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8:09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1

关键词: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社会学主要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把社会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社会整体,社会群体,社会利益,社会制度,社会活动,社会问题等加以综合研究,探讨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从社会学的主要含义中不难发现,社会本身是一个由很多小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各个小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社会学中所研究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显然,借助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只有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个主体,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说个人是家庭的细胞,那么,家庭则是社会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家庭成员踏入社会之前,往往要经过若干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个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时缺一不可的四个有紧密联系的主体。

一、家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一个人自出生之后,首先接触的社会单位就是家庭,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影响极为深刻。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子女往往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有修养且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后代往往道德高尚。我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而自身修养不高,对子女的要求又不太严格的父母,对子女的良好道德的形成往往负面作用较大。的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品学兼优的父母对子女的成才包括道德方面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因此,要对一个人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就要让父母承担这一责任,打好子女道德的基础。当然,家庭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推动。为了让家庭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较大的作用,整个社会就必须大力宣扬文明向上的风尚,让家庭中的长者首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样,子女在父母的感染下也就会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不难看出,家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家庭生活,满足人的健康的情感需要;通过家庭内部的对话,部分地消化社会中遇到的困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家庭人际交往实践,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家庭社会化过程,形成健康人格;通过家庭成员的努力,建设文明家庭,奠定文明社区,社会的微观基础。”

二、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一个人从幼儿园到最后从大学毕业,长则要在学校里度过2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不上大学,短的也需要数年的光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学校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往往是在学校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可见,学校不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高尚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接班人的主阵地。只有让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应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树立起牢固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好孩子,让学生服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中学阶段,应侧重把学生培养成为好公民,实现学生由单纯的服从到辨别是非能力的转变,不但使其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在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在教育学生成为好公民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好角色的教育,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各方面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准备工作,使其毕业后尽早适应工作环境。

三、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步入社会之后,往往对社会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感受更深。在踏入社会之前,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而走入社会之后,对于很多事情则要进行独立的判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是如此。为了使人们先前所形成的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就必须按照党中央所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广泛深入持久地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抵制有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因素。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塑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方面,各级党政机关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但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而且也要把自身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别人去做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首先“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妻子儿女,管好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才能达到“其身正,不令则行”的理想效果。

四、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仅仅依靠外部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必须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外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使受教育者本人同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就是使受教育者本人成为思想政治自我教育的主体。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据笔者理解,这里的不教也包含自我教育的含义。的确,只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体化,即成为自我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果忽视个人的自我教育这一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无论灌输得如何淋漓尽致,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当然,自我教育也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其一是领导条件,即必须发挥领导者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其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明确教育的目的,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及时总结自我教育的经验,予以推广,其二是主体条件,即应使自我教育者具备应有的自己教育自己的素质,能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开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三是环境条件,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具有文化意义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2

[摘要]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往往假设了教育活动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来考察,这种模式几乎在现实中不存在,相反,实际的教育对象是群体性的。当然这种群体不是之前的高度同一性的规训群体,而是由诸多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群体。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转变为社会网络群体,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引导下,我们会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5)03-0075-07

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是为实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也就是说,为避免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盲目性和无条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给予其指导,犹如指引在黑夜中行进的路人之明灯。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的出现,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形而上学化和教条化,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象研究就是一个典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个体还是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什么?估计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并不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个对象指向是十分明确的,而且教育者也是十分明确的,在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并不会,ji发什么误会。但是,在理论层面上,情况却并非如此,即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被形而上学化,这种类似经院哲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说,会对现实中十分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从而建构了一宗完全异样的理论状态,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研究的教育对象,在现实操作层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以往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喜欢用主体或主体性来称呼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者说,直接将受教育者上升为一个可以与教育者平起平坐的主体,这种观点被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论”。他们主张:“双主体的观点突H{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和协作配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另外一些研究,则在“双主体论”主张上更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理论是“双主体论”的升级版,在一定程度上,它吸纳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中的处于交往沟通中的协商式主体的学说,将一种在政治协商中的商谈式主体间性直接挪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来。例如,有学者指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规定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从而打破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指向性活动模式,进而达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显然,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往,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建立在沟通与交往基础上。这种模式固然终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了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共在,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是带有新自由主义倾向的哈贝马斯的共在共同体。这种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协商性共在固然可以解决两者之间的共通问题,但是也存在着解构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的地位,乃至毁掉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危险。

