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十篇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十篇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18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学设计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StudyonprimarySchoolteachers'teachingDesignability

YUHaisu

(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4)

abstractFortheexistingproblemsofnewprimaryschoolteachers'teachingdesign:instructionaldesignconceptbehind;non-instructionaldesignconsciousness;emphasisonimpartingteachingdesignknowledge,ignoringcapacityandnon-intellectualfactorsdevelopinstructionaldesignproblem,theformerprimaryschoolteachersteachingpathdesignability:times,updatinginstructionaldesignconcepts;trainprimaryschoolteachersteachingpre-consciousdesign;comprehendrelatedteachingknowledgeandteachingcontentanalysiscapabilitieshavefoundthat"livingteaching"awarenessandvision;attentionthewholeprocessofteachingdesign.

Keywordspreserveteachers;teachingdesign;training

1教学设计概念界定

对于什么是教学设计,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完全一致。一般说来,教学设计就是依据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等理论基础,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并做出具体安排的活动。教学设计是以教与学需求分析为基础,以解决教与学问题为目的;它既是一个系统规划的过程,又是有具体操作的程序;其具体成果是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确定教学方法,是小学职前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

2新入职小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新入职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落后。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学功能的认识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而新入职小学教师仅仅以老教师传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传统“备课”,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

(2)新入职小学教师有良好愿望却无设计的意识。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大部分新入职小学教师完全按照或基本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去备课,或者照搬优秀教案的教学设计,或者裁剪别人教学设计重新组合等。这说明许多新入职小学教师缺乏设计的意识,过分依赖教科书及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新入职小学教师偏重传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忽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设计。目前,许多新入职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仍用大量的篇幅详尽地描写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发现、提炼、创造教材中潜在教材中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很少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去挖掘、利用教材所传递的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案。

(4)新入职小学教师重视设计教学内容,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一些新入职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仅仅停留在完成具体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虽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但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内涵和层次存在差异。仅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不完善的。完成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升华。

(5)新入职小学教师重视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新入职小学教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侧重于对课内知识研究,忽视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实际,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往往导致教学设计单调乏味,也影响教学效果。尽管部分新入职小学教师们接受过新课程的培训,却不知如何运用新理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

(6)新入职小学教师重视教学前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和教学后的反思。大部分新入职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仅停留在教学前的设计,没有重视学生特点的分析,忽略教学中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教学后的反思也往往不在考虑之列。这种封闭式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3小学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1)小学职前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设计观念,清楚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表1)。(下转第106页)(上接第48页)

表1

(2)培养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让小学职前教师清楚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区别,树立独立性,追求创造性。而不是按照或基本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或者照搬优秀教案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3)领悟相关的教学知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能力,具备发现“生活教学”的意识和眼光。教师的知识有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要求小学职前教师具有特定的学科知识,清楚教学内容。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实现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突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封闭式的教学设计转变为开放的、鲜活的与学生实际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教学设计。实现传授知识与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相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传授与教学目标升华相结合,实现课内知识设计与课外知识设计相结合。达到教学设计丰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小学职前教师重视全过程的教学设计。全过程的教学设计,意味着不仅重视教学前的教学设计,而且还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和教学后的反思。既重视学生特点的分析,又要重视教学中可能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教学后还要注重的教学反馈。这种开放式的全过程教学设计,才能使得小学职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不断提高。

4结语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职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有了巨大变化。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到关键作用。这要求每一个小学职前教师不断审视自己,在新课程中重塑自己。遵循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新的教学设计理念要求小学职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更新,需要不断创新的教学设计,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教改课题项目“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改革研究”(项目代码D02-04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aDDie;设计实践;能力提升

作者简介:蒋青(1965-),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范馨月(1979-),女,四川犍为人,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重庆40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编号:Y201017)、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65-02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掌握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实施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我国大学教师一直以来不太重视教学艺术研究,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造成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气氛沉闷、缺少互动、学生厌学情况严重等问题。因此,要改变目前大学课堂的教与学状况,迫切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评价修改的过程。它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最终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于人们究竟如何学习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早期教学设计研究中,主要依据的是斯金纳(B.F.Skinner)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加涅(R.m.Gagne)等人的认知主义及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占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情境教学、建构主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相结合的学习理论占主导。这些不同的理论都以各自的观点阐述了人们是如何进行学习的,它们都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1]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多种学习理论的融合。

教学设计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后,最终形成并完善了集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与技术为一体的教学系统设计。在已存在的几十多种教学设计模型中,最广为人知的是aDDie模型[2],即从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实施(implement)到评价(evaluate)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1.分析(analysis)

即分析预期教学成果和目标。包括教学对象特征及其需求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等。

2.设计(Design)

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方法、授课模式与教学手段的设计与选择。要实现已经拟定的目标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究实践式教学等等。

授课模式是指学生与他人或者教学内容之间进行交互的渠道。最普遍的授课模式包括面授、讲座、视频会议、在线学习以及广播、电视等。

教学手段是指那些支持和促进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黑板、powerpoint幻灯片、电子白板、视频短片、网站、博客、工作手册、简报等。每一种教学手段都能用来支持任何一种授课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性,而不是已选定的授课模式。

3.开发(Develop)

