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开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25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1

关键词: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

任何审计形式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审计公告制度把审计结果公示于众,更加突出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的矛盾。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提高审计公信力的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审计风险。只是现在政府审计风险还没有显现出来,从而让人们产生一种假象,即政府审计没有风险。但是随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完善,尤其是救济制度的建立,政府审计风险将会逐步浮上水面。因此,有必要探讨政府审计风险的问题。

风险的本质为产生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据此,可以把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审计风险定义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而政府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因不恰当审计结果公告而承担责任或损失的可能性。

探讨政府审计风险要素就要站在审计人员的角度,全面分析政府审计风险的各个产生环节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指导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全面有效地控制政府审计风险。

一、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产生环节

根据以上对政府审计风险的因素分析,政府审计风险产生于以下环节:

(一)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以及相关信息的环节

政府审计的内容包括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造成审计风险的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在上述审计范围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被审计单位可能由于能力和技术的限制,也可能由于各种利益动机的趋势,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的资料中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通常我们称其为重大违规风险。

(二)审计实施环节

从审计署现有相关规则制度来看,我国政府审计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即普遍运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账项导向审计模式,而且我国政府审计人员目前的数量和业务能力都不能满足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需要。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政府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并不能完全审查出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这就是检查风险。

(三)审计结果公告的环节

审计公告的内容由于保密要求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在内容上做到与审计报告完全一致。一旦审计报告反映的某些问题未能在公告中披露,将直接导致社会公众产生“误受风险”,即依据公告内容理解为被审计单位不存在这些问题。就审计结果公告本身而言,其产生的后果相当于这些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尚未被发现。

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内容的形成和使用过程,公告风险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的含义:

第一,保密性风险。由于可能涉及到国家秘密,政府审计报告的内容不可能做到全部对外公开。与此相联系,存在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公告违反保密原则、公开了不宜公开的内容;二是因对保密原则的错误理解或主观上以保密原则为借口,将可以公开的内容不对外公开。

第二,独立性风险。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仍具有较为明显的“政府内部审计”特性,独立性较差。审计公告内容的“裁量权”很大程度上归属于政府,审计报告中的实质性、敏感性问题能否被公告,审计机关并不能独立决定。

第三,理解性风险。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报告在通俗性上还需要很大的改进。如果将审计报告内容不加修改便对外公告,对于普通社会公众来说,有些内容是难以理解的,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审计结果理解上的偏差。

(四)审计公告的使用环节

当社会公众发现审计机关的审计公告不实时,就会对政府审计失去信心,不再关注审计公告,极大削弱了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而且随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救济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被审计单位也会对不恰当审计公告的审计机关提起公诉。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就可能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和损失,我们可以把这一风险称为责任风险。

二、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要素

根据系统论,一个系统的要素首先在关系上是并列的、在内容上不能重复叠加,即各要素处于同一层次,而且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应能形成整体功能。结合以上分析,政府审计风险有4个产生环节,相应也有4个要素,即重大违规风险、检查风险、公告风险和责任风险。

根据政府审计风险4要素产生环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把这4要素分别定义为重大违规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在审计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公告风险指导致审计报告与审计公告内容之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责任风险指审计机关不恰当审计公告而遭受损失或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三、在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

关于政府审计风险模型,迄今尚未明确提出,更多的则是借用Cpa审计准则中的有关模型。最常见的就是美国早在1980年初提出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2004年12月15日,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理事会(iaaSB)为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修订了新的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但是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毕竟在审计目的、审计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iaaSB新的风险模型依然不能被直接应用于政府审计。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审计在公告审计结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审计风险。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审计风险模型。

政府审计风险模型即定量描述政府审计风险要素之间关系的函数。本文通过数学推导来分析政府审计风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要素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并构建合理的政府审计风险模型。

风险是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衡量这种不确定性的大小可以用事件出现的概率来描述,概率越大,不确定性越大,风险也越高。

第一,假设事件a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而政府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在履行审计监督法定职责的过程中不恰当审计结果公告而承担责任或损失。事件a出现的概率即为政府审计风险,表示为p(a)。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时,审计机关不恰当审计公告的情况又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没有发现存在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而了不恰当审计公告,其出现的概率即为出具不恰当审计公告的第一种风险,表示为p(B);第二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发现了存在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反映而了不恰当审计公告,其出现的概率即为不恰当审计公告的第二种风险,表示为p(G)。事件D为社会公众或被审计单位发现审计公告不恰当而使审计人员承担责任或损失。事件D出现的概率即为责任风险,表示为p(D)。事件a为不相容事件B、C之和与事件D的交集,即a=(B+C)D;D与二者又相互独立。因此,p(a)=p[(B+C)D]=[p(B)+p(C)]p(D),即:政府审计风险=[不恰当审计公告的风险(1)+不恰当审计公告的风险(2)]×责任风险。

第二,假设事件e为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其出现的概率即为重大违规风险,表示为p(e)。事件F为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其出现的概率即为检查风险,表示为p(F)。事件B为独立事件e与事件F的交集,即B=eF。因此p(B)=p(eF)=p(e)p(F),即不恰当审计公告的风险(1)=重大违规风险×检查风险。

第三,假设事件G为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事件G发生的概率表示为p(G),它与p(F)互为补数,即p(G)+p(F)=1,p(G)=1-p(F)。事件H为由于种种原因审计报告与审计公告内容之间存在差异。其出现的概率即为公告风险,表示为p(H)。由于事件C为独立事件e、G与H三者的交集,即C=eGH。所以p(C)=p(eGH)=p(e)p(G)p(H)=p(e)(1-p(F))p(H),即不恰当审计公告的风险(2)=重大违规风险×(1-检查风险)×公告风险。

第四,根据以上数学推导,我们试提出如下政府审计风险模型:政府审计风险=重大违规风险×[检查风险+(1-检查风险)×公告风险]×责任风险。

参考文献:

1、高宏,庞东方.谈建立审计公开报告制度与审计风险控制[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4(10).

2、张庆龙.财政透明度与国家审计结果公开[J].当代财经,2005(4).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2

针对国际国内普遍认为审计风险包括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观点局限性,结合风险的多样性、潜化性、集群性和可控性等特征,采用列举法、归纳总结法、判断推理法等,概要描述了审计风险的含义,分别重大错报和审计检查等两个层面,归集了审计风险要素群,并提出有效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以期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独立审计;风险要素;规避措施

一、独立审计风险要素的归集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我国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可能性,但不包括独立审计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要素群的归集。(1)重大错报风险要素群。在中国审计文化背景下,重大错报风险不宜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来抽象概括和笼统表达。它是由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风险、技术风险、个人责任风险、执业道德风险和领导授意风险等多要素共同构成的风险集群。1)内部控制制度风险。企业经济运行中,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结构复杂,落实工作量大,执行中频繁出现认识不统一、政策不配套、越权管理和以权代制等现象。无制度管理和制度“不作为”现象极为普遍,内部控制失灵,其会计政策落实、会计岗位分工负责及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必然大打折扣,报表重大错报在所难免。2)技术风险。不论老会计和新会计,都会存在因工作疏忽和技术差错造成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老会计岗位经验丰富,实操熟练,但往往工作拖拉,职业态度消极,缺乏知识更新,执行会计准则及税收法规政策能力欠缺;新会计理论基础扎实,工作学习热情高,愿意接受新挑战,但经验成熟度低。可见,会计人员核算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疏忽和遗漏,一旦成为操作习惯性,问题就会集腋成裘,反映在会计报表上就是重大错报。3)个人责任风险。国内企业会计岗都实行固定职务工薪,不予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即工作好坏和承担业务多寡都不会影响工资水平。(2)检查风险要素群。上述重大错报风险的诸多要素同样适用于检查风险,只不过要素的存在对象从企业转换到了独立审计行业上。1)签约风险。是审计的基础风险,是指事务所及授权Cpa在签订业务约定书过程中,因关键要约含混不清或有疏漏而履行后产生责任危害的可能性。2)个人修养风险。独立审计人员的素质与修养参差不齐,学历、专业知识方面差距巨大。而且个人修养与审计报告的撰写密切相关,个人修养不高很可能导致撰写审计报告中因用词不当和语法修辞错误,使委托人曲解、误解而影响了审计报告应用效果。3)审计报告风险。由于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所以审计报告的撰写尤为重要。审计报告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反应审计程序、手段、取证事实等的过程及查验结果。因此,独立审计的执业风险,都集中体现在审计报告撰写及应用上。

二、独立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充分关注被审单位经营状况。独立审计在签订业务约定书之前,要对被审单位的组织结构、中高层领导的品行和能力,员工的个人素养,等多项公司的性质充分了解,并加以识别和评估,以确定是否能够具备签约的条件

(二)认真制定审计方案,实施严格的审计程序。高质量的审计计划是防控审计风险的基础,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和审计项目作充分了解,从审计的角度,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认真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计方案。

(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和专业指导培训机制。为了有效的保证了独立审计审计的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和专业指导机制,将该机制应用到每个部门,每个注册会计师和审计人员身上。同时,可以聘请专业的独立审计理论和实践的教师,并组织开展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在注册会计师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咨询教师,听取指导意见和工作建议。这样一来,在有效地提高了审计质量的基础上,可切实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四)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环节,也是所有审计结果呈现的载体,审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务中,有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过度依靠模板,往往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造成重大损失。所以,要建立审计报告复核制度,将审计报告的质量提高,从而很好的预防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3

