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的艺术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06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1

【关键词】东阳木雕选用材料雕刻技法构图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7-02

一、序言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

二、选用材料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木雕作品雕刻后,赋予了雕刻的语言,其材质赋予了一定的材质语言,能深化木雕艺术的感染力。

近年来,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其目的是想通过高档材料雕刻制作的木雕作品,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但就艺术表现的精雕细刻来说,没有色彩较淡的效果好。

三、题材内容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特色,其类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等,东阳木雕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休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艺术创作在不断的创新,东阳木雕也不例外。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春天的故事》,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等,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中,挖掘创作创新的题材内容,东阳木雕才会有今天这样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四、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以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和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东阳木雕的独特的平面浮雕雕刻艺术为前提条件的。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表现的特色,就是在整件东阳木雕作品中,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运用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雕刻技法运用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等。东阳木雕的特征是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东阳木雕的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五、构图

构图又被称为"布局"或"章法",是指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是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东阳木雕的构图,是作者把构思、立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图形的合理安排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表现意境、内容的艺术作品。构图是东阳木雕整个作品骨架,是立意的表现载体。构图要包括表现的意境、内容和表现方法等,它与作品创作是否成功、整体艺术效果如何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构图时,应该把最能吸引观赏者目光的这部分主题内容充分表现出来,陪衬的物像要概括地处理,使陪衬的物像起到烘托的艺术效果。东阳木雕的作品就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事物,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容以及对艺术的见解,通过木雕的载体充分地得到表达。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表现内容丰富,刻划层次分明,适当保留平面,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东阳木雕的构图可以概括为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其方法是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与高远叠压的层次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东阳木雕的构图,在艺术手法上,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达到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和艺术魅力。

六、艺术表现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特色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东阳木雕的是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艺术特点是工艺精湛,构图饱满,题材内容多样,艺术表现丰富,选用材料广泛,雕刻技法全面,不施重彩深色,保持原木本色,而且精雕细刻,具有素淡、清雅和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2

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众多,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无论是在广场、公园、步行街,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存在以独特的表现力在景观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设计主题和文化主题。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具有强化主题,烘托气氛,塑造个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总之,在现代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环境气氛的营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周琦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3

[关键词]集安玉特征雕刻技艺价值现状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105-01一、集安玉种概论

(一)集安玉石分布概述。集安市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长白山南麓,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幅员3217平方公里。全市山峦起伏,沟壑溪流纵横,山地、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93%,是有名的“八山、一水、半分田、还有半分是庄园”的山区县份。集安矿产资源分布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集安玉为蛇纹玉类,以质地温润、细腻、坚韧、颜色上乘而成为理想的玉雕材料。集安玉色彩丰富,有深绿、绿、浅绿、黄绿、墨绿、黄、白、橙、灰黑、黑等色,使集安玉有极其美丽的“俏色”。集安玉石有强烈的玻璃、油脂光泽,断口呈蜡状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

(二)集安玉工艺品种及特征。集安玉石雕刻产品主要为工艺品,有八骏图、人参如意、金玉满堂、玉白菜、麒麟、玉笔等,主要具有颜色艳丽、刀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各异的产品特征。玉石材料因本身物理属性、构成了特殊的天然美感,具有材质美的特征。玉石雕刻大多是造型艺术,设计时要整体经营,构图布局根据一定的构思和立意,作品中所出现的雕刻对象协调统一,具有造型美的特征。玉石雕刻的工艺特点就是结构严谨。结构不仅要符合传统的欣赏习惯,也要符合雕刻工艺的制作要求,具有结构美的特征。比例是造型艺术形式美的规律之一,任何一种完美的造型艺术都要具有较好的比例关系,具有比例美的特征。曲线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用线风格、特色。柔中有刚、方中有圆,具有曲线美的特征。把自然形象变成艺术形象,通过夸张、变形、概括提炼,达到抽象形式美的要求,具有抽象美的特征。

二、集安玉雕刻技艺内容

“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都要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集安玉雕刻技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料。首先要选取集安境内特有的蛇纹玉石为雕刻原料,选料要选取没有杂质、俏色明显、颜色鲜艳的原料备用,这样才能雕刻出满意的玉石产品。

(二)开料。将选好的玉石原料根据雕刻的雕刻作品的需要进行开料。开料下刀时要求角度准确,下刀利落。分割的玉石原料要经济适用,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画活。将每一块选好的待雕玉石,按照玉石的形状、颜色和质地,以艺术家的眼光进行审料,形成臆想中的雕刻形象后,将需要雕刻的对象以简练的线条画到待雕刻的玉石上,然后根据所画的形象准备雕刻。

(四)雕刻。在雕刻时要先进行毛雕出坯,毛雕出坯时要将雕刻者的创作理念和审美理想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根据所雕的器形形态,用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平面雕、阴刻等手法进行细雕,雕刻的顺序为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重点,后一般。要先雕刻作品的细微处、要害处、特殊部位。在雕刻过程中石料颜色、瑕绺分布如果突然发生变化,应随机应变,因料施艺,剜脏去绺,化瑕为玉。

(五)抛光。将雕刻成型的玉石工艺品用粗细不同的砂布进行14遍打磨,然后用油石打磨工艺品的细微处,打磨后用高温熔化的腊为工艺品上蜡抛光,最终形成工艺品并根据不同工艺品种类分别安装基座。

三、集安玉工艺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集安玉雕刻技艺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是继松花石砚雕刻后的长白山又一重要的雕刻技艺,素以原料精美、雕工奇特而闻名,丰富了东北地区玉石雕刻记忆内容和玉石产品的品种。

(二)文化价值。集安玉雕刻是继松花石砚雕刻技艺后又一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蕴的雕刻技艺,是长白山文化和鸭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历代工匠的不懈努力,成为蕴含长白山历史文化和满族文化底蕴,成为融会贯通中国玉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经济价值。用集安玉石雕刻作品,品种丰富、特色鲜明,地方文化元素显著,在造型上深厚古朴而又不失典雅,严谨统一而又极富变化,可谓形神兼备,极富生气,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倍受来集游客的青睐,成为带动集安经济增长的有力产业链条。

