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23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1

引言

作为一名刚刚学习过农业技术推广课的涉农专业学生,寒假期间我回家乡河南做了有关方面的走访调查,访谈结果让我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在我看来农业技术推广是双向作用的,推广人员向农民传播实用的、先进的、有益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术、知识、方法等,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农民的反馈,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由此更好地开展下一轮的推广工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技术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和保障,作为一种农村综合咨询服务模式受到各方的关注,正因如此,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重视起来并早日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学者关注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对策建议,但实际工作的改善效果却值得商榷。结合基层农技推广员和农民的意见,笔者对目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

(一)推广服务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

目前,在政府公共农业技术推广占绝对主导的体系下,自上而下单向的推广比较重视上级要求而容易忽视基层的需求,推广主要针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和传统农产品,但农户对技术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多元化农技推广内容才能满足生产需求。基层推广机构将农户的需求视为“同质性”的,从而提供统一的服务,主要着眼于节约资本提高产量的种植、田间管理技术,较少涉及产前产后环节[1]。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技术需求与单一的政府农业技术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

(二)推广方式滞后于农业技术的发展

虽然农业技术已经向网络化、科技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但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还是局限于黑板报、上门咨询、现场示范、小册子等一些传统方式[2],不仅造成技术推广速度慢、成效低、缺乏时效性,而且往往形成入户率低、到田率低、技术推广率更低的“三低”局面,并且在某些地方即使是这些低效的推广方式仍然使用有限。目前,农村地区正在进行网络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成效明显,但网络普及率还是很低下,而且农民没有途径去利用互联网学习自己需要的生产技术知识,农村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缺乏建立相应技术培训机构的意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的路子政府提了很长时间,但一直迈出的步子很小,这背后的原因需要深思,农村地区网络技术相关市场是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如何挖掘这个巨大的市场来满足农民生产的需求、配合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和投入。

(三)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和考核激励机制落后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低,业务能力和培训跟不上技术更新发展的步伐,有些推广部门的人员几十年保持不变,队伍建设比较落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长期的人浮于事,当前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着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经营创收、技术推广等四类职能[3],部门、地区之间职能错位脱节,推广员工作时间不达标,承担户数推广覆盖率低,服务创收工作主次颠倒。缺乏创新的考核激励机制是造成种种弊端的主要原因,奖惩措施也未真正的实施起来。目前推广工作的考核主要是内部进行,也即受众者农民的口碑评定,缺乏有效公正的外部评价。实际上农民的评价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可以促使推广员的工作精力放在农民身上而非领导身上。推广员工资水平低,收入结构不合理,培训机会少,晋升空间不明确,基层推广人员退休后缺少福利待遇,这容易造成工作懈怠。

二、改善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需求拉动”的推广内容与方式相结合

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是“科技需求拉动型”而非“科技供给推动型”(marsh,2004)。需求拉动下的农业技术具有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农民作为最终的接受者具有不容忽视的参与权和发言权。推广内容要符合他们的生产需求,重点突破急需而又缺乏的技术知识;推广之前要通过各种有效而又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农户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将经验和要点在选点示范后再进行线面的普遍推广,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馈信息,不断纠正补充。给农民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推广方式要跟随信息科技发展的步伐,现在的农民迫切需求信息、便利和效率,但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建设

1.转变观念,对农技推广重塑认识

在农村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没有概念,甚至连乡镇推广站在哪儿都不知道,这种无认知的状况给推广工作带来的阻力不容小觑,基层农技推广的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宣传方式让农民切实意识到他们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这是一种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巨大力量;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考虑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工作方法,如从工作绩效好、利用技术快的农民中选拔推广员。

2.重视农业院校在推广中发挥的作用

科研、教育、推广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教育的作用是基础,涉农专业学生是潜在农技推广人员的后备军,学以致用行万里路是学生的天然使命。面对在校大学生对农业推广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相关涉农专业学生不愿深入了解农村甚至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尴尬状况。为此学校可以将涉农、学习之余服务三农的表现反映在综合素质测评中,设立一些常规加分项目,与学生自身“利益”联系起来,逐步由浅入深培养起学生对三农的兴趣。

(三)资金投入抓效率,奖惩机制重评价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娟.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3

