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7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1

摘要:通过对足球运动是社会活动这一认识出发,并从哲学的角度认识足球比赛技术的概念;利用系统的整体观和复杂性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比赛技术基础;分析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基础结构的要素;在宏观上反映了足球比赛技术基础结构的相关规律,从而提高对足球比赛技术中制胜因素的认识,并充实足球技术基础理论内容,为竞技足球技术科学训练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足球比赛;技术基础;结构要素;制胜因素

中图分类号:G84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3-0126-03

aResearchoftechnicalwinningFactorsinFootballmatcheswanGXiangdong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YanshanUniversity,Qinhuangdao

066004,HebeiChina)

abstract:asfootballsportisasocialactivity,weanalyzetheconceptoffootballtechniquesinviewofphilosophyandprobeintoitsbaseandelementsofitsstructureinasystemicway.thepaperreflectsthepertinentruleoffootballtechnicalstructureinamacroway,soitwillbehelpfultomakeusknowmoreaboutfootballtechniques,enrichthecontentoffootballtechnicaltheoryandprovidemoretheoryguideforthescientifictrainingoffootballtechniques.

Keywords:footballmatch;technicalbasis;structureelements;winningfactors

近几年,我国足球比赛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技巧拓展。只有把竞技比赛技术有关的新理念运用到足球竞技比赛技术系统,构成足球比赛技术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比赛技术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比赛技术的质量和效益。本文探索足球比赛技术基本结构不是从生物性学科或社会学科等,某一学科出发,而是从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宏观的角度出发,并借鉴前人先进的研究成果,探索竞技比赛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制胜要素。

1对竞技足球技术概念的认识

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可以分析得出,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足球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运动中合理完成各种动作的方法,可独立在比赛之外。我们可以称其为技术动作。足球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环境中,动作运用能力和技巧,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即比赛技术。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1]

通过上述分析,竞技足球技术可以定义为:足球运动员以自然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通过比赛控球过程,人与人之间联系关系的协同和竞争,比赛技术结构、功能和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认知性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性技能(正确的去作)和开式技能(执行动作技能)。“开式技能是指在变化和不可预见的环境中执行的运动动作。”[2]是自然性技术和社会性技术的结合,是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极其复杂的动作行为变化表现的总合,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以上对竞技足球技术概念所下的定义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技术所作的界定。科学的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高度概括。而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总是逐渐深化的。因此,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事物发展而发展的。足球运动竞技技术这一概念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得到拓展。

2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结构分析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分析、理解和认识。”复杂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竞技技能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空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动态分析和认识(图1)。

竞技能力是构成竞技运动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下属单元子系统。技能即竞技技术能力是构成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下属单元子系统。操作技能是构成竞技技术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下属单元子系统(图2)。

3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要素分析

技术动作应用活动是构成比赛技术应用系统的表面层次,是人们可以大量观察到的踢、停、顶、运等实践活动。这些技术应用活动是人们容易发现和认识的现象,是比赛场上大量进行着的技术实践。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内容都必须遵循竞技比赛制胜规律,它是竞技运动的核心问题。制胜规律组成包括2个方面:1)制胜因素;2)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制胜因素是竞争双方取胜对方的要素。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指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方式。足球比赛技术环节结构要素链接(图3)。比赛技术环节制胜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图示可以看出,足球运动员比赛技术成功动作表现是外界信息的内化过程,是感知动作能力、决策和专门动作技能多种因素有机组合的结果。不论是技术要素还是技术环节必须以人为本,解决好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充分显示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

3.1控制

3.1.1球的控制

球的控制是实现有球技术目的,完成任务的关键因素;是动作的有效性和完成控制球目的的核心要素,它体现动作控制和信息处理的主要心理过程。这里必须掌握球的特性和球感。

3.1.2动作控制

动作控制是以最有效的方式做出理想的比赛技术动作。良好的比赛技能是更加有效的动作控制水平和一个控制系统的所有独立部分(如肌肉和关节)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

3.1.3视觉控制

足球比赛最主要的外源信息来自视觉。在足球比赛过程中我们的视觉尤其是深度视觉在确定比赛环境和人、球活动结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首先视觉为我们提供了人与球活动的信息,如人的活动位置、球的飞行路线和速度,其次使我们了解自己做出的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特点。视觉控制在控制人的动作行为方面有两个视觉系统和功能,一是中央视觉――专门确认物体,二是周边视觉――专门控制动作。

3.1.4情绪控制

“情绪是反映竞赛活动对一种特殊态度的体验。运动员的情绪对于他们参赛获胜十分重要。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情绪的体验最为深刻,来自内外环境变化的种种刺激都会使运动员的情绪发生变化。优秀运动员能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情绪、集中注意力并能沿着积极地从挫折中迅速解脱出来。又能把注意力从情绪波动中转到竞赛上。运动员若不具备这种能力,就很难在比赛中控制其比赛行为。”“运动员情绪的两极性使运动员行为表现为,积极的增力,消极的减力。增力能使之运动行为表现更出色,反之运动员行为将会失常。情绪高涨也能激发运动员灵感,促使他们在比赛场上创造新的运动行为和新成绩。因为运动员情绪的适度高涨,神经支配处于理想状态,可以有节奏地把身体各部位的积极性全部调动出来,产生超常的比赛技术技能和运动行为。”

3.2预测

预测是足球比赛制胜要素之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根据场上比赛环境的变化现实的情况,预测将要发生的情况,在什么位置、什么时间发生,以便能够提前进行信息处理,预先做好准备。更快地做出需要的适宜的反应动作。

在足球比赛过程中,无论是空间预测还是时间预测或者时空同时预测,都需要对比赛环境条件变化规律有清楚的了解。动作的规律性是影响运动员有效的预测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某个运动员总是以一种形式过人、传球,对手就能预测出他的动作规律性,从而阻止他的进攻,反之,动作无规律性,使对手对自己的动作无法预测。

比赛中的预测总是有利弊两方面,成功预测和错误预测。因此对预测利弊的利用常常是设计比赛技战术的重要因素。例如:运动员通过动作时间和空间特性的变化,迷惑对手的预测活动,促使对手改变策略,放弃预测,就要求运动员具有比赛动作的随机化,使对手对自己的动作无法预测或做出错误的预测进而利用他的预测错误设计各种动作,引诱对手做出错误的反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制胜机会。

3.3概念模式

所谓“概念模式”是指运动的知识结构和比赛经验整体化的一种形式,它是足球比赛技术的基础,对正确认识赛场,指导思维和实施行动,发挥比赛技术功能起着决定作用。在足球比赛技术与形成过程中,“概念模式”是环节的一个关键制胜要素。在比赛中运动员对赛场信息的分析往往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经过瞬间的判断迅速做出“概念模式”的反映行动,体现出高度与预见性和目的性。

概念模式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方案并在比赛中实现这些方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模式,才能在赛场中根据比赛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足球比赛技术中的概念模式也可理解为一种策略,运动员头脑里只有具备各种策略才能对付赛场上的千变万化而克敌制胜。因此,加强概念模式的培养和训练,对提高足球比赛技术有重要意义。

影响概念模式形成的因素主要是认知结构。运动员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概念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是指人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一切新的知识掌握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认知结构影响的新事物的学习与掌握是不存在的。在概念模式培养中,足球教练员一定要注意运动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掌握理论知识,熟悉专项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为概念模式的形成打下基础。运动员如果没有合理的认知结构就很难发挥思维潜力,难以形成概念模式。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趋势是攻守速度越来越快,比赛负荷越来越大,技术运用难度越来越高,一句话,就是高速度、高难度、高强度对抗条件下准确地完成每次攻守任务。因此,在攻守中建立丰富的概念模式,并在教学与训练中不断强化并储存于记忆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

概念模式的建立是足球比赛技术发挥的“物质”保障。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应有意识地对运动员进行培养,强化已建立的概念模式(图4)。

3.4决策

足球比赛竞争策略之间存在着策略依存的特征。因此,科学决策的思路应该是针对对方每种策略或策略组合,选择出自己的策略或策略组合。对对方策略选择的判断,包括对方对自己的策略判断的判断,预测竞争结果和确定自己的可行最优策略(决策)。比赛可行最优策略,视其对方策略而变化,是竞争策略的根本特征。决策和行为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决策是行为的控制者,而行为是决策的执行者,两者产生于对比赛目标的追求。比赛中,运动员根据现实情况选择一种策略,可以在对抗的空间中每次运用,反复运用,也可以交换运用。在比赛对抗中,决策选择正确与否,决定比赛行为实施的结果。正确决策取得成功和胜利,错误的决策导致挫折或失败。

在比赛中运动员做出的决策带有非常理性的特点:1)紧迫性;2)具体性;3)灵活性;4)

战术性;5)执行性;6)能动性;7)创造性。

总之,足球比赛技术的一切行动是在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决策要做到科学化的决策,决策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决策,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的决策。

3.5准确

动作技巧的准确取决于肌肉运动感觉和知觉以及专门化知觉的高度发展,球的感觉、时空感觉等。由于有球技术的应用没有固定的完整的形式,它的技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及时而准确地反应外界环境的刺激。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比赛中,准确地处理信息的能力表现在三个阶段:即感知阶段,反应选择阶段和反应程序阶段。

在现代科学中,运用信息这个概念,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如果一个系统有确定的有序结构,就意味着已经包含着一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叫做结构信息,可表示有序性。结构信息量愈大,系统愈有序。反应不论是反应选择还是反应程序,是有意识的应答行动。足球比赛有球技术的动作反应是复杂的反应,是对处理信息多项刺激做出回答的反应,也就是准确地处理信息过程的反应。

4结论

1)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可以分析得出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足球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运动中合理完成各种动作的方法,可独立在比赛之外。我们可以称其为技术动作。足球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运动员在足球比赛环境中,动作运用能力和技巧,意味着动作的完成含有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也即比赛技术。

2)竞技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实践的操作必须来源于决策。足球比赛中的技术应用也不例外,技术应用实施受技术应用决策的驱动。技术应用决策是指足球运动员在比赛竞争的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在运用技术动作时,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一种视时间、区域的要求,来恰当选择技术动作的能力。从比赛的技巧性而言,足球比赛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判断的较量。人们所进行踢、停、顶、运等实践活动,依据于自身的决策而做出判断和选择。

3)比赛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其系统结构是指构成运动员比赛技术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一种固定和必然的联系、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的内在表现形式。由足球运动规律决定的足球比赛技术微观结构的五个基本环节:判断、选择、移动、触球、还原环节,也是技术运用原理,它们同其他一些制胜要素组成一条链锁,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比赛过程始终保持系统状态的确定性,优化组合和控制实施。实践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赛技术结构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宋继新,著.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6:46,74.

