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40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1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准确评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4]张增莲,编著.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对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引起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动态评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效果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范围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既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这就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评估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同时又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进行评估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而它们也自然纳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则是全体大学生。主客体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由于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4]。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以及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估主要包括对他们各种素质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师资的配备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评估,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精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始终是重要的要素。就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来说,就是要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是否把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否正确、形式是否适宜、方法是否得当是决定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教育过程评估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的方法是否能保证内容的贯彻落实、是否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讲究艺术性、能否被大学生所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29-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创建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成败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担当起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重任的人。为此,就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的评估。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使得人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同社会价值取向、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状况统一起来,而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可以有效地了解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目的性。它既能为决策提供借鉴和咨询,又能检查决策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2]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效果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非常重要。但是,在进行评估的实践过程中,评估工作的完成主要是以评估体系作为标准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是指由各个评估指标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指标整体结构。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已经实践了近三十年。在学术界和理论界,诸多专家和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实践层面上讲还是从理论层面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评估范围、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范围和内容需要“与时俱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到底是对什么进行评估?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随着社会变化和时代的发展,高校大学生接触的外界信息越来越多。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现实世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已经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把教育内容仅仅局限于学生手中的教材和课本,把教育的地点仅仅局限于课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要做到“与时俱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内容和评估范围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有待明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性质是重“政治”还是重“道德”?这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当前,众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往往和德育评估体系的内容出现了重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工作,其直接目的和专门任务,都是为了把本阶级、本社会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变成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3]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政治”特色,而德育评估体系的重点应该突出“品德”或“道德”特色。当然,做到两者截然分开是有很大难度的,两者也不可能做到泾渭分明。因此,学界和理论界应该参照二者突出的特色加大对二者评估范围的研究和思考。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有待科学化

要想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目的和效果,就必须借助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法的科学化、时代化便提到日程上来。在当前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中,许多地方和高校还囿于查阅文件、检查资料等传统的评估方式。当然,传统的评估方式固然有其优势所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凭借的方法有待更新。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益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存在的价值如何,这是关系到评估题存在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最为困难的一环”。[4]在现实中,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评估的价值,是众多学者和专家一直在思考的。而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大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很重要,而且也有必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但是如何让大家看到其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和思想政治教育正常顺利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合法性基础,是当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客体问题有待及时理清

这一问题是关系到“谁来评估”,“谁被评估”这一中心问题。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主体的组成问题。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领域的“中间力量”越来越多,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承担起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部分功能,其中就包括评估的功能。其次是评估主体的角色定位问题。评估主体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在评估客体面前,这关系到评估主体功能的发挥。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有人把评估主体定位于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的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有人把评估主体定位于对评估客体业务上的指导者的角色。再次是对于评估主体和评估客体的关系问题。对于二者的关系,虽然有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评估主体角色定位不同,导致二者的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体现的也不同。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对策思考

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是一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在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要在继承历史成熟体系的基础上,从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效益和评估主体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之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把具有时代感和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当中

建立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评估体系,首先,要在评估系统中增加对心理教育、学生违法违纪教育以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评估,不仅注重对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还要增加对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环境的评估。其次,要增加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把对学生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同对学生的社会适应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再次,要增加对校园“虚拟环境”和“虚拟内容”的评估。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由网络信息环境塑造起来的“虚拟空间”对学生特别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尽管不能做到对所有网络环境的评估,但是,可以对与评估校园有关的网络建设和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评估,以强化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最后,不仅注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估,还应该增加对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水平、能力和状况的评估。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合格的老师,才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和重担的思想政治合格的学生。

2.要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手段和方法对高校进行评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手段要么过于传统,要么流于形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较少。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不仅仅要注重对有关原始材料的检查,而且要把现代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到评估实践中,例如在评估实践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还可以充分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等等。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评估手段和方法,以达到增强评估效果的目的。

