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创新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6:32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1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创新科普教育

1引言

日前,英国文化协会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科技部及中国科协一起,发起组织了以“未来博物馆”为主题的中英博物馆论坛。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在本次论坛中作了《科技馆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目前国内科技馆界、包括中国科技馆常常会出现刚开馆时车水马龙,过不了几年就门庭冷落的状况,主要反映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怎么才可持续发展,那就是讲创新,科普理念的创新,展示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及运行机制和管理的创新等。所以,新世纪的科技馆只有进行各方面的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才可能持续发展。

2科普创新――科技馆发展的精髓

创新是新世纪科技馆的发展精髓。它会源源不断地给科普教育理念注入新鲜血液。

首先,要以创新的方式加强科学家与大众的沟通,以促进大众学习科学。现代科技馆是在吸收了19世纪科技与工业博物馆传统的前提下,以所谓的“做中学”的理念指导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就是观众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倡导所谓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福建省科技馆的“科学探索宫”就是公众学习科普的好地方。它于2004年1月开放,共有两层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设磁电、虚拟世界、航空航天和综合技术四大展区,61个展项,137件展品。“科学探索宫”在展示形式上大量采用影视技术、光电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设有“万有引力”、“静电发生器”、“虚拟打击乐”等多种互动展品,50%的展品可供公众动手操作,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鼓舞人们发现身边的科学,了解科学。现在“科学探索宫”已成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高科技、新知识、进行实践和探索的理想场所。

第二,在科技馆的管理方面,应建立一个开放性强,以受众为中心的科技馆,并能灵活协调其他客户的需求。把参观者当“客户”,多少有一点市场经济的味道,同时这也是利用科普形式去赚科普的钱,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以受众为中心,这样观众才心甘情愿地把钱拿出来。

其三,商业运作,每个科技馆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推销商”,大家都要讲。我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你、可以拿到你这儿来展览,可以吸收你的什么展览到我们那儿去等等,有很强的商业运作的目的与利润追求。英国及其他国家的科技馆、博物馆,除门票收入,他们的纪念品的收入也很可观,甚至有的可以与门票收入相提并论,他们把纪念品展台做到参观必须经过的通道,有简单的折纸作品,也有高级的镶有宝石的作品,吸引随同父母一起参观的孩子们驻足。虽为追求利润,但对公众而言,等于把科技展品、科技教育带回家,这才是双赢,真正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科技馆与观众都满意。

3科普教育――科技馆发展的重心

科普场馆教育理念对于大众来说尤为重要。如何让它更深入人心呢?

其一,减少解说员,强调鼓励观众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展品的说明书很详尽而且分层次,比如第一部分是概括,第二部分是全面介绍,第三部分则很深入――有科学术语、数学公式还有进一步的展品背景及前景的内容,而且字体大小也根据不同层次而不同。例如,福建省科技馆曾举办的“台湾蝴碟展”,内容丰富。吸引了许多蝴蝶爱好者。展品设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多种生动逼真的名贵标本。让公众仿佛置身于蝴蝶的海洋。特别是每个展品旁附上的详细图片及说明让参观者能自由观赏蝴蝶。

其二,开放性,观众可以接触这些展品,同时经常有一些相关表演,以及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这样许多学校组织学生可以到这里来上课。强调科技馆是第二课堂的实用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福建省科技馆近期举办的“欢乐七彩”六一科普活动。就是针对少年的特点和喜好开展的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很强的活动。内容包括会等六个活动。尤其是“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搭建比赛,利用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教具,搭建一个小型的受灾人民安居点,深受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让孩子们在“玩”、“动”中,体验科学的快乐,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家长感悟“寓教于乐”的科学教育新观念。

其三,科技培训,在加强科普场馆的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科技培训要集合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基地等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功能各异的科普阵地。利用各种社会科普设施资源,建立起开放辐射范围大、社会功能各具特色的科普阵地。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针对社区居民,要着力培养他们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福建省科技馆为提高人们的防病意识,定期邀请专家免费为公众举办健康讲座,答疑解惑。针对青少年,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省科技培训中心为青少年开设“小小建筑师”、“超时空之旅”、“探索月球”等科学素养培训班,采用拼插模型作为教具进行教学,要孩子动手实践,引导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针对下岗职工,则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省科技培训中心专门对他们开设电脑基础班课程。让他们掌握技能,了解社会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四,集合社会科普传媒资源,建立大众科普现代化传播手段。发挥互联网反映快、容量大、集成度高的特点,在网上开设科技馆网站和特色科普场馆网页,附上鲜明生动的图片。或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上开辟科普专题栏目等,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其五,加强贴近生活、关爱生命,提高预防自然灾害和激发每个人对科学技术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科普内容。贴近生活是指科技馆的展品无论多么宏观,多么微观,多么复杂,多么简单,都应当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科学技术就失去本来的意义。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提高人们防震自救能力,省科技馆还专门举办了地震知识大型展览,分地震灾害、地震知识、地震观测、工程措施、应急准备、地震自救和福建防震七个部分。活动展品贴近生活,引导人们通过科学技术来关爱生命,享有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

4结语

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科技馆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新世纪科技馆要发挥创新和教育理念,创新地进行教育,教育中能充分体现创新。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盟,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弘扬人文精神,实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要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科技馆使现代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走下神坛,走进民众,服务社会。为繁荣科普事业,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索;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81-01

从2000年起,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室”等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从陌生到熟悉,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了大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少许有价值的成果。实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生物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生物教学除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和信息资源的运用。生物教师都要不囿成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学生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用课件展示“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我讲是第一信号系统。但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望梅止渴”来自一个故事:曹操带兵走到一个缺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不再嚷渴。实际上,“望梅止渴”并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说梅子,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所以“望梅止渴”应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二、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利用计算机及图书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制作各种课件,可以撑起生物教学的一片蓝天,而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习珊瑚虫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珊瑚虫死了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形成珊瑚。”也有的加深一点“形成珊瑚礁。”“再大呢?”“形成珊瑚岛。”“然后呢?”“风化形成肥沃的土壤”。用课件展示过程,达到图文并茂,情景相生的直观画面,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制作的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然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五、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8-03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已有的教育的模式基础上,着重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特征和创新智慧特征的问题。现有的研究者分别从教育体系本身以及从创新能力的心理构成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他们代表了教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视角。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创新;有的研究者提出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的见解,等等。上述研究人员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中小学生或者是大学里的低年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兼科研人员,接触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科技活动,而所有这些活动的主体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方法、人生观等已经基本定位,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根据自身与所带的大学生在科技活动中的体验,感悟颇多。

