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教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2:40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1

但是眼科学的临床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光眼是较难为医学本科生掌握的内容,因为该疾病缺乏直观的病理性改变,视功能的变化又与前房角等眼压相关解剖距离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对青光眼的概念做比较完整清晰的阐述。我们尝试利用词源分析和关于青光眼定义的变迁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各种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特性,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应:

1以词源学方式解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升高时,前房角关闭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的解剖基础为眼球直径小、前房角狭窄、晶状体因年龄关系体积增大,因此在亚洲地区的中老年女性多发。急性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和绝对期[2]中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是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作,症状上表现为剧烈的眼胀、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同侧头痛、甚至恶心呕吐,患者难以忍受,因此不会被忽视。体征上,因为眼内压的急剧升高,导致球结膜高度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括约肌麻痹后散大。因此眼球在外观上因为角膜水肿和瞳孔散大后虹膜颜色观察障碍,加上球结膜的红色充血反衬,显示角膜区域呈青灰色而且朦胧发光的外观。“青光眼”这一称呼就是对这一改变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描述性的命名,青光眼在中医又叫绿内障,或风内绿障。其中“绿”表示了上述的角膜外观变化,“障”描述了该病会导致视功能的障碍,“内”则提示了导致视力障碍的原因是来自眼球内部,以区别翼状胬肉、角膜翳等眼表异常引起的视力障碍,“风”在中医中往往被认为一些急性疾病的来源,这里提示了这个疾病起病急剧。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以“青光眼”、“(风)绿内障”的名词来解释急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能使学生从他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记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介绍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病因不明的青光眼。因眼压升高时房角任然开放为特征。在发达国家流行病研究中一直占据永久性致盲疾病的前三名,但最近以社会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3],无论是在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中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可能高于闭角型青光眼,大于80%的患者因未被诊断而延误了治疗。这种延误的结果与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绝大多数病例被漏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该疾病不像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发病,开始时表现为眼内压间歇性轻度到中度升高,眼内压的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而缓慢升高,此时患者也适应了这种中度高眼压状态,因此在全病程中患者可以有轻度眼部不适或无任何临床症状。伴随眼内压的升高,患者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视神经逐渐萎缩,视功能永久性丧失,最终致盲。但是因为隐匿性起病,视力丧失过程缓慢而不易被察觉的原因,和医患双方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重视该疾病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始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该疾病的教学一直是眼科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因为没有特征性的临床改变,眼压改变的因素在于前房角,病理性变化在视神经,解剖学上的相关性亦不易被学生理解。我们尝试以历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学》中关于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来强调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的相关性。其内容如下: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4];具有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5];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6];具有病理性高眼压足以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者称为青光眼;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时,称为青光眼[7];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

通过这一系列定义的变化,不但强调了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这三者在开角型青光眼中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告诉学生,对任何一个疾病的认识,都是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一步步地揭示真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来面对临床医疗的学习。

3小结

眼科学的教学、诊断和病历记录形式一直是形态学为主的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理解的抽象性的内容,青光眼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尝试使用通过对青光眼的中医释义和对青光眼名词解释的变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容易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眼科学》的教学和临床中,以往需要笔记、粉笔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是,还是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来对应不同特点的疾病,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记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晋晖.如何做好“青光眼”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59-61.

[2]LiangYB,FriedmanDS,ZhouQ,etal.prevalenceofprimaryopenangleglaucomainaruralChinesepopulation:theHandaneyestudy[J].investophthalmolVisSci,2011,52(11):8250-8257.

[3]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学教研组.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40.

[4]中山医学院.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7.

[5]毛文书.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6]毛文书.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7.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2

1.1理论教师的教学策略

1.1.1强化临床专业知识与能力

理论课教师同时教授相关临床课程是对课堂和临床学习最好的结合方式。理论教师通过定期的教授临床或实验课程、参与临床进修学习来加强临床专业知识与能力。比如参加医院在职的、普遍的基本技能或者实践等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如临床护理核心课程、高级心脏生命支持等,能够保证教师掌握临床当前的标准、政策和程序。教师通过对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链接。

1.1.2积累临床教学经验

理论课教师需要阅读临床书籍,观看指定的临床技术视频,能够更好的将实践内容和理论知识、案例研究融合在一起。技能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步骤、应用实例和循证实践来说明理论概念。例如:当教授病人出院的相关内容时,技能教科书通常包含了出院计划、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等。同样,理论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课堂讲稿、课程材料和当前研究的文献来支持帮助临床教师。这样能保证临床教师收集与当前理论相对应的适合病情的护理经验和计划。

1.1.3掌握课堂授课技术,融入游戏和艺术理念

对理论教师来说课堂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手段。能够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应用观众响应技术如互动课堂反应系统(iclicker),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益处。教师可以选择或设立问题,促进复杂概念的合成和应用,这有助于学生发展先进的推理能力。使用这种技术,教师可以立即澄清错误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解力。描述理论概念可以用视频和照片,例如:术后护理的授课中,放映一个关于病人自控镇痛设备的简短视频可以提供概念性知识、临床技能和床旁技术之间的相关联系。另一个课堂策略是使用电子病例系统来突出实践相关的特定主题,如记录评估数据,分析生命迹象的趋势,或检查医嘱用药等。