即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安排,也就是说将单项的教学活动组织整合成一项完整的教学过程。设计的结果就是“教学计划”或“教案”。

4.实施(implementation)

组织实施各项教学活动。

5.评价(evaluation)

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测,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运用评价所提供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修正,从而改进后续的教学。

可见,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需解决三个重要问题[3]:一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必须分析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二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三是如何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aDDie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是研究通信系统极限性能的科学理论,是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现代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论及编码理论基本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为从事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实践中,全面顺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结合该门课程的特点,应用aDDie模型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了解授课学生的学习特点、起点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情况,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教学对象的起点能力分析是对学生具有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而对教学对象的学习风格的分析则涉及个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信息的一些特征的分析。

(2)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分析授课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应该掌握哪些学科专业知识、增强哪些意识、提高哪些专业技能、改善哪些行为等。

(3)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和组织一系列为达到目标的教学内容。此项工作通常安排在开学前和学期初进行。

2.教学方法设计

“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除了有概念抽象和公式繁多的特点外,还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培养学生带有强烈的目的去研究问题,寻求真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前人总结的公式。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师精心组织多种方式、多种目的的提问与分析讨论,通过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知识呈现序列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及信息加工过程设计”和“态度情感教学策略设计”三个层面的教学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1)知识呈现序列的教学环节设计。知识呈现序列的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框架设计,其设计结果是各知识习得成分构成的教学环节结构。该设计是以知识习得过程为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中把握两个要素:一是依据初态知识和终态知识的分析结果设计新知识的习得过程;二是使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新知识的新成分建立在已习得的成分基础上。

现以“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中“有噪信道编码定理”知识点为例进行教学环节设计。

初态知识的分析:学生已具备与新知识相关的信道传输特性、传输速率以及信道误码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终态知识的分析提出了知识技能教学的目标:掌握有噪信道编码定理(著名的香农第二定理)。

教学环节1——新旧知识的承上启下:利用先修知识“信道传输特性”引导学生分析信道错误的概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环节2——学习新知识:译码规则。该环节为认识活动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教学环节3——学习新知识:探索在有噪信道中无错误传输可达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进而引入著名的香农第二定理。该环节为知识理解与应用的重点。

教学环节4——巩固和总结新知识。

(2)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及信息加工过程设计。如何使学生将注意力投入到当前的认识活动中并保持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教师的讲解同步,则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手段来解决。在教学开始时的问题情境称为主问题情境,它要使学生意识到这节课的新知识与原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形成认知需要;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确教学所要实现的认识目标和解决的方法,形成认知期待。教师依据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确定哪些知识点由老师讲解或启发来完成,哪些知识点由学生独立进行信息加工完成,或与教师共同讨论来完成,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4]

如上例中第二个教学环节“译码规则”的问题情境及信息加工过程的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由上面分析知,信道错误的概率不仅与信道的传输特性有关,也与译码规则相关。下面的问题是译码规则的定义是什么?任一固定信道有多少译码规则?如何选择译码规则使信道的错误概率最小?

2)希望达到的目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首先理解译码规则的定义和计算有多少可供选择的译码规则,然后按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信息加工,最后能引出“最大后验概率准则”和“最小错误概率准则”,同时能掌握错误概率的计算。

(3)态度情感教学策略设计。本项设计的任务是明确主问题情境和各教学环节认识活动中的态度情感因素,伴随着知识的认识活动提出相应的情感效果目标。本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为唤起学生的感知,在体现新知识的实例中,选择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来说是有联系,同时又是新异的、不确定的典型事例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为使学生能够投入到具体获取新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各教学环节的问题情境需要有认识活动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开始

一个新环节的认识活动时有熟悉感,并明确当前活动的目的。

3)为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认识活动中,还需要有一定的自信。在新知识应用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导入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和满意感。

4.效果评价

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分析、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阶段内以及各阶段之间形成的是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一般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式确定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明确学生从教学活动中都学到了什么、是否增加了他们的知识、提高了能力等。

三、结束语

在对2011级和2012级研究生授课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45名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就传统课堂教学和应用aDDie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表1的数据可以有力地证明应用aDDie模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能优化教学效果,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翠梅,张椿昱.探析高校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7(3):40-42.

[2]Branch,R.instructionaldesign:theaDDieapproach[m].newYork:Springer,2009.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3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平面设计教学;项目整合

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基于扎实的理论知识进行再创造。在中职教学中,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应用型,因此中职课程体系尤其强调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重视校企合作。项目与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整合具有充足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具有理论支持。

一、中职平面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中职平面设计实践教学优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学优化改革的方向则是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培养符合企业设计需求的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优化改革中,分析企业需求至关重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对平面设计人才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练使用各种常用平面设计软件,并具备独立设计和审美能力,有能力完成企业相关平面设计任务,要求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设计领悟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此外,相对于大学生而言,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则表现得更为严格,多数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平面设计领域突出一线工作岗位的实用性。从对企业的调查结果分析中,可总结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即重视项目教学,通过项目训练来提升中职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需要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对企业项目与平面教学进行整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对应的企业项目,进而形成一个教学体系。

