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22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1

[关键词]生态旅游者;动机;nep;百花山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1―0075―06

1引言

国外很早就开始对生态旅游者的研究予以关注。弗雷尔和厄格鲁(Fennell&eagles)认为游客是生态旅游框架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02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峰会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市场促销和推广――支持可持续发展产品和消费者”是其中重要议题之一。在此之前,世界旅游组织(wto)还特别委托专家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7个重要生态旅游客源国的游客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世界生态旅游峰会c组的总结报告中强调,“更多地去理解生态旅游目的地国家中那些正在对生态旅游产品做出反映的人们是重要的。”

从全球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而发达国家往往是生态旅游的客源地。生态旅游在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因客观环境的不同,应存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时期也应有不同的研究和发展的侧重。国际生态旅游协会主席伍德(wood)注意到,生态旅游如操作不当,也会像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样危害环境。生态旅游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是关键。如何在接受西方生态旅游新观念的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对中外生态旅游者异同的透彻了解正是生态旅游本土化研究的前提。

2 研究背景

百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距市区80千米,所辖范围总面积约为17平方千米,共由9座海拔超过1900米的山峰组成。200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笔者在百花山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23份。采用K阶最近邻(Knn:K-nearestneighbor)和反向传播(Bp:Back-propagation)前馈型多层神经网络所构成的综合分类器对百花山游客中的生态旅游者进行识别,最终分类结果为生态旅游者139名,非生态旅游者284名。分类结果经预测有效性、内容有效性、理论有效性和收敛有效性检验,效果较好。

问卷各部分的设计尽量采用较为常用的问题形式,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结果对比的需要。其中:

人口统计特征部分,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年均收入4项。重点在于测量游客的人口统计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定位。问题设计时既考虑了国际惯例,也考虑到中国本身的研究习惯。年龄段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划分。

动机特征部分,调查了对游客选择目的地构成影响的34项主要出游动机,以了解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保护区的游客管理措施是否对游客的动机实现构成威胁直接影响到游客是否对管理措施做出响应,因此动机特征是问卷调查的重点。该部分表格设计主要参考了厄格鲁(eagles)在“加拿大生态旅游者的旅行动机”(thetravelmotivationsofCanadianecotourists)一文中列出的旅游动机目录。该目录在1983年“加拿大人旅游态度和动机研究”(CtamS)中首次使用,当时有11500人接受了调查,后来又有多位学者在多个地区的调查中使用了这一动机目录。本次调查通过预测试在该目录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环境态度直接影响游客的出游动机。该部分列出涉及环境问题的叙述6项,用以评判旅游者的环境素质。环境态度的测量,采用nep尺度(nep:newecologicalparadigm)。nep尺度,是国际上测量环境态度时最常使用的工具。改进的nep尺度在不对测量效果造成显著影响的前提下,由原来的12个条目缩减为6个。

3 特征比较

3.1人口统计特征

从澳大利亚自然与生态旅游认证程序(neap:thenatureandecotourismaccreditationprogram)的生态旅游认证标准看,与生态旅游产品相对应,对生态旅游游客国际社会基本形成了自然旅游者、生态旅游者、严格的(高级)生态旅游者3个级别的认定。其中自然旅游者通常指到访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本文除北京松山的案例是对自然旅游者特征的探讨外,其他均对自然旅游者与生态旅游者有明确的区分,主要是基于neap“生态旅游者”层次的比较研究。特别是百花山、中国台湾(3个沿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者)、波兰(oicowski国家公园的参观者及居住在附近的生态旅游者)3个案例,调查时采用了大体相似的生态旅游者判定标准以及动机列表。

案例选择时,除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外,主要考虑了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两个指标。除百花山外,还包括:

(1)松山:北京市唯一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与百花山客源基本相同,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调查结果的验证;

(2)中国台湾:与北京在文化上基本具有同源性,不同的是台湾的生态旅游开展得相对较早;

(3)波兰:波兰与北京相同,生态旅游开展较晚,不同的是波兰从文化上讲属西方文化的范畴;

(4)欧美:主要包括加拿大、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开展较早,可供分析的案例也较多,目前,对该地区生态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的认识已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

3.1.1性别

无论是取自百花山、松山,还是我国台湾的样本,生态旅游者都表现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而西方国家无论是处于生态旅游发展较早阶段的波兰,还是生态旅游开展较为成熟的欧美,都显示出相反的女性化倾向。不过,据维尔(weaver)分析,欧美国家早期的生态旅游者案例研究结果也曾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男性化倾向。

引起性别倾向最直接的原因可能与不同阶段生态旅游产品特点不同有关。早期,成熟的、商业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尚未形成,生态旅游多是自发的、小规模的、无向导的、对体力要求高的和探险型的,因而也是更适合男性的。澳大利亚旅游研究所对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市场的调研就表明,入境的女性游客更喜欢参加对体能要求不高的活动,如有向导的旅游或路程距离少于两个小时的无向导旅游;而男性游客则更喜欢参加观鲸、潜水以及长距离、无向导的旅行。但女性对生态旅游的兴趣可能要高于男性,在百花山的调查中,以生态旅游兴趣尺度ei(ei:eeotourisminterest)作为衡量游客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程度的指标,结果显示百花山游客中女性比男性对生态旅游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当生态旅游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旅游产品,各种配套设施和服务得到保障,甚至开发出更多适合女性特点的生态旅游产品时,参与生态旅游的游客性别就会逐渐向女性倾斜。

3.1.2年龄

百花山的调查,与科思特托等(Kerstetteretal.)对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的调查结果相同,小于35岁的年轻人占绝对优势(见表1),比例都超过了75%。石金莲等所调查的北京松山的生态旅游者年龄稍大,但也以年轻人为主体,小于45岁者占到72.5%。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生态旅游者的年龄构成上,以29―3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一半以上(51.6%)。欧美国家的统计则呈现相反的趋势,生态旅游者主体为大于35岁,甚至40岁的中年游客,波兰生态旅游者年龄也略高于一般游客,但不很明显。

导致我国与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年龄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

(1)与旅游体验有关。我国大陆地区,旅游业19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因此现在的很多中老年人,即使是大众旅游的体验也很有限;欧美国家,早在19世纪末,旅游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进入中年,人们大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旅游体验,并在旅游实践中体味到珍爱自然的重要,因而更愿意尝试一些新的、有益于自然的旅游产品。

(2)与收入有关。生态旅游产品的花费比一般的旅游要高,因而对旅游者的经济实力要求也较高,另外,收人较高者往往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态度更好,这也有利于他们选择生态旅游产品。在我国大陆地区,小于35岁的青年人属于“”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多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拥有较高的收入,而中年人多多少少受到“”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面临着下岗、失业等诸多压力,经济基础使之很难问津生态旅游;在欧美国家,近几十年的历史多未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中年人既有精力又有经验,因而往往是社会上收入最高的群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生态旅游产品。

(3)可能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我国台湾地区的游客就旅游体验和收入而言大体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当,但生态旅游者也以年轻人为主;同样,上文提到,波兰的生态旅游虽然也处于早期阶段,但受调查者同样以女性为主,这两种现象都有可能与东西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有关。杨瑞霞认为从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态上讲,中国属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历来与外界来往较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主静”文明,旅游者心态呈现“内敛稳重”的特性。与此相反,西方沿海民族则以赚钱为荣,他们扬帆远行,冒险出游,到海外寻宝淘金,形成一种“动态”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所赋予西方人的精神勇猛、进取较锐的冒险品格。在东方“内敛”、“主静”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相对更富于探险精神的男性与年轻人来说,自然成为了中国生态旅游最主要的部分。