1.1.4虚拟仿真教学,引发学生反思和反馈Burns

发现理论授课中应用仿真模拟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能力。理论教师进行模拟教学呈现课堂和临床之间连接。同样,模拟教学的经验教训可以反馈回课堂,包括模拟设计,实施和汇报会议。反思和反馈对学生理解能力是重要的,虽然理论课程内容紧凑,可能会限制学生反思的时间,教师可以应用网站的剪辑视频帮助学生思考全面的护理干预过程。教师应该与临床教师共享相关的网站,在与学生的临床讨论中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反馈。

1.1.5编排临床故事引入课堂,设立虚拟问题和情景

邀请临床教师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临床故事与经验教学,或通过电子通信,使学生能够在多种经验和观点中有所收获。在教室里使用案例研究也能提供现实问题来促进批判性思维和临床推理能力。让学生完成一个场景或在线案例研究可以让学生把课堂的概念运用到实践中。临床教师分享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将学生的思路引入临床情景中。

1.2临床教师的策略

1.2.1加强理论教学指导

临床教师必须不断的努力,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下,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时尽量多给以机会并平衡学生的多重学习需求。尽管许多临床教师都是投身于教学的医院护士,他们可能还没有对转变成教育者角色做好准备,需要理解怎样将实践经验与当前的理论课程相结合。应该给他们理论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请他们来听课,亲自了解主要的教学理念,观察一节课是如何进行的,并领悟学生的课堂管理。

1.2.2开展临床会议和讨论

临床教师,尤其是新角色或兼职教师,经常需要参加备课前、后的临床会议。这些临床会议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交流话题和反思性学习的机会,来促进理论概念与实践的连接。

1.3课程协调员的重要性

1.3.1促进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间的有效沟通

安排学校实训部一个教师作为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协调员,协调员首要任务是促进理论教师和临床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兼职教师刚开始接触教学,需要了解与护理教育相关信息,如教学程序、考试安排,教育技术。协调员为新任职的临床教师提供课程标准,包括评估工具和课程资源,如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在线视频等。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是新任职临床教师掌握教学技术和适应教师角色的有效途径。使用整合的网络共享资源,包括临床表格、任务、模拟材料、护理计划,讨论等,确保临床教师和学生有同等机会获得资源。由于网络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可能花费很多时间,协调员负责承担这些网络资源的管理工作。

1.3.2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进度协调员需要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进度。另外,协调员负责提交实验室使用申请、设备/仪器申请。同时,协调员与其他实训工作人员一起协助新任职教师进行角色的适应和定位,对其进行虚拟仿真教学和给予任务报告指导。

1.3.3组织和安排团队会议

协调员需要组织和安排团队会议(理论教师与临床教师组成)。每学期会议开始,协调员需要将新入职临床教师和有经验的导师相匹配,对临床课程设置提供建议与指导。临床会议前后预留一些时间进行头脑风暴讨论,鼓励临床教师带来新的想法和素材。会议结束时,分享学生课程评估的结果(理论和实践),并决定对该课程进行维护还是修订。整个学期,协调员负责与临床教师随时保持联系,确保解决特定问题。

2.总结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3

关键词非临床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分析教学任务

我校医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均开设了《临床医学概论》,由于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均不进入临床,也无需考取临床执业执照。所以很多学生对该门课抱着应付了事,非常没兴趣。面对这种局面,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临床医学概论》课,并对此门可产生兴趣,最终达到我们教学的意义,让学生从中学到临床知识,为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一些全面的准备,是我们应该研究探讨的课题。任务驱动法教学法适合操作类课程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的概念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具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参考。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设计的若干个任务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围绕完成任务展开,边学边用。教学通过教师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归纳总结来完成,达到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适合非临床专业的《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临床医学概论》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论》前已经学习了部分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并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基础理论知识,对临床专业已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所以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第三学期已经具备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临床课的能力。另外,《临床医学概论》课是一门与我们日常生活及今后走向工作岗位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将学生身边发现的具体病例设计成“任务”,教给学生去完成,以达到让学生掌握临床基本知识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策略

1、精选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庞大,包括诊断学、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疾病内容。而课时最多只有72学时。所以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在第一节课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调查,看学生对哪些感兴趣,将学生感兴趣的病种设计成“任务”。使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可以将“高血压”设计成任务。

2、分析任务。教师提出任务和具体要求后,要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首先让学生分析任务,理清思路。如询问学生身边的亲人有高血压病的吗?怎样的标准我们才能给他(她)做出高血压的诊断?他(她)平时血压高时都有哪些表现?这些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查阅《临床医学概论》内科学的相关理论。其次,高血压现代医学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哪些?提示学生临床上有关高血压病因的论述。

3、完成任务。这一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可以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搜集高血压的相关病因及危险因素资料并加以整理,初步形成观点。

4、交流讨论。这一时期,由各小组学生组织讨论、分析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经验与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没能解决的的问题汇总后向任课教师请求解答或供大家探讨。教师主要是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提供应用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在思路上启发学生,看一看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之处。总而言之,要让学生充分发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创新,让学生终身受益。

5、巩固练习。教师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出现问题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目标。课后可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强巩固。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在评价学习成效时,应打破传统的一卷定成绩的观念,应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观――发展性评价,即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简单问题的分等排序。发展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进步,职能是诊断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和发散思维,从而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习成效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日常检查法,纸笔测试法和表现性评价法。

日常检查包括课上检查和课下检查。课上检查又包括课堂练习、课堂提问等。其中课堂提问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个水平,即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推理)、综合(构建、整合)、评价(判断)作为设计问题的参考,对非医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总结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课下检查包括总结(即归纳每节课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出测试卷等,如可以让学生拓展性的总结高血压病日常保健。

