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十篇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十篇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56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1

论文关键词: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和论证,提出建设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构想,探讨构建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这一体系涵盖了健身前健康档案建立与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健身方案的实施与过程监控、健身后体能恢复等环节。同时指出这一体系的建构应沿着服务专业化、个性化、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开展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研究工作是我国社区体育事业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的具体体现,也是增强社区居民体质的必然要求和有效手段。同时对于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过程中的作用,实现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最终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

1、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

1.1社区体育和社区卫生事业有机结合的平台

体育与健康的天然联系决定了社区体育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必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运动不足,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针对此种情况,大多数社区公共卫生部门都采取了相应的体育干预措施,体育促进已逐渐成为社区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正如《中国慢性非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总结报告》中指出的:“针对行为危险因素,在大多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控烟、合理膳食、运动防治……凡是健康促进工作突出的社区一定开展着健身小组活动、健康操、体能测试。”

反观我国社区体育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良好态势,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落后的社区体育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依旧是制约我国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杨勇等分析认为,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支持两个方面,如能在社区健康促进中实现社区体育与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将会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契机。这对于充分发挥体育健康功效、提高社区健康水平以及社区体育和社区公共卫生事业自身健康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运动医学是医学与体育相结合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技术和知识对运动训练和健身进行监督与指导,防治运动伤病,并研究医疗和预防性体育运动,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保障运动参与者的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运动医学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医务监督、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学、医疗体育。”其中医疗体育是“研究应用体育运动防治疾病的适应证、作用原理和方式方法,在医院、门诊部、疗养院、康复中心和广大群众中推广防治慢性疾病的体育运动。”由此可以看出,运动医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产生及其在社区科学健身指导中的应用,为社区体育事业和社区卫生事业的相互合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运动医学在社区体育中的应用促进了体育与卫生事业的结合,增强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系统性,两者专业力量的互补,有利于提高社区体育指导水平以及促进“运动处方”的普遍运用。

1.2运动医学在运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

科学的运动健身,才能事半功倍,尤其是患病人群的运动健身更需要科学的指导,才能提高运动健身获益的比例,减少运动带来的风险。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社区健身运动科学指导中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健身参与者的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的制订、健身过程中运动性伤病及其它意外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健身过程中身体机能状态的监控、健身运动后疲劳的综合恢复和调整、健身效果的评定、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肥胖症等)运动康复疗效的评价等。

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指导中的应用首要目标是为不同健身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健身方案(即运动处方),在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可提供健身运动的科技保障,为健身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以参与者的运动健身方案的实施为基本路线,可建立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模式(图1)。

社区健身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是运动医学理论与技术在健身科学化中的应用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因此这一模式的建立为构建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提供思路。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是由健身前健康档案建立与运动健身方案的制定、健身方案的实施与过程监控、健身后体能恢复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刘启国等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政策、健身市场需求现状和国内外同业比较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健身俱乐部“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系统”的构想。这一系统应用计算机控制,将客户健康管理、运动医学专家服务、运动健身、客户休闲放松娱乐服务等连成一体。刘启国等指出:这一体系的运行需经过建立健康档案、制定实施方案、健身训练、训练后体能恢复服务、健身过程评价和信息反馈等几个过程。

为客户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包括身体测评状况,如形态、机能、素质、疾病情况等,客户可以了解最近一段时间自己健身的变化过程,可作出自我评价,明确自己身体状况的变化进程和还需改进之处,以便于配合运动医学专业人员和教练的训练计划,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锻炼。

制定科学健身指导方案。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工作时间特点制定不同的健康实施方案,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特殊化的健康方案。包括身心机能状况评价、运动处方和各种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运动健身方案。按照所制定的方案,进行各种训练。由专业的医学顾问、医疗安全保障人员及专业化的健身教练、专业化的各种其他服务人员负责。

进行健身后体能恢复服务。这一环节主要为客户实施身心疲劳恢复、提供娱乐休闲服务、提供饮食服务,按运动医学服务部的建议为客户提供运动营养品,请运动医学中心和运动健身中心指定的专业人员为客户提供专业运动、健康讲座和咨询。

健身过程的评价和信息反馈。客户完成上述各个步骤之后,返回客户健康管理中心或运动医学中心,反馈本次训练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变化,如心率、疲劳程度、放松程度,训练方案的强度、时间、运动量是否适宜,力量训练的方案是否适宜,各种恢复方案的实施是否有效等。客户可以提出对以后训练计划的要求。由专门人员记录客户的反馈信息,储存备案,作为以后训练计划的原始依据。

2、建立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大众生活对体育新的需求,以及体育产业和举办奥运会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使人们将大量的热情投人到健身休闲中去。我国健身市场的内外环境已经具备我们构想的“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在我国城市社区实施推广的条件。现有的健身娱乐中心,往往在身体测评、运动处方、运动训练和指导、医务监督、营养及恢复等专业服务等项目上发展不足,造成了重娱乐、轻健康,重数量、轻质量等后果。有时因健身方式的不合理,不但没有增进健康,反而埋下隐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科学方法,对机体进行分析评定,了解机体的健康水平、运动能力等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种有目的、有严格控制的运动方案进行科学运动来达到安全有效的强体健身目的。同时在社区内,还必须将科学运动概念融入到居住和日常生活环境中,渗透到现代化的家庭、工作、休闲等方方面面。转贴于据有关人士对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22个省市区进行的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为:健与美、休闲、适应能力和康复,而且与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当今我国大众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是单纯的健身,而是将体育作为追求健康和美的手段,作为休闲、放松、增进机能的手段。但这些需求往往并非单靠运动手段就可以实现。因此,当今的健身爱好者多有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健身的需求和愿望,如健美、减肥、身心疲劳消除等。注重科学健身、注重健身的质量和效率成为当今健康社区和健身群体的新的需求。“康在”作为一种最新生活方式,必然要求这种综合性专业服务,以满足人类健身生活的要求。张素珍、陈文鹤等对上海市城市社区康复健身活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由体育院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师生或社区医院康复科医师、社区负责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干部和社区大型企业单位组成的三结合队伍,共同负责社区居民体育康复健身活动的宣传、组织、咨询等工作,保障社区居民健身活动有序、科学地进行。