一、创新教育的目标定位

创新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现在说的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创新同时也意味着改变,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所谓的结果是指人们看到的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等的变化;创新也是一种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题的人的日积月累付出;第三,创新面临风险,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是在创新方面很有可能是创新者的辛苦付出收获一份失败的回报。从上面具体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进一步归纳出创新主体的人格特征——自信、坚持和责任。这是从作为创新的主体的心态反应,包括意识、情感和创新意志三大方面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1)作为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不断追求新的知识的动力——自信,这种追求新知识的动力针对不同的个体而不同的,但是在创新主体中确实是普遍存在的。2)坚持是个体追求新知识的一种自觉能动状态,在创新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创新主体的习惯与性格。3)责任感是创新主体追求新知识的内部心理体验结果的一种升华,尽管有挫折、有成功,但无论是怎样的结果,创新主体体验的不断强化,就会转化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并使他们不断地靠着自己的理想坚持下去。从中也能够看到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表现出来就是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与技术技巧的掌握。首先,创新主体在观念上已经具备了自成体系、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这种水平的前提是创新主体必须具备牢靠的基础知识,想到才能做到,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这是在人们最经常说的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之上的一个能力水平。其次,创新的实践活动是创新主体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展现作为创新主体的问题解决方式,只有经过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创新活动的可行与否,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创新”无法称之为创新。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科技活动中实施的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入手,以提高创新主体的智慧特征为核心,带动作为创新主体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不是先天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创新主体消极被动的按照既定模式的训练过程,而是针对创新主体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的科技活动,这一新的教学过程成为创新主体不断认识自我、追求探索新知识和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过程,亦即培养创新主体自信、自立、自理、自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他们具备创新的人格特征、创新智慧特征。

二、问题: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经验性的研究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品质和素质需要在基础教育或者通过基础教育得到培养。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科技活动,如何把握科技活动中的基础教育,并通过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对所参加科技活动很感兴趣,但经过与学生的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沟通,还是发现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自己面前——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被动地需要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同时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缺少实践,因此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小学、中学一路走入大学的校门,这些优秀的学生已习惯了我国的考试模式,转而要求他们自主学习、变革创新、积极讨论,难免地会使学生受习惯的影响而感到乏力。此外,参加科技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创造、实践、生存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较课堂教学更高要求,使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人格特征又重新退回到以前的习惯中去。因此,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三、科技活动中的创新教育

在我校科技活动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等、冯如杯等等为学生提供了科技活动的平台,针对科技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特色,提出科技活动创新教育体现在在三个层次: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识到创新是变化,不是单纯地创造,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智慧。创新的智慧来源于学生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又高于他们正常的思维过程,它是作为创新主体的学生对某种对象包括事物、问题、观点等产生新的观点、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其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原有的认识,在人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创新主体智慧的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它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科技活动内容的文献、资料调研。这是科技活动内容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学生大量查阅,达到“知己知彼”的状态,这也就是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调研活动不是简单地查阅,需要学生通观全局,归纳整理。只有通观全局才能有全面的认识,通过细致的总结、归纳、分析,才能进一步提高认识,逐渐形成创新思维。其次,有针对性的科技活动的研究规划和研究内容分解。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于科技活动也是这样的,即使是小的科技活动项目也具有自己的项目目标和研究内容,因此必须制定项目的研究计划,并进行研究内容的分解。通过前面的调研,学生得到了项目可能采用的技术/方法全局的认识,通过归纳整理,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自然地学生能够顺理成章地进行“移植”创新,项目计划由想象到逐步落实,研究内容的分解也随之得到明确。第三,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大量的学生希望能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他们的课堂和实践课程的学习结果是良莠不齐,这就意味着在创新教育中不是针对某一些人,而是针对大量的学生,因此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促进者,需要与学生加强相互沟通、专题讨论,在科技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和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有的是面前有一座“大山”,畏手畏脚,裹足不前;有的是方法很多,在选取哪种方案或技术的时候举足不定。这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一是建立信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的工作内容、或者是赞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进而产生自信心。二是对技术方案/方法的把握。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利用自己文献总结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情况,进行最优化的设计;还可以通过专题或小组讨论比较各种技术和方案,在讨论中不仅技术方案/方法明确了,学生的信心得到加强。

四、科技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实践

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讲求的是创新、合作。如何让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和谐合作,在此提出了一种学习模式,通过自身的实践,学生们收获颇多。这种模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以兴趣为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个体,只有学生从意识上和行为上摒弃对待知识的简单复制、呆板僵化的态度,有开拓、创造的意识,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科技活动中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的新型关系,必须始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著名教育家杜威曾在《兴趣与努力》中提到:“真正的兴趣原理是所要学习的事实或所建议的行动和正在成长的自我之间公认的一致性的原理;兴趣存在于行动者自己生长的同一个方向,因而是生长所迫切需要的,如果行动者要自主地行动的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力需要从激发兴趣开始,需要从文献综述、选题、实施过程中间,教师启发、指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产生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2.发现学生的差异,并善于应用。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作为指导者,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个性都各不相同,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调动每个人探究的欲望和对成功的期待便成为必需。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欲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用多种视角解读问题,找出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关注学生在现实能力基础上的潜力开发,形成独立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促进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引出学习者的经验,试着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视角有所收获,获得愉悦,增强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

3.以创建和谐氛围为中心,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寻求创新。大学生学习方式往往沿袭的是自己在高中时代已经定型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完整的创新人格和智慧的培养过程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培养。而单一的接受学习的不足却可以通过发现学习来弥补。科技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在实践中,不同的学生研究内容是有足够差别的,并且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一般来说,科技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诸如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专题、小组讨论等,不断发掘自己的长处,同时也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创新教育,实践证明在科技活动中完全可以围绕创新主体的创新人格特征和智慧特征的培养展开,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每次与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谈心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宽泛全面的基础培养、活动过程中分工合作面对困难等等,这一切使他们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2]彭杜宏,何敏,刘电芝.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

[3]孙玉华,石卫红.跟踪科技前沿强化能力培养——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实践[J].《石油教育》双月刊,2003,(1).

