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和双循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57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1

关键词:环境金融;金融创新;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6-0029-03

一、环境金融的概念

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Finance)是直到1997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在此之前,金融界和环境保护界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但环境的恶化使社会的一切元素都面临一系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温室效应在全球范围内对经济发展、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997年12月,为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同年,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Bp)开始“超越石油”(Beyondpetroleum)计划,即寻找新能源计划。从那时起,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空前地注重本国以及国际上各种元素之间的紧密合作,以积极应对环境恶化带给人类的挑战。能够调剂资金余缺、集聚巨额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的金融,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同时也受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的影响。因此金融自然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开拓性地把环境因素引入到金融创新中,环境金融成为学术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新领域,并在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六大英语词典之一《美国传统辞典》第四版(2000)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ericCowan(1999)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探讨如何融通发展环境经济所需资金。作为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环境金融能够从发展环境经济中受益。JoseSalazar(1998)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金融业和环境产业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环境金融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通过分析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差异,寻求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金融创新。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2002)对环境金融的定义为:环境金融研究所有为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设计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产品。一个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必须满足两个十分截然不同的标准,首先,它必须建立在金融市场上的合适位置。其次,它必须满足环境风险转移和排放物减少等环境目标。从上面四种环境金融的定义,可以看出从不同角度对环境金融下的定义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不大。

众所周知,金融创新的目的之一是充分发掘和利用经济中的盈利机会,并尽可能地分散和化解风险。而环境的恶化,如气候变暖给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同时,随着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的推进,必然会出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关系可表达为:循环经济、金融创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由于许多环境产品、环境服务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在传统的市场上出售,循环经济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更加复杂化的要求。本文对于环境金融的定义是: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使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两者之间形成良好互补,彼此互动,协调发展,更好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的金融学和环境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有效评估环境风险,从而开发出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合适的产品结构,获得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的资金,也涉及一些深层次的制度安排,并与绿色企业会计关系密切。

二、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国外经验

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银行历来都是金融创新业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环境金融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这几年,美国等各主要国家的许多银行已经把环境因素、可持续发展因素纳入他们的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价程序,环境报告已经从会计报表的边缘内容变成主流内容,绿色会计报表得到大量应用。一般情况下,环保企业凭借其“绿色”即可获得绿色抵押贷款,一些银行还会给予有很好环境记录的客户以更多的优惠。例如美国银行贷款评级分为5级,第4、5级需要抵押,而环保企业一般不需要财产抵押。2003年6月4日,七个国家的10个主要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即由这些银行制定的、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赤道原则已经成为项目融资的新标准。根据这些原则,金融机构只有在项目发起人能够证明项目在执行中会对社会和环境负责并会遵守赤道原则的情况下,才能对项目提供资助。此外,越来越多的大银行推出可交易的排放物(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减少信用、温室气体减少信用等。

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在狭义上,可持续基金、生态基金等基金是指由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1988年,英国就率先推出了第一只生态基金―merlin生态基金。这类基金产品将投资者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的金融投资目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看似束缚了基金的投资空间,影响了基金的运行效率,但是国外的很多实证研究表明,这类基金的投资效率并不一定比一般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率低。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类基金投资目标的选择更加合理,总体的投资收益从长期来看反而可能高于一般的投资基金。

巨灾债券(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通常是指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既包括自然巨灾风险,也包括环境污染等人为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会给保险公司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不愿承担此类风险。保险界提出的诸如加强再保险作用、提取巨灾风险补偿准备金等解决方案,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保险业资金能力不足的问题。1997年,巨灾债券的推出,即巨灾风险证券化成为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的一条有效途径。它的产生和发展脱胎于资产证券化,主要优点包括:第一,支付条件与环境污染等特定自然灾害的发生相联系,与其他债券品种差别明显,有利于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对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第二,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远远超过保险业的可用资金,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获得充足的资金去承担任何一种重要的灾害保险,或者在传统保险失败或不存在的地方提供保险;第三,消除了政府直接承受环境污染等巨灾赔偿资金的负担。

天气衍生品和排放减少信用(emissionsreductioncredits)等新的金融衍生品。天气的不确定性给天气敏感行业,如石油和能源业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利用天气衍生品对天气风险进行控制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易者越来越多。自1997年开始出现以来,天气衍生品市场作为新崛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交易量显著增长,交易品种也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已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最新、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美国、欧洲、亚洲、拉美的金融机构都纷纷进入这一市场,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排放减少信用则是指排污单位通过治理污染,其实际排污量低于允许排污量,该排污单位可以向主管机构申请排放减少信用(等于实际排污量与允许排污量之间的差额)。美国法律已赋予排污权(排放减少信用)以金融衍生工具的地位,并允许其以有价证券的方式在银行存储,并且储存的信用可以用于出售转移到其他工厂。

三、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环境金融虽然是自1997年才逐渐兴起的一个新术语,在我国还没有人提及,但其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发展循环经济,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因此,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市场上金融创新不断的大背景下,发展环境金融,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基础。

1.银行业一方面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另一方面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

我国金融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均衡,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银行业努力提高自己的环境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银行在信贷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应该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作为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给予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优惠政策,并严格监督客户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较严厉的措施要求客户加以改进。同时,银行业应逐步开始执行环境信用风险评估,将客户的环境风险纳入信贷投资评估中。此外,银行还应该逐步实施绿色采购、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等良好管理实务(GoodGreenHousekeeping)策略。另外一方面,银行应该善于捕捉越来越多的环境机会。银行或者投资到某一对环境有益的部门或者投资到对环境有益的项目。目前能够赢利的环境项目主要是清洁产品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未来有潜力的环境项目包括有机农业的供应、生态旅游等。

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国外得到蓬勃发展的巨灾债券、天气衍生物等环境金融产品在目前并不适合我国。但在转型经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部级综合环境基金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由于环境税的出台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我国环境税改革的近期方向应是对消费税、资源税、水资源环境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以及车船使用税等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进行改革和完善,并配合环境收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将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相关的税中的一定比例税款专款专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参与、专家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吸引国家拨款、外国和国际组织的环保赠款贷款、商业银行资金等各种资金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投资。我国还应进一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地方环境基金,地方环境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污染费、罚款等。国家环境基金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支持国家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的发展和执行,国家监管和信息系统建设等。地方环境基金则重点支持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部级综合环境基金和地方环境基金之间还应建立纵向转移支付制度。此外,我国还应尝试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方式投入到需要动用大量资金、但社会效益较好的环保项目和生态工程项目中。对于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环保企业,也可以允许他们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这些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3.在制度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