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科学化健身水平和健身效果,并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非社区的健身俱乐部、旅游区休闲健康促进中心等以进行系统的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健身运动前进行科学的体质与健康评估,以此制定相应的健身运动方案;在健身运动过程中依靠实际测试指标和定量数据,有针对性地从事科学健身,提高健身效果;健身运动后综合应用各种恢复手段进行机能恢复。在全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护活动之际,城市社区健身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无论是为进一步深化大众对科学健身与健康促进的意识,还是为完善社区体育健身服务、社区健康促进方式以及指导社区体育规划等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其他国家或地区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现状及启示

3.1美国、韩国、香港的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概况

在美国,公共健身设施和场所非常多,如健身房、活动中心、街心公园等,人们可以随时进行锻炼。目前,美国拥有相当多的各类俱乐部,其中,综合性俱乐部占23.7%,身体锻炼俱乐部占20.1%,公园和医院中的健身中心以及运动医学活动中心占17.5%,其他各种类型的俱乐部分别约占5%-10%。并且,许多美国健身俱乐部中有专门的心血管康复中心和运动医学活动中心(俱乐部),将体育和运动医学紧密结合,从而能够为各种健身者提供专业化和科学安全的运动保健服务。

韩国蔚山大学校中央医院的金明和、金基洛和阂荣日共同提出在韩国进行“综合健康增进中心模型”的开发计划。该模型将医学和体育结合,具有综合检验和增进健康的功能,客户既可以接受医学服务,也可以进行运动或接受营养指导,还包括运动员、成人疾病和残疾人体育等特殊运营项目。该中心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医务、体检、运动、营养以及恢复等多方位的服务。仅仅其检查和诊断一项服务,就包括客户的生活习惯、病史、家族史、饮食习惯、营养状况、膳食分析、体成分测定、医学专业检查、运动负荷实验和体力检查等项目。所有项目均由专业化的运动医学人士进行测定并制定处方。

在我国香港特区,社区体育的发展也较具规模,其中,以保健和娱乐为目的的社区体育活动在香港大众体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种社区不仅每年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而且,香港大众体育十分注意运动的科学性,香港体育学院制定了一份“行政人员top-Fit计划”,内容包括:体检和生理指标的测试、制定运动处方等。

3.2对我国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发展的启示

有需求才有服务,社区服务就是因社区居民有健康和科学健身的需求才应运而生的。体育服务是社区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有了广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才有了体育科技服务的繁荣兴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应建立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社区体育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和运作模式,不断适应城市社区居民的健康和健身科学化的紧迫需求。总体而言,借鉴境外社区体育中运动医学健康服务运行模式,我国城市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应该沿着服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服务高科技趋势的方向进行。

服务的专业化即这一体系的运行过程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社区运动医学健康服务体系运营的主体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各个组成部门的工作都分别由专业人士或者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承担。其中的核心成员来自运动医学界的运动医学专家、中医骨伤或康复医学专业技术人员、营养师、运动伤害防护师、中医保健医师等。这一体系能提供给社区居民一整套的专业服务,包括体质测评、运动处方制定、运动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和指导、运动后机能反馈、运动后营养补充、中医推拿保健恢复及健康教育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同时还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健康疗法及康体组合方案,使社区居民能安全、有效地达到康体、休闲的消费目的。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2

在医疗保健实践中,nCD的管理框架主要由5大要素构成,围绕3个中心,依照保健对象的健康评估结果将nCD进行分级管理。

1.1五大要素

1.1.1医疗保健系统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医疗保健工作安全、高效运转的基石,一个准备充分的组织机构能针对整个系统提出有效的策略,保障管理体系的正常、稳定、连续的运作,促进组织内部与外界的协调统一。

1.1.2符合疾病管理要求的医疗保健团队医疗保健团队的主体是处于联系医疗资源和保健对象中枢位置的保健医师,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良好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必须能识别并准确评价危险因子,制定与实施筛检计划,研究与选择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价保健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结果。合格的保健管理者能保证有效且高效的临床保健和自我管理支持的延续和传播;能及时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并分派任务;运用有计划的互动支持循证保健;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临床个案管理服务;确保保健团队的定期随访;给保健对象提供易于理解的并符合他们受教育文化背景的医疗保健服务。

1.1.3临床信息系统支持真实、全面、有效、及时的临床信息收集、整理、归类是nCD管理的基石,能促进建立及时的个性化保健计划;识别需要主动保健的分级;与保健对象分享信息协调保健;反馈医疗团队和保健系统的表现。临床信息系统必须依托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以及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防治指南、规范,只有建立在扎实专业的临床信息系统之上的nCD管理才能系统化、标准化和有效化。