姑且不论这种主体论或者主体间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模式的挑战。在深入问题之前,我们必须从学理上厘清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无论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上的推理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哲学的前设上,没有这个前设.其之后的逻辑演绎都会变成空谈。也就是说,要么认定教育者的对象是单一的,可以直接与受教育者对话和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各种感受,.与之协商,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要么是多数的教育对象,但是,假定教育者可以面面俱到地照顾到所有的受教育者,并通过沟通的方式,达到对每一对象的逐一教育和关怀。如果没有这个理论前设,我们就无法将受教育者假定为一个可以与教育者对话的对象,更不可能成为与受教育者平起平坐的主体参与所谓的主体间性的交往。

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在绝大多数时候,不是面对个体对象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假设我们的教育者会像心理咨询师一样,一个挨着一个进入到小房间中以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在更多情况下,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例如,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系的学生,而在党政机关t作的教育者,面对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一个群体。大学和中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面对的也是坐满了大教室的群体。那种个体对个体的沟通式的教育模式,只有在心理咨询和教育者个别重点谈话的时候才存在。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逐渐明确,这种个别谈话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样是从属于那种更为根本的群体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

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上来,我们会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发展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领域,即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所谓的主体性或参与性的主体间性必然是湮没在群体的海洋之中。这样虚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主体论,在实际面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会显现出先天性的乏力。凶为,在浩瀚的群体面前,他们的主体论说实际上找不到确切的前进方向。

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中,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付之阙如。甚至我们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些最基本的研究,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对象的基本特征,群体的结构性以及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群体对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如果进一步细分下去,还存在更为具体的群体分析问题,如高校学生构成的群体问题、农民工构成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农村社区群体构成的结构性问题,这些在具体层面都会显现出极大的差别。对这些群体而言,其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可以对其开展教育的切人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我们需要借助更严密的跨学科研究,如社会学的民族志和田野研究,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以深入考察的方式了解一些特定群体的倾向和结构,也可以更有的放矢地制定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来实施。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将群体抽象化和形而上学化,才能做到一种真正接地气的研究。

一、从规训群体到社会网络群体

一说到群体,给很多人的印象是,群体是压制个体性的死气沉沉的群体。在历史上,的确存在过这种无个性的群体,而这种群体的种种行为是在根本上消除了个体的特性为基础的。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对中世纪方济各会和修道院的戒律研究中,修道院的模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存在模式。阿甘本分析说:“共同的修行戒律是修道生活的根基。”这样,中世纪的修道院共同体成为了一种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共同的修炼方式,其旨在加强对上帝的信仰以及修道共同体的凝聚力。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带有戒律式的以群体为基础的共同体修炼成为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最为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在中世纪存在,在现代也曾经存在过。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名著《规训与惩罚》中,引述了列昂・福歇列举的19世纪的“巴黎少年犯监管所”的日常章程。在这个章程表上,我们看到那些被监禁的少年犯必须在早上6点起床,并每天劳动9小时,学习2小时。起床时有起床鼓,起床鼓会击3次。章程规定,每次起床鼓之间间隔是5分钟,第j次击鼓时必须完成所有的穿衣、叠被、洗漱等活动,也就是说,所有的行为必须在10分钟之内完成。之后,他们会被带去参加由牧师主持的晨祷,诵渎道德或宗教经文,之后便是劳动,直到7点吃早饭。如果我们把阿甘本的修道院生活,和福柯列举的少年犯管教所里的生活做一个对比的话,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福柯看来,这是一种惩罚方式的变革,从之前的公开的肉体惩罚过渡到与公众相隔绝的监禁方式。这种方式采取了中世纪的修道院方式,其目的足建立在现代一种看似更为人道的法理学说上,即人的堕落只是一时执念,通过救赎和教育,人还是可以得救的。凶此,起到监禁作用的少年犯监管所,除了将他们与一般人隔绝开来,更重要的是,实施一种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迷途知返”,最终的日的是让他们回归正常社会。有趣的是,福柯随后义列举了法国外省的一个住渎式中学的日常章程,志监狱的章程相差无几,同样是规定几点起床,几分钟完成洗漱,洗漱后参加牧师主持的晨祷。但唯一的区别是,学生不用参加强制劳作,而足被另外的活动所取代,如绕着跑道不停跑操。这种以体育锻炼为名的跑操实际上取代了监禁中的劳作效果,但仍然是一种集体性纪律的硬性规定。