四、集安玉雕刻技艺濒危现状和保护措施

(一)濒危现状。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各种玉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各种玉石雕刻技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雕刻手艺传承人也很难寻找,技艺传承链条易于断裂。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各种玉雕作品粗制滥造,技艺混乱,以次充好,见利忘义,造成技艺杂乱和作品的低劣庸俗。要成为集安玉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必须有一定的雕刻基础和艺术修养,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还需要耐住寂寞,坚守艺术,因此传承人培养存在极大困难。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4

关键词:梁平涂氏木雕;非洲木雕;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J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74-02

重庆梁平县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梁平木雕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涂国发(1918—2010)梁平县屏锦镇人,他曾是巴渝地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的雕版传承人,他的木雕艺术作品自成一派,被誉为梁平涂氏木雕。而非洲大陆有着浓郁的土著文明和神秘色彩的原始文化。非洲木雕一直作为最重要的艺术载体在非洲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其独特的艺术形态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梁平涂氏木雕与非洲木雕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两者带有不同的地域色彩,却有着令人琢磨不透的相似之美。

一、色彩和形象的寓意

不同的地域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色彩的运用和形象的塑造中都有其独特的寓意。

梁平涂氏木雕上色单纯,色彩大致以金色,黑色,红色,白色,黄色,五色为主色。由于受宗教思想的感染,梁平涂氏木雕的色彩常含有吉祥的寓意,如:红色代表红红火火,红又通“洪”,有洪福齐天之意;黄色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白色象征纯洁没有瑕疵;黑色则有沉稳、节俭的说法;而金色代表荣华富贵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一种深厚、艳丽、繁缛的风格特点。梁平涂氏木雕塑造的形象有观世音,财神爷,药王爷,文状元等。其中观世音代表平安多福、财神代表红红火火、药王爷代表去除百病、文状元代表家中小孩学业有成、吞口则表示趋吉避凶等。

非洲木雕上色的作品很少,木材的本色就能表达其寓意,白木表示天堂;红木表示地狱。在上彩的木雕中,五颜六色代表人们的喜悦之情。非洲木雕中的动物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大象表示吉祥,狮子代表王权,鳄鱼是执法者的化身,鱼象征着安定和平和土地富饶等等。但和梁平涂氏木雕不同的是一部分非洲木雕需缀以头发、羽毛、兽毛、牙齿、贝壳、串珠、植物纤维、碎布等饰物,有的还用钉子、金属丝、陶土或动物血,安装或涂绘在木雕上。色彩和形象的象征性使得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相得益彰,其各自的个性特点不言而喻。

二、材质和形态的特征

木雕在雕刻时大多是因材而异,根据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和结构的天然变化,而造成极具味道的作品。

梁平涂氏木雕原材料为柏木,其木光泽强,香气浓,生长轮明显,坚韧耐腐。梁平涂氏木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将柏木剥皮泡水处理后,平均分割成20—30公分长的圆柱体,然后将竖立的圆柱体进行整体创作。梁平涂氏木雕基本上只有固定的两种姿势:一种是以观音、状元为代表的“端庄对称式”(双手对称自然摆放于腹部,双手捧着道具),另一种是财神、药王为代表的“活跃变化式”(右手折放在腹部左侧,左手高举紧贴头部)。

非洲木雕在材质的选择上更为讲究,木材比柏木更饱满、光滑,硬度也更强。非洲木雕的木材品种繁多,有软木和硬木之分,常用的硬木有铁木、红木和乌木,大多数雕像用硬木雕刻,因为硬木的硬度大,雕刻出来的雕像表面平滑光亮。非洲木雕大多数呈直立状态,不讲究正确的比例,也没有复杂的动作,一般是单个的形体,多个人物的群像较少。非洲木雕多数尺寸较小,但头较大。也有的木雕头部稍小,而身体粗大,头部和身体的造型以木头本身的结构予以加工。一些木雕甚至还夸大人的肚脐,女性的双乳等。

三、形式上的美学共鸣

(一)不刻意追求形象的逼真

涂国发生活在闭塞的乡间小镇,据他所说,他从来不知道什么叫非洲木雕,更从来没有看过非洲雕刻是个什么样子,但他所创立的梁平涂氏木雕却和非洲木雕那一泄千里的雕刻气势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大刀阔斧不注重形式的大写意雕刻手法,穿越国界,却同样在世人面前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形式美。梁平涂氏木雕大多夸张、幽默,追求情感上的真,不注重形象上的真,形成了“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主观真实。而非洲木雕也不注重写实,而是试图展现一种自然的本性。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都没有正常的人体形态,没有复杂的动作,也没有多人物的构图,而是用整体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如脸上的鼻子概括成简略的几何形状,身上的造型只选人物的大体动态而不去追求它本身的形。它们共同诠释了不刻意追求形象逼真的艺术审美风格。

(二)动静结合的审美统一

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比例上非常的相似。梁平涂氏木雕并非真人的比例,头部的长短恰恰位于整个高度的黄金分割线上。这种审美标准是涂国发一生的艺术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五官的摆放和学院派人像“三庭五眼”的比例尤为相似,使木雕的形象无神灵那种道貌岸然、威严神圣、高高在上、令人敬畏的感觉,而散发着亲切的民间艺术之美。非洲木雕也不讲正确的结构和比例,形体具有多样性,但其基本以简单形体如球形、立方体、圆椎体为基本形状,强调形体部位的转折,每一局部都是一个完整实体,有棱有角,坚实饱满,以单纯、简练、稚拙、粗犷。梁平涂氏木雕也存在着一种感人之深的纯朴、稚拙、粗犷,并富有节奏感,硬朗的线条和柔和的五官使木雕动静结合。在非洲木雕中,出现的男人和女人往往是家族首领的形象或神的代表。因此,非洲木雕大多具有神的意义。黑人艺术家对雕像的各个部分很是讲究,通过艺人多年的经验使雕像的体积、形式及空间位置都能得到最合理的安排,各种感情能够在每个雕像中各就其位。强烈的节奏感是非洲木雕的灵魂,不同的节奏能使作品产生出不同的情感和视觉体验。据说毕加索的立体画风格就是在非洲几何木雕影响下应运而生,由此可以看出非洲木雕在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而梁平涂氏木雕与非洲木雕在形式上的相似性使它在形式感上与西方立体主义有某种契合,这两种表面相似的艺术形式是在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支配下的艺术表达。

