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核心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34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1

[关键词]绿色教育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

[作者简介]李娟(1979-),女,吉林柳河人,河北联合大学以升创新教育基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河北唐山063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绿色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Qz1221-0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就是要培育和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积极探索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对于增强高校的竞争实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教育是顺应高校全面实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高校教育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趋势。在高校积极开展和实践绿色教育,无疑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绿色教育为研究视角,提出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具体途径。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和绿色教育

1.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并积淀而形成的,是其他高校难以模仿和取代的一种竞争性能力,是高校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是一种合力,体现在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以及文化体系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其中,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学科体系是关键,管理制度体系是保障,文化体系是传承。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学科体系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运行的前提,是高校各种资源合理并充分运用的保证,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的文化体系,是包含科学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人文文化在内的集合体,是高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根植于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头脑里的一种思想意识,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高级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能力和运行体系的有机结合体,是高校在特殊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体现。

2.绿色教育。“绿色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学术界对绿色教育的定义尚未给出完全一致的意见。然而,绿色教育的基本内涵却是十分明确的,简单来说,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高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率先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截止到目前已经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绿色教育在中国高校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高校积极开展绿色教育,通过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丰富社会实践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多种教育手段,使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牢固树立起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唤醒学生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绿色观念和意识成为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高校积极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提出的新的要求,还对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因此,开展绿色教育不仅是高校实施全面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导向,更是高校提高其自身竞争力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绿色教育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目前,绿色教育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得到广泛重视并积极推行,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意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一些高调提出实施绿色教育理念的高校,大部分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上自管理层、教职员工乃至学生都未从思想上达成共识并给予绿色教育足够的重视。由此可见,通过绿色教育的实施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几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积极的尝试。事实上,绿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包括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优化学科体系、建立绿色管理体制以及营造绿色校园文化等。

1.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培养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是高校实践绿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养具有绿色观念及意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通过构筑“绿色”课程体系平台,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的教学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和资源共享使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得到融合。首先,要重构完善的具有通识性、创新性及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平台,使之适应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专门系统的“绿色”课程体系纳入到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并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教育,使学生在高校四年一直接受绿色教育的熏染和启发,最终使得绿色意识成为他们的思维习惯。最后,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绿色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得他们成长为具有绿色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2.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教育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学科体系是否合理。因此,优化学科体系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优化学科体系,实现原有专业的重新分布、所有课程的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对当前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一个更高更宽的学科平台上汲取知识,从而成为未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其次,优化高校师资结构。高校师资结构是否合理及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学科体系是否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高校实施绿色教育首先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一支既有专业素养,又有良好表率作用的高素质的绿色师资队伍。同时,由于绿色教育本身是一种跨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绿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考虑教师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具有绿色意识并具备开设绿色课程条件的师资分布于全校的各个院系中。

3.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制度是培养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高校开展绿色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健全和完善绿色管理体制,具体包括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制度四个方面。高校管理制度是高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依照制定的规章制度,运用行政手段和举措,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来实现高校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是高校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作为高校绿色管理体制,是要将高校管理本身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日常的管理制度中,以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使得高校行政管理成为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两大功能的基础与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是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维护和调动教学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高校绿色教学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高校必须建立起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续的改进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高校实现教学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及人文化奠定基础。教师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健全和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绿色教师管理制度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及其实施过程的不完善的现状,通过改革教师队伍和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考核和评价手段,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水平和培养高级人才的目的。学生管理制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顺应绿色教育潮流的学生管理制度应当倡导一种在绿色氛围的影响下,营造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彰显学生个性,使得学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充分发展自我。

4.营造绿色校园文化对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起到可持续的促进和传承作用。绿色教育要想取得明显的成效必须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绿色校园文化氛围,优美的大学校园环境、和谐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有时比规章制度的强力约束更加有效。要使绿色教育的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种绿色教育氛围中通过情景的感染而形成,它应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熏染和传承过程。学校绿色教育氛围的形成主要通过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种途径。在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中,高校应重视对校园环境进行生态化改造,不仅要创建优美怡人的校园自然环境,还要开发、推广和使用清洁能源及节能装置,增加绿色环保材料的宣传和使用,建设一个环保、低碳、优美、绿色的校园环境。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要把绿色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一种符合人性的生存方式,一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融合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高校要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以烘托学校的绿色氛围,并最终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创新力的和谐的绿色校园文化。实践证明,绿色和谐、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加强师生员工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还对培育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高校绿色教育体现的是现代教育的超前性和可持续性,它可以使现行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以及教育体制跟上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并具有可持续性。在我国将绿色教育的思想引入高校正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但绿色教育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确实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它是高校管理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实践。同时,绿色教育还必须和其他管理思想相结合,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及学习活动等方方面面中,才能发挥其在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田恩荣.探求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4(1).

[2]沈超,郭鹏.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3]盛沛锋,楼文军.“马太效应”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J].经济师,2008(6).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精益建造思想具有传统建造思想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践证明: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三大目标管理中都具有卓越的贡献。目前,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已在国外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丰硕成果,该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项目成本,而且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例如:据有关资料显示,丹麦大建造商mtHoejgaard属下一建筑公司成功应用精益建造的建筑管理模式,公司利润及员工收入增长10%一20%,施工现场安全和工程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了10%以上。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对客户的“绿色”需求重视不足,“绿色”措施难以充分落实,“生态锰色”往往不到位,客户满意度较低;精益建造思想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充分重视并满足客户的“绿色”需求,实现生态绿色。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势必要求充分重视“生态绿色”并将“生态绿色”做到位,传统建造难以让人满意,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和落实成为必然趋势。

4.1.2“意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3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入手,明确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并进一步论析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预期“绿色”和“精益”的良性循环。

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后,当前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北京奥运会中成功的理念和方法并灵活应用于各行各业。正值全球对“绿色”的呼声越来越大之际,本文拟针对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论析08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的互促性,试图将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引入我国建筑业,并力达以“绿色”促“精益”、以“精益”促“绿色”的目的。

l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内涵

2008年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不同于一般的“绿色理念”,而是系统、完整、科学的“绿色理念”,包涵了“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和“管理绿色”四大方面。

1.1生态绿色

生态绿色是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绿色”,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要求。奥运会举办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必须达到“绿色”标准,这是主办奥运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2意识绿色

奥运会筹办者、奥运会建设者、奥运会举办地居民、奥运会参与者等都必须具备“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并坚定不移地将“绿色”观念贯彻落实下去。例如: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设除应独具匠心、美观实用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做到科学文明、经济化及和谐化,并于奥运会后可持续使用。

1.3经费绿色

每一届奥运会的投资都是巨大的,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就因为投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奥运会的经费也应该是“绿色”的,即要求奥运会的每项投资都是必需的、应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少的资源办好奥运会。

1.4管理绿色

举办奥运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管理十分复杂。如果事先没有确立科学的管理原则,就很难于实践中做到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也包涵了“绿色管理”理念,即精简管理机构、形成高素质管理组织、充分协调和优化资源配置、在做好计划和控制工作基础上灵活应对各种临时情况。

2建筑业引人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的意义

2.1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也是评价项目价值的重要指标。客户满意度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因此,要提升客户满意度,首先必须了解客户的最新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有可能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绝大多数人对居住、工作处所的主导需求从“遮风挡雨,安全实用”转变为“安全实用+美观舒适+居住健康(绿色环保)”。如此一来,“绿色”就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倾向,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无疑将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为企业的持续生存及发展奠基。