显而易见,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问里都存在着的针对集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式。修道院的模式在于统一信仰,监狱的监禁模式在于改造犯人,而中学的模式在于对学生实施参与社会的教育。用福柯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规训的模式,以规训来完成强制性的教育。在18-19世纪的欧洲,甚至包括20世纪的前半叶,很多人十分相信这种集体在戒律和日常规则下完成的规训,可以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完成对人的净化。著名的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也f一分相信这种集体纪律和规训的方式对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涂尔f:指出:“学校纪律的性质与功能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不是一种旨在保证教室平静的简单手段。它是一种课堂道德,就像社会体的纪律就是确切意义上的道德一样。”在几段论述之后,他又指出:“这便是纪律的真正功能。它并不是旨在使儿童能够从事工作、刺激他渴望受教导或节省教室精力的简单程序。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工具,一种难以复制的工具。”由此可见,强调纪律式的规训,强调个体对集体的服从是整个现代初期的一个典型特色,这种以规训式集体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肇始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一直持续到二战之后,并成为许多国家在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上首要采用的原则。尽管这种原则没有以公开的方式写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材,但是,不可否认,面对以群体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纪律式规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手段。即便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当然,规训式群体所带来的弊病也是十分明显的。近代教育理论批判这种教育模式泯灭个性,民国教育学名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学生自治之研究》中对北洋时期这种带有专制色彩规训教育就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以学生自治的集体概念取而代之。陶行知先生说:“学生自治的需要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既今日所应当养成的学生。专制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被治的习惯;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是要他们有共同自治的能力。”的确,这种规训的集体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专制式的统治,而在这种规训纪律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人民是一种缺乏个性的个体,也正是因为如此。二战之后,欧洲的人道主义在纳粹暴行下再次觉醒,人的主体性和个体价值的伸张被作为问题提了出来,存在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从各自的角度解构了那个高压式的群体概念。当人的个体性被历史所激活时,群体被人们作为一种历史的沉渣加以抛弃以至于在今天,群体概念甚至成为了某些研究的禁脔,甚至谈群体则色变,认为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那种以高度压制个性的纪律规训性群体,最终塑造出来的是没有个性灵魂的国家民族理性下的燔祭。或许,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为什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会成为一个空缺。

当然,个体和个体主体性的觉醒并不代表着群体的消逝,群体仍然存在着,而且以几乎完全异于规训式的群体模式存在着。在今天的群体中,我们实质上已经看不到那种太多的规训群体的色彩,但这并不代表今天的群体是由杂多的个体以最简单的方式构成的。甚至可以说.今天的群体存在也不是哈贝马斯以一种简单的协商沟通的方式或者主体间性的方式构成。我们可以说,哈贝马斯虽然注意到了主体间性,但是他的方法论仍然是个体主义的,仍然陷入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即哈贝马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原于等价性的主体间关系,这样虽然也可以将人与主体看成一种网络,但是一种理想化的网络模式。当然,现实中的群体关系没有这么简单。

实际上,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人是一种社会关系性的存在,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曾经开宗明义地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由多个个体构成的群体,不是一种以高度同一性和一致性为基础的规训式群体,而是一种由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为基础的群体。而基于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群体研究,在最近十年间,已经成为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学研究看来,社会与群体不是由个人而是由网络构成的,网络中包含结点及结点之间的关系,群体需要通过对于网络中关系的分析探讨网络的结构及属性特征,包括网络中的个体属性及网络整体属性进行详尽的分析,甚至通过拓扑学的结构图来展示群体结构的复杂性关系。这样,我们在社会学带来的研究中看到了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前进的一丝曙光,即我们看到的是由诸多网络关系构成的群体,这种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的常规样态。举例来说,在某大学的学生群体中,辅导员不可能一一对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佳。而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社会关系网络来开展分析与教育。简单来说,如果了解在一个群体中处于核心的学生成员及其构成的关系网络,我们可以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没有着落的随便用力。这样,我们看到了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群体,这个领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地。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已经相形见绌,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大胆地将社会学上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群体状态。

三、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变革

实际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在社会学领域,公认的社会网络分析的鼻祖是雅各布・列维・莫雷诺(JacobiRvymoreno),他发明了社会计量学,并推动了这个学科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莫雷诺最大的创见是发明了社会关系网络领域中使用的类似拓扑数学的“社群图”(sociograrn),并用这种图示来解说社会结构中的形式化特征。莫雷诺说:“社会构型具有明确的、可区分的结构,利用社群图来图解这些结构,研究者可以把诸如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外的一个人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渠道等进行可视性处理。而另外一位社会学家库尔特・莱文(KurtLewin)在他的名著《拓扑心理学原理》中也明确指出:“可以用拓扑学和集合论中的数学技术来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群体的心理状态。”那么,社会网络分析法所分析的群体究竟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研究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1.中心势与核心个体的出现。首先,任意一个现实中的群体,诸多个体在群体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些个体构成了中心,另一些个体围着这些中心个体成为了他的周围的次中心,这样,另外一些个体成为了群体中的边缘。在我们所见到的群体中,大多都有这样的结构,一些学生或者一些对象显得格外活跃,他们很主动地和教育者交流,并且能够影响不少群体中的个体。基本来说,做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把握了这样具有中心特点的个体,即具有核心影响力的个体,相当于做了若干个体的工作,因此,是否能抓住群体社会网络中的中心点,掌握其中的中心势,就构成了面时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在群体的社会网络分析中,一个具有单一中心影响的图可以画成这样:

这就是具有中心势的群体图,个体a是这个群体的绝对中心,群体内所有的人际关系是同绕着a建立起来的,a的周围构成了次级中心个体与边缘个体。可以说,解决了a的问题,实际上就等于解决了整个群体的问题。因此,对丁诸如这样的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a是必须把握的关键点,相反,如果教育者在a问题上是失败的,即便对其他个体进行了教育,那么整个群体的教育也会是失败的。

2.派系分析。当然,在实际群体状态中,永远不可能会像图l那样表现出来那么简单。简言之,任何一个群体很有可能不止一个中心,这样就衍生出来派系问题。一旦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着多个中心点,就意味着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派系。派系研究一直是社会网络分析的重点,比如,一些研究者在对监狱犯人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就会发现.监狱的各个犯人会围绕着若干个核心人物(老大)分解为不同的派系,而且监狱团体的特色是,如果你不加入某个派系,一定会遭受欺负,而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凶此,监狱中的囚犯个体的派系特征卜分明显。在赛德曼的K核分析图中展现出这种派系的色彩:

在图2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该群体的三个不同派系,以(a、B、C、D、i)构成派系甲,(J、K、i。F)构成派系乙.而(e、F、H、G)构成了派系丙。图2的信息告诉我们,派系甲与另两个派系是疏远关系,只是通过i与J之间,以及C与e之间同另外两个派系发生关系。而派系乙与派系丙之间由于存在一个共有F,而且F在派系乙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有三根关系线),因此,派系乙和派系丙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这个群体分别要处理同三个派系之间的关系,其中F的地位至关重要。当然,由于派系甲与另两个派系之间的疏离关系,在派系甲、派系乙和派系丙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关系。这也是处在其中的教育者必须把握好的问题.即在亲近F的同时,不可能同时亲近派系甲中的一些个体,否则教育效果会事与愿违。

尽管在绝大多数时候,教育者不愿意用差别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个体,但事实上,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这种无差别的对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时,教育者必须摒弃那种既想得到西瓜,又想捡到芝麻的心理。一旦群体中存在派别和疏远群体,那么,势必意味着不可能让群体中所有个体全部完成思想上的转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对于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目的并不是让所有的个体都发生转变,教育者没有那种救赎整个群体中的个体的普世之光。相反,教育者的目标应该是,面对由社会网络构成的群体时,实现群体思想转变的最大化。例如,在图2汇总的群体,共有13个个体,但是由于3个派别的存在,同时完成对13个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教育者必须在其中权衡,要保障最大化的群体实现转变,而在这里,更适当的策略是关注派别乙和派别丙,如果这个策略成功,会实现8个个体的思想转变。倘若作用于派别甲.只能实现5个个体的转变。

当然,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者可以参与以改变其中的人际关系构成网络。但从实际经验来说,教育者几乎很难改变这种结构,除非有重大的事件发生。在社会学研究中,的确也存在过社会关系网络的改变,但是,相关研究也表明,这种派别性在群体中会十分顽固。例如,上述的监狱研究的例子中,就发现一些监狱派别的头目出狱或者死亡之后,并不影响该派别的存在.该派别仍然以其他人为圈子维系这种群体派别的存在。所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并不是去改变群体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是有效利用现存的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疏远型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群体巾,还存在一类个体,他们不参与任何派别,社会交往极少。这类个体性格上偏内向,很少和其他个体交往,也很难融入其他人构成的圈子。我们在定义上将之界定为疏远型个体。与处于中心的个体一样,疏远型个体也是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实际上,那些主体性或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恰恰可以在疏远型个体身上发挥作用,因为这些个体没有太多参与到社会关系网络中,处于疏离的边缘,因此,教育者需要帮助这一类受教育者树立主体性,与他们建立起主体间的沟通关系,让他们主动敞开心扉,从而可以接受教育者的关系,甚至加入到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这一类个体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上的关怀,以及心理式的座谈是很有帮助的。对于这样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过高,比如他们性格上不太合群,我们不一定强制要求他们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否则的话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在许多现实的案例中,一些疏离型个体会产生一定的极端性,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孤僻,而是因为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产生的挫折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体会;对策;探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强烈责任和使命感,而且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求实精神,中学阶段是学生塑造人格、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桩大事。