二、基于项目整合的平面设计实践教学对策

1.精心选择设计项目

企业项目的选择一方面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企业项目选择与教学设计中,要遵循三条原则,即选择与设计的项目要具有代表性,要考虑相互间的有机联系,要考虑教学可行性与实施可行性。教学项目要能够适合实践教学,要充分考虑中职生自身特点,项目难度不宜过高,但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项目的大小要适合课程教学的进展,需要满足课时安排的限制,然后进行合理的设置,得到最优教学方案。

2.建立知识与项目任务的联系

从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要求中职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项目整合中,建立起学生知识经验与岗位工作的有机联系,逐渐培养其职业能力。因此在项目与课程的整合中,尽可能使学生的实践学习是基于岗位需求进行的,改变“学科式”或“学徒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中职平面设计课程与项目的整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以项目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整合课程结构,引入动态知识关系,开发动态的项目整合课程,让学生在对应的工作逻辑机构中,逐渐巩固知识和掌握技能。

3.建立项目课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

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课程项目化并非抛弃理论知识学习,也不是压缩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而是将项目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学习联系起来,在理论学习中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对中职教育进行长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校的成绩与其在岗位上的成绩不能成正比,这就要结合这个问题对项目课程与理论知识建立有效的联系。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对理论知识应保持这种观点:一是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平面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二是理论知识并非获得就业适应能力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因此在课程项目构建中,以建构主义、情景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学习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

4.积极推进整合课程的有效实施

项目与课程整合只是教学的前提准备,而教学实施才是关键环节。在课程实施中要合理、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适合中职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要求,还要适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设计项目的工作任务的步骤为: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应做的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查阅并理解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尝试实施工作任务→让学生尽量提出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并完成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实施中,教师要明确师生各自的地位和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采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最后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对教学结果与学生的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通常采用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平面设计实践教学案例分析

以平面设计中的平面广告设计为例,对课程项目整合教学进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分为2个课时,三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中,对广告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理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对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后期的项目教学整合设计有效融入。此外还需将这些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体现预习,预习的方法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模式。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平面广告概述、平面广告设计概述等。在第二环节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包括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资源准备以及教学项目构建。教学资源包括时间资源、材料资源、设备与条件资源以及环境资源,材料资源则包括平面广告需求文档、企业文化文档、课标、项目任务书、考评表等。第三环节是教学实施环节,首先对中职生进行能力基础分析,包括心理基础、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相关知识的掌握等。然后展开教学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1.理论知识教学,计时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出广告图片演示,讲授广告、广告设计的定义,广告的传播途径与分类,以及如何做好广告设计,如何进行广告创意,即广告创意的方法。

2.项目实施阶段,计时70分钟

以手机广告设计为情境,结合当前我国智能机市场中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越来越受到欢迎为背景创设项目情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oppoR11手机的平面广告设计项目任务。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

3.项目总结阶段,计时5分钟

教师对学生小组提交的最终设计作品进行总结和点评。最后,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中要坚持动态评价与多元化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实践教学与调查发现,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开展项目课程整合教学具有突出的教学效果,对于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与职业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对培养创造性思维作用明显。

参考文献:

[1]陈惠.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平面设计CorelDRaw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2(6).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三环双向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b)-0184-02

1引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课程,涉及文字排版、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方面内容,它不仅对技术有较高要求,也是艺术的体现,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传统的网页课程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艺术,忽略情感教育,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境下,势必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创新精神受压抑,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环双向的教学模式,并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使该课程的技术和艺术在教学中能很好结合。

2三环双向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功能目标

2.1三环双向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罗杰斯(C.R.Rgers)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个人具有学习的潜能;意义学习是学习的本质[1]。这种意义既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又包含价值、情绪的色彩。布鲁纳认为只有有结构、有系统的存储知识,才有助于提取知识,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迁移,激发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而培养能力就是要提高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生成的能力。为了提高能力,应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增加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之间的联系多样化、深入化、全面化,并主动在知识联系的交叉点上生成新的知识。

2.2三环双向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该模式的功能目标是指运用三环双向教学模式所能产生的实际教学效能及其标准。以学生可直接观察的行为和其身心变化为依据,它具体反映了模式设计者对按该模式进行教学能在学生身心上造成何种变化的一种期望或要求,在一门课程完成之后,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全面提升,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三位一体。

3三环双向教学模式涵义

三环双向教学模式中的“三环”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双向”指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影响。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知识,是人改造自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积淀,分显性和隐性,前者具有可整理、编辑和传播的特点;后者只能通过内心感悟的过程中来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是对知识材料的输入和重组,使其与其他知识材料建立联系,形成主体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内容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人不能再现所学知识,便无法建构知识应用、操作能力。能力,指主体可胜任某种操作的本领,设计操作活动所须具备的主观条件和实施方式。能力虽为知识的前提,但获得知识并不自动等于拥有能力,因为知识只有外化为可产生某种效率效度的操作力,才被视为能力。三环双向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中情感态度是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动力,反之又将升华情感。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得越深刻,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掌握知识快慢、难易、巩固的程度依赖于能力,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能掌握知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都是教学的基本任务,都很重要;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有先后之分。

4三环双向教学模式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页设计和制作的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去处理好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三者的关系,找准一个平衡点,既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在这过程中又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4.1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