一、调查方法

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重点是通过填问卷来了解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问卷分为:农民背景、农民家庭基本情况、农民科技素质、接受教育培训的现状、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等六部分内容,涉及单选题、限选题、多选题、数字题等多种类型的选项,近50个问题。问卷抽样以2013年农民人均收入为抽样依据,采用县抽镇(乡)、镇(乡)抽村、村抽农民的三级抽样阶段进行。对抽中的村按人均收入分成相对高、中、低三个类群,根据各类群的农民数所占比例分配样本数,采取抓阄的办法分别在三种不同的类群中抽取调查农民,每村抽取9个农户。最后,全县有108户农民接受了问卷调查。

调查由调查员按事先制定好的问卷进行提问,调查户农民回答,调查员填写问卷,然后以村为单位形成调查问卷汇总表。经过认真校验和初步整理,从总体看,收集到的数据质量优良,能较好地反映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状况。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农民培训需求情况

此次调查有乡镇主要领导和被调查村的主要村干部参加,访问12个村的农户108户,调查农民380人。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还很低。12个村总劳动力为5053人。其中,高中文化程度者606人,只占总数的12%;初中文化程度者1617人,占总数的32%;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870人,占总数的37%;而文盲人数多达960人,占总数的19%。尤其是烟溪镇和马路镇6个村的文化程度更低,这四个村有劳动力3110人,其中,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81人,只占总数的5.8%;而文盲人数却多达653人,占总数的21%。

二是农村劳动力技术含量过低。12个村中,从事纯农业的劳动力人数为2526人,占总数的50%;从事非农业的人数556人,占总数的11%;外出务工的1617人,占总数的32%。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一定技能的人数为501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31%;无技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为1116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69%。另外,还有354人为无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7%,这些人也大都无一技之长。

三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受行业和职业技能的制约。在调查走访的108户农户中,20户农民头脑灵活,经营有方,或种植业、养殖业办得出色,或是劳务工资高,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他们的住房基本上是新建的,且进行了装修,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仙溪镇青大村蒋孟初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一个是建筑包工头,一个是司机,从事的都是技术性的工作,兄弟俩每年的收入在4万元以上,蒋孟初也在家种了十多亩地,喂养了一头母猪,年收入两万元以上。40余户农户家庭主要是靠种田,平时打点零工,家中喂几头猪的收入,外出务工的也是普通工种,这样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2.0万元内;40余户农民家庭既无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从事种养殖业,又没有什么特长和本领外出务工。这样的家庭仅靠种几亩田,喂几头猪,难以摆脱贫困。如烟溪镇陈竹村村民易爱善夫妇,全家有五口人,三个儿子,两个初中未毕业就在外面打工,家里还有一个15岁的儿子读初中。只有小学文化的易爱善及两个小孩在外面打工,由于没有任何技术,辗转到了许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活干,2013年他没有赚到钱,家中就靠易爱善的妻子种田,喂猪赚点钱来维持生计,小孩读书的费用都是向别人借,生活十分艰苦。陈竹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像易爱善这样家境的还有几户,他们都表示对生活出路很困惑,苦于找不到路子赚钱。该村总体文化层次低,富余劳力未找到事做的有124人,供不起子女读书的有6户。

(二)农民对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80名农民中除50岁以上的农民表示满意现状,没有考虑要学技术以外,大多数农户都渴望学习一些实用技术。其中希望能学到种植技术的有140人,占37%;希望能学到养殖技术的120人,占32%,且他们在养殖方面均已初具规模,但在管理和技术上有漏洞,效益不好,有的甚至亏损;想学习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有80人,占21%;还有少数青年朋友则想学习维修、制造类技术,掌握一技之能,在外务工时既轻松又挣钱。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培训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安化地处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地方财政困难,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有限,培训经费主要依靠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县政府对农民培训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培训机构软硬件建设、培训工作经费及农民培训补助等方面的资金缺口较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二)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88%,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基础薄弱,传统农业观念占主导地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培训效果不太理想。高中(含中专和职高)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占12%,他们大都属于青年一代,虽然观念较新,接受能力也较强,自主创业的意愿也强烈,但受资金等创业条件的制约,大都选择了外出务工,然后再回乡创业。

