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58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1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问题;营销可行措施

近年来铜鼓县依托国家生态县的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走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又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道路。迄今为止,铜鼓绿色食品销售的主渠道仍为批零兼售的县内集贸市场和散兵游勇的小规模县外销售,如此,向外扩张渗透的力量显然不大,这样落后的销售根本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铜鼓县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商要通过合理的整合,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大幅度提高销量,采用多种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来推广绿色食品,形成区域品牌。

一、铜鼓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优良的自然环境发挥生态优势。铜鼓是绿色宝库,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江西省之首。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官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生态孤岛”;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面积37万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先天优势。规模化生产的潜力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铜鼓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猛,已形成1万吨鲜竹笋罐头、绿茶、食用菌、葛粉格拉斯的生产能力,正朝着“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发展。同时独特的风俗文化发展特色食品,中央电视台相关节目也曾报道相关美食。铜鼓“三高一铁”的交通区位格局正在形成,便利的交通条件更是如虎添翼。

二、铜鼓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铜鼓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概括

铜鼓的绿色食品销售方式大都以专卖店为主,特产销售商店最悠久的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21世纪初期只有零星几家,在利益的驱动下从2005年开始扩张,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仅在县城的主街上就有12家销售店。但是由于食品销售路径受限,停留于自产自销,各专卖店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营销管理。超过65%的销售主要是由政府单位采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漏洞。近年来政府大幅度减少购买,私人的消费根本无法满足巨大的供给,商品主要销售环节断裂,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整个产业利润下降,生产规模缩小,刚刚发展起来的产业开始停滞甚至倒退。在供给方面,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总体不高,厂商过于分散且恶性竞争增加了生产成本,缺乏资金进行产品创新,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2.铜鼓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核心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缺乏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县外市场

无论是在销售还是生产领域,企业都过于分散,自身实力较弱,缺乏合作各自为政,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缺乏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整合与推广,对销售渠道的建设、促销、广告宣传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营销方式单一,缺乏专业化的营销队伍,不能有效开拓和适应县外市场,绿色食品的有效需求不足,限制了行业的进一步扩大。

(2)政府部门职责不明,重视不够

虽然政府一直打着生态致富的口号,但是政府在宣传方面并没有太多投入,也没有进行过合理的产业整合和引导,相关的激励补贴政策力度较小,缺乏宏观指导。同时,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缺乏统一的调度,承担责任时互相推诿,导致绿色食品相关的计划最终落空。

(3)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绿色食品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私人经营者和政府投资,规模投入较小,尽管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绿色食品的发展支持力度,但还是不能满足处于起步阶段的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在绿色食品领域严重缺失,没有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相反把资金投入到那些成本小见效快的行业中,农民、加工生产商和销售商贷款程序复杂,额度有限,筹措资金非常困难,即使企业有开拓市场的计划也有心无力。

(4)绿色食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产品杂品牌孕育难

虽然已有多年生产经验,但是生产技术还是比较传统,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推广到行业的生产中来,产品加工比较粗糙,绿色食品种类少,品牌杂,知名产品难以形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铜鼓绿色食品行业营销策略和措施

根据产业发展模式的非平衡发展理论,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同样,对于铜鼓县绿色食品行业的建设,如果能够同步发展生产和销售环节是最好的选择,但由于资金缺乏和力量有限,结合铜鼓产能过剩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先集中主要资源进行外部市场的拓展,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将产品推广出去,变潜在的绿色食品消费大军为现实的消费群体,创造更大的有效需求和市场容量。在需求增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根据供求定律,市场的力量会自发推动生产的扩大,更多的理性经济人在利润的驱动下会主动进入生产行业,此时政府再加以合理的引导和整合,推动生产的稳步提高,与销售需求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确保绿色食品行业的长足发展。

1.市场营销模式选择

铜鼓县目前处于发展初期,要实现快速赶超实行销售龙头企业牵动型模式比较合适,开拓县外市场主要力量只能是龙头企业,因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级别化、品牌化等的最佳主体只能是龙头企业。而其他营销模式对产品、技术、市场和人才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铜鼓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将绿色食品行业进行整合,凝聚力量才能抓住时机将绿色食品快速发展起来。

2.龙头企业和新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1)政府职能发挥的作用

①规划职能。成立由县领导担任组长的绿色食品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置有机农业办公与县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同负责全县绿色食品的指导、协调、监督、服务以及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起草地方法规,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工作,进行科学规划。

②组织引导职能。政府可以发挥积极的指导建议作用,牵头让零散销售商联合起来成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或者鼓励有意向成为龙头企业的公司进行产业的整合和升级,汇聚力量开拓县外市场。

③税收补贴和政策支持。通过减免税收和绿色产品生产补贴等方式,鼓励各类高端企业、工商业主和个体经济活动转移到绿色食品行业。通过政策倾斜优先发展绿色食品,出台绿色食品行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和奖励方案,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宣传动员职能。在本县的宣传工作中重点突出绿色食品,与龙头企业一齐进行对外宣传推广,同时在县内积极动员,鼓励农民、生产商和销售商的联合合作。

