作,一般由私人投资,面对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波动风险,应对能力弱,这些致使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能力不足,从业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野生动物救助机构、人员严重不足,《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对滞后,《野生动物保护法》自1989年3月1日实施以来,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直到2016年7月,才经第12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修订,同时,法律也没有很好地规范动物园的行为。

2.3民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的大潮下,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商家的不断宣传,社会攀比心理的形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逐渐成为民众身上的装饰品、服装、餐桌上的佳肴。还有很多人存在错误的理念,片面地认为野味时尚、有营养、高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个以动物为原料的消费链条由此产生。

2.4药用野生动物替代的现状

在医学角度上,一些药物会用部分野生动物为材料,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动物的生命状况。社会上很多人将所有物种濒危的根源全部都归结为药用的需求,这种观点有些片面、夸大且也不科学。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医药科学家们在替代野生动物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多业绩。例如,采用水牛角、人工制造牛黄素代替原来的动物原料,穿山甲人工繁育,提高饲养种群的数量和相关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降低使用野生动物的数量,从而保护野生动物群体。

3.野生动物保护的对策

3.1加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力度

对野生动物保护区,一定要采取优先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要做到全方面的保护,主要做到:防止盗取野生动物行为、防止火灾的威胁、防止破坏保护区的植被、防止捕杀野生动物。禁止法律法规保护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投入市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以任何形式买卖和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禁止在野生动物保护区放养其它无关生物,禁止未经允许在自然保护区开展其它生产活动。

3.2完善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

要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规定国家享受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权,它们都属于国家公共性质的资产。这种规定就为那些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且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行为,由有关机关给予治安、行政处罚提供了相关法律支持。针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打击,此外还要出台细则明确如何对不法行为进行惩罚。加强立法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于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交易的,必须给予行政或者刑事上的处罚。为了加强野生动物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的执行,相关法规也要明确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和分工,当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防止推脱。同时,当出现问题事件后,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3.3提导科学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通过新闻媒体、宣传页、法律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保护,从而提高民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宣传文明的消费习惯,改变过去那种偏好食用野生动物的不文明习惯,倡导新习惯,让民众能够自愿地同各种破坏野生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3.4坚持科学的保护、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任何一种资源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才能使它更好地发展,野生动物也是如此。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野生动物对于整个生态系统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非凡。因此,当我们在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时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对宝贵资源做到可持续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动物资源,而且能够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

3.5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事关全球生态系统安全,事关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全球应该加强协作、共同保护。当前,科学高效的解决和管理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以及维护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已是大势所趋,而且这已变成全球性的问题。跨境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及周边国家生物的安全,此外,很多境外的野生物种进入国内也造成了生态入侵,影响了国内生物安全。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2

摘要对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濒危物种名录制度、栖息地保护制度、野生动物保护税费制度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制度做了详细介绍,指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起步早、发展历史悠久、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健全。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要注重濒危物种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平衡;设定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红线”;拓宽野生动物保护资金渠道;实行志愿者数字化管理制度。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制度;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志愿者参与;美国

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简称《野生动物保护法》)由于不能满足保护野生动物实践的需求而被提上2014年全国人大立法修改工作日程。美国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当完善并在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虽然美国是英美法系的主要代表国家,其更多地是依靠判例法而不是制定法解决社会纠纷问题,但是美国在对待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问题时却更多地采取了制定法的方式,甚至针对一些野生动物物种还专门制定单行法予以保护,为其他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制度借鉴范本。美国主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制度有濒危物种名录制度、栖息地保护制度、野生动物保护税费制度和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制度。

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制度及成效

濒危物种名录制度

确定美国濒危物种名录制度的法案主要为《濒危物种法案》(endangeredSpeciesact,eS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认识到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立法不足,向国会提出《濒危物种法案》。1973年3月,为了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确保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持续利用,21个国家代表齐聚美国华盛顿州共同签署了《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oninternationaltradeinendangeredSpeciesofwlldFaunaandFlora,CiteS),又称华盛顿公约。在这样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濒危物种法案》经美国第93届国会通过并于1973年12月经美国总统尼克松顺利签署生效,成为美国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之一。《濒危物种法案》作为一部物种保护法律,效果非常成功。它体现了濒危物种优先原则、豁免申请机制、生态评价机制、公众参与制度与公众诉讼制度的先进立法理念,赋予了美国政府定义濒危物种的权威和迅速采取行动拯救濒危物种的权力。在内政部部长的指导下,通过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商务部、国家海洋渔业局等联邦部门的通力合作,给予了被列入濒危物种法案的物种强有力的保护。《濒危物种法案》及其修正案的宗旨是“为濒危和受威胁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提供保护手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新的濒危物种等级体系将物种分类为如下9个级别:绝灭;野外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未予评估。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在iUCn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将物种分为濒危物种、受威胁物种和其他物种,并为每一在列物种制定1个恢复计划并切实执行恢复计划直到该物种脱离濒危或受威胁状态。根据eSa规定,美国内务部部长有权依据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的建议将某个物种列为濒危物种。该法案企图无差别保护所有的物种,将经济价值小而花费大的物种和经济价值大且花费小的物种一视同仁地加以保护。

eSa自生效以来在保护物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据2006年进行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濒危物种法案》使得多达227个美国物种免于灭绝,濒危物种被列入保护名单后,超过90%的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或者状况得到改善,一些物种甚至有希望达到科学家们设置的恢复目标。

《濒危物种法案》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濒危物种高于一切经济利益”。美国国会明确指出,经济利益不得作为衡量物种是否濒危以及拟确定关键栖息地的标准。这一原则在tennesseeValleyauthorityv.H///(437U.S.187,184(1978》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该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如此肯定美国国会的说法:“濒危物种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该法的立法历史清楚地表明国会打算不惜一切代价地制止并扭转物种灭绝的趋势。”

栖息地保护制度

很多国家将野生动物保护重点放在了保护野生动物本身,而忽略了对野生动物生活环境的保护,这就有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认识。美国注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这是一种先进的保护理念。栖息地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繁衍的基础及根本,两者是鱼与水、唇与齿的关系。栖息地环境和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很快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美国颁布了一些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制定法,如《赛克斯法案》、《岸堤资源法案》、《濒危物种法案》、《荒野保护法》、《湿地保育法》等,逐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成文法化。其中,美国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界定“重要栖息地”基本含义。《濒危物种法案》对重要栖息>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制度进行了定义:“重要栖息地”是指该物种占有地理区域以内的特定地域和以外的特定地域,以内的特定区域能够满足保护物种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并应在管理方面给予特殊的考虑和保护;以外的特定区域是由政府划出的为保护某种物种所必需的非其原占有性区域。目前美国濒危物种的联邦管理体制是:商业部负责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的保护;内政部负责陆上物种和淡水物种的保护。重要栖息地主要由这两个部门负责界定。假设某一物种被列入了濒危物种名录,那么政府就会根据法律的要求对该物种的重要栖息地进行识别和认定,防止私有土地主对已经识别和认定的重要栖息地进行破坏,从而实现对栖息地划区划片地针对性保护。

第二,建立栖息地保护区。美国通过建立国家公园,划分国家森林、自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等途径限制或禁止人们在这些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及后来的历任美国总统都十分重视栖息地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单单在西奥多·罗斯福任职期间,就建立了16处国家纪念地、51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5个国家公园,增加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8亿英亩。

第三,实行协商保护程序,充分发挥私有土地主的作用。为了实现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私人财产权利之间的平衡,美国建立了协商保护程序。协商保护程序就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或个人等多方利益相关体就土地使用保护进行协商,相互切磋让步妥协,最终达成折中的协议,实现私有土地财产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双赢的局面。也就是说,如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能够保证其行为符合达成的协议,政府将来就不会对其利用土地的行为增加新的限制,并且为私有土地主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偿,从而充分发挥私有土地主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很多社会组织特别是自然资源管理委员会主动寻找并购买土地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协商保护程序调动了私人组织在便利事务处理方面关键性作用的发挥。

野生动物保护税费制度

美国野生动物保护资金来源主要有美国财政拨款、慈善组织捐款以及相关的野生动物基金支持。其中财政拨款是最主要的来源。比如,2014年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获得11亿美元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财政拨款。而这些拨款主要来自于狩猎者、捕鱼者、休闲划船者和目标射击者购买运动器材时所缴纳的消费税,也有小部分来自于狩猎和捕鱼许可证费用收入。

美国颁布了多部制定法拓宽野生动物保护税收资金渠道。最有名的是《候鸟狩猎印花税法案》(美国联邦鸭票计划),该法案规定每位16周岁以上的狩猎者除了要办理美国联邦水禽渔猎证之外,每年至少要购买一枚美国鸭票贴在执照上才能合法打猎。美国联邦鸭票制度首先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实行,然后在全美国范围内推广,贩卖联邦鸭票所得款项用于承租或购买水禽的“寄居所”,为保护水禽栖息地提供了充足资金。美国《皮特曼一罗伯逊联邦援助野生动物恢复法》(p-Ract)主要是通过对狩猎者征收狩猎武器弹药11%的消费税实现野生动物保护资金的增加。而美国《丁格尔一约翰逊联邦援助渔业恢复法案》(DJ法案)实现了对捕鱼设备和船只征收消费税的资金筹集方式。《野生动物保护及再投资法案》主要用来对一些户外休闲物品征收消费税,比如独木舟、望远镜、鸟食等,其作用与p-Ract及DJ法案相类似。

