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7:28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1

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20__-20__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强调了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发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推进我县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现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红色旅游宣传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中办发[20__]35号文件和《承德市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意见》精神,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旅游工作规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革命历史文化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崇高革命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县红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

二、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宣传党中央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论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宣传全国、全省、全市及我县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2、大力宣传我县红色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宣传各有关部门发展红色旅游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各地各部门围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红色旅游活动。

3、大力宣传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和发展优势,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情况,宣传红色旅游给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宣传我县发展红色旅游的精品线路和主打品牌。

4、大力宣传我县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创新思路,共同推进红色旅游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宣传社会各界对红色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宣传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色旅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安排

(一)加大新闻媒体红色旅游报道力度

1、县内各新闻媒体要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报道。县电台、电视台要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我县红色旅游工作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红色旅游方面的专题栏目,加大报道力度。

2、要利用互联网,开设“紫塞红色旅游之旅”网页,制作系列专题,全面介绍我县的红色资源,报道红色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要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交流,并对网上舆论进行正确引导。

3、各新闻媒体要加强红色旅游言论、评论的宣传报道。要结合我县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举措、重大活动等组织刊发评论,组织有关专家播发理论文章;各新闻单位可与文化旅游部门和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单位联合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开展专题讨论,增强全社会对红色旅游工作的思想认识。

4、各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要重点报道元旦、春节、五一、五.二五、十一黄金周和我县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要重点报道全县各地各部门落实“旅游旺县”的新思路新举措。

5、县内各新闻单位要加强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需求,做好对上供稿工作,保证供搞发稿数量和质量,把我县有特色、有影响的红色旅游工作情况宣传出去。

(二)推出红色旅游系列宣传品

旅游、文化出版、对外宣传部门要加大红色旅游出版物、外宣品的出版力度,抓好重点选题的组织策划,推出红色旅游系列图书、光盘和外宣品,编印隆化红色旅游指南;各教育基地要增强自我宣传意识,策划制作相关红色旅游纪念品、宣传品;鼓励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托自身优势,积极策划推出红色旅游方面的宣传品。

(三)举办红色旅游主题宣传活动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利用重大节纪念日、节庆日等有利时机,结合我县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性宣传活动。要精心策划,严密组织,通过大型户外展示、市场促销、现场咨询、会和媒体宣传、发放旅游资料等形式,宣传展示我县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配合市里举办的“承德红色旅游”启动仪式、“长城沿线抗日斗争史”展览、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色旅游宣传活动以及“聚焦承德红色旅游”活动,邀请上级主流媒体,进行集中报道。

(四)开展广告宣传,组织专题展览和

文艺宣传红色旅游景点要积极开展对外公关宣传和公益性广告宣传。要在重要交通路段设立大型户外广告宣传标牌。要组织制作广告宣传片,积极向各级新闻媒体推介播出,提升我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文化部门要组织作家、艺术家到我县红色旅游景区采风,引导文艺家深入生活,正确理解党的优良传统,加大红色旅游题材方面的文艺作品生产力度,广泛开展专题摄影展,弘扬革命文化,推介我县红色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

四、具体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有关部门、新闻单位和教育基地要深刻认识发展红色旅游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经济工程“三位一体”的重要工程,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时代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整合各方面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牢牢抓在手上。要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突出主题,务求实效。要紧紧围绕红色旅游的宣传任务,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规模声势,努力做到经常性宣传与集中宣传结合、对内宣传与对外宣传相结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涉及政治性、政策性问题要严格把关,防止出现偏差。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定位,各展所长,改进创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要深挖主题,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表面宣传,切实提高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把握好节奏,在重大节庆日和旅游活动等相对集中的时间段要达到一定宣传规模,形成高潮,切实增强效果。

3、加强协作,形成合力。红色旅游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本意见要求,认真组织好相关宣传工作,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密切配合,加强协调联动,形成整体全力,共同把我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工作情况推介好、宣传好。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2

我们将调查问卷分别根据性别和是否是党员分类,结果显示性别对沈阳市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并不大,而党员则明显比不是党员的同学对高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了解度高出很多。

调查结果分析

总共做了2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200份,有效调查问卷份数为198份,其中男性99人,女性79人;党员48人,非党员150人。

前两题是针对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分别为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是党员吗?()a是b不是

第三题开始为对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感的调查。

3.会去看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吗?

a非常想看b已经看过了c可能会看d不想看

4.经常参加红色旅游吗?

a经常(一年多次)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d不参加

通过三四两道题,能够看出沈阳各所高校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红色文化基本常识的摄入缺乏主动,对切身体会红色文化缺少积极性。

5.如果去红色景点旅游,是因为?

a欣赏怡人的风景

b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c没什么目的,放松放松

综合4、5题的调研结果,由下图可以看出:对于去红色景点旅游频率,一年一次和几年一次占大多数,而红色旅游越频繁的人群其旅游目的越是倾向于领略红色文化,感受革命精神。

6.[多项选择题]对于红色旅游(参观遗址,学习继承革命精神)您的看法是?

a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b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c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d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e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f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选项

是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一种方式

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可以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是提升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

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比例

65%

75%

68%

88%

23%

67%

这一题,除了“就是一种普通的旅游,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这一选项选择的人次较少外,其他选项分布比较均匀。这一题旨在考查大学生对红色旅游的看法,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红色旅游对于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

7.您所在的学校或者单位会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吗,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

a经常(一年多次)b偶尔(一年一次)

c很少(几年一次)d没有

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对学习革命文化,传承革命精神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柱形图能够看出,学校还是比较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比赛等的,宣传力度很大。