⑤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不仅要监督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和安全,还要时刻关注龙头企业和相关企业的投资决策、营销手段是否合理有效,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止政府部门介入的职权滥用,官员寻租行为。

(2)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支持产业

①政府: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建立绿色食品发展专项基金。政府可调拨部分财政预算资金进行直接投资活动,同时作为担保人协助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筹资。

②民间资本:通过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出售股权或者是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县外资本和企业进行投资建设。

③金融机构:积极引导农村信用联社、各类较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资金向绿色食品行业的转移,增加对绿色食品行业的信贷投入规模,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科学合理制定贷款方式和贷款定价。通过金融创新发展多元化的信贷品种满足各类规模的企业和个人的需求,扩大业务服务范围。同时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投资于绿色食品的金融机构采取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

(3)龙头企业自身的建设发展

①销售龙头企业要以私有民营为主,内部采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将投资与经营管理,监督分开。聘请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经营人员,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路径和策略;培养雇佣职业的销售人员,积极与超市、零售业等销售媒介合作;成立相应的监管部门,防止管理人员谋取私利,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②销售龙头企业要善于与外地销售力量联合,积极与其他优秀企业合作,学习成功经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创新的动力,让规模经济和知识经济成果外溢到其他部门,带动周边相关企业的发展。

3.开拓市场的主要措施

(1)品牌的建立

为促进绿色食品品牌的尽快建立和标准化生产,减少内部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协会、商会等途径组建“铜鼓县绿色食品协会”,以此为名义注册“铜鼓县绿色食品”商标,树立统一的品牌标识建立行业协会,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2)正确的产品定位

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和销售人群制定相应的价格,分析消费者偏好进行产品结构、包装、营销模式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根据公司发展不同时期的目标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前期以推广为主,适当降低价格或者使用促销手段让消费者得以接触产品,后期再适当提高价格走品质化道路。

(3)扩大宣传和营销网络的覆盖

加大广告的投入规模,提高广告的创新和有效性,在各种新兴媒体媒介上面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的传播特性来推广绿色食品。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绿色食品展销会,全方位宣传展示当地绿色食品,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县外设置绿色产品专柜和分公司,抓住大中城市建立连锁系统和配货中心的时机与其建立营销关系,疏通流通渠道逐步形成产地与外部市场、网络销售与联销经验相结合的市场网络。

(4)充分利用网络营销

随着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普及,绿色食品想要打入全国市场,充分开拓网络销售渠道是营销的重点。龙头企业可以在相关交易平台成立自己的网络店铺,充分利用第三方销售平台进行宣传,聘请专业化的技术推广人员进行营销运作,完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信誉。同时完善物流配体体系建设,提高物流的配送速度和服务质量,提供专用保鲜包装等专门配送方式,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在网络营销中要注意对消费潮流加以引导,走出低价误区,以口碑树品牌,以口感赢销量,对消费者的反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市场动态和需求对产品种类、包装、规格进行调整。

在销售环节基本打开了县外市场,增加了需求量的时候,再开始着力建设生产环节,如绿色食品基地化建设,对生产商进行整合,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强化绿色食品的监督,实行统一标准进行安全、高效、有序的规模化生产和加工,让生产与销售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樊冲.平山县绿色食品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3.

[2]李昌文,唐景茂,杨善解.江华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24).

[3]项文彪.江西农产品可操作性市场营销渠道模式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20-22.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2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绿色营销;中国

随着社会民生的发展,老百姓从过去对物质最低需求到现今越发重视绿色环保养生;社会越来越提倡绿色自然、天然保健品。为此,许多商家利用这些口号宣传绿色消费,使得绿色浪潮越来越高,国民也越发偏爱绿色食品。因此,发展绿色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已成为农产品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却出现“卖难”的状况,总会看到某地农民因农产品堆压无法卖出导致全年做白工;一些卓越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经济产量,最后被埋没。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现代推销手段,依旧保持展销会、供货会等传统营销方式,这种营销手段实质是体制、制度的缺陷和营销人才的缺乏。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极低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产品营销能力,也大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一、我国绿色农产品发展背景和现状

所谓绿色产品是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的,这种观念强调了农产品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农作物和人类的发展要做到和谐共生、相互促进。根据有关管理办法定义,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特定方式生产,再由专门的机构鉴定认证,并许可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包括加工品)。这种农产品一般具有无污染、优质、安全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和普通农产品相比,绿色农产品一来在质量上更令消费者安心,具备纯天然、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二来品牌效应也更强,一般这类产品都是作为农作物生产企业主打的品牌产品,有较强的名牌效应。我国绿色农产品是由国家农业部于1989年首次提出并于1990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绿色农业产业正式形成。从第一批绿色农产品推出到今年已有25余年的历史,发展相当迅速。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单位坚持做到以先进农业科技为指导,把农业生产、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全面综合地考虑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在推出许多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建立了不少绿色食品相关监管机构,在大中城市也建立了一大批绿色食品连锁店。