(三)培训体制尚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安化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虽然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培训主体单位在项目、资金、师资、证书、场地等方面缺少统筹安排。特别是培训经费来源不同,各种要求也不尽相同,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难以有效整合资源,对培训要求也难以全部执行到位。同时农民就业指导管理机制也还未形成。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发、征地转业等新形成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意识较差。又由于职业技能低,且不愿从事低收入和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致使许多有发展前途的农业项目,因缺乏技术工人支撑,不得不中途搁浅。

(四)培训内容难满足需求,培训项目缺乏创新

新时期农民培训既要培训好留在农村本土上的农民,又要培训好转移到城镇企业务工的农民,还有培训好新生农村劳动力。这就需要既有职业技能培训,又要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

目前农业生产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工、服务等共同发展转变,生产手段由落后的手工、半机械生产向机械化、高新技术化生产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向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化转变;另一方面农业也正面临转型升级,分工进一步细化,新领域不断涌现,这样就急需新的培训项目和更高层次的培训。

(五)地域面大,农民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

安化是一个山区大县,80万农民分布在4950平方公里的辽阔山区,想要把某个行业的培训集中到县城或乡镇都非常困难。同时,集中到县城或乡镇培训,因差旅要增加大量的费用支出,也制约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整合部门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事业,涉及的行业和专业门类众多,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建立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做到规划统筹制定,资源统筹整合,经费统筹安排,工程统筹联动,搞好培训大合唱。要因地制宜,抓紧研究制定促进培训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对农民终生职业培训的补贴办法,调动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应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培训机制。

(二)出台扶助政策,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加大财政专项投入,作好示范引导作用,可设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县、镇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对所拨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建立资金补贴机制,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实行免费培训制度,让更多农民受益。三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农民培训。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己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科技、移民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五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农民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的积极性。

(三)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产业特点,认定培训基地。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每个产业至少要选择1~2个企业或生产场地作为实训基地,挂牌认定并给予适当经费补助。二是编写培训教材。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并结合培训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类适训资料、教材。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农广系统内部培训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能力,建立健全内外部培训师资队伍。定期组织对培训教师的专项培训,年终对培训教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及评级。

(四)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电网安全管理改善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虽然人口较为集中,但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对于一些农村地区,农户与农户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从而不利于农电安全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的提高,农民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了农村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然而也给农电安全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农村存在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需要注重加以改善。

1目前农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地理环境及设施问题

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城市有较大的不同,很多农村的农户之间居住场所距离较远,不似城市那么集中,便利管理。农村户与户之间的距离,促使线路的敷设和设备的安装都较为分散,但为了保证用电安全,需要对线路和设备进行定期检查,过于分散的线路和设备给检查和维修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致使一部分设备得不到完善的维护,极有可能引发用电安全事故。而且设备过于分散,也会影响电路的维护。农村经济毕竟较为落后,虽然近几年的发展较为迅速,然而农村电网建设时,缺乏资金,致使农村使用的电力设备存在落后、老化等问题,设备落后和老化,根本无法保障人们的安全用电,甚至还会导致大面积电网瘫痪问题,不利于农电安全管理。

1.2农电建设施工问题

在农电建设,由于资金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如设备和线路需要分散安装,给农电的施工造成较大的工作量,从而使农电建设得不到保障。而且一些农村为了该进度,往往会雇佣临时工参与到施工中,致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用电安全,不利于农电安全管理。

还有一些农村为了能够降低农电建设施工成本,为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设备,然而这些设备存在质量差的问题,不利于农电安全问题。

1.3农电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电网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越来越高,然而还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对用电安全不够重视,没有严格按照用电安全管理操作规范进行管理。如新员工存在业务不熟练的问题,致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而老员工虽然业务较为熟练,但其可能会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操作,而不会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导致出现安全用电隐患问题。因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会影响农电安全管理。

1.4农民用电安全意识问题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会存在违规用电、偷电漏电等问题,尤其是农村设备和线路较为分散,电力企业管理较为困难,致使一些农户会乱拉乱接,即使出现漏电问题也自行处理。致使农电安全管理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2新时期农电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2.1注重完善农电设备

用电安全问题是如今人们比较重视的问题,由于电力设备是保证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设施,需要注重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尤其是老化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乱拉乱接、违规用电等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从而促进农电设备的安全管理。由于农村用电线路和设备存在较为分散的问题,因此需要根据农村的设备分布情况,制定好相应的检查和维护计划,从而保障所有的设备都能够得到定期检查。

