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29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总必修学分116分的12.9%,但其中并没有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的具体的、操作层面的规定,我们进行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研究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作用

通过科学、客观、公正的认定研究性学习学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发展;引导学生过程与结果并重;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的主体

由谁来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学分认定,认定的主体由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同一个研究性题目的学习小组组长),分别按照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三、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主体的作用

通过细化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不仅能使学生本人对自身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反思及收获、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作为等方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评价、班主任评价、辅导教师评价、课题组评价等方面从侧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对小组研究性学习或合作学习的参与程度,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所作贡献等;能体现出学生是否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是否有勇于探究或创新精神;反映出学生解答课堂问题、完成作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

四、研究性学习成果学分认定评价标准

1.优秀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良好

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有比较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参加了开题、结题,研究性成果真实,结论可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合格

有选题目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不够完整,参加了开题、结题,有研究性成果(结论)。

4.不合格

有研究性题目,没有完整的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没有参加开题、结题,没有形成研究性成果(结论)。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1.个人评价

对自己研究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态度与主动参与的程度、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实验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和反思等方面做出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以日常授课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对本小组内各成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相互作出评价,由组长评定等级。

3.班主任评价

班主任、课代表和学习小组组长对该成员在研究性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对所承担工作的完成情况、与小组其他同学的合作精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对小组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所作的贡献等方面作出评价,最后由班主任评定等级。

4.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合作、团队精神,敢于质疑和提出问题,勇于探索或有创新精神,解答课堂问题,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完成作业,实验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作出评价,由辅导教师评定等级。

5.课题组评价

研究性课题以同班或同一类课题或同一老师指导的学生建立QQ群,老师、学生在群内互相交流指导、共享群内资源、提交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结题报告,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开辟新的学习展示交流评价途径,由课题负责人评定等级。

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

考虑到学生在高三进行高考复习,时间紧张,我们用高一、高二两年四个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每学期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的研究,第一个研究性课题占3个学分(考虑到学生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各方面不太熟悉),剩下的三个研究性课题每个占4学分,共计15学分。

1.研究性课题学分认定

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后,学生个人、学习小组组长、班主任、辅导教师、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都在合格等次及以上的,认定该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该学段的学分,计4分(第一个课题计3分),反之,按照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至少有三个评价为不合格,该成果计2分,建议学生重新选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按照要求重做该课题。

2.获奖研究性成果学分认定

高中学习期间研究性学习成果获得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比赛的奖励,或研究的成果被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用,或各种竞赛获奖的作品如科技创新大赛、影像节大赛、多媒体大奖赛、中小学电脑大赛等获县级以上奖励的作品的主持学生及参与学生,或发表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凭获奖证书或发表作品原件,直接获得该学段的研究性学习学分。

总之,通过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便于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翔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态度、能力、参与情况、完成情况,也便于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3\]6号.2001.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2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实践《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3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论,它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正式出自我国教育部2000年3月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它属于一类全新的必修课。

二、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的具体实施流程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实践模式是指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和周围自然的某一事实为研究对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为方法,亲历实践,付出情感,学会合作,培养探究能力,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

专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导模式,以其灵活性大,选择性强,易于操作等诸多优点,而被国内外研究性学习开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从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图入手,对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进行详细解剖,以形成条理分明的经验性方案:

从上图分析,可以将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流程划分为以下9个具体步骤:

1.师生积极互动,促进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

在研究性学习中,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靠同学们自己动脑、动手,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他们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组织、动员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组织专家进行科普、学术讲座,积极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访问,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动机。

3.指导拟题、分组阶段

(1)指导拟题阶段

选择课题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下面就选题的原则与程序加以详细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选题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因此研究课题本身必须是科学的。

生活性原则:选定的课题源自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实际意义。

可行性原则:要求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有可操作性,能够付诸实施。

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要求学生选题,要尽量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力求新颖、独特。

第二方面,分析选题的一般程序:

1.选定方向。指导教师要启发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个方向上开展研究。

2.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分析这些问题能否成为付诸研究的课题。

3.选择问题。学生以选择研究性课题的基本原则为依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问题。所谓加工问题,是指从研究的时间、地域、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对选定的研究问题进行修改和限定,从而使问题更加集中明确,使之成为可以真正付诸研究的问题。

5.确定课题。经过对研究问题的精细加工,仔细推敲,再用恰当的文字把研究内容表达出来,该问题就可以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了。

(2)课题分组阶段

研究专题拟定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组合成课题小组,至于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则由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完成。

4.收集资料、课题论证阶段

研究小组首先收集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后,进入课题论证阶段:

(1)明确课题小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学科范围

(2)选择小组指导教师

(3)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检索文献计划、访谈或考察计划、活动进程计划、选取研究方法)

(4)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

(5)撰写开题报告

(6)小组开题展示、讲解、答辩

(7)听取开题评审组意见,完善开题报告

开题评审小组由外聘专家、相关教师、感兴趣的学生代表团共同组成,在听取研究小组的开题汇报后,对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议,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课题小组针对开题报告加以讨论修改后,最终确定研究课题。

5.展开研究阶段

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具体计划,分工合作开展研究。首先,将专题研究任务加以分解,小组成员经过精细分工后,各负其责,各展所长,积极完成子任务的研究职责。同时,又要与组员通力合作,定期对课题的研究发展交流意见,随时修正弥补研究计划存在的偏颇、漏洞,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6.撰写报告、论文阶段

专题研究小组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全面梳理专题研究成果,以恰当的方式对研究进行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的写作。

7.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

研究成果交流评议阶段,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师生共同组成交流评议组,对各课题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思维地碰撞和意见地交流,培养学生学会针对不同课题进行客观地分析、辩证地思考、流利地申辩。并通过研究成果的答辩过程,将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员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议组点评协调融合,引导学生一步步优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发展。

8.评议中的新问题

在结题报告交流、评议过程中,如果发现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则需课题小组重新回到研究阶段,针对报告中发现的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以求进一步修正课题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9.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强调伴随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研究性学习进行中的各个阶段,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导,确保研究按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持续不断推行,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层出不穷,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全方位提升。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被炒的很热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研究性学习更加强调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在自行探索的过程认知数学、理解数学,同时学会使用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去有效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自发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动手参与显得格外重视。

将研究性学习与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紧密结合之后,小学数学教学的定位和目标就变得更加多元化了。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欲望会变得十分强烈,以前对于教师的依赖感会逐渐降低,最终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只将自己的教学精力花费在解题技巧上,而对于数学的具体运用则在教学中鲜有涉及。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具体实用的知识点,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能够让学生的研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在数学教学中加入研究性教学,能够弥补教材中教学内容存在的一些缺憾,让整个的数学教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1.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确定合理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情况和教学内容,盲目在任何一项教学内容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充分研究教材,而非仅仅是抱着“赶时髦”的心态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性教学就显得得不偿失了。换言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须有的放矢,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进行“倒数”这一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中巧妙的将倒数与中国汉字进行结合。例如“杏”这个汉字,颠倒一下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字“呆”。而对于数字也同样亦然,一个原先的数字一经颠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数字。这个概念就是倒数的概念。这个就是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中国汉字的巧妙带入让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接着将教材中倒数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讲解,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自然比传统教学模式要好很多。

2.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更具氛围

不管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点之一。对于数学这门功课,很多小学生都天生对其有种莫名的畏惧感,因此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十分重要。如果教学情境创设得当的话,学生自然能将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熟悉的场景结合起来,进而让新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轻松自然。

例如,教师在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春节快要到了,妈妈和我一起去超市买馅饼,经过挑选,我们一共买了两个杏仁味的馅饼、四个苹果味的馅饼和三个榴莲味的馅饼。那么最终的问题是妈妈和我一共在超市买了几个馅饼?这个教学情境中蕴含着十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如果用情境教学进行引入的话,学生对于加法的计算会变得十分困难,就更别提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而加入了相应的教学情境,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变得十分简单容易。

