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3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1

摘要:人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手段获得的,没有对事物的观察,我们的脑海将是一片空白。本文论述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和培养方法。培养学生的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抓好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各种能力。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能力?就其内容和训练手段是多方面的,以下,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个初步阐述。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向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方法有:

1)、联系实际,开发创新

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关心社会、联系实际,用探索创新的眼光看世界,让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一天。对生产、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

2)、打破成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学生的想象能力被极大地制约了,显得非常地缺乏,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谈不上创新,创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挥想象能力的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培养实验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展。离开实验,化学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缺乏依据,没有说服力,没有吸引力,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化学实验技能的陪养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开展“普实”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按讲解、示范、独立操作顺序来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1)、熟练掌握基本操作

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各种仪器,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详细介绍各仪器的名称、功能、用途、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及其理由,并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该仪器的错误方法区别开来,而且要熟记,最后老师逐一演示规范操作,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模仿练习(在实验室进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使学生能纯熟掌握。还应特别注意技巧性操作的训练,如振荡、搅拌、蒸发、过滤等和反复练习纠正日常生活中形成定式的错误操作。

2)、加强学生实验训练

中学阶段学生实验包括物质实验、制取实验、溶液配制实验。每个实验都有其特定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是协调发展综合技能,积累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培养科学实验技能的途径,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基础。做学生实验前要加强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提示每个仪器在实验中的具体作用,每部分装置的构成、作用和目的、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等。然后由老师演示一次,在老师指导下严格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有序地完成学生实验,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3)、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练习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是拓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能力。

三、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思维活动得出事物的最本质的规律。没有敏锐、深刻、细微的观察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的、关键的、准确的有关事物反应的感性认识。

化学教学中观察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前各物质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反应过程中是否发光、冒气泡、生成沉淀、烟雾、变色;反应后生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实验过程中听到的响声、尝到的味道、闻到的气味。(2)实验过程中仪器的连接、组装、操作、以及所见的图表、模型等等。(3)各种仪器所测得的温度、放电情况等等。(4)皮肤所感觉到的温度等。

对这些方面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学生利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细微的变化现象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46-01

教学反思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为教师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要求密切相关。在新课改背景下,反思是一名优秀教师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

二、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要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使新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十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教学情境是否和谐;3.教学积极性是否被充分调动;4.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5.教学方法是否灵活;6.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7.教学策略是否得当;8.教学效果是否良好;9.场地器材的利用是否合理;10.联系密度是否达到预计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教师在不断反思与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反思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论述体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并通过教学案例中分析、启发、引导中学体育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专业化水平。

四、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体育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才能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或回想教学中的整个过程,也不是就教学后对原课堂教学中的得失的体会。而是研究、检测处于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以及探寻产生这些现象的理论背景。反思是贯穿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并以不同的对象为载体的内省活动,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反思不是单纯的事后行为,包括事前和过程中。按教学阶段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反思。

1、课前反思,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

课前反思就是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计划与课前准备。我们上每一节体育课前,都应该选择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对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对教法手段的运用,对自己的学生等都要了如指掌,对教学的策略也应该有周密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导入本节课的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何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教学活动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2、课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

课中进行反思,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随时进行评价,并且及时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也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如果能很好地把握与处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课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的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可以用写反思随笔、反思日记、反思教案等方式来记录。反思随笔:就是用平时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有感而记。反思日记:就是指教师将自己教师实践的某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

体育教师反思日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之举:体育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体育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体育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在今后教学上吸取教训。

(3)记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4)记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中过程中,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办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展体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今后的丰富材料。

(5)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反思教案:是指教学主体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35-03

新形势下,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高等体育院校作为培养基层教师的重要基地,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突出自身专业的特色,更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田径教学作为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田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但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受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体系的影响和传统的教学思想束缚,在体育教学中较多地注重体育专项的专业性,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如何培养担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师资,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中面临的新课题。

一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外延

1.田径教学能力的内涵

田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按照田径教学的规律,运用田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和健身的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组成,即获得田径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掌握田径教学规律;田径教学的实践活动;主动求知的心理基础。

2.田径教学能力的外延

第一,田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掌握现代田径教学与训练理论的能力、掌握田径教学目的和原则的能力、挑选教材的能力、制订田径教学计划的能力、编写田径教案的能力等。

