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十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十篇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1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1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应深刻领会全教会精神,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末,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探索情境,培育创新精神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学生思维的时空,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首先,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考先生:“只要你报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判断出来后,学生好奇心就转化成求知欲,迫切想了解其中奥妙纷纷问老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对又快呢?”这就激活了学生质疑的思维火花。

其次,启导学生自主试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常多样的探索尝试,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增加一份创造的信心,体验一下成功的愉悦,驱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如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任举一数,将各位数字交换位置,如:189、891、918、198等请学生亲自检验一下变换后的数还能被3整除吗?其它的数,请学生各自再找一两个数变换各位数字的位置,看调换数位后的数是否仍能被3整除。通过学生独自思维,合理推测,得以验证,其中算理就不难而知。

二、营造民主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焕发教育活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心理相容的周边环境。力求让数学课堂充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1、激励学生勇于不断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为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必要条件。不过,要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关键还在于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目的、有意识地予以勉励和诱导。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目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寻求最优化解题途径。例如:圆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是将圆分成16等份,并把其中的一份又均分成2份,再折拼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有的老师在教学这内容时,放手让学生操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结果有的学生将圆折拼成平行四边行后同样能推出圆面积公式:s?=ah,s?=c/2?r=?r2?,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样更简捷。这时又有同学争先恐后发言,他们将圆折成三角形、梯形后也能推导出来。这样的教学气氛很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因而在平时作业、成绩考查时,对作答能与众不同、另辟蹊径、体现创意的,都应适时给予特别加分,以资奖赏。

2、相信学生都有创造潜能,用全新的标准衡量学生。只有我们肯定学生潜能开发的可能性,才会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该能看到创造性思维的萌芽,不仅中高年级学生有,低年级小学生身上也有;不仅优等生能培养,就是后进生也同样可能发展。例如:一年级小学生能注视图文并茂的投影,在教师循循善诱下,自由想象,把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自己恰选条件、独立地编出各种不同的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初步萌发。又如,在一次试卷评析中,我曾意外发现,“已知长方形的周长8米,长3米,宽几米?”这道命题测试的结果,不少学生不得其解,缘由是老师没讲过。而一名“差生”解答正确。他说“求宽是几米,我看着黑板想。长方形周长就是两条长加两条宽,要是减去两条长就剩下两条宽,再平均分成两份不就是一条宽的长度吗?”可见表面上“分数”低的学生能力不一定就差,所谓“差生”并非“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显然衡量学生成绩的尺度,不仅是考试等级,还有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加强思维训练,发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3

【关键词】高职音乐艺术欣赏创造性思维培养

从思维的方式和成份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运用,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辨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儿童阶段就已萌动、成长着创造性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原动力。

音乐艺术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程以音乐欣赏为载体,贯穿灵活多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达到提高思想素质,训练头脑,发展身心的目的?本人认为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该实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

在高职音乐艺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互动探究模式教学,让学生保持思考的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同时提供一系列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音乐作品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为了让音乐作品能够感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精心选择优美、通俗易懂的音乐去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老师应先引导学生细致地聆听作品,让学生听后作形象的分析和描述。学生在描述前应勤于思索,做到有感而发,继而进行探究。

教师要注意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除了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之外,还要体会到音乐中表现的情感及品格。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外,就可以选择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管弦乐曲与合唱曲进行引导。他们的作曲风格和创作思想是属于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这些乐曲所提示的内容对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极其有利。特别对于巴赫的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思索。巴赫的赋格音乐有着数学般的严谨,他把人的复杂情感集中在同一时空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科学价值。在聆听《G小调赋格》时,教师应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受、去想像、去创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荒山之夜》两个作品,对比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从音乐家心理方面去分析作品。通过讨论使学生在感受音乐作品、认识历史等方面进行交流、碰撞,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积极展开思考,进行探索,从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表明:他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相对论。爱因斯坦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极大兴趣。他长期得到音乐环境的熏陶,养成想像和创新的习惯,势必推动他形成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唤起其音乐情感,启发、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在创作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从最简单开始。其次,要循序渐进,注意减轻学生对技术方面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潜能。音乐的创作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像,大胆进行音乐创作。最后,让学生自己演唱或演奏自己的作品,教师适时加以鼓励,当学生大胆参与实践的时候,他们的想像和创造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教师在开展音乐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以柔缓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分为十段,每段都有小标题。在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可根据标题展开联想,在对旋律基本熟悉后,学生可尝试创作歌词,通过给乐曲填词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根据这种教学的开展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调对学生音乐想像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3合理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所著《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的重要论断。如广播扩音系统相当于耳朵的延伸;摄影相当于视觉的延伸;影视相当于视听觉的延伸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音乐艺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已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音乐信息传播系统包括幻灯、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多媒体具有声、色、光、图为一体的独有特点,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深受师生的青睐。合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视听结合,可以强化学生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审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媒体开展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些音乐是没有情节内容和意义的,往往给人曲高和寡、晦涩难解的感觉。教师可以运用电化教学媒体创设音乐作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视觉可及的画面,发挥视听通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创设场景。