3.1.3教育程度

生态旅游历史较长,发展较为成熟的我国台湾和欧美国家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超过了70%;生态旅游还处于早期甚至萌芽阶段的北京地区和波兰,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受教育程度的差异要小一些,受过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在60%左右。特别是在百花山的调查中,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在生态旅游者中的比例仅为53.2%,与一般游客中50.0%的比例差距非常微弱。

处于早期阶段的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差距小的原因与二者的分异程度不大有关。如在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中有相当比例的经常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他们作为生态旅游者的身份是不稳定的,与一般游客的差异是相对模糊的,他们要成长为真正的、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还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否则将被淘汰为一般的游客。生态旅游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偏高,更准确地讲,是针对严格的生态旅游者而言,如百花山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受大学及大学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就达到了61.0%,超过一般游客约11个百分点。

3.1.4年均收入

足够的收入是促使有生态旅游出游动机的消费者最终购买生态旅游产品的重要保障,以往几乎所有研究都显示,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游客拥有更高的收入,百花山的调查也如此。我国台湾地区呈现出不太相同的趋势,陶等(taoeta1.)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调查也显示,75.4%的人在1998年的家庭收入低于1250000台币,相比之下,1997年台湾一般人口中只有68.8%的人收入低于该数字。我国台湾生态旅游者收入偏低与其年龄相对较轻有关,他们大多正在读大学或刚刚大学毕业,收入自然要低些。大陆地区的生态旅游者虽然年纪也较轻,但上文谈到,他们由于有很好的教育和更好的机遇,收入并不低。

3.2动机特征

加拿大的数据来源于厄格鲁1992年对以往若干关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调查的总结。动机特征部分的调查采用的是4点李克特量表。

3.2.1重要动机上的差异

表2中分别列出了对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和加拿大生态旅游者最重要的前10位出游动机,对其中6个动机,二者都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它们是:“未破坏的自然区域”、“在大自然中学习”、“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风光摄影”、“活动筋骨,以喜好的方式自由活动”和“时间允许,看尽可能多的东西”。对于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比较重要的其他4个出游动机,即“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参与运动”和“品尝到新的美味”,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同样比一般游客认为更重要。因此,总体而言,百花山与加拿大生态旅游者在最重要的动机方面差异不大,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基本形成。

3.2.2差异程度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者的特征将更加突出,与一般游客在动机特征上的差异程度也将有加大的趋势。以百花山调查和厄格鲁对加拿大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统计为例,二者所涉及到的相同或相近的动机特征34项,其中对于“可以观鸟、其他野生动物或绿树野花”、“露营”、“在大自然中学习”、“学习新的户外技能”和“风光摄影”5项动机因厄格鲁的统计缺乏一般游客的资料,不便比较。在剩下的29项动机中,在90%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在7项动机(“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观看运动”、“利用旅费降低的机会”、“拜访亲友或故乡”、“三星级以上的旅店”和“可以进行室内运动”)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加拿大差异显著的动机项则达到24项,仅在“三星级以上的旅店”、“享受美食的高档饭店”、“唤起美好的回忆”、“温暖的气候”和“观看运动”等5项动机上不存在太大差别。在95%的显著水平上,百花山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存在显著差异的动机减为3项(“兴奋刺激、大胆冒险”、“改变繁忙的工作状态,实现自我恢复”和“观看运动”),加拿大则仅除去了“室内运动”1项不太显著的动机,减为23项。

波兰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推断,在波兰,诺维兹克和弗雷尔(nowaczek&Fennell)就49项出游动机对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做了统计,结果表明,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仅在“夜生活和娱乐”以及“拜访亲朋”2项动机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我国台湾地区,陶等就18项动机对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和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游客进行了比较,结果是在95%的显著水平上,二者在“在大自然中学习”、“参与游憩活动(如徒步旅行,观鸟)”、“鸟类”、“生态保护区”、“荒野/未破坏的区域”和“地貌和地质遗迹(features)”等6项社会和吸引物动机上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国家和地区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大小与该国家或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水平高低基本一致,该论断如能在以后的案例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可将其作为衡量生态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应用于生态旅游的认证工作。

3.3环境态度特征

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环境态度是行为的预报器,不同的旅游者,其对环境的态度不同,在旅游中的个人行为也往往不同。改进的nep由6个问题构成(见表3),回答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5级构成,计分分别为1―5分。计算nep分数时,正面陈述的调查分数直接计入总分,反面陈述则由6减去问卷调查的分数再计入总分,因此,最高分为30分,中立者的分数为18分,大于18分的表明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小于18分的表明其对环境不太友好。

百花山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游客在环境态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nep的平均得分来看,一般游客为21.47,环境态度中等,生态旅游者平均得分则为25.45,环境态度较好,其中,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nep分数更高些,都超过了25分,分别为27.98分、25.98分,相比之下,经常的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得分略低,为23.06分,低于24分,属环境态度中等。维尔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旅游者类型,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往往具有强烈的生物或者说环境中心论态度,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则展示出明显的人类中心论倾向。百花山的调查与维尔的结论基本相同,不太相同的是发现在一般的生态旅游者中也有一部分游客具有较好的环境态度,他们每年去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旅游的次数较少,被称为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与严格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经历了实践的洗礼更加稳固不同的是,偶尔的生态旅游者的环境态度则多来源于理论,相对是表面的、不太稳定的、需要巩固的。黎洁对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的调查显示了大体相同的结果,调查采用了由9个陈述句构成的nep法,结果表明,所有游客的均值为34.7分(平均为3.86分)。环境态度大体介于百花山一般游客和偶尔的生态旅游者之间。

陶等用类似的方法对台湾游客的环境态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自我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环境态度要好于自我未认定为生态旅游者的一组。

4 结论与讨论

(1)人口统计学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百花山生态旅游者呈现出男性化、年轻化、与一般游客教育程度差异小等特征。说明受生态旅游发展阶段以及东西方文化渊源的影响,生态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会呈现多样化形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应成为生态旅游游客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我国应研究自身生态旅游市场的独特之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生态旅游游客管理体系与营销模式。

(2)动机方面,比较发现,百花山生态旅游者最核心的出游动机与国外生态旅游者基本相符,但典型性不高,与一般游客的差异程度较国外要小。相符的动机特征说明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差异较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还较低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属于“生态旅游者”的人群是不稳定的,甚至会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因此,随时跟踪我国生态旅游者特征的变化直至其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趋势是必要的。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2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38-03

1引言

生态旅游市场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逐渐形成的新兴旅游活动,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市场研究比较少,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活动与普通旅游活动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因此理论上研究生态旅游市场更多从旅游环境承载力角度分析对旅游规模的约束作用,以此体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发展的和谐性[1~3]。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市场目前处于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状态,学者更多的是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具体某个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旅游承载力,例如刘会平(2001)[4],胡忠行(2002)[5],石强(2007)等[6]基于此分别研究了武汉东湖、天台山、武夷山等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张晓娜等(2008)对秦皇岛市南戴河海洋乐园景区的承载力状态进行了预警研究,可以说,很少有研究预测生态旅游市场的真正发展[7]。本文从影响旅游需求的人口统计特征、行为特征、生态环境资源角度,以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调查样本,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研究结果将为越南发展生态旅游市场作出理论指导。

