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宣传家乡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25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1

自强社暑期社会实践之“三下乡”活动是在党中央关于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的号召下,由师范大学校团委主办,在自强社指导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由新长城师范大学自强社全体干部和社员组成“三下乡”实践团队,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前往市连平县上坪中学开展的“三下乡”实践活动。

本次“三下乡”活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社会实践工作、后期总结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下乡”实践活动主题、形式和内容的确定、组队分工撰写方案,对组员进行思想动员,作初步计划、物资筹备和各宣传物品(横幅、海报等)的制作等。在此次“三下乡”活动中通过团队队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计划之下进行的,且大部分的计划都有较强的实效性,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是也由于对当地情况了解有限,资源缺乏等问题,以至在计划中一些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了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本团队成员都有很大的收获,大家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组队写方案

由于方案撰写离暑期较远,要参与三下乡的队员不能确定,加之08级干部刚进入社团不久,工作经验较少,考虑到工作效率等问题,采取了任命制分组:即所有第四届干部都参与到撰写计划中来,统筹小组主要由07级老干部组成。

基于三下乡活动撰写过程中每位干部的表现,可以作为三下乡实践队队员选拔的一个参考。

2.思想动员,并作初步计划

“三下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条解决农村缺乏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方案。它的实施不仅反映在具体的行动上,也集中体现在思想上,而且后者为前者之源。只有在思想高度认识了“三下乡”,了解了它的意义,才能做到真正的“三下乡”。针对这一点,我觉得有必要对全体组员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动员。这可以充分利用校团委举行的动员大会和各种培训课,争取让多数组员参与。

再次,可以让组员搜集关于“三下乡”的资料,进行座谈。在座谈会议中,通过大家畅谈自己对“三下乡”的认识,提高大家对三下乡的思想认识。

由于事先对当地具体情况了解有限,为了使活动顺利的开展,不至于以后陷入被动的局面,队员经过思想学习之后就进入了活动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当地情况(可以和曾就读于当地学校的同学了解、最好找到当地学校地领导,询问他们的教学现状和需求),制定了一个初步的计划。计划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宣传内容和调查方向。

作为一名队长,对于如何组织三下乡活动,经过这次活动,吸取了一点小经验,大概是一个基本的轮廓,现呈上如下,以供下一届参考:

如何组织短期志愿者支教活动

1.1与当地的协调合作

在下乡前,选择合适的支教地点(最好是某个队员的家乡)、研究当地背景、与当地领导和群众交流信息,是提高志愿者活动效率的关键。志愿者应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学校教学现状,思考如何根据当地需求和文化特色来裁选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了解当地一些有趣的事,编入“社区调研”课程中;可以了解当地农民缺乏什么,需要什么知识,编入“社区宣传”中。

组织者最好能亲自去踩点,起码应及早和该村熟悉教育情况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定期交流。如能与多方交流则最佳,因为这样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宣传您的支教活动。如果只依赖一个信息源,您或许会发现这样得到的信息可能不周全、不准确。在与村民进行交流时,应尽可能广泛地选择交流对象,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经济状况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全面的信息。

踩点时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安排好行程和计划好时间。下面列下此次三下乡的踩点内容:

1》学校的教学质量;

2》学生的兴趣爱好(包括课程和业余爱好)

3》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地家长、老师和孩子希望您去教什么?他们有何需求?应向他们清楚地阐明您的目标和计划,以避免误解;但也应尽量满足他们的具体要求。

4》教学设备[课室大孝是否有多媒体、有无室内空地及其方圆大小(体育课、闭幕式、团体活动等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是否有室内场所代替)\音响设备、dvd、电脑能否上网、打印机、复印机、麦克风]、活动场所(田径尝篮球尝乒乓球场等);

5》当地教育局的上班时间(最好先预约),协商后开取证明;

6》政府可以自由选择联系与否,可以与当地组织部联系,扩大宣传度;今年由于猪流感文件的下发,就没有对外进行宣传;

7》学校至宣传点——街巷的路程和宣传点的环境情况(能否挂横幅,能否用音响设备,有无电源,海报如何展示等等);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2

[关键词]仪陇;“三乡”文化;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073—02

“三乡”文化不仅是仪陇文化艺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仪陇地域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仪陇县委、县政府站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把“三乡”文化建设纳入全县重要议事日程。在加速做靓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和谐新仪陇的背景下,底蕴深厚的“三乡”文化如何实现文化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在大旅游格局中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推动仪陇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仪陇“三乡”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作为具有1500多年建县史的仪陇,其悠久灿烂的历史孕育了剪纸、篆刻和川北大木偶等众多形式的“三乡”文化。

“三乡”文化中的剪纸、书法、篆刻成为仪陇主要的红色旅游艺术品。仪陇雕花剪纸早在晋唐时期就已初具规模。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仪陇剪纸”在民间雕刻、刺绣、窗花艺术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名扬海内外。仪陇剪纸既不同于北方剪纸的“天真深厚”,也有别于南方剪纸的“玲珑剔透”,其所独有的朴实自然和“丰满、精巧、秀雅”的民间艺术特色,更成为川北艺术的一朵奇葩。书法、篆刻艺术于上世纪70年代初在仪陇逐渐兴起。随着“仪陇县书法协会”仪陇县篆刻协会、故里金粟业余篆刻学校、金粟少儿篆刻班等一批艺术机构的先后成立,仪陇“三乡”艺术创作队伍日益壮大。迄今为止,已有6000余方作品在国家和省市各种刊物杂志上发表,数百人次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参展、获奖。

除此之外,仪陇还有川北大木偶、“离堆记”和邓石如石刻等一批“三乡”文化艺术精品。作为仪陇民间家传艺术的川北大木偶迄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其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气派和优美”,在世界上更是“独一无二”的,是“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书的新政“离堆记”,还依稀可辨;清代誉满江南的著名金石书法家邓石如的石刻至今熠熠生辉;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800米金粟书岩之书法长廊,汇集了全国名家书法精品。

