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56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生活情境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真实表现。学生有了自主探究意识,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有目标的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看教师设置的问题是否科学,学生对设置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在学习中设置问题的关键是要创设真实情境,即设置的问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关问题的直接经验,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时间》一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请学生拿来钟表,让学生找出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时针转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这样,学生在老师的一个个问题的追问下,或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我在上这节课时做了这样的尝试。对于时间,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课前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时间的资料。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关于时间你们课前收集哪些资料?学会了哪些知识?快和小朋友交流交流。这时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和小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在整个探讨过程中,孩子们既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还知道了很多时间的课外知识。如时针和分针的关系,二十四时计时法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2

一、激起兴趣,提出质疑,学会探究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探究性与他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小学生对学习是具有一种探究欲望的,其探究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这种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我们教师的长期课堂教学培养分不开的,是与教师有意识的“创造探究的气氛”以及“合作式的探究学习运用”息息相关。

课堂提问,它是一种双向的交流活动。有时候小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经过认真思索得到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对这些问题启发引导,就是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肯定与鼓励。因此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且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大胆质疑,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探究性习惯的养成,从而促进小学数学学会自主探究。

二、依托教材,展开探究活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该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是值得学生去挖掘探究的;二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也有能力去探究。由此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一种催化剂。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小学生喜欢活动,活动是联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认识事物的源泉。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探究活动。

三、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增加探索机会

组织学生讨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方法。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现开放式的状态,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并能够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从而可以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教材的重难点可以通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攻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教师要给学生有创设畅所欲言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四、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

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的过程中孕育出一种问题意识。如果我们在探索过程中只把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抽取出来做深化训练,实质上仍是知识的一种灌输。因此我们在这过程中应让学生面对问题训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性探索,在经历和体验中理解探索性学习。

比如教学“年、月、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观察自己手中的年历卡片,找寻平年和闰年的区别,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2.设置疑问,老师是在1986年出生的,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激起学生找寻平年、闰年的排列规律。3.根据学生手中的不同年历卡片开始找寻排列规律。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发现规律,每四年中有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以及计算方法。5.并补充课本有关闰年平年的小知识。在这个探索活动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平年和闰年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师勿干扰学生的探索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自己必须要帮助学生,但殊不知,对于学生发展而言这样的帮助更是束缚,更是枷锁。一旦学生面对新问题时只会说“老师这内容还没教过呢,我不会解决!”而不会说“我试试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从而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去大胆地创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3

一、探究性学习的定义与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性、合作讨论的自主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完成学生任务。由此可见,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教师扮演着指引者的角色。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自身勇于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

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蕴含到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活动。将教学情境与需要探究的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产生感情共鸣。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活动,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探究方向发展,有利于开展进一步的探究活动。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明确情境问题的指向性,赋予教学情境实效性,发挥教学情境带来的探究价值。

2.选择适宜的探究性数学内容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4

教学片段

一、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信息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哪些领域运用了数字信息,运用数字信息有哪些优点?

生:我爸的车牌号是苏GC22**,这说明车是江苏赣榆的,上网后还能查到我爸的其他资料。

生:可以知道你爸爸的电话号码吗?

生:应该可以吧,我家的电话是0518—869031**。

师:你们知道这个电话号码所蕴含的信息吗?

师:生活中大量的数字都代表一定的信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二、探究新知

1.师:出示一组数字110、112、114、117、119、120、121、122、12315,你们知道这些号码的意义吗?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2.看一看

师:出示信封,左上角和右下角各有一组数字,叫什么?有什么用?

生:叫邮编,用来寄信的。

师:我们这里的邮政编码是222100,这么一组数字怎么寄信,它们说明了什么?小组讨论,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交流汇报。

师:写信给南京的笔友该怎么样填写信封?他的邮编是210036。

3.比一比

师:在小组交流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师: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不同的身份证号码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包含的信息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讨论后汇报交流,集体评价。

师:你还知道哪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例子吗?用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呢?我以上述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

这节课的引入是比较直白的,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得到老师肯定的时候,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得到满足,这也利于新课的开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即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答案才对,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教师便引导学生探究,用事实或推理证明哪种是正确的解题方法。

二、自主选择,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是人性化的。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三、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

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所在,然后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5

【关键词】探究性小学数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9-01

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体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阶段、“选择内容、制订方案”阶段、“动手实践、开展活动”阶段、“合作交流、总结反思”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不仅仅是掌握和熟悉概念、公式或者规则的过程,而应是充满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好奇和探究是大部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更是孩子们的天性。

一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另外,要激发小学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将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选择内容,制订方案