发展环境金融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实践中还必须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性机制,以推动环境金融的理念,迅速发展成能实实在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政府在发展环境金融,推动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双赢的过程中,应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首先应着手制定一系列条例、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增强捕捉环境机会的积极性;其次应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HoughtonmifflinCompany,2000,“theamericanHeritag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Fourthedition”

[2]ericCowan,1999,“topicalissuesinenviromentalFinance”,researchpaperwascommissionedbytheasiaBranchoftheCanadian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gency(CiDa).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2

关键词:汽轮机;循环水泵;经济性;节能;优化。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dChinaResourcespowerCo.,Ltd.Shouyangshanoptimizationofthecirculatingpump,toprovidethesametypeofatypicalprojectcaseforcirculatingpumpsystem.Keywords:steamturbine;circulatingpump;economy;energyconservatio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0引言

华润电力首阳山有限公司采用东方汽轮机厂超临界、单轴、三缸四排汽冲动式、双背压纯汽式汽轮机型号:n600-24.2/538/566型。#1、#2机组循环水系统原为单元制设计,配用4台长沙水泵厂生产的88LKXa-28型立式斜流泵,配套电机为YKSL3400-16/2150-1,额定功率3400Kw,6KV,cosφ=0.80,泵设计参数为:Q=9m3/s,H=28m,n=370r/min。以下是循环水泵双速改造和运行情况,改造后可根据季节变化变更电动机转速,从而实现水量调节,节约了厂用电,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系统简介

我司循环水补给水源为城市中水和伊洛河水源地下水,供水系统采用二次循环单元制供水系统,冷却塔水池中的水经过入口旋转滤网,通过循环水泵升压后进入凝汽器及其它冷却器吸收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循环水进入冷却塔冷却后重复利用。循环水一部分进入开式冷却水系统,为各主、辅机提供冷却水,并供给锅炉、脱硫、输煤部分冷却用水。凝汽器循环水管路设有胶球清洗系统。2台机组循环水泵分别在2009年5月和10月各改造一台循环水泵电机(B泵电机),通过改变电机接线盒内的接线方式来改变循泵电机定子线圈的磁极对数(8对改为9对磁极进行切换),从而改变循环水泵转速高速370rpm和低速330rpm,通过循环水泵转速的变化来改变循环水流量,降低循环水泵电流来达到降低厂用电的目的。

:

图1:循环水流程示意图

循环水系统运行组合方式优化原则及方法

优化思路

当循环水进水温度、机组负荷为定值时,对于已有的凝汽器,影响凝汽器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循环水流量。在此情况下,增加循环水流量可以降低凝汽器压力,但是循环水泵流量增加会引起循环水泵功率也增加,只有当循环水流量的增加使汽轮机的增发功率大于循环水泵增加的电功率时,循环水泵优化的经济效益才能体现。

我司机组背压设计值为4.57Kpa(绝对压力),即按照大气压力100Kpa计算,机组设计真空-95.43Kpa。根据热力特性曲线,机组真空-95.4Kpa以下时,机组真空单位变动幅度,对机组热耗率影响大幅增加,当机组真空在-95.4Kpa以上变化时,对机组热耗率影响较小;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对机组真空及循环水泵耗电率双方面均有较大影响,从经济上讲,其单台泵实际消耗功率3400Kwh,机组600mw工况下占厂用电率0.56%,300mw工况下占厂用电率1.13%,对经济指标影响巨大。参照同类型机组优化运行实践经验并根据我司机组的热力特性和实际情况,我司循泵改造及运行方式如下:

2.2.1夏季时(每年5月10日至9月30日),#1、2机循环水泵均切换为高速泵状态运行。冬季时(每年12月10日至次年3月10日),#1、2机循环水泵均切换为低速泵状态运行。春季和秋季时,#1、2机循环水泵各切换为一台高速泵和一台低速泵状态运行。

2.2.2凝结器循环冷却水温升正常值8一12℃。当机组运行真空低于-93.6Kpa,凝结器循环冷却水温升大于12℃时,应双高速循环水泵运行。当机组运行真空高于-96.5Kpa,凝结器循环冷却水温升小于8℃时,应单低速循环水泵运行。

2.2.3#1.2机设计热耗7577千焦/千瓦时,设计排汽绝对压力4.57Kpa,排汽压力降至4.16Kp后,实际排汽压力对热耗修正曲线走平。由厂家热力特性计算可知,机组低负荷运行时,真空对热耗影响远大于高负荷工况,所以低负荷要保持更好真空,高负荷时不要过分追求高真空。

优化方式

2.3.1.机组排汽压力4.57Kpa以下(即:按照大气压力100Kpa计算,机组真空-95.43Kpa以上),应优先考虑低速循环水泵运行,原则为:保持低速循环水泵运行时,机组真空不低于-95.4Kpa。

2.3.2机组真空-94.2Kpa以下,负荷300mw以上,应考虑低速泵切换至高速泵运行。切换原则:循环水泵低速泵切至高速泵运行。当低速泵倒为高速泵稳定运行后,单机平均真空应提高0.22Kpa以上。

2.3.3机组真空-93.9Kpa以下,负荷300mw以上,应考虑再启动一台低速循泵运行,保持一高一低循环泵运行方式。切换原则:当多启动一台低速循环水泵稳定运行时,单机平均真空应提高0.34Kpa以上。

2.3.4机组真空-93.5Kpa以下,负荷300mw以上,应考虑保持双高速循泵运行。切换原则:当双高速循环水泵稳定运行时,单机平均真空应提高0.53Kpa以上。

2.3.5反之,负荷300mw以上,机组真空-94.6Kpa以上,循环水泵高速与低速切换,及时停止一台循环水泵运行。操作原则:切换或停止循泵完毕,稳定运行时,对应真空降低至-94.6Kpa以下的数值,不应超过第2.2.2、2.2.3、2.2.4条中对应的真空变化幅度。

2.3.6根据机组负荷、机组真空、昼夜温差,循环水温度变化情况,冬季工况,宜保持一至两台低速循环水泵运行;春、秋季节工况,宜保持一高一低两台循环水泵运行,或根据实际情况,昼夜之间切换高低速循环水泵运行。

2.3.7从循环水泵寿命角度考虑,在切换循环水泵过程中,每天循环水泵启停次数不超过一次。

2.3.8凝汽器真空度影响因素较多,与循环水入口温度、循环水量、凝汽器清洁程度、凝汽器严密性及负荷等关系密切,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对机组真空及循环水泵耗电率有较大影响,应综合考虑季节变化、昼夜温差、机组负荷变化,依据上述原则灵活做好循环水泵经济调度工作,努力使机组在最佳真空下运行,取得较好的经济性。