2.2注重农电建设管理

各地区农村环境和农户分布均不一样,因此在进行农电建设时,需要结合农村的实际环境进行施工。施工单位需要根据供电部门的审核结果进行施工,对于为了缩短工期而需要雇佣的临时工,需要临时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同时施工单位及建设管理负责人需要对施工完成后的供电系统进行检查啊,确保其能够为农村安全稳定的提供电力。

农村企业是用电比重较大的场所,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及农村企业能够稳定用电,需要促进农村企业加强自身的管理。如果发现农村企业存在违规用电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管理和处罚。

2.3注重提高工作人员专业素养

农电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是保障农电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安全知识竞赛的方式,促进工作人员积极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另外,为了保证农电工作人员能够完善的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对其用电安全技术进行考核,确保其对相关的技能都掌握完全。

由于时代不断在进步,用电安全管理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教育。如电力企业可以利用实际出现过的违规操作情况,及所产生的后果,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在操作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可以通过成立监督部门监督的方式,进行强化管理。

2.4注重安全教育

由于农民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因此其对于用电安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为了能够农民在用电过程中,不会对用电安全产生影响,电力企业及政府需要及爱情那个用电安全的宣传,如利用广播、电视等方式,让人们提升用电安全认识,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违规用电情况,要及时举报和改正。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电力系统的普及,如今农村用电规模越来越大,但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气企业应该通过加强电力设备的定期维护、确保农电建设管理、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方式,改善农电安全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峰.新时期农电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187.

[2]李宝栓.探究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155.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问题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农业机械也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但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应用还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这就需要找出存在于农业机械推广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做好。

1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机械在国内的应用却依然没有普及,很多农业生产者对于使用先进农业机械设备还处于观望阶段,农业生产者不知道农业机械的效果如何,不敢轻易将资金投入农业机械中。农业机械设备的品种十分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者的要求,部分农业机械的结构十分不合理,适用于当地的大中型农业机械设备偏少,小型设备较多,且这些小型设备在实际使用中的工作效率较差。同时,磐石市农业作业的范围较小,机械设备在当地使用时往往会受到限制,不能将自身功能完全发挥出来。此外,磐石市的农机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经常是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机现代化水平,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的发展,更不能使农业机械满足市场需求。

2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在要求上有很多不同,要求从事农业机械推广的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高尚的道德素养,同时更要求其具备农业机械实践操作能力。但现阶段磐石市的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人员都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所具有的知识结构表现得较为老套,依然使用传统的推广内容与推广方式,拥有相关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工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1]。同时,农业机械推广工作不仅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薪资待遇也很差,导致很多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这也是阻碍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

2.2农业机械推广经费较为缺乏

要做好各项工作,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经费,农业机械推广也一样,资金是开展农业机械推广的重要保障。我国有关法规指出,为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各级政府都应将农业机械推广经费纳入预算中,且要确保在农业机械上投入的资金比例逐年增长。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政府并没有依照国家规定办事,只是设立了人头费用,但尽管如此,部分基层农业机械推广站还是不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致使大量农业机械推广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开展。

2.3管理方式较为有限

农业机械管理方式有限致使实效管理难以实现,严重阻碍农业机械化进程向前推进。尤其是在使用农业机械的过程中,管理较为混乱。每年的春种、秋收都是农忙时节,农业机械在这时就会发挥很大作用,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安排,致使农业机械经常处于高频率作业状态,又因在衔接上存在一定问题,限制了农业机械作用的发挥,设备损耗大,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农业机械使用寿命短较为常见。

2.4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机械推广使用

磐石市地处东部平原地带,是我国农业集中发展区,该地区适宜发展大规模农业,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作用,但部分地区地形较为特殊,如山地,在这里推广农业机械设备会受到很大限制,农业机械发挥作用较小,生产效率也较低下。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即便使用了农业机械作业,但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依然起不到太大作用,农业生产依然较为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地理条件在限制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与使用。

2.5现有农业装备较差

农业机械推广中一定要有相匹配的装备,如办公设备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少有相匹配的装备存在,即便部分地区有装备,也较为落后、陈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极不相符,阻碍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在装备设备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农业机械较为老化,与实际农业操作要求不符;应用于运输的机械较多,真正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偏少;小型机械过多,适用于磐石市农业生产的大型机械较少等诸多问题都在阻碍农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者使用农机积极性的同时还削弱了农业生产效率,阻碍农业向前发展。