关键词:风向导向高校审计流程优化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出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有内部审计的内涵本质,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帮助高校完善治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来协助组织降低组织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内部审计流程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梳理,笔者发现高校都有基本的内部审计流程体系,制定的内部审计流程主要集中在工程审计流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和财务审计流程等方面。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流程。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发出项目的审计通知书,接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提供的审计所需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流程。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访谈和分析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计评价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流程。审计组汇总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意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查核实,有必要修改审计报告,并报内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将审核后的审计报告报分管校领导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

4.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流程。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对整改报告中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出具后续审计报告,项目归档。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问题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准备阶段。首先,高校内部审计的年度审计计划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省教育厅内部审计部门的部署,立项很被动,缺乏风险意识,而且审计项目多以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为主,较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较为前沿的审计内容。其次,疲于应付审前调查,未考虑风险因素,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没有针对性,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内部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的不具可行性。现阶段,少部分高校将审计工作狭隘地定义为查账,这种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2.审计实施阶段。首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审计流程,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此外,有的高校直接套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流程,没有针对性,不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工作,在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从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等方面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和发挥作用的层次不高。最后,笔者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不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报告阶段。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等多种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报告浮于表面,仍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层面上。内部审计部门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提及的较少,因此就不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挖掘。

4.后续审计阶段。首先,经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较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结束,导致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落实,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其次,高校后续审计未有效地发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咨询功能,因此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优化对策――基于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要求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

(一)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立项以风险导向为基础。高校的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情况选择当年要实施的审计项目。变被动立项为主动立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立项,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优先投入审计资源,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立项要有前瞻性,使得审计项目能够解决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其次,高校要做好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详细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在项目审计计划与方案中,对于有可能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并重点投入审计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在该阶段,审计组要进行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应越广。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可信赖程度低,审计组就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这样才能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其次,高校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同时为审计检查和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是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核心阶段,因此要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对该阶段进行优化。首先,内部审计要实现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管理、增加价值的功能,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就高校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情况,管理体制的健全及效率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样被审计单位才能采纳审计建议,优化管理机制。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研究思考管理建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改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是确认内部审计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后续审计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系统。高校的内审部门应重视后续审计工作,认识后续审计阶段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后续审计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这样能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实施后续审计应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审计技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后续审计时,内审人员应帮助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查找相关问题的原因,对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并推广应用。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持续帮助高校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王小林.审计流程优化研究――基于Bpi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27).

2.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4

可见,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履行着审计监督与审计公证双重职责,既面临审计监督风险即未能发现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重大错误与舞弊的风险、又面临审计公证风险即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而且,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与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管理方式的改革,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工作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因此,加强对新时期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研究并找出相应控制对策,是当前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理论和审计工作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特征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的显著特点是职责双重性,审计报告需同时满足审计监督和审计公证的需要,审计风险具有特殊性。

(一)固有风险居高。国外贷援款项目涉及环境保护、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村扶贫等领域,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涵盖审计固有风险的诸多复杂因素。审计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受上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审计工作过程中难以作出区分和评估。同时,现代审计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和风险评估基础之上的,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财务报告中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审计过程乃至审计意见的形成与表述受众多复杂因素制约,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较高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是一种客观复杂的现实,不以审计人员的意志而转移。

(二)影响层次较深。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项涉外审计工作,关系到我国审计机关在国际上的声誉。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必然会降低我国政府审计的可信度,有损我国国家审计人员形象,严重的还会卷入诉讼漩涡。同时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带来的后果,损失的层面不仅是审计机关,而且也可能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损失,影响政府形象;损失不仅是表现经济领域,而且也可能表现在政治领域等。

(三)责任主体可变。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层层向下授权开展,因不同时期审计管理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审计风险责任承担主体也有变化。我国审计机关从审计第一个国外贷款项目开始,采取编制对内和对外两套审计报告的方式。该时期审计监督风险分别由具体实施审计的机关承担。而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审计署承担。自1999年开始,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报告不再分对内对外,以内外合一的审计报告同时满足审计监督和审计公证的需要。这个时期审计监督风险分别仍由具体实施审计的机关承担,但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承担。自2007年起,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只授权到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组织实施审计。此时,审计监督风险与审计公证风险主要由省级审计机关承担。

二、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成因

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因而审计风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本身是审计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审计环境的复杂性。首先,国外贷援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项目的实施涉及国家利用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过程容易受政府行为影响。有的地方政府以维护地方利益为借口,干预审计机关依法揭露和处理问题,导致审计师意见不能恰当地反映真实情况,降低审计的权威性,加大审计风险。其次,公证审计源于受托责任,由社会中介来实施而保持审计独立性。实际上我国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提供公证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在追究责任主体时将面临法律上的障碍。最后,按照审计环境的要求和约束,审计人员必然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查项目经济活动和相关的会计记录,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以及财务会计信息的虚假和错误予以提示。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国外贷援款项目会计或审计的约束都比较少而且还不尽完善,在一定程度宽容了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项目实施单位内控失灵和舞弊行为。首先,当项目实施单位有意绕过内控进行舞弊时,内控失效,审计人员就很难发现重大错误与舞弊。其次,项目实施单位采取各种形式对某些敏感事项故意提供信息失真的财务报告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其他资料,企图让审计人员按其提供的资料出具公证审计报告,从而将会计问题转嫁为审计风险。其次,利用外资心切,在缺乏某些“硬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方的要求,对诸如审计等特殊条款很少有周全的考虑,又未能与审计人员及时沟通,给审计操作带来难度与风险。

(三)审计模式的局限性。根据项目贷款协议要求,公证审计报告应在不迟于相关财政年度截止后的6个月内出具。鉴于人力资源的缺乏和时间的压力,目前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基本是不深不透的详细审计模式和缺乏抽样的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一方面,采用年年详审方法时,没有评估和确定审计重点,又无法放弃一些审计人员认为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导致审计人员急功近利,仓促马虎,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人员采用内控导向模式进行审计时,虽愿意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抽取部分样本来代表总体进行审查,但因各个项目内容不同、业务活动差异大,审计人员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所以审计抽样也流于形式而导致审计风险加大。另外,内控导向审计模式也存在不足,很难有效地规避误报、违法舞弊和项目实施失败三类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素质的有限性。首先,国外贷援款项目的复杂性,客观要求具有宏观意识的复合型审计人员,能够随时运用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分析,而当前审计人员普遍知识单一,容易导致审计风险。其次,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但部分外资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以及实务经验、风险意识欠缺,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同时,公证审计报告表达不公允、英文表述不当,会使外方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疑义,进而加大审计风险。最后,更有少数审计人员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将导致最大的审计风险。

三、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的控制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是此消彼长关系。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客观存在、不可消除,但是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风险领域,根据风险评估分配审计资源、确定审计重点,参照《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手册》和《世界银行贷款审计操作指南》的操作步骤严格执行审计测试程序,提高审计质量,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创新审计模式,开展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它规定了如何分配审计资源、如何控制审计风险和规划审计程序、如何搜集审计证据、如何形成审计结论等问题。开展国外贷援款项目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是审计模式的创新,从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出发,从战略风险入手,将环境变量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针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建设内容广泛、目标设计多元化、实施环境复杂而导致审计固有风险水平居高的特征,审计人员要站在战略系统的广阔视角,全面掌握项目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更加注重综合分析项目战略目标、实施环境以及控制风险,根据评估分析结果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克服因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

(二)加强审计管理,建立严格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2007年以前,我国国外贷援款的项目审计通过国家审计机关层层向下级审计授权开展的,执行层次多,信息失真的风险大。为此,审计署决定,从2007年起减少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执行层次,只授权到省级审计机关,省级审计机关对审计署负责,直接组织实施公证审计并出具公证审计报告,不得将公证审计任务继续授权给下级审计机关。审计执行屡次减少后,公证审计工作量和责任将集中在审计署和各省级审计机关,审计管理层次也同时减少,审计管理更加有效,容易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并有效执行,以降低审计信息传达渠道过长引起的审计风险。

(三)注重公众沟通,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期望差距是因为世界银行或公众对政府审计公证审计职能的期望过高而造成,在审计机关出具的公证审计报告不能满足其期望时,审计风险加大。为此,审计机关要注重与公众的沟通,让他们能够区分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责任与项目实施单位的会计责任,理解我国审计的职能和手段等存在局限性,审计人员不可能发现项目实施单位所有的舞弊。同时,要强化通报、公布审计结果权。近年来,我国审计机关对部分审计事项进行了通报和公布,但是通报、公布有关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事项的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水平的提高,不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四)整合审计资源,努力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发挥到极度。国外贷援款项目内容广泛、行业跨度大,与当前公证审计人员知识的单一性矛盾突出。审计机关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方法,将审计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团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在人员安排方面,要打破审计机关内部职能部门界限,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审计人员,根据个人能力特点在审计实施方案中进行合理分工并且保证审计督导活动贯穿于审计活动全过程;注意各类专业人员的合理搭配,如审计与计算机人员的搭配等;在某些特别专业的领域,如工程概预算、造价审计等,可采用聘请专家或社会审计力量的方式。在项目安排方面,要突出重点项目,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如在项目执行期间,第一年有计划的详细审,中间几年有重点的复核审,最后一年有目的的全面审;为解决审计管理改革后省级审计机关公证审计任务重和审计时间紧、人员少之间的矛盾,灵活安排时间进行跟踪审计,对子项目进行抽样重点审计。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5

[关键词]财政风险;审计监督;管理

财政风险有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定直至政权的稳固。在市场环境下,要避免所有的财政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控制和降低财政风险。审计机关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机构,应关注财政风险的界定、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等问题,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发挥作用。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类型及管理上的问题