[2]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3]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7.

[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233.

[6]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7(2):73.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2

[关键词]体育竞赛无形资产

资产是商业企业管理的重要概念。它是指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源总和。一件具有价值的财物,只有在市场的经营行为中才能被称为资产,它反映着商品经济规律下的各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体育竞赛活动通过有效的经营行为,可以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参与体育竞赛市场经营活动,能够为赛事带来经济收益的这部分资源,就是体育竞赛的资产。

一、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概念

无形资产的概念是相对于有形的固定资产而言的。那么体育竞赛的固定资产又是什么呢?有的研究认为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门票、场馆、赛场商品销售和食宿接待机构。事实上,一场体育赛事,大到奥运会这样的综合性运动会,小到某一单项比赛,体育场馆、接待各类人员的宾馆等,都是独立存在的经营企业,并不为赛事组办者所拥有,也不为赛事创造收益,因此,不应列为资产的项目。门票和商品销售虽然是实物形态,但是它们实质上也是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实物表现形态,一场赛事结束了,它们也随之结束,不符合固定资产长期存在的概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场经营中的体育赛事来说,根本就没有所谓固定资产。那么,体育赛事具有什么样的资产可以用于经营和支配呢?我们说,那就是无形资产。

二、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1.荣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体育竞赛可以拿出自己这种独有的荣誉和他人分享,换取经济收益,共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赛事的名称、标志、徽章和吉祥物的冠名使用和共享颁奖等荣誉时刻。

2.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表演。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的高超运动技术、精彩的战术配合、坚定的意志品质和百折不屈的精神,共同构成了一道高品味的文化精神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以支付费用的方式来享受层次更高,内容更精彩,内涵更丰富的体育比赛。这部分资产主要表现为门票销售、电视转播权和媒体报道权的出售等。

3.体育名人的声望和名誉。一场体育比赛往往是名人齐聚、明星登场,吸引无数媒体和观众追捧,必然带来不可估量的广告效应。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名人明星的出场费、广告费用的支付等。

第四是赛场有关区域的位置广告权。场地和驻地虽然不属于竞赛组织所拥有,但是有竞赛组办者所租用,在赛事举办时段内具有使用权,在竞赛举办期间,体育场馆的固定资产就暂时得“转移”到体育竞赛组办者所使用,他们可以把这些位置作为广告位出售来获得收益。

三、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特征

1.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一般属性。和企业无形资产一样,体育竞赛的各类无形资产也是不具有实物形态,无论是体育事业的荣誉、还是名人明星的声望,以及运动员的运动技术表演,都是没有实物形态,却都是能够为赛事获利的资源。无形资产一般都是有偿取得,赛事组织者必须为运动员支付出场费、为主办方支付承办费用等,才能获得赛事的经营权利,才能享有本次赛事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产权。

2.体育竞赛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体育赛事,由于项目群众基础不同,参赛的运动员水平差异,赛事等级不同,中介机构的素质高低等因素,造成了体育竞赛无形资产价值的极大的不稳定性。从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某一体育项目所取得的业绩或成效。也取决于群众普及程度和市场开发力度。

3.期限性和时效性。因为体育赛事都有举办的期限,不会无休止长期存在,因此它的举办权、冠名权、电视转播以及标志的特许等一般都有期限,这一期限一般就是体育赛事举办到结束的时段。超过了这以时段,其商业价值即使不为零也是微乎其微。体育场馆的租赁、名人的邀请等都有合同规定的期限,体育赛事的举办期限决定了它的无形资产具有有限的期限和时效。这就要求开发单位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做好交易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因为过期则作废。

4.可开发性。正因为体育竞赛的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就决定了它具有可开发的特性。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都是国家来办,各级政府是体育竞赛的唯一投资人,这时候的体育事业不具有市场机制和商业化环境,因此体育竞赛无任何商业价值,自然也谈不上无形资产。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体育赛事也就有了商业化运作的可能。从世界范围内观察也是如此,体育赛事原本没有所谓冠名权、吉祥物、电视转播权出售等资产,都是在商业运作中,适应市场要求,被精明的体育赛事经理人所开发出来的。

四、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经营

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市场经营开发,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主要是要根据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生产和消费的特点而决定。根据以上分析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特点,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体育赛事,必然是规格高、水平高、名人明星众多、影响力大、悬念多、新闻看点多的比赛。

目前比较通行的是采用体育赛事冠名、冠杯、出售电视转播权、特许经营、指定专卖、分等级合作伙伴等方法。但是不论怎样,关键是要提高体育赛事的无形价值。1.要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是关键。在商品经济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体育赛事更需要扩大宣传,知名度是体育赛事特别是商业赛事的生命。2.要创新赛制,创新是一切无形资产开发的途径,体育竞赛无形资产也不例外。人们很容易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厌烦,而对花样翻新,不断推陈出新的事物可以激发兴趣,因此不断创新是体育比赛无形资产增值的关键环节。3.一定要规范管理程序。体育竞赛无形资产的保护目前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各项配套法律法规也相继颁布实施,所以应该把体育竞赛的无形资产运作纳入法律轨道,使体育赛事各项权益得到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清早刘晓燕等: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无形资产商务运作方式的探讨――第9届全运会无形资产开发的商务运作[J].体育科学,2003(1)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3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演绎逻辑法,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文化的概念结构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依据相关社会学理论,从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对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文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城市文化影响机制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大型体育赛事的概念

体育赛事是体育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但至今对体育赛事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定义,发现人们对体育赛事的认识已不仅仅是“运动竞赛”,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生产活动”。该研究是依据投入―产出的线索提炼体育赛事的特征,并进一步讨论其对城市文化的影响的,文中所述大型体育赛事是指以赛事组委会为生产者,以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劳动和各类运动设备等资本为投入品,生产可供人们观赏的各类人体运动的动作组合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大型生产活动,包括部级各类综合性运动会和洲际、世界性的各类综合性运动会或由世界体育组织举办的有较大影响的单项赛事等。

(二)大型体育赛事的特征

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为人们所重视,能够吸引世界上众多城市争相举办,归其根本,在于它的特殊性。所研究的大型体育赛事被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那么根据它的投入―产出过程,可以提炼出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周期性、综合性、规范性、竞争性、可观赏性等特征。

(三)城市文化的概念结构界定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或者说,是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结合研究,认为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主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以及在此种意识形态、制度、组织结构的影响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二、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基于大型体育赛事的内涵及特征,结合城市文化的内涵,分别从城市物质文化、城市精神文化、城市制度文化3个方面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机制。

(一)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物质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物质成果,包括物质产品丰富程度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情况。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交通、通讯等人工自然环境。

(二)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精神文化的影响

城市精神文化是指城市社会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所取得的精神成就和观念性成果,以及以此为指导的行为。在价值观方面,大型体育赛事的可观赏性会吸引大量观众观看比赛,而竞争性又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培养人们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在行为方面,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促进人们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三)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制度文化的影响

城市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它们大多以法律或规章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对城市居民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效力。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制度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相关制度的影响上。规范性是大型体育比赛的一个重要特征,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给城市带来比赛的经验:更为规范的比赛制度,以及一些与体育相关的制度(、群众体育等)的革新。如北京奥运会以后国务院就相继了《管理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两部行政法规。此外,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规章2件,规范性文件4件;地方人大和政府地方性体育法规和政府规章5件。除了章程的修订完善,在俱乐部管理、竞赛组织及开展、运动员注册、裁判员工作等各方面也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逐步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内部规范。这些政策制度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大型体育赛事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又共同促使赛事组委会不断更改比赛规则、制度,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纵观乒乓球运动规则的改变历程,可以发现几乎每次赛事规则的改动都是为了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20世纪80年代球拍和发球规则的改变,使比赛更为激烈;20世纪90年代改变选手服装、场地器材,改善了乒乓球比赛的场地氛围;21世纪增大“球体”,浓缩“11分赛制”,“发球无遮挡式”大大提高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如,20世纪90年代的nBa越来越强调防守,致使球赛不再像过去那样精彩,球员伤病增多,进球减少。nBa组织了一个包括球员、教练、官员和老板在内的特殊委员会,经过一个夏季的研究,推出了新的改革措施,包括加强对犯规的判罚、改动进攻24秒规则、5秒钟规则等。这一系列规则的改变都是为了提高比赛的竞争性和可观赏性。

三、结论

古语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是一项巨大的、系统的工程,它波及甚广,对举办城市的影响涉及多个方面,文章以大型体育赛事的性质和城市文化的结构为基础分析得出:大型体育赛事以其周期性、综合性、规范性、竞争性、可观赏性等特性对城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举办城市的文化。但是大型体育赛事与举办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在某些方面,举办城市文化也会对大型体育赛事产生影响,因此这是一种互动关系。对于举办城市文化对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将成为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红光.体育赛事也能成为城市象征[J].经济日报.