纸笔测试中要注意命题反映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概括和组织能力的差异,适当拉开档次。如高血压病的测验可选择:高血压病的概念是什么?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分级?高血压的病因有哪些?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哪些?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完成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每完成一次任务都应得到一个成绩。最后将这几种成绩结合,给出这门课的总成绩。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4

1.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尚不统一,有学者[3]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发生在人们人际沟通及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并运用各种知识,主动提出并思考问题,通过调查、论证、评估、判断,从而做出决策,最终形成利于个人成长,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学者[4]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境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时候能够正确进行取舍。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因素,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2.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批判性思维方式被逐渐引入护理领域,越来越多的护理专家认为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护理教育的重要一环。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将会对护理事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教育重要的职能之一。护士的工作复杂多变,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只有运用批判性思维才能在复杂的情况下,对患者表现的各种情况加以辩证的思考、分析潜在问题、找出主要矛盾、做出恰当决策。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不受个人偏见的影响,进行逻辑推理。面对复杂的临床情景,护士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才能批判性的理解各种资料的意义,进而相应的做出恰当的临床决策。

3.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

3.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5]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形式,使护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促进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能够帮助护生提高社交技能,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护生在多学科护理实践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2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运用模拟临床案例,训练护生在真实临床情境中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引导护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疑、假设、推理、反思、讨论,探究事实,挖掘护生潜能。在创设的案例情境中,激发护生的自主提问的意识,以护理程序为基准主动建构护生的知识框架。实践证明[6]案例分析教学法能促使护生积极主动地反思学习,是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3.3循证模式:循证护理的实践过程是发现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的过程使护生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得到发展,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增强了护生的自信心,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护生获取知识、临床决策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7]。用评判的态度分析问题、寻找证据、查阅文献、理性思维、正确判断、采取措施。循证护理是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评判性思维也是循证护理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4概念构图教学法:概念构图教学法是以命题的形式将概念做有意义的联结,借助组织、分类、分析、评估以及推理的过程来进行思考,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描绘成一幅树状结构图。建构此概念图的过程即称为概念构图。在护理临床教学过程中,让护生以描绘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即是概念构图教学法[8]。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列出概念。②排列顺序。③连接有关联的概念,写上连接词语。连线可以是单向的、双向的或无方向的,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④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写在概念旁,完成整体的概念图。该方法可使护生获得丰富、有效、结构合理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使护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真正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3.5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pBL是通过理解或解决问题所进行的学习[9]。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然后以问题为中心来选用问题解决策略、推理技能,最终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pBL包括自我定向的研究和把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两个基本过程。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pBL已经被护理教育者广泛应用于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中。

3.6写反思日记:反思日记的写作能促使护生在学习中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反馈,使学生在运用理论分析事物过程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是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之一[10]。

4.护理临床教学中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种理论,重要的是实践者自身的思维方式,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是落脚点。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具有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意愿,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研究表明[11],临床护理教师往往具有较好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下面将以一个临床教学情景案例,阐述在护理临床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

4.1护理临床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如何避免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时药液溅出。情景设置:进入临床实习6个月的护生,在实习中期阅读护生实习周记发现许多实习护生对“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一操作掌握不佳,表现在操作时会有药液溅出的情况发生。现计划一名输液中心的老师向护生讲解演示“如何避免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时药液溅出”。

4.2教学过程:

4.2.1护生课前情况。将护生按4-6人分成一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一操作教科书上[12]的操作步骤是怎么样的?②在进行“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一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药液溅出的情况发生?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④你是怎么解决的?

4.2.2课堂引入教学内容。实习周记对师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老师们注意到很多同学在周记里记录,“某天刚刚洗干净的工作服又被有颜色的药液溅了很多黄点,很难清洗……”在平常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同学在药液配置过程中会有药液溅出的情况发生,药液溅出不仅使药液用量减少,浪费了药物,还会污染环境,对一些具有抗肿瘤或特殊作用的药物,会损伤护士自身。

4.2.3提出问题,激发兴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避免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时药液溅出”。教科书上是如何叙述“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一操作的?同学发言,最后老师总结,步骤为[12]①开启密封瓶盖并消毒,待干;②注射器内抽入与所需药液等量的空气,将针头插入瓶内,注入空气;③倒转药瓶,使针尖在液面以下,吸取药液至所需量,以食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4.2.4分析问题,引导讨论(参见图一)。在讨论过程中,老师以设问、引导为主。遇到护生无法回答的问题予以适当提醒,避免直接给出答案。遇到护生回答偏离主题、不符合逻辑时不直接给予否定,应与护生探讨:“如果按你给出的答案,会逐步导致偏离主题的什么后果?”。逐步培养护生科学辩证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老师设问时,应掌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太过简单使护生丧失寻求答案的兴趣;同时避免难度太大,使护生失去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应尊重护生,积极引导。