财政风险来源于国家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世界各国都面临一定程度的财政风险问题,我国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缺乏透明度,同时目前的财政制度是不完全的公共财政,政府事权范围还不够清晰,所以财政风险的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四种类型: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直接显性负债是由特定法律或合同确定的政府债务,如国债本金和利息,预算法规定的支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期预算支出,如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等;直接隐性负债不是来自于法律和合同,而是由中期公共支出政策中预先确定的责任所致,如公共投资项目的后续费用,法律未规定的公共养老金、应付的社会福利等;或有显性负债是指如果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政府需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而支付资金,如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提供的债务担保;或有隐性负债是指政府在市场失灵或社会经济体系不能正常运转时,迫于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接受的负债,如不享有中央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债务无法偿付,不享有担保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失败,商业银行破产,由政府承担的灾难性事件的损失,这些都有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但财政风险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财政风险的管理还存在着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情况不明,特别是隐性负债目前只有来源于分散的、多元主体的各种估计,没有一个部门能说出准确数字。另一方面是准备不足。财政风险引发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点,就是政府能否对现金需求及时足额支付。没有对财政风险的起因、数量、时间的科学统计就不可能对这种需求做出适当的支付准备。

二、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领域

按照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财政部门是财政风险的核心管理机构。但我国目前各种可能的财政风险并非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每一种风险要素的各个环节又涉及多个部门,中央级的财政部门还要考虑风险要素向地区的分散,财政部门还需要做许多政策上的安排和部门间的协调才能实现对财政风险的全口径管理、监测。审计机关作为财政资金的综合监督部门,经过多年工作,已经掌握了有关财政风险各种要素的许多重要信息。审计机关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信息,将防范财政风险的思维纳入审计工作当中。

(一)识别财政风险的构成要素

财政风险的识别就是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类风险有哪些具体内容,在识别的同时还应为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项目进行清查编目,以使其透明化。识别的内涵不仅包含指出风险,还包含界定风险的范围,明确哪些风险不应由政府财政承担,哪些风险可由各级政府分散承担。

审计机关近年进行了大量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审计工作,所揭示的资金挪用和滥用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与财政风险有关,而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提出今后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这些审计揭露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构成财政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都应由财政来承担,或者说由中央财政最终来承担。审计机关可利用已掌握的有关信息,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法律法规,指出这些问题是否构成了财政风险,是哪一级政府的风险,最终将有多大的可能性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风险。

(二)促进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对部分风险要素进行动态报告

识别风险的下一步是充分披露风险。通过向社会公开财政信息和风险情况,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加强公众对财政风险的监督是降低财政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充分地披露财政风险的情况,才能避免政府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财政危机,以致无法在短期内采用任何财政调整措施来避免支付困难的情况。

在建立了政府会计制度的国家,政府财政报告中包含公开、透明的财政风险信息。完整的财政报告包含政府债务、或有债务、承诺三个会计指标,其中政府债务应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或有债务、承诺则列示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

我国目前没有建立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无法充分反映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在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前,审计机关可将通过审计调查等形式发现的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的事项向政府报告或向社会公布。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系统的风险信息披露,但只要审计机关努力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敏锐地注意到财政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审计机关是独立的财政监督部门,不受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风险信息的披露方面更加客观。李金华审计长在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审计调查发现的县乡财政债务负担严重造成财政风险的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就很好地发挥了审计机关在防范财政风险中的作用。

(三)建立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

财政风险管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政府部门缺乏私营部门所掌握的经验和工具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预警机制就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一种现实手段。分析各国情况,美国模式或者更确切地讲俄亥俄州模式是比较健全的。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州审计局负责执行监控的。虽然俄亥俄州模式是针对地方财政的监控计划,但对中央财政的风险监控也有借鉴的意义。兰州审计局发现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指标包括债务违约时间、工资拖欠时间、要求额外转移支付情况、赤字规模和现金短缺等达到一定的界限,审计局便宣布其进入“预警名单”,根据不同情况州政府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

如果州审计局发现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则将其从“预警名单”中移至“危机名单”。同时,根据《地方财政紧急状态法》,只要有一个地方政府被宣布为财政危机,该州就应成立一个“财政计划与监督委员会”

的机构来监督和控制该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在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后的120天内,地方政府的首席执行官必须向委员会提交一份详细的财政改革计划,以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和化解危机。

审计机关对财政风险的监控职能是以掌握系统充分的信息为前提的,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没有进行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考虑从基础数据人手,与信息披露结合,逐步建立起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并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机构的设立。

三、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并不需要审计机关全面改变工作内容,而是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现实的途径,逐步建立对财政风险的管理制度。

(一)在财政审计一体化建设别关注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事项

审计机关尽管进行了许多与财政风险有关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由各级审计机关或同级审计机关内的各职能部门分散进行的。防范财政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监督,需要审计机关内部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的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审计机关首先可在财政一体化建设别关注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事项。

为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署已经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年度计划安排,制定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工作成果,协调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原则。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财政资金审计的总体情况,有可能及早发现财政风险存在的领域,而财政审计一体化与防范财政风险相结合也为财政审计提供了现实的工作导向,二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开发审计工作成果,向国务院及人大汇报有关情况

财政风险信息向社会披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政府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大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才能达到。目前审计机关向各级人大与政府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各类审计信息往往是单纯的问题汇报,没有指出某种现象可能对财政资金运行造成的风险,无法作为决策和执行的直接依据。这种审计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不仅是审计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使政府失去了采用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财政风险的时机。

因此,审计机关首先应当设置专门人员或小型机构负责收集各职能部门、各级审计机关反映的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并负责日常维护、更新。审计机关在年初安排工作时,要对审计信息成果的开发利用的总体要求中包含防范财政风险的内容,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有价值的线索,有针对性地予以查实,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而项目结束后,要在综合分析归纳上下功夫,搞好项目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实现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的高层次的监督,并在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后考虑进行风险的动态报告。

(三)积极研究与防范财政风险有关的预算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在公共财政中仍然处在初建阶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通过预算管理的手段来更有效地控制财政风险都给予了较广泛的重视。

通过预算制度来管理风险除了要进行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在相应的预算编制中包含风险预算,编制的难点是或有负债预算。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模式可以借鉴,一种模式是政府在其年度和每半年的财政报告中包括或有负债的报告,且包括或有负债报告在内的所有财政报告应全部提交给议会,并且在互联网上。对于其他无法量化的或有负债,政府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详细资料。而另一种则是对每一贷款项目根据净现值计算出预计政府长期成本,提供单独的拨款,即使资金只有到以后年份才可能支付,但作为支出列入预算,并每年进行调整弥补。

两种模式都运行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非常成熟的国家,都可以作为我国通过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的目标模式,但以哪种方式为导向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进行了多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对预算制度改革的进程及现实状况有一定了解,可向政府和人大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在预算制度改革过程中考虑发挥其防范财政风险的职能。

四、财政风险管理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财政资金的监督虽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开拓了审计机关工作的范围,但也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增强审计人员对责任的认知

防范财政风险的问题并不是审计机关的决策层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完成后所考虑的,而是需要全部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认识到防范财政风险是对财政资金监督的重要部分,甚至可能说是终极目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需要应用职业判断时,才能把被审计事项与财政风险的关联作为考虑的因素,也只有这样,项目完成后所进行的信息开发才有基础,有根据,最终才能形成对公众和政府有说服力的成果。

审计机关过去开展的国债审计局限于项目的财务收支和一小部分效益审计,对国债的发行规模、形式、发行后的管理与监控这些重要环节基本无力涉及。而在社保基金、银行资产负债真实性、国有大型企业等审计中也发现了一些与财政风险关联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过去基本上只由部分理论界的人士考虑。今后,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应适当调整审计目标,切实将防范财政风险的思路贯彻到每一个审计项目,并鼓励业务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关注财政风险。

(二)适当运用外部专家的意见

财政风险是在金融风险受到关注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并没有完全成熟可借鉴的经验,风险识别、披露、预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待探索。而审计机关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既具有经济学、财政学、审计学等多方面知识,又对现实财政运行情况有充分了解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从现有审计人员中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聘请外部专家的方式解决。

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在私营部门较为成熟,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财政制度健全严密的国家在这方面也使用了很多私营部门的经验。我国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或学术机构人员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与防范财政风险有关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建设,还不需要抽调审计一线人员,不影响审计机关计划的正常进行。

(三)注意协调与有关管理部门的关系

财政风险的管理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机构,现行的审计体制并没有给审计机关以独立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工作的地位,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工作达到防范财政风险的目的,完成监督财政资金运行的职责,就必须做好协调与有关部门关系的工作。只有与有关部门达成共识,才能取得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财政风险的状况。需要其他政府职能机构提供的信息不仅是有关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资金运行的政策背景、相关制度、历史沿革,甚至是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与一般的审计目标不同,达到防范财政风险这个目标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作出适当的披露和报告。不适当的披露和报告有可能加剧财政风险,这也是审计机关必须特别重视与有关部门合作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JamesL.Chan.GovernmentFiscalRisk:SourcesandDisclosures[z].waSHinGton,D.C.worldBank.2003.

[2]Davidm.walker.Long.termBudgetissuesmovingFromBalan-cingtheBudgettoBalancingFiscalRisk[eB/oL].Http://gao.gov/cgspeeehes/010206speech.pdf,2001—2—6.

