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十篇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十篇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18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1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a)-137-02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要求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

为达到上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回顾近年《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实践过程,调阅教研室多年上课后的师生评语及追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反馈信息,结合本学科当前的教学工作状况,广泛阅读他人已发表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经验,总结以往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肯定的地方,拟采百家之长,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1大学课程的时间设置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专业课程在多数院校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才开始学习,但其内容涉及到许多《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的基础知识,而《高等数学》则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其后几年的课程均很少涉及[2],这样就造成多数学生对一些高等数学基础知识的遗忘,尤其对那些原来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药代动力学部分中大量的公式推导,感到既抽象难懂,又枯燥乏味;另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本身安排的学时就很少,教师课堂上没时间为学生补习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部分学生学习上感觉困难。因此,建议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召开基础课代课教师与相应专业课代课教师的座谈,明确专业课中需要基础课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进而在时间上两者相衔接,尽早让大学生学习过基础课后,即开始相应专业课的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基础课知识的巩固,也为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不必对相同内容进行重复教育,从而节约教育资源。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本院自从2004年在本科药学专业开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以来,全部采用powerpoint课件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可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作用机制简单化,同时辅以鲜明、生动的动画,总体上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也使教师从整节课的“写写擦擦”中解放出来;但从听课教师及学生的反馈中也发现不少问题:①个别课件制作的质量问题,如非关键字过多;内容摆放位置不协调;字体大小、颜色对比不合适,动画制作质量参差不齐等;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主导作用的减弱,由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部使用powerpoint课件,个别教师甘于居于幕后充当“配音演员”的角色,缺少了形体语言的表达,给学生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使得师生的互动及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的降低;③不同教学内容应采用适宜的授课方式,如教材中生物药剂学部分关于不同制剂在体内、体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多为文字性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课件教学,以动画对药物的体内过程进行生动的演示,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药代动力学部分,由于存在大量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中,采用powerpoint进行授课,同时利用excel中作图及计算功能缩短公式的推导和计算时间,由于屏幕尺寸的限制,致使公式推导的过程前后无法连贯,个别学生反映课件显示速度过快,思维跟不上。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药代动力学部分的教学应在excel辅助计算的基础上,结合文献[3]提供的方法“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由板书逐步讲解其中的推导过程并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慢慢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把握其来龙去脉,放映的课件中只清晰地列出重要的中间公式及最后的结果”进行教学,或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④多媒体课件的广泛应用,使部分教师其他方面的教学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制作powerpoint课件,尤其其中的动画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教学中其他教学方式的较少应用,致使部分教师对板书、教案及教学笔记的书写与更新、学生思想动态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应提高对教师多方面的要求和考核,使之各方面的水平不断提高。

3实验部分的教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是实用型人才教育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课题设计、操作技能、论文写作和课题汇报的能力。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3.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采用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验证以往的实验结果。对于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前,教师围绕实验内容提出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实验内容,熟悉相关理论和实验步骤,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教师随机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当然,学生也可自由说出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实验中,学生不一定非要按课本或老师要求去做,可以有自己的主张和创新,允许学生实验失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成员不得擅自提前离开,要逐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心得,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实验中的观点和注意事项,对实验成功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只要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的有条有理,同样给予鼓励。

对一些实验前的教师演示性实验,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可借鉴文献[3]的方法,实施全程录像,录像中用一些特写镜头将实验操作的难点表现出来,学生就可清晰地看到每一个操作步骤;另外,学生如果对某一部分不理解,可以对这部分重复观看,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这样就减少了复杂的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3.2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涵盖了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分析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以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i期实验室为依托,把接到的横向课题按实验要求对学生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按照科研的一般程序,在学校图书馆或系部电子教室自行查阅相关文献,按照拟定的格式和目录,以其所学尽力撰写研究者手册、实验方案和知情同意书,选择较优者在全班公开讨论,对一些大胆的设想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对其可行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又可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受试者筛选期间组织学生参与和见证健康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和身体检查等各环节,从参与实验中更清楚地认识受试者的入选、剔除的条件;样本采集过程中,分批组织学生参与受试者的管理、监督服药、样本采集、样本的分离及受试者的监护工作;样本检测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实验条件的摸索、样本的预处理、进样分析等;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生成统计报告;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最后制作幻灯,要求学生随机个别汇报,师生共同评定;最后,要求主要参与者撰写科研论文,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版面上发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注意的事项、报告的撰写和科研论文的写作及汇报,目前已在学报的大学生园地上发表了“阿奇霉素分散片生物等效性评价”等科研论文2篇;并且学生从幻灯片制作、课题汇报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教师授课的艰辛,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偶尔的出现小瑕疵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经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后,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3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从去年开始,本院对药学学生实行导师制培养,就是每个教师都要从班级里随机抽取数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各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先把自己的研究情况介绍给大家,然后分发材料,让学生逐渐熟悉研究内容并跟随教师或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实验技术,聆听硕士生的课题汇报,再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下载相关文献,反复研读,初步掌握基本的科研思路和实验方法,然后自己选题或根据教师的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相互学习、共同讨论,促进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的交叉,同时学生的热情、无拘无束,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不断激发教师的灵感,为其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4讲授例题与作业设计

药代动力学部分涉及大量的计算,必须通过不断的计算演练,才能熟练掌握各药代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解题思路,因此,例题与作业是课程设计中的必要部分[4]。对于典型例题讲授时应着重于解题思路的点拨;其次,可选择《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配套的习题集,选择其中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题目进行讲解,也可给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布置一些作业。下次上课时,先行提问,再相互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考核工作

5.1理论课的考核

目前对学生的理论课的考核,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闭卷式考试来进行,但闭卷考试因限于考试篇幅和难度的需要,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能力,而考察理解与应用能力的题目相对较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只是片面反映学生的短期记忆能力。文献[5]所介绍的半开卷考试的考核方法,一方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注重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值得借鉴。

5.2实验课的考核

为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实验课的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实验课的考核内容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的撰写及实验内容的回报等,尤其对整个实验过程中那些表现突出、有独到观点的学生,要求教师应记录在案,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总之,本院从2004年开始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这门课程以来,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虽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今后一定努力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以生为本”,博采众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景荣荣,张文祥.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数学应用案例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380-381.

[3]郭波红,金描真.多媒体课件在生物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8,5(10):91,158.

