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6:26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

20xx年,乡妇联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总方针,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妇联的精心指导下,以加快我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乡为目标,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我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完善文化阵地建设。

为了更好的迎接奥运年,乡妇联在广大妇女干部群众当中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目活动,在各级妇联的带动和倡导下,主要采取征订文明礼仪知识读本和文明礼仪知识答卷等方式提高广大妇女干部群众的文明礼仪的认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切实的具体行动展现妇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的百年奥运增光添彩。另外,我们还为提高妇女整体素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为载体,寓教于乐,用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达到逐步提升妇女素质的目的。一是利用“三九”妇女节,开展生动现实的座谈会。召开全乡女干部、个私经济的引路人、女能人,畅谈生活、工作、学习、理想,以生动的实例来激发全乡妇女们的创业热情,用身边的典型来感染、带动全乡妇女,促进她们思想认识的提高。二是利用学校素质教育,加速推进妇女素质提高进程。以“九一”儿童节活动为切入点,开展校园周边“快乐家庭”大比拼,激发了校园周边家庭妇女学知识、用知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推动了素质教育向家庭延伸。三是积极组织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与辽中京文化节的篮球比赛、拔河等各项活动,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第二,开展双学双比,建功立业卓有成效。

在提高妇女自身素质,维护合法权益,倡导健康文明、向上、奋发的良好氛围前提下,我们开展“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使妇女的致富能力日益增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成为我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乡的各类科技致富女能手以妇女特有的聪明、智慧和热情,推动了我乡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主要采取培训、示范、实践证明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作法是:(1)利用教育培训广泛推广新技术。仅今年上半年,我乡组织各村、各单位科技女能手,并且分批组织去天义、大城子、大双庙、平泉等地的日光温室、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参观考察,累计共达180人之多,通过参观考察使妇女群众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生活的信心。截止目前全乡举办妇女干部群众培训班8起,人数达1500多人。通过培训都掌握了1—2门新技术。(2)利用示范基地进行示范推广。我乡利用现有的三座店村粉业小区、西窝铺村桑蚕养殖基地、卢家店村食用菌小区、苏家窝铺村日光温室小区等日光温室、食用菌小区等示范基地,在全乡广大妇妇群众当中广泛推广现代农业,使她们在党的优惠政策下大干、快干取得好的效益。在今年新发展的格日勒图村200亩暖棚小区中妇妇干部何龙翔从今年年初开始,组织本村村民进行调地、规划等一系列工作,发挥了妇女“半边天”的作用,使工程顺利施工,并且积极协调贷款,现在各棚户已全部扣棚,投入生产。并且她投入资金20多万元,承包了4个暖棚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3)加大典型的宣传力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今年,全乡经济会上,全乡多名科技致富女能手受到表彰。三座店村的吴秀春同志在粉条生产中走出了致富道路,她不忘其她的同志,主动帮助她们技术、资金上扶持,使们也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路子,得到了县、乡两级相关部门的表彰。全乡和谐家庭达了9000多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0%以上,呈现出了全乡上下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结合“三九”国际妇女节,我们还适时召开村书记、主任座谈会,使广大基层干部深切地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爱护,半边天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一大批科教致富女能人和巾帼建功妇女强人正带领全乡广大妇女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建功立业。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2

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加快乡镇文化站建设步伐,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市近年来第一次专题召开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我先代表市政府对乡镇文化建设作工作部署,市委常委、宣传部周部长最后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

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发展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目标,以乡镇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三送”、“三百”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切实加强乡镇文化市场规范管理,不断深化乡镇文化改革,大胆创新乡镇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全市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乡镇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自2005年以来,各地已先后建成达标乡镇文化站42个,全市138个乡镇(不含街道)已有76个达标文化站,预计年底全市达标乡镇文化站12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1%,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长期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文化站无房、不达标问题基本解决。二是乡镇文化建设特色明显。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挖掘、大力培植,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全市已有5个全国特色文化艺术之乡、7个省级特色文化艺术之乡,滨海县“书画艺术节”、响水县“灌河情四市五县文化联谊活动”、射阳县“丹顶鹤艺术节”、亭湖区“和谐社区天天乐”、建湖县“广场数字电影节”、“烟花杂技节”等活动影响不断扩大。三是群众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一批以反映“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和省“五星工程奖”。四是农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通过组织开展先进文化下基层“三百工程”和“三送”工程(送科普、送电影、送戏),全市农村每年放映电影达26000多场、文艺演出50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达160万人次以上。同时,广大农民积极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有效丰富了基层文化活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艰苦奋斗、辛勤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积极关心、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为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出努力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于下一阶段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存在问题,切实增强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

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以“两为”(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以“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方针,以“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乡镇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将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作为新农村五件实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作为社会事业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市人大还于上半年对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了专项督查,并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听取了专题汇报。各地党委、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但由于诸多因素,我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与国家、省有关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在推

进农村改革过程中,不少乡镇文化机构被调整合并,文化设施被挪用、变卖。20*年省统计数据显示,我市138个乡镇中有59个乡镇无文化站房或不达标,其中6个无站房。而实际情况更为严重,仅今年全市计划完成建设的51个达标文化站中,就有27个未列入上述统计。此外,全市2200多个行政村,只有809个村有达标文化活动室,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建设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难度大,进展不快。以今年51个达标文化站建设为例,截止7月25日,只有一个基本完成建设,还有20个尚未开工建设。同时,由于省里以20*年统计数据为基数,只有列入省统计的文化站可获得省补助,建设资金筹措难度较大。二是服务内涵严重欠缺。由于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扶持政策难落实,农村文化普遍存在设施落后、设备老化、功能不全的现象,难以正常开展文化活动。三是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严重退化。全市各地农村文化专业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大、专业差、人员少的问题。据统计,全市有30%的乡镇文化专干年龄在50岁以上,有的已达退休年龄仍在顶岗;受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影响,近年来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新聘人员均非专业人员;全市138个乡镇文化站大多只有1-2个编制,少数乡镇还存在占编缺岗或在岗无编的现象。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让一些低级、庸俗、落后的文化在农村有了市场,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已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从推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将乡镇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安排,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努力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提供精神动力。