[3]马骏。对地方财政风险的监控:相关的国际经验[eB/oL]./wbiep/deeentralization/C0urses/China%2006.12.00/Junma-cn.htm,2000-6-14.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事务部。修正的财政透明度手册[eB/oLJ./external/np/fad/trans/chi/manualc.pdf,2001-2-28.

[5]《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研究》课题组。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J].财政研究,2002,(5)。

[摘要]财政风险的管理并没有成熟的模式。我国目前的财政风险成因复杂,且没有统一管理财政风险的机构和相应制度。审计机关应充分利用审计工作的成果,促进政府降低财政风险。

[关键词]财政风险;审计监督;管理

财政风险有可能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直接关系社会的安定直至政权的稳固。在市场环境下,要避免所有的财政风险是不可能的,但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控制和降低财政风险。审计机关是国家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机构,应关注财政风险的界定、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等问题,在防范财政风险方面发挥作用。

一、我国财政风险的主要类型及管理上的问题

财政风险来源于国家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世界各国都面临一定程度的财政风险问题,我国市场体制不健全,市场缺乏透明度,同时目前的财政制度是不完全的公共财政,政府事权范围还不够清晰,所以财政风险的类型较为复杂,主要有四种类型: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直接显性负债是由特定法律或合同确定的政府债务,如国债本金和利息,预算法规定的支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长期预算支出,如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等;直接隐性负债不是来自于法律和合同,而是由中期公共支出政策中预先确定的责任所致,如公共投资项目的后续费用,法律未规定的公共养老金、应付的社会福利等;或有显性负债是指如果某一特定事项发生,政府需要承担一定法律责任而支付资金,如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人机构提供的债务担保;或有隐性负债是指政府在市场失灵或社会经济体系不能正常运转时,迫于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而接受的负债,如不享有中央政府担保的地方政府债务无法偿付,不享有担保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失败,商业银行破产,由政府承担的灾难性事件的损失,这些都有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关注,但财政风险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财政风险的管理还存在着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情况不明,特别是隐性负债目前只有来源于分散的、多元主体的各种估计,没有一个部门能说出准确数字。另一方面是准备不足。财政风险引发的问题可以归结成一点,就是政府能否对现金需求及时足额支付。没有对财政风险的起因、数量、时间的科学统计就不可能对这种需求做出适当的支付准备。

二、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领域

按照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情况,财政部门是财政风险的核心管理机构。但我国目前各种可能的财政风险并非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每一种风险要素的各个环节又涉及多个部门,中央级的财政部门还要考虑风险要素向地区的分散,财政部门还需要做许多政策上的安排和部门间的协调才能实现对财政风险的全口径管理、监测。审计机关作为财政资金的综合监督部门,经过多年工作,已经掌握了有关财政风险各种要素的许多重要信息。审计机关应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信息,将防范财政风险的思维纳入审计工作当中。

(一)识别财政风险的构成要素

财政风险的识别就是指出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类风险有哪些具体内容,在识别的同时还应为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项目进行清查编目,以使其透明化。识别的内涵不仅包含指出风险,还包含界定风险的范围,明确哪些风险不应由政府财政承担,哪些风险可由各级政府分散承担。

审计机关近年进行了大量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的审计工作,所揭示的资金挪用和滥用等问题直接或间接地与财政风险有关,而审计署在五年规划中提出今后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这些审计揭露出的问题也有可能构成财政风险。但是并非所有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都应由财政来承担,或者说由中央财政最终来承担。审计机关可利用已掌握的有关信息,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和相关法律法规,指出这些问题是否构成了财政风险,是哪一级政府的风险,最终将有多大的可能性由中央政府承担全部风险。

(二)促进财政风险的信息披露,对部分风险要素进行动态报告

识别风险的下一步是充分披露风险。通过向社会公开财政信息和风险情况,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加强公众对财政风险的监督是降低财政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及时充分地披露财政风险的情况,才能避免政府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财政危机,以致无法在短期内采用任何财政调整措施来避免支付困难的情况。

在建立了政府会计制度的国家,政府财政报告中包含公开、透明的财政风险信息。完整的财政报告包含政府债务、或有债务、承诺三个会计指标,其中政府债务应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或有债务、承诺则列示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

我国目前没有建立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无法充分反映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在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前,审计机关可将通过审计调查等形式发现的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的事项向政府报告或向社会公布。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系统的风险信息披露,但只要审计机关努力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敏锐地注意到财政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审计机关是独立的财政监督部门,不受部门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在风险信息的披露方面更加客观。李金华审计长在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审计调查发现的县乡财政债务负担严重造成财政风险的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就很好地发挥了审计机关在防范财政风险中的作用。

(三)建立财政风险的预警机制

财政风险管理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还处在很不成熟的阶段,政府部门缺乏私营部门所掌握的经验和工具对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因此预警机制就成为防范财政风险的一种现实手段。分析各国情况,美国模式或者更确切地讲俄亥俄州模式是比较健全的。这个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由州审计局负责执行监控的。虽然俄亥俄州模式是针对地方财政的监控计划,但对中央财政的风险监控也有借鉴的意义。兰州审计局发现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指标包括债务违约时间、工资拖欠时间、要求额外转移支付情况、赤字规模和现金短缺等达到一定的界限,审计局便宣布其进入“预警名单”,根据不同情况州政府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

如果州审计局发现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则将其从“预警名单”中移至“危机名单”。同时,根据《地方财政紧急状态法》,只要有一个地方政府被宣布为财政危机,该州就应成立一个“财政计划与监督委员会”

的机构来监督和控制该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在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后的120天内,地方政府的首席执行官必须向委员会提交一份详细的财政改革计划,以及时采取可行的措施来应对和化解危机。

审计机关对财政风险的监控职能是以掌握系统充分的信息为前提的,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没有进行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考虑从基础数据人手,与信息披露结合,逐步建立起预警机制的指标体系,并促进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执行机构的设立。

三、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实现途径

审计机关在财政风险管理方面发挥作用并不需要审计机关全面改变工作内容,而是要结合工作实际,采取现实的途径,逐步建立对财政风险的管理制度。

(一)在财政审计一体化建设别关注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事项

审计机关尽管进行了许多与财政风险有关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是由各级审计机关或同级审计机关内的各职能部门分散进行的。防范财政风险是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行使的高层次监督,需要审计机关内部打破职能机构、地域的界限,实现工作统筹、信息共享。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审计机关首先可在财政一体化建设别关注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事项。

为了有效整合审计资源,审计署已经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提出年度计划安排,制定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安排审计力量,通报工作进展情况,汇总工作成果,协调对发现问题的处理原则。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比较全面地掌握了财政资金审计的总体情况,有可能及早发现财政风险存在的领域,而财政审计一体化与防范财政风险相结合也为财政审计提供了现实的工作导向,二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开发审计工作成果,向国务院及人大汇报有关情况

财政风险信息向社会披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政府采取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这个目的只有通过人大和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才能达到。目前审计机关向各级人大与政府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各类审计信息往往是单纯的问题汇报,没有指出某种现象可能对财政资金运行造成的风险,无法作为决策和执行的直接依据。这种审计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的现象不仅是审计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使政府失去了采用适当措施降低或化解财政风险的时机。

因此,审计机关首先应当设置专门人员或小型机构负责收集各职能部门、各级审计机关反映的与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并负责日常维护、更新。审计机关在年初安排工作时,要对审计信息成果的开发利用的总体要求中包含防范财政风险的内容,落实到项目计划和审计实施方案中。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有价值的线索,有针对性地予以查实,分门别类地进行反映。而项目结束后,要在综合分析归纳上下功夫,搞好项目审计成果的深度开发,实现审计机关对财政资金的高层次的监督,并在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后考虑进行风险的动态报告。

(三)积极研究与防范财政风险有关的预算管理制度

风险管理在公共财政中仍然处在初建阶段。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通过预算管理的手段来更有效地控制财政风险都给予了较广泛的重视。

通过预算制度来管理风险除了要进行风险的识别,就是要在相应的预算编制中包含风险预算,编制的难点是或有负债预算。目前,国际上有两种模式可以借鉴,一种模式是政府在其年度和每半年的财政报告中包括或有负债的报告,且包括或有负债报告在内的所有财政报告应全部提交给议会,并且在互联网上。对于其他无法量化的或有负债,政府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详细资料。而另一种则是对每一贷款项目根据净现值计算出预计政府长期成本,提供单独的拨款,即使资金只有到以后年份才可能支付,但作为支出列入预算,并每年进行调整弥补。

两种模式都运行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政府预算管理制度也非常成熟的国家,都可以作为我国通过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的目标模式,但以哪种方式为导向需要充分考虑。审计机关进行了多年的预算执行审计,对预算制度改革的进程及现实状况有一定了解,可向政府和人大提出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建议,在预算制度改革过程中考虑发挥其防范财政风险的职能。

四、财政风险管理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财政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财政资金的监督虽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开拓了审计机关工作的范围,但也对审计机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增强审计人员对责任的认知

防范财政风险的问题并不是审计机关的决策层在项目计划和项目完成后所考虑的,而是需要全部参与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加强对自身责任的认知,认识到防范财政风险是对财政资金监督的重要部分,甚至可能说是终极目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需要应用职业判断时,才能把被审计事项与财政风险的关联作为考虑的因素,也只有这样,项目完成后所进行的信息开发才有基础,有根据,最终才能形成对公众和政府有说服力的成果。