2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灰色模型

2.1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主体的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序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它们之间关联度的大小。曲线形态愈接近,说明关联度越大,反之则越小。本文从风雅-格邦国家公园的调查问卷中得到的生态市场需求影响因子,如人口特征、行为特征、旅游动机分类等方面具体细分的因子出发,根据灰色关联度的求解步骤,计算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度。

3研究结果

根据以上针对风雅-格邦国家公园为试点的生态旅游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求解,可以预测得到2012~2021年各年的旅游人数分别为:451086人,469910人,488734人,507558人,526382人,545206人,564030人,582854人,601678人,620502人。生态旅游市场需求总体呈扩张状态,但是增长幅度比较平缓。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旅游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和风雅格邦国家公园旅游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因为越南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今后的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内,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水平,以及生态教育水平没有得到较高水平提高的话,那么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会大幅提高,毕竟生态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娱乐活动。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3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历程及现状

1、生态旅游的兴起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

生态旅游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①正式出现了“生态旅游及其产品”的提法;②生态旅游处于由传统大众旅游向生态旅游转变的调整性旅游时期,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③生态旅游还没有形成规模,只在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展开。④各国对生态旅游还不够了解,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

2、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叶)

这一时期国外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特征是:①在生态旅游较发达的国家,已经出现官方的或非官方组织,目的就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建立生态旅游基金,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②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生态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应;③生态旅游地域范围越来越广,生态旅游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生态旅游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④生态旅游对规模的限制和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旅游热”之间的矛盾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较快;⑤某些生态旅游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注意到生态旅游与当地社区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努力为社区谋福利。

3、生态旅游的稳定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生态旅游地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分布地区遍布世界各地,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发展遍及整个世界范围,生态旅游规划更加规范,生态旅游市场针对性越来越强;②政府扶持政策多样化,为生态旅游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③生态旅游发展促进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如生态伦理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美学等,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④生态旅游市场和生态旅游产品的细分也日趋合理。

二、国际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展望

1、生态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1)数量变化趋势。目前,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旅游业及中国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世界旅游业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而生态旅游业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笔者利用1990-2005年wto的国际旅游人数统计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所提供的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未来的变化进行预测,由此预测2015年的国际旅游人数。经拟合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国际旅游人数的变化进行预测。

设国际旅游人数(Y)随着年代序列(X)的变化而呈现一种线性的变化关系,则其数学模型为:

Y=b0+b1X

原理求出上式中的待定系数b0是常数项;b1是待定系数

经计算得出国际旅游人数随年代时间的变化的回归模型为:

Y=-39550.6+20.106X

RSquare=0.967 F=174.562

由此可预测出未来5-10年旅游人数,2010年将达到822.248万人,2015年将达到922.778万人。

(2)结构变化趋势。生态旅游市场十分脆弱,政局动荡、客源国旅游趋势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可能成为影响生态旅游的因素。

从地区结构看,国际旅游消费仍呈现不平衡状态,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不平衡的格局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是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大幅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最终达到平衡。

从产品结构看,邻近城市的乡村和自然的旅游目的地将增加,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生态旅游带来的乐趣;世界遗产成旅游热点,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及自然文化双遗产;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针对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差异性,推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2、消费特征变化趋势

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不同于一般旅游客源市场,从人文统计和行为特征两个方面对国际生态旅游者进行描述。

(1)人文统计特征。①年龄:不同年龄的生态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偏好,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比一般生态旅游者(正在或正准备参加生态旅游的人)年龄要大。如:有经验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占56%,而一般生态旅游者中35-54岁的人只占43%。②性别:男女生态旅游者所占比例趋向于相等,而对于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男女生态旅游者则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③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生态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即生态旅游正逐渐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④家庭构成:大多数都是双人夫妻家庭,有经验的生态旅游者家庭带小孩比例(24%)低于一般生态旅游者家庭(35%)。

(2)行为特征。从旅游动机来看,生态旅游者多以大自然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从团队构成来看,生态旅游者趋向于单独旅游。从旅游花费来看,生态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从旅行时间来看,约有40%的一般生态旅游者偏向于两周以上的旅行时间。

针对生态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未来生态旅游市场消费特征将出现如下变化: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生态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生态旅游将逐渐趋于大众化;②旅游者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生态旅游经历;③将出现更加细化的专项生态旅游市场,如探险生态旅游市场等。

3、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

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应符合一国或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发展也应考虑到规划和开发中来,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社区的合作与支持,未来生态旅游规划和开发趋势主要体现在:①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开始关注社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规划和开发的焦点集中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最小化方面;③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环保标准将应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成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体现多元化格局;④生态旅游研究成为热点,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生态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

4、生态旅游经营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人员、企业、当地居民、非政府组织等介入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不断清晰、完善。在对诸多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展望未来,生态旅游经营会朝着以下方向发展:①针对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②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生态旅游标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他们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③各国注重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先后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向导将越来越多,他们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④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到生态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⑤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生态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生态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⑥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

5、生态旅游管理发展趋势

2002年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公布的《绿色环球21国际生态旅游标准》,为生态旅游产品提供评估标准,对生态旅游最佳实践进行甄别,并为全球旅游企业、社区提供培训课程、评估与操作手册、市场营销与推广情况等支持体系。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4

关键词 生活形态;游憩;需求特征;交叉分析;潜在旅游者

一、文献综述

生活形态是市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特定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形态进行连续性追踪研究,来分析与预测当前与未来文化、经济、技术、法律等社会环境下,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能力、心理与行为的状况与趋势。

生活形态的概念由心理学家adler于1927年首先提出,指个人认知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空间下所显现的外在形态。JeanmneCoreil(1986)对生活形态概念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国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特定地理区域范围内人群的生活形态,如marcusFelson(1976)概括了1925―1966年美国消费者物质生活形态,GhaziFalah(1990)研究了生活在巴勒斯坦加利利地区的贝多因部落的生活形态,tai(1996)从生活形态角度对亚洲市场上中国消费者作了比较研究;第二,某一特定群体的生活形态差异,iackH.Hedblom(1980)探讨了女同性恋者的生活形态差异,perttipohjolainen(1991)从性别角度考察了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形态差异,G。Clarewenger(2001)以英国威尔斯农村为例,从性别和婚姻状况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无子女者的生活形态差异;第三,特定生活形态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Carolo.Klecka(1977)以美国365个八年级的女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了母亲的生活形态对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HansG.Bootsma(1995)探讨了工作导向型生活形态对夫妻居住地点选择的影响。

国内对生活形态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内容上以国外研究成果为基础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研究。吴垠(2005)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研究为中心,构建了中国独特的系统范式,提出了5项新的理论性观点;中高收入群体生活形态、价值观及消费文化研究报告(2002);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父母必读》杂志对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价值观念及生活形态的调查研究;零点调查公司针对中学生生活形态及消费行为所做的题为《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城市中学生文化考察》的调查分析。深入到生活形态营销层面,涂艳红(2005)从总体上阐述了生活形态营销;周文娟(2005)以台湾地区个人洗护用品为例,对生活形态营销进行了研究。就作者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单纯研究生活形态,还未有将生活形态研究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成果出现。因此,笔者将生活形态研究应用于旅游市场调研,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常规旅游市场研究通常以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人口学特征为基础变量,进而探讨潜在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或现实旅游市场的行为特征。就目前可供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还未曾出现将生活形态与旅游市场密切结合的范例。本文以长沙市居民作为城市居民的代表,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基础数据,然后尝试以生活形态为基础变量来研究潜在旅游者的游憩期望特征。

