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8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城市;理学;素养;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序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的高级形态,城市文化代表着时代最先进的文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在经济飞速增长和对外文化交融的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出现了迷失,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占领了城市居民的价值观,进而导致精神境界和道德思想的滑坡。而更为严重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和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在被冲淡和流失,个体在城市中发展感到压抑和迷茫,情操和思想追求逐渐被磨灭。其中原因除了经济增长和对外开发带来的新事物外,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缺失是关键。理学素养诠释了中华民族个性,其倡导的思想能够引导个体坚守本心,追求崇高,是城市文化发展航线上不可或缺的“舵手”。

二、城市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城市文化的定义可以从文化和特征角度进行解释,从文化的角度看,城市文化是城市居民集聚在固定地理区域,基于当地历史文化积淀,并融合来自八方的文化元素,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包括法规、秩序、艺术、道德观念等等。而从城市特征角度看,城市文化是有别于其他群居形态如农村、乡镇等的独特生活工作方式、观念和习惯等的综合,具有多元化、动态化和复杂化的特征。城市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具有显性的载体,又有感官上的体验和印象。城市文化涵盖了城市经济文明、城市政治文明和城市精神文明三大领域,包括商业气息、政治风气、文化和教育特色、社会道德和规范、区域特色文化和习俗等等许多方面。城市文化体现在每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和追求上,并能够被普遍感受到的具有本城市特色的观念和看法。城市文化是否具有鲜明特色以及感染力,体现在对外来人口的转变程度上,如果一个城市的文化能够让外来者朝着更加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并对城市产生依赖和感情,那么这样的城市文化就是值得发扬的文化。

三、理学素养的定义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系统化的哲学思想体系,贯穿多个朝代,并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个性和文化特征有别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的重要原因。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对天地本源的探索、对人自身心性的拷问,以及对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探讨。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中,理学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并且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应用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把控和引导。但理学在对、涵养、知性、气和理、心性、道心、天命、天理、人欲等方面的探索,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璀璨的精神瑰宝。

理学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弘扬积极入世和关怀现实的传统儒学,并将其发展成为融合政治理念、哲学和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思想体系。理学倡导发挥主观意志的力量,自我审视和克制、以情统理、自强奋斗,并强调个体应承当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理学凸显了人性的庄重,推崇品格和气节,对塑造中华民族个性起到了关键作用。理学素养就是指个体和群体具备理学所倡导的这些精神要以,以此来指导对自身的审视和反省,对外界的认知和评价,对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定义和落实。城市文化发展必须不断吸取时展创造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抵挡时代洪流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侵害。因此,城市文化发展必须融入理学素养的发扬和塑造。

四、城市文化中理学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理学素养是城市文化民族个性的根基。无论群居形态如何发展,科技和经济如何日新月异,或者是外来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城市始终必须是中华民族的城市,城市中的居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品德追求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而这种个性就体现在理学素养上。在现在科技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下,城市中居民对于客观事物的看法、对价值和精神的追求会收到冲击,只有依靠理学素养的指引,才能保持心性和品格的纯净和崇高。

其次,理学素养是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理学素养通过影响个体的性情、观念和追求,进而对个体自我发展、待人接物等方面产生影响。当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积极倡导和营造理学素养的风尚,进而形成普遍遵从的到的准则和行为规范,体现在城市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规章秩序、以及城市公共服务中。

最后,理学素养是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城市的竞争力不仅在于经济影响力和政治地位,更体现在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我国城市在世界城市之林中竞争,必须建立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征的城市文化,这是任何经济和政治力量都无法取代和撼动的。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来看也是如此,从国外对我国各大城市的印象就可以看出,北上广深等在他们看来都是开放、发达和活力的代表,而成都、西安等城市却更具有文化魅力。这说明城市越发达,与世界融合越深,那么民族个性和文化特征就越难以寻觅,城市文化的同质性也就更加严重,这不利于我国城市参与国际竞争的持久性。因此,城市文化必须具备充足的民族文化魅力,才能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并随着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提升是去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和事务。

参考文献:

[1]蔡达峰.城市文化建设的本|内涵与实现策略[J].上海城市管理,2016(4).

[2]朱雪东.城市文化视域下城市设计策略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2).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设计城市符号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性、包容性、地域性、连续性的城市典型特色。与城市的空间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避免城市设计中千城一面的现象,就必须要把城市文化当做一个创新的重要来源,必须深入发掘城市文化背后隐藏的符号和文化历史资源,从而展现出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升形象。首先,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进程过程中慢慢积累下的城市文明程度的代表,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环境属性,在漫长的历史中慢慢积淀下来,具有独创性和人文性,也有重要的历史资源可以挖掘。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物质环境,通过物质环境能够打造城市最鲜明的名片,体现鲜明的城市文化,因此具有地域性和特殊性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精神文明特征。同时城市文化也具有选择性和包容性。城市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会让城市具备活力,而正是因为文化能够吸收多样化的文明才能够让城市文化不断延续下去。兼收并蓄,兼容并包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作用,能够形成广泛的多样性和文化自由,从而让城市里的居民有了可选择的余地。第三个方面,城市文化具有连续性和多样性,不同地域会打造出不同的城市名片,自然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不会长时间地消灭或者灭绝,会在历史文明的演进中不断碰撞与交融,并且得到连续的发展。

二、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

时代会给城市文化烙下深深的印记。因此,城市文化会与城市设计息息相关,能够给城市设计者提供宝贵的社会资源。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了城市文化的城市设计势必会出现同质化的局面,会出现千城一面的消极因素,让打造出来的城市缺乏内涵而脱离了城市设计,简单地追求城市文化,也会让城市文化脱离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城市的未来长远规划和发展。所以本文就研究了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很显然,城市设计是以空间为主要前提的,城市空间包括特殊的公共场所,也包括一般性的能够承载大多数活动的普通空间。其实城市文化的真正载体就是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人在城市空间中不断活动积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构成了城市文化的核心内涵。对城市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就要先体验城市文化,就要对空间设计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了解空间设计的深层次内涵,通过把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文化联系起来,通过相互关联的要素进入特定的逻辑思维,并且让人的思想和外部环境产生情感共鸣,从而理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之间特殊的逻辑关系,并且运用这种逻辑关系。

