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行业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19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1

[关键词]核电;科普宣传;教育行业

[Doi]10.13939/ki.zgsc.2017.15.110

1背景

2017年,中央电视台“3・15”节目中曝光了多种商品来源于日本核辐射区域,这实际上是一个法律问题,然而民众却迅速将“核辐射”这一话题推上了热点。并且,在201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无疑是最受代表们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发起,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寿君、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炳华等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服务国家战略,防范核电项目邻避冲突》的提案,建议建立政府主导、政企合力、上下贯通、统筹推进的核电科普和公众沟通模式,加强核电科普和宣传,为核电项目落地奠定公众基础。其中王寿君提议: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呼吁人们科学认识核技术、消减恐慌。核电知识的科普与宣传,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教育入手将核电知识科普工作从青少年抓起,从根源上消除“谈核色变”的心理。

2现状

核电作为一门新兴专业,目前仅有数十所高校开设了这一专业,而几乎每所理工类大学都开设了与火电相关的能动专业,这足以显示核电专业的冷僻及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即便是开设了核电专业的一些高校也仅在该专业内部开展了一定的核电科普活动,其余专业的学生对“核”依然知之甚少,更别说占据了极大数量优势的尚未开设核电专业的高校。而除了高校之外,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只有极少部分附近建有核电站的学校才会进行核电方面的宣传,如广东省陆丰市林启恩中学、湖南省赫山实验学校等,并且开课形式仅为适当的核电教材讲授和核电专家答疑等,学生们对核电也只是一知半解。学校对核电的科普宣传现状亟待改变。

据调查,大多数民众都认可核电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并且认为核电不会发生污染和爆炸,但是担心核电站会释放出足以危害周围居民健康的大量核辐射。这反映了民众对核电方面基本知识的匮乏以及“核恐慌”现象普遍存在的现状。在大多数人看来,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核电的认知水平应该明显高于普通民众,然而现状是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对核电相关知识的认知,并且“核恐惧”心理普遍存在。

核电的科普宣传方式除了前文所述的课堂教学之外,还有科普知识竞赛、课外实践等,目前已经成功举办过的竞赛有中国核学会举办的“魅力之光”杯全国中学生核电科普知识竞赛、中核集团主办的全国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等,但总体数量较少且影响范围有限,难以在大范围内普及核电科学知识,起到弘扬核文化并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的目的。

综上所述,绝大多数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几乎与核电毫无交集,且这一状况将延续并覆盖他们的整个学生生涯,这实在是极大地浪费了科普宣传核电的绝佳时段。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们接触核电科普宣传的渠道也较为单一,效果较为有限。同时应该积极组织核电方面的竞赛,多角度宣传核电。

3应对措施

针对上文所提出的核电科普宣传方式的单一和宣传效果的有限,从政府帮扶、各教育阶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宣传措施。

(1)首先,政府部门作为统筹国家大局的一方,在全力支持核电发展的同时应积极为核电项目的落地保驾护航,积极加强核电科普和宣传力度,为核电事业的发展打好民众基础,例如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向学生乃至全民普及核能知识,向社会公众打开核科学技术世界的窗口,让公众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其次,核电知识应该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内容,了解核电从娃娃抓起。

(2)开设核专业的高校应在学校内部成立与核电知识相关的社团,以核专业教师团队为技术指导,让校园内有兴趣的同学有组织地参与活动,从而在增强他们的交际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深入了解核电。在此基础上,联络其他开设核电专业的高校,以社团和学院为联系进行交流,进而组建核电专业联盟。联盟设立组委会,以管理联盟各项事务。联盟每年推选出作为轮值主席的学校,在每学年的固定时间,于东道主学校举办核电知识和项目展示、推广的展览会,号召联盟内所有学校参加展览,从而相互学习、借鉴,给老师、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秀的学习平台。同时高校联盟可以与核电相关企业联系,企业可以在高校展览会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宣传它们的先进项目和企业文化。联盟可与核电企业建立固定合作关系,每年举办核电方面的竞赛,可极大调动联盟内高校的科研、学习等的积极性。

(3)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将核电相关知识加入自然科学类课程中,让学生们从小接触了解核电,并且开设核电相关第二课堂,以课间活动、校外实践等更有趣的方式增加学生们对核电的好奇心和信任度。将核电的科普与宣传从小抓起,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民众对核电认知偏差和不信任的问题。

(4)各高校应与各已建成或规划中的核电站建立对接,安排核专业学生通过实习等形式尽早接触核电行业,切身体会,了解核电的各项优势;同时可安排对核电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学生以参观实践的形式增加对核电行业的了解。

(5)现阶段,自媒体已经进入民众们的生产与生活中,手机、网络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每一所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有其独有的微信、微博平台,这些平台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拥有较为庞大的关注人群。并且,在大众看来,高校更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借助这样的媒体平台,可以更好地宣传相关的核电常识,开展一系列更富趣味性的科普活动,让枯燥的专业知识更加生动,形式也更为多样。