[4]邹豪,陈琰,鲁莹,等.药物动力学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3):226-227.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2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3

关键词: 药物;动力学;中药

  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等方面都与药学领域中的生物药剂、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及分析化学等具有密切的联系,从而带动了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

1 药物动力学的概念

    

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方程定量地预测这些过程的性质的一门边缘学科。药物动力学作为一门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药物体内动态变化过程的科学,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

2 药物动力学在中药剂型筛选中的应用

    

药物需制成适宜的剂型,通过一定的给药途径作用于机体,才能发挥临床疗效。中药药物动力学是将药物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药,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中医中药理论特点,研究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对指导临床用药,阐述组方原理,制订合理的制备工艺,评价制剂质量以及研制新药均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展[1]。中药药物动力学在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研究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为筛选优良剂型提供了较为可信的量化指标。相信随着中药药物动力学方法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科学模型的深入研究,中药复方体内过程和作用机制会被更科学的语言来阐明,将开发出更多优良的中药药物新剂型。

2.1  血管内给药剂型血管内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内,无须机体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具有起效快、效应强的优点,临床上应用广泛。静脉给药有推注和滴注两种方式,剂型有注射剂和注射用粉针等。中药注射剂是中药新剂型,有关药动学研究有许多文献报道。徐凯建等对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剂型虽然不同,但给药后的血清药物浓度曲线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双黄连气雾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剂型,可与注射剂结合使用,甚至直接取代双黄连注射剂,不仅方便患者使用,而且减少其副作用。何心等[2,3]对黄芩苷及其在双黄连粉针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发现,黄芩苷无论是单体还是粉针,消除极快,生物半衰期均较快。何心等人的工作是对双黄连剂型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为黄芩苷及其制剂的剂型选择提供了一个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参考。

2.2  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使用剂型上有近10种。近年来有学者[4]提出“中药胃肠动力学”,试图结合“中药血清药理学”来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处理,解释中药作用的机理,理论上有所创新。同时,国内学者大量报道了多种口服剂型筛选的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情况。居文政等[5]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到滴丸的峰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此外,颗粒剂、水煎剂、胶囊剂、丸剂、口服液等均有大量关于药动学方面的文献报道[6~10],为以后的剂型优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3  经皮给药剂型经皮给药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是古老的给药方式之一,既可用于治疗局部病变,也可用于全身疾病治疗。经皮给药剂型可延长作用时间,避免口服给药发生的肝脏首过作用及胃肠灭活,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而且使用方便。但经皮给药剂型由于皮肤的屏障性能,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治疗全身疾病的剂型筛选上,药动学研究必不可少,近年来,在这方面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王建明等[11]对苦参总碱贴片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HpLC法,以血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浓度之和计算药动学参数。实验中发现,增大给药面积,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的血药水平,因而可通过给药面积来调节血药水平,这具有区别于口服给药的独特优点。

2.4  黏膜给药剂型黏膜给药是指药物与生物黏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给药方式。给药部位可以是口腔、鼻腔、眼、直肠、阴道等,剂型可以是片剂、膜剂、栓剂、气雾剂等,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高,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新剂型。利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评价黏膜给药,考察其体内过程,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杨时成等[12]对不同眼用剂型中秦皮苷的兔泪液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缓释眼膜、速释眼膜和滴眼液中秦皮苷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平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速释眼膜和缓释眼膜的aUC与剂量的比值分别为滴眼液比值的1.66和2.55,且缓释眼膜4h后仍可测出秦皮苷。因此,由于缓释眼用药膜在眼内能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因此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疗效,显示出缓释制剂的优越性。

3 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阶段中的应用

    

在进入临床试验后大约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由于其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功亏一篑[13,14]。因此如何让药代动力学尽早介入到新药的研发过程,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即帮助发现药代参数不理想或代谢特征不佳的候选化合物,从而缩短药物开发时间,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药物在开发后期由于药动学行为不佳而被淘汰的问题,目前已有人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过程,提前对药物的aDme性质和毒性进行预测评估,遵循“不行即止,降低成本(failingfast,butfailingcheap)”的原则[13],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15~18]。

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一般包括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discovery)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optimization)两个阶段。先导化合物的产生可有多种途径,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如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体内活性成分以及矿物质有效成分组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合物库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如与疾病有关酶系的底物、受体和配体等基于生物大分子例如核酸、酶、受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而进行的分子设计,基于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小分子作用机制而进行的分子设计等。然后对得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或者进行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从而得到需要的候选化合物。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4

关键词:药剂学;基础研究;研究现状;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55-02

药剂学是药学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我国新形势下药学科学和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药剂学资助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靶向制剂、控释制剂、透皮给药系统以及药物稳定性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剂学在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研究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通过探讨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和基本思路,对我国药剂学的基础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1目前药剂学基础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1.1口服药物缓控释系统:日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已突破过去十几年的诸多限制,设计原则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观念性改变。已有更多类型及特点的药物被研制成口服缓释控释系统,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如缓释给药系统的处方设计、释药动力学特征、新的控释材料、制备工艺技术、体内过程、抗生素药物缓释与细菌耐药性产生速率及强度的关系、药物首过效应产生的机制和条件以及它们的抑制等。今后的缓释及控释制剂将朝着提高药物治疗指数的方向发展,选择疾病需要的释药速度、释药时间和释药部位,建立疾病状态下的药理学、药效学与药剂学的相关性。

1.2粘膜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粘膜作为全身吸收药物的途径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日腔、鼻腔和肺部三种途径的给药。剂型的选择及处方的设计极为关键。提高载药量和粒子粘附性、控制粒径大小和密度进而控制药物沉积部位,非活性辅料对活性成分的必要吸附和有效分离、空气流体动力学的研究、粉雾形成技术和吸人装置的研究、鼻腔及肺部粘膜生理病理及长期毒理研究等均是于一分重要的作寻找新的透皮促渗剂、透皮技术和新型透皮给药载体是研究的重要课题。药剂学对促渗剂与皮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构效关系研究在指导优良促进剂的发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脂质体、微乳等的研究包括这些载体与皮肤角质层的融合、穿透、扩散、释放等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透皮学说。引人注目的尚有各种物理方法的研究,如变形传递体、离子电渗技术、激光促渗技术、放热法促进透皮转运、电致孔技术、超声促渗透技术、高压技术、生长表皮尤损技术角质层微破损技术、前体药物等。

