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半封闭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6:00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1

关键词: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实践反思

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是学校参照部队管理模式而实行的校园规范化管理,它有别于军事院校,又比一般中职学校的常规管理模式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它从源头转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一、实施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缘由

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常规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为了强化安全工作,增强组织纪律性,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进取的意志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坚决果敢的执行力,2010年9月笔者学校开始引入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二、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范围

1.全天候封闭式跟踪管理

从起床、出操、早晚自习、上课、课间操、午休、课外活动、早中晚餐、熄灯抓起,全程跟踪,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习惯和学习、生活能力。

2.规范内务卫生

统一学生的被子叠放、床铺整理、物品摆放、卫生清扫,做到整洁有序。

3.规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每班组建一个中队,建立一支以教官和班干部为主体的思想工作骨干队伍,配合班主任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班主任配合教官每周给学生上一次思想教育课,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4.规范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教官要做到“三查”“四同”“五必到”,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查”即查操、查课、查宿舍;“四同”即同吃、同住、同自习、同娱乐;“五必到”即出操军训必到、集体活动必到、家长来访必到、学生有病必到、发生意外事故必到。

三、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实施

我校以军人的严明纪律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军人的严整风纪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行为习惯;以军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吃苦耐劳精神;以军人的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军人的报国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成立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组织机构

机构由政教处、校团委和教官、班主任、学生会干部以及学校行政督察评估组组成。

2.实行全封闭管理,进行军事常识教育和军事训练

与当地派出所紧密配合,将保卫科改为警务室。进行国防知识和三大条令的教育(军队内部关系、礼节、军容风纪,纪律条令,队列条令)。每天下午进行一节课的军事训练。

3.实施“一日生活制度”

严格按照部队的“内务、队列、纪律”三大条例约束学生,按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学生,要求“内务管理整齐化、学生行动队列化、服从命令军人化、礼貌礼节规范化、校园卫生整洁化”,规范学生的仪表和行为。

四、全封闭半军事化校园管理的反思

1.成功的经验

(1)树立了学校形象。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隔绝了外界社会不良影响,纠正了学生放任自流现象。学生思想素质明显提高,校风校貌大为改观,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2)规范了学生行为。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有利于快速营造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快速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纪律性,提高自制能力;有利于快速构建新的集体和团队,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坚强毅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利于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自然灾害,强化校园安全工作。

(3)磨炼了学生的品格。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学习毅力等方面得到了磨炼,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2.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教官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不和谐。教师搞教学是行家里手,组织课外活动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官开展活动足智多谋,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学校经常组织教师、教官和管理人员开会协商,由学校拟定目标,教官提出方案,教师提炼总结,按责分工实施,做到文攻武略,整体配合。

(2)学生对教官由崇拜到爱恋。中职生感情朦胧,思想开放,行为极端。教官过硬的军事技能、坚毅的意志品质、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塑造了权威形象,部分学生流露出了军人情结以及对青年教官的爱恋。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请家长配合,甚至撤换教官。

(3)教官方法简单粗暴,易引发冲突。中职生层次参差不齐,要注意因材施教,把严格要求和人性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道德内化的心理过程管理,从知到行,耐心训练,严格要求,逐步达标,体现以“育人”为中心。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2

关键词:德育工作;管理模式5+2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26-01

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推出了中职与大专、普通本科院校之间联合分段培养的诸多模式,由此也打通了中职校与大专、本科院校之间的教育衔接。无锡机电高职校2012年被列入省教育厅公布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五年制高职与普通本科5+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具体实施情况是先在机电高职学习5年,符合转段条件学生后两年进入江苏理工学院相关专业学习考生获两个试点专业录取后,不用高考就可直接升入对接的本科院校学习,两年后获本科文凭。面对这项新的“本科直通车”的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学校、班主任,探讨出一种适合于“5+2”学生的新德育模式成为一项必然的新任务。

一、采用半封闭式管理模式

何谓“封闭式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相对制约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家长把孩子送进这类学校,认为可以让孩子不跟外界接触,不受外界的影响,觉得放心,而学校则希望通过封闭式管理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学习,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利于安全的管理。但是严格的封闭式管理往往也隐藏着很多不利因素,也给学生带来了一顶的负面影响,会让一些学生的心理产生扭曲。不少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一些人回家后不愿返校或请假离校后长时间不归,有的学生干脆以辍学相抗争。

因此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特别是这批“5+2”本科直升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源特点、学习特点、及以后的升学特点来说,决定了完全把他们等同于中职班或五年制高职班就很难达到以后的升学要求、达到直升本科院校的各项要求。因此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如何做到让学生能安心学习而又避免出现全封闭状态下难以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学校采取了住宿生活学习半封闭的管理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对这批同学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德育工作上均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又不让学生感到过分的压抑,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所有“5+2”学生放在一栋独立的教学楼中进行日常教学,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采取住宿管理,每天上好夜自修,并安排任课教师管理好夜自修,班主任老师、任课教师做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让他们能在五年学习中历练自己,达到本科院校的升段要求。

二、加强家校联系,突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优缺点。只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学校每学期都有一周作为“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学校,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来听,坐在课室的一角留心观察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课后教师主动请家长到自己的办公室评课、议课,帮助自己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此,一方面,教师耐心细致的教育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长,改变着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倾听家长对学生在家庭表现情况的反映、对学校教育的建议和意见,随时与家长交流育人心得体会,耐心帮助家长分析解决棘手的问题,指导家长改进教育子女的方法,帮助家长做孩子生活上的朋友,心理上的医生、学习上的伙伴、社交上的向导,改变了家长打压、溺爱、放纵等不良教育习惯,切实增强了家校联动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主题班会在德育工作中作用