3.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效益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加强对评估效益的探索和实践,首先要坚持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要是大学生。大学生的发展成才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对评估客体进行评估时,不仅要注重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评估,而且还可以尝试对从被评估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评估,把毕业前评估同毕业后评估有效地结合起来。其次,要坚持政治性评估与思想道德性评估相结合,政治性为先的原则。列宁曾经指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5]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6]虽然在和平建设时期,但是还应该注重对青少年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再次,要坚持“校内评估”同“校外评估”相结合。在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时,要把大学生的校内表现同校外表现结合起来,不仅要评估学生在校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还应注重校外社会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评估。总之,在对作为评估客体的学生和教育过程进行评估的时候,有必要拉长评估的空间和时间,深化评估的广度和深度。

4.要建立适应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评估主体

评估主体,是评估行为的实施者和评价者。由不同的评估主体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将产生不同的评估效果和结果。在过去,评估主体往往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人员为主,辅以高等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但是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评估主体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评估主体不仅仅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组织以及教育领域内的“中间力量”或教育领域的nGo。为了达到评估的真实效果,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强和规范评估主体的培育和训练,尝试发挥教育领域非政府组织的评估职能,建立由相关政府机构牵头,教育领域内“非政府组织”负责实施的评估主体。当评估完成后,由他们负责把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应的政府机构和高校,以达到评估的真正目的。

总之,为了更好地促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就必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动态的、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3][4]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6.

[2]邵莉莉,王茂胜.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J].兰州学刊,2003(5):181-182.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方法探析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涉及到许多未知因素和原因,又受到较多的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项原则:

1.1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做到评价指标明确,具体评价内容能够全面地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范围。既要在反映层次内部体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因素的关联作用结果,又要表现出层次之间存在的反馈作用。

1.2简明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评价体系的大小必须适合,应具备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评价体系过大,层次过于繁琐,势必不容易评估;相反,如若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则不能达到我们要反映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评价的实际效果。

1.3普遍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原则

人的思想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受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出很强的层次性、差异性。要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年级的差异、心理的差异、接受能力的差异等,在评估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4针对性和渗透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种专一性的评估,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这种的渗透机理所以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将这种渗透机理充分考虑、加以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的科学反映。

2创新性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模式的方法探索

2.1建立科学的目标评价体系,打破传统单一的目标

科学地评价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须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工作目标。适应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考虑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理想层次”的单一目标模式,建立分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其内容大致可分为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和基本层次。最高层次是理想目标,即通过积极的努力,可以接近的目标;中间层次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基本层次是必须做到的目标,起码要求的目标。三个目标层次就是目标输入评价的基本框架,而每一层次的具体内容,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对象来确定。

2.2创造性地落实目标任务,重视达标过程中的运作

执行过程评价是自我执行、自我评估、自我提高的过程。尤其需要注意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需要通过改革创新以修正原目标中的不符合实际的部分,进一步完善目标输入评价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充分激发人的潜能,并通过自身评价,促进内因的转化。而执行过程评价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评自测、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为此必须做到:第一,全员参与,通过目标分解,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形成领导负责、逐级负责、岗位负责的网络体系,全员承担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做到全员负载,责任到人;第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评价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构筑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育人的统一体中,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特色,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程度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要通过抓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教师的为人师表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评价,要注重静态的基础材料,更要注重动态的实效。评判组评价的根本原则必须是实事求是,操作过程应遵循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和深入调查,熟悉目标评价内容,对被评对象工作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之后,结合被评单位的自我评价,才能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评价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要与高校的中心工作联系起来,看同学们的积极性、自觉程度、参与意识;看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办学效益;看学生“产品”的质量、社会反响等情况。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中我们既要看现实的效果,又要看潜在的、间接的效果,要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只有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本身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指标选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3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意义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都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评估,是课程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也称课程评价,钟启泉教授在《课程设计基础》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课程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课程体系,对它的评估评价,要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同时,对其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薄弱环节的提升,从而整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效能,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及评估指标的选取

通过典型问卷调查,对于开放式和非开放式问题的回收和整理。基本可以看出,在被问卷调查的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问卷显示,被调查的同学大部分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所在学校也基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班级规模、授课时间、授课课时等基本能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要求。同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存在内容单一、形式简单的问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充满期待和渴望,希望能有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显然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问卷也反映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的多媒体适用不充分,考试形式单一。基于以上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指标选取中应重点突出,增加这些方面的指标设置。提升对教学实效性指标的选取,和实践课程指标的选取。“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在于学生对它的认同与践行,真正使学生能入脑、入心,终身受益。因此,为体现其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选取应侧重教学指标,以提升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科学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构建的最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理论原则的科学、评价方法的科学等方面。使其理论基础合理,操作方法科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时应注意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结合时代背景和党中央相关要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并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估指标以科学性为基础,但是以应用为目标,注重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从而也在应用层面提升指标的科学性[2]。