1.3靶向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是药剂学及临床治疗学研究的热门领域。通过近年的探索,对靶向给药系统的靶向机制、制备方法、特性、体内分布和代谢规律等都有了较为清的认识。但是还存在主动靶向或特殊部位靶向、体内转运及代谢动力学模型的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不少问题需要深人研究。脑靶向、血栓靶向正在成为除肿瘤靶向治疗以外热门的靶向研究领域,通过克服亲水性分子和大分子等难以透过的血脑屏障达到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研究的策略包括特殊载体转运吸附介导一糖蛋自一外排泵的抑制经鼻腔途径传输脑靶向前体药物。但实现脑靶向给药的难度十分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4智能式释药系统:智能型释药系统能针对治疗疾病的需要释放药物,代表了今后新剂型发展的一个方向、从分子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的深度更广泛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体内外调控机制,研究理化性质能受体内外一定因素调控从而调控药物释放的载体材料或载体材料的组装。例如,脉冲式释药系统可以利用外界变化因素,如磁场、光、温度、电场及特定的化学物质等的变化来调节药物的释放,也可利用体内环境因素例如、酶、细菌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自调式释药系统是一种依赖于生物体的信息反馈自动调节药物释放量的给药系统,例如离子电渗原理设计的血糖监测-胰岛素反馈定量释放装置。

1.5功能高分子材料:在各种药物传输系统中,高分子材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用于释放速度的控制和调节,也有助于药物的靶向传输。温敏型高分子作为智能化给药的载体是继敏感材料后的又一个研究热点。可生物降解性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注射剂或埋植剂的开发方面更为引人注目。高分子胶束作为新型纳米靶向给药系统是功能高分子的又一新应用。载药胶束属于自组装纳米粒系统,具有长循环、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增强细胞膜渗透、可脱水贮存及自然水合等突出特点。

1.6生物药剂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不断发展与更新,成为药物传输系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药物吸收研究中,肠道细胞吞噬与微粒系统特征的关系、p-糖蛋白(p-gp)的药泵作用和多药耐药逆转剂的应用、用可逆地,特异或非特异地增强药物胃肠道透过性的吸收促进剂,促进药物的吸收及机制等,以及预测吸收的数学模型等有较多研究。为提高多肤的生物膜透过性和抵抗酶降解通常可采用酶抑制剂、促进剂合用的方法。将多肤及蛋白类药物包裹在脂质体等微粒载体或进一步用聚合物修饰有利于药物的稳定、减少胃肠道酶的破坏、增进吸收。研究小肠细胞膜及细胞间载体、紧密连接通道的分子结构及空间构象,指导药物设计及载体设计,建立一等细胞培养模型和预测药物吸收及机制是近年来药物吸收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如果以细胞表面标记物,如糖、外源凝聚素、半抗原和抗体等介导吞噬作用的配体作为运载工具携带治疗用的药物,就可以被转运到具有专一性受体的器官或组织中发挥作用。其他如准确阐明新剂型的药动学数学模型、微透析、人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在药剂学领域中有重要应用。

2对加强我国药剂学基础研究的一些建议

2.1加快研制口服缓控释制剂:口服制剂在申报的新药中约占三分之二,所以应该从量大、面广的制剂入手,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方便病人,更主要的是能较长时间维持血药浓度的稳定,防止药物浓度波动过大而出现不良反应或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据有的专家预测,3~5年内将有一大批缓控释制剂申请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但需很好组织引导,防止出现某些品种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高水平的缓控释制剂(如渗透泵制剂、微孔包衣膜控释片、复合微丸胶囊等),除了有良好处方设计之外,还涉及到原辅料、生产工艺和专用设备的配套问题。有些工艺技术要组织攻关,有些设备可能要引进,所以要择优支持少数单位,分工合作,集中力量首先攻克几个品种,而后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品种,并以技术转让方式逐步推广。

2.2积极开发透皮吸收制剂:透皮给药不仅克服部分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的问题,而且采用控释系统还可以达到长效的目的。目前已报批生产的除上述两种药剂外还有东莨菪碱透皮贴片,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透皮制剂也在加紧研制,可以说,在控释透皮给药系统研究与开发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透皮制剂的开发还可带动各种膜聚合物、压敏胶、背衬材料和多种促渗剂等基本药用材料的研究,新型透皮控释制剂的研究还可以为传统硬膏剂和软膏剂的改进与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新技术与新材料的支持,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新制剂。

2.3有选择地支持靶向制剂的基础研究和开发:靶向制剂是最新一代的给药剂型,由于药物是在靶部位释放,可以提高靶组织的药理作用强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应,所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被动靶向制剂是将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上,通过局部毛细血管的阻留而实现定位释放。这方面国内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将抗癌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颗粒上可以达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释放作用,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之外还没有开发出一个新的制剂。主动靶向制剂是利用抗原2抗体或受体等分子亲和作用将药物定向分布在靶组织或靶细胞内。目前国内进展最好一个项目是第四军医大学研制成功的同位素碘标抗体,对原发性肝癌有很好的靶向性诊断与治疗效果,已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2.4重视粘膜给药制剂研究:粘膜给药是诸多新剂型发展中的一种,它是以机体各部位粘膜为给药途径,通过粘膜吸收药物直接进入循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由粘膜给药途径很多,可重点开发鼻粘膜给药制剂和口腔粘膜给药制剂。

2.5加大辅料开发的力度:药用辅料对制剂新品种的开发及制剂质量有重要影响,据统计美国药典22版共收载药用辅料多达360种,但美国上市的药用辅料多达1000多种。我国药典仅收载数十种,上市者不过百余种,且型号、规格不全、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呼吁决策部门制定倾斜政策,支持优质辅料的开发,选定几家药用辅料的生产厂作为定点厂,通过专家立项、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优先开发国内急需、科研和生产单位要求迫切,预期需求量大的辅料。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5

摘要:目的研究四逆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药物累积法观察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的毒性效应。结果在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后,动物的死亡率不同,反映出不同大小的毒性效应。结论制剂的毒性效应在大鼠体内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其药动学参数C0,V,Kel,t1/2,aUC,CL分别为3520.062mg・kg-1,1.53406kg・kg-1,0.74356h-1,0.93201h,4734.1h・mg・kg-1,1.14066kg・kg-1・h-1。

关键词:四逆汤;药物累积法;药力学参数

生物效应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积法、微生物法)对中药药动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药成分复杂难以定量的困难,对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明确其体内过程、阐述其组方原理、制订质量控制标准、研制开发新产品及合理评价药效等具有重要意义[1]。四逆汤是张氏《伤寒论》中名方,由制附子、干姜、炙甘草三味药组成,组方精简,疗效显著,为古今中医临床常用方[2]。本文将采用药物累积法研究四逆注射剂的毒性效应的药代动力学。