2.3.9在实际运行中,除严格遵照以上要求执行外,可以根据附表中的内容适时选择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做好各次循环水泵启动后真空、负荷及凝结器进出水温度等参数值记录,积累经验,以便今后对优化方案进行修改。

循环水入口温度℃

循环水入口温度℃

节能效果

依据上述及表一电流变化值与改造前、后的节电效果(一台机):单低速较单高速电流减小81a,高加低速较双高速电流减小116a。

单低速运行较单高速运行日节约电能:

p=1.732×6×81×0.8×24=16161.6Kwh

高加低速运行较双高速运行日节约电能:

p=1.732×6×116×0.8×24=23145.06Kwh

每年从12月10日至3月10日单低速泵运行共90天,取上网电价0.4392元/Kwh

共节约资金:

90×16161.6×0.4392=638835.72元

每年从4月10日至5月10及9月30日至12月1日采用高加低运行共90天(扣除C级检修时间)约60天,每天白天采用高加低运行共30天,较改造前双高运行共节约资金:

30×23145.06×0.4392=304959.31元

年共节约资金:638835.72+304959.31=943795.03元,合94.37万元。

结论:

根据机组负荷、循环水入口温度和真空,及时增加循环泵的运行台数,可提高系统水流速,循环泵启动时经济平衡点的选择是经济调度的难点,所谓经济平衡点是指当启动一台循环泵所消耗的厂用电(循环泵功率×电价)费用与启泵后煤耗降低所获得的收益(降低的煤耗值×发电量×煤单价)相平衡的点,其经济平衡点是随机组负荷、背压、循环水温度、循环水温升、循环泵运行台数等运行参数以及电价、煤价等外部参数的变化而在随时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其中一个参数变化,均使经济平衡点发生转移。如电价或煤价变化时,其经济平衡点会大幅度偏移,总体思路是,当启动一台循环泵耗电量×用电单价,计算出每小时消耗的资金,小于等于循环泵启动后真空提高使煤耗降低所节省的煤的资金时,启动循环泵为经济。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运行效果,循环水泵高、低速改造技术是成熟、经济、可靠的。并且循环水泵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外部因素的影响及时调整优化策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机组的经济性。

参考文献

[1]运行规程

[2]厂家说明书

[3]万文军;优化算法及火电厂若干优化问题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5

作者简介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一、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内涵

通常,交通运输问题可以理解为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系统管理三者的关系问题,因此,本文定义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概念如下:在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装备、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等领域,以综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为手段,提高交通设施建设养护、交通运输装备升级优化、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水平,从科学技术角度保障支持绿色交通模式发展,同时促进、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中,交通运输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再生手段,是循环经济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在交通运输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关键。交通运输资源减量化就是通过对交通资源的集约使用、持久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并全面提高交通资源的利用时限。实现减量化的关键在于减少资源使用量可以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交通运输资源再利用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增加产品或部件的复用率,延长资源的使用期。实现再利用的关键是增强产品服务的组合性与模块化,增强复用能力。

二、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特征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是微观层面上的交通循环经济,也是技术支撑型循环经济,总体而言,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双循环特征

交通运输科技的循环经济具有双循环特征,这种双循环特征通过交通资源的流动过程反映出来。自然资源在进入交通运输系统后,形成交通运输相关产品,也就成为交通运输资源,经过使用消耗之后,一部分经过再利用,在内部继续循环,而另一部分则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其他形式的资源亦即外部资源,在交通运输系统外部重加工后再加入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这种“单通道、双反馈通道”模式就构成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双循环特征。

2、外部循环的技术依托性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行业关联、技术依赖等特征。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依赖其他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并且与其他产业部门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需要与其他关联产业实现技术手段的闭合,才能使得交通资源可在行业内部进行优化循环。因此,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必须高度关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使整个“大交通系统”的物质流动过程实现“闭环”,避免在交通运输部门出现“断链”。

三、交通运输科技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发展思路,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应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的资源减量化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枢纽衔接和集疏运配套,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优先发展城市、城际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完善城乡间公交体系;加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主要着眼于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增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效益,通过推动运输装备的大型化和专业化,鼓励发展多轴重型专用车辆,推广标准化运输、甩挂运输、封闭运输,可起到调整运力结构的作用,实现钢材、能源等资源的减量化。

建设优质耐久工程,持久使用交通资源。提高设计标准,强化工程质量管理,贯彻全寿命成本设计理念,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大力发展钢纤维混凝土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滑模摊铺施工工艺以及快速养护技术等,积极推广应用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高性能材料,以提高工程耐久性。

重视工程养护特别是预防性养护。深化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治理超载超限运输,建立治超长效机制,加强公路路面早期破损的基础性研究;加大科研投入,进行联合攻关,专门研发路面修复和养护技术。

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材料替代。在路面材料类型的比选中,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易于再生利用的沥青路面;研究和推广公路工程中木材替代的措施。开展废旧路面材料、废弃轮胎、废钢材、工业废料等的综合利用,推进道路沥青、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废旧建材的循环再生。

2、交通运输系统管理服务的资源循环再生

提高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的综合能力与信息共享水平与复用能力,如智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使用,功能模块的重用技术的研究等。

对于发展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有利的系列管理技术的挖掘重用,如集成化交通技术、交通生态学、代谢理论、规划理论等。

3、交通运输装备优化升级的再利用和减量化

主要指交通运输装备对于能源消耗的节能化、低排放化和洁净化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能源节约和替代能源。结合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中“节约和替代石油”重点工程的实施,大力开展乙醇、电池等替代燃料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并从财税优惠政策予以支持;通过研发和推广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向氢能经济的转换;研发和推广燃气汽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来实现能源结构多样化等。

车辆等交通运输装备的再利用。加大废旧车船等的回收利用工作力度;加强废旧轮胎翻新利用,或将其再生用于生产码头橡胶护舷、胶粉改性沥青等,汽车发动机的再利用等。

参考文献:

[1]朱广宇,雷黎.交通运输科技循环经济发展管理研究[J].综合运输,2007,(02)

[2]张留华.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只有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全面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消耗和低废弃的特点,也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循环经济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丰收。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特征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而必然产生的历史产物,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产业集群动力。

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从传统的线性开放流程转变成新型的封闭式环形流程,它是以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为标准,要求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原料和能源在循环经济中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到自然界循环机制中,进而减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的保护利用,而且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作为发展的源动力,以人力资源质量和素质作为发展的先决条件,以信息技术和通讯设施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桥梁纽带,以逐渐与人们生活紧密连接的服务行业作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等这一切都需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发展的灵魂,也只有以知识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产业集群的成功促成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从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角度分析,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过分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完全忽视了技术研发创新和市场品牌创新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完全劣势的状态。面对全球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的产业集群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一)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功建立在低廉劳动力、低廉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零成本的因素上,但是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价值得到了回归,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我国的产业集群也将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传统粗放式的产业集群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产业集群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二)技术创新的制约