2.数据获取

以问卷为载体,采用抽样调查技术获得基础数据。选定湖南省长沙市为样本收集地点,用区域控制方法布局问卷发放地点,委派有调查经验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现场调查。

2006年11月,在长沙市五一广场、沿江风光带、芙蓉广场、岳麓山风景区、烈士公园发放问卷1200份,当场回收问卷1068份,回收率为89%,其中有效问卷1041份,有效率97.47%。

3.分析工具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问卷的12项生活态度进行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制作分析汇总表,归纳潜在旅游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同时对生活形态与潜在旅游者的各项游憩期望特征进行交叉分析,探讨生活形态对潜在旅游者游憩期望特征的影响。

三、生活形态的类别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态度量表,请潜在旅游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答。态度量表包括12个词汇,分别是:健康、事业(学业)、社交情况、地方风俗、自然环境、消费水平、文化底蕴、治安、生活质量、自我教育、子女教育和亲情。该量表采用5分制评分法,1分表示无所谓,2分表示有点关心,3分表示重视,4分表示很重视,5分表示非常重视。

本研究以12项生活态度为基础变量,对1041个样本在基础变量上的得分运用迭代聚类法(K-means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每个样本对12项测评语句的各项赋分高低将其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4类,即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

数据处理的具体过程:以问卷统计表中编号为16、53、426和535观测值作为4个类中心的初始位置,经过16次迭代后收敛,得到了聚类后的最终类中心位置(FinalClusterCenters)(见表1)。

可以看出,该结果是依据每位潜在旅游者对12项测评语句赋分高低进行聚类的,各赋分值以第1类的数据为中心的聚为一类,依此类推,以第Ⅱ、Ⅲ、Ⅳ类的数据为中心的分别聚为一类,共4类。第一类各项以2分为主,仅健康、子女教育和亲情3项为3分,分值偏低,从而命为冷淡随意型;第二类以3分为主,仅地方风俗一项为2分,故命为中庸平和型;第三类对健康、事业、治安、子女教育及亲情等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项别赋分较高,均在4分以上,因而取名为自我关注型;第四类对12项的关注程度都很高,故称之为积极热情型。

四、生活形态的人口学特征分异

1.性别特征

从生活形态角度考察潜在旅游者性别特征时,发现持不同生活形态者性别差异不大,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而其他两类的男性比例则低于女性。

2.年龄特征

关于城市居民的年龄特征,冷淡随意型分布在18―30岁(60%)和31―45岁(40%),其他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并且都表现为以18―30岁的青年人居主导地位,31―45岁的中青年次之,46―60岁的中老年排第三位。

3.职业特征

从生活形态角度考察城市居民职业类别时,发现冷淡随意型潜在旅游者在各职业群体中分布较为均衡,其中,工人比例最高,商务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销售人员、离退休人员次之。中庸平和型以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最高,之后是学生。自我关注型的潜在旅游者以学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服务销售人员、教师、公务员、商务管理人员次之,其他职业群体比例较低。积极热情型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他职业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见表3)。

4.学历特征

对潜在旅游者的文化程度进行考察发现冷淡随意型以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最高,占40%,高中及中专、大专及本科学历者比例均为26.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6.7%。其余3类生活形态者均以大专及本科学历占主导地位,高中及中专和初中及以下依次位于其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的比例最低。

5.收入特征

持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家庭人均月收入峰值均出现在“1001―2000元”,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40%)、中庸平和型(34.7%)、自我关注型(38.5%)、积极热情型(33.1%);次峰值存在差异,冷淡随意型出现在500―1000元(20%),其他生活形态的次峰值出现在2001―3000元,比例分别为23.4%、22%、27%。

五、居民游憩需求的生活形态分异

1.出游目的

将生活形态和出游目的进行交叉分析,结果表明,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以风景观光为主要出游目的,分别占70.1%、76%、78.4%,排名第二的是释放压力,其比例略低于前者,分别为61.5%、69.5%、71.6%,冷淡随意型以风景观光和释放压力为目的的比例均为40%。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态度积极性的提高,该两类出游目的所占比例也随之增加。冷淡随意型、自我关注型及积极热情型的潜在旅游者均以运动健身为第三出游目的,且比例接近,分别为33.3%、34.5%和34.5%,中庸平和型以亲友交流为第三出游目的,占32%。对于康复疗养和文化交流这两项出游目的,4种类型的比例均较小。

2.目的地偏好

交叉分析所得结果发现,各类生活形态的城市居民均偏好山水自然景观和清静乡村旅游目的地。冷淡随意型偏好清静乡村和山水自然景观的比例分别为46.7%和40%,与前者不同的是,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更倾向于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要出游目的,比例分别高达67%、70.5%和71.6%,以清静乡村和占城古镇为出游目的地的选择比例相差不大,大约为20%。各类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愿意前往宗教圣地和放松休闲场所的比例比较低,均低于10%。

3.信息渠道

将生活形态与了解旅游信息途径进行交叉分析可知,电视是持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获得旅游信息首要渠道,其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33.3%)、中庸平和型(37.8%)、自我关注型(40.2%)及积极热情型(35.8%)。通过向旅行社咨询获取旅游信息是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及积极热情型的第二获取旅游信息途径,比例随着积极性的提高而增加;冷淡随意型以电台广播、亲友传言为第二了解途径,比例均为20%。报纸是除自我关注型外潜在旅游者的第三选择。希望通过杂志了解相关出游信息的比例微乎其微。

4.出行方式

对生活形态和出行方式作交叉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出游时十分注重亲情和友情。冷淡随意型以家庭活动为首选出行方式,其比例为46.7%,亲友结伴和单位组织出游是他们的第二选择,各占40%。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潜在旅游者首选亲友结伴,其比例分别为59.8%、74.9%和73%,家庭活动则成丁第二选择。持不同生活形态者喜欢独自旅游的比例相差不大,约为20%。随着生活态度积极性的提高,愿意单位组织出游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倾向于旅行社组织的比例则会随之增加。

5.出游时段

由生活形态和最佳出游时间进行交叉分析可知,不同生活形态的潜在旅游者均偏好周末出游,比例分别为:冷淡随意型(40%)、中庸平和型(42.6%)、自我关注型(46.4%)及积极热情型(39.9%)。第二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冷淡随意型倾向春节长假(20%)出游,持其他三类生活形态者选择寒暑假出游,比例随着积极性的提高而增加。对第二偏好为寒暑假的潜在旅游者做进一步分析,发现其职业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各类潜在旅游者的第三选择差异性比较大,五一、十一黄金周及工作日是冷淡随意型的第三选择,比例均为13.3%,工作日是中庸平和型的第三选择,占16.2%,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选择五一黄金周。

6.停留时间

根据交叉分析的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认可的最佳出游时间峰值均出现在4―7天,分别为冷淡随意型(56.2%)、中庸平和型(57.1%)、自我关注型(62.8%)和积极热情型(58.8%)。第二峰值略有差异,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的次峰值为3天,分别为22%、22.6%和24.6%,积极热情型为7天以上,占21.6%。