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一般都已具备一定的文字排版、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方面能力,并且也浏览了为数不少的网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事实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首先引导学生欣赏网页,包括网页的版式、色彩、文字、图形以及多媒体等网页特有视觉元素的鉴赏,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的接受信息并产生对美的网页的愉悦心情。积极丰富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网页设计和制作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的加工,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在设计和开发网页过程中陶冶情操。根据图1三环双向教学模式,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情况描述如下(见图2):

4.2教学案例运用

现以网页的色彩为例,描述三环双向教学模式具体运用。

(表1)通常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和审美能力,基于此让他们描述对色彩的喜好。在教学中,通过对多项网页作品的欣赏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网页色彩搭配设计,并且对一个网页搭配出多种风格的色彩组合,然后利用代码书写应用于网页制作中,一个网页的多种色彩搭配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等综合能力。作品设计完成,让学生对彼此作品色彩传达的心理作用描绘出作品表达的观念。这一案例的三环双向教学模式运用,实现了艺术和技术的结合,首先利用学生的审美等艺术素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作品进行艺术设计,接着以技术实现艺术设计作品,最后由完成的作品提升艺术素养陶冶情操。

5结束语

网页设计的出现本身就是跨学科的结果,这种特性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单纯的学习技术或者艺术,都无法满足网页设计开发。我们尝试采用三环双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技术和艺术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都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69-71.

[2]朱峰.布鲁纳“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88-189.

[3]李亦菲,朱小蔓.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1-10.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CDio;项目驱动式教学;工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32-03

一、引言

1.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工业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工程技术又精通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既懂工程技术又擅长科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知识面涵盖工程、管理和社会科学,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既懂工程设计更擅长科学管理[1]。学生应具备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初步能力。可见应用性与实践性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必须突出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育模式,由于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单纯靠专业知识积累培养学生,首先造成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弱,表现为被动掌握理论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思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多角度思维方式,也就难以迅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有效应用;其次造成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差,表现为合作处理问题时缺乏系统视角,方案设计、进度处理协调性差,达不到知识运用的团队优势互补,很难实现1+1>2。

基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借鉴CDio理念,以新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工业工程专业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进行研究与探索。

2.CDio理念与工程教学。CDio工程教育理念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Dewey)的“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思想[2],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做中学为指导,以启发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为载体,让学生以项目参与为驱动,主动自主学习。其核心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实践、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作为设置在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类专业,工业工程的专业构成包括以基础工业工程、机械制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人机工程学、应用经济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等为构成要素的基础知识单元,以精益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等为构成要素的专业技术单元和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构成要素的实践单元。各单元构成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各知识单元之间互为支撑。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既离不开基础知识单元的扎实掌握,又离不开专业技术单元的专业领域拓展,而实践单元是学生工程与创新能力形成的强化环节和初步检验环节。

CDio教学大纲涵盖了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科学与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专业学习与素质教育、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能够建立清晰、完整、系统和详细的工程教育目标[4]。

二、CDio理念下工业工程专业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构建

1.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设计。在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其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主线,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一体化设计。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完整的课程项目体系,课程项目体系由基础项目、拓展项目和增强项目三个互相关联的项目集合组成。基础项目由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这类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构成,这类课程的特点是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在整个课程项目体系中起到知识积累与专业意识形成的作用。课程对应项目的构建关键是课前预习提纲的提炼、课中学生团队学习模式的形成、课后实验与实践环节的设计以及课程考核方法与标准的改革。

具体做法是学生按成绩优劣五到六人分组,教师提前对拟讲授章节的特点、主要知识点及关联知识、拓展知识等进行预习提纲提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对于预习过程中总结的知识点和发现的问题,小组内部讨论并共同完成预习报告,教师结合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讲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实验或实践验证的章节,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传统的试卷考试为主转变为日常预习、问题提炼、实验与实践设计等考核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的推行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磨合、改进、循环,对教与学质量的提高会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

拓展项目由精益生产、企业资源计划等这类专业技术课程构成,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知识点与现实应用紧密相关,这类课程除应用前述授课方式外要解决实践性项目的设计。拓展项目关键是实践性项目设计。以精益生产为例,要与基础工业工程、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仿真技术等前修课程形成课程组,以基础项目为依据设计拓展项目,由于企业现场验证机会受限,要利用好仿真软件等工具,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由教师指导学生团队进行仿真题目设计与分析,结合企业实例,验证所学知识,形成主动学习和掌握。增强项目由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构成。增强项目构建关键是现实应用模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强化培养。项目构建要结合基础项目和拓展项目,形成前后连贯性,并且突出项目设计针对企业实际应用。

2.项目式驱动教学体系实例。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能力培养阶段,课程、项目、团队、教师与学生各个元素的协调为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能力形成阶段,通过拓展项目组课程的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初步形成;能力强化阶段,通过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项目设计和学生主动参与及团队式项目设计,使学生形成基础知识扎实、工程与创新能力优异、具备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良好适应性和竞争能力。