3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制约磐石市农业机械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因素有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从事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人员业务水平较差、农机推广经费不足、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地理条件限制以及与农业机械相匹配的装备较为落后或缺乏等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可以采取措施有效避免的,只有相关部门能够足够重视,适当的做出调整,就能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巧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农业,2013(06):144.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立与健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对于培养现代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建设现代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

当前,农业类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其问题形成原因各异。笔者认为除了社会对农业职业教育观念上轻视(低于普通教育)、层次上限制(作为普通教育后备)、制度上歧视(仅限于专科)等诸多问题之外,课程模式定位不清是当前农业职业教育课堂模式面临的根本问题,形成农业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误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笔者以为,由于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较效益低下、社会制度改革滞后、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农业职业教育机构萎缩等原因,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定位为“生存模式”。

1.1农业职业教育投入比较效益低下问题比较效益低下是“三农”问题中一个持续存在的特征,农业职业教育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同样的劳动付出,城市比农村、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更高的比较效益。换句话,农业、农村、农民的人力资本边际报酬相对较低。结果,农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以“脱农”为目标,学成之后多不愿返乡工作,多以到城市工作为首选。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以流向“北上广”、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寻找工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因忧于“为他人做嫁衣”,为经济发达地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而缺乏对当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的积极性。农业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问题。

1.2社会制度改革滞后问题户籍制度的存在阻滞了“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变迁节奏,农民的孩子仍是农民,社会阶层固化成为现实社会中农民心中的“梦魇”。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不能改变户籍制度身份,招生生源深受影响。虽然各地户籍身份制度有松动迹象,中小城市户籍制度逐步放开,但并不能扭转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在“农转非”户籍身份制度改变上的劣势地位,相对而言,非农职业教育有更大竞争优势。户籍制度只是城乡二元隔离制度之一,与此相关的城乡待遇等系列社会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滞后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

1.3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形成负面影响问题自1978年以来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中青幼年比例开始降低。职业学校学生生源锐减直接影响到农业职业院校生存问题。以最近五年数据为例,2007年至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机构)招生数分别为651.4754万人、650.2739万人、711.7770万人、711.3957万人、649.9626万人,自2009年开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开始逐年减少①。在社会上对职业技能人数需求不断上涨的形势下,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在此大形势下,农业职业院校招生数同样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直接影响到农业职业教育存续。

1.4农业职业教育机构萎缩问题伴随着农业职业教育生源的减少,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开始萎缩。以最近五年数据为例,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所)分别为11837所、11744所、11324所、10864所、10169所,自2007年开始,近五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数(所)开始逐年萎缩②。由于数据局限,无法统计出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减少数量。但综合考虑农业比较效益较低,以及近年来社会上轻农、限农倾向,农业职业教育机构萎缩现象可能更加严重。

2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定位

课程模式是课程设计的总和。由于对农业职业教育中的问题认识不清,造成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定位模糊,最终影响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教课程的三大主要模式:学科中心或学术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生或学习者中心课程,既与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相关,也与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无关。相关之处表现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不可能脱离上述模式的范畴;无关之处在于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呈现自身的特殊性。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等课程理论为基础,以服务“三农”建设、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课程目标,由相关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设计。从实质上看,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定位是“生存模式”。

换言之,农业职业教育课程“生存模式”可以分为两层内涵:一是如何使农村职业技术人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目标,找到谋生的工具,学会生存的技能。农业弱势地位不仅体现在产业上,而且体现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就业上。由于传统工农、城乡关系中,农业、农民、农村相对于工业、工人、城市总是处在弱势地位,农村职业技术人才就业出路窄、范围小、薪酬低、条件差、技术含量低等问题突出,在社会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健全的情况下,满足最基本的“谋生”要求成为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首要目标。二是农业职业院校自身的生存问题。在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生源总体下降使所有院校生源数量减少情况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就业劣势,严重影响了农业职业院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不仅阻碍农业职业院校课程模式发展,甚至影响配套师资、教材建设、教学设施等相关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轻视,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存续成为问题。