1.1.4保健对象的自我管理在nCD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必须强调保健对象的核心地位,必须授权给保健对象以准备管理他们自己的健康,有效地自我管理策略包括真实的自我评估、现实的目标制定、可坚持的行动计划、问题的解决和随访,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保健人员、家庭成员将提供持续的支持。自我管理可以以个体为单位,也可以按照同1种慢性病为单位划分为小组模式管理。在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实践中,小组管理支持模式要优于个体化常规管理[5]。

1.1.5大社区资源支持大社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社区概念,也包含医疗社区概念如社区医疗中心和三级或专科医院。在nCD管理中必然会调动大社区资源来满足保健对象的需求,特别是病情复杂的保健对象的临床管理;要鼓励保健对象参与到有效的社区支持项目中;社区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干预中来;提倡以大环境政策来改善患者保健。

2三个中心

2.1以保健对象为健康管理中心

nCD管理必须始终为保健对象的健康服务,以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康复为主线目标,无论是个体计划还是社区团体计划都是在为这个中心而制定运作;健康管理的实施也需要保健对象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保健对象与其他要素的共振互动才会产生良性发展的动力。

2.2以“家庭—工作场所”为社区支持中心

保健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家庭和工作场所是影响他生活工作习惯、健康理念、保健行为的最重要环境,nCD管理离不开也绕不过“家庭—工作场所”这个圈子,而“家庭—工作场所”则可以为保健对象的nCD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2.3以社区医疗中心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3

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医疗是实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康复的有效医疗模式,现将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所需掌握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介绍如下。

1脑卒中的发病状况及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必要性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也可反复发作。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1]。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以此计算,我国每年约有近200万新发的卒中病人,约有15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现今生存卒中病人达500~700万人。尽管近二十年脑血管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卒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具体有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精神症状、性格改变、失用、失认、偏盲、眼动障碍、吞咽障碍等临床症状,其中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脑卒中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估计,我国每年花费在脑血管病上的费用高达10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每年新发生的偏瘫患者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为众多的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

2脑卒中偏瘫恢复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康复技术特点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今后为我国广大偏瘫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而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的神经康复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6年北京市提出了社区康复专业人员岗位标准:

(1)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社区康复的含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2)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技术。(3)掌握常用的现代及传统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技术。(4)掌握社区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与健康教育。(5)会动员和组织社区人员及家属开展康复服务。(6)能独立地为社区病、伤、残者提供最基本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并能提供康复咨询和必要的转介服务[3]。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4]。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大脑皮层对低位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脑干、脊髓等低位中枢的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引起行为活动的异常[5]。表现为偏瘫恢复不同阶段的不同反应,如弛缓(肌张力的下降)、痉挛(肌张力的增加)、异常运动模式(如共同运动,即在进行任何自主运动时都不能选择性控制),而是以一种固定的联带运动模式来运动。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分离为6个过程:第一期,弛缓瘫痪,无活动;第二期,在共同形式下的活动,出现痉挛;第三期,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共同运动形式时,痉挛增强;第四期,在共同运动外,出现部分随意运动(分离运动),痉挛减轻;第五期,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的控制;第六期,恢复至接近正常活动控制[6]。一般来说,第一期持续时间7~12天,不超过两周,第2、3期持续时间由2周到1个月,第4、5期则在3个月内[7]。大多数患者按以上过程恢复,但也有因种种原因停留在某一时期不再进展,例如在第2,3阶段,如果通过增加肌力的方法进行训练刺激,就会造成严重的痉挛,导致患者运动功能被异常的动作模式束缚而不能逆转[8]。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较好的关键。

针对偏瘫恢复的规律性,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些各具特色的现代康复训练技术应运而生,其技术特点如下(1)Bobaths技术:利用反射性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并改善反应以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使肌张力正常化来改善运动功能。(2)Brunnstrom技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反射活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运动。(3)pnF技术:即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群的收缩,主要是对肢体和躯干做螺旋状与对角线形式活动时加大阻力以取得肌群的控制。(4)Rood技术:是通过对皮肤上有控制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并诱发出所需要的神经肌肉反应性[9]。以上介绍的几种技术是在现代康复医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技术,当前总的趋势是将这几项技术综合起来应用,统称为促通技术。在偏瘫的社区康复医疗中,深入地掌握这些促通技术,并能够恰当地应用,是从事社区偏瘫康复医疗的专业人员所必须做的。

3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基本治疗技术内容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为3到6个月,故要求在社区康复中,在患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内容[10]。Brunnstromi期(弛缓期):床上良姿位训练,保持抗痉挛模式,定时翻身及姿位转换,床头被动活动改善肢体关节活动度。Brunnstromii期(痉挛早期):被动运动各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床上训练;仰卧位、侧卧位、躯干旋转;床上自助训练;健肢抓握患肢,做各个方位,床上桥式训练,床上坐起肩肘负重训练、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肢体被动训练、向心性按摩、外周皮肤各种感觉刺激,生物反馈、促通技术。Brunnstromiii期(痉挛加剧):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运动功能训练、各种感觉输入、各种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大关节的控制能力,为坐、站、行走作准备;作业训练:精细动作和协调功能;提高感知觉功能;吞咽功能训练。BrunnstromiV期(痉挛后期):肢体负重训练、平衡训练,借助各种器械提高运动协调性训练,卧―坐起,坐―站起,站立负重,跨步前重心转移训练。BrunnstromV期(痉挛减弱):步态校正、步态训练、平行杠―助行器―持拐杖步行,上下台阶训练,训练户外行走,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runnstromVi期(痉挛基本消失):进一步改善肢体综合性协调能力,集体引导式疗法、社会适应性训练,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回归社会,实现整体康复[11]。