3.教学检验体系设计。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学检验体系的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分数为教学效果的唯一检验标准,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教师教学方法多年一贯、缺乏活力,很难与社会需求接轨。依据CDio提出的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5],对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等各方面综合设计检验标准,形成教学效果检验体系。首先是对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检验,要求基础项目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至少占每门课程学时数的1/4,拓展项目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至少占学时数的1/3,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仿真、动手实验和项目竞赛等。其次,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体现为课前预习提纲设计、知识点提炼,课中团队学习效果评价,课后启发式作业布置、启发式项目指标细化等,做到每个项目都有独立的研究设计内容、考核节点、考核评分标准。第三,对增强项目尤其是毕业设计实行节点考核、演示汇报答辩和提交书面报告制度等,确保学生按照项目计划按时完成基本的项目内容,并能科学合理和完整地培养和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项目成绩评定采用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企业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文章、专利和竞赛成果等全方位评价,真正做到教学思路明确、教学效果显著。

三、教学改革实例

精益生产课程是工业工程专业技术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先修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的深化,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针对单件小批加工制造企业改进与优化实际问题。依据CDio模式下项目驱动式教学体系设置,进行精益生产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强调学生以课程为主线以项目为依据,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基于团队的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与《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和《仿真技术》三门课程共同设立课程拓展研究项目: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自主完成自动焊接设备生产车间的构思、设计、仿真运行。包括系统布置方案的设计、生产工艺与物流平衡的设计及设计结果的仿真分析优化。该拓展项目以三门基础课程的基础研究项目为依据,在三门基础课授课之前就拟定了项目计划与目标,基础课程的授课有意识的以拓展项目解决为线索进行知识点讲授,此外,拓展项目又为后续增强项目如毕业设计进行项目预备和团队演练。具体设计如图2所示:

四、结语

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工业工程专业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并在知识结构的掌握、知识点的理解、视野的拓展、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收到良好效果。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个层次的课程项目既有独立的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又相互衔接,具有良好的拓展性。突出实践性的、基于团队的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主动参与教学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与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实践项目环节和考核方式环节的精心设计过程,在给予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的同时,通过预习提纲提炼、知识点讲解、项目设计与检验等,对自身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与视野、教学热情与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使得教师真正回归教学、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3.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多门课程共同实施分阶段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项目,首先要求课程体系的理顺、课程内容的衔接与递进,其次在专业固有核心知识框架基础上,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动手实验、项目实施、计算机仿真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形成灵活多变的实用性强且可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1-342.

[2](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3]edwardF.Crawley,查建中,Johanmalmqvist,DorisR.Brodeur.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13-21.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7

   1.教学形式较为单调。虽然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受限于篇幅,肯定会有部分知识需要数学老师脱离课本进行额外补充。但是,如今很多小学数学老师认为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已经足够,只是单调地对课本知识向学生进行解读与传授,认为只要将教材所含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就算是完成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这种缺乏补充课外知识的观念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不足。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不断更新固有知识,在教学设计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但是,现在很多老师经过几年的数学教学积累后,就失去了对数学教学的激情与创新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同时,对新课程的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很多老师将传统的备课与新课程教学设计等同看待,认为教学设计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教学在于随机应变能力,诸如此类的观念使得小学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存在各方面的误解。另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存在失衡的问题,很多小学老师对教学设计的理论理解较为透彻,但是将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不强;还有一些小学老师教学设计的方法较为合理,但是缺乏必要的教学理论做指导,使得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数学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学设计前的分析不够,致使教学目标定位失准。学生学习的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学习的体系分析是教学设计前需要教师考量的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前的分析到位、针对性强才能与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使教学设计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需要。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汲取知识的能力把握不足,忽略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成效。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欠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在很多乡镇小学,一位数学老师往往负责几个班的数学教学,有的还需要跨年级教学,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班级的班主任,这样的情况使得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另外,在一些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地区,一位老师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如数学老师兼顾地理教学,此类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与教学注意力,加之有些高年级的知识对专业化的要求更高,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老师在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有所偏差。

   2.对教学设计的管理流于表面化。小学对教学设计的管理对于数学老师来说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学校对教学设计的管理主要是对教师备课的情况进行检查,且检查的标准没有明确,往往是以老师备课的数量多少作为评判其教学设计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以数量作为参考的管理方式会使老师倾向于抄厚厚的教学备课内容敷衍了事,而不是真真切切地将教学设计融于教学的过程中,这种表象化的管理方式会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化而无法真正贯彻到教学中。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在吃透“课标”(理清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的认识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精读教材(熟悉本节课教学认知内容,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教材编写思路),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在本章、本节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合理地划分每个知识点在本节课学习中要达到的知识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每个知识点在认知过程中所采用的认知方法、思维方法、教学手段,并确定出培养目标;通过本节课所采用的认知过程中贯穿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制定出学生要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及培养层次;通过挖掘教材中的趣味资料,科普故事以及本节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事例等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内容,制定出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目标及形成层次;通过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准确、全面、科学的确定,使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操作具体化、教学评价定量化,使“教有所循,学有所依”,从而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奠定基础。