(二)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应具有全面性,指标选取时应该涵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环节,涵盖对其整体的要求和课程的全部进程。对其要有全面的把握和控制,通过评估指标的全面选取,不使评估过程有遗漏,不留死角,也具有模版效应,能够普遍适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具有个性的特征,指标的选择也应考虑到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情况。比如,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求也是不同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有区别,在评估指标的设置和构建上都要有针对性,从而提升可信度。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类课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进行的过程,在不同的环节应该有所侧重,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对其评估的侧重,调整指标的选取和构建,以促进其整体的提升。

(三)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必修课程。但是,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程相比,它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证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合适位置,评估指标的选取要与其他学科评估和课程评估的指标相区别,使其具有独立性,可以进行独立的评估活动,获得独立的评估的结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估过程,也要有一定可比性,通过具体指标的衡量,能查找出各学校的不同差距,和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找差距和促提高的目标[3]。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科学的原则,按照通用的层次分析法,将主体指标分解成一个具有分级模块结构的指标集合,即树型结构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集都是由若干个子集组成,而每一个子集又是由更小的子集组成,直至最后不能再分解的指标。逐级确定指标,形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统一的指标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一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行的一般过程和规律,选取评估的一级指标。因此,一级指标包括队伍建设情况、学科建设情况、课程设置情况、教学情况、实践条件和课程特色与创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高校要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足够的重视,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教师有一定的师生比等,这些是队伍建设这个指标中所重点考量的内容,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个把握。学科建设指标评估的是在有一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础上,对于科学研究的考核,是对课程质量的把握,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培养领域。课程设置指标主要评估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定位与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自身的发展过程,教育部05方案以后,课程进行整合设置,既具有整体性,各个课程也具有各自的侧重,但是对其课程的整体性和每门课程的衔接,是要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设课目的有重要的影响。教学情况指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的评估,按照教学的一般规律,对教学的准备、教学运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估,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功能和作用。实践条件指标评估的是实践课情况,实践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行过程中可提升空间较大的内容,具体的指标也要符合实践课运行的一般规律。课程特色与创新指标主要评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与创新能力,是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的同时也就有针对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二三级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估的二级指标选取在一级指标的指导作用下进行,分担评估目标,使评估更加具体可行。一级指标队伍建设评估中,分解为队伍数量和队伍质量两个二级指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和人员基础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数量是前提,质量是保证,注重师生比的平衡、专任教师的比例,并且注重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评估队伍的层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一级指标学科建设评估中,分解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二级指标。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支柱,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可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水平。二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只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对整个课程建设也具有作用。二级指标学科声誉侧重评估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贡献作用。一级指标课程设置分解为课程定位和课程衔接二级指标,确保课程的整体开设能力和各门课程的衔接,重点课程及内容突出,减少重复内容。一级指标教学情况最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取向,分解为教学准备、教学运行、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与成果二级指标,教学准备指标是对于授课教师的备课情况、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应用情况和教学文件的编写进行考核;教学运行指标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考核,全面把握教学的运行过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效果指标是对教学结果的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社会反响等内容;教学管理指标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考核,评估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的情况,以及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可的整体水平;教学研究与教学成果指标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论文、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一级指标实践条件分解为实践课准备、实践课运行和实践课效果二级指标,实践课的指标评估针对性很强,教育部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一般都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方式,对其进行考核侧重运行的合理性,实践课准备主要考核学时安排、基地建设和目标的制定;实践课运行侧重考核实践课的人员配备、内容指向和保障措施;实践课效果主要考核学生的评价情况和反馈意见,体现实践课评估指标的有效性。

三级指标的选取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指标的分解,其选取以能体现上级指标评估内容为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在选取是侧重可量化、可计算、可比较的指标。比如,二级指标队伍质量指标可分解为教师年龄结构、教师学历结构、教师职称结构和教师培训等三级指标,通过比例计算可以得出具体的实际情况。具体三级指标选取已在二级指标分析中提及,不在累述。在具体的评估实践中,亦可选取观测点进行补充,实现量化结果。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6