三、城市文化视角下如何进行城市设计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宝贵的时间资源,首先要先确定为了解城市文化,对城市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对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和情感进行维护,保护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的城市符号,才能够尊重城市文化,并且把这种城市文化内涵传承下去,尊重地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结合起来,让城市文化带动其他一系列城市设计的细节,并且把城市文化作为城市设计的中心环节。其实,要打造特色的城市符号,城市的外观表象是留给外地游客的第一印象,而符号就是这种印象的基本单位,能够将城市文化的深层结构和特征体现出来。符号包括城市的公共设施城市的标准和城市的建筑符号,所以城市的建筑物也要围绕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展开,例如老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都是城市文化中城市建筑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而公共设施也是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应当利用城市文化对公共设施进行宣传,让散布在城市各个街道和空间当中的公共设施尽可能突出当地的文化特点。在城市活动方面,也要注重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把城市文化和城市活动整体有机的统一起来,促进城市特色设计。人与城市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设计,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民俗活动、商业活动、休闲文化、特色活动,最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能够吸引大批外来的游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给其他人带来特殊的城市印象。所以,要注重世界文化的打造和传承,体现城市的人文精神,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人民活动在每个城市中都普遍存在,但真正利用活动打造城市名片的就不多。例如香港就打造出了时尚、先进、国际化的大型品牌,让游客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该地域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的空间设计特点,从而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城市设计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只是包括城市的空间设计和建筑设计,也包括微观方面的细节设计,包括城市的招牌广告、城市的标志物和交通工具形象,都是体现城市同一风格内涵的重要举措。城市文化自然也贯穿其中。为了更好的统一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必须从城市符号入手,让城市的外观表象呈现出特色化的特点,对夸张而鲜明的城市文化进行深入的利用,积极利用细小的城市设计细节对城市进行宣传,给人留下鲜明而独特的印象,包括对城市吉祥物、城市标准字体、城市标准色彩和城市代表的花花草草进行统一设计,尽可能直观地体现出城市的形象和内涵,把抽象的符号和代表城市的文化宣传理念连接起来,在人能够感知到的方方面面,塑造不一样的城市名片。

总结

城市的空间设计和城市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让城市设计更具特色,全方位的塑造多样化的城市形象,必须要在城市设计全过程中融入城市文化。首先具体分析城市文化,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其次要让人的各项活动和城市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城市设计的品位,对城市文化进行巧妙的利用,塑造城市的有机风格。

参考文献

[1]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胡惠林,李康化著,2006

[2]品牌城市[m].东南大学出版社,刘湘萍编著,2004

[3]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美)凯文•林奇著,2001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3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基于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便于生产生活的集中化场所,与村落不同,城市往往有着明确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区域的使用范畴也有明确的规划。古往今来,在城市中诞生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科学的先进思想,而这些先进思想也在促进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一个综合体,其功能与发展都是多元化的,其居民的需求层次也是多元化的。城市环境设计就是为了满足居民对于城市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城市环境设计的改良提升在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的同时城市环境设计还符合着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改善城市“热岛生态”对于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居民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作用。在广泛的市场需求下,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了新兴的艺术设计领域。如何正确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笔者认为地域文化的应用对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地域文化与城市环境艺术的特征

地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外在和内涵,首先山川、自然环境造就了

个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周围的山河湖泊、森林草原则是地域文化的自然符号,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为例,该城市的地理环境标志位胡杨林和大沙漠,因此城市的广场设计有着大漠特有的粗犷感。其次城市的历史文化也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重要影响,以青岛为例,该城市有着多年的租借历史,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风格上也有着浓厚的异国风情,城市的雕塑小品往往有着浓厚的异国风情,再如洛阳,因历唐朝历史传说,自古有着牡丹之都的称呼,因此洛阳的城市环境艺术规划中牡丹花成为了重点的标志性观赏焦点。再次,现代城市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西安市确定的市花为石榴花,在西安的城市环境艺术规划中,将石榴花广泛应用在各种可应用的环境。

城市环境艺术是时展的精华,当前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多种发展元素的要领,包括标志性、观赏性、绿化与蓝化以及动感倾向。标志性和观赏性是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元素,标志性能够准确点出城市地域性的标志,而观赏性则需要在设计中将美学与地域元素融合在起。城市绿化是环境艺术设计老生常谈的话题,而在当下则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了“蓝化”的概念,即在城市中以自然引入或人工挖掘的形式增加城市艺术设计中的水元素的应用,而水元素则可以很好地展现一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如沙漠城市的水元素可以以绿洲为主题进行设计,海边城市的水元素则可以强调交融与汇通。随着智能城市的推进,城市环艺设计的动态化也是一个趋势,动态化来自于流水动态的蓝化理念,智能城市则是将城市灯光、车体、智能建筑等纳入环境艺术设计所应用主体的范畴,让城市焕发动态与活力。

地域性文化在城市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地域文化在城市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多种多样,本文总结出来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直接应用,以西安市为例,西安市有着十三朝古都的悠久历史,许多文化名人都在此出生、居住,而这些历史文化名人就成为了地域性文化的重要元素,西安市将名人雕塑设计为环境艺术设计直接应用的元素,应用于各大广场、景区、道路绿化带当中。第二个方向是地域性文化元素的变形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或多或少都有着一定的传统意味,而变形应用则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尊重地域性文化的现代环境艺术作品,例如成都市将熊猫元素应用于城市的垃圾箱设计当中,造型憨厚可爱又富有地域特色。第三个方向则是复合化倾向,现代城市是综合性的城市,因此城市环艺设计的方向也是综合性的,环艺设计所应用的地域性文化元素也通常可以发挥复合化的效果,例如首尔汉江的河滨观景台将汉江这元素作为城市环艺设计的背景,观景台以较高的数级阶梯状延入汉江边,复合了观景、道路、座椅等多个功能。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城市建筑;规划;个性缺失

abstract:with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industryhasnewrequirementsarealso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usheredinthenewchallenges.inthecityconstructionplanning,lackofpersonalizedarchitecturalplanningproblemofcontemporarycityconstructionhasbecomeimportantintheplanningprocess,howtotrytosolvelackofpersonalizedarchitecturalplanningofthisproblem,isthecityconstructionmustsolveintheconstructionoftheproblem,hasaveryimportantinfluenceonthecitybuildingdevelopment,developmentsolutionthisproblemcaneffectivelypromotetheconstructionindustry.

Keywords:cityconstruction;planning;lackofindividual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前言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中不能缺少建筑,城市建筑的建设与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中蕴含的深厚文化能够通过城市建筑中的有效规划与建设体现出来,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城市的独特风格、文化等方面为出发点。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置上,各个城市在建筑的规划上出现了趋同化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结构、造型、布局等一系列方面,各个城市在对建筑进行规划中互相的进行模仿,城市在对建筑的规划过程中没有根据城市自身的地域风格、人文特色、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规划,而是盲目的借鉴其他城市在建筑规划中的相关内容、形式。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在对城市的建筑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将建筑规划与城市各个方面的特征相结合,让建筑的规划体现出城市自身的特征魅力,城市建筑的建设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盲目的进行模仿,应当利用城市自身的文化对建筑进行规划,城市文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建筑的发展,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充分的将城市文化融入到规划中,能够在城市建筑中体现城市的个性化。

二、我国城市建筑规划中出现趋同化这一现象

1、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呈现趋同化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地标性的建筑为城市增添魅力,地标性建筑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形象与风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城市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深入的分析与探究,盲目的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中只重视地标性建筑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效果,而忽略了城市自身在地标性建筑建设中的条件与能力。

从近几年的城市建筑建设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对地标性建筑进行规划中,采用的几乎都是相同的构造,高度、结构、造型、规模等一系列方面都出现趋同化这一现象,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以这样一种模式来对地标性建筑进行建设,这样不仅仅严重的阻碍了城市中地标性建筑的规划建设,还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城市特有的文化、风格、思想等方面。