四、结束语

梁平涂氏木雕和非洲木雕在色彩、形象、材质、形态等方面让同为木雕艺术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在形式美上的共鸣,激发了无数人们对木雕艺术的喜爱之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学者对其美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思考和研究。梁平涂氏木雕既给人一种神秘感,又在那滑稽的形态中散发出亲切的人文关怀和民俗品味。这种艺术形式恰好与非洲的世俗化的木雕特点相契合。在世界的两端,以梁平涂氏木雕之流的民间艺术和庞大的非洲木雕还需向前发展。中国民间艺人和非洲土著艺人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每个木雕艺人都在雕刻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把经验、题材、表现手法与木头材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们共同造就了木雕艺术向前发展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梁平县政府.梁平县志[m].重庆梁平,1995:612.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5

关键词:青田石;青田石雕;民族艺术;艺术特色

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研究课题(06n140)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中国工艺美术长廊中,青田石雕以其石质晶莹剔透、技艺精湛绝伦而著名,堪称国之瑰宝。1964年,郭沫若参观青田石雕时,盛赞不已,题写了“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的赞美诗句。

2001年9月1——9月5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国石候选石展示会”上浙江青田石获:特奖4个,金奖9个(分别占总奖数的40%和33。3%)。

2003年,青田石和辽宁岫岩玉、福建寿山石、北疆和田玉、内蒙巴林石、昌化鸡血石这6个宝玉石品种作为候选国石,角逐“中国国石”封号。10月22——10月25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珠宝展”浙江青田石获:金奖10个,银奖8个,铜奖10个。依然列金奖首位。

历史渊源

青田石雕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悠久。早期多为殉葬、宗教和生活用品,后逐渐发展为风格独具的观赏艺术品。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六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猪。作品线条简练、造型古朴、形神兼备,风格上可见汉、魏风貌。

唐、宋时期,青田石雕有较大的发展。从浙江省龙泉县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说明,唐代青田石雕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制作工艺,运用“因势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并发挥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质、可雕性的优势,开创了“多层次镂雕”技艺的先河。多层次镂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致入微的刻划和复杂层次的处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难以做到的。

元、明时期,青田石被赵子昂、文彭等文人应用到印章篆刻艺术上,拓宽了石雕艺术门类。这一时期,青田石雕的创作,在印章钮头装饰方面得到长足地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的钮饰基础上,充分发挥青田石质特性,创造出独具风格的印钮雕刻艺术。

清代和民国初,青田石雕作为江南名产屡被选作贡品。乾隆八旬万寿节,大臣们用青田石雕制作一套(60枚)“宝典福书”印章作寿礼(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规模空前的“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金针三的作品获得中国石雕工艺品中仅有的两枚银牌奖章,开始有了世界声誉。现青田山口镇的老街,又叫花旗街,因当地农民用青田石雕从美国赚回银圆盖起一条街的房子而得名。

新中国建立以后,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发展,近20年来,青田石雕发展迅速。目前,全县从事石雕创作、生产、经营的已有2万多人,产值达数亿元。作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至此青田石雕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构筑,其雕刻技能、风格塑造、情趣意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化美奂程度。

青田石雕的艺术特色

青田石的质地晶莹湿润,色感雅丽,硬度适中,品类繁多。因其产区、坑洞不同,各显风貌性情。主色调清淡脱俗,亦苍亦翠,间赭间黛,或赤或紫,百面千态,和而不犯,同中有异,具雍容娴静之姿,无取宠献媚之貌。石雕艺人们根据石料的色彩、肌理、钉结等质地的不同,而随类赋形,因材施艺,根据石材的特点展开构思,因材施艺,依色取俏,化“腐朽为神奇”,对石材原有的不同颜色的斑痕作巧妙利用,把石材的缺点转化为艺术的优点,使动物、植物、人物的形体构成也有不同色彩的变化,从而增加造型接近自然物的幻觉,使青田石雕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今,雕刻家们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更注重作品造型的内涵和作者思想的展现。青田石雕在保留传统的镂空、精细的特点基础上,还涌现了一批追求国画意境或抽象表现的现代题材作品。

1、精细的雕工

没有精湛的雕技,再好的青田石亦无法达到形神合一。青田石雕刻立体、镂空、繁间有致,层次分明,充分运用多层次的立体镂雕,玲珑剔透,变化巧妙形。雕刻家创作时心、眼、手一致,进入所谓随心所欲境地。因材施艺使青田石雕不同于其它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石雕艺人面对不同形状、质地、色彩的青田石,凭借深厚的艺术素质和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艺,充分利用石料的大小形状、色彩质地逐一进行构思创作,取势造型,雕刻出各种山水,花卉、人物等多种多样的作品,使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绝无重复,镂雕精细,层次丰富是青田石雕技艺的绝活,在石雕山水、花卉类中最为见长,石雕作品丰富的层次依赖于艺人高超的手工镂雕技艺。这种青田传统的地方技艺在历代艺师的继承、发展下,现今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它使青田石雕具有玲珑剔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艺术境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2、生动的色彩

色彩丰富是青田石一大特点。天然的各种色彩赋予青田石极大的创作空间,而颜色的丰富无疑能触动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巧色雕刻又是青田石雕不同凡响之处,青田石的天然色彩十分丰富,石雕艺人根据石料不同的天然色彩进行构思创作,如青色可雕秀竹,紫色可雕岩藤,白色可雕飞瀑,在花卉类中,红的黄的部分可雕花朵,青的白的可雕枝叶。在人物类中,白的可雕脸谱,黑的可雕成衣裳,反之也可。俏色的巧妙运用,使青田石雕融自然美和工艺美于一体,形象逼真,绚丽多彩。有人说"青田石雕石头美",此话不谬。天然材质看上去给人以自然悦目之感,若染色的石料,颜色只存在于表面,且有某些化学反应的痕迹,总有一种呆板木滞的感觉。