美国的野生动物许可证费用收入也为政府拨款提供了支撑。美国建立了特许猎捕证、狩猎证、持枪证、经营许可证、进出口说明书在内的一系列许可证管理制度。一些州规定,钓鱼或者狩猎只有在学习了野生动物保护常识并购买相关的渔猎执照后才能进行,即使是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狩猎也要经过部门的许可。

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参与制度

美国野生动物保护经过长期的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公民普遍具有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服务热情,为志愿者参与美国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民众基础。同时美国政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志愿者制度,长期提供志愿者招募计划和项目机会。

以美国俄勒冈州的志愿者制度为例,该州的志愿者招募计划由俄勒冈州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oDFw)负责,志愿者服务项目的使命是为当代和后代能持续享受野生动物资源而提供保护并积极参与。志愿者的具体要求有:一是能够为oDFw带来热情,有充沛的精力和创新的想法;二是捐赠数千小时的志愿服务;三是提高oDFw项目和服务的质量;四是倡导并支持保护俄勒冈州自然资源;五是支持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计划;六是积极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活动;七是带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俄勒冈州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列明了志愿者所能得到的回馈和机会:一是认识新人和志同道合者的机会;二是到栖息地与所关心的鱼类和野生动物接触并享受乐趣的机会;三是很好地运用实践专业技能和经验;四是收获新的技能和经验。此外,俄勒冈州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分类提供了项目计划的任务和工作内容,另外,还有诸如志愿者房车项目、猎人教育计划、户外技能教育计划等各方面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为美国民众参与志愿者计划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多样的选择。

美国公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很高。20世纪90年代,明尼苏达州有居民200多万,而参加自然保护志愿者组织的公民就达53万人,所占比例之大令人惊叹。志愿者的参与保障了很多野生动物保护项目顺利完成,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更大范围地推广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也是很多环境保护项目的最终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增进。志愿者的参与不仅是公众对这些计划认同与支持的体现,更为这些计划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是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具体法律制度的分析,审视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难发现其内容粗疏简单过时,尚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提出以下建议。

要注重濒危物种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平衡

《濒危物种法案》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濒危物种高于一切经济利益”,这一原则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我国新《环境保护法》在对传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修正的基础上,已经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优先原则,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野生动物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建设生态文明,解决我国现实的野生动物保护问题.《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必须在先进的立法理念指导下,创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将“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进立法宗旨,并且规定相关的法律制度、机制和责任,以保障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施。

设定野生动物及栖息地的保护“红线”

美国关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与我国有不同之处,美国把对栖息地保护提升到了与保护野生动物本身同样重要的高度,因此其保护对象比较广泛。《濒危物种法案》规定,内政部应该制定条例来明确某一物种是否属于濒危物种或濒危物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濒危物种栖息地或濒危动物生长区是否已经或濒临破坏、改变或剥夺、缩小。相比之下,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不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候鸟迁飞途径等关键区域的保护没有提出相应的强制性保护要求。其他涉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规定仅有第11条和第12条,分别为“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以及“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可见,我国还未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对栖息地的保护仅停留在“末端控制”、“事后保护”的阶段。《野生动物保护法》应当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把对栖息地的保护提升到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重要的高度,新《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栖息地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部分,在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中,对栖息地的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建立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公告制度,由各级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根据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公布需在不同层级施以保护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各级政府应当标牌划界,建设必要的保护基础设施。

拓宽野生动物保护资金渠道

在美国,对于最终的狩猎税费所得,政府都按照收入、支出完全公开的原则,让州议会和公众审核。在收入分配方面,联邦政府征收所有枪支弹药的销售税,而这些销售税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只能用于保护生态平衡。在野生动物保护资金问题上,美国的解决方法是利用美国人有狩猎捕鱼的传统娱乐方式,发展野生动物营利产业——狩猎业和捕鱼业。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大众的意识也将逐步转变,狩猎将从谋利手段转为运动爱好等,我国也可以通过发展野生动物相关产业的方式增加税费收入,以弥补野生动物保护资金的不足。在税费支出方面,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设施设备、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和相关工作经费,依据其级别由相应的政府承担;细化对保护野生动物有功行为的奖励办法,并明确奖励资金来源。同时,通过税费制度,提高颁发狩猎许可证的准入门槛,防止产业发展过滥导致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不偿失的破坏,宣传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利用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实行志愿者数字化管理制度

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保护动物的意识植根到公众心中。由政府主导的保护行动最终还是要通过公众来落实,因此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非常关键。志愿者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一支重要力量,志愿者可以配合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制止偷猎、盗猎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为促进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建立贡献力量。在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建设方面,美国建立了规范的志愿者服务登记记录和管理制度,我国可以尝试通过电子数字系统,建立志愿者服务时数统计制度。为每位志愿者办理一张终身的志愿服务一卡通,分类记载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并进行电子数字化系统管理,定期根据志愿者服务时长给予荣誉表彰或物资奖励,从而激发志愿者长期服务的热情,鼓励公众支持野生动物保护。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时,增加野生动物信息公开的规定和公众参与制度,以确保志愿者服务制度有高位阶的上位法依据。

结语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3

//省//局的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这一鲜明主题,牢牢把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结合当前主要工作,结合文物工作的特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加深理解。在参加文化厅集中学习活动的同时,组织局机关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及科学发展观学习资料,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二是广泛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充分利用办理人大政协建议提案、工作检查、人员培训和召开会议等机会,采取调查、座谈、无记名问卷等方式,积极听取对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影响和制约我省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排查。三是深入分析原因,理清工作思路。对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了梳理汇总。6月//日,省//局召开了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反馈回来的问题和意见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形成了省//局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报告。

一、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解放思想,形成共识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省文物局深刻认识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人类发展进步的客观趋势提出来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近几年文物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的集中学习、深入调研,省//局在推动我省文物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上形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共识: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文物工作

科学发展观对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从简单的古董、古物,发展到文物、文化,现在又发展为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这一更加全面的概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从简单的、静态的、博物馆式的对文物本体的保存,发展到对文化遗产及其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社会与文化背景的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是不可复生的文化资源,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而又深刻长远的影响,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关系,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实践。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物保护工作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实现珍贵历史文物的长久保存、永续利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在发展中做好文物工作

对于文化遗产来说,继承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守护,而是保护、抢救、传承、研究和发展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文物工作。保护是前提,抢救、传承、研究是手段,发展是根本,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文物保护过程中的问题。在继承和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使文化遗产与时展同行,为时代所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在合理利用中传承、升华,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力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文物保护工作

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要积极动员和依靠人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自觉守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走近文物,了解文物,共享文物保护的成果,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发挥文化遗产在凝聚民族精神,助力民族复兴中的作用。

(四)坚持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必须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规划中去,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通过保护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加强保护。为此,我们要抓住当前的良好机遇,首先要加强保护规划制定,在规划指导下实施文物保护;其次要加强文物保护科研工作,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文物保护;第三要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制度的建设,用法律的手段支持文物保护;第四要加强文物保护的舆论宣传,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文物保护。

(五)坚持加强文物系统党的队伍建设

加强文物系统党的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特别是要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工作作风、体制机制和组织领导等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二、我省文物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成效和问题

近年来,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的正确领导下,//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路明确,措施扎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协调,文物保

护事业的综合效益初步体现。主要表现在:

(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斐然

全省一至六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全省名城名镇、历史街区及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顺利开展。“//省名人故居(纪念馆)、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全面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得到有效开展,//古典园林和南京明孝陵保护规划的编制已经完成,大运河江苏段等5个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扬州市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全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完成第一阶段工作,进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

(二)博物馆建设和免费开放扎实推进

近年来,扬州双博馆、镇江博物馆等一大批博物馆完成新建改建工作。县级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水平和服务手段不断提高,多个展览在全国获奖。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一起在全国率先实行向社会免费开放。全省文化(文物)系统已有82家博物馆、纪念馆实现免费开放。

(三)考古发掘工作成果累累

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全面展开,先后有12项考古发掘成果被列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制定了《江苏省抢救性考古发掘管理暂行办法》,抢救性考古发掘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无锡鸿山遗址成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大遗址保护工作的样板。

(四)文物保护法治环境明显改善

目前,我省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文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在全国率先将文物行政执法纳入文化行政综合执法范围。积极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以查处典型案件为突破口,推动文物执法工作的开展。

虽然近年来我省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应当认识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今年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省文物局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暨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培训班,在学员中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0余份,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归纳整理,结合对历年来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的梳理,以及在日常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认真分析和查找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相互促进又充满矛盾