2、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模式的模仿

城市建筑中对于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根据不同的购买力与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来进行,居住空间分为不同的层次与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城市建筑居住空间设计人员很大的设计空间,相关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购买力、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对建筑中的居住空间进行规划。但是,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的规划情况却并没想象中那么好,在居住空间的模式上,大部分建筑设计师都使用的是固定的居住空间设计模式,缺乏在居住空间模式上的创新,在对城市建筑中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时全部按照固定模式的标准去进行,这也就导致了城市建筑在居住空间的规划中,很多都是相同的居住空间规划,使得城市建筑在居住空间的规划上相互的进行模仿。

三、解决城市建筑规划个性缺失的措施

1、要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将人工、自然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处理好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过程中,要尊重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深入的分析城市地域中的文化根源。在对尝试建筑进行规划时,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根据城市有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对城市建筑进行相应的规划,规划中必须重视在城市建筑建设中对相关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筑的建设中要选用能够体现当地城市特色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要重视对传统建筑方式的利用,将传统建筑中的规划设计精华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去。在城市建筑中的规划中,要重视建筑建设过程中人为施工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有利于城市建筑的建设开展与规划,现代城市建筑规划中加入传统的设计理念,有利于城市建筑规划对城市的建设,在建筑中体现出城市的个性魅力。

2、城市建筑的建设要多样化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在保持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的统一性、整体性的前提下,对城市建筑进行多样化建设。在城市的规划中要将建筑的建设进行多样化,这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城市建筑规划在保持建筑适应于城市的特征与风格上,对多样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在继承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时,吸取其他建筑文化的精髓,这对于推动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根本上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建设发展。

3、城市建筑在建设中要保护传统的建筑以及对传统建筑规划方案进行分析

在城市建筑的规划过程中,不仅仅要保护与认识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还要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对历史建筑的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充分的利用历史建筑规划方案中有效的作用,在对相关作用进行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现代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将传统建筑设计的方式与现代科技技术相结合,用合理的设计方式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完善城市建筑规划中个性的缺失,在对城市建筑的规划中,要将城市的文化特征设立为建筑建设的前提,城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着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进行施工建设,对建筑的建设要突出城市的个性,这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突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城市的风貌与形象是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综合起来的体现。城市建筑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的将规划与城市的个性相契合,要将城市的个性魅力通过城市建筑的规划突显出来,在对城市建筑进行规划时要重视城市自身特有的方方面面,不能盲目的在城市建筑规划中对其他地域的建筑规划进行模仿,要有效的对其他城市建筑规划中的精华进行借鉴与吸取,与城市在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人文情感、思想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建筑规划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玲.试论城市建筑的个性缺失[J].陕西建筑,2010(14).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5

城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城市应当是现代化的产物和标志,但城市建设不能盲目追求现代性而忽视特色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越来越多,城市之间也越来越趋同,丧失了各自的特色,这是城市发展的悲哀。从本质上来看,特色性与现代性并不矛盾,特色性应当成为新世纪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城市的特色包括传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环境特色、建筑特色等。不同的特色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城市类型和风格。特色性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特色性就是城市的生命之所在,强调个性就应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在城市建设中特别要突出地域和文化特色,这是我国城市原创性的动力和体现。城市建设应当根据自己的地域和文化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如草原型城市、海洋型城市、平原型城市、山城等,它们在城市所依托的自然基础、文化特色、建筑风格上都是不同的。把城市建设与地域特色和文化等特色融为一体,就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了。

现代化与特色性是统一的。越是走向城市的现代化,就越要强调城市的特色性。现代化是有特色的现代化,也不存在脱离特定时代的特色性。城市的特色性、个性丰富了现代性城市的内容。脱离了特色性的城市建设,只能会使城市失去生命。脱离特色性而盲目追求城市的现代性,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大弊端,需要克服。

宜居性

从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与产业和人口联系在一起的,产业和人口的聚集形成了城市。过去比较重视发展城市的产业性,而城市的宜居性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的生存、工作和生活及其人与环境等问题就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方面,随着交通的发展使城市的产业区与生活区的分离成为可能,城市的产业功能和生活居住功能正在分化,人们可以在某个产业区工作,但在另外的生活区居住。另一方面,从整体上看城市日益呈现出产业、人口、社会、生活、娱乐和休闲的一体化。城市不仅是产业的中心,更是生活、消费、休闲的中心,宜居性就成为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突出问题,宜居性也应当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理念。

宜居性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思想。宜居性并不是简单指环境因素,空气质量等,应当包括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和人文生态环境条件,如城市的交通、文化、教育、就业等各种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因素。城市的存在是为了人,城市的发展也是为了人。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应当以宜居性为中心,宜居性应当成为城市的本质特征。把城市仅仅看成是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地,而忽略了宜居性,就偏离了现代城市的本质。

文化性

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我们不仅要重视城市物质层面的建设,如医疗卫生设施、交通设施、高楼大厦等,这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重要的,但软件的建设即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包括城市的理念、价值观、符号、特色、人文生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城市和文化是不可分的。可以说城市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和存在形式。透过一个城市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城市的文化传统与城市也密切相关。这些年来,城市物质方面的建设很快,但城市文化的培育、形成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特别是城市文化传统的保存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应当成为评价这个城市的重要标尺。

多中心与功能互补

现代城市的建设应当是多中心的。传统的城市是以聚合为主的。这种城市模式是以产业的单一性为基础的,这种城市观认为城市的主要特点就是集中。城市需要有一定范围、规模和程度的集中,但也并不仅仅是集中。随着城市越来越大,城市的过分集中就暴露出它的弊端,交通、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建设需要把聚合和分解结合起来,分解城市过分集中的功能就成为解决现代城市病的重要方法。这样一来,城市就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副中心、亚中心转变。一个城市不是只有一个中心,而是多个中心,有主要中心,还有副中心和亚中心,城市的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也是可变的。

与此相联系,多功能及其功能的互补性应当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新理念。过去城市的区域较少,功能比较单一,城区之间功能的互补性问题并没有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区域越来越多,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

生态性

建设生态型城市是现代城市追求的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理念。过去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没有重视城市生态涵养区的建设,使城市成为“孤岛”。二是城市内部缺乏合理的循环,导致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生态型城市就要从两方面来入手:一是以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为基础,作为城市的自然生态涵养区,形成天然的城市生态屏障。二是在城市内部应当有科学的城市设施,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保持城市内部的合理循环。生态型城市是一种绿色的城市形态,是环境优美的城市,而不是一种环境污染的城市,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性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涉及到许多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复杂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和谐与不和谐就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因此,追求城市的和谐性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又一目标。和谐性也就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过去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比较重视某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建设,对城市建设的整体的和谐问题考虑较少。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如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配套,城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失衡,产业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失衡等问题。和谐性包括城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人口、环境等要素的和谐,城市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和谐,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和谐,城市本身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产业建设与宜居性建设的和谐,不同城区之间的和谐。