歌剧《卡门》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容的伟大作品,剧情发生在1820年左右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卡门》的序曲是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被人们称为“斗牛士进行曲”。另一段卡门挑逗霍塞时所唱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是一只自由的鸟儿》,表现了卡门奔放豪的性格和富于魅力的形象,欣赏这两段音乐如果只有声音而无图像的话,学生想理解作品的内涵是不容易的,还需要教师深入讲解作品中的故事和背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音画的完美结合,学生就可以通过画面来了解作品的故事情节,并容易超越时空与作者产生共鸣。

良好的音乐艺术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态度和良好的审美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精神和优良的道德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的问题。21世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音乐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7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4

一、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强化思维训练

培养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与众不同,思路清晰,方法和手段有效,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有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提出来不同的看法,或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创新。其实不然,创造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看思维的过程,结果很重要,但过程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获得需要不断进行强化训练,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法和手段,着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广阔性。例如,在进行呼吸作用教学时,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呼吸是放热的。有的学生进行了创新,有的把新鲜的树叶和干燥的叶片分别放在保温瓶中,有的将刚发芽的种子和干种子分别放在保温瓶中,塞上带有温度计的橡胶塞后观察温度计的结果。通过鼓励学生参这一实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又如,在学习渗透作用时,要求学生课后做这个实验,但不限定实验材料。有的学生选择黄瓜挖一个小坑放入食盐,最后黄瓜变软了;有的学生选择了萝卜,有的学生选择了土豆等等。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所得结果是一样的,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反省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分为多种形式,除直觉思维能力和反省思维能力外,还有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找准思维培养的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鼓励学生发问、质疑,让矛盾贯穿课堂始终

创造性思维训练最为关键点在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提出差异性的问题,有效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高二年级第一节生物课,我并没有直接讲授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于学习生物有哪些期待?想学到哪些知识?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有的说:我想知道孩子的血型为什么与父母的不一样?有的说:为什么有些疾病是遗传的,有些疾病不遗传,人为什么要生病呢?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各异,这些不同的问题充满了学生对学习生物的期待。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制造矛盾,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适时培养创造性思维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大优势便是设疑问题的资源特别丰富,只要教师真正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的侧重点,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就不会枯竭。例如,当学生学习完减数分裂的知识后,向学生提出:与卵细胞形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点?这时,让学生先总结,然后,师生之间共同进行总结,如:二者产生的场所不同,产生子细胞的数目及类型不一样,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也不同,还有是否变形。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和总结,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子细胞的性质和数量及染色体的区别,以及染色体的行为特点。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了知识点之间的异同,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实践表明,若教学与实际生活脱钩,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无用”的想法。有了这一想法,学生自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生物学科本来就来源于生活,生物教师要充分生物学科这一巨大优势,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上“植物的个体发育”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玉米生长的全过程,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陌生,争着抢答这个问题,很快便把玉一生的生长情况回答正确了。通过回答这个问题,为下一阶段讲解“被子植物种皮和胚的性状分离的不同步性”打下了基础。课前,教师可以把新课的导入形式与小实验或播放多媒体幻灯片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积极评价质疑,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亲师信道”每位教师都深知其道理,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教学举步维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要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生物学的很多问题较抽象,理解容易出现偏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有时会很可笑,但在学生看来已是他们能力的极限,即便问题提的不当,或答案驴唇不对马嘴,教师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获得必要的信心。只要学生的信心十足,他们对于问题探索的欲望就不会减弱,对教师百分百的信任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问题,回答出满的结果,进而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六、结语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创造性思维;培训方法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作为与中华民族存亡兴衰息息相关的事件来实施展开。教育具有为国家民族培养人才和继承者的重任。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那么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成为影响国家前进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必须对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训练创造性思维予以关注。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功能