(6)校企合作,开展以核知识为基础的各项竞赛,以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纽带将核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激发在校大学生对核与关联学科学习探索的兴趣,传播核科学,弘扬核文化,带动社会公众理性、客观地认识核、了解核,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以“核+X”创意大赛为例,它是由中核集团与各高校联合举办的核宣传竞赛,要求核专业同学与其他专业同学相互合作,展现核科技发展在能源、环境、生态、经济等相关领域中的影响与应用,并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创新宣传模式、运用相关软件制作宣传短片的能力,进而增强同学们对于核知识的好奇心,为我国核科普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4结论

在核电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核电专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投入到核电事业中去。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样担负着传播核电知识、弘扬核电文化的伟大使命。学校应该通过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更好更高效地进行核电人才的培养,让学子们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拥有一份作为核电人的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核电的建设、宣传及普及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2

关键词:体育专业;专业教育;培养目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专业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方案资料和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及科技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计划。

(2)访谈法主要进行专题座谈会和个别访谈,座谈会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研室主任及相关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等。

(3)研究还运用到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湖南工业大学体育专业培养目标

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培养目标的方向决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前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其定位仅局限在学校体育工作的范畴,是指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学校课余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等工作,培养的是合格的体育师资,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专门的或者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计划分配时代,为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合格、业务突出的专门人才,是功不可没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目标定位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的真实需要。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依据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湖南工业大学现行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改变了主要培养体育师资的单一定位模式。因此我校开设了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

2.专业设置生存现状

(1)体育教育专业现状

中学体育课教师年需求量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中学(包括初中、高中)教师每年减员率(退休率、其他原因离岗等)稍有不同,2007年至2010年平均减员率为6.93%;从湖南省初中、高中生总数量发展趋势看,今后将呈现稳中有降态势。故不考虑学生数量变化带来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情况,普通初中每年需要补充近1000名体育教师,高中需要补充500余名体育教师。所以每年湖南省需要补充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约为:1500人左右。

但必须注意的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因此在每年所需将近1500名中学体育教师名额中,中心城市、城镇中学教师基本处于满编状态,而大量需要教师边远、贫穷落后地区毕业生并不情愿前往,即便是落后地区走出来的学生宁肯留在大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去,这就会使每年湖南省需要补充中学体育课教师数量大打折扣。

(2)社会体育专业现状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始于上世纪中期。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健身需求以及社会体育事业蓬勃发展,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科层次社会体育专业1994年升格为本科随后广州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也设置了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近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布点新增量一直高居体育学类5个本科专业之首。

据调查现在还有不少院校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型”社会体育人才为主要目标但相关资料和社会实践表明,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技能指导型”体育人才,因此培养目标定位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据调查我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大多是文化素养较好但技术能力比较差,这与高考招生按照先划定体育专业分数线按文化课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方法有直接关联,这种招生模式对“技能指导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极其不利。

从毕业生分配角度讲,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一是专业工作失范;二是有职无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从事社会体育工作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很少有受过专门系统培养;三是大量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毕业后另谋高就。近年来湖南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考核的结果是,他们大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有专长,他们社会体育指导活动更多具有业余性、义务性、荣誉性特征。社会体育指导员理论上讲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社会需要,但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余性认同,庞大就业岗位要想转化为现实需求还需要不断加大市场培育力度。

3.在对湖南工业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主要结果

①我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逐年下降,并且以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多数能且只能从事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②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比较低,并且认为他们的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③我校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单位的期望值相近,与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的培养方案一致。④在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专业课程设置是主导因素。⑤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匹配,主要体现在:分方向选修课理论课程课时量过少;任意选修课课程门类太少且课时量明显偏少;没有开设顶点课程。⑥就业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体育学科各专业扩招与面临控制招生规模之间的矛盾;理论上社会需求旺盛与社会就业岗位不足之间的矛盾;体育专业报考生递增与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之间的矛盾等等。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要改善我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应对策略有:①重新调整分方向选修课;②重新调整任意选修课;③顶点课程的开设;④加大就业力度;⑤适当控制体育专业招生规模过快膨胀。

参考文献

[1]龚纯波.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2009

[2]赵天辉.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2008(16)

[3]谭良机.湖南理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2012(02)

[4]张建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危机和出路.体育与科学,2002(04)

[5]薛雨平.学校体育课程的社会化取向.体育与科学,2003(02)

[6]刘丙权.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3

关键词:黑龙江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现状

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工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合。一直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资源为国家和本地区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体育人力资源、体育财力资源、体育场馆资源方面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我省普通高校存量体育资源,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受教育者、社会乃至竞技体育。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结合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及地域特点,选取30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及人力资源、场馆资源等方面论文、专著及相关材料。

