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57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14-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地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现在社会更需要善于思考的人才,数学具备严谨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人们发现并获取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果。所以数学离不开思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只为学生传授知识,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思维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特征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1~13岁之间,思维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从形象思维慢慢过渡到抽象思维;二是思维品质取得发展,开始产生辩证思维,为教师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可能性;三是思维品质出现差异性,具备形成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空间。然而受到教育、心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刚开始分化,虽然出现主动思考问题的思维倾向,但还无法快速地进入良好的数学思维状态,良好思维习惯有待培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系统,亟需教师采取若干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加以引导和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强调自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指的是学生为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新知识而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必不可少,自学是行之有效的策略之一。在上课前,教师为学生展示自学要求,促使学生在课前、课内对课本知识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讨论,不理解的地方要做上记号,可以问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通过自学,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培养,从而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及其计算》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为学生布置自学任务:自学课本内容,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什么叫梯形,它跟以前学过的哪些图形有联系;观察一下周围哪些物体是梯形,简单总结梯形的特征。大家可以相互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看书、思考,个别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自学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推导,得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并发展了思维。

(二)沟通知识,形成学生良好思维状态

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具体、直观,思维受到局限,无法通过运算思维去认识抽象的事物,此时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本来学习是人的本能和一种特殊的欲望,如果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这种本能和欲望就会被削弱。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重视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等进行沟通,以便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换言之,教师应以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为铺垫,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知识、沟通知识,避免学生在思维上出现惰性,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状态。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当学生学习分数概念时,教师不能从抽象的符号直接入手,而应重视引导学生寻找分数的源头,让学生理解到分数最初是物体的平均分。学生只有亲自经历了把某个物体平均分成几部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用新的数表示的过程,才能把分数的抽象化表示出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清楚理解分数的概念。尽管很多学生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分数的概念,但通过沟通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上一个台阶,从而在探究训练过程中逐渐养成数学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状态。

(三)鼓励实践,培养学生数学形象思维

从教学实际来看,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导致了大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数学实践能力较弱,这对学生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动手操作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能更加深刻地体验数学,形成的表象也更加鲜明,对形象思维的形成有帮助,也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一把小刀、一块橡皮泥,并在课堂上动手操作,用小刀在橡皮泥的一边切一刀,同时感受一下切过的地方。学生:我摸过了,是平的。教师:这是一个面,大家把这个面朝下,在旁边再切一刀,感受一下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学生:是一条线。教师:这就是棱,大家继续操作,得到三条棱,它们的交点就是顶点。如此一来,学生眼前出现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共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从而把长方体的特征深深印在学生的头脑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想象新知识打下基础,数学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落实新课程理念,重视改革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策略,拓展科研视野,坚持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不断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但在实际学习上,数学是一项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以此,导致学生大多数时候都很难与实际生活联想在一起,所以,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就需要数学老师将极其抽象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利用自己丰富教学经验,带领学生从生活中解读到数学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针对知识底子稍差一点学生,老师在教学时应积极主动的对他们进行帮助,多关心,多激励,不可对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攻击,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赞美他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真心称赞,从而达到增加他们信心的目的,使得他们自主自发去学习知识和感悟生活。

一、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教学的提出

自新课改以来,数学在这方面的改变使学生更加深刻意识到知识来源现实,并且应将其使用到生活学习中去,以便让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数学的运用价值。与老式教育课程准则相比之下,新课程改革则是把全面发展学生的五美放在首要位置,另外,足够重视教育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推广运用。为了顺应和提倡新课改,高中数学实行生活化授课方式,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具有发散思维。这一做法完全符合国家所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要求[1]。

二、从新课改角度来思考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创设原则

(1)掌握对准性原则。为了提高和加强实际授课成果和效率,高中数学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展开生活式的教育方法、规划和教学方略。因而,在实际教学时,务必掌握一针见血的对准性原则,将教育方针、教育方式、教育策略贴合实际生活将它们有机的联合在一起,以免脱离开教育的方针,教学教育方法零乱则会打乱学生思绪和想法。