2.2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成本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经费绿色”,提倡节俭、节能及消除一切浪费,毫无疑问,建筑业引入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及项目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2.3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提升质量

奥运“绿色理念”包涵“管理绿色”,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充分协调和优化组合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柔性应对突发事件,取得高质量的管理成果,并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有力提升企业管理质量和项目质量。

2.4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有利于缩短项目进度

奥运“绿色理念”的“管理绿色”提倡科学高效的管理,计划和控制系统完善,合理搭接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资源,有效保证了奥运项目进度,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将其所倡导的“管理绿色”柔性应用于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中,将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项目进度。

3精益建造思想的内涵

精益建造思想最初源于精益生产思想,是指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激励和动员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追求“零浪费”,不断改进和完善建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种先进、高效的建造思想。

4北京奥运“绿色理念”与精益建造思想互促互进

4.1“绿色”促“精益”

推广应用精益建造思想是我国建筑业降耗提效、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建筑业对精益建造思想尚欠足够的重视,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可以有效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4.1.1“生态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观念落后,强调眼前利益,忽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绿色”意识薄弱,环境污染、能源浪费、质量缺陷等现象屡见不鲜;精益建造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建造全过程与环境视为系统,强调“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观念,降低成本、保证建筑物经济实用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物质及能源、提高建筑质量和可持续性。随着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其“意识绿色”要求必与传统建造思想相冲突,建筑业的意识革新呼唤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

4.1.3“经费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浪费现象严重,例如:流程安排不科学;返工;错误的操作;资源配置不合理;计划和控制不力;等等。精益建造思想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通过识别和分析价值流,精细判断增值活动与非增值活动,消除所有不能创造价值、却必需花费成本的活动(即浪费),精简管理组织并系统设计施工过程和管理程序,优化人、资金、材料、土地、时间等各种资源的配置,利用专门方法和工具(如:最后计划者体系)制定精细计划并实施动态控制,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使项目成本较传统建造大幅度下降。“经费绿色”要求下,传统建造方式必将因为经费过高而遭受淘汰。

4.1.4“管理绿色”促进精益建造思想的推广和应用

传统建造思想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正确处理项目成本、项目质量及项目进度三者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结果往往是: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就难免降低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就难免提高工程项目成本、延长工程项目工期;精益建造思想以其全方位、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低成本、高质量、短工期、少污染、无浪费、高客户满意度”的理想目标。我国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后,其“管理绿色”要求势必对我国建筑建设全过程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管理有更高更新的要求。也对精益建造思想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2“精益”促“绿色”

我国目前虽有不少建筑业企业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但真能如北京奥运会那样从“生态绿色”、“意识绿色”、“经费绿色”、“管理绿色”四大方面系统实施“绿色理念”的建筑业企业很少。精益建造思想与北京奥运“绿色理念”相辅相成,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建筑业引入北京奥运“绿色理念”并系统实现“绿色”理想。

4.2.1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绿色”

精益建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客户价值最大化,从项目设计到项目交付使用全过程,始终将客户需求放于首位,通过加强沟通、直接与客户对话等途径及时了解客户的意图,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提高设计与现场实情、客户需求的符合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客户追求舒适健康、“绿色”的生活,相应地,在精益建造客户价值最大化思想指导下,实现“生态绿色”势在必行。

4.2.2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意识绿色”

精益建造突出“精”字,要求建造全过程,从设计、到生产准备、生产全过程、乃至竣工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相应地,建造全过程的管理意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其“精”。因此,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和意识更新是互为基础的,意识更新是应用精益建造思想的基础,而应用精益建造思想也是意识进一步更新的基础。顺应社会这个大客户对“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建造思想很在乎建筑产品是否满足“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的社会要求,也不断推动着“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可持续化”等“绿色”意识的形成。

4.2.3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经费绿色”

“消除一切浪费”是精益建造思想的核心,精益建造思想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贡献格外卓越。由于精益建造以先进的精益建造思想为基础,以价值管理、并行工程、最后计划者体系、流程管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为工具,使其得以实现在保证质量、缩短工期、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的理想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费绿色”。

4.2.4应用精益建造思想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绿色”

建筑业企业传统管理浪费现象较严重,无法适应以“消除一切浪费”为核心的精益建造思想,因此,精益建造思想的应用必推动管理改良。例如:臃肿的管理机构首先必须精简——低素质、无效益的管理人员也是一种浪费现象,必须马上淘汰;人、资金、材料、时间、机械等资源必须充分调动起来,并且优化配置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传统的计划和控制往往由上层管理人员来制定和实施,结果经常因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计划不实、控制不力等不良现象,必须通过精益建造最后计划者体系做好可靠的计划和控制;等等。这一系列管理改良有效促进了“管理绿色”,促进高效、科学的管理。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4

【关注视角】

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切实扭转评价学生只看分数、评价学校只看升学率的倾向。2013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进入了“绿色GDp”时代。

2011年11月下旬,因应国家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实践中的课改与研究偏向,基于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对绿色教育、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实践研究,四川省初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共同体“校长论坛”以蜀光绿盛实验学校为现场,主题聚焦“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其核心价值诉求是:基于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绿色质量追求,从整体创建学校课改生态入手,探索达成绿色质量的思想方法、行为路径与策略智慧。

叩问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论坛”探讨了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追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价值和意义、达成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基本策略。在解决这些基本问题的同时,“论坛”集中研究了几个关键性的实践研究问题:怎样构建达成绿色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怎样培育达成绿色质量的新型课堂?怎样构建诉求绿色质量的评价体系?怎样繁荣社团文化,助推绿色成长?等等。

经过理性务实、激情多元的主题讨论、互动碰撞,“论坛”形成了一批值得期待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研究,伴随着诉求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思想行走与行为踩点。

绿满天地春常在

——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建设的思考与策略

李仁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交织,人们纷纷把矛头指向教育。美国创造性地提出以全面的、普遍联系的“生态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当今中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基于培育“课改生态”达成培养综合素质的绿色质量,当是解决教育症结问题的一种重要视角。

在我看来,绿色教育就是草根教育,生命力强、环境适宜性强,可以移植的均衡教育;草根的生长质量就是绿色质量,绿色质量必定是植根于学校课程体系、基于外部环境与自我生长的生态质量。追求绿色质量必须建设课改生态,并找到行为路径和操作策略。

一、春风唤醒绿意,教育又逢生机

当前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改革,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很容易指向教育,党和国家做出各种决策,提供了化解矛盾的智慧。

(一)清风和畅春意扬,教改进入新时代

2013年6月,为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教育部了《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意见》,指出: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把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项关键性指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按照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细化评价指标、考查要点和评价标准的内容要求,完善综合评价指标框架,并改革评价方式和方法,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国家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政策出台后,引发教育系统对教育质量的本质叩问,对教育绿色质量的思考探索,激起学生、家长、社会对绿色质量的向往和追求。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课改需要再整合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紧紧围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改核心,展开了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改实践中,出现了各种非生态的课改现象:

形式上追求新样式。比如拆讲台以示师生平等,印“学案”标志主导,限时讲课以示还原学生主体,不布置作业就叫减负,把考试变成羞答答的“监测”,随便什么活动都冠以素质教育的名义。