二、现代化教学理论思想的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作为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教学方法的优化,其核心是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多种方法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灵活运用。俗话说“教无定则,学无定法”,但教法的优劣与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设计的成败,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现代教育理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能为核心”的“三主一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变教师的“主演”为“导演”,变学生的“观众”为“演员”,变“教堂”为“学堂”。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关键是要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法与学法的优化组合,为认知程序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优秀教法的选用应灵活地学习、消化、吸收和应用,切忌生搬硬套。一般说来,教学的优化设计与组合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法的选择要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二是教学选择要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三是教学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法形成,使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体现教与学的辨证统一。

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

无论设计什么样的认知程序,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认知程序的设计要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发展学生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中心和归宿;二是把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贯穿于认知程序中,在认知程序中不但要注意设计认知结果的达成,更要注意设计认知形成的过程;三是要把能力的提高附于知识的载体之上,在认知程序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出恰当的问题情境,摈弃注入式、结论型认知方式,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其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增长同步提高;四是把情感教育的内容引入认知过程中,通过适时地引入古今中外的科学成就、日常应用事例、科学知识中蕴含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展及应用情况,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协同达成;五是要把学生主体参与活动贯穿于教学设计中,在认知程序设计中通过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独立地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练习获取知识;六是要把“学法指导”与“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整体提高”的思想融入认知程序中,在认知程序的设计中,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分层练习、分类提高、整体提高,从而达到“培优补差”,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中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微课;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0-0199-02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高职计算机类专业领域是必修课程,它的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性强且注重基础知识内容发挥,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巩固和实操能力培养还是很有效果的。当前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像微课这样的先进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该学科教育体系中,改善了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效果。

1微课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微课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应用广泛,它极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知识传播扩展能力都受到各级教育体系的青睐。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领域中,运用微课这一新媒体开展授课过程已经成为潮流,它深入探索了当前学科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1.1应用现状

微课作为当前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引入到高职院校当中。以学校中计算机专业领域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它就首先在高职院校内部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营造现代化教学环境,并以微课作为切入点来推动教学改革进程,某些学校也推出了像“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教育活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是具备专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它所谈到的“设计”主要对应于艺术层面,而“制作”则与技术层面相对应,所以可以将其称为是一门技术综合艺术的复合型学科。在具体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操作过程中,应该将每一个知识操作点都作为微课视频来制作,即通过微课视频形式来导入课程案例,并整合知识点,深化教学课程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

1.2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它也存在一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或来自于教学本身,也来自于学生和学校,具体来讲可以总结归纳3点内容。

首先在教学方面,《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在学术性质方面存在复杂性,即它所涉及的知识点体系规模非常庞大且复杂,可能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和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举例来说,它就涉及Css语言、Html语言、Dreamweaver、photoshop软件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有关“photoshop的图像与图形基础处理”技术,也要综合多种软件来教会学生在实际设计操作过程中的软件应用功能转换能力。但实际上,由于知识体系太过庞大和复杂,高职生很可能无法做到多点知识技巧兼顾,也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其次在学生方面,客观讲高职生的文化与专业能力都存在严重的参差不齐,相比于普通高校学生有一定差距,这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一直存在的弊端问题,难以回避。高职生整体素质偏差,特别是基础教育功底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定力和认知能力不足的严重缺陷,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微课在《网页设计与制作》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技术运用和作用发挥。

最后是学校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并不到位,甚至还存在软硬件及师资水平滞后问题。再一点师资力量的薄弱也影响了像微课这样的新媒体技术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功能发挥。实际上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不会利用微课技术,其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还仅仅停留在课件制作表层层面,不能基于信息技术深入教学辅助过程,无法有效发挥微课在高职院校《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实际作用,导致微课应用前景并不理想[1]。

2微课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微课融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具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将其现实意义细分,还可分为狭义与广义两方面来谈。

从狭义角度讲,实际上《网页设计与制作》有它一定的课程设计独特性和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初期尝试可能不會拥有太高的教学质量。尽管说当前高等教育中对微课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全面铺开,但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应用几近空白,还未有可参考的教学应用经验,所以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堂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渗透微课教学理念与方法模式,对推进该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固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有益尝试,它既能够为学生创设良性的学习空间,也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教学手段,一举多得[2]。

从广义角度讲,微课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它更是一种全新形式的教学资源模式。在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同样得到成长机会,这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有意义。细致来说,它存在3点现实意义。

第一,它从广义范围上扩大了高职院校的微课应用范围,是对自身课程体系、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校内课程安排灵活化的一种全面革新。再者,微课也实现了对传统计算机专业学科领域的有效补充,从正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这让未来微课教学常规化成为可能。

第二,它也拓展了教师的教研方式,让教师拥有了更多可利用教学手段。基于微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更加灵活多变,教师不但能够在现场通过当堂展示来体现知识内容的开放性、实操性、广泛性与时效性,也能够与学生实现更多教学过程互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交流能力与教学互动能力,促进高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它满足了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微课以碎片化信息教学理念开展,它所谓学生提供的是基于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教学过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各种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快速娴熟。在该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与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能力都被培养并得以提升。再者,微课实现了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延伸,它不但能够组织当堂教学,也能在课下组织第二课堂,这就兑现了对知识的关键优化与弥补,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开始学习并享受学习体验。综上所述,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于学校、于教师、于学生各个群体都是非常有益的,具有革新学科教育发展进程的现实意义[3]。