(2)把握趣味性原则,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了培养高中学生发散思维,需掌握并合理的将趣味性原则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将学生好知欲望和探究根本欲望开发出来,便可以极大提高他们对实际授课时学习的热忱和主动性。可以将鲜明现实生活例子应用到教学中。

三、从新课改角度对高中生数学发散思维的策略进行探讨

主动引导,让学生懂得、了解并知晓数学问题存在生活中,困惑是驱使和加强学生进行积极自主思考和研究问题解决办法的原动力,也能更好提升和拓宽他们学习思路。从新课程改革后的视角来解读高中数学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大事小情来结合实际进行授课。例如:根据国情和民情,现在大多数人买房都会选择按揭的形式,那么就会涉及到房贷计算问题,贷款房付款方式有等额本息和先息后本两种,那么就可以带领学生来计算哪一种还贷方式较为划算,如果提前结清尾款会产生多少违约金等问题作为实际授课得资料并加以研究探讨分析和计算,一方面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准确数学观点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中,高中数学教师有着非常熟练的授课方法,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着独到合理的见解,但由于多方面的缘故,导致目前高中数学教师授课时仍然存在各类问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理想的成效。存在这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多数高中数学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将所有知识点及数学解题的思路步骤直接灌输给学生,更有甚者,直接让学生自己看书,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领悟遇到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考虑遇到的问题,学生未能直接与老师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很难更好参悟所学知识,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解题的过程中,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严重妨碍了高中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重解题轻思维。一直以来,我国在数学教学上都存在问题,数学教师一直都是认为“只要教会学生解题,拿到优异成绩就好”,完全不考虑培养学生对于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忽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则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解题数量多少,使学生变成了解题工具。考试过后,很多解题方法很快就忘记了,并没有使得学生达到长久记忆和掌握。所以,不应该重解题轻思维,而是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整体素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高中数学在现实授课中采用发散思维教育模式和思路对学生进行大脑的思路开发和对知识渴望度增加。并有利于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和学生接受度,提高他们的学识素养。知识来源于生活,那么数学知识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它是贴近生活的,并具有极大突破性。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理性思维内涵培养策略

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关键。一般来讲,数学是一种思维的科学,通过数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拥有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的理性思维及精神也能够让学生形成严谨、求实、创新的作风,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但是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育中,教学的重点还只是停留在技术与应用层面上,理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待发展与完善[1]。

一、理性思维的内涵

理性思维是一种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有着明确的思维方向,能够对问题及事物通过观察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并且概括出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简单地说,理性思维的建立需要证据与逻辑推理。

理性思维就像是在我们吃了一个苹果之后,觉得苹果的口感酸涩难咽。于是去查找原因,发现只有少数所有的苹果都如我们吃的那个苹果一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给苹果的品质进行定性。理性思维要求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拥有充足的论证和证据,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从而将结论上升为理论。

二、初中生数学理性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知“果”,不知“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许多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知识的展现等都只是展现出结果,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而很少去向学生提及那个结论是怎样来的,应该怎样推出来,为什么结论是那个样子,等等。例如,在《勾股定理》这一章内容的学习中,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老师只是告诉学生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有a2+b2=c2这样的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而很少有老师会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有什么样的用处,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题,等等。

(二)只讲“推”,不讲“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阻碍着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那就是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只讲“推”,不讲“道”,也就是只讲问题解决的思路及解法,而对于思路寻找过程中的那些道理却没有很好地进行说明。从而让学生总有一种似乎是进入了一座宝山,但是在出来的时候依旧是空手而归的感觉。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似乎列举了很多的具体的因式分解的例子,并且将解题过程也罗列了出来,但是对于为什么要那样去解答,是怎样想到这种解答方式的却没有做很详细的说明,让学生觉得在做完一大堆题目的时候还有种头脑空空的感觉。

(三)只有“表”,没有“质”。

另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只有“表”,没有“质”的教学情况。也就是说在数学问题的讲解中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分析上,并没有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找寻到最本质的结果。比如,在讲解角的表示法的时候,只是去讲解角是一个符号,有着怎样的构造,进行最简单的讲解,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三、初中生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理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及发展来说异常重要。可是由上文的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初中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重“因”又重“果”。

