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十篇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十篇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50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1

关键词:满铁满铁资料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46-01

1906年日俄战争后,日本设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满铁”实际上是日本的重要情报机构之一,它通过调查中国物产和自然资源,为日本侵华政策提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等情报。为了达日本侵占我国的目的,从1906年到1945年的四十年间,“满铁”设立了许多的调查机关,拥有庞大的调查队伍,专门从事社会调查、搜集情报资料等活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状况大肆搜集调查,形成和收藏了包罗万象的调查报告、图书文献和档案材料,史称“满铁资料”。“满铁资料”也可谓20世纪前半期世界上最大的情报文献资料。

一、“满铁资料”的特点

这些在日本、中国等地出版、印刷的资料,从时间上看,出版年代久远。从版本上看,装帧形式多样。从文献体裁上看,有通讯报道、论述、调查资料、统计报告、地图、还有图表和各种统计数字等。既有正式出版物,也有很多非正式出版物;既有图书,也有期刊,这其中有许多文献已成为孤本或珍本。从研究角度上讲,这批资料价值珍贵,可填补历史空白。特别是这些文献是日本人亲笔书写的侵华史料,更能为日本当年侵华罪行提供铁证。

二、“满铁资料”的内容

“满铁资料”涉及类目繁多,可谓包蕴百科。有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历史、物产、移民、风俗习惯以及工业、矿产、水利、农村、商业、金融、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农村的调查所包含的内容非常详细。综览这些“满铁资料”的内容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一是经济类,涉及中国工矿企业、内外贸易、金融保险、海关税收、农林渔业、交通运输、矿产资源、财政货币等各个领域,同时这类文献纷繁多样,既有专题调查报告、定期经济年鉴年报、工矿企业要览,又有各地经济指南、各类统计资料汇编等,除此之外,这些资料中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地图和图纸等。如《中国经济年报》(昭和十五年版)对华北、华中的政治、经济西方列国对远东的政策进行了描述。在《华北纺织制粉工业调查报告》中,对华北的防止和制粉工业的政策、产地、生产状况、产量进行的调查。这些资料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是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二是对中国资源情况的调查,涉及交通资源、河川湖沼、水文、地质、气象、矿产、电力、铁路沿线农业状况、农产品、农业设施、农村状况、林业和林产物、木材和木炭需要状况、森林与植被分布、土壤问题等。例如:在《青岛的水产概况》中对青岛的地势、海洋状况、渔业状况、水产组合、养殖业、市场等一一作了介绍;在《关于肥城桃的调查》中,调查了肥城桃的栽培历史、栽培区域和产地、品种等。在《华北棉花综览》中,对华北各省的棉花的生产、品质、用途、贸易、分布都做了详尽的描述。三是调查各地地方的资源类。例如:在标有“极密”字样的昭和16年3月(1941)满铁调查部编《青岛港经营现状的概要和对策案》中,就对青岛港设施的现状、港口管理、营运等对策做了调查;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是调查山东棉业,涉及棉花生产、棉花的种类及质量、棉花的运输和销售、山东棉业的运输销售合作以及调查建议等内容。从这些资料中不难看出,日本侵略者制定的侵略方针,掠夺当地资源,并非盲目的、而是有计划、有预谋、全面开花的。四是期刊类的文献。这部分资料也十分丰富,它不同于上述的调查资料,独具特色。《满铁调查月报》、《满铁经济年报》、《时报调查》等。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实时报道。

三、不可多得的档案资料

满铁调查部的调查资料,不仅为日本侵华决策层服务,也为他们的各级各地政府服务。这些调查报告内容繁多、数字详尽,史料详实,对于研究近现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和掠夺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原始资料,通过对满铁资料的整理、研究、开发和挖掘,可进一步弄清日本侵略掠夺中国的真相,对于研究一战二战时的历史是任何其它资料所代替不了的。

四、满铁资料的研究意义

因为“满铁资料”本身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由于“满铁”资料的时间范围跨越了40年,且数量庞大,涉及内容的广泛、系统,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历史的见证的原始资料,长期以来为研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科学的专家学者和修史编志人员所青睐。开发和这些文献的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了解当时的中国、日本乃至世界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地方史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和线索。在这些资料中,有关于日本侵华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载,可以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还历史真面目。对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昭示着过去,也启迪着后人勿忘历史。同时,在满铁资料中,有相当数量是时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调查报告。他们所撰写的关于中国的城市、农村、道路、港口、矿产、森林、山川、地形、河流、水源、旅游的调查报告,有许多是至今仍有价值、值得开发利用的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研究,可以发掘对当今经济建设有用的信息资料,会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满铁资料”数据库,作好一、二次文献的编制工作

由于“满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都是较为珍贵的资料。需要我们深入地开发,鉴别选择,使其成为有利用价值的专题文献。这项工作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我认为进行必要的维护和整合,分门别类、系统地予以揭示和开发,从而使它们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为振兴经济,维护和平与稳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编制各类专题性文摘、题录、索引。同时提供集课题分析、研究、检索、编辑、加工等内容于一体的文献服务。使文献中所隐含的信息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由提供简单的文献服务向提供复杂的知识单元服务转变。把“满铁资料”这批资源管理好,开发好,利用好。实现更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总之,“满铁资料”可以从不同方面折射和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全过程,是满铁40年主要活动的历史写真,它记录了日本的侵华史,是研究当时中国问题的最大资料库,对满铁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一方面是抢救珍贵文献,还原历史,另一方面是发掘出史料本身的现实意义,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梅,郑兰,苏艳红《“满铁资料”发掘研究之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第7卷第1期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2