8.如果举办红色文化的活动,愿意参加嘛?

a非常愿意b视情况而定c没兴趣

由圆环图可以得出结论:在在校大学生的潜意识当中,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活动等手段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有着重要作用,他们本人也都十分愿意参与其中。这表明在思想上,绝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9.[多项选择题]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红色革命事迹的?

a网上查询b书刊杂志c电视媒体d课本知识

选项

网上查询

书刊杂志

电视媒体

课本知识

比例

43%

74%

84%

83%

本题深入考察了大学生了解革命事迹的途径,其中媒体与课本占主导,这一结论也为我们宣传红色文化做出了指导。

10.您知道几个与红色革命史有关的景点、公园或遗迹?

a4个以上b2~3个c1个d不知道

11.[多项选择题]您知道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吗?

a粉碎“4次”围剿b长征c遵义会议d井冈山会师e其他

这道题98%的人均全部选择。剩余2%的人选择分布较为平均。

这两道题是针对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我国国史、红色革命事迹了解程度的考察。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大部分高校在校生对我国红色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够系统、深入。

12.您认为在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潮流下对红色文化有影响吗?()

a影响非常大b有一定影响c没什么影响

选项

影响非常大

有一定影响

没什么影响

比例

49%

37%

14%

13.如果红色文化正在逐渐消亡,您会怎么做?

a极力挽救b遗憾惋惜c顺其自然d与我无关

这道题真正能够看出沈阳各高校同学对中国红色文化的真正感情以及重视程度,图中,能够做到遗憾惋惜的占绝大多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排名第二的人次为极力挽救,而认为顺其自然和与我无关的占绝少数。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对传统文化十分关心也十分热爱,但超过百分之五十却不愿将他们的热爱与关心转化为实际行动。

14.在您看来,认为近几年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宣传程度怎么样?

a宣传力度很大b宣传力度一般c不了解或从未听说

15.[多项选择题]如果有关部门计划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您希望是以何种形式?()

a展览会b网络媒体c电视节目d书报期刊e其他

选项

展览会

网络媒体

电视节目

书报期刊

其他

比例

86%

74%

78%

23%

46%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3

经过一段时间的蹲点调研,并结合操场乡实际,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操场乡红色文化现状

操场乡牛泥塘村有着一处红军遗址——白泥垇交通站。1929年4月,湘鄂赣省苏维埃工作部部长邓洪,开始在操场乡牛泥塘白泥垇地区进行革命活动。邓洪同志带着一批重要文件正在周细牙、胡菊华(别名:游螺蜂)家中,如果被抓到后果很严重,在这千均一刻的时候,胡菊华果断把邓洪同志藏在自家门口存放红薯的地窖中,用木板盖上,再放上鸡笼,成功地骗过了民团搜寻,使邓洪躲过了这一劫难。在成功护送邓洪部队转移后周细牙被当地反政府抓获严刑拷打最后牺牲,胡菊华的勇敢精神被革命组织认可,委任她为白泥垇交通站交通员。邓洪在白泥垇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多年,白泥垇作为中共地下党的秘密接触点,选拔、发展党员,传递重要情报,许多重要情报都是通过这条交通线传递。县政府于1991年7月1日立碑纪念,碑文为:湘鄂赣省交通站旧址1932-1934年湘鄂赣省苏维埃在白泥垇村建立交通站,交通员胡菊华。

因为那个年代地下工作的保密性和交通站工作的特殊性,白泥垇交通站的革命历史一度被人遗忘,原交通站房屋也随着胡菊华迁居上高县田心镇而废弃颓倒,周细牙同志烈士墓由于多年来无人祭扫、管理而被杂草竹木掩盖,一片荒凉,令人叹息。经多方申请立项,2017年2月县博物馆拨款42万元对白泥垇交通站进行保护性修缮,建成白泥垇红色文化广场,希望红色遗址永存,革命精神永驻人民心头。

二、存在的问题

1.对红色文化的挖掘敏感性不够。有些还未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的红色遗址遗迹挖掘得不够有力,有的身在其中往往却不为所知,有的明知道有红色文化遗存,但却认为这只是老人们流传下来的一些老故事,并没有加以深挖、细心求证,而是置若罔闻,以致红色文化埋没无闻。

2.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利用度不高。部分单位、地区明知有一些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但往往因资金有限、地处偏远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已发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或是置之不理,或是投入不足,或是长期闲置。村级层面,由于村干部素质和眼界有限,对于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宣传和利用几乎没有任何认识和想法;乡级层面,对于已挖掘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想要开发、宣传、利用,但操场乡本就地处偏远、资源匮乏,乡级财力极其紧张,导致仅仅能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少数媒体进行宣传,以及积极主动向上级争取资金,在开发和利用方面有心无力。

3.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强。一方面是各级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的意识缺位,在村级层面表现尤为突出,如白泥垇交通站现存的遗址仅剩半扇土墙,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难以修复,即使能够修复意义也不大,造成一大遗憾。另一方面是对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保护利用的工作制度建设失位,对于名气不大的或者是新挖掘出来的遗址遗迹缺乏相关的硬性制度规定,致使各级在保护遗址遗迹方面无章可循,在宣传和利用方面更是无头苍蝇。

三、几点思考

1.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遗址,是传承我们党红色基因的客观需要。对江西提出的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代表着对我们江西这片红土地寄予厚望,我们作为江西红色基因的弘扬者和传承者,既然已发现红色文化遗址,更应该主动对接、积极作为,保护好我们党和军队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将红色基因切实的保护和利用起来。