“三乡”文化是仪陇的重要精神财富。现在,这些精美的剪纸、书法、篆刻等“三乡”文化艺术作品不仅成为仪陇红色旅游艺术品被各地游客争先收藏,极大地繁荣仪陇旅游市场和助推仪陇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它还以其超凡魅力吸引众多文艺机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的潜心钻研和创作。同时,历史悠久和灿烂精致的“三乡”文化艺术也为仪陇带来多项荣誉和殊荣。1993年12月,仪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5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和“剪纸、书法、篆刻之乡”;同年10月,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文化先进县”。

二、仪陇“三乡”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仪陇“三乡”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日益凸显的问题。

(一)缺乏浓郁的“三乡”文化人文环境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仪陇民间艺术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许多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举步维艰,不断地萎缩和衰减,甚至面临失传或消亡的危险。以书法、篆刻、剪纸为代表的“三乡”文化艺术虽然得益旅游产业整体发展的良好大环境,但同样也面临严峻的发展瓶颈。一是民间艺人队伍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艺人队伍严重老化,大多年龄超过六十岁,而40岁以下的中青年艺人日渐稀少,民间传统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二是民间艺人队伍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民间艺人文化在初中以下,这使得民间艺人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难,更给“三乡”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造成障碍。三是民间艺人队伍组织化程度低。民间艺人大多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艺术交流。四是缺乏科学管理机制。民间艺人发展状况动态反馈缺失,组织工作和日常指导难以开展。五是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民间艺人面临创作资金不足、设施设备缺乏、个人生活保障缺失等现实问题;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面临作品产权保护、地域品牌保护等问题。这都严重影响了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二)缺乏深层次的“三乡”文化产业项目

随着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艺术潜在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日益显现。虽然仪陇拥有如剪纸、篆刻和川北大木偶等众多形式的“三乡”文化资源,但是文化资源的优势并不简单等于文化产业的优势。目前,仪陇“三乡”文化在市场运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如部分乡镇大力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剪纸、篆刻、书法、川北木偶为主要形式的旅游纪念品和竹篾器具等传统手工艺品;有的民间艺人在景区内为游人现场表演传统技艺。极大丰富了仪陇旅游的文化元素。但是,这些文艺项目仍处于无标签状态,没有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三乡”文化的丰富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此外,“三乡”文化的产业化程度发展不足,缺少高水平的文化艺术机构、综合实力强的文化艺术企业参与,品牌效应、规模效益尚未真正形成。

三、仪陇“三乡”文化品牌建设策略

市场竞争实践表明:品牌竞争既是经济竞争,也是文化竞争,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承诺、一份信任。旅游地文化品牌竞争是旅游地的高端竞争,旅游地品牌竞争力是旅游地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要推动仪陇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必须下足功夫吃透本地“三乡”文化内涵,做强“三乡”文化品牌。

(一)加强“三乡”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三乡”文化品牌建设,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一要充分调动和保护民间艺人的创作积极性。在民间艺术发展趋向衰落的情况下,应彻底摒弃“重经济轻文化”的落后思想,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作用和地位,必须把民间艺人放在新农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位置上来思考,健全完善民间艺人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扶持措施,改善民间艺人的生产生活处境,减少民间艺术人才流失。二要积极培育优秀的专业民间艺术人才。在仪陇“三乡”文化的传者中,产生了何作霖、张素碧、何小锵、文仁萍、何小玉等杰出代表。然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子承父业”,因此要加快制定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养规划,拓宽渠道吸收、培养一批“三乡”文化继承者,进行专业化的艺术指导和教育。三要充分发挥现有的基础优势。仪陇拥有剪纸、书法、篆刻研究等协会,还在全县中小学设立了“三乡”文化基点校和函授中心,并把仪陇二中作为“母校”,在理念上,形成了专业与业余、老人与学生、干部与农民相统一的继承与创新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剪纸与书法、剪纸与藏书票、剪纸与民间烫画”相结合的新途径,而成效上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源于机制运行和实际操作没有完全对接,上级精神和单位意识没有完全共融,因此应该对照已经形成的合理机制模型,加强思想引导,督促落实到位,提供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全力打造“三乡”文化产业品牌精品

产品是品牌的物质载体和依托。要切实提高“三乡”文化品牌质量,就必须不断创新具有“三乡”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旅游品牌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丰富产品形式。要大胆创新,不断为“三乡”文化艺术注入时代精神,努力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相结合的艺术精品。以剪纸为例,目前仪陇剪纸大多是大锅烩,缺少地域特色和个人创新。与现代装饰画、照片艺术相比,剪纸艺术本身还存在色彩单调、装裱难度高、材质不易保存等问题,遏制了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因此应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质量、外观、包装、样式等方面进行提升,以满足游客和爱好者的现实需求。二是以仪陇旅游为载体,提高产品竞争力。文化精品代表着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对于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弘扬“三乡”文化时,应提高本地群众对“三乡”历史文化的喜爱;在积极推广仪陇民俗博物馆的同时,可在各景点或者相关乡镇专门建立“‘三乡’文化一条街”,大力创作具有本土特色的剪纸、篆刻、书法、川北木偶等传统手工艺品,并安排民间艺人现场制作艺术品,以供游客观赏、购买甚至亲自实践体验;要借助各种活动走出去,加强交流展示,可以继续精心编排、抢抓机遇将《古韵三乡》、《三乡文化奇葩》等艺术作品推向全国演艺舞台和国内外影视媒体,继续将剪纸、篆刻、书法艺术推入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参展,以提高仪陇“三乡”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协调好“三乡”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存在着天然冲突,长期以来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往往相互混淆。“保护”意味着要把民间艺术当静态文物养起来,而“发展”则要把它们推向市场。在大力开发剪纸、篆刻、书法等的艺术价值过程中,不仅要选择市场喜欢的形式,又要保持它们原有的那份纯粹,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目标”。