[2]罗建英,丛湖平.商业性体育赛事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系[J].

[3]丛湖平.体育产业与其关联产业部门结构关联变动机制的研究[J].体育科学.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4

一、“社会适应”辨析

(一)适应的概念

适应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后来,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指一个社会体系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学家有时把这一概念称之为“调适”,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在交往活动中彼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纲要》所提出的新的教学目标“社会适应”,旨在强调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价值。重点在心理调适在肌体锻炼过程中,得到舒展,这是作为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社会适应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适应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社会适应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生物的人要成为社会的人,他就必须适应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变化,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逐渐形成自我观念,协调人际关系;要学习和体验社会角色,学会承受各种挫折。同时,他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各种冲突并学会妥协和顺应、合作与竞争;要学习各种规则和价值观,弄清哪些行为是能被社会接受的,等等。

体育教学过程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和矛盾特征,如竞争与协调、胜利与失败、求胜欲望与规则限制、强烈的情感体验、复杂的互动关系等等,使得体育教学在促进个体社会化、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二、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想改变自己。”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可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看待周围环境的心态以及目光,而这一点,往往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这一方面能力有俱佳效果。

(一)身体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为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质

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身体练习一般都伴随着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强烈的情感体验。身体练习种类繁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如:长跑、障碍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跨栏跑、支撑跳跃等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沉着、果断的品质。体操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对练习者来说无疑是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的考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及时渗透意志品质教育。当学生完成练习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来强化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还要让学生回味胜利的来之不易,领悟什么是坚忍不拔、不畏艰险、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自身生理、心理的强烈体验往往是最深刻的,甚至是终生难忘的。教师还要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习、生活、工作都需要具备这些优良品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在进入社会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才能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二)体育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时空

体育教学中常用到一些特殊的教法,如保护、帮助、双人练习和群体练习(合作与对抗的)等。在这些练习中,学生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程度是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所罕见的,学生随时会与一些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进行对抗或合作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学会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到被助与助人的快乐。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适应人际关系也是社会适应中最基本的适应。体育教学中所提供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和睦友好地相处。这同样也会对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三)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团队精神合作能力

心理学家把需要不能实现时的心理称为挫折。人在社会中会经受各种挫折,耐受挫折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而抗挫折能力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而体育竞赛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体育竞赛中存在着发生失败的必然性,而对于失败的个人或群体来说,经历失败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抗挫折训练。学生在竞赛中,或多或少、或早或晚会经历失败的打击,这种失败所引发的挫折体验,对学生是一种心理磨炼。承受挫折的调适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体育竞赛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等项目竞赛是需要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取得胜利的。所以教师在讲战术配合和技术要领时,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明白:一支没有集体观念的队伍是没有力量的队伍,因而也是很难在比赛中战胜对手的。而一个人若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不讲究集体配合,即使个人技术水平再高也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从而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团结协作的力量。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5

摘要:适应体育概念的形成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等有着深远的渊源,它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长期以来中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相关概念的使用混乱并缺乏科学性。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体育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关键词:适应体育;概念辨析;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91-04

thenecessityofDefinitionandapplicationof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

LUYan1,HanSong2,ZHenGShou-ji3

(1.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2.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Beijing100044,China;3.taiwanCultureUniversity)

abstract:theconceptformationofadaptingsporthasprofoundoriginwiththeorthodontictreatment,exerciserehabilitationanddisabilitysport.ithasconstantlybeenenrichedwiththedevelopmentofresearchesontheoryandpractice.inChina,theconceptsusedinthepracticeofadaptingsportfieldareinchaosandlackofscience.Since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isrelativelyscientificandaccuratecomparedwithotherconceptsanditsummarizebetterandreflectthefeaturesofthissportphenomena.therefore,itissuggestedthattheconceptofadaptingsportbeusednomatterinsubjectconstruction,theoreticalresearchorinthefieldofpractice.

Keywords:adaptingsport;conceptdefinition;subjectconstruction

试图从适应体育概念的产生、变化、发展,以及其定义的演变出发,对该概念及与其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盼对适应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有所推动和帮助。

1几个主要相关概念的分析

1.1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sport)残疾人体育(disabilitysport)这个术语经常出现在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中,历史上也曾经使用伤残人体育,在中国台湾使用残障人体育,其涵义泛指残疾人的竞技体育活动。学术界认为Sportforindividualswithdisabilities是较正确的表达,但残疾人体育组织却更倾向使用disabilitysport这个术语。较长的一段时间里disabilitysport与轮椅运动(wheelchairsport)、聋人运动(deafsport)、脑性麻痹运动(Cpsport)等术语替代使用。随着残疾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以往国际上几个残疾人体育组织间进行了整合,残疾人的体育竞赛活动也超越了类别的界线,出现了残奥会、特奥会和聋奥会。残奥运动(paralympics)、特奥运动Specialolympics)、聋奥运动(Deaflympics)逐渐成为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的更为明确的术语。与这三个术语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运动分级(sportclassifcation)、医学分级(medicalclassification)、功能性能力(functionalability),关于分级概念的出现是残疾人运动竞赛特点的使然[1]。

1.2特殊体育(specialphysicaleducation)特殊体育(specialphysicaleducation)也有人称之为特殊人体育、特殊体育教育。这个术语是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在教育界,尤其是特殊教育领域较高频率的使用这个术语,其涵义泛指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特殊教育领域普遍使用这个概念,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体育教育服务而提出的,进入80年代适应体育教育这个术语取而代之。

1.3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英语“adapted"是从动词“adapt"转化而来的。是指因应个人特殊情形去调整措施或设备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强调经过调整后的计划或服务的益处。“adapted"一词最早出现在1952年美国卫生、体育及休闲协会(aaHpeR)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最新定义中,用以取代原来个别化评估与计划中所使用的矫正(corrective)和修饰(modified)等术语。改用“适应",是受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乃以适应为基本概念,认为适应是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

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的定义在过去100多年特别是近4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植根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之中,也折射出在特定社会历史时期对待残疾人的态度。

1952年,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这一术语并定义为:针对那些无法安全或成功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课程的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局限而设计改编的多样化计划。其内容是非限制性的、发展性的游戏、运动和韵律活动。这个定义是基于教育视角而非医学,有广泛的课程指向性。[2]

随着实践活动的丰富和认识的发展,对适应体育的解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是:

国际上第一次正式采用“适应体育”常被认为始于“国际适应体育联盟”,这个组织是1973年由加拿大、比利时、美国、成员等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创立的。

国际适应体育联盟主席、美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ClaudineSherrill(1976)将适应体育定义为:“是分析运动、确定心理动作领域问题的科学,是对补救问题和坚持自我力量的发展性指导策略。"[3]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主席、德国著名适应体育专家Doll-tepper(1989)对适应体育作以下定义:“适应体育是指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个人,如残疾、健康受损人士或老年人的权益和能力给以特殊重视的体育活动和运动。"[4]这一表述代表了欧洲多数学者的观点倾向。

美国加州大学适应体育课程标准中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适应体育是体育教育计划的一种,是为了满足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因为残疾学生无法完全完成普通体育教学计划。适应体育教育计划通常由获得专门证书的专业人士执行,他们会和学校别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体育老师、特殊日班级老师和教育辅导者。他们会为学校工作人员、家长,医疗人员和社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以帮助他们建立补充援助、服务体系或者修改计划,达到使残疾学生成功地参与普通体育教育计划,或者设计特殊的体育教育计划的目的。

台湾适应体育学者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阙月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态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传输系统;强调动作问题的发现、评估和矫正治疗的知识体系。[5]

另外几种常见的描述是:

适应体育是改善心理动作问题的服务;

一种特殊的训练;

一种跨科际整合的知识;

一种需要特殊才能的专业;

一种指导训练的哲学或理念;

一种对各种行为的接纳态度;

一种理论与实际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1993年ClaudineSherrill将适应体育定义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终身的心理动作问题的鉴定和解决。"首次提出终身和学科整合的概念。随后1994年Depauw和Sherrill进一步对适应体育定义作出了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指向(a)鉴定和解决终身心理动作问题;(b)分享积极的生活方式、平等参与休闲运动、获得高质量的体育教育指导和终身参与到体育、舞蹈、水上运动中;(c)连接学校-社区服务来达到整合和融合。"与1976年的定义相比,作者认为这个定义强调的不是残疾而是个体差异和环境融合。新的定义包括终身概念;适应体育被认为是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门课程,这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6]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2002年出版的体育科学指南,对适应体育作出了这样的解释:“适应体育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包括跨学科区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的术语,它含盖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舞蹈、运动以及在一生中受损个体的适应和修复。"“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包括证实和解决终生的活动问题;发展和贯彻对运动和积极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理论支持以及在家庭――学校――社区服务衔接和授权系统方面创新和合作"[7]