第二,田径教学实践能力。包括选择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讲解与示范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突遇问题解决能力、合理安排负荷能力、纠错与指导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辅助教学的能力等。

第三,田径教学评价能力。包括学生成绩评定能力、裁判能力、构建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能力等。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和时间偏少,没有科学系统地安排

体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课程教学逐步完成。然而,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设的教育教学课程都是以理论课的形式进行,致使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更不易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教学能力。尽管多数高校也安排了教学见习,但重视的力度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教学实践效果。事实上,毕业前6~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就成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

2.对学生教学能力缺乏系统、综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本身具有评价、反馈、激励等功能,通过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考核,可以评价高校教学工作成效,让学生和教师看到存在的不足,找出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中却缺少一个系统、综合的考核办法,致使学校、教师及学生本人对学生教学能力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把握,很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这不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脱节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缺少与基础教育相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不尽了解,教学中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致使许多实习生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文件等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改革不相适应,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准体育教师”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田径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和掌握所学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具备技战术分析与运动队训练的能力。其内容包括: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和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意义;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运动的卫生保健知识和一般运动创伤的简易处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体育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田径运动项目的竞赛方法和裁判知识;组织运动队的训练及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方法;准确掌握体育专项技术要领,动作的难点、重点、易犯错误以及教学步骤。

2.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教学能力落到实处。

第一,通过准备活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教态、口令、领操及组织调队能力

从第一学期第一堂课开始就由学生轮流整队集合,主要通过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来进行。要求实习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言谈举止,均以一个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实习生口令的培养,主要针对个别学生采用专门训练的方式,如针对口令不够洪亮的学生,在实习后加喊一节操的口令,队列指挥口令不合格的学生,实习后进行2分钟的队列指挥,组织并调队,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专门性练习,这对训练他们的标准口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编操能力

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实习过程中,安排布置学生编写的教案里要求包括徒手操、游戏、专项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练习。要求书写工整、文字清晰、图文并茂、有动作要点、运动量等。游戏不能重复,要求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进行编排。

第二,通过教学课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1)培养学生撰写教案的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在复习课中多进行试教。在教案撰写上,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撰写教案的过程中了解教案撰写的基本格式,主要练习内容和时间的分配、掌握等。教案要求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在教师确认符合要求后方能上课,教案的撰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一堂课的整体把握与设计的能力。在能力培养上,教师可不断增加对学生撰写教案的要求。主要方法有:一是介绍撰写教案应考虑的因素。如课的时间、学生状况、教学条件、课的主要形式、所教授的内容(复习内容)、各部分的要求、衔接方式等。二是保证课时分配合理,要求学生自己先提前试讲以确保上课时间分配的准确性。三是保证课程内容搭配适当,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的任务要求,符合教学原理与学生练习原理。

(2)培养讲解示范能力

讲解是指对技术动作加以语言的概括,示范是指对动作技术的表演。讲解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完成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进行试讲,讲解动作要领、要点要求、练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讲解能力。而示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必须掌握正确的技术技能,促使学生自身的运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运用示范,教会学生示范的技巧、正确的示范位置、合理的示范面和示范时机。善于运用正、误对比示范,善于运用完整与分解示范。

(3)培养学生分析与纠正错误的能力

学生在试教过程中对教学时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能及时发现,但纠正起来就显得束手无策,“某某同学什么技术不对”是试教学生常用的语言,但对产生的原因与纠错的方法,试教学生却极少谈起。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采用典型错误剖析的方法,介绍发现错误后如何分析原因,如何选择纠正手段,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动作,并在每节课中对做得好的试教学生给予积极性的评价。

(4)培养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

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和裁判工作是田径教学的组成部分,是教学与训练的补充。根据教学进度,在平时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讲解规则。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到什么项目,就讲什么规则。如在学习标枪技术时,按规则要求整理好场地,说明助跑道的宽度,助跑必须在助跑道内,对身体及标枪落地后的要求,成绩如何丈量等。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教师可示范犯规或违例动作,现身说法。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改进技术外,还要对其犯规动作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犯规,在进行考核时让学生担任助理裁判员,以提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教学评价的能力

在教学中试教学生每进行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可有效地将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使学生在以后教学中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

(6)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处于主动地位,除完成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教学外,还要注重思想教育,要以身作则。教师对学生最深刻的感染是人品、学识和能力,可见,教师的形象和内在素质是极其重要的,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体育教师应把思想教育糅合在教学过程中(包括课堂常规的执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田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公共财产等品质,同时还要讲究方法,以理服人,体现在自己言行的表率作用中。