[4]闫舒静,张兴会,李辉等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个例意义

一、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个例:关于用花椒仁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探索试验

1.活动背景

有效的利用农副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上级领导特别重视农民的经济收入,具体措施为大力推广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种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甘肃临夏地区在北片区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树,并且发展很快,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国家林业局命名为“花椒之乡”,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但是,他们在出售时,收购者只收购了做调味品的花椒瓣,这样,大量的花椒仁留了下来。据了解,有些花椒种植大户每年留下的花椒仁竟达2500~3000千克。虽然花椒仁可以榨油,但用其做饭味道不是很合口味,而且家禽、家畜都不多食,于是,大量的花椒仁因得不到利用而成为废弃物。确定该课题,就是探究花椒仁的利用途径,变废为宝,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活动目标

(1)通过各项科技活动,进一步树立学习现代科学、弄清科学道理、尊重科学事实、热爱科学真理、学会科学的生活等观念,有创新的想法。知道创新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2)通过科学实验和操作活动,培养寻找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答案的意识,培养尊重科学、热爱科学,长大为科技创新作贡献的情感。对生活中未知的科学问题感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在科技活动中能合理分工,积极合作。(3)通过各项科技活动,锻炼思考科学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踏实的学习和探索态度。

3.研究思路

借鉴制中药煎剂的方法,分别制取多种不同配比的制剂,在发生病虫害期间,进行喷雾,然后,对病虫害进行观察、计数、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4.实施研究过程

(1)试验对象:蚜虫。

(2)制备制剂:将花椒仁碾碎,然后以与水质量比分别为1:6(制剂1),1:7(制剂2),1:8(制剂3),1:9(制剂4)的比例混合,在温火中熬制1小时,得到熬出液经过纱布过滤,滤液经澄清\待凉,即为花椒仁制剂。

(3)试验过程:选择寄生有大量蚜虫的花椒树树枝4枝,进行挂牌标记,并检查每枝虫口基数,同时将树枝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防止萎蔫,然后,将4种制剂分别喷洒在已挂牌且相对应的花椒树树枝上,最后分别用纱网罩住,防止蚜虫迁移。并在药后1天,2天调查各自残虫数;每次试验中,喷雾重复2次,试验次数共为3次。

(4)试验结果:(见表1)

5.研究结论

花椒仁和水的质量配比高于1:7的熬制剂对蚜虫有很强的驱杀作用,驱杀率可达85%以上,其中制剂1高达92%。同时,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靠使用,也无公害。所以,用花椒仁制剂来防治蚜虫害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途径,也是花椒仁的一条应用途径,不仅可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入成本,又可使农作物果实质优,产量高。

二、在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1.有助于激发自主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和探究未知的执着兴趣是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内驱力。科技创新活动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往往容易成功,而成功恰恰是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探究过程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的信心、走出学习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发现的乐趣,好奇心和表现欲的满足,激励学生自主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较、分类、类比、归纳、分析、综合等,都是生物科学学习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在生物观察、实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孟德尔、摩尔根等科学家对基因遗传定律的发现,就是经过一系列的生物杂交实验,并通过比较、分类、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而发现的。达尔文经过长期的对动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综合研究,总结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等等。而科技创新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的用到上述思维方法,所以,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更新,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拓展,通过自主的探究过程来获得知识,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实验的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品质

生物科学品质是指人们认识生物世界时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科学意志、科学情感、科学作风等。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时,有些课题研究所需的时间较长;也由于受到学生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有时在研究过程中会出现“失误”而导致失败的现象;有时会出现所研究出的结果与预期矛盾的现象,等等。但是,在教师的鼓励、监督、指导下,学生都能克服、解决和接受,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坎坷经历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丝不苟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锲而不舍、永不放弃的科学意志和作风。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5

一、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施理念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薄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问题。[4]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偏重理念灌输、缺乏实施路径的现状,高职院校实施以tRiZ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普及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形成具有实践推广意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开发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以及配套的分学制管理体系,并取得一批显性的物化成果,使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制高点;建设科学效应库,为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提供资源保障;建设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与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师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学习与实践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服务,对外推广技术创新教育成果。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5]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tRiZ理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传授创新方法与技能为途径,以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6]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咨询与服务能力,为推进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职院校运用tRiZ理论与方法拓展与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在实践中探索与建设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改观以往创新教育只注重创新理念的灌输而忽视创新能力(方法与技能)培养的现状与瓶颈,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层面寻求突破,增加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使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真正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将创新教育与tRiZ理论相结合,必将大大拓展创新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7]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要素分析与实践成效

(一)技术创新教育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

在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tRiZ)试点工作,深入开展tRiZ理论的研究、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由院领导担任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院科技处、教务处、图文信息中心、院团委、高职教育研究所等部门积极参与,tRiZ团队成员与系部专业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与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tRiZ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训;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申报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成功申报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中心,获得常州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牵头成立了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联合在常高校,共同推动tRiZ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学院出台《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制订《创新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组织领导、具体任务、保障机制等作了详细的阐释与规划;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学分的界定与分类、申请与认定、程序与记录、检查与评估等作了明确的说明与要求。

(二)技术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学院成立

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组建了以tRiZ理论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各专业的教师组成,院长担任团队负责人。学院先后组织团队数十名教师分赴厦门、黑河、南京、成都等地参加各种类型的tRiZ理论培训班,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咨询公司到学校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首批28位教师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人均培训时数超过130学时),其中部分教师取得国际tRiZ协会LeVeL-2讲师资格证书。5名骨干教师已作为江苏省技术创新讲师团主要成员承担了2010—2012年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江苏省技术创新方法千名研发骨干培训的授课任务。

(三)技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学院积极开展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指导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2011年底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验收。目前仍然在研的课题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学院科研专项资金每年资助若干项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院申报的tRiZ创新教育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与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tRiZ创新理论和方法目前只有国内少数本科高校中个别教师作为选修课或讲座开展教学活动,其他高职院校内尚未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学院的tRiZ教学团队通过开展创新教研活动,研究技术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交流教学心得、探索教学规律。已开设了《tRiZ理论与技术创新方法》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系列教材,每学期选课学生人数达300人以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组织参加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科普宣传活动、科技文化节活动等。近三年来,学院共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0余项,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累计获得一、二等奖43项,学生自主创新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师生合作申报实用新型专利8项。