中职学校的主题班会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题明确、内容广泛、形式不一的主题班会使得班级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思想沟通交流,行程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在主题班会上进行活动,有利于加强锻炼学生的思想辨别能力,口才能力得到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题班会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足,中职学校的教育体系里,德育教育受到本身学科的限制,教育目标的需要,缺乏明确性,综合性,主题班会一般是班级负责人、班主任,主持召开的,针对性很强的主题形式教育,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用性,可行性。具体来讲,主题班会针对性强,通过精心的策划安排,主题班会的德育教育效果强于说教形式为主的思想教育,主题班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职业学校大环境下的“5+2”本科直升班学生,如何让他们在这种具有极大诱惑的环境下而不丢失他们的本色,继续保持学习上和行为习惯上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本科部的领导和班主任利用每一次的主题班会,进行设计好主题班会的内容形式,在他们考试失利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在他们面对诱惑而逐渐失去抵抗力时给他们指明道路,照亮前方的道路,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未来,而不至于失去他们的目标和动力。

同时也应发挥好每位任课教师的课堂德育教育功能,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各科任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结合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在方方面面,都让德育引领学生的方向,使每位学生都不偏离轨道,圆满完成前面五年的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转段工作,也为以后的二年本科学习打下人生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鲁洁著.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讨[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3

为突破口强化社会治安整治

4月3日全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后,xx镇认真贯彻落实“年内社会治安实现明显好转”的指示精神,以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治安防范长效机制,社会治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4月3日至5月16日,我镇共发生各类刑事案件41宗,与去年同期(70宗)相比,下降41.4%。其中,盗抢机动车案件10宗,同比下降54.5%;入室盗窃案件9宗,同比下降57.1%;“两抢”案件7宗,同比下降50%。社会治安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群众的安全感得到了大大提高。

一、抓组织、严落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清查整治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由镇党委成员挂点各村,公安分局股所队长以上领导、各警务区警长、镇出租屋管理中心、安监、计生、供电供水、分局户政、治安、消防等部门全面配合。各村(社区)组织出租屋管理服务站、治安联防队、妇联干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人员、户管员组成工作小组,直接负责清理整治工作。

(二)落实动员部署。制定出台《xx镇全面开展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检查整治工作方案》,并在5月10日召开了全镇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工作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根据部署,全镇开展了多次出租屋及外来人口整治清查统一行动。行动期间,镇党委领导班子全员出动,深入清查整治工作第一线,共出动党政干部170多人次,公安分局出动警力400多人次、治安联防力量1120多人次。

(三)建立健全警长责任制。选拔业务精、素质高的民警担任警长,并将全镇17个警务区警长的组织关系迁入警务区所在村委会,任命为村支部副书记,为整个警务区治安防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增加其对辖区治安队员的人事任免权和指挥权,及时做好工作协调和对治保会的业务指导。

(四)建立专门工作队伍。针对严打整治、开展“两抢一盗”专项行动,抽调刑警1名,巡警1名、20名便衣治安员组成打“双抢”专业队,增招30名治安队员,增强打击“两抢一盗”犯罪的专门力量,从刑警队、治安股及各派出所抽调精干警力组建打黑专业队伍。

二是抓结合、联动开展

(一)结合镇治安重点地区。针对我镇排查出杨公洲下谷村和环保工业城永茂市场两个社会治安重点整治部位,坚持从出租屋管理入手,以集中整治和加强经常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整治工作;各派出所辖区每周至少安排1-2次的清查,分局机关联合派出所每周开展1次重点清查。重点分别于4月19日、20日、27日、28日四个晚上,由镇主要领导带队,出动领导干部80多人次,警力300多人次,治安联防力量860多人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清查整治统一行动。

(二)结合流动人员和出租屋密集地区。对环保工业城及横流中心区两个出租屋密集地区加大治安隐患的排查力度,做好环保城内企业员工的登记,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并设立治安队,独立管理。重点从5月11日晚开始,雷霆出击,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清查整治行动,加强对环保城及横流中心区两个出租屋密集地区的整治。到目前为止,共检查了重点出租屋6100多间次、共检查可疑人员5690多人次,并督促无暂住证人员1100多名补办暂住证。

(三)结合消防、计生。在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清查整治行动中,增加消防和计生的检查事项。以安监分局、计生部门牵头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整治“三小”场所专项行动以及从4月14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查环查孕、办(验)证活动。对“三小”场所进行重点检查,对教育仍不整改的,将采取停水停电的强制措施,直至整改要符合消防安全规定;对没有办理生育证明的,限期办理;对计划外怀孕的,立即落实补救措施。

(四)结合非法经营市场。严厉打击扫除匿藏于出租屋内的违法经营场所,重点是打击“黑网吧”、“黑影吧”、“黑诊所”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等匿藏在出租屋内的治安黑点、盲点。行动以来,共检查发廊理发店、酒楼和大排档等重点场所90多间次,查封涉嫌行为发廊1家;查处取缔“黑网吧”8间、“黑影吧”1间、“黑诊所”1间,收缴电脑主机108台、显示器108台、电视机15台、vcd机15台、7台、非法行医械具药品一批,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香烟窝点1个,缴获254条假冒伪劣香烟,价值一万二千元,查处一间涉嫌贩卖私盐的出租屋,查获已加工工业盐55袋,重2750公斤,未加工工业盐9袋,重450公斤。

(五)结合学校周边环境。对学校周边出租屋的黑网吧、歌舞厅、录像厅、游戏厅等场所一律进行清理整顿,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三、抓创新、加强管理