(三)切实加强“三乡”文化的品牌宣传推广

“三乡”文化的品牌建设除了要具备特色艺术作品外,品牌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十分重要。在充分了解旅游市场信息和游客需求的前提下,作好旅游市场定位和旅游品牌建设,全方位、多渠道宣传“三乡”文化旅游品牌。一是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的作用。通过仪陇政务网、旅游网及时仪陇旅游信息和发展动态,提供旅游相关咨询服务,并及时更新网络内容。加大仪陇“三乡”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的宣传,主动搞好与周边县市旅游市场的对接,不断提升“三乡”文化知名度。二是积极利用户外广告的宣传作用。在仪陇境内高速出口及主要路段入口处做好形象广告牌,包括欢迎词、交通示意图、温馨提示、服务电话等内容。制作以剪纸、书画等为背景的个性名片,突出仪陇地方文化生态特色;根据“三乡”文化的发展进度对原“旅游交通地图”进行更新,及时有效提升宣传效果。三是有效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常规宣传多是电视广告、名人代言、娱乐营销推广(电影、电视、歌舞等)、旅游商推广、旅游线路设计等方式。虽然过去常规的宣传方式我们不少,但绩效却不明显。因此,需要改善和创新品牌宣传策略。在注重特色宣传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地方人文气息、融入柔和的人性情感。如借鉴阆中形象宣传片《我在阆中等你》的编辑、策划和拍摄手法,使媒体从内容与形式上都能充分反映仪陇“三乡”特色文化。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强版权工作宣传普及,4月20日至4月26日为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乡组织开展了版权宣传“五进”活动,宣传周期间,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展版权宣传,提升全社会知识版权意识,营造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版权的浓厚氛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活动中,乡工作人员用形象、生动朴实的语言向居民群众普及版权法律法规和版权登记基本知识,引导他们严格保护和合理运用版权,提高“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意识。

一、组织开展正版软件推广举办版权知识培训

4月23日,在乡会议室举办了一场版权知识专题讲座,23个村宣传文化工作人员参加活动。本次活动以“版权保护·从我做起”为主题,工作人员从大家喜闻乐见的图书、电影、歌曲等内容入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版权的基本知识、我国关于版权的法律法规,教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维护版权。

二、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利用全乡范围内的电子屏、横幅等宣传载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升村民知识产权意识。我乡工作人员深入机关、学校、企业及农村开展版权知识宣传及培训活动,把版权宣传于当前的党史学习活动宣讲进行结合,开展“小马扎”宣讲活动。并利用微信群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提高了机关人员对版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企业对版权创造、保护、转化和维权能力。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4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岗位责任

根据国务院、省、市方案和有关文件精神要求,**乡于XX年12月成立了以乡长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乡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并成立了办公室。由统计站长任办公室主任,并选调四名业务精、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为工作成员,各村也分别成立了以村文书为普查指导员的农业普查队伍,均抽调了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人员到各村做普查员。XX年12月18日**乡召开了农业普查工作会,全面部署了乡农业普查工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制定岗位责任制,乡普查办要求参加本次农业普查工作的单位和全体普查人员,要明确各阶段及各工作环节的任务、内容和要求,规定了各阶段工作完成的时间及其职责范围,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同时为确保工作质量和数据质量,建立了质量控制制度,实行了目标责任负责制,明确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各自责任,增强了各级普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为普查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创造了条件。

二、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支持

广泛宣传是搞好农业普查的基础。为把这次农业普查工作做实做细,乡农业普查办公室制定了相关的宣传方案,采取多形式的宣传方式,强化宣传工作的力度。从农业普查正式启动后,全乡共召开各种宣传动员会3次;出动宣传车8次,挂临街横幅6条,发放《致被调查户的一封信》、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在宣传动员会上,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乡人民政府陈祖斌乡长就全乡农业普查作了重要讲话,将讲话内容录制后通过乡差转台传达给全乡老百姓,号召动员全乡人民积极参与支持这次农业普查,进一步使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普查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普查户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大力支持。

三、农业普查基础工作程序化,业务培训多元化

1、根据县农普办的安排,结合本乡实际,**乡农普办要求各村认真做好普查区域划分、普查区域图绘制,选配好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健全一支高素质的普查队伍,确保普查工作有序开展。

2、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保证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为了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要求授课人员认真吃透《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方案》和《**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培训材料》内容要求,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普查方案及实施办法和细则,具体讲解普查表的范围、内容、指标解释、审查关系、填表说明及有关的注意事项等,特别是对调查对象的界定,普查小区图的绘制、摸底表的填写,农业用地界定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重点培训和讲解。同时结合实际,对农业普查各阶段和各环节的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和说明。实例讲解准确到位,还请县农普办业务指导人员现场答疑。乡普查员培训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如何做好清查摸底及普查区、普查小区地图绘制工作,第二阶段为如何做好入户登记工作,第三阶段为如何做好正式普查表预填处及编码工作。培训结束后,还组织进行了入户实地调查登记。

四、严把数据质量关,加强对编码质量复核

**乡通过全体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于XX年3月底基本结束,经初步的质量抽查,发现农业普查表与摸底表有个别指标不一致现象,乡农普办马上召开全乡农普会,严格要求普查表与摸底表必须保持一致性,另外对于编码工作进行了工作布置,要求各村在编码时采取集中制,编码人员全部到乡政府统一编码,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为能更进一步保障数据的逻辑性、准确性、一致性,要求各村互审、互纠,乡农普办的4位工作人员对全乡22村的所有普查表进行一一审核,进行了一审核,二复核,三确定。正因如此,为最后的光电输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各阶段的工作的保质保量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5

为广泛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知识,增强全民防范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宣传学习《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根据万委政法〔2018〕29号,文件相关精神,XX乡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提升全乡各级干部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结合本乡实际,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我乡把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作为构建“法治XX”、推进依法治乡重要举措来抓,积极组织开展了宣传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实效,使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站所单位负责人及村三职为成员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领导小组,同时结合我乡实际情况,对此次活动作了细化分工,制定了实施方案。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促实效,为这次系列宣传日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深化教育,突出重点