4.2.5解决问题,总结示范。讨论最后应由老师给予总结,按照总结出的方法,准确示范。让每一名护生能看清、理解、记住每一个操作步骤的要领。通过讨论的过程,护生明白了操作中每一步的做法都是有据可依的,可以加深护生理解和记忆能力。课程近结束时,布置作业,要求护生以后临床操作中按本次课程教授的方法操作,反复运用,熟练掌握。同时应提出新的问题,供护生实践。如“在临床工作中,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项操作中,向自密封瓶内注入溶媒时,有没有遇到特殊情况?怎么用今天学到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4.3评估教学效果。此次课后,通过阅读护生的实习周记和临床观察,发现护生“自密封瓶内吸取药液”这项操作技能有所提高,表现在护生自从讨论学习过新方法后再也没有药液溅出的现象发生。同时护生思维方式有所发展,表现在护生能运用所学到的思维方法,解决向粉剂药品密封瓶内真空时注入溶媒的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护生不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了,在记忆、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时,往往会问更多的为什么,并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5.总结

护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种理论或方法能完成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开发护生自身潜力,提高护生辩证批判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同护生平等地位的心境,积极引导,帮助护生思维方式的拓展。只有护生有主动接收的意愿,教学方法得当,才能更好的培养护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Catherinemw,SeldomridgeLa.Criticalthinking:Backtosquaretwo[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2006,45(6):212-219.

[2]王斌全,孟艳君.护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4):1127.

[3]ennisRH.alogicalbasisformeasuringcriticalthinkingskills[m].edecationalLeadership,1987:43-48.

[4]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4-129.

[5]metcalfeSe.Behaviorismtohumanism:thecaseforphilosophicaltransformationsinnursingeducation[J].nursingconnections,1998,11(4):41-46.

[6]tomeyam.Learningwithcases[J].JournalofContinuingeducationinnursing,2003,31(4):34-38.

[7]CallisterLC,matsumuraG,LookinlandS,etal.inquiryinbaccalaureatenursingeducation:fosteringevidence-basedpractice[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2005,44(2):59-64.

[8]BaughnG,mellottKG.Clinicalconceptmappingaspreparationforstudentnurses’clinicalexperiences[J].Journalofnursingeducation,1998,37(6):253-257.

[9]tiwaria,Laip,Som,etal.aComparisonoftheeffectsofproblem-basedLearningandLecturingontheDevelopmentofStudents’Criticalthinking[J].medicaleducation,2006,40:547-554.

[10]plackm,Santasiera.Reflectivepractice:amodelforFacilitatingCriticalthinkingSkillswithinanintegrativeCaseStudyClassroomexperience[J].Journalofphysicaltherapyeducation,2004,18(1):4-14.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5

中药的药性、功效及应用,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中药内容繁杂,临床应用又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学、难记。笔者认为,以药对为主线,以药对所治病证为归类依据,可将各章不同药物串联起来,形成“单味药(功效)—药对(功效)—主治证(症)”的中药学习链条,从而起到简化中药学习内容、减小记忆量,使中药知识得以系统有序地排列等作用,进而加强学生对中药药性、功效及应用的学习和记忆。如,讲完附子、干姜药物之后,可重点阐释附子—干姜药对的配伍规律、作用及主治病证,并让学生掌握四点内容:①附子、干姜为常用相须药对;②二者合用其温里祛寒、回阳救逆作用增强;③主要用治亡阳厥逆危证、中焦虚寒证及阳虚水肿证;④最能体现该药对功效的代表方是四逆汤。这样做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把附子、干姜联系起来学习、记忆,遇到相类似病证时知晓将二者相须同用。为了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进一步将附子—干姜药对的用药规律拓展到“同章者同类,同类者相须,相须者增效”的理论层面上来。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药对学习的印象,也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药对间的配伍关系,如人参—甘草为“君臣”相配,益母草—茺蔚子为“母子”相配,附子—肉桂同类性温属阳为“兄弟”相配,黄柏—知母同类性寒属阴为“姊妹”相配等等。同时,也可选一些易懂、顺口、好记的历代医家应用药对的经验名句讲述给学生,如“附子无干姜不热,石膏无知母不寒”“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及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将军之无马”等,以提高学习兴趣。

2药对可加深学生对药物“七情”概念的理解

药物“七情”,是指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间的六种配伍关系类型,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一概念,单从字意上理解,学生好像一听就能明白,但每届考试,总有一些学生把它答成“喜、怒、忧、思、悲、恐、惊”,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从药物配伍关系上来认识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常以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的阐述为切入点,并列举一些相差的简单病例。即:在讲药物“七情”概念之前,先以麻黄—桂枝、附子—干姜相须药对导出“相须”含义;以黄芪—茯苓、黄连—木香相使药对导出“相使”含义;以人参—莱菔子、生姜—黄芩相反相成药对导出“相恶”含义等,然后把这些含义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药物“七情”的概念。这样,药物“七情”就清楚地被界定在中药学的概念体系当中,使学生听起来也印象深刻,不至于将其混淆为中医学中人的“七情”。

3药对可增强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

中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临床疗效,而中药治病主要是以复方配伍形式。药对配伍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特殊配伍形式,是组成中药复方的核心内容,具有与复方相一致的基本主治功能,也是单味药向方剂过渡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配伍作用的阐释,可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临床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使中药学顺利从理论走向临床实践。

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病不外是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因此,中药治病就是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重新恢复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教学中,笔者针对疾病病机,归纳出养血滋阴药对(如当归—生地)、补气养血药对(如黄芪—当归)、凉血补血药对(如生地—熟地)、补气健脾药对(如人参—黄芪)、和胃止呕药对(如生姜—半夏)、调和营卫药对(如桂枝—白芍)、清泻相火药对(如知母、黄柏)、清泻胃热药对(如石膏—知母)等等,通过这些药对把“药—证”有机地联结起来,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治疗某证的常用药物和简单配伍,为今后临床遣方用药打好基础。

