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篇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篇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41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1

一.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创设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解和探究,教师不要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占用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的思维要正确导向,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独到见解、闪光点和积极思考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错误之处也不能随意、武断地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消思维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一系列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去积极思考,探索出有价值的数学结论、思想和方法。选用的情境要新颖、有趣、有内涵,学生通过分析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能让学生有一点成就感。

二.培养思维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1、设置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以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趋向。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不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真不错”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造思维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

四、寻求数学美打开创造性思维之门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数学美的欣赏教育,可以变抽象的高深的数学知识以形象化、具体化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灵活性。关注枯燥数学知识背后神秘而又美丽的实际背景自然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接近它,接受它,到最终热爱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求数学知识的愿望,产生发现数学真理的灵感。例如:黄金分割0.618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完美、最神秘的比例,是由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当学生了解到艺术家们在绘画和雕塑时,都是以0.618比例为标准,以确保作品达到最佳水平;一些名画的主题,电影画面的主题大多放在画面的0.618处,给人以舒适的美感。古老建筑的木匠师傅所用的鲁班尺,建造房子门与窗大小尺寸之间的比例皆以黄金分割率来计算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的实例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匀称美。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2

(大通县新庄中心学校青海大通810100)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质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质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运用“发现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方式在理论上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发现学习方式。尽管发现学习的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但是发现学习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发现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观察和猜想,自己去发现结论,并用命题形式去表述结论。运用“发现学习”的数学教学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观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通过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同时抓好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学生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通过分析和理解去把握问题的各个方面及问题实质,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前提。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通过联想、想象、猜想、推理等拓宽思路。在问题面前人们往往只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看问题,这种思维定势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这就使得在刚开始思考问题时便封锁了其他思路,所得结果也自然落入俗套而无创造性。要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必须锻炼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教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要从多角度看问题。从而获得创造性的结果。另外,要教给学生一些变向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即教会学生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等思维方式。学会了多向思维,就可以从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上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所谓辐合思维,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从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这里涉及到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能力。但是在特殊的场合或条件下,直觉选择的能力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辐合思维,直觉选择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而直觉选择能力又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重视知识经验的积累,知识经验是直觉和灵感产生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直觉能力和灵感来源于人的直觉经验,归根到底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平时养成多思善想的好习惯。一方面要教学生多思,另一方面要教学生善于想问题。善想,就要注意思维的技巧和灵活性,这需要通过教学的方式来训练。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孔子有句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是直觉的顿悟。教师要诱发学生的直觉和灵感,首先应给学生积极创设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并巧妙地捕捉和把握直觉和灵感产生的重要条件,二者是互补的,在培养工作中给予重视。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要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强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的同时,加强时间环节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所取的重要作用。同时从课堂讨论人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确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还应适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3

一、学生创造愿望的培养

任何创造都是个体充分发挥了智能因素的结果,但智能因素都要非智能因素的积极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是大脑活动整体性的一种表现,各种非“智能因素”的逐步形成,构成了一个动力系统,强有力地作用于各种“智能因素”,影响它们的活动程度和作用方向。

以前在朴素的旧知道观念下,要是听到一个孩子“智能超前”便往往认为他姜来必然有大出息,二事实不一定如此,有的甚至“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原因都在于“智能系统”与“非智能系统”并未构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结构。这就要求一个人要想真正成才,就要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锻炼坚强意志,那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愿望。

人们在参观青少年创造发明展览时,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阶段,怎样就有所发明了?接着就就应该想到,他们早就有了创造的愿望,所以心里总在琢磨并且敢于付诸实践,中小学生如果知道读书、听课做作业,丝毫没有创造的理想与愿望、那就不没有创造行动,而且他的学习必然呆板被动还缺乏创造能力。

二、成果感的喜悦

任何人都有追求成果的本能或者说因成果的取得而本能地感到喜悦,因获得成果而产生的积极情绪,这种情绪当然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他有助于成果与兴趣,理想的交替上长,即兴趣,理想促进人们取得成果,而成果的取得又反过来强化了兴趣与理想,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不仅能使个体对社会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而且做出的贡献也使个体产生一种积极的重要的幸福之感,爱迪生拥有一千零九十三项发明,,爱因斯坦有二百四十八篇著作,毕加索一年平均要作二百幅画,在诸如此类的数字背后,都存在这一个实际成果与创造热情交替上长的事实,试想一个“棋迷”如果下了十年棋而未赢一局,他还会对棋产生兴趣吗?事实上只输不赢的人根本不会成为“棋迷”。