7.交通方式

将生活形态和交通方式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将火车作为第一交通方式,比例分别为59.6%和58.1%;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首选自驾车,比例分别为48.8%和56.2%。第二峰值差异性较大,冷淡随意型选择长途汽车(14.4%),中庸平和型喜欢自驾车出游(48.6%),火车是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第二选择,各占42.6%和39.6%。

8.消费意向

根据交叉分析的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能接受的休闲消费水平较高,集中在1001―4000元。具体到各个类别来说,存在一定的差异。冷淡随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500―101210元为主,占33.3%,兼顾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这两个消费层次,均占26.7%。中庸平和型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其比例分别为31.6%和35.4%。自我关注型能承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也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且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32.8%和31.4%,积极热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费水平以2001―41300元为主,占32.4%,1001―2000元和500―1000元的比例也不低,分别占26.4%和21%。

六、结论及讨论

1.结论

生活形态的性别、收入分异不明显;其年龄、学历及职业存在显著分异。冷淡随意型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中青年为主,其他三类生活形态以大专及本科学历为主,且分布于各年龄层次;冷淡随意型潜在旅游者在各职业群体中分布较为均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其次是学生,积极热情型则以学生为主,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

长沙市居民出游目的、信息渠道及出行方式的生活形态分异不明显,且存在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其出游时段、停留时间、交通方式及消费意向的生活形态分异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冷淡随意型偏好周末、春节长假和五一及十一黄金周出游,中庸平和型则倾向于周末、寒暑假和工作日;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则喜好在周末、寒暑假及五一黄金周出游。

不同类型生活形态潜在旅游者认可的最佳停留时间峰值均出现在4―7天,但次峰值存在差异,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为3天,积极热情型的次峰值是7天以上。

关于交通方式的选择,冷淡随意型和中庸平和型首选火车,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偏好自驾车。第二峰值差异性较大,冷淡随意型选择长途汽车,中庸平和型喜欢自驾车出游,火车是自我关注型和积极热情型的第二选择。

冷淡随意型愿意接受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500―1000元为主,兼顾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这两个消费层次,中庸平和型和自我关注型的年休闲消费水平以1001―2000元和2001―4000元为主,积极热情型愿意接受的消费水平以2001―4000元为主。

2.讨论

第一,本文以问卷中涉及的关于生活形态的12个语句为基础变量,对1041个样本在基础变量上的得分运用迭代聚类法(K-meamCluster)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区分为生活形态迥异的4类,即冷淡随意型、中庸平和型、自我关注型、积极热情型。分析时指定聚类数目为4类,并对4类生活形态根据各基础变量的数据特点进行命名,该处理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影响到文章的某些结论。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5

但我国发展红色旅游在税收上存在税收优惠方式单调;税收贡献低、控管难度大;地方税管理权高度集中等问题。因此,促进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在税收政策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行税收优惠。为加快公路建设,公路应当与铁路、民航一样免征耕地占用税和减免其他一些地方性税收。对交通企业调低营业税率或在交通设施投产一段时间免征所得税。另外,对交通建设需要进口的设备可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一些特定的公益型项目,如重要国防公路等,可免征营业税,适当提高交通设施的基本折旧率与大修折旧率。鼓励入境旅游,对涉外旅行社,凡组织外国旅客到国内红色旅游的营业收入达到70%以上的,在2至5年内可免征营业税;对合资旅行社外资控股达到25%以上的可免征2年的企业所得税,2年后所得税按15%的税率征收(维持10-15年),对旅行社职工的工资支出可以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鼓励旅行社加大购置交通工具的投资,这部分固定资产允许企业加速折旧,折旧期为2至3年;鼓励旅行社对饭店、餐厅、商场等行业的投资,使旅行社能与这些行业联手经营,形成国家旅游吃、住、行、购物一条龙服务,对这部分投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取消汽车运输的各种收费项目,减轻汽车运输企业负担,尽快制定出燃油税的征收方案,开征燃油税;对小型的旅店、餐厅可在开业时给3至5个月的缓税期,缓税期满后补交税款,以扶持它们的发展。对旅游学院或旅游学校办企业生产的应税货物凡用于本校教学科研方面的经严格审核确认后可以享受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待遇。对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旅游主管部门主办的以旅游为主题的报刊图书,包括随报刊销售的与书报刊难以分离的光盘、软盘和磁带等信息载体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在旅游学院或旅游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劳务,学生勤工俭学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大力支持国家、地区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凡国家地区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可以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对1999年12月1日以前建成尚未出售的、购入的积压空置的宾馆饭店、度假村的商品房在2005年以前免征营业税。在旅游景点设立免税商店和免税商品,进一步发展主要旅游城市免税店业务。对外商投资的旅游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的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参照有形商品出口贸易补贴、退税等政策,对旅游创汇多的旅游企业,给予创汇补贴或税收优惠,充分调动旅游企业的创汇积极性。对旅游项目开发应在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种上给予投资者优惠,以促进旅游业的投资。

二、制定生态税收政策。旅游业营业税税率可降为3%征收;为鼓励企业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推出,对企业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对符合条件的盈利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批,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对开发生态旅游的企业,可免征2至3年的企业所得税;对各企业开发的旅游景点内绿化面积达到80%以上的,对绿化的全部投资作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允许企业加速折旧,折旧期限为3至5年;开征生态税,专门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现有的树木,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统一企业所得税制。对在我国境内开发旅游资源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10-15年内企业所得税可降为15%的税率征收;对开发旅游景点的投资可实行投资抵免政策,允许企业在开发的景点营利后投资的20%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企业每个纳税年度发生的上述投资可以抵免的企业所得税额不得超过投【下转第53页】【上接第47页】资当年比上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当年新增税额不足抵免的其余额可以用以年度的新增税额延续抵免,但是抵免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如果开发的景点不能盈利,就不能实行投资抵免;为鼓励企业对旅游业的再投资,促进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允许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再开发。对个人购买国家旅游企业的债券、股票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四、将旅游业纳人增值税课征范围。将旅游业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条例的征收范围之列,并适应当前增值税由生产型转变为消费型的需要,真正实行消费型旅游增值税,对旅游业实行增值税后对旅游高消费项目及设施采取17%的增值税税率,对旅游文化建设及重点文物保护和生态旅游项目可实行13%的优惠税率。

五、开征旅游消费税。可吸收借鉴东南亚四国成功的方式,向旅游者开征旅游消费税,所征收的税款全部用于旅游产品促销和旅游设施的开发建设,形成旅游发展基金的良性循环机制。

六、建立自由旅游贸易区的税收政策。选择一些基础设施健全、旅游资源丰富、贸易繁荣的地方,设立自由旅游贸易区,实行类似自由港和自由加工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自由旅游贸易区视同“境内关外”,进行全封闭管理,区内开展零关税税率自由贸易和旅游购物。还可以实行固定减半征收进口环节税政策,国家应将自由旅游贸易区旅游互市贸易免税额定为10000元,以适应旅游互市贸易的需要。

七、实行费改税。费改税并不是简单地把目前对旅游企业的收费项目全部改为税收,而是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情况,将那些性质与税收类似的并适合于征税的项目改为税收,纳入到统一的政府预算加以管理;将那些经营性收费从政府性外壳中予以剥离,还原经营性收费和市场原则的本来面目;另一些公共性收费项目如规费,则需要保留下来。各类旅游专项扶持资金其收入数额较大,来源相对稳定,而且委托税务部门进行征收是一种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收费,这些准税收包括:各地各类旅游专项扶持资金、经国务院批准而征收的旅游发展基金、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稳步适度发展公民出境旅游而设立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特别费。费改税后.应将各地小财政纳入大财政,把准税收性质收费项目分别并入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同时应专款专用,以旅游养旅游。