二、以乡镇文化站建设为突破,全力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乡镇文化站既是农村文化的综合设施,也是最基层的文化主管部门。因此,在推进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牛鼻子”工程,着力解决乡镇文化站建设中的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乡镇文化站服务功能建设;三是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部门的组织能力建设。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基础性工作。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底各地乡镇文化站达标率达90%。我市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五件实事,今年共有51个列入实施计划,其中24个列入省计划、12个列入市计划、15个列入县计划。今年列入年初计划的5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后,我市尚有12个乡镇文化站不达标。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必须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年初建设计划,争取明年彻底消灭无房和不达标文化站。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紧咬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困难,有效聚合建设要素,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一要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乡镇文化站建设无论是从其公益性质看,还是从其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实施的组织形式看,地方政府都是第一责任主体。各县(市、区)和有关乡镇政府要将乡镇文化站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地方财政预算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切实承担起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领导、组织和保障作用,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推进村级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将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从而发挥文化对人的教育、引导作用。二要明确建设时间节点。各地要对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组织一次全面调研,对照市政府要求,对未达标文化站建设逐一研究解决,排出时间表。特别是对已列入今年建设计划尚未开工建设的20个文化站,要深入分析,找准问题症结,明确时序进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年底省政府将对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进行总结考核,根据时间安排,各地必须将列入省计划的24个文化站和列入市计划的12个文化站于8月前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文化站于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改扩建和置换的于11月底前建成开放,确保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建设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文化站建设的领导,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强化督查措施,加快推进速度。文化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掌握文化站建设情况,主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文化站建设顺利推进到位。2、大力提升乡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是推进乡镇文化建设的前提,但如果只是面积达标,那只能是摆设,只是一幢建筑,这与文化站名不副实。为此,要把乡镇文化站的内涵建设摆上重要的位置,着重围绕三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文化作为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精神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提升文化站的服务内涵必须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文化站的科普服务功能,在不断增加图书存量、扩大藏书门类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提高文化站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乡镇文化站真正成为农民群众了解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和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主阵地。二要围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化站是否能成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关键在于其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管理模式。在服务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当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有效整合教育、体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尽可能增加文化站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在服务质量上要坚持优质规范,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管理模式上要注重引入市场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三要围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特色。在加强文化站内涵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加强区域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的挖掘,积极开发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传统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不断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不断充实区域文化体系。

3、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组织功能。乡镇文化站作为最基层的文化主管机构,其组织功能的发挥对基层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要强化组织指导作用。在充分发挥文化站文化活动主阵地作用的同时,要不断将工作向下延伸,沉到基层,下到乡村,加强对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加快推进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探索乡镇文化活动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乡村整体互动的工作局面。二要强化沟通协调能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寻求帮助解决乡镇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编制、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工商企业的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探索文经结合、文企联姻等形式,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乡镇文化发展新路子。三要强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文化站在自身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要注重引导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农民自愿、自治的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学会等群众文化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组建文化经营实体,积极寻求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共同促进乡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领导,努力为乡镇文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明确措施,确保乡镇文化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做好乡镇文化建设工作。要把乡镇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乡镇等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文化建设的目标责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形成以县为单位的乡镇文化建设评估体系。要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宣传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从而发挥宣传文化部门在推进乡镇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要强化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严格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切实加强站舍管理,严禁拍卖、租赁和挪作他用。文化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努力通过开展系列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一批农村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科技人才,使之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从而更好地服务基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切实承担起政府的主导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规划,加大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抓紧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乡镇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对一些重要文化建设项目和文化产品,可以实行财政补贴,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为乡镇文化站正常办公、文化活动开展及项目建设提供经费保障。县、乡两级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公用设施配套等费用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同时,要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源化、投资方式多样化原则,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进入文化领域,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经营乡镇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的投入机制。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按照“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思路,以建设规划为先导,以产业规划为基础,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为重点,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和小城镇规划,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规划编制原则

(一)科学规划,适度超前。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正确处理村镇现状、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村镇与哈东开发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保证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突出乡镇及各村产业特色,构建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新型村镇。对城子村、石人沟村等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资源的村屯规划要从保护角度出发,服从服务于风景区的规划,并与之相协调和配套。

(三)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村镇规划编制建设,既要严格标准、积极实施,又要结合实际、尊重民意,因势利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三、目标任务及完成时序

目前,我区团结镇和民主乡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团结镇红利村、团结村和民主乡友谊村、民主村、五星村、新国村、新发村、胜利村、光明村等9个村的村屯建设规划已编完成。团结镇8个村和民主乡的3个村的村屯规划尚未编制。因区划调整,永源镇、巨源镇总体规划尚未编制,永源镇、巨源镇18个村村屯建设规划尚未编制。基于这一基本情况,我区20*要完成的乡镇规划目标任务是:

1、哈东地区总体规划。综合评价哈东地区发展条件,将天恒山风景区规划、阿什湖风景区规划、哈东国际工贸区规划等规划并纳其中,明确哈东发展定位及操作实施程序,综合安排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尽快启动实施哈东开发。哈东地区规划要指导乡镇及村屯规划的编制。

2、乡镇总体规划。参照编制完成的哈东地区总体规划,重新修订团结镇、民主乡总体规划,确定团结镇、民主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完成城镇设计,布置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重点完善团结镇小城镇试点镇建设规划;立即制定永源镇、巨源镇总体规划,明确在*区区域发展中的定位,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原则确定村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三镇一乡的总体规划要预测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变化,重点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速度、流向与城镇化水平,并指导村屯规划的编制工作。

3、村屯规划。在编制完成的乡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展村屯规划编制工作。在哈东规划控制区内的村,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其他村要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屯中的职能分工;要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要按相对较高的标准编制规划,真正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性质的实业公司和“城中村”规划。此类共有8家。对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要按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由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报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凡城市详细规划暂未覆盖的区域,村屯的布局选点和规划设计应先由城市规划部门提出具体意见,并在城市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村屯建设规划。

我区规划编制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哈东地区总体规划和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和民主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将哈东地区总体规划与三镇一乡总体规划统一编制,通盘考虑,此阶段全部规划编制工作在20*年6月底前完成时间。

第二阶段,以编制完成的哈东地区总体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全区38个村的村屯建设规划。此阶段在20*年上半年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主管区长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推进组,成员单位为市规划局*分局、市国土资源局*分局、区城建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城管局、区农林局、区水务局、区环保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哈东开发各推进组、区计划生育局、区统计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交通局、团结镇、永源镇、巨源镇和民主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城建局,负责组织协调日常工作。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4

一、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1、结合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加强规划调控的作用,全面推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

2、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组织推动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争取将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各项建设活动纳入到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中,使其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对近期建设规划的实施机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3、组织开展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和试点;

4、继续做好国务院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工作;加强对城市用地、城市规模、发展时序的控制。

5、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关问题;做好城市雕塑的规划指导工作。

二、强化城乡规划的公共管理职能,把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加强对地方政府在实施国务院审批的规划过程的监管,逐步使城乡规划检查工作制度化

1、深入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川黔两省规划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使管理体制改革从制度出台推进到具体实施措施的落实;把城乡规划委员会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设立适度推广;将城市规划动态监测工作从试点向全国推开;