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想象,创造的兴趣与愿望的同时,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他们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

三、信息的反馈

有志于创造的人,当然都知道学习与修养的重要性,并且也的确为此而做出了努力,但这努力究竟效果如何呢?这是不能凭借“自我感觉”来检查的,许多人就因为相信“自我感觉”因而就缺乏“自知之明”。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必须把学到的东西拿来使用,进行创造性的实践,然后从实践的结果上得到可靠的反馈信息,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4

思维是人的高级的理性的心理要素,而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的最高级的部分,它既是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产生创造性学习成果和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动力,因此,研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成为时代所趋和发展方向。结合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和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下:

1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适合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许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如,威廉姆斯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模式,吉尔福特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奥斯本・帕内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泰勒的发展多种才能的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是把“问题解决”作为创造性思维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再者就是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性,只不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于创造性教学的理解。现在有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模式中,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通常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所以通常反馈也并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相反,教师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有时适当进行点拨和启迪,择其善者而导之,有时甚至要发表相反的意见,激起学生的讨论,让学生进行批评性思维。讨论时,教师不能游离在外,应关注动态,倾听讨论,如果讨论太漫无目的,教师要把讨论拉回到问题的中心。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婴儿倾听不寻常的声音或注视新奇的物品,儿童长久观察蚂蚁搬家,在雨天挖沟引水,拆弄玩具,观察父母的脸色,提出种种怪问题都是好奇心的表现。他们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成年人的保护而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耻笑、谴责就会开始减弱或衰退。学生的好奇心也如此,如果得不到教师的保护,就会丧失对知识探求的欲望。可见,好奇心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为此,教师应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知识探求的变化情境;要善于提出难度适中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找到答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迁移、转化等方法,怀着好奇心,通过积极的观察、思考、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以这种转化发展的方式去学习,不仅易于掌握与理解有关知识,而且还会体验到发现的快乐,逐渐学会发现和探求知识的方法。

3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是自由联想或思维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形成新联系的表现。如达尔文观察到植物幼苗顶端向阳光弯曲,直觉地提出“其中可能含有某种物质跑向背光一面”的设想。这种设想在他生前始终未得到证明,但经过后人实验证实这种物质是存在的,它就是能促使庄稼、果树提早开花结果的“植物生长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应用直觉思维的方法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去进行近似合理的猜测、假想和即兴的回答,

4倡导学生多思,培养其首创精神

人要想有创造,就必须勤于思考,只有决心为人类造福,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能不断展开创造性思维、有所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像实践经验丰富的人那样去进行创造,但是这种首创精神是应该在学习中经常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和新生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教育学生对任何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树立敢于探索,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求异思维。要经常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并加以验证,那么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造性思维就可以不断地得到培养与发展。

5教育学生融入群体,增进与其他人的交往

良好的合群能力和人际关系使学生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学生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群心理也是发挥群体智力效应的重要条件。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形成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群体中成长。

6陶冶学生内在情操,提升其自我意识

一个人要使自我意识和个性获得健康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就必须很好地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一个有创造思维的人的自我意识应是系统而独立的,他不会去模仿他人,因此,促使人们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体系,对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十分必要。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求知欲是人的一种需要,一个有旺盛求知欲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探究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负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首先教师要教得有趣。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内容十分丰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趣味素材、有意穿插生动趣例,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如,在上一堂生物课时,我首先提出自然界纷纭众多的生物看起来十分平常,但仔细想想却感到神奇奥妙,饶有趣味。把学生从宏观世界带入微观世界,举出实际事例,引出生物学在国防、农业等各行各业的应用及我国的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和学习热情。特别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如何解决13.6亿人的吃饭问题,与生物科学关系密切。给学生讲解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告诉学生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

二、加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训练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从培养其流畅性入手,但不能停留于流畅性,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思路启发,引导思维换向,加倍珍视那些新颖独特的观念、设想和构思。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如,在讲解“基因的概念”这一内容时,从减数分裂—染色质—染色体—基因(Dna或Rn段)—性状,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在讲“生物结构功能”这一内容时,培养学生的变通性,例如,根据动物的功能、特性在工农业及国防等方面的应用,马铃薯可作为蔬菜、粮食、饲料、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

在野外实验实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基础,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向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独特”才是精华,如,在野外捕捉昆虫活动中,可让学生在课本方法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个人用个人独特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性。