(一)推行封闭半封闭式管理。把建立封闭半封闭小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推广封闭式小区管理,将其作为衡量村年终政绩的重要内容来考核。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的小区,我镇因地制宜,规范管理,采取不同的模式,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逐步推行封闭、半封闭管理。目前已有10个村的小区实施了封闭半封闭管理,共建成封闭半封闭管理卡口共23个。一是对高层楼宇住宅区实行封闭楼间巷道,留一个大门出口,设岗亭的封闭管理模式;二是对繁华商住街实行留出口、设岗亭路闸、日开夜关的半封闭管理;三是对村民住宅比较分散,不便于封闭管理的村则实施在主要出入口设岗亭、封小路,加强巡逻的村庄半封闭管理。

(二)实行“双签”制度。通过与出租屋主和承租人进行协商,由各村出租屋管理站与出租屋主签订《出租屋治安、计生、消防安全责任保证书》、出租屋主与承租人签订《出租屋主与承租人责任保证书》,并要求承租人盖下手指印,将出租屋责任落实到每个业主、每个住户,明确了出租屋主、承租人各自的职责,更对作案犯罪人员起到警示作用。目前,已初步签定责任书1300多份,其余签订工作正顺利进展中。此外,结合日常对出租屋的检查和社会面上的清查,推广暂住证“三日催办制”,结合合法处罚手段,要求无暂住证的外来人员三日之内限期主动办证。目前,全镇已办理暂住证61988张,已超过去年全年46272张,其中4月3日以来新办27905张。

(四)抓投入、提高效率

(一)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优化办公条件。投入入2000多万元建设包括分局办公楼、民警值班楼、巡警大队办公楼、综合办证楼的新公安分局综合大楼,5月12日,举行奠基仪式,预计今年底可投入使用。二是增加一批警用车辆。拔出200万元专款,购置7辆警用汽车,2辆开放开巡逻车,24辆警用摩托车。三是购置一批防暴装备。拔出10万元专款为防暴队购置作训服装、通讯器材、防暴枪支弹药等装备。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4

一、封闭式寄宿制管理

1.每日作息时间安排上没有“留白”

纵观全国大多数基础教育学校,对住宿生的管理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全体住宿生在规定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如果在没获得教师批准的情况下出现特殊的行为,那一定是违纪,轻则遭到班主任的批评,重则受到校纪处分。

早晨起床号一响,住宿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洗漱完毕,整理好宿舍内务。背诵外语几乎成为学生们早读课的全部内容。早读下课后,有半个多小时的早餐时间。11:30左右,上午课结束,住宿生又匆匆奔向食堂吃午饭。午休这段时间,有的学校要求学生统一到教室趴在桌子上午睡,有的学校干脆用这个时间统一做练习。13:30左右,下午紧张的学习又开始了。17:30左右,下午课结束。18:30左右,晚自习开始。21:30左右,晚自习下课,学生们要快速回宿舍洗漱、就寝。住宿生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度过本应活泼的青少年时光,年少的孩子们在这种封闭式管理模式下,无处彰显应有的激情与活力。

2.年级越高,给学生自由支配的“留白”越少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把假期还给学生,但学生能真正自由支配的假期却非常少。小学生每周休息两天基本能保证,但很多寄宿制小学为了降低学校管理成本,采用两周休息一次的做法,连续上课十天,然后休息四天。年幼的小学生们在连续十天的学习中,每天就是在学校统一作息时间安排下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孩子们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兴趣几乎被学校教育拒之门外。寄宿制初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着中考转,白天的课程几乎全是与中考有关的科目,晚自习全是辅导课。初一、初二学生的法定假期基本能得到保证,到了初三,迟放假、早开学的现象极为普遍。到了高中,除了与高考有关的科目的学习,其他一切都与高中生无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高中三年时间里,可供高中生根据自己个性自由支配的“留白”,在寄宿制高中彻底消失。

二、给教育“留白”,构建住宿生良好管理生态

学生成长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学生世界自身的度量和价值,另一个是成人世界为此提供一个怎样的社会生态。陶行知在其名篇《创造儿童的教育》中就提出六个解放的号召,“……,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让他们有一点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

1.丰富教育内容,让住宿生有思想发展空间

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以分数和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培养的是考试机器,而不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教育的需求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未成年的住宿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有时孤独、焦虑、心无皈依,有时感到学习存在困难,有时感到压力无处释放。如果此时教育仍然以单一的知识传授为己任,势必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教育满足不了自己的需求而心灵空虚,成为没有思想、跟不上时展的社会弃儿。教育必须要跟上学生的发展需求,从功利的教育中走出来。教育目的要多元,教育内容要丰富,教育形式要创新,教育方法要灵活,教育手段要多样。教育要适合每个学生的成长,让他们有思想发展的空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有对真、善、美的思考,有对他人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以学雷锋教育为例,雷锋精神就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助人为乐。在这个人情日益冷漠的社会,应教育学生以雷锋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一个人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教育必须要同步跟上,教育内容一定要丰富。只有教育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才能丰富,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2.加强“非正式空间”建设,让住宿生有活动空间

对住宿生来说,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生活的场所,学校肩负着“校”和“家”双重职责。既然学校担负着双重职责,就应该扩大教育范围,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需求的空间,让学生有释放身心的地方,让学生有心灵交流的场所,让学生有碰撞思想火花的伊甸园。所以,要补齐教育资源,加强校园内文化吧、微缩图书角、咖啡馆、茶馆、图书馆、发呆室等非正式空间的建设,不仅让每个学生有活动的空间,而且要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空间里,既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又能听到不同声音,与他人共同呼吸,激发灵感,启迪心智。让每一名学生在这个空间里都有心灵的归属,通过学习、讨论与交流,对个人成长产生积极影响,构建自身软实力。