第三,创建突出学生能力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在掌握田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田径课程评价的新体系。(1)增加评价内容。在学生技术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技术动作的教学讲解、教学组织方法的实施等能力考核;单项技术科学健身方法与手段创新能力考核;组织竞赛的裁判知识与能力等考核。(2)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的方式,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进行田径技术考核时,技评达标与讲解示范同时进行,其中技评达标要以一定的强度按照正确的动作技术规格完成。(3)改革评价形式,实施教师集体评价与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技术考试采用抽签制,把a(短跑、跳高、铅球)、B(跨栏、跳远、标枪)以跑、跳、投的形式分为两组以及定向越野比赛(必考项目),学生采取抽签方式,选择一组内容中两个项目进行技术评定。理论考核以基本理论、技术理论、裁判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试卷形式进行评价。(4)突出能力评价。为了实现田径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在田径课程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能力考核,将能力评价贯穿于每个评价环节中,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技术动作的教学能力、运动训练的实施能力、田径比赛的组织能力和健身方法手段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抓实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创建多种途径的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加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组织和带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三字一话”等教师基本技能训练,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基本功、基本技能比赛。开设和安排形式多样的小讲台实践活动,让学生以轮流的形式来上课,要求他们编写准备活动的内容、形式、组织要求,结束后老师进行讲评;以竞赛的形式对学生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进行全面检查,如教案评比、体育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体育专业说课比赛等,以赛促练。

第二,丰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担任非体育专业班级的课外体育辅导员,协助做好课外活动的组织辅导、运动竞赛的训练与指导,以及健身知识的传授与推广等。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在实战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技能。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一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选择能起示范、指导作用的优秀中学体育教师的课进行观摩,在课后为学生讲评课中的要素,组织学生对课的设计、教法的组织和运用进行讨论,分析出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二是让学生亲身走进中小学校园,担任课外体育活动辅导工作或参与运动队训练;三是通过高校在中小学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使高校面向基础教育,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基础教育接轨。

第四,严格把关,抓紧抓好教育实习。要高度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严格把好教育实习的质量关,杜绝将教育实习变成一门普通的高校课程,甚至走过场、流于形式。教育实习教师应切实负起监督、指导的职责。在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教师应抓住几个重点:一是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与实习基地共同切实把好实习质量关;二是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教学技能的指导工作,尤其是课前准备的指导和课后评议,包括课程的准备、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理解、教法的准备,以及在课后的评议与总结。

总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方位的综合培养,才能获得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曲飞.论大学生田径教学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4)

[2]王美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2005

[3]张来霆.田径[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4

一、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兴奋优于抑制等特点,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并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寓教于乐

在兴趣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特别喜欢在欢快的情感中从事游玩运动。因此体育教师在各教材之间要适当安排有情趣的运动素质练习。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要完善结合

在教学中,教师精炼生动的教学语言,热情奔放的教态,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多层次的组织教法,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让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和锻炼身体相结合的目的。

3.自主练习与相互促进在兴趣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对独立练习感兴趣,尤其是独立练习占据领先地位或者是帮助同伴受到表扬时感到非常的高兴。有些同学单独练习能力差,动作缓慢,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促其独立完成。有些同学感到畏惧时,教师要提倡同伴间的团结互助精神,使这些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音乐、韵律练习的教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美感,提高学生动作的表现和审美能力,这种教学手段对女生具有更强吸引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手段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阵地,是学生一生必经阶段,因此,要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但要有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而且还必须培养自学、自练、自评、创新的方法。

1.自学

自学是指学生学习有关体育知识,领会、掌握动作要领、技术环节与特征的一种方法。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阅读、观察等方法,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识、观察与分析能力,为学习与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学习动作技术奠定良好基础。

(1)阅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体育课本、体育动作图解和其他体育保健知识文献,来感知与理解体育基础知识与动作技术原理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体育课本的基础上,推荐一些适宜他们阅读的有关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书籍,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体育基础知识,以提高体育文化素养。阅读体育技术方法类的书刊与文章,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点领会动作要领与方法,掌握动作的基础要素,同时要重视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的要点与方法。