4学习相反相成药对,可培养学生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相反相成药对,是指性能相反的两味药物在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开阖补泻等不同意义上的配伍,通过药性的相反相制,以达到功用上的协调相成,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灵活用药、适证化裁。笔者依据教材内容,归纳出了寒热并用药对(如麻黄—石膏、大黄—附子)、补泻同施药对(如枳实—白术、泽泻—白术)、升降相随药对(如麻黄—杏仁、柴胡—枳实)、散收同用药对(如干姜—五味子、桂枝—白芍)、刚柔相济药对(如附子—白芍、白芍—枳实)等,通过对其配伍特点的阐释,使学生认识到,当临床出现表里同病、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时,若能善于利用药物间相畏、相杀等配伍关系,则更能趋利避短,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意图培养学生临床用药的灵活性。

总之,在中药学教学中,深化对药对用药规律及作用的阐释,可执简驭繁,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学生后期的临床课学习和实际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康复心理学有效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2012]1111号);2013年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教师司[2013]13号);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原经济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ZD-045)。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5-02

随着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特殊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表现为特殊儿童障碍类型增多、程度加重、多重障碍儿童数量增加等,对教育和康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双重需要,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由培养单一教学型教师变为培养具有教学与康复双重知识和技能的老师。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的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康复心理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步入师范生的视野内,成为教育康复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由于涉及大量的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的名词、概念、理论、技术等内容,凸显容量多、专业领域跨度大、学科内容新、实操性强等特征,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一定难度。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康复心理学》的教学效率,提升教育康复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康复心理学》教学低效的原因

1.被动的学习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或使用课件呈现)、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以教为主的师生单边活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被老师“牵”着走,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讲授的进度快、内容量大、交叉知识多,学生易出现“腾云驾雾”的感觉。

2.重知识传承、轻技能指导使学生会“说”不会“做”

“知识传递型”教学观在我国高校仍然占重要地位,教师习惯于把“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完成;只追求按时讲完授课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有“知”少“行”,知行脱节。造成学生实操性差,技术水平低,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离了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灌输式教学剥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

“一言堂”的“师说”教学占据了大量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教师以学术权威自居,把教材神圣化,剥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活力,教学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结果。

二、《康复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教学有效性所采取的教学行动或教学行为[1]。应用于《康复心理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有:

1.教师主动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教师作为康复心理学的施教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自觉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大康复观,构建宽广的学科通道,从单一学科的专家转型为具有现代康复医学观的高素养、宽视野、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康复家。由于康复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步入大学课堂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心理学理论及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还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任课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现有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在实践领域研究大量的心理康复现象,通过科研成果的不断转化,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生命力。

2.应用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即通过图示的方式结构化、可视化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达到一目了然地了解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太多、太杂,学生记忆、理解困难[2];采用概念图来表现复杂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便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使用概念图可以梳理教学思路、组织教学信息、构建知识框架、呈现整体结构;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概念图可以改变传统的条目罗列展示教学内容的线性方式,完整呈现知识网络,有效展示师生思维过程,利于课堂互动、交流、合作,例如图1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关于应激障碍知识的概念图。在评价活动中,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工具,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对知识理解的水平、深度和知识的相互联系程度等[3]。概念图是对教师和学生均有帮助的有效策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快会体验到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精致的加工。无论是预习、复习,还是探究、讨论、汇报、展示,甚至是考试,都可以显示其独特的作用,使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4]。

图1应激障碍

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培养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正确面对患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是康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影响,高校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合理现象;面对大班额学生,教师指导实验、参观、见习、实习的精力不足,往往使之流于形式。今后,需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把实践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保证教学质量。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开展心理测量,训练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心理咨询技能;见习、实习中,对学生临床接触的个案进行分析,做耐心细致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在实验、见习、实习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学习做小课题,写科研论文,促使学生逐步发展临床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康复医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的飞速发展,对心理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只有及时把先进有效的科学研究成果呈现于教材中、课堂教学中,结合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才可以真正促进学生较好地掌握心理康复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临床技能。那么,在《康复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建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春玲,宋远航.大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2):98-99

[2]苏程,刘军.浅谈康复心理学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258-259

[3]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1-44

[4]李晓慧,董彦莉,周平平.基于概念图策略的教学研究――以高等农业院校化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2010,38(23):12853-12854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7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而言,在培养康复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康复知识,提高康复医学必修课的教学效果,转变医学生对康复医学认识的局限性显得尤为重要。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教育/医学;教学方法;研究;临床检验基础;教材

近年使用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第3、4版以及专科第2版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基础》无疑都是高质量的优秀教材,为我国检验医学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笔者在应用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特提出与同道切磋。

1关于白细胞计数的生理变化

第3和第4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规划教材《临床检验基础》[1,2],关于血白细胞计数,叙述为“新生儿较高(15×109/L),可达30×109/L,在3~4d后降至10×109/L,……”。上述文字叙述似乎使读者感觉到“3~4d”已经不属于新生儿期。然而这样的叙述存在明显的漏洞,儿科学对小儿的年龄是有明确分期的,新生儿期是指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d的时期。在儿科学教材的文字叙述是“初生时白细胞总数15×109~20×109/L,生后6~12h达21×109~28×109/L,然后逐渐下降,1周时平均为12×109/L,婴儿期白细胞数维持在10×109/L左右,8岁以后接近成人水平”[3],我们认为这样的叙述更为准确,避免了概念上的混淆。