从外部大环境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决定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从国际上文物保护发展历史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文物保护工作有较直接的关系:人均gdp在800~3000美元时,是传统文化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人均在gdp3000~8000美元时,是开始重视文物保护时期,但破坏情况仍时有出现。20__年,江苏省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正处在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文物保护工作被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体系中,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等。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倾向也不容忽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突出,旧城改造和城市基础建设过程中文物部门前置介入还没有完全实现,致使大量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被拆除,城市历史和人文特色消失加速,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一些地区过于看重经济利益,盲目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造成对文物资源的过度使用,加强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平衡难以把握。

(二)经费短缺是制约文物保护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虽然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缺口仍然很大。一是文物保护工作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于民间资金的投入缺少法律上的支持,文物保护资金基本上来自各级财政拨款,地方政府的财力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经费的保证。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不成比例,文物保护经费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多年数额不变。二是地区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经费经常不到位,甚至有截留、挪用现象。三是文物保护单位之间差异大。由于文保资金投入不均衡,导致少数基层文博单位只能维持,不能发展。

(三)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是文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由于基层文博单位编制不足,工作条件和待遇比较差,导致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引进困难,人才队伍萎缩,素质下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部分基层单位表现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差异,文物保护人才分布不均,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更加明显。县一级文物管理和博物馆大多缺乏专业人才,有些文博单位编制少,很多工作靠合同工维持。

(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主要表现在:少数地区政府及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保护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缺少长远规划,“四有”工作要求得不到及时落实。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及保护工作滞后,文保单位自然损坏和非正常损坏情况严重。基层文保单位对当前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成效了解甚少,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不够,应用欠缺。文物维修技术水平不高,古建维修制度不健全,有资质、过得硬的文物维修队伍不多。维修经费缺乏,只能应付部分抢救性维修需求,日常维护经费缺口较大,维修工作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修经费分配不合理,偏远地区的文物得不到更有效地保护。

(五)文物保护体制有待改革

一是文物行政管理体制不顺,上下不对接,存在多头管理现象。部分文保单位归属多个部门管理,使用单位分布于各行各业,认识存在差异,保护管理与投入有差别。二是某些文博单位发展前景不确定,文物保护的公益性质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三是基层管理机构特别是农村地区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制度不健全,部分文物点无专人负责

(六)文物保护的社会宣传和行政执法力度不够

全社会文物保护宣传氛围有待加强,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不健全,使某些文物的保护无法可依,有意无意破坏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难度大,不依法办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依然存在。文物行政执法力量薄弱,大部分地区缺少或没有专职文物行政执法队伍。

(七)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方法上存在问题

文物管理部门存在工作衔接不紧密,沟通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某些政府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程序不健全,特别是地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在基层的落实容易变味。重审批,轻监管;重行政手段,轻法律手段;重经费分配,轻工作指导。项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时间长,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除去客观制约因素,还有一些内在的主观原因:

一是文物系统本身思想不够解放,存在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还偏于保守,做法上偏于守护,忙碌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多,对我省文物事业长远发展、文物工作与“建设新江苏,全面达小康”主动对接的谋划显得不足。在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保护文物、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物保护成果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管理队伍、科技队伍、执法队伍建设现状与文物保护工作实际需要之间差距较大。工作视野还不够开阔,工作重点还不够突出,工作手段和方法更多地停留在传统层面,管理水平能力上还不适应文物事业发展要求。

二是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法律和体制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政府是文物保护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和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对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当前经济建设仍然是政府的中心工作,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短期政绩,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重视城市经济建设投入,轻视历史文化保护,决策时随意性比较大。某些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重申报工作的政绩,轻日常保护管理责任,用于申报的资金多,用于维修保护的资金少。一些部门和领导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了解不足,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情况时有出现,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具体举措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和分析研究,省文物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形势下,文物保护事业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必须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保护事业在“三个文明”建设和我省“两个率先”中的作用。为此,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管理和健全完善全省文物事业基础性工作。

二是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三是坚持以科学带动文物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科学考古与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相结合。

四是坚持精品化原则,加强博物馆、纪念馆设施建设,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五是坚持文物维修保护工作中的“不改变原状”与“可识别性”原则,优先做好对一些重要文物古迹的抢救维修保护。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抓好文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文物事业。

推进我省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发展,还需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文物保护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在发展中做好文物工作

坚持国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当地文物保护,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文物保护的新思路、新模式。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握机遇,锐意创新,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切实履行职责,将文物保护工作列入政府日常工作重点,制定相关的考评制度,使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二)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将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尽量多争取政府在文物方面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事业。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省级文保专项经费要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加强经费管理和使用指导,加强对区县级文保经费的监管力度。结合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在经费上保障基层文博单位正常运转。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文物科研工作

根据文物保护工作实际需求编配岗位,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具备多学科成分的专业队伍,加强文物保护后备人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专业技能培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培训内容方面增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使之更符合基层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文物保护科研工作,注重学术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四)加强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各类保护规划的制定,对已有的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利用规划来规范和指导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处理好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通过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保护。要加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和专项规划,制订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认定办法,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

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点要提早规划、尽早保护。拓展文物保护工作视野,加强大遗址保护、20世纪遗产保护、工业遗产保护、乡土建筑保护、老字号文化遗产保护、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等新领域的研究探索。扩大专职、兼职文保人员队伍,协助做好农村文保事业。

加强博物馆建设,健全全省博物馆体系,鼓励民办博物馆的建设,创建精品专题博物馆。全面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真正做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全面开展文物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虚拟世界等手段,为各类遗产的保存、研究、展示、传播等提供便利条件。建立较为完备的全省文物信息数据库和博物馆信息数据库,建立文物维修保护、考古发掘、行政管理、学术交流、宣传教育等专题网站。

(五)适时推进文物保护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省、市、县机构的一致化,在区县一级增设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增加相关编制、经费、设备等投入。整合文物资源,明确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权限,加强行业管理职能,理清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产权关系。对已定级的文保单位,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经费,做好日常保护维修工作。

(六)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和行政执法工作力度

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公益性和历史意义,将文物保护工作提高到弘扬我国历史文化,履行公民义务,提升公民素质的高度上来。利用每年文化遗产日、文物节等节庆活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扩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营造支持文物保护的浓厚舆论氛围。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强政策宣传,为地方文物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加强文物行政管理队伍和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行政,进一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文物管理保护工作。

(七)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服务工作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密切联系基层,加强业务指导。根据群众意见,局领导及各处室负责同志下一步要多深入基层,多走访基层文博单位,多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了解情况,加强指导,协助各地做好相关工作。对基层反映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克服浮在上面或作表面文章,减少文电数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切实为基层办实事,为基层服务上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活动,对工作突出的基层单位和个人予以更多鼓励。适时组织全省文物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介绍工作经验和优秀事迹,推动全省文物系统内部的横向互动,创造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的机会。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办法、新思路要积极引导,及时总结,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领导班子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文物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切实加强省文物局领导班子建设,是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省文物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主动性,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强化改革创新的意识。要通过认真读、系统学、仔细研究,把科学发展观理论真正学透、学通、用好,努力树立创新发展的思想,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和积极向上的工作形象。

(二)加强作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内在要求

进一步落实分工负责制,提高分工负责的透明度,增强每个领导班子成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民主集中制度,坚持凡重大问题必须经集体研究,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积极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一是要提高把握方向的能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对文物队伍和文物工作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确保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要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在把握工作方向的同时,提高把握发展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能力,使其健康发展。三是要提高破解难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前文物保护事业面对的难题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加强工作指导,大力夯实科学发展基础

局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发现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善于集中各方面智慧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团结和率领全省文物干部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我省文物保护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加强廉政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4

[关键词]玉林狗肉节;动物保护;立法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8-151-1

一、事件背景

近几年一到夏至,广西玉林狗肉节总会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在电视、广播、报纸等平面媒体还是在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媒体都会引发一片骂战。大批爱狗者与卖狗者、吃狗肉的人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不惜发生流血事件。狗肉节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下面我们就从玉林狗肉节的起源探讨下究竟是什么让狗肉节变得如此疯狂。

玉林狗肉节,其实全名叫荔枝狗肉节,是玉林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当地的说法是,在夏至这天,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而“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故每年夏至,玉林人都要吃荔枝,吃狗肉火锅就成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但是后来由于政府的宣传,人与人之间的广告效应,使得玉林狗肉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终于引起了爱狗人士的关注,导致了矛盾的爆发。

二、支持者观点

狗肉节支持者主要有一下几个观点:1.玉林狗肉节是当地的风俗,是广西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传承下去。2.人类作为食物链的统治者,既然鸡鸭牛羊都可以被食用,狗也当然不例外。3.中国没有专门的法律规范来对非珍惜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杀狗,吃狗,既然不违法,那么就不应该受到抵制。

三、反对者的观点

反对者主要有如下观点:1.狗自古以来都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不同于其他动物,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对自己的朋友都能下手,那岂不是天理难容。2.狗肉节屠杀狗的行为虽然不违法,但是从人道主义来讲是不可取的。3.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的动物保护立法的,向中国这样大规模屠杀狗的行为在发达国家是不会发生的。