3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设计(以信用管理专业为

例)

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生存模式”要求现有课程模式做出相应变革。现有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为主要构成部分。不同的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在实际教学安排中对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安排比例有所区别,或者五五开,或者三七开,但总体结构基本雷同。在“理论知识够用”理念的指导下,多数农业职业院校大幅增加实训课程设置,创造了“订单培养”、“任务导向”等多种课程设计方式。然而,农业职业院校课程模式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其弱势地位依旧,生源、经费、师资等系列问题没有明显改善。笔者认为,从“生存模式”的角度看,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拓展为三类,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以适应广阔农村纷繁复杂的市场需求,实现就业、市场零距离目标。

以信用管理专业课程“生存模式”为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三类课程体系分别由不同课程模块构成。职业教育类课程面向在校普通学生,以信用管理概论、社会信用体系、消费者信用管理等理论知识课程为主,职业培训类课程面向在校普通学生及农村征信机制人员,以征信面访技能、信用管理流程构建技能、信用管理岗位求职技能等信用管理技能培训模块构成,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同时帮助学员顺利通过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技术培训类课程面向工作在第一线的信用管理工作人员,以征集调查技术、征信报告制作技术、征信数据库技术等课程模块构成,帮助解决现实工作中的信用管理工作问题,实现终生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三类课程体系之间互联互通,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职业培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技术培训解决学生就业后遇到的新问题,实现终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训问题由技术培训加强,技术培训学生的理论基础由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有力地缩短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与市场需求、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三类课程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不断完善的可持续性课程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就业问题,也有助于地解决农业职业教育院校的办法经费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有利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较好地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学生与教学机构的“生存模式”问题。

4结论及对策

本文认为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困境的成因是模式定位不清,“生存模式”是走出困境的出路。分析了“生存模式”的课堂体系构成体系,包括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技术培训及相应课程模块内容。鉴于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同时,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促进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与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

参考文献:

[1]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1:127-131.

[2]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1:9-13.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保障其基本权益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5亿左右,由于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都还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突出,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若现在不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年老后在哪里养老,城市还是农村?谁将承担养老义务,是农民工自身、是其子女还是国家和社会?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给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亿人被纳入该制度的覆盖范围。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包括各类企业及其全部职工,明确规定包括1年以下的农民工,而且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有强烈的需求。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许多障碍。

(一)制度有缺陷

目前实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参保农民工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了规定年龄就可领取退休金。但农民工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多数是灵活就业,也很少有单位会这么长时间雇佣他们。由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造成农民工大量退保的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筹层次低。二是转移办法滞后。三是省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遇到问题,迁出地省社保机构解决不了,迁入地省社保机构也不管,农民工不知找谁才能解决问题。

(二)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近年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立法不足、执法不严和行政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者必须依靠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低“硬度”使维权工作缺乏力度,其存在的不少漏洞和操作性不强,以及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等问题,使该部法律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对于涉及农民工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问题,大多都是出现了问题或投诉举报才进行检查处罚,主动监督不足。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立法滞后、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缺位,导致企业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用时,是逃费的多,纳费的少,主动纳费的更是微乎其微。

(三)企业不愿参保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脏、累、差的体力活和高危行业,这些企业人工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参加养老保险对企业的压力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为农民工缴纳保费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几乎没有可能考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事项,农民工生存压力大,他们只能考虑当前的生存问题,因而产生部分收入低的农民工愿意企业不参加养老保险而给予一定的补贴,导致许多企业根本不给农民工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四)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

农民工自身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虽然农民工普遍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二是生存压力。目前农民工工资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在西部地区只有600元。三是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计满足于有活干,只能放弃养老保险等权力。四是法律意识淡薄。对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往往持克制,忍耐的态度,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工中推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措施

建立平等、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城乡差异现实,决定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才能有助于逐渐消除人身差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提高国家、社会在老龄化高峰来临时承受风险的能力。

(一)加快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至今尚未颁布《社会保险法》,制约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加快《社会保险法》、《职工养老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已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迫切要求。目前,农民工参保率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就要设计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劳动保障部门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2010年1月1日新施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下转第14页)