以建立微缩图书角为例,微缩图书角虽然没有图书室、图书馆那么正式,但这个非正式空间却非常容易建立,任何一个班级都可以有微缩图书角。在这个图书角里放一定数量的、能启迪学生思想、能开阔学生视野的图书、杂志、报纸,学生们不用排队,不用占座,利用零散时间随时翻阅。众所周知,我国现今是出版大国,但国民阅读量却非常低,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不足一本。基础教育的学生除了课本和复习资料,几乎没有阅读课外书,特别是高质量的课外书的可能。所以,在每个班级建立一个微缩图书角,孩子们就有了阅读的资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5

关于“封闭住宅小区原则上不再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初衷,显然是为了治疗“毛细血管不畅”等“城市病”,但“打开”后社区治安管理、居民安全、生活质量等问题,又确实是民众实实在在的关切。美国:小区是否开放,业主投票决定

欧美最早时的城市规划思路也是功能分离,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8月制定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雅典》所述,小区就是小区,道路就是道路,工厂就是工厂,商业就是商业,都是各管各的。相关的变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女士1961年出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提到纽约应搞“小街道、小社区”的设想。该书对美国社会冲击很大,当时也有很多尖锐反对的意见,但后来欧美国家还是一步步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国际城市规划师1977年在利马开会,通过《马丘比丘》以后。

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市区,封闭住宅小区很少。因为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初来者根据街区门牌号基本能纵横定位找到地址。在郊区,才有一些高档社区是封闭的。这些社区里的道路不对外开放,保安和门卫都由小区物业负担,因此物业管理费比一般小区高很多。

为居民区内部交通安全考虑,芝加哥政府对过路车辆使用小区内道路有严格限制,比如非高速的干道限速一般每小时40英里(1英里约为1.6公里),而在小区内部,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小区,一般限速每小时25英里。很多开放社区会采取措施限制外部车辆流量或让司机减速,如用小型环岛取代十字路口,减少干线和小区道路的进出口。还有很多小区在高峰时段禁止路过车辆拐入小区“抄近路”,如芝加哥西郊的elmhurst在iL83号公路上立了很多高峰时段不准右转进入小区的标志。美国封闭小区的社区物业委员会由业主自己选举产生,管理小区的物业财务和各种计划。业主可以自己投票决定是不是要开放小区还是封闭小区。至于安全支出,如果当地居民比较富裕,房地产税比较多,警力就强一些,治安也会好一些。

甚至美国其他州的很多城市住宅,都没有围墙,没有铁门,也不是大院子。比如富豪巴菲特就居住证一栋灰色的小楼里,就紧挨着旁边的马路。巴菲特对这栋小楼确实不离不弃。巴菲特住房是美国住宅文化的一种缩影,在几乎所有的美国小区,很少见有一道耸立的围墙,小区道路一般不会太宽敞,双向两车道,社会车辆也可通行;即使是富人所在的别墅区,也是开放式的,屋门之外是自家草坪,自家草坪外就是马路,最多是个绿化带或低矮篱笆隔开。韩国:开放小区乱停车,小心被贴条

韩国住宅区主要分为两大类:独栋住宅和公寓小区。老城区的住宅区大部分是独栋住宅,这类住宅区实行街区制,一个区块内有若干栋独栋住宅,区块周边为公共道路。中国游客经常到访的首尔北村韩屋村就是这种住宅区的代表。这种住宅区就是韩国的“洞”,洞的道路一般比较窄,如同树枝般延展,但大多只能车辆单向通行。结束日本殖民统治及朝鲜半岛光复后,韩国新建的住宅区也是如此,当时独栋住宅占绝大多数。这类独栋住宅过去一般是一层平房,墙内有庭院和植物,后来不少住宅不断增高成了一栋栋小楼,但楼外的道路仍然是公共空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韩国1957年在首都地区的钟岩洞建起第一栋公寓住宅楼。1962年开工兴建的麻浦公寓是韩国首个住宅小区。之后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大量劳动力进入大城市,独栋住宅已难以满足需要,郊区出现越来越多住宅小区。

以现在首尔市东部的一山新都市为例。除部分新建独栋住宅之外,新建的小区道路一般方方正正,“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每个街区一般为长宽在500米内,街区内即为一个小区的四个“团地”,有时街区一角也会建有幼儿园、公园等公共设施。团地内“管车不管人”,车辆进入需要登记领出入证,人员则出入自由,但每栋楼有电子门禁。在团地内的商业活动需要小区物业批准,不过餐馆外卖和课外补习班广告还是经常出现在各户的门前,一般是挂在门把手或者用磁铁吸在铁门上,这种小广告很容易清理,所以不招人讨厌。

首尔市内一些独栋住宅的聚居区正逐步面临改造,这些住宅区被称为“再整备区域”,过去的密集的独栋住宅经过改造后变成一栋栋高楼,细密的道路也被小区内的道路取代,这些小区也是封闭式,但主干道不会被取消。当你进入首尔几个开放内部道路的小区,这些小区外部没有围墙,门口没有警卫,被当地人俗称“乡村巴士”的公交车在小区内穿行。有时,这些开放的内部道路也不好走,主要是占道停车现象严重,路被占去大半。在这样的开放式小区停车也需要注意,如果是外部车辆长时间停车,小区物业会给车主点“教训”――贴上很难清除的警告信。新加坡:议员每月来家里聊天

很多讨论称,西欧国家包括美国等地多属于人口少,土地多的状况。但是中国的国情却很不同。像中国内地这样的高密度人口和住宅情况,或许从全球来说,只有新加坡,乃至中国香港情况类似,而它们的管理经验或许可以借鉴。