3、多样化的题材

青田石雕,历史悠久,名师辈出,流派纷呈。大批艺人在花卉、山水、人物、动物创作上形成多种艺术创作风格,充分显示了青田石雕雄厚的创作实力。

花卉创作

花卉创作是青田石雕创作的强项,尤以解放后为盛,其精湛的镂雕技艺令世人赞叹不已。该项艺术创作以现实为题材,创作类型呈多样化。现代以来,从正面镂雕到立体镂雕,从单一的花类创作到复杂的花鸟群体创作,无不体现了几代艺人艰辛的摸索。他们从雕刻室走向社会,从田园里汲取创作素材,从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采取特写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的多层次镂雕、圆雕技艺,精工雕琢,把自然作物的形态和神韵表现得丰富多姿。他们的艺术创举,在石雕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于是,以农作物为创作题材成为时尚,高梁、稻谷、小米、毛芋、南瓜、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登上了大雅之堂。艺术家林如奎,开创青田石雕以农作物为题材的新路。代表作《高粱》构思巧妙,因材施艺,刀功细致精巧,把石色利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籽粒青中泛黄,黄里透红,几可乱真,几株红透壮实的高粱,沉甸甸地低垂着丰收果实,那淡绿的叶子像无数轻盈的飘带,拥抱住累累的颗粒,还穿插着金黄的小米和娇艳的山花,散发着田野芳香的气息,不愧是立意创新的成功之作。

山水创作

山水创作是青田石雕的传统题材,它讲究构图布局的整体性和随意性,讲究造型和章法。他们的艺术创作,时时体现着时代风貌,作品内涵丰富,情趣盎然。艺术家周百琦成功地创作出《春》,这件以青田封门黄冻石精心设计雕成的艺术杰作,突破了传统题材的框框,精雕破土而出的春笋,着意夸大锋芒毕露的笋尖,突出了烟雨三月的勃勃生机,揭示了美的旋律,将艺术创作和艺术构思巧妙地结合起来。

人物创作

人物创作素来是石雕创作的难点,但青田石雕艺人勇于探索,挖掘历史题材和革命题材,从单一的人物创作到复杂的群体形象塑造,取得了卓越的成绩。《钟馗嫁妹》是青田石雕创作者经常刻画的题材,北京来的马兵借鉴京剧中的人物造型,创作的《钟馗嫁妹》人物喜气洋洋,主人公钟馗手握酒杯,开怀大笑地注视着送亲的队伍,使作品充满了人情味。

动物创作

动物创作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既已发现小石猪殉葬品。艺术家林耀光,在传统题材上大做文章,他首先改变了马在草地上奔跑的传统造型,于马腹后雕以飞卷尘土作带筋,使奔马后腿腾踔凌空,气势夺人,并以"赤兔追风,关公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创制了《千里雄风》这一人衬马、马驮人,人马合一的艺术杰作,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造型更加独特。

结语

青田石雕受世人青睐,不仅因为雕艺精湛,更因为它的载体青田石的名贵。青田石雕是一代代石雕艺人和欣赏者们共同创造的民族优秀文化,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艺术。其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丰富的文化积淀使青田石雕更具神采。干百年来,它让人向往,令人喜爱,给人启迪,把美丽和幸福赐给热爱它的知音。青田石雕是浙江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

参考文献

[1]陈慕榕.中国青田石——名石、名雕、名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雷铣修.青田县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民国二十四年重印本)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6

关键词:煤;煤精;雕刻艺术

一、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

(一)煤精雕刻的介绍

抚顺的煤精雕刻是东北传统文化手工之一,煤精被人们叫做煤玉,黑玉,但是抚顺当地的人们叫它为“嘎巴力”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有趣,可能是当地人民的习惯,但是从名字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煤精的重视。抚顺的煤精大多产出于抚顺露天煤矿,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再生能源,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部门定位“生物类宝石类”。

煤精是纯黑色的,韧性很大,有细密的块状,而煤精大的可以有上百斤重,小的则只有几斤而已。煤精随着采集煤炭而开采,数量极少,煤精燃烧后有烟状的火焰,燃烧后有很难闻的气味,煤精很坚硬,所以成为了雕刻工艺品的好材料,在中国古代煤精工艺品的用途有很多,可以首饰,装饰品,印章,吉祥物等等。

(二)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

煤精雕刻的技艺文化除了有传承关系外,还有以下俩点:地方风格性的特点:煤精雕刻早在上古社会的古朴稚拙的无雕饰感的风格。然后,在文化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木雕文化因素,结合着地方风格性的文化发展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布局和图案的修饰等等为主导,最后形成的作品也都是造型独特,思想新颖等。

我们在煤精雕刻文化中分析的时候,不难发现的是,我们所在的艺术文化通常是按照历史地理学角度来划分的,分为“东北文化和内蒙文化的关东文化亚区”,最早的是以东北相关区域的记载,一直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东北虽然天气寒冷,各种资源和土地的开发业比较晚,但是历史文化依旧源远流长。中国地方性文化的结构中,东北的文化有着明显的特点,在社会的统一性上,思想的一致上,民族的融洽上,都使中国传统文化相连,与其它文化不同的是,辽吉黑统称为东北,三个省的人们都称为东北人。

东北三省的主色调是白色,黑色,绿色,蓝色,白色象征着雪山,黑色象征着黑土地,绿色象征着森林,蓝色则象征着大海,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黑色也代表者东北三省的原煤和汽油等资源,他们激励着大型工业城市的兴起,也可以说黑色的煤精是东北三省文化的代表。

在自然环境下有很多方面是给予东北人民更好的生存条件,而另一方面也是带给东北人冷酷的一方面,在与社会压力的搏斗中,东北人豪放,热情的性格,对待生活也是带着一种热烈的勇敢和期望的追求的。在煤精雕刻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充分代表东北文化的,比如有程斌的《关东魂》和龚振涛的《小矿工》。陈斌的《关东魂》是抚顺煤业界最常见的一个生活场景拾煤核,它是以一个让人尊重的老人家的形象,也象征着东北地区人气的特征,通过作品可以让人们看到那个火热交织的年代。从这个作品可以看出老人的形象是自然闲适的状态,也可以从老人的装扮可以看出,老人戴着毛毡帽,尖头的鞋子都是非常巨人东北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看出东北寒冷的环境,但是即使在寒冷,从老人的面部可以看出老人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微笑,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从作者取名为《关东魂》是非常恰当的,是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工业长子是最生动的体现了。作者经历了东北工业的转变,在作者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毫无疑问的就是怀旧风,东北人是多愁善感的,和作品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的。