(上接第39页)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一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特别是2009年全面实现了省级统筹,劳动者在省内流动就业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了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在城镇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只要参保缴费并达到规定条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这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就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是保障其基本权益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5亿左右,由于农民工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都还没有达到养老年龄,农民工养老问题目前还不突出,没有成为社会问题。但若现在不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年老体衰后的养老问题将发展为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年老后在哪里养老,城市还是农村?谁将承担养老义务,是农民工自身、是其子女还是国家和社会?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给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解决好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

一、当前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立。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亿人被纳入该制度的覆盖范围。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包括各类企业及其全部职工,明确规定包括1年以下的农民工,而且农民工对于养老保险有强烈的需求。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情况并不乐观,存在许多障碍。

(一)制度有缺陷

目前实行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参保农民工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达到了规定年龄就可领取退休金。但农民工从事的多数是体力活,多数是灵活就业,也很少有单位会这么长时间雇佣他们。由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造成农民工大量退保的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筹层次低。二是转移办法滞后。三是省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遇到问题,迁出地省社保机构解决不了,迁入地省社保机构也不管,农民工不知找谁才能解决问题。

(二)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近年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立法不足、执法不严和行政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劳动者必须依靠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低“硬度”使维权工作缺乏力度,其存在的不少漏洞和操作性不强,以及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等问题,使该部法律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对于涉及农民工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问题,大多都是出现了问题或投诉举报才进行检查处罚,主动监督不足。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立法滞后、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缺位,导致企业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用时,是逃费的多,纳费的少,主动纳费的更是微乎其微。

(三)企业不愿参保

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城市脏、累、差的体力活和高危行业,这些企业人工费用所占比例较高,参加养老保险对企业的压力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为农民工缴纳保费的积极性、主动性。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是弱者,只要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几乎没有可能考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事项,农民工生存压力大,他们只能考虑当前的生存问题,因而产生部分收入低的农民工愿意企业不参加养老保险而给予一定的补贴,导致许多企业根本不给农民工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四)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

农民工自身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虽然农民工普遍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二是生存压力。目前农民工工资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在西部地区只有600元。三是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计满足于有活干,只能放弃养老保险等权力。四是法律意识淡薄。对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往往持克制,忍耐的态度,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工中推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二、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措施

建立平等、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前的城乡差异现实,决定了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衔接性,才能有助于逐渐消除人身差异,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才能提高国家、社会在老龄化高峰来临时承受风险的能力。

(一)加快立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资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至今尚未颁布《社会保险法》,制约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加快《社会保险法》、《职工养老保险法》的立法工作,已成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和迫切要求。目前,农民工参保率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保障有直接关系。由于农民工流动频繁,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要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参保,就要设计适应农民工高流动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制定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劳动保障部门抓紧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与接续办法。2010年1月1日新施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下转第14页)

(上接第39页)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一有利于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广大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二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特别是2009年全面实现了省级统筹,劳动者在省内流动就业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有了制度和体制的基础。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在城镇之间流动就业或间断性在城镇就业,只要参保缴费并达到规定条件,与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养老保险待遇。这对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就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策略

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十分严峻。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对农村经济建设产生影响。在这种趋势下,探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土地经营规模小,对农民收入影响不大

从农业耕作来看,土地经营的规模较小,自然收益也不大,特别是丘陵、盆地及高原等地形复杂之处,极难扩大经营规模,而且大型机械也极难进入农田操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农民耕作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让每个农民切实得到了利益,更多农业耕作者进行耕种,承包者越来越少,自然也制约了土地的经营规模,最终农民从土地获得的收益并不高,阻碍经济发展。

1.2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在传统管理体系的影响下,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为经济管理都是做一些无用功,态度影响行动,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就会消极怠工,管理工作上也是应付处理,更不会主动参与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

1.3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比较复杂,工作量大,尤其是审核财务状况、承包与转让土地使用权,以及监督农业土地的基本情况。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承包土地工作中不能减轻农民的负担,承包转让工作流于形式,自然会阻碍农村经济的管理。

1.4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农村居民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让他们在生活、就业方式及消费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改变,许多农民都进入城市奋斗,由此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及更高薪资待遇,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尤其是真正有劳动能力者更少。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年龄偏大、科技素质不高以及知识水平落后,一旦引入新机械时,劳动者学习起来非常缓慢,先进种植培养技术无法应用到生产中,这些都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目前农村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2加强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2.1调整农业生产的基本结构