3微课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微课教学模式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应该首先强调多元化元素的优先整合,例如将网页中有关文本、图片、文字、段落、表格等等基本元素捏合起来,然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延展,配合文字、图片、声音和动画素材来在网页设计中展开应用实践过程,在动手动脑制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设计学习兴趣,促成探究式深入学习过程。

本文以《江南水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为例,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创建网页,包括对文本信息的插入与文本内容的设置,以及表格布局网页的基本方法技巧,最终独立制作完成简单的文字网页与网页背景,为整个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如上文所述,该课程就运用到了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会为学生创设情境,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知,最后渐渐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教学设计与应用过程的程程递进。在该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不断深入探究,并辅助他们发现问题,同时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3.1知识提取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这一课中,对《江南水乡》的内容设计之前要进行相关知识要点梳理和提取,提取那些典型的、适合于微课开发的重要知识点。在教学环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了解江南水乡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约3分钟)来让学生了解江南风光的同时,也明确该微课设计脚本中所涉及的关键知识内容,例如许多文人墨客在江南美景下所勾勒的绘画、所创作的诗篇等等,先从人文角度让学生总结归纳关键知识内容,进一步了解江南。

第二步,教师要为学生引入与网页制作相关的更多网页页面设计理论知识,比如对江南水乡素材的选择、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的提取与展示、视频音频文件的使用、包括动画素材的点缀等等。教师要在知识提取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将如此之多的媒体信息资源都插入到网页中,促成网页设计与制作过程。举例来说,像图片插入,它就包含了菜单插入法、代码以及快捷键(Ctrl+alt+i),教师要让学生去逐一探究这些图片插入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同理,插入音乐与插入flash动画也要基于该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知识提取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上述知识提取是基于需求分析与任务驱动来展开的,它们对于学生深入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具有关键意义。

3.2教学过程设计

该教学过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如何正确插入图片、视频音频文件,并了解该插入设计方法的基本功能属性,特别是在插入flash动画的透明属性设置。另外,教师也要教授学生更多元素的插入方法及相应属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表格布局,将网页设计得更美观,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网页设计制作技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会首先个创设情境,引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江南水乡》的网页设计与制作,为学生列出微课学习任务列表,为学生播放微课内容。微课播放完毕后,教师就会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各类网页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及它们的使用方法,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快速推进教学进程。

3.3教学总结

最后教师要进行教学点评总结,先要展示学生的《江南水乡》网页设计制作成品,并要求学生进行作品汇报,随后由师生共同讨论评价该作品中的优缺点。在汇报总结过程中,制作者也应该总结自己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大家共同分享制作过程经验与难点,这样更能提高师生对自身作品的关注度,并在总结评价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更好的作品设计制作奠定经验基础。

将微课引入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就是希望利用它信息碎片化的知識点推广应用特色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快速掌握与提炼运用能力,转变他们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方式,为他们营造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学习空间环境并创新学习手段,实现对整个学科教育体系的全面革新。

作者:支馨悦

参考文献: 

[1]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263-264,265. 

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思维;教学衔接

0、引言

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并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在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分析和研究产生这些实际问题的原因,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内容衔接以及教学实践等进行探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1、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入门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拥有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数据结构是继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一门综合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讲知识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应用。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拓展,将对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时的数据分析、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编程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数据抽象能力以及学生在软件设计领域中科学的计算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将数据结构和算法与具体的编程实现相结合并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和工程实际中。

2、两门课程间的关系

从程序与数据结构本身的关系来说,一个好的程序离不开合适的数据结构,而数据结构中算法的实现离不开具体的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虽然独立开设,但是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在课程设置上,程序设计基础是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两门课程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学生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具备的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直接关系到以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的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数据结构课程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点突出数据抽象与程序抽象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但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方式等多方面存在缺陷。经分析,对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和内容衔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实践是探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3、两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

3.1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脱离

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虽然关系紧密,但是一直被设定为两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且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时容易忽视两门课程问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盲区,要么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要么出现知识衔接的断层,令学生对两门课程的内在联系没有整体概念和认识,从而导致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尤其是先行课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案例完全脱离了数据结构课程,使数据结构中最频繁使用的知识和内容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甚少提及,不能为数据结构课程的讲解打下扎实的程序设计基础。

3.2程序设计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实现语言不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教材或实验所使用的实现语言不一致,如将C++语言作为程序设计基础的教授语言,而在数据结构的实现上选择c语言或Java语言,以至于数据结构的理论教学与具体上机编程实现脱节,严重影响了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

3.3程序设计方法与数据结构实现方法不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或注重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方法,或注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但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却很难利用前导课程中学到的程序设计方法实现相关的数据结构和算法,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数据结构课程知识的应用与实现。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充分理解数据结构课程的作用和实际意义,以至于在实际项目和问题中不知使用什么方法(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分析解决问题,不知如何运用数据结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4前导课程对后续课程实践环节的影响

数据结构实验环节相对课堂理论环节较薄弱。此问题的存在多半是因为数据结构具体实现的关键技术在程序设计基础课中未被讲解或强调,在进行数据结构算法从理论到伪代码、再由伪代码到真代码转换的过程中难以真正编程实现,使学生对数据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抽象层、概念层、理论层,难以上升到实现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课程中的实践项目过于单一且相对独立,使实践环节与实际项目的联系过于松散,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很难得以锻炼。