1实验材料

1.1实验用药制附子、干姜、炙甘草,购自清平市场,并经中药鉴定教研室鉴定为药用正品;四逆注射剂,由微生物制剂工艺研究室研制,并经过初步质量检查及药效学研究,证明符合有关规定并具有较好的强心作用。

1.2实验动物SD大鼠,体重180~220g,雌雄各半,由广东省卫生厅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实验方法

2.1LD50的测定及对数剂量-死亡机率单位曲线的制备经反复预试,确定其致大鼠全死量Dm=22000mg・kg-1,致全不死量Dn=17000mg・kg-1。取180~220g的SD大鼠3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7组,分别按22000,20900,19900,18900,17900mg・kg-1(r=1∶0.95)尾静脉注射给药,观察7d内各组死亡率。结果见表1。

表1四逆注射剂不同剂量与大鼠死亡关系组(略)

将表1中的数据用改良寇氏法进行计算,求得LD50=19340.27mg・kg-1,其95%可信区间为18719.32~19985.27mg・kg-1。以制剂中含附子药量作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单位曲线(Dp直线)。见图1。

图1Dp直线其方程为Y=38.3919X-139.3713,相关系数r=0.982

2.2累积法药动学研究经预试,确定实验给药量以附子生药量计为5400mg・kg-1(相当于LD15.2,制剂18000mg・kg-1,)。取170~200g的SD大鼠49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7组,分别按所确定剂量尾静脉注射给药,在第1次给药后,分别于1.5,2,2.5,3,4,6,8h第2次给予相同剂量,观察7d内动物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查出相应机率单位,并由Dp直线计算出相当的附子体存量,按t=DD0式(1)计算体存量,式(1)中D为相当剂量,D0为第2次给药剂量。结果见表2。

表2药物累积法大鼠体内附子体存量组别(略)

2.3药动学参数计算将实验时间及所得对应的乌头生物碱体存量用mCpKp药动学软件在586兼容机上进行处理,拟合药时曲线并将各种模型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相关系数最佳及aiC值最小者定为四逆注射剂中乌头生物碱等总成分的正式药时曲线。结果表明:该药总成分在大鼠体内呈一级动力学消除,符合静脉注射后的开放一房室模型(R=0.971S=0.0573)特征,所得各项药动学参数如表3。拟合药物体存量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方程为:C=0.25531e-0.60965t式(2)。

表3药物累积法所测四逆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参数名(略)

3讨论

3.1实验的创新性与意义本研究对四逆注射剂进行毒性药动学研究,对于开发研制四逆汤的新剂型,更好地指导临床按不同途径给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3.2实验动物的选择一般中药制剂的毒性较低,急性毒性实验常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本实验中选用大鼠,因为:(1)本制剂的一定剂量即可以使大鼠致死;(2)为了与血药浓度法及以后要进行的血清药效动力学方法保持动物一致,克服不同实验方法的动物种属差异;(3)为了克服动物不同种属、批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差异,本实验由广东省卫生厅实验动物中心购买了同一批次SD大鼠进行研究。

3.3实验方法的选择一般认为,药物累积法适用于含有毒成分中药制剂的研究。本制剂中君药制附子中的乌头生物碱既是有效成分同时又具毒性,适于进行此法的研究[4]。

3.4实验用药量的选择在LD50的测定中,发现动物对四逆注射剂在一定剂量(如17000mg・kg-1)时耐受力较强,给药速度、环境温度对动物的影响较小,而大于此剂量(如18900mg・kg-1以上),给药速度、环境温度的改变即可引起动物的死亡,因此,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在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会影响到Dp直线的准确性,从而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本课题中,经过反复预试,确定了累积法18000mg・kg-1的给药剂量,仅相当于LD15.2,而未采用文献报道的1/2LD90量[3],选择给药最短时间间隔为1.5h,是为了避免微小的剂量改变等因素及体液在短时间内骤增而影响心脏功能,从而导致毒性的明显变化,保证结果的真实和可靠,减少其它因素引起的动物死亡。

3.5方法学讨论药物累积法不拘泥于中药制剂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可以较方便地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单一时量关系,模拟其表观药动学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也可以为建立中药制剂的pK-pD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该方法同时忽略了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及首过效应对动力学过程的影响,且此法的研究只可能用动物进行,无法明确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参考文献

[1]周莉玲,李锐.中药制剂的动力学研究探讨[J].中成药研究,1986,8(1):3.

[2]陈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24.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6

【关键词】校企联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我国医药工业将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对药物制剂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制剂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一、药物制剂专业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

从近几年产业对药物制剂专业的人才需求来看,优秀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短缺,产业急需大量有实践经验和开发能力的应用型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医药制造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为寻找医治危及人类疾病的药物和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医药产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对药物制剂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需要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既精通制剂工艺,又擅长制药设备的制造与维修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的教学内容难以符合药物制剂专业为制药业、药品流通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所设药物制剂专业大都偏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实际应用存在严重脱节现象。我国医药企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很突出,其中生产一线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医药生产企业的制药设备现代化程度高与药物制剂专业实验室实验制剂设备陈旧之间的矛盾;由于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相关工作经验与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制剂专业不相适应,传统的药物制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对药物制剂人才的需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质量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脱离行业发展的市场需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与企业交流探讨不够;(2)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突出,学生动手、实践机会不多,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3)师资建设跟不上教学需求。教师更新知识的速度跟不上产业的发展,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引导学生创新思考的能力;(4)学校与企业结合不够,学生到企业实习困难,难以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及工作经验。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合格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对药物制剂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并付诸实践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校企联合培养药物制剂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1.校企联合办学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药物制剂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提高我国药物研发与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技术水平,增强我国制药工业实力,赶超发达国家制药工业水平是高等教育药学院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各应用领域的技术突飞猛进,与高校的不符合社会的实际应用,内容陈旧的理论教育矛盾渐现突出,大量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大量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等教育与企业结合、与市场经济结合是必然的选择,高等教育与社会实际生产的再次结合,不再是形而上学,而是有机的结合,不是人为的结合,而是“自愿的”、水到渠成、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结合。高校的出路就要自然而然地选择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适应社会,面向社会,面向应用与企业联合。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也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创新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社会对人才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就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高校努力探索的课题。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校企联合培养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药物制剂是研究药物的制剂设计、制备理论、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与药品实际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对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多年来,药物制剂实践教学一直沿袭传统形式。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主要完成一些基础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进行检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照方抓药”,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无法融教、学、做于一体,也无从体现工学结合,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合格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对药物制剂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研究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3.校企联合培养是增强高校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的需要。学生的质量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只有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校,将有负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最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固有的职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创新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积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面对竞争的必然选择。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高校联合企业的能力,反映了其办学能力的大小;增强办学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就必须增强其联合企业的能力。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校企之间开辟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渠道。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践教学的实施等,最大限度地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质量与企业要求的一致性。校企联合培养是增强高校办学能力的需要。