城市生态群的和谐也是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城市群落,城市生态群的和谐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城市生态群包括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和谐;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和谐。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需要和谐的发展。和谐性还包括大城市转型与农村城市化之间的和谐协调。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本身的发展,如巨型城市的转型,城市群落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包括农村走向城市化,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5―0092―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加快。随着大范围的城市建设轰轰烈烈地全面铺开,对城市文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可喜现状,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城市建设的雷同化趋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反思,人们已认识到“文化化”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虽然城市化这一概念指明了城市各方面的建设由传统及次传统趋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及目标,但在城市化的建设中,其“文化化”也必须凸现出来,否则,所谓城市化也就没有了根基。文化学者钱穆曾这样说过:“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以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②这一论断从历时性的角度指出了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所在。显然,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城市文化是由城市理念、性格和气质所表现的城市生命力所在。

一、城市文化的唯物史观释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一点无疑属于城市文化深层次的物质性基缘。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对此要说明两点,其一,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笔者仅是以此来框括本文;其二,所谓“具体与直接的显现”是指物质和精神两个范畴,这种显现是具象而非意象。

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至少包括意识形态的因素(理论)和社会心理的因素(民俗)。但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的精神范畴显现归纳为城市文化的内涵或动态文化,那么这种显现在根本上就构成了城市的理念。

城市理念是城市文化最本质的反映,这一点并不抽象,所谓反映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直接外化为城市管理的职能组织和领导作为、城市整体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成果、市民的文化倾向和人文素质,甚至外化为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城市理念的形成也受城市社会心理的影响,有着对城市历史、文脉和传统的继承。但同时,随着城市理念的形成,其也制约着城市传统中的糟粕并创造着新的文化元素。当然,这与城市的开放度、包容度有关。美国著名学者芒福德曾这样表述:“城市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剧场。这说明,无论是剧场的设计还是社会行为的演绎,均离不开城市理念的导引。”②如果说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那么城市理念就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理念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但表现出的却是具体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城市理念不仅充溢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也活跃着新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前者在于传承,后者则在于创造。而就大多数中国城市而言,原生文化生态的价值观在延续着城市的人文传统,而新生文化生态无疑在大张旗鼓地呼唤商业思维。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理念中包括了传统与维新两种价值观,看似互不相融,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讲,也有着可持续发展的意味,新陈代谢是其规律。更何况,在当今城市及城市文化的评估体系中,商业文化作为重要机制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如果一味地单边推崇经济效益产出而不顾文化生态的平衡,必定会使商业文化形而上学甚至异化,如此将严重破坏城市原生态的文化价值。另外,城市理念必须剔除小生产意识的价值观。从动态文化的角度讲,城市理念中的小生产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反动,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起导引作用时的“短期行为”及“短期效益”,而忽略了城市永恒价值的传承和创造。

城市理念直接铸造着城市性格。城市性格即城市市民思维及其生活方式的人文特点,也就是说,城市性格蕴涵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反映的当然是城市文化及其理念。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改造中,城市性格无疑已成为城市异质的典型区别,譬如北京之厚重的国都气质,上海之艺术的小资情调,温州之经济的商贾色彩和天津之实用的平民情结等。我们一般把成都看成是休闲的城市,把深圳看成匆忙的城市等,实际上就是在述说着城市异质的性格特征。

城市文化的物质范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城市的规划与建筑,我们也可以把城市文化的这种物质显现看作是城市文化的外延,或称静态文化。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任何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史,在不同时期所营造并留存下来的标志性建筑及特色建筑,就凝固为历史,也即人们所认为的“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或许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看成是诗歌、音乐或纪念碑,但我们从中所解读到的,仍然是特定城市的特定文化,所以说城市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静态凝固或历史积淀并不为过。如近代历史上的北京,其方方正正的庄严建筑表现了大一统的皇家封建文化,上海唯美的欧式建筑表现了其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洋径浜”文化,而天津沿海河遍地广施的民居则表现了市井的平民文化等。另外,城市规划同样也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倾向,如华盛顿的城市规划以国会山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以象征民主;而伦敦的城市规划则是以代表神权的西敏寺、代表王权的白金汉宫和代表民权的国会大厦等三处为中心延伸而成,以此表示伦敦乃至英国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建筑的魂魄,因为城市的发展过程一定伴随着城市文化的产生、传播、积淀及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而这些肯定会在城市的建筑中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构成了特定城市表现在外的文化特色。而这种由城市建筑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是其地域文化与其实体建筑元素完美的结合,从而形成为城市的静态文化现象。这说明,文化是塑造城市建筑特色的主要依据,著名建筑学家阿尔居曾说,城市建筑的“特色是生活的反映,是文化的积淀,甚至是民族的凝结”。在此还应指出,城市文化不仅以静态形式积淀于城市建筑之中,同时城市建筑反过来还会对城市市民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或有形或无形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理念的铸造乃至城市性格和情操的陶冶并培育着城市的亲和力、创造力及竞争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竞争愈趋激烈的时代,一个有着反映特色文化的建筑的城市,至少会在旅游业中显示出其文化旅游的价值和竞争力,比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和江南的周庄古镇群。也许当今旅游业正悄然形成由自然旅游向文化旅游转移的特点,正是搭了城市建筑、城市景观、城市性格及其所蕴涵的城市文化这趟车。

二、城市文化的历时性延续与共时性创新

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申和弘扬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这两个主题。所谓延续证明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而所谓创新意味着城市文化在当代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不可否认,由于经济、传媒及消费的日趋发达和社会化,致使城市正在走向雷同,如雷同的城市文化传播形式、雷同的城市生活方式以及雷同的城市商业环境等。这正如人们所说,走在天津的滨江道就等同于走在北京的王府井,那种热火朝天的商业表象掩盖了城市的个性魅力。但也正是由于此,才在客观上迫使特定城市不得不去挖掘自己原生的文化生态,并加以保护,这包括整理和传播其已被埋没了的动态文化现象以及修复和重建被遗忘了的静态文化形态。同时,城市在现代化浪潮的挟裹中,在主观上也不得不去观照并重视新生文化生态并对此加以吸收和创造,这其中包括了城市理念形态的更新和城市建筑状态的创新。

一般来说,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城市创造并积累着物质财富。但不能否认的是,城市同样是文化的中心,也在创造、积累并延续着人文财富。任何城市都有着其文化特色,积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城市的文脉。所谓城市的生命力,不仅仅指欣欣向荣的经济景象或者直插云天的高楼大厦,而更多的是指城市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由城市人文精神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才能说明城市的厚重感。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发展已成为主题的必然趋势之时,城市文化的延续也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在我国兴起的城市建设中,其走向正在趋同,同样的商务高楼,同样的世纪大道,同样的中心广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CBD开发与建设,致使城市正在悄然形成“城市空心化”。这样一来,城市原有的空间生活模式被打破,原生的文化生态也势必会受到冲击。文化传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联结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把城市文化看作是一种具生命状态的现象,那么,城市文脉就是遗传密码,其始终贯穿于新与旧的交替之间。正如鲁迅在评价新旧文化的交替时所说:“旧形式是采取,又有所删除,既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继承和创新之间的联系。”③其实,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城市文脉得以传承与延续,才能使城市文化、城市理念和城市性格乃至整个城市更具生命力。换个角度说,如果城市因雷同的建筑而趋同已成为事实的话,那么,以城市文脉的延续为标志的城市文化的传承,才能展现出特定城市的特有魅力。特别指出的是,在如今大兴土木的中国城市改造中,必须重新评估老城区的文化价值,或者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老城中极具文化价值的静态文化形态加以重点保护,已成为城市文化及其传统得以延续下去的必由之路之一。”④这不仅涉及其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城市的“记忆”,因为城市中某些原生态的文化因素已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记忆”在静态的文化形态之中,在这种“记忆”中,城市文化中被积淀的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从而使得城市在变,而特色依然。