二、煤精雕刻技艺的艺术特点和创新思路

(一)煤精雕刻技艺的艺术特点

煤精的特点是比较坚硬的,结构也是非常细腻的,比煤炭黑也比煤炭亮,也比煤炭轻,是一种超级特殊的材料,由于他的文理特别明显,所以慢慢的就成为了煤精雕刻的最佳材料了。

大师们的创新想法是他们的作品还没有完成时,在脑海中想象的图片,它是作品的开始时的想法,创新想法有一部分是受到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所制约的,这种影响是不明显的,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中,有一些艺术家和手工艺术家开始不那么重视它的存在,在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古老的地域文化被时代分为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在新的中国成立的两个十年之后,在种中国国家的意志的作用下再加上地域性文化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条件,使东北的工业处于非常好的生产前景,铁和火的那个年代始终不是永恒的。在改革开放中,东北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处于在边上的,由于经济的不景气,渐渐地使艺术家对艺术和审美的兴趣不在那么高了,最后从生活转向了心里象征等等,但是煤精它继承着艺术家们的心血,它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的姿态,是人们对没的向往,不管是非物质文化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它都是中国历史的智慧与结晶等等。

(二)煤精雕刻艺术的创新思路

正如古人所说一个地方一种文化,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其它的文化,然后统计它们的文化作出正确的评价,多去感受它们的文化,多去参加它们的展出,去实地考察它们的技艺和工艺,最后总结自己的不足,来取长补短,将它们的长处和工艺带回来,来改进我国煤精雕刻技艺的不足,来增强我国的雕刻发展前景。还有就是去专业的学校来进行学习,比如辽宁美术协会每一年都会组织学生来学习一些专业的美术知识和一些雕刻知识和工艺技能。煤精现在已经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大家保护煤精非物质文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利用社会上的能源的基础上来坚持煤精雕刻,不要因为现实也丢了传统文化,然后拯救非物质文化的任务也是特别紧迫的,要珍惜保护非物质文化。

三、煤精雕刻技艺的文化艺术价值的发展

多年来传统的雕刻技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逐渐的把煤精雕刻作为艺术品纪念品,根据原料越来越缺少,社会上的收藏者越来越多,煤精雕刻可以作为纪念品,工艺品,首饰,器皿。过度的开发工艺的发展,也是商场供不应求的问题难题,也表现了我国市场上的不完善,所以我们要完善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更好的传承我们的下一代,让煤精雕刻工艺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7

【关键词】东阳竹根雕;艺术特色;探讨

一、序言

竹根雕源于传统的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竹根雕艺术,起源于唐代,盛兴于明代,这一时期竹根雕艺术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带。在雕刻艺术风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两大派系。东阳竹根雕没有历史记载,也无从考证。浙江省东阳市是世界木雕之都,自古即以木雕闻名于世。因此,在世人印象中,东阳与竹根雕并无交集。东阳竹根雕由于材料选择方便,在东阳本地就可以挑选竹根的材料,而且毛竹根材料比较便宜,雕刻制作也不复杂,原来从事东阳木雕的企业开始逐渐转向竹根雕工艺品的设计制作;另一个便利条件是可以依托东阳中国木雕城这个市场进行竹根雕工艺品的销售,而且市场销售情况良好。进入新世纪后,东阳出现了数十家竹根雕企业,而且发展迅猛,竹根雕的工艺品在源源不断地增长。

东阳有“东阳木雕”和“东阳竹编”两个著名的工艺美术品种,东阳竹根雕还没有很好地凸现出来,也还没有形成很大的氛围,但在东阳竹根雕创作艺人们的努力下,东阳竹根雕已基本形成了有创作的高级人才、市级大师4名和有一、二百人从事竹根雕工艺品设计制作的雏形。近半个世纪以来,东阳竹根雕吸取了传统“东阳木雕”的精华,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其作品扎根于传统工艺,并融入现代美学理念,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促进了东阳竹根雕工艺的不断提升。现今的东阳竹根雕已经有市场、有产品、有精品、有创作人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定规模的东阳竹根雕工艺品产业。本文从竹根雕的选材、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类型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探讨东阳竹根雕的艺术特色。

二、东阳竹根雕的选材

东阳竹根雕是以圆雕、根艺巧雕为主要特色的根雕艺术品,是三维立体的圆雕,作品精雕细刻,突出表现竹根的原汁原味,一般很少漆色,只抹油起保护作用。东阳有毛竹、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慈竹、方竹、佛面竹、桃丝竹、凤尾竹、山竹、花节竹、月月竹等十八种竹类,资源丰富。东阳竹根雕选用的材料,一般是以东阳的毛竹竹根为主,东阳毛竹的特点是体粗肉厚、质地细密、密度高、油脂多;有利于使刀雕刻,不会马上就雕到竹子的空心部位,又便于保护、保管和收藏;其糖分、淀粉、蛋白质等含量也较低,更有利于防霉防虫的处理。

竹根雕艺人们永远也摆脱不了对竹根材料的选择,好的竹根可以雕刻出好的竹根雕作品。竹根的选择也就颇为讲究,在选择时,要选择竹龄较大的、根质地比较坚实的、色泽更加深沉的竹根。在竹根的大小方面,一般选择在3厘米至30厘米之间。在竹根的形状方面,要根据竹根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等方面进行选择;那些奇形怪状、扭曲变形的竹根更受竹根雕艺人的喜爱。夸张的形态往往展现出人物神情,契合着神形兼备的中国传统审美原则。选择天然、自然的竹根,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天然和自然美中,施加雕琢,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有机的结合。

三、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及雕刻技法

东阳竹根雕,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工艺及其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状,雕刻各种人物、佛像、动物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等人物像和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花卉蔬果等。东阳竹根雕各式各样的人物头像,各式各样的动物,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人物、动物形像惟妙惟肖。比如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十八罗汉、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荷花、螃蟹、绥带鸟、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是东阳竹根雕常见工艺品。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还有选用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可以说东阳竹根雕的题材内容既广泛又丰富。