我乡在活动中把乡、村干部、农民群众确立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把涉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以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分层推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乡党委政府以深入学习《宪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为重点,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增强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各村委会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法制宣传教育电教片,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发挥他们在学法、守法过程中的表率作用。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社会治安、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知法、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搞好结合,统筹兼顾

我乡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统筹兼顾,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民主法治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切实增强了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化解了各种矛盾纠纷,促进了社会稳定,全面巩固“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二是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制宣传教育和科学发展观、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乡镇环境综合整治等活动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全面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我乡围绕平安建设,以《安全生产法》和《道路交通法》、《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宣传为抓手,加强干部群众岗位培训和安全法规教育,确保了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发生,为本辖区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四、广泛宣传,增强实效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6

[关键词]回乡生产运动;20世纪50年代;上海

[中图分类号]D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6)10-0022-03

一、问题

开埠之初的上海人口不足50万,解放之初的人口统计录得人口502万。到1954年,上海人口达到662.71万人,1955年更是接近700万大关。[1]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早在1949年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一文,指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消费型转向生产型。而判断一个城市是消费型还是生产型的指标之一,是城市人口的劳动参与度。1955年4月底上海的699.7万人口中,被赡养者的比例高达62.93%,远远高于被认为是合理水平的50%。[2]1953年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开始实施,政府直接承担起为城市人口供应粮食的任务。而1954年到1955年的两年里,上海的粮食销售量屡屡超过计划供应量。[3]对此,1955年5月,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在讲话中说“上海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地、踊跃地到全国各地参加工农业和其他各项建设工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放弃农业生产跑到上海来等待就业的劳动人民应该说服动员他们回乡生产”。[4]紧接着,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在6月份制定方案,要求“从1955年7月起,到1956年6月份之前,坚决从各方面完成紧缩城市人口100万,其中动员40万至60万人回乡生产的任务,以达到贯彻本市紧缩与加强的方针,消除人口臃肿的不合理现象的目的。”[5]

这项方案意味着每十个生活在上海的人中,必须要有一个离开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先进最繁荣的大都市,让已经来到上海、甚至已经生活下来的人放弃上海的生活,回到乡村或小城镇去,必然会有人不理解、不情愿。将群众的“不支持”转化为支持,即成功地把那些原来不支持这个运动的民众疏散出上海,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对策

面对“回乡生产运动”遇到种种难题,中国共产党展示了有能力、有办法、有威信、有号召力的政党形象,达成了既定的目标。其成功的要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动宣传系统,对民众进行有策略的宣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且非常善于做宣传工作。在“回乡生产运动”期间,当时,上至《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下至企事业单位和里弄的黑板报,都被利用起来进行密集的和持续不断的宣传报道,造就了空前巨大的舆论声势。这场宣传不仅声势浩大,尤为重要的是以动员为目的,其中包含着诸多宣传策略和智慧。

第一,准确把握人民渴望建设新国家的心理,将回乡生产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美好目标结合起来说服群众。针对群众对“回乡生产运动”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在宣传策略和部署上党内的文件明确指示:“紧缩上海人口,是为了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中作用和加强国防。要强调宣传回乡生产是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行动,宣传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有重要作用,同样光荣;动员农民回乡不但为了加强城市,同时也为了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适当批判不劳而获和放弃田地到城市‘混’生活等错误思想。”[6]将回乡生产问题提高到建设社会主义、协同发展工农业、平衡城乡关系的高度,让群众懂得回乡的重大意义,进而懂得拒绝回乡是不顾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甚至有不劳而获和混生活思想在作怪,使许多群众逐步改变了原来的不支持态度。

第二,换位讲述,娓娓道来,分析利害,循循善诱。舆论宣传不能仅仅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进行说教,更要从宣传对象的利益和诉求出发考虑问题。在回乡生产运动宣传上,许多宣传材料都站在被动员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分析其呆在城市的害处,以及回乡生活的好处。比如呆在上海开支大、居住空间小,生活来源无保障等等;而回乡生活则开支小、生活更便利、生活来源稳定,从而得出回乡生产有利于个人及其家庭的结论。这无疑打动了不少被动员者,起到了推动回乡生产运动的作用。

第三,着力于不久的将来,为回乡者勾画美好的生活蓝图。从宣传策略上看,基于过去和当下的宣传通常比基于将来的宣传更为困难。党和政府把握了这一宣传规律,明确指示:“(应)宣传目前农村的新情况,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飞速发展和丰收,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要宣传《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指出农村建设的远景,提高农民对农村的认识。”[7]《解放日报》将新农村描绘成:“鱼满塘、谷满仓”……“拖拉机耕种收割,抽水机电力灌溉”,“乡乡有电话,村村有广播,社社有收音机”,“农村中图书室、电影队、体育场、业余剧团无处不有”,“小路变大路,乡村像城市”。[8]这样美好社会前景,自然令人向往,比较继续留在上海面对当下的困难生活,回乡生产自然成为了正确的选择。

(二)在落实回乡生产政策过程中抓住关键环节,有策略、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宣传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落实,不会变成现实。在回乡生产运动中,党和政府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紧紧抓住回乡生产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坚定落实具体政策,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展开。

第一,精准锁定动员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减小阻力。要让占上海人口十分之一的人迁出,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让谁走?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回乡生产运动就无法顺利推进。对此,党和政府非常慎重,把动员对象锁定为“在农村中有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后能维持最低生活,在城市没有固定职业”的人群。上海的“在职职工一律不动员”,“夫妻关系不动员”[9],避免采取一刀切的政策。

区分轻重缓急,还体现在对外来保姆、奶妈和佣工的政策上。运动刚开始时,这部分人也在被动员回乡之列。但很快新的问题就浮现了。没有了保姆、奶妈和佣工的服务,那些家里有幼儿或老人需要照顾的在职职工无法安心工作,不得不请假去找本地保姆代替农村来的保姆,或者在工作时间里抽空回家照顾小孩、打理家务。一时间,怨声载道,反对之声四起。政府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纠偏,规定“在职保姆、奶妈和佣工不进行动员”。