1.创造性思维可以使小学生养成思维独立性

小学生身心要想健康成长,就必须抓好创造性思维。当然,小学生的思维养成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过渡的,要达到从形象思维逐渐提升到抽象思维的目的。从小学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独立思维的培训,尤其是伴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他们就会逐渐减少对父母的依靠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就逐步构建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就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创造性思维可以辅助小学生养成并强化思维的发散性

低年级的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学习经历,而且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存量也很少,所以,在很多的时候,小学生都会有求同的思维。渐渐地随着小学生年龄心理的成长,他们的思维想法也会逐渐变化,他们会从多种视角、多种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而且会渐渐地养成定向的思维方法并且成为自己的惯用法。我相信如果在此期间如果老师适时指导,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性。

二、小学体育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1.充分利用反面思考法,造就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勇于改变常规、定向的思维方法,转变传统保守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开启反面思考模式,进而找寻到解决问题的全新手段。在我们以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相关动作的讲解示范,带领学生重视动作的要领和细节,最终达到相关的教学要求,牢记并掌握要领。当前我们要指导学生开启反面思考模式,重视体育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从有针对性的错误行为入手,或者是从一些正确动作的对立面入手,使大家对正确的动作有好奇心理,进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我们可以把兴趣爱好当做学生的启蒙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他们才会自主地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并找寻解决方案,进而训练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就拿我们的前滚翻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先采用一个具有不易做翻转外形的物体来做范例,当物体难以滚动的时候,学生就会好奇并且想要探究这么难翻滚的缘由,此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加以引导,进而动员学生观察思考,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我想通过这种教学办法,可以使学生从反面教案中明白前翻滚运动的动作要领,就是身体蜷缩得越圆就越容易滚动且距离越远,他们也就掌握了真正的原理和动作精髓。

2.采取探究方式展开体育教学

我们可以将探究性教学方式与小学体育教学相结合,我们可以先进行动作活动的实践环节,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并找寻规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学会思考并发现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多角度、多思路地探寻解决办法。以接力跑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采取接力区域慢跑接棒的训练,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找寻在真正地快速奔跑后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状况。当然,这种小学体育中的探究性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要展开教学的引导活动,主要是应用提问和示范的办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的指导作用还是很关键的,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要及时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而且要多找机会让学生练习并发挥到最佳状态。

3.科学设置问题,激励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科学合理地设置疑问可以很好地带动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学就要应用这种方法,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寻并解决问题,进而养成发散思维。例如,长跑教学,可以在长跑保持呼吸节奏上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中体会摸索并进行结论验证,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训练他们的发散思维。而且我们还可以在立定跳远中,针对摆臂、下蹲、起跳动作设疑,运用大家的头脑风暴,果断猜测并找寻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找寻发现学生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感,应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训练、强化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6

关键词:创新素质型;教学策略;知识与人格;氛围与方法

在当今知识日益更新、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需要大量的创新素质型的人才。我国经历了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并且通过对比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结论:我国缺少的不是基础知识,也不是刻苦精神的人,而是具有创新素质型的人才。创新素质型的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教师,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的重任。也就是说教师要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行动方式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素质型的人才。

一、知识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基点,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素质型学生的条件。知识策略就是教学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把创新素质型学生的培养目标落实在知识点的教学上。

知识策略教学要求教师在关心学生获得知识多少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像母狮一样,捕到猎物后,并不立即杀死,而是让小狮子去撕咬猎物,让它们在实践中培养生存的本领。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能过细过死,也不能太清太纯,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这样才有助于创新素质型学生的培养。

知识策略教学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归纳和综合,运用创新方法去构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物理综合题:一个带电粒子Q初速度进入到匀强电场e和磁场强度B,求带电粒子Q的运动轨道。这道题不仅涉及到电学,磁学的知识,还涉及到力学、运动学方面的知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把几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出解题的对策。这种用不同的知识来求解一个题作法,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研究问题的理解,还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与此同时,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不是“仓库型”的人才,才能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