1提倡文明自律,加大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力度

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启发自觉,提倡文明自律,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奉献,为学校争荣誉。针对校园中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由政教处、团委会组织,校学生会牵头,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自律”活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带来办学的生命力。吸引了不少外地学生来校借读,这本是好事,可问题也就随之增加,因此我们要加大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力度。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环境治理,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一要,整治文化市场,坚决查处传播、色情、残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二要,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治理。三要,针对营业性歌舞厅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等场所的管理,任何不适宜青少年开放的文化娱乐场所,不得对青少年开放。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别同学的家庭经济比较富裕,父母给他们的零花钱多了,于是讲虚荣,摆阔气,互相攀比就成了个别同学的时尚。骑的车,穿的衣服和运动鞋,讲究名牌,还学社会上的不良习气,讲究哥们义气,吃喝玩乐。通过对校园周边社会环境的治理,为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空间;通过法制对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青少年避恶向善;通过法制的规范作用,促使青少年由他律到自律,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松紧适度,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十几岁的中学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旺盛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精力过剩,多了几份跳跃动荡,少了几份沉稳冷静。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容易走极端,顺利时,认为一切都好,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旦遇到挫折,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所以,对这一阶段的中学生的教育管理,既不能因为怕出问题而实行铁板一块的“全封闭”管理,也不能美其名日“培养能力”,而实行全由学生自己发展的“放羊式”管理。收放结合,松紧适度才是最佳选择。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发展以广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学生以帮助、指导和必要的限制,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化有形为无形,化有意为无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如果我们只是用空洞乏味的说教,板起面孔,正襟危坐,向学生硬行灌输某种观念、某种思想,学生即使能理解这种观点和思想,但是仍然不能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旦受到其它诱惑,学生的思想就会发生动摇,甚至走向反面。如果改空洞的说教和强行的灌输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有益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那么,学生就会在不经意间自觉接受所传授的思想和观念,使这种思想和观念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3赏识激励,在鞭策中凝聚学生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一些“问题”学生,如何使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将“批评和自我批评”和“赏识和自我赏识”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一贯对“问题”学生进行“惩罚”,往往使这些学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我们对一些学生尤其是差生的调查表明,一些中学生调皮,不守纪律,做出一些超常行为的原因,潜意识里是想引起学校、家长和周围学生的重视。因为学业平平,而不能在班级中取得赞赏,又没有机会在其它自己较擅长的方面加以展示,争强好胜的欲望,便促使这些学生用一些偏激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压抑,以表明自己的存在和对不受重视的反抗。

中学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很好地运用“赏识教育”帮助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建立良好的公众承认氛围,对这些潜意识中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认可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有意识、有目的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起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自信,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鉴于此,我们结合各年级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层次性、阶梯性的活动,使一些“问题”学生既找到落后于他人需要努力的缺憾点,又感受到与众相比的领先之处,这样在所比之处获得的自信和希望继续努力保持领先的愿望就会化作一股动力,促使自身不断进取。同时,这种自信还会为自己在所缺憾的方面迎头赶上提供一种不服输,不泄气的勇气。从而使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会向着高层次的目标进取,追求的目标就会越来越高,进而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力争上游,勇于进取的良好氛围。

4养成教育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部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5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01-02

现如今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来临凭借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遍布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了。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体实效性、虚拟性、整合性和互动性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接受,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面对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大学思想和行为出现的新问题,只有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媒体时代下的挑战和难题,并且积极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才能够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顺利进行。

1社会化媒体的内涵及其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1.1社会化媒体的内涵

社会化媒体最早是安托尼・梅菲尔德在其电子书《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中阐述出来的。安托尼・梅菲尔德将其阐述为是能够给予大众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同时也将其定义为是一种拥有极大参与性、公开性、双线性、连通性的社区化新媒体。社会化媒体最先是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日益发展成熟起来。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逐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1.2社会化媒体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点

(1)社会化媒体进入我国以来,迅速凭借其庞杂多样的新媒体新形势形成了社会化媒体时代。其不仅广泛流行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也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当中,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特点。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由于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对于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作用,通过链接、复制等媒体技术方法将其他媒体平台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到了网络中。因此,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最突出特点就是教育资源信息量大,而且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非常快捷。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海量教育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为大学生思想变化带来了一系列作用和影响。

(3)提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原有的传统媒体影响力日趋下降,为了适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形式,利用社会化新媒体中的新兴媒体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可以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地域,扩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范围。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达方式也得到了更新,信息的作用力随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也随之提高,进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4)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在我国高校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通过新兴媒体的应用保证了教育信息传输和表达朝着形象化和立体化发展。展现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直观和丰富,间接激发了大学的学习兴趣,随之增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5)形成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地位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师生之间在新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下进行交流,淡化了身份,形成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平等地位,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在这种环境下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必要性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困难,作为答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积极分析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于学生的影响,积极创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2.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弊端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大量新兴媒体的渗透让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了变化,大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模糊,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当下大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采用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广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开始反映工作质量不好。与此同时,社会化新媒体时代下缺乏对于校园媒体信息的过滤和控制,大学生的交流互动等出现一定的问题,大学生的各种观念受到来自各个媒体的影响。因此,社会化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路径是必须进行的。