3.5缺少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共同的目标。计算思维是抽象的多个层次上的思维,而抽象是表达实际的方法。然而,现行教学方法过多关注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知识点的讲解,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缺乏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将影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数据结构中的知识又太抽象,如果缺乏相应的实际案例对抽象知识加以应用,那么就会导致学生不知道怎样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6教师本身知识结构欠缺,上机实践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缺乏将导致一些现实问题:如果程序设计基础的教师不懂数据结构,那么其自然不会将相关知识引入课堂,同时也缺乏用所教授的语言具体实现数据结构中结构和算法的能力;如果数据结构的教师缺乏相关编程语言知识,那么就会给上机辅导带来困难。同时,两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若上机实践辅导教师不足,将不利于学生编程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软件大赛学生的培养和辅导。

针对以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知为提高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根据计算机类专业这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对两门课程进行知识整合和内容衔接的必要性,对课程衔接的方法和思路等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同时,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4、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衔接的新方法和思路

4.1做好两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和衔接

教师需紧密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课程的专业基础性,又要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严密制订教学大纲,做好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教学内容的衔接以及相关教材的选定。

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重点放在讲解思路上,教学生如何对问题进行抽象,还要介绍一些简单的基础算法和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的联系过程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若引入的数据结构相关知识过难,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讲数组时可引入几种数据结构中简单的排序算法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等;讲完指针和结构体后可引入最基本的数据结构――链表;讲完嵌套函数调用后可引入“递归”,它是数据结构中解决问题的常见思想和算法,可以通过简单的递归函数帮助学生理解递归思想和递归调用过程,这些是理解数据结构中复杂递归函数的基础。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只讲递归函数的简单应用,而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需要介绍递归函数的复杂应用:栈、树、八皇后问题、n个数的全排列等。围绕“递归”这一重要知识点,从易到难并结合课程本身特点进行理论分析,将有益于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思考。

针对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不重要但在数据结构及算法中被广泛使用的知识点,教师需要在讲解程序设计课程时将其点出并告诉学生此知识在后续数据结构课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兴趣和重视,如指针的灵活使用、结构体类型的复杂应用、类型重命名、类的拷贝构造函数(深拷贝)、函数模板、类模版等。

同时,教师要对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和扩充,如增加c++函数模板、类模板的相关知识,为将泛型程序设计、c++的StL引人数据结构课程奠定知识基础,缩小教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2保证程序设计编程语言与数据结构实现语言的一致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所教授的编程语言要与数据结构教材或实验所使用的编程语言一致,这样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还有利于数据结构课程的上机实现。

4.3将面向对象思想引入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中

随着程序设计方法从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演化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也将成为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且将随着程序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讲授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既可以实现面向过程的数据结构,又能实现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数据结构课程采用面向对象的观点讲授并以C++语言作为算法的描述工具,从而强化数据结构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高级程序设计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在设计数据结构实践项目时,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合,有效整合两门课程中的重叠部分,突出各自的侧重点,符合当前软件设计思想和软件开发趋势。

4.4加强课程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的教学方法上,将面向语法为中心的教学逐渐转变为面向问题求解的教学,从问题出发采用适当的数据结构,将其抽象成解决问题的算法描述,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问题求解,使课程从过去的仅讲授孤立的知识点,转变为讲授计算思维和问题求解的过程,从而达到突出思维方法训练的目的。在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授课时尽量将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点解释和应用为身边容易理解的真实案例。例如,讲“图”时,可以把现在流行的复杂网络、社交网络引入其中;讲解“队列”时,可将春节买票引入其中,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理解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对有些案例可以提倡“一题多解”,不局限于一种数据结构、解题思路和实现方法,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带动学生探索、比较、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达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4.5提升教师能力,配备充足的上机辅导教师

学校要加强程序设计基础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授课教师整体能力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所教授课程的知识,还要对该课程的前续及后续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便于维护教学的整体秩序和融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软件大赛和企业培训,将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相结合,达到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此外,两门课程的上机实践环节要配备足量的辅导教师,不让学生输在编程入门的起跑线上。

4.6依托程序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依托全国软件大赛、aCm大赛等程序设计竞赛,将竞赛题目引入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课堂中。此类题目强调考查学生对各种算法的应用能力,综合性较强,非常适合辅助学生学习和体会数据结构的妙用,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程序设计能力,促进其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通过竞赛等多种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程序设计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计算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程序设计基础时,讲完逻辑表达式和多重循环结构后,可以将大赛中的逻辑推理题目引入教学中并引出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一枚举法,从而加深对枚举法的认识。通过采用数据结构中的双向链表和线性数组两种方式实现大赛中常见的约瑟夫环问题。

4.7引入oJ平台。加强课程实践环节

引人在线判题(onlineJudge,oJ)系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力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而实践是能力赖以生长的土壤。在oJ系统中,学生可以在线提交程序源代码,系统对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并通过预先设计的测试数据检验程序源代码的正确性。引入0J系统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批改作业,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上机编程练习,通过编程排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oJ系统中拥有大量题库,可以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培养自身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编程能力。0J系统不仅可以作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平台,还可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