第二,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群众在实际利益上的损失。由于城乡差距,特别是上海与各地农村的巨大差距,搬离上海回乡生产的人们必然要损失一部分利益。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对回乡生产者给以物质补偿是落实政策的关键。因此,在安排回乡生产时,党和政府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确保疏散地有充足的土地或其他生产条件提供给被疏散回乡的人,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时先不动员。[10]此外,有的动员对象在上海已经有了住房,虽然其中很多属于违章建造的棚屋。党和政府对于这些棚屋的政策是:一般不拆除,而是协助他们出租或转让棚屋;不易出租和转让的,由政府收购或租用。[11]其他形式的补偿还包括资助回乡路费,协助安排交通工具,协助解决债务和子女转学等问题。[12]不仅如此,在动员对象回乡后,上海市政府还向相关省份派出了访问团,了解已回乡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及当地政府在安置上有何困难,同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后续的动员安置工作持续顺利进行。

第三,发挥干部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回乡生产运动,如果党员干部不能身先士卒、模范地执行政策,只是让普通群众迁出,回乡政策难以实施。所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就成为回乡生产运动成败的又一个关键所在。

解放以后,随着生活的逐渐安定,很多干部职工把家属接到上海定居,以至在农村的亲戚朋友也前往上海投奔他们。运动展开之后,政府对干部和职工进行教育,让他们劝说已经来上海投奔自己、符合回乡条件的亲友和非直系亲属回乡。还动员在职干部职工写信回家乡,劝说在乡的亲友不要盲目离开乡村到城市投亲靠友。[13]有的里弄干部,本身就是符合回乡条件的动员对象。许多里弄干部自愿带头回乡,影响了很多动员对象跟着回乡。[14]当时,干部职工的带头作用是回乡生产运动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三、启示

在当今国家治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做好群众的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顺利地推动各项政策的实施,这是执政者必须应对的问题。回顾和总结党和政府在回乡生产运动中的成功之处,对于当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强大的和富有策略性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是落实政府决策的重要武器。上海回乡生产运动得以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的,如果离开当时那种声势浩大的舆论宣传和富有策略性的思想动员是难以做到的。宣传上以美好的社会前景吸引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引领和教育人;以换位言说的方式打动人,才使那样一场大规模的涉及回乡者切身利益,且需要个体服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运动顺利推进并获得成功。

第二,党和政府任何决策的制定及实施都必须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上海回乡生产运动的开展,虽然就回乡者眼前利益而言,可能是一种牺牲,但从长远看,它换来上海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良性成果,这些成果又回馈于全体人们。不仅如此,在整个运动的推进中,党和政府对回乡者的利益补偿,生活、生产的安排也体现了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的一面,从而得到回乡者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不论做任何事情及遇到何种困难,党员和党的干部都必须走在群众的前列,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事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上海回乡生产运动在那样复杂困难的条件下,转变群众最初的不理解和不支持,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四,党和政府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直接决定着群众对于政府决策的态度。在回乡生产运动动员中,虽然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为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一度采取了不适当的强制手段,如有的看到群众有一些动摇,立即为他迁出户口,门上贴上红纸条,里弄贴出“光荣榜”,使之不得翻悔;有的则是在座谈会上点名要求发言,要所有人都订下回乡计划,不发言、不订计划就不散会等。但总体上看,党和政府始终强调以群众自愿为主,对于严重违背政策,造成群众反抗的工作人员政府则给予批评和处理,从而化解了公共舆论方面的危机。这也是回乡生产政策得以顺利推进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改革的深水区,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频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到2014年底,上海的常住人口总数已经达到2425万。“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十三五”期间上海人口的控制目标确定为2500万。如何应对当下上海的人口规模问题?重温60前上海的回乡生产运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必有好处。

参考文献

[1]上海通志: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6.

[2]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人口办公室.关于编制紧缩人口方案的情况说明(1955年)[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25-1-1-35.

[3]汤水清.上海粮食计划供应与市民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366-368.陈熙.1955-1956年上海首次城市人口紧缩与粮食供应[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3).

[4]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上海人民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n].新民晚报,1955-05-02.

[5]关于动员外来农民回乡生产工作的初步方案(草案)(1955年6月)[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2-2-21-53.

[6][10]关于动员农民回乡生产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报告(草稿)(1956年)[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168-1-871.

[7][9]上海市人口办公室.一九五六年动员农民回乡生产的工作计划(草案)[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168-1-871.

[8]乡亲们,快些回家园吧[n].解放日报,1956-04-23.

[11][13]上海市动员农民回乡生产工作初步总结(四稿)[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168-1-871.

[12]关于动员农民回乡生产工作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1955年8月10日)[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168-1-862.

[14]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关于处理和防止外地人口流入本市的办法(1956年12月13日)[Z].上海市档案馆馆藏,B168-1-868.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7

【关键词】农村居民;无偿献血;认知度;对策研究

0引言

无偿献血是指为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身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献血者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自1998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献血运行机制实现了从有偿献血到无偿献血的转变。推行无偿献血不仅对保证血液质量,提高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城乡文化差异日益突出,导致了乡镇居民对于无偿献血认识不全,所以通过农村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的调查研究,对提高乡镇居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提出有效性建议,从而促进全国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

1数据来源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调查地区的选择: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在山东省鲁东、鲁南、鲁中地区随机选择长清区平安店镇、潍坊赵戈镇、日照碑廓镇、青岛上马街道进行调查。

调查村的选择:在每个镇随机选取5个自然村进行乡镇居民问卷调查的采集,共调查20个村,受访群众均为国家规定的18-55周岁。

1.2调查方法

乡镇居民采用1:1面对面、不记名的形式进行结构式访问,填写完成后,由1-2名调查员去收集并进行审核,发现问题后及时改正。截止调私崾,实际调查有1120人,有效共收集乡镇居民调查问卷992份。有效应答率为88.6%

2乡镇居民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内容

1)农村居民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2)献血次数、献血总量;3)无偿献血知识获取的方式;4)献血的动机;5)献血的顾虑;6)献血服务工作的需求