2、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13号文件的各项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的要求,将对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现象,对开发区、中央商务区的清理情况,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情况,对《外商投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促进规划实施

1、组织开展城镇化发展形势与问题研究、全国城镇空间布局研究和区域空间开发管治对策研究等专题研究,继续推进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2、全面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把工作的重点转向规划的深化,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各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要求做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和深化工作,制定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开展城镇密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和区域绿地规划、城际交通网络规划等重点专项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各地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经验和问题,探索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机制,在区域空间开发管治方面有新的实践和突破。

3、结合吉林、安徽、浙江等省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订工作,从加强省级城乡规划宏观调控的目的出发,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必须控制的内容和深度要求,规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订工作的制度。

4、按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组织开展相关地方的跨省区的城镇体系规划。

四、抓法规和制度建设

1、继续完善《城乡规划法》的修订工作。

2、争取完成《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保护条例》的制定工作;

3、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城乡规划许可制度。

4、建立“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责任追究制度”;修订《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5、研究建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的信息、指标采集制度,为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奠定工作基础。

五、发挥两个“牵头”作用,加强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1、全国重点镇名单;联合有关部委制定促进全国重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好建设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牵头作用,编制重点镇规划编制导则,抓好重点镇的规划与建设;

2、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抓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制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发挥建设部对小城镇建设中遗产保护的牵头作用;

3、制定小城镇建设评价标准,开展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复查和命名工作;

4、做好建设部村镇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联合部内、部外有关单位形成工作合力。

六、加强对改革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

1、研究土地制度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机制的关系,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及调整的程序;

2、加强对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区域性综合交通规划的研究指导;

3、研究并健全建设部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监督机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规划编制、实施的指导与规划监督管理;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快速城镇化之路,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人口、交通、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高耗能、数量增长型、高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应该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机动化、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1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下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和城市综合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公共服务均等、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城市发展模式。

2.2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是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宪法”和总纲,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区域联动与协作,明确区域分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3)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建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4)构筑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与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

(5)生态优先与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3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营口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距离沈阳市179公里,大连市220公里。市域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东部为丘陵,西部为渤海海岸,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122公里。

3.1规划背景

国家明确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统筹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国家推进环渤海城镇密集区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均会对营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重大项目等得到国家和辽宁省的扶持,从而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3.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

3.2.1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规划:总规中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教育设施规划的总方针,切实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师资、设施及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形成城市市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市(县)、区中心医院――乡镇中心医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市(县)两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文化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县级市城区建设一批标志性、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各个乡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且有站址的文化站;加强各乡镇及中心村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所及健身设施的建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3.2.2城乡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

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框架,合理的交通网络构架是高效城市空间组织的基础。营口市域综合交通重点构建由高速公路+区际快速路和城际轨道+轻轨共同形成“双快”网络,在现状交通走廊的基础上,结合用地布局,建立网络化联系通道,组织快速客、货运运输,分流过境交通车辆。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并在城区各组团之间形成区间分流系统,使之从单一的“走廊-节点”向心格局转向紧密的“网络-枢纽”格局,减少交通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压力。

3.2.3统筹城乡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状城市供水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系统,对现有水厂进行改造、扩建,并适时在乡镇建设新水厂,推进农村地区自来水管线的敷设;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扩建4座;新建3座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6座66千伏变电站;改扩建1座天然气厂、新建5座天然气门站;改扩建1座热电厂、新建6座集中供热锅炉房;规划在南北城区各建一座垃圾处理厂。

3.3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规划形成“一带三轴、双城联动、两副四级”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三轴,一带即依托滨海路形成的南北向沿海发展带,三轴为从沿海向内陆辐射的北部老城区―老边--大石桥发展轴、中部北海新区―盖州发展轴、南部鲅鱼圈区、仙人岛―熊岳发展轴。双城联动,即北部城区与南部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联合驱动营口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副四级,即大石桥和盖州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传导主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结构。

3.3.1北部城区

营口老城片区:发展重点在于旧城改造、河海新西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园建设。产业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工业、教育科研、体育设施和配套生活服务设施。营东新城片区:规划功能以居住、办公、冶金、钢铁锻造、装备制造产业为主。临空产业区:以营口机场为中心,发展空港物流。北海新区: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设施发展的重要地区。

3.3.2南部城区

鲅鱼圈片区:规划功能为营口南部中心、港口及临港产业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熊岳片区:发展商贸物流、居住功能。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规划功能为港口、能源化工产业区,兼有白沙湾旅游度假功能。

3.4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在带形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框架和港口推动、产业集聚战略的指导下,着眼于推动并合理引导产业空间拓展,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带动全市、融入辽中南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理念为指导,采取集聚发展的思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绿色升级与低碳转型。

北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以优质水稻、蔬菜、经济作物、水产品、畜牧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实施水稻科技提升工程,建成全省优质米生产基地,以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打造精品蔬菜基地。

中部滨海综合产业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综合产业区。依托南北两大城区,形成三大产业板块。

东部山林经济区:根据营口东部山林地区的振兴规划,在盖州、大石桥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榛子、大扁杏、林地中草药、林地山野菜、林地食用菌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业等产业。

3.5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营口北部城区――南部城区形成的沿海发展轴为生态轴线,以辽河、城市片区间楔形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渤海、永远角湿地、东南部低山丘陵为生态屏障,以辽河生态带为生态动脉,以境内水系为生态静脉,以盐田、点状绿地为生态增长点,形成山海相拥,一轴六带多点的生态格局,构筑环境优良、景观优美、开放互动、良性循环的营口市生态结构体系,实现营口市“亲河、拥海、吻绿”,谱写一曲“天人合一、山水共鸣,低碳交响”的生态协奏曲。

4结语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其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现城乡一体,构建生态文明家园,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Z].2011.

[2]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营口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Z].2012.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差异;农安县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12-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70

StudyonVariationsinLand-useCompositionChangeofnong’anCountyBasedontheShift-Shareanalysis

SUnLi-zheng,DonGHui-he,ZHaowen-jia,XUJi-tuo

(CollegeofearthScience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61,China)

abstract:Usingtheland-usescaledataoffourlandtypes(agriculturalacreage,landareausedbytownshipandruralresidents,industrialandmininglandarea,transportinfrastructurelandarea)ofnong’ancountyin2008and2014,thetotalandrespectivescalesofthefour-typelandusewereanalyzedbytheShift-Shareanalyticalmode,andthecharacteristicsandvariationsinland-useevolutionweresummari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decreaseofagriculturalacreageandincreaseofconstructiveacreagewerecommonfeaturesofallthetownsofnong’ancounty.moreover,therewasamarkedregionaldiscrepancyamongthetotalshiftoflandusevariation,totallandusevariationinducedbycompetitivenessandland-usecomposition,andthevariationofalltypesoflanduses.