四、中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

要说中国的动物保护立法,不得不先谈谈西方发达国家在动物保护立法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动物立法的法律发展已有近200年的历程,大部分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的立法工作。1822年,世界上第一个反虐待动物的法律在英国诞生。美国的《动物福利法案》具体的规定了人们应该给动物何种正常生存环境。德国议会于2002年7月通过了赋予动物宪法权利的《动物保护法》。瑞典将立法规范饲养宠物猫。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都在20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目前欧盟不仅有专门毫不动物福利的法令法规,欧盟委员会食品安全署还专门设有负责动物福利的部门。

其实我国从古代开始,儒家思想已经为后世的动物保护立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春秋时古人就意识到了正确处理人与动物关系的重要性。一方面为了获得足够的衣食来源,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主张保护幼小动物,不允许杀害幼虫、小兽及有孕的母兽;不许捕捉小鸟,捣毁鸟巢。从我国当代立法来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有体现动物福利内容。2005年,《湖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中也提到了动物福利这四个字。我国现行有关动物保护的立法主要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但是我国尚无专门的动物福利保护法,这也是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严重短板。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物保护的现状让人堪忧,我国的动物保护法所涵盖的对象仅为珍稀野生动物,而对于非珍惜野生动物的保护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现实中对动物的伤害行为及手段,简直令人发指。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了解到许多屠杀动物残忍的行径,例如,皮草交易市场养殖户存在活剥动物取得毛皮;政府为了防止狂犬病蔓延而进行全城屠狗;某些地区珍贵菜肴的做法对动物进行活体煮沸,玉林狗肉节的屠狗事件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对于我这个曾经学习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的来讲,在做实验时,动物未经麻醉或麻醉剂量不足的情况下就开始手术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动物立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动物保护法的法律体系不完整。2.保护动物的范围狭窄。3.不能接轨世界,远落后于世界动物保护立法的潮流。

五、对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几点建议

以玉林狗肉节事件为例,试提出以下建议:

1.我国立法部门应转变立法目的,尽快把除珍稀动物外的其他动物福利保护纳入立法日程,我们不反对人们食用除珍稀野生动物外的家畜等动物,但是必须保证他们的福利,杜绝像诸如活体取胆,活体解剖,用残忍手段屠杀狗等现象的发生。

2.立法应立足于基本国情,尊重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比如狗肉节是玉林的独特风俗,食用狗肉也是每个人的权利,国家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人们进行动物福利的保护,而不是采取强制性手段。

3.把立法建设与道理建设结合起来。只有公民道德水平进步了,认识到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以实际行动去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立法是约束公民的行为准则,遵守法律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所以二者相辅相成。

4.立法可授予政府一定的权限,我国的动物保护工作主要是靠整政府来完成的。政府在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内,应加强监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既要对民风民俗进行正确引导,又要维持社会的稳定性。对于一些偏激有违社会安定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给予惩罚。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我国中华文化的精华,所体现出的智慧与文明具有难以估测的意义与价值。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经济发展较为关注,利用新型理念不断更新文化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则日益漠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淡出视野,传承人的生活状况不佳的现象,甚至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出现消亡现象,传承人的数量日益减少。对此,不免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

一、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难免会发现盲区、概念的不正确等将可能导致保护工作进入误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则要明确工作主体,现实生活中将有两个主体,即传承人主体和保护人主体。传承人主体则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的载体,例如对传统工艺技术、中医技术以及表演技艺等实现传承的人;保护人主体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社会群体,例如国家政府,学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社会中有影响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可实施保护措施的人。虽然保护人主体不直接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但是以其丰富的保护资源、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良好的保护氛围。纵观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经验,保护人主体起着重要作用,其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角色仍是传承人主体,外界因素只能发挥自我优势,从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若保护人主体出现取代行为,将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严重的保护性破坏,不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只能是来源于民间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不是那些采取保护措施的主体。只有以此为中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才能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落到实处,实现保护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熟练掌握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具有区域性和代表性,产生一定影响力,并自愿开展自身技艺技能传授活动的人。因文化遗产制作以及表演难以程度,在对传承人数量上应区分对待,在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可以个体或团体的名义进行申报工作,但团体名义时需推荐出具体的个人进行负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问题亦逐渐受到关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上采取立法保护措施,现今国际上保护立法的法律主要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保护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以抵制非法利用和其他不法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条款》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以新角度新视角引起世界各国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早期在宁夏、江苏等地方制定相关民间美术的法规或规章制度,进而国务院相应的出台关于保护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条例。

现今为止,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主要依据国家政策保护和地方区域保护,同时将这两个方面的保护措施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传承人的保护。当前我国有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条文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地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也相应的相关保护条例,以便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对策

(一)扩大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宣传方式也是保护措施的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宣传将能引起社会各层的注意以及增强重视程度。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效应,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多方位的宣传,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网络环境下冲破时空的束缚,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并完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数据库建设,实现社会上的资源共享。还可组织多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影响,促进全民树立保护意识,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流动性展览,将社区、广场等设为展览点,增强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以便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二)增强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将能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采取国际化立法方式将促进我国有关传承人立法跟上国际标准、惯例、规范的步伐。同时在进行立法工作时我国需结合国内具体国情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方式,实现保护目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落脚点在于延续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传承方式主要为带徒传艺模式。传承人可鼓励学徒进行切磋交流,彼此进行激励,最后在多名学徒中选取最适合的新传承人,增强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可鼓励感兴趣人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提高传承质量,营造良好的传承条件。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延续民间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对传承人的良好保护将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进而能够得到良好的传承。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仅是国家、民族与文明进步的发展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幼教特教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8-59.

[2]孙谦,张向军,陈维扬,杨悦,牛江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3,13:158-159.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6

一、文物保护工作

1.做好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工作安排,6月底前完成各申遗点的各项准备工作,7至8月份迎接申遗专家的验收;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实施各项文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做好申遗点周边环境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做好申遗档案的制作、监测机制的建设工作。

2.积极推进大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

在市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做好汉长安城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配合沣东新城,做好阿房宫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和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启动工作;做好遗址本体保护研究,实施部分遗址抢救性保护项目;配合昆明池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勘探、试掘工作,为方案编制提供依据。认真做好半坡遗址公园、丰镐、杨官寨、栎阳城遗址、秦东陵、汉杜陵、霸陵的保护利用工作。

3.积极推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工作。

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全面启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按照文物的隶属以及管理使用关系,依据法律规定,明确每一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责任主体,统筹安排。推进《__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阿房宫遗址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推动《丰镐遗址保护规划》、《__遗址保护规划》、《霸陵》、《栎阳城遗址保护规划》、《半坡遗址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启动《秦庄襄王墓保护利用规划》、《明秦王家族墓保护规划》、《通远坊天主教堂保护规划》、《华严寺塔保护利用规划》等的规划编制工作。在文物维修方案的编制、保护规划的审批、文物保护工程的立项和实施上,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

4.继续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

配合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组织开展考古工作;结合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建设,推进丰镐遗址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继续做好霸陵的考古调查工作,启动栎阳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为保护规划编制打好基础。

5.实施大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

结合《申遗保护管理规划》及《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汉长安城未央宫区域遗址公园建设,实施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城墙重要段落保护展示项目、西安门遗址、直城门遗址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6.加强文物考古和勘探管理工作。

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中文物勘探管理工作的通告》,研究制定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管理工作。加强对勘探质量的检查认定工作,配合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开展,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继续抓好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强化发掘质量监督管理,开展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专题考古调查研究。积极推进《西安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办法)》的制定、申报,颁布以及实施工作。

二、博物馆工作

7.加强博物馆数量建设。

根据“博物馆之城”建设规划,指导协调完成2014年博物馆的报审工作,完成“百座博物馆”建设任务,推进我市博物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8.提升博物馆质量建设。

协调指导全市博物馆进一步提升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职能,特别是国有博物馆的升级改造等工作,充分发挥国有博物馆的引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2013年民办(行业)博物馆考核工作,落实相关扶持资金和政策;修订出台《市民办博物馆管理办法(暂行)》;编纂《市民办博物馆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民办博物馆管理实用手册》和《西安百家博物馆》;试点开展全市民办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建设,年内努力完成2万件藏品的录入工作。

9.不断丰富和完善博物馆体系。

努力建设各类能充分体现我市地域特色的新类型博物馆,如工业遗产博物馆、行业特色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凸显小型、专题、多样的建设特色,力争“十二五”末,专题类博物馆达到50个以上,使我市博物馆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配合省文物局做好正在筹划的全国第一座考古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建设,以带动民间博物馆城的建设和发展。

10.做好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贯彻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安排部署,在全面总结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强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全力投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1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筹划成立市博物馆协会;继续与相关部门沟通组建“西安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全市博物馆发展做好申报审核、人才培养、职称评定、技术咨询、运行管理等服务和保障工作;加快制定西安市博物馆讲解员评估定级办法;扎实做好2013年博物馆讲解员大赛工作;组织全市民办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积极推进民办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