(五)技术创新服务与咨询

自学院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tRiZ教学团队为本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40余项,培训企业技术人员500余名,以我院教师为骨干力量参与培训江苏省各级各类科技骨干1000余人,有效地提高了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三个结合”为主线,构建技术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实践、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到科研训练,从营造创新氛围到构建创新平台,来实现从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训练创新思维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8]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相结合、“知识普及、能力提高、项目实战”相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技术创新教育的课程载体、自主学习的网络载体、真实项目的实践载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案(ppt)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知识普及(基础知识)、能力提高(高阶知识)、项目实战(项目演练与软件使用)等三个层次。以实践项目、科技作品、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创新课程的学习成果物化为专利。以省级教育研究课题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为支撑,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指导与完善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的同时,提高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水平,增强学院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配套建设tRiZ创新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块:课程教学模块、理论研究模块、技术服务模块,具体功能有: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软件的应用、技术创新教育辅助软件的应用、学习经验与心得交流、在线答疑和创新指导、学生创新作品提交与验收和就业后的创新能力跟踪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与交流、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难题征集与(同时作为实践项目与教学案例)等。

(二)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目标,建设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老师这些积极的行为,他们便能切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的一些具有新意的做法得到了认可,自己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会不断的提升。[9]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建设优秀创新教学团队、优秀创新研究团队、优秀创新服务团队为目标,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创新理论(tRiZ、六西格玛等)师资培训,组建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同时,实施创新教学师资分层次、分步骤建设的规划,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tRiZ创新理论的普及培训,择优吸收到创新教学团队中,将创新理论与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学及面向企业的创新研发有机融合起来。

(三)以实践工作室为保障,完善创新教育条件

建设大学生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添置有关创新理论与方法、创新思维训练、创新与发明案例的图书资料,购置Cai系列创新工具软件及相关硬件设备。在系部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场所与设施。建设完成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师生开展创新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演练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以教研课题与技术项目为依托,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加强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努力争取并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如: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支撑项目、常州科教城院校基金重点项目与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一批省级、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五)以数据库与资源库为平台,建设科学效应库

科学效应库是通过实物或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向公众展示自然现象及实际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知识库,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以win-dowsXp作为开发平台、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access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VistmlC++6.0通过aDo方式对数据库进行访问,重点完成若干科学效应的计算机建模或实物制作,建设一个基于weB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六)以技术创新咨询机构为载体,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咨询服务

成立tRiZ技术创新咨询机构,组织创新教学团队成员开展面向企业的tRiZ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与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承担企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项目。有效激活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tRiZ创新方法为指导,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创新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七)以学术讲座与报告为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学术交流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对策

一、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中等教育阶段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在校生的科学素质,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学科技创新教育主要类型为科技活动、科普宣传、科技竞赛、科技教育在课程中的整合等四大方面;科技创新教育要素包括教学资源、教师、学生等三个因素;体现在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的提升上。

(一)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目前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兴趣小组、讲座、课外科技实践、科技节、科技比赛和游园等,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实践性活动在农村中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只有少数开展了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且学校老师反映成效一般,科技小论文、科技创新大赛、学科比赛则大多数属于为了参加上级比赛而开展的选拔性活动,上级科技创新大赛、学科比赛主要是由教师从拔尖学生中直接选拔参加上级的相关比赛。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科教兴国”以来,农村中学掀起了一股开展全员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实践活动的热潮,但近年来农村中学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实践活动逐步减少,教师、领导积极性也普遍不高,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活动则较少。

(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兴趣度极高,但在农村中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很少,一方面学生对科技活动探索欲望强烈,另一方面参与科技活动的机会很少,这两方面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农村中学科技活动的载体和资源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仅存在于市区,农村中学难于得到有效辐射,而乡镇基本没有设立公共科技活动中心、活动室;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均衡,农村中学特别是初中校的财政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初中校由于实行义务教育,没有收取学费,经费更加紧张,难于投入资金来添置科技活动设备和资源,科技活动载体和资源普遍缺乏,科技活动室只有少量的设备和工具。

二、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管理层对待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误区

不少农村中学领导对待科技创新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首先学校管理层尤其是校领导对科技活动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不少校领导认为这只是课外活动的一种,没有上升到科技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给予重视。

(二)科技创新教育经费和师资投入不足

当前,虽然政府已经逐步加大教育投入,但大多数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仍然远低于城市中学。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中学即使有资金剩余,用于改造校舍和补充升学科目的教学设备已经不够,更难于把资金用于科技活动设备购买上。而在师资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科技教师队伍。

(三)科技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管理层面看,对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该是科协和教育局,但由于科协对中学没有直接领导职能,而对中学的考核则主要由教育局负责,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因此客观上造成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四)社会及家长对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中学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则大多局限于“中考上线率、高考录取率”上,虽然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取消中考上线率、高考录取率的排名,但事实上各校依然在进行上线率、录取率的竞争并成为社会及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评判依据。

三、解决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的策略

(一)加强财政投入,从经费入手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

政府加强财政投入,对农村中学给以适当倾斜,帮助学校采购科技活动需要的设备、仪器、图书。为了防止挪用或挤占,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并在财务上建立检查制度。从资金上给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二)改革科技创新教育机制是主要抓手

不少农村中学校领导不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因此有必要从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重视上抓起,必须在学校的各项评比和领导考核上创新思路,实行“联合考察制”,建立中学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与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由科协进行考核,考核分数由科协做出,最后由教育部门对科技创新教育不合格单位进行问责。

(三)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求各科教师特别是理科、技术学科应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科技创新教育的元素,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质,鼓励学校结合周边农业资源、企业资源开设科技校本课程,改变局限于课本的教育模式。

(四)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是科技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引导作用,纠正社会、家长对学生成才观的错误认识、纠正对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以“升学率、录取率”为单一标准的观念,才能为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四、结束语

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相对落后有其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等方面对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及其活动的态度对农村中学科技创新教育困境都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必须对制约农村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内外因进行梳理,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革科技创新教育机制,并从源头上、认识上、根本性问题等入手解决农村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黄小莲.论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J].中国教育学刊,2004.7:39-42.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7