在新加坡有政府组屋、公寓和执行共管的公寓(也由政府开发)这些类型。政府组屋是非封闭式的,而公寓(商业开发)和执行共管的公寓是封闭式。公寓类似于国内商品房概念。新加坡80%的人都住在政府组屋。这种政府组屋是非封闭式管理的,而且没有保安。“我们住的楼里没有保安,也没有觉得需要保安。在楼道里都有摄像头,一旦有可疑的人物,警察自然就可以发现。”

新加坡政府的社区管理措施很受市民欢迎,每个月都有议员会安排一两个晚上跟居民直接对话。小区门口都会张贴出,议员与居民对话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如果居民有什么困难或者问题都可以直接告诉议员。有时候议员还会亲自敲门入屋和居民聊天。新加坡也依然有居民区的概念,这点和国内类似。小的社区和国内一样就叫居委会。这些居委会也就位于组屋区内,常常也是一群老人坐在里面或看电视或聊家常,又或者是一群人穿着同样的t恤在组织活

印度:公共服务跟不上,街区脏乱差

多数印度城市的布局是街区制,以新德里核心区为例,各处道路平整、笔直,四通八达,而且多被绿茵覆盖,不过道路旁的宅院主要是高官府邸。由于市政公共服务体系跟不上,新德里市区有很多街区呈现出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即使在高档社区也有类似问题。例如新德里几个“富人区”,这里一栋栋别墅都价值数千万人民币,除房主自住也会出租。虽说是“富人区”,但最大缺陷是内部道路狭窄,私家车和流浪狗太多。

在新德里旧有街区无从改造之际,新富阶层看上古尔岗和诺伊达等卫星城,那里高楼林立,交通纵横,每一个封闭式的小区都可被看成是印度现代化发展的模型。小区内数十层的塔楼连成排,地上地下车库俱全,健身房、小卖部等各类服务设施齐备。但在新德里有不少新德里人死活看不上古尔岗或诺伊达,认为那里就是“孤岛”,居民出行的轨迹就是驾车从小区驶向大商场,缺少大城市里人与人的亲近感。可见,新德里以及印度多数大城市的交通都很糟糕,这不完全是街道设置的问题,与人口数量、机动车数量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等都有关系。日本:高高在上的大学敞开了大门

高校如何逐步“打开”也是大家关注的话题。日本高校的一些做法值得参考。日本很多大学过去都高度封闭,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现在则加强同周边区域的良性互动。日本越来越多的私立大学开始倾向修建“无门”大学,一是由于地价昂贵,不得不分散院系;二是向欧洲名校学习,试图把校园和整个街区融为一体。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6

生态化班级管理和谐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7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是西安铁一中教育集团管理,2013年4月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学校,包括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在校学生5000多名。学校占地180余亩,投资3亿多元。校址位于西安浐灞生态区内的灞丰二路,东临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南靠西安纺织城客运站及地铁纺织城站,北接西临高速公路收费站,环境优静、交通便利。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实行学习、生活、活动一体化的半封闭式管理。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丰二路1号

邮编:710038

电话:029-83747185

(来源:文章屋网)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8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困境;影响因素;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实现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总体规模呈跳跃式增长态势。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1年招收研究生15.6万人,经过多年的发展,2010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达到约46.5万人。自2010年起,受经济危机和国内就业形势的影响,本专科生考研的热情更加高涨,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去年的考研人数更是达到了空前的165.6万人。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并非以研究生就业需求的增长为原动力,“就业难”的困境从本专科向研究生教育层面渗透,学历与就业“倒挂”现象已成为困扰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难题。以山东省为例,据统计,2010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9.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仅为62.01%,不但低于本科生20个百分点,甚至不及专科生78.04%的就业率,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由此可见一斑。显然,对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而言,如何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发挥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家化服务功能来化解研究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制度因素:半市场化的就业环境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研究生教育曾经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领域。相较本专科教育而言,上世纪后期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曾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在学生培养环节,各高校和科研单位重视的是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考评,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关心;而在学生就业环节,由于研究生培养规模非常小,研究生就业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研究生不但就业无忧,且大多流向教育和科研部门。因此,当时的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基本隔绝,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当时的教育环境里,研究生就业完全依赖政府计划,尚无市场调节的必要。

然而,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澎湃,高等教育的各领域陆续以市场化为改革导向,在这种大环境中,研究生教育亦不能独善其身,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改变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向市场化迈进。由此带来的变化是,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另一方面研究生就业更多面向市场,就业形势空前严峻。

在当前对研究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中,研究者们大多以矛盾分析法为研究方法,致力于从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展开讨论。总结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外因一般表现为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无序扩张等;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内因则表现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研究生就业心理扭曲和高校就业指导不力等。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社会学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基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制度层面,一为观念层面。

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研究生就业问题主要受两个系统的制约,即外部控制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就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而言,外部控制系统表现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自我调节系统则表现为就业市场的自发调节。以下对这两个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两个系统分别予以论证。

(一)外部控制系统

前已述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特征,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培养、管理和就业等各环节无不处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管理之下,这使得研究生教育几乎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封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高等教育实施者的学校基本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重心,对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则无需挂心;而作为高等教育参加者的研究生而言,他们关心的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至于毕业后的工作则完全听命于国家计划,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则缺乏关心。但是,在物理学的视角中,任何封闭的系统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由于缺乏与外界环境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这个封闭系统很难吸收外界有益的物质、资源和信息,长此以往,这个系统必将因为推动力的缺乏而呈现无序和低效的状态,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系统因严重不适应社会发展而崩塌。

发端于上世纪末期的高等教育市场化运动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研究生就业系统,以教育主管部门统筹管理为特征的就业系统被迫向就业市场开放,单一的计划体制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受制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我国的研究生就业体制仍带有计划模式的深深烙印,教育主管部门在研究生就业系统中仍发挥着现实的管理职能,尽管这种管理因效率低下而受到广泛诟病。