3.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是教学的一大宗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一旦对其进行了很好的掌握,数学学习和教学都将变得更加简单容易。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思想也是关键制胜点之一。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课堂对于数学思想的传递和渗透更显容易。虽然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比较浅显易懂,但是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却已经“初露端倪”。例如,集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等都在小学数学中有所涉及。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得以开阔,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4.理论结合实际,让研究性学习与生活贴近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很贴近的学科,很多在数学中学习到的知识都能很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于这方面的内容甚少进行挖掘,导致很多学生都片面的认为数学是一门“不接地气”的学科。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则应该一改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数学,学习数学。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其不管是在开始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在最终的结果呈现阶段,都是一种十分开放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利用开放性的特点让教学与生活产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解完毕具体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亲手参与自己动手进行测量。最后将测量的结果与计算的结果进行相互对比,看这二者的结果是否吻合。很显然,在这个融入了实际生活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有了亲自动手参与的经历,最终的教学效果往往是十分高效的。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十分值得教师的推广使用。为了让研究性学习更加具有成效,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让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变得深入人心,确保最终教学目的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毕丽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研究主题,一般是以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为主,又要保证小组之间研究主题不重复,使研究成果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主题验证阶段,确定小组同学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教师提供网络支持系统及查询工具,指导学生查找相应的参考书,解决研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完成研究任务。

成果展示交流阶段,展示自己的课题报告,进行课题答辩及评价。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完善研究成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这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发展了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将自己完整的研究成果在网上。

网络环境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即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成果和交流的环境(如下所示)。

确定主题研究的资源环境:

提出主题——讨论主题方向

确定研究主题——开题报告

信息收集协作学习的环境:

主题验证——网上收集处理资料

整理研究成果——初步论证

成果和交流的环境:

交流——展示研究报告,

交流研究成果——结题评价

教学实例

1.研究主题:宇宙大观: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课题意义:以宇宙探索为主线,树立我们爱护地球,保护地球资源,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是与高中的地理、生物学科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学生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使用相应的网页制作软件,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实施阶段

(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对天气变化的感觉出发,观察地球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地球的形成,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给人类的生活、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列举出地球的天气及地理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几个方面,初步确定4个研究的主题。

地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地球

地球的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树木与草原

地球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我们的朋友

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家园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首先小组学生一起学习网页制作软件,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其次是分工协作,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

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评价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并以论文、电子投影片和网页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影响,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也可用科学技术毁灭人类。增强使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在“我们的地球”网页中开设了地球景观、中国航天、宇宙探索、山川河流等七个栏目。纵向站点有“科普”、“科普与您”、“天地人”、“星空天文”四个标题,共有65篇文章、40多幅图片说明地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学生们在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深刻地了解了宇宙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但丰富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学会了根据研究主题去搜集和利用信息。研究成果传到学校的局域网中,受到全校学生的好评。学生的作品还参加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在该案例中,体现了浓厚的研究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思考与总给

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学习对网络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网络资源共享、及时评价反馈、信息交流展示等功能在学习中应用得很广泛。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研究主题的确立要与课本的知识及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

与课本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出发,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研究主题,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使在网络上查找信息时,不至于盲目浪费时间。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协作学习

小组协作是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一般由3-5人为一组,各组成员按照自己对研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之间有分工又有协作,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6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阐明了数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又指出:“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我们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研究手段自己获取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能力,从而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求。

施良方教授在《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提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程序性知识中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形成则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尤其是认知策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学,才能掌握有意注意,思维,记忆等过程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学习材料通过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认知策略,才能逐步地掌握怎么学,才能使他们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问题的解决。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说:“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正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他所未知的问题,通过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且能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上。小学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既要注意生活实际中显示的数学问题,更要注意一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体现数学方法的习题。如小学数学中的行程问题,小学生学习后可能今后再也不可能碰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有否研究价值呢?学习研究解决行程问题,恰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研究这类问题将会告诉我们:如何从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探索条件之间复杂的隐含联系,从而创造出更新更直接的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策略正是通过对各种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才得以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和认知策略,这就是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可以分成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应用型研究性学习等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大致也可以有这几种。