二、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乡经济的进步,老百姓健康环保的意识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逐渐走入市场,进入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绿色食品,大家对食物的需求也由原来的解决温饱,得到物质上最基本的满足,转变成现在更加讲究健康、环保饮食,天然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一跃登上舞台,成为消费的亮点和热门,绿色农产品的推广营销也成为现今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虽然我国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推广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阻碍发展。

(一)农业企业对绿色农产品营销概念薄弱,滞后于市场需求。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当前,仍旧有一大批农业企业对绿色农产品认识不够,这些企业仍在片面追求高产量、高利润,忽略了农产品的质量。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施上大量肥料,不注意种植土壤的保护,造成大面积环境污染,土壤质量下降,最终生产出来的农作物质量遭到破坏,因为使用大量生长素、动植物激素、化肥、农药等等,使得农产品质量大打折扣,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

(二)绿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我国知名绿色农产品企业品牌数量过少,而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又很难筹集到发展资金,要想在投入和盈利中获取平衡非常困难。此外,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方说生产布局不合理,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都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最终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畅通,营销手段陈旧单一。

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在培育优良绿色农产品上出了很多成果,但是知道这些成果的人除了业内专业人士以外寥寥无几,也造成很多优良产品无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批量生产。原因有许多,可能是因为批量生产的技术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资金原因,而推广营销手段落后单一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很多农产品成果的展示依旧选择使用传统农展会,等着顾客上门选购,或者在蹲在自家,等人上门采购。企业和农户都没有很强的“走出去”意识,他们还停留在过去的营销模式上,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也导致很多优质农产品只能被少数有缘人品尝到。此外,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经营分散、产量不多、产品结构单一,很难形成规模化的量产,这些也都影响农产品的推广销量,无法形成固定的营销渠道。最近几年,民众也常会在微博或是纸媒上看到“xxx村土豆滞销”“、xxx镇大量西瓜堆积,无人购买”这样的新闻出现,农户或企业都可能会因为营销推广不利遭到巨大损失,白白辛苦一整年。有时候一些绿色农产品还会因为营销过程中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最终消费者买到手的产品价格提升好几倍,从而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所占份额和最终销量。

(四)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认知不足,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对于我国许多消费者而言,绿色农产品这个概念是比较新潮的词语,绿色消费也是一种新式消费方式。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消费方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甚至已经超越有些消费者自身消费能力。在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有部分消费者逐渐理解绿色消费甚至将它捧为一种消费潮流,但是仍旧有不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没有一个正确深入的了解,再加上我国一些农产品企业在推广营销上不够深入,造成绿色消费随意性较大,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形成农产品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根据一些相关问卷调查显示,消费者文化程度越高或者收入越高,对于购买绿色食品的意识越高;而文化程度越低或者收入越低的人则对绿色食品消费意识越低,这也充分说明国民整体素质高低与否对于绿色农产品消费也是重要的因素。据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在我国绿色农产品消费中受教育程度高者占据大半,有近64.3%之多。因此,我国目前民众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对于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限制作用,绿色营销也始终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五)缺乏政府对绿色农产品推广的有力支持。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就要从生产的源头抓起,绿色农产品是纯天然、无污染、营养价值高的农作物代表,这意味着它的生产方式也应该更加清洁细化,要求空气、土壤、水分等培育元素都要高度清洁,从而确保绿色农产品产出有高质量保障。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绿色农产品营销意识,要对生产环境进行改造和保护,而这些工程都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实行必要的干预,达到宏观调控目的。许多地方政府也都出台了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对整个绿色营销体系大环境的建立把控力度还不够,立法体系也不够全面。此外,对生产绿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支持力度还不够,缺乏培养,尽管有拨专项资金用于相关建设,但可能在营销策划上还不够健全。而在对群众绿色农产品认知普及上也不够完善,没有出台更多普及宣传政策。

三、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一)树立和强化绿色农产品营销概念,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也会日益增多,企业要树立和强化绿色农产品营销理念,要把生产农产品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生产出真正的纯天然、无污染、质量高的绿色农产品。企业要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过去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先进的发展观念,要在保证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确保环境不受到损害,维持农业生态平衡。从长远角度看,能够使企业营销活动可持续进行,能够让农村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二)运用先进营销手段,打开品牌知名度。

企业要摆脱过去陈旧的营销推广手段,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开拓出多条营销渠道,将产品推广出去,让品牌在市场打响。要从过去单一的线下操作转变成现今的“线上线下一体”操作,线下做出多种营销策划进行促销、加深和消费者沟通;线上可以利用当今最火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不仅节约宣传成本,效果也会翻倍。此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绿色农产品销售中心,再在全国开设多家连锁经营店和专柜等,深入到普通消费者群中,加深消费者对其印象和了解。