Keywords:Shift-Shareanalysis;landusevariation;discrepancies;nong’ancounty

县域作为中国^低层次的行政地域空间单位,绝大多数都是以农业地域为特色,是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分布区域,也是耕地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部分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都占有绝对地位,有着明显高于其他用地类型的面积比例。当前,在中国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1]。

土地利用结构反映区域各种不同用地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2]。一个县域的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能够反映出该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同时,县域内各乡镇间土地利用结构的差异也能够反映出县域的整体产业发展方向和优势土地利用类型[3]。目前对土地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演变过程、预测和评价等方面,而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方面研究较少。

吉林省农安县是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中国县域所表现的一般性特征。本研究以农安县为研究区域,将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引用到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研究中,通过对农安县各乡镇2008-2013年5年间的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等四种主要用地类型进行偏离-份额分析,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地域性差异特征。

1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一般用于分析评价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劣以及竞争和影响能力的大小,以找出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确定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原则[4]。其基本原理是将某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该区域所在的上级区域或全国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该区域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的变化(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3个部分[5]。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在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李建磊等[6]、张昌勇[7]、徐晓菊[8]、姚丽霞等[9]、陈群元等[10]、范况生等[11]、李武军等[12]运用偏离-份额法对产业及产业结构的竞争力进行了研究。2012年,李秀霞等[13]将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益研究中。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偏离-份额分析法运用于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研究,总结农安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设Fj(t)表示t时期县级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ij(t)表示t时期各乡镇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用地规模;F(t)表示t时期县级土地利用规模之和(本研究只选用耕地、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4种类型)。其中t=t0为基期,t=t为研究期末。

F(t)=■Fj(t),Fj(t)=■Fij(t)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将各乡镇土地利用规模变化(Gi)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结构偏离分量(pi)和竞争力分量(Di),Gi=Ri+pi+Di。各乡镇某类用地规模的变化(Gij)也可以分解为县级份额分量(Rij)、结构偏离分量(pij)和竞争力分量(Dij),Gij=Rij+pij+Dij。

Gi=■Gij=■[Fij(t)-Fij(t0)]

Ri=■Rij=■Fij(t0)[■-1]

pi=■pij=■Fij(t0)[■-■]

Di=■Dij=■Fij(t0)[■-■]

2农安县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境内平原辽阔,农业在县域乃至全省占重要地位,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县土地总面积5430km2,其中耕地面积占72%,为保障全国的粮食安全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职能。全县下辖农安镇、伏龙泉镇、哈拉海镇、靠山镇、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万顺乡、杨树林乡、永安乡、青山乡、黄鱼圈乡、新农乡、万金塔乡、小城子乡和合隆镇共22个乡镇,376个行政村,5400多个自然屯,2013年全县总人口120万人。

2.2数据来源与指标计算

本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农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农安县土地利用整治规划(2010-2015)》、农安县2008-2014年城镇地籍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农安县是农业大县,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25.0∶30.9∶44.1。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0万t;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2亿元;第三产业依托于合隆开发区、哈拉海万隆物流园等大型城镇综合园区,全年社会消费总额可实现104.0亿元。相比以上主体产业,县内林、牧、渔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对县内产业结构变化影响较弱,相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少。因此,为突出县域范围内支柱产业及其用地类型的结构变化,本研究选用全县及各乡镇耕地面积、城镇及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积、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和工矿用地面积进行研究,土地总面积的变化为上述4类用地面积之和的变化。

2.2.1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农安县全县土地总面积542922.2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436579.92hm2,建设用地面积52600.04hm2,未利用地面积53742.23hm2,分别占总面积的80.10%、9.69%和9.90%(表1)。其中:耕地面积390509.7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93%;园地面积110.7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02%;林地面积22275.3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10%;草地面积5599.3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7853.3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8147.5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9798.5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9%;其他土地面积28628.2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7%(表2)。

2.2.2指标计算本研究所采用的偏离-份额分析时间段为5年,起始年t0为2008年,研究期末t为2013年。各乡镇总的用地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3,主要用地类型变化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2.3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差异

与2008年相比,2013年农安县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等4类用地面积总计减少12269.89hm2,其中前3类用地面积分别增加4134.84hm2、24.06hm2和184.08hm2,而耕地面积减少16612.86hm2。比较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具有以下差异性。

1)4种用地类型总面积只有伏龙泉镇增加5.92%,其他乡镇均减少。其中减少比率较大的乡镇有新农乡、龙王乡、巴吉垒镇、靠山镇、万金塔乡和华家镇,分别减少9.33%、8.31%、7.43%、6.32%、5.85%和5.04%。伏龙泉镇总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其他乡镇耕地面积均减少;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各乡镇均有增加,增长率超过10%的有伏龙泉镇、华家镇、前岗乡、巴吉垒镇、烧锅镇、青山乡、三盛玉镇、靠山镇和永安乡,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16.93%,农安镇作为县城的城关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面积最大,为536.37hm2;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伏龙泉镇和农安镇分别增长3.59%和1.52%,巴吉垒镇、龙王乡和合隆镇分别减少3.83%、1.82%和1.40%,其他l镇增减幅度不超过1.00%;虽然全县工矿用地面积规模总体不大,但部分乡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较大,小城子乡、哈拉海镇、青山乡、农安镇、三岗乡、三盛玉镇工矿用地增长比例超过30.00%,其中小城子乡最高,为56.10%。

2)伏龙泉镇、杨树林乡、高家店镇、永安乡、三盛玉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合隆镇、开安镇和青山乡总偏离为正值,属正向偏离,表明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低于县域平均水平,其中伏龙泉镇偏离幅度最大,为2157.74hm2。其他乡镇为负向偏离,4种用地类型的总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超过县域平均水平,其中巴吉垒镇偏离幅度最大,为1142.90hm2。由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农安镇、合隆镇、烧锅镇、靠山镇、万金塔乡、新农乡、高家店镇、开安镇和青山乡,其中农安镇和合隆镇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178.42hm2和143.77hm2;由土地利用结构劣势引起的用地规模减少幅度较大的有杨树林乡、三盛玉镇、永安乡、龙王乡、三岗乡等,其中杨树林乡减少幅度最大,为92.00hm2(图1)。由竞争力优势引起用地规模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三盛玉镇、高家店镇、哈拉海镇、烧锅镇、万顺乡、开安镇、青山乡、合隆镇,其中伏龙泉镇增长幅度最大,为2174.45hm2;由竞争力劣势引起用地规模减少较大的有巴吉垒镇、新农乡、龙王乡、万金塔乡、华家镇和靠山镇,其中巴吉垒镇减少幅度最大,为1112.82hm2(图2)。开安镇、烧锅镇、高家店镇、青山乡和合隆镇既具有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又具有土地利用竞争优势;华家镇、巴吉垒镇、前岗乡、龙王乡、三岗乡和小城子乡则两种优势都不具备。