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小数乘法的学习。学生已有整数乘法运算的知识与技能,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在整数乘法中,因数扩大或缩小和积扩大或缩之间的倍数关系,那么如果小数因数去掉小数点变成整数后计算得到的积和原来的积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思考研究。经过多题的比较研究,学生可明白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如果小数乘法变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积扩大了若干倍,要恢复成原来的积,只要把扩大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即可。教师继续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联系,找找规律,找找原因,学生就能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再如: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给出一个三角形图形,请学生量量算算它的面积大小,学生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试图计算它的面积大小,如用画方格的方法等。教师可以再给出一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想办法,看能不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用画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出其中一个的面积。能不能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试一试,学生经过讨论、试验,会试图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会发现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恰好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并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虽然拼的方法不同但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象这类举不胜举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形成性学习材料,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而对另一种更重要的研究性学习,即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或应用型的研究性学习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习题的知识功能较重视,而对它的教育功能不够重视,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重要工具。在数学习题解答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解题中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别出心裁地提出新方法、新见解、不因循守旧,不迷信权威,善于联想、善于类比、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研究解答好思维性强的习题使学生得益匪浅。

如学生学习了分解质因数知识后,可以出这样一道题,两个整数的积是144,差是10,这两个整数分别是几?学生可能会把乘积是144的两个整数都找出来列成一表:

123468912

14472483624181612

这样可发现只有18与8是相差10,则18与8即是本题的答案。如果进一步提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研究,可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整数的积相等,那么这两个整数所含有的质因数的种类与个数完全一样,知道两个整数的积,只要把积所含有的质因数进行重新搭配,就能找出各种各样的乘法算式,如果因数是整数,则这些乘法算式的个数是有限的。同学们还会根据这个结论去编出很多相关的应用题。这样就把分解质因数这样一个数学知识巧学活用了。

再如学生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去研究这样一道题,由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如图所示的图形,只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6,求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开始学生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它与知道两个正方形边长的题目很相似,再仔细一看,发觉缺少一个条件,即缺少大正方形边长,于是陷入一种困惑。

这时,不妨让学生试一试凭直觉你觉得面积应是几?很多人会猜是18!那么为什么呢?不妨再让学生去假设大正方形边长为已知条件,长度可以随意定,让学生去计算阴影部分面积,于是大家发现结果惊人的一致,都是18。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可以肯定阴影部分面积与小正方形有密切关系,而与大正方形没有多大的关系。此时让学生去观察三角形aeF与梯形CBeF的大小,有没有办法证明是一样大。再观察三角形aHB与三角形CHF的大小关系,会发现这里有一个等量替换的关系而恍然大悟。象这样:猜想----假设----验证----推理的研究过程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可能悟出一些问题解决的策略。要使数学习题成为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仅依靠现有的教材是不够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与能力去创造,从而使数学习题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当然这部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每个学生每一次都能得出研究的结果,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研究性学习中团队合作的精神,一个人想不出不等于大家想不出,一个人在一个问题中思考研究出一个方面,群体就可以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数学习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

三、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研究去发现认识数学知识,或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采用这样一些策略。

第一,教师要准备可供研究的材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内容,抽象逻辑思维也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各种数学现象或数字的显著特点,并逐步缩小观察范围,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中心点。教师提供材料开始都应该是直观形象的。

第二,直观形象的材料要让学生经过实际操作,动手算算、划划、分分、拼拼,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适时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与重新组合,以事实为依据来验证假设,并且不断地对假设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推导出概括性的结论。

第三,教师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并能用比较清晰的、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述整个思考与研究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与认知策略,并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第四,教师还可以提供相类似的材料,以便学生将研究所获得的结论或方法,运用于新的问题情景中,使其得以巩固和深入,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的迁移能力。