2.保护和利用好红色文化遗址,是振兴乡村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经济资源,就拿我省境内的井冈山干部学院、萍乡甘祖昌干部学院、瑞金干部学院等来说,无一不是在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遗址遗迹所在村带来了数以百万计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所在乡镇的第三产业发展。如果让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大量闲置,那将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开发现有的红色文化遗址,加大建设投入,将其开辟为我省新一处“红色旅游景点”。

四、意见建议

1.持续加大投入。一是在现有的白泥垇遗址保护和红色文化广场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相关的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打造教学课程体系,提升教育功能,同时加大网上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白泥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二是扩大挖掘范围,在操场乡全乡范围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将零散分部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串联起来,或是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操场乡的乡村旅游中去。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4

举旗帜,就是要深入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做先进理论思想的传播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党支部为基础,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带动全区兴起新一轮“大学习”热潮。要充分发挥我区“宣传直通车”“百姓宣讲团”“红色文艺轻骑兵”“龙津法声”等宣传宣讲队伍和“学习强国”《“章”口就来》等学习载体作用,全力做好面向基层的宣传宣讲,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员、广泛凝聚思想共识。

聚民心,就是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做新时代舆论的引导者。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营造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良好氛围作为基本职责,围绕区委、区政府“4+5”产业发展及“攻坚2020六大专项行动”等工作,策划创新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用主题宣传引领方向,用形势宣传彰显主流,用政策宣传凝聚共识,用成就宣传鼓舞士气,用典型宣传树立榜样,营造团结一心、共兴大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舆论氛围。要坚持主动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增信,加强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澄清模糊认识,放大权威声音,掌握舆论主动。要加强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风险评估、分类处置,不断提高对敏感舆情和苗头性问题的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

育新人,就是要着力提高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要深化“我和我的祖国”“时代新人”等主题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完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机制,健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中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品行。要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5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评价

山东半岛作为革命胜地,大力推广红色旅游主题活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相关旅游资源:纪念馆、遗址纪念地、文学馆、战争故事。它具有以下特点

1.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大。山东半岛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有着丰富的革命遗址遗存和文学故事资料,资源的开发具有先天的优势。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胶东半岛的平度、莱州、海阳、招远、栖霞、莱阳、文登、乳山等地区,以上这些区域在过去为山东敌后武装斗争做出过突出贡献,现如今为滨海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出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反映胶东革命故事的“红色经典”系列文艺作品―著名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山》也诞生于此。另外,当前很多旅游者对传统的观光度假产品已慢慢失去了新鲜感,红色旅游满足了旅游者既能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放松、休闲的双重需要。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景区具有很好地市场需求,开发价值大。

2.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旅游线路开发可行性大。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大都集中分布在烟威地区。如地处烟台地区的海阳地雷战景区、栖霞英灵山烈士陵园、牟平雷神庙战斗遗址纪念地、牟平杨子龙烈士纪念馆、地处威海地区的刘公岛景区、文登天福山战役纪念馆、乳山冯德英文学馆、乳山马石山烈士陵园、乳山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及旧址等。本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相连,可进入性较强,旅游线路的可开发性较强。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意义

山东半岛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格局,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而且对于推动山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顺应我国旅游业发展趋势。《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实施是全国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开始。相对于传统旅游,红色旅游得到了各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红色旅游得到了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2011年初,《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下发,红色旅游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快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大势所趋。

2.有利于山东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保护与传承山东半岛地区的旅游资源,一方面要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线路,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如此才能保护地方红色文化,并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首先,通过参加红色旅游,既可以观光游览、放松身心,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深入挖掘革命精神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革命历史,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次,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带来相应的旅游收入,也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景区的形成为热爱红色文化的游客提供了一个重温革命历程、抒发爱国情怀的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弘扬提供了方便。

3.有利于丰富山东旅游体系,带动山东半岛旅游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对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的开发利用,是对“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有益补充,可以进一步提高山东旅游的知名度,完善山东旅游格局,开拓山东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同时,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对于丰富山东半岛旅游线路体系,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推动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线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修缮了部分旅游设施,加大了旅游宣传,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红色旅游景区。但总体看来,半岛地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不够完善,在开发设计、建设、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层次低,规模小,规划不够合理

除威海刘公岛景区和烟台海阳地雷战景区外,大多数景区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甚至有的景区仅仅是一座空山,游客的旅游初衷得不到满足。另外,各红色旅游区“各顾各家”,缺少统筹规划以致景区雷同严重,缺乏实景地厚重的历史感和独特性。

(二)内涵挖掘不足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思想文化内涵,实现红色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繁荣的和谐统一。但目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数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如对原有遗址、纪念馆的简单修缮、与红色文化不相关的设施的增加等,红色氛围不浓,无法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追求,极大的降低了景点的吸引力和重游率。

(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自然原因和历史因素,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与农村,特别是部分革命老区,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旅游接待设施如旅行社、旅游宾馆、饭店少,档次低,造成了景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另外,山东半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将以“黄金海岸”为主题的蓝色旅游线路作为核心宣传口号,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四)缺乏专业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

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导游及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对革命历史了解不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的文字阶段,无法做好红色景区的讲解工作,不能满足游客对红色内涵的求知欲,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趣。另外,部分景区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工作人员少,服务不到位,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评价。