摘要:本文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从我国历史纵向分析维度梳理了其历史进程、其次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横向分析维度对其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04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关键性的素质,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政治是人或事物显性或隐性的围绕公共权力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模式。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它是社会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个体特质,既是政治的主观化,也是主观的政治化。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根据高校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立场、观念、信仰、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采用精确查找方式对1979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上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249篇文章分析研究,就目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综述。

一、纵向历史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中发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还没有直接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专题历史研究,但是由于政治概念和活动最早出现奴隶社会,与其性质理念相连系的是人员素质评估历史研究,研究者大多数是史料性的复述,缺乏整合性,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梳理的不够系统。笔者综合各家观点,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归纳整理,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渊源与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政治素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政治素质评估的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阐述如下:

(一)中国古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萌芽阶段

《论语·公治长》中记载:“孔子招收学生时要面测一番”,内容包括德行与智能,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由于后来发现对宰予与子羽的测评有误”,故确定在“言”、“貌”之上再加“行”,并强调以“行”为主。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记载:“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上史料文献表明,在公元前至春秋战国,我国古代已经出现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思想和方法的萌芽,政治素质的评估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人才选拔需要。汉代至唐代,从学生毕业入仕中举的要求来看,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逐步起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隋代杰出教育家王通认为要“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宋代,学生素质评估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并且直接与学生入学紧密相关。《宋史》中记载:对于道德品质优秀者,则可以免试入学。“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如有孝弟、睦姻、任恤、忠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县上之州,免试入学”。明代,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估。

(二)中国近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融合吸收发展阶段

民国27年颁发的《青年训练大纲》,对大学生有专门的品德评估指标,譬如: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整洁、勤俭、助人、忠勇、孝顺、有恒等,其中也不乏政治素质评估的量化指标,而且每一项都有其根据。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评估成为一种测量个体素质差异的有效工具,在西方世界迅速普及起来,因受其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刘小平等认为:“中国近代的学生素质评估,主要体现在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1916年,我国心理学家樊炳清将西方的比奈-西蒙量表引入中国,并在江苏、浙江进行测试,1924年,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表了比奈测评。”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专业化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政治素质评估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晰,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应用而生。

1、在实践发展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些学校开展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小结、学生自我鉴定、班级写评语等考核工作;1984年,以上海各高校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测评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其特点是德智体三方面分别建立指标体系,分类计算。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其中,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整个德育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在理论层面,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开始进入经验总结阶段,其中不乏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理念。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横向现状研究综述分析

(一)意义研究综述分析

研究者大多都认为开展素质评估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分别从时代意义、人才培养意义、素质测评功能功用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言语阐述。任福全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的研究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曹俊伟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定量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祝虹,杨勤刚认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素质。大学是学生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进入和思潮的交错,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观念、法纪准则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等现象,而传统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过于主观,未能很好地起到评价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

(二)概念研究综述分析

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核心概念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即熟而又非熟的概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多数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者们看法不尽一致,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问题。首先,在政治素质内涵界定方面,王驰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的政治修养或人们的政治思想品质。”这种解释直接或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导致循环定义。那仁敖其尔认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这种解释含义过宽,它的外延明显大于被解释项的外延。奚广庆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所达到的政治水平,表现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就是指人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这种解释较为模糊,解释较为泛化。其次,在政治素质外延方面,钱源伟认为:“任何人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正是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人的政治素质的心理结构。”这种解释在阐述其外延范围时,使子项之和小于目项的外延,对政治认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内容没有涉及。李春雷,郑绘等认为:“政治素质的外延相对广泛,除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外,择业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外延,主张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政治素质密切相关。”这种解释使概念的外延得子项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不太严谨。笔者认为:概念的内涵应当揭示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应当从多角度涵盖事物的表象,由此,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

(三)内容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从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内容等方面。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方面,都是围绕“大学生政治素质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这个框架展开。刘小云认为:“少数大学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化所征服,在政治立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上发生异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更好的政治课教学所服务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课意义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应有很多部分组成。任福全认为:“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研究探讨是组成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四个部分。”