2.加强集中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是求优求佳,而发散思维的成果绝不会是最优最佳的,它需要经过比较、评价,有所取舍,也就是通过集中思维寻求最佳方案。如,在野外捕捉昆虫时,让学生各自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达到捕捉昆虫的目的,然后集中比较谁的方法捕得多而快,再集体对照课本方法根据当地条件找出一条最科学的方法。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直接判断和决策,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大量事实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迅速作出抉择,抓住时机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直觉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快”,是一眼看出或一下子猜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人如果没有直觉思维能力,那么他对本来可以发现的创新目标就会视而不见或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如,在讲“果树剪枝”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一看到果树立即就能看到或感觉到哪个树枝该剪,哪个树枝该留,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学的理论去证实自己的判断正误。在教学中常常提出各种不合常规但含有合理因素的想法,要求学生应急回答等,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论证和检验自己的直觉思维是否正确,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鼓励创造想象,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创造想象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幻想,从而增强他们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教学试验中,我们把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且在具体操作中还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生物学能力的问题。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试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例如,在教学“生物矿质代谢”一节时,将教材中先讲知识结论后做实验改为直接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试验,通过实验再发现离子交换吸附原理,这不仅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改室内试验为室外实验,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广阔性。例如,在做“种子发芽”试验时,从室内条件移到大田环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就多了,通过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开展独立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性。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学小课题研究中,首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通过广泛阅读,扩大知识视野,触发创造灵感,其次按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原则选择课题,再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总结实验结果,撰写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概括能力和逻辑性。把一些成功的试验作为科技推广,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6

【关键词】职高美术创造性思维步骤

0.引言

近些年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有着很大的进步,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度有着加强,在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美术知识能良好学习,还要能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着要求,在具体教学中就要能充分重视,通过从理论上对学生创造性思S的培养研究,就能从理论上为实际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和步骤

1.1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职高美术教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要得以贯穿,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品质的提高,增加学生的艺术潜能以及审美能力提高。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这是和其它的教学课程有着区别的,对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艺术个性有着积极作用,每个人的审美能力不同,在创造能力上也会不同,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艺术创造能力上不断加强[1]。

职高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对高素质以及对市场需求人才的满足比较重视,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在专业理论知识上扎实的掌握,还要充分重视艺术价值观的系统化形成,以及审美观的发展。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就能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只有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加强,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1.2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步骤

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注重不同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灵感培养过程中,就要注重方法的科学性。让学生对生活能细致的观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在这些主观以及客观和视觉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在对创造素材的搜集以及整理过程中,也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这对对灵感实施修改的重要过程,将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描绘。在对素材的搜集中,可能是对简单线条的记录,有的是有着强调性的素描写真,这些都比较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2]。

2.职高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措施

职高美术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就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就能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第一,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新课程标准下的职高美术教学,要注重在教学的改革上进一步深化,对教学方法能进行大胆的创新。美术鉴赏课程中可通过和音乐以及故事和角色扮演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应用,保障学生能及时的进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加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演讲辩证法的教学活动开展,促进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能积极有效的激发,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不断进步,对学生的个性能充分体现,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有着积极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观念的转变。职高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深化,让学生向着会学的方向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能不断加强,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并要勇于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能力要加强,通对大师的一些名作欣赏,让学生在创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上充分绽放。让学生主动的接受美术教学知识,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到学习的技巧。这些层面的方法应用,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凸显,以及对教学的质量提高就比较有利。

第三,注重自我美术素养的提高。在对学生的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老师就要重视自我美术素养的提高,老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在对美术上的学习层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熟练掌握,以及美术技巧的创新应用,将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打下基础[4]。老师在美术教学方方面,在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上要注重,以及在教学模式创新上能充分重视,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对学生的美术教学。

第四,对美术教学的环境优化。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就要能充分重视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构建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能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比较有利。美术教学课程中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全面性的学习,对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打下基础。

第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措施实施。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5]。教学评价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评价实施中,要充分重视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不足之处,然后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以及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也有着积极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职高的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创新实施,还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层面能不断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在通过对职高的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能有助于美术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也有着积极作用,希望能借助此次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全新.探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

[2]颜晓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04)

[3]张小萍.职高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02)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7

科学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它选取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科学实验都非常感兴趣,都想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设计科学实验,探索形成某一科学现象的原因与结果是什么,这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笔者就以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不翼而飞的水》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科学问题学生提,激发学生创造兴趣

核心教学片断一:

师:老师估计许多同学都在家烧过开水,那么你们在烧开水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现象,心中又有什么疑问呀?