第五,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以体现互助合作精神。

下面仅以一例,说明以上策略的应用。教师给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材料,现在有一个比萨饼,如果切10刀,最多能切出多少块大大小小的比萨饼。(这个问题适宜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思考)。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去画一个大圆代替比萨饼,然后用直线代替切刀,先试切一刀,二刀,三刀……等等,学生动手操作,最后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切一刀,都是二块;切二刀,就有三块、四块之分;切三刀;更有四块、五块、六块、七块等多种答案。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介绍他是如何切的。学生可能一开始也不是能切出7块的,可能也是4块与5块,但他及时注意到了问题的特殊要求,再继续尝试,结果切出7块。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讨论切4刀怎么样?怎样切才能使分成的块数最多。经过讨论,学生会得出这样的假设,如果以直线代替刀,则要使每两条直线都相交,并且交点不重叠,才有可能分出最多块。然后再让学生试5刀、6刀,这时学生会发现第5条直线、第6条直线已经很难画上去,圆也越画越大。教师可适时提出,我们能不能对已研究得出的结果排列出一张有序的数据表,来思考一下其中的规律呢?结果形成这样一张表。

观察结果,学生会发现前一个块数加上后一个直线条数,即是后一个分成的最多块数。这样就很顺利地推导出切5刀,切6刀,甚至切10刀的块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了第一个成果。教师这时应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更新的问题。如果要切49刀,50刀等,这样推算是不是太麻烦?能不能找出2,4,7,11,16……这样一串数与1,2,3,4,5……之间的关系,找找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发言,形成大组讨论的形式,最后能推导出一个计算公式:(刀数+1)×刀数÷2+1=块数,然后再进行逐个数据的验证,证明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取得了研究成果的高级形式----直线分割平面的方法和计算。最后还需请几个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整个研究的过程以及其中的思维活动,以利于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与问题解决的策略。这样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思维过程。是源于教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参谋而不是主谋,到位而不越位。

四、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

小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优点是明显的。

第一,促进智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研究去学习,可以使学生按照促使信息更迅速地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信息。

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验到研究中的乐趣,从而将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再学习,而这种研究方法的雏形对将来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迁移作用。

第四,提升学生记忆品质。学生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会把整个研究过程形成的记忆产生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去。

但是研究性学习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第一,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第二,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第三,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不能实践操作的,就不能建立有效的假设,那么研究的结果就变成一种盲目乱猜,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第四,一个人不可能只凭发现、研究去学习,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任何研究都是不现实的。

接受性学习也有其优点与局限,其优点表现为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系统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另外接受性学习对教育设施的要求较低,成本低,经济易行。但接受性学习也有其缺陷:首先,对于低年级儿童,接受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因为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只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中、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仍需要自己的具体经验为依据。因此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光靠接受性学习是不够的;其次,接受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不如研究性学习。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结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13-02

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要求等)的变化,主动调整身心,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并促进学习发展的能力。学习适应包括学习观念的适应、学习方法的适应、学习环境的适应。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研究者围绕学习适应性的概念、测量、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状况以及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为了解某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研究者一般利用学习适应性标准化量表对某一群体进行测试,通过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中小学学习适应性描述性研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综述。

一、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

研究者运用各种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如1989年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由日本教育研究所学习适应能力测验研究部编制,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1991年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李慧莉、张庆林(2004)编制的《初中生学习适应问卷》等,通过测试了解某一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状况。不少学者(如戴玉红(1997)、白晋荣等(2002)、戴育红(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石常秀(2006)、李政云(2001)、丁君(2008))的调查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有少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二、弱势群体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结果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弱势群体(包括进城农民工、城市中以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阶层、有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和有严重疾病的病人等)子女的学习适应问题。如赵红伟(2006)、李媛(2008)、刘磊等(2010)、邓远平和汤舒俊(2010)等对弱势群体子女(特别是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均表明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远远低于非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三、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年级间差异以及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的研究中,王惠萍(1998)研究显示,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年级升高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白晋荣等(1997)、戴育红(1997)、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类似。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之相反,比如聂衍刚、刘毅(2004)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年级差异,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张承芬、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虽然中学生学习适应性随年级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还有一些研究者,如石常秀(2006)在探讨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趋势中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总体发展呈“V”型趋势,白晋荣等(2002)和李慧莉、张庆林(2004)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但孟四清(2006)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并没有出现一致的年龄趋势,且不同的年级对于学习适应问题的侧重点也不同。