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概念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2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分析

2.1国际权威人士们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为了更充分地把握当前国际权威人士对适应体育定义的观点倾向,笔者基于对适应体育定义形成过程的探讨,以假设1994年Depauw和Sherrill对适应体育的定义是当前最有代表性的定义为题项,了解有多少人赞同该假设?为什么赞同或不赞同?采用面访和函调结合的方式对国际适应体育联合会的理事(iFapa)进行了问卷调查,包括有ClaudineSherrill、Doll-tepper、Hutzler、VanCoppenolle等26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适应体育权威人士给出了他们的反馈意见;作为国际适应体育领域里最高学术机构,(iFapa)这些理事们的意见可以代表当今学术界、理论界的基本观点。调查结果为:完全赞同者为8人,不完全赞同者为18人,完全反对者没有。那些不完全赞同者大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综合他们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适应体育是个性化的活动,这是最核心的一点;2)适应体育包括竞赛、教育和娱乐健身等部分;3)适应体育本身是一个开放式、随着时展而不断拓宽的跨学科的知识领域;4)适应意味着根据个体差异而调整、改编和调适。这一观点是对目前适应体育定义的补充与发展,当然,也反映出属种概念的不完全一致性。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适应体育发展的不同步所致,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但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的认识专家们的观点是趋向一致的。只是从逻辑学的角度而言,定义的产生需要符合逻辑学理论的内在规定性。进一步合理地揭示适应体育的本质属性,使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应更为相应相称,并更加清楚、确切的说明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实践界域、知识体系等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适应体育作为学科发展的需要。毕竟核心概念的建立是个理论构建的逻辑起点。

2.2关于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对适应体育概念做出科学的解释是回答采用适应体育概念必要性的前置性问题。同时也是构建适应体育学科理论的奠基性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及长期对我国适应体育实践领域的观察思考,结合高端权威人士的调查,笔者认为引进适应体育的概念,需要对现有的适应体育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做出进一步清楚、确切的说明,使之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人的语词表达习惯、符合逻辑学理论的科学性规定。

通过说明或规定语词的意义来揭示概念的内涵是逻辑学理论所指的语词定义的形成的方式。本文将以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个基本维度采用语词定义的方法说明适应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首先,所谓被定义项就是被揭示内涵的概念,既“适应体育”。其次,定义项是用来揭示被定义项内涵的概念。适应体育的内涵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语词表达,即:“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及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人为对象”;“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属种概念是对适应体育概念外延的划分”。最后,定义联项是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的概念。如此,适应体育定义的完整表达便是:“适应体育就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定义项中几个基本语词的意义:

1)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互动:适应体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改善个人和环境的策略是适应体育的目标价值取向。

2)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体育活动中高度个性化的活动不仅仅是适应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是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但其目的是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进行的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适应体育区别其它类别体育活动的宗旨目标所在。

3)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这是对适应体育对象的规定,分别使用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而不用残疾的语词,是因为前者内涵更宽泛,例如:有心理障碍不一定是残疾;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常规化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主要指老年人、处于恢复期的损伤者、孕妇、婴幼儿、肿瘤患者康复期、肥胖及慢性病患者等。

4)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适应体育之所以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是因为它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致。针对个体情况而作出评估、诊断、干预策划、反馈与调整是适应体育的基本方式。

5)跨学科的知识体系:适应体育是个综合性学科。医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体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适应理论等是它的上位学科;它与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其它二级学科一样归属体育学门类之下;进而,随着学科的成熟及进一步知识分化也会产生适应体育的下位学科。

6)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指适应体育适用的范围。也就是对适应体育外延的界定。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是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和实践活动方式,但其面对的服务对象及其需求却具有共性特征。既: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个人与环境的融合并改善其生活质量。出于同一理由,将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作为子项是对母项适应体育概念作出的划分。子项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的外延与母项适应体育外延相应相称。

2.4对适应体育概念的反思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虽然历史久远,但使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这一概念也不过是近50年的事情。而且在近40年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历史上看,适应体育概念是从矫正治疗、运动康复、残疾人体育、改编后身体活动这些概念演绎而来,也可以说是这些概念的替换词。一个世纪之前,康复医学、现代体育的发展给医生们创造了一个机会,就是将运动作为康复治疗的手段纳入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方案。运动康复不仅在康复医学领域得到发展,也给体育学者们一个“继续创造”的启发,随后残疾人娱乐性体育活动和残疾人竞技性体育活动开始出现并很快盛行。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概念是多样性的,比较共性的特征是概念的名称以事物的外在表面性为取向。例如:使用轮椅进行的活动就叫“轮椅运动”;盲人参加体育活动就叫“盲人体育”;身体活动运用于康复治疗就称之为“康复体育”等等。美国第一次采用“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education)是基于教育的视角,其社会背景特殊教育改革的回归主流教育思潮兴起所致。随后,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残疾人维权运动带动了残疾人融入体育的发展进程,在北美、欧洲等地适应体育被一大批学者所关注。笔者认为,自此适应体育开始了融入了科学理论思维的发展状态。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对适应体育概念的探究。一般而言,对适应体育(adaptedphysicalactivity)概念的解释仍然还是处于动态的发展之中,多数的权威学者对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域倾向于较为一致的观点,所不同的是因社会政治、文化乃至教育、体育发展进程对其产生影响。致使适应体育发展呈现出地域性的特征。

2.5我国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的必要性我国适应体育历史悠久,与国际上其他国家地区的适应体育实践发展有相似的历史过程。从现代意义上的适应体育实践活动而言,长期以来就已分别是不同的学科理论研究的问题指向。例如:运动医学关注的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学关注特殊人群心理康复、心理特征等研究;专项训练学关注的残奥会、特奥会竞赛项目和残疾人运动训练、特殊教育学、体育教育关注的残疾人体育教育等等。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出现,这些可以视为是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前期基础。那么之所以提出适应体育的概念,其必要性在于:

2.5.1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国际交往和交流从国际看,适应体育概念形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核心和主流概念,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成为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力量。在适应体育领域,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世界各国及国际适应体育组织的交往日益增多,积极参加国际各种适应体育竞赛、教育和科研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用国际统一的概念,将无法对话和交流,也势必对我国适应体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5.2采用适应体育概念,符合我国实践需要,有利于我国实践发展由于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历史较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现在,这一领域的概念处于非常混乱的状况。总结多年来的文献资料,发现相应的概念有伤残人体育、残障人体育、特殊体育、残疾人体育、适应体育等多种。由于概念的不统一,给相关研究和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在本论文所做关于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问卷中,对当前存在问题的选项中,选择“专业术语不统一”的比例为79.3%(n=557)。这一结果充分说明了当前我国适应体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对概念统一的迫切要求。

2.5.3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有利于我国理论研究的深入和领域的拓宽概念是理论最基本的元素,是构筑学科大厦的基石,因此,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必须首先对概念进行规范和统一。我国适应体育理论还处于初始阶段,必须在概念层次上取得一致,才能够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概念看,都有其产生的根源和依据。特殊体育的概念来源于特殊教育,只是简单的借用概念,并没有体现出该领域的特征。残障人体育是我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称谓,由于强调社会对残疾人的影响,该概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90年代前后我国大陆也有学者使用这个概念,但影响范围很小。90年代后,随着台湾地区逐步采用“适应体育"概念,残障人体育的概念也基本销声匿迹。伤残人体育和残疾人体育相当于国际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认识水平。该概念过多关注的是“伤"、“残"、“疾病"等特征,随着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权思想的发展,该概念已经较少使用,而且其内涵也已发生了变化。现在,国际对“残疾人体育"概念的适用仅限于“残疾人竞技体育",而对更加广泛的教育、康复、休闲、娱乐等活动,则统称为“适应体育";特别是在学术领域,“适应体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其它各类概念。

3结论

就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适应体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学科理论的形成的观测视角,其核心概念建立过程的“多解”现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观测视角和思维方式。适应体育历经百年的发展,其定义的演变是随着时代而改变的,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并传递当代观点。它反映一个社会在某一特定时期是如何理解残疾人和对待残疾人的。是文化信仰、价值观和期望值的产物。

从概念的角度讲,与其它几个概念相比,“适应体育”是相对科学和准确的,能更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该实践活动领域现象的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因此,无论在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活动领域,建议统一采用“适应体育”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郭桥,资建民.大学逻辑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通过适应体育对残障人士进行教育和社会整合的主题网络(aDapt).

[3]加州适应体育教育课程标准.

[4]阙月清.适应体育概论,台湾,2004.

[5]陈素勤,等译.适应体育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2001.5,11.