“因果”本来就是一个逻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应该教育学生探寻因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例如,在《轴对称》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得出结论:如果两个图形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不能仅仅是把结果展示给同学,还应该说明这个结论究竟是怎么得到的,在现实中有哪些图形属于轴对称图形。老师也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讲“推”又讲“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就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解决思路的疏导,并且也要教导学生如何去探寻那样的解题思路,为什么要对那道题进行如此的解析[2]。就像是在上面所提到的《因式分解》这一节内容的讲解中,老师在分析例题的时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进行那样的分解,是运用了平方差的公式还是平方和的公式,在哪类题目的解析中需要用到这些公式,等等,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培养。

(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数学是一门需要实验并且归纳的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课程。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需要将问题的表象中的感性认识慢慢地通过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归纳出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进而锻炼自己的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对于数学教学质量及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理性的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寻求到问题最终的答案,也能够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及探究中寻找到科学的花火。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运用教学的技巧与一些科学的方式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本身即是大脑的“思维体操运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锻炼。运动是健康的保障,思维是智慧的象征。人的头脑越用越灵活,正确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转换成一种个性化学习力。好的习惯要从小抓起,因此,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堂新知趣味导入,引入思维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个性活动受需要和兴趣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符合小学生兴趣点的教学导入,具有先声夺人之势,学生的注意力会被瞬间吸引,兴趣引发专注与思考,起到了有效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爱听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讲解:“同学们,你们是不是都很喜欢《西游记》的故事呢,这天啊,师徒四人来到了火焰山,由于四处寸草不生,气候干燥的像着了火,师傅命令孙悟空去摘几个梨子来,为大家解渴,孙悟空一个跟头飞出十万八千里,不一会摘回来了12个梨子,小朋友们,12个梨子分给四个人,该怎么平均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故事性的课堂导入将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解该如何为师徒四人平均分梨子的过程,正是今天的学习重点。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积极进行思考

小学生好奇心强,情绪波动易受环境影响。由于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借助一定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将数学计算过程形象地展示在小学生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消化。随着计算机教学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课件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震撼效应,创设出学生异常喜爱的问题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提升程度事半功倍。例如,《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学习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难点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接着多媒体播放公园里正在玩跷跷板的景象,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呢?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能解决吗?分组讨论算法。由此引导学生多种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对多种分析计算法的思路积极进行观察、比较、思考、分析,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三、开展手脑并用活动,发展思维能力

一首儿歌中唱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小学数学教学中,手脑并用是推动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最常见的手脑并用活动就是数学学具了,科学、合理、适当地摆放学具,可以使小学生释放爱玩的天性,“玩”中学,“做”中思。动态化教学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对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和发展思维能力都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例如,《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二)》一课中,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3能写出无重复数字的几个三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3、321。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5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写出正确答案。”分析:这个不同的三位数的百位上可以有3种选择;十位上可以从剩下的2个数字中选一个,有2种选择;个位上可以从剩下的1个数字中选一个,有1种选择;所以共能组成3×2×1=6个不同的三位数。故答案为:6。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使小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可以让学生在充满奥妙的数学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在兴趣、质疑、思考中乐学、好学,使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的正确思考方法,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独立迎刃而解,这不但是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而且是拿到了一把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逆向思维;培养策略;数学素养

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部分学生思维运动性较强,即为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存在思维能力差异。良好的思维训练具有很多作用。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克服顺向思维解决问题的困难;二是避免学生思维定式,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三是探寻学生思维弱点,强化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此,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一、深化对互逆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知识中概念较多,有很多概念涉及互逆、互为关系,如正比例和反比例中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平行与垂直的互为关系,倍数与约数的相互关系,加减、乘除的互逆关系等。掌握这些概念中的互逆内涵,不仅能掌握知识本身,还能奠定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基础,对于学生思维发展非常重要。