审计机关过去开展的国债审计局限于项目的财务收支和一小部分效益审计,对国债的发行规模、形式、发行后的管理与监控这些重要环节基本无力涉及。而在社保基金、银行资产负债真实性、国有大型企业等审计中也发现了一些与财政风险关联的问题,但这些问题过去基本上只由部分理论界的人士考虑。今后,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应适当调整审计目标,切实将防范财政风险的思路贯彻到每一个审计项目,并鼓励业务人员学习相关知识,关注财政风险。

(二)适当运用外部专家的意见

财政风险是在金融风险受到关注后才进入人们的视野的,并没有完全成熟可借鉴的经验,风险识别、披露、预警、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有待探索。而审计机关要完成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既具有经济学、财政学、审计学等多方面知识,又对现实财政运行情况有充分了解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从现有审计人员中培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通过聘请外部专家的方式解决。

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在私营部门较为成熟,即使是市场经济发达、财政制度健全严密的国家在这方面也使用了很多私营部门的经验。我国审计机关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或学术机构人员研究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与防范财政风险有关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建设,还不需要抽调审计一线人员,不影响审计机关计划的正常进行。

(三)注意协调与有关管理部门的关系

财政风险的管理涉及到多个政府职能机构,现行的审计体制并没有给审计机关以独立协调多个政府部门工作的地位,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工作达到防范财政风险的目的,完成监督财政资金运行的职责,就必须做好协调与有关部门关系的工作。只有与有关部门达成共识,才能取得财政风险有关的信息,从整体上把握财政风险的状况。需要其他政府职能机构提供的信息不仅是有关的数字,更重要的是资金运行的政策背景、相关制度、历史沿革,甚至是可能产生的国际影响。与一般的审计目标不同,达到防范财政风险这个目标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作出适当的披露和报告。不适当的披露和报告有可能加剧财政风险,这也是审计机关必须特别重视与有关部门合作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JamesL.Chan.GovernmentFiscalRisk:SourcesandDisclosures[z].waSHinGton,D.C.worldBank.2003.

[2]Davidm.walker.Long.termBudgetissuesmovingFromBalan-cingtheBudgettoBalancingFiscalRisk[eB/oL].Http://gao.gov/cgspeeehes/010206speech.pdf,2001—2—6.

[3]马骏。对地方财政风险的监控:相关的国际经验[eB/oL]./wbiep/deeentralization/C0urses/China%2006.12.00/Junma-cn.htm,2000-6-14.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6

审计署不应该在这个节骨眼上捅出这件事情而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如果奥运会运动员金牌受到影响,审计署也有责任。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经济责任人也可能会将审计与道德伦理混为一谈,给审计问题带上有损“学校利益”的大帽子,将审计问题变成道德伦理问题。此外,审计部门的工作还有一个严肃的反腐问题。由于目前缺少足够的渠道进言纳谏或是宣泄反腐情绪,不少部门开始将反腐倡廉的愿望寄托于审计工作者身上,例如审计部门处在这样一种谣言中“:该部门的领导人有问题,审计工作者是侦探”。如果还没有查出点什么,就有没完成任务之嫌。借用李树廷的一句话“:如果真有一个干部,他有重大经济问题你没有发现而组织部门提拔了这个干部,这是最大的审计风险”。这些言论无疑给了审计部门太多的压力。技术风险。审计的技术风险主要包括取证风险、失察风险和评价风险。审计的取证风险是技术风险中的首要风险。审计工作的调查环节非常重要,所做的审计结果评价也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但是如果取证不真实、不完整、不充分,都会使审计评价缺少有效的支持。在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处在信息的劣势地位,对一些隐含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准确或不全面,或是由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不足,对于要揭露的经济问题的实质没有完全加以反映,都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和真实,引发审计风险。

审计失察风险指被审计单位应付审计的能力和经验非常丰富,审计部门无论是在人力、时间上还是在信息把握上都处在难以控制的情势,往往会发现不了实际存在的问题,一些隐藏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能被遗漏,从而产生风险,它是技术风险中最难预知和防范的风险。审计评价是审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程序,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或单位可能会不同意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并要求做出调整。然而审计评价中提出的建议与审计评价的最终结果可能前后矛盾,例如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规则要求做出健全、部分健全或不健全三种审计评价结果,有的单位实际为不健全但被评价为健全,而在审计评价建议中又有“要求其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字样,很显然这个评价结果前后矛盾。公告风险。公告风险是因审计公告制度的不完善、制度实施经验不足所带来的审计公告制度风险。它主要包括保密性风险、独立性风险和理解性风险。《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时,不能违反保守国家秘密和保护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规定。因此高校审计部门在公布审计结果时,要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被审计单位或经济责任人涉及保密项目的审计项目该保密的要保密。保密风险就是审计部门对于应该保密的事项予以公布,对于必须公布的事项因对保密原则的误解而没有公布所承担的责任风险。而在实际中,审计相关各方可能对审计的保密原则有不同的理解。例如:2004年审计署公布的审计清单中披露出问题最严重的部门是国家电力局,但国家电力局相关负责人竟责怪审计署不应该向媒体披露此事。此外,公告风险中的独立性风险也广泛存在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所谓独立性风险是指审计部门在审计涉及影响整个高校利益的项目时往往会遭到行政部门或是其他相关部门的阻挠或干预,如果审计部门不能据实相告将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违反审计的职业道德标准,若是屈服于行政力量的干预必然会损害审计的独立性原则。例如,有的审计部门出具的审计报告虽然也有被审计单位的财务预算等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但是内容浮浅,问题说得不深不透,仅仅为支持后文的审计结论才列示的。还有一些审计部门被学校管理层牵着鼻子走,报喜不报忧,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

法律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扩大了审计结论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相应的,审计主体的法律责任加重,由此也扩大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风险。针对上述成因,控制法律风险首先要强化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从内部构筑法律风险防护措施。其次要规范审计程序,使审计人员意识到违反审计程序的风险,明确违反审计程序的法律责任,并将该法律责任落实到个人。除此以外,审计工作人员要理解并掌握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审计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要做到知法守法,严格按照法律规则办事,防范审计风险。社会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风险主要来源于公众的知情权,其次是审计报告追惩不力。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必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即从审计结果公告的程序入手,首先在审计公告之前公告通知,做好公告主题、措辞方面的准备,保证审计公告质量。其次是做到正式公告规范,将审计公告内容公之于众,将相关的审计机构和媒体负责人、审计公告成稿过程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予以告知,还要将涉及具有载体形式的审计公告及辅助阅读材料公开发放。最后是审计公告后的后续程序要善终,审计部门的发言人要与媒体、公众有效沟通交流。防范审计社会风险的另一个措施就是要落实审计结论,该处罚的必须处罚,该整改的要检查整改效果,让公众看到审计的威严。审计公告制度实施以后带来的社会风险主要是公众的知情权,审计组织拥有检查被审计单位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所查出的违法违纪问题行使处罚权。同时,审计组织对做出的审计结论和查处的案件,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客观公正,以便有效规避审计风险。道德伦理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审计的道德伦理风险来源有两个:一是公众对审计部门预期过高。审计质量、审计水平不仅因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受到影响,而且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公众因对这些问题认识不全面而对审计部门的能力和作为产生误解,从而使审计部门背上了道德包袱。二是审计程序受到行政力量干预,导致审计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两个风险来源的防范措施是:第一,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审计目的、审计责任、审计方法及审计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取得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第二,用程序性审计代替行政性审计。程序性审计的概念与行政性审计的概念相反,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与被审计单位是法律关系,只对法律负责,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不服,可以提出异议,审计部门要坚持这种关系,让审计程序透明化,避免被审计单位带来道德伦理风险。技术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审计的技术风险主要由于审计质量与审计公告制度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施行审计公告制度难免由于审计质量问题给审计带来麻烦,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审计公开,使审计变得透明,客观上增强了审计人员的责任感,能促使他们给出的审计结果要经得起历史检验,然而现实中由于审计人员执法程序不规范、取证不充分、审计处理不当等造成的审计质量不高问题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再者,审计人员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包括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等技术方法还不熟练,影响了审计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的技术风险可以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入手。影响审计风险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人,为应对日益繁杂的审计任务,审计部门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队伍。对于审计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水平,审计部门要加强培训,建立健全一套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并严格实施,并规范审计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程序,为审计的取证等技术活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人力基础。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所谓的提高审计的软件水平。硬件是指信息技术的应用。高校审计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等信息技术引入审计工作中,并对审计工作人员加以培训。公告风险的成因及控制。审计公告风险的成因包括:公告受保密制度的限制;公告内容不明确;公告概括性太强。由于我国的审计公告制度刚刚实行不久,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界定审计的公告内容,使审计人员无所适从,审计部门的操作难度很大,以此才形成审计风险。要防范审计的公告制度风险,就要建立健全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例如界定审计公告制度与保密法的边界,明确可以公开的内容,防止审计部门看行政部门脸色公布审计结果,让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也有法可依。

作者:杨玉新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审计处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7

[关键词]审计风险程序了解环境

审计师在审计时应当考虑的风险包括三种,即企业的经营风险,审计风险,特别风险。经营风险是对实现企业目标或执行企业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企业所具有的经营性质、所处行业、外部监管环境、企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等因素都对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经营风险最终都会造成财务后果,比如经营风险中竞争者开始延长产品保证期,这样会给企业带来增加预提保证费用的风险,还有如果原材料发生短缺,就会产生标准成本的损耗率上升,竞争者在市场技术上开始领先,这样就会造成投资需要增加计提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它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有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组成,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互为反向关系。特别风险是,在审计实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是否是舞弊风险、是否是近期经济环境、会计处理方法和其他方面的重大变化、是不是复杂的交易、是不是重大的关联方交易、是不是对重大事项存在不确定计量空间,是不是设计异常或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由此看到,特别风险与非常规重大交易和判断事项有关,即金额和性质异常并且不是经常发生的。