偏瘫康复训练常用的基本器材包括训练台、平衡杠、垒木、姿势校正镜、阶梯、倾斜台、悬吊架、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沙袋、哑铃、轮椅、拐杖、助行架、砂磨台、木钉盘、滚筒、分指板等,这些器材成本较低,使用价值较高,有利于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此项工作[12]。此外,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技术以及传统中医药、针灸技术的介入对于脑卒中偏瘫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和康复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3、14、15]。传统的理疗方法,例如声、光、电、磁、热、水等,在神经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已有明显的下降。这些被动型的治疗方法对于脑的可塑和神经功能的重组,对于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所起到的作用不大,但是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间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和改善方面仍有广泛的积极作用。

4讨论

由于脑卒中社区康复投资少,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效果明显,因此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开展脑卒中康复是可行的。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康复服务对象是广大偏瘫患者,旨在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整体康复,是帮助一个人解放全家人,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是真正意义上的“抚贫帮困”,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开展广覆盖、低成本、技术实用、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以充分满足广大偏瘫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

[2]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14.

[3]黄永禧,周维金,焦志强,等.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规范化上岗培训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1016.

[4]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4-70.

[5]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0-927.

[6]王茂斌.偏瘫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5.

[7]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69.

[8]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8.

[9]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01-414.

[10]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6.

[11]励建安.临床运动疗法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8-103.

[12]纪树荣.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训练器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125.

[13]朱琳.肌电生物反馈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77.

[14]常华,纪树荣.功能性电刺激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06.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4

1护理要点

1.1拟定护理计划骨科医生、骨科护士、康复科医生共同完成对患者的康复评定,制定继续康复计划,交由社区护士执行。在护士的权责范围内,护士可以独立收集资料,思考、判断后做出社区康复护理计划,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主要是一些对生命危险性很小,每日需重复的康复治疗工作。必要时请骨科医生、康复医生会诊,康复医生负责指导和协助社区护士的工作。

1.2功能状态的观察与评定社区护士接诊后,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包括性质、程度、范围、影响)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估,如运动功能(包括肌力、耐力、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与控制力)、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疼痛等。发现机体失去的、残存的以及潜在的功能问题,以便更好的实施康复计划。

1.3心理护理患者因康复时间长或经济原因转入社区,由于病人的病因、病情、以及伤残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反映。但大多数病人都随着病情的发展与转归而发生相应的心理变化,有的一直持否定态度,伤残程度超过病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表现出抑郁状态,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病人意识到创伤或疾病将造成身体的伤残时,就会出现情绪悲伤、抑郁、失望、自卑、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则比较依赖,病人一切事情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替代,不肯进行艰苦的康复锻炼,缺乏独立生活的信心[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在骨科病人的全面康复中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转入社区继续治疗的患者。

1.4对于骨科患者来说,通过正确的护理能有效防止废用和误用综合征,为进一步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打下基础,以利于肢体及躯干综合运动的恢复和改善。

1.5并发症的预防这对长期卧床者尤为重要,除正确的护理外,还包括呼吸训练、排痰训练、大小便控制训练、被动运动、床上操及维持性按摩等,以预防感染、压疮、挛缩、畸形和肌肉萎缩等。

1.6日常生活能力的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大小便活动及转移等,是维系个人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单元。骨科患者往往不能自理,通过评估确定其自理等级,通过促进、代偿训练,由替代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帮助、指导或训练患者逐步独立完成自理。

1.7康复辅助用具使用指导对于已经致残的患者,通过恰当地使用各种辅助和替代用品可以补偿部分失去的功能,改善其活动能力。社区护士应熟悉各种常用的假肢、矫形器、助行器等的用法和性能特点,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和维护。

2讨论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5

【关键词】慢性腰腿痛;社区康复指导;康复效果;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426-02

慢性腰腿痛是基层卫生院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急性腰腿痛的后遗症和累积性慢性损伤引起的一种疼痛综合症[1],具有疗程长、康复慢、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存质量(QoL),特别对于农村从事田间的患者影响更大。如何在不影响患者正常劳动的状况下,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是基层医院研究的课题之一。我院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56例慢性腰腿痛的患者,采取社区卫生服团队定期下村巡诊模式,进行社区康复指导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辖区内慢性腰腿痛患者112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观察组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32-68岁;病程:1-15年;对照组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31-69岁;病程:1-14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比较(p>o.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在门诊就诊后,建立慢性病档案,对照组采用门诊随诊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社区康复指导的方法。并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慢性腰腿痛的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3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院的功能也在不断的改变,并伴随全科医生、护士的培训不断普及,目前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模式在社区卫生院普遍开展。医生、护士不仅仅局限在医院坐堂门诊,更需要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进入患者的家庭,将社区干预工作贯穿于慢性病防治工作整个过程之中,已成为基层卫生院发展的一个方向。慢性腰腿痛作为社区慢性病之一,该疾病的临床康复有疗程长、康复慢、易复发的特点,故较为适合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疾病。由于农村患者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康复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加强患者的社区康复工作,将该疾病的康复治疗延伸至社区,对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降低患者的再发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评价QoL指标是以中文版的SF-36来进行。它是在1988年Sterartse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斯顿研究所开发的一种对患者生存质量的量化表,具有适用广泛、内容简短、可信度高的特点,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3]。我们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定期巡诊,对56例患者的进行社区康复指导,我们认为:①社区健康教育宣传指导,提高患者自我防护能力,降低再发率。我们对其病因:急性腰腿痛的后遗症和累积性慢性损伤,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和指导,纠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和习惯,正确的保护腰椎,减少诱发因素对其的损伤,降低再发率。②社区疼痛康复治疗指导,能够减轻患者躯体疼痛症状,提高生理上的舒适度。疼痛是慢性腰腿痛的主要症状之一,我们通过指导患者正确的卧床方式、适当的功能锻炼以及合理的用药,来减轻患者的疼痛,使得患者在生理上感到舒适,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活力。③社区康复运动指导,能够提高患者的腰肌强度,提高其社会功能。我们以先慢后快,幅度先小后大,先局部后整体,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为原则,正确的运用直腿抬高、仰卧位拱桥式腰背肌、飞燕点水式背伸肌等运动方式[4],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运动,来提高患者的腰肌强度,加强对腰椎的保护,使得患者正常的参加社会活动。④社区康复心理指导,能够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情感职能。由于该病有疗程长、康复慢、易复发的特点,易产生焦虑、烦躁情绪,我们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的进行思想疏导,耐心解释使患者消除顾虑,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的融入社会,提高患者的情感职能。