[6]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体育科学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6

【关键词】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现状

一、前言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体育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产业中商业价值较大的部分,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商业性赛事已成为竞赛市场的一个重要内容。商业性赛事的兴起,给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活跃国内竞赛市场、加强竞赛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解决竞赛资金不足、满足人们欣赏高水平比赛的需要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商业性赛事还处在一个兴起发展阶段,实践上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理论上的研究则更为不足,理论的滞后势必影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我国商业性赛事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商业性赛事经营管理的研究也在丰富体育经营管理学科理论、丰富课堂教学、指导社会体育管理专业方向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为进一步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理论研究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网络、体育行政机关等信息渠道,查阅有关商业性赛事的论文、期刊、政策法规文件以及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市场经济理论、相关体育法律、法规及管理学等方面的资料,为论证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2、实地考察法。根据研究进度按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提供的2003-2005年度商业性赛事信息,选择有代表性的赛事活动,进行了调研。

3、专家访谈法。对有关政府部门行政决策人员、比赛的经营管理者及专家学者进行了走访、座谈听取意见。

三、结果与分析

1、商业性赛事概念界定

商业性赛事即赛事举办者以赢利为目的,同时满足社会体育竞技观赏需求而举办的比赛。如各种职业联赛、各种商业比赛、大奖赛、巡回赛等。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职业体育比赛首开先河,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市场及市场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及分类

(1)商业性赛事产品的价值。商业性赛事也是竞赛表演,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以比赛为形式,以提高竞技成绩、培养选拔人才或者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社会体育文化需求,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商业性赛事与其他产品一样,也有价值,从生产的角度看,商业性赛事就是组织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动员及教练员在台前幕后洒下无数汗水,多方劳动的结晶。使用价值是产品的核心,赛事产品的使用价值首先体现在他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上,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得到娱乐、刺激和文化享受。其次,商业性赛事还能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起到宣传作用,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具备的特殊价值。正是赛事产品独有的使用价值,不但为商业性赛事的市场运作营造了生存发展空间,还使体育组织通过对体育资源的有偿转让,实现了组织比赛和培养运动员的价值补偿。

(2)商业性赛事产品的分类。要分析商业性赛事产品的经济特性,必须明确商业性赛事向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在现阶段,商业性赛事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和衍生产品。①核心产品。就是运动竞赛和竞技表演的服务过程,是通过运动员的赛场表现、运动员、运动会的名气、运动比赛的结果、运动竞赛的赛场氛围等表现出来的。

②衍生产品。是指在商业性赛事生产过程中,依托核心产品再生的新产品,也就是利用核心产品的特点、价值和意义等满足市场需求,将这些特性商业化,从而派生的一种无形产品。如商业性赛事的冠名权、冠杯权;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特许使用权;电视转播权;场地广告牌使用许可权等。核心产品可以独立存在,而衍生产品必须依附于核心产品,离开了核心产品,衍生产品就没有存在的基础,也没有被提供的可能。转贴于

3、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1)商业性赛事活动市场化的本质。从市场经济角度讲,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是一个商品交换的过程。运动会组织者是商品生产者,通过组织运动员进行高水平竞技体育表演为公众提供一种具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同时,商业性赛事的筹备和举办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商业性赛事拥有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实现商业性赛事的商业媒介价值的主要渠道包括:门票;出售比赛电视转播权;征收赛场内外各种形式的广告费;征收赛场界定区域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租让费和由于赛事而增加利润的专利费;出售比赛冠名权;比赛指定器材、用品的特许费;各种保险的利润分成;发行体育;发行具有捐资面值的纪念邮票和纪念币;征收印有运动会名称、会徽、吉祥物、标志商品的专利费;接受财团、企业、个人的捐赠与赞助等等。

因此,所谓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其本质就是赛事组织者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赛事的各种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进行营销活动,使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商业媒介价值等通过市场实现其商品价值的过程。

(2)商业性赛事市场化的基本特征。①以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为基础,以赛事的市场价值为判断标准。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与市场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是基础,它决定了商业性赛事的市场价值能否实现和实现程度的高低。同时商业性赛事的市场化也会促使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换言之,商业性赛事的观赏价值如何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不以商业性赛事的组织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商业性赛事具有过程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得每一场商业性赛事都是一个独特的“产品”,使人“常看常新”,即每一次比赛都是一个全新的“生产”过程,“生产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其商业价值,以期收回成本并赢利。

③商业性赛事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商业性赛事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即时性特点,商业性赛事的无形资产如赛事冠名权、广告权、电视转播权、各类标志的特许使用权等一般也都有特定的时限。这就要求商业性赛事的经营开发者必须及早对商业性赛事的开发进行策划和准备,最大限度地挖掘商业性赛事的商业价值。

④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商业性赛事的主要产品是服务产品和无形资产,其价格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赛事组织者必须对商业性赛事自身的商业价值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实现商业性赛事商业价值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发展[J].国外体育动态,1992.

[2]蔡军,钟天朗,邵淑月,等.体育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7

关键词:苏州世乒赛;体育精神;跨协会组合;回归

一、前言

第53届世乒赛于2015年4月26日至5月3日在中国苏州举办。有134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参加,共有16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电视转播。在比赛项目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46名运动员参加。此次比赛有多处亮点,体现了体育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从其中一点,即跨协会组合38年后再夺冠入手,分析体育精神的回归。

二、体育精神是什么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精神,是指“同物质相对立、和意识相一致的哲学范畴,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称”[1]。《辞海》解释,“精神”是“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者和唯心主义者所讲的精神,是对意识的神化。唯物主义者常把精神当作和意识同一意义的概念来使用,认为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2]。张岱年先生指出:“何谓精神!精神本是对形体而言,文化的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3]。“精神”就是指文化的精粹和精髓,属文化的核心层。

(二)体育精神的具体内容

体育精神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的生动映现。体育精神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4大要素构成。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体育精神的主要价值标准: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黑格尔把客观的真理性与主观的确定性对立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就是理性的真理性,就是具体的理性,就是客观的精神世界,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也就是这里说的这种精神。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定需要精神做支撑,精神与思想并存,思想有时支配精神,精神一般体现思想,而人的精神又离不开客观条件的制约。

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文化哲学对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本质的认识,可以看到体育不仅仅是改造人的身体的技术行为,它还体现为社会生活中潜在规则对人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全面影响。体育倡导的道德和制定的规则是对社会生活的比较直接的反映,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是非标准,它通过舆论和教育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形成人们的善恶观念、情感和意向,以致集中形成人们内心的信念;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规章制度的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扩大影响,形成共识,成为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范。所以,体育不仅在物质身体方面完成着对人的塑造,更为重要的是,体育文化精神在人的内心深处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体育文化精神体现着时代的声音,并与人的内心情感和价值诉求形成共鸣。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可以总结出体育精神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智慧与进取意识,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产物,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也是体育文化现象所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精神品质。从宏观角度看,体育精神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体育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产物,并随体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某种超越时间、地域、种族、政治和个人生命的特征,属于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怎样体现体育精神的回归

两年前在巴黎,中国队只带回三座世乒赛冠军奖杯,两年后的苏州,中国队“几乎”把所有奖杯都留在了中国。说“几乎”,是因为混双冠军许昕和梁夏银是跨协会组合,这个冠军有韩国人的一半。

跨协会组合解禁,是国际乒联在本届苏州世乒赛上的最大变革。中国队积极响应,派出马龙、许昕、陈梦和李晓丹分别组成跨协会组合。最终,许昕和梁夏银不负众望拿下混双冠军,继1977年以后,跨协会组合首次登顶世乒赛。

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具体是指:

1、共为一体:共存共荣、强烈的归属感与一体感、目标高度一致。

2、协作互助:协调配合、相互帮助。

3、尽心尽力:彼此信任宽容、尽职尽责、甘愿牺牲个人利益。[4]

对个体而言,“活力、优美、健康、快乐”的人本精神表现了“人的优美”,而“坚强、勇敢、高超、高尚”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了“人的崇高”,个体既美好又崇高,这样的人就处于“理想”状态,是值得追求的人。对群体而言,团队精神可用“合作”概括,公平竞争精神可用“公正”、“竞争”概括。群体与群体之间既能公平竞争,又能合作互惠,这种良性的竞争模式无疑是“理想”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图景。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联袂传达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理想追求。所以说,体育精神全面描绘了对人类自身、对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此次世乒赛打破了国家种族的界限,成立了跨协会组合,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首先,这是38年来第一次打破同国家组合的限制;其次,许昕和梁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还能获得混双冠军,实属不易。也正是体育精神的回归。

四、体育精神的意义

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90后,这些独生子女自打出生后就很少替别人着想,也很少想到过为别人服务,更别说经受挫折和考验了。但在本届苏州世乒赛运动会上通过记者的笔下却看到一万多名志愿者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顶着酷暑奔波在各个赛场,付出了他们的真情和真心。这种奉献精神和竞技场上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犹如琴瑟和谐、相得益彰,为办好苏州世乒赛书写了美好的一笔。生活中,我们既需要具有运动健儿不怕失败、愈挫愈勇的精神,也需要学习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重在参与的精神,如果能够将发生在竞技场内外的这些精神,发扬光大到大学生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还有什么事是大学生们做不到的呢?这就是体育精神的回归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8

一直以来受到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的学生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存在着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长时间成为教育界甚至全民的关注,与教育相关的各层次的研究者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影响从理论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件的提升都要良好的教育打基础,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是重中之重。但是,受到我国固有的课堂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多方面的研究者们都对其改进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和分析。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着以下几点: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人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愈加重要,成为了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达程度的标志。2)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科技知识、设备以及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地被改革和更新,如果没有具备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很难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在社会上体现自身的价值,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于未来社会生产的特点来说,以前的生产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学生不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就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4)创新实践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从哲学上说,劳动创造了一切,人类是靠双手来开发大脑的,可见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其他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知识阐述

2.1专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对于当前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培训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要求,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和做好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的培训工作。