(五)红色旅游线路不够成熟

半岛地区红色旅游景点虽多,但大多数景点较小且内容单一,无法形成大型的综合性旅游区,更重要的是缺乏成熟的旅游线路将这些零散的景区连接起来。山东的红色旅游总体布局为“一个核心、四个区域、一条主线、七条精品线路”。其中,“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和“鲁西南红色旅游区”及相配套的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已相对成熟,但是,胶东红色旅游线知名度不够,线路安排不尽合理。

三、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的对策

针对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及旅游线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科学规划,实现区域联合开发

鉴于山东半岛红色旅游资源景区相对分散,小且不强的现实情况,亟需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在旅游路线的组合、旅游品牌的树立、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联合开发、联合推销,联合服务,突出整体形象,发挥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内容

山东半岛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虽然在自然景观方面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但却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文化积淀。要通过深入考察,挖掘并精心打造一批富含革命传统文化内涵而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吸引人们参与红色旅游活动,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实现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收集、整理好有关胶东老革命根据地的战争过程、英雄人物和优秀文化作品,形成体系,全面地向游客展示,真正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同时,可以开展“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以吸引游客亲身体味红色文化,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充分利用现有村落民宅,建设富有红色元素的农家小院,餐饮、住宿接待设施,开发具有红色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小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三)优化旅游线路

一方面,结合各景区发展规划,尽快完善“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特别是胶东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济南―淄博―潍坊―平度―莱州―招远―栖霞―莱阳―海阳―青岛―大连―威海―荣成―文登―乳山―烟台”。另一方面,注重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旅游线路的整合,实现“红色旅游”与“蓝色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线路的有机结合,从整体上进行开发、宣传,实现共赢。

(四)加强宣传,开拓市场

尽管近年来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明显滞后于传统旅游业,应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宣传力度,尤其是海外推广。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企业、景区要加强合作、联合宣传,以同志诞辰123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1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精心筹划旅游宣传,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旅游活动。通过电视、杂志、户外广告、网络、新闻媒体等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旅游,形成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培训,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红色旅游景区的声誉和影响力与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要对包括讲解员在内的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素质培养。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应加强对管理人员、导游员和讲解员的专门培训,同时,红色旅游景区的从业人员也要主动学习党史、革命历史知识,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高尚情操,提高导游讲解的生动性、真实性、权威性,杜绝封建迷信和虚构杜撰,防止歪曲历史和低俗恶搞,以提高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6

关键词:红色艺术;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定位意味着城市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红色革命圣地的标签是南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南昌有关红色文化的艺术内容包括红色历史遗迹,如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红色歌舞等。要想运用红色艺术资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现状和历史,整体规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相关部门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调包括“红――蓝――绿”。“红色”强调南昌光辉的革命战争史,作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蓝色”以河湖水系为主,寓意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体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绿”寓意南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绿色山水花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南昌建设成“中国水都”的城市建设目标。“绿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与未来的发展政策相对应;“红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传统。

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南昌城市定位,运用红色艺术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红色英雄城”的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许多大都市都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所谓城市信息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进行全面的规划,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结合“绿色山水府,红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在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突出红色主题,在标识,如文字、色彩、宣传口号等的构思设计时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并在城市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注重对红色主题的宣传。例如,七城会在南昌召开时提出“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的口号,突出了红色主题和绿色人文景观的发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红色艺术的表现主题,包括红色歌舞赛事的品牌化推广,红色绘画艺术作品市场的开发,红色艺术创意产品园区的建设等,突出南昌红色主题,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对南昌“英雄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媒介的有效传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虑红色文化底蕴,建立具有红色革命精神气质,富有朝气开放发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统的应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宣传,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更新,网络、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们对南昌城市的印象;通过媒介宣传吸引人才和经济投资,带动南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是传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FestivalandSpecialevent)的助推。”[1]“节事活动是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2]艺术节庆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南昌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建立红色系列主题公园

以南昌为中心,加强与周边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城市的合作,构建红色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旅游专线,打造“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园。

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前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历史的脚印,有很多让后辈追忆的纪念圣地。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的旅游专线,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文化,彰显南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有公园风景优美,其多数是依山水资源而建,缺少明确的主题。结合南昌城市形象的发展和定位,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系列主题公园,如“长征园”“将军园”“英雄事迹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既可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可陈设红色艺术雕塑、绘画,组织红色歌舞演出活动等。通过欣赏红色艺术,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4增强居民红色文化艺术情怀和素养,自觉维护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维护,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维护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觉行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支撑。“英雄城”的称号是市民的骄傲;父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人们总是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热情、吃苦耐劳、诚信无欺的社会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

“红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传口号,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现着南昌人民的群体价值观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导向,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使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进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0(11).

[2]李宗城.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4).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7

关键词: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革命建国到执政兴国的伟大历程,是支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是新时代迎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迎接新的历史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需要更加有效的表达与更加广泛的传播。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继承与传播好红色文化的优秀内容与精神境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的诉求