(二)自我调节系统

研究生就业自我调节系统的建立有赖于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市场化。所谓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将高等教育置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竞争来分配教育资源,使高等教育各环节不断提升效率,最终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化已经起步,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有目共睹。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对高等教育市场化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他们往往倾心于早年那种封闭的高等教育体制,对市场化所引发的各种变化十分不满,更常用市场化初期所呈现的一些问题作为论据去否定市场化本身。例如,认为市场化导致了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的过度膨胀;认为市场化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认为市场化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素质的退步等等。

必须指出,高等教育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市场化初期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在本质上并非根源于市场化,实则是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模式所固有的缺陷,而市场化只是使这些缺陷得以显现出来。只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这些问题必将不断消解直至最终得以解决。

在研究生就业领域,市场化意在强化研究生就业的自我调节,使研究生就业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和社会需求能够流畅沟通,因此就业市场中的有益信息和资源可以很快融入该就业系统,使该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有序,并最终取得良好效果。而就业环节的市场化还将对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产生积极影响,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具市场敏感性,不但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够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对研究生就业市场进行调节并非我们首创,这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成熟的制度。以美国为例,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不同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和就业的多元化,例如美国的工程类研究生有工学硕士、工程硕士和工程师学位等几种形式,这些教育形式分别对应于就业市场对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提高型工程人才的不同需求。我国很多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研究生教育类型改革,其教育类型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正是市场调节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切实体现。

(三)半市场化的现实状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开始推行教育市场化战略,变原来单一的计划管理模式为市场调节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教育也紧随本专科教育步伐而启动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市场化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市场化并非一蹴而就,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极度扩张和学生考研热情的空前高涨并不代表研究生教育市场的成熟,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现象实际上是研究生教育在突然挣脱行政管理束缚后的盲目行为,本质上是非市场化的表现。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现今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只有就业环节被推向了市场,研究生们毕业后不再按照计划进行分配,而必须面对市场的严格筛选。而作为研究生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招生和培养环节则仍处于半市场化状态,这直接导致就业环节中所呈现的市场信息难以及时和准确反馈到招生和培养环节中去,高等学校还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的要求去招收和培养人才,这必然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并最终导致了研究生就业陷入严重的困境。

当然,市场化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市场竞争是现实和残酷的,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研究生就业市场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矛盾和摩擦,其所反馈的很多信息也并非能够准确的反应社会需求。但是,只要长期坚持用市场调节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最终就可以使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而这正是我们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此外,我国研究生教育半市场化的另一个集中表现是就业管理模式的僵化和落后。在当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就业管理领域,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确立市场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理念,仍旧按照旧有的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很多高校尽管以市场化为名义成立了诸如“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但是又不能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不能为这些机构配备真正的就业辅导专家,而这些机构现有的工作人员又不能获得及时的培训和提升,导致了其在工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规律,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这成为影响研究生就业效果的因素之一。

二、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观念因素:市场意识的欠缺

在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诸因素中,除上述制度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以外,研究生自身的观念因素也不可忽视。由于长期处于传统的教育环境中,许多研究生仍习惯于对教育过程的被动接受,习惯于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中,对于已经市场化的就业问题缺乏持续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并直接导致自己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观念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就业市场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一是对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难以准确衡量和定位。

(一)对就业市场的认知不足

如前所述,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中,就业是最早被推向市场的,这就要求研究生们必须用竞争的思维重新认知就业市场,必须认识到就业市场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们的传统就业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作为研究生传统就业“对口”单位的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制度上变化巨大,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研究生们的就业空间。但是,传统就业市场的萎缩并不代表研究生们没有了就业市场,恰恰相反,更大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之门已经向研究生们敞开,我们姑且可以把其称为“新兴就业市场”。与传统就业市场不同,这一市场直接植根于社会,其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更加务实,更强调实用性和竞争性,要求其从业者必须有将自身所学充分运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其所关注的更多是工作实效而非理论价值。

其实,这种所谓“新兴就业市场”并非是什么新鲜事物,其实它早就形成并一直存在,只不过研究生们原先很少涉足而已。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研究生们对于这一市场缺乏清晰的认识,甚至仍有不少研究生对这一市场不予认同,他们基于所谓的“精英”心理,出于对自己就业方向的“偏执”定位,因此对新兴就业市场充满了排斥,而这无异于将自己的就业之路关闭。

(二)对自己人力资本价值的定位不准

基于“等价交换”的市场价值准则,研究生们要想在择业过程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对自己的人力资本价值有准确的衡量和判断,而这并非易事。身处半市场化教育环境中的研究生们对于当前市场中人力资本的需求情况和定价准则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知识在市场中的“转化价值”难以衡量。这就导致研究生们在校学习期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也不能为自己的人力资本准确定价,因此经常出现“搞不成,低不就”的局面,甚至导致长期不能就业的奇特现象。

三、研究生就业的专家化服务机制

如前所述,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来源于制度和观念两个层面,这也决定了研究生就业难题的化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我们这里是以研究生就业工作人员为视角,探讨如何加强对研究生就业观念的引导,使其强化对就业市场认知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这要求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的建立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体制中,要想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首先要求在高校中建立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这一制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了就业指导人事聘用制度、就业指导人才激励制度和就业制度基础保障制度等。近些年,一些高校成立专门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构,聘任专职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等举措即是这一制度的体现。必须指出的是,在高等院校建立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并非易事,这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毕竟我国的高等教育总体上仍然呈现出半市场化的状态,高等教育体制内的其他制度并非都应经按照市场规则进行改革,市场化的就业服务制度和这些制度仍难免存在冲突和矛盾。不过,我们仍然应对建立专家化就业指导制度充满信心,因为这毕竟是由高等教育市场化战略所决定,其自身也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专家化就业服务人员的培养