【关键词】科技教育创新提升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不断凸显,科技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都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教育课程,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教育中,有的学校的科技教育课或流于形式,或开展几次活动而以;或过于拘于学科,不能有效开展……。

科技教育需要创新,只有学校科教环境的创立,校内外科技教育的互补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善,才能让学生能够从情感、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以提升。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借助学科教学,分别按年级、学科制订以促进学生创新为重点的教育目标,形成科学教育的多维目标体系,全面渗透创造教育与科技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创造思维得以发展。教师们应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思想,把科技教育贯穿到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学科科技教育目标体系。使新形势下的教育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渗透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常识,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上,要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技教育因素,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在教学内容上把科技教育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按科技发展要求处理好认知与情感、基础与发展、教与学、全体与个体的四个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将多种媒体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信息传递形成抽象与直观、音与形的统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整合学科教学的功能,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拓宽学习渠道,组织开展网上读书、信息技术应用竞赛活动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知识技能和获取最新科技发展信息的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为突破口,促进科技素养的形成

科技活动是科技教育中的精髓。科技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本质,因此课外活动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活动课程是中学科技教育所依托的重要形式。它灵活多样,常处于动态,所以可比作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需的液体或饮料。因此学校要把大范围的科技活动部分内容适当安排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以科技普及为基础,以提高技能为目标,精心设计、组织各种科技活动。科技教师应结合市、区级各项科技竞赛,制定学校的科技活动课程内容,通过活动让青少年接触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三、以校外科技教育为互补,促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与学校科技教育相比,校外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更合理、教育资源更丰富、更专业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与学校科技教育形成互补,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校外科技教育可以在在小组活动分班上的互补;在教育资源上的互补;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上的互补;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除此之外,是学生机会上的互补。由于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往往是各种科技竞赛、科技活动的主办方或组织者,因此,参加校外科技教育的学生有更多开阔眼界、亲身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了学校科技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足的缺点。

四、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

通过科技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重建知识结构是科技教育要义所在。因此学校要基于科技教育开发科技校本课程。另外让校外科技辅导员协助学校进行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系列化、立体化;用开放的课程,让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拓展学习途径,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着力建设科技教育系列课程,以学校为主体,借助共同体中的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符合学校科技教育制度,便于全面实施科技教育。

五、以科技环境为熏陶,促进科学素养的渗透

科技环境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除上述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之外,学校还将隐形课程纳入校园环境中,其含义是指学生生活和学习中良好的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广义的隐性课程还包括社会、家庭等的科技氛围和人文气息等。这种校园环境遍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科技板报、科技人物介绍、垃圾分类角和蔬果种植区等,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科学的天地,使他们受到科技的熏陶,感受科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科技氛围。

六、以家庭科技教育环境为后盾,营造最真实的生活空间

家庭可以给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技教育资源,大量的时间资源、广阔的空间资源、丰寓的物力资源和最广泛的师资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学习科学知识,接受科技信息,又可开展实验、制作、种植、养殖等科技活动。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家长的认识,让家长明确自己也是科技教育的主角,支持并介入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必要时可以成“科教活动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开展科教活动,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技教育网络”,形成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蒋长荣.校内外科技教育互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2)

[2]李颖.以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助力学生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3(7)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8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理念的不断发展,“创客空间”这一外来的合作型服务模式逐渐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开始创建。对于这一概念的解读,有不同的版本,如:在一个空间内,一群有创意思想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运用空间内所提供的工具,开展创造性的动手实践活动。[1]创客空间,是一个机械加工室、工作室、实验室,人们聚集在一起共享资料或工具、分享知识和创意,然后一起创作或制作他们感兴趣的东西。[2]但是,不管如何解读,创客空间给人的概念要素,就是在一个物理空间内,有一群具有创新理念的人聚在一起用共享的工具、设备或知识、技能,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他们都共同感兴趣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模式被创建出来的表象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就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想的碰撞,俗称“聊天”,当他们的想法在“聊”的过程中,闪现出一道智慧的光芒时,也就意味着他们有了一个创意或点子,然后他们在聊的过程中,决定运用这个物理空间所提供的资源,把这个点子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变为现实。由此,我们可以从创新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创客空间的功能作用或价值含义,那就是在这个物理空间内首先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而创新思维的人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具有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切必需通过专门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人才成就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优先发展教育,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3]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如果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能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这就为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创造了新的学习教育平台,也为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提供了帮助。这正如多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被西方媒体推崇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新思想来自何方?创新怎么产生?最普通的答案就是培养协作精神、鼓励不同的观点,提供良好的教育体制。”[4]

二、理念及意义

虽然创客空间的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以为青少年服务的创客空间模式或形式早已有之。在1905年,匹兹堡的卡内基图书馆儿童部就曾为当地社区工薪阶层人士的孩子建立了缝纫、纺织品制作的“家庭式图书馆”,[5]这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为青少年服务的雏形之一。[6]主要是为培养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今天的创客空间模式已被赋予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创新模式,那就是以人的创新、创造思维去进行具有科技含量和技术力量的创造性活动,对创客的要求不仅仅是停留在动手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要以创新的理念和科学技术去指引人的行为进行有成果或有结果的实际创造。在强调创新性的同时,当代创客空间的功能作用还体现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去进一步体现人的共享、协作、开放,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精神诉求和情操。这也是发达国家在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息息相关的重要性后,从高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来重新认识素质教育的新视角。在我国,青少年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进行统一的知识性基础教育。但在现行体制下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一直是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问题。2017年1月19日,国务院了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7]而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动手实践来培养人的创新理念、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一边动手,一边思考的方式激发中小学生对科技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而在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还能帮助学生解除在课堂学习中的约束感、枯燥感、紧迫感和程式感,从而使得学生对科技创新教育没有抗拒心理和排斥意识,自觉地融入到创客空间轻松、愉快、自由,甚至天马行空的创意绿色海洋中去放飞自己的好心情、好创意。著名的教育家、民主进步人士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并不专在学校。学校以外,还有许多场所。第一就是图书馆。”[8]这就为我们在图书馆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论点和论据。在美国,很多中小学生参与创建的创客空间不仅仅只是承担了美国人在科技时代的成长中走上学习、实践、创新之路的社会服务功能,它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丰富了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这就是创客空间提倡协作参与、创新共享、服务社会,让科技力量快速变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三、可行性分析