1.文化自信建设呼唤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在精神互熔、理论互感、思想互促进程中产生的文化新形态,它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独立、解放、富强过程的精神果实,又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有力促进者。红色文化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扎实作风、坚韧品质与革命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顺利推进,有利于辨析形形的错误思潮,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具体表现,亦是属于全人类的优秀精神、理念和情怀。随着时空变换与社会变迁,我们迫切需要适应新时代特质、更具感染力、更易引发新时代青年共鸣奋进的红色文化。然而,仅凭简单的故事、直白的表达很难真正让青年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更不用谈培育文化自信。对红色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是新时代培育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2.文化强国战略鼓励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随着时代的变化,国际较量将主要在文化领域进行。因此,我们需要从硬化、聚化、涵化、内化、转化等文化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1]新时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要求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同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我们需要适应新要求,把握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人、场域、内容和红色文化传播规律[2],使其对内有强大的引领力,对外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我们尤其要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民族风采与民族特色,用合适的手段推介红色文化。3.优化执政水平需要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精神成果。它既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特色、精神风貌、风格品质,又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显著特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成果。中国共产党基于自身需求,通过不断引导、形塑、培固、升华,造就了红色文化今时今日的形象。新时代,我们依然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其中就包括实现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4.红色资源开发要求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弘扬红色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特定的红色资源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来讲,价值是有差异的,如何利用好本区域的红色资源,需要各地找寻适应时代需求和受众特征的开发策略。[3]红色资源既具有经济价值,也具有政治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等。面对它的不同价值属性,传统单一的宣教办法对于红色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与闲置,也容易挫伤各地推进红色文化宣传的积极性。因此,要因地制宜,从旅游开发、产业开发、教育开发、红色影视文化开发及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红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工作。同时,要注重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地方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创新红色文化开发模式,增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实现红色文化优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表达传播的结构性冲突

1.红色文化表达机制:建构与解构的冲突。红色文化传播权与管理权长期由政府主导,而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手段呈现明显的碎片化与解构化趋势,一些否定红色英烈事迹的言论在网络上曾一度盛行。这就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和文教从业人员摒弃传统的灌输与说教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按照新时代新思维去建构红色文化、英雄形象的新形态。[4]坚持贴近中国实际、贴近老百姓生活,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不断营造氛围、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吸收、理解与认同,以及对封建腐朽思想与西方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分析与拒斥力。2.红色文化信息媒介系统: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红色文化传播手段较之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尤其是人类文化传播进入网络时代以后,红色文化信息媒介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移动智能设备通过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直播、微电影等方式,向大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传播,红色文化在新型媒介载体面前亦一度呈现疲态。显然,传统的依托一面宣传栏、一个橱窗、几张图片等就可以实现的红色文化表达传播方式已基本失效,但全媒体时代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红色文化传播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今后,红色文化传播机构和人员应与时俱进,逐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红色文化数字馆,积极打造微信、微博等矩阵传播态势。3.红色文化传播环境:单一与多元的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但这也造成了红色文化传播环境的空前复杂。当前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期等的叠加,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利益关系日益丰富、复杂,思想文化领域亦呈现多元多变多样态势。如何在当前复杂多样化的思想舆论格局中奏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弘扬以红色文化、红色思想为重要内容的先进文化,逐步消除网上的杂音噪音,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成为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难题。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时互联网也不可能一关了之,因此,我们要用新办法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不断探求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竞争中求壮大,在变局中开新局。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的要求

1.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需要再挖掘。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自诞生之日起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与精神追求。然而,近年来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关注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红色文化要想成为经典作品,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挖掘自身的时代内涵。因此,在历史积累下来的红色文化经典原型的基础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对红色文化作品进行翻新打磨与再创作,采取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方式,使人们了解红色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时空背景,以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历史共鸣。要根据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先烈事迹与珍贵史料,在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避免空洞化、脸谱化,争取用今人易于接受的角度进行红色文化的普及,丰富公众的精神生活。2.红色文化的表达路径需要再拓展。当前红色文化的表达路径存在在场传播互动性不足、感染力不强、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失效等问题[5],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的表达路径。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遗址等红色文化物质载体的建设,尤其是革命时期的众多红色遗迹往往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这意味着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加大中央财政的扶植力度,加大对这些旧址与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同时,红色文化中的各种抽象符号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符号凝练与精神表达方式,在文化传播与价值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用现代化的艺术思维对这些符号重新加工整理、添光赋能。此外,红色文化仪式教育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于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需要用新的包装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对于包括各种红色纪念日在内的红色节日,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赋予其新的时代元素,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实效性。3.红色文化的文化意蕴需要再提升。红色文化不仅要传递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还要培育现代人的精神风貌与行为习惯,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文化意蕴。红色文化教育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广大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坚定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节。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渥的当下,我们要引导青年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的挖掘应不断深入,从而吸引越来越多青年人亲近、接受、喜爱、践行红色文化,只有这样我们的红色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传承下来,在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中,我们才能够更有效地抵御西方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彰显中国特色,坚定中国道路。

四、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的路径

1.挖掘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多元表达方式。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大变量,利用好互联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要路径。新时代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要抓住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的传播时度效的提升,积极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的有效发展模式与传播路径。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率均得到显著提升。对此,我们要在信息源头上把好红色文化传播的质量关,不能让那些扭曲历史、胡编乱造的信息内容充斥网络空间。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打造功能全面、互动性强、内容丰富的红色文化数字虚拟场馆,实现红色文化的全媒体传播。此外,我们还可以制作红色系列动漫、音乐、微电影,开发青少年参与性更强的网络游戏,把娱乐休闲与红色文化表达传播有机结合在一起,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建构传播主体合力,增强传播艺术吸引力、传播内容认同力,在润物细无声中拓展红色文化传播路径。2.将红色文化与商业元素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红色文化传播既包括纯粹公益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包括将红色文化与商业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红色产业。红色产业在遵守严肃政治纪律要求的同时,发挥艺术的合理想象,在商业的外衣下推广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宣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亦能获取经济上的收益,从而为红色宣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经济基础。近年来,一些优质红色主旋律电影,如《智取威虎山》《红海行动》等,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与红色故事结合起来,找准市场脉搏,实现“叫好又叫座”。此外,发展凸显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产业,打造高质量、创意性强的红色文创产品等,都是将红色文化与商业元素结合起来的有益实践,值得大力推广。3.红色文化结合日常生活打造沉浸式体验。快节奏生活使许多人没有空余时间参观红色文化展馆。对此,红色文化宣传部门可以结合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情况等,通过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多角度融合来宣讲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例如,新建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可以参考红色文化来命名;传统的图书、光碟、传单、标语、横幅、墙报、广告牌、报刊栏、宣传栏等信息载体也不能丢掉,它们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仍有相当的存在感,要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将红色经典内容穿去。总之,红色文化不应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失声失语,而是在合理范围内借助多种媒介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

[2]张珊.论红色文化的图像传播及实践路径[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4).