1.2.2问卷调查法

在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上参考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资源研究的部分成果,综合专家的建议,针对不同调查对象设计了二份问卷。其中,问卷一为所访学校的体育院、系、部主任,内容涉及到所在高校体育经费使用、场馆面积等,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有效问卷4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二对象为所访学校的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内容涉及教师职称、学历等,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3份,回收率93%。问卷发放前,聘请了7名专家对其进效度检验,专家一致认为问卷可行,具有较高的效度。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应用eXCeL5.0数据处理软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就其形态而言主要包括体育系统内的教师(教练员)、学生(运动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裁判员、体育经纪人、外事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等。因为体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因而教师与学生组成的结构为体育人力资源系统的核心子系统;考虑到学生的流动性及不确定因素,本研究主要对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的体育师资即教师职称、学历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1.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情况

教师职称结构的比例是衡量教师整体素质的尺度,是反映高校教师人力资源质量的重要指标。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副高职以上、中级、初级的比例接近4:2:1,这一职称结构比例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中已属较高水准。这一数据反映出当前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储备了大量体育教育方面的人才,这些优良的人力资源可以为我省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

2.1.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情况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创造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29岁以下有220人,占总人数的22.5%;30岁至50岁占67.8%;50岁以上的占9.7%。从整体的样本的年龄结构来讲,我省体育教师的年龄分布适中,老、中、青人力资源结构配置较好,整体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态势。

2.1.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是反映体育教师队伍整体效能的重要指标。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分布状况为:专科学历占1.6%,本科学历占79%,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9%,博士研究生学历占0.4%。尽管本科学历占了很大比例,硕士研究生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随着我国高学历化建设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步伐,我省还应加快脚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学历。

2.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财力资源现状调查

高校体育各类资源中,财力资源是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消耗的货币形式,是高校体育教育投入的货币体现。从30所普通高校经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各级各类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渠道虽不尽相同,但都以学校体育教育事业费拨款为主,而且部属院校拨款的比例明显高于省属院校。

2.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现状调查

2.3.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情况

2.3.1.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数量

30所高校的场馆资源情况,这些场馆是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近几年,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由于受到扩招的影响,开始扩大办学规模。学校的园区、校舍、办学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3.1.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质量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质量体现在场馆类型的丰富及规格的不断提高上。目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体育馆都具备承办国际赛事的水平,并已成功举办过四国女排邀请赛、中冰篮球对抗赛等重大国际赛事。

2.3.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是在满足学校正常体育工作的基础上,为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短缺的矛盾,满足广大群众需求,弥补体育经费不足而采取的一种开放体育场馆的行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室外体育场能够不限时间全天无偿开放;而室内体育场馆只有少数高校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偿进行开放;且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的部分高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普通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渐趋合理。但地区间各类高校分布不平衡。

3.1.2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体育财力资源匮乏。

3.1.3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和质量较以前有一定改善,但场地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场馆资源的数量、质量、布局看,不同类型高校间差距较大,省属、部署院校明显优于高职高专院校。

3.2建议

3.2.1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应重视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统筹兼顾,促进地区间体育人力资源在质量和数量上不断地提升。

3.2.2拓宽财力资源的渠道,增加经费投入,经费的使用上要重点突出,合理分配。

3.2.3加快体育场地的建设,做到规划有前瞻性、设计有预见性,提高场地的管理水平,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做到服务体现大众化,效能实现综合化。

参考文献:

[1]张娜.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4).

[2]顾雪兰.河南省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

[3]朱建清,陈冀杭.关于高校体育资源问题的研究综述[J].浙江体育科学,2004,(04).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4

   体育教育论文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科研成果的重要标志,在整个体育科研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总是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无从下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提供参考。 

1.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

2.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

3.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外体育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

4.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

5.王国维体育教育观及其启示研究

6.体育教育的生命化

7.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

8.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9.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

10.融合与策略:未来体育教师对“融合体育教育”意愿态度的研究

11.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12.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

13.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 

14.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生命关怀

15.爱尔兰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利莫瑞克大学为例 

16.融合共享:运动弱势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时代诉求

17.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11所高等师范院校为例

18.体育教育: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

19.体育教育中“游戏精神”的式微与复兴

20.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1.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优化研究 

22.近百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人文缺失及其思考

23.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24.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的研究

25.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26.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 

27.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 

28.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 

29.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保障实证研究

30.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31.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下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审思

32.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及模型构建研究

33.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

34.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

35.蒋南翔体育教育观及启示

36.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37.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38.安徽省体育教育专业高考体育加试及相关问题分析

39.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及启示

40.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融合体育教育自我效能的研究 

41.我国体育教育的功能性缺失及其根源探究 

4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43.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 

44.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反思

45.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 

46.休闲体育教育理论基础的反思与建构 

47.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策略研究——基于对体育教育的反思 

48.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改革思路 

49.民间体育游戏在学前体育教育中的选用 

50.《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对接的策略优先出版 

51.美国体育教育制度对中国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52.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

53.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4.体育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

55.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5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

57.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58.《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行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兼谈体育教育专业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策略

59.《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60.体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61.对我国体院体育教育专业排球专修课考评体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62.2009年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综析

6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64.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

65.体育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构建

66.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67.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

68.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

69.英国体育师资培训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启示

70.我国研究生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72.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73.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