在审计实务中对各种风险的评价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始,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师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极其环境(不包括内部控制),这其中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性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其次要了解内部控制,这主要了解控制环境、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第三是对风险评估及其审计计划的讨论,主要是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经营风险、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错报的方式、特别是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第四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层次、认定层次(各类交易、帐户余额、列报、披露)。

为达到以上目的所要执行的具体审计程序有:

首先,询问。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询问的主要问题有新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新的税收法规的实施、以及经营目标或战略的变化、财务状况和最近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等,审计师还应当考虑询问内部审计师、采购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等其他人员,并考虑询问不同级别的员工以获取对识别重大错报风险的不同需要,即询问治理层、有助于审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环境;询问内部审计师有助于审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的情况,以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适当的行动;询问参与生成、处理或记录复杂或异常交易的员工,有助于审计师评估被审计单位选择和运用某项会计政策的适当性;询问内部法律顾问,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诉讼、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影响被审计单位的舞弊或涉嫌舞弊、产品保证和售后责任、与业务伙伴的安排、以及合同条款的含义;询问销售人员,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营销策略及其变化、销售趋势或与其客户的合同安排;询问营销或销售人员,有助于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等情况等情况。

其次,执行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审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审计师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发现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即特别风险,审计师还可以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进行预测。在实施分析程序时,审计师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或未预期到的关系,审计师应当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比较结果

第三,进行观察和检查。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以提供有关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审计师应当实施下列观察程序,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观察被审计单位人员正从事的生产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等;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章程,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股东大会、董事会议、高级管理层会议的会议记录,各业务流程操作指引和内部控制手册,各种会计资料、内部凭证和单据;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如阅读被审计单位年度和中期财务报告、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资料、经营计划和战略、对重要经营环节和外部因素的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报告,以及其他特殊目的的报告(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穿行测试),这是审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及其内部控制时经常使用的程序。通过追踪某笔交易在业务流程中如何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以及相关内部控制如何执行,审计师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交易和内部控制是否与之前通过其他程序所获的了解一致,并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基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考虑,风险评估程序应当贯穿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并运用大量的专业判断识别、计量风险因素,为防止主观和片面的判断影响审计结果,要进行讨论和研究,形成对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报告、总结上年的工作情况、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变化情况、财报的易错领域、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领域、可能发生的重大舞弊和重大错报风险、重要性水平的设定、最后制订总体审计策略。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8

一、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它通过揭示和向社会公众反映受托责任者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履行职责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重约束机制的合力作用,促进受托责任者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完善国家法律制度。目前,为在国家民主与法制化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机关都普遍实施了审计公告制度。

法国审计法院属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行政、立法部门之外,内部设有司法部门,拥有有限的司法权。审计法院除向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外,通过向新闻界审计结果和国家审计公告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以取得社会的再监督。美国审计总署属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除定期向国会如实提交审计报告外,绝大多数审计结果同时向新闻舆论和社会各界披露,审计结果的公告率高达97%。在审计公告制度的设计上还赋予了公众查阅审计报告的权利;且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众会,专题报告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听众会完全公开,任何人均可参加。同时,国会还可以根据审计结果做出修改该单位下年度拨款的决定,直至其改正存在问题为止。日本会计检察院是独立型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会计检察院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抄报内阁和首相,并通过新闻机构公开发表(保密的除外),甚至可以将审计报告改写成通俗读物广为散发。各国审计制度各异,但却采取了大致相同的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已成为各国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有较长的历史,但审计公告的制度化建设仍需随着国家法制化的进程而不断加强和完善。古代,由具有审计功能的部门查出官员贪赃枉法,然后做出处罚决定,在被处罚时通过张榜公布让百姓们了解事实真相,具备了审计公告的雏形。苏区时期,中央审计委员会借助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审计报告,披露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以及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审查结果。不仅指出了临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除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外,还利用新闻媒体审计公告和对外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公告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

审计公告制度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工作效能、依法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促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建立多重约束机制,约束受托责任人的行为;促进严格执法,完善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促进我国民主与法制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审计公告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是有效发挥公告作用的前提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事项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审计公告作为制度已在我国逐步确立起来,但建立内容完整、程序科学、方法有效的审计公告制度,是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真正发挥效用的前提。

首先,围绕审计工作目标确定审计公告内容,实现审计公告的充分性。《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因此,一方面,审计公告中应反映受托经济责任者是否依法经营和管理国家资产,是否在工作结果中真实地反映了国有资产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受托经济责任者在履行职责中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效能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既要全面公告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又要揭示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是我国现实形势下审计工作的特定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审计公告的内容也应将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实结果公之于众。审计公告的内容不仅要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和审计调查项目的总体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同时应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审计公告内容的充分性决定着公众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其内容的准确和公正决定着审计公告的影响。因此,要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前提,确保审计公告内容的充分性。

其次,审计公告程序的科学完整性是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公告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审计项目的公告要有计划: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项目的同时,项目公告也应列入计划。项目实施阶段要为公告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审计工作的各项规范和准则为标准,建立审计工作责任质量控制约束机制,确保对外公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可靠。建立公告前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沟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审计结论依据充分。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既要严格把关又要符合现行审计体制的需要:实行层层审批、把关,有利于防范风险。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决定了各级审计机关应经本级政府审批后才能对外公告审计事项。

第三,审计公告形式是实现审计公告目标的渠道,决定着审计公告的影响力。审计公告向官方上报,向被审计项目涉及的有关部门上报,可实现局部知晓;审计公告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则可以达到全民知晓。不同的公开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影响,透明度不同,影响力不同。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群众关心的涉及自身经济利益问题,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应在有关的媒体上公告。对关系党和国家重大事项的审计结果应专题或通过重要会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上报。由于审计公告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因此,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事项结果应是审计公告采取的主要形式,这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会将在公众普遍参与下,更有效地实现审计公告的目的。

三、认清形势,为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实施现状

2003年以来,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788户企业税收征管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等10个审计公告。审计公告和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所做的工作报告的广泛公布,曾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审计风暴”。然而,“审计风暴”过后,对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实施,则应进行深入地思考。

1.审计公告范围过小。从数量上看:近三年,我国仅就少量的审计项目结果进行了公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不到全部审计项目的10%,目前社会各界关注审计工作,关注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但审计公告的范围远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从内容上看:审计公告的问题缺乏具体性,没有全面反映查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尚缺乏政府预决算审计结果公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虽然近一、二年来

,基层各级政府对外公布了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结果,但内容不够翔实。中央财政预算执行透明度不强,审计公告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公告内容缺乏,取之于民的资财是否合理、有效地用之于民,无法使公众知晓。

2.防范审计公告风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审计公告的风险包括审计环境风险和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自身风险。一是因我国现行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尚带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独立性不强形成了审计体制风险;二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规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情况,造成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法律依据,从而形成了审计依据风险。三是由于审计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和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审计人员因专业判断能力问题很可能出现判断错误,造成审计判断风险。四是审计工作不规范与审计权力实施不当造成的审计规范性风险。伴随着审计公告制度的广泛实施,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将面临国家法律、审计项目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检验,而我国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仍显得较为脆弱。

3.审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制约性较强。我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权和知情权;《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等等。这些已为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有效实施仍存在诸多禁锢。首先,国家审计的行政型模式使得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水平相对较低,在审计结果公告上,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主导,也使得国家审计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其次,审计结果公告前,通常需经政府批准同意,而政府可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公告,有时甚至出于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还有可能出于个人的需要,致使某些审计结果以及审前调查资料很难及时向社会各界公布。最后,政府行为不透明、暗箱操作的习惯以及权力本位主义作祟,也促使审计公告很难满足社会舆论监督的要求。

4.缺少审计特别报告制度。社会举报的问题、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省部级以及省部级以下各级干部的离任、社会所关注的垄断行业经营以及重要国企的经营绩效等特定问题,深刻影响着某一行业和社会环境。这些重要对象的审计具有不定期性、专属性特征,审计工作必然要引起有关单位、个人以及社会的密切关注,审计工作需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按时提交详尽的审计报告,并把审计报告及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告,以便有关各方能够了解,这种报告制度属于特别报告。虽然我国有些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上述特点,但是还没有完全对外公告,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审计特别报告制度。

(二)为审计公告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1.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法律体系

对现有的有关审计体制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彻底落实审计独立性,保证审计公告充分体现独立形式审计监督权;其次,删除《审计法》中有关审计公告的模糊性词语,明确审计公告的法定性,使审计公告成为法定程序,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再次,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审计公告法律法规,如审计公告法、审计公告实施细则等。

2.建立审计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随着审计制度的广泛实施,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发挥审计公告的效能,提升审计公告的社会影响力,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公众评议和建议的反映渠道,设置专门媒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另一方面,要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防范审计公告风险。李金华审计长说: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刅剑”,在把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公之于众的同时,也把自身的审计工作情况公开,在被审单位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审计行政权利的行使也受到监督。为防范审计公告风险,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防范审计公告风险的必要措施。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朱登云,2004,“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研究”[J],《审计研究》第2期

[2]张立民、陈小林,2004,“审计法治及其构架”[J],《审计研究》第2期

[3]陆东辉,2003,“浅论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J],《上海会计》第8期

[4]钟庆椿,2004,“苏区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审计与理财》第5期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法