(三)提升全民文化素质,正确深入了解绿色农产品。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积极向民众宣传绿色农产品概念,提倡多食用绿色农产品。企业在销售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要注意正确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并且积极地、大力地提升这种消费意识。还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手段深入到民众中,用促销和各种形式的活动推出产品,让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绿色农产品的益处。

(四)培养开拓市场的营销人才队伍。

目前,绿色农产品销售行业中能将生产、策划、销售实施连为一体的复合式人才还很少,这就需要学校多向学生宣传行业理念,让他们转变固有的营销观念,成长为综合性人才。再将这些人才队伍输送到农业企业当中,增加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还要注重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掌握一手当前最先进的营销技能,还要对语言、互联网技术、各国贸易政策等知识充分掌握,这样不仅能在国内市场有优势,同时还能开拓国外市场,在国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五)政府要加强对绿色市场的宏观调控,对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虽然政府有出台一些关于绿色农产品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但是并未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市场上仍旧随处可见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高利润,私自在一般的农产品上贴“绿色食品”标签,这样做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破坏了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这时候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控,规范市场上绿色农产品销售,为整个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应该出台且完善绿色农产品销售管理的法规、政策,确保一方面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有保障,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要防止一些不法商家扰乱市场秩序,卖假货,建立一个健全的绿色农产品质检机构,保证市场营销秩序。此外,政府还应对农业企业在绿色农产品研发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激励行业发展。对一些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培育出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加大行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农产品营销要“走出去”,在过去传统销售方式基础上,开拓出新的营销渠道,利用现在的热潮网络营销和线下销售形成一体,才能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此外,要树立和提高企业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正确认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大力培养新型绿色农产品复合式营销人才,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我国绿色农产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最终让我国绿色农产品能走出新的一片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09.7.

[2]黄琳娜.影响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4.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概况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经过了由单一农垦企业向全社会拓展,由品种单一向产加销、农工贸、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综合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由1990年的10个产品,监测面积8万亩,产品量1.5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750万元,到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150个,当年认证企业68家,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总数175家,绿色食品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它产品8个。现有部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6000公顷,年生产量3万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发挥了比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吉林德大鸡分割肉、吉林鹊源牛分割肉、吉林佐竹金穗大米、延边蜂业椴树蜜、通榆榆香葵花籽仁、大安白鹅和梅河大米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随着吉林省农产品第三次剩余的出现,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提到重要日程。在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生产主要由农垦企业完成,品种也局限于大米等少数品种,但为吉林省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总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95年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6年又成立了吉林省政府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农委(原农业厅)领导任副组长。这一阶段,随着领导力度的加强、管理体制的理顺和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绿色食品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品种由单一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也由种植业向牧业、食品加工、生产资料等多个产业发展,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①机构框架初步形成。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已具雏形。③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骨干。④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宣传。

三、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存在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目前吉林省虽然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方案》,但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通化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使绿色食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优质高产良种、专用品种的选育。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供求不足的影响,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只强调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和加工方面的要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妥善解决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的供应问题,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这使得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也处于不完善中。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不但要求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其原料的生产、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都比一般的食品产业要高,无论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能生产出真正合格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不仅给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加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3]。例如,农药管理不规范,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为了治虫就违规使用普通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的认识,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相关的知识,明确二者的效益对比关系,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5.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在绿色食品的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无菌包装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等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6.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

当前,绿色食品市场开发育、培育还很滞后,是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

第一,绿色消费教育滞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在吉林市江南批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了解,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是绿色食品,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表绿色食品消费观念调查统计结果

第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是以绿色营销为前提,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吉林省省还未建立一家绿色食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食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畅通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绿色食品销售。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与销售,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在一家商场或市场购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绿色食品,聚合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使绿色食品独特价值(附属在产品上的环境附加价值)难以实现,进而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

7.在未来挑战方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在,许多工业化滞后的省份都意识到绿色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自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本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云南、四川、广东等众多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每年投入5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发展:北京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年度专项经费1000万元;云南省从200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发展绿色食品,并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产品(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财政安排的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由于政策、资金的注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将加速发展,这将势必增加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8~86

[2]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5~38

[3]张志军: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9

[4]张忆华,杨家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一些对策.食品与发酵工程,2001,7:68~71

[5]谢碧霞杜红岩主编: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4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5

[关键词]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80-03

作者简介:赵广英(1986-),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级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品牌杂乱且竞争力弱

尽管通过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进行整合,企业竞争力得到一定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产品种类较少,品牌多且杂乱,品牌竞争力弱等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用于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的资金不足,很多品牌缺少文化内涵,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严重制约了品牌建设和规模扩大。二是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多以分散的农户为主,企业组织规模化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绿色食品品牌的创建和经营。