三、校企联合办学相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

1.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课程体系。在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专业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进行改革;在满足教育部制定的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利益共享”校企合作原则。将企业需求纳入培养计划,即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岗位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作为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需求修订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根据在企业实习的计划和要求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同时根据企业特点设置新的课程和人才知识结构特色,形成一个基础扎实、知识新颖、结构合理、理论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有特色的性的新课程体系。以校企共享资源为平台构建药学结合模块化创新课程体系,利用学校强势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借助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产教联姻,形成“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企业促专业”紧密合作的经济实体。

2.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全程实施。校企双方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研究,确立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性质与内涵,人才培养计划,探索校企联合培养药物制剂专业应用人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教育新模式,探索出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药物制剂技术人才的方法与途径,解决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需求及教育部专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药物制剂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双方共同执行新的教学计划、技术培训计划和实习计划,研究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规划,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和实习教学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全程实施。

3.校企联合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为建立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药物制剂专业学科,培养了一支既懂药学知识又具有扎实制剂技术知识的师资队伍为适应跨越式发展和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造就一支既具有应用性人才培养能力,又具有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应用性教师队伍,以学校师资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依托,组建服务于企业、学校的“产教结合”教学科研团队。学校“双师”优势与校企产品开发相结合,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学校要构建教师的教学业绩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研产结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所教课程,针对性的选择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鼓励教师主动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将参与企业实践的成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和年度考核的评价内容之一。制定相关的合作章程,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学校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优选权、保证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学历和业务进修给予支持:企业保证给予学校技术、设备、人员上的支持,保证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保证提供学生实习,就业的机会。制定相关章程,签订协议,形成契约机制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共同育人”目标的实施。校企合作是加强“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总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资源最优化配备极具现实意义的方式,而要走出校企联合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坚持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组织保障与制度保障相结合、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品质培养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多方调研,科学定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方共赢,为社会发展培养多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康敏,刘光明.校企合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07(2)

[2]刘霁堂,陈丽莉.高校与企业合作技术创新模式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3]马廷奇,杨元妍.以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7(3)

[4]罗文华,邱家学,林英战.Gmp实训模拟系统[J].药学教育.2007:23(6)

[5]张永敬.加强医药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质量医药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6]张炳生,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

[7]雷庆,赵闵.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7~15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7

论文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医药学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法学,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

3.1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研究[1]。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如毕惠嫦[2]研究了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Ⅱ_a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艾路等[3]对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陈勇[4]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

3.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单体,无法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有效成分含量,因而给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带来困难。大部分人用复方或其制剂中的某一单体来代替整方的药物代谢过程。如李再新[5]等将补阳还五汤水提醇沉液给予家兔静脉注射后,以川芎嗪为指标来测定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但此法只能说明此单体在体内的过程而不能说明全部成分的代谢过程。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往往十分复杂,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化学成分组合库,用其中的一具或数个化学成分作为检测指标,得出的药动参数与药的实际药动学相比可能有一定的偏差。也有人采用生物效应法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但此法不够精确,只能粗略看出体内药物浓度变化的过程。生物效应法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体内药量与药物的效应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药效的变化可以推知不同时间内体内药量变化。常用的生物效应法有以下几类:

(1)Smolen。此法是目前我国医药研究者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进行中药单味药及复方药药动学研究的方法。其要义是将量效关系曲线作为用药后各时间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换算曲线,从而推算出药动学参数。卢贺起[6]等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药理效应指标,对家兔进行了四物汤的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四物汤属静脉外给药一级动力学消除,开放的一室模型,并计算出药动学参数。

(2)药物累积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血药浓度多点测定原理与用动物急性死亡率测定药物蓄积性的方法结合起来;是用多组动物按不同时间间隔给药,求出不同时间体内药物的存留百分率的动态变化,据此计算药物的表观半衰期;又称为毒理效应法。黄衍民[7]等对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得出药物的消除级动力学过程,并符合一室模型,其表观半衰期为59.23min。从而指出目前临床一日2次给药间隔时间太长,如果每8小时给药1次且首次倍量,可能会进一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陈长勋[8]等应用LD50补量法测定小鼠的附子表观参数,结果认为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并得出了主要的药动学参数。利用此种方法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药还有陆英煎剂[9]、小活络丸[10]、九分散[11]、桑菊饮[12]等。但此法实际上反映的是药物的毒性效应动力学过程,当毒性成分与药效成分不一时,所得动力学参数将难以用作临床用药指导,在致死剂量作用下,机体已受到损害,可能对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产生较大影响,使得所得结果不能表征生理药动学过程。

(3)药理效应法。该法以给药后药效强度的变化为依据,通过适当剂量的时间-效应曲线,进行药效动力学参数计算,其消除半衰期称为药效半衰期或药效清除半衰期。本法先选择适当的药理效应作为观测指标,得出剂量-效应曲线、时间-效应曲线和时间-体存药量曲线,并据此得出药代参数。富杭育[13]等按足趾汗腺分泌的观察方法,应用本法观测大鼠麻黄汤的药代动力学。通过量效、时效和曲线的转换,得体存量-时间曲线,从曲线分析属二室模型。另外赵智强[14]等也报道了天麻钩藤饮用此法所得药动学参数。此法要求复方及其制剂药效强且可逆重现、反应灵敏、可定量检测,因而限制了其应用。

(4)微生物法。此法仅适用于具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复方,通常用琼脂扩散法测得相关药动学参数。它具有方法简便、操作容易、样品用量少等优点,但机体内外抗菌效应作用机制的差异,细菌选择的得当与否,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代参数的准确性。王西发[15]等用此法测定了鹿蹄草素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其选取用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研究表明鹿蹄草素属于二室分布模型。4小结及展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中药生物利用度[16]、中药毒代动力学[17]、中药透皮吸收药动学[18]、中药时辰药动学[19]、中药证治药动学[20]、中药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21]、中药活性成分的体液浓度测定等。但因为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不确定性、类似物的多样性,导致实验结果不易重复。加之中药配伍和中西药结合后药物的互相影响等使得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较为困难。今后尚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4.1建立中药的指纹图谱库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药物吸收入血后相应指纹图谱峰的变化,以此为目标,进行药代研究。

4.2将中药的药代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相结合

中药研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药物进行的研究。可采用“证治药动学”的方法进行,即研究中药在不同证候时的药动学是否具有不同特征。再者还应开展中药配伍后及与西药同用时的药动学变化研究。

4.3加强代谢物动力学研究

许多中药药效成分是在体内产生的,或是代谢而来,或是在肠道菌群激活下产生的,因此中药代谢物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物的种类代谢途径及代谢场所的研究,以阐明代谢物与方剂药效的关系及代谢物的动力学规律。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新技术将在中药药代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许多新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在体微透析、核磁共振、生物电阻抗、细胞培养研究体外吸收模型等,将会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陆丽珠,李冀湘.中药的临床药学研究概况[J].中国医院药学,1994,14(10):458-460.