3)各种用地类型的偏离-份额分析结果。从整体看,2008-2013年各乡镇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工矿用地、耕地的增长中,全县份额分量的比重均一定程度上小于结构分量和竞争分量,县内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未受全县土地结构变化的制约。

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各乡镇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全县份额分量明显高于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和耕地;而耕地的结构分量为负,其余用地类型结构分量都为正。这说明县内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体,但是变化率较小,相对稳定,土地利用结构因素不能带动耕地面积的增长,而能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等建设用地的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和工矿用地的变化量处于上升趋势,说明2种用地类型近年来发展迅速。

竞争份额分量各个乡镇具有不同的情况。竞争因素能够带动耕地面积增长的乡镇有伏龙泉镇、杨树林乡、永安乡、高家店镇、三盛玉镇、哈拉海乡、万顺乡、烧锅镇、开安镇和合隆镇;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长的有伏龙泉镇、靠山镇、烧锅镇、华家镇、三盛玉镇、巴吉垒镇、前岗乡、永安乡和青山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工矿用地规模增长的有农安镇、伏龙泉镇、开安镇和杨树林乡;竞争因素能够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的有农安镇、哈拉海镇、华家镇、三盛玉镇、三岗乡、青山乡和小城子乡。

3结论与建议

全县耕地总量占主体地位,但从数据上看负向结构偏离较大,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农安县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的工业反哺力度较小。因此,各乡镇应将耕地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全县及各乡镇的结构和竞争力因素对用地量增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应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改善和优化各类用地结构。同时,个别乡镇应该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优化工矿用地结构,实现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相应产业间协调发展。

耕地面积减少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是农安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普遍特征。从各乡镇4种主要用地类型的变化数据上看,除伏龙泉镇外,其他各乡镇耕地面积减少量均明显大于建设用地增长量,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并非主要由建设用地占用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工矿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增加幅度并不大。土地利用变化的总偏离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引起的总用地变化、各类用地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要根据各乡镇自然条件以及人口与经济发展对各类用地需求,并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宏观控制,有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①加强耕地的保护,包括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和加强耕地资源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尤其是要对耕地面积减少负向偏离较大的乡镇进行严格控制;②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通过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比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整治耕地潜力。

参考文献:

[1]李文.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以肥西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丰雷,蒋妍,黄晓宇.土地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基于中国不同用地类型区域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110-115.

[3]傅伯杰,陈利顶,马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8.

[4]陈朝泰.江苏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5):72-77.

[5]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2-215.

[6]李建磊,徐晓明,金浩,等.偏离-份额法在河北省11市区产业竞争力分析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24-28.

[7]昌勇.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湖北产业竞争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1):152-155.

[8]徐晓菊.河南工业竞争力评价[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16):208-209.

[9]姚丽霞,赵俊平,董金.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竞争力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68-570.

[10]陈群元,宋玉祥.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66-70.

[11]范况生,刘献法.基于SSm的河南区域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26(2):74-79.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7

一、乡镇企业建设的战略形势

我们概略地了一下江苏省和全国的乡镇企业(即指原社队企业,下同)建设状况及日、美等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认为乡镇企业及小企业的种类、数量及产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呈指数曲线增长。

如江苏省到1983年底共有乡镇企业56,464个。1958年时数量很少,产值很低:1976年才为33.56亿元;1978年仅为62.57亿元;1980中上升到110.25亿元;1983年高达159.42亿元,在全国一直处在领先地位,已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9.34%,占全省农业产值的45.65%。有资料预测,至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数量可达6万家,产值达300亿元,可占全省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8%,占全省预测农业产值的55.56%;2000年将达7万家,产值可能达520亿元(另有资料为800亿元),占工农业预测总产值的20.88%,占农业预测产值的62.65%。

我国1982年拥有乡镇企业75万个(另有资料为130多万个;140万个),产值658亿元,相当总产值的的11%强,[1]1983年乡镇工业产值为757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2%,相当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

我国国营企业现有近40万家,其中小型企业为37.24万家,占全国企业(不包括集体的乡镇企业)的98.7%;产值近3,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7.3%;固定资产占全民所有制单位的29%;利税占工业利税的32%;其中75%的小企业(产值占一半)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的农村村镇。我国中型企业有3,544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9%;产值为9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7.7%。我国大型企业有l,365个,占全国企业(不包括乡镇企业)的0.39%;职工人数占全部职工的20%左右;产值为125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4.8%;固定资产原值占41.4%;净产值占49%;利税占50.7%;预计至2000年产值可达8,000亿元,占工业预计总产值的40%。[1]

再如日本明治维新后,中小企业迅猛兴起,在狭小的3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81中达到581万家,占总企业数的99.6%;从业人员3,44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80%;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3%。在美国、联邦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小型企业也都很兴旺。[3]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高速度发展可以说是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业化的必需,此外,也是乡、镇、村的建设的必需,农民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必需。乡镇企业在“四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乡镇企业已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尤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上述乡镇企业建设的形势可见,乡镇企业的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有相当比重,成为国营大、中、小企业的有力助手;占农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更大,而且会继续增大。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工业结构及更趋合理。

2.乡镇企业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农业现代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江苏省已出现了一批亿元乡,这些乡的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市政、、建筑、邮电、、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江苏省1978年以来,全省乡镇企业缴纳税金39.45亿元,其中1983年为l1.45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5.73%,今后,乡镇工业税金的增长速度还将会提高。有的专家已设想把全省近2,000个乡队以上的集镇,建设成为工业生产型小城镇,发挥出农业、农村与大工业、大城市之间的纽带作用、桥梁作用。

3.乡镇企业已成为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同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作工不离农”,“离土不离乡”,大大减轻了盲目流入大城市的趋向。江苏省最近几年每年平均吸收农民工31.5万人,1983年已拥有乡镇企业职工429.41万人,占到农村劳动力的18%。预计至2000年将可吸收400至450万劳动力就业。全省64个县(包括常熟、太仓两市)1983年工农业产值在五亿元以上(最高的达20亿元),人均工农业产值在650元以上(高的达2,200元)、人均净收入在350元以上(高的达440元)的县有20多个。这些县再经过十五、六年努力,至2000年人均净收入一般可达一千元以上,实现国家总目标的“小康”水平,从而与大、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当。这将是一项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我们从上面勾划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轮廓,充分看到了它的生命力。占我国人口80%、土地面积80%的广大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的希望所在。环境工作者既要清楚地看到乡镇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地看出只有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才有保护环境、生态和农民健康的经济基础和条件。