[3]张泰城,张玉莲.红色资源研究综述[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6).

[4]张文,全军桦.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4,(4).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8

一、激活“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强自立、勇往直前。发掘红色文化资源要注重有形遗产的保护利用,更要注重精神内涵的提炼升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1.加快发掘整理。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些具有重大革命历史价值的遗址正濒临消亡的危险,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这些历史留给我们的生动教材,建好红色家谱;发掘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在科学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本身所承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科研、教育等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依法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普及红色资源保护的现实意义及相关知识,树立全社会保护红色资源的共识,形成保护红色资源的合力。

2.深入研究阐释。红色文化资源集中承载着革命老区精神,富含着我们党为民宗旨、党性观念和优良作风的正能量。所以,应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学者、协会、学会、研究会作用,通过组织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专刊等形式,着力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资源,用红色文化来启迪人们智慧,以红色精神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3.建好阵地网络。红色教育基地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应加紧修建完善各类反映我们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逐步实现全天候免费开放,扩大教育覆盖面,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安排定时的有关历史的影视、歌舞专场,还原当代革命工作者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融入情景再现和互动体验项目,增加红色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

二、叫响“红色品牌”

不断以具有中国特色品牌价值的红色文化引领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形成世界品牌,不仅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强国有着积极意义。

1.坚持文化自觉,视红为宝。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红色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将红色文化作为优势文化形态优先发展,将红色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率先发展,重点发展红色文化经济。强化对发展红色文化责任的主动担当,“唤醒”红色文化。树立文化“无穷大”的理念,要像挖掘地下矿藏一样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物质矿越挖越少,文化矿越挖越厚,只有文化厚实强大了,发展的潜力才会强、后劲才会足。树立文化“永续性”的理念,要让红色文化更“红”、更具生命力,只有物质文化保护好了,才能按照传统方法延续生命,使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加突出。树立文化“产品化”的理念,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既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又增加内涵和附加值。

2.坚持文化自信,点石成金。很多红色文化遗址和革命老区多处于风景优美、生态宜人的地方,自然风貌、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都十分浓厚,因此,应整合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创意引领,品牌打造,融合发展,变红色文化资源为旅游文化产业,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焕发红色魅力,叫响“红色品牌”。通过生态景观加红色景点的方式,设计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红推绿、以绿带红,红绿结合、红绿相映,将散落的红色文化发源地、特色民俗体验地、自然风光旅游点等串点成线,形成文化、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带,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旅游中,让游客在游历青山碧水的同时铭记红色传奇,在享受生态氧吧的过程中感悟红色精神。

3.坚持文化自强,扶持引导。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只有通过人们的实践,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力量,并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的时候,才能成为让更多的人主动接受、让更多的国家民族愿意分享的文化。要合理开发,科学规划。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制定既符合本地实际、又有重点突破的文化经济政策。要培育市场,引导消费。扶持和发展各类红色文化开发和服务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红色文化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消费,扩大市场需求。要活化机制,多元融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投入机制,大力吸引金融行业、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经营性红色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三、弘扬“红色精神”

坚守和弘扬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价值取向。要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关键在于让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新时代的价值观念相对接。

1.经典化推进,创排精品重点宣传。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打造红色文艺精品剧目、影视作品,把红色精神融入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推出更多更好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红色文艺精品,给人们以情感上的滋养、道德上的教化和价值上的引领。精心打造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题材的现代优秀剧目,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材创作文艺作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自强不息、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革命风格,让革命传统和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2.大众化推进,多种媒介强势宣传。应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推介,把氛围造浓,把声势做大。积极邀请中外主流媒体开展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展示革命老区红色形象,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运用各类媒体开辟红色文化专栏,加大窗口展示和公益广告投放,传播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书画摄影展览、英雄报告会,开设公益性文化讲堂传播红色文化,编写面向大众的红色文化读物和宣传品,宣传红色英模典型事迹。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9

摘 要通过对远安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状况、特点及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探讨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即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正确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构建红色旅游精品体系、加快红色旅游配套建设;着力构建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遗产保护;遗产开发;__县

一、远安主要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及特点

遗产是指自然演进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积淀的精华。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__是一块红色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__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何基沣、刘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五县乡俗改良运动是一场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和在远安的继承和发展,乡俗改良会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乃是中国共产党的著名活动家肖楚女;率领红三军先后三次进驻远安境内,打击发动势力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农民武装,成立地方政权机构,开辟革命根据地;震惊鄂西的瓦仓起义在鄂西地区树立起了第一面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的旗帜,创建了鄂西地区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和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诞生了鄂西第一支脱产的工农武装—鄂西挺进大队;解放战争时期鄂西北区党委召开的党政军紧急会议(即老观窝会议)在鄂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厚重的热土上,红色文化遗产较为丰富,__镇等七个乡镇均有分布。截止__年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和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发现并登录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纪念地或纪念设施、名人故(旧)居、烈士墓及纪念设施、其他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革命旧址、遗址类文物点39处。其中,鸣凤镇5处,占全县登录红色文化资源总数的12.82%,__镇数量最多,共15处,占38.46%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