总之,在基层卫生院推行社区康复指导,能够提高其康复效果和提升生存质量,其方法简单、易行,符合社区卫生发展的理念,值得在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65-368。

[2]张兴中,腰腿痛康复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9):227。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协作网;社区家庭护理干预;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3)23-72-03

脑卒中有高达70%左右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提高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1-2]。故本研究借鉴卒中单元服务模式的优势特点以形成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护理团队协作网,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新的管理模式,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对象为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发病,住院治疗后回家继续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均在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本实验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遵循赫尔辛基原则。入选标准[3]:(1)经Ct和mRi检查,临床上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2)病程1~6个月,生命体征平稳,认知功能正常;(3)患者和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以上标准的入选患者共10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共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6±8.7)岁;平均发病时间(41.7±11.4)d。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5.4±8.4)岁;平均发病时间(42.1±11.2)d。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干预组采取的治疗方式为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的家庭康复护理辅助,由社区医师及护士、全科医生以及家庭照顾者组成家庭康复护理协作小组,由护理专家和专科医师提供技术和原则上的指导、社区医师和护士实施具体细化的个体化护理操作、全科医生和家庭照顾者协助参与的家庭康复护理协作模式,干预方式采用入户干预、电话随访模式。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一些脑保护药物,如血塞通、银杏滴丸等中成药。

1.2.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措施,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专业医疗人员定期去患者家庭进行跟踪随访,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询问,了解最新病情进展和恢复情况,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口头康复辅导。

1.3评定方法

为单盲法,评价时间为入组时,干预后3、6个月。包括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等评估。(1)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国际较为通用的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2)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测评量表(Fim),得分越高说明独立运动和认知能力越好;(3)生存质量评定:用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q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各时期的Fma、Fim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干预3个月、6个月后Fma评分干预组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入组时、康复干预6个月末SS-Qo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组时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各项SS-QoL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病情已经稳定,已具备条件选择在社区或家庭中进行整体康复治疗。相比住院治疗,选择在社区或家庭中进行整体康复治疗花费较低,并且有家庭支持,有利于语言、情感和心理功能各方面的全面恢复。因此,早期出院回到社区和家庭,进行基于社区的卒中康复治疗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由社区康复科医师、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家庭照顾者等共同组成的家庭康复护理协作小组能够对稳定期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和个体化的康复护理,可使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部分增强,是一种有效并值得推广的的康复护理模式[4]。

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5]。同时,脑卒中康复是一项长期、复杂、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如果没有社区医生指导是很难完成的[6]。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进一步康复需要有专业的医疗指导,例如:如何正确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如何正确使用辅助器具等。所以,专业的医务人员定期上门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同时社区医生应用具有脑保护作用的药物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脑损伤的减轻及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7]。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损伤的神经系统仍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功能恢复,但恢复及其程度有赖于有效的康复训练[8-9]。本研究通过指导患者和照顾者掌握语言、认知和肢体训练等技能,帮助患者掌握辅助器具,同时调节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并通过电话随访进行个体化有针对性的指导,从患者及家属两个方面均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使患者和家庭主要照顾者掌握正确全面的家庭康复技能。表1的结果示,干预3个月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获得了部分恢复。因此,对社区稳定期患者实施脑卒中康复指导仍有一定的效果。

协作网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多个专业学科的通力合作。由社区医师及护士、全科医生以及家庭照顾者共同组成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可以实现各方面的互补互助,全方面涵盖和支持卒中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肢体功能和语言的训练、心理和营养支持等,其对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预后、提高对脑卒中的疗效具有显著的作用[10-11]。通过表2显示,家庭康复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生存质量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增高,提示家庭康复护理协作网能帮助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康复,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雷芬芳.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干预现状及干预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7-1909.

[2]孙丽.脑卒中病人家庭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6):3299-301.

[3]戴志凌.家庭康复指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及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689-690.

[4]mayone.activity,participationandqualityoflife6monthspoststroke[J].archphysmedRehabil,2002,83(8):1035-1042.

[5]薄雪峰,刘庆凯,曹海勇,等.亚低温治疗脑卒中及颅脑损伤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3,32(4):428-431,438.

[6]杜双霞.社区医师应成为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J].医学与哲学,2011,32(6):1-2.

[7]李葆华.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13-15.

[8]GreenJB.Brainreorganizationafterstroke[J].topStrokeRehabil,2003,10(3):1-20.

[9]张振香,林蓓蕾,刘腊梅,等.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785-787.