2.2社会化媒体时代带来了创新契机

社会化媒体时代带来了多种多样极具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新媒体,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下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和手机、网络等媒体不可分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可以充分利用起新兴媒体贴近大学生这一特点进行多样化、有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流和互动,有效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创新契机。

3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路径探析

(1)打造新兴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工作,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必须将社会化媒体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作为一种工具,致力于打造新兴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明确社会化媒体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将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兴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个工具,积极学习各项新兴媒体,依据社会化媒体的变化定期进行培训。

充分利用各项新兴媒体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积极弱化自身在新媒体交流平台上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

加大各项新媒体教育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联手高校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精品网站。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舆论引导。

(2)防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当今我国高校中大学生具有易发生、易传播、传播快且广的特点,其对于大学生的危害程度相当大。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需要积极防范发生,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的长效机制。

(3)引导大学生合理应用新兴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会化媒体时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信息化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当今大学生对于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各种新兴媒体使用相当广泛,对于其给自身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而且自身又不自觉,常常出现了不良后果却又后悔。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着眼于新兴媒体应用的后期影响,充分了解各种新兴媒体特性,不断引导大学合理应用新兴媒体,让大学生在应用新兴媒体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防范思想,预防不良影响的侵害。

4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4.1创新大学生政治教育载体,以媒体思想教育为平台

由于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应将社会化媒体看做是教育模式下的一种工具。应当从多种角度着手:(1)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意识到社会化媒体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将社会化媒体技能看做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素质,不断开展工作培训。(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利用现代网络,如博客、聊天工具以及电子邮箱等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心声。(3)相关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应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突出网站的特色与个性,使其能够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同时安排专人对校园网络进行舆论引导。

4.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创新

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特点,因此不能忽视。大学校园应当建立应对群体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具体步骤包括:首先,建立预警机制,利用社会化媒体及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辅导员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将普遍性问题通过社会化媒体向学工系统进行通报,制定应急预案。其次,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大学生思想工作者应当运用社会化媒体对学生进行舆论引导,用中立、客观的态度对问题进行分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政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6-02

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为实现适应思想政治领域全新变化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实施策略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七大会议汇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是青年人群,需要在青年群体聚集的高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面对社会多元文化的挑战

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的多样化是其主要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多元化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改革开放带来的效应是人们思想的转变,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化,高校学生受到不同种类的价值观念影响,容易引起价值观的迷失,增加价值选择的难度。(2)高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时期,当代学生深受来自各国文化的影响,各国文化存在高低的差异,我国民族文化受到诸多外来文化的挑战,需要为当代学生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1]。

2.面对多媒体信息化的挑战

自进入到信息化的时代,极大的方便了人们获取各种需求信息,多种多样的电子产物出现在市场,使思维活跃的高校学生迅速投入到信息化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国内政策法规的发展速度远不如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由此造成互联网世界政策法规的疏漏,长期发展下使得沉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沉溺于互联网时代容易引起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对社会法规意识逐渐淡化,导致了部分学生在网络世界出现行为过失,甚至道德思想的严重偏差[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发展战略的关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创新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方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方向,均指向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志,其原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建国之根本思想,两者皆源自于社会主义形态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目的,均是将青年群体团结一致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2.发展方向的关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高校是青年群体教育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区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需要依附于高校思想政治达到有效发展。现代社会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必将经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高校为建设社会主义培养选送人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发展方向。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一致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

1.将两者结合形成全新教学工作

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主体主要掌握在青年群体中,高校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区域,我国已经在高校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多年。当代新课改的发展方向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这些发展方向均表明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方向。由此也可以得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可以相互融入的。新时期对青年群体的要求是必须严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的战略目标,同时保证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掌握程度,将两者结合形成全新的教育体系将非常高效的同步开展两项政策。

2.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定位是育人教育,拥有其独特的地位。有效合理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需要配合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首先各高校需要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教育环境,高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思想道德观念意识。其他科学学科的教育应尊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至教学内容。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自觉负担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3]。

四、结论

通过全文所分析的内容可以得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辅相成的。我党在下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便以指出,其重要战略方向便是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秀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11):72-75.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0-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大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生工作的初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果和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关注。

2.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是长久以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多数都在教师规划的条条框框内。思想政治中“思想”在前,大学生必须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思想”上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大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院校的学生,以往受教育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性格上的区别,导致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全球化的来临,很多其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形势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时间上的划分,短期教学目标可以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所获所得,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学生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