这些丰富而珍贵的革命遗迹、旧址和纪念物(馆)可分两大类:

(一)物质类。又分四种:

1、墓地、纪念碑(塔)。共10处,即革命烈士纪念碑、瓦仓起义纪念碑、吴永德纪念碑、李时鲜烈士墓、__烈士墓、__千烈士墓、陈海涛烈士墓、周武谟烈士墓、叶发秀烈士墓、鄂西抗日烈士纪念塔。全县现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

2、遗址(遗迹)、旧址。即__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月畈溪农民协会旧址、竹马沟红军驻地旧址、南远县民主政府旧址、中国人民第四十七军军部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远安县特别区委旧址。荞麦寨战斗遗址、解放洋坪战斗遗址、赤卫队队长周诒芬等同志被害遗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中共鄂西北区委员会紧急会议旧址、__烈士纪念碑、紫山工委旧址、__县特别区委旧址、南襄城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都成为远安红色旅游的重要内容。

3、馆藏革命文物。全县馆藏红色文物较为丰富,共__件,其中二级20件、三级58件、资料品218件。

(二)非物质类。红三方面军先后在__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三次攻克__县城,留下了大量的红军轶事、革命歌谣和宣传标语等。

__作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第一,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类型多样,既有重要的革命遗址,又有将帅旧居和活动地,还有重要战役、战斗遗迹。二是分布较为广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全国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普查数据显示,我县现有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39个,分布在全县7乡镇。

第二,特色较为鲜明。拥有“嫘祖故里”、“鄂西苏区”红色旅游品牌。何基沣、刘真等几十名高级将领曾在此战斗过,在远安留下了许多战斗足迹。早在1927年,__就领导和发动了震撼全省的瓦仓起义。

第三,开发潜力较大。集中表现在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绿色生态与自然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景区,这既是远安旅游资源构成的一大特色,又是远安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优势。远安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也使远安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保留了淳朴的民风民俗,一些民间古建筑、少见的自然风光等,都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景点。素有“鄂西武当”之称的__地貌景区、龙潭河溶洞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使远安旅游资源体系更加丰富多彩。

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一)__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保护良好,保护一般,保护差。良好的17处,所占比例为43.59%,保存一般的12处,所占比例为30.77%,保存差的12处,所占比例为__%。

近年来,我县委、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发展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红色旅游,在项目、资金上重点倾斜,让红色文化遗产已成为宣传远安革命史、弘扬革命传统、振奋民众精神的重要载体。逐步开发了部分富有教育和革命纪念意义的优秀红色旅游景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编撰出版了《中国共产党远安历史》第一、二卷、《瓦仓风云录》、《临沮风流颂》等作品,拍摄了《红色热土》电视专题片,组织了远安“走进鸣凤山.红色远安游”活动,制作了以“嫘祖故里、红色土地、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在世纪广场展览。目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十二五期间将狠抓红色旅游重大建设项目。

(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尽管《__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从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项目、交通规划、形象定位、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未来远安红色旅游开发进行了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但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情况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兼顾,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分离又该如何分离,资源特色如何挖掘,开发层次、重点、开发方式如何确定等都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问题。纵观远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尚存在以下问题或不足:

1、开发单一,没形成整体优势。尽管政府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十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自从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政府财政的投向主要流向那些影响力大的红色资源地的保护与开发,远安红色文化资源中真正能称得上是红色旅游地的并不多。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绝大数散落于边远农村,开发难度大,并没有形成红色旅游资源,远安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总体来说还没有得到开发。

2、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配套开发滞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多为革命旧址、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在对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展示的手段单一、雷同,缺乏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没有充分展示不同旧址的特定文化内涵,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差,客源市场有很大的局限性。

3、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监管不力。目前红色文化资源所在的乡镇政府对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及科学的管理。采取的保护措施仅仅只是依照县政府文件的规定确立该处的红色文化地位,之后,因经费问题便置之不理,处于想保护而没有能力保护的尴尬境地。保护工作的滞后,致使其教育价值大大降低。

4、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不够到位,知名度不高。一是宣传面不广。只停留在本县、本市宣传,跨省市的不多,在国家、省级电视台的宣传更少。二是宣传主体层次较低,公信力不足。为数不多的旅游宣传活动均为各景区、旅行社自发组织的小范围的推介,政府介入过少,缺乏整体包装、整体宣传。三是特点不突出。主题不鲜明,形象不统一,与其他地区同类旅游产品比较不能凸显其优越性。

5、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机制不全。现有的管理机构主体不明、经费短缺、人员缺少,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

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

针对__红色文化遗产的类型、特色、价值、区位条件、发展阶段以及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一)坚持科学的开发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关系,走保护与开发并重之路。远安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必须坚持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3-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或文件精神,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保护的开发,是不可持续的开发,而没有开发的保护,则是没有根基的保护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若开发利用不当,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二者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要有效整合宣传、党史、文物管理和民政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加大对各类革命遗址遗迹的行政保护力度,杜绝各类人为破坏损毁现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外在形式上的保护,可考虑在各革命遗址遗迹所在地普遍设立醒目标志碑(对年久失修的烈士墓要统一修缮),将遗址名称、产生或发生的时间、历史由来简介以及负责保护的单位名称、保护时间都镌刻上面,既有效制约人为损坏行为,又方便后人及游客凭吊瞻仰;另方面,要大力借助法律保护手段,尽快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法律规章,对各种损坏行为做出详细的惩处规定,并公布于众,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自律性。