[2]毕惠嫦,和凡,温莹莹,等.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J].中草药,2007,38(6):551-554.

[3]艾路,孙莹,张宏桂.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955-958.

[4]陈勇,沈少林,陈怀侠.HpLC-mS-n法鉴定葫芦巴碱及其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J].药学学报,2006(3):216-220.

[5]李再新,吴小红,贺福元.补阳还五汤中川芎嗪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业,2007,6(18):21-23.

[6]卢贺起.以药效法测定四物汤药动学参数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4.

[7]黄衍民,潘留华,吴晓放,等.乌头注射液对小鼠的毒效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学,1998,33(7):421-423.

[8]陈长勋,金若敏、李仪奎,等.附子、川乌、四逆汤表观药动学的测定[J].中国医院药学,1990,10:(11)487-489.

[9]周莉玲,李锐,周华,等.青藤碱制剂药动学试验中药物累积法与血药浓度法的相关性研究[J].中成药,1996,18(9):1-4.

[10]郭立玮.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8(2):126-129.

[11]任天池,王玉蓉,曾立品,等.用药物累积法考察九分散和疏风定痛丸的药物动力学实验[J].中成药,1991,13(7)2-4.

[12]周爱香,富杭育,贺石琢,等.用药物累积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3,9(2):1-2.

[13]富杭育.以发汗的药效法再探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的药物动力学[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5):1-5.

[14]赵智强,俞晶华,陆跃鸣,等.天麻钩藤饮等3方对小鼠镇压痛作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3-15.

[15]王西发,秦骏,杨彩民.微生物法测定家兔体内鹿蹄草素药动学参数[J].西北药学,1997,12(2):70-71.

[16]刘汉清.泻下通保剂生物利用度的研究[J].中草药,1990,21(4):7-9.

[17]李耐三,于东晖.中药雷公藤的毒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1):25-26.

[18]沈子龙,易七贤,周斌.抗癌止痛膏透皮吸收示踪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1):30-33.

[19]刘启德,梁美蓉,欧卫平,等.青藤碱时辰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6(1):23-26.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8

[关键词]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药物制剂方向;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1(b)-0139-04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teachingeffectof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in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directionpracticeteaching.methods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wasusedto57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tudentsofDaqingmedicalCollegeenrollingin2012(experimentclass).whilethetraditionalpracticeteachingwasusedto62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tudentsofDaqingmedicalCollageenrollingin2011(controlclass).theteachingeffectof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wasevaluatedthroughskillstest,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Gmp)relatedknowledgeexaminationandcompanyquestionnaire.Resultsthescoresofskilltestoftheexperimentalclass[(81.25±5.77)scores]andthescoresofGmprelatedknowledgeexamination[(83.68±4.53)scores]were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class[(76.41±4.19),(75.33±4.86)scores],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andthefeedbackof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wasgood.Conclusionthepracticalteachingcombinedwiththe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can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andcultivatethepharmaceuticaltalentswithastrongconsciousnessofdrugquality,productionaccordingtoGmpandhigherpharmaceuticalproductionpracticeskills.

[Keywords]Simulationsystemof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training;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directions;practiceteaching

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药物制剂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尤其是随着药品生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强制推行,用人单位希望药学毕业生掌握更多的Gmp环境下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1-3]。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别强调需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医药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是按照Gmp要求,整合了当前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药物制剂设备、岗位标准化操作、药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及车间管理等内容,采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受训者置身于一个虚拟的现实环境中,真实地感受药物制剂生产线各个环节的操作[4]。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5],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药学专业实施“校院企共育,分方向培养三阶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校院企合作育人,引导学生在医院药学、药物制剂两个专业方向形成分流,以职业岗位强化专业技能,以满足市场需求[6]。我校自2012年开始,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引入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综合实训教学中,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比较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与传统实训教学的差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药学专业2012级药物制剂方向学生57名为实验班,2011级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学生62名作对照班,两班均为我校统一招生,入学分数相近,学生素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届学生授课教师,实施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完全一致。实验班与对照班理论教学相同,主要是通过教师对相应章节内容的精讲,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实训教学方面,对照班采用的是传统实验实训教学,即由实训教师通过口述、板书、多媒体等形式布置实训内容,交代实验目的,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实训;实验班除传统实验实训教学外,融入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即实训教师在总实训内容及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上机操作取代部分传统实训中教师反复口述、多媒体演示及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实训内容。

1.2.1教师引导,模块实训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即是在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3门课程讲解完对应章节后,在药物制剂仿真模拟实训室中的计算机上进行,实验班学生领取学习任务,教师做演示,系统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生产过程及岗位职责。实训项目共分为4大板块:固体制剂(颗粒剂、片剂与胶囊剂等)、水针药物制剂、工艺用水系统以及空气净化与空调系统。

1.2.2自主探索,反复训练课后定时开放药物制剂仿真模拟实训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就任务完成过程进行总结,突出遇到的问题,然后反复进行操作,并可通过岗位操作录影强化岗位技能,直至掌握本技能要点。由于实训教学学时有限,不能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所有内容计划在学时内,学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未列入实训教学的内容,如工艺与质量控制要点、药品生产企业Gmp检查岗位、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工作文书的读写、工厂实习的注意要点等,实训教师可适当布置作业以引导学生学习,从系统的角度使学生能够深入的认识Gmp。

1.2.3仿真测试,学结通过服务器设置文字考题,并从仿真场景、仿真岗位选出操作类考题,共同组合成多份电脑试卷,学生随机选题并进行测试,检验学生在实训期间的学习效果。通过测试结果,学生之间交流学习经验,教师归纳总结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实践技能知识,理解药物制剂生产原理和工艺。

1.3效果评价

1.3.1技能操作测试将对照班与实验班进行技能操作测试,通过校企合作所建立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7]共同编制综合实训题,并制订实训技能考核标准,学生随机抽题分组配合完成,在传统实训室完成,比较两组完成情况。