八、下放地方税权。对产业竞争力弱的地区给予较大的地方税收管理权,对地方税种中的一些中等分量的税种如城建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可以在税额上确定一个幅度,由地方政府根据其自身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选择确定;对地方税种的一些零星小税种或对地区经济往来不发生重大而又明显影响的税种和针对地方自身特点开征的税种,其立法开征权应完全给地方政府。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6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在西方逐渐兴起,其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人类自身处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高度的城市化使人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向往和依恋,迫切需要到自然环境中去放松自己,亲近自然成为人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一种高级的需求;其次人类也逐渐认识到自身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必然影响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影响到人类自身的自下而上和发展;而传统的大众旅游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显然力不从心。因此被看作是传统大众旅游的替代品,生态旅游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期的生态旅游是指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mcneely、thorsell和Ceballoslascurain(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指游客到位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活动;RalfBuckley(1994)提出只有以自然为基础,支持环境保护层,进行可持续管理和环保教育的旅游才是生态旅游;Brouse(1992)认为生态旅游是负责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范内尔(Fennell,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形式的,并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方式;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2000a)提出只有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且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的旅游方式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定义为“有目的的了解自然区的自然和文化,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件”。

(三)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

虽然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但它们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点。即以自然为基础的因素、教育性或学习性成分以及要求可持续性。其中最为核心的标准是都体现了对生态环境尤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它两个标准也是为这一核心标准服务的。这一点既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重要方面,也是最能体现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人们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消费活动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人类在地球上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科学发展思想,同样生态旅游也是人们在认识到传统大众旅游不能完全解决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而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

要准确地认识生态旅游内涵的本质特征,首先要了解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系统除了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景区外,还可以加上一点,即生态旅游环境。因为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围环境不仅指自然生态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尤其要着重关注社会环境,即社区居民对发展生态旅游的态度。这四个组成要素中,生态旅游资源是客观要素,而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景区、社区居民这三者是能动的,他们的行为能够影响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者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有所不同,大众旅游者本身只需要具备经济条件、闲暇时间就可以了,而生态旅游者除此以外,不仅需要有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生态的一种强烈责任感,还需要有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知道自身的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相对来说,生态旅游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层次,生态旅游也就是一种较高级的旅游活动。美国旅行社协会(aSta)提供的生态旅游者十条“道德标准”(mmintosh,1995)中严格规定了生态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其中包括以下几点:“了解目的地的地理、习惯、风俗和文化,使旅程更有意义;倾听当地人的谈话,鼓励当地居民参加环保活动;走设计的路线,不打扰动物及其栖息地,不破坏植物;支持节约能源、环保的企业。而生态旅游者由于不追求享受,能忍受不适,规模小,对当地的负面影响也极其微小,在活动中,生态旅游者还希望与当地居民交往,这无疑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极好的印象,生态旅游者的环境保护观念也会逐渐深入到社区居民心中,使当地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生态旅游景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景区是生态旅游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其功能是提供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者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等。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相关产业部门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运用生态学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遵循生态旅游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严格地管理,将会对旅游景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更为有害的是有些旅游业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然而实施的却是大众旅游,这不仅对旅游区资源产生破坏,更导致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误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7

[关键词]城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偏好;南宁

1引言

近年来,近郊休闲旅游在全国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居民休闲活动中越发活跃,且规模和影响力在不断壮大,日渐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城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的偏好进行研究,无疑是开展城市近郊休闲旅游、设计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基础。

2研究现状

都市周边旅游带的出现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国外城市周边游憩地带的描述性研究起始于苏联普列奥布拉斯的工作,自此在欧美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报道,总体上是以现象描述与成因的初步探讨为主。我国自周末双休日实行而导致相应的旅游现象出现后,相关研究成果开始产生,陈传康提出城市周边旅游带的概念并做出开发实证研究以后,吴必虎在北京大学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中,提出了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概念,总结了学术界相关研究,并对其形成机制需求特征、投资偏好和政策导向、用地特征、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从城市角度对旅游活动规律、目的地选择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市场相关的内容主要是以客观市场事实作为对象,以市场抽样调查为主要方法进行研究的。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行为偏好和特征。许春晓(2004)通过长沙市客源市场的具体调查研究,得出长沙市居民对于其周边旅游地的客观需求和可接受消费水平的结论,并推导了都市居民近郊休闲旅游特征。顾兴全(2006)以杭州市为例,对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的现状和意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由此产生的城市居民体育休闲旅游行为及倾向特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黄燕玲、黄震方(2007)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南京为例探析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由亚男(2009)对乌鲁木齐独特的城市休闲旅游消费文化倾向进行了探讨,并对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论证。粟路军(2010)通过抽样调查获取了丰富的基础数据,进而对城市居民近郊休闲场所风格偏好进行了系统分析。

3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取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调查对象是南宁市居民,采用区域控制的方法进行了抽样调查,具体选择了朝阳广场、梦之岛商业区、广西民族博物馆和文物苑、南湖公园、民族广场、广西大学和火车站等多个地点分别发放调查问卷,总共300份问卷,回收3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达到94.7%。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对于异常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校正和剔除,对缺省的数据采用样本均值替代法进行处理,然后得出结论。

4数据分析

4.1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从样本人口学特征(见表1)看,学生为样本主体,占35.5%,其次为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14.1%)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13.7%);相应地,游客年龄分布以17~25岁为主,占60.9%,这与学生样本主体对应,其次为26~45岁(27.8%);无个人收入的占35%,无收入人群主要为学生,其次为月收入1000~2000元者占24.3%;最高教育程度以大专、本科为主,占48.9%。

4.2休闲消费特征

(1)资金消费水平

将休闲旅游的经济承受能力划分为双休日和长假出游两种情况。数据显示,双休日意向花费调查中以100~300元为主,占总样本量的47.1%,其次301~400元占14.7%;在2000元以上的占2.6%,1001~2000元的占7.9%,601~1000元的占8.4%,401~600元的占8.9%,100元以下的占9.4%。另外长假旅游意向花费调查中,选择501~1000元的比例最高,占24.1%,以此为中心分别向高低端消费水平递减,依次为201~500元、1001~2000元、2001~3000元、4001~6000元、200元以下、3001~4000元以及6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22.5%、18.8%、12.6%、5.8%、5.8%、5.2%和2.1%。总体而言南宁市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参差不齐,具有较为显著性的差异,这与南宁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关。

(2)距离

距离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态度。随着距离的增大,旅游的成本也增加了,旅游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化。被调查者中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期望理想距离约为半小时车程内的比例为5.2%,半小时到1小时车程的占30.4%,选择1~2小时车程的占37.2%,2~3小时车程的占17.3%,选择超过3小时车程仅占5.2%。从中可以看出,2小时之内的车程,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提高;在2小时以上的车程,随着距离的增加,休闲旅游的出游期望值降低,这恰恰符合南宁市的近郊旅游资源与市区的距离基本位于2小时之内车程的现状。