2.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出理论式的教学内容,令思想政治生活化、实际化,不单是学生大脑中的思想,还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是可以实际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

3.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实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效果。在这部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学理念也是为了个人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态度等,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校方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记录教育创新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教育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是院校或教师的需求,而是现代w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47-04

高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客观存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帮助大学生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是高校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新形势下必须正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挑战:

1.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挑战

中国加入wto和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给我国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各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日益频繁,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变得更加直接,大学生接受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途径拓宽,速度更加快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2.严阵以待的是来自社会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挑战

现代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社会己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防止和抵御消极、颓废、错误甚至反动的思想和信息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侵蚀和影响,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对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减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通过互联网渗透进来,极易给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造成思想混乱。

3.密切关注的是经济转轨带来的各种挑战

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这种转型,从根本上引起人们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首先,双重体制的长期并存造成了人们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的扩大,带来了群体之间的心理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双重体制所存在的空隙,助长了腐败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思想意识领域,就是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可能使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和混乱。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我们看到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是以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满足人们的趋利性要求为基本特点的,因此,在这种机制下,难免使一些人拼命追逐个人的物质利益,甚至于不惜违法乱纪,以损害他人、危害社会来满足个人的利益追求,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使个人主义、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思想大行其道,必将会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产生极为有害的影响。

4.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个性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学生的特点与以往的大学生有明显的不同,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和贫困大学生比例增大,而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学能力、自律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却有所下降。相比较而言,当前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自我期望值高、应对挫折能力差,自由权利意识强、责任义务意识弱,致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尊与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个别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更加有针对性、个体性。

5.不可回避的是高校教育改革日趋复杂的挑战

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日趋复杂,素质状况呈现多层次性;高校选课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逐步推行,使得原有的以班组为基本单元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着改革与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教育经费的不足也难以为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保障。这些问题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二、新形势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七大更加深入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主导和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方向。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第一要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以争夺人才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意识形态领域风云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实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一些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在高校的传播,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精神境界,扰乱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去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就会有可乘之机。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大学生能否树立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制约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3.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深深熔铸于我们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弓}领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史、悲壮的近代史和雄壮的现代史,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认清自己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争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高尚情感,自觉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道德基础。社会转型时期从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精辟概括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形成和政治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一元指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

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增强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包容多样就是要正视高校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事实,尊重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的差异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时,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合理的要吸收,丰富马克思主义,错误的要旗帜鲜明地开展批评,绝不允许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校园滋长、蔓延,绝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2.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但它又是一个开放的和发展的体系。所以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继承性就是要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关键是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模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并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开放性就是要具有世界的思想和眼光,吸收世界各国社会文化的先进部分和社会思潮的有益成分,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必须结合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才能体现开放性,收到实际效果。

3.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承认大学生思想差异性,做到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要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分层次开展工作,因人而异,按需施教,逐步提高。工作既要耐心又要细致,既要灌输又要引导,要允许学生思想出现反复,切忌急于求成,盲目求高求快,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既要理直气壮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又要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教育做深、做细、做活,使广大学生受到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实现思想教育预期目的。

4.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国际国内大的背景下,在体现前瞻性、赋予时代性、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上下功夫。要贴近大学生实际,结合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满足他们成长成才的需要,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及时提供帮助和服务,要政治上引导,学习上帮助,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指导,使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讨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课堂教学、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的关键。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继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要理论联系实际,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研究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高校要自觉地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之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为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结合新的形势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积极采取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入学生实际生活。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深入厂矿企业、农村山区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情;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组织参加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乐善仁义的道德情操。总之,就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开阔视野,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理解。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新的形势和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积极创设既符合实际又有时代特点的工作形式和教育平台,让思想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比如要大力强化课外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渠道,通过情景感化、环境熏陶、行为实践等各种途径,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深入研究"80后”思想政治的状况和特点,深入他们学习、生活之中,指导党团支部和班委会建设,搞好班集体、宿舍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个别心理疏导,开展面对面的谈心交流活动,认真解决他们在学习、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使思想教育在提供帮助中影响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学校管理相结合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就是要把“以人为本”彻底贯彻到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管理上,学校在制定制度和学生规范时应体现科学、民主、人本、诚信等原则;在后勤管理上,管理人员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人手,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总之,学校管理只有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于平等、理解、沟通、双向互动原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学校的内部矛盾。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总体而言还是比较良好的,但也有着一些不好的成分。如果不清除这些不良因素,就会对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为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提供滋生的土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广大学生看清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自觉抵制消极、落后思想,有助于全校师生保持共同的理想目标和道德规范,从而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为此,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要处理好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校园文化;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诚实守信、团结和睦、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成为良好校园风尚。