12.深化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组织筹划好“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指导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展览展示、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以持续开展博物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服务活动和博物馆进百校活动为抓手,不断扩大文化惠民的成果。

13.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以启动西京招待所回收利用为契机,积极推进西安事变旧址群回收利用工作;认真按照《八路军办事处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推进红色旅游工作进程。

三、文物安全工作

14.落实文物安全、消防安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与区县文物管理部门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与基层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消防安全责任书》和《安全生产责任书》,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安全责任,努力实现第23个馆库藏文物安全年。

15.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对区县部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局属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着重检大节日安全措施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管理、古建筑消防安全、文物库房、博物馆展出文物的安全、考古工地、建筑施工工地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等,查找安全隐患,督促进行整改;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年、消防宣传月及上级安排的专项整治活动,做到有安排布置、有检查督察、有总结汇报,力求取得实效。

16.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

调研重点区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情况,起草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体制、机制、责任、管理措施等;进一步与相关部门沟通,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障经费;加强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工作。

17.加强技防和消防设施建设。

完善重点单位和重点部位的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实施一批技防工程项目,提高技术防范能力,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重点做好半坡遗址、秦东陵、汉杜陵、唐兴教寺塔、华清宫遗址和水陆庵等单位的安防技防项目;做好相关项目的储备工作。

18.做好安全培训工作。

督促各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提升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结合“防火墙”工程建设、“119”消防安全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全面提高全市文物系统消防安全“五个能力”建设水平;组织一次安全专项培训。

19.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急能力。

完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应急工作的检查指导;组织一次全局性的应急演练现场会。

20.做好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工作。

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促进〈文物保护法〉贯彻落实的若干意见》,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申遗”政府规章的起草和报送工作;加强依法行政的学习教育,定时编印《依法行政学习资料》;督促检查指导区县文物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行政执法主体职责;检查指导局属受委托单位依法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做好文物行政执法委托年审工作,补办执法证件。

21.配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

密切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盗掘古墓等文物犯罪,整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环境;配合打击文物犯罪专项活动,加大防范力度,有效降低各类文物案件的发生率。

22.强化文物安全机制建设。

积极发挥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物安全评估与保障机制,建立文物安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合执法,全面提升文物安全防范能力。

23.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安全制度规范;检点单位落实安全制度,特别是古建单位和博物馆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根据检查情况,出台普遍的有指导性的制度规范。

四、文物基础工作

24.进一步做好文物档案资料规范工作。

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指导各基层单位加强“四有”工作;推进霸陵、隋唐长安城遗址等管理机构“四有”工作开展;继续组织区县开展一般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转化,指导各县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实施文物保护工程。

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做好长安区天池寺塔、户县化羊庙大殿、周至佛坪厅故城碑廊、蓝田红二十五军部、户县公输堂、长安区郭氏民宅的维护保护工程以及万寿寺塔纠偏的保护工程、明秦王府城墙保护维修工程;组织开展临潼区康家、白家遗址的建所工作;开展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推进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审报;继续做好全市重要文物点的日常监测工作。

26.加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

积极与市规划局等单位加强沟通,推动《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草案)》和《市工业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出台。

27.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

着重加强与宗教部门等非文博系统的协调沟通,认真做好指导、协调、监督工作;积极与宗教、规划等部门合作,支持、指导宗教场所做好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维修方案制定与实施、可移动文物管理与使用等基础性工作,重点推进《市宗教场所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工作。

28.进一步完善市政务中心开展的并联审批工作。

配合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考古勘探的并联审批工作,加强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覆盖面,推进审批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效率化。

29.不断提高文物科研工作水平。

积极推动文物保护的科研工作,争取《汉长安城水环境研究》、《丰镐遗址保护利用研究》、《__的城市功能定位》等研究课题的立项;编辑出版《丰镐遗址出土青铜器集》、《文物概览》等书;完成《市志—文物志》的编写工作;积极推动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的工作,以进一步加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30.积极落实文物保护和大遗址保护项目资金、加强财务检查和监督工作。

组织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及文物保护工程;做好阿房宫遗址保护工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等工程的招标及资金拨付和监督使用工作;积极落实文物保护资金,继续做好文物保护抢救维修项目,积极督促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进展,确保2013年度市文物保护维修计划顺利完成。

31.加强文物市场管理工作。

按照《国家文物局公安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做好我市文物监管物品市场监管工作;积极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沟通配合,开展其他城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调研,借鉴先进管理经验,为推进我市文物市场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32.开展面向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

配合全市丝路申遗工作、“博物馆之城”建设、“5.18国际博物馆日”及“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积极组织全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宣传工作;组织和协调各博物馆做好各类会展和文化活动;围绕全市文物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组织省、市新闻媒体对阶段性成果进行报道;积极与各类媒体合作,精心策划,协同配合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文物保护人人有责、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社会舆论氛围。

33.大力加强市文物局网站建设,提高全市文物系统宣传和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完善市文物局网站信息基础建设,主动公开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信息,推进全市文物行政部门工作信息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体系。

五、干部队伍建设

34.大力加强全市文博人才队伍建设。

研究制定《市文博人才工作中长期培养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文博人才队伍,做到人才多层次、培养有平台、使用有政策、成长有渠道;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家和省文保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提高我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工作水平,在土遗址保护和展示技术、青铜器保护技术、壁画修复、漆木器保护修复等方面进行学习交流,进行科研攻关,培养科技保护人才;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平台,积极推动跨国界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人才交流和培训;继续办好文物行政和业务培训班。

35.坚持廉洁从政,狠抓工作落实。

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22条措施,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严格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监督检查,确保所有工程项目都在阳光下运行,努力营造清正、清廉、清明的良好政风。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7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湿地植物有623种,约占该省植物总种数的15.7%。湿地动物940种,占该省已知动物总种数的26.9%。其中鸟类175种,兽类22种,昆虫437种,鱼类63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10种,其它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143种[1]。该保护区对于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国家的科学研究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旅游价值的开发还处于初始的粗放、单一、肤浅的阶段。

对待黄河湿地,与对待任何自然资源一样,开发是为了利用,保护是为了可持续利用,开发和保护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双赢既是理想状态、发展方向,也具备现实可能性,但是其实现却会经历艰难曲折并需假以时日,特别是需要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系统全面的法制规范和全体参与者目标明确的不懈努力。

一、黄河湿地保护与开发双赢是时代的必然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指出,自18世纪晚期开始,地球已进入最新地质时代——“人类世”时期。人类栖居的现实的地球,已经不是原来的纯粹自然的地球,而是由人类活动改变了的“人类学的地球”,或“社会的地球”。我们不能脱离社会来看待自然事件,人类文化发展不断加速地球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转变,这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完全反对人类干预自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保护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保护不等于不介入,纯粹自然的缺陷需要抢救和弥补,保护性介入的目的是增值,是不改变原有性状的增值。前沿科技背景下的人化自然是智慧的选择,人类改变自然,不一定要破坏自然,运用自己的智慧,按照生态规律,可以建设比自然生态系统有更高生产力的人工生态系统,产出更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人有利,又对自然有利,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

如果湿地只为单纯的保护,湿地将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湿地保护是为湿地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为社会服务,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也将更好地促进湿地系统保护。自然生态应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发挥人类的高度智慧,可以达到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生命。保护必须从实际出发,规范好“怎么做”。资源经济学的“选择需求”理论认为,自然事物有无限多的属性,从而为人类提供无限多的利用的可能性,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评价和开发它的价值。当选择某一项需求时,意味着对它的其他需求的丧失或者限制。也就是说,资源具有选择价值。选择价值又与机会成本相联系。机会成本是指所投入的资金以最有利的方式投资所能带来的收益。“机会成本”用于资源价值评价,它表示一种重要的但数量有限的资源,它的价值不能同时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只能在多种可能的用途中选择其中一项。因此,我们对重要的、特别是数量有限的资源的开发要非常慎重,以保证未来的选择需求。例如对于湿地及其野生动植物资源,我们的首要选择是其生态价值,那么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小的科研、教育、旅游观赏等社会价值利用就要加以限制,对于生态破坏性较大的经济价值利用就要严格限制或者禁止。在合理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优先原则、依法开发原则、有限开发原则和分类开发原则。如划分重点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动植物等,在不影响湿地功能的条件下实行差异性开发利用。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屈服与顺从、征服与虐待、和谐可持续三个阶段,黄河湿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自然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导,理性地、科学地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才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在保护性介入的前提下适当地开发利用,是保护与开发双赢的基础,矛盾的焦点在于次序的排列与程度的把握,只要牢记保护优先和开发适度,就可以出现双赢的局面。如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收益的旅游是存在于一定条件之下的,或者说是受到诸多限制的。它既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场所。湿地生态旅游是一种解决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良好途径,它能为湿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动力,能很好的体现湿地的环境、经济、社会多重价值。如三门峡对湿地中白天鹅的保护竭尽全力,白天鹅也给当地带来了不菲的回馈,观赏白天鹅使得三门峡的冬天成为旅游旺季。2005年末,三门峡全年接待外国及港澳台旅游者1798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27.8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37.8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64亿元[2]。但其湿地旅游还只限于初级的观赏游,有待进一步开发科普游和参与式生态游。