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联系。由此可得出结论数学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构建。小学数学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然而,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程仍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则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处处地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会因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要对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基本教学要素加以冷静和细致的分析,进而选择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内容来探究。如此的话,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可以进行以下情境设计: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请思考一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开展活动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方式都是通过精练文字、图形和表格等“书面材料”而得到的,并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这当然也就缺少了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操作和体会,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宗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各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在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个体独立探究很重要,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分析,找出所学知识的规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相互帮助,在学习上达到互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个体的表现力和交往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基本的运算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主要侧重于数学定理和公式的灌输,辅以习题强化训练,这虽然培养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但是并没有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主动思考和运用,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的探究式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作为主要的引导方式,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集中学生的精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问题的设定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可以引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知识迁移,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童话故事,等等.但是问题的设定不能太简单,导致学生失去了思考的兴趣;也不能太难,否则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形式在力求新颖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这样才能使探究性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向学生展示两个停车场的平面图(如图1和图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平面图分别是什么图形,并尝试计算图1、图2图形的面积.图1为我们已经学习掌握的长方形,同学们很容易就能计算出面积,图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还没有学习,教者可以发放图形硬纸片与小刀,让“师友”合作小组尝试探讨.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者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停车场图形,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与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友”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再组合成规则的长方形,看一看、比一比就能发现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图2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图2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实现由旧知到新知的知识迁移,在同学们动手操作、主体探究、共同研讨交流中建构新知,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算理.

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价值观.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来引导并带动学生的思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还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精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应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此外,学生是探究式教学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构建者和探究者,教师只是情境的创设者和关键性问题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或故事情境,还原“数学生活”原型,在“数学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预设一个花果山的场景,齐天大圣在考众孙猴.花果山上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类果实,孙悟空让徒弟们说出每一种果实的个数,然后又追问每种果子是果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教者在不经意间将同学们带到了喜闻乐见的《西游记》中,与神通无比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起做数学、玩数学,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调动,个个情绪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知.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教者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新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价值,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

例如,在学习了“税款、保险费”等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小红家购买了家庭财产保险,保险金额是1000元,保险费率是每年0.3%,一次电路故障烧坏了2500元的电视机,保险公司赔偿了2000元,那么小红家实际损失了多少元?这些实际生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够使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运用自主探究获取的新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帮助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合作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的思想缘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问题教学法。目前一般认为,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索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实施探究性学习有以下策略:

一、创设情景,唤起探究需求

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还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精神中有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需要能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迫切想去亲身探究,从而带着问题步步展开。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态度、科学方法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借助材料,展开探究

教师为学生提供材料进行探究研究。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张有各种色块组成的色卡等;学生自己搜集材料展开研究。如《统计图表的实际应用》,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以后,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己搜集信息,找一组自己感兴趣的事进行调查,整理资料,绘制一张统计图或统计表,并根据图表作一些分析,时间为一星期。在汇报交流课上,学生画出的统计图、统计表非常有特色,有创意,资料来源各不相同:有的上网调查亚洲各国人口数,有的在居民楼里挨家挨户了解用水量,有的看食品包装盒上的营养成分组成介绍,有的通过父母或亲戚关系了解某公司的产值、产量等。通过这样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点拨方法,引导深究

组织合适的探究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问题意愿,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的能力。如植树问题中“在长150米的马路一侧植树,每隔30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在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猜一猜,可以种几棵?并说明理由。对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合理,组织学生提出验证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经验,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得到不同的结论。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合作,交流,把既定的、枯燥的结论学习转变成了对整个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在猜想中促进探究的形成。

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让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活动体验式探究的一大特点。研究的过程,是各种思维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良好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逐步养成的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正是一次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过程,他们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这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更是在从事探究活动中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和“隐性的实践知识”。这种知识不是被老师“教”会的,而是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悟”出来的,因此是十分深刻而具有生命活力的。

四、反思明理,强化探究成果

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找出自己研究结果中不完整或欠缺之处,对得出的正确结论进一步的理解,加深印象,这样既培养了读书的习惯,又起到了以读促思的作用。再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教师进行简要的归纳,概括讨论的要点,明确探究方法,理清知识脉络。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和自己的反省、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主动地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中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同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分析,提供寻求对策的思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究精神和数学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五、实践应用,体验成功乐趣

在探索的基础上,根据得到的结果进行实践应用,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价值所在。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熟练、更透彻,从而在感受研究的成功体验的同时,也感受自身价值的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任务是自主地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搜集整理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分析、探讨、论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给学生的探究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习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生动活泼、更主动、更富有个性,这是我们数学教育所追求的境界。我们在教育中,不能只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还应让学生把要学的知识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进行“再创造”,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8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认可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调动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在设计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时,我们首先设置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老师需要通知15个学生关于春游的事情,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来进行,如果是你,你要怎样进行这种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设计。

课堂中的对话如下:

学生:“一个一个地通知。”

老师:“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大概15分钟,太浪费时间了。”

学生:“那就分组,分成三组,给每个组其中一个人打电话,再让他去通知别人。”

老师:“这个方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么?”