2关于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的公式

许多版本《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写到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的公式。以最新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为例,该教材中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的公式,如果带入健康人的有关数值(按第3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的数值计算),即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按1%,血细胞比容(Hct)按0.45,此时网织红细胞成熟天数为1d,则Rpi数值的计算结果为1%。此结果与该教材中“正常人Rpi为1”不同,因此该教材中的公式应该再乘100(同样,第3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Rpi公式也应乘100)。而第1第2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该公式就是按乘100计算的。进一步分析上述Ret%以1%计算也有不妥,因为健康人Ret%参考值是一个范围,如果按第4版本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Ret%参考值0.5%~2.5%计算,其他数值不变化,则健康人Rpi为0.5~2.5。显然该数值是一个范围,而该教材中“正常人Rpi为1”,为一个固定数值使读者不宜理解。另外,由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编写的新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5]写到“正常人Rpi为2”。根据以上3点分析,我们认为此公式尚有不完善之处,建议进一步加强沟通、统一认识。

3关于Rh血型系统的基因

目前使用的《临床检验基础》[1,4]规划教材对Rh血型系统基因的叙述仍然沿用过时的理论,没有反映出最新的研究成果。二十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Rh血型的抗原表达被认为是受控于两个基因,即RHD基因和RhCe基因。这两个位于人类染色体1p36.1~p34.3的RHD基因和RhCe基因分别有10个外显子,基因产物分别是RhD多肽和RhCe多肽[6]。这一新进展在教材中应有所反映。

4尿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的称呼问题

关于尿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中有两种称呼,即“亚硝酸盐还原法”[1,2]和“Griess反应”[4]。前种称呼中的“还原”指的是“当尿液中感染的具有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增加时,如大肠埃希氏菌,可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微生物学检验中“亚硝酸盐还原试验”是常用的鉴定细菌类别的生化学反应试验。而硝酸盐的还原产物亚硝酸盐才是尿液中的待检物质。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水体、食品及环境中,能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因而是水质、食品和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主要有Griess法、催化发光光度法、示波极谱法和吸光光度法等,尿亚硝酸盐定性是基于Griess法,其原理是亚硝酸盐可将试剂块中的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对重氮苯砷酸),对重氮苯砷酸再与色原(如α萘胺)偶联显色。检测某种物质的方法原理并不是指该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因此笔者认为将亚硝酸盐检测原理称呼为“Griess反应”更合适。

5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单位问题

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和配套的实验指导[7],都将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单位写成是ng/L,正确的应该是ng/mL或μg/L。这种错误也见于有关参考书中[5]。

6关于本周蛋白的英文名称

本周蛋白是1846年HenryBenceJones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尿液中发现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用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也是最早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其对应的英文有两种写法,即“BenceJonesprotein”[8]和“BenceJonesprotein”[1,2,4],更多见的是后者。虽然两种写法哪种更合适并无大碍,不妨碍读者对文章或书本内容的理解,但笔者认为还是以前者写法为宜。因为“HenryBenceJones”是一个人的名字,而“BenceJonesprotein”中间的连接号可能会使部分初学者误解为两个人的名字。

7关于尿中吞噬细胞与白细胞大小的比较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关于尿液吞噬细胞的叙述是“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可分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这种叙述容易使读者误解为“小吞噬细胞和大吞噬细胞都约为白细胞的2~3倍”,而笔者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大吞噬细胞约为白细胞的2~3倍,而小吞噬细胞则并非如此”。小吞噬细胞是由中性粒细胞演变而来。

8尿液鳞状上皮细胞的来源问题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关于尿液鳞状上皮细胞的来源叙述为“鳞状上皮细胞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这句中“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四个部位并非并列关系,并排叙述使读者不易理解,宜分别叙述。其中“尿道和阴道的表层”(准确的叙述是“尿道外口段和阴道的表层”)的被覆上皮是鳞状上皮细胞,“输尿管下部、膀胱”的上皮是移行上皮细胞而不是鳞状上皮细胞。只是位于“输尿管下部、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细胞在长期炎症作用下,易化生为复层鳞状上皮,并可脱落到尿液中。

9浆膜腔的概念问题

目前《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浆膜腔积液检查一节的“人体胸腔、腹腔和心包腔统称为浆膜腔”,应改为“人体胸膜腔、腹膜腔和心包膜腔统称为浆膜腔”,加或不加“膜”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一般情况下读者结合前后文不会误解,但仍不够规范。

10“人体酵母菌”的归属问题

在第3版和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粪便检查部分,仍然沿用“人体酵母菌”的名称,并归入真菌,显然是不妥当的。人体酵母菌即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由Brumpt在1912年首次描述命名,并将其归属于寄生在人类肠道内的酵母类。长期以来一直被误认为是非致病性肠道酵母菌,近几年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该虫是一种寄生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肠道的机会致病性寄生原虫,是引起腹泻的病原体之一,本病的分布为世界性,人群对该虫均易感。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在第2版《临床检验基础》本科规划教材中已经有所反映,并且在规划教材《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9]中已经单列出“人芽囊原虫”一节进行叙述。