74.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

75.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

76.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7.体育教育信息化需求分析方法研究

78.从教师教育的理念审视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

79.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体育教育人格塑造功能

80.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分析

8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课外途径研究

82.湖南省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83.我国体育教育价值诉求成因及演变特征探析

84.加拿大高校的竞技体育、社区体育、体育教育及其启示

85.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质量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86.我国体育教育价值主客体关系解析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87.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革新探析

88.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学科与术科比例问题的探讨

89.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

90.论素质教育观下的体育教育

91.200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成绩比较分析

92.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

93.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94.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身心教育─—体育教育的迁移价值

95.欧美户外体育教育研究

96.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

97.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

98.体育教育专业生潜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5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对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岁,其次是30-40岁,3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人数最少,总体年龄偏大;副教授最多,教授数量最少,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结构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高层次人才少,还有极少低学历人才,硕士研究生数量最多;教龄主要集中在6-25年;实践类课程教师最多,其次是两者结合课程,特色类课程教师数量最少。

关键词贵州省高校体育教师现状

数据显示,2013、2014年贵州省高校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人数可达49.5万人[1,2],面对这么庞大的群体,贵州省教师的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十三条指出: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3]。鉴于此,本文对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进行调查,期望为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调查贵州省11所院校,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5份,删除无效问卷12份,最后有效问卷123份。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贵州高校”关键词,查阅到相关期刊50余篇,专著10部。

2.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教师进行实地面对面访谈,对问卷没有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补充,访谈分为两次,一次是测试前,一次是调查后,对存在差异的项目进行讨论,以便客观、科学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

3.问卷调查法

编制《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现状调查表》,包括教师性别、高校性质、年龄、职称、学历、教龄、任教学科指标。

4.数量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首先采用excel2003进行简单处理,把处理好的数据录入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分析

由表1可知,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数量及百分比分别如下:30岁以下21人,占17.07%,30-40岁34人,占27.64%,40-50岁39人,占31.71%,50岁以上29人,占23.58%,其中,40-50岁人口最多,其次是30-40岁,30岁以下教师的人数最少。可以看出,在调查的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少,总体年龄偏大,40岁以上教师总人数超过50%。为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应重视各年龄段教师结构,年轻教师精力旺盛,激情高涨,充满活力,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弱,教学方法单一、欠缺;老教师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动手动脑能力强,理论知识较弱,特别是最新知识更新慢,所以应重视各年龄段教师的结构。

(二)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分析

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是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4]。由图1可知,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数量、百分比分别为23人、18.70%,40人、32.52%,50人、40.65%,10人、8.13%。贵州省在教师晋升过程中,从评副教授起,明确要求要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职称越高发表的数量越多,教授还要完成省级及以上的课题。可以看出副教授数量最多,教授数量最少,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分析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6

【关键词】南昌;拉丁舞;普通高校;开展现状

一、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体育院系相继开设了拉丁舞课。由于拉丁舞具有“体育”与“舞蹈”的结合功能、健身价值和娱乐交际功能,因而倍受学生欢迎。体育舞蹈之拉丁舞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观赏性的一项体育运动,体育舞蹈这一门课程已在学生中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为男女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课程之一。部分普通高校拉丁舞项目在1990年就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大学校园,被列入教学内容,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普及到一半以上的学校,且师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为了使体育舞蹈在江西省南昌市普通高校中更好的开展,该文对江西省南昌市普通高校拉丁舞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全面了解南昌市普通高校的拉丁舞现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拉丁舞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为南昌市普通高校拉丁舞的发展及拉丁舞课的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南昌市普通高校拉丁舞专业课程的发展现状

1.南昌市普通高校拉丁舞专业课程的开课现状

虽然说拉丁舞热潮,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调查的12所南昌市本科高校只有2所开设了拉丁舞课程,仅占16.6%;13所专科院校中也只有4所开设了拉丁舞课程,也仅仅只有21.4%。可见南昌市高等院校的拉丁舞专业课程普及程度还很低。距离真正的专业普及还是有很远的距离。

2.课程设置

由表三可知50%的高校只开设两个学期的课程,学生只能了解其中一小部分的知识与内容,无法较系统地了解和体会拉丁舞的韵律美和艺术内涵33%高校开设三个舞种,16%高校开设四到五个舞种。

3.南昌市普通高校拉丁舞教师的专业素养

(1)性别与年龄结构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任教男女老师比例不均衡。男教师只占到了35%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招聘教师应按1:1的师资配比来培养。同样,由调查我们可知,拉丁舞教师的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64%的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仅有9%的教师年龄超过45岁。由于拉丁舞是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年轻教师的数量占多数。(2)学历与职称结构通过调查我们可知:任教的22名教师中,硕士学历的有6人,占总数的27.3%;本科学历的有14人,占总数的63.6%;专科学历的有2人,占总数的9.1%。学历仅仅是衡量师资力量的一个方面,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政治思想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同样,任教教师中只有18.2%的教师是教授及副教授;54.5%的教师是讲师,27.3%的学生是助教。在南昌市普通高校担任拉丁舞教学的教师中,我国普通高校拉丁舞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文化程度在普通高校还是比较合理的。