(二)营销手段落后

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黑龙江省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观念淡薄,对产品形象和声誉、顾客满意度、忠诚度和巩固率重视不足,营销手段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生产企业缺乏完善的营销策略,产品市场影响力小,购买率低,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二是营销渠道和网络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终端渠道主要是超市,但绝大部分超市没有建立绿色食品专柜,绿色食品多散见于普通食品中。这不仅耗费了消费者选购绿色食品的时间,也不利于绿色食品品牌的集中推广。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物流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绿色食品流通渠道不畅通,物流成本偏高,各个环节损耗严重,流通渠道单一,尚未形成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一方面农村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不畅通,路况不良,使绿色食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偏大。另一方面物流通信设施发展滞后,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和统一的规划管理,信息不对称,服务针对性不强,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四)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主要障碍。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企业自身资金短缺。黑龙江省一些龙头企业自有资金满足不了发展需要,还存在信用度低,偿债能力弱等问题。二是金融支持较少,银行对于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存在一定的惜贷现象,即使放贷条件也十分苛刻、利率优惠较少。三是政府财政投入不足,扶持力度较弱。

(五)技术力量薄弱

绿色食品及其主要加工原料是高科技的物化,先进严格的技术体系是绿色食品质量的保证,也是提升绿色食品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加工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在产品研发、设备革新、引进高技术人才等方面投入较少,同时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冷藏、运输和包装等产业链不配套,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研发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缺少合作,“产学研”体制建设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与产出(产量、产值、利税)相比,2006-2010年技术人员和中级职称以上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存在科技创新滞后现象。

(六)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假冒伪劣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对消费者和诚实经营的企业利益造成损害,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了绿色食品的信誉危机。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了解,无法辨认绿色食品的真伪和质量,为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取巧、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提供了条件。同时,一些营销能力较弱的小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降价倾销,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二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检测技术较落后,难以有效完成大规模的质量检测工作,致使大量不合格的绿色食品流入市场,影响了绿色食品的整体形象。

二、加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绿色食品标准法规体系

1.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优质的产品质量需要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作保障。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绿色食品产品标准体系、绿色食品包装、贮运准则,以及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肥料、食品包装、贮运、食品添加剂等相关准则。其次,政府应该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对原料、基地、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产品包装、贮运、保鲜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监控管理,以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维护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绿色食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黑龙江省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突出重点,适时开展打假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日常监管,全面推行市场巡查制度,完善监管方式,实施绿色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二)重视和加强品牌营销

1.加大区域品牌宣传推广力度

宣传和推广的主体主要是企业。企业应充分利用电视、广告、网络媒体,以及各种会议、展览会、文化节等窗口和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绿色食品的质量、性能、真假产品识别等方面知识,提高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喜爱程度和购买欲望。要加大对沿海等发达地区高消费群体的宣传力度,逐步形成绿色食品的消费习惯以及稳定的消费群体。此外,还可以在超市中增设具有龙江特色的绿色食品专柜,面对面与消费者互动沟通,对绿色食品进行全面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和市场份额。

2.充分利用网络营销

要充分利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网、黑龙江绿色食品商务网、黑龙江省农业信息网等网站,开办绿色食品专栏,系统地、全面地介绍龙江绿色食品企业,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详实的产品信息和企业信息,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认可绿色食品,加快绿色食品网络营销市场发展。同时要有效利用电子商务进行批发及连锁经营。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大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可以运用高效率、低成本的电子商务网络进行产品批发,并建立网络连锁专营店,扩大绿色食品网络销售份额,同时可采用电视购物、电话营销等多元化营销手段,不断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交通物流设施建设。一方面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绿色食品运载工具的开发,提高公路网的运行能力,确保绿色食品运行畅通无阻。要完善绿色食品的输运设施建设,不断开发冷链物流,减少绿色食品运输环节中的损耗。二是完善农业信息化网络,使农户和龙头企业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产销对接,有效应对市场变化,生产和销售绿色食品。

(四)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力度

一是加快培养绿色食品物流专业人才。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培养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所需的物流专业人才。二是提高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并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新品种,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依靠科技创新来拓宽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多元投资体系

一是政府应设立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区域品牌建设。二是各级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金融机构对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科技水平较先进的龙头企业在信贷方面应予以倾斜,更好地满足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发展的需要。三是企业要充分利用自有资金来发展区域绿色食品品牌。应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绿色食品新产品研发,鼓励加工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多方筹措社会资金,用于支持绿色食品技术研发以及区域品牌建设。

[参考文献]

[1]谭琳元,王虹,孙丽娟.黑龙江省农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6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7):89—90.

[2]谢华兴.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7,(1):62—63.

[3]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17一119.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7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www.133229.com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7):89—90.

[2]谢华兴.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7,(1):62—63.