我国产业集群由于资金累积的不够和工艺技术的欠缺导致了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不足,进而出现了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的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链的初始阶段。技术更新的加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因为虽然技术更新的加快可以使产业集群利用后发优势在竞争中占取优势,但是面对技术创新的频繁导致缩短了技术模仿周期,并且大大提高了技术模仿成本,对于我国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而言,完全疲于奔命在淘汰的技术中。因此,我国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自己的产业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技术更新带来的危机。

(三)全球产业链的制约

所谓的“中国制造”仅仅只是制造业的低端产品生产或加工组装,这说明我国的产业集群仅仅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级生产制造阶段,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是局限在制造环节内,因此而获取产品价值的空间不容乐观。跨国集团的融资并购使我国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直接受到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这将严重抑制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我国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国内产业集群的有机产业链才能减弱全球产业链的制约。

三、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在产业竞争中获取优势,但是资源环境、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等一系列问题则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为标准的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径。

(一)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集聚由于其线性和开放的物质流动是导致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因为高校可行的系统永远是循环封闭的。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方面表现为高效和循环利用,在环境上表现为低排放或零排放,并且循环经济又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能为我国产业集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产业集群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产业集群的各个开采、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产生的终端废弃物都有两种处理方式:再循环利用和废弃到自然环境中。根据能力守恒的规律表明,再循环的物质越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小,进而可以实现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表明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空间组织又承载着循环经济活动。因此,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互补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障碍在于经济效益低,而产业集群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信息和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从而弥补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而循环经济的高效闭环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郑健壮,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9.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财务管理目标;实现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24-02

循环经济理论是基于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在我国现有人口众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亟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开拓出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对于社会经济基本构成的企业来说,其理财目标应当以循环经济发展为指导进行科学界定,才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达成。

一、循h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间均较短,目前仅有几十年时间,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统一的理论体系。人们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以及目标在认识上尚未统一,而从其理论渊源来看,则最早来自马克思对于生产过程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相关分析。世界上最早通过立法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为德国,其1996年颁布的相关法律在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情况下使得循环经济得到有效推广。

就我国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在2005年由国务院通过相关政策,将循环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对于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和环境友好目标进行了很好的兼顾与平衡[1]。循环经济关注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资源能源消耗,并通过回收处理再生产等方式,达到环保和经济的双目标。

二、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面对的约束条件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贯彻循环经济理论,就必然要面对过去生产方式以及未来生产方式的矛盾碰撞。在循环经济理论下,需要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实现产生生产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量的最大限度降低,并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减少污染。对于企业而言,当前的经济生产方式多为粗放型,在废弃物排放上缺乏科学处置办法,且资源使用过程浪费问题严重,对于产品价值提升问题的解决能力也不强。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理论下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就必要直面相应的约束条件。

(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需确立新的理念

面对诸多的约束条件,企业应当不断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体系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首先,企业应当确立新的经济观,将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作为重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生产活动。其次,需要树立新的消费观,对于企业运营当中的各种消费损耗进行重新规划,以保健、环保消费模式为指导,通过多次性、耐用性消费,进一步减少一次性消费和破坏性消费,建立循环消费观念[2]。此外,还应确立新的价值观,将经济和环保作为双重目标,在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强调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实施绿色采购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在确立新的生产发展理念基础上,要实现循环经济理论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就应首先重视循环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实施绿色化的采购模式和生产模式。在采购方面,建立绿色采购制度,在原材料的选择上不单纯考虑其质量和价格,还应兼顾其是否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考虑其耗竭的后续影响。同时,在生产方面,应注重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上减少污染,并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系统的管理流程机制,实现采购和生产全过程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二)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实施高效化的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系统而全面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制度,对于企业从采购到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废物排放情况进行严密统计,通过相应的考核标准判定是否符合规范,进而以分析通报制度,对于不符合标准的进行通报处罚[3]。此外,还应建立起科学的表彰制度,对于发展理念先进、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通过高效化的制度管理,让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有条不紊,避免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不彻底,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加强生态科技研发,优化资源再生和治污

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的保驾护航,对于企业而言,发展循环经济也应加强对于生态科技的研发和应用。为此,企业需要加强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的研发,并通过与同行业的交流分享,提高整体行业在生态科技研发和应用上的效率和质量[4];需要在科技的保障下,不断优化资源再生和整体的污染治理,如在废弃物的回收之后,通过科学的垃圾分类和分选系统,运用体系化的技术对有毒有害废弃物进行严控,实现资源再生资源的快速转化。在治污方面,要不断研发出新的技术以提高治污水准,将排污问题进行妥善处理。

结语

循环经济是国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方式,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应当按照循环经济理论不断建立起新型的工业系统,既要实现自身在经济利益获取上的根本需要,又要追求生态功能稳定、实现资源高效率用、废弃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重要目标。在循环经济理论下,达到科学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现更具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静.经济增加值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4):16-18.

[2]赵凤英.基于循环经济理论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4,(30):230-231.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6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思想。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保工促农、兴工富县、聚财建工”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此,我国对循环经济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理论上,先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4R”原则与“5R”原则。实践中,总结出了“贵糖模式”、“蟹岛模式”、“武汉东西湖模式”等。到2004年,“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战略,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循环经济概念首次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循环农业,包括农田内的循环,种养业的循环,农业与加工业的循环,农户家庭循环,城乡间的循环。其目标是秸秆等废弃物充分利用,不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推广缓控释肥料,化肥深施、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措施到位,灌溉、防洪防涝工程良好;沼气、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设施农业合理发展,推广太阳能温室,地膜全部回收;畜牧业实行集中养殖,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森林、草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合理使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土地规模经营,精简栽培、农业机械化作业率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二、甘肃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一)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1.农业循环种养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009年全省玉米面积超过750万亩,增加玉米秸秆200万吨,为旱作区农民养畜致富开辟了新途径。甘肃省利用玉米秸秆开展养畜示范建设,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将玉米摘除棒穗后进行黄贮或连带棒穗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或将玉米秸秆进行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成为青鲜的饲料;或将玉米秸秆加工压缩成营养成分高的“畜饼干”。秸秆青贮氨化后成为家畜喜食的基础食粮,通过“饲料—畜牧业—沼气”模式“,过腹”还田。目前全省建成青贮氨化池4万多个,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10个、示范村77个、示范户1.5万户。秸秆养畜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发展模式