(二)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可知,超过半数的老师得不到及时的充电。由于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和途径少,导致普通高校的拉丁舞教师对学习拉丁舞的信息闭塞,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知识结构趋于老化,许多新的拉丁舞知识及运动技术不能得到及时传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江西省南昌市普通高校开课率较低,但是拉丁舞课程俨然已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中的热门课程,其发展趋势也呈现上升态势。开设拉丁舞专业课程的学校中,大部分开设的学期少的学校,导致学习的舞种很少。很难满足学生对拉丁舞专业追求的需求。在拉丁舞教学中,绝大部分普通高校缺乏场地设备。有些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舞蹈。扶持力度低,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校体育设施比较落后。体育舞蹈专项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的缺乏对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产生体育舞蹈技能和理论知识不平衡现象。

(二)建议

增设拉丁舞课程,满足学生对拉丁舞学习的需求。形成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舞蹈活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增加拉丁舞的授课总学时的同时,建议多教授几种不同种类的舞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的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挖掘现有资源,加大场地、经费、人员投入力度,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为师生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补充教师数量,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普通高校应该加大对体育舞蹈的宣传力度,校领导应加强对体育舞蹈的重视,开展一些舞蹈交流活动,加速体育舞蹈在普通高校的发展。

作者:张浩然周烜杰单位: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飞燕.论普通高校拉丁舞教学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l).

[2]李雷,王卫,李龙.拉丁舞的健身价值及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必要性探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3]孙秀芳,汤小勇.普通高校拉丁舞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8).

[4]林琳.我国普通高校拉丁舞开展的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7

【关键词】适宜性教学学前教育本科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13-02

我国学前儿童的数量庞大,尤其是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二孩政策”将全面放开,学前儿童的数量将进一步持续增加。高生育率迫切需求学前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收入水平和家长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在对子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顺应这一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尤其是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资培养方面快速应对作出相应调整:为了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数量,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普遍采用面向普高文史类考生录取的单一招生制度,转向多渠道招生。而与之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方面没有进行太多相应的调整,凸显出许多不符合培养高质量学前教育师资要求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多元化招生相对应的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突出,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质量与培养效率,所以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有必要针对招收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适宜性教学。

一、发展适宜性实践(Dap)概述

(一)什么是发展适宜性实践(Dap)

发展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naeYC)1987年的发展适宜性教学(Dap)主张。先后1997年和2009年对其进行修订。

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Dap)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儿童的情况并且鼓励儿童通过努力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所有的教学实践要与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状况相匹配,将儿章作为独特的个体,并且考虑到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二)Dap理论的核心主张

通过Dap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将Dap的核心理念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年龄的适宜性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因为大脑、骨骼和器官的发育程度的不同,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及发展特点。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年龄出发,对儿童进行充分的观察和了解,让教学始终与年龄阶段的需要相适应,依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个体的适宜性

一方面,幼儿的每一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虽然儿童的发展在每一阶段都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但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有其特殊性。首先,儿童在发展速度上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次,不同儿童其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也是不同的;再次,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儿童形成了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学习风格。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了解团体里每位孩子的特点、兴趣及需要,以针对无法避免的个别差异调整教育方式。

3.文化的适宜性

naeYC认为每个儿童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进入集体的,文化是儿童和家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教师只有在具备对儿童所属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本着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各种文化和民族都有平等发展的权利的原则才能够帮助每一个孩子顺利地发展。基于社会文化多元的特点,Dap课程倡导一种多元文化教育。

(三)Dap理论的课程观

Dap理论的课程观是指Dap关于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的观点。Dap不是一种课程模式,也不是一套僵化的期望标准。Dap是一种理论框架,一种教育哲学。作为指导课程模式的方针Dap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

1.构建适当的课程

Dap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是广泛的,针对儿童的所有领域的发展。课程应该符合Dap的核心主张,每个儿童的个性和发展水平都不一致,课程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考虑到大部分儿童的需要。同时课程能够考虑到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特别是对于来自移民家庭的儿童还要考虑他们的家庭语言。

2.对游戏的重视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密不可分,如何在适宜的环境中运用游戏促进儿童的发展Dap认为专业的早期教育者可以通过游戏来开展课程活动的计划,并且通过对与游戏相关的特殊活动的整合,达到特殊的学习效果,游戏活动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性需要。

3.整体性的课程观

整体性的课程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首先是体现在教师的课程设计上Dap课程要求教师了解儿童兴趣特点、发展能力以及儿童生活与学习相互影响的生态关系,设计的各种相关的活动要有机地渗透到课程的各个方面。(2)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应是由学科中的主题事件,是由社会或文化价值观及家长的参与以及学习者的年龄和经验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由于这些发展的领域相互关联,教师应该了解并利用这些内在联系来组织儿童的学习经验,帮助儿童在全部的领域都能够得到最佳发展,在所有的领域之间都能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二、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进行适宜性教学的依据