正如马克思·韦伯所言,现代社会注定也只能是一个专家社会。高等院校只建立专家化就业服务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专业人员去实施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为研究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所配备的往往是“体制旧人”,他们尽管可能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历,但很难说是就业服务领域的专家,而要使他们能够实现成功转型,首先即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

在原有的计划型就业体制中,需要的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管理者,他们受学校委派,从事的往往是和就业市场没有联系的事务性工作。但在当今的市场型就业体制中,需要的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服务者,他们虽然不是就业关系的当事人,但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研究生们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从而成为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专家。当然,这种身份的转型非常困难,它一方面需要学校为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工作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认可,另一方面需要就业服务人员能够转变身份观念,逐渐习惯用专家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学会用市场化思维来推进自己的工作。

四、结语

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面临困境是不争的事实,而引发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将研究生就业难简单归咎于高等教育市场化战略,也不能过分指责各高校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无序和低效。相反,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化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市场化并非必然导致研究生就业困难,市场化实际上是要求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以市场意识来确定自己的择业规划;市场化还要求高校转变就业管理体制,变“管理就业”为“服务就业”,通过建立成熟的研究生专家化就业服务体系,来追求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洋.当前研究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增刊).

[2]张玥尹,罗铁辉等.论研究生就业“导师工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9(5).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9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特性

通过知网检索发现,不少文献中关于校园媒体的定义还停留于在媒体的定义上再套上校园的空间范围,且较少有文献从本质上探讨校园媒体的特性。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到,“传播媒介是指信息传播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或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①。如此以来,高校校园媒体就包括校报、校园杂志、校园广播台、校园宣传栏、招贴、展板、横幅、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校园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QQ校园号等。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了扩展。

校园媒体不同于社会媒体,它具有封闭传播与开放传播的二重性。目前就全国高校普遍的校园电视台来看,校园媒体其实是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安徽省众多高校中,仅有池州学院拥有政府审批的开路电视台,其余拥有闭路电视的高校只能在校园范围内播出。校报、校刊、广播台、宣传栏就更是如此。因为受众有限,传播的力度薄弱。虽然校园媒体在内容的选择、传播的范围和手段上具有一定的校园区域封闭性。但是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当涉及到校外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时,校园媒体又会拥有一定的开放性。校园媒体在涉及例如大学生失联事件、G20峰会、美韩萨德部署等校外事件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和社会性,学生们会以社会未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发表言论,这个?r候校园和社会之间界限并不明显。此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在校内新闻可通过新媒体跨出校园的蕃篱。

依据封闭性和开放性,高校校园媒体可分为三大类:(1)封闭性媒体:宣传栏、招贴、展板、横幅等;(2)开放性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QQ校园号、网站等;(3)可开放传播的封闭性媒体:广播、电视、校报、校刊等。

二、高校校园媒体的功能

校园媒体在半开放半封闭的运营环境下,迅速吸收和发展新的传播手段,扩张了原有的媒介功能。

(一)传播新闻资讯

校园媒体最基本的功能是传递信息,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这一功能被放大,其涉及范围从校园拓展至全球,传递速度接近于直播,人员参与直接跳出了校园的圈子,打破传统校园媒体的局限性。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信息可单向进入校园,而如今,校内新闻可实时传播至全球,网络舆情控制就变得极其重要。

(二)营造校园文化

从古至今,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必不可少的。和谐高校文化的形成有很多方法和途径,但是借助高校校园媒体的手段去建设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途径。以池州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制作传递学校教学理念的电视节目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节目中渗透出,“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的校训,树立仁的思想,不应仅仅是以自己的家人为亲,只爱自己的父母儿女,而是彼此之间互敬互爱。

(三)引导校园舆论

在新媒体时代中,校园媒体变得多元化,不再是官办媒体一家独大,众多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占领了受众的视点。“校园主流媒体要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宣传党和国家政策,刊登学校新闻,进行学术交流,服务全局,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②对于校园主流媒体来说,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加强道德理念宣传,促进沟通和交流,积极引导舆论,杜绝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舆论风气。

(四)教育手段的改革

如今提起人才的培养手段,除了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还会利用多媒体和新媒体等手段去辅助教学。大学校园的媒体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校园电视出现后,以其信息量大,视觉听觉冲击力和极强的现场感等优势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校园媒体。而校园网络高速率的信息更新、图文并茂和大信息量等特点对校园电视造成冲击。在教育手段方面,校园电视和校园网络联合起来,充分挖掘整合高校的文化资源,将课堂搬上屏幕和网络及至新媒体,甚至补充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提升了校园媒体对教育的辅助作用。

三、高校校园媒体的运营策略

新媒体时代中,高校校园媒体更加多元化,官方的、非官方的,不同部门的信息平台,新媒体、传统媒体,如何协作,形成更好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内容的全媒体传播

校园各媒体往往属于不同组织机构,就以官方媒体来说,校级层面就有新闻中心的校报、网站、新媒体;团口的网站、新媒体,二级学院也拥有院刊、平面媒体等,这还不包括非官方的自媒体。媒体之间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资源共享,经常会出现新闻重复报道的情况,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校园媒体没有进行资源整合,这实质就是媒体资源的浪费。

为了避免解决上述问题,学校层面可委托新闻中心成立校园媒体联盟,将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自媒体等平台进行采编统一,做到一个新闻事实只需要通过一次采写编,就能进行多个媒体平台的同时报道,实现内容的全媒体传播。

(二)优化校园媒体资源的配置

学校不同的内设机构拥有不同的媒体资源,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往往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成立媒体联盟的基础上,将分散的、独立的、各自成区域划分的各个媒体联合起来,将每种媒体里杰出的人才、设备、信息来源集中起来,发挥最大的行动力,满足师生们对于获取信息的各种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园媒体整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吸引更多的受众。