二、黄河湿地开发中保护不力的主要原因是法制缺失

湿地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旦破坏就永难再生的珍稀资源。但令人痛心的现实是,湿地正大片走向消亡,质地变坏,功能丧失,动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风蚀加剧,土壤沙化,生态平衡失调。近年来,滩区人为活动频繁,各地的破坏行为时有发生,除了种植、放牧、工业污染、别墅群建设对湿地的损害之外,没有经过环评且管理粗放的旅游项目也成为侵占湿地、破坏湿地环境的重要原因。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湿地保护专门法和环境公益诉讼法,一些破坏生态的商业开发一直在“合法”进行着。承包者为了不让牧草籽被湿地鸟类吃掉,在草籽里掺上毒药,致使大批野生动物被毒死。实践中的教训表明,保护与开发在应然层面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实中往往演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保护性开发的理性预设一落地就变成了破坏性开发的感性疯狂,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失他律性、强制性的法制规范。

法制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湿地法制体系不完善

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之后,湿地概念才开始零星出现于个别法律中,湿地整体作为一种特定资源才真正被纳入我国法律的调整范围,如《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0条第3款的规定以及《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第2条的规定。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来规范开发活动和行为,仅有关于部级湿地保护区的部门。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涉及管理部门多,内容繁杂,缺乏有效的综合调整机制和可供共同遵循的战略规划与行为准则,不能充分满足湿地保护的要求。没有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导致许多对湿地的破坏和利用行为无法可依。由于没有鼓励合理利用的激励制度,湿地合理利用工作进展缓慢。

湿地保护亟待专门立法。法制保障是湿地保护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目前的相关法制资源突出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湿地测评无统一标准和指标;第二、湿地管理无权威协调机构。目前国家对于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管理体系复杂,林业、农业、渔政、海洋、环保、水利、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卫生等部门,对湿地均有行政管理职能,但缺少协调机制,导致各行其事,保护区管理局作用有限。如2006年郑州万亩湿地自然保护区因相关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在湿地流域的管辖权问题上发生争执,使得湿地管理失控,周边群众非法圈占湿地开垦种植、建设鱼塘、非法采沙现象屡禁不止。

(二)缺乏资金投入和工作条件保障规范

国家和地区对于湿地保护专项资金投入缺乏,使得研究人员数量、层次和深度有限,技术设备和水平落后,严重影响湿地资源、结构、演替等研究和日常保护工作的开展。一些地方省级湿地保护区只有3名工作人员,连工资都无法按时发放,更遑论主动开展保护工作。如省级黄河湿地保护区,保护经费按属地原则由当地政府拨付,而一些政府无力或者不愿支付这笔开支,导致保护站没有经费。

(三)保护优先的原则无落实机制

一些作为湿地管理者的当地政府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行政与经营管理不分,对破坏性开发听之任之,其他管理部门又强龙难压地头蛇,无可奈何。比如,根据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第16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从事挖湖采沙、围湖造田、开荒取土等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另外,湿地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非法猎捕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非法采伐和毁坏珍贵树木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但对执法和司法中的失职与渎职却没有有效的监督与追究机制,导致法律规定成为纸上空谈。再比如生态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的景观相容性问题,包括建筑物的材料、形态、线条、色彩和质感,其中材料要求实质性相容,其他要求形式上相容,但材料的相容往往被忽视而无人追究。

据一项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使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和生态环境。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目前开发的很多生态旅游产品,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因此,在实践中产生了生态旅游标签被乱贴、当成招牌的做法,甚至是以生态的名义破坏生态。

(四)政府各部门积极协作的义务没有具体规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荒山、滩涂应该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辖。而根据其他法律法规,湿地属于河流流域范围,河道的主管部门有权管辖,到底该归谁管没有权威的说法。湿地上的植被属于林业部门管,湿地里的水体归水利部门管,而湿地植物状况是否有碍河道属于河务部门认定。因为没有权威的制度规范协调这些相关单位,出现了部分单位越权行事,有了利益都想拿,而出了问题,都相互推卸责任。

目前来看,部级保护区由于有规章制约,机构、人员、投入、措施等都比较得力,管理相对较好;省级保护区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制规范,虽然也成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河南黄河湿地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设三门峡、洛阳、焦作、济源4个管理分局,各分局下设有保护站和保护点,管理比较到位;而一些省级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却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于那些没有被划为保护区的黄河湿地,人们更缺少保护意识。

(五)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补偿性安置规范欠缺

国家尚未建立居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造成保护区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他们没有感觉到保护区的好处,却遭受到现实的损失,不仅有树不能砍、有山不能动、有水不能用、有药不能采、有鱼不能捕,还被保护区的动物和鸟禽破坏了自己的生产,义务多权利少,且保护义务往往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破坏的情绪与行为。长期以来,湿地保护在解决与周边村民矛盾时主要依靠拘束性行政命令和义务性法律法规,忽视当地居民生存发展需要,使当地居民与管理部门、被保护动物矛盾激化。

(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具体保护制度不完善

商战中讲究赢在细节,认为细节是魔鬼,湿地的保护性开发也不例外。如对各相关主体的规范、对各相关行为的规范、对各相关事项的规范,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如何监督、如何处罚,等等,都需要明晰具体。

(七)监督与惩治规范不力导致法制执行疲软

如早在2004年9月,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而2007年,对湿地的大规模破坏行为仍然在明目张胆地进行,职能部门在为监管权争吵,公众在为不可恢复的生态心疼,媒体在为生态公益呐喊,却听不到权威的声音出现,看不到权威人士的介入。实践证明,没有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做最终保障,就无法对人为破坏和行政不作为有效制约。

三、黄河湿地可持续开发的法制保障

保护是可持续开发的基础,法制是保护的基本保障,好的管理模式是法制的落实途径。没有强有力的法制,保护必将是不稳定、不牢固的。2006年初,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由国家林业局、科技部等8个部门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将全国湿地保护按地域划分为8个湿地保护类型区域,国家将投资90亿元优先启动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宣教培训能力建设工程等4项重点建设工程,计划从现有的473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选择222个投资建设。该规划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全国湿地保护尤其是河南地区湿地保护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系统完善的管理法制体系和经验。

湿地保护是如此地重要,湿地开发又是现实的需求,这就需要相关决策者具有主动性和紧迫感,不依赖不坐等,勇敢地进行立法建制的探索。必须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建立拘束性、授权性、给付性规范类别齐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位阶完整,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开发限制、责任追究等内容饱满的法制体系。

湿地保护与开发法制建设的重点是: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地方性法制体系

鉴于国家层面法制的滞后性与普适性对地方特色湿地保护的不利影响,很有必要重视地方立法先行,以便填补空白并且更加具有针对性。应该注意地方性法规、政策、规章、规定等不同层次规范的协调配合,缜密顺畅。

应该定义地方性“湿地”概念和指标体系;严格开发利用审批程序,注重过程监管,明确保护的责任主体和监督途径,规范保护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对真正做到开发与保护双赢的保护区进行推介和奖励的制度等。

如陕西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4月2日通过了《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规定,开发利用天然湿地资源应当按照湿地保护规划进行,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被禁止的行为包括:擅自排放湿地蓄水;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或者野生动物栖息地;擅自砍伐林木、采集野生植物,猎捕野生动物、捡拾鸟卵或者采用灭绝性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向天然湿地内排放超标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气体,投放可能危害水体、水生生物的化学物品;擅自向天然湿地引入外来物种。还对违反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具体的规定。再如河南黄河湿地保护总体规划(2004年~2010年)分两期实施,主要目标为:在保护区内封滩育林、封滩育草,增加野生植被面积和覆盖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吸引更多的水禽落户;充实科研力量和科研设备,完善湿地生态监测体系,积极开展水禽及候鸟种类、种群数量的变动、迁徙、濒危状况等方面的研究。在不破坏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生态旅游。为减少人的活动对鸟儿生活的影响,规划把黄河湿地保护区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实验区,重点保护区不开展科普旅游,禁止游人进入。但该规划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就是没有配套的制度跟进。

(二)明确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

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科普、旅游,都必须贯彻保护优先,制定专门的、详尽的制度规范。

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要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绝不能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资源实行普遍保护。要依法做好湿地登记、确权、发证等基础工作,为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湿地旅游是典型的生态旅游,要严格禁止乱挂“生态”标签,以生态旅游之名,行破坏生态之实。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一种强调以小规模旅游团队为主,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以不给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目的的旅游形式。它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特种旅游产品,在近20年来的发展中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将在21世纪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为了该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必须分层次划定若干等级的保护区,可设置绝对禁入区、行为限制区、自由活动区和缓冲区等。要因地制宜,采取建立湿地保护小区、各种类型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或划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

(三)完善黄河湿地管理协调机制

管理协调机制是避免管理冲突,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制度安排。必须清晰明确地规定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协作义务,定岗定责,作为责任追究的依据,避免不作为和乱作为。以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依托,逐步完善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四)建立地区统一评测体系及标准