[10]李新萍.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协作网护理有效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9):773-776.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社区综合运动康复;脂代谢;C反应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4.01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effectbycomprehensivecommunityexerciserehabilitationinstabilizingdiseaseconditionofstableanginapectorispatients.methodsatotalof79patientswithstableanginapectorisweredividedbytheirownwillingnessintocontrolgroup(39cases)andobservationgroup(40cases).thecontrolgroupreceivedconventionaldrug,andtheobservationgroupreceivedadditionalcomprehensivecommunityexerciserehabilitationtotreatmentinthecontrolgroup.Comparisonwasmadeonbloodlipidindexes,inflammatoryfactorlevelsandincidenceofanginapectoris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Beforetreatment,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ofC-reactiveprotein(CRp)levelbetweenthetwogroups(p>0.05).after6monthsof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hadobviouslylowerCRplevelthan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ha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Stableanginapectoris;Comprehensivecommunityexerciserehabilitation;Lipidmetabolism;C-reactiveprotein

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绞痛,主要临床症状为胸部的不适症状,及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运动时症状又会复发[1-2]。同时,情绪波动、饮食过饱、天气降温等也可能导致病情的复发。近些年来,不少学者指出可以通过运动来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医学指导的耐心训练、有氧训练等,增强机体的肌力和耐力,减少心血管危险因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对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79例患者为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于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6~75岁,平均年龄(64.3±3.6)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2±1.6)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3.7±3.8)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7±1.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选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等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①踏车运动。先指导患者进行静态的伸展运动,促进肌肉得到轻微的刺激,大约进行5min。然后让患者进行进行踏车运动每隔2min增加10w的速率,直到负荷增加到目标心率为止(目标心率=(200-年龄)×80%),约20min。接着逐渐降低阻力,让患者持续运动5~10min。在运动全程中采用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若出现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等情况立即停止并对症治疗。2次/周。②步行运动。运动的目标心率为最大心率的50%~60%,即(200-年龄)×50%~60%;每次让患者匀速步行60min,步行的速度控制在70m/min,在步行前先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10min的准备运动,如:关节的伸展运动和肌肉拉伸运动等,在运动结束后放松5min,预防运动损伤。2~3次/周。③太极拳。每天进行一次太极拳运动,30min/次,在准备活动期间,进行5min的关节放松运动,然后进行5min的调息练习。运动过程中:在医生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肢体运动,放松身心,促使经络畅通,约30min。运动结束后进行5min的放松练习,消除疲劳感。

1.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相关指标的评测,检测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CRp)和血脂指标(LDL-C、HDL-C),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绞痛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CRp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中共有5例发生心绞痛,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患者中共有14例发生心绞痛,发生率为35.90%,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脂代谢异常、吸烟、家族遗传、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炎症标志物等有关,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使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从脂代谢异常角度来说,脂代谢的异常使得血液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上,大量脂类物质堆积形成白色的斑块,从而引发动脉粥样应变,造成动脉腔的狭窄,血流受阻,出现心脏缺血现象,引发心绞痛[5]。稳定型心绞痛是其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点是胸痛和运动耐量降低。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药物治疗、介入手术治疗。

近30年恚国内外就心脏康复的治疗形成了一系列的方案,如:规避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康复锻炼等,实现心脏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治疗已经成为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提高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抗血栓效果,预防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发生[6-9]。通过规律的运动康复治疗来降低CRp水平,减轻机体对炎症反应。CRp是炎症反应中高敏感标志物,其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血浆CRp水平明显升高时,表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严重,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形成或加重[7,10-12]。而运动康复治疗则有助于降低CRp水平,从而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除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在社区采取综合运动康复治疗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控制病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踏车运动、步行运动、太极拳等简单易行、危险系数低的运动来进行心脏康复锻炼,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在给患者开展综合运动康复治疗时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和防护工作,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陶希,卢伟,何娟,等.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8):3240-3242.

[2]陈爱文,文轶.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社区综合运动康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8):889-891.

[3]夏春梅,许辉,李淑芬,等.早期心脏康复程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880-1881.

[4]向斌.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及机制.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6868-6869.

[5]黄宾,倪隽,沈光宇,等.综合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症状及运动能力改善的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231-233.

[6]卜庆锋,张成德,刘杰,等.“三位一体”运动康复对老干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临床军医杂志,2015,43(7):700-703.

[7]赵绮旎,卢艳,刘龙,等.中西医结合药物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老年心绞痛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3):4538-4539.

[8]郑淑梅,杨秀兰,吕烨辉,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297-300.

[9]张朝霞,方亮,王秀琼,等.康复运动对老年心g痛患者心脏事件及脂代谢的影响.河南医学研究,2015,24(5):7-9.

[10]刘亮.太极拳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及对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5):475-477.

[11]张勇.心肌梗死患者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及二级预防研究.安徽医科大学,2014.

[12]丘文山.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白求恩医学杂志,2013(4):333-334.