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目的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和审计结果的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定义为: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涵义是指内部组织和内部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而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督导、自我控制和外部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是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有效评价企业风险管理、提高内部审计水平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效益和效果的需要。重视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导向性。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自我控制层面为切入点,突出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从内部审计实务的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二、目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成反比,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反之亦然。近年来许多单位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审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审计项目质量客观上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和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计划缺乏科学性

审计计划是审计机构为履行审计职责而对计划期内的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做出的统一安排,是审计机构依法开展审计工作最直接的依据。科学合理地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增强审计效率和效果。目前的审计计划的制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缺乏对对审计项目进行科学、充分的风险评估,凭主观臆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一些涉及重点、难点领域的审计项目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二是审计计划编制时将审计工作目标与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互衔接不够,当单位总体目标发生变化时,审计目标无法根据单位总体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考虑不充分,部门之间配合协调不够,审计资源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导致部分审计计划项目不能适时开展,使得审计计划的严肃性大打折扣。

(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不周密

审计方案是指审计组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审计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工作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联系审计计划和审计实施的桥梁。但是目前部分审计项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缺少审计项目的审前调查,造成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不能够保证所有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都能够被实施和使用;二是对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的评估、审计的重点和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估计不足,造成遗漏,增加了遗忘重要审计步骤的风险,导致未能解释实际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三是审计方案反映的要素不全面,一些基本的内容如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预算、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都没有在方案中体现,甚至存在有些项目连审计方案都没有编写的情况,既影响审计效率效果,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工作底稿不完整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形成审计报告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隐含着审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记录不充分,只有发现问题事实没有审计结论,审计查出问题的摘要以及依据等事项不全,给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造成困难;二是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没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没有交叉注明索引编号,层次较乱;三是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或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使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的结论。

(四)审计报告的效果较弱

审计报告是反映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的载体,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审计报告上,审计报告主要是为管理层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为经营管理部门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应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真相,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报告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审计报告以协调关系为出发点,以肯定工作成绩为基调,问题定性模棱两可,报告重点不突出,未能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二是审计报告中对于反映的问题定性定量不准确,引用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等。三是审计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缺少建设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性较弱。四是审计报告格式不统一,文字表述上含糊不清,逻辑性不强。这些问题最终都会影响审计报告的使用效果。

(五)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索,内部审计的检查方法和审计手段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内部审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审计的涵盖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会计领域,而是需要审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这就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许多内部人员的专业结构仍然以财会为主,经营管理、工程、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员较少,这种仅具有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面对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始的手工审计方法已显现出苍白无力和较为滞后的状态,仍有部分审计人员不懂得在计算机环境下财务数据的检查以及财务数据的获取技术等问题,面对被审计单位的海量数据,无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进行分析、筛选、查找审计疑点,势必对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三、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审计计划编制的科学性管理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要做到全面审计,重点突出,体现内部审计机构本年度业务的主要审计工作目标,并和单位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性。计划编制初,应对本单位相关业务进行风险评估、量化分析,确定高风险业务,使得一些高风险、重点项目不会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以减少计划制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审计人员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最终编制完成的年度审计计划应由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如遇重大审计项目调整,应由审计机构提出申请,报经主管领导同意,以维护审计计划的严肃性。

(二)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编制程序

在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审计方案的编制程序。同时结合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适时开展审前调查工作,确保审计工作有的放矢,高效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组长通过审计方案,可以全面把握审计工作的整体部署,使其在整个现场审计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建立审计业务规范体系,制定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在审计方案中需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审计范围,编制详细、具体的审计步骤,落实审计人员的分工和审计责任,下达准确的指令,防止审计操作与审计实施方案脱节,真正发挥审计方案指导、规范和控制审计过程的作用,从而降低未能揭示存在重大问题的可能性,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三)规范与完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和形式

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最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是审计项目实施现场审计过程控制的直接载体,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得出的结论和与审计目标有关的重要事项,为编制审计报告提供充分支持。要加大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现场审核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证据不充分,审计记录不完整,审计结论不恰当等问题,这就需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审计复核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实行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具体规范,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反映的相关要素,切实解决审计工作底稿未经复核或复核流于形式的问题。以保证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四)强化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审计报告必须以审计工作底稿为基础,以审计证据为依据,所披露的问题应当体现重要性原则,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和追求面面俱到,如实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定性准确,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并将其列示于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在防范审计风险的情况下,从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方面提出审计评价意见和建议。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应当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审计报告的形式要符合统一规定,文字表述简明扼要。严把审计报告的复核关,通过审计组长、审计机构负责人的层层审核,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充分体现审计报告的效果性。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技术手段

审计人员是审计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的有力执行者。因此审计机构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及专业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鼓励审计人员一专多能,成为具备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具备较强的综合业务工作能力。目前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审计实务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审计人员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还需积极探索,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手段,并将其作为提升审计质量的有力保障。

四、不断创新和探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这需要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共同不懈的努力,需要决策者和最高管理层给予不断的关注和支持,需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与充分理解,更需要对审计质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促进内部审计事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陆兰丹,2004:当前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开题报告篇10

一、目的:公司审计委员会存在的理由

所有公司,不论其规模大小,保持强有力、有效的审计委员会都是有益的。因此,董事会与公司高层管理者,必须致力于建立与保持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

全美董事协会(naCD)蓝筹委员会认为,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督促提供有效的财务报告,并控制、识别与管理许多因素对公司财务状况带来的风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涉及竞争、环境、财务、法律、运营、监管、战略与技术等方面。审计委员会本身无法监管所有这些风险,应该由各方(包括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共同合作。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的一个机构,主要使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与内、外部审计员关注有效的财务报告与风险管理(关键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可以分为监控财务报告、风险管理(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审计职能(内部与外部审计)三个方面,三者关系见下图。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审计职能关系

(一)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包括:(1)内部报告(管理报告,包括向审计委员会提交的报告);(2)外部报告(年度财务报表,中期报表,与其他向外部成员披露的财务信息,包括非财务监管报告)。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主要是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其基础是控制体系。这样一个体系有助于组织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目标:提高报告的可信度,保证资产安全,遵守法律与法规,运营的有效性与效率。控制体系包括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高标准”———董事与官员遵守法律与道德承诺);(2)全面风险评估;(3)控制实施;(4)信息与沟通;(5)监控。

(三)审计职能

审计职能包括: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监管审计与其他审计。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通过评估、协调与审查确保审计职能的有效完成。

为了监督财务报告、风险管理(含控制)与审计职能,审计委员会应有一份章程,并定期根据该章程审查委员会的绩效。章程既可以是简单的目标陈述,通常出现于公司的年度报告中,也可以详细描述委员会的职责。关键是章程的效用,而不是其长度。

当股东提出要求时,应该能够获得这份章程。这份章程还应该定期接受全体董事会审查。应该在年度报告或委托说明书中简要介绍或详细描述这份章程。

二、组成:审计委员会需要独立、合格的领导与成员

甄选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应该从那些具备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的人中挑选。

(一)审计委员会成员的资格条件

审计委员会成员不仅需要具备董事的所有基本特质:正直负责、依据事实的判断力、成熟的自信与高绩效标准,而且必须符合两个关键资格条件:保持独立和具备财务知识。

1.成员的独立性

独立性有助于董事更客观地观察事物,提出问题,使公司受益。

一个董事如果具备以下条件,可以视为是公司的独立董事:(1)在过去五年内不是公司或该公司的任何附属机构雇员;(2)不是公司管理层近亲;(3)不向公司提供重要服务或产品;(4)不受雇于向公司提供主要服务的公司;(5)除了董事费,没有从公司获得高额薪酬。

如果审计委员会要求更严格,董事会可以提出例外条件,并对此加以说明。

为确保独立性目标,董事会应考虑各成员的个体活动能力与客观判断能力。很多时候成员能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构进行的独立性考察,但针对具体问题却很难真正做到独立。另外,应考虑股东对董事独立性的看法。当股东与管理者的意见不一致并采取对公司财务结果不利行动时,尤为必要。

2.应具备财务知识

审计委员会提供优质服务不一定需要所有成员具有会计或财务专业经验,但应具备一定财务知识,至少能阅读财务报表。

各成员应了解财务报告、风险管理(识别与控制关键风险)与审计职能等审计委员会的关键职责。针对所监管行业,如能源、金融服务或卫生保健等,各成员还需了解相关行业监管知识。为强化这些知识,各成员应在公司内、外接受培训。

3.审计委员会的集体技能

作为一个群体,审计委员会应该知道企业风险、经营、财务报告与控制,具备公司法与风险管理知识,以及企业领导经验。至少有1名成员在公司战略计划方面具有很高风险问题处理能力。如公司需要进行多次兼并、全球扩张或在科技方面进行新投资,审计委员会的某些成员应该具有相应领域的经验。委员会的集体技能应根据组织的规模、所处环境与所在行业确定。

(二)主席的资格条件

审计委员会主席的独立性、能力、贡献与领导能力是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主席是审计委员会与财务监督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员,应是一个主动的领导者,了解委员会的角色,领导与管理者、审计员及董事会之间的建设性对话。应该具备深厚的财务知识,并且有时间起草并管理委员会的议事日程。最好是受到高度尊敬,具有丰富经验的董事,具有理智的好奇、怀疑的眼光、坚韧与勇气等特质。

(三)提名审计委员会成员与主席

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如没有,该委员会则为全体董事会)与首席执行官∕主席、首席财务官、审计委员会主席一道推荐审计委员会成员。如果他们招募整个董事会,提名审计委员会成员时应该牢记董事会需要具有上述集体资格条件的有效的审计委员会。招募董事时,提名委员会应该积极寻找那些最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候选人。候选人来自负责财务的高级经理,会计专业人员,与其他具有财务专长的人员。这些人既可以是退休者也可以是在职者。