(一)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来看

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承担提供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服务的责任,推进社会进步和公共社会教育职能的义务。而绝大多数建立在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都建有少儿部、少儿阅读室或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普体验馆等服务部门,这些部门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已经凝聚或吸引了周边的广大中小学读者,并与这些学生的教师和家长初步建立了相互认可和信任的关系。这为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服务提供了服务对象的基本保障。而公共图书馆的学会基本上都是挂靠在当地科协的组织机构中,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者、科技辅导员、发明创造者等都是科协的会员,这为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服务提供了潜在的科技师资力量。现在,一些经费充足、发展理念强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建成了创客空间,并购买了大量的器材、工具、设备和仪器,这为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2018年1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政策扶持。这就会有一大批新的公共图书馆投入建设并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整体馆舍面积和使用空间都得到较大提高,办馆经费和办馆形式也得到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发展,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也随着时代的更高要求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提升。总之,公共图书馆将为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服务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当然,已建立创客空间的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定位和服务开展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创客空间的科学运用还不一定有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和服务对象,正需要中小学参与进来,一起创建有益的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活动。

(二)从中小学的角度来看

科技辅导员不足或师资力量欠缺,再加上学校能够专门提供给科技创新教育的物理空间和购买相关器材的经费不足,使得很多中小学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热情和信心不足。这使得这些中小学亟需获得带有公益性资助或支持的机构部门参与到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中来,而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合作资源和契机。从刘正云和钟柏昌两位关于《我国中小学创客空间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来看,当前活跃于中小学创客空间工作的女性教师明显比男性教师少,男性教师占了5/6,而女性教师只占1/6。主要原因是创客空间中的3D打印、激光切割、焊接等技术运用只有男性教师能够进行操作指导教学。而这些参与中小学创客空间教学的教师有66.7%的是来自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学校,这些学校能够保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而且主要是教学任务不太紧张的初中和小学。但是这些教师中有68.2%的人都还处于试验性教学阶段,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比较欠缺。[9]而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可以通过科协的科技工作者组织为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的技术、设备、器材和充足的物理空间支持。还有,相应的关于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也比较稀缺,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中小学教材更是比较少。而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文献的集散地,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的需求,组织科技教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共同进行教材的编写、印刷,为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服务提供持续性的理论、应用手册和教材支持。

四、实施建议

(一)要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

如果公共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定位于为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服务,那该空间从设计开始就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来进行功能的设计定位。比如:交互性、延展性、应用性、学习性的功能要从空间的设计上得到比较科学的定位和设计。特别是学校、公共图书馆、科协、教育局等联合开展该项目的单位,要在教学的目的、教学的实施方案、教学的预期成果、教学的时间、教学的设施、教学的进程、教学的行为模式上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该教育项目的正常运行。在此过程中还不能忽略了教育对象,即实际参加科技创新教育的中小学生们的创造需求和基础。比如:在启动该项目创客空间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对他们参与创客空间和科技创新教育的意愿、期盼程度、兴趣点、创新意识程度、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层次都要进行调查分析。特别是要鼓励那些创新意识不足、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该教育项目的学习中来,让他们成为创客空间的建设者、参与者、实施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竞争性的教学举措,要让学生把合作共赢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把打造具有创新性的合作项目、合作主题、合作思路升华成具有创新概念的中小学生创客空间文化。

(二)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队伍

无论是从公共图书馆建立创客空间的时间来看,还是中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进程来看,一切都处于摸索前行的尝试阶段。在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开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更是本文第一次提出,还没有任何在实施过程中的范例可供参考;从事该项教育工作的师资力量也是最缺乏的,也是最亟需的。培养一批能在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发挥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作用的优秀教师,是将该教育启动或实施成功的关键。这需要选择一批具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动手能力强,以及可塑性强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开展这项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为初期进入该项目学习的学生进行启发式的引导性教学。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建立向全社会或科技、科协等单位公开招募科技教育志愿服务者的行动,把有志于培养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有志之士、有能之士聚集起来,共同打造图书馆的创客空间,并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以项目预算的方式向上级单位和政府财政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的支持,该经费也可以列入创客空间的年运行建设经费中作为培养师资力量的专项经费。另外,利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信息化技术,为从事该项目的馆员、教师、科技专家学者、社会参与者构建一个关于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系统平台也很重要。通过这个系统平台可以让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员能够有一个统一分享和交流教育心得、教学体验的数字系统,并通过展示教育成果或教育进度的和效果的展现,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从而形成更科学有效的对应教育理论体系或教材、手册。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科学素质

早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就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又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教育部更为明确地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大目标,加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培育。再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学阶段科学教育的目标也都被确定为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即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人呢?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在中学开展科技教育的确存在许多具体问题,如认识不足的问题、科技教师短缺的问题、与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冲突问题、经费支持的问题等等。

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既有初中又有高中,建校才刚十年,中考高考的压力比老学校更大,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问题。但是,学校领导并没有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是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航奠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外国语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

当然,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之路并不现成和平坦,是靠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走出来的。以下是我们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活动中的一些理解、做法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学校领导组织学校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认识到:

(1)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捷,他们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中学生具有巨大的科技创造的潜能,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逐步完善和提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批判性明显提高,这些都为中学生进行科技创造提供了可能条件。因此,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

(2)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承担着为祖国和人类提供科技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是中学教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教育必须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的支撑。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开展科技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基础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是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任务的有力保证。

中学生的科学素质涉及到中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础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把“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之一,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