[13]杨琳琳.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患者社区综合康复治疗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2011.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8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康复训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37-01

由于我国现代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康复医学领域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在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康复医疗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康复研究相关课题的完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推广和普及奠定了基础,大大推进了我国脑卒中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及患者家属重视康复训练,特别是早期康复训练,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也证实了早期康复训练对患者身体功能早日恢复的重要性。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想要做好脑卒中康复工作,我们应该在我国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三级康复网络,即患者早期在医院急诊室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的“一级康复”;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二级康复”;在家里或者社区进行的继续康复治疗的“三级康复”。强调早期康复治疗,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语言训练、行走康复训练、吞咽训练、认知训练、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的康复。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探讨出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康复理念,对全体康复医务工作人员进行循证医学培训,统一认识,明确工作流程,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1注重心理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特别对于那些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患者,他们不能完成生活的自理,导致患者的家庭及社会角色不同层度地发生转换。患者一时很难接受这一沉重打击,即出现心理沮丧、逃避等及精神异常。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机能减退。它影响患者身体基本功能的恢复,导致睡眠障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预后大打折扣。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应该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评估患者负性心理来源,鼓励患者家属同患者多沟通、交流,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采取倾听、安慰、诱导、鼓励的心理康复措施,帮助患者自我调整回归现实,积极接受治疗;家庭治疗也是心里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家人的理解、支持、关心、体贴对患者都非常重要,让患者排除恐惧、无助心理,鼓励患者适当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医院定期开展健康卫生知识教育讲座,讲座内容应该涉及脑血管意外的病因、转归及愈后、康复治疗计划、营养搭配及不良情绪对愈后的不利影响等。让患者对脑卒中有个充分的认识,更加积极地接受治疗,根据患者治疗的进程不时给予奖励和表扬。2康复指导内容

2.1肢体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是抑制异常生理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加强软弱肌肉力量的训练和功能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对于瘫痪病情较重的患者多侧重于被动运动,被动运动中家属的配合极其重要,我们应该指导患者家属正确地按摩患者的患肢体,嘱咐患者家属按摩次数及按摩持续时间,一般每日4次-5次,每次15-20min,多进行各关节的运动,运动幅度由大到小,康复训练时间以患者接受为宜,在进行关节屈伸、内旋、外展等运动时应该防止足下垂和外翻。鼓励患者学习穴位按摩,经穴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医治疾病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方法。大量临床研究报告显示,康复训练与经穴按摩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比单独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更佳。采取此方法的前提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无严重并发症。待患者病情好转、可以坐立时,开始主动运动训练,训练内容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首先应该是坐位康复运动训练,患者在加有床档的病床上进行肩关节、肘关节、下肢等简单伸展,以健侧带动患侧运动,坐立时间不宜太久。其次是行走康复训练,这是患者最为迫切回复的功能之一。先进行站立训练,在家属的扶助下先慢慢站立,原地踏步。待患者平稳后缓慢行走,逐渐增加步行时间和速度,在家属陪同下患者还可以进行上下楼梯训练。长期坚持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2.2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在进食方面可以采用半坐卧位,颈部向前屈的姿势,还可采用健侧卧位,颈部稍前屈的姿势。在选择食物方面以稠厚的流质为主,比如蛋羹及均质的糊状食物,待患者吞咽功能稍恢复后再逐渐过渡到普食,进食量每口食物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需要控制进食速度,起初应放慢,以免出现呛咳误吸。鼓励患者多进行鼓腮、吹气、咳嗽等训练,加快吞咽功能的恢复。

2.3语言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后遗症中的语言障碍,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我们应该及时地引导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前应该鼓励患者克服自卑情绪,鼓励患者多说,取得与家属的配合,多与患者沟通,先从简单的生活词汇练起,比如吃饭、小便、渴了等词汇,逐渐过渡到短句、短文,反复练习。患者在说话时,家属应该耐心疏导,多给与鼓励、表扬,增加患者的自信心。3结论

脑卒中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任宁.早期康复急性脑卒中病人112例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2002,6:1288.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73.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9

摘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缩小城乡的区别,最后都变化为社区。而中国社区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手术后恢复或残疾人的体育康复没有具体的实施,大多数人都是走出医院后自己康复,其实这是社区康复的一个重要步骤,讨论现阶段如何将社区康复与我们常见的体育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社区体育康复,满足患者的需要。

关键词:社区康复;体育康复;城乡统筹

前言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所谓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缩小城乡的区别,最后都变化为社区。而中国社区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手术后恢复或者残疾人的体育康复没有具体的实施,大多数人都是出院后自己康复,其实这是社区康复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就是要讨论现阶段如何将社区康复与我们常见的体育康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重庆市主城区(渝中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和垫江县、奉节县、梁平县、彭水县的公共体育场所以及该地区从事体育锻炼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了国内有关社区体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查阅了近几年重庆市政府下发文件,重庆市体育局长会议、重庆市体育发展大会及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群众体育的相关文件,重庆市各区、县体委的相关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文就体育康复在社区中的开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共同调查了社区28个,发放患者问卷1630份,回收1587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1546份,有效率95%。(3)访谈法。走访了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北碚区、垫江县、梁平县体委领导及其体育公共场所锻炼群众共49人。(4)数理统计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二、社区体育康复的现状

1.国家政策的现状。2000年,民政部、卫生部等14个国家部委文件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作为重要工作内容。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残联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其总体目标是:到2005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70%得到康复服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50%。到2010年,在城市和中等以上发达地区的农村,有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2.重庆市社区体育康复现状。(1)领导重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社区康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能把社区康复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之中,是社区康复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够。人们对社区康复的理解混同于综合医院所开展的现代康复诊疗技术,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开展工作;残疾人本人及其家人对康复的认识与参与性也差,使得社区康复的推广受到影响。(2)专业人才匮乏:重庆市康复机构、专业康复人员都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又普遍缺乏康复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康复知识系统培训,所以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很难得到持续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经费短缺:当前政府的资金投向主要是经济建设,对社区康复的投入还远远不足,有些地区在搞试点时,由国家拨给经费,试点结束,经费用完后,社区康复也随之陷入窘境;有些社区因经费困难,社区康复工作根本就难以起步。(4)康复设备资源不均:社区康复的设备主要是社区申请举办康复站,残联配备一定的设备,设备的多少、好坏,全根据当地的经济和重视程度来定,有需求的地方可能没钱配备,配备好的地方可能缺少技术支撑,往往造成设备的资源不均,甚至是空置浪费。