将畜禽粪污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定西市陇西县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以肉牛、肉羊良种繁育、中药材种苗生产、科学种植养殖示范、生态能源循环利用示范为主,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的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在阳光联栋温室里种植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的循环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生态平衡。生态园一年向周围农民收购5000多吨秸秆,仅这一项,为周边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3.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在甘肃省某些地区推广示范的清洁工程建设项目,以田园生产清洁工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农民清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为主要内容,一是采取千亩果园清洁生产生态化模式,重点抓生产无害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两个关键环节,以点面结合防治面源污染。通过推广生态肥、配方肥、有机肥和病虫草生态控制、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优选农业投入品,修建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将农作物秸秆、有机垃圾等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解决农业投入品和秸秆废弃物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采取“一池六改”,即: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改水、改路为主的家园清洁模式处理人畜粪便;以联户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物业管理为模式,解决垃圾、污水污染问题,实现了家园清洁,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通过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该试点村年均产沼肥568吨,节约原煤405吨,节电5000千瓦时,全村生活用能节支1.83万元,生产成本下降了30%—40%,果园亩增值200元以上,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项目农户平均每年节支增收2037元,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及利用程度还不够甘肃省畜禽粪便年产量约4400万吨,由于养殖场没有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较为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的粪污多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两旁或其他公共场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养殖户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并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周围群众对此反响强烈。此现象,在甘肃省中东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尤为明显。

2.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

有关监测资料显示,甘肃省遭受各类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00万亩,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白色污染”给农业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秆的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据了解,在甘肃省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3.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实施规模经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手段,没有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就不能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甘肃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农户生产规模超小型化,而且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循环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无从获得,这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污染监控成本和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成本。

4.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总体上说,循环农业是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但循环农业在甘肃省是新事物,相关科学技术的储备比较薄弱,国家层级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小;各级各类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投入捉襟见肘,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远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甘肃省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适用技术

(一)示范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

1.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溉农业区,组织实施“节水工程”,通过三年努力,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达到节水增收的目标。省委省政府已决定2010年在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白银示范推广200万亩,重点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四项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节水100方,共节水2亿方。并规划争取到2012年累计推广1000万亩、实现节水10亿立方米,从而为河西地区工业和生态用水腾出用水空间。

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在甘肃省旱作农业区10个市(州)的51个县(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年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80%,由每亩每毫米降水生产0.5—1公斤粮食提高到生产2.2—2.5公斤粮食;发展瓜果蔬菜“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穴播小麦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以上三种技术,使降水利用率提高30%以上,每亩每年平均可减少50方的水分无效损失。基于全省独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甘肃省确定2010年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工程,旱作区各市县区将高标准组织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优化品种结构,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力争实现粮食总产达到950万吨的目标。

3.推广节肥技术

继续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4.推广节药技术

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高全省绿色防控面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使全省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大幅度减少。

5.推广节能农业技术

大力推广节煤(柴)灶、节柴炕、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等技术,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和微水电技术;推广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技术和暖棚养畜技术。

(二)示范推广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

1.普及农村户用沼气

加强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暖圈、日光温室)和“五配套”(沼气池、厕所、暖圈、果园、水窖)生态模式。

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供气和沼肥利用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供气,形成养殖和庭院清洁化、废物资源利用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农业模式。

3.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开展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实现农村庭院整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化。

4.推广秸秆养畜技术

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促进秸秆饲料化加工,其中包括青贮和氨化,提高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5.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中东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河西绿洲农业区建立高标准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和少免耕播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径流量、减少土壤流失。

(三)实施农业资源保护工程

1.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行草原家庭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等制度,推广舍饲圈养,转变生产方式;实施草原围栏、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治理草原“三化”,加大人工种草留床面积。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在重要渔业水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高在4个省级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7个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6个省级水产种质保护区建设,加大放流各种经济鱼类数量。

3.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对部级和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

4.加强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开展农业野生植物物种资源普查,建立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对濒危野生植物物种进行抢救性收集保存。

四、甘肃省的循环农业体系建设模式

根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将全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四个农业生产分区,各地区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主导产业优势,构建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河西荒漠绿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河西作为甘肃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要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为重点,巩固和推广张掖试点经验,争取早日将河西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河西干旱地区东西跨度较大,区内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区、北部丘陵荒漠区三个自然生态类型,地貌类型、气候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采取水源涵养生态林牧业模式。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种植的生态树种和宜牧草种,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的良好生态功能,实行限时轮牧,发展山地牧业,实行“草—牧—沼”的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沼气池建设,减少废弃物排放,优化农户能源结构,美化周围环境,维护脆弱的生态功能区。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区:采取“粮—菜—瓜果—牧—沼气”模式。充分发挥中部走廊绿洲灌溉农业优势,以沼气池为纽带,联动粮食和蔬菜种植、瓜果栽培及畜牧业养殖,全面普及节水设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延长生物链和农业产业链,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本区是雨养农业区,干旱少雨,土质松散、土壤贫瘠。要以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同时,积极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结构,因地制宜发展“退耕—林果—畜牧—沼气—梯田—水窖”一体化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3.甘南临夏高寒阴湿区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甘南冬、春季节饲草缺乏,牲畜越冬困难,夏秋草地资源丰富;临夏种植业比例高,饲草、饲料丰富。两地距离相近,牛羊育肥有基础。整合两地资源优势,两地间建立互惠互利的“高地—低地”、“畜—草”双向对流模式,打造甘南—临夏有机食品品牌,突出草畜业的优势。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7

关键词:循环水泵;流量调节;节能运行;变频

引言

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单位GDp能耗居高不下的情况已引起高度重视,国家在“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到45%的目标。能耗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冷却水系统中的循泵占汽轮发电机组额定发电量的1%-1.5%,是火电厂节能的重要对象。其特性不仅关系着电能的损耗,而且会直接影响凝汽器的背压,进而影响机组的发电量,合理选择循环水泵的类型、配置方式和运行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电力事业刚经历过飞速发展、经济还处于探底阶段的背景下,我国火力发电厂目前很大程度上达不到满负荷运行条件,因此优化循环水泵的配置对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节能降耗有着重要意义。

对循环水系统常用调节流量的方法作了技术分析,对1机2泵和1机3泵、双速电机、变频调速等调流方式作了技术经济比较,经比较推荐采用1机3泵的变频调速方案;提出满足该工程技术经济条件的最优循环水泵配置方案;按循环水系统运行最优化的理论,确定了逐月的最优运行方案,为该电厂的实际运行提供可操作性的依据。计算结果显示:采用循环水泵流量可调(变频)的方案相比于流量不可调的方案(定速),增加了调节水量的方式,经济效益明显。