三、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问题

我国1979年公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特别强调了“在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同样是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始终应遵循的准则。

1982年7月15日《农民报》报导了乡镇企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环境问题:“江苏省苏州地区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几年来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大运河为主体的水网水质受到污染,有的地方受到电镀等废水污染,致使农产品、水产品不能食用。”“山青水秀的浙江省绍兴县,也由于小印染、电镀、造纸厂的,污染很严重。”“从全国情况看,许多农村工业企业还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往往一个小工厂就可以污染一条河,甚至一个村镇。”“不少地区的大中型工厂,把自己不愿生产或加工的有毒有害产品委托或转给社队工业去生产,导致有毒物质‘下乡’。这种转嫁污染的做法,不但危害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而且通过农产品的污染又反过来危害城市居民。”“农村环境一旦遭到污染,治理起来花的投资更大,困难更多,所以必须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4]

曲格平同志指出:“……由于这些工业(指小型企业及乡镇企业)数量多,布局混乱,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差,经营管理不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绝大部分没有防治污染措施,使污染危害变得更为突出和难以防范。这是我国所特有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向农村蔓延。”[5]

可见,在我们取得明显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现已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环境保护部门及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正在制定对策。

四、乡镇企业建设的环境对策建议

针对乡镇企业建设发展中已经出现和可能继续出现的环境问题,应按不同的性质、类型、原因采取不同的、综合的对策。

在制定环境对策中,有两种片面的思想认识是应该避免的。一种是盲目乐观,认为乡镇企业规模很小,又很分散,排污量小,自净量大,不足为惧;另一种是片面悲观,认为乡镇企业数量极大,极为分散,发展很快,变化又大,技术装备差,管理水平低,经济条件不足,可能会防不胜防,治不胜治,结果生产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的观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认识的,既不能盲目乐观而掉以轻心;也不能片面悲观而丧失信心。我们通过已有的研究认识到,只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的对策合理,乡镇企业在建设发展中是完全可以取得生产、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的。以下几项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1.立法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全国乡镇环境保护法规”,对于省、市、县来说,不一定再单独制定,但可以在地方“乡镇企业建设法”或“乡镇建设法”中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篇章。如江苏省院法学所与江苏省乡镇企业管理局正在为制定“乡镇企业建设法”而开展调研工作,原来无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已建议增加有关篇章。

立法,与一般的条例不同,具有的权威性,利用法制的有力手段,重点放在惩处那些无视环境法规的违法者。例如,有意将剧毒、有害而无有效防护和防治措施的废物、中间产物、原料、产品、车间等转给的犯罪分子。

此法的制定与执行,可以制止污染转嫁行为及其它严重违法行为,给农村居民为保护农村环境以法律保障。

2.规划乡镇企业必须有环境规划和布局,而且必须纳入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及区域农业划规之中。规划一经制定并以人大通过,也具有与立法同等的效力,立法中也应有确保规划实施的条文。江苏省某些县、乡、镇正在搞规划,只要同时兼顾环境保护规划,就会事半功倍。

规划,重点放在合理利用农村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农村水源及居民健康,促进乡镇企业走上正轨。

鉴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农村乡镇的规划至少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解决当务之急的“红线规划”,第二步再进一步作出近期及远期规划。所谓规划,就是要从长远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效益。

乡镇总体规划中的环保红线规划,着重划出不同功能区,将乡镇相对集中成工业区,与居民区、水源地、行政区、文教区、商业区、农业区、文物保护区、保护区等用红线勾划在规划图上,各区之间,尤其是乡镇工业区与其它区之间要留出隔离、防护带。要注意风向、水源地的位置及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情况,合理利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土地。

此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就可以改变盲目乱建的混乱状态,布局将趋合理,可长期发挥效益。

3.管理制定一套简明、切合实际的科学管理制度、程序和办法是当务之急。国家正在抓紧这方面的工作,有些省、市已提出了管理条例初稿,如辽宁省、江苏省及该省的无锡市等。

管理,是法制、规划手段的补充,法制、规划也可看作是管理的组成部分。管理的是综合行政、、科学手段结合运用的一种,是环境保护最经常、大量、基本的任务。核心是加强环境保护方针、政策、计划的指导和协调。在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总原则中,还可视不同的性质和情况,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做法。治理应点面结合,考虑效益。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统计、申报、审批、监督、检查、奖惩的条例。

此条例的制定和实施,就可以控制程序上、手续上、关系上的混乱状况,就可能发挥环境保护管理的职能和作用,从而使乡镇企业对环境的、危害范围和程度大大缩小。

4.控制面对乡镇企业这个特殊的对象,采取传统的、单一的处理措施是难于行得通的。从总体上实施“三同时”是可能的,但要求每个企业都实现“三同时”也是难于行得通的,但也不能因行不通面听其自然,放任自流。制定一套简易可行的合理控制系统也是当务之急。

我们在苏州工业污染源控制途径研究中,通过对能源、水源、物料的投入一转化一产出,提出了一套控制工业污染源的系统方法,将物料种类控制、物料单耗控制、流失总量控制、浓度控制及环境总量控制结合起来,治本、治源、治因与治标、治末、治果相结合。在乡镇工业的控制中目前全面推行系统控制有相当困难,若适当加以简化,有可能在乡镇工业控制中试行。如单耗控制、主要污染物流失总量控制、区域集中浓度控制及区域水环境总量控制,可以分别情况逐步实施。几十万、上百万家乡镇企业,家家都上一套处理设施是不可能的,但每个乡镇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处理显然是必要和可能的,经济上也是现实的,面且集中处理还可以与集中利用(能源、水源、肥源、其它资源)相结合。

如实现了以上控制的设想,大量的污染物就会消除在生产之前、之中或之后,还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获得收益,处理后的废水、污水还可以资源化,同时基本消除农村乡镇企业的污染危害。

5.宣教向农村决策者、各级干部、各方面的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知识及乡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知识的任务,是一项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目前许多地区的广大干部只了解经济的重要性,不了解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所以,环境保护宣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对策。苏州市环保局最近就举办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班,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立法的执法、规划的实施、管理的执行、控制的实现,都离不开热爱环保事业的懂行人,所以,在宣传的同时,还要抓紧培训人才的工作,每个乡镇企业,每个乡镇都要有专人负责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群众监督,农村的环境保护才落在实处。