三、发展对策

1.体育康复工作人员的培训。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中的康复训练与社区康复服务“九五”实施方案中服务指导网络的精神。要发挥技术资源的中心作用,由有能力承担康复体育教学部门、人员担当培训工作。编写教材,配合音像材料对各省残疾人综合服务机构的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各省级的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对省内县级人员培训,直至各社区的康复站人员。体育康复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康复医学知识和体育训练的知识。所以可以由负责康复训练的人员参加,学习体育方面的知识,也可以由负责体育工作的人员参加,学习康复方面的知识和康复体育的特点。国外有以康复和体育两方面的人员一起开展康复体育的形式。应该像重庆市全科医疗中心一样,定其举办康复培训班,针对各社区体育教师,聘请专业的康复学者进行培训。

2.以社区内体育教师为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社区内体育教师是体育康复骨干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重要环节,因为现在毕业的体育教师就具有一定的体育康复知识,在校时系统学习过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传统康复体育训练手段等,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土作。还可以依托学校,利用学校的运动设施进行体育康复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不用再建立体育康复站,可以缓解我社区康复经费紧张的问题。社区内体育教师对社区残疾人及需要体育康复的患者情况熟悉。社区内体育教师担任基层社区体育康复员最有利的两个条件,一是社区内体育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地点都在社区的学校内,熟悉和了解病患与残疾人的体育康复需求。符合开展社区体育康复的需要,利用学校运动设施为其提供就近,就地的体育康复服务的要求;二是大部分年轻体育教师有正规高校教育背景,具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体育康复知识。从而增加自己在社区内的作用,还可以适当收费,增加经济收入。我们从康复服务与运动保健中寻找出一个结合点和两个提供的工作方法,即利用我市社区服务功能网络建设的时机,将残疾人社区体育康复工作介入到社区内体育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中去,为社区内体育教师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康复技术专业培训。

3.体育院校开设体育康复专业的可行性。体育康复是根据疾病的特点采取各种体育锻炼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它通过体力活动对人体的影响,来治疗疾病和创伤,预防并发症,加速功能和劳动力的恢复。在医学科学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康复专业是国家教委根据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趋势,于20世纪80年代末增设的新专业,是培养较系统掌握体育科学、人体科学、卫生保健和康复医学的专业。体育康复专业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体育、休闲体育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高而“吃香”起来的热门专业,而且还是一门可以独立“经营运作”的专业。重庆地区的体育院校开设这门专业可以为重庆市的体育人才多元化培育及体育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杏玲.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4).

[2]沈永梅.社区康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广矿医学,2007,(4).

[3]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0-24.

[4]熊小兵.以乡村医生为康复技术骨干开展农村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2).

运动康复和运动医学的区别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7-0079-02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中风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患肢肌力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风中草药烫疗康复护理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中风急性期内约有90%的患者残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其中最常见的是运动障碍――偏瘫。偏瘫不仅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临床资料

将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对首次发病且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急性中风后偏瘫的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按入院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

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以头皮针针法治疗加用中草药烫疗和功能锻炼。

2.1心理康复护理急性期患者因为不了解病情及其预后而焦虑和慌乱,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进行功能训练。康复护士每天向患者及家属作宣传教育,并亲自进行形体示范,从身心两方面指导患者作康复训练。

2.2头皮针法入院后凡生命征平稳,即给予针刺治疗。向患者讲解针刺的方法,告知头针并非刺入大脑,而是在颅骨外头皮上行针,十分安全,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1)定位针刺病灶侧运动区,下肢、上肢运动区各针一针,有运动性失语加语言1区,感觉性失语加语言2区,混合性失语加语言3区。(2)针法平刺,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运针一次,快速运针200转/分。运针过程中嘱患者主动活动患肢,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做水平移动、抬举、屈伸等功能活动。(3)疗程连续针6天,每天针1次,休息1天,7天一个疗程。

2.3中草药烫疗法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透入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本院中草药烫疗组方,根据患者病情、肢体瘫痪的部位及程度,辨证用药。烫疗时按经络循行方向从上而下、从阳至阴地抹擦患部。将温度适宜的毛巾覆盖于患肢,保持温度均匀。药熨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反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每次烫疗在30-40分钟,每天1次。每天头针和烫疗分别进行。

2.4功能锻炼患者生命体征稳定72h后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1]。

2.4.1卧床期要定时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者,应每2h翻身1次,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半侧卧。当患者仰卧时,将患侧上肢上举过头,或者用健手握患手上举上肢,来回左右摆动,以患肢不感疲劳为度,4-6次/d。

2.4.2早期坐位训练。若病情允许从发病4-5d就可起床,一般从坐位30°位置持续5min开始逐步抬高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80°位置持续30min[2]。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协助坐起、坐位、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每天2次。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梳头、入厕等。

2.4.3步行期护理。训练内容主要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训练的程序为先离床站立,而后踏步、抬腿、侧移至行走,行走时应防止患者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在家人帮助合作下进行训练。

2.4.4出院指导。患者从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康复中心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定期随访指导,以巩固康复效果。要完全康复,则需在出院后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的摆放、运动锻炼、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等,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回访。

3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的缩短康复期[3]。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4]。况且中草药烫疗药源丰富,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利于基层单位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秀群,杨建英,吴军君.中医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4-15.

[2]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