1.3.2Gmp相关知识考核Gmp相关知识考核试卷的制订将由学校教师与校企合作的药企管理及技术人员共同制订,涵盖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设备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等相关课程内容,对照班与实验班的同学在固定时间内完成Gmp相关知识试卷的答题。

1.3.3药企问卷调研对与我校校企合作的药品生产企业及医院制剂室进行问卷调研,问卷由药物制剂方向相关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根据两届学生实际情况填写,问卷具有可信度。其目的是调查在实施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前后,学生与生产一线对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差异。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9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技能操作测试与Gmp相关知识考核

结果显示,与对照班比较,两项考核实验班成绩分值均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技能操作测试结果提示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技能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优于传统实训教学。Gmp相关知识考核结果提示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能更好地将Gmp相关知识渗透到实训教学中,促进了学生对Gmp的理解,促使在校学生进入企业时能更好地适应Gmp管理的要求。见表1。

3讨论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药物制剂专业方向更是实践性、操作性的代表,因此,其实训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强化学生岗位基本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8-9]。我校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比例约为1∶1,其综合实训设在第四学期,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训项目围绕临床常见剂型设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达到岗位工作需求,实现实训目的[10-14],同时,结合课间见习的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是为了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实训教学更好地面向生产一线岗位群需求而设计的以计算机为载体,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三维模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以单个实际药物制剂的生产为背景,分流程、分岗位提供给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为实训操作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提供有效的途径[4]。由技能操作测试和Gmp相关知识考核成绩比较分析,发现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实验班测试的两项成绩明显高于传统实验实训教学的对照班,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这种实训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班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在线亲身体验制剂生产的整个过程,包括文书的读写、管理单据的使用、关键操作的流程、设备的使用等,并以其中“角色”身份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实训质量。

药企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实验班得到了校企合作单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高度肯定,均表示实验班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相较于对照班,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在工作中,实习指导教师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反复强调岗位特点、岗位标准、岗位实际操作要点、岗位安全问题等内容,实验班学生能更快的进入Gmp状态,缩短与生产一线对接的时间,为药企的快速发展充实了力量。相关技术人员反应实验班学生对工作的热情度更高,有不明白的问题也及时提出,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考,间接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这充分体现出了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优点,实验班学生在仿真实训中采用的主要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此方式培养了学生整体设计思维,主动探索,根据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15-16]。

总之,在高职高专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融入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的实训教学后,使实训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17],缩短了理论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执行与操作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由于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应用于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的综合实训课程还处于不断探索中,仅2012级药学专业药物制剂方向学生采用了此教学方式,样本量有限,同时,如何更好地使该软件系统为实训教学服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工业化发展,指向岗位,面向人人的教育,虚拟仿真技术与职业教育原理高度契合[18],笔者相信,随着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实训教学的深入研究、推广和应用,这一方式将成为现代药品类专业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继辉,邵蓉.新版Gmp实施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12,26(1):88-91.

[2]谢博生.关于推进实施Gmp的思考[J].中国药事,2008,22(10):846-847.

[3]李瑶.新版Gmp部署实施,新旧版并行各有章法[n].医药经济报,2011-2-28(001).

[4]罗文华,邱家学,林英战,等.Gmp实训模拟系统[J].药学教育,2007,23(6):45-48.

[5]刘玮,宋海南,刘丽,等.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药学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4,(4):179-180.

[6]苏红,刘志宝,李春英,等.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1):237,239.

[7]苏红,刘志宝,李春英,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育人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2):252.

[8]卢建峰.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8-599,617.

[9].我校药剂学实验教学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9(29):104-105.

[10]王文宝,杨俊涛,邢志霞,等.基于工作过程的药学综合实训技术课程的开发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56-57.

[11]崔燕兵,张斌,邢志霞.药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114-115.

[12]刘刚,冯里,刘浩宇,等.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体系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119-120,125.

[13]杜利月.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综合实训的探讨和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36-37.

[14]李晓芳,金描真.药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63-164.

[15]马雪洁,王云飞.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J].职业教育研究,2013,(5):87-89.

[16]何颖,张晓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药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62-163

[17]余雪.高职护理专业仿真实训教学及情境设置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7):300-301.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9

关键词:生理特点治疗要点剂量计算用药基本原则

Howchatsactsaccordingtoyoungchilds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reasonablemedication

wangShaofangwangHongzhi

abstract:theyoungchildallisinthetimefromthedissectionstructuretothephysiologyandthebiochemistryfunctionwhichgrowsunceasingly,youngchildsmedicinekinematicsandpharmacodynamicscharacteristicandthecomparesthedifferencetoberemarkable,shouldactaccordingtotheyoungchildbodytheparticularityandthemedicineinvivomedicinekinematicsandpharmacodynamicscharacteristicchoicemedication,strictlyobservesthebasicprinciplewhichtheyoungchildappliesdrugs.

Keywords:outsidephysiologicalcharacteristictreatmentmainpointDosagecomputationmedicationbasic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56-02

小儿是个不成熟的个体,从解剖结构到生理和生化功能都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尤其肝、肾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小儿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不仅可能存在量的差别,甚至可能产生质的差别。应根据小儿身体的特殊性及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用药。

1小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及婴幼儿,其机体组织中水的比例比成人高,正常成人为60%,新生儿为70%,而早产儿可高达85%以上。过多的水分主要是细胞外液。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血药浓度降低,并使药物消除减慢。小儿皮下毛细血管丰富,其体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约是成人的2倍,外用药物很容易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小儿体内脂肪含量低,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变小,易中毒。小儿血浆蛋白质浓度低,结合力较差,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增加。新生儿对阿司匹林和地西泮敏感的原因可能与其脑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有关。特别在应用与血浆蛋白质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苯妥英、苯巴比妥等)时,较易引起药效增强或中毒。小儿调节水和电解质代谢的功能较差,对可引起水盐代谢紊乱的药物(如泻药、利尿药等)特别敏感。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很多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使中枢神经系统易受药物影响。小儿胃肠道蠕动不规则,药物吸收不稳定。肝功能尚未完善,尤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小儿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发育不全,按体表面积计算分别为成人的30%~40%和20%~30%,药物消除能力较差。

2小儿药物治疗要点

2.1考虑药物治疗安全性。小儿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与成人相同。应注意氨基酸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可分别造成第八对脑神经损伤、骨骼和牙齿损害及“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药物可能损害幼年时期的骨关节软骨组织,幼儿及青少年不宜选用。小儿使用抗癫痫药物需要根据血浆药物浓度监测来进行药物剂量调整。丙戊酸钠有肝毒性,2岁以下儿童在合用其他抗癫痫药时较易发生,用药期间应注意查肝功能。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对药物敏感,要防止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抑制。