[3]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17一119.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8

关键词: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对策;江苏响水

发展绿色食品是时展的要求。虽然目前江苏省绿色食品发展居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局部地区发展仍然欠佳,特别是苏北地区发展缓慢,原因主要在于制约发展的因素较多,但是潜力大,适宜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地面积大,产地环境质量好,污染源少。对此,笔者近来通过对江苏省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深入调查了解,总结出加快响水绿色食品发展的新思路,即必须强化农业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构建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体系。

1响水县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响水县地处江苏省苏北沿海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自2000年起步以来,最早由江苏桂花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绿色食品黄海牌野冻光鸭冶尧江苏省黄海农场申报的绿色食品野啤酒大麦冶,经过16年的不断发展,逐步变成今天的规模。目前,响水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到7180hm2,通过认证的有效产品数达33个,绿色原料基地1个,种植业产品产量98032t,养殖业2049t,加工业290万t。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10.18%。生产的产品种类有种植业尧养殖业和加工业,由原来的单一原料种植向多品种类尧深加工方面拓展,同时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有很大发展[1]。但是目前,响水绿色食品的认证产品总数尧产品产量尧种植规模尧销售收入尧出口贸易额等方面均居全省倒数,没有形成龙头企业优势。

2响水县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2.1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的面积较大

首先,响水县现有耕地面积7.06万hm2,人均占有耕地约933.4m2,并且有43.1km海岸线尧16.1hm2滩涂可供开发利用。其次,通过近几年对秸秆还田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对肥料的有效指导与控制,响水县适宜种植的土地质量得到一定改良,非常适宜发展绿色食品。

2.2污染源较少

响水生态化工园区的建立让响水县的重工业产业得到集中,减少了污染源分散扩大的可能。针对化工园区污染的处理,首先,响水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今化工园区已建成5万t/d污水处理能力,江苏森达热电公司通过2次改造,集中供热已全部保障园区的蒸汽需要,盐城新宇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已建成投产,园区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成并正常运行,园区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各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已落实完成38家。其次,响水县按照市环保局和市公安局叶关于加强证据收集建立查处环境污染案件联动机制的意见曳,加强了检察尧公安尧环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打击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合力,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2-4]。

3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业企业问题

响水县农业企业少且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弱[5-7]。根据调查统计,全县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有37家,产值1.2亿元,年均企业产值324万元。农业企业存在外强中干现象。部分企业有形式尧无内容,设备尧人员尧技术尧品牌等资源严重缺乏。部分企业体制不全,盲目扩张,产品效益低下。

3.2品牌问题

绿色食品品牌虽然获得认证,但品牌效应没有发挥出来,虽然有品牌,但知名品牌少,没有形成响水地区独特优势品牌[8]。

3.3营销问题

一是企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在影响规模效益的同时,还使消费者在对响水县绿色食品进行识别和选择时造成困难[9-11]。二是市场营销观念滞后。目前,响水县多数绿色食品企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达到盈利目的,忽视了市场占有率尧产品形象和声誉尧顾客满意度尧忠诚度和巩固率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4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今,政府仍然没有落实奖补政策,县级财政对农业企业的申报绿色食品没有补助,导致农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不愿申请认证,严重阻碍了响水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12]。

4发展对策

4.1强化龙头企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化升级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企业。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府要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保证农业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县政府要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为本县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二是组建绿色食品农业企业集团。政府可以通过扶持一批农业企业,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大企业对小企业兼并和联合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的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生命力[13]。

4.2加强品牌整合,实施名牌战略

一是抓住产品质量培育名牌。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生产者,包括农业部门,都必须树立高度的质量意识。强化监管措施,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创建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县自身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开发优质特色产品,野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冶[14]。产品的内在品质到外在的标志尧包装设计,都要充分显示出江苏苏北响水特色。三是依靠科技创立名牌。充分发挥响水农业部门科技优势,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把技术创新与响水的绿色食品资源结合起来,推进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开发。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首先是制定规划。搞好绿色食品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尧战略目标尧合理布局和相应对策[15-16]。根据规划要求,有组织尧有步骤地实施。其次是增加投入。在产品宣传尧组织申报尧协调和规划基地,以及市场基础建设和周围生态环境的投入方面设立专项资金或奖补。再次是政策供给。集中精力尧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制定措施。发展绿色食品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农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响水县更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食品,克服困难,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府尧企业尧农户的共同努力,提高响水县在绿色食品中的竞争力,让响水县在新的时代走上绿色食品的高速发展通道[17-18]。

5参考文献

[1]陈晓华.2013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形势与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9.

[2]夏兆刚,谢焱.绿色食品畜禽水产品发展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25-28.

[3]王运浩.我国绿色食品野十三五冶主攻方向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11-14.

[4]唐黎标.中国绿色食品营销现状及策略研讨[J].粮食问题研究,2016(2):38-39.

[5]陈彩杏,字丽云.巍山县绿色食品生产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55-256.

[6]孙花,高文俊.金昌市绿色食品工作的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7(1):58-59.

[7]严莉.关于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山西农经,2016(16):32.

[8]秦风明,秦宁.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绿色食品发展[J].大众标准化,2016(10):25-27.

[9]张俊飚,张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金融经济,2016(7):18-19.

[10]栾其琛.浅析大连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尧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6(5):15-16.

[11]韩沛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策略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3):7-11.

[12]张金凤.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J].吉林农业,2014(24):7.[13]师国强.绿色食品引领生态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业科技与信息,2016(5):16.