(2)观察是学生通过感官对即将学练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动作,初步建立动作概念和表现的方法。教会学生在观察中思维,明辨动作的特点、重点与难点,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在观察动作示范时明确指出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重点观察什么,引导学生养成周密、细致的观察习惯,并善于在观察中质疑问题、比较鉴别、分析探讨,充分发挥学生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的功能,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

2.自练

自练是以学生自身的独立活动为主,有目的地反复进行某一身体练习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最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和方法。

(1)模仿练习是指按照别人提供与演示的动作模式来进行模仿,从而形成动作技术与技能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2)适应练习是指通过再现练习,使自身生理与心理等方面产生适应性变化,为更好地学习与掌握“三基”创设最佳条件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循环练习、重复练习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3)反馈练习是指为了解与掌握动作模式与实际演练的目标,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加强自我诊断与自我矫正,不断改进与提高动作技术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和输送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高职院校追求的最高目标。文章提出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调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构建特色教育体系,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最优途径。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定发展方向

随着高职教育的日益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已然来临,如何在这一潮流中实现自身学校的发展和壮大,是所有高职院校必须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从办学规模扩张到教育质量提高的转变,牢固树立以内涵发展为主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任务的观念;进一步树立“面向市场、瞄准企业、依托社会、融入行业、校企互动”的办学方向,把“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和各项工作之中,使其成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不竭动力,将高职类学校普遍的“大规模、小质量”的优势转向“优质量、精规模”,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服务学生能力提高。

同时,高职类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的是一线技能型人才而非“坐办公室的”。这就要求一定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就是要求把教育的一般规律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职业行业特色同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体现为专业所在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全面贯彻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类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在注重内涵发展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有利条件,优化办学规模,努力形成规模效益,使其成为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不断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提供支持。

二、明确学校定位,促进全面发展

高职类院校的定位问题事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大局,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从办学类型上看,我们国家高职类院校多数仍属于教学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从办学层次上看,各家院校基本是以高职教育为主、兼顾其他类别的院校,所以一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建立以高职教育为主体,中职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学科专业结构上看,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共生互补优势;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修定学生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从办学特色上看,学校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努力把办学特色转化为办学优势;从服务面向上看,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方向,立足本地,面向全国,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升教学质量,专业建设又是基础,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作为教学培养单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坚持始终将教学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在手上,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校要从自身的定位出发,坚持以地区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力度。一是要经过广泛论证,对全校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评估并予以科学定位,进一步做好凝炼学科方向的工作,对部分学科进行整合;二是明确重点发展、重点保护,重点扶持的学科专业,制定学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建设,以此带动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三是正确处理传统优势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关系,在发展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发展步伐,构建不同学科之间互为支撑的平台,在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上下功夫。逐步建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学科专业体系;四是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要扬长避短、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使学校专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3.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现在的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专任教师总量不足、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制约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做好人才培养、引进、提高和使用工作,改善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学校要把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骨干教师队伍。

4.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工作

没有一流的教学管理就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要着重抓好以下几环节: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上岗准入制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教师教学工作制度、教学责任追究制度、教学例会制度、教学工作奖惩制度、教学意见反馈制度、师生评教制度、领导听课制度等规章制度,为教学建设提供制度保证。二是要制定配套措施,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落实到教学过程和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推进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和教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要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加强师德教风教育,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通过教改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高职教育“言传身教”的特点已决定了该方面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优良校风和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院校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学校要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6.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于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注意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学校要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建设,加强校园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办出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7.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院、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要以核心课程为重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时引入现代科技研究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模块化建设,多开设体现院校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目标的特色选修课程。

学校和各系校要在加强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健全和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8.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由于高职类专业实践性强,对于很多单位,企业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因为职业教育强调的毕竟是动手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那就在教学中要注意该方面的有机结合。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9.注重情商培养,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6

1.职业归属感欠缺。随着教师录用标准的提高,民办高校聘用的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于普通和重点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大都在公办高校,在思想上对民办教育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抵触情绪或者不认同感,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当初择业的时候第一选择并不是民办高校,有些无法在普通高等院校任职,迫不得已才就职于民办院校,在思想上对民办高校教育态度消极,将个人与学校的关系定位为“打工者”与“老板”,对民办高校的办学目缺乏认同感。

2.职业信念不稳定。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出现不稳定现象,尤其是民办高校,因其与公办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教职工退休政策的不同,这些差异也导致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容易产生波动,加之青年教师自身经济压力加大,如来自家庭的压力等,这也造成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追求“价值”的明显现象。