为鉴定湿地生态状况和开发使用过程达标状况建立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严格审批。

要严格遵循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湿地保护规章等专门法律制度的规定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入旅游环境系统、旅游环境容量、可接受改变极限等前沿理论指导下的相关制度。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指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统称为旅游环境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产生互动。旅游环境容量又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了环境容量的替代方案——可接受改变极限(Limitsofac-ceptableChange,LaC)。LaC将注意力从单纯的游客数量控制转向对于目标明确、指标多元、监测完备、多方参与的管理过程的强调。

(五)编制湿地保护与开发规划

要根据湿地恢复与补偿的需要,编制和实施湿地保护规划,把湿地保护的任务落实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到具体湿地。进行资源登记造册与繁育规划,调查当地的植被、地貌、土壤、动物等自然条件和旅游资源,借助GiS技术分析,划分功能区,提出各区域适宜开展的旅游项目和环境保护方案。

(六)建立湿地占用补偿制度

黄河湿地面积宽泛,仅靠限制人为的活动来进行保护是不可行的,还应该鼓励动员周边村民及社会人员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中。湿地占用后湿地所有权人和湿地效能发生改变,占用方应以恰当的方式补偿所有权人,使其足以维持不低于先前水平的生存状态。开发补偿要有新政策,补偿不应是一次性的和单一方式的,而应是长期的和多样化的,最好是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

(七)严格定位旅游开发的路径与措施

必须定位为自然博物馆以及科研、科普与教学基地基础上的生态旅游,主要是观赏游和科普游。只允许搞小型、轻型建设,以不破坏原貌、不污染环境为宗旨,要求材料环保、透视性强、拆除方便。限制游客数量,制定游览规则,要求专业导游员全程陪同。允许导游陪同下与观赏对象的近距离接触和互动,在确保无害的情况下给予人与湿地生物亲近交流的机会。规定休整期(可以分区域轮休),敏感区域设置禁游时段等。

(八)完善湿地资金与人才投入机制

特别是省级保护区,要强调资金与人才投入的法制规范,否则很难被重视。要实行投入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元化,鼓励社会投入湿地保护,促进与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及科研单位合作交流。目前,许多非政府组织(nGo)已有自己基金资助项目和科研技术能力,如湿地国际(VVi),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可以与其合作开展科研交流活动和专项资金支持。与银行、投资单位等合作,鼓励信誉好、有开发利用经验、使用过程中保护得力的单位和个人对湿地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8

BBB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接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印发《BBB省人大常委会检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的实施方案》(B人常办〔2020〕23号)的通知后,aaa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认真谋划,组织专班,创新工作方法,突出重点,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实地检查、明察暗访、法律知识测试、座谈交流发言等方式,了解工作情况,梳理各类问题,听取意见建议,按照执法检查重点53条内容全面认真进行执法检查。现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多种形式宣传,树牢法律意识

每年3月3日是“世界野生动植物日”,4月21日至4月27日为我省“爱鸟周”活动,10月份是“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为了增强我市广大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参与意识,aaa市政府充分利用这些宣传活动的大好契机,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

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aaa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组织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决定》等相关文件精神。一是编写了《依法保护野生动物,拒食拒售野生动物倡议书》并上传网络,在aaa市林业局官网及官方微信公众号,呼吁全市人民依法保护野生动物,拒食拒售野生动物,共同抵御新型肺炎疫情。二是印制《野生动物保护法》、《决定》宣传页和横幅,悬挂和张贴在街边、饭店、集贸市场、公园门口等人流较大的地方。并将《国家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号)及时进行传达学习,各县区按照通知要求,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三是在3月3日“世界野生动植物”当天,摆放展板,印发以“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宣传海报、条幅和野生动植物科普知识宣传彩页等,全面介绍“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并制作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录音,出动宣传车,沿街循环播放宣传录音,进行普法宣传。

(二)严格监督检查,打击违规交易

1、监管排查,摸清底数。春节期间,aaa市政府加大对全市野生动物猎捕和人工繁育场所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经营许可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非法倒卖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

一是对重点关注的竹鼠、獾进行全面调查。按照省林业局要求,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和各县区林业部门对aaa市辖区内所有野生动物养殖单位进行全面摸底,没有发现竹鼠、獾的养殖情况。二是对全市辖区内野生动物猎捕和人工繁育单位加强监管排查,根据排查结果:我市有动物园1处,在a演出动物表演团1处,在春节放假前已全部按要求闭园停业;现有存栏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16处,繁育种类包括梅花鹿、蓝孔雀、山鸡、鸵鸟、鹦鹉、灰雁、狐狸及貉等,各县区已按要求对繁育场所实施隔离,切实阻断疫源野生动物与家禽家畜和人的接触途径,严密防范可能突发的野生动物疫情。

2、加强检查,筑牢防线。根据《BBB省林业局关于联合开展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的通知》,aaa市政府督促各县区进一步强化认识,严格隔离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严禁野生动物交易活动,强化执法联动。在专项行动期间,全市各级林业系统累计出动人员2156人次,开展执法联动74次,宣传活动179次,检查农贸市场164次,商场、超市29次,餐饮单位74次,检查线上经营者4次,检查线下经营者22次,其他相关地点51次,停业整顿16户,隔离饲养繁育场所43个,查获野生动物22只,查办案件2件,移送公安机关1件。

(三)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今年疫情期间,aaa市林业局集合森林公安优势警力,选调精兵强将,快侦快办,集中打击,立竿见影,震慑犯罪。组织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包括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犯罪行为;非法狩猎犯罪行为等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利用互联网非法买卖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利用网络直播平台传播滥捕、杀害野生动物视频、图片等行为。

截止目前,在aaa市范围内,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在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专项行动中共立案4起,破案4起,刑拘6人,取保6人,收缴鹌鹑54只、斑鸠24只、野兔43只、野鸡7只、云雀10只、蜡嘴鸟1只、画眉4只、八哥1只。

(四)加强疫情期间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aaa市林业部门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加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力度,重点监测野生动物的异常情况。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坚决做到“五个到位”:一是各类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情况摸排到位;二是候鸟重要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及周边村庄监测到位;三是对辖区内所有餐饮饭店宣传到位;四是对动物园、公园的野生动物防疫隔离工作指导到位;五是对农贸市场野生动物非法贩卖等行为检查到位。对辖区内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做到“日巡护、日报告”,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发现、第一现场控制、第一时间报告。

1月31日,aaa市辖区内水稻乡花生庄村发现有鸟类集体死亡事件。市林业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上报省救护中心,另一方面紧急召集技术人员,按要求穿戴隔离服和防护设备,迅速赶往现场。经技术人员现场检查,发现死亡喜鹊38只。在提取封存备检样品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周边环境进行了消毒。2月1日20点30分,经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排除H5亚型及H7n9禽流感临床疑似病例。此次喜鹊死亡情况,aaa市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虽然已经基本排除禽流感疫情,但仍然要求各县区林业部门在近期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没有发现无类似情况。

(五)持续做好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

一是做好野生动物救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我市野生动物的救助力度。今年以来,aaa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和我市野生动物义务救护志愿者群众密切配合,共救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耳鸮、东方角鸮、红隼等,三有动物红骨顶鸡、小白鹭、珠颈斑鸠等各类野生鸟类共150余只,为保护我市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是加强鸟类栖息地及自然保护区巡护工作,保障候鸟、留鸟在我市安全栖息。今年来共计巡护自然保护区41次。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坚持不懈,开展巡护工作,一旦发现在保护区内有捕鸟、打猎、破坏鸟类栖息环境等不法行为,立即严格进行制止,对涉嫌违法犯罪人员进行警告,对不法分子进行了严厉的震慑,有效的保护了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

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的意见建议

(一)建议将“保障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尽管到目前为止,疫情发生的确切原因尚未正式公布,但此次疫情与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动物直接相关似乎已成共识。尽管有关监管部门在提倡禁止滥食野生动物、打击非法贸易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动物等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降低生态风险不可或缺,同时也是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减少公共安全危机、保障社会稳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在确立野生动物普遍保护理念的同时,引入公共卫生和健康的视角,要从公共卫生的维度开展野生动物保护。

建议扩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目的,将“保障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明确纳入立法目的。

(二)建议扩大“保护动物”范围。

目前,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受保护野生动物主要指77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1700多种“三有”动物。但经初步统计,还有包括蝙蝠、鼠类、鸦类等约1000多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未列入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范围。

所有野生动物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某些物种的丧失及减少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病虫害增加、动物源疾病增加,因此需要进行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建议扩大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范围,将“非重点保护动物”纳入野生动物保护法管理。

(三)建议尽快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9

大家上午好!