2.为科技创新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我们在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师资培训和设施设备建设等等方面作了准备工作,主要有: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有力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组,由校长田克勤亲任组长。领导组负责全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规划、年度计划、项目责任和管理制度的制订、设施设备的配置、经费的筹集使用、总结表彰等。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几年来,坚持每学年召开四次科技教育专题会议,安排学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要点,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总结表彰全年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的职责分工,为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科技创新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实验技能训练和竞赛规程》、《计算机操作竞赛规程》、《优秀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科幻小说评选标准》、《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管理办法》、《校外科技教育活动制度》等,不断完善对科技教育的管理、评价体系,规范了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竞赛等科技活动,做到了科技创新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3)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队伍建设,保证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科技教育辅导员协会,负责对全校科技教师的培训和组织全校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多次邀请省、市科协和北京、太原等高校的专家来校讲学,并聘请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师或顾问,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方式,对科技教师进行培训,重点是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科技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了一支热爱科技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4)加强设施设备建设,为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奠定物质基础。近年来,学校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入,投资30万元建成1个电脑机器人活动室,投资100万元建成3个电脑教室,配置电脑183台,各种实验室均按国家类标准配置,投资10万元购置了科技图书和报刊杂志,学校图书室藏有科技类图书5000余册,订阅科技报刊杂志50余种。

优秀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良好的科技创新教育设施、充足的科技创新教育经费,规范的规章制度,为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3.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自主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在升学的压力下,在中学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基本上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大部分想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学校也没有多少经验,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群策群力,自主发展,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口号,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

(1)将科技创新教育培根于“大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社团活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以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科技创新教育。

“大课堂”教学就是从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指向,以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激活课程资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生成性、开放式教学过程。

本着“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从发现问题开始,在不断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中组织教学。在社会、自然大背景下,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书本知识与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课堂教学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渗透科技创新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习惯的培养。

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从学生完成研究性课题的过程来看,确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现有17个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如小科学家协会、奥林匹克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爱迪生小制作小组、机器人训练队、校园科技通讯社等,寓教于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积极利用社区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如把忻州气象站作为气象观察基地、山西省林业厅顿村生态基地作为生物和环保教育基地、忻州通用机械公司作为学工基地。学生撰写的《忻州市曹张乡、奇村镇饮用水含氟高的调查报告》和《原平市化肥厂“节能减排”情况调查》,都有一定的见地和应用性。积极参加省市科技创新教育传播活动,发挥学校在全民科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如参加忻州市“全国科普日”暨首届忻州全民科普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进行了电脑创意ppt汇报及广场展示活动,进行了科普知识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宣传。

(2)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课题)研究,组织电脑机器人训练,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以科技创新大赛带动科技创新教育。

学校每年都由科技辅导员协会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中选拔出比较好的课题来,重点指导,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组织的各级青少年创新大赛,从机器人集训队的队员中选拔出优秀的选手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组织的各级机器人竞赛活动,激励和带动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开辟科普教育专栏,创办《校园科技通讯》小报,开设科技教育选修课程,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和科技知识视野。

近年来,我们先后邀请省科协正厅级巡视员关原成、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张天才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人与自然》、《光的本质的探索的故事》等专题讲座。开设科普专栏9期,如《走进科学世界》、《嫦蛾工程》和《能源与环境》等。

利用学科活动时间开设《科技创新教育导读》、《物理拓展性学习》等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组织了科普知识教育和科普知识竞赛,先后共有3600多名学生参加,260人获得奖励。散发了10套科普教育传单共10000余份,如:纳米产品、科学饮食习惯、我的低碳生活等。

我们今年还创办了《校园科技通讯》小报,为师生科技创新的交流、科普知识的传播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提供了媒介。

(4)举办校园科技节,对科技创新教育成果进行集中检阅和展示,为学生展示科技才华搭建平台,以活动展示推进科技创新教育。

学校先后以“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发扬航天精神,勇攀科学高峰”、“科技启迪智慧,创新引领人生”,“求真求实,自主探究”,“我的低碳生活”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主题举办了6届校园科技节,集中展示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科技社团活动的成果。

每次科技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如:科技图片展、科普宣传专栏、科技知识专家讲座等科普知识活动,物理、化学自主实验技能竞赛,电脑技能操作、网页制作竞赛和科普知识竞赛,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科幻小说等科技创新作品评选,为科技社团展示科技活动成果搭建平台,为具有科技创新才华的学生创设了展示机会,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4.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收获

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注重了活动的普及性和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突出了活动的探究性和体验性。从而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取得了初步的教育成果。

(1)学生层面。

科技创新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表现为:一是增强了科学兴趣,科学探究蔚然成风。二是形成了初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他们追求真理,百折不挠,他们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传说。三是增强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四是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收集资料,鉴别材料,实验操作,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五是养成了科学习惯,他们严谨务实,勤于观察思考。不少同学树立了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献身科学事业的远大理想,立志要当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型人才。

在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学生和优秀成果,每年都有在省级以上机器人大赛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如赵海龙同学设计的《智能电缆除冰器》,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受到专家好评;侯雪健、郝一瑾同学的调查报告《忻府区市售蔬菜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荣获三等奖;贾朝同学的科研项目《泡桐叶消除恶臭污染研究》,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一等奖,参加了丹麦青年科学家大赛并荣获二等奖。到目前为止,有31个项目参加了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13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6个。有4个项目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1个、三等奖3个。有42个项目参加了山西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一等奖26个、二等奖12个、三等奖4个。有21个项目参加了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4个。

(2)教师层面。

科技创新教育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执教能力,为有效实施新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表现为:一是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课程观。二是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成为学生学科学的促进者、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和科技创新的引路人。三是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教师不仅要创新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不断开发科技教育课程和开发科技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学习科技知识和提高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近几年来,先后有85名教师参加了山西科技创新作品展评,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5项;有15位教师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教师”;有二位教师荣获省级优秀科技辅导员;还有一位教师荣获山西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

(3)学校层面。

科技创新教育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表现为:一是“为学生健康发展导航奠基”的办学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学生的科技个性和特长得到应有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二是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大课堂”教学稳步进行,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高考质量连年攀升。三是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四是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学校多次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校长田克勤被评为山西省“十佳科普志愿者”,当选为忻州市科协常务理事。

综上所述,我校在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在省内外也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科技教育之路上,我们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现在,我们有31名教师正积极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之中,并承担了四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致谢

在完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得到了田克勤校长和刘全科副校长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

科技与创新教育篇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剖析了体育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要依托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团队,建立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赢;以教师教育为核心,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完善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为社会培养出不同方向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建设新农村背景下渭南市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研究(16SKYB04)

为了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等科教兴国战略所提出的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文件精神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导向,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协同发展,积极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近30年来,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个别指标目前仍然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与健康密切相关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高等体育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体育师资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基石,为顺应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提升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体育教育人才需求脱节,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更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1]。归纳调查结果,发现造成这种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1新课改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更加全面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主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出了“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的理念,要求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能力和思想品质的要求更高[2]。