3、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对一级指标的划分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主张大学生政治素质应该与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内容处于同一级别层次的指标,这三者共同包涵于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之中。曹俊伟认为:“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被包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和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处于同一级别的评估层级,其中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包涵政治理论课学习、政治态度、参加政治活动和遵纪守法等分指标;道德品质包括思想意识和品格表现分指标;志愿服务包括时间记录、突出事迹和表彰奖励等分指标。”有的学者主张遵纪守法应作为政治素质的一级指标。其中,思想品德一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二级指标;职业道德一级指标包括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二级指标;法律观念一级指标包括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法律修养和法律思维等二级指标;道德实践一级指标包涵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二级指标。有的学者更主张从多维角度设置评估指标。祝虹,杨勤刚等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应该从维度和经度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维度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等四个部分。经度方面包括知、情、意、信、行及果的统一。”对于其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参照了詹万生和冯克诚等学者的相关划分。笔者认为研究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应重点结合时展,研究探索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体系。

(四)方法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有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评估方法,然后进行一般性的介绍阐述。任福全认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法有笔试考试法,日常考察和评价法,社会实践评估法、研究考核评估法等。”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意志、信念的评价方法采用测试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隐部分采取自测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一定行动表现出来的外显部门采取他评法;对于大学生政治行为及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基于观察的评议法。“有的专门就某一种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工具进行分析,再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运用分析”。曹俊伟认为:“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估具有模糊性,评估开展时评估主体对客体认识存在模糊性,同时思想政治素质的许多指标不能用数据来表示,也存在模糊性,基于上述因素,采取模糊综合评估法较为适宜。1、确定评价指标集和个指标层的权重;2、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的评语集;3、对主准层各指标进行评价;4、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评价矩阵和数值处理。”笔者认为上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鉴于政治素质的意识和行为特点,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采取的一般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较为适宜。

三、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工作已经能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趋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评估学理论和相关评估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呈现以下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多学科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化研究趋势紧密相关,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发明显。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补充、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刘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不断地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它的发展既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不断吸收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上述观点强调了吸收运用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服务,但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借鉴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计算评价模型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定性分析和量化考核相结合,促进其科学性。

(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现代主体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化进程是密不可分。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是指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和能动、创造精神。”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发展也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邹厚亏认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上述观点客观地强调了受教育者大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及时更新受教育内容,倡导主体性自我教育,对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内容有重要作用,但在强调主体性的环境下,笔者认为还应当积极探索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自我评估,达到自我反馈,自我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际量化考核方式是密切相连。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核评价方法,多数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国际化,要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大胆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自己。在国际化的同时,有的学者提出评估实践化倾向,任福全认为:“传统考试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不能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要积极倡导实践性考核,学业全程考核和课业分期考核,多种主体参与考核、在考试中引入讨论研究机制等等新的考核考试原则和办法。”此外,非量化评价也逐步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总之,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中笔者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从纵向维度分析了我国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历史进程、从横向维度分析了关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研究现状,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李云.政治素质释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6-110.

\[3\]庞辉纪,红王实.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论语·公治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论语·学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文中子·立命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南雍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33.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13\]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观点综述\[J\].消费导刊,2009,(9).

\[1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15\]祝虹,杨勤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6\]徐海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个案\[C\].全国优秀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7\]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18\]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m\].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4:10,15.

\[20\]李冉.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8,(1).

\[21\]刘德福,刘莉娅,马亚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77,300-303,353-375,559-564.

\[23\]冯克诚,舒达.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估督导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874.

\[2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2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刘双,曲洪志.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7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研究

孙风青 张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北京 100083)

 

 

一.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基本内涵

 

人们在多种层面上谈论“精致化”这一概念,然而它最初是作为一个管理学的概念被提出的——精致化是指“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在具体的层面,“精致化”要求:要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即要注重过程,又要注重细节与结果,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周到细致、精雕细琢。在大陆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精致化的教育理念已然获得众多传播与实践,精致化正逐步成为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一个热门课题。该种教育模式要求精雕细刻与周到细致的教育过程,这便促使人们致力于德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多样化德育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及德育同智育、体育、美育等等注重教育领域的协同合作,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努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重要意义