(二)选择合理的特色定位,确立适合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远安红色资源因大多分布边远区乡,因此,定位为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合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又要对乡土教育不能一味的拔高;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吸引投资的能力。而对于乡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办学校的方式,如命名红色小学。可以是发展乡村红色旅游,打造历史名村,历史名镇;可以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把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引导乡村红色旅游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三)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教育影响力的革命遗址遗迹,要优先进行修缮,加强空间布局规划、建筑物设计施工和内部设施安放装饰工作,尽量恢复原貌,尽快收集、抢救内部陈列物品,并建立定期保养制度;着眼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远安县建立党史教育馆”,逐步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原建筑物已不存在的革命遗址遗迹,短期内可依托附近学校、村庄,利用学校队室、德育室,村委会的党员服务中心等举办图片展览,进行党史宣传教育,待资金筹集到位,再行原貌恢复乃至开发拓展等工作。对已经得到科学开发的红色文化资源,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保护、确认和保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流失。要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编写名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地处偏远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政府、社会要主动关注,投入资金进行抢救性保护。

宣传红色文化的方法篇10

关键词:红色文化,开发策略开发模式,开发思路

 

“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特定的物质载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具体的说可以分为物质“红色文化”及非物质“红色文化”。前者是有形的,后者是无形的。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如遵义会议旧址等。非物质“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范,如工农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等。

红色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劲动力和民族文化发展和升华的结晶,它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国家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采取有效开发的策略,整合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展示它的政治文化价值,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

1、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红色文化开发的模式

首先,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一是收集整理红色文化资源。。通过采访当事人、实地考察、查阅文档、征集文物、收集回忆录等多种形式了解红军进行的战役战斗、根据地的形成发展过程、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援、苏区建设的内容、红军撤离后人民群众的继续斗争、红军的宣传标语、苏区的革命歌谣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文字整理工作,积累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保护红色文化遗址和红色文物。。我党、我军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众多的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这些有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真实等特点,因而有其特殊的价值。解放以来,各级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红色遗迹、遗址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红军重要军事会议会址、革命纪念馆、红军纪念碑、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树、马克思街等大量的红军遗迹都得到一定的保护。

其次,创新开发的模式:由单一的政府或区域性开发—从整体上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全员一体开发模式。这就要求:第一,建立在党委宣传部门领导下的行政负责制,成立联合开发协调的领导机构,第二,建立以研究所、研究中心为实体的开发联合体。为“红色资源”联合开发提供组织保证。。第三,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企业、高校、社会共同投入的全员保障体系。第四,组建以科研院所,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高校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研究人员为骨干的研发队伍,充分发挥专业研究人员和社会开发力量在开发红色资源中的研发作用,形成共同开发、联合攻关,各尽其责的开发局面。第四,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研发力量开辟内外结合的开发渠道和其他形成宣传教育、新闻、出版、理论传播、影视网络一体化联合开发的合力,使得红色资源的全员开发取得联合开发的整体效益。

2、全力打造红色文化精品,探索红色文化开发的新思路

红色文化本身内容很丰富,中国“红色文化”资源产品开发应突破原来开发思路,由传统的“静态”开发拓新为现代的“动态”开发,由陈列式的红色资源“产品”,通过现代传媒、现代技术、现代科学方法开发拓新为“动态”影像作品、电视作品宣传作品、文学艺术作品等教育“产品”。从单一陈列展览开发成“动态”巡回宣传展示,把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开发拓展成全国性红色资源开发,增强其时代感,拓展其空间性得高其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一是增加开发“产品”的投入,确保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位;二是拓展动态“产品”展示空间,建立既能提供开发“产品”的市场信息,又能展示开发“产品”教育功用的“中国红色资源”开发与信息网络,真正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中国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作用。三是规范“中国红色资源”“产品”开发市场,做到科学管理、联合有效开发、资源共享、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的开发原则;四是畅通开发“产品”展示渠道,创新开发“产品”宣传教育的路径,建立立体式动静结合的“产品”展示模式;五是拓展红色资源开发的空间,提炼出面向世界的教育资源整合成与世界文明成果相承接的教育资源;六是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不断提炼创造红色资源新的“产品”,丰富其内涵,提高其质量。使开发的红色资源产品真正起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效果。

3、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强化“红色资源”的开发的市场观。

首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的文化体制。要正确处理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在新的文化体制下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兴办市场运作的红色文化企业,打造红色文化产品,包装红色文化明星。第三,在建立爱国主义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一是要把爱国主义“基地”导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如重庆市利用红岩精神,成功地运作了“红岩联线”,6个月创收达到81万元,职工个人收入增加了1.5倍至2.5倍。成功的市场化运作,又给“爱国主义”基地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而使得红色文化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建设红色文化的从业人员队伍。培育具有深厚专业功底的广播影视网络等媒体工作者,戏剧歌舞美术工作者,报刊出版工作者,大学生文学读物、社科读物、科普读物创作编写工作者等。

“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红色资源的开发服务于教育人,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服务于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和谐。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首先应具有教育性,注重教育实践与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翁钢民,王常红.基于aHp的红色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开发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6(2).

[2]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

作者简介:

1.刘丽平(1980.2-),江西兴国人,0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政建设

2.李水弟(1954.2-),江西南昌人,教授南昌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