虽然Dap理论是naeYC针对幼儿学习与幼儿教育方面的指导性理论,但是Dap理论在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将Dap理论借鉴到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依据是由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决定的。当前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

我国学前儿童的数量庞大,尤其是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二孩政策”将全面放开,学前儿童的数量将进一步持续增加。随着我国未来更为宽松的新计生条例,中国开始进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预计这一高峰期将会持续到2030年以后。高生育率迫切需求学前教育行业的市场规模扩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收入水平和家长教育程度的提高,家长在对子女学前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人们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顺应这一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幼儿园不仅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保育和粗略的教育上。幼儿园师资的门槛也随之水涨船高,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正是培养幼儿教师资最重要的机构,是高质量师资诞生的摇篮。

(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为了适应学前教育新形势下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我国普通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师资培养方面快速应对作出相应调整:为了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数量,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普遍采用面向普高文史类考生录取的单一招生制度,转向多渠道招生,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招生渠道有:面向普高文史类考生录取的招生、幼师专科录取、幼师中职录取、普高艺术招生录取。多渠道招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在校就读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三)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针对不同招生渠道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

随着对学前教育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要求的提高,单纯的技能型教师和单纯的理论型教师都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应是二者兼备的人才。从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高等师范本科课程设置显露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同时,针对不同招生渠道入学的学生进行学。由于不同招生渠道入学的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都不尽相同,普通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没有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组织教学,这种教学势必会导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凸显出的上述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借鉴发展适宜性实践(Dap)理论中的相关理论方面来指导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

三、Dap理论对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启示

为了适应我国当前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师的大量需求,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培养出大批合格学前教育师资,借鉴Dap理论致力于创造适合中国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施行适宜性教学。

(一)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设置,树立整体的课程观

根据美国Dap理论的课程观,我们在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设置,树立整体的课程观。幼儿教育对师资有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当前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的现状,普通高校幼儿教育有必要基于各种具体情况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适宜性教学

根据Dap理论中的个体的适宜性和文化的适宜性要求,针对普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招生渠道的多样化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应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组织进行。真正做到“因人施教”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进行教学前的评估,教学之前对所有学生组织专业课程水平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班组织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在课前所具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个别调整学生上课班级,以调整学生的学习速度。

(三)致力于创造适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宜性教育教学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幼儿园所需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了增加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可以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校内实践主要是在学科教学中增加学生上讲台讲课的机会,多组织幼儿园教学模拟课堂,充分利用微格教学,使学生在体验教师角色中掌握教学技能等。校外实践包括幼儿园见习与教育实习,可以依据实践教学的目标将幼儿园见习与教育实习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一二年级主要以课程教学的见习为主,教师根据课程需要,预先拟定见习主题,制定见习计划,按期见习;三年级主要以分散实习为主,每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应不少于一个月;四年级主要以集中实习为主,实习时间最好应为一个学期。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幼儿园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幼儿园做“志愿教师”,增加实践时间,满足学生的个别所需。

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需要大发展的形势下,我们需要学习中外大量有关学前教育的各种理论,运用发展适宜性的原则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博采众长,在透彻认识各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学前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状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适宜性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发展适宜性实践的核心理念: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文化适宜性这几个要素是优质学前教育的保证,也是我们致力于创造适合中国普通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育适宜性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2][美]Bredekamp,S.&Copple,C.(eds.)著.幼教绿皮书[m].(洪毓瑛译).新竹:和英出版社,2000.195.

[3]张家政,杨晓萍.美国Dap方案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61―64.

[4]朱家雄.对“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7):4-7.

[5]张鹏妮,程秀兰,贺琳霞.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1.5.

[6]霍力岩.发展适宜性实践的主要观点及其有益启示[J].福建教育,2013.

[7]张瑾.美国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8

依据所要得到的调查项目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以及体育教师职称评定状况。我们采取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95所普通高校的体育教研室主任发放调查问卷95份,由专门的调查员发放问卷并负责收回,所有问卷全部收回,问卷有效率达100%。通过对收回的95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对位的现状,并通过查阅和参考我国有关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献等资料对调查分析结果进行佐证。为了对调查问卷进行更加准确的统计分析,我们采取SpSS16刀统计软件对95份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经过前期的不懈努力,我们得出了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正是这些结果,为我们全面掌握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提供了依据。目前,我省高校体育教育师资队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特点。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年龄体现着鲜明的年轻型特点,表现在30岁以下体育教师占46.3%、30一40岁之间的体育教师占295%、41一50岁之间.174%,51岁以上体育教师占总数的6.8%,详见表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年轻化的队伍,40岁以下体育教师占了七成之多。二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性别结构特征。通过对95所高校体育教师性别统计发现,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男性248名,女性322名、男女教师性别比为1:1.3。由此可见,我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小,比例相对和谐。但由于高等学校轻松、体面的工作环境,更加吸引女性体育教师。三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学历特征。河北省普通高校氛围重点大学、二批本科以及部分专科院校,学校级别的差异和专业设置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学历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诸如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等省内重点本科院校以及河北省体育学院等体育专科学校,其大学体育教师多为本科教师,另有%为硕士学历教师。而在一些成立时间较短的专科院校,体育教师中本科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学历教师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些院校的教师以专科学历为主。这一方面源于学校的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给予这些院校的经费投资较之知名院校较少,教师待遇较低,高学历体育教师不愿在此任职。此外,这也与一些高校坐落的城市有关,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坐落的高校,尽管学校级别较低,但由于所坐落的城市具有较大的吸引性,也存在一些学历较高的体育教师。四是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特征。依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我们发现,河北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中,正高职称教师28人,占4月%,副高职称178人,占31.22%,其余均为讲师和助教。这与王立新竖007年报道的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中的结论正高职4.1%、副高职31.33十分接近。