2.2调查人群的一般资料

992人中男412人、女580人;年龄:18-35岁825人,35-55岁167人;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20人,初中及高中842人,高中以上30人;职业:务农530人,工人410人,干部52人。

2.3调查结果

2.4数据分析

由调查得知,乡镇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与年龄和学历成负相关,初中学历以上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相对较高。所以,在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年人群的宣传力度。

在对居民是否见过无偿献血宣传情况调查中,将近10%的居民未见过任何形式的宣传活动,这使得部分群众并没有义务献血的意识。90%的受访者看过,在这部分受访村民中,70%从电视、网络上了解,20%从学校中了解到,仅10%从乡镇组织的关于无偿献血讲座中了解到。

3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于部分乡镇居民进行调查问卷以及访谈,针对我国现如今乡镇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调查,从政策、乡镇居民等方面着手,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3.1深入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

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开展讲座、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并通过短信、微信、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实现图文并茂、视听并用、面对面的形式,让更多的农村居民消除顾虑,了解到无偿献血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奉献爱心的公益(下转第76页)(上接第73页)性活动,能够自觉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

3.2将宣传教育内容进行更加实用、丰富的补充

宣传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血液生理知识,无偿献血常识,献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血战的相关工作及质量品质保证,献血者的权利及义务,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等,并从单一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拓展到把无偿献血知识与健康体检、传授健康保健知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传染病等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宣传。

3.3争取乡镇干部的重视,建立完善的献血体系

由调查了解到,乡镇居民在卫生院附近并未见过献血车,大多是在县城商场门口有献血车的设立。所以建议在每个乡镇卫生院设立“爱心献血屋”,为农民无偿献血提供方便。

3.4提高血站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献血站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可提高乡镇居民献血的积极性,也可消除献血者献血前的焦虑,进而提高工作质量,从而促进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3.5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及时评价宣传工作效果

可通过网络、电话、书信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也可定时走入乡镇群众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献血宣传工作的落实度。

4结论

农村居民无偿献血相关政策知晓水平较低,相关知识知晓水平较高;初中文化程度人群意愿显著低于不识字人群,相关政策知晓水平越高则无偿献血意愿越高;乡镇居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知度与年龄和学历成负相关。受访居民对于如何献血,即献血的渠道了解甚微,居民表示未在乡村见过献血车,只在省城见过献血车,所以应加大在农村献血车的数量及频率,并加大对村民无偿献血的知识普及。

【参考文献】

[1]安晓东.日照市无偿献血者招募管理策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2]王晓妹.安徽省农村居民无偿献血政策、知识知晓水平及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8

【关键词】广电媒体新闻宣传文化产业

党的十报告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广播电视各类宣传如何发挥媒体优势,切实搞好党的十精神宣传报道,为贯彻落实十精神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大力宣传报道各条战线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时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中央和省级广电媒体,应带头按照十报告要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从宏阔视野上梳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精髓和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入脑入心地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力度宣传十精神,从战略高度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结合实际,宣传报道精华,抨击摒弃糟粕,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引导社会公众自觉抵制低俗之风,反对过度娱乐,自身更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净化声频荧屏,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传播;地方城市广电媒体和县级广电媒体,应坚持本土化定位、特色化发展,大力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宣传,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市、文化强县迈进。例如盐城市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又是海盐之城和沿海开放城市,红色文化、白色文化和绿色湿地文化的资源相当丰富。盐城又是中国淮剧和杂技的发源地,市辖9县(市、区)曾被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及相关协会命名的“中国书法县”、“中国散文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二胡之乡”、“中国小戏之乡”等“国字号”的特色文化县名称有10多个,区域文化资源富甲天下。盐城广播电视台除了由文艺中心创办了《唱响淮剧》《民间大观》《快乐多看点》等专门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电视栏目外,新闻中心、社教中心、广播传媒中心、盐城广电报《今周刊》也都设有专栏、专版从不同侧面报道文化强市建设的千姿百态。从而保证文化宣传报道在密度、深度、广度、锐度上都浓墨重彩、超出以往,为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大力宣传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丰富内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和谐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广电媒体宣传报道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理论体系、丰富内涵、价值目标、社会功能和实践作用,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比如说,我台社教中心《法眼生活》、《7点看法》栏目通过节目形态,采访报道“孝文化沦丧”的案例,抨击不孝行为,弘扬中华民族“百贤孝为先”的文化内涵;通过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喜看“社会道德依然向善”的系列报道,反映广大市民救死扶伤、拾金不昧、慷慨捐助、助人为乐的各种典型。同时通过具体案例,抨击一些官员道德缺失,一些企业和商人坑蒙拐骗道德沦丧、一些文化名人道德失范、一些公民道德滑坡的不良行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大力宣传报道各地如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演艺剧团改制转企进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史无前例。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并驾齐趋,文化产业集群也如雨后春笋,令人欣慰。这些都是广播电视媒体宣传报道的极好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广电媒体的领导要带头下基层、下文化企业、进文化人家庭。广大广电新闻从业人员也要在文化创新的采访报道中进行体验式“走转改”,牢记“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植根基层汲养分,才能贴近实际出精品。”盐城市2010年和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大型洽谈会和成果展示会”,2010年吸引国内外投资65亿元,2011年引资达到165亿元。引资改建、扩建、新建的项目达到160多个,2012年引资达到205亿元。盐城广播电视台都进行跟踪报道。

四、大力宣传报道地方政府和各地文化新闻单位为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做法与经验

各级政府和文化新闻单位在贯彻落实十精神过程中,都能自觉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手强,使我们的城乡建设既拥有“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又拥有“文化”。比如盐城市近两年来累计投资300多亿元,新建了中国海盐博物馆、盐镇水街、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塔、杂技大世界、新图书馆、新体育馆、新美术馆、新会展中心、新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修扩建了新四军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与此同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扩建新建了45家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新建了近400家农家书屋,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以往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民“精神增收难”和老人“精神欠收多”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缓解。