竹根雕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对于竹根雕刻,首先需要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竹根生长自然的材料,然后根据构思,巧妙设计,精心雕琢,制成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的雕刻技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较大,一是东阳木雕技艺的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二是原本在学习技艺时,留下的影响力。不管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都有东阳木雕的痕迹。东阳竹根雕在传统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雕刻创作奠定了必要的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竹根雕工艺品的艺术效果,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四、东阳竹根雕的类型和艺术表现

东阳竹根雕的艺人们大部分是从学习东阳木雕开始,然后再转到从事东阳竹根雕设计创作中的。或多或少地受东阳木雕的传统影响,也是借鉴东阳木雕的某些表现手法,设计创作东阳竹根雕工艺品。其类型主要是陈设欣赏的竹根雕工艺品和把玩式的竹根雕工艺品。东阳竹根雕工艺品由于是把玩式的,所以很少保留竹根的根须,只保留竹根的自然节、疤。

东阳竹根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象山竹根雕的圆雕、根艺巧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特点。东阳竹根雕艺术表现的特点主要有:圆雕艺术表现法、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等形式。

1.圆雕艺术表现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艺术在雕刻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竹根雕的圆雕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制作的竹根雕作品,是可以多方位、多视角欣赏的立体艺术品。

2.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就是利用竹根的自然形状,作局部的雕刻,保留自然的竹节、竹疤,形成自然美与工艺美的统一。如在竹根部位雕刻人的头像或动物的头像,其他只作一般的修整,保留竹根形状、自然竹疤、竹斑纹、竹节膜、竹须疤痕等,把竹根的自然美与工艺的雕刻美两者完美的结合,产生竹根雕形、神、韵的工艺美。

3.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法。就是运用圆雕、阴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单独雕刻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再把雕刻的一个个竹根雕圆雕作品经艺术组合在一起的一组竹根雕艺术品。如竹根雕《尊者》,用十八个竹根雕罗汉组合而成的一组艺术品。再如竹根雕作品《钟馗嫁妹》它由38位人物组成的送亲队伍,就是采用38个竹根雕人物进行雕刻创作后组成的作品。组合后的竹根雕作品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散发出竹之神韵。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8

历史悠久的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雕刻材料的民间工艺品。黄杨木雕是一种立体的圆雕艺术,它利用黄杨木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的自然形态取材,精雕细镂。黄杨木雕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工艺要求非其他雕刻所能比拟。由于黄杨木生长缓慢,难有大料,木雕大多为小件,以小型人物、动物、器皿见长,以巧见精,以精见贵,注重细节刻画是黄杨木雕的特色。作品主题突出,精美古朴,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堪称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

价值凸现深受青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木雕收藏市场逐渐升温,在所有木雕作品中,黄杨木雕的国际影响力最大。在收藏市场上,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尤其是精品存世极少,因而在拍卖市场倍受追捧,价格不菲。

早在1995年朵云轩首届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如意观音》便拍出了22万元。2002年7月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一件高为11.7厘米的清代黄杨木雕人物笔筒,拍出了68.2万元。2003年香港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一件高仅9.8厘米的清黄杨木雕树干形摆件拍出5.7万元。2007年在北京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观世音》拍出12.1万元人民币。同年,在诚铭国际拍卖会上,一件清代黄杨木雕《李铁拐》拍出275万元人民币。近年来,现当代黄杨木雕也受到藏家的关注,一些名家的精品拍卖价格高达数十万元。据雅昌艺术网统计,截止2008年2月,国内拍卖市场共上拍黄杨木雕作品1479件,成交582件,总成交额达25,587,625元人民币。

黄杨木雕为什么会受到藏家青睐,其收藏价值何在?首先,因其特殊的材质。黄杨木本身极其珍贵,生长五六十年的树木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其材质密度高,质地细密绚丽是天然的雕刻良材。其次,黄杨木发色美观,极具观赏性。黄杨木的天然莹润光泽,随着作品存世的延长,其颜色会逐渐变深,上百年的作品,可以出现金黄色,甚至黄紫色的诱人光泽,并会形成半透明的“包浆”,呈现出温润圆滑的外观,与象牙可以媲美,这正是黄杨木雕的诱人奇特之处。第三,黄杨木雕工艺讲究,雕刻技法丰富,技术含量高。黄杨木雕综合运用圆雕、镂雕、浮雕,镶嵌、劈雕等各种技法,强调精雕细刻,镂雕剔透,刀法工整,清新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第四,知名度高,国际影响大。早在上世纪初黄杨木雕就屡获国际大奖,作品远销国外,在海内外有广泛声誉。

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民间稀少,尤其是名家精品大多收藏在博物馆里。在目前木雕收藏市场上,黄杨木雕作品绝大多数是当代工艺美术师的作品。例如以当代黄杨木雕大师王笃纯、高公博、虞金顺、虞定良、王笃才等为代表的温州乐清黄杨木雕名家,他们的作品受清代文人画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构思独特,创作手法多样,刀法纯朴圆润,结构虚实相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倍受木雕收藏爱好者的追捧,其作品价位也逐年攀升。目前当代黄杨木雕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少数名家的精品则可高达十几万元以上,但总体价位并不高,在当代艺术品逐渐成为热点的今日,收藏当代名家黄杨木雕作品可谓正当其时。

理性投资鉴藏有道

由于年代久远的黄杨木雕,价格昂贵,已成为人们竞相求购的珍品,收藏市场上也不乏以新充旧,以假充真的黄杨木雕。作为收藏者如何鉴别收藏呢?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9

一、悠久的巴林石雕刻历史及文化

巴林石雕历史悠久,有考证记载八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有许多巴林石制品。“红山文化”时期,巴林石制成品大都是装饰品,如璜、珠、管等雕刻工艺主要是磨制。辽及明清时期,出现的加工方法不断进步,制成品也逐渐精细起来。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意思是“天赐之石”。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作为殉葬品的黄色巴林石碗。

据传,清代在旗北沙巴尔台的地方,有个名叫德力格尔的老艺人曾挖掘过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献给旗札萨克乌尔衮。乌尔衮又将此碗贡奉给康熙皇帝,康熙帝赞不绝口。自此以后,历代巴林王公每逢进京,都要携带巴林石雕作为贡礼。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巴林石矿的开采,赤峰市区及巴林右旗相继开办石雕工艺美术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涌现出了大批雕刻人才。巴林石雕刻艺术有的以动物、人物见长,有的以花卉翎毛见长,有的以微雕、图章制作见长,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风格。并涌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林阁、包英志,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屈伟广、李矛矛、李健等为代表的一代巴林石雕刻艺术家。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先后面世,并进入优秀作品行列。《驯马》等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骏马奔腾向未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礼物赠送香港特区政府,《月夜群豹》等作品获部级工艺美术奖,《松梅映血》《熊猫》等被日本、中国香港等收藏家收藏。