内容上依旧新瓶装旧酒。课程没有做到既照顾儿童的发展阶段,又反映人类的基本活动,没有反应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质量上唯分数第一,分数依然事关学生的命运、教师的前程、学校的声望、家庭的温馨。

效益上基本不考虑成本。好像在中国人的固有思维中,教师就应该像老黄牛,默默奉献,不计时间、不求回报;学生就应该像不停的陀螺旋转,不给自由的时间和自主的空间,作业变成了管理学生的锐器,学生成为了“等待喂养的动物”。

当前热热闹闹的课改,实际上出现了“百花齐放各表一枝的点,独树一帜择善从流的线”的“点线式”状态。教育改革整体构建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体系,从促进生命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推动课程改革,从学校环境、课程建设、课堂变革、教师培养等方面整体优化课改生态。

(三)草色遥看近却无,研究亟盼问实质

课程改革10多年来,各种研究层出不穷,既顺应了时代需要,也推动了课改前行,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淀了“量”的前提。在叩问“质”的同时,反思“量”的路径,我们发现:课改研究多是技术性、问题性、应急性、专门性等“点线式”研究,缺乏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师生成长的生态性研究,缺乏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与课程化行动,缺乏绿色质量理念和课程生态意识。

面对国家的战略期望和家长、学生现实亟盼的双重矛盾,人们更多地选择了适应现实需要的习惯做法——把口号喊响,把应试做实,把分数提高,让学生升学、家长满意、学校成名、政府称心,究其实质都是基于自我、生存发展需要的自我研究,国家战略、课程目标、学校文化、学生本质发展等教育生态要素,多被取舍为教师自我专业需要和学生分数需要的零枝碎叶。课改研究没有追问人的发展质量,没有关注课改生态,研究成了思想和技术移植,改革成了隔靴搔痒。

面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国家政策背景、课改实践背景和研究背景,面对国家战略、课改形势、社会要求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走向,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应该是:诉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

二、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和辩证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是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强化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三是强化体育、美育等薄弱学科建设。四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五是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些改革的价值追求,实质就是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诉求。

所谓绿色质量,简要地说就是全面、主动、发展、幸福的教育质量,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面的质量,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习得,个人愿望、家庭希望、社会要求、国家战略、未来担当等全面融合的立体质量。二是幸福健康的质量,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身心特点,在愉悦追求中成长,不透支未来,不浪费今天,不悔恨昨天,自信阳光的质量。三是优化的质量,通过对自我身心、课程与生活、环境与文化、知识与实践、现实与未来、学校与家庭与社区,以及个人担当与社会需求、国家意识的优化,实现顿悟与自信的内在优化、接纳与整合的外部优化、顺应与发展的立体优化的质量。四是持续生长的质量,基于遵循认知规律、激活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情感、探究科学方法,获得低耗、高效、优质、终身发展的质量。五是个性化的质量:根据生命成长差异形成良好的个好、兴趣特长、个性习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坚忍不拔的追求获得成功的质量。

课改生态,广义上因应课改政策、社会需求、学校差异、师生个性等整体和谐的课改状态。狭义上是基于学校文化特色、教师素养、学生个性、社会需求等形成的和谐的课改系统。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是:遵循教育和生命成长规律,落实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文化课程化、学校教育课程化;凸显学校文化个性、彰显学校教育生命力,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优化、学生个体发展、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等。诉求绿色质量的课改生态拒绝盲目追风、简单复制、“邯郸学步”,强化本土气息、文化建构、生命活力、个体差异等思想和行为。

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前进动力、内生力量和政策保障,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三、探寻行为源泉,内化理论体系

追求基于课改生态的绿色质量,具有丰厚的教育理论支撑。

(一)方向——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强调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

(二)路径——发展心理学,根据人的发展心理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原理。发展心理学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等功能,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心理发展性的特殊功能。

(三)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师生快乐学习生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强调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能力和美,能让人因对过去的满足、现在的快乐、未来的信心,带来幸福感和勇气、宽容、创造、责任。

(四)控制——元认知干预技术,结合认知心理启发、引导、激励,进行过程干预、控制,促进生命成长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包括元认知知识(是什么—概念、现象)、元认知体验(为什么—理由、原因)、认知调节(怎么做—方法、措施)三部分内容。

(五)运动——生态教育理论和人的个性化发展理论,像车的轱辘承载前进与运动

生态教育理论立足于“生命观”,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把学生作为能动学习的主体,以课堂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把课堂看作师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历程,重视生成的课程资源、提高教育的效益;重视学校、社会、政策资源等外部环境的调控和优化,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与学习。

个性化发展理论尊重生命特质,承认个性差异,强调“学生为本”,在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共性。

理论回归实践才有生命力,实践赢得理论指导才有创造力。追求绿色质量,建设课改生态,必须从理论上找到支撑,并用以指导我们的课改行动。

四、开拓绿色路径,构建整体设计

(一)整合构建文化

文化若水,在有形与无形中浸润、滋养、灵动心灵。评价是金,既是规范,也是导向,核心是引导、激励生命成长。课程是土,综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执行课程计划,落实课程目标,核心是培育校本化的课程文化。课堂如火,点燃激情,发展潜能,激扬活力。环境似木,提供适宜生命绿色成长葱郁茂盛的环境和充足优化的资源保障,彰显生命的本色与个性。

追求绿色质量,学校应该根据“五行”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课程和教学领导,培育生态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应该根据教育方针,结合学校教育思想、教师共识、办学目标融合成学校核心价值、办学理念等思想文化,将教师愿景、师生素养、本土民俗、社会需要和学校风气融合聚生为自觉的精神文化,将教育法律、道德规范、纪律要求熔铸成强制层面的制度文化。

(二)探索砺金评价

构建学校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将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大要素,进行校本化改造和细化,着力提高学生发展质量,促进教师进步和学校发展,不再以分数论成绩,而应聚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营造火热课堂

课堂教学固然需要动静有序,师生之间则离不开火热的交流激情。热烈的氛围将吸引每个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到“情感在交流,课堂无闲人”。

(四)建设本土课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丰富性、适应性、可选择性越来越凸显,但也可能带来课程选择的盲目和脱离地气,使教学失去效力、学习失去兴趣。建设本土课程更能让学生适应课改生态,使其心智、能力、品行、气质等更显本我特质。

(五)培育葱郁环境

培育课改生态,既要了解国家政策大气候,又要知晓本地人文小环境,才能唤起学校对课改环境的自我觉醒和责任担当,把教学行为融入课改生态,才能有效的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

(六)培养统帅师资

绿色质量取决于教师发展质量,教师必须全面提高素养,统筹质量因素,培育课改生态,优化资源配置,引领学生在自信快乐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修炼情感,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是生命成长的基调,但绿色质量并不排斥其他色调,多彩才有缤纷。追求绿色质量,培育课改生态,就是要让生命的原色和着心灵的光辉,照亮生命前行的大道。

编后点睛:

文本从时代呼唤、主题内涵与辩证关系、理论支撑与行为走向,建立了培育课改生态、达成绿色质量的基本思想与行为框架。

走出缺乏绿色质量引领的课改非生态,必须把握绿色质量与课改生态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绿色质量是全面、健康、优化、可持续生长的个性化质量;课改生态是以学校教育课程化视野和行为,统合促进生命优化成长的资源、环境、路径、动力等,形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它要求:遵循教育规律与生命成长规律,推动学校教育课程化、学校文化课程化和育人环境整体优化。课改生态为绿色质量提供环境土壤、课程资源、方法路径、内生力量等,绿色质量则是课改生态的价值追求和目的体现。

培育课改生态,诉求绿色质量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引领方向,以发展心理学探寻路径,以积极心理学与幸福心理学开发动力,以生态教育论和人的个性化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环境优化,实现人的个性与共性和谐发展。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5

摘要绿色GDp是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出的,实施绿色GDp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滞后,对绿色GDp认识不足,绿色GDp核算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建设相对滞后,传统GDp政绩观的影响依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绿色GDp核算的宣传教育,研发核算技术,健全配套制度,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没

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148KS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演进、实践要求与实现美丽中国梦路径研究”(n141302002);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资助项目“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20151slktzimks-05)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到传统的GDp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重发展的速度和数量,轻发展的效益和质量,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导致自然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绿色GDp是在当今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GDp核算,发展绿色经济,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解决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实施绿色GDp核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石油探明储量仅为全球平均值的12%,天然气人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还存在着严重的高能耗、低效率的问题。万元GDp的耗水量是国际水平的6倍,总能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我国目前尚未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以能源、材料的高消耗为基础,造成了生产的高成本和资源的惊人浪费。所以,我国亟需确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引入迫在眉睫。

绿色GDp是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联合国统计署倡导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提出的。学界一般认为,绿色GDp-统计GDp-自然资源价值减少一环境损失。如根据广东省历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广东2007年绿色GDp=31084.40亿元(统计GDp)-426.52亿元(自然资源价值减少)-2581.44亿元(环境损失)-28076.4亿元。绿色GDp核算体系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能够真实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施绿色GDp核算是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赢目标的根本手段。

实施绿色GDp核算面临的困境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国在实施绿色GDp核算、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国的绿色GDp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认识不足、相关政策及法律滞后、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制约了绿色GDp核算的实施与发展。

思想观念滞后,重视不够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一些企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对绿色GDp核算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复杂性认识不深刻,思想上不够重视,错误地认为实施绿色GDp核算走绿色发展道路会使自身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并没有把环境效应看作潜在的经济发展动力,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盲目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仍旧采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有的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对自身造成的环境问题往往视而不见。

绿色GDp实际核算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难有突破性进展

绿色GDp的核算方法主要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扣减资源消耗与环境降级。绿色GDp实际核算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个难题是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退化的实物量难以估价,这也是绿色GDp核算中亟需解决的最大的难题。不仅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货币价值较难测量与统计,而且环境质量退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对环境的损害损害程度难以估算。另外一个难题是资源消耗与环境质量退化在技术上难以定价。自然资源的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的成本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因而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

国家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实施绿色GDp核算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然而我国促进绿色GDp核算实施的政策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实施绿色GDp核算目的在于促进企业推行绿色生产,推动企业技术生态化改造,把传统企业改造成绿色企业,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需要政府给予相关补贴,但是我国对企业的绿色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第二,我国对促进企业绿色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国家对企业的绿色生产行为的税收补贴程度不够,没有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给予足够的支持。

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法律保障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但目前在我国,与绿色GDp核算理论、方法密切相关的环境法规还不够完善;与绿色GDp核算有关的统计法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不够健全;此外,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相关法律、制度几乎还是空白,相应的监督机制还存在实施不力的问题。这导致对违法者难以实施有效地惩罚,法律起不到真正威慑作用。这种法律监管的不定性,也易造成经济主体等相关责任人存在逃避生态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严重影响了绿色GDp核算的实施。

传统GDp政绩观的影响依然存在,不利于绿色GDp核算的实行

传统GDp政绩观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考核标准,过分强调经济指标,政府及领导干部以经济增长为政绩衡量指标,过分注重经济增长数据,相关政策决策一味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各级政府生态业绩的考察,以及经济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不利于推进绿色发展,不利于绿色GDp核算的实行。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对策

针对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存在诸多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促进企业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

加强绿色GDp核算的宣传教育,促进企业观念的生态化转向

实施绿色GDp核算要求企业树立绿色发展观,提高对绿色GDp核算的认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绿色GDp的宣传教育力度,多措并举,普及绿色GDp核算相关知识,提高企业对实施绿色GDp核算的认识,让企业了解实施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去。企业管理者应对环境问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引领者,制定有效的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目标,引领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学习国外先进核算技术,破解我国技术瓶颈

绿色GDp核算虽然困难,但一些国家在实践探索上还是获得了一些成功。如挪威建立起了包括能源核算、鱼类存量核算、森林存量核算,以及空气排放、水排泄物(主要人口和农业的排泄物)、废旧物品再生利用、环境费用支出等项目的详尽统计制度。美国绿色GDp核算重视环境计价方面的研究,以便从实物量核算过渡到价值量核算。墨西哥将石油、各种用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再将这些自然资产及其变化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最后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

我国应借鉴国外发展较好的核算技术、方法,完善我国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的理论与操作技术,探索我国绿色GDp核算中资源和环境的数量与价值的统计方法与模式,将各类能源、原材料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并将其编制成实物指标数据,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量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建立一套科学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破解我国绿色GDp核算的技术瓶颈问题,为绿色GDp核算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为绿色GDp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施绿色GDp的重要保障,我国应制定明确的生态规范条例,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章可循,明确企业的绿色生产标准,确保绿色实践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管理条例,明确管理人员及被管理对象,明确补偿形式。制定生态保护评估机制,对难以量化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特定审核制度,提高评估人员综合审评能力,以年度为单位进行生态资源存量的调查与统计,全方位检测掌控生态资源存量的历史基础和现今状况。

我国还需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绿色会计准则,制定可操作性的绿色会计方法,并推行绿色审计制度,从制度上保障绿色GDp的实施。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将涉及环境与资源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完善企业绿色会计条例,设置企业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企业环保与节能意识。绿色审计是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都强调客观、公正的反映环境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中的真实情况,对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绿色GDp核算的实行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要加强绿色审计、绿色会计的立法,并能尽快地使绿色审计、绿色会计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

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不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绿色GDp是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利用三者关系的综合指标,是政府政绩和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传统的GDp政绩考核制度过度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与数量,一些领导干部违背经济规律,不择手段地发展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的数字增长,造成了资源危机和环境破坏。

对领导干部进行绿色政绩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科学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引导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施政导向,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追求和目标,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总书记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因此,要转变传统GDp政绩观,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创新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将绿色GDp引入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把绿色GDp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指标,把领导干部绿色政绩考核的内容、方式标准化、制度化,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统一起来,促进绿色GDp核算对绿色发展的引导作用,引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GDp核算顺利开展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6

19世纪末,美国学校教育面临着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突出问题,实用主义顺应了时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实用技能的人才[3]。实用主义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尊重学生,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友好关系。实用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过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喜好、意向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并指导学生学习。实用主义反对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课程实施的唯一途径,重视开展活动课程。实用主义教育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即“在做中学”。

二、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绿色创业观、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识别机遇、直面挑战的潜力而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一)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与绿色创业基本素质为主要目标