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查报告,是应用写作的重要文种。

调查报告种类

1、按服务对象分,可分为市场需求者调查报告(消费者调查报告)、市场供应者调查报告(生产者调查报告)。

2、按调查范围分,可分为全国性市场调查报告、区域性市场调查报告、国际性市场调查报告。

3、按调查频率分,可分为经常性市场调查报告、定期性市场调查报告、临时性市场调查报告。

4、按调查对象分,可分为商品市场调查报告、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金融市场调查报告等。

调查报告格式

标题

调查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查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也有一些由调查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查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查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查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查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查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查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查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和新事物的调查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查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查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查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查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查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查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查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查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查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查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查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查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查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查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查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查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查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查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查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查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调查报告范文

在环境科学中,一般认为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让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森林、矿藏等资源又为人类的不断发展提供物质,创造出地球上高度的人类文明。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我作了调查。

调查时间:2019年4月15日晚。地点:家庭网络。调查对象: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情况。调查结果:

1、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占平流层总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含量极低,却能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但是由于人类破坏,臭氧层迅速耗减,被极度破坏。如南极的臭氧层空洞。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的面积达2400万平方公里。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60%。欧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因此科学家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中国旅游文化,教学改革,实践途径

引言

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指导精神和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应不断探索适用于市场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不断培养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本着终身教育的原则,让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教育,而且在职场上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笔者在学习教育部16号文件,领会其精神,并结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所做的尝试进行探讨。

高职旅游的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造就所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专业重点专业课程之一。因此,《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质量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旅游人才的质量。

一、中国旅游文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的中国旅游文化课主要是介绍各地山水、各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化遗迹、风俗、民俗、民间艺术等内容,仅停留在介绍层面上,很少从深层次产生的原因、原理上上去探究,没有深挖其内涵,这样易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以及影响学生发挥其潜质与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次,教学理念不明确。《中国旅游文化》课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包括了历史、建筑、文学、宗教、艺术等,即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财富,以及创造文化的自然环境和时代背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先明确这一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去《中国旅游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其科学依据。但是针对不同专业又要有区别得对待,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导游与旅行社方向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服务实践能力中,中国旅游文化对其专业理论指导的作用非常明显和必要。因此,笔者在针对导游与旅行社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将课程定位为专业技能课。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总体思路与实践途径

(一)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实训学时数

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课程定位,将《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专业技能课,从整体调整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训学习学时数,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转换能力。以前《中国旅游文化》总学时数为54,其中实训学时数为18,现调整实训实时数为27。在整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八大实训项目(如图所示),实训项目明确,针对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位准确,针对各章主要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

实训项目

实训基本内容

本实训涉及以下具体的知识点

实训要求

实训项目一:黄鹤楼(建筑文化专题1)

1、整理黄鹤棂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1、黄鹤楼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黄鹤楼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黄鹤楼建筑特征;

4、黄鹤楼为何种旅游资源;

5、黄鹤楼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二: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文化专题2)

1、整理课前查找备用的有关资料;

2、结合所学中国建筑文化知识,分析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分析总结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1、中国民居的主要建筑类型;

2、北京四合院/窑洞民居建筑特征、文化内涵;

3、中国民居建筑的文化思想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三:苏州古典园林例证分析---拙政园(园林文化专题)

1、介绍中国园林的分类法;

2、总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巧;

3、分析了解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

1、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分类;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3、私家园林、江南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探析。

学习小组制作课件,完成小讲座,撰写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四:茶文化专题

(茶艺实证) 

1、对课前查找备用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能运用所学茶文化基本知识;

2、熟悉茶的主要分类,中国主要名茶的特点;

3、介绍一种名茶的茶艺;

4、分析总结茶文化之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茶的主要分类;

2、中国名茶的特点(茶品)举例;

3、一种茶艺具体演示程序;

4、茶艺与茶道的内涵与核心

1、学习、了解一种茶艺

2、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五:中国酒文化专题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4、中国名酒品鉴举例。

1、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2、中国酒的主要分类;

3、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酒趣、酒器、酒德、酒礼、酒楼、酒旗、酒联、酒令、酒诗);

4、中国名酒鉴赏知识

1、分析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2、个人独立完成实训报告。(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六:民俗文化专题

1、端午节习俗由来简要介绍;

2、举例分析民间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

3、寻找主要端午活动,举例分析主要活动内容;

4、演示并介绍:整理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图片、音乐所制作的小组或个人课件。

1、民俗文化的概念及主要分类;

2、端午习俗由来与主要民俗表现;

3、分析了解主要端午活动内容重点:旅游地端午民俗文化特点)。

完成实训报告。

实训项目七:旅游文学艺术专题

利用课件介绍你熟悉的(例如你家乡的)旅游文学艺术:

1、历代描写你家乡(或其某一景观)的诗词、游记文、旅游散文、传说轶闻、名胜楹联等;

2、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书画、雕塑、戏曲等

针对本专题实训,鼓励小组或个人制作课件、讲解演示

实训项目八:中国宗教建筑赏析——武当山(宗教文化专题)

1、整理武当山有关背景资料(课外查找备用),包括导游词

2、结合课程所学知识,分析探讨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其资源评价,尤其是历史文化价值如何?