当然,城市文化是随其历史而演进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城市文化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生活在变化,文化当然也更新。随着城市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传播方式的丰富,文化本身也必然会衍生新的因素,所谓先进文化也就在其中了。谈到先进文化当然离不开创造,也即城市文化需要延续,更需要创新。不过,城市文化的创新应以尊重城市历史文脉为基点,并以开拓城市未来发展为原则,目的是使城市具有永恒的价值。也许当今城市的文化创新是受了经济动力的驱使,反过来看,城市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对此,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早有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⑤不可否认,当文化与经济联结在一起时,文化也就有了浓厚的商业消费色彩,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当然也就包含商业因素。从主观上说,我国的一些中心大城市能否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商业文化已然构成重要指标;而从客观上看,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扩张力同样也离不开商业文化的创造与弘扬。以深圳为例,在倪鹏飞所著《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no.1》中,其调查数据显示:“深圳的整体竞争力位列亚洲前三,而其文化竞争力也名居前列。”⑥深圳的城市竞争力无疑是源于其极具现代经济文明色彩的商业文化元素与氛围。

还应指出,城市文化的创新同样也表现在城市的空间营造上,这绝不是说大厦越高越能说明城市文化的创新性,而是指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风格是否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维,是否体现了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是否顾及了人性化的目标,是否演绎了城市性格以及是否承载了先进的文化理念。

需要说明的是,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二者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在创新中注重原生文化生态的传承,又在延续中创造新生文化生态元素。

三、城市文化是彰显城市魅力的依托

从根本上说,城市的魅力来源于城市文化的特色,即使是城市唯美的建筑和精致的景观,其实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体现,因为,城市是形象了的文化。

从逻辑上看,谈到城市文化与城市魅力,就势必会涉及城市的竞争力,这是指城市文化是城市魅力的资本,当然,资本是一个经济范畴,从这个角度讲,城市魅力实际所显示的是城市文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的产出就形成了城市的竞争力。在城市的竞争力中其文化资本价值并不是唯一因素,其中还包括教育、人才、环境等其他资本价值因素,但是文化资本价值在城市竞争中的作用日显重要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当代乃至未来城市的竞争,在表面上看是经济的,而在本质上确实是文化的竞争。

那么,如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呢?当然是增强城市的魅力,而城市魅力的增强就在于城市文化价值的突出显现,尤其是在城市趋同的今天,这一点已成为必须。一个城市在竞争中能否占据优势,归根结底就要看其文化无论在动态上还是静态上,是否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品味、文化风格与文化理念。

在此,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城市改造中,更多的是注重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确实是旧貌换了新颜,但又有多少包含着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呢?其实用性与短期性由此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从表面看似乎是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的失误,但其深层根源却是城市理念在导引上的失落。

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是在该城市的文化特色基础上而形成的,也可以说这实际上是城市的软环境,所谓城市的魅力及其吸引力就是从此而产生的。托夫勒就曾这样说过:“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向哪里转移。”⑦这说明,无论是在当代以及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城市魅力已然成为输赢的关键筹码,而城市魅力所展现的其实就是城市文化。

注释

①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2年,第131页。

②[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③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④汪寿松:《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美]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4页。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7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有着5000余年历史的中国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城市化,在艺术设计中,公共艺术设计可以将城市的历史与城市的文化以艺术设计的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这也一定会成为城市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双向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化公共设计艺术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崛起,东方古老的文化已越来越多地与更多西方的文化相融合,中国式的城镇也渐渐被西方的城市所影响。着眼于现代,摩天大楼、立交桥、玻璃幕墙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被竞相复制,传统建筑文化也仅仅只象征性地被简化成建筑的拼贴符号,作为城市和建筑灵魂的城市个性在大拆大建的灰尘中被淹没。越来越多的城市已逐渐克隆性地发展,没有性格、没有特色,更令人担忧的是,城市的文化将在历史发展中渐渐被摒弃。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个性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形势下,如何保护、发展和创新城市个性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设计以其宽广的设计形式和艺术载体,可以在城市的发展中为保护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正所谓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

一、城市文化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精神。一座城市中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的综合体。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广场、设施都可以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被横向或者纵向地复制与模仿,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复制与模仿的。居住在这座城市当中的市民所具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凝结了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情与风貌,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结晶。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提取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建设城市时,应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在保护的同时加以提炼,而对城市文化的提取包含了提取城市文化中的视觉形象,以视觉的表象对城市进行标签式定位,使其具有自身的个性。从世界各地已形成的个性城市看,特色的城市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城市、经济性城市、文化性城市、宗教性城市、旅游性城市。这些城市对城市文化的提取,都浓缩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对城市的物质、精神遗产进行了文化提炼,并使之成为城市形象的灵魂,这也是这些城市独具特色的优势及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那么,如何去提取一座城市的特有文化呢?

1.提取自然形象。自然形象是每座城市不可比拟的、独特的自我优势,包括城市所在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特产等自然资源。

2.提取景观形象。城市景观可以给人留下对于该城市的第一印象。景观中的城市的平面布局、城市色彩、城市绿地等,甚至城市的商业街、市政广场等都可以被提取为城市的独有特征。

3.提取标志形象。城市标志性的形象是浓缩的表现形式和抽象化了的城市形象。有直观的标志形象和无形的标志形象,市徽、市花、标志性雕塑及建筑,或是城市的名称都代表了一定的城市标志性形象。

4.对视觉形象进行共性提取。将城市文化提取为有共性的视觉形象为市民创造和谐、舒适、美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会使市民的城市荣誉感增强,生活幸福感增加,同时也会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

三、城市公共设计中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城市文化越来越稀少的今天,可以考虑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形式来将城市文化展现在公众的面前。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个性符号。让雕塑与绘画、建筑或其他门类找到完美契合点,这也就形成了当代的公共艺术。城市公共艺术,尤其是文化建筑,应该注重文化门类本身和地方文化的结合。城市不应是放置艺术的容器。城市本身应是艺术品,因为艺术不应仅仅是装饰都市生活的奢侈品,艺术应改善都市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是为了塑造城市形象和环境,在城市形象策划的基础上,应将形象工程落实到空间载体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公共环境艺术建设进行统一的、系统的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必须要突出地方精神。

在城市的公共设施造型方面,应从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历史遗迹和器物中发掘灵感,如城市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绘画、雕塑、古迹、文物、文献、传说、音乐及民谣等均可融入城市的公共设施中。并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使用这些符号元素,唤起现代人对过去的探究、回忆与醒思。