创业者是否具备较高的生态道德和基本的绿色创业素质,直接影响绿色创业的发展前景和最终成败。完成绿色基因的植入,须突破传统做法,不局限于知识点的考试考核,而要高度重视动手实践,在考核形式方面既有笔试环节,同时也结合面试(汇报),多通道刺激学生对绿色创业的理解和认可。

(二)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教学为基本特征

在创业教育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习得,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逐步进行自动学习行为、自觉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行为三种不同层级的主体学习状态,格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特性,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主动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创业过程和绿色体验,启发对绿色创业的思考,形成绿色创业想法,实现绿色创业实践。

(三)以绿色创业活动课教学为中心环节

“双向互动”的创业活动课是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中心环节,通过精心设计组织再现特定的创业活动情境,突出绿色特色,为学生提供体验与思考的机会,学到能应用于商业项目与实际生活的经营技巧、技能和态度。

三、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内容体系

本文通过借鉴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以“创业者”为中心,培养创业者绿色创业意识,激发生态道德,植入绿色基因,提升创业能力,初步探索构建绿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绿色创业教育以“让经济人道德起来,让道德人经济起来”为目标,倡导培养学生绿色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绿色创业能力。教育目标决定了课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可考虑主要由创业理论课、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及绿色创业活动课三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一)创业理论课

创业理论知识是创业主体必须掌握的准备用于创业的基本理论储备,借鉴芬兰高校创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创业专业基础理论,团队创业,创业环境与创业管理知识,创业相关的经济、法律知识,产生企业想法,创业计划与开办新企业的知识,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4]等。

(二)绿色生态与专业知识课

绿色创业必须掌握通识生态学知识,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运用生态原理指导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活动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课着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创业观,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生态道德观。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课中有意识地渗透绿色创业教育。渗透式创业教育依照“有用、实用”的原则,进行综合教育,强调实践,专业知识有用且能用,并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三)绿色创业活动课

绿色创业活动课强调“在做中学”,体现绿色创业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是创业教育的中心课程。可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关键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情境,让学生从活动实训中学习;参加各类创业实践活动,体验创业,培养创业态度和技能;根据学生兴趣、专业、职业意向自主选择创业学习模块,例如财务管理模块;在创业学园和孵化基地进行真实项目运作,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运作学习创业,应用并检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教师运用真实的创业竞争和案例数据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从中收集创业教育数据资料,实现教学相长。

四、探索与实践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和绿色创业观,教师树立全新教学观、社会树立新的教育观

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强调学生脱离传统灌输式、被动式学习,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积极、能动、自主地学习,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能通过分析、思考、判断形成自身观点思想,在绿色生态的大理念下开拓事业自主创业[5]。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习生态知识、创业知识、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提升自身文化、道德、修养,同时也要获取学习的方法,生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学,注重自我实践,提倡朋辈学习。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授绿色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植入绿色基因和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教学过程中着重唤醒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引导、点拨、启发、激励、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通过精心设计课程环节,真实再现实际创业情景,带领学生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绿色创业教育中,教师是新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的教学知识观;课堂教学与创业活动课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活动组织观;重引导启发而非教导灌输的教学方法观;重创新而非模仿的教学成果观。绿色创业教育发展与社会教育观的发展密不可分,应顺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依托绿色科技、创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绿色创业教育的驱动发展。营造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绿色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只有社会普遍认同创业特别是绿色创业,支持绿色创业教育,形成良好的氛围,整合各类资源,全社会共同参与到绿色创业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规划与政策支持

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完善扶持绿色创业及绿色创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绿色创业及教育、社会支持绿色创业及教育、人民大众认可绿色创业及教育的新形势。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绿色投资引导,优惠金融服务,小额货款担保等手段,为绿色创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绿色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绿色创业发展壮大。按照统一规划,实行激励绿色创业教育的政策,在试点高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实施高校毕业生绿色创业促进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接受绿色创业教育,合理引导创业方向,进行绿色创业。

(三)教学组织、条件保障与评价监管

试点高校应将绿色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提供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取得实效。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将绿色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机衔接起来。研究制定绿色创业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加大绿色创业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绿色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加强绿色创业教育教学基地、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活动课室、教学软件、信息资源库等基本建设。将绿色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加强自我评估和检查,运用丰富的监督评估工具对课程质量进行跟踪控制,包括学生登记表、学生需求问卷、每日课程意见反馈表、课程结束评估表、创业活动课报告、后续指导活动报告。工具、目的、填表人及填表时间如表1所示。

(四)创建良好的绿色创业学习氛围和实践活动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绿色创业文化和绿色创业平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绿色知识竞赛、绿色论坛、绿色创业模拟、绿色创业大赛、绿色创业项目成果对接会、绿色资本相亲会等活动[6]。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绿色创业协会、社团、俱乐部等各类活动。依托校企合作、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等,让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去感受学习,参与市场调研、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创办绿色企业等实践活动。

五、实用主义绿色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展望

(一)形成富有特色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结构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实用主义的绿色创业教育课程,必须突出实用特色,培养能适应社会,具有绿色基因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该结合各自院校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学生特色,不盲目照搬教学课程模式,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形成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

(二)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

明确职能部门,形成专门的课程管理机构,通过制度化、政策化机制建设,宏观确定课程目标、原则、标准,从而有利于绿色创业课程的发展。

(三)形成以生态商业实例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7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6)0500190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当前面临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而深刻变革的社会环境、转型升级的经济环境、价值多元的文化环境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只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才能真正破解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难题,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创新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坚持创新发展,必须立足对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教育乃立国之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发展难题,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路,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增强教育活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一)不断推进教育理论体系创新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不断创新。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等也出现了变化,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因此,要加强对科学思想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学习新思想、把握新观点、提出新方法。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汲取古代儒家思想和近代追求自由民主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精华,总结解放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益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化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去,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根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营养素材。要与时俱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国际化和国家战略的大环境里进行研究和探索,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理念和方法进行完善提升。

(二)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由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展开,教育内容多限定范围,部分教育内容过时且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因此,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不断创新教育实践平台。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慕课、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形式,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要加强教育学习平台的建设,通过“红色网络平台”“红旗飘飘”网站建设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扩大覆盖面和辐射范围;要加强教育宣传平台建设,以易班、微信、党建学习平台等学生较容易接受的新媒体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深入挖掘宣传典型做法和优秀个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要加强教育组织平台建设,发挥党支部和学生社团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主动教育、自我教育。

(三)丰富完善教育实践内容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性较弱,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一般,没有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因此,要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关注学生发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建、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覆盖不同的学生群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关注学生生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相结合,贴近并融入学生生活,增强教育的主动性;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育优良学风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日常管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刘江华,等:以五大发展理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四)开拓创新教育方法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学科基础,还要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1]而方法往往直接决定教育成效,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较多的是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基本方法,而自我教育、心理咨询等特殊方法的运用相对较少。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我教育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积极拓展运用心理咨询等特殊方法,因材施教,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要积极运用熏陶感染法,发挥优秀群体和个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要将社会工作方法,哲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论方法,管理学中的调节、评估、优化的方法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进行应用,不断丰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二、协调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其核心是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而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调发展就是要处理好不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能力,解决教育效果的不平衡问题;就是要不断化解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抵触心理和不良情绪,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性。