二、引导学生善于逆向观察

观察与思考是思维的基础,学生基于观察展开思考过程。引导学生逆向观察,能推动学生逆向思维。逆向与顺向观察都是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逆向观察指的是改变以往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转变方向、角度和思维模式,展开反方向、反角度的观察过程。比如:没有示数的闹钟上指针显示反向的45°,引导学生逆向观察,离12点还差3个钟头,那么应该是早上9点或晚上9点了。又如设计一张收支明细表,最后本月存下来7000元,问这个月挣了多少钱。这就需要学生逆向观察与运算了。

三、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训练

克鲁捷茨基表示,逆向思路中,思想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这里谈到的相反方向的运动,指的就是逆向思维能力。学生将眼前看到的事物、过程、事实,和与之相反的事物、过程、事实联想起来,产生出新的感悟,可以进入不一样的数学意境。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如两杯果汁共400ml,a杯多B杯少,a向B中倒入了40ml,两杯一样多了,问最初a、B各多少升。这就需要学生反过来思考,一样多后,a、B有多少升?平均后,a、B都有200ml,而B被加了40ml,所以之前为160ml,a给了B40ml,即少了40ml之后为200ml,若没少,那么就是240ml了,得出没倒前a、B分别有240ml、160ml。加强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策略。

四、鼓励学生解题逆用公式

小学数学中的公式,凡是用等号连接的都具有双向性,存在互逆关系。公式为解题规律的抽象概括,可以说,公式是建立模型后的经验总结,数学公式的双向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正向运用可以得出问题的结果,反向运用也可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解题逆向运用公式,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化解题思路。例如: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π×半径的平方×高,而2π半径×高=侧面积,也就是说体积=侧面积÷2×半径。这3个要素中知道其中2个,就可以运用逆向推导方法,得出未知项。即为侧面积=体积×2÷半径。乘法分配律(a+b)×c=a×c+b×c,能从左边得出右边,反之亦可。

五、激励学生展开逆推练习

逆推法也可以说是还原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从题目中所给事情的结果分析出发,一步步还原最初事情的开始。还原法需要运用到题目的每个细节,按图索骥、分析推理、追根究底,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运用逆推法实施逆向思维训练,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以五年级书本中的趣题作为例子,“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学生在趣味题目的激励下,展开逆推练习。三次遇到店和花,壶中酒为0。最后一次遇到花前壶中酒就为1斗,即为第3次遇到店前壶中为1/2斗,逆推得出第2次遇到花前为1/2+1=3/2斗,第二次遇店前3/2÷2=3/4斗,那么相同的第一次遇花即为3/4+1=7/4,最初壶中为7/8斗。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引导学生善于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养成从多角度、多方向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逆向思维训练,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思维兴趣,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科学调动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强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形象思维;培养策略

我在教授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学数学存在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思维发展不平衡、创造力也比较薄弱,在学习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都是通过套用公式、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很少在学习中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重视结论、轻视过程的教学下,较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而对形象思维的培养却重视得较少,这也直接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对具体事物(形象)直观感知不够强烈,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并运用形象思维直接去感知抽象概念,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往往是一知半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和谐发展,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一般事物本质的认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1.思维的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直观的行动思维,并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在数学学习中他们更多地借助形象思维的理解向抽象思维过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思维能力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在幼儿生活时期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这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打下了必要的基础,也就是说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这些生活经验为学生形成各种数学表象提供可以想象和联想的材料,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3.知识的问题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数学知识,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根据问题情境构建出数学表象,并在头脑中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知识的问题化决定了思维的发展方向,亦是思维发展的动因。形象思维又是问题的信息源,又是提出和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培养策略

1.丰富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积累,让学生在表象中感知,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1)加强直观演示。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教具和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知识。

(2)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很多学生也没有动手操作的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很不利。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在操作中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数学表象更加鲜明,这将十分有利于学生形象的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数学联想

获得表象只是数学学习中形象思维的起步,要想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就必须对表象加以联想,从而获得新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一般有三种联想: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

数形结合。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建立数与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会学生整体思考。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对学生呈现知识的背景,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察和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提炼知识,合理、有效地把知识渗入相应的知识网络中,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7