生:我在烧开水时,看到有许多白雾从锅里冒出来,不知这些白雾是什么东西。

生:我在烧开水时,当水开的时候,水壶就会鸣笛。老师,为什么水壶会叫呀。

生:老师,在水开的时候,温度是多少呀?我的手都不敢碰到水了。

生:在烧开水时,水开了为什么会翻滚呀?还有许多气泡冒出来呢。

思考:

学生只有对创造产生兴趣了,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造性思维过程当中来。也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兴趣,学生就不可能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激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创造兴趣呢?有的教师认为通过多媒体的光影技术来激发兴趣,有的是以某一科学现象的释疑来激发。这些激发都是借助外力来实现的,它总是伴随着教师预设的影子在里面。笔者认为,只有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一个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当中,对某一种科学现象产生了疑问时,那么就可以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提高他们创造兴趣。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及时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质疑问难,并表扬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当中,去观察、去实验,启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就比如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烧开水的经验,提出平时没有在意过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在这些疑问的引领下,对水的沸腾现象有一个非明白不可的欲望,然后迅速投入到实验研究过程当中,再通过实验来解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科学实验学生选,尊重学生创造水平

核心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针对烧开水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答疑呢?请你们根据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自主设计一下实验,然后来探索水沸腾时的一系列问题。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实验要保证水可以在短时间内沸腾。大家可以先小组讨论一下。

生:教材中安排的是让我们用烧杯来做实验的,我们认为烧杯要装的水多,不容易把水烧开,所以我们选用试管装水来进行烧水实验,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了。同时,由于试管的口比较少,也利于我们观察。

生:我们在课前也做过类似的实验,认为可以用烧杯装水来做实验,只不过要选用适量的水,不能太多,因为太多烧开的时间需要长,也不能太少,因为太少了不容易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最好装40毫升左右的水。我们还可以调整酒精灯火焰,拉长拉粗灯芯,让火头大一些,也可以保证烧开水的时间不会太长。

思考:

在各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经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但是在落实真正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新课标精神时,在很多情况下都带有教师的影子在里面,学生是在教师的安排之下的主体活动,这种主体是一种假主体的行为。而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受到别人的左右时,他们往往不能够自由地打开自己的思维,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在这样情况下很难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真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活动的,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方式与策略由自己说了算。这样,就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科学经验水平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索方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才能有恒心、有决心完成探究任务。

比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笔者没有让学生统一按教材的实验器材与方法进行实验,而是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寻找到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实验方法。结果,学生寻找到不同的方法,最终的实验效果也非常理想。如果我们严格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安排进行实验的话,那么学生的实验动力是外加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势必影响学生的探索兴趣,很有可能达不到最终的实验目的。

三、科学结论学生探,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核心教学片断三:

教师给每一个实验小组发一个实验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将要探索的内容进行填写。(师出示实验记录表)

思考:

这样的表格是一张空表,笔者并没有设定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的那样,研究每一个时间段烧杯中水的温度,从而得出沸腾的水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度。这就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创造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探究课题进行填写。结果,有的学生选择的实验内容是研究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的情况,有的学生研究的是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等等不一。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禁锢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就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8

一、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使学生能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逆向、纵向、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唯有“发散”,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从不同方面去思考,才能深刻地理解、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题的讲解应该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即条件发散、过程发散、结论发散,强调思维的发散,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目,由于其内在规律或思考的途径不同,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在例题教学中,可叫学生先做例题,引导学生广开思路,探求多种解法,然后教师再给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法的优劣,找出最佳的、新颖的或巧妙的解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利用作平行线来证明,方法达七、八种之多,也可以用面积法证明。其中以面积较为巧妙别致。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而应向更深层次探求它们的内在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可以看出,对数学问题的回味与引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处理问题,增加学生总结、归纳、概括、综合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