五、大力宣传报道如何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都强化了艺术教育,社会上各类艺术类培训班更是星罗棋布,灿若云霞。盐城广播电视台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少儿春节联欢晚会”,推出少年儿童文艺骨干人才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参加全省、全国各类少儿文艺比赛获得一、二等奖或金奖银奖。对这些出类拔粹的少儿文艺人才,我们经常进行跟踪报道或专题报道,鼓励、鞭策他们健康成长。当然,媒体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推介少儿文艺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类宣传报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报道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文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的各种举措,解读好党中央、国务院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和方针政策;同时也要宣传报道好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人才强省、人才强市和人才强县的战略和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报道好中央和各地如何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如何创新文化人才培养方式,如果拓宽文化人才培养领域,提高文化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情况和经验。报道好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报道好各种重大节庆、传统节日、重要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时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各类文艺人才在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广电媒体自身也要借助贯彻落实十精神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队伍建设,为广播电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保障。

六、大力宣传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播电视产品可以直接走向国际,也可以辅助对外文化交流走向国际。我们要按照十报告的要求,认真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统筹中央台和地方台,加快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海外落地,又要坚持政府推动,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切实做好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地方台只要各尽所能,同样也可大有作为。盐城广播电视台近年来除了专门成立外宣节目部,不断向央视四套、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组织发稿外,还通过黄河电视台、美国欧洲有关电视频道租频落地,传播盐城的特色文化节目,每年用稿都不少于200篇。最近,正在联系洽谈准备租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有关频率时段,传播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文化节目。除此,盐城的发绣、农民画、民间剪纸、面塑工艺、葫芦画、麦秆画走向国际展览、盐城的杂技到世界多国演出,盐城的大学生文艺团队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盐城的书法美术作品赴东南亚诸国交流展出等,我们都派记者跟随采访报道,推介盐城特色文化产品,共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次都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9

一、抓领导,夯责任,同谱“三个文明”建设新曲。

乡党委、政府历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都非常重视,为确保精神文明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做到强化领导,夯实责任,注重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工作方针。乡党委、政府将精神文明与经济工作同等对待,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始终做到精神文明工作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年初,与各村党总支、乡直各支部签订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及时制订、下发了《阿依库勒乡2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理出了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文明进农家”活动为重点,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环境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二是坚持一份责任书,涵盖全乡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任务。年初与各村党总支、乡直各支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使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到了实处。三是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网络建设。组建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队伍,年初抽调1名机关干部充实到乡社会事务办,健全了精神文明工作网络。各党总支、各支部对精神文明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并结合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使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抓教育,重宣传,营造有利舆论环境。

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我们以学习十七大精神活动为契机,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切实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学习前有准备、有内容,学习中有主题、有调研,学习后有建议、有报告。从乡党委班子成员做起,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县委会议精神等内容,每周一集中座谈交流心得,在交流会上提出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如何抢抓机遇发展阿依库勒乡经济社会”等调研题目,班子成员结合分管的工作每人一题深入基层展开实践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和村两委会干部、村民座谈等形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成2千余字的调研报告9篇,为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对机关干部的教育从点滴做起,围绕创建学习型机关的目标建全完善了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每周三下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系统学习中央、省、市、县领导的重要讲话及会议精神,各部门订阅党报党刊、《人民日报》、《新疆日报》、《喀什日报》等,使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趋深入、经常化。今年以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迎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机关干部中开展工作作风教育整顿活动2次,60余名干部均结合自身实际写了心得体会、剖析材料、整改措施等各1份,制作“学习专栏”12期,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目的。第三,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论及双语学习和培训。重点学习了新时期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共举办30人以上的集中学习培训班4次。第四,重宣传,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制定出台了《阿依库勒乡通讯员信息上报及奖惩办法》,广播站和各通讯员按照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广泛开展了宣传我乡农业生产中的新思路、新办法和乡村精神文明新风、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的报道宣传,形成较强的舆论声势,创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发放宣传单35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1800余张,制作宣传栏、板20块,悬挂横幅35条,通过宣传,有效的提高了我乡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三、抓建设,重落实,巩固上不断发展提高。

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力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乡社会事业办成员每周3、6进村入户检查卫生,对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问题进行了彻底根治。同时,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的原则,着重抓好2村、3村、5村和9村改水、改厕、改院、改圈工作。卫生事业稳步发展。通过宣传新型合作医疗修改方案及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广大群众积极参合,加大了宣传力度,进一步的使农民群众转变观念,确保参合率,全乡*年累计参合人数达到8076人,参合率达到92%。加大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投资13万元,建成甲类卫生室10个,改扩建了库台村卫生室,投资5万元改善医疗设备和医疗条件,现药房有药品80余种,配备医疗器械30余种,医疗设备、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改进和提高,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不断加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乡党委、人民政府始终紧抓计划生育工作不放松,强调对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票否决制”机制,调整充实乡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同时注重对计划生育宣传骨干的培养,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表彰力度,提高全乡群众计划生育意识。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优惠政策,深入贯彻落实了对南疆三地周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及泽普县政府(41)号文件的落实。20*年全乡育龄妇女有2145人,出生婴儿1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7‰,死亡率3.12‰,出生率11.29‰,计划生育率100%,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有1250人,长效节育率58.28%。我乡自觉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领取《两证》的农户由去年的50户增加到今年的69户。新增国家奖励扶助对象81人,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有6人,少生快富工程的有9户,中央拨付的10.98万元已兑现。