1循环水系统优化概述

某工程装机容量为2×1000mw,位于渤海湾内,机组冷却水为海水,循环冷却水取自某工业区内1#港池的海水。该海域平均高潮位380cm,平均低潮位156cm,最大潮差569cm。该海域7、8月份平均水温为25.5℃-27.0℃,全年平均水温12.6℃,各月水温值见表1。

在汽轮机排汽量和循环水温一定的情况下,随着循环水量Dw的增加,凝汽器真空升高,汽轮机增加功率输出,但同时循环水泵的耗功亦随之增多,抵偿增发功率的收益,使汽轮机的增发功量Δnt与循环水泵耗电量Δnp之差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称最佳循环水量,相应凝汽器真空称最佳真空[1-3]。循环水系统最优运行真空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最优运行真空示意图

对于可实现循环水量连续调节的电厂,只需将循环水量调节到优化计算得到的最佳循环水量即可;而对于目前国内大多数电厂流量不可连续调节,仅可通过改变循环水泵的组合方式来使循环水量阶跃变化,传统的连续优化模型不能采用,只能采用离散优化模型,从而可以给出离散的最佳循环水流量与机组负荷、循环水温的函数关系和决定切换时机的临界工况线绘制的所谓等效益点曲线[4-5]。

根据设计经验及运行调研分析,结合厂址条件特点,循环水泵配置方式主要按1机2泵、1机3泵两种配置方式进行比选。

根据同类工程计算结果,变频器的投资回收期取决于机组变负荷运行的时间,机组的负荷率越低,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如果全年机组满负荷运行,循环水泵基本按照额定工况运行,则变频器实际意义不大,投资回收期过长;而如果机组常年在低负荷运行,且变化较大,循环水泵长时间偏离额定设计工况点,则变频意义较大,节能效果明显。综合上述分析,对表2中的6种循环水泵配置方案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比较。

2循环水系统运行节能优化计算

由于机组负荷变化的随机性,为便于节能优化计算,现假定机组满负荷运行,且机组的年利用小时数在每月平均分布。以1机2泵(定速泵)的方案作为计算的基准方案,根据冷端优化的循环水量结果及本工程的循环水管路阻力特性情况,采用流体计算分析软件pipenet1.6对上述6种循泵配置方案下各种运行组合工况进行计算。其中循环水泵不同的配置方案对应的出水流量对照表见表3,不同方案逐月循环水泵配置表见表4。

从表5可以看出,采用循环水泵流量可调的方案与流量不可调的方案相比,节能效果非常明显,部分月份采用小水量运行方式能充分利用低水温的冷却效果。

变频泵方案与双速泵方案相比,由于水量调节线性化,节能效果更为显著;1机3泵与1机2泵相比,节能效果更优。

以上优化计算是在机组满负荷运行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如考虑机组负荷的变化,配置变频泵将更具有节能优势。为方便比较,在1机3泵(配1台变频泵)方案下,假定负荷为100%、90%、80%、70%四档,且四档负荷在三档水温的运行时间内随机分布,对此进行逐月工况节能优化计算,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3循环水系统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对以上6种方案的节能年费用与初期投资费用进行比较,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看出,1机3泵方案比1机2泵方案经济性更优越,当1台机组配置3台循环水泵,且其中1台泵采用双速电机调节冷却水流量可减少年费用约58万元/年;1机3泵方案中当1台泵采用变频调速泵调节流量,可使系统在最佳循环水倍率下运行,年运行费用最低,虽初投资比3台定速泵的方案增加了100万元,但较3台定速泵的方案节约年费用75万元。如考虑全年负荷情况,在假定四档负荷在三档水温范围内随机分布的情况下,1机3泵配1台变频泵的方案可节省年费用约103万元,这主要是在热季时降负荷运行时节能效果更明显。因此,采用每台机组设置3台循环水泵,并设置1台变频泵来调节流量的方案是最经济的。

在满负荷下,逐月节能优化后,每月的最优运行水量如图2所示。在满负荷下,不考虑负荷变化时的节能效果如图3所示。

该火电厂实际运行时,可按不同水温条件和不同机组负荷计算循环水泵最优运行工况图,运行人员可由此灵活调节最经济的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可大幅度的降低用电,提高电厂经济效益。

4结束语

(1)采用循环水泵流量可调(变频)的方案较流量不可调的方案(定速)相比,增加了水量的调节方式,节约了厂用电,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若电厂承担调峰任务,年运行负荷变化较大时,其运行经济性将会更加明显。(2)对某滨海工程,每台机组采用1台变频泵调节流量比采用1台双速泵调节流量更经济。(3)可根据电厂实际负荷情况及不同水温条件计算循环水泵最优运行工况,以提高电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金晏海,洪.循环水泵的运行方式及节能分析[J].华电技术,2011,33(7):77-82.

[2]卢怀钿,钟少伟.1036mw

机组汽轮机冷端运行优化及循泵双速节能改造的试验研究[J].电力建设,2011,32(7):109-112.

[3]黄新元,赵丽.火电厂单元制循环水系统离散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热能动力工程,2004,19(3):302-305.

[4]缪国钧,葛晓霞.电厂循环水系统的优化运行[J].汽轮机技术,2011,53(3):230-232.

[5]娄卫星.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优化[J].华电技术,2014,36(5):6-7.

作者简介:梁贤金(1983-),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火力发电厂水工工艺方面的设计及研究工作。

田娟娟(1985-),女,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给排水、消防工程及节能方面的设计及研究工作。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8

机械工程师沈岩华和他的研发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攻关,克服多项技术难点,成功发明了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空气能混用动力机),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专利号Cn201220347826.1。该技术成功将内燃机热功效率提高至50%以上。

目前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已经在四缸汽油机和六缸柴油机改造上取得了成功。依据此专利改造的六缸柴油机样车已试运行一千多公里,顺利通过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动力性能检测。2014年1月17日经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组织业内专家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技术有理论基础、有创意、有意义、值得推广,并明确首先在电力和机车、船舶等行业进行推广应用。

一、技术概述

(一)机械原理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分别使用了内燃机四冲程原理和蒸汽机二冲程原理。将原有内燃机进行内部技术改造(专利),改造后的动力机机体一部分缸筒仍使用原燃料(内燃机原理,其能量来源为化石燃料化学能),另一半缸筒改用非助燃压力气体,非助燃压力气体纯物理做功(蒸汽机原理,其能量来源为内燃机余热)。

非助燃压力气体(液氮、压力空气等)主要作用是做为内燃机余热转换的介质,而非能量储备介质使用。这也是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和其他压力空气动力技术(压力空气)的最本质区别。