(一)树立系统思维,协调好不同教育内容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重要途径。[2]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系统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内容的构成上,要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性质的基本内容为核心,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要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誉观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网络伦理教育作为有益补充;要以学生党建、就业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内容作为抓手和着力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做到由浅入深、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既要满足普通学生的基础性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党员等先进分子的高层次需求,最终实现教育内容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在覆盖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协调好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要根据学生整体思想素质水平、所处环境的不同等对不同教育对象区别对待,划分不同教育标准,运用不同教育方法手段,形成不同教育效果。

要区分不同教育对象,划分不同教育标准。要严格要求学生党员,重点培育高素质党员,树立典型,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排头兵,以点带面,带动普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中来。要高标准抓好、用好学生干部队伍,做好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学生干部主体基数相对较大,素质较高,执行领悟能力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兼顾好普通学生群体,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和特殊群体。数量较大的普通学生群体、少数民族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对象,对他们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要区分党员、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突出教育重点,发挥好学生党员的排头兵作用,用好学生干部这一中坚力量;实现统筹兼顾,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体学生中普及贯彻落实,以点带面,辐射关注重点群体,以真正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均衡的问题。

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运用不同教育手段。针对学生党员群体,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育,让学生党员通过网络公开课、网络学习教育平台等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支部等组织平台加强实践教育,以自我教育为主进行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觉悟水平。针对学生干部群体,要通过思政教育课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党团教育活动加强实践历练,以实践教育方法为主,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对于普通学生,要通过思政教育课进行理论教育,并通过心理咨询法、熏陶感染法等教育方法施加影响,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足。

(三)追求和谐融洽,协调好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受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教育效果不好。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教育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全心全意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任课教师特别是党性强、作风正、业务水平较高的党员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坚定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全员育人。学生要克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师的抵触情绪,端正态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形成教师愿教、学生愿学的融洽局面。只有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教师教学、引导与学生想学、乐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绿色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良性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念,是深刻体现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理念。[3]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绿色发展就是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生态,形成绿色价值取向、绿色思维方式、绿色行为方式;就是要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不断优化环境、改变环境、适应环境。[4]

(一)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

绿色发展理念是准确把握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和建设规律的科学发展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同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相结合,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首先,要宣扬贯彻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学习研究最新理论成果,坚持正确价值取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巩固高校思想阵地,形成绿色价值取向。其次,要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探索科学问题,避免形式主义,形成绿色思维方式。坚持“绿色”创新思维,在普遍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发展;坚持“绿色”底线思维,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自觉抵制不良思潮,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要坚持“绿色”系统思维,做到理论学习与活动实践的统一,做到个人学习提升与集体发展进步的统一,做到先进带动后进,实现共同进步。最后,要构建绿色行为方式。构建绿色行为方式,就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大学生普遍认同并接受,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其自身思想素质并外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行合一,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好体现。

(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

要实现绿色发展还要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要努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环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组织领导机制、激励调节机制、评估反馈保障机制;要积极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合理引领疏导网络舆情,树立强化阵地意识,传播主流价值理念,消弭负面影响;要自觉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文化及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学习,发挥精神文化价值导向、锤炼精神、凝聚人心的功能;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精确掌握深刻变化发展的学校环境,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避免学生受到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袭,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开放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崭新阵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为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样要坚持开放发展,不断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不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和新阵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加强思想文化交流,实现“走得出去”和“引得进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是中国社会意识形态下的特殊产物,但其与西方国家的宗教教育、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爱国教育等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同。要总结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做法,并通过孔子学院交流活动等向愿意了解中国的朋友介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中外思想教育异同,促进相互了解,消弭不当认识;要将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发扬光大,增强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方法、社会学习理论等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关理论来丰富和完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开拓新的理论空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包容性;借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的理念和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建设和研究,规范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西方教育中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倡导实践教育、家校合作等好的做法和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推广应用,丰富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当然,“引进来”过程中也要守住底线。在学习借鉴西方规范化的体系、科学化的方法和工作中的经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用批判和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全盘西化、复制照搬。

(二)加强交流访学学生的教育管理,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交流访学,更容易接触到西方国家的各种思潮,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针对出国交流访学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我们要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新形势,积极开拓教育阵地,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分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出国前,要通过行前会议和行前培训等形式加强拟出国交流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等,增强参与交流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交流访学过程中,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交流,强化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抵制不良思潮侵袭的能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区域或高校,可以成立留学生党支部,[5]以巩固思想阵地,加强对留学生的思想监控引导。对于访学结束返校的学生,要通过组织思想交流、经验体会分享等活动,积极关注其思想动态,在交流分享活动中巩固思想教育成果,抵制宗教唯心主义世界观等的侵袭。

五、共享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成果

共享发展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着力点是与需求更好地衔接。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共享发展,就要实现“生生参与、生生尽力、生生享有”的发展局面。

(一)坚持教育为了学生

学生公平地享有发展的权利、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应该限制学生的个性和独立发展,不能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密切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环境紧密结合,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化、最大化、个性化成长。而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需要障碍、认知障碍和情感障碍,进而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保证教育效果。

(二)做到教育依靠学生

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全人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等为指导,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大学生的主动教育、自我教育,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育其自我教育能力,发展自我意识,自主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设计完善教育内容,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更加直观地感知教育内容、认同教育理念并自觉转化为自身实际行动;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通过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养优秀道德品质,锻炼坚强的意志,自觉接受主流价值理念,抵御不良思潮侵袭。

(三)实现教育成果由学生共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需要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完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满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实际需要,直接体现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行动上。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服务学生的理念指导下,不断完善教育机制,综合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的需要,巩固提升教育效果。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也会反过来影响和调动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发展规律,是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结晶。[6]而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将五大发展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教育思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处着手进行创新,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指明方向,符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将五大发展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行贯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能够不断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难题,有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83.

[2]郭晓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n].光明日报,20130406(7).

[3]任理轩.坚持绿色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解读之三[n].人民日报,20151222(3).

[4]郑雪碧.在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n].人民日报,20140507(7).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8

 

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学习和应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和学科价值的认识,也是工业技术的一大挑战。本文拟浅析以下三种常见的学科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守恒的思想方法:

 

守恒思想是任何变化或相互作用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诸多关系解决化学学习中一系列问题带来了便利,学生若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合理的应用守恒关系,则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1]。

 

中学化学的化学基本定律之一是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只是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而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均未改变。按照这一定律的基本思想,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守恒关系:

 

1.能量守恒。能量本身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一守恒在热化学方程式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此守恒还可以利用盖斯定律对无法直接测定的能量进行计算。

 

2.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有的微粒失(偏离)电子,有的微粒得(偏向)电子,从而有了电子的转移。利用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确定分子式或计算转移电子数等问题。

 

3.电荷守恒。在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可能不同,每个离子所带电荷也可能不同,但是同一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量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量,根据这一守恒可以解决诸如离子浓度的计算或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问题。

 

4.物料守恒。“任一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量分别保持不变”,物料守恒通常应用于溶液中,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物料守恒与电荷守恒相结合可以得出质子守恒,在解决溶液中的各类离子浓度问题时,这三大守恒相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化繁为简的效果。

 

二、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

 

动态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某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时,该混和体系中各成份的浓度、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时,此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比如:化学平衡中,当V正=V逆≠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电离平衡中,当V电离=V结合≠0时,即达到平衡状态等。