(3)频度

接受调查的居民在最近两年的外出旅游休闲频度,分为近郊短途(一日往返)旅游、远郊双休日游、省内中途旅游和省外长途旅游四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的频度相应地不断下降。居民休闲旅游以短途游和郊区游为主,对于近距离旅游尤其是近郊短途旅游保持较高的出游率。

4.3休闲旅游产品期望

(1)旅游休闲类型

在旅游休闲类型的意向强度调查中,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来对12个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旅游休闲类型偏好存在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00<0.01)。其中,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选择者最多,位居第一,频数为145次;居于第二位的休闲旅游产品,频数为103次;文物古迹产品为第三位,频数为72次;购物美食产品和娱乐产品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生态农业、探险拓展、节庆民俗、体育竞技和康体健身类的旅游产品基本处在一个层次,频数分别为38次、37次、35次、29次和29次,而旅游房产类和会议会展类的选择频数最低,为16次和4次。这与南宁市乃至广西旅游资源状况相对应,即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观光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折射出目前南宁市单一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现状。

(2)具体休闲旅游目的地

根据近郊旅游资源状况,罗列可以开发的主要代表性旅游休闲目的地,形成调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南宁市居民的意向强度特征明显,选择频次最多的前十位休闲旅游目的地分别是南湖公园、人民公园、花花世界、青秀山公园、大明山保护区、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八桂田园、九曲湾、乡村大世界和绿水江漂流,其中属于观光型的目的地占据主导地位,这也验证了居民选择频数最多的旅游类型是自然观光型。

4.4影响因素分析

从选择目的地进行近郊旅游所考虑的因素上看,影响因素重要性高低的排列顺序为自然风景品质、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服务态度、娱乐项目、价格、休闲旅游产品、接待设施和可参与性,选择频次分别为29.53%、14.54%、12.61%、11.72%、8.90%、8.90%、7.42%、3.26%、3.12%。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休闲旅游产品的频次相对较低,这与目前南宁市乃至广西的休闲旅游发展不够成熟、休闲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有一定关系。

将休闲旅游产品与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如表2所示),得出以下结论:偏好休闲旅游产品的居民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时将自然风景品质、娱乐项目和接待设施为主要考虑点,而与文化氛围和交通便利两个因素呈负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南宁市休闲旅游者旨在渴望绿色以回归自然而不是特别地在意其是否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重在考虑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设施水平,而不是过多的注重其交通是否便利;同时希望能够放松身心、消除疲劳,较为青睐旅游目的地丰富的娱乐活动。

5主要结论

5.1近郊休闲旅游行为

南宁市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不高且参差不齐,偏好2小时之内车程的旅游目的地,对于近距离旅游休闲尤其是近郊短途旅游保持较高的出游率,近郊休闲旅游市场较为广阔。

5.2旅游休闲类型

南宁市居民对于旅游休闲的生态要求明显,风格上偏好自然生态景观,对于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保持较高的热情度。从对具体旅游休闲目的地来看,目前更加偏好于自然观光型的旅游产品,如花花大世界、人民公园和青秀山公园等。

5.3影响因素

偏好休闲旅游产品的市民普遍希望旅游目的地具有较好的自然风景品质,能够享受到热情周到的旅游服务和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同时期望参与丰富多彩的娱乐性项目。

6建议

6.1注重不同档次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一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发展多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活动,满足大众要求;另一方面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高档次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高层次需求。

6.2项目开发应优先考虑环境品质较高的自然资源

偏好休闲旅游的市民青睐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希望远离城市喧嚣,渴望绿色和自然。因此依托自然山水风光的各类景区景点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营造一个让人回归自然,自由享受自然、舒适、放松、惬意的氛围。

6.3加快开发休闲旅游产品,提供满足休闲需求的多层次旅游产品

南宁市近郊休闲旅游产品项目单一,而多层次的旅游休闲需求要求改变目前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应根据南宁的旅游资源状况,多元化地开发休闲旅游产品项目,以供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选择,如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乡村风情游、农业生态游、会展商务游等旅游新产品,重点发展参与性较高的娱乐项目,充分满足旅游者追求深度体验、增进身心健康的高层次、全方位、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需求。

6.4完善旅游接待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目前南宁市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旅游发展的主要障碍,须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尤其是休闲设施的建设,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6.5加强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

现阶段南宁近郊旅游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水平还较落后,对稀缺性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人造景点建设的模式,易造成文化内涵的低层次开发和旅游景点景区建设的低俗化趋势。然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开展休闲旅游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南宁市民休闲旅游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协调发展休闲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产生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许春晓,周慧.都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特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01-104.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33-344.

[3]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大纲[j].旅游学刊,1996(5):31-34.

[4]顾兴全,于可红.杭州市体育休闲旅游发展前景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10):88-90.

[5]黄燕玲,黄震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实证研究——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3):60-64.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8

关键词: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区域合作旅游

乡村旅游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改革与建设,和乡村缓慢的改变进程相互对比作用下产生的,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相对应的旅游方式,是以各种具有乡村背景的旅游形式,以乡村田园、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乡村节奏、农家餐饮等为旅游特色,以农业及农村特色资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特征

旅游资源的乡村性。从我国旅游的发展策略来看,乡村旅游资源是指都市之外,包括郊区、城镇、及农村地区,但是不包含乡村题材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地。乡村旅游的最大特征就是提供以乡村景观、村庄生活、农耕农具、农家餐饮等为主要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具体来讲,既包括乡村耕织生活,又包括乡村水土资源,乡村旅游的乡村资源化是都市中缺少的生活影像,是都市生活无法弥补的生活资源,乡村旅游的资源与都市的资源相比,具有自然化、天人化、手工化,人类的改造及设计活动较低,资源保持着原有的面貌。

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从乡村本身来看,乡村并不具有旅游资源的文化性特征,真正包含文化的是乡村生活与民俗,乡村生活融入了特定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的生活文化,这些生活习惯与特征没有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变革而变化,是一种悠久的民风民俗的传承,是关于道理与伦理、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真实继承。是原始的、古朴的、自然的、真实的人性与生活,尤其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与特色性更加突出。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宝贵的,是在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急需包容与理解的。

旅游生态的自然化。从土地格局来看,乡村偏离都市,受其工业化污染影响较小,乡村从事传统农业较多,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农村耕织的生活习惯,保持了乡村的生态平衡与生态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就是建立在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游客提供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环境。因此,旅游生态的自然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是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旅游生活的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最具吸引的特征就是具有体验性,使得游客能够远离城市喧嚣,体验乡村质朴生活、能够在小憩之中感受生活气息,能够在传统之中体验原味生活。因此,乡村旅游提供旅游生活的深入体验是深度开发乡村旅游,将生活融入旅游的具体体现。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自然条件与交通条件。从旅游地理划分来看,苏州地处华东旅游经济区,空间结构复杂,周边区域山水旅游资源众多,同时处于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多元化与多样化特征突出,最重要的是苏州处于环太湖旅游圈,使得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产品开发优势。与此同时,苏州交通便利,是江苏通往浙江及上海的必由之路,沪宁高速、沪宁铁路横贯东西全境。苏嘉杭高速公路沟通了沿江高速、沪杭高速、沪宁高速及沪苏浙皖高速公路,对苏州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更为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苏州西部环太湖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该地区自然风光景色宜人,生态环境适宜居住,并且文化底蕴深厚。比如太湖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共计48种,是现有旅游资源的71%,尤其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区远离闹市区,受工业进程化污染少,城市规模化扩张影响少,乡村旅游景区树木葱郁、景色静怡、风光奇异、古街别致、古桥含蕴、古村落炊烟袅袅、古民居风情并茂,同时与湿地资源相连,是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旅游胜地。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的地理位置优势更为明显,其处于沪宁杭大都市圈的中心,同时又是长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整合无锡、苏州、上海旅游产业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区域优势和挖掘潜力。苏州环太湖地区交通条件便利,是众多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枢纽之一。