(二)理论基础

热力学原理。内-蒸双循环动力机之所以能提高内燃机热功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将原内燃机尾气余热利用压力气体通过能量交换器成功转化成机械能。

(三)技术要点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的核心技术要点是将原内燃机50%左右的剩余无效热能通过非助燃压力气体的介入将热功率成功转换成机械能,实际上是提高了内燃机的热功率,所以达到了节能的目的,当然也就实现了减排。

(四)主要特点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主要特点:一是在原发动机基础上进行改装,改装成本非常低廉,改装范围包括汽油机、柴油机、燃气机等任何使用燃料的多缸内燃机;二是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改造部分理想条件是使用价格十分低廉的液体氮,非理想条件下使用压力空气。根据不同的内燃机及缸体数以及使用方式有多种改装方案,节约成本效果十分明显。

(五)使用方法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可以采用多种使用方式和方法,其节能效率也因此不同:

1.理想状态:有液氮

在具有液氮生产、运输、储存的条件下,其节约燃料为50%,节约运行成本在40%左右。可以在风力发电、天然气发电以及机车、舰船、钢铁生产等领域进行使用。

2.非理想态:无液氮

在不具有液氮生产、运输、储存的条件下,根据现场有无市电可分别采用双机联动和油电混用等多种模式,采用此种联合方式可节约燃料40%左右,节约生产成本在30%左右。其中在汽车、舰船等移动式内燃机领域可考虑油电混用,在发电和航运领域可采用双机联动。

(六)应用领域

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一切使用燃料的多缸内燃机上,在交通、运输、农业、电力以及军事领域均有可应用,具有广阔在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

(七)应用示例

现以一柴油发电机电站为例,其改造后的工艺流程模型如下两种模式:

技术查新:自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后的一百多年中,燃料使用效率一直停留在10%以内的水平。一百多年前,内燃机的发明将动力机热功效率由个位数提高到了30%左右。在这一百多年中,无数科研人员采用了尽可能多的技术和办法想提高内燃机的热功效率,但收效不大。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成功将原内燃机浪费的热能转化成机械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内燃机的热功效率,目前我们改造的动力机热功效率已达到50%~60%。

二、应用前景分析

(一)在柴油发电机组改造应用上的分析

1.行业基本状况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用的柴油发电机组在300万台(套)以上,占有密度及使用频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油、汽田及矿区、国防和基础建设等行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能源消耗比较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基础建设比较活跃的四川等地。国内目前柴油发电机组最大生产能力为5000kw,国内现有柴油发电机组生产厂家约160余家。近两年柴油发电机组销售市场较为疲软,很多柴油发电机组生产企业已经由原来单一的销售业务转为销售、投资、租赁甚至先租后购等多业务并举。国内柴油发电机组业务主要集中在销售和租赁两大版块。柴油发电机组销售业务为全球销售,租赁半径达数百公里。

目前柴油发电机组单位千瓦时(度)油耗约为210克至230克之间,按目前市价7.4元每升0号柴油价格计算(0号柴油比重0.84~0.86kg/L),柴油发电机组单位千瓦时油耗在1.83~2.0元。

2.技术性分析

现以一油田钻井平台两台柴油机组(2×1200kw)电站进行分析:

基本技术措施:将原一台柴油机组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技术进行改造,增设一台120kw空气压缩机,配置一台热量交换器,完成相关组件配套工作,即形成双机联动的发电基本设置。

3.经济性分析:

投入经费:120kw空气压缩机60,000元

热量交换器10,000元

柴油机改造10,000元

其他费用10,000元

合计:90,000元。

以该电站机组工作时间4000小时计算,年余热发电产生的经济效应为:

4000h×1200kw×2台×1.8元/kwh×30%=5,184,000元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天然气发电领域的应用分析

由于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启动时间非常短(约两分钟),技术上适合目前我国做为调峰用电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做为峰尖调峰更是具有特殊的效果。

根据试验数据及分析结果显示,利用现天然气发电机组(内燃机)进行改造后,每m3天然气发电量约在6kw・h~8kw・h之间。

现以20mw(2万千瓦)天然气发电站建设和运行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1.建设成本:设备购置成本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发电设备成本按3200元/kw计算,所需投入经费:20×1000×3200=64,000,000元。

空气能混用动力天然气发电机设备成本按2000元/kw计算,投入经费:20×1000×2000=40,000,000元。

二者差额是2400万元。

2.年运行材料成本:

天然气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发电按3500h/年运行时间、每方天然气按发电4.8度、天然气按北京地区工业用气3.23元/m3进行计算,年发电7000万度,所需开支天然气材料费为:

20×1000×3500/4.8×3.23=4710万元。

内-蒸双循环动力天然气发电机按3500h/年运行时间、每方天然气按发电6度、天然气按北京地区工业用气3.23元/m3进行计算,年发电量7000万度,所需开支天然气材料费为:

70,000,000/6×3.23=3770万元

后者比前者节约燃气材料成本约为940万元,即便除去燃气-蒸汽联合发电产生的供热效应,内-蒸双循环动力发电其经济效性仍比较明显。

3.内-蒸双循环动力机在天然气发电中的应用优势

(1)设备投资成本低

大约为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的60%左右。

如以废旧小功率汽油发动机(100马力左右)改造利用,其设备投资约为300元/kw,约为联合发电投资的10%左右,其结果是极其令人震撼的。

(2)建设周期短

燃气--蒸汽联合发电建设周期大约为9个月以上,内-蒸双循环动力机(空气能混用动力机)发电建设周期大约为3个月。

(3)运行及管理维修成本低

由于空气能混用动力发电机采用千瓦级天然气发电机进行改造,设备采购和维修均可行国产化。管理维修成本相对进口联合发电机组维修成本大幅降低。

(4)经济效益好

天然气发电成本可在原基础上减少20%左右,相应利润提高是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的10倍以上。

(三)在风力发电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风电转化成液氮,便于贮藏,然后根据电网需求和天然气发电机组结合应用,便于调峰。

现以一装机容量为50mw风电场为例进行经济性分析,原工程总投资按7000元每kw计算总投资约35,000万元,该风电场年运行时间设计为2000小时,上网电价以0.60元/kw・h,年设计上网电费收入为50×1000×2000×0.6=6000万元,现因多种原因无法上网,上网率为20%,年因弃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800万元。如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运用液态空气作储能介质,将液氧销售给附近的钢铁公司(价格约2000元每立方米),将夜间不能上网的风电储存,在白天能上网的时段和天然气发电结合作为调网用电上网。其经济性分析如下:

需要投资增建一日产4000m3液氮的空分厂,其贮藏能力为4000m3。另建一装机容量70mw的天然气发电厂(天然气发电机组)。

(1)投入资金为:

液氮制造设备(空分厂):59,500万元

天然气发电机组:70,000×2000=14000万元

其他管网等投入:500万元

合计投入经费74,000万元。

其单位千瓦投资为14,800元,比目前电池储能35,000~50,000元/kw的造价比有较大的价格优势。

(2)效益对比:

风-燃联合发电厂即可实现调峰供电,其上网电价可通过和电网公司商谈,在目前国家竟价上网和清洁能源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有望达到0.82元甚至更高的上网电价,其投资收益从以下方面获得:

天然气、液氮联合发电收益:50,000×2000×0.8×2×0.82=13,120万元

液氧收益:50,000×2000×

0.8/250/4×2000=16,000万元

开支天然气费用:50,000×2000

×0.8×2×3.23/6=8613万元

合计年收入为13,120+16,000-8613=20,507万元

成本收回期为74,000/20,507=3.6年。

由此可见利用内-蒸双循环动力机技术将在消风纳电领域创造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在钢铁产业中的节能应用分析

利用液氮的高效贮能特点,结合天然气发电机组联合发电,用于电网调峰用电,其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如以一小型钢铁公司氧气厂分例,只需投入天然气发电机组100mw设备购置,经费大约为100×1000×2000=20,000万元,投资约2亿元。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3R原则奶牛业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3R原则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循环经济及3R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即“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2)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原则,属于控制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3)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方法,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1)缓解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巨大压力。近几年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仍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代价实现的,促进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是必须的。(2)发展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这对农村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利举措。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紧迫任务。

二、将3R原则应用于奶牛业的发展模式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现将3R原则应用在奶牛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合理将其推广开来(如图)。

1.减量化原则:秸秆奶牛。玉米秸秆是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宝贵的粗饲料资源,也是可再生利用的物质能源。秸秆的利用率由30%可提高到90%以上,牛爱吃,还可增体重。在冬天的时候,秸秆被制成“草罐头”,既有效地避免过去焚烧秋季秸秆污染环境的弊端,又能解决牲畜冬天饲料不足的难题。

2.再利用原则:奶牛牛粪秸秆。奶牛产生的牛粪也是宝,牛粪可以作为肥料直接灌溉农作物。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牛粪还可加工成沼渣和沼气,沼渣沼气可直接作为化肥,而沼液加工后还可以喂牲畜,是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的有效途径。

3.再循环原则:牛粪沼气工程、蚯蚓养殖、培育双孢菇等。牛粪可以产生有机化肥;粪水则进入沼气池发酵;目前还开发出新型的培养基材料,采用牛粪拌麦秸、草碳土发酵,用这种培养基种出的食用菌市场需求量逐步扩大;以牛粪为原料生产的双孢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效果;;此外,对奶牛粪便进行干湿分离,利用干牛粪养殖蚯蚓。所以,充分开发利用粪便等这些再生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而且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图循环经济3R原则应用于奶牛业的发展模式

三、提升模型应用效率策略

1.理清思路,让奶牛业进入快车道。在充分考察和分析市场和产业走势的基础上,应壮大基地培育龙楼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逐步改善养户分散、凌乱的现象。提高农户思想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2.依靠科技,促进奶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政府引导,派专业技术员指导并成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建立健全城、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积极实施奶农培训计划,实施奶牛良种繁育工程。同时,政府应积极鼓励在养殖场配套建设大中型废物处理企业,以“以奖”的方式给予补贴。

3.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场合理有效节能减排。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发展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经济,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高效率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节能减排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修川:循环经济理念下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1

循环经济和双循环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资源;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1]。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并将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内容。国家环保总局一直在倡导推进,许多地方和企业已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由此看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1.1发展循环经济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重要资源严重短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4.3%,铁为42%,铜为18%,铝为7.3%,煤炭为55.4%[2]。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多,地区分布不平衡。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1.2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资源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都比较低。比如,按现行汇率计算,2005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3%,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3%、原煤30%、钢铁26.5%、氧化铝24%、水泥40%,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国资源利用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火电供电煤耗高出22.3%,水泥综合能耗高出45%。2005年我国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高达42.8%,比世界先进水平高27.1%。同时,我国在主要能源的消耗上人均水平离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1.3循环经济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过去20年中,我们基本走的也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的目标,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末端治理模式,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能支持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

2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领域

2.1“3R”原则

“3R”原则和避免废物产生是在实践中应用循环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性原则,它是英文Reduce、Reuse、Recycle三个单词的缩写[4]。“3R”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其中: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生产者的责任应该包括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问题。

“3R”原则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它们的重要性不是并列的,减量化原则是首要的原则,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经济活动的优先目标。在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规定,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这个顺序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的质的飞跃,即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

2.2技术载体

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它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environmentSoundtechnology)[5]。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

2.2.1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这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通过建设废弃物净化装置来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无害化处理。目前,专门进行废弃物净化处置的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正在获得迅速发展。

2.2.2废物资源化技术。这是用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按照循环经济定义,所有的废弃物都有它的有效用途,废物利用技术是其重要技术载体之一。当前,已经产业化并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的废物资源化技术有:废纸加工再生、废玻璃加工再生、废塑料转化为汽油和柴油等有害废物回收利用技术。

2.2.3清洁生产技术。这是用来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它们在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两方面的内容。清洁生产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废物的产生,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观念,它既是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盈利性的综合体现,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双重意义的充分体现。

2.3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产业的环保化不仅是在工业,而且在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都要解决环保问题。环保产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环保化中需要的技术设备产品形成的产业,二是环保过程中回收的物资形成的产业。人们提出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

2.3.1从企业内部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持续农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与生态工业类似,持续农业是一种符合循环经济的农业模式。

2.3.2从生产之间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工业链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这种循环经济的生态链甚至可以扩大到包括工业、农业和畜牧业。

2.3.3从社会整体循环的维度,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从产业构建的阶段上来说,我们认为对传统生产的生态化改造应包括三个阶段:(1)废物回收利用阶段;(2)逐步减少排放阶段;(3)一种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最终确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等国已进入第二阶段。我国起步较晚,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尽快进人第二阶段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3发展循环经济应考虑的问题

3.1依靠技术进步,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更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开发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为重点,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加强规划引导,提高资源回收率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后备资源储量的日益重视,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之争。山东、河南等众多煤炭企业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建了新井。有的企业将视野拓展到了海外,如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无疑,这种做法是正确且是十分必要的。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应吸取过去“一哄而上”的教训,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进行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

3.3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才能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真正的推动力。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较好发展。

3.4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第一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如各种金属、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第二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第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6-167.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19.

[3]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