1.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中小学体育教育实际脱离

体育师资的培养质量,一是取决于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二是取决于课程设置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实际。从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存在脱离中小学新课改实际的情况。如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及相关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研究、管理和训练工作以及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专门人才。”而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大约只占总课程学时的40%,这样的设置方案是远远达不到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人才素质。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重“学”不重“教”

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和技术课,都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教”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多是作为被评价者,来表现或展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很少接触到“评价”方法及评价实施过程。而“评价”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也是新课改对评价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这种能力。另外,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短、经费不足、管理松散,很难使学生在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中提升教师教育技能和能力。

1.4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的交流机制

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交流较为缺乏,既缺乏共谋发展之思路,更缺乏联合提高教育质量之大计。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仅讨论高等教育,大都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师资力量、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同类院校的课程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经验等,很少有考虑人才的输出目标及培养的准确定位问题。在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取舍上,自然也就难以依据基础教育学校的实际需求而设置和规划。同理,小学教育也仅讨论小学体育教育,初中、高中体育教育的研究也是如此,很少关注到相邻阶段或整个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问题[3]。不同教育阶段的独立王国相互独立,使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教育目标很难实现。

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构建

2.1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为: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学科理论基础,比较全面的学科操作与术科技能,较高的竞技运动技能与创新组织能力;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证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创新创业能力。

2.2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

(1)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科综合理论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学科,而各个学科的操作技能又是学生将其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体现。本项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全面的综合性学科理论基础和各个学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大学英语、教育学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学科理论知识扎实、学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创造自我奠定基础。

(2)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性术科理论基础和术科操作技能,课程体系包含篮球、田径、体操、武术和综合操作技能培训等。通过不同课程知识体系的融合,达到基础术科理论知识扎实、术科操作技能熟练的培养目标。进行多学科、多模式的综合教学方法。集中强化、重点培养,同时进行推广实施,以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4]。

(3)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能力和竞技比赛创新能力,以篮球、田径、体操、武术等课程为专业综合试点改革内容。通过专项竞技能力的提升、不同竞技能力的迁移、竞技创新意识的培养,达到培养目标。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包括以上课程体系要求的基本专项竞技能力、综合竞技水平能力的集中强化、竞技创新意识培养和能力训练等方案完成。

(4)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学体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协同创新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能胜任中学体育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学科就业率。协同创新说课理论与实证改革,以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依据。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中学体育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为出发点,以体育说课为突破口,结合体育课的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教学环节,不但要明白体育课“怎么上”和“上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上?”在此基础上,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以学生为主体等作为指导,研究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和教材教法,分析学情和预设效果,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时间安排、教材分配、教学组织等),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基本技术为依据,丰富体育说课理论,完善体育教学体系,驾驭教学环节。

(5)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该项专业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以社会体育常见运动项目为参考,重点进行体质与健康评估、运动营养干预、运动风险防范等学科理论培训和指导,篮球、田径、武术、健身操等常见技能课程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创新与创业能力,尤其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和健身科学诊断的能力。依托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的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从事健身相关专业的社会人员等,建立和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科学健身指导员队伍。同时也吸纳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为大众提供健身咨询、指导、体质健康测评、饮食和生活方式指导、慢性疾病运动干预指导等服务。利用校园网建立校内体质健康指导中心网站,开设个人健康空间。通过中心网站,可进入自己的网络空间,查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报告、健康干预方案、各类健康信息和校内体育活动信息。各种体育项目的锻炼指导也将以动画、文字和视频的形式放在网络平台中,便于工作、学习间隙或在家、在宿舍学习与锻炼[5]。

2.3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

(1)实施“2+2”分段培养。发挥多学科门类的综合优势,全面构建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相统一的“2+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学年,按学科类开设学科平台课程,体现课程整合、知识融合、能力综合等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突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色。计划探索第一、二学年不具体分专业方向,按专业类培养,第二学年结束时,再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6]。第三、第四学年进行专业教育。实现由狭窄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构建模块化、选择性、实践性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必修课程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课程;在选修课程中,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中小学教育比较、课程设计与评价、教育心理经典导读、学生与班级管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性团体训练、学习与教学策略等课程,同时开设各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教学设计、教科书研究、名师名课欣赏、案例教学等模块的课程,此外,给学生提供教育行动研究、学校心理辅导、问题学生诊断与干预、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课外活动设计等案例分析模块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继续加强书法与书写技能、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鉴赏等课程[7]。

(3)实施“五位一体”导师制度。包括新生导师、科研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实习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毕业论文(设计)导师(校内、中小学双导师)、考研导师。从大一新生起就给师范生安排校外中小学兼职导师,要求师范生每月到中小学去一次,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听课、熟悉新课标、研究基础教育教材、参加教研活动、完成教研作业。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实习、毕业论文均由校内校外双导师指导完成。考研由学院组织专人负责管理。

(4)校地合作建立多方共赢。近年来与地方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建立共建基地,形成多方共赢的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和体育教育综合试点改革团队;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学会合作,建立体育科学健身服务基地、运动与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运动与体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运动与体质健康研究中心等多种平台,服务于社会体育发展和学科研究需要。利用校地合作教育平台,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和体育科学服务素质培养。通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咨询,参与渭南市中小学体育课外活动,参加省市体育比赛裁判工作,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开展社会体育发展调研,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开展社会体育科学服务科普讲座等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8]。

3结语

(1)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新课标要求要树立“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法和学法并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大中小学各自的教改都搞得轰轰烈烈,但缺少有效的对接,造成一定意义上脱离实际和资源浪费。

(2)构建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需要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需要加强学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术科综合理论与技能培养,竞技运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协同教育创新理论与技能培养,以及创新与创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效拓宽专业培养渠道,以培养专家型体育教师为主,同时兼顾培养专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营销管理者。打造校地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新型人才基地,加强与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合作,共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省内、校内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在新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合作共赢。

作者:刘正武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自全.浅谈体育教学质量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50-52.

[2]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国成.对大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105-110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佳哲,孙传,王莹,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1):48-50.

[6]陈轶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问题分析[J].内江科技,2008,(7):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