二、巴林石雕的分类

巴林石按质地、结构、颜色等可分为五大类。

1.鸡血石:其矿化元素是硫化汞渗入巴林石岩浆里而形成的红色奇石,因颜色酷似鸡血而得名,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

2.福黄石:矿物成分以水铝石质为主,含有地开石,并渗入少量褐铁元素。因最初由矿坑领班刘福首次采得而得名。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

3.冻石:因其石料给人的观感酷似熬成的“皮冻”而得名。其矿化特征是“一多一少一高”,即:含地开石成分较多,着色元素及杂质较少,石体光泽呈透明或微透明状态。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

4.彩石:含高岭石成分较多,着色元素和杂质较多,石料质地无血无冻,石体光泽不透明。由单纯洁净色彩到复杂混合色彩构成丰富多彩。

5.象形图案石:系指巴林石剖面磨光后,色彩艳丽多姿,呈现出绮丽美妙的自然图案;图案的造型惟妙惟肖,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令人感叹。

三、巧夺天工的巴林石雕刻艺术

巴林石色彩丰富而高雅,色泽沉着而光泽足;且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巴林石温润的质地、迷人的色彩、抽象的纹理,也是激发创作者巧夺天工的魅力源泉。需要创作人员凭创作灵感,据色雕刀、随形取意雕琢而成,从而达到“石人合一”,编织石人佳话。巴林石的每一件雕刻作品都要经过严谨的艺术构思,设计者在创作前需要对一块料石进行揣摩。揣摩就是根据料石的大小、肌理纹路、色彩布局等综合考虑而进行创作设计前的构思;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这块料石,这个过程称为“相石”。相石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确定料石的优缺点,砂、钉、绺、裂的有无及准确位置,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在得到创作的灵感和启迪后,做到胸中有数,也就是意在笔先,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如果没有经过认真仔细地研究盲目下刀开工,创作设计出的作品一定会让人失望,甚至在作品没有完成时,料石就已经报废了。不论何种料石大都会存在不利于雕刻的缺陷,要因石而异地进行设计,扬长避短,选择恰当的造型形式,再使用特殊的刀法来掩盖料石中的各种缺陷,巧妙地加以刻画,才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构思与创作中,要在不损坏料石主体美的前提下进行取舍。一块晶莹剔透的冻石,也不宜过多删料制作,因为这样的料石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本身就是很美的,雕刻有时会造成对上品冻石的破坏。如果必须雕刻,至多在表面上加工一些薄意,装饰一下就可以了,其主要欣赏的是石质也不一定是雕刻。

在创作设计中,应当把质地好、颜色好、透明度高的部分置于正面;而把质地颜色透明度相对较差的部分,当做基座或后衬。一些大部分石料很好而局部石质较差的石材,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设计处理,利用较差的石质部分,进行雕刻,用以反衬主体石质的美妙。最重要的是要把质、形、色三个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设计,大胆创新,出奇制胜。如果这几个方面发挥运用得当,那么制作的作品,就会令人拍案叫绝。

对印章的制作和印钮的雕刻应力图在布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凡属观赏用的方印章,高度一般不要低于9厘米,过小过矮,都不易于体现印材的那种美感。印钮的雕刻,一般不要超过印章高度的三分之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制作印章和印钮雕刻时,尽量打破方章呆板的传统布局,使其章形和印钮都活泼起来。如在古兽钮的雕刻设计上,把古兽设计成上山回头状,与印章形成一个小斜角,破除印纽下石章的呆板平台,整个印钮就活泼起来了。

雕刻的艺术特色篇10

关键词:卓尼洮砚、艺术、审美、价值

表现美是艺术的本质,但人们的审美观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在改变,在发展的历史和变换的审美过程中,洮砚渐渐被赋予了共有的审美体验。它沉稳含蓄的石质,优雅端庄的石色,古色古香的造型和经久耐用的诸多优点,在千年的历变中向人们诉说着它的魅力。

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洮砚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制砚师可根据石料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题材。由于洮砚产地地处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的长期共存和文化交流,让洮砚的雕刻内容形成了多样化和民族化的独特面貌。常见的洮砚雕刻题材包括图腾类、宗教类、传说故事类及吉祥寓意等几大类,其内容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及其他内容等。

1.图腾类。洮砚雕刻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龙”和”凤”为主题的图腾类。在洮砚雕刻中“龙”和“凤”被赋予了积极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物象形态,以寓意的手法,寄情于物,把图案作为载体,赋予其托物呈祥的意趣。龙凤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丹凤朝阳、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龙凤朝阳、五龙闹海、九龙戏曰、风穿牡丹等等,形象非常生动,在经过雕刻师的雕琢之后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洮砚雕刻中对“龙”的表现最为典型,雕刻技法繁复且要求严格,要采用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的融合才能完成。

般龙头及龙身的主体部分都是采用透雕技法,用透雕技法雕刻的龙活灵活现,更具立体感。通常细微的龙须也会采用镂空的圆雕技法,让盘旋于云雾之上的龙若隐若现,灵气十足。

2.宗教类。宗教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岁月发展演变中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与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在洮砚的创作中宗教题材被广泛应用。由于被称为“藏王故里”的卓尼,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全民信奉藏传佛教,长期实行政教合的制度让卓尼这片土地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及浓郁的民族气息,佛教意识的渗透更是体现在了洮砚的雕刻当中。常见的内容有:“佛八宝”“仙八宝”“弥勒佛”“观音送子”等象征吉祥的宗教题材。近年来,敦煌石窟中的佛教题材也成为了洮砚制作中被广泛采用的元素,如飞天、佛像、菩萨等形象。