3.科研压力较大。大多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很高,、出版专著、课题申请成为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称和职务晋升的必备要求。有78.1%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用,另青年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科研尚不熟悉,例如,如何申请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进行何种科研等,民办高校缺乏带领青年教师做科研的“学校导师”,所以很多青年教师觉得对做科研无从下手。

4.教育教学经验不足。教材不熟、教学手段少、教学方法欠缺、知识储备不够等问题是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的欠缺。这也直接导致任课教师忽视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再加上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尤其不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这个现象尤为突出。

5.实践经验不足。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很大一部分是刚毕业就走上讲台,对于这部分青年教师而言,在学校学习的是专业知识,毕业后也并未参与工作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只能生搬硬套书本所举案例或者从网上下载现有案例,这样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降低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如何提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1.培养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民办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培养教师对学校的依恋感,抓住青年教师乐观向上、勇于挑战的心里特征,为青年教师创造教学团队互助合作的舞台,利用教师的团队资源,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热情;同时要为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如建立组织教学设计、课件评比、说课比赛等平台,培养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从而增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归宿感,带动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2.合理调整心态,树立职业信念。作为有丰富知识和较强理性思维的个体,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认知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等诸多优势,如果能在认识与了解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定能克服青年教师心理的不稳定因素。首先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认清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树立自省自知的意识,确定自己是适合高校的安逸生活,还是更向往社会的激烈竞争;其次要注重体育锻炼,“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生活节奏,排除负面情绪,养成自信自悦的习惯。再者是要注意陶冶情操,工作之余可以种花草、听音乐、练书法、下棋、旅游等,借助这些感性活动,将自己从繁重的工作转移出来,忘却烦恼、改善心境,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去。

3.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民办高校大部分存在重科研、轻教育等严重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而且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大学应本着自身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避免把教师视为做科研的“工具”,民办高校应该坚持合理导向,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摆正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使得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为青年教师的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多措并举,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高校青年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要做好这些,我认为应从教学质量、效率及过程入手: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及过程,首先,教师自身需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工作之余,需要阅读大量专业的书籍期刊,同时可以观摩学习一些资深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其次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在现代教学工作中要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不仅要扮演“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知的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7

【关键词】创新素质教育观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氛围情境观察力积极性创新思维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得靠教育。传统的教育通常情况下都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基本任务,其弊端在于仅仅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重视“教学生学会”,忽略了培养学生“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忽视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因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必须将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创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乐于“重组知识”,遇到新的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案,表现出创新意识。对于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

一、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想的产生离不开和谐宽松的创新氛围,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老师高高在上”的教学理念上是无法产生创新思维的。当今教育仍然存在“师道尊严”的状况,老师的权威性不容侵犯,不准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观点提出任何质疑,认为老师的经验胜过一切,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认为老师的话就是对的,老师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我只要学会并记住就行了,从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变为记忆的工具。还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让学生“乱说乱想”,那课堂还有秩序吗?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服务行业也把顾客所需视为最重。我们的教育也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进行教学,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数学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更要重视数学的发现、创造过程中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从教育的任务看,我们既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和数学素质,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传统教育,那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关键。

1、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教育学生凡事要有主见,敢于挑战,不要人云亦云,勇于创新,这一点需要老师用爱心去营造。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在受到学生尊敬的同时不要产生过大的距离,尤其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敢于和你对话,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研究创造,并从中体会发现的乐趣,形成快乐的数学体验。

2、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明明知道该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是又觉无能为力。实际上只要我们在课前做好合理安排,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解决,比如删掉一些例题,节省时间让学生自己训练,或让学生自己改编题目,或是留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课下完成等方法都是切实可行的。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才能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的观察力

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1、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不同问题的相同、相似、不同、相反的地方,我们会认识到问题的个性和共性,区别不同的问题,从而使认识加深。例如:很多学生对映射的概念理解不好,单从定义的角度来判断印象不深刻,总是由老师解释起不到好的作用,于是我在黑板上画出很多种对应关系,让学生比较判断,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规律。

2、用分类与综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分类就是把事物按一定的原则、标准分门归类的方法,用分类方法去观察复杂问题就会变得简单、有章可循。综合就是把事物有关的各个因素,各个部分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进行研究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方法观察事物,会把分散变为集中,可通过个别认识达到沟通事物的内部联系,得出整体规律。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矛盾的过程。在校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认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作为发展变化主体的学生态度消极、被动——不想学,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充分运用或者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运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特别是不能或者不想动脑,去认识教师的所教,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再好,也不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能力的发展。