3、分析了解武当山建筑特征、宗教文化内涵

1、武当山的主要建筑组成、模式;

2、武当山的主要历史渊源、历史文化价值;

3、武当山建筑特征;

4、武当山为何种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

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国文学史和作品选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课程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都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古代文学课程也可以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2014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常熟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研究”;2015年,这一项目被遴选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下面就以这一项目为例,探讨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及其相关问题。

一、选择课题,设计活动方案

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文化有紧密的联系,古代文学的教学,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学习。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可以更生动有效地开展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古代文学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教师应选取学生感兴趣,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课题,这一课题应既与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相关联,又能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检验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中的园林、寺院、名人故居、古建筑、历代名人题咏、匾额楹联、石刻铭文等,都与古代文学有内在的联系,是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理想资源。我校所在地江苏省常熟市,是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将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与研究,作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引入古代文学教学之中。虞山是常熟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拥有较为丰富的石刻资源,这些石刻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前期调查基础上,笔者选择“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课题。确定选题之后,设计活动方案是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关键。活动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可采用教师指导、师生协商、学生撰写的方式进行方案设计。教师给学生规划课题的总体思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一般可以从选题原因、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思路、方法、成员分工、活动意义、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设计。方案设计也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终要形成一个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是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实地调查,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有效补充。古代文学作为传统学科,历来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全班集中和分组进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活动,把虞山石刻资源分为言子墓、仲雍墓、辛峰亭、读书台、西城楼阁、剑门、忠王碑亭、兴福寺等区域,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教师指定小组负责人。各组调查之后,在全班作调查成果的展示,交流心得体会。牌坊石刻、摩崖石刻、碑刻是三种常见的石刻类型,在本次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对这三种石刻都进行了调查。针对不同石刻类型,教师预置不同的研究内容,让学生先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了解不同石刻类型的常识、特点,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牌坊石刻多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有关,在实地调查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进行较为充分的了解。在调查过程中,让学生现场讲解牌坊的时代、形制特点、意义等。言子墓、仲雍墓区域的牌坊石刻较为集中,在言子和仲雍两位常熟先贤的墓道上分布有多个牌坊,上有匾额、楹联石刻。仲雍墓道的牌坊石刻为乾隆年间所建,第一道牌坊上有“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的横额,楷书字体,谨饬规范;第二道牌坊的横额为“南国友恭”四个楷书大字,横额背面是“让国同心”四个大字,字体均以遒劲见称。柱联上联为“道中清权垂百世”,下联为“行侔夷惠表千秋”;第三进牌坊横额有“先贤仲雍墓”五个楷书大字,字形险中求正,颇有大气之美。两侧立柱有石刻楹联,上联为“一时逊国谁为弟”,下联为“千载名垂还属虞”。言子墓道上有乾隆御笔“道启东南”“灵萃勾吴”,以及江苏布政使所写“南方夫子”等石刻匾额。在实地调查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辨识文字、欣赏字体、理解联对的意义,学生兴趣浓厚,现场气氛活跃。这些调查活动作为古代文学课程所学知识的拓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开拓知识领域等方面,都能收到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效果。

摩崖石刻是石刻的常见类型,多见于山岩险峻之处。旅游风景区的摩崖石刻,作为历史遗迹,具有文物和观赏价值,也为景区增添了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可从发展旅游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摩崖石刻的意义,进而讨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从而达到引领学生关注历史文化遗产的目的。虞山的剑门景区,巉岩嶙峋,巨石耸峙,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康熙皇帝所题的“烟岚高旷”四个楷书大字,刻于高耸的巨石之上。剑门为康熙皇帝所欣赏,这也是景区价值的极好说明。这幅石刻周边有双龙交汇的图案,正上方有“康熙御笔之宝”篆书大印,形制远大于通常印章,尽显帝王气派。由于年代久远,印文较为模糊,须仔细分辨方可识别。也可看出此处摩崖石刻,是以康熙手书条幅,影写摹勒上石的。印章、字体、图案等都具有古代文化的特定内涵,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以增加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其他还有明嘉靖年间所镌“剑门”两个摩崖大字,也极为雄劲挺拔;明万历年间所镌“去思石”三个隶书大字,清咸丰年间所镌“青云得路”四个篆书大字,也都各显风采,具有观赏价值。摩崖石刻多为书法典范,字体以篆、隶、楷为多,大气庄重,教师可通过讲解摩崖石刻知识,引导学生欣赏中国书法之美,也可以将相关石刻背景的研究布置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碑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石刻资源中占主体地位。对于碑刻的调查是检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虞山上的碑刻较多,这些碑刻内容丰富,形制各异。言子墓道边侧有石亭,内有乾隆十六年(1751)所立御碑一座,碑文略有残缺,近年经过重新勾勒,较为清晰。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当场辨识碑文。学生阅读碑文的困难,一方面在于识字,教师要强调学生认识繁体字,以及各种异体字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于句读,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组织学生现场辨识碑文,可指定一名学生负责抄录工作。同学们一起辨识文字,斟酌句读,遇到难点,先进行思考、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启发、指点,大部分难点都能当场得到解决。