2.2剂量计算法。目前常用的小儿用药剂量估算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按年龄比照成人(18~60岁)剂量折算;第二种是按小儿体重比照成人剂量估算;第三种是按体表面积计算。

2.2.1按年龄比照成人剂量估算法。出生1个月:成人剂量的1/18~1/14;1~6个月:成人剂量的1/14~1/7;6个月至1岁:成人剂量的1/7~1/5;1~2岁:成人剂量的1/5~1/4;2~4岁,成人剂量的1/4~1/3;4~6岁:成人剂量的1/3~2/5;6~9岁:成人剂量的2/5~1/2;9~14岁:成人剂量的1/2~2/3;14~18岁,成人剂量的2/3至全量。

2.2.2按体重比照成人剂量估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60(Kg)(成人平均体重)。

2.2.3按体表面积估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m2)/1.73(m2)。1.73m2为体重70kg成人的平均体表面积。小儿体表面积

可根据身高体重查得,也可按下式估算: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身高(cm)/3600]1/2;或者小儿体表面积(m2)=小儿体重(kg)×0.035+0.1;或者小儿体表面积(m2)=(年龄+5)×0.07。体重30kg以上者按后两式算得的体表面积可每增5kg体重加0.1m2。

3小儿用药的基本原则

3.1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只有了解小儿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点、药物的特殊反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才能做到合理用药,防止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篇10

1儿科患者的药学服务特点

1.1儿童发育阶段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生理、心理特点的年龄阶段,年龄不同其在身体和心理差异也有明显的差异,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组织器官及吸收代谢能力与成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且儿童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差异大。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儿童发育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在儿童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及药物的特殊反应,掌握用药指征,注意用药的剂型、剂量、药效和时间关系,正确指导患儿合理用药。

1.2缺少适宜儿童用药的品种、剂型儿童由于年龄,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因素,医师应根据临床经验作适当增减。此外,适合儿童使用的口服液体制剂和颗粒剂品种较少,将成人药物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难准确分割剂量,因而导致药物稳定性的改变;特别是片剂等固体剂型需要药师依据处方临时进行单剂量调配,临床应用中常将成人剂型、规格的药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更多份使用,不仅难以保证药量准确,还会破坏药物的剂型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效应,导致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增加及药品的浪费。此外,儿童药物使用通常依赖于父母/监护人或护理人员,因此药师就要从药品的剂量、规格和剂型上,配合医师协商使用,以达到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的目的〔1〕。

1.3儿童还更容易受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影响儿童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特点、药动学特点、儿科常用药物的使用等相关因素可能导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药动学特点为:新生儿的血浆蛋白总量和白蛋白含量比婴幼儿少,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药物消除能力低。婴幼儿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敏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常用中枢抑制药可影响智力发育,对婴幼儿用药,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此外,儿童可能无法识别和传达药物不良反应的初始体征和症状。

2儿科门诊用药的药学服务内容与方法

2.1仔细审核处方药师重视并坚持合理行使药师处方的审方权。严格执行“四查十对”,特别要注意医院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后,医生处方订单的输入错误。对婴幼儿的年龄进行审核,防止出现混淆“岁”与“月”的情况,基于体重给药可请求医师注明体重;对用量、用法是否合适进行审核,识别处方上现有或潜在的用药错误,应特别注意推荐剂量是以每日总剂量还是单剂量提供,与及选用剂型与给药途径是否合理;对各种药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进行审核,是否有重复用药现象;对药品是否为儿童禁用药物进行审核,对儿童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审核,是否注明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药师应具备良好的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知识,发现有严重不合理用药或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按照有关规定报告,保证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合理。

2.2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药师在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以后,对处方存在问题的地方应及时联系医师,必要时经医师修改后再调剂。为父母/监护人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告知口服液体制剂测量杯的使用,必要时给予示范如何正确测量液体剂量;应整粒吞服的肠溶胶囊剂,不可将肠溶剂掰开服用;讲解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例如滴眼剂、滴耳液、栓剂应如何使用;讲解有可能与其他食物产生反应的药物,例如,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牛奶、咖啡等同服;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讲解需空腹、饭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讲解抗感冒药/抗过敏等药物可能出现的异常身体反应。

2.3开展安全用药咨询工作父母/监护人对药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为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药师可根据父母/监护人的年龄,教育文化水平而有所不同对父母/监护人长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告知父母/监护人观察不良反应的方法,哪些具体表现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讲解药物的正确贮存方法等。无论选择何种教育方式,药师应以专业知识传达以下信息:药品使用方法,如何贮存药物(包括禁忌的食物)以及患者特异性药物相互作用,潜在的副作用信息。父母/监护人知道儿童处方用药如果发生任何不良药物不良反应,他们可以及时联系医生或拨打药房咨询电话。此外,家庭用药是临床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父母/监护人有关家庭用药常识的咨询,药师可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宣传讲解药品常识和安全用药知识,详细讲解用药说明,解答患儿用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患儿正确合理用药。

2.4儿科处方用药的aDR监测药师应加强对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积极收集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上报;目前儿科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常见药品中,由于说明书中针对儿童的注意事项、用药禁忌及aDR等信息不够完善,造成医师在临床用药中得不到有效指导。虽然大部分说明书中有关于儿童的用法、用量的说明,但也有一部分较为含糊,多以儿童酌减或遵医嘱等简单描述。儿童用药的说明书和有关数据资料缺乏充足的科学性,其直接后果便是造成儿童药品使用不当,导致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增加〔2〕。中药引起儿童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为中药成分复杂,稳定性差,且儿科使用中药的安全性研究较少,缺乏儿科使用中药的用药指南。故应加强对中药、中成药等传统药物在儿科用药中的aDR监测〔3〕。通过分析儿童aDR的发生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提高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增加适合儿童的药品供应、完善药品说明书、建立“儿童常用药物处方集”以及加大aDR监测力度等方面入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

3结语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儿童aDR发生率达12.9%,新生儿更是高达24.4%,而同期成人只有6.9%〔4〕。可见儿童用药安全形势相较成人更加严峻,减少aDR的发生、提高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十分迫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药品在保障儿童健康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有效;政府、药品生产企业和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杨琼花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林红.探讨儿科药学服务的特点及方法〔J〕.临床合理用药,2010,3(4):115-116.

〔2〕陈玉莹,褚淑贞.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事件频发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4,11(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