 

在温度一定时,各种平衡的常数保持不变,如果改变影响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使V正≠V逆,则平衡必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个原理称为勒沙特列原理,该原理适用于化学中的一切平衡,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比如升高温度,上述四种平衡均会向吸热方向移动。事实上,勒沙特列原理是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在动态平衡体系中的真实反映,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化,可广泛应用于宇宙间的一切平衡体系。不管是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还是社会学,无一不遵从“泛化的勒沙特列原理”——承受外加限制条件的系统具有反抗外加限制条件改变的能力。

 

三、绿色化学的思想方法

 

“绿色化学”最早由美国化学会(aCS)提出,其核心是可简单概括为:①杜绝污染源②原子经济性。

 

如何面对绿色化学新概念、新思想、新要求,把绿色化学教育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注重思想引导,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在实施环境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预防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结合绿色化学要求,教给学生防治污染的重要方法——减量、减废、回收、再生和拒用等。

 

2.绿色化学对化工生产、化学实验提出的新要求,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减量、减废”的实验要求,可促使学生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省资源、零污染”的化工生产要求,可鼓励学生对化学课本中的化工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1)开发绿色实验。如实验室用H2o2分解制o2代替KClo3分解法,实现了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

 

(2)防止实验过程中尾气、废物等环境的污染,实验中有危害性气体产生时要加强尾气吸收,对实验产物尽可能再利用等。

 

(3)对于危险或反映条件苛刻,污染严重或仪器、试剂价格昂贵的实验,可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等办法[3]。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9

关键词:化学启蒙教育;绿色化学观;生根发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0-0025-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化学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呼唤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新观点、新思想需要及时传播[1]。初中化学教学,面对的是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中学生,把“绿色化学观”的教育寓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使“绿色化学观”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重大而又深远。

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初三毕业生即使经过一年的化学教育,在他们看来“化学”依然是引发饮食、环境污染的源泉。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忽视了初中化学教育的启蒙性,忘却了“认识化学科学是化学启蒙教育的核心”这一核心任务。对于化学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的客观事实强调不够,使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出现偏差;二是教师对于绿色化学教育思想认识不深。在备课及授课时,“绿色化学”仅作为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来对待,没有将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到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中;三是化学学科初三才开设,学生面临升学考试,过分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缺少将绿色化学思想应用于化学实验中的体验。四是学生在课堂上初步形成的绿色化学观点没有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绿色化学观失去了“生命”。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尝试着就如何让“绿色化学观”在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生根发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精心科学施教,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化学

1.正面传播化学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

初三教学实践中发现,纠正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而产生对化学的错误认识是帮助其正确认识化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们普遍认为苏丹红、三聚氰胺、温室效应、赤潮等事件或现象都是化学出了问题。我就及时告诉学生:其实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不法商贩将它们用于食品加工,因此不是化学出了问题,而是部分人的道德和监管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学生知道了所有这些事件或现象的发生,不是“化学”本身出了问题;而是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出了问题;化学对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有着积极意义的,而不是相反。

2.科学方法施教,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化学

若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化学,对化学的认识就会出现片面,甚至走向极端,这一点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尤其重要。

例如,我在施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节中“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时,先让学生展开自学,随着自学的进行,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憎恶”之情已溢于言表,这个时候引导同学们展开对“二氧化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利和弊”的讨论;此后再让学生思考“地球上若是没有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太多行不行?”;再引导学生展开对“如何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的讨论。随着对这一连串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同学们逐步明确了化学在应用的时候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认清这种“正与反”的辩证关系,才能发挥化学正面的影响来造福人类的道理。

二、合理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认知绿色化学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绿色化学的内容有很多处,我们应该结合这些内容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观念。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一单元《绪言》中介绍了先进的科技成果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以后,以“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结束,给学生留下悬念,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她为什么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种悬念的设计,增添了学生对绿色化学的神秘感,使绿色化学更具有魅力。如第三单元中生产生活中如何节水、水污染及其防治;第六单元的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第七单元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第十一单元中的减少化肥、农药的污染,第十二单元中的“白色污染”及解决措施等都时时刻刻在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再生与循环利用等绿色化学的理念,初步扭转学生头脑中“化学就意味着污染”的错误认识,引导他们从源头去寻找消除污染的方法,体验落实绿色化学观的过程[2]。

通过对初中化学教材中与绿色化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验,学生逐步明白了化学不是污染的代名词,化学在净化环境、防治污染、改善人类生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树立了绿色化学思想。

三、有效借助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绿色化学观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以绿色化学观念为指导,聚焦化学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以让他们初步实践绿色化学观。

1.倡导药品剂量最小化,从源头上感受绿色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注意节约药品,严格按照实验室的用量取用药品,还要明确告诉学生在进行硫、磷燃烧实验,在验证实验现象明显的前提下,都必须尽量取少量;又如酸、碱、盐的性质实验,可利用点滴板完成。尽可能小剂量试剂是微型化学实验的核心,“尽可能小剂量实验”是化学实验教育的方向,为追求“尽可能小剂量实验”,推动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完善,这是化学实验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之一,是绿色化学思想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3]。

2.引导改进实验装置,体验实验过程绿色化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实验取材上不够合理,不能体现绿色理念。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优化改进实验装置,实现实验过程绿色化。

如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一节中用白磷和红磷燃烧的对比,来探究燃烧的条件。该实验在敞开的容器中进行,演示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烟弥漫教室,对师生健康产生极大影响。我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经过讨论,同学们设计出来很多实验方案,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是: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小粒红磷和白磷,用一端系有气球的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塞紧试管口,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进行对比实验。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实验改进,却保证实验过程无污染物排泄,保证了师生健康,实现实验过程的绿色化。

初中化学教材中类似的实验绿色改进还有很多,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燃烧实验”等等,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子,寻找规律,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很多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实验也能变成绿色化的实验,潜移默化中学生树立起绿色化学观,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四、积极倡导绿色生活,让学生践行绿色化学观

培养初中学生的绿色化学观,需要将课堂上初步形成的绿色化学观运用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还需要在多角度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中内化,这样绿色化学观才会有鲜活的生命。

为此,我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一路之隔的生物质火力发电厂参观,去学校周围的村庄进行环保方面的社会调查;在学生对绿色化学有了一定认识后,开展为期一个月“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的家庭实践活动,活动结束时同学们都交了“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的实践报告。我将学生列举的实践绿色生活的做法,按照衣食住行等分类整理,并将同学们的做法制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鼓励大家继续坚持“绿色生活”,还要以此来带动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去体验绿色生活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绿色化学实践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绿色化学观的烙印已经深深地留在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如同一粒种子落入了温润的泥土里,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我想那一天不会太远。

在化学启蒙教育的道路上,绿色化学的新观点、新思想需要我们去传播,绿色化学需要我们去实践。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明天的天空会更蓝,明天的溪水会更清澈,明天人们的生活会更甜美。明天,我们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仕祥.如何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J].教育艺术,2013,(4):17-18

绿色化学核心思想篇10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

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带头参加集中学习、撰写心得、查摆问题、剖析原因、制定对策,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共识。

(一)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年来的发展成果,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协调张家港、绿色张家港”的关键所在,只有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才能够应对好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推进园林绿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指导各项具体工作。