11阴道杆菌的概念问题

在第3版本科和第2版专科《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4]讲到阴道分泌物的检查时,使用“阴道杆菌”一词。第4版本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阴道杆菌”和“乳酸杆菌”两个词汇在一节内容中同时使用。而相关专业教材《妇产科学》[10]用词是“乳杆菌”或“阴道乳杆菌”,微生物检验教材[11]用词是“乳杆菌”。已知女性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如乳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有加德纳菌(有时呈革兰氏阳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等;专性厌氧菌包括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及梭杆菌等[10]。尽管阴道杆菌通常指的是乳酸杆菌,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但为了保证教材使用词汇规范,防止初学者将“阴道杆菌”误认为是其他杆菌,我们认为《临床检验基础》教材中使用“乳(酸)杆菌”或“阴道乳(酸)杆菌”更为合理。

12白色念珠菌的概念问题

在多种版次的本科专科规划《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讲到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时,通常写到“阴道真菌多为白色念珠菌”。其中的“白色念珠菌”用词不严格,“念珠菌”是“假丝酵母菌”的俗称[11],“白色念珠菌”的准确用词是“白假丝酵母菌”。

13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的归属问题

在多个版本《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2,4]中,都讲到阴道分泌物的真菌检查中包括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将阴道纤毛菌和放线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并列,这种归类欠妥。阴道纤毛菌为革兰氏阴性、竖直或弯曲的杆菌,大小为0.8~1.5×5~15μm,菌丝细长,似假丝酵母菌(念珠菌)的菌丝,归属于第9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的纤毛菌属。放线菌是一群在生物学特性上与细菌类同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分类学上属于第9版伯杰鉴定细菌学手册的放线菌属[11]。

14细菌性阴道病的概念问题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由阴道加德纳菌和一些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所致,但临床和病理特征没有炎症改变[10]。这与滴虫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等有明显的阴道炎症不同。“细菌性阴道病”对应的英文是“bacterialvaginosis”,而不是“bacterialvaginitis”。目前有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1]仍可见到将“细菌性阴道病”称为“细菌性阴道炎”,有的《临床检验基础》教材[2,4]同时有“细菌性阴道病”和“细菌性阴道炎”两种称呼,应为不妥。笔者认为应统一称为“细菌性阴道病”。以上部分商榷内容也表明不同学科的交流尚存在欠缺,如果能加强不同学科教材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用更加规范的语言,无疑将会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基础》教材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6

4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2300

6高峰.输血与输血技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8

7吴晓蔓.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4

8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8

9沈继龙.临床寄生虫学和寄生虫检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2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9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不断更新,儿科医学已成为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较强的临床综合能力与具备高尚医德、无私奉献精神的医疗事业优秀人才,是当前儿科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责任和挑战。本文对近几年来临床医学实习中医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医学;儿科医学;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66-01

1临床医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沟通能力临床医学是医生与病人或家属之间的沟通,互相作用的结果,良好的沟通是保证诊疗计划顺利进行的前提,尤其是在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因为个人的理解,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的不同,沟通成为重要的课题,稍不慎言都将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绝大多数医学生一是存在“怕”的心理,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病人,其二是“不知如何与人谈话”,尤其是在儿科,多数患儿不能正确表达,家长又非常焦虑,当不擅长应用儿童的语言与患儿交流,而与家人解释病情时,便难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这就需要更多时间来解释。

1.2缺乏奉献敬业精神医疗服务行业是帮助病人解除疾苦,日夜不停的工作性质使作息时间无规律,甚至常常牺牲节假日时间,而工作强度大,劳动报酬相对较少的现状与目前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的社会观念相冲突,造成医护人员的心理失衡。尤其当代许多医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备受享受的环境下长大,缺少艰苦的磨练。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对于所承担的医疗工作是最基本的,所管床位的医疗工作常不可能在规定的上班时间里完成,每时每刻病情的变化,诊疗措施的实施,抢救工作难以用时间概念来确定。学生们对于工作的热情缺乏,计较工作时间,在其工作及职业的需要与自己的空闲时间中难以平衡,而超强度的连续抢救及值班、手术后加班,无论是体力和主观上都难以适应。对病人就是一切。

1.3轻视医德医德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行医以德为本,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对医学生道德素质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由于其服务的对象是身体和心理需要帮助的人,因此,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是宗旨。而医学生对于此理念的概念模糊,注重技术,只埋头学习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和技术,当面对患儿家长时,态度较生硬,询问病史时缺乏关切的口吻,机械性追问患儿家长症状,以及罗列套用书本上能出现的模式化的症状,让患儿家长有不平等的感觉,因此难以取得第一手资料,容易遗漏重要的信息。在实施检查和操作时,缺乏保护性的措施,如天冷时捂热听诊器再听诊,检查时随时关注患儿的反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和痛苦。医学生在临床考核中普遍扣分是缺乏保护措施,将患儿作为单纯的治疗对象,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本质。