3民间传说故事类。洮州人将民间传说叫做“古今儿”,是古今以来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社会习俗,以民间流传的方式形成的极具趣味性的故事,它既是对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风貌和社会习俗的反映,又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期盼和愿望,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中也被广泛运用,常见的有民间神话传说,如:“八仙庆寿”“嫦娥奔月”“女郎织女”“天女散花”“鹊桥相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白蛇传”“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等。此外,还包括历史故事,如“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红楼对弈”“康熙访贤”等题材,都是民间喜闻乐见,广泛流传的故事。

4,吉祥寓意类。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也是制砚艺人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寄托于外物的艺术表达,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和浓郁的民族气息,此类题材在洮砚的雕刻制作中运用广泛。吉祥寓意包括长寿、多子、喜庆、富贵等方面的内容,吉祥物有人物、花鸟、走兽、器物,吉祥图案等。此外还有类是托物言志的题材,比如“四君子”“岁寒三友”等,是象征文人雅士超脱的生活姿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的,制砚艺人以此来抒发个人情感。

洮砚的雕刻题材远不止以上提到的这些,只要是有美好寓意的事或物,都会成为制砚艺人刻刀下的表现素材。洮砚作为特殊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在发展中也受到了工艺美术的影响,砚台的题材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图案以外,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有的洮砚开始使用对称图案、连续纹样以及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不同的艺术境界。

二、取法自然,依石赋形

块石材,无论它的形、色,纹有多美,都不能称为艺术品。清代康熙年问制砚名家顾二娘常对人说:“砚系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顽,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只有经过制砚师的艺术加工,融入审美意识之后方能称其为艺术品。洮砚雕刻艺术中崇尚自然之美,因材施艺,通过石材具有的天然特征来寻求种简单、质朴而又随性的艺术境界。

洮砚雕刻艺术是以其特有的形、质、色、纹展开艺术构思,进行艺术创作。很多优秀的洮砚作品都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观以及贯通天地、融会万物的自然观,把原本属于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通过艺术手段赋予无生命的洮河石,让块天然的石头在经过艺术加工后拥有了生命和灵性,从而体现出审美价值。洮砚的雕刻造型虽有规矩形和自然形之分,但总的来说还是崇尚保持原材料的自然形状,依石赋形。依石赋形并不是单方面地依附于石材本身的形状,而是根据石材的形、色、纹、膘等特征赋予其艺术品质,使其成为件优秀的洮砚作品。

洮砚制作中对天然石形的巧妙利用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造型面貌。如李茂棣的洮砚作品《弥勒佛》,该作品采用了瓜皮黄石料,石色为黄绿相见,石理间附有浅咖色石线,作者按照原石材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依石赋形,用浅浮雕和圆雕相结合,以佛像面部作为雕刻主体,其它地方几乎无任何雕琢的手法,巧妙地制作出了尊生动逼真的弥勒佛形象,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洮砚石色丰富多彩,制作时可根据石色特征”巧夺天工”。由洮砚乡民间制砚大师张克红所雕《赏梅图》,该作品所用为瓜皮黄石料,作者根据石料形成的天然石色,进行了巧妙构思,将石料中间的绿色部分设计为托腮赏梅的仕女形象,并且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皮,再配几支梅花,整个画面采用了浅浮雕的技法,无过多雕饰,动静相宜,别有一番“一晌凝情无语,手捻梅花何处”的景象。

石纹的可利用性非常大,可根据石纹的形状施以不同的题材。如王玉明的洮砚作品《女娲补天》,该作品使用的是水泉湾水坑石,作者利用石料所具有的天然特征,巧妙地将天然石纹和女娲形象相结合,保留了石料边缘的石膘,只作了少许雕刻,却勾勒出了幅女娲补天的画面:“混沌苍穹初开现,共工撞倒不周山,天洪地浊漆黑暗,女娲炼石补残天。”意境深远,浑然天成。

洮砚制作中很多制砚艺人为了最大化体现石膘的价值,将石材原有的石膘进行巧妙的设计构思,再施以精湛的雕刻,让块石料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天然石膘多被用来表现云雾,蜂蝶、花草、积雪等等。如洮砚乡张红平所雕《悠然自得》,该作品采用为柳叶青石料,作者在制作中以浅浮雕、圆雕的技法为主,巧妙利用了石材原有的油脂膘,将砚面上方的石膘设计为天空飘逸的云朵,左下方的石膘为地上的积雪,中间坐着面带笑容的布袋和尚,营造出了幅悠然自得的画面,意境深远。

三、独标一格,随域逐风

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洮砚发展中的大特点。洮河石因卓尼而生,卓尼又因洮河石声名远扬,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正如《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确,具备天时、地利、才美、工巧才是洮砚传承至今的保证。洮砚制作技艺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当地制砚艺人在与长期大自然的相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从地域上讲,卓尼属于西北落后地区,洮砚的产地确实不及端砚及歙砚产地发达。地域的落后使得卓尼相对封闭,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封闭性,让洮砚免遭外来文化的侵入和改变,在传承千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民族性,保持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面貌。卓尼既没有江南烟雨蒙蒙的柔情,也没有小桥流水的细腻,但是这里有青山绿水的豪迈,有广袤草原的旷达,它们从侧面反映出了卓尼人情感和性格中自然淳朴的面。

从民族性来讲,卓尼又是个以藏、汉、回等多个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形成了汉儒民俗文化、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及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这三种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却又相互融合。多民族的融合共存体现出卓尼巨大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在经过长期持续的接触融合,彼此相互接受适应,形成了稳定的多元化状态。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传入,更是在影响着洮砚的发展,洮砚制作中有诸多淳朴的藏族艺人,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的熏陶,使他们从中领恬到了少数民族造型题材表现形式。

随着雕刻题材的不断丰富,敦煌佛教中的诸多形象也被呈现在了洮砚之上。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作为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敦煌佛教艺术,与部级非物质文化中的瑰宝洮砚艺术相结合,这不仅是本土文化的相互碰撞,更是佛教艺术的相互交融,对洮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意在象外,情含境中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物象来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绘画创作追求意境,砚雕作品亦是如此。明代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云:“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黑格尔也曾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这些观点都是对艺术作品中追求意境的体现,一件作品的意境深浅,直接体现的是作者本身具有艺术修养的高低和审美情趣的雅俗。优秀的洮砚作品总能体现出所雕物象的意蕴,让欣赏者联想到景外之境,从而引起审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