四、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性别间差异的研究结果

学生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差异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白晋荣等(2002)、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孟四清(2006)、赵均和李祚山(2009)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上要优于同龄男生,甚至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进一步对学习适应性的各因子的分析表明,女生在多数因子上的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如,张承芬和张金宝(2000)的研究表明,女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优于男中学生。李政云(2001)调查发现,女生无论是平均水平还是认识水平方面、自我监控方面,都明显高于男生。聂衍刚等(2004)研究发现中学女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学习期望上优于男生。马月芝(2005)的研究说明,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身心适应上明显优于男生。当然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如隋光远和李晶(2004)对650名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进行测查比较,发现不同性别的优生和差生的学习适应性不存在显著差异。还有一些研究者得到相反的结果,如石常秀(2006)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低于女生。

五、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校际的研究结果

在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如白晋荣等(1997)、王惠萍(1998)、聂衍刚和刘毅(2004)、李政云(2001)、聂衍刚等(2004)、马月芝(2005)、李慧莉和张庆林(2004)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在城乡或校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城市优于农村、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但白晋荣等(2002)在研究中发现不管是从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学生的比较还是就学习适应优良的学生的比较来说,城乡之间无显著差异。而石常秀(2006)的研究还发现相反的结果:城市初中生学习适应不良检出率高于农村初中生。

六、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成果综述

从上述学习适应性的描述性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适应性具有以下特点:

1.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还是有不少学生存在学习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村、普通学校学生以及处于特殊发展阶段的学生。

2.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呈下降趋势。

3.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并不是呈直线状,而是呈“V”曲线。这个“V”曲线既表现在年级间的发展过程上,也表现在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如,小学中年级适应性要比小学低、高年级差;学习适应性在初二年级出现下滑现象;新生入学两个月左右的适应水平要比入学第一个月及第四个月要低。

4.无论是在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还是在学习适应的某些维度上,男女性别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女生优于男生。

5.大部分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在城乡之间、不同类别学校之间有所差异。一般来讲,城市学校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优于非重点学校。

近十几年来,国内针对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涵盖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教育类别、不同的家庭背景。这些研究对揭示中小学生学习适应的内涵和机制,对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对探索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方法、措施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国内在学生“衔接”阶段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中,对幼小衔接和大学生新生的研究较多,中小衔接和初高衔接涉及的少。从研究的内容角度看,已有的学习适应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学生学习适应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层面上,对如何利用教育力量对新生入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的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aat)手册[Z].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邹晓燕等译.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11)

[6]李慧莉,张庆林.初一新生学习适应过程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01)

[7]丁君.初中生入学学习适应及其干预[D].河南大学,2008

[8]刘敬芳.个别化教学促进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

[9]李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08

[10]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11]孙春晖,郑日昌.《学习适应性量表》的验证性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1(2)

[12]石常秀.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3]赵红伟.城市弱势群体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问题的调查与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邓远平,汤舒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对其子女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15]王惠萍.农村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8(1)

[16]聂衍刚,刘毅.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

[17]张承芬,张金宝.关于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山东教育研究,2000(12)

[18]孟四清.当代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现状与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5)

[19]李政云.初一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特点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6)

[20]马月芝.学习适应量表(增订版)在上海地区的修订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21]隋光远,李晶.初中优生和差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4(03)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8

我们认为,成果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程序,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强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活动评价能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出新的研究课题;同时贯彻了课堂教学应该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培养健康价值观的思想,使科学学科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一、教学尝试——成果展示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背景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社会知识,通过与水有关知识的学习,对学习水的利用和保护已具备认知基础.而且本节课设计的水资源保护主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容易接受,学习兴趣较浓.从地域上看,作为水乡绍兴人,对水的利用和保护有很多经验与教训,也是我县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大举措.我们学校是典型的水乡所在地,水资源利用相当充分,但保护也迫在眉睫.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俱备,只欠行动!