 

1.首先,提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是努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了16号文件,作为新时期中央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16号文件为高校德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支持。在该文件的指导精神下,高校德育工作近5年不断开创着新的局面,在许多领域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例如在明确工作任务、突出重点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然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对许多的问题,诸如如何进一步具体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以提升教育工作的层次这一关键问题。总之,在现阶段宏观架构与指导思想等皆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微观操作层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要实现何种具体效果等问题已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应对的首要问题。

2.其次,伴随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开展,实现“精致化”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超常规的大发展,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下一步的任务是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目前正在制定中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便以规范性文本的形式确定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政略性目标的重要地位。

3.第三,当今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已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致化问题作为理论研究的前沿,因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正如本文开始提到的,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的“精致化”是指“把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两种思想及其模式有机整合,把两者的优势因素融为一体,避免它们各自的片面性”,日本曾提出精益生产思想,这一思想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基础之上提出的,“精细化”思想与精益生产思想有一定的相关性。“精益生产思想”主张“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比最优,并且采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快速地调整生产,依靠严密细致的管理,力图通过彻底排除浪费,防止过量生产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精致化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1.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中正、理性的评判。首先我们要批判性的反思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在此基础上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时比较研究当前的教育工作现状与预期目标中的精致化程度,秉持科学性视角与学生视角相统一的立场,找出工作中需要提高改进的地方,为今后工作指明方向。具体而言,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中正、理性的评判就是在坚持教育的基本属性基础之上,以教育的科学化为立足点,评判当前工作是否实现了如下要求:第一,符合德育工作的自身客观发展规律;第二,与相关学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投入与产出进行具体、专业分析与研究;第四,有效控制目标设定、措施施行、效果反馈、经验总结、理论提升等诸多环节。

2.科学构建高校德育评估机制。作为德国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德育评估理应发挥关键作用,但是由于德育工作本身的特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评估的开展并不理想,其发挥的作用也受到限制。评估方面的实质性突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所谓一般评估,是指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标准,评估、评价事物的特性或工作绩效的研究过程。因此,评估的过程也是检查各项工作效果、标准和规范落实程度的过程。同时,如何开展评估的问题始终是当今教育理论与实践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对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评估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对深入的研究成果,学者指出在评估标准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评估标准自身所具有的完备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可操作性和独立性等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多种评估方法,如实地调查评估法、模拟情景评估法、综合积分测评法等。

3.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质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对德育工作者自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质量,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培训工作的质量,目的是通过高质量的培训,提高各级德育工作人员,尤其是院系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等)的工作水平。

4.鼓励创新并加强经验推广。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的目标,在一般化的原则指导下,关键是要通过物质资源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以及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以达到鼓励任课教师、院系基层和一线工作者大胆创新、勇于针对热点问题进行努力探索的效果,最终实现以创造性的思维、创新性的方法和前沿性的实践来提出工作对策,针对突显出来的问题,通过探寻各种方法加以解决。就目前现状来看,基层德育工作者们已经在实践中累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创新工作方法,问题的关键即在于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经验挖掘和转化推广机制,将基层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成熟的经验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与先进模范,通过加强推广,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逐步形成长期有效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平.台湾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06,(11).

[2]王铁军.精致化: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3).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12级,孙风青,100083,联系电话:18801445143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8