加强阵地建设,繁荣文体广电事业。继续认真组织实施了“东风工程”及“农家书屋”工作。乡党委、乡政府在全乡各村人流集中、方便群众和便于管理的地方统一定做安置了24个阅报栏,并为各村配备党报党刊架14个。在乡文化站、村文化室安排了专人负责党报党刊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党报党刊进行登记、保管、收藏,积极主动为群众提供方便,保证农民群众能够按时看到党报党刊。认真开展了“捐书惠农”活动。乡党委、乡政府组织全乡各单位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捐书惠农”活动,共捐图书1231余册,今年新建农家书屋5户。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投资0.3万元补充购买了广播、乐器和棋类等器材。投入12.4万元硬化排球场、篮球场4个。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乡党委、乡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乡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了100%。初中生巩固率保证在98%以上,初中生毕业率保证在98%以上,初中生毕业率达到了100%。双语教学稳步推进。我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民汉合校1所,双语实验班1个,汉语加强班2个,制定下发了《阿依库勒乡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安排,先后建成1所乡中心幼儿园和3所村级幼儿园,累计投入资金8.5万元,共招收农村学前儿童150名。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组织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就业率,创造增收新途径。职业中学开设林果、设施农业、缝纫、刺绣、地毯编制等7个专业,累计投资38万元建成13.3万平方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全乡职业教育共开设班级10个,有学生320名,为我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开展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形成了本乡特有职业教育格局。

四、抓亮点,树典型,在创新中有所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重在完善。阿依库勒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很多,在典型中抓出亮点成为今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以开展“文明乡、村、单位、学校”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和“道德模范评选”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全乡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乡持续深入抓好进村入户宣讲王燕娜事迹、文明乡、文明村、文明单位申报等活动,同时,进一步细化评定标准,规范评定程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创评方法,强化监督,实行动态管理,使此项活动有了新的进步。全民参与创星活动的热情明显高涨一是在全乡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在机关单位、校园、村组中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组”创建,通过一系列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了各单位、各部门的文明形象,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在全乡农户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对农户制定不同的星级标准进行评比,营造了“人人争先进、个个创十星”的良好氛围。活动中共评出文明村8个,文明单位5个,文明校园3个、“十星级文明户”累计达到1880户,评选出道德模范15人,民族团结教育模范集体3个,个人23人,还组织了宣讲团,开展了道德模范、民族团结模范事迹的宣讲,还开展了向汶川地震捐款、向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缺什么送什么,出钱、出物、出力、出智,帮落后支部村组,帮后进党员干部,帮困难群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如何宣传家乡文化篇10

大家好!感谢团区委提供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就结合xxxx年xxx满族文化宣传活动的开展,如何做好共青团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发展集市经济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是我乡今年总体发展思路,作为乡团委我们将围绕这个思路,以团区委提出的“建设新农村,青春新贡献”为主题来统领全年活动,主要是从“文明、志愿、学习、创业”四个方面,来建设和打造六支独具特色带有“青”字号的满族文化队伍,让“青春”在我乡新农村建设中闪光。

一、打造一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活跃满乡文化活动

由乡团委牵头,从政府机关、中小学和现有的满族文艺表演队中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一个崭新的满族文艺挖掘、传承、表演队。我们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来打造这支队伍,首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编排一台集满族起源、地方历史、满族歌舞、满族服饰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同时,选派队伍中的优秀团员青年到大中专艺校进修,来提高演员表演水平和节目档次,争取利用一年时间,使我们这支青年文艺表演队成为北京地区一支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宣传表演队伍,能够走得出去,演得像样。我们将从今年x月份开始,以新成立的青春文艺表演队为主,巡回各村演出,把满族传统文化艺术作品送到村头、田间地头,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满族文化弘扬传承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将部分优秀青年表演队队员选派到各村传授满族特色文艺节目,提高农村演员的表演水平,促进我乡满族文化活动整体水平的开展。

二、开办青年满文满语研学班,营造满族语言氛围

从中小学和各村选拔xx名团员青年组成满文满语研学班,外聘具有民俗文化专业教师来为研学班系统传授满族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我们将按照边学边教的原则,先在中小学开设满族历史、满文满语教育课程,使我乡中小学生了解满族历史,懂一点满文满语。号召青少年“争当满语志愿宣传小使者”,动员家长、亲朋好友学满语、说满语。另外镇团委还为各行政村统一购置教学光盘,由研学班学员向各村农民传授满族满语知识。同时,在全乡团员青年中间开展“学习百句满语”活动,年终评出x个学习满文满语先进团组织,xx名先进个人,用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团员青年争当学习满文满语的带头人,挖掘保护民族遗产的生力军。通过研学班的教授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力争通过x年的时间,使当地xx%的农民都能用满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对话。

三、成立青年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拓展满族文化传播

在全乡范围内选拔xx名优秀团员青年和xx名包村干部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发展宣讲队”。主要负责满族起源、地方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开展“进一村、走百户”大型思想宣传活动。要求宣讲队成员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xxx户农民,与群众面对面讲授满族历史,弘扬满族文化,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帮助群众答疑解惑,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筹建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深挖满族文化内涵

乡团委协同镇有关部门,聘请清华大学城市与发展空间研究所专家和中小学部分教师共同组成“文化产业建设调研团”,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驻列入建设计划的x个行政村。针对各村经济、人口、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确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建设思路。比如,把二道河村重点发展以踩高跷为主的文化产业,八道河村以满族歌舞表演为主,使满族文化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个特色。

五、组建青年农业科技志愿服务队,促进农村增收致富

从华都公司、北京市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西洋参公司等龙头企业和本乡林业站、科技站和种养殖服务中心聘请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青年农业技术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块,帮助农民发展优势产业、传统种养殖业。根据长哨营乡产业发展特点,计划分成种植业、养殖业、民俗旅游业等x个小组,通过举办小型讲座,与团员青年和群众座谈,现场操作等培训形式,传授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品牌产业。比如:进一步做大做强七道河村西洋参品牌、老西沟瓜果长廊、项栅子杂粮生产和满族特色小吃深加工等。

六、成立共青团工作指导团,烘托团的工作氛围

由乡团委牵头,选拔大沟、老西沟、二道河等村xx余名经验丰富、实绩明显的优秀团干部组成“共青团工作指导团”。全年计划举办x次报告会、进村座谈指导等形式,就农村团组织建设、团员青年教育培训、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内容巡回各村,进行现身说法、现场解疑,传经验、教办法,全面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为建设满族文化新农村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当好党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