在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方面,必然要借助和依附于造型,而色彩本身一经与具体的形象结合,便具有极强的感情意味和表象特征,具有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因此城市的主色调应在大方向上统一,需结合周边的建筑和自然环境进行调整。设计师需根据城市和城市文化本身的不同,设计不同风格的城市公共设施,做到“天人合一”。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有着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人文、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基础与条件,世界上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座城市。不同的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文化进行自身的发展定位与城市文化的发展定位,一座没有个性或没有文化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会遗留下来的。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公共设计乃至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城市的公共设计也要考虑将城市的文化加以保护与利用。城市公共设计作为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部分及视觉表达的载体,对于体现和表达城市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统一,则会使城市的公共设计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整个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及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风格彰显出来,同时也会使城市显得生机勃勃,鲜明的、带有自身标志性的城市公共设计会使人产生认同感。只有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文化在公共设计中的运用,并秉持多元化、地域化、个性化、整体化的原则去建立城市的文化形象体系,使城市具备鲜明的个性,才能使城市真正开始走向成熟和文明。

参考文献:

[1]高介华.建筑与文化论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刘炜.城市的个性之道[J].安徽建筑,2001(5).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初探

一、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

城市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城市能够长久和谐发展的根本之所在。城市文化品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硬品牌,就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部分是软品牌,就是抽象的事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化。城市文化品牌作为硬品牌和软品牌的统一,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完美融合,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相辅相成,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的积淀。只有广泛了解、准确定义城市品牌的定义,深入了解其内涵,才能更好的解决如何构建城市文化品牌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

1.城市文化品牌的形成要素。城市文化品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多重形成要素的整合概括。学者多数是从历史文化、经济状况、自然地理条件三方面对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由此可见这三因素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1)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体现了城市的个性与魅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构建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灵魂所在。城市文化品牌必须结合其历史文化气质,将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品牌,形成文化品牌识别度,使得城市形象更独具特色。(2)经济实力最直接的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依托于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而逐步形成以城市内知名企业和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城市优势产业,对城市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经济因素作为城市发展的硬指标,会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对城市感知质量的评价,进而影响利益相关者对文化品牌产品的选择。(3)城市作为一种区域性的存在,自然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于发展的基础所在,对城市的功能选择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城市文化品牌构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这一空间的地理特征对于城市的发展及形象的构成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城市文化品牌的构建之间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除了上述提到的三种形成要素,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要素还应该包括:一是社会因素是指城市的整体氛围与环境,是与城市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是综合评价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容市貌是城市环境卫生的外在体现,也是城市品牌的最直接的视觉体验之一,另外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城市品牌的形象,良好的治安状况有利于提升城市品牌的美誉度。二是政府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是城市品牌的建设者和城市品牌传播的主导者,政府的形象对于城市品牌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政府作为城市营销的主体,需要从城市的内外环境的事实出发,站在战略的高度,构建一个有助于支持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发展体系。三是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建城市文化品牌的主体,因此市民形象在城市文化品牌形象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市民形象随时随地都传播着城市的文明气息,良好的市民形象有助于提升城市品牌的整体形象,增强他们对城市品牌的认同感。

2.构建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原则。(1)独创性原则。每个城市的城市文化是各不相同的,城市文化品牌若想得到最快的建立和完善,就要具有独特创新性,突出城市最具优势的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富于时代特征,汲取现代元素。(2)美誉性原则。“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城市品牌的美誉度越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强。美誉性原则也是城市文化品牌定位的亮点之所在。(3)认同性原则。城市文化品牌必须要获得城市内外公众的认可,否则就失去了群众基础,无法得到推广和发展,城市文化品牌进程就难以推进。

三、结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发展问题也愈加受到关注。城市文化品牌日渐成为政府经营城市、推销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的有力武器。城市发展的实践和当代城市理论证明,城市形象在标志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而城市文化品牌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表现形式,它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构建城市文化品牌和建立城市形象都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建新,姜海.试论城市品牌[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17(2)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

一、引言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城市记忆承载着每座城市的历史,城市面貌体现着每座城市的“精、气、神”;城市建设担负着每座城市的未来走向;城市形象唤起城中人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城市环境关系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活力与创造性;城市精神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并接受城市文化,从而转化为民众自觉;城市管理创造安全稳定、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工作方便的物质环境,并提供精神高尚、安静和谐、礼让互助、活泼快乐的精神环境,总而言之,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竞争力,关乎城市未来发展。

二、城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面对铺天盖地强势文化的入侵,许多城市在文化建设上受阻,主要表现为城市记忆消失、面貌趋同、建设失调、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精神衰落、管理错位及文化沉沦等。

城市记忆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城市发展中,过度强调商业化,“大拆大建”的粗暴开发方式,使得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保护文物等文化遗产被毁灭,进而造成城市文化空间混乱、特色社区邻里瓦解以及历史文脉断裂,最终,城市记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城市面貌趋同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千城一面”,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布局雷同、建筑风格相仿,使人产生“天下大同”的错觉。其实,城市面貌的形成归结于历史沉淀和文化凝结,城市历史越深厚、文化越成熟,城市个性就越强烈、特色就越突出、品味就越独特。

城市形象低俗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许多中小城市瞬间涌现出的“新、奇、怪”建筑。这些城市只顾气势、不顾实际,只顾个性、不顾协调,只顾造势、不顾利益,忽略城市环境、忽略市民感受、忽略自身特色,盲目模仿国内甚至国际大城市地标性建筑,导致城市景观无新意、城市文化身份特征不明显。

城市环境这一概念随着“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愈发受到关注,其作为城市文化建设重心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绿色空间、活动空间不断减少,空气、水、土地、噪音等城市生活生态污染加重,温室效应、城市升温、资源短缺、交通堵塞加剧;城市建设过程中资源、能源浪费惊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历史文化物质遗产的背景逐渐与主体风格背离。

在城市管理中,注重近期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的管理效应,注重以往积累经验而轻视现代科学方法的管理手段,注重人为管理而轻视依法管理的管理途径,注重外部表象而轻视内部深意的管理内容等都裸的显示出城市管理错位的战略管理性弊端,致使许多城市出现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城市病”及后遗症,其病根在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及宽阔文化视野。

城市精神在城市之间的盲目攀比、不顾实际的追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知名城市”的城市定位中逐渐衰落,大搞“形象工程”、大兴“面子工程”,追求“标志性建筑物”数量的做法,罔顾自身价值与质量,散发着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和对城市发展前途迷茫的气息。

城市文化沉沦最直接的表现为城市人价值观的扭曲与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扩散蔓延,格调低下、文化稀薄、思想平庸已成常态。城市文化的沉沦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强势文化的来袭,面对喷涌而来的奇思怪意,很多城市不但不深化自身人文历史,反而浅薄自身文化内涵,更是将自有的城市文化弥漫开散直至消失。

三、城市文化建设对策建议

针对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与认知。做好城市文化建设基础就是切实全面的掌握本城市的基本情况,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挖掘并准确认识本市文化的特点、真正了解并提取本市文化的个性。要想做到这两点就必须精准把握城市文化定位,把目光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地放至地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明确本市的文化地位,确定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方向;探寻城市文化精神内核,区别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对外来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辩证对待,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大丛林中确定最能代表本城市文化的元素;同时,理性对待当地文化,大力弘扬阳光向上、顺应时代潮流、可引领本市健康发展的主流文化。