二、人格策略

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是否具有非智力因素,即创新人格。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素质型人才,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人格。

人格策略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情感性。它是创新人格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因为创新人格源自于他们对研究专业的热爱和追求,即情感是创新人格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人格策略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教学中要注重穿插科学家如牛顿、伽俐略、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我国杂交水稻制种专家袁隆平等人的事迹,因为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并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始终如一地实践自己“献身于科学”的诺言取得丰硕的成果,用他们的事迹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

人格策略教学特征之二是想象性。它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假设,就没有预言、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策略教学要求学生对任何现象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手段产生种种想象、假设,因此要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想象、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要重视在教学中再现前人是如何创造发明的,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经历失败和成功的磨砺,体会创造成功的喜悦。比如向学生介绍牛顿勤奋思考,善于观察,当他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时,就想到苹果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然后大胆预言地球对苹果存在一个垂直向下的引力,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介绍爱因斯坦敢于放弃牛顿的绝对宏观和以太假说,在承认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上,预言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质量与能量相互联系(e=mc2),从而使狭义相对论上升到广义相对论。通过这些成功的例子,来培养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假说,敢于预言的创新人格。

三、氛围策略

氛围策略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注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氛围策略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它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思考,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要营造一种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探求多种求解途径的学习氛围。可向学生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弟的例子,他从电产生磁的现象得到启发,从反方向思考提出“磁能不能产生电”的创造性问题,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问题性能唤醒学生产生创造欲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氛围策略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知识的经验,学生造成被动的接受方式。氛围策略教学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索的过程,是师生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自的观点、看法及其原因和理由。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要求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营造成一种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教学中把演示改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师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自然地创造了一种师生平等交流,互相探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氛围策略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就没有创新。氛围策略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的氖围。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时,不要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而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观点去解决问题。要形成八仙过海、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对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学生在文化基础方面是优等生,但在实验操作能力方面却是后进生;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教师不能对这些后进生进行冷嘲热讽,而要消除他们的“恐惧”。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方法策略

方法策略教学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创新素质型学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掌握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惟一的目的,而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方法策略教学的特征之一是创造型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上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所未有的想法;不满足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创新素质型的学生。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7

【关键词】创新教学情感策略氛围策略方法策略知识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大胆的设想、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将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启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例如,学习""时,首先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积思维,探索新知。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8

关键词:思维三元理论、高中数学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学校教育学科教学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学习和思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思维活动中学习,并且也学习思维本身。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一、斯腾伯格的思维三元理论

思维三元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伯格提出的,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思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生成、想象和假设等能力,实用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这三种思维能力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分析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思维按不同比例合成的产物。擅长于分析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熟悉的问题,通常是学术性问题;强于创造性思维的人善于解决相对新奇的问题,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采用独特的策略解决问题;长于实用性思维的人则善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的要求。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备三种思维模式的综合思维的人才,而不是仅仅重视其中某一种。当然,对于最具智慧的人,并不需要在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平。真实生活中的聪明意味着能够最大限度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而不是必须符合其他任何人对聪明所抱有的刻板定义。

思维三元理论不同于传统智力理论,传统智力理论侧重于学业智力的发展,重视分析性思维,强调学生在学校中的智力发展和成绩表现,而思维三元理论不仅强调iQ式的智力,同时强调情境性智力,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思维三元理论认为脱离情境考察智力是不正确的,有时会的出极端错误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实用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但在学校中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思维三元理论强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协调发展,健全人格完善智力。

思维三元理论也不同于多重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重智力理论详细阐述了天赋的领域,而且在应用上,多重智力理论强调这些领域(如音乐的和身体动觉的)应该融入学校课程;而思维三元理论详细阐述了人类知识的用途,即为了分析的、创造的或实用的目的,思维三元理论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当然,这两大理论也并不抵触,两者往往被结合起来研究。