1、用标新立异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新立异就是看到、听到或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尽可能的给予它新的性质,尽可能的逾越已有的看法、观点、结论,做到富有独创性。首先要摆脱常规,学生基于惰性,容易形成单一的“模式”型思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轻车熟路”,实际上常常会使头脑僵化,磨灭创造性。因此必须使学生摆脱常规思路,锐意出新,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索,不管结果如何,一定对这种精神予以高度肯定,就像上面举的映射例子一样,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超出我们的想象,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2、用疑问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因此使学生养成生疑提问的习惯尤为重要,见到问题不妨问一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能力。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8

1、“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是体育教师对待待遇问题的合理要求体育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既具有一般教师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室外作业多,体力活动多),本应受到特殊的照顾,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师,不求照顾只求平等,这又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但是在我国的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歧视体育教师的现象。表现为体育教师不能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工作服装无法保证,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2、“公平、合理、平待”是体育教师对待职称问题的基本态度职称向来是知识分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评聘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此可题上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即不求特殊照顾,只求评职称公平合理,与其他教师同等对待。

3、"保证基本住房条件”是体育教师对待住房问题的普遍要求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是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的难题。调查表明我们的体育教师理解国家的困难,不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只希望能“保证基本往房条件”。为此我们呼吁会社会都来关心教育,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9

核心内容:改革现有高校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研发的能力,方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今的天下是人才的天下。人才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我国当今社会却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我国的人才太多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大学教育的取向。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只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和一般的高中生毕业一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研究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既适应不了企业需求,自主创业的可能就更小了。失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毕了业却就不了业,学生们的不安全感加剧;因高校培养出一毕业即可用之才,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和社会财富,也浪费了学生们的大好青春光景;“国考风”越刮越烈,没有生存能力的大学生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公务员等“金饭碗”,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人才配置。

故此提议:

1,改革高校教程。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革高校的教育大纲,改变高校的教育取向。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缩短文本理论学习时间,如只排三年课程,到第四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能力;到了本科高年级时,给予学生进行自主研发的机会,并配置导师、教授进行指导。这样,一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或小发明、小创造,为毕业后自主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或奖励基金。如果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有研究成果,就可以向该基金申请支持,继续研究或自主创业。

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篇10

论文关键词体育能力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中学体育教学是基础体育教学之一,是连接小学体育和大学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的一个关键所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这是每位体育教师的职责,也是体育教学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为怎样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献计献策。

一、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一般身体活动能力,独力进行锻炼的能力,审美能力,自我医务监督与评价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二、体育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一)体育能力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二)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三)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三、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好体育课要着眼于逐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能掌握一些健身的科学方法。例如,我在上排球传垫球一课时,先让学生大胆地尝试、体会,小组互相讨论合作,在尝试中动手、动脑,主动向老师提问,然后经过老师的引导、示范,使学生能领悟新的教学内容,能主动地去继续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达出自己对新知识的看法、观点和主张,并在身体练习中创新学练方法。

(二)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运动能力水平越高,身体的协调性越好,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就愈快,增强体质的效果也就愈显著。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尽可能大量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每一节课都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一、两种运动能力。教学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做到新颖多样,生动活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把体育课中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锻炼身体的实践中去。

(三)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上课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始终都是按照“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提高”进行,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按照教师的意愿行事,使学生离开教师就不知该怎样进行锻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术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我们不应过多束缚学生,在把各种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并在练习活动中得到提高。

1.教师传授了一定的技术方法后,让学生自己按照对技术的理解进行活动。

2.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整理部分可让学生轮流带。

3.课外活动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组织。

(四)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学生,根据练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去寻找解决或改正的线索与办法,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五)体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让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组织、编排工作,或担任各种竞赛的裁判工作。通过实践,丰富知识,提高组织管理能力。

(六)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欣赏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国内外大型运动会及各类专项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基本技术和战术要点及裁判法等。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了解体育的过去和现在,展望体育的未来,什么是体育的精神和宗旨,并崇尚体育道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现代学校体育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着眼于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应注意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为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得到更大的创新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刘绍曾.体育教学改革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m].教学研究与探索.[2]王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