推进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四个关键环节,立足于构建长效机制,以实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一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机制。一要突出主题,丰富内容。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切实发挥网络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使学生切实获得健康有益的思想启迪。二要加强领导,充实机构。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以行政部门为主实施、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协调校园网管理工作委员会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的关系,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检查。三要建立组织,形成体系。引导学生建立学生网络自律协会和各类网络社团组织,使学生的网上活动处于有组织的状态当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功能和网上信息,做到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四要有效引导网上舆论。针对学生网上言论,及时跟帖上贴,澄清事实、解疑释惑;找准热点问题,参与学生讨论,有针对性地引导舆论。二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互动式参与是网络的重要特征和巨大优势。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往往以单向浏览为主,BBS在建设和管理上普遍存在滞后于社会网站的问题。这就要求努力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互动机制。一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由学生“看”转变为学生“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到网上,把党校、团校办到网上,把对学生的释疑解惑和思想及心理咨询办到网上,使网站成为提出要求、反映思想、传递信息、获得反馈的主要渠道。二要提供服务,利用网站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要开展双向网上活动,组织开展评选优秀理论读物活动等课外活动,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载体,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上网络,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四是与社会相结合,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校主题网站的内容,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三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约束机制。要从他律和自律两个层面入手,形成有效的约束氛围。一要构建他律约束机制。要完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高校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控体系,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对在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表彰,把被动约束与正面激励结合起来。二要构建自律约束机制。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文明意识和责任,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促进其将网络文明修养内化为高尚的精神追求,提高网络文明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网络行为的自律能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的带头作用,通过有组织的互动使大学生自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关注网络,驾驭网络,确保自己既能走进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又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科技活动,利用网络激发学生的网络文明自律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四是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使之能够起到价值导向作用、行为激励作用、目标调整作用和信息反馈作用。一要建立两级评估主体。各级党委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主体,要把评估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手段,借助社会中介评估机构,对承担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及其网站进行检查和评价。高等学校也要结合实际,指定专门机构对本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并做出反馈。二要制定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容及其标准。评估的内容应包括: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与设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与实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等。三要制定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指导原则和方法。对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估,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把评估的重点放在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在评估的具体操作上,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长期效果与即时效果相结合、覆盖面与影响面相结合,并使这些评估指标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五是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一要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技术、肯钻研的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都应设立专职网络学生辅导员、主题网站管理员,负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对学生上网行为、上网心理进行指导和辅导,组织开展网上教育活动,形成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二要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要设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金,有计划地更新各类设备,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与推动信息技术更新相结合,占领网络技术前沿。三要整合社会资源,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坚决抵制和治理网上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学生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19-01

为了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保证其在将来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学一线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在校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这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第十六号文件精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真实相应,更是新时期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的思想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1这是促进当代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在校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其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培养将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本人的情绪变化和动机稳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尤其是从事中学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必须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更好的感染和教育中学生。其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有这些高素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不同岗位要求,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才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才能最终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1.2这是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我们都知道,人类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的前提和保证。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忽视了中学生的主体性,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完全忽视了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效果不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共同体的逐步完善,中国与国外之间的交流更加的密切,人们在不同新鲜事物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这就对从事中学一线教学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才能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促进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1.3这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新发展的基本要求

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相应的会形成不同的思想教育管理理念。在新时期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国外各种文化不断冲击的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改革开放前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管理理念正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产物,这是对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2以人为本理念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思考

2.1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的人文关怀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出注重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当前中学一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变化,通过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座谈等形式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苦难,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满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情感和精神上需需要,注重人的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思想品质的不断提升。

2.2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思想教育管理方法

要想真正的将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落到实处,必须创新其管理模式,改善相关思想教育管理办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抵挡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才能真正促进中学生思想的人性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目标管理,在管理目标的指导下,以管理对象为中心,把管理的预期成果作为评价的标准,从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的科学管理方法。其次,要重视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面质量管理发动和组织全校的所有部门和全体师生都参与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去,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技术,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引导和控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最后要鼓励学生的自我管理,通过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来激发中学生自觉的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通过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对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掉自己的毛病,从而有效的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2.3不断提高中学一线教师的素养和管理水平

首先,要把好人员选拔这一关,选拔一批有能力、各方面素质出众、又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从事相关的中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通过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的作用,为中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重视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开阔管理者的眼界,更新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充实管理者的管理办法,创新管理者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最后,要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任意识,要相信教育者一定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管理者不能对教育者一味指责和指手划脚,应该与教育者共同研究对策,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协调。

2.4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

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指标,为科学有效的评估打好基础。在制定相关的评估指标时一定要考虑中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个性发展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其次,要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做好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引导和控制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评估对象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要。最后,要注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反馈工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效果。对评估工作认真负责,对于评估结果认真总结和研究,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必须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来实现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董云华.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6):14.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篇10

第一条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加强国家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指导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发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监督作用,自觉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三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搜集学校教育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作出评价,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地方针,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能否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主要有合格评估(鉴定)、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种基本形式。各种评估形式应制定相应的评估方案(含评估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评估方案要力求科学、简易、可行、注重实效,有利于调动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在保证基本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以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和教育界、知识界以及用人部门进行的社会评估为重点,在政策上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鼓励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