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的配置,首先,将各个媒体平台集中统一管理。我们可以将《看校园》栏目、新闻中心和校报组织起来,搭建一个全校性的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媒体资源,汇总和分享校内资讯,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又避免了新闻遗漏和撞车现象。

其次,报道内容的特色编排。各个校园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自己平台的特点,报道的时候有所侧重,以独特的方式和视角凸显自身的特色和魅力。

再次,做到校园媒体联动报道。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络可以利用迅速快捷的特点,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初步的信息出去;校园电视通过动态画面和同期声,传递最有说服力的信息,让观众有最直观的感受;校报利用其可以反复阅读和存档的特性,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了解新闻背后的意义和原因;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自媒体则可以通过转发和更新,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新闻,提高收视率和话题热度。

(三)调动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传媒类相关专业,高校校园媒体应充分利用这类专业的师生力量生产媒体内容。

近年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看?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媒体平台,以互动和联动的方式参与到媒体内容的采访、写作、摄像、编导、传播等过程。通过各个专业术业有专攻的分工合作,提升节目质量,扩大校园媒体的影响力。

在完成校园媒体节目内容的制作中,亦打通了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策划能力和专业能力,这一系列的流程可以为这类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挖掘有特色的制作理念,通过参与栏目实践制作,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为走向职业岗位搭建桥梁。

注释:

学校半封闭管理篇10

论文关键词:科学探究,密封性,测量,器材说明,过程

 

在我的认识中,鲁教版《化学》新教材的编排能很好的做到了启蒙认识与基础铺垫,时时处处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尽可能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使之学有所用。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会受到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局限性,课本提到的有些实验效果达不到大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失望,令自己不满意。于是因地制宜、创造性的改进实验方法和器材成为我们必需的教学任务之一。

在初三《化学》的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大纲要求用探究的观点来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使学生找到做探究实验的思路。该实验是课本p81活动天地4-1的内容,但是按照课本图示里提到的实验器材,两头细中间粗且装有铜丝的玻璃管我们做不到;用橡皮塞加玻璃管代替时密封性又不能保证,且橡胶管在加热时容易烤焦;实验过程之中连接容器的容积给忽略过大,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实验探究思想等等原因,使实验结果一直不理想。

为了达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化学论文,也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我经过多次的尝试后找到了一种替代器材,使其能更精确地完成测量铜丝在加热的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实验,从而让学生们得到:空气是混合物,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的结论,也让学生们学会了一种较精确测定密闭容器容积的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实验仪器及用品:

长约150mm直径13mm的硬质玻璃管2个(用酒精喷灯整治好的掉底的小试管更能保证加热时玻璃的耐热能力)、橡皮塞4个、20ml医用注射器4个(一定要精选出活动流畅的、没有阻滞的注射器,这是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酒精灯1个、火柴1盒、适宜酒精灯外延高度的支撑架1个,装入适量水的100ml烧杯1个。

二、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三、实验操作的过程

1、先把两组实验的密封装置按上图示组装好。同样玻璃管中装入等量的、螺旋状的铜丝约14根,置入管内的中间位置,两边塞紧准备好的橡胶塞,分别插入注射器的针头并清理好通道。结果是: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到底,对应的一个注射器的活塞要停在10ml的标尺位置。组装好后,只要针头的通透性和活塞的流畅运动能保证,就可以指导学生完成操作系统密封性的检验工作了。

2、用对照法验证整个密闭系统中空气通道的容积。实验前一同学用其中一个密闭系统上的注射器从烧杯中吸水,装好后倒立注入装铜丝的密闭玻璃管中,直到上端口有水欲出为止。最后根据注射器上的标尺数据计算出玻璃管中除铜丝及两端橡皮塞外基本的容积约15ml。

3、实验过程。开始试验,酒精灯预热并集中加热,间歇转动玻璃管的加热面,以保证不使玻璃管熔化漏气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同学要在教师指导下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集体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认知思想、结果推测、误差分析等的教学任务。

4、实验结果。待铜丝基本变黑,因空气膨胀外移5ml后的活塞在内移近4ml时要停止加热。操作者继续推动活塞加快冷却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结果。经过大约半小时的时间,密封容器中原先25ml的空气在室温下体积减小了5ml,实验数据接近理论数值,说明实验成功了。

5、该实验的优点是:器材来源便利、能废品利用,可靠地解决了整个系统的密封性问题,能用对照的方法较准确地测量出整个密闭空间的实际容积,确保不会出现课本实验中存在的误差问题,使实验结果更加接近理论计算值。缺陷是:试管及密闭系统中的空气冷却时间长,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短时的现象分析推测完成教授任务,近下课时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

做为新教师的我曾经请教过老教师,他们说我们农村学校的条件无法保证密闭系统的密封性。可我相信不是每个科学家或者专家完成科学探究任务时都有清华大学类的实验条件化学论文,新教材能给出插图那就一定存在操作的可能性。盛有铜丝的玻璃容器过小我们做不到,那可以逆向思维往大里做,于是就有了小试管类的加热容器。小容器的容积测读时可以忽略,那大容器的容积我就可以用加水的方法验证。为了增强同学们的信服度,也为了保障不破坏原有的密闭系统,我选用对照法来验证加热容器的容积。总之,通过这次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改进,往复的失败使我感受颇多。只要科学机理正确,想到了你就努力去做,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对待化学的量化分析内容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和操作性相结合,不能演讲给学生们听。新教材要求培养学生的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从自我做起,掌握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把教材的每个实验都设计成让学生发现真理、不断更新知识、探求结果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设计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