(二)保护与维护。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不但要保护还要维持。不仅要加快立法步伐、完善法制体系、健全安全保障机制;还要合理规划,从而构建既可以保护和维持传统特色文化,又可以促使本市全面发展的空间格局。

(三)传承与弘扬。一个城市在选择布局规划和建筑风格时的立足点是传承和弘扬城市自身特色文化。加强保护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建筑,令不同时期文化元素与不同风格代表建筑合理叠加、和谐共存,拒绝照搬照抄,将建筑设计理念与本市特色文化有机融合,不盲目追求城市建筑“高、大、全”与“新、奇、怪”的,转而更加注重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精神融为一体。

(四)重塑与营造。城市文化的塑造,是城市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的协调统一。除了关注建筑、绿地、街道、广场、山水等的建造,还需要对文明程度、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进行重塑和宣扬;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调动城市居民的参与热情,引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注重城市自身文化名人的培育,并广泛赞颂和弘扬其功德,加深市民对本城文化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自豪感;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做好城市文化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并对外开放文化遗产基地与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营造特色质优的城市文化环境。

(五)民主与科学。城市文化建设中必须以民主和科学原则为指导。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其政策导向及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城市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应由政府牵头,成立城市文化建设专门管理机构,联合城市形象设计专家和组织,协调各部门的人力、物力与财力,集中公众的智慧,群策群力,民主决策,科学规划,全程监督,保障城市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明浩.城市发展路径研究的主要观点[J].广州:城市观察,2009,(3).

[2]殷京生.试论城市文化的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3,(3).

作者简介: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城市主题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发展

众所周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城市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建设城市文化,就是要建设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象,呈现良好的、、具有活力的城市文化创新形态,也就是说把一个城市最美的、最具魅力和活力的方面展现给世人,是人们的最佳宜居处所,并为城市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

任何一个城市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只是把空泛的文化具体到了城市活动的管理形态当中,它还不具备城市的特色占有、特色垄断和特色整合。—个城市在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最科学的方法就是从城市文化学的角度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因为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独有的文化形态。它首先要具备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城市主题文化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

1城市构建主题文化的现实意义

何谓城市主题文化?凡有特色的城市,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生命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灵魂。这种基因是由凝聚着历史精神的文脉和独有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所决定的。这个城市所形成的历史精神的文脉和独有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就是城市的主题文化。城市的主题文化依存于独特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的环境。没有城市主题文化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城市。而有了城市主题文化,城市建设将更加有所遵循,城市形象会更具特色。对外可以彰显城市独特的品质;对内成为引领和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城市形象建设的原动力。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个城市的文化特质,以串联和并联的形式贯穿城市的经济、文化、旅游、教育、新闻、城市公共艺术品牌企业、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

随着当今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构建城市主题文化,只有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使城市模糊的形象和品牌鲜明的突出出来,才能影响世界、形成热点、形成注意力、形成品牌和标志性符号。

只有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彰显城市的特质,才能形成城市的特质资源,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进行角色重新定位;才能在差异化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主题文化优势;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体上看,产业升级、城市化和全球化是目前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和变革的三大潮流,他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与其他因素一起决定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和社会发展趋势。以上三大趋势或潮流带来了三个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深远的后果。

这三个结果就催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城市特色和城市主题问题。因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逐渐从工厂到城市,从某一具体单位到某一较大的区域,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汽车城、、赌城、服装城、商业中心城市、煤都、葡萄酒之乡等一系列以某一产业、行业或某一产品、某一特色服务为主体的城市。每个城市找到自己在整个城市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主题,形成自己的主题文化。但是,这里所说的城市主题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完全绝对、清一色的主题,其“主”的意思不是完全的单一、唯一、孤立,它是与其他产业、行业相互依存、联系和促进的,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

因为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它多有特色,都必须首先是一个城市,必须首先具备一个城市所必备的物资内容和精神内涵,在具备了一般城市应有的性质、功能和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主题,才能形成主题,才能养育、包含、烘托得住这个主题。因此,我们所说的城市主题,不是虚的,不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空中楼阁,而是有扎实基础的特色性主题。

2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和孕育的方向

既然城市主题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就有内在规律可循。一方面,我们可以按照顺其自然的原则、完全通过市场力量去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尽可能好、尽可能早地明确或确立城市主题文化是必要的且有益的,就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设计、构思、培育城市主题文化,引导和协同市场力量共同促成城市特色的形成。从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这不仅是重要和必要的,且也是可能和可行的。我们挖掘和发展城市主题文化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入手:

2.1原创性城市主题文化

这一类城市有它本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闻名世界的水城威尼斯,大运河是威尼斯的交通要道,这里几乎到处是水,河水轻拍建筑物的边沿,河水映照建筑的倒影。威尼斯位于亚得里亚海上游泻湖群岛,历史上因海上贸易成为最伟大的商业帝国之一。水是它的生命,也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联想到重庆作为著名的山水之城,有山且傍水,这就是重庆的天资,它的文化意义通过“山城”、“雾都”、“小香港”等称谓显现出来。重庆主城跨越两江,突破两山,在凸显其山城、江城的特色上改造修建,建筑群自然地随着山势形成高低起伏,重庆城市的天际线富有节奏感和个性,夜色中的重庆城更是妖娆多变,五光十色,许多人慕名而来,为了一睹重庆山城传说中美丽的夜景。

重庆在利用好自身地理优势的同时,有责任保护好重庆的传统建筑,比如在地势错落的山崖上“重屋垒居”的吊脚楼建筑,传统木结构的大型民宅,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还有众多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西洋建筑。应该努力挖掘和开发各区县有典型巴渝特色的建筑群或村落,突出公共性建筑和移民聚居建筑风格的多元文化特色。

未来的重庆建筑应该呈现出既有巴渝特色又能体现山水之城,既有修葺保留完整的古代建筑又有建筑风格逐渐多元化和商业化现代建筑群,依托重庆的地理风貌,打造出有重庆特色,富有灵气、活力和层次的动感之都。

2.2专业性城市主题文化

这一类城市源于它本生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或者产业链的发展,凡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将文化经济、文化外贸设定为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最重要的替代型产业,将地域、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当作整体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世界上有着明显专业性主题文化的城市有音乐之都维也纳、啤酒之都莫尼黑、之都拉斯维加斯、会展之都汉诺威、狂欢之理里约热内卢等。

在我国,也不乏这样的专业性主题文化城市,如有“钢铁之都”之称的辽宁省鞍山市、“瓷都”景德镇、有“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之称的义乌市、越剧之乡浙江嵊州等。这些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建设最初是从某一单一文化项目或者产业发展而来,有长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受当地政治、人文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以景德镇为例,这里有悠久的制瓷历史,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誉称。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了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尔后,历经元、明、清三代,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时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发展跃为历史颠峰。20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丰富的陶瓷资源,绚丽的陶瓷艺术,陶瓷文化和艺技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

如今的景德镇,围绕陶瓷这一核心,开设专业陶瓷学院,培养陶瓷生产人才,研究新型陶瓷生产工艺。修建国际陶瓷博览中心、中国陶瓷城、锦绣昌南中国瓷园等专业园区,为展示、交易和推广陶瓷构建平台。