2对临床医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2.1加强人文教育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生理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发生转变。“医乃仁术”是医学先辈们对医学人文精神最本质的概括。目前大学课程中主要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哲学、心理学、论理学等方面的培养还是相当肤浅,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要求提出:“敬业精神合伦理行为是医学实践的核心”,职业道德、态度、行为、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保证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及基本素质之一。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他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合决定他们将来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首先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高,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合人文精神的人。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合科学素质。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教育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2.2加强临床思维培养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对于短时间内能增加知识,但已造成了对知识接受的被动合不积极的状态,使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随着时间流逝而很快忘记。学校在进行基课教学时,由于医学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广泛,记忆内容多,概念性强,应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会循序贯通,多问“为什么”挖掘其内在联系。在临床课的教学中贯穿问题教学,剖析一个问题从各个相关的基础知识串通在一起,如在讲哮喘时,不是单一的从病因到发病机理,而是从其临床表现及处理的原则中反馈其病理生理、解剖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使其融贯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强调共性问题,培养纵向思维,而临床上往往出现某些个性问题,因此还要学会横向思维,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另则要培养勤思维的良好习惯,注重条理性,强调课堂教学中引入互动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加强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临床技能的培训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训练。目前的医疗状况要求医学生在进入实习时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概念,因此在学校学习的后期临床课教学时,开展仿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进行正规化的训练。在每项操作前,教师要结合具体例子讲解该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交待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应急处理的方法,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各项操作的具体要求,准确熟练地掌握各项操作过程,通过图片、录像、VCD等资料方式多渠道反复强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宋宇,杨永岩,陈自谦.医学影像专业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04)

临床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未来五年制临床医学将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流,到2020年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培养得到加强。作为几乎涉及所有专科的基础跨学科课程,医学遗传学的学科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实际人才需求上,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临床遗传咨询人才短缺严重,因此,增设了临床遗传专科进行规范化培训。随着近年来遗传学理论的快速更新、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基因编辑、高通量的测序等技术日趋成熟、成本快速下降,许多疾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正在逐步成为现实[1]。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无一不对医学遗传学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地方高校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却存在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授课教师多为基础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型人员,且研究领域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将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出现课程知识点堆砌导致体系散乱、单元孤立等状况。另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繁多、课时紧张等因素,课堂上难以开展充分的案例讨论和临床前沿的学习[2]。前期我们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后提升”的学习过程[3]。课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主要分为两块:①进行知识点分块,基于两个维度开展:一是立足学习要求分块的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知识;二是立足实际学情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难点分块。②明确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内容和课堂开展形式,在此基础上制作了覆盖课程所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教学课件包。本文是在前期基础上进一步凝练课程知识点、对课堂环节进行再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的核心思路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并非简单地添加线上内容,而应在学习内容上突出课程特色,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强调基础与临床相融合的交叉学科。为了帮助学生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之间挖掘知识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构建遗传学的知识体系,我们从课程改革之初便确立了核心思路:以教师成长为基石,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简单知识线上学,复杂内容线下学。所谓的简单知识,指的是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的知识点;学生往往对这些知识点有所基础,或知识点本身简单易懂。而复杂内容则以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目标为学习要求,需要通过充分的思考、交流、试错和修订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深度学习的延伸和拓。此外,由于医学自身的特点,这部分线下学习还包括医患沟通的艺术等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4]。其中,课程的建设核心是“线下”,一切线上资源的设计与整合都是为了线下服务,而线下课堂的建设集中在临床案例库的建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2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课程总学时为24个理论学时,课程考核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的课前/课上/课后的任务或小测,占比20%;二是分组学习的课堂表现,包括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占比20%;三是期末考核,占比60%。

2.1突出课程特色,构建医教协同教学模式,建立案例库

我国在遗传专科的建设方面推进缓慢,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实验课时数少,有些医学院甚至没有安排实验课。教师的讲解常停留于教材,与临床脱节。因此,课程组于2015年起开始与本地三甲医院的临床遗传室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合作关系,每届均挑选学生在假期到遗传室开展2周的临床见习。见习学生将在课堂上与班级同学分享见习经历,从而带动全班学生加深对遗传专科相关科室的认识。5年以来,临床见习方案不断完善。考虑到临床学生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的培养要求,目前已形成“临床+科研”为构架的学习方案。其中,临床板块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操作、遗传咨询学习等内容;科研板块则以某种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相关研究的文献阅读和思考为主。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极大程度丰富了见习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组与临床合作建设和完善教学案例库。案例库分为3组:①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②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的典型案例;③子病风险估算类案例。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目前已连续实践至第4年。案例教学方法促进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为医学生将来进入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5]。

2.2立足培养目标,重塑课程内容,设计总体学习方案

为了合理梳理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知识点,主讲教师秉持以学促教的理念,连续多年参加省医学会的医学遗传学分会学术会议,接受了临床遗传咨询师的培训,明确了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临床实际人才需求上的契合点。立足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我们进一步把课程划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的考虑是知识点是否能够通过直接输入完成学习,划分为信息传递类和能力素养类。前者包括医学遗传学相关的经典概念、特殊概念、常见疾病遗传方式、表型和机制等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后者以临床思维、科研思维以及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等为主,属于高阶性的培养目标,包括遗传性疾病案例的讨论和剖析能力、相关诊疗方案或基础研究前沿的学习能力以及在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换位思考的能力等。另一个维度是基于临床实际进展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划分为重点、难点和重难点。重点指基于临床应用和科学前沿2个角度,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需要练习和简要讲解加以巩固。而难点则指学生较难快速理解的晦涩概念或临床复杂现象背后的机制,需要教师的讲解结合学生的充分思考和讨论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将所有知识点划分到上述两个维度后,针对信息传递类的重点知识通过“布置课前练习+课堂小测”达成低阶性的学习目标,而难点知识则增加课堂讨论以加深理解。例如人类基因、基因突变、人类染色体、染色体畸变等章节的大部分内容均属于重点知识,其中的移码突变、三核苷酸重复扩增等突变类型、罗伯逊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等则属于难点知识。针对能力素养类的重难点则主要通过充分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达成高阶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诊疗方案、预防措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