学生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进行碑文的阅读,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等又可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他们进行一步学习的兴趣。御制碑文的文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书写格式,如抬头、避讳字、落款等都属于古代公文写作的特殊形式,教师通过现场讲解,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了解古代文化,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些碑文的语言文辞颇为优美,称得上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碑文的誊录工作,在组织班级交流活动中,可让学生朗诵碑文,分析鉴赏碑文中的优美词语。比如虞山半山轩附近忠王碑亭内的报恩碑坊碑文,骈散相间,词句优美。歌颂忠王率兵作战云:“爰命忠王荣千岁,式总戎旃,载膺阃寄。丹旗耀野,玄甲烂空。剑气冲云,城上之残虹欲断;弓珧控月,阵前之画角齐鸣。鼍鼓腾响而砰訇,蛇矛交锋而闪铄。飞半空之霹雳,爇山骨而皆赪;凌万仞之嶙峋,踏冰岩而尽白。妖氛扫尽,我勇馀然。”表现太平军作战之勇猛,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描绘太平天国治下的常熟:“春树万家,喧起鱼盐之市;夜灯几点,摇来虾菜之船。”祥和富庶之景,令人悠然神往。这种直接面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实践性教学,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让学生对历史文化有最直接的感受,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是多么鲜活生动,富有魅力。因此,开展与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所发挥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在这次虞山石刻资源的调查中,学生对“识字”的重要性,以及书法艺术美都有了切实的认识。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态,除了最为通行的楷书以外,篆书、隶书、草书也都有较多的使用场合。比如中国古代碑刻,都以篆字书额,而篆字对于多数学生来讲十分陌生,不能认读,教师可借此讲解:篆额是中国碑刻的传统做法,篆字线条流畅、古朴大方,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在匾额、楹联、碑刻中运用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能够认识、欣赏篆字。教师通过识读篆字碑额,增加了学生学习文字的兴趣。碑刻是古代书法艺术的体现,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法书作品都是以碑刻拓本的形式流传下来的。虞山上的碑刻,也都字体优美,刻工精巧,可视为书法典范,具有观赏价值。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碑刻之美也有了一定的领会。在石刻铭文中,也有草书楹联。比如剑门藏海寺,山门两侧有“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的草书联对,为草书名家于右任先生所书,楹联涵义深刻,字体大气而飘逸,实为精品。站在寺门前,多数学生却无法识读,教师借此讲解草书也是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具有独特的书法艺术美,不认识草书,对于阅读古代文献会造成很大障碍。虞山东南麓的读书台,相传是梁昭明太子读书之地,内有巨石,上有《虞麓园说》铭文,为道光丙午(1846)年所刻,园林部门所作景点介绍上误作《虞麓园记》,这个讹误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识读文字对于做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汉字的各种字体,既可以欣赏书法之美,也是学习、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结合实例的现场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识字”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文字、书法、文学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撰写总结报告,呈现研究成果

教师对于实践性教学活动要有总体的设计和安排,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可以完成一个实践性教学活动任务。总结报告的撰写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呈现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成果,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书面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排版、图像处理、视频制作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总结报告的总体思路设计一定要有教师的参与,为学生出谋划策,还要进行多次的修改。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实践性活动,也是以学生撰写总结报告作为最终成果。在师生共同商议下,报告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绘制虞山石刻资源分布图。虽然没有绘图经验,但他们勤于思考,克服困难,最终绘制出石刻资源分布图,对虞山石刻资源做了一个直观的呈现,这一工作具有首创性的意义;其次将虞山石刻分为牌坊类、碑刻类、摩崖类,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的方式分别予以详细介绍;再次是碑文整理。将这次活动中实地查访的石碑碑文进行标点整理,同学们通过查检《汉语大字典》,以及“汉典”“异体字网站”等网络检索手段,辨识了他们所不认识的文字。对碑文的标点也是反复阅读、修改,最后拿出了高质量的碑文标点整理稿。常熟地方文化部门也整理过一些碑文,但仅限于价值较大的碑刻,绝大多数碑刻没有铭文整理。这次实践性教学活动所整理的一些碑文,都是首次整理,对于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最后是编制索引,让读者便于查找相关石刻及其内容。在多次修改之后,同学们最终拿出了一份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研究报告。

四、实践性教学活动须注意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从“实践性”“训练性”的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笔者通过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性教学活动,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确定合适的选题,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从学生自身知识结构、水平出发,选择恰当的课题。预期目标的设置不可过高,要具有可行性。对于古代文学课程来讲,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古代文人、文学作品都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考察、探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运用所学古代文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其次,教师的参与度要高。教师不但要负责确定选题,指导撰写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全程参与。尤其是实地调查环节,教师通过现场指导,实际上就是将课堂讲授转移到实践场所,这对教师专业素养也是一个考验,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笔者所进行的“虞山石刻资源调查与铭文整理”项目,需要教师认识篆书、草书,各种异体字,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能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对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再次,要注意通过撰写活动方案、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要对书面材料反复修改,并留下痕迹,让学生进行揣摩,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除了总结报告以外,实践活动还可以有拓展成果,可引导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撰写小论文,这对学生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5

关键词:历史建筑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属性数据;空间数据;系统建设

1历史建筑保护信息化研究现状与发展

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历史建筑资源进行整合管理的一种系统与量化的技术手段,其核心在于历史建筑资源的数字化与信息化。关于数字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应用,国外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这一领域已经拥有相当成熟的理论与技术支持。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历史建筑数字化研究的课题,并着手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过程中,历史建筑数字化便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不久,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即成为空间数据获取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并在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率先得以应用。到21世纪初,三维建模技术、信息建模技术已被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之中,运用数字技术对历史建筑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建构较为复杂的数字模型,同时注重研究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目前,历史建筑数字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诸如VR虚拟现实场景漫游、三维测绘等等,这标志着建筑遗产数字化进入到了全方位的虚拟空间研究阶段。信息化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国较早进行的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是始于上世纪末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工程,首次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数据采集、模型构建、信息库建设和虚拟展示等环节中,并建立数字故宫博物馆项目,为我国建筑遗产数字化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本世纪初引入我国至今已取得一定进展与成果。近年来,青岛国棉六厂改造、首钢厂区改造、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等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建模及分析技术,标志着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技术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到新的高度。除历史建筑单体外,对区域历史建筑资源的整体信息化管理也在同步发展。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各省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登录到工业遗产的普查等,都以数据库的形式对相关历史建筑资源进行了信息整合,如文物局主持的文物普查工作、工业遗产调研工作、上海市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一幢一册普查与保护指南编制”工作等。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研究与应用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得到普及,自国家“七五”计划以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作为政府行为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各个部门都先后展开了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建立文物GiS系统,2007年,上海市文管委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建筑文物保护信息系统[3]。从国内外的信息库发展现状来看,建立区域范围而非仅仅单体的建筑群体信息管理系统,并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录入、检索、排列、分析等工作,尤其是将区域地图用可视化的GiS系统方式进行统计、展示和管理,并使信息库得以动态更新,是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的主流发展模式。