二、常规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往往习惯于正面看、正面想、正面用,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新问题面前,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负迁移,作用是消极的。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寸步难行,所以,在重视正向思维的同时,养成经常逆向思维的习惯,“反其道而行之”,破除常规思维定势的束缚。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呢?一是重视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逆向教学;二是强调一些基本方法的逆用:从局部考虑不易,是否能整体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好办,考虑特殊情况;前进有困难,退一步如何;正面入手分类太多,对立面如何;“执果索因”与“由因导果”两方面寻找解题途径;直接证明不行,则考虑用间接证法等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首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从正、逆两个方面去理解概念。其次,从正、逆两个方面去掌握公式、法则和定律。数学中的许多公式、法则和定律都可以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既可以用左边的式子替换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右边的式子替换左边的式子。最后是在解题中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当常规解法出现情况比较多,而其对立面情况又较单一时,采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则解题思路更清晰明了。如,当m是什么值时,对于两个关于x方程x+4mx+3-4m=0,x+(m-1)x+m=0至少一个有实根。如果从正面求解,会出现三种情况,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而考虑其反面“两个方程都没有实根”。然后求得补集,解法很简洁。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揭示本质,弥补了正向思维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三、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一个想把数学作为他终身事业的学生必须学习论证推理,这是他的专业也是他那门科学的特殊标志;然而,为了取得真正的成就,他还必须学习合情推理,这是他的创造性工作所赖以进行的那种推理。”在训练逻辑思维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逐步学会猜测、想象等非逻辑思维,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不必由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可设计学生自主活动,尝试发现,大胆猜测的过程。让学生观察(a+b),(a+b)和(a+b)的展开式,从而探索(a+b)展开式的规律,然后给予严格的逻辑证明。如果直接给出公式结论,也能达到记忆的目的。两种处理方法,看似一样,实际效果则大相径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引导学生经历了由直觉发现到逻辑证明的科学家对问题的解决过程,极大地诱发了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很多著名的数学定理就是经过先猜想后证明得出来的。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指出的:数学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学生的猜想、直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只要其思想有一点可以借鉴的地方,就要鼓励、支持,保护学生大胆探索的精神,并把它引导启发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上来,切不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挖苦、嘲笑,扼杀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

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通过直观因素来解决抽象问题,进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的训练,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观察力和概括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无疑有莫大的促进作用。

五、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不行。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篇10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靠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能否解答美术知识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动用美术思维技巧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其广度、深度上。其外化表现主要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状态———也就是美术的思维品质上。因此,美术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通过美术思维品质来体现。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对具体美术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平面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以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深刻性水平高的学生,在美术创新活动中,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准确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善于抽象、概括、分类和推理,知识与技巧系统化水平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大。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不是那么深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利用教学透视知识的契机,不仅分析了有关“视点”、“心点”、“余点”及视平线上、下的正六面体或圆柱体的透视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这样便解决了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中出现的“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为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美术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在美术思维活动中,思考的方向过程与思考技巧的即时转换水平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灵活性水平高的学生,思维流畅,富于联想,掌握较为丰富的美术思维技巧,具备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兼容的、富有目标跟踪能力的特性,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以及扩张与压缩变换,机智灵敏,能合理选择绘画方法。例如,在教学“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一课中,由于笔者教学是开放、民主和谐的,很多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展现。意象型、抽象型、具象型等各种不同的标志,充分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说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心钻研,以学生为主体,就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美术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的,是充分体现个性特征的“创造”性活动能力水平的集中反映。虽然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别于美术思维的创造性,但这种区别只体现在思维成果上,两者的思维过程本质一样,具有独创思维的学生,发散思维水平高,求异意念强烈,想法新颖有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性绘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创作的内容就与众不同,且绘画形式独特,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二、重视生活实践,激发创造潜能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有创造潜能的人会激发相应的创造动机,从而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平时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说明,我在此提到的写生也包括速写、默写等。尽管由于学校的时间、设施、教具、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我还是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上好写生课。

在课题安排上,我尽量安排实物实景写生,避免过去那种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范画和书的图例来画,离开了“样子”就一事无成。如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就让学生进行校园风景写生;让学生对镜子画自己的肖像,画自己的手,画静物,画生活学习用品等,画自己身边人或物,有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校美术组的学生走出校园,面对家乡的风景,进行自然写生。

通过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收获,这样既重视了生活实践,又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三、设计发散与开放,培养创造才能

大凡创新,总不满足于现状,不依常规,常依赖于发散思维对已给出的问题材料,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甚至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去自由思考,任意想象。发散量越大,开放越丰富,创见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就必须十分重视发散与开放题的训练。

1、开拓思维发散点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认真设计、精力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散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或发散点。以下发散点供参考:

(1)知识点发散:美术课中也有不少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说出理论依据,以理论指导实践。

(2)语言发散:对同一体裁的绘画,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3)图形发散:让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创设平移、翻转、割补等多种思维。

(4)空间发散:绘画中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绘画的形式是将立体的东西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5)方法发散: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贯穿渗透到课外去,经常设计一些发散题让学生自已去尝试。这些都是“开放搞活”的必由之路。

2、设计美术开放题

美术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往往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开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对条件的开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冲破常规。同一内容的绘画要求以速写、素描、色彩等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或者就某一画种,采用写实、夸奖变异等不同手法去表现,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2)通过对成果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