参考文献

[1]沈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大学学报,2008(12):22-25.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年学生;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70-02

在高等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确认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保证社会思潮在涌动激荡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分析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程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坚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引导的方式,真正的走近实际、走近生活、走近学生,从了解开始、从贴近开始,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发展和变化中的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人,同样也包括学生。这一变革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自主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认还有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需要的影响的存在。同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也有着各种差异,如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出现精神烦闷、思想困惑、理想迷失和信仰动摇等现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需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思潮作出正确辨析。此外,一些有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教育工作者是要认真学习,理解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了解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吸收消化,因此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们要以人为本,科学地选择分析,因地制宜,对学生思想情况做调查,做分析,进行教育和谈心,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才能切实地做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及“第二课堂”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个校园的文明程度。要确保广大高等学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始终沿着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网络。同时也不应忽视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学生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争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思想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优秀学生。

“第二课堂”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植到“第二课堂”中,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学生更加自觉地、积极地、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道德修养程度是他们全面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他们主力军的作用,进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着力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自觉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放在建设和谐校园上。校园环境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基础,是学生发展的摇篮,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

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占领积极健康的社会思潮,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

四、组织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力度

在大学教育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也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而且应采取措施以使大学生们力所能及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服务社会和人民,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责任、奉献社会的途径。应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处理好受教育与作贡献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技能,也让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技术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因此,精心策划、认真组织是提高实践效果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关键。首先,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机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设立实施机构,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其次,要确立科学的社会实践设计原则,依据适合青年成长规律,按照受教育与长才干相统一,学术性与思想道德性相统一以及人才、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精心设计好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实践的内容做好规划,使实践活动具有计划性、预见性。再次,要认真准备,做好社会实践前的宣传准备、物质准备,为社会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和保障。最后,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依据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总结工作,不断提升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

高等学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的社会思潮,核心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的社会思想。要坚持弘扬主旋律,对错误的社会思潮,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予以抵制、驳斥和批判。我们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牢牢把握校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学生思想舆论的导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使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学生不断巩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理海.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5).

[2]李斌雄,张俊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

思想政治教育的体会篇10

摘要:笔者从自身工作经验为出发点,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分析了职业院校学生有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并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手段的务实性和教育途径的实践性,尊重学生的格,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不断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思想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认识,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

近年来,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加大了支持力度。于此同时,职业院校教育的迅速健康发展也为优化人才结构、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那么,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都应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从根本上说,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就必不可少,而且非常的重要。当与此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途径等方面就应注重针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有效。

一、提高对职业院校学生特殊性的认识

1.生源结构方面的特殊性

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显得更为复杂。大部分职业院校院主要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职业中专的毕业生,这部分生源占大多数。他们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心理落差比较大,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学习态度有待端正。此外,尚有部分职业院校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生,他们在校期间,相当与高中毕业生而言,心理上较为自卑。

2.培养层次方面的特殊性

大学生毕业就业选择愈来愈多样性和多元化,也逐渐被大学生所认可。但是由于职业院校教育培养定位的原因,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较突出,给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要求。面对多种复杂问题,职业院校学生无可奈何,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面对这种问题,必须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也给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3.培养目标和过程方面的特殊性

在教学方面,职业院校需要突出实践环节,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实践性,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努力实现知性结合。

二、切实开展好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调整教育内容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展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可从如下三个角度调整教育内容:

1、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差异化教育内容。这里说的层次不同,主要是针对从初中起点的学生,在他们的一二年级应注重他们法制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当他们进入三年级后,可与高中起点的学生进行内容相同的教育。

2、教育内容要贴合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实际。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区别于本科学生,要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摆脱自卑感,相信通过职业院校教育也能成才,并能够利用其所学技能为经济建设服务。

3、教育内容侧重职业道德。善动手、会操作、知原理是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就业竞争的优势,他们毕业后更多会在生产管理一线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要求他们能够用得上、留得住,能吃苦、讲奉献。因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育手段的务实性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卑感较强,在很多时候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观念,被动学习,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通过活动、走访、座谈等方式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利用增设“十佳百星”、“技术能手”、“学业标兵”等奖项,引导学生主动的接受职业教育。

2、贯彻“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

教育工作者要贯彻“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理念,主动走进学生,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会有所变化。很多教师都能感到80后与90后的不同。这时,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的关注学生,无疑可以提高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要积极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这样才可以让学生走近老师,从而使其乐于接受思想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对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高地,利用校园网、空间、微博等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事物,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三)教育途径的实践性

1、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职业院校已经摸索出校企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纷纷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实践证明,企业的创新文化、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对培训学院职业道德和缩短学生就业距离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