专业技能培训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就业的需要。学生如果想从事任何一种职业,进行生产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所以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学生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培养自己的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这样不仅能够掌握专业技能,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2.2科技竞赛的概念

对于学生来说,科技竞赛是一种与科技课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在教导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某项校级、地区级、部级甚至国际级的针对某种项目或某个研究范围的各类科技竞赛,一般可单人参加也可学生自由组队参与。例如较为常见的“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数奥等。这些科技竞赛大多都是基于对学生理出学科知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动手技能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和培养。

2.3创新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除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以外的最为重要的一项能力,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诸多要素。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点是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之在主观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怀有极大的兴趣对现有的知识开展探索创新。

3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力分析

3.1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那种想要创造崭新的、尚未出现的新的事物或观念的某种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意向、想法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能力的基点和出发点,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进一步的产生出创新能力。

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的相关概念和内容决定了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在这两项活动中,学生都需要接触新鲜的事物和知识,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两项活动,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想法,要有钻研的精神,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对新鲜事物和知识的探索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了探求心理,进一步引导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行动。

3.2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当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的探索的层面上才产生出了创新思维,这个升华过程就是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实现飞跃的过程。在长期的校园学习中,受到旧有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形成某些惯用的、格式化、大众化的思维模式。一旦面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或者某些从未经历过的现实问题时,他们会一贯地、不加考虑地应用这些固定化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并处理问题。这在处理问题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针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打破这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思维成果。

针对学生开展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开发的途径。在专业技能培训中,通过认识、操作、摸索到熟练应用;在科技竞赛中,通过选题、分析、到设计完成作品,无不对学生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起到帮助作用,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多样性创意,训练其思维的发散性,通过缜密的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3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技能的掌握

对于创新能力而言,创新技能同样居于创新素质的核心地位。只有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技能才能得以表现和确认的(的字不要)。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就是一项技能的实践环节,在这两项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自身学习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能够最大程度地对创新技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专业技能培训、科技竞赛和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技能培训和科技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这两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来对创新能力施加影响。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何昆鹏,许德新,等.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84-185

[2]孔丽英,梁汉昌.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型人才[J].肇庆学院学报,2011(5):8-10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9

一、tRopS运动中“反竞争”的本质

“tRopS”是在逆向思维作用下将现代竞技运动“SpoRt”逆行拼写而产生的新名词,由日本体育社会学家影山健先生首先提出。“tRopS”不仅仅在拼读方式上与“SpoRt”相反,在运动理念上亦如此。在“SpoRt”强调少数人精英竞争的同时,“tRopS”决定逆“SpoRt”而行,回归大众,成为多数人获得快乐和健康的体育形式。“tRopS”提倡的新运动中虽然仍可能采取比赛的形式,但却不以比赛成绩而分胜负。其所追求的核心理念在于:“比起竞争,更重视协同;比起技术,更重视表现;比起争斗,更重视共存;重视创造。”[1]它更多的是让参加者在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团结与协作的精神。

在背“SpoRt”而行的发展和反思过程中,“tRopS”呈现出其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和基本要求。首先,“tRopS”要求使人人获得快乐,而快乐来自于“成功”。不同于竞技运动中少数人的成功,“tRopS”要求保留竞争的同时,使每个参加者都能取得成功。人人成功的实现就要依赖于项目本身的主动改变,即对竞技运动规则的改变,使之变形成为一种“共赢”的新运动。这种新运动既可以从过去的竞技比赛项目中去挖掘,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去寻找。其次,“tRopS”强调运动过程中创造性的共同体现。“tRopS”反对专门化和划一化,对于运动本身可任意由参加者群体共同商量从而进行创新和改造。“tRopS”更倾向于宏观层面上弱化“输赢”竞争因素的游戏,由游戏的共同体共同制定属于其自己的规则和形式,达成共同体中的默契,自愿和主动地去遵守规则和参与活动。再次,“tRopS”提倡公平对话。公平对话是在人权平等的前提下,人与人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以及人与其自身的对话。是人在自然的环境中,暂时远离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喧嚣与浮躁,在运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发现并正确认识自身,从而发展自己。

二、竞争教育与其对象的成长阶段性特征

竞争作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在学校教育中必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小学教育中,结合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的心理特点,竞争已超越了低年级学生的主体发展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中的竞争教育

1.不利于成为“完整的人”

(1)将少数人的自信建立在多数人的失败上。低年级的小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社会经验、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以及对事物的判断标准较简单、极端,他们多通过同伴来衡量自己。在体育竞赛中,此阶段的学生对成功的判断标准更多的是与同伴之间直观的比赛成绩。而竞技体育的特点是金字塔型的,由于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一定会出现直观的相对水平,而竞争的最后只能产生一两个优胜者,剩下的学生都被划分到失败者的范畴。胜利与喜悦只属于少数的学生,竞争性运动更多产生的是失落的冠军陪伴者。所以,在学校体育中对低年级学生过多采用竞技性的体育教材,落后的学生会将名次及成绩作为评价自己的直接依据,进而认为自己不如班里其他同学优秀,从而产生自卑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不利于学生的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的知觉和评价的总和,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身体自我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种重要的基础部分。[2]儿童的身体自我主要表现在身体能力和身体特征两方面,如果一名小学生身体能力较强,身体特征令其满意,则其身体自我发展就较好,反之,其身体自我发展则较差。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很差,基本上依赖教师和家长等客观他人的意见和评价。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对低年级学生过分强调竞赛活动,就会对学生的运动行为给予直观的名次排位。此时,成绩落后的学生就容易形成消极态度,从而阻碍正确自我概念的获得。

(3)对学生的情绪造成消极影响。情绪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得到满足时就产生积极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情绪。在学生的竞争活动中,获得胜利的学生,内心潜在的成功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积极情绪,而大多数的非冠军群体则因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此外,处在备战状态时,由于对胜利的渴望,同场竞争的同学则成为具有潜在的威胁性的假想敌,容易引发消极情绪,若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则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及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影响。

2.tRopS运动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1)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使肌肉兴奋刺激体内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快乐体验。但是,在现实中的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中,由于盲目地引入竞争性活动,使得学生较单一的注意力转移,而非关注于体育本身。tRopS旨在通过去竞争化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运动的胜利者,因此,应从满足参与者需要的角度,使其具有实现积极情绪的前提;使运动单纯化、非功利化,让学生聚焦于运动本身,全身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2)唤回在心理上排斥和远离体育课堂的学生。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往往使得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需要,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到体育课堂中的体育运动中来。但是,竞争活动的主要特点便是仅凭单一竞赛规则确定胜负,部分学生或由于自卑造成自我否定从而远离体育活动,或由于自身未意识到的身体素质难以适应较高难度、较大强度的运动形式而产生了对运动的厌恶,对此,学校教师应对那些内心远离体育课堂的学生排斥体育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修改活动规则,创新出更适合具体班级群体的体育教材。

(3)因材施教。tRopS运动规则的灵活可变,为体育课堂中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因为遗传因素导致身体素质低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焦虑甚至放弃。体育课堂因材施教中的“材”就是学生参加运动的基础,即身体素质。tRopS运动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改变以后项目的运动规则。譬如,在100米跑中,终点线一致,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划分属于个人的起跑线,让学生单纯地体验运动过程中的正确姿势、运动技巧对最终成绩的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长期锻炼出来的,学校应通过加强一些基本训练,让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潜力更有自信,并在运动中不断提高和超越自己。

(二)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中的竞争教育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点逐渐明显,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了明显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从而能够独立地对自己作出评价,从注重行为效果的具体评价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的抽象评价。[3]此阶段的学生能够对社会观点进行采择,并进行自我反省和换位思考,教师应以竞争为工具而非目的,可以选择适当的竞争性体育活动为教材,促进学生积极的社会性发展。

1.竞争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竞争意识直接指导着学生在竞争活动中的行为,拥有竞争意识是学生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心理素质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现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更接近于体育中的比赛,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谁的节奏更快,竞争意识更强,谁就有可能占据优势。[4]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各种竞争性体育教材为学生创造竞争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胜负、成败、荣辱、争让等情感体验,使竞争意识得到升华。多让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组织,从客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使竞争的意志品质深入到学生的各种生活当中去,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争能力是人们参与竞争并为夺取胜利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竞争结果的个性心理特征。[5]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四个方面。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素质的生物学前提,是竞争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体育课堂通过身体练习以发展身体素质为直接和直观的目标,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生理及环境共同作用使得参加者产生各种情感体验,以增强其心理素质。此外,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现代竞争能力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皮亚杰的研究,此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自律道德判断阶段,学生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因此,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时,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其竞争能力。

2.竞争教育中的德性发展

德性的竞争是人的竞争,此时的竞争意识不同于历史发展过程中遗传的竞争本能,而是社会化后具有社会性特征的竞争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的体育课中,应重视在竞争活动中贯彻德性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在他们的道德自律阶段明确其道德标准,为学生在竞争教育中的德性发展奠定基础。竞争中德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平(公平竞争、凭实力取胜)、公正(行为正当、切忌奸诈)、公开(光明正大、不搞阴谋)、公心(出于公心、共同进步)。[6]体育竞赛活动是在严格的统一的规则下进行的。公平意味着夺冠的机会平等,每个参赛者都有相同的权利,统一的规则是判决的唯一标准,作为评价者的教师或者同学要保持公正,为竞赛者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保证竞赛的良好运行。公心不仅仅是自己和同队的队友之间的团结,还在于和竞争对手的协作。因此,体育运动的竞争要求参与者具有优良的运动者风度,应当尊重对方的人格,视对手为比赛的合作者,以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作为自己竞争能力提高的前提。

3.引导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再次理解

即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及社会性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完全成熟和适应,易把竞赛活动的成绩高低认为是成功与失败的直观表现。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不合理归因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降低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影响学业和生活,甚至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教师要在活动中帮助学生适应竞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即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增强其自信心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可根据情况将原因归于外部的可控的因素,以带给学生更少的负面影响,使其更快地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使其建立在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理解及归因的基础之上,刻苦、勤奋、努力及付出也是成功必备的优秀素质。

三、结语

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不要违背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味地按照社会需要而刻意强化学生的社会性。因此,在学校体育课程中以竞技性运动为手段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时,要分年级层次,充分考虑到竞争是否超过主体范畴,是否对学生成为完整的人造成消极的影响。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因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差,不宜过早进行社会性的竞争教育,否则对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自信心的建立以及积极情绪的产生皆有不良作用。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及社会性发展的成熟度已可使竞争教育产生积极价值,但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德性的引导与成败归因的再理解。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参考文献:

[1]朱卫东.托罗普斯(trops)运动概观[J].体育与科学,1996(4).