二、应用思维三元理论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智力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传统智力理论内涵过于狭窄,把智力局限于学业智力,把思维局限于分析性思维,同时传统教育理念下把数学视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因此,数学教学与评价包括考试,侧重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培养及测试,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实际工作也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应用性思维能力。其次,传统智力理论下数学教学忽略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跟现实不在于空间上的距离,更在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距离。比如,数学教学中的题目是结构良好的问题,而实际工作生活中真正的问题大多是结构不良的问题。所谓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可以清晰而具体地列出一步步的解决方案,而在现实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是无法列出这些具体步骤的,解题条件是复杂的,答案未必是唯一的。一个人适应解决结构良好的问题,未必适应解决实际生活中结构不良的问题。

可见,传统智力理论下的数学教学现状总的缺陷就在于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思维能力的平衡性。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各有各的用处,不能相互替代,却可相互促进。每个人所具有的这三种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人强于分析性思维能力,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有人却相反。过分关注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而忽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评价,造成分析性思维能力强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得宠而在实际生活中失宠,创造性思维能力强或应用性思维能力强而分折性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在学校中失宠而在社会上出类拔萃,这样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2、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因为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学生的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理性思维能力恰是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实际”的现实要求,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应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应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首先要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的数学无论是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指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在思维教学中在三种思维能力上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三元理论的实践

1、数学思维技巧的培养

根据思维三元理论,每种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全面的发展。当教学和评价着重分析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比较和对比,分析,评价,批评,问题为什么,解释为什么,解释起因,或者评价假设。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创造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创造,发明,想象,设计,展示,假设或预测。当教学和评价强调实用性能力时,就要引导学生应用,使用工具,实践,运用,展示在真实世界中的情形。但不管三种思维过程如何高级和复杂,其背后的思维技巧只有一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从七个学习技巧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是问题的确定,在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不仅要确定问题的存在,还要定义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数学测验中,答错的学生经常是因为他们确定的问题并不是题目中所包含的问题,而干扰选项却是这些错误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他们按自己界定的问题选择了这些选项,于是答错了题目。二是程序的选择,要想顺利地解决一个问题,必须选择或找出一套适当的程序。学生首先必须确定从哪些地方可能找到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并排除那些无关的信息,再分析各种信息的可信度等。学生为了解答测验问题,必须选择恰当的步骤,以便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三是信息的表征,运用智力解决问题的时候,个体必须把信息表述为有意义的形式,这种表述可以是内部的(在头脑中),也可以是外部(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如果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外部表征,经常会提高问题的解决速度,比如在解数学题时画图,仅用符号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四是策略的形成,在选择程序和表征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形成一些策略,策略按照信息进行表征的先后,把一个个程序按顺序排列起来,形成步骤。如果步骤缺乏效率,那么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影响最终的成果。在数学测验中,运用普通的策略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花的时间就长了,要是稍微马虎一点,最后是对是错还说不定。聪明的学生会用一些创新性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要找到这些创新性策略,考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在策略的选择上,而不是脑子里冒出一个策略,就盲目地采纳这个策略开始答题。五是资源的分配,在实际解决问题时,时间与资源都是有限的。执行任务时,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决定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时间分配给各个部分。时间分配得不合理,本来会很优秀的成果最终会变的平淡无奇。六是问题解决的监控,解决问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已经完成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还有什么没做。七是问题解决的评价,它包括能够觉察反馈,并且把反馈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执行任务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来源的反馈,包括内部的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外部的他们的看法。能觉察反馈,个体才有改进其工作和学习的可能。

2、创设情境,在用中学,学以致用

思维三元理论非常重视情境的作用,强调在情境中培养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照本宣科策略,或采取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或采用最适合培养思维的对话策略。这些教学策略适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师和不同的学生,只要适当,每一种策略都是教学的好方法。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培养思维最好的策略必然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现实的问题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自如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用中学,学以致用,这是思维教学的一大目的,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宗旨。