3、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我们得知: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师队伍呈年轻化趋势,性别结构也比较和谐,教师队伍比较稳定。但同时也呈现出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相对于素质教育要求较少、教师学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4、建议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中美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及逻辑分析法对中、美两国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中美两国课程设置状况的对比分析

2.1.1中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我国6所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可知,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课程,尽管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大相同,但可大致归纳为三大类,即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课程)和实践课(见表1),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2)。根据不同的学校,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1.2美国部分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状况美国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学生需学习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课程(可包括学校、学院或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相关领域学习课程等。而授证类或辅修类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是在修完其他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后学习的,因此,一般均属于专业课程,同时也有必修与选修之分(见表3),专业课程具体科目的设置(见表4)。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由表1与表3的对比可知,虽然我国在学分要求方面比美国高,但在更重要的指标Gpa方面不如美国要求高,另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要求也较高,说明当前的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西弗吉尼亚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33%和42%;甚有在实习方面,学分竟高达12分,而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校普遍在4-6分;伊利诺斯大学授证课程的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可见他们对教练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与科学性,并且这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可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这点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由表2与表4的对比可知,当前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基础性,而职业化、个性化教育等特质体现相对较少,总的课程设置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重复和修补。现有课程很难使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教练岗位所需的较强职业综合能力。反观美国,课程设置紧紧围绕运动和练习进行讲授,实用性很强。训练理论方面的内容,覆盖的领域更为广泛,它一般还包括运动中的道德规范、竞赛管理、器材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康乃狄克大学和西弗吉尼亚大学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急救与心肺复苏术(CpR)”,设置授证专业的大学,也要求学生在选择该专业时,必须提供急救与心肺复苏术方面的证书,这与美国大部分州都要求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拥有这些证书是密切相关的,这对降低学生或运动员在运动时的猝死发生率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点尤其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在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偏重于术科教育,而美国注重于通识教育。

3.1.2在我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61-175学分的课程,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而在美国,学生毕业一般需要修满120-128学分的课程,平均等级分(Gpa)达到2.2-2.5,授予科学学士学位,并在毕业时获得相关政府或组织认可的教练员执教资格证书。

3.2建议

3.2.1在我国,实行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教学制度,将有效地提高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及提升该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

3.2.2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通识教育,体育院校可通过加强与附近综合性大学的校际合作,以跨校选课或辅修的形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现峰,张庆文.浅论新形势下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07,(1):66-67.

[2]阎孝英,邹炜.中美两国体育院校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比较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263-265.

[3]陈少坚.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0-13.

科普教育行业现状篇10

1.前言

体育舞蹈作为一项集高雅艺术与运动于一体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显著的健身性、娱乐性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体育舞蹈的运动性、艺术性、娱乐性和社交性等功能,不仅能使学生达到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且能有力地带动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形成特有的体育艺术文化氛围。浙江省部分高校在大学生体育舞蹈的普及、推广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的开展还不够规范,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选定浙江师范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丽水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为代表的共8个非体院类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浙江省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的了解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以期揭示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参照国际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摸索高校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依据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发展的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提供合理建议,为促进我国的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建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体育期刊网查阅了1998年至2012年以来关于体育舞蹈的文章百余篇,参阅了国内外有关体育舞蹈和教练员、裁判员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最新科研成果、国家教委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各项工作条例,并查阅了体育舞蹈教程、运动训练学、体育美学以及舞蹈、音乐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课题提供借鉴。

2.2问卷调查法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设计了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和裁判员调查问卷。

2.3专家访谈法

在课题研究前后,多次对本专业的专家及体育舞蹈教练员,国内裁判员,有关管理人员等进行访问调查。为了深入了解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方面的问题,笔者在浙江某体育舞蹈教师班进行了实习与学习培训,接触并访问了浙江省的体育舞蹈专家,浙江省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的官员兼教师4人,并就此问题访问了国际考官和职业教师2人。

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缓慢。为研究影响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主要因素,揭示目前高校开展体育舞蹈的现状,对浙江省体育舞蹈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走访咨询,并发放开放式问卷,确定影响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主要指标,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修正,再次请部分专家提意见,修改后确定了如下指标:

3.1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由上表可知目前影响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最主要的是教师这一因素。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体育教学训练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是运动员学生的教育者、指导者,是决定教学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①②③。在整个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一切有关层次的因素,最终必须通过教师这一环节作用于学生运动员。一个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教学工作的前提和保证②。因此,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运动经历、执教年限、参加业务培训的状况等方面都会影响教练员的教学训练效果。

3.1.1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年龄结构

教师年龄结构是指教师人才群体各年龄段人数的比例分布。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反映了教师人才群体的创造力③。

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练员年龄在45-55岁之间的占52.9%,35-45岁以下占27.1%,25-35之间的占18.7%,大部分教练员集中在45-55岁之间。走访中还发现,年轻的教练员大都是聘用教师,而45岁以上的教师一般是其他操类的专职教师,体育舞蹈是半路出家的。众所周知,年老教练员的业务水平较完善,执教经验较丰富,但缺乏年轻教练员所具备的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知识、敢于创新等优势。年轻、专业的教师的缺乏对今后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1.2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教师运动经历

调查教师的相关运动经历,不仅可了解教师是否具有过硬的技术,也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训练经验状况。作为教师,具有过硬技术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运动经历才有可能具备更加丰富的训练实践经验,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运动训练和动作技术,才能正确指导学生训练,减少教学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通过对教师所参加的最高组别比赛来了解教师专业技术等级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我省教师专业技术等级达到职业组、甲组、乙组的分别为5、7、5人,32%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组别的体育舞蹈比赛。由此可见,很多教师并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运动经历。因此,今后在教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上要提高标准和要求。

3.1.3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执教年限与参加业务培训情况

执教年限是指从事教学训练工作的年限,它主要反映教师的资质和经验。执教年限结构分布见表2:

调查显示,教师们从事体育舞蹈工作的时间,1-2年的占28%,3-5年的占36%,5年以上的占20%。从执教年限上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从事教学训练工作都在3年以上,5年以上的教师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与近几年来体育舞蹈在我省高校迅速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一个项目顺利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培养一批与时俱进的高水平教练员。作为较为年轻的体育舞蹈项目来讲,有针对性的举办教师业务培训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表3所示,48%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的业务培训,40%的参加过1-2次,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有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培训,但次数相对较少,而且还有极少数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业务培训,这也提醒有关部门在对教练员的管理和再培训工作方面有待加强。

3.2浙江省普通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训练的现状分析

3.2.1男女学生性别比例

图2所示学校体育舞蹈课基本上属于选修课,课余体育队也属于自愿性质,参与学生女生占优势,为73%,男女比例为1:4,严重失调。这不仅给体育舞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影响技术水平的提高。

3.2.2学生对于体育舞蹈的观念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思想上不能完全接受体育舞蹈,因为跳舞时需要男女互相拥抱,并且有时动作相当亲密,很多学生感觉不能适应感到害羞不自在。72%的男生认为体育舞蹈是女生的舞蹈,男生不适合,跳舞时扭来扭去让其感到没有男子汉气概,会被人耻笑。由此看来一些大学生在观念上受封建思想影响,对体育舞蹈的认识有误区,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体育舞蹈的价值。

3.2.3参加比赛状况

教学和比赛是相辅相成的,比赛是对教学工作的最好检验,也是教师寻找今后训练重点的一个方法和时机。据统计浙江省普通高校每年平均可参加的各大小型比赛以及考试共有3.5次,而未参加比赛的学会占21.6%。

3.3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训练场馆现状

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必须有一定的场地保障,这个场地就是开展体育舞蹈普及运动和专业训练的物质基础,也是体育舞蹈课的硬件设施。开展体育舞蹈课场地必有形体房,标准舞场(20m长,15m宽,光滑的木地板)。调查的学校当中仅有4处有标准的形体房,占总数的57.14%;即使在有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和训练点,标准的场地往往会被各种班级分隔开来进行训练,个别学校、训练点因受场地设施的限制,而不得以经常改变地点。在室外教学没有镜子,地面不光滑,学生很难了解自己的动作缺陷。这样在实施教学内容过程中,教师很难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场地设施是阻碍体育舞蹈教学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缺乏场地设施直接限制了体育舞蹈的开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授课教师呈老龄化,年轻教练员所占比例较少,对今后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影响;缺乏一套完善、系统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科研情况滞后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要求,师资紧缺。

影响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水平,师资力量是体育舞蹈开展的主力军,硬件设施和课程内容的建设是体育舞蹈顺利开展的有利手段,应从学生自身观念着手,加强师资、硬件设施、课程建设以及协调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促进体育舞蹈的顺利开展。

4.2建议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增进教师间相互交流;改变学生封建保守思想,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参与动机,大力宣传体育舞蹈的健身、健心、健美和社交娱乐的价值。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难易程度,增加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实用性;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时刻把握世界最新动态;同时改善教学场地和硬件设施质量,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对场地设施的维护保养措施。

注解

①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