2构建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建筑“建立户口”,使每处历史建筑资源“有案可查”。建立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掌握第一手的基础信息资料,使之成为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与保护再利用设计的基本依据,从而指导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机制。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型数据库方式的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具有丰富的数据检索路径和表达维度。根据管理部门实际使用需要,信息库可以位置坐标、建筑类型、建成年代、建筑高度、外观特色、建筑师信息、建筑规模等等多个维度的信息为检索和分类的路径,此外,通过关键词的检索,甚或依靠大数据进行关键信息的排序、整理,管理者和查询者可以宏观且直观地掌握历史建筑信息资料和特点。同时,信息库是动态的和逐步完善发展的。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框架后,随着城市发展和历史建筑资源本身的保护利用等变化,信息库也将随之进行动态更新,且对每次更新进行记录和迭代,从而确保系统信息可以较准确反应建筑的当前状态,同时保留的原信息也作为信息比较的依据,便于管理部门的监管,提高管理实施效率和水平。

3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个庞大而需要一定周期的工作,包括“信息管理系统构架研究与设计”、“信息采集、录入与管理”和“信息扩充与维护”三个主要阶段。

3.1信息管理系统构架研究与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构架研究与设计是信息库建设的基础,具体由数据需求分析、数据库架构及功能模块设计等研究内容构成,这部分内容是本文论述重点,将在后文详细展开。

3.2信息采集、录入与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第二阶段为信息采集、录入与管理。通过反复论证和试样调整,从而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构架后,在主管部门领导下组织技术人员对历史建筑资源基本信息进行全面采集。信息的采集与录入是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而普查与调研的方法及调查表的设计与填写又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调查开始前,首先应制定调查方案,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标的设定、调查范围和内容的确定、调查工作组织、计划与进度安排、调查技术路线及技术手段的确定等等,最重要的是制定规范与技术标准,从操作和成果两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并及时进行数据化归档管理,使其调查成果最大限度得到利用。调查表格的设计从两方面出发,既要满足调查和研究的规范化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后续保护与再利用价值评估的需求。信息录入后,管理者便可根据使用需要,从不同路径对信息进行检索、排序、调阅,从而实现信息库的管理和使用。

3.3信息扩充与维护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第三阶段为信息扩充与维护。城市的发展和建筑物本身的生命周期变化都要求信息库必须是动态更新和发展的。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录入后,也为日后建筑信息变化保留了更新路径,根据历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自然变化及人为干预两种变化模式,具体分为以定期普查为依据以及以项目开发为情由的两种更新情况。第一种情况针对前一次信息采集录入迄今未经项目开发的历史建筑资源,要求定期开展普查工作,对历史建筑资源的自然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和比对,及时发现问题,以便更好地对历史建筑资源进行保护和再利用规划;第二种情况针对经过再利用开发的历史建筑资源,这种情况要求建筑开发利用的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后,根据信息库数据采集要求,如实上报相关的更新信息,进行信息录入,实现信息库的更新,根据管理需要,甚至可以将信息库更新信息的上报通过管理规程的方式,作为建设单位项目竣工验收归档的必要条件,从而使信息库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强制性,推动信息库动态持续地发展下去。信息库的更新机制并非通过抹去之前的记录的方式,而是在更新的同时,保留之前的建筑信息,信息库将为每个时期的历史建筑保留所有掌握的信息,使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新旧比较,从而通过信息库更新来实现对历史建筑的监管。

4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4.1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高质量的数据库有利于将来系统的扩展。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采用GiS系统,即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以数字化的形式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显示历史建筑的地理空间及其他基础信息,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两大部分组成。空间数据库是指存储实体空间信息的数据库。空间信息是用来描述实体的空间位置特征的信息,以一定的空间坐标系为参考,并以矢量数据表示。处理实体的空间是GiS的最大特点,是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标志。属性数据库是指定义实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数据库。属性数据包括具有规则属性的结构型数据和不具备规则属性的非结构性数据。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共同描述一个空间实体,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关系数据库,将对历史建筑的空间数据和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属性数据进行关联和统一管理。

4.2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设计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数据库的逻辑设计、优化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物理数据库的建立、试运行、评价等。物理数据层是信息管理系统中基本数据的存储形式,即以历史建筑单体或群落为单位的信息表,是信息库的基础。逻辑数据层即信息检索的分类法,根据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为建筑类型、保护级别、始建年代、群落规模、建筑高度、建筑面积、结构形式等大类。物理数据层中的每条数据均设定了“信息属性”一栏,并为其赋值,以建立科学的检索规则。逻辑数据层直接面向用户。概念数据层是研究过程中的组织框架和信息管理系统后台的管理框架,直接面向维护和管理人员,按历史建筑资源所属地域划分区块,分区操作、管理与维护。此外,信息管理系统还包括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具体结构由检索查询、统计分析、打印输出、系统维护等几大功能模块组成,实现数据录入、数据查询与统计、数据内容输出等功能。

5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求分析

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搜集旨在为管理层面提供全面视野,在关键性基础信息方面要求简洁而明确,突出重点,房测、现状完损情况等具体深入的调研及人文历史等辅助信息留待下步工作层级展开。通过参照《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借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记录与索引》,可以总结出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求。具体可分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大类型。