(二)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根本成效,就是要加快建设协调张家港,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园林绿化部门,就是要加快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绿色张家港,建设更多更好的公共绿地,打造最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园林绿化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三)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绿化建设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努力实现便民惠民。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建设更加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体系,使市民出行到全市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绿化环境;要不断提升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功能、完善设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需求;要大力营造全社会爱绿建绿护绿的氛围,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绿化公益事业的建设,不断增强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后劲。

(四)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要在规划上不断吸取先进理念,高标准编制好城市和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好镇级绿地系统规划,促进城乡绿化的一体化;要在建设上不断提高绿化建设水平,优化绿地设计,加强工程监督,建设精品绿地;要在管理上不断提高水平,严格考核奖惩,完善考核标准,保护绿化成果。实现园林绿化的协调发展,要统筹城乡绿化,促进城与镇、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的平衡发展,促进市、镇、村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实现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努力建设自然生态型、资源节约型绿地,努力杜绝损绿毁绿事件的发生。

二、园林绿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成效和存在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张家港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此期间,市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张家港目标,科学规划,以城镇绿化、道路绿化、农村绿化、河道绿化为重点,狠抓工程质量,突出景观效果,大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建设,建成了一大批景观绿地、精品绿地,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我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张家港的园林绿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一)城乡绿化不断推进。近年来,我市以沿村、沿河、沿路、沿城镇绿化为重点,加快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绿化。到目前,全市林地绿地面积已达9928.27公顷,陆地林木覆盖率已达12.63%,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327公顷,绿化覆盖率45.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平方米,全市绿量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绿地精品不断凸现。优化方案设计,加强现场监督,保持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景观效果好、生态效果优、休闲功能强的城市公园、道路、居住区绿地。如城区的世纪广场、文化广场、馨苑花园等公共绿地,东渡苑、香山风景区等景区绿地,苏虞张、金港大道、港丰公路等市域景观大道,湖滨国际、德丰小区、白鹿幼儿园、浦项不锈钢等众多环境优美的居住区和单位,提高了人居、工作环境质量。城市绿化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抓好扩绿增量、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在绿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实行市区绿地养护政府采购和考核末位淘汰制,严格投标单位资质审查;强化绿化工程管理,建管过渡有序;强化绿地管护力度,对属地管理和在建工程绿地统一考核并通报考核得分,定期召开管护例会分析点评,实行绿地公示制和包干督查制,加强古树木保护;加强行政许可,集中行政审批,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剪、砍伐、移植等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森林防火,配强灭火设备;做好病虫防治和植物检疫,有效保护了全市园林绿化成果。

(四)公园建设不断优化。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了暨阳湖生态园、梁丰生态园、张家港公园、沙洲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公园。其中,投入3.2亿元新建了占地约1000亩的梁丰生态园,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同时努力增加公园服务项目,延长公园服务时间,免费开放所有公园,优化公园服务质量,05年张家港公园建成国家2a景区,去年梁丰生态园建成国家3a景区。

(五)绿化氛围不断浓厚。以市领导义务植树为引导,积极开展了绿化合格村、示范村建设和“保护母亲河”、“我为港城添新绿”、“绿化庭院美化家园”、绿地认建认养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植绿护绿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至目前,全市建成村庄绿化合格村258个、示范村108个,营造了全社会爱绿、护绿、建绿的氛围。

市园林局领导班子认识到,经过多年的建设,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先进地区园林绿化发展的先进理念,对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化的行业管理职能还没有能够充分履行。对各镇(区)、村(社区)、居民小区绿地建设管理的指导督促还不够,出现部分地区绿地品位不高、居民绿色休憩场所不多、居民小区绿地管理不严等问题。

(二)绿化的规划设计理念还不够科学。在园林绿化建设中,侧重于景观效果,对生态效益重视不够,如过多种植常绿树种、本地树种应用不足、部分地方种植过密等,从而导致养护成本较高、生态效益未达到最大化。

(三)绿化的文化品位还不高。全市绿地虽不乏精品绿地,但在绿地建设中较少考虑文化特色和雕塑小品,未能很好地做到绿化与本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城市文化底蕴还不足。

(四)绿化的发展还不平衡。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城镇之间、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绿地总量、绿地质量、绿地品位、绿地管护水平都存在着不平衡问题。新城区绿化好于老城区,城区绿化好于农村,经济条件好的镇村好于一般镇村,自然条件好的镇村好于其它镇村。

这些问题的存在,局领导班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服务意识不强。注重直接负责管理的政府实事工程、财政出资工程,而对镇村、单位的绿化工程关心不够、指导不力。

争先思想不浓。认为我市园林绿化投入大、手笔大,建设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学习的紧迫性、争先的进取心不足,没有很好地树立标杆、找准目标,需要进一步增强提档升级的雄心壮志。

创新思路不宽。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未能与时俱进调整设计思路,与自然生态、资源节约的建设理念存在距离。

专业人才不多。园林绿化技术人才缺乏,层次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三、园林绿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

总体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协调张家港”、实现“第二个率先”的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城乡绿化一体的发展战略,加快绿化工程建设,提高绿化管理水平,加强绿化资源保护,满足广大市民对园林绿化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快建设绿色张家港。

工作措施:做到六个新突破――

一是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上有新突破。转变过去偏重数量规模、景观形象的观念,更多地考虑生态化、节约化、自然化的绿化,更多地考虑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利用水土植物资源,优选树种和植物配置,努力保护好原生态,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绿化建设和文化品位、绿色产业发展的统一。

二是要在放大城乡一体特色上有新突破。要围绕“全面协调、整体推进”的思路,在打造绿化特色,提高绿化品位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农村绿化、村庄绿化、河道绿化、单位绿化、庭院绿化,努力把张家港建设成为最佳宜居城市、生态文明城市。

三是要在绿化成果的长效保护上有新突破。绿化工作不仅要加大投入建设,还要科学细致地管护。要进一步健全科学长效的管护机制,把已建的绿化管好,杜绝随意占用毁坏绿化现象,防止因为管得不好而搞重复建设。

四是要在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突破。绿化工作不仅要有生态效益,也要体现经济效益,要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合理调整绿化结构,结合发展苗木产业,增加经济林种植比重,放大绿化经济的增值循环效应。

五是要在优化服务、为民造福上有新突破。园林绿化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和城市的功能、形象密切相关。要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机关服务的自觉性,加强对基层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对全市绿化行业的管理指导、统筹协调,认真开展好各种好绿化服务工作,有效防止“绿化扰民”,努力为地方经济、为城市建设、为人民群众、为绿化企业提供优良服务。

六是要在科学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对专业人才的业务知识、技能培训,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和职称考试;适当引进行政管理、园林绿化专业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不断提高园林绿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园林绿化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各项制度,在绿化工程建设中严格把好廉政关,努力做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钱,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

四、市园林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措施

市园林局领导班子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建设,进一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积极发挥领导班子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提高领导绿化工作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强理论业务学习,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坚持局党组理论学习制度,重点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及时了解各地园林绿化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不断拓宽思路、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处置复杂问题能力,坚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发展新优势。

(二)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坚持集体领导,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实行科学民主决策。进一步规范重大决策程序,充分发扬民主,使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程序化的执行制度,保证科学的决策、完全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