十年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大工业、大城市、大水域,忽视了小工业、小城镇、小水域,目前环境污染由点到面,由城市到农村的趋势已引起了决策者的重视,但要把环保工作的力量动员到面向农村还需作各个方面的艰苦工作。99%以上数量的小企业、乡镇企业,其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可能不到10%,且在素质上差距更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列入环保工作《七五》、《八五》规划之中。

日本的前车之鉴应该记取,日本解决工业,特别是小工业的环境污染危害的经验更应认真吸取。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薛葆鼎指出:“去年(1979年)秋冬之交,我到日本参观访问,看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在六十年代高速度发展带来严重公害之后,群众舆论哗然,政府进行经济干预,采取了许多技术诊断手段、情报交流手段、低利贷款手段……促使几百万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管理基本观代化了。因此,也基本上控制了污染。他们的中小企业多数做到了‘小面精、小而专、小而变、小而洁、小而赚’。并没有因为治理公害而闹亏损。他们的企业结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保证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小企业既能在资本主义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能在通过化改造后文明生产、文明生活。”

我们坚信,我国亿万农民能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创建乡镇企业的奇迹,也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把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得先进而文明。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立法,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农村环境一定够能保护好、建设好。

[l]杨坚白:“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五章,第16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南京日报:“去年我国社队工业产值巳达七百多亿”,1984年6月15日。

[3]云冠乎:“中国企业规模结构战略问题”,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第九章,第243、245、246、249、256、258、259、261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4]中国农民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必须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农村工业污染”,1982年7月15日。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努力缩少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促进县域文化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9年新建石瓮镇、小岭镇、杏坪镇、蔡玉窑镇、曹坪镇、红岩寺镇、马台乡7个乡镇文化站,12月底前交付使用。

三、建设原则、要求和标准

1、建设原则。各项目建设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条件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民生建设工程,坚持项目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快速启动,抓紧施工,确保早建成早使用。

2、总体要求。乡镇文化站项目建设要统一规划定点,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格次工程。图纸设计统一从《陕西省乡镇文化站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任选一图,作为项目建设图纸。项目建成后,要求独门、独院,并且具有独立产权的文化活动场所。

3、项目建设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确定的中、西部新建和改扩建的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不低于300平方米要求,我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文化站的功能设置,要以满足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宗旨,一般设置要有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80平方米左右的书报阅览室和5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培训室及其他辅助用房,严禁建成宿办混合楼。经济许可的乡镇在资金自给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建设规模。

四、实施方法

1、工程招标按有关规定采用议标形式,由县计划局、县财政局、县文化局和项目乡镇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负责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议标。

2、综合文化站的选点、建筑风格等由县文体局和项目乡镇从《陕西省乡镇文化站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选择,不再另行设计。

3、县文体局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负总责。项目乡镇要全力配合,抓好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

五、时间安排

*年12月--2009年3月20日完成前期筹建工作;

2009年3月20日--2009年10月30日完成建设任务;

2009年11月--12月组织验收,办理资产登记等手续,交付使用。

六、补助标准和办法

1、补助标准。中央预算内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以300平方米规模作为补助依据,每建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央补助20万元,省财政补助4万元,总投资为24万元。

2、补助办法和原则。中省资金按照财政渠道统一下拨县财政、由县财政划拨县文体局。县文体局建立资金专户集中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按合同约定付款。项目原则上严格控制在24万元以内,不得随意超规模超投资建设,超出部分由乡镇自行负担。

七、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计划局、国土局、城建局、财政局、文体局、监察局和项目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县文体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从实际出发,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本乡镇文化站项目建设规划,指定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实行"文化站项目"一把手工程,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责任措施到位。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9

乡镇规划所自今年重新组建以来,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各乡镇规划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员和办公场所迅速得到落实,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得到迅速开展,各项工作均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起色。我们今天召开这个现场会,就是要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强化措施,努力在全县各乡镇、各规划所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环境。等一下县委常委、县政法委陈艳明书记就如何加强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将给大家作一个指导性的报告,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强调以下三点: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增强抓好乡镇规划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刚才,局分管乡镇规划建设的党组书记王月华同志就规划所组建半年来,在人员配备、办公场所落实、乡镇规划所业务开展及建章立制等方面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这里我就不再详细的阐述了,我认为讲的很好,讲的很全面,讲的也很实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正确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各项决策的结果,是各乡镇政府、各乡镇规划所通力合作的结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城乡规划建设局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关心支持城建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奋战在城乡规划建设一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县乡镇规划建设事业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乡镇规划所目前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工作条件仍比较艰苦;二是城镇发展建设步伐缓慢,城镇功能很不完善,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三是城镇基础设施薄弱、滞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发展不平衡,重点镇的动作大,一般乡镇动作小,甚至有部分乡镇没有动作,重点镇与其他乡镇的差距在日益扩大;五是在小城镇建设上,项目库建设和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要么是没有项目,要么有了项目实施不好,完成情况差。因此,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务必要找准问题,正视差距,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有效的抓好乡镇规划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建设

加快推进乡镇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县委傅春荣书记在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要把“坚持城乡统筹,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城乡互动、统筹协调,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作为未来五年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县政府周逸洪县长在2011年6月28日的县第十六届人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县新型城镇的发展格局:即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构建“一心三点”,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打造以麻州、筠门岭和西江为中心的三大镇极经济发展板块,并依托交通走廊积极培育珠兰、周田、站塘、庄口、小密等镇,逐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形成“网状结构”的城镇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力争到2015年,麻州镇依托台商创业基地建设,发挥县城至麻州沿线农业、工业产业发展的优势,逐步融入县城规划区;筠门岭镇发挥区位和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境内汉汕岩风景区,发展成为旅游强镇;西江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依托红狮水泥建设,打造商贸物流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要实现这些目标,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概括起来就是五句话,二十个字:“规划引领、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多方融资、强化管理”。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乡镇规划建设,一定要把规划放在首位。规划不好,建设就是乱建,就会留下很大遗憾,就会带来很大浪费。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决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搞所谓的“先上马,后规划”、“干一段,看一段”;也不能因为现有人力、财力的限制,就降低规划标准,不能再干“今天建、明天拆”的事,要给后人留下财富,留下空间,不要留下包袱和遗憾。规划编制工作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近、中、远有机的统一起来并切实做到适度超前、留有余地。二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各乡镇在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盲目攀比,不要跟风效仿,一定要打造个性,彰显特色。不切实际的事不要做,不附合规律的东西不要提,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科学、合理、求真、务实。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要将规划进行广泛的宣传,充分听取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既重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又提高规划的公认度、知晓率,同时还要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打击。