第二章合格评估(鉴定)

第七条合格评估(鉴定)是国家对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质量的一种认可制度,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在新建普通高等学校被批准建立之后有第一届毕业生时进行。

第八条办学条件鉴定的合格标准以《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为依据,教育质量鉴定的合格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关于学位授权标准的规定和国家制订的有关不同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基本培养规格为依据。

第九条鉴定合格分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种。鉴定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名单并发给鉴定合格证书。鉴定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期限内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并需重新接受鉴定。经鉴定不合格的学校,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区别情况,责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

第三章办学水平评估

第十条办学水平评估,是对已经鉴定合格的学校进行的经常性评估,它分为整个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和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

第十一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根据国家对不同类别学校所规定的任务与目标,由上级政府和有关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学校建设状况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其中重点是学校领导班子等的组织建设、马列主义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这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对学校实行监督和考核的重要形式。

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估一般每四至五年进行一次(和学校领导班子任期相一致),综合评估结束后应作出结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粗改进意见,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学校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学校应在综合评估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写出改进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和学校主管部门应组织复查。

第十二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主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目的是通过校际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单项教育工作的比较评估,诊断教育工作状况,交流教育工作经验,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评估结束后应对每个被评单位分别提出评估报告并作出评估结论,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不排名次。对结论定为不合格的由组织实施教育评估的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整顿,并再次进行评估。

第四章选优评估

第十三条选优评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进行的评比选拔活动,其目的是在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遴选优秀,择优支持,促进竞争,提高水平。

第十四条选优评估分省(部门)、国家两极。根据选优评估结果排出名次或确定优选对象名单,予以公布,对成绩卓著的给予表彰、奖励。

第五章学校内部评估

第十五条学校内部评估,即学校内部自行组织实施的自我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的饿基础,其目的是通过自我评估,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

育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第十六条学校内部评估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或其他教育工作的单项评估,基础是经常性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计划、评估对象、评估方案、评估结论表达方式以及有关政策措施,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本规定的要求自行确定。

第十七条学校应建设利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与社会用人部门经常联系的制度,了解社会需要,收集社会反馈信息,作为开展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依据。

第六章评估机构

第十八条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领导下,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并确定有关具体机构负责教育评估的日常工作。

第十九条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制订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准则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协调、检查各部门、各地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根据需要组织各种评估工作或试点;

(三)审核、提出鉴定合格学校名单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公布,接受并处理学校对教育评估工作及评估结论的额申诉;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全国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工委、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指导下,负责全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地区的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指导、组织本地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进行教育评估试点。

(三)审核、批准本地区有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课程及其他单项教育工作评估的结论;

(四)收集、整理和分析本地区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关利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地区教育评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一条国务院有关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在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直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工作。其具体职责是:

(一)依据本规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有关文件,制订本部门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的教育评估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领导和组织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审核、批准本部门直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结论;

(三)领导和组织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的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审核、提出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结论,报国务院有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公布;

(四)收集、整理、分析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信息,负责向有关教育决策部门提供;

(五)推动本部门和对口专业(学科)教育评估理论、方法的研究,促进教育评估学术交流,组织教育评估骨干培训。

第二十二条根据需要,在各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领导下,可设立新建普通高等学校鉴定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学科)教育评估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育评估委员会等专家组织,指导、组织新建普通高等学校的合格评估(鉴定)和专业(学科)、课程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

第七章评估程序

第二十三条学校教育评估的一般程序是:学校提出申请;评估(鉴定)委员会审核申请;学校自评,写出自评报告;评估(鉴定)委员会派出视察小组到现场视察,写出视察报告,提出评估结论简易;评估(鉴定)委员会复核视察报告,提出正式评估结论;必要时报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批准、公布评估结论。

第二十四条申请学校如对评估结论有不同意见,可在一个月内向上一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领导小组提出申诉,上一级教育评估领导小组应认真对待,进行仲裁,妥善处理。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学校教育评估经费列入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年度预算,并鼓励社会资助;申请教育评估的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费用。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使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可参照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