[14]卢意,崔慧,陈美思,等.绿色食品发展现状[J].现代食品,2016(6):38-39.

[15]林静雅,杨毅哲.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6(11):325-326.

[16]贺景平.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问题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4):102-104.

[17]王建发,林玉章.抓住发展机遇实施名牌战略全力开创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局面[C]//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发展战略研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战略研讨会论文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3.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9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6―0008―03

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的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近年来,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推广,进一步提升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使齐齐哈尔市享有“绿色食品之都”的称号。

历年成功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更进一步地推动了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和推广,促进了产品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申办绿色食品认证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多,同时,更多引进外来企业入驻齐齐哈尔市,加强与齐齐哈尔市在绿色食品方面的贸易合作,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延伸,使生产、加工、销售体系更加健全。

就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齐齐哈尔市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的面积达到1442.5万亩(有机食品2.65万亩),已经占齐齐哈尔市耕地面积的42.3%;绿色(有机)食品标志认证总量达到352个(有机标志78个);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量达到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

齐齐哈尔市85家企业年加工绿色(有机)食品13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产品远销到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内蒙古、上海、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日本、沙特、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产品十分畅销,深受国内外商家、消费者的青睐。

2011年至今,齐齐哈尔市按照“扩基地增总量、强加工、壮龙头、打品牌拓市场”的总体原则,重点围绕米、豆、稻、薯、杂、酒、水、乳、肉九大主导产业,举齐齐哈尔市之力来共同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2015年来,市委、市政府遵循现代农业总体的发展方向,加快推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重点打造高标准绿色食品安全产业链,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的发展框架,有效地完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体系,使之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二、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齐齐哈尔市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长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基地建设问题

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当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包括从组织方式、运作流程到最终的具体实施等方面的建设并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产业链条出现断点、断线的问题,尤其在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生产操作以及全程控制体系上表现的十分明显。

各县(区)基地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区)的经济实力存在着差别,生产基地的发展规模在组织结构上,运营管理的方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发展失衡问题。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衔接不紧密。同时,部分基地的建设极易受到自然因素的冲击,以及市场环境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着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的原料供给能力,无法促进农民的就业与增收。

政策扶持的程度不高。齐齐哈尔市并没有设立有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的专项资金,只是以其他的形式进行扶持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因而存在着随意性大且连续性不强的现状,其后续资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扶持的比例对于各县(区)来讲并不十分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地打击了部分县(区)发展与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积极性。

(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

缺少合理地布局与规划。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县(区)内的部分加工企业没有针对市场行情与消费主体做综合的科学化的市场调研,缺少合理地布局与规划,致使部分加工企业缺少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盲目地进行扩张与投入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以及人工、技术的成本相对偏重。

龙头企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农业产业化新上大项目的能力薄弱,无法从更深层次有效地解决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当前精深加工的能力,提高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整体实力,拓展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使之从根本上破解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存在着短的弊端。

(三)质量追溯体系尚不十分健全

齐齐哈尔市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生产的食品,在整体的检测与监控下并未形成完全的闭合溯源链条,无法全面地实现从“从生产到餐桌”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且齐齐哈尔市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尚未完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致使绿色食品在质量追溯体系上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导致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以及产品的存储、追踪、查询等全过程并没有形成追溯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绿色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在整体流程上存在着信息查询透明度与可信度不高的现状。

三、关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以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齐齐哈尔市作为全国的农业大市,应当立足于R齐哈尔市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坚持以基地建设为核心,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定位,确保基地原料的供给能力,提高基地运行的整体质量

1.推进基地原料的标准化生产

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建议在基地原料的种养上应当严格规范操作技术,按照绿色(有机)食品的建设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实行对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等农作物严格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种养。同时,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品种的选良与种植,全面执行农药、肥料的使用标准,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到位率,使其严格规范技术操作流程。

在投入品的管理范畴上,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严格细化公开投入品的清单,鼓励种粮农户、合作社、基地尽可能地使用自家的肥料,以及有机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使之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地肥力,从源头上做到减肥、减药、减除草剂,提高有机肥、生物药的增施力度(做到“三减两增”),进一步的提高了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的安全性。

在相关投入品投放的管理制度上,建议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他的相关机构结合地域内部的实践基础,制定相关投入品投放的管理制度,组织专门力量在备春耕期间深入到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抽样检验、定期检验等,通过检验土壤的土质情况,来查看是否进行限肥控药,从源头上进行查找问题,并及时纠正。

2.继续深化利益链接的新模式

通^大力实施“企业自办合作社新型拉动方式”、“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化的经营模式,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这三者之间能够达成战略联盟,有效地实现利益对接,形成彼此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使之更好地提高基地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的发展程度。同时,在价格的引导上,建议齐齐哈尔市能够引导绿色食品企业以高于市场10%―15%的价格对基地的原料进行收购,充分调动基地原料生产者的积极性,使之生产基地原料能够充分地保证优质优价,从根本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呈现出良好地发展态势。