要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物质基础,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生产效益模式及农业基本结构,要鼓励农民多种植无公害及高效经济作物,逐渐朝深加工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多鼓励与支持当地的特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信心,在政府帮助下增强生产经营实力。

2.2提升对经济管理的认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经济管理工作中凸显出许多问题,经济管理工作应得到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重视经济管理,就会加大经济管理工作的投入。只有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保障农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

2.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分析,同时还要依据当地实况建立经济管理制度,主要内容为:各个管理岗位的责任制度、农村经济管理执法方式等;不断完善农村承包合同制度。当然制定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后,还必须要加强落实力度,才能够真正解决农民群众存在的问题,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2.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依据管理工作人员自身管理经验,结合各地管理岗位需求,将管理人员安排到各个乡镇部门。同时还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及思想道德修养,让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总结管理工作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一支自身素质高、管理水平高的管理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及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队伍体系,是加强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2.5完善激励机制

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问题来看,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费不足。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充足的经费与完善的配套政策可以更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结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就需要从管理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实况采取应对策略,确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王丽芳单位:洮南市东升乡农村经济管理站

参考文献:

[1]徐国贤.浅析“一免三补”政策给农村经济管理带来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1,(06).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2).

农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6-0203-01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对农机的管理服务,更是推广新农机和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关键。科技在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机械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倘若在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上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就会造成在农业发展上很多技术和水平的滞后,严重影响农村农业的发展,所以要及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用科学的对策使之得到最为合理的解决,发挥它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

在农村甚至在乡镇,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很多时候对于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使得在有些地区上,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一直都是有名无实,只是一个空壳子而已,情况更为不好的甚至连一个农机管理服务部门都没有设立。普遍来说,在农村,大部分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是不完善的,这就对应着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并未落到实处。农历设备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同时相关技术和维修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没有专业的服务机构,使得一部分相关的人才流失,况且现有的相关技术人员又技术水平大部分不高,因而对层出的新技术也不了解,所以农村的农机管理服务水平低下。

1.2基层农机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是中年以上人员,缺乏年轻的力量,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限,技术素质有高有低,大部分人员对于新的服务管理相关内容要点了解不是很全面,造成了有效开展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上的障碍。

1.2.1农机推广工作上效率低下,这就导致了农机设备水平的提高受到了限制以及农机工作效率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1.2.2相应的管理机构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工作人员在管理意识上都存在欠缺现象,在农机设备的推广和维修工作中发挥不了主体作用,很多农业工作因此并未落到实处,致使农村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得不到理想的提高,生产效率低下。

1.3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不仅需要专业水平和科学素质,而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必要资金的支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基层的农机推广工作中,政府是大力扶持的,但是往往在资金方面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由于资金不足造成了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完善。严重使得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提升和发展受到制约,在推广工作中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机械化水平停滞不前,生产效率低下。

2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提高基层农机管理工作人员素质

基层农机管理工作人员对于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十分重要,他们的素质直接关乎到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效率,因为在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如果农机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就会严重制约农机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要注重工作人员的技术的提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他们的专业技术可以在农机维修上发挥作用,在推广工作中起到领头作用,对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农机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对农民机械设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并及时解决。还有就是管理服务人员在技术推广方面的技能要加以提高,这样才能使得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使得农民的技术水平也随之提高,对于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2.2完善基层农机管理体系

农业生产中的机械设备在逐年增加,相应的管理工作也要跟上进度,所以要注意基层农机管理体系的完善,使得管理水平的提高得到有效的保障,在完善体系工作中,可以采取设置专门的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对于不同部门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做到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其在农机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使得设备得到专业良好的维护,同时使得技术得到推广。

2.3加强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支持

在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中,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的存在价值关乎到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所以政府不能要给予大力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扶持,使得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发挥其最大优势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如果有了资金的扶持,可以引进新的技术,便于更好地管理,极大的提高维修水平,使得推广工作广泛展开,有利于农村基层的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为以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基层农机的数量越来越多,因而在管理上的任务也就越来越多,农机管理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乎着农村基层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所以要采取科学的措施使得农机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地展开,所以政府部门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扶持,管理部门要做到责任到人,对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的工作上要严格把关,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科学的对策,改善农村基层农机管理服务水平,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晓鸿.当前基层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1,(1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