审计委员会成员、董事会或提名委员会通常应该选出审计委员会主席,并指明其继任者。该继任者在需要时能够随时上任。

(四)审计委员会的规模

审计委员会通常至少有3个成员,不超过6人。如果面临现有成员无法应对的特殊问题,审计委员会可以从董事会或其他地方(例如公司人事处)找到合适的临时性人选。由3人或更多人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具备多种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促进委员会的讨论与调查。许多小的上市公司只有两个外部董事,无法组建一个3人审计委员会,除非再聘用一个外部董事。

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变化应该始于自我评估过程,而不是自动轮换或规定任职期限。因此,审计委员会应该定期评估委员会各成员与主席以及委员会整体的绩效。

三、过程:使审计委员会更有效

为了履行监督职责,董事需要提出深入的问题并确信获得可信与彻底的回答。为达到这一目标,他们需要一个可操作的监督程序。程序的科学有助于结果的正确。该过程的关键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会议与关系。审计委员会在开始时就应该考虑这些有助于履行其职责的要素。

(一)确保资源充足

审计委员会需要正确的信息,恰当的时间,接触专家与审计员的机会,以及接受继续教育。审计委员会无效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或多种上述重要资源。应该由审计委员会判断其资源是否充足。

1.获取关键信息

审计委员会需要在恰当时间获得正确信息,主动界定什么是及时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即能够对重要绩效指标与监督的关键风险迅速做出反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

2.创造接触审计员的机会

在委员会会议之外与审计员建立信任关系和直接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关系应该是舒适的,受管理方支持,并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主席与内、外部审计领导的非正式定期会议通常是有帮助的。

3.继续教育

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接受与他们的基本职责相关的初始与继续教育———根据需要随时更新控制与审计职能方面的知识及财务报告的基础教育。就行业、企业演变、财务风险,以及监管等问题与管理层定期对话是必不可少的。

内、外部审计员通过以下方式保证审计委员会获得并保持基础的“财务知识”:例行向审计委员会提出新的或刚出现的财务报告问题,安排与委员会工作相关的教育论坛。委员会成员也应该由公司出资参加外部研讨会与论坛。

(二)会议

1.会议议事日程与会议记录

审计委员会主席与管理者协商、起草委员会的议事日程。该日程应该恰当反映对每个重要商业单元的风险的定期审查。

审计委员会应该每年考虑所有循环性任务与来年需要解决的预期风险,列出一份针对常规问题的计划表,包括对委员会、财务管理、内外部审计员的评估。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年度报告与季度报告。

每次会议结束时,委员会都应提出下次会议议程应该增加的项目。委员会成员必要时有义务与主席接触,提议增加会议项目。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秘书应该将会议记录送交主席批准。并在下次开会之前送达董事会所有成员。

2.开会频率与会议长度

审计委员会为了有效履行职责,应经常开会,时间不受限制。

持续半天的季度会议即可保证充分讨论所有相关问题。审计委员会主席应该在开会之前将相关资料分发给各位成员,以保证会前充足准备与最大限度地利用会议时间。

3.会议费用

审计委员会的会议通常频繁、冗长,在没有自动提供会议费用的公司,向审计委员会成员提供额外薪酬是必要的。这一薪酬应该体现成员的额外开会要求与其他时间投入,包括会议准备。

4.主席角色

除起草与管理议事日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该主持会议,向董事会汇报,给委员会成员分配恰当的任务。审计委员会每次开会结束后,主席都要向董事会汇报会议讨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建议,如可能,还应以书面形式事先分发给董事充分讨论。主席至少每年一次,作关于审计委员会对公司风险形势的整体评估。如果需要,两次会议之间,主席应该保持与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总顾问及内外部审计员的常规接触;主席应该努力建立亲密关系,从而保证频繁、坦诚的沟通。

5.列席人员

审计委员会应该根据议事日程,考虑邀请其他利益团体参加会议。审计委员会应该在没有管理者参与的情形下,定期单独与内外部审计员、财务管理者、公司主要经营部门的负责人及公司总顾问会面。这有助于评估获得的信息,考虑恰当的行动。

(三)建立信任关系

审计委员会应该与管理者、内外部审计员和顾问、董事会其他委员会建立负责、可操作的信任关系。

1.与管理者的关系

管理者对审计委员会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首席执行官与高级经理不完全支持审计委员会的目的、组成与过程,审计委员会将不能成功履行其职责。因此,董事会应该考虑将首席执行官与审计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作为评价首席执行官绩效的一项指标。

2.与内部审计员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治理过程的关键资源,应该获得审计委员会章程的支持。审计委员会对于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审计委员会应该建立并保持与首席审计官之间的公开沟通。首席审计官应该在没有管理者或其他人在场的条件下,定期单独与审计委员会会面。

3.与外部审计员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应该协调与外部审计员之间的总体关系。外部审计员应该将审计委员会视作主要客户;同样,内部审计员应该与审计委员会及其主席保持公开沟通。外部审计员应该在没有管理者或内部审计员在场的条件下,定期单独与审计委员会会面。

4.与董事会其他委员会的关系

审计委员会的工作除了关注财务报告及相关领域,还应该与其他委员会就基本治理与经营需要进行合作。例如,审计委员会应与薪酬委员会合作,确保激励工资与职责和绩效之间恰当挂钩,考虑激励工资对公司财务会计选择的影响。审计委员会主席出席其他委员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工作相关的会议或与这些委员会举行联合会议是适当的。

(四)职责

与其他董事一样,审计委员会成员有关心的义务。主要在以下三个监督方面有不同的职责:控制、报告与审计。这三个方面都涉及监督财务报告与经营和财务风险。各审计委员会应该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履行以下职责。

1.监控报告

审计委员会有监控报告职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有赖管理者的介入。因此,审计委员会应该从管理者那里获得书面陈述,包括公司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是否遵守通行会计准则的公司财务报表。这种书面陈述不会降低审计委员会工作的重要性。审计委员会也应寻求外部审计员关于公司使用的会计方法及其改革可接受性与恰当性的意见。

2.监控风险管理

审计委员会监督控制时,应该:

(1)保证评估公司面临的风险。公司应该有内部控制体制,有助于管理者识别与管理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为支持管理者识别与减少风险的工作,审计委员会在内部审计员的帮助下应该对公司主要业务和财务风险进行逻辑性与计划性审查。“主要业务和财务风险”涉及每个重要经营单元、主要人事职能与财务控制。

(2)评估公司的控制目标以及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审计委员会应该把重点放在“实质性的”控制弱点上。

(3)源自内外部审计员、管理者的风险评估,重点放在属于审计委员会监督范围内的风险上。

(4)从内外部审计员、管理者那里了解公司面临的关键控制问题,并监督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的进展。管理者、内外部审计员关于风险环境以及风险管理体制变革的评估应定期提供给审计委员会,便于审计委员会了解任何特定威胁的风险程度变化。

审计委员会应该鼓励“高标准”,强调遵守伦理道德、法律规定及有效财务报告和控制的基本价值观。

3.监控审计职能

审计职能包括由内部审计员、外部审计员与监管者等实施的几种不同审计活动。

内部审计主要包括:审查、批准内部审计章程;审查关于内部审计职位的雇佣决定;告知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告知内部审计员的薪酬;评价内部审计职能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人员与预算的充足性,以及内部审计活动的范围和结果;审查外购内部审计的建议,将该建议送交董事会投票。

外部审计主要包括:及时与外部审计员讨论财务报告或财务绩效;对甄选、保留与解雇外部审计员提出建议;评价外部审计职能的客观性,考虑外部审计员提供其他服务的程度与潜在影响,与外部审计员讨论审计员的独立性;审查外部审计活动的范围与后果;寻求外部审计员承认董事会,而不是管理者是其客户;与管理者联合决定审计费。

监控审计主要包括:获得、评估重要监控审计结果;与检查者会面,保证完全理解所发现的情况;审查管理者对监控审计与后续审计的反应。

四、实施: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与最优实践的保持

审计委员会的卓越表现是一种宝贵、可更新的资源。新公司总是需要建立新的审计委员会,而建立审计委员会总会面临改革、改造与改善的需要。

(一)行动步骤

当审计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全体董事会与高级经理都完全认可并支持审计委员会角色的重要性时,就具备了变革的时机。

审计委员会需要在以下方面投入必需的时间:

1.审计委员会的目的———为什么需要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价值是什么?向谁提供价值?为什么?审计委员会的职责是什么?董事会成员与其他人对审计委员会的预期是什么?

建议行动:与所有成员召开成立大会,详细审查审计委员会的章程与具体的董事会预期。会议应该包括审计委员会对规划活动的设想。审计委员会应该与董事会主席和审计委员会主席一起,界定具体职责和相关的审计委员会绩效预期。

2.审计委员会的组成———审计委员会有合适的成员吗?如何使审计委员会达到公司预期的水平?

建议行动:起草并使用独立性定义。与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一起,保证向审计委员会输送最优秀的人才。

3.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审计委员会主席如何最有效的履行其职责?审计委员会如何利用审计员、管理者与其他人?审计委员会应该怎样?

建议行动:审计委员会成员应该熟悉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利用一次或更多次会议讨论审计委员会的最优实践。审计委员会应该鼓励对成员进行持续教育。

另外还得考虑审计委员会的自我评估、时间管理、议事日程规划、报告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