[2]李丹.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的身体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冯维.小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体育竞赛的概念篇10

关键词:竞技体育;暴力;刑法

当今体育赛场上竞争日益激烈,在万众瞩目下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比赛原有的范畴,给观众带来了更激烈精彩的比赛的同时也伴随着体育暴力问题的日渐增多,这些在赛场外足以构成故意伤害罪的行为在运动场上却逃过了法律的制裁,伤害的实施者大多只遭到了职业联盟内部的处罚(禁赛,罚款等),而受害者缺往往因为伤病而遗憾终生。这也引起体育学,法学界的学者展开了对刑法是否应该介入体育竞技暴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竞技体育领域不应该出现法律的真空,用刑法规制体育竞技暴力将表达法律不允许非必要的体育暴力行为的出现这一观念。反对者则认为竞技体育有其特殊性,身体的对抗性是许多运动项目的魅力所在,刑法的规制将限制运动员在赛场的拼搏精神,降低体育运动的对抗性,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体育暴力行为的规制各运动联盟内部管理就可以做到。

学界就此问题的讨论大多处于理论阶段,对于体育竞技暴力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较为缺少,究其原因,第一是因为相关的案例较少,体育领域的竞技暴力大多采用联盟自治的方式加以规范。第二是因为各国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伦理观念和社会需求不同,如美国的UFC自由搏击,美式橄榄球,冰球等项目,从项目的特性和规则来看产生的暴力伤害几率都相对较高,很多国家却没有发展此类项目。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国外相关案例及刑法规制体育暴力的实际操作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刑法对于体育竞技暴力需要有一种威慑力的存在,但不能过度干涉,对于体育竞技暴力的规制还需要以联盟自治为主,这是各国竞技体育良性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体育竞技暴力概况

对竞技体育领域中体育竞技暴力刑法规制的研究,需要结合刑法理论与竞技体育的特殊性,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参与者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使得竞技体育具有以下特征:(1)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2)充分的发挥和调动运动员的体能,智能,心理,技能和战术水平(3)按照统一的规则进行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4)观赏性和娱乐性;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成熟,各种运动项目也是自古流传至今,更有各名族的传统项目,比如中华武术,日本相扑等等,而随着各种运动的不断普及,喜爱和观看竞技运动的人也逐渐增多,让不同的运动都能长盛不衰,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5)教育性;体育竞赛中运动员挑战身体极限的拼搏精神,竞技比赛中渲染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价值取向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6)商业性;社会的发展使得受到广泛关注的以竞技体育为主体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采取商业化的运作手段,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并成为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杠杆。这种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以体育竞技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所带来的享受、竞技性所带来的刺激为主要产品,以平衡各方面利益达到互利互惠为目的的运作模式使得竞技体育具有商业性特点。

对于体育竞技暴力行为的概念,法学界和体育学界都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曲伶俐等从刑法学的角度认为竞技体育暴力行为是达到了犯罪程度,需要刑法予以规制的,指在正当的对抗性体育比赛中,在比赛时间、比赛场地,参赛的一方运动员以比赛为目的,故意犯规超过必要限度,故意造成另一方参赛运动员重伤或者死亡的攻击[1]。张金成等从体育学的角度认为球员或球迷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情感等方面的非理智行为,甚至对体育运动观念曲解和误导以及任何收买、侵犯、偏离和歪曲的东西都应称为暴力[2]。曲伶俐等从社会调查入手,从社会学角度认为体育暴力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也不是正当的业务行为,绝大多数体育暴力行为属于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严重者属于犯罪行为[3]。阎小良等从体育学和法学的角度认为体育暴力指在体育活动中,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之间和单纯的非竞技人员之间所发生的暴力行为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的暴力行为,一般由有关的体育社会团体加以处罚;而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之间和单纯的非竞技人员之间所发生的暴力行为,则应当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其中竞技人员对非竞技人员进行的暴力行为,应当实行“双罚制”,既要由体育社会团体对其进行处罚,也要求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而依据行为情节的严重程度,可将球场暴力行为分为三类:(1)违反道德规范的暴力行为;(2)一般违法暴力行为;(3)体育暴力犯罪行为[4];谭红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认为暴力一方面对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恰恰也是另一种新的社会平衡和友好的媒介,体育暴力是暴力的多种样态之一,是暴力在体育运动的中的体现,在这样的语境和意义下,他认为“体育暴力”既表现出暴力的一面,又表现出舒缓暴力、符号转换的功能。[5]

通过上述分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体育暴力的概念做了不同的界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规制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暴力问题,认为体育暴力可以分为观众暴力和竞技暴力,因此对体育竞技暴力概念的理解是相对观众暴力而言的。体育暴力发生的主体都有两类人员,第一为非竞技人员,如观众,赛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等。此类人员发生暴力事件,完全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公共治安管理条例》、《体育法》等国家相关法律进行规制,情节严重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类人员所遵循的道德标准和社会秩序与公共大众保持一致。第二类体育暴力的主体为体育竞技人员,如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等等,其中又分为竞技人员与竞技人员之间的暴力,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的混合暴力两种。竞技人员最大的特征是体育竞技比赛的直接参与者,他的行为都是围绕竞技比赛进行,并受到体育行业内部管理自治的影响,如中国足协拥有对其协会内部人员处罚和管理的权利。那么对于竞技人员暴力的规制必须考虑竞技体育的特殊性,行业内部管理规范,竞技比赛规则,社会舆论导向以及法律保障等诸多手段对其进行综合的管理与规制。

因此本文所涉及的体育竞技暴力行为是指体育竞技参与者,由于体育竞赛诱发的,具有明显违背体育规范的身体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竞技伤害行为,运动场斗殴等等。按照暴力主体分可以分为竞技人员暴力和竞技人员与非竞技人员暴力;按照暴力行为情节的严重性分为规则内的暴力,一般违规的暴力,体育暴力犯罪;按照对竞赛规制遵守程度可以分为规则允许的暴力行为,过失犯规的暴力行为,故意犯规的暴力行为,恶意犯规的暴力行为,赛场斗殴暴力行为;按照暴力行为发生的时空特点可以分为竞赛时的暴力行为和竞赛外的暴力行为;按照竞赛的性质可以把体育竞技暴力分为职业比赛竞技暴力和业余比赛竞技暴力。对体育竞技暴力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体育竞技暴力行为性质的认识,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体育竞技暴力行为。

正常的体育竞技行为,产生一定的身体伤害是允许的,这是由体育竞技的特性所决定。从运动伦理学的角度讲,是一种有限伤害,是合理的[6]。而以体育竞技为名,伤害对手为目的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是受到法律所制裁的行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判断运动员的行为目的非常模糊,在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中,运动员的行为不能以常人来思考。而对于这种行为在许多项目的规则中,就有避免伤害发生的作用,如拳击比赛中,禁止击打后脑和腰部以下。篮球比赛中带球撞人,阻挡,恶意犯规两罚一掷的惩罚等等。规则的改进也有效的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竞技中理应接受这些规则的限制,但很多情况下,为了达到战术目的,或者运动员私人的仇恨,不以比赛为目的,伤害对方的行为必须强烈禁止,否则竞技体育的良性发展将会被打破。在2008年奥运会足球比赛中,中国对比利时,中国运动员谭望嵩为争球而使用粗暴的动作将比利时球员波科尼奥利踢成重伤,以致这名球员失去生育能力,比利时足协随后向比利时法院以故意伤害罪谭望嵩。但要证明谭当时的动作是要伤人而不是正常的踢球却非常困难,因为在高速奔跑中,在亢奋精神的支配下,运动员的动作瞬息万变,轻重缓急不易控制,依据竞技规则去判断是否违规容易,但要从刑法的角度认定谭在主观上具有伤人的故意则太难。