(1)创设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关系,解决数学在哪里,数学是什么,数学有啥用的问题。数学内容通过问题情景引入,强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数学的运用,从传统上数学课程内容的终端,一下子置换到了起点。以前是把知识学完了再应用,现在是通过用来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创设情境,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发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现代数学进展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2)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促进三种思维能力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学科,它所应有的作用在过去并没有被人们完全认识。人们看到的是它作为培养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但往往忽略它在时展过程中所起的更大作用。“被人称颂的高科技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信息时代的本质特点,一针见血地指明了数学的现实应用价值之一。高中数学培养即将送入大学和走上社会的高中生,更应该在数学教学中获得三种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3)创设情境,突出学生的经验,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教学生怎么思维,而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会思维技巧,学生自己懂得怎么去培养三种思维能力。维果斯基提出发展智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内化,也就是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知识经验,再整合为自己的内在知识。按皮亚杰的说法,儿童借助教师或家长把新经验同化进已有的图式,同时在新图式的形成过程中合并了更多的新经验。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中介作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腾伯格著赵海燕译:《思维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2、黄玉枝著:《数学思维教学的潜在困难》,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

3、张斌、张大均著:《论思维教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操作》,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7月

4、高亚兵著:《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2002年3月

xhschool.com:82/jszy/fyweb/tql/ziyuangongxiang/chenggongzhilililun.htm

5、邵光砚著:《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解读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04年2月

qhfz.edu.cn/es/lt/shaoguangyan.htm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一、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

这个计划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3、动态性。创新教育需要一种动态性教学。,动态性教学程序往往是“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由继承到创新,同中求异,异中求新,新中求优。

发展学生个性

二、培养创造性个性倾向

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创新求变、灵活多样、具有个性化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根本目的,是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身需要,并使之得以充分的发展和展现。为此,必须采取以下两种策略来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进取、探究、专注、自信、坚韧、自制、敢于挑战和冒险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采用个性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由此从适应学生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个性特征来调整教师自己的教学策略,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为此,教学要求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训练分层、作业练习分层、个别辅导分层、学习评价分层。

三、激励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常规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提供新颖的、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因此,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应当在培养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激励学生的思维:

(一)培养批判精神。人的思维是受观念支配的。在美国,各个学院乃至整个社会最忌讳因循守旧,崇尚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而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教育是被动性的教育,“唯书”、“唯师”成了提倡和奖励的标准,他们缺乏批判质疑的精神。学会批判是学会创新的前提,没有对现有知识的批判,便没有知识的创新。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一方面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鉴别知识,将批判精神有机地融合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之中,这样才有可能将知识变成创新的源泉;一方面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将批判精神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上,不故弄玄虚。

(二)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或于平淡无奇之处生疑,或于深层蕴意之处生疑,或于新旧比较之处生疑……“真正做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教师要以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乐问和善问,在提问和答问的过程中迸放出思维的火花。

(三)鼓励标新立异。标新立异是一种创新,它蕴藏着灵性和创造。而传统的教育思想则要求学生中规中矩,服从教师,服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一般是求同思维的训练。为此,教师应该教育和鼓励学生破除“唯书”、“唯师”的传统观念,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善于标新立异。

四、开放课堂教学

要实现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所形成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性教学,使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制定开放性教学的策略,主要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明确,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其次是开拓教学内容: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是要凭借教材,但又不能限于教材,而应该超越教材。再次是拓宽教学空间: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但不是惟一的阵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求知领域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多彩性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教学空间,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空间,为创新教育提供“硬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从一个封闭的空间走进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领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综上所述,教学策略是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旨在从改变教师观念、发展学生个性和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来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从而将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篇10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创新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根据我们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常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化学史的考察,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发挥科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功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方法策略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方法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创新方法。这是训练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创新思维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和发散性。批判性就是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拒绝复制型思维。创造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是抑制甚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教学时间和空间“集装箱”式的程式化,使师生缺乏个性化的选择和自由;统一的学习方法抹煞了学生的思维个性;标准答案不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更不允许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过分依赖演绎的教学使学生跳不出教材和教师的手心等等。因此在创新教学中要适当调整教材结构和体系,加强创新思维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对实验装置运用缺点列举法、特性列举法等创新技法进行改进;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运用大脑风暴法、力行法等创新思维方法进行解决等。如运用这些方法训练后的学生,在学习高一化学时,制取no的实验设计方案多达20多种。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绝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其实只是教学方法传统一点而已。也许有些领导和老师认为她的教学方法不好,但是在他的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的形式,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而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

三、氛围策略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二是探究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占有”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造成了学生被动的接受方式。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三是个性化。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创新教学的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热潮冷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把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学生实验后,自然地创设了师生平等交流、探究问题的创新学习氛围;另外讨论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等都是创设创新氛围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