*月的*,阳光明媚,百花争艳。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中外嘉宾聚集一堂,隆重纪念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代表国家环保总局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气候变化会造成生物栖息地的退化与消失,改变物种的分布;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减少也会影响到局部的气候变化。目前,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确定“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就是要唤醒公众对两者关系的关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和损失。

*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各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规划,各有关部门还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各相应领域的专项保护计划,如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农业动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等七大体系建设,在林业方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工程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相关规划和政策中已开始考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防止由于资源和土地过度利用对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

总之,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措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以自然保护区为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相对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使我国75%的陆地生态系统、88%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绝大多数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都得到有效保护。

尽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日益对*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目前,*环境保护正面临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机遇,进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深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律的认识,把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要求落实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强化生态保护统一监管,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推进形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载体就是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现有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这些关键地区绝大多数分布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内,要通过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中,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依法禁止建设产生污染和破坏的项目,其他建设项目在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时要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为重要内容,并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府投入,在这些地区优先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省、市、县建设过程中,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加强城市和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能力建设

19*年*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行动计划》中有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的现状数据和信息需要更新和重新评估,有关优先行动和项目需要作相应调整。目前,我们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协调组成员单位已经启动了行动计划的修订工作。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中长期保护战略目标与任务,制定优先行动和项目,同时将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能力建设,通过重点完善“法规制度、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三个体系,提升“组织协调、政策研究、行政执法和国际交流”四种能力,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技术的研发;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中,提高国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作为发展*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理念、经验和技术;也愿意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建设性作用。近年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在各部委的积极参与下,*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与很多国家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其中*和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就是一个典范。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自去年5月22日正式启动以来,围绕我国生物多样性领域的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今天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地方示范项目将在这里举行签字仪式,这标志着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我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生物多样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有很多志愿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倡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青年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力军,结合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环保总局和团中央、教育部将共同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益活动方案征集”活动,此次活动面向青年、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资源、是维护国际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我呼吁,让我们大家,让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气候变化的行动中来。保护支撑我们生存、美化我们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动物的好方法篇10

关键词:文物事业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278-02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传承下去,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马山县文物工作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征集、考古发掘、收藏、保护管理、鉴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一些经费方面的问题等,马山县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本人长期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马山县文物事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个人见解,旨在共同探讨发展马山县文物事业的新思路。

一、马山县文物概况及文物工作基本情况

1.马山县文物概况

马山县历史悠久,早在秦代就纳入了祖国版图,时属桂林郡辖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经普查,目前马山县散留在民间的各类历史文物400多件。马山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艺术品蕴含丰富,多姿多彩。如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会鼓、壮族打扁担、打榔等。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壮绣、壮锦、壮服、瑶服、苗饰以及木鼓、锣、笛、胡、琴、啵咧、定情扁担、打陀螺、打飞尺等民族乐器和民族体育,还有宗教的各种佛雕神像,师公的各种面具,道具等都是颇具民族特色文物。

马山县是邓小平、韦拔群等革命前辈开辟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岁月中,留下了300多件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还有31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目前已征集馆藏各类文物184件(套),其中国家二级文物9件(套),国家三级文物21件(套),文物藏品数量繁多,品种丰富,精品荟萃,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马山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这些丰富的文物,是马山县各族人民的祖先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追求进步的历史见证,是马山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文物队伍情况

马山县文物管理所是马山县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和体育局的二层机构。当前,县文物管理所核定编制4名,实有在职干部职工5人,其中男1人,女4人,年龄在45周岁以上的1人,45周岁以下的4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缺乏对口专业技术人员。

3.职能责情况

依据马山县机构编制委员《关于马山县文化广播影视和体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有关问题的通知》(马编[2013]62号)文件精神,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文物的普查、征集、考古发掘、收藏、保护管理、鉴定工作;研究本地历史、民族文化遗产;对全县文物工作进行业务指导;负责管理马山县民俗文化展示馆;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执法监督职责,打击破坏文物的不法分子;运用文物及史料进行宣传活动,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文博事业的功能。

4.办公条件情况

当前马山县文物管理所办公条件仍有待提高,办公电脑4台,打印机3台,照相机1台,缺乏自己的办公场所,通常借用马山体育场馆的功能室办公。有1间办公室,1间文物库房用于存放馆藏各类文物,总面积约80平方米。条件匮乏,严重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

二、马山县文物事业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文物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马山县文物管理所自1987年成立挂牌以来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办公地点一直借用其他单位,因为要服从对方的安排,办公地点几度搬迁,目前借用马山县体育馆的功能室作为办公场所,办公室的门正对着体育馆,由于体育馆染常举办文化、体育活动,平时也经常有会鼓队、文艺队在这里表演或训练,可谓是“歌声、球声、掌声、欢呼声、鼓声声声入耳”,在这样的环境下办公,给文物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严重影响。此外,也没有文物陈列展览厅,借用的文物库房面积小(仅为40平方米左右),设备也不全,根本不能满足文物保管、陈列和展览的需要,馆藏的文物也难以得到科学的保护。

2.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马山县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财政收入非常有限,县级财政除勉强维持人头经费外,再无财力投入其他文物保护工作。由于经费严重缺乏,全县遗存的古建筑长年未得到有效维修,现墙身开裂,地基下沉,横条、格子、顶梁、柱子严重损坏,瓦片严重脱落,安全隐患极大,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文物“四有”工作未能全面落实,散落于民间的文物也不能征集加以保护,这些文物将面临着损毁的危险,随时都会在马山县消失。

3.文物执法能力非常薄弱

马山县没有专门设立文物行政部门,文物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县文物管理所负责,县文物所归属县文新广体局管理,属事业单位,全所工作人员仅5人,除办公桌椅外,无任何执法设备。执法人员明显不足,执法装备异常薄弱,给文物安全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文物安全监管不到位,存在较大的漏洞,文物被毁坏情况时有发生,2013年6月周鹿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八仙桥和不可移动文物点那马县长陆东海办公旧址被毁案就是其中的典型。

4.社会群体的文物意识和文物法制观念有待提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部分相关县级单位和乡镇政府及其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甚至把保护文物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和阻碍,或者“重物轻文”,把文物视为创收牟利的工具,忽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文明、认知教育的功能。有的乡镇政府和企业法人,在城乡建设中擅自拆除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破坏文物环境和历史风貌,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施工,造成一些文物损毁消失。如周鹿镇北帝庙建设控制地带被学校和私人占建等。个别乡镇政府对一些处于偏远山区,散布于广大田野、山区、戈壁的文物古迹,不积极履行看守职责,甚至有的处于无人守护状态,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文物安全压力极大。

5.文物专业人才匮乏,文物保护科技水平有待提升

马山县文物管理所,管理人员欠缺,无对口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繁重的文物修复和科学保护任务,严重制约了马山县文物事业的发展。

6.文物保护工作尚未形成协作共管的工作局面

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共识,许多部门单位认为,文物保护是文物管理部门的事,在工作中没有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因此,多年来,马山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文物管理所孤军作战,致使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力量薄弱,经常陷于被动,难以取得积极的进展。

三、解决马山县文物保护工作存在问题的对策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珍贵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物保护事关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依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法律责任,也是我们的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为此。全体文物工作者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要切实提高认识,完善制度,科学做好新时期文物管护工作。

1.高度重视文物工作

文物工作是文化建设事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文物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文件对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级文博单位要负起本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把文物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当前,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发展、宣传先进文化的高度看待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把文物保护工作重点列入党政议事日程,并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工作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关系,文物保护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把文物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制定相关政策,倾斜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为文物事业建设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文物事业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十条对文物保护经费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县财政部门要充分掌握文物工作对经费的要求,并根据实际需要,把文物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幅度按时核拨,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加强文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物建设事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文物设施是一个地方文物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一个地方人文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必须建设好。文物工作单位的办公室和文物展览馆、库房、陈列室是文物设施的重要内容,也是文物工作的基本阵地。马山县要想方设法建设完善这些文物基本设施,巩固文物工作阵地,改善文物部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适应新形势下文物工作的发展要求。

4.增强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文物的意识,营造全社会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坚决纠正那些错误的认识和偏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依法保护,就是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科学保护,就是要使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使文物保护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各级政府要更加深入开展文物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和文物知识普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要坚决纠正“重物轻文”的错误倾向,高度重视发掘、展示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科学价值,发挥文物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要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加强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抓好群众性文物保护组织和文博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文物保护社会基金,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5.依法履行职责,切实保障文物安全

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文物保护纳入领导责任制。在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确保文物安全。要加对建设单位的法制教育,防止建设工程破坏文物。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避免对文物进行超负荷利用和不当利用。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严格依法进行惩处。文物、公安、工商、住建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协作,形成防范、打击文物违法犯罪的合力和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基层和农村地区文物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县、乡(镇)、村防护网络,加强对田野文物的安全巡查,逐级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要加强对文博单位安全工作检查,督促其履行好保护文物安全的职责。在重要的古墓葬保护区域全面推广使用监控预警设施,有效预防盗掘等犯罪行为。

6.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随着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抓紧制定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和急需人才培训计划,建立专业人才信息库。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中适当增加文博专业设置和招生比重,研究建立文物保护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文物保护科技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文博机构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加强对文物修缮等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多渠道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协作模式。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博领域的推广应用,研究建立层级文物信息中心,为文物资源共享、打击犯罪、防止文物流失、追索被盗文物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