3.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

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大力支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各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通过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基地原料的质量优势,以及加工企业技术的提高,并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技术中心,通过内部研发动力,增强创新机制,把握市场需求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提升企业内部自主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提高。

(二)拓宽市场营销渠道

1.加快建立网络营销渠道

应积极响应号召,大力推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支持经营主体对电商平台的合作与对接,深入推进农业互联网的应用,努力地开辟高端市场,为把齐齐哈尔市的绿色食品产业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而不懈地努力,争取在新的大环境下,强化互联网与绿色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同时,鼓励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旗舰店、连锁店等分店形式,减少中间环节的销售过程,实现“以销定产”的营销方式,充分有效地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

2.打造绿色食品优势的品牌效应

发挥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大品牌优势,实施以品牌战略为发展契机,加快培育齐齐哈尔市特色的优势的大品牌,实现品牌效应带来的发展动力。建议齐齐哈尔市在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转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营销理念,将品牌战略同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与营销进行深度地融合,增强品牌的包装与推介,强化品牌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绿博会平台,继续做好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博览会。通过开展绿色食品博览会,加快推广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继续贯彻实施“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路线,充分利用绿博会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多元贸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加绿色食品战略合作的签约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是打造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是充分反映一个城市是否有能力监管绿色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内容。应当全面建立健全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土地到餐桌”质量追溯的全过程。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充分利用标准化检测中心等检测平台,加强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基地原料的质量检测。同时,组建齐齐哈尔市农业物联网公司,利用基地二维码识别跟踪技术,实行全过程的追溯监控,使绿色食品能够处在从生产、加工、至销售等一条龙全程质量追溯的监控模式下,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形成完整闭合的溯源链条,强化精准的数据信息,增强数据信息的透明度。

(四)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提高市场的监管效率

建议齐齐哈尔市应当强化绿色食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绿色食品进行实时有效地监管,充分保障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行业能够健康有效地发展,从根本上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动力。

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方面,进一步地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对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使之能够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并做出进一步地指导与服务,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的能力。

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方面,加强绿色食品行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直接配备,使齐齐哈尔市有能力能够解决当前绿色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问题,有效地加强对在生产中或市场上销售的绿色食品进行定期或随时的抽样检测,全面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在监管方面的监管力度上。

2.建立健全大数据平台管理体系

建议齐齐哈尔市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针对绿色食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过程中全面实现精准的信息数据,使其能够实时反映当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问题,准确地把握绿色食品质量的安全,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工作的能力,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监管体系。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数据信息进行加以归类和储存,并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使之进一步地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解决当前滞后性的问题,使解决措施及时跟上事件发展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信息链接,有效地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治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强劲动力。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齐齐哈尔市应该在遵循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地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布局,从整体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强化绿色食品基地的为建设核心,做强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有效地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程度。要在现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强化生产经营组织的能力,提高创新品牌的意识,强化市场监管的力度,使齐齐哈尔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实现质的飞跃,把齐齐哈尔市“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品牌推向国内外。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2).

〔2〕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开发“十三五”规划〔Z〕,2015.

〔3〕绿办.我国绿色食品2016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n〕.中国食品报,2016-02-22.

绿色食品的营销策划篇10

产品高质量营销严要求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农场严格按照农作物的作业规范,选用先进的农产品操作方式,在水果种植培养上严格防止和杜绝农药残留物对农产品的污染,确保产品完全达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品销售方面,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行“品牌”战略,在同一品牌下统一标准、统一品质、统一价格。这些方式起到了带动、扶持、示范的作用,这些在海南已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并对开拓海南农业种植及农产品的经营交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孜孜不倦发展事业

在海南省引进种植(“美国夏威夷优质红色女士木瓜”)并取得成功后,公司以市场为导向,规划、指导、协调、服务内部的生产,以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为目标,通过统一种子种苗的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包装销售等的规范管理,促使种植产业成为了“产品标准化”、“产业规划模化”、“销售一体化”的联合体。同时,海南旅游经济已将当地的热带种植、房地产开发、海产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整合为一体,形成庞大的产业集群,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公司决定发展观光旅游经济,建设整合更多的优良资源,把触角伸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基于此,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决定,将竭力把海南特色的农产品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让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来自海南健康岛的特色及绿色健康食品。2007年,公司建设了观光型的生态种植基地,以观光旅游拉动公司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政策制订到措施落实,以及专业游客运送,公司都精心策划,并对各条旅游线路精心设计,从游客就餐点到住宿点都统一认定,每一个环节都确保了旅游服务的高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海南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未来的承诺

海南红色女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07年将投入资金1亿元人民币,在木瓜的深加工方面要进行突破性进展,聘请国内专家学者为高级顾问团队,力争推出10余种绿色包装食品,罐装食品等进入全国市场,并将部分出口海外市场。日前销售定单已签署完成。公司将永远把“诚信专业,打造绿色健康新生活”的宗旨摆在经营的首位。

背景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