5.1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它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它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空间数据以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结构为形式。图层是空间数据组织的基本单位,空间数据的分布性是通过图层的分布来体现的。图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相同属性要素的同类地理空间实体的有机集合,即在某种特殊应用领域下相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的地理空间实体的组合。因此,图层具有专题和空间范围两个基本要素,不同专题和空间范围的图层根据一定规则进行组合便可形成内涵丰富的地图[1]。

5.2属性数据

属性数据可分为具有规则性的结构型和不具规则性的文档型两类数据类型。结构型数据指的是具有规则属性的表格型数据。在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建筑编号、名称、地址、始建年代、建筑类型、保护级别、群落规模、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结构形式、完损状况等结构型数据。文档型数据指的是在存储、显示过程中只能以整个文件的方式进行的数据,不具有结构性。文档型数据包括文本文档、图像数据、图形数据等类型。文本文档指的是以文字为主,结合表格、插图等描述各阶段成果的文档型数据,包括word文档和txt文档等。在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总体风貌与风格特征、人文历史、周边环境与景观等,可以附加但不必需各种勘察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图像数据指的是各种扫描、拍摄或其他途径获得的栅格文件,主要包括jpg、bmp、tif等文件格式。在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历史建筑各立面外观及室内重要空间照片;图形数据指的是区别于图像文件的矢量文件,主要包括dwg、dxf、ai、pdf等文件格式。在历史建筑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历史建筑总平面图、各立面图、各层平面图等。

6结语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6

课题题目:网络文化字“?濉备?业钠羰

指导老师:钟永彦

组长:李莹

组员:戚孝程 付学聪 郭林林 李艳李楠钟维利 漆明智 热依沙

班级:高一(4)班

主导课程:语文

相关课程:数学、历史、信息技术

背景说明: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4500年了。从甲骨文开始,发展到后来的金文、大篆、小篆,以及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还有现在人们所用的仿宋体,都表现出了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汉字慢慢被视为废字。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网虫”又将这些怪字重新拾起,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那么,这些怪字从何而来呢?

目的与意义:

1.在对汉字的调查、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更深层的知识积累;

2.提高自身对汉子的认识,加强汉字的练习;

3.通过网络文化,了解更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文化底蕴;

4.对中华悠久的文字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活动计划:

1小组分工:

a总体:李莹

b前期资料查询:戚孝程 李楠 热依沙

c材料准备:付学聪

d深入调查:漆明智 钟维利

e数据资料统计:李艳 郭林林 李楠 热依沙

f后期资料制作:戚孝程

i社会调查:全体

j活动记录:郭林林 李楠 李艳

2活动步骤:

阶段一

前期资料、工具准备

(2008.11。29——12.18左右即三周)

目标:前期资料准备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大量的一手资料,需要了解文字的发展历程、缘由;汉字的意义;网络文化字究竟从何而来。这样有利于进行更细致的推敲和研究。

阶段二

了解身边的新词文化、网络文化。

(2008.12.20——12.31左右 即两周)

目标:亲自实践,了解新兴文化。

阶段三

结合前期所得到的资料,运用汉字史,进行简要评析

(1.1——1.11左右)

目标:更深一层的了解网络新兴文化的来源。

阶段四

调整阶段

目标:调整完善失误

阶段五

综合实践,整理阶段

(2009.1.21——2.15左右即三周半)

目标:这时正处于寒假,时间充足,可以充分进行社会调查,拜访专家,做更细致、准确的了解,收集好各项统计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阶段六

结题阶段

(2009.2.16——2.27左右即两周)

目标:整理、完善各项活动总结,编辑资料、幻灯片等音像资料,准备结题。

大致结题时间:2009.1.28左右

预期结果:论文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7

报告中明确指出,“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我省的基本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特征。“欠发达”指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欠开发”是指目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欠发达、欠开发”是新一届省委领导对贵州省情的最新概括,对贵州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概括。两个词汇之间的次序蕴含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前后顺序大有讲究、不容置换。

“欠发达、欠开发”,完整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欠发达”是贵州客观存在的现状,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的产物。“欠开发”意味着我省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欠发达的症结之所在,又是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潜力之所在。今后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省丰富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欠发达、欠开发”,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贵州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首先需要把目前欠发达的现状搞清楚,然后再规划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历史性跨越是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开发资源来消除贫困的过程。我们将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组合良好的优势,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立体优势和生物质能源的种源优势,把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8

1通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关注本地乡土文化,为研究性学习开展造势奠基

起始阶段,我们印发了调查问卷,以期掌握学生对邢台乡土文化的了解程度,发现学生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很多地方只知道一鳞半爪,不甚深晰但却有极强的了解研究欲望,由此,我们更坚定了要将“乡土文化”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发出来的想法。接着,我们进行了第二份问卷,主题为“你最想深入解读家乡的哪个方面?”收回的问卷思路开阔,涉及到了邢台历史文化,现实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就给我们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确立了最初步的参照方向。由两次问卷,我们发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他们思路之开阔,想法之多,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立研究小组明,确研究方向

语文研究性学的因素是“人”,包括师生两方面,尤其是以“学生”为主。我们遵照自选研究方向的原则,成立了六个研究小组,明确组长聘请指导教师。这样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就初具规模了。研究小组成立后,各小组在第二份问卷获取的信息基础上,结合现有的邢台历史文化资料,六个小组交流协调后分别将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制定了小组研究计划,明确分工,为扎实推进研究性学习做好准备。

3分组调查研究,重视教师动态指导,扎实推进研究性学习

这一阶段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主体阶段,各组成员充分利用网上搜索、实地调查、走访咨询等方式将各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扎实推进着。此时辅导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要和学生一起查找资料,磋商下阶段的研究推进方向,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研究活动中师生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当然教师的动态辅导及合理化建议,减少了各组所走的弯路。这一阶段包括一个寒假,加之学生又来自邢台市各县区,学生获取了不少实地考察资料。现将各组研究成果要点列举如下:

一组:邢台悠久历史及名称沿革研究。台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被称为“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邢台在历史上为帝王之都长达600余年,是五朝古都,邢都文化是邢文化中的辉煌篇章。邢台是河北省唯一以古国名命名的城市,历代皆为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一组研究性学习宣传语:“爱我邢州,爱我中华,爱我悠久文化。”

二组:邢台元文化研究。邢州学派是元代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刘秉忠、张文谦、郭守敬、张易、王恂等,史称“紫金山五杰”,在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二组研究性学习宣传语:“大元星空五杰星光璀璨;今日牛城学子拼搏争先。”

三组:邢台历史上的科技之光研究。邢台历史上有一条至少贯穿了2500年的科学红线:扁鹊陈宝光妻(西汉织锦革新能手)崔浩张子信张丘建崔善为僧一行刘秉忠郭守敬崔恭王助。刘秉忠是政治家,也是科学家。郭守敬是邢台也是中国古典科技史上最后也是最高的一座科学高峰。扁鹊“信巫不信医,不治!”邢台人民自古以来就反对迷信,尊重科学、推崇科学、热爱科学、钻研科学。三组研究性学习宣传语:“倚科技之光,兴华夏神州。”

四组:邢台冀南革命文化研究。邢台是冀南抗日根据地和冀南革命的中心,抗战时期,邢台建立了太行、冀南抗日根据地。抗日军政大学设在邢台浆水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过。抗战胜利后,邢台成为全国第一个武装解放的中等城市,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四组研究性学习宣传语:“爱国精神辉同日月,旌表先烈激励后昆。”

4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进行系列交流活动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9

      [摘要]通过总结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实践,认为地方文献工作要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亮点,就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创新思维.突出地方文献的特色,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路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167(2005)04—0191—03

   地方文献记录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永久的历史价值。有专家说:地方文献藏书是各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馆藏特色.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地方文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正成为当今图书馆的收藏和利用的重点。那么要使地方文献工作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亮点,就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创立新思维.突出地方文献的特色.拓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新路子,激发地方文献工作的活力,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1理清思路,对文献征集进行创新,造就地方文献特色

   任何城市都有历史.有历史就有文献,但文献能保存下来者无多.深圳也如此。溯其渊源.深圳及其前身宝安县或新安县的历史也有1600年,但是能保存下来的文献却不多.存世的地方文献大部份是反映从改革开放深圳立市以来的发展历程资料。深圳图书馆从2001年成立特区文献中心开始,就结合本地情况,确立征集、收藏地方文献的新思路。

   1.1文献征集注重深圳特色与价值

   深圳文献资源除了地方志、大事记、年鉴、名录、地图、专著、论文和图片之外,企业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集中体现在企业内部报刊上。塑造企业文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处于与国际接轨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企业更注重、更需要建立企业文化,以创办本企业的报纸、期刊,作为宣传企业的理念,增进决策者与员工沟通的园地。每一种企业内部刊物都能体现出本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其被借鉴的价值。在深圳一般具有一定规模或较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内部刊物.这些刊物汇集起来实际上就是深圳的经济发展史,因此,企业刊物成为我们征集的重点。通过努力,目前,我馆已拥有各种企业报刊316种,形成了深圳文献中的特藏。

   1.2征集过程中注重深圳文献的纪实性和直观性。

   图文并茂是网络环境的特征之一,以特有镜头语言向人们传递最直观的视觉信息的图片和用物理的方法把声音、图片、文字记录在磁带、唱片、光盘等载体上,供人们查考利用的音像资料已成了时尚和潮流。它们都以纪实影像记录着某种社会现象,成为信息时代地方文献的重要资源。令人可喜的是深圳图书馆特区文献中心很注重这方面资源的收集,仅二、三年的收藏量就是2001年以前的39倍。直观形象、生动鲜明、真实地再现深圳发展历程中某一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作为珍贵的史料及第一手资料保存,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使信息接受者如身临其境,这是语言描述所无法代替的;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例如:《百年宝安》以精选珍贵历史图片和视频演播,全面展示百年(19o1——20oo年)宝安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及改革开放2o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历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交易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融声、光于一体,全面展现高交会盛况,全方位提供交易信息,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可以对参展商,参展项目、成果进行全方位检索,并作为现场会展的延续。

   1.3对深圳成立初期及成立前的文献进行快速有效的补充

   深圳图书馆于1986年开馆,这就造成了86年以前的深圳文献几乎是空白的。在征集的思路上,我们制定了“不求实物,但求内容”的快速补充的原则,即对深圳文献相对集中的单位进行查漏补缺,补充深圳文献“过去信息”。我们先后对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宝安区档案馆中的深圳文献进行了检索、核实,通过复印、扫描、缩微等手段复制实物,快速补充了馆藏,由此收集到一些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获得原始实物的资料,从而确保了文献资源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地方文献的收藏质量和馆藏结构,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

   4转变征集观念,通过合作建库的方式,推进征集工作的开展

   争取政府和行政单位的支持.依靠行政手段.施行“呈缴”制度一直足图书馆文献征集的一种好方法.但是具体的实施效果不是很好。地方文献品种多.类型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多变.给文献征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而相关文献出版监督单位又面临收藏管理困难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缴”制度上下功夫.发挥图书馆收藏场地宽裕、文献整理榆索专业的优势.与相关单位合作.既为之“排忧”又为我“解难”。除了与海天出版社建立呈缴制度外。采取与相关单位共建的方式:2001年与新闻出版局共建.在本馆挂牌成立了深圳市本地出版物资料库;2004年与深圳市民政局合作.成立了深圳市社团出版物资料库。同时,自行发征集信函到各政府企事业单位征集,收到很好的效果.地方文献的收藏量大增:既补充了原来欠缺的资料又大量增加新的文献。保证文献资源的完警性和系统性.尤其是地方期刊(主要是内刊)文献的齐备性、连续性都大大加强。