(二)坚持基础先行。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改造、完善、提升的原则,以镇整治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开展镇脏乱治理和镇出入口改造工程;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促提升。加快城镇街道、给水排水、绿化、亮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文化、教育、娱乐、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提高小城镇吸纳人口、增强就业和聚集产业的能力。

(三)坚持产业支撑。产业发展是乡镇具备活力的关键所在。乡镇能不能保持真正繁荣,关键看有没有1—2个产业作支撑。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要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大作产业兴镇的文章。对工业基础好的乡镇,要集中力量抓好工业集中区域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环卫设施等配套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之成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亮点,城镇经济的增长极。市场发达的乡镇,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提升功能、提升形象、聚集人气、促进繁荣的重大举措来抓,通过完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和传统集贸市场,向以市场流通为主的专业镇发展。有特色农业的乡镇,要围绕特色农业基地,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壮大镇域经济。具有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乡镇,要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扎实推进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配套完善,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乡镇建设。总之,要通过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集聚到城镇的人口能够住得下、留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四)坚持多方融资。资金紧缺一直是制约乡镇建设的“瓶颈”。解决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办法很多,关键看我们的筹资观念是否面向市场,筹资方式是否走向社会,筹资手段是否灵活多样。靠政府投入资金有限,我们必须用市场的办法来筹集乡镇建设资金。具体来讲有四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经营城镇。土地是城镇最大的资产,经营城镇很大程度上就是经营土地,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提高土地的收益。充分利用土地级差地租,使低效益的资产变为高效益的资产,非经营性的资产变成经营性的资产,从土地资源的升值、房地产资源的增值中来聚集资金。第二个渠道是融资。要敢于用别人的钱、未来的钱办现在的急事、要事。企业不融资,不可能做大做强;政府不融资,城镇建设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面貌。第三个渠道是招商引资。包括房地产的开发、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都可以用招商引资的办法来解决。第四个渠道就是财政资金。在政策允许地范围内,学会科学整合各种资金和项目,集中资金干大事。总之,我们要在面向市场、以地生财、内引外联、盘活资产等多元化筹措渠道上大做文章,做足文章。

(五)坚持强化管理。规划、建设、管理是乡镇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互相关联、互相促进。一是要依法管理,落实制度。我们要按照《城乡规划法》、《建筑法》和《省城乡规划条例》加强对村庄、乡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二是要推行市场化、社会化管理模式。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供水、排水、道路、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维护等基础设施实行市场化、社会化运行。三是要开展乡镇环境综合大整治。要从镇景观、沿街建筑立面控制、环境绿化美化、交通秩序、市场环境等方面加大整治力度,切实改变乡镇“脏、乱、差”的局面。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努力把乡镇规划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乡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既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更要有真抓实干的态度。各乡镇、各乡镇规划所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组织领导要再加力。推进乡镇建设对于乡镇是一项既有“里子”、又有“面子”的工程。各乡镇要把乡镇建设作为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理清工作思路,科学务实推进。今天的会议特地请来了各乡镇分管规划工作的领导,在此,我希望也拜托大家能够把乡镇建设作为施展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一年干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一步一个脚印,使各乡镇的镇及村庄面貌每年都有新的变化,不能年复一年山河依旧、面貌依旧。要敢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墨守成规,无所作为。各乡镇规划所要切实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奋力推动乡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总结篇10

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结合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发展需要,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调查发现,*县14名乡镇组工干部中,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上的有5人,占总数的35.7%;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的仅6人,占总数的43%。在个别乡镇还存在着“以工代干”现象,影响了乡镇组织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一些乡镇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在调研中,有97%的乡镇干部认为优秀的组工干部应当具备三项基本能力,即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但是调查发现,全部具备以上能力者不到30%,组工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一是思想观念更新慢。少数组工干部仍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思维和观点来看问题,思维封闭,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二是所需知识更新慢。不少组工干部知识结构陈旧,知识更新缓慢,知识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甚至出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倒挂”现象。三是新技术掌握运用慢。一些组工干部对新技术不愿学、不想学,因而不能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佳。据调查,不能操作电脑的占到70%。

(三)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乡镇体制改革后,在干部使用上实行“只出不进”政策,体制问题导致组工干部队伍建设缺乏后备力量,出现组工干部储备断层现象。调查发现,现有的乡镇组工干部无一例为近年来毕业的大学生,有的乡镇则实行组工干部、宣传干事、纪检干事“一身兼”,加上人员老化、工学矛盾较为突出,乡镇组工干部高层次培训机会较少。据统计,各乡镇组工干部五年内没有参加市级以上学历教育的占到90%。

(四)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出口不畅。目前在乡镇组工干部去留问题上存在着“能上不能下,任职容易免职难”的现象,论资排辈、等待观望、坐守年功的心理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组工干部落后难淘汰,人员老化、代谢不畅等问题。

建议和对策

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结合组工干部岗位要求和自身成长规律,深入思考存在问题,认为当前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牢牢把准时代脉搏,改革管理方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激励保障,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一)把握时代脉搏,明确乡镇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方向。要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党性最强、作风最正、工作出色”指示精神,以建设“学习型、效能型、服务型、创新型、落实型”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为总体目标,使其不断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具体要做到“五抓五提高”:即抓学习,提高干好工作的能力;抓效能,提高推进工作的能力;抓服务,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抓创新,提高开拓进取的能力;抓落实,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展的乡镇组工干部队伍。

(二)改革管理方法,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进出渠道。一是严格选用标准。注重选用学历高、能力强、年纪轻的干部,注重选用文史、理工、经济、法律、管理等综合性人才,不断优化组工干部队伍知识结构,防止“老、弱、偏”倾向的出现,实现年龄、知识、专业的最佳组合,确保乡镇组工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二是拓宽进入渠道。由乡镇党委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相结合的办法管理乡镇组工干部。采取县级部门“下派”、“选调生”兼任、乡镇交流任职等途径选拔乡镇组工干部,努力拓宽乡镇组工干部选拔视野。三是实行交流轮岗。对年龄在35岁以上、在组织工作岗位连续工作3年以上的乡镇组工干部,可由组织部门统筹安排,另行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交流轮岗,畅通乡镇组工干部的“出口”。

(三)提升综合素质,强化乡镇组工干部能力建设。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教育培训。要把乡镇组工干部列入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序列,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同时出台鼓励措施,支持乡镇组工干部通过函授、自考等途径,参加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不断优化文化知识结构。二是强化实践锻炼。采取挂职、任职、蹲点调研、进村入企等办法,选派组工干部担任职务,有计划地组织乡镇组工干部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经验,丰富阅历,使基层组工干部在参与中心工作中得到锻炼提高。三是落实考核机制。制定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考核细则,列入年度干部考核序列,明确乡镇组工干部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切实提高乡镇组工干部队伍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