中学数学课堂,静静的思维远比热闹的氛围更重要,这一点已经成为很多数学教师的共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生思维的规律进行密切的思维衔接就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点。然而,很多数学教师都没有在这一点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备课时在研究学生的阶段思维特点上做的很不足,对做好学生思维衔接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深入的设计做的不多。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若能保持顺畅,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成功的数学教学,应该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思维顺畅,循序渐进地进行,这也符合倡导多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虽然此理念已提出多年,但在数学教学中,仍不乏教师“唱主角”,教师完全掌控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慢慢被消磨培养中学生数学思维连续性的策略研究,更多的是机械性的记忆、模仿,学习中没有创造性,对于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解决这一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理论基础

纵观国内外有关数学思维的研究应该说是比较广泛的。人的思维可以从哲学、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逻辑学四个角度加以认识。普遍认为“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为对象,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思维,是人脑对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加工、整合过程。

各种研究中更多的是涉及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提高科学思维品质。但是关于学生思维连续性的研究并不多见。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连续统思维的研究,所谓连续统思维,是指运用连续统的思想来从事对象化的研究方式。它与中国古代的整体思维、阴阳哲学和西方模糊逻辑思维有密切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中连续性的解释为“一个接一个”,不间断的。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所谓数学思维连续性是指“根据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理论基础,依据中学生数学思维的自身特点,以数学为对象,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的运用连续、顺畅的思维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维,是人脑对信息(包括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的不间断地连续加工、整合过程”。

三、几点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连续性,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如下策略。

第一: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至少要了解小学、初中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这样在传授新知识时,就能够恰当地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那个契合点进行教学.不仅如此,新知识讲授完毕后,还应及时和学生共同构建相关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第二: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倾听学生的想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且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只有学会了倾听学生的想法,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走向,从而更加有效地带领学生去思考问题。同时,也给学生自己梳理思维的时间。停顿整理,是为下一步走的更顺畅。

第三:以“问题链”的形式,促使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设置题组,完善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教师制定的问题链和题组并非以往那种教师“包办”学生思维的简单问题的罗列,而是应该考虑到知识间的前后联系,符合学生思维进展的,帮助学生的思维朝良好方向发展的有层次、有预想的一串问题或题组。教师在制定问题或题组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基础等各方面对学生思维会造成的影响。

第四:教师做课堂预案,确保学生思维连续发展的方向正确。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全面,包括学生在思维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所设想的预案不一定都会发生,但是对于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做一定的设想是必要的。这样在真正面对问题时,处理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有效地指引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

以上四点,是笔者总结出来培养学生思维连续发展的有效策略。不得不提,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引,教师的指引并不代表是教师的“包办”。教师在整个教学进展的过程中,也要监管好、引导好学生的思维。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背离本节课的重、难点。在重要的“点”上编制题组,形成专题,最后连成知识链。只有这样才是确保正确方向基础上的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另外,还有一种认识误区,笔者所述的思维连续性,并不是代表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永远要为学生的“一帆风顺”保驾护航。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思维遇到困难,受到阻碍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笔者希望阐述的观点是,即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这种阻碍也应该是连续的,符合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而不是突兀的。

诚然,人的思维各不相同,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各有不同.尤其是数学思维较弱的学生,如何培养其数学思维的连续性更显得重要,同时更需要教师费心力,相信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要是顺畅了,数学自然也就变得不那么困难了。当学生的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发展背道而驰,这种学习是痛苦的;只有当学生的思维符合数学知识的发展,这种顺畅的思维才是有价值的。

四、两个实例

下面笔者通过两个实例对自己的做法加以说明。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以及习题课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实例一:直线方程起始概念课引入的教学。

问题1:确定直线的要素?

问题2:已知点a(1,2),点B(3,8),求过这两点直线的斜率。

问题3:作出过点a(1,2),斜率为3的直线.并在该直线上取一些点,观察这些点与a点坐标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问题的引入,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问题不多,也不花哨,但很有效,尤其是问题3的设置从一些点归纳到任意一点的情况,从具体的数到变量,符合学生思维的连续发展。

实例二:习题课“直线中的对称问题”题组的设置。

题组1:关于点对称:

1、点(3,2)关于点(-1,5)的对称点的坐标?