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城市发展进程的加速与公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建设需要,影响着乡村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随着城市的发展所造成的工业废污水与重金属含量超标等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苏州环太湖水系的污染与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破坏了苏州环太湖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不利于苏州环太湖地区旅游景区的开发与保护。同时过度的旅游活动与景区接受旅游强度和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之间产生的不协调与不平衡,致使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景区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无法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及废物处理能力有限、技术落后等,使得苏州环太湖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区域合作模式下的苏州环太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及策略

(一)苏州环太湖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内涵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9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性行为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总之,特种旅游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我国尚属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确立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我国极其丰富的特种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招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生态旅游的特征篇10

[关键词]喀斯特旅游;石漠化;生态环境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原喀斯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3.8%,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_。

一、贵州喀斯特旅游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贵州特殊的气候、地质和水文等因素,经喀斯特作用的地区常常是山水奇特、风光秀丽、奇峰异洞、瑰丽多姿,再结合当地宝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其人文景观,往往成为独特诱人的旅游目的地。

(一)旅游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富省之一,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历史古迹、气候资源禀赋独特,“多彩贵州”日益彰显出特有的优势和潜力。喀斯特资源的特征及對旅游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1.美学特征与旅游美学。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在于它主体的特征,奇形怪状的石头、雄伟壮观的峰林、深邃莫测的洞穴、千姿百态瀑布、诗情画意的森林等与游客心灵深处交融在一起,让游客从不从方向、不同心态、不同背景下對喀斯特景观产生不同的感受。

2.科学特征与科研旅游。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地理科学研究的最为理想的地区,大面积强烈的喀斯特侵蚀地貌吸引了大批中外科研队伍来此考察,进而带动科研旅游的发展。

3.生活特征与生态旅游。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特点影响着人类生活居住习俗。喀斯特生活区使人们對土地类型、自然规律、气候变化等因素有了经验性理解和掌握,人们依据经验對自然地理环境进行改造,进而生产生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互相协调、相互影响,保持着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也促使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环境灾害

“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并称为我国三大生态环境灾害,同时也是制约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贵州全省95%的县(市、区)有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目前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据2007年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喀斯特出露面积达109084.58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石漠化面积达37597.36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34%,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2.58%;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17%;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11%;极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49%。在一些石漠化地区具有最典型的一类脆弱生态环境和复杂的人地生态系统,出现许多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在全国和世界喀斯特及贫困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人口的严重超载,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农村经济十分落后且发展困难,农民贫困。一些石漠化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成为中国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旅游产业的发展往往以地区经济和地理环境为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良好的地理环境会促进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以及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旅游产业的发展。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首先直接导致地理环境的脆弱性,进而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喀斯特旅游发展是石漠化治理的客观需要

旅游产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或“绿色产业”,因为旅游产业的营销和利润的增长不是以资源或环境作为代价,旅游是一个具有经济功能又有资源环境保护功能的产业,把旅游开发作为石漠化治理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开发理念,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石漠化景观价值转变,增加居民收入及改善人居环境,从而获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而这种投入一产出方式正好符合治理石漠化的客观需要,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发展的需要。旅游行业是一种关联度很强的行业,旅游与酒店住宿行业、饭店餐饮行业、客运交通行业以及旅游景区等很多行业密不可分。据有关专家分析,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就业1人,就可为相关行业创造5个就业职位。因此,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人们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的同时,可以进行无污染的旅游开发,改变当地经济发展的封闭模式,有助于贵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加快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使贵州经济融入全国经济的大环境。

2.环境保护的需要。石漠化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稀少,粗放型经济为主,人们生活困难。为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获得经济效益,人们过度的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并且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植被被破坏,石漠化面积增大。为了严格控制并有效治理石漠化,发展旅游成为保护环境和治理石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3.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在石漠化地区引进旅游开发,不仅能有效利用闲置浪费的自然资源,实现自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而且能从生态建设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进出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设计特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让游客参与到生态保护及社区发展中来,促进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一方面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方面为石漠化治理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之,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不仅给当地注入了新鲜的经济血液,也加强了当地居民對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改变了人们只知道一贯索取自然资源的态度,最终使得人地矛盾得到和谐解决,并逐渐走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最重要的是取得了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的双赢。

三、旅游发展的制约条件以及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手段

(一)限制性因素

1.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停留于商业价值层面。贵州省情欠发达欠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停留在商业价值的开发层面。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政府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许多景区的管理经营权掌握在开发商手中,而许多开发商只注重所创造的利润,而忽视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在喀斯特洞穴中滥用灯光效果、肆意在景区中修公路以及房屋、超负荷地接待游客等。

2.旅游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旅游景区应该配有专业人员,并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景区制度进行管理。许多景区放任游客随意踩踏景观植物、损毁形美的喀斯特石头,并且允许机动船只在湖泊河流中航行等,这些行为不但有损旅游景观的原生性,而且可能导致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破坏。另外,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景区管理制度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3.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整合水平较低。贵州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观光型为主,呈现出景区资源单一,发展独立,区域间缺乏互补及旅游资源的综合性。相同的旅游内容在多处旅游景点出现,这将导致景区为了自身利益而相互贬低、各自夸耀、相互排斥,甚至打“价格仗”,形成恶性竞争。从长远利益看,各旅游区应相互依托、相互补充、旅游市场和客源共享,实现区域间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才能获得最大效益。

(二)石漠化治理的常规手段

早在九五、十五期间政府已开展了一系列针對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国家规划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并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在全国选择100个示范县实施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进一步探索石漠化治理经验和成效。贵州师范大学在石漠化治理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并总结出了九大石漠化治理模式,主要有: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农业主导型、石漠化封山育林与生态修复型、石漠化人工造林与林产业主导型、石漠化草地建设与生态畜牧业主导型、石漠化水土保持与基本农田建设主导型、喀斯特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农业主导型、农村能源建设与庭院经济主导型、喀斯特生态移民与自然恢复主导型、喀斯特旅游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主导型等。

四、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共赢模式的建立

在景观独特、类型多样,文化浓郁、保存完整的石漠化地区,按照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开发与石漠化治理协调发展的思路,可以培植观赏林木,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旅游设施,建立以“旅游生态经济”为核心的喀斯特资源利用与生态旅游导向型模式,促进景观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从而达到石漠化治理的效果。

1.共赢模式建立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地貌构成了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独特的喀斯特形态是构成区域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和重要的自然资源。石漠化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在一些地区由于地表地下独特结构,具有很好的组合形式,结合古朴浓郁、保存完整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2.共赢模式形成的理论依据

综合考虑石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石漠化程度等因素,以充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提升旅游价值为取向,转变和调整石漠化地区的产业结构,形成生态建设效益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石漠化治理方式。對于那些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或生态文化积淀地的治理区,应加强生态恢复和重建,开发利用现有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资源及市场,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减少农民對耕地的依赖,使石漠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打造一条把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开发导向型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

3.共赢模式实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