重庆作为一座拥有古老巴国历史文化又年轻的直辖市,有很多值得开发和培养的专业性城市主题文化。新的城市发展潮流已经告诉我们文化不但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一个可以获得巨大收益的产业,但是我们要想用纯粹的文化特色来塑造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却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重庆让人们最熟悉的另一个名字叫山城,清末名臣张之洞曾这样吟咏重庆:“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城市依山而建,道路高低不平,建筑错落有致,以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为例,它是典型的低丘、台地地貌,整个半岛就是一个突起的山脊,朝天门沙嘴海拔168米,解放碑地区平均海拔249米,枇杷山海拔340米,鹅岭海拔约400米,而这些落差都是在9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上,在这样的地貌上修建起来的现代化都市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重庆在古代又被称江州,两江相汇在朝天门,即嘉陵江和长江,重庆人与这两条江有着深厚的感情,生活也与之息息相关,重庆是一个具有浓厚码头文化的城市。与这一特征相对应的是重庆的桥。有江的地方必然有桥,而重庆山山各异,水水不同,每一次跨越山水都依靠建桥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茅以升桥梁委员会2005年年会认定:重庆是中国惟一的“桥都”,主城跨江大桥22多座,都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江与城的特色。

重庆还是一座火锅之城,外地人提起重庆火锅的鲜香辣都赞不绝口。重庆火锅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由于巴蜀素有“尚滋味”、“好辛香”、用辣椒、花椒等调味的饮食习惯,后发展为小商贩挑担沿街叫卖。重庆火锅现在已经辐射到全国,从西北戈壁腹地格尔木到东海之滨的国际大都会上海;从北国冰城哈尔滨到椰岛首府海口市,甚至国外都能品尝到重庆火锅的独特风味。重庆慢慢演变为一座麻辣之都,火热的城市。

从2004年重庆举办“首届国际火锅文化节”以来,重庆每年都有各类火锅文化活动和比赛,让人们吃火锅的同时也品重庆,重庆火锅以其餐饮规模之大、就餐人数之众、层次之丰富、种类之齐全、民俗风情之浓烈、文化积淀之深厚,在全国首屈一指;重庆火锅是重庆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重庆美食的代表和城市名片,重庆被命名为“中国火锅之都”,当之无愧。

2.3综合性城市主题文化

所谓综合性城市主题文化,就是基于这座城市最突出的2-3个主题,可以是文化方面的,也可以是特色产业,也可以是两者相结合,比如以文学和艺术作为城市主题文化的爱丁堡、以赛车、、邮票为主题的摩纳哥。这一类城市的综合功能比较完善,文化和产业相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发展起来了旅游业和酒店业,这些城市的外来人流量比较大,城市的个性鲜明,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也都是围绕它的城市主题文化进行规划。

重庆文化是由巴渝文化、红岩文化、陪都文化、三峡文化四大板块构成。人们对一个地方的文化共识需要一段时间来形成,重庆文化涵盖面广、时间长、内容丰富,值得挖掘和开发的文化主题很多,比如重庆的三峡文化。

长江三峡巫山地区文化积淀相当丰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遍布长江和大宁河两岸,多达一百七十余处。这些文物遗址中,最具特色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遗址、魏家梁子遗址和大宁河岸双堰塘遗址商周遗址。如今,三峡大坝的修建,高峡出平湖的景色给了三峡文化新的内涵,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与之相配套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也是广为世界关注的工程。

“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重庆巫山红叶节”、“重庆三峡美食节”、等特色活动能很好的推广三峡文化,提高重庆的知名度,发展起来了旅游观光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重庆三峡博物馆的修建与开放也让更多的人对重庆和三峡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一个城市垄断一个产业,一个产业支撑一座城也不是一朝一夕,重庆的优势很多,都可以作为综合性城市主题文化的发展方向,比如:重庆的摩托车生产。重庆作为西部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摩托车行业,其生产、出售就占了全国整个市场的58%以上,重庆也正在打造“世界摩托车之都”,让重庆制造走向更多的地区和国家。

2.4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

这种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是较新近出现的城市主题文化形态,他发端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与it、生物、电子等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有关,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资本全球化带来的投资热潮,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资金的大量需求,而资金和技术的结合必须鼓励不断的创新。在此前提下整个城市就会以几何倍速增长,同时城市的发展方向会沿着不同的技术路线快速成熟,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就在这一前提下得到构建。这一类型的城市主题文化的共同特点就是鼓励创新,虽然城市发展的产业方向各有不同,但思路是一样的。这一类型的城市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的硅谷。

重庆在中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对于很多不了解重庆的外国人,重庆市一座年轻充满活力的,有无限潜力的动感之都。所以,在创新性城市主题文化方面,重庆也有值得开发的空间。“2010年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刚刚闭幕,论坛提出城市建设必须注意将世界性和民族性、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有机结合,走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创新之路。未来的城市应该是高端化的城市、知识化的城市、创新化的城市、人性化的城市、国际化的城市以及生态化的城市。

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典型案例

3构建重庆城市主题文化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社会化大分工城市角色重新定位的新的趋势出现,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对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多。一种理论的形成并不仅仅依靠对原有理论现象的照搬和灵机一动的创作灵感,我们在构建重庆城市主题文化的过程中还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世界名牌城市其主题文化特点的零散性造成了构建城市主题文化过程中的困难。从重庆文化方面来看,我们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明,各区县又拥有各自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我们又是一座年轻的直辖市,一座现代大都市,如何去糟粕用精华,抓住重庆特色文化,培育和推广重庆城市主题文化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主要的问题有:文化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聚集区还不够完善、各区县文化优势没有安全发挥、文化产品的开拓精品少。

从重庆产业发展方面来看,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工业曾经是以机械、冶金、纺织、食品、化工五大产业为主。经过能级提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前瞻性产业等结构调整措施,近几年来,已逐渐形成以汽摩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代表的新兴化工产业,以生物医学、生物器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以镁合金铝合金为代表的新型材料业,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沿海和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在某些高新产业领域占领了先机,在未来几年,重庆将着力把信息产业打造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

第二、作为重庆的兄弟省市,成都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方面与重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成都从“天府之国”更名为“天府之域”体现了成都开拓创新,立足长远的思想,利用自身现有优势,大打文化牌,通过文化吸引资金和人才的流入。成都拥有大熊猫文化品牌、金沙文化品牌、三国文化资源和都江堰等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依托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传媒业和演艺娱乐业,全方位包装和宣传成都。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让成都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让成都拥有更良好的投资环境,进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重庆与成都相距300多公里,各自有优势,又有密切的对接与合作关系,重庆的城市发展应该有别于成都,我们应该利用自身条件,发展现有特色项目,突出自身城市主题文化。

总之,重庆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应该站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得到全社会的认识和共鸣。特色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重庆特色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如何构建,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个实践问题。

重庆城市主题文化着重解决特色城市建设中的全方位、多层次、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系统联系、开放创新、战略性、超前性等特色城市建设的问题。在目前重庆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下,重庆有条件也有能力构建起重庆的城市主题文化,为打造中国特色城市,世界名牌城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主题文化与特色城市构建》作者:付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