2、直线2x-3y+1=0关于点(2,-1)的对称直线的方程?

题组2:关于直线对称:

1、点(3,-2)关于直线x+2y-3=0的对称点的坐标?

2、直线y=2x+1关于直线x+y+1=0对称的直线方程?

题组3:应用:

光线从点(-2,3)射到x轴上一点p(1,0)后被x轴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创造性思维的建立使学生勇敢面对问题,细致全面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结合自己的原有认知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在帮助学生简便迅速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领悟了其中的高中数学思想,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思维、猜想思维、质疑思维和辩证思维,实现了对自我的突破和创新.

一、目光锐利细致发现,提高观察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是学生思维激发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对数学现象的观察中,不自觉就会调动原有的认知进行分析,针对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出质疑,促进更深层次的观察,更深层次的分析,逐步地去除掉多余无用的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利用敏锐细致的观察发现简便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比如有这样一道高考模拟题:试求lgtg1°lgtg2°……lgtg89°的值.学生对试题的第一印象,是逐一地从lgtg1°lgtg2°……进行计算直到lgtg89°,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巨大的工程,长时间计算消磨了学生斗志,使学生变得乏味枯燥.看到学生个个眉头紧锁的样子,教师就可以倡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提出“简便方法”的想法,再次的观察使学生发现了lgtg45°=0,从而一下子打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发现了式子中蕴含的简便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建立了新的解题思路,顺利实现了问题的解决.一个简单发现将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用心观察带来的愉悦,从而再遇到其他问题时,也会细致观察分析,努力查看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尝试使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开放绽放想象翅膀,激励猜想思维

想象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飞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大胆地作出猜想,顺利实现问题的解决.大胆的想象为学生思维开辟了几条不同的道路,学生就可以结合“假设法”进行严密细致的验证,在不断地推导中完善自己的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等差数列a1、a2、a3……an进行观察,学生充分结合等差数列的定义,列出了等差数列中的相关关系式:因为a2-a1=d,则有a2=a1+d。因为a3-a2=d,则有a3=a2+d=a1+2d.因为a4-a3=d.则有a4=a3+d=a1+3d……学生对自己列出的式子进行观察,从开始的第一项、第二项,逐渐地延伸到了第n项,惊奇地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规律,由局部逐步推到了整个过程,由特殊演变到一般,从而经过自己的类比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了猜想:an=a1+(n-1)d,随后学生利用假设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学生的猜想得到了肯定,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可见,猜想并不是学生的胡思乱想,而是结合学生对等差数列的认识,逐步的对其进行演变,以不同形式将知识展示出来,在不断地观察思考中获取其中的数学规律,大胆假设层层推进,为学生的思维开辟一条创新的道路,使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得到极大地发展和提高.

三、尊重个性忠实自己,培养质疑思维

质疑是对自己思维的尊重,是对常规的挑战,是创造性思维激发的关键,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断地创新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比如在学习“双曲线的定义”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对椭圆定义、性质的学习,回顾定义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利用多媒体对双曲线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总结双曲线的定义,同时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将自己的定义与教材上双曲线的定义作对比,讨论是否认同教材上的定义,有没有需要改正和修复的地方?有的学生提出书上的定义不全面、不精确,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定义中的常数应该是“正常数”.这一质疑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再次对教材上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如果没有那个“正”字的话,双曲线就有可能是直线,这一结论使得学生非常的兴奋,当我点头表示认可时,学生们更是激动地鼓起掌来.可见,学生对权威的质疑,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概念,还给了学生无穷的动力,学生们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看法,不再轻信盲从,遇到问题总要认真的思考细致的分析,直到利用自己的思维将其理解推理的非常透彻清晰,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严密思维强壮大脑,养成辩证思维

数学定理和公式需要吃透概念深挖掘,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利用严密辩证思维将多个知识点相结合,使之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合力,共同对难点进行剖析,迅速地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探索出相应的解决规律,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发挥和提升.