二、英美国家对体育竞技暴力的司法实践

对体育竞技暴力的研究,通过查阅国外期刊常见于一定数量的判例。但各判例由于时期的不同,社会环境、理论理解的不同做出的最后裁决也不尽相同。以下是两个英国的典型判例。

案例一:mcCartan案

2003年5月,盖尔足球联赛westmeath州对Down州的比赛中,JamesmcCartan代表Down州前锋,当时他的对手是westmeath州队的KennethLarkin。双方身体接触激烈,案子的关键在于双方当时的竞争性。westmeath队的观点是:运动员在争抢之后,Down队员转回又扔出了一拳。mcCartan申称他不知道是什么引起的伤害,但是猜测可能是当他要摆脱Larkin的盯防的时候偶然地肘击导致。在此需要注明的是,虽然盖尔足球是允许身体接触的运动,其中的处理规则较难把握。防守者(就像Larkin)经常使用推,拉或者其他阻碍对手的形式,而裁判在竞争激烈比赛中对这种无意识的的粗鲁的行为的判罚也较为难发现。william法官早期慎重的考虑了比赛的竞争性以及当事人当时的行为动机和目的。之后又对英国爱尔兰运动委员会一系列伤害事件做了调查,列了2004年Gaa发生的一些了暴力事件,包括下巴损伤,面颊击打,攻击裁判及官员以及U18足球比赛中的群殴。在U18爱尔兰足球冠军竞标赛CountiesLaois和Cork的比赛中群殴发生后,Gaa为此发表的公开的道歉信。当球迷,教练,裁判,运动员之间的争斗发生后,许多人已经接受了这种伤害。Gaa主席要求整改联盟内部纪律体系。

在此案中Gaa的内部纪律机制,比赛管理委员会和上诉管理委员会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但仍无结果,这也导致了此案件最终进入了法律程序。m法官对Gaa(实际上是对爱尔兰运动委员会)提出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内部组织纪律的腐败已经很长时间。第二,Gaa现在的纪律体系已经破败需要大整修。最后m法官强调说盖尔足球是一项激烈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在此运动中许多意外伤害难以预计,尽管LaRKin在紧密防守对被告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但是“伤害某人没有法律的正当认可就是犯罪,不论伤害发生在大街上,家里还是足球场上及其他一切地方”2004年11月1日,都柏林地区法院,JamesmcCartan以违反人身法案(1997)被定罪。william法官推迟宣判,观察被告在赔偿原告伤势恢复过程中的态度。2004年11月22日,mcCartan通过慈善捐款的到免罚[7]。此案受到广泛的媒体关注,成为此类案件的典型案例。

案例二:马蒂案

1992年,英国发生了一起橄榄球案例:诺丁汉队与伦敦队进行的比赛中,诺丁汉队球员马蒂与伦敦队球员瑞斯发生了纠缠,致使马蒂受到了较重的伤害:颌骨骨折,并被打掉两颗牙。在向法庭提供证据时,马蒂详细地描述了整个事件,试图证明瑞斯的合理性,并讲道:“我无法忍受在一项如此钟爱的运动中看到出现这种程度的暴力行为”。瑞斯则辩解说是马蒂一直在对自己犯规,打马蒂只是为了引起裁判的注意,以阻止这种非法的干扰,而没有伤害马蒂的意图。最后皇室陪审团裁决瑞斯无罪。在其后来的辩护词中,说道“如果运动道德的重要元素之一竞赛精神和裁判的权威都要诉诸于类似的诉讼程序来决定,而且这种决定成为体育活动的控制性因素的话,那将是十分不幸的”。此判例被作为体育竞技伤害豁免于司法裁决的经典案例。

两个案例截然不同的最终裁决,但是可以反映一个问题,体育竞技伤害案件国外并不支持进行刑事诉讼,而是首先由联盟自制进行调查和裁决,但是当联盟已经无力处理,此类问题以严重影响体育竞赛秩序时,司法机关适时介入进行裁决,但司法的介入难度较大,耗费的资源较多,如mcCartan案中历时17个月。对于竞技伤害责任的承担上,从国外法律来看,此类案件即使宣判也会从轻处理,并且由于其责任认定难,支持通过司法判决的案例占少数。

三、体育竞技暴力刑法介入的理论基础

(一)体育竞技暴力罪与非罪的辨析

犯罪的定义按其是否表明犯罪的实质内容可以分为形式定义,实质定义和形式与实质相结合定义三类。形式定义强调其法益侵害性,认为犯罪仅仅是以刑事法律加以禁止或者刑罚予以制裁的行为,但未能揭示出犯罪的实质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实质定义注重犯罪的本质,从犯罪危害社会生存这一本质出发,认为犯罪侵犯了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是一种的行为,但忽视了犯罪这一社会现象的认定标准是刑法,容易不收现行法律限制而扩大犯罪范围,对法治的实施在实践上有潜在的危险。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老同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表明,我国刑罚中的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已经达到触犯刑罚的程度,并且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是犯罪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的相统一。我国刑法揭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其中三特征说是普遍所接受的学说,认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首要特征也是本质特征,在犯罪认定和量刑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犯罪成立的基础,是确定不同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特征都是从这一本质特征中派生而来的。判断体育竞技暴力是否犯罪而是否应当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约首先判断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而暴力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原型文化表述,是维持人类社会的集体记忆、社会秩序和潜意识心理平衡的重要的社会实践,“体育暴力”是这种文化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在社会冲突中起着缓冲和平衡的作用,为人类心理能量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象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正当的体育竞技暴力没有社会危害性。而从竞技的暴力,赛场的恶意犯规,至对手产生难以忍受的身体伤害,通过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影响人类的行为,从这一角度来说又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社会危害性这一标准界定较为模糊在实践中操作中难以把握。

(二)刑法介入体育竞技暴力的原则

1以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

刑法介入体育竞技领域时必须以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因此刑法对体育竞技领域的规制必须有度,规制不能过松,把违规行为全部交给行规处理,让竞技体育成为犯罪的合法手段,这样势必造成竞技体育领域暴力不断,血案频出。也不能过严,让刑法渗透进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影响体育的激烈竞争性,运动员在参场畏手畏脚。竞技体育领域还是需要本身的管理制度,竞赛规则去规制,只有当行业能不无法解决时才能求助于刑事司法。

2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所谓刑法谦抑,是指刑法应当作为社会抗制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用其他法律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刑法手段调整,能够用较轻的刑法手段调整的违法行为尽量不用较重的刑法手段调整。在对体育竞技伤害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时一定要慎重,只能对那些单纯依靠比赛规则、体育法规不能调整的情况犯罪化。如果比赛规则和其他的行业规定已能很好地调整和处理有关情形,刑法的介入就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也得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缺乏社会相当性。比如足球比赛中,背后铲球致人摔倒甚至造成轻伤的情况,由裁判员向犯规者出示红牌将其罚下场即可。如果刑法强行介入,以故意伤害(轻伤)罪追究伤害者的刑事责任的话,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从国外案例也可以看出对此类案件,刑事裁决时也是竟可能从轻处理。

四、我国体育竞技暴力遏制策略

(一)完善行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在我国竞技体育暴力首先应寻求行业内部的救济,单项运动协会对本项目的管理规章制度成为首先考虑的对象。首先加大对危险行为,伤害行为的处罚,让那些产生严重伤害后果与可能产生伤害后果的动作的到约束。目前产采用的处罚措施有罚款和禁赛。在美国最严重的处罚是终身禁赛,这对于一名这也运动员来说无疑是最为严重的处罚。其次设立容易引起竞技赛场混乱与暴力的制度,如nBa的零忍让规则,确立的裁判的绝对地位,有效减少现场混乱暴力。

(二)竞技体育规则的优化处理

竞技规则在体育领域来说就是运动员,教练员所遵守的“法律”。越多身体接触,越强对抗性的项目,那么规则就应该更加详细。竞技规则更把运动员场上的行为规范化,让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提高运动员,教练员文化道德素养

恶意伤害在竞技体育的产生与运动员教练员的文化道德素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在青少年比赛中,对天赋球员的嫉妒心理,对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比赛胜利的偏激,等等都容易造成直接以损害对手为目的。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平常的文化素质教育,发扬拼搏的竞技精神,对提高我国整体竞技水平,维持竞技秩序起到促进作用。

(四)刑事司法的适当干预

竞技体育不应该脱离法律的管辖,成为犯罪的一片乐土,刑法在谦抑性原则和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应保留对竞技体育的规制。对那些目的明确,证据确凿的恶意伤人行为予以刑法制裁。

五、结语

体育竞技伤害在体育赛场上时候发生,笔者通过对国外相关案件的分析认为国外目前对于体育竞技伤害暴力的刑法介入抱着谨慎的态度。从案例来看,法院尽可能避免体育领域的案件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只有在体育行业内部机制无法解决是才涉足。理论界对此案件探讨不一,肯定体育领域不能出现法律的真空,但是又不能清晰的界定体育伤害入罪的认定,过严过松都将阻碍竞技体育正常健康发展。笔者提出此类案件首先应从体育领域制定遏制措施,完善体育行业内部规章制度,优化体育竞技规则,提高竞技人员文化道德素养,其次刑法进行适当干预。

参考文献

[1]曲伶俐.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刑法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3:84-88

[2]张金成,王家宏,舒钧.我国球场暴力研究概述[J].天津体育学学报,2005,20(3):47-50

[3]曲伶俐,景年红.关于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调查报告[J].政法论丛,2009.5:53-60

[4]阎小良,王家力,邓仕琳.从体育学与法学的视角对球场暴力概念的重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4(26):10-12

[5]谭红春.对体育“暴力”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4):227-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