2.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理解,学习过滤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表达与沟通.

(3)培养爱护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自愿珍惜并保护水资源.

3.课前准备

第一周:学生预习、讨论并提出课题;经过整理和筛选,确定8个小课题;小组选题后组员分工,讨论并制定课题方案.第二周: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记录拍照;问卷调查;做实验等.第三周:浓缩资料,写发言稿,做汇报用的ppt课件.

二、成果展示课课堂教学环节安排

1.激情导入

师:(热情洋溢)今天我们来学习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几周来,每组都做了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大家花了不少心血,参与的积极性让我感到很高兴,也很值得欣慰.现在让我们一展风采.教师的热情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教师对同学们课前积极准备的肯定评价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情感基调.

2.自信展示

在展示前,各小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各小组要认真完成材料准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展示形式,如:展示日记、建议书、手抄报、现场制作、展示介绍作品等;课上,各小组成成员还要进一步阐明自己选择的成果展示方式并说明选择理由.

第1小组: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用水”.请看一些日常生活中用水量:抽水马桶每用一次需冲水约4kg……

师:的确,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那么全球淡水资源的分布是怎么样的呢?

第二小组:各位同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水资源的分布,请大家看图,从这幅图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师:感谢第二小组利用图片、表格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水资源分布,那么,我们绍兴水资源的分布又是怎样的呢?

第三小组汇报: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题目是“绍兴县水资源的分布”……

师:多优美的图片!绍兴县经济比较发达,是全国十大财神县,正因为工农业发达,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水污染的危害有哪些呢?

第四小组:大家好,我们组为大家介绍水的污染情况……

师:污染的危害真是触目惊心呀!那么,受到污染的水又是如何处理、如何净化的呢?

……

第七小组:你是否发现如今水的浪费越来越严重.(展示调查结果——生活用水情况问卷调查表及统计结果)

师:研究的智慧集中说明了一个问题——大家要节约用水!最后请第八小组补充.

第八小组汇报:如果我们人类再不珍惜水资源的话,那我们的血将会变成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要想节约水资源,有什么独到的好方法吗?(全组同学逐个展示)

三、真诚评价

成果展示完后,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与师评.上述2中已经体现了教师评价的内容,以下为学生评价,有利于学生产生成功感受而强化学习与探究的动机.

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你会因关心世界、关怀人类而受到地球人的尊敬.珍惜每一点滴水,为之努力的应该是你、我和他……那么,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1:通过本次的活动,我深深地认识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生2:这次的课题我们到了现场,比起以前只吸收课本知识的学习有趣很多,我将永远也不会忘记所学到的内容!

生3:通过自己的努力,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生4: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学会了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这些对我们以后功课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四、适时拓展

成果展示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终结,相反,一轮研究的成功与肯定,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塑造了学生钻研的品质,总结了研究的经验教训,为新课题的研究做好了铺垫.必要时,教育也要来个“下集预告”,通过“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引发学生不断探究的积极性.

师总结:本次研究非常有效,极为精彩,老师为大家的表现而感动.下个月,我们要感受绿色,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树林,感受植物对人类、对地球的贡献,我们期待更多的精彩被大家所拥有.

五、成果展示课的体会

活动主题不同,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也会有差别,同一活动不同的探究者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发现.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既要符合活动的主题,又要能反映学生的独特体验、收获.笔者以为,项目与应用设计式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展示作品(模型、小制作、小发明、设计图)以及探究过程为主;参观与考察的展示可以办摄影展、开讨论会、演讲、调查报告的展示为主;主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的展示可以有实验展示,写调查报告,小论坛等形式.