总之,只要教师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使用机智灵活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使之主动进行观察、猜想和辩证,就能挖掘学生内在的强劲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能力培养;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1-0044-01

数学学科的重要价值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数学思维训练出发,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分析和探究能力。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主动地将数学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存在较大的思维惰性,不愿意自主思考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从最基本的思维训练出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表面抓本质,深入思考数学问题。

一、部分学生思考能力欠缺之教学分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状况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在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数学教总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这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数学多向、多元思维的形成。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总是以自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表现出极强的课堂教学决定性,使得学生逐渐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畏惧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敢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也不敢让自己的数学思维在广阔的数学时空中飞扬。其实,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十分重要。数学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积极思考每一道数学题目背后所包含的众多信息,推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思考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让数学学科教学进入正轨,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打造民主思维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氛围,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一个民主的教学气氛,推动学生从传统的僵化的课堂氛围中摆脱出来,融入到自由活泼平等的探究氛围之中。民主化的思维课堂不仅能够让数学这一理科学科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还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数学知识的内涵。在民主化的思维课堂中,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学生不受教师威严感的束缚,与同学们一起自由讨论对数学问题的看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数学课堂氛围的改善。比如,在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贯彻民主思维课堂理念,积极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敞开心扉,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进行课堂讨论。首先,教师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开始讨论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表现出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特征,并通过这一几何特征而发挥出较大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积极聆听其他同学对平行四边形几何特征和价值的看法,在民主化、多元化的思维氛围中打开思路,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三、以实例烘托数学理论,提升课堂思维发散度

数学学科的思维发散性极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学,还要学会将生活中的案例与数学理论有效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数学案例中思考数学的价值,发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数学教师切不可忘记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生活实例的烘托,能够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在传统学习模式中,学生往往因为数学理论知识的单调、抽象而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而通过生活案例来烘托数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往往出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获得生活化数学体验,还能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比如,在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活中的“影子”实例,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细微事物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不断推动其融入到逻辑思维生活化的体验氛围中。例如,学生晚上走在灯光投影下的街道,随着人的身体与灯之间距离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也在发生变化。这一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投影与视图”知识,让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再如,还可以通过几何物体的观察过程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多维角度,让他们从书本的既定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培养学生的直观洞察力,进一步思考视图的作用。

四、结束语

数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教师切不可让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分离,要积极调整教学方向,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教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重要性。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经验。因此,要在多元化的氛围中探索培养合格人才的策略,积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志林.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04).

[2]朱发春.引导探究模式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2(05).

培养数学思维的策略篇10

教育学校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院聋校高中阶段的孩子,思想成熟,有奋斗目标和上进心,但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却各不相同,根据教学经验,把学生分为被动型、主动型和投机取巧型,他们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别为30﹪、50﹪和20﹪。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http://

关键词院聋生;数学思维;培养策略

丽莎·萨伯在《帮孩子告别不自信》一书中开篇就提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类型主要有三种:被动型、攻击型和自信型。”由此我得到启发并结合自己在聋校12年的工作经验,把学生也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被动型、主动型和投机取巧型。

小悦属于被动型: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量多大,她都会及时认真的完成,尤其是关于计算的内容,她的得分率很高。批改后她会把所有做错的题全部问一遍老师,并重新做一遍。而遇到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她常常看到就皱眉,题目还没读完就打出一个手势———不会。例如,学过二次根式的加法运算和分母有理化后有这样的题目:

小悦的第一反应是问老师。她非常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时同学之间善意的玩笑也会让她哭鼻子,难过好久。优点是:听老师话,计算能力强,爱问问题。

缺点是:不能主动思考,没有自信,思想压力大。

分析:(被动型学生占总人数的30﹪)这一类型的学生多数为女生,性格内向。在生活上他们可能衣着整洁,有条有理。但是在思想上压力大,常常有“考不上对不起父母”的想法。思想包袱过重,总有诸多顾及。性格上敏感多疑,这类学生往往后劲不足,有的自暴自弃,过早的放弃了;有的进入高三综合复习后知识体系混乱,每天就算学到半夜还是跟不上,几乎到达崩溃的边缘。