学生:“那会不会把组分得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呢?”

老师:“嗯,有可能,不如我们来试一试。”

然后,老师安排学生进行打电话的实验,来检测自己的办法,学生发现分组的多与少,并不影响时间的变化,这个时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更节省时间,学生往往感觉有点困难,老师这个时候提示学生,刚才打电话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空闲的,如果把所有人都利用上,会不会更加节省时间?

然后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演示:第一分钟时通知了几个同学?第2分钟呢?学生:1个,2个。老师:这时,一共有几个人在打电话?学生:(齐)4个。老师:这4个人分别通知一个,第三分钟又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8个。老师:这样,第4分钟后可以通知到几个人?学生:(齐)15个。(课件出示:1+2+4+8=15人。)

这样一来,就引领着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且感到非常的欣喜。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而且不会早成以往生硬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

二、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

创新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在数学课堂上,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引领着学生积极地思考,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比如在讲授三角形内和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等于180度这样一个简单的知识,而是调动学生的动手性,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自己测量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相加有什么规律。

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意识,做起来也非常的认真,就好像自己要完成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这样的心理状态让孩子在得出结论后非常的有成就感,对于数学的学习也有一种自主完成的意识。

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所谓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中制造一种开放性的氛围,不要在课堂教学中过分的占据一种主导的地位,而是要把展现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课堂上留出时间给学生自己活动和思考,比如,在讲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且在课后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设计成统计图,总之就是调动学生关于数学方面的只是储备,积极的动脑动手,将数学知识活学会用。

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利用学具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学习《长、正方体的面积》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分小组计算制作不同物体,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槽、正方体药盒等。这些物品有的是长方体,有的是正方体,有的需要算6个面,有的需要算5个面,还有的要从6个面的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有用武之地,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9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景,唤起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己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字的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能摸到几号球呢?(教师摇晃盒内的球后,请一个学生闭眼摸一个,同时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几号球)生1:他摸到的是6号;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号,也可能摸到3号;生3:我看他说不定摸到的是4号或5号、6号。(学生猜后,教师让摸球的学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对的同学欢呼雀跃)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的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的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1多放几个6号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问为什么?生: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么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景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于学生而言,他们没有等待知识的传递,主动构建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于老师而言,没有去填“鸭子”,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的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兴趣。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指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加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发现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行程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首先让学生剪下一个圆。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打开,再对折,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折痕相交一点,交在圆的中心。生2:每条折痕一样长,焦点把折痕分成了两部分……师:你们有这么多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8厘米。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你们在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的任意一点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的任意一点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断叫做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他们都想等吗?生:有无数条,都想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篇10

关键字:小学数学策略研究性学习现状意义特征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究性学习的现状

1、对探究学习兴趣一般。经过调查发现,非常喜欢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占了一部分,而多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另外,在教科书或参考书中遇到一些探究性问题时,而会主动去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通过各种方法将问题解决的学生极少,会去试试,但遇到困难即放弃的学生却占了多数,还有部分的学生根本不愿去解决问题。

2、探究学习过程中障碍较多。探究性学习作为较先进和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意志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确实也遇到较多的困难。首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收集和处理信息作为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探究学习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有重要作用。其次,缺乏必要的指导,因为在考试中涉及类似探究性学习内容的试题不多,致使教师也不重视探究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意义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具有全面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有一定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下要具备相对全面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础,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数学的基础知识要扎实,才能更好的调动思维活跃;学生对要研究的数理也要有一定的敏感度。

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实践,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验,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过程。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数学奇妙的世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优等生的利,它的提出是面向全体的学生,意在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其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

三、提高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1、在数学规律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数学中许多法则、性质、公式等规律性知识的学习,都能借助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得到。这些结论的得到过程,原本是复杂而漫长的,但表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就被简略了。要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那些精辟的数学规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经历一下思维的原过程,创设一种模拟性、简约性的探索场景,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让学生充分观察、分析、联想,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为了避免学生过多地遭遇失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重要特征或联系,诱导学生集中定向思维,最后让学生发现规律和结论,并逐渐清晰化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在这节课中把知识获取与形成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转化"思想的培养,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关联,并在知识的转化中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