展示形式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进行成果展示时,则应动静结合.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9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必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鸿门宴》第六自然段中当刘邦逃脱,张良入谢献璧时,愤怒的范增接过玉斗扔到地上,拨剑击破玉斗,说:“唉!竖子,不足以谋!”教材的注释是:“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和项伯”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

(3)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学生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熊熊燃烧了八年之久的两伊战火,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布什政府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

(4)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5、重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天空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

1、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问题是由信息引起的”,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淘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说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对问题的敏感度。“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敏锐地感受与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好奇心”的丧失,对个人来说,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说,是堕落的源头。

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但其根源依然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简单,除了政治原因外,有的说可能是经济原因,因为朱先生是穷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家庭发生了经济危机;有的说可能是文化原因,因为朱先生是文化名人,一方面他受到“文化围剿”比较厉害,应该有孤立无援、愤懑不已的感受;也有说是家庭原因的,甚至于有人说到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如果提高一个层次,把它形成一个小课题的形式,那么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又如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书信中,常称许广平为“广平兄”。也许我们一览而过,没有留下疑问,反转一想,许广平是他的妻子,学生,何以称她为“广平兄”呢?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问题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同样有它的“层次性”。问题由目标、条件、障碍三要素构成,目标——表明“问题”解决的对象是什么?最终要达到什么程度?条件——面临“问题”,你已经拥有哪些主客观条件?障碍——面临“问题”,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有无解决途径?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问题,就形成了一般性的问题、较难的问题、需研究的问题三类,一般性问题,目标明确,条件充分,障碍不大,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共同解决;后二类是最容易形成课题的,但过去我们常常把一个较难的问题,当成了一般性问题对待,讲一讲,说一说就算完成了任务。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怎样从“问题”中筛选“课题”呢?

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象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的实际需要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

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三是善于课题变量的限定。对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研究,每种角度都有自己确切对应的对象范围。比如有的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的研究”的课题,显然这一课题表述有扩大化的毛病,好象给自己课题冠以“古代”“中国”一类的概念,格外的气派似的。实际研究的可能只是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一个主题,一个环境描写,与实际极不相称。在课题涉及的一系列因素中,有一部分是常量,即有一个不变值的量,如地名、人名、具体时间等;另一部分是变量,即有多个值的概念,如性别、年龄及抽象名词。如“《木兰辞》思想倾向新探”这一小课题,“《木兰辞》”就是一个常量,“思想倾向”就是一个变量。

2、研究文献,搜集整理资料。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各类文献资料,每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献为基础,以了解前人或同时代其他成果为起点,广泛地吸收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获得进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宽,一般说来,他们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研究的初期,搜集文献可以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先查阅几篇与课题有关的主要文献,通过阅读消化,了解课题的有关范围并从文章中发现新的线索,再扩大查阅的对象。比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是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又如要研究称呼语“老板”一词的由来及现状,也只有用研究文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设计方案,分步实施。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

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不要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自主参与协调合作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专题性研究课程。所谓研究性课程是指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过程。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研究性课程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再通过学生自己建构专题性知识网络,综合提取多学科的主干知识并给予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高二经济学重视社会生产一节中,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二、培养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对传统的教学要有“离经叛道”的精神,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教师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的评价制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否则如果教师只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做新的探讨,那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只能成为泡影。高中政治教师只

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全知全能”、事事都懂,所要做的是指点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哪些途径去寻找答案。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检索查阅书刊杂志、上网、谈访、问卷等形式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发现资料间的关联和趋势,得出相应的结论;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通讯手段──信、电话、email等向专家请教,使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巳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

三、实践尝试有感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和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有效的整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的教师多次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课时候,有的教师发现许多同学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和如何走现代农业之路等知识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按自愿原则分成几个课题小组,让他们围绕家乡农业发展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有的小组以《家乡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为课题,有的小组以《家乡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研究及对策》为课题,也有的小组利用有同学家长开面粉厂的有利条件,确立了《小麦的生产、加工与市场》这样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