应对:在计算题等他们擅长的题目上我就多给予展示的机会,并及时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增强自信心。这类学生由于不擅于梳理总结,我特别注意帮其弥补,面对他们的问题我都保持足够的耐心,从不让他们感觉到我烦,不是只给出答案,而是步步引导。我充分重视堂上练习后的方法总结;利用课堂总结培养其解题思路;注重单元章节知识点的归纳,助其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姣姣属于主动型:她阳光快乐,并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考入天津理工大学,因此主动查阅资料,向毕业班同学借考卷,错题反复做,订正本清晰工整,公式定理整理的清清楚楚并且誊写在专用本上。学习上不用老师操心,为人处事能力强,和老师沟通密切,精力旺盛,在班级担任班长。

优点是:主动思考,擅于总结,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有很好的把握,能够举一反三。

缺点是:容易骄傲,易早恋。

分析:(主动型学生占总人数的50﹪)这一类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因为老师要照顾大多数同学,而他们掌握的快,一点就通,老师虽然喜欢他们,但注意力却不在其身上。因此他们有更富裕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早恋。但他们都能够很好的掌控自己,最后大多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应对:为了避免这一类学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我就多开发一些难度大、有挑战的题目给他们,让他们更有兴趣学习,并且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学习上。也常让他们当小老师,让他们到讲台讲课,锻炼能力;并且让他们根据课堂情况给同学们出作业题。多交给他们一些事情做,不仅让他们的旺盛精力得以释放,更能够提升他们的能力,有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发展,作为教师不仅要盯着孩子的学习,更要放眼未来。

璐璐属于投机取巧型:对于自己会或者有兴趣的题目能够独立完成,对于简单的计算则可能心生厌倦,懒得写,一抄了事;对于很难的题目又解不出,懒得想,也一抄了事。她常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写作业。一旦老师对她放松了警惕,她就溜号了。成绩忽高忽低,但常在中下游徘徊。对学习的题目有自己的看法,思路开阔,偶尔有一道题全班只有她能做对,比如:“某市的出租车的计价标准:起步费11元,可行3千米;3千米至10千米按每千米2.1元计价;以后每千米按3.15元计价。如果一次乘车计费器上显示的金额为32元,那么该出租车行程为多少千米?”但是她只能说出结果,写不出过程。

高三报考的时候她选了一个冷门的专业,幸运的考上了大学。

优点是:头脑灵活,聪明。

缺点是:懒于思考,任性。

分析:(投机取巧型学生占总人数的20﹪)这一类型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事马虎,常常丢三落四。他们头脑聪明,对事情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是父母娇生惯养长大的,所以有些任性。如果觉得某个老师能力不够,就会很抵触这一学科。家庭条件较优越,骨子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毅力,学习方法掌握不良。如果不盯紧了,很可能掉队。

应对:我对这一类型的学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在喜欢那股聪明劲的同时又痛恨他们的懒惰和不思进取。我的做法是:第一,看紧盯牢,课上严格要求认真听讲不能溜号,课后作业独立完成,绝不允许抄袭。如果条件允许就给他们设计专门的题目,让他们认为老师重视他,在不受打击的情况下,却又抄无处抄。第二,为其制定明确的短期目标,防止中途泄劲掉队。第三,多变换类型题,吸引他们的兴趣,肯定其能力。第四,有意在他们面前“露一手”,让其佩服,比如有一道题是“比较和3.14159的大小”,当我写到圆周率小数点后二十位的时候,他们的眼睛瞪的大大的,此后对数学充满兴趣。

学习知识的真谛在于主动,不仅要主动用笔写,更要主动用脑去想。如果仅靠等,等老师掰开了、揉碎了,讲明了,就算掌握了眼前的题,对于未见的题型也还是茫然。天才等于勤奋加方法,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就会更自信,更有兴趣。放弃投机取巧的行为并且变被动型为主动型,多思考,这样会更自信,更加有兴趣,就会事半功倍。以上就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观察总结出的三种典型学生的特征,也许不够全面,但分类后可以有针对的加以辅导和提升能力,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这里总结出来仅供参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导。

http://

参考文献:

[1][美]丽莎·萨伯著,陈静思译.帮孩子告别不自信[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