   15文献征集、使用与建立数据库相结合

   征集的目的是社会使用。目前形势下,建立征集文献数据库是展现征集成果,方便社会利用资源的最有效方式。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在深圳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正式出版和非正式出版的研究成果(通称为“论文”),是“深圳地情”的总结之作,极富指导、研究、参考和借鉴意义。另外.有许多真实记录、直观反映深圳市情的图片(主要是老照片),极富历史价值和档案意义。因此我们确立“深圳论文库”和“深圳图片库”的数据库建设,并在征集工作中将论文和图片作为重点。所谓征集的重点,除了获得实物.还必需解决网络传播权问题。在征集过程中,与作者或机构签订授权,解决数据库网络传播问题,并请尽量提供电子文本。同时,对于未取得完全网络传播权的文献,我们采取简单题录的方式在数据库体现。领导的重视、思路的创新、措施的有效和征集人员的努力,仅2001年至2004年馆藏地方文献就成倍或者成几十倍增长。这促使深圳图书馆地方文献形成了有独特优势的馆藏体系资源。“人无我有”,“人缺我全”。用最近一位商报记者的话说:“这里是任何一个研究深圳的人不可缺少的资料库。你可以从这些图书中潜入深圳发展历史..。

   2深圳地方文献的读者需求总结

   文献收藏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开放和利用的主体主要是读者,因此读者的需求就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根本.必须从读者的需求来思考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对策。以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尝试对读者利用地方文献的需求作了个简要的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然资源与人口

   一般是研究者、投资者或从事城市规划者,他们需要掌握自然资源及地理环境的相关资料,深圳人口的变化情况以及分布状况。如有位社科院的人士因研究一个课题前来查阅旧村地图及相关资料。

   2.2经济信息

   本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编制、形成的文字、图表等以印刷型、音像型、电子数字型等形式记载下来如图书、报纸期刊、年鉴、资料汇编等是各阶层读者主要使用的经济信息源。主要为宏观及地域经济决策、调控提供依据;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撰写著作、论文、科研需要;工作联系与就业;家庭生活消费、投资指南等。

   23查证事实

   一般读者目的明确,他们主要是取证或监督,提供证据或者了解某特定事件的具体情况。如.广告、公告、新闻等。

   2.4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是投资、经营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以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和法律的保障,也是各阶层读者法律保障的依据。

   25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动态

   主要是报纸、期刊和本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出版物。

   3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确定开发利用深圳地方文献的新思路

   地方文献的地方性,决定了其重要的资料性。由于地方文献品种多,类型多,尤其是大量地方文献属于非正式出版物,给地方文献整理和加工、传播与交流、开发与利用带来复杂性,也就是给提供服务带来了难度。怎样充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发挥其信息价值,为振兴地方经济、文化等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3.1深圳文献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输入反复使用,一家输入,多家使用,便于查询,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使用和传递,因而能够方便读者使用及大大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在数据库内容的选取上,文献的读者利用率、文献查找的难易程度以及文献的保存价值是我们建库的选题原则:根据地方文献类型多、内容分散,非正式出版物多,且具有较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的特点,力求注重文献资源的检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时问就是金钱的信息时代里,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他们查找或指明信息在那的咨询,而迫切希望能够迅速地为其提供所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满足读者新需求创造条件。为保证数据库能够通过互联网,使更多读者利用深圳文献,从征集开始.我们就和作者签订了论文和图片的相关版税协议。如此,图书馆可自由反复地以各种形式使用这些资源.这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实践中.具有特色文献的优势;同时图书馆也培育出复合型的高素质的具有研究精神的地方文献馆员。

   3.2针对读者需求热点提供定题服务

   深圳文献包含了所有深圳主流纸质媒体的信息。政府职能部门增加监督管理力度需要在新闻媒体上获取相关信息进行监督或取证。因此新闻、广告成了读者需求的热点,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把读者这一需求热点作为服务重点。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承担逐日提供专题新闻报道的相关资料.例如,为市食品药品监督局逐日收集有关药品、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广告相关资料。

   3.3主动推送服务

   为政府和有关部门举办大型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和历史文献。例如,2004年深圳举办首届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我们承办了提供文化立市的资料.得到主办单位的嘉奖。此外利用举办讲座、展览或播放影片等形式,宣传深圳.扩大地方文献的影响,提高深圳的形象。如开展“中小学深圳发展历程教育讲座.‘深圳发展成就展”等等。培育地方文献的社会信息需求。

   3.4开展特色服务

   人们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广告虚张、房产造假、遗失公告等事情与媒体上的新闻、广告和公告有关,而纸张型的文档却最具有证据的效力,当地报纸的公告、广告要约成为取证的重点。因此深圳市民要获取证据需要到深圳图书馆查找深圳报纸。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读者的新需求,我们开展上门提供作证的证据服务,受到读者的欢迎。

   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是读者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开展服务的物质基础。随着信息资源品种和类型的增加,文献内容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增强,减少了由于资源缺乏造成的拒绝率。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不断调整读者服务的重点、服务的模式和方法,从而提高了读者的服务质量;提高深圳图书馆特区文献中心的美誉度。

   4结语

   深圳地方文献更大的意义是在于深圳现代的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传播和利用是深圳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思维,不断调整工作模式,以保证地方文献的继承、传播和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篇10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