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特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20

新闻传播特性篇1

关键词:web2.0 掘客 微博客 传播特性公民新闻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网络凭借强大的交互技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媒介景观,尤其是基于web2.0技术的以博客、掘客、微博客和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网络虚拟社区的形成更是将互联网的参与性和交互性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媒介样式。在web2.省略网站而闻名。它是指由用户提交互联网上的新闻链接,并由其他用户以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该新闻链接在网页上显示位置的新闻聚合网站。其中,作为掘客的创始网站和典型代表,Digg在互联网上创造了让人叹为观止的流量:目前网站获得每天2000万的网页浏览量、每天400万的独立ip地址访问量,而每天提交到Digg上的新闻总数超过1万条。由于Digg的成功激励以及DiggClone、pligg等开源软件的出现,国内外涌现了大量模仿者,如国外的Betamarker(betamark.省略)、Dzone(dzone.省略)、挖客网()等。

而基于web2,0的另一种新型博客网站――微博客是在2006年obvious公司推出twitter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户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短信(SmS)、即时通信软件(im,如Gtalk、mSn、QQ、skype、飞信等)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公开并及时更新博客。twitter的知名度一路飙升。美国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rn,Score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3月twitter的全球浏览总人数增至1910万。在中国,类似twitter服务的网站也不断出现,比如饭否(fanfou.eom)、叽歪(iiwai.省略)。

本文中,笔者将以Digg(本文中指digg,CoB)和twitter(本文中指)作为web2,0网站的代表,对其新闻传播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Digg和twitter的新闻传播特性对比。

Digg和twitter的发展趋势比较。2008年以来,美国有关twitter的报道和消息越来越多:从奥巴马竞选总统用twitter造势,到加州州长施瓦辛格通过twitter接受采访表达任期期满之后重返影坛的愿望,到篮球巨星奥尼尔使用twitter寻找达拉斯小牛队的老板马克-库班,再到影星阿什顿・库切尔成为首位好友超过100万的twitter用户。twitter在美国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新闻媒体,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关注度和流行程度已超越了web2,0早期的明星网站Digg。

著名互联网调研公司Hitwise2009年1月的市场调研报告和Geegleinsights于2009年6月所作出的统计都显示,在2009年1月twitter的用户访问量已经超越了Digg,过去6个月twitter的互联网搜索热度更是远远超过Digg。

Digg和twitter服务核心理念的差异。Digg主要提供以内容推荐为核心的服务。从其网站的展现形式可以看出,用户可以通过网页上罗列的新闻类别快速找到热门的新闻并对其进行推荐,但用户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却没那么显著。虽然也存在着少量超级用户影响排名的情况,但在大部分情况下,用户的价值只能体现在推荐(“Diggit”)那一刻。换言之。用户可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却不能参与新闻本身的采编过程。而twitter提供的服务则完全是以每个用户的生活为核心的。一般来说,在twitter里访客会直接看到该用户的信息。即使是某一条信息内容的页面,用户的头像和名称也相当显著。

Digg和twitter多样性的差异。Digg也向用户强调其的多样性。但是,Digg的多样性仅仅局限于新闻的形式。其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用户的多样性、新闻的多样性和新闻价值判断的多样性。与Digg相比,twitter的多样性更为彻底。twitter的多样性除了包括Digg具有的多样性之外,还包括了新闻渠道的多样性,而该多样性作为twitter的一个主要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twitter新闻渠道的多样性表现在除了传统的登录网站信息之外,twitter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im软件(mSn、iCQ等)进行信息的和更新。

Digg和twitter更新即时性的差异。twitter融合了手机短信以及im软件平台等多种渠道,形成了即时的信息方式。在twiRer上,文本信息要求140个字符的长度限制,在技术上基本保证了平台上反应时间可大幅缩短。twitter平台上信息更新的最短时间单位是20秒,远低于传统媒体网站、博客网站和Digg的更新时间。

2009年1月15日,twitter的用户访问量出现了大幅攀升。这是因为twitter用户JanisKrums对全美航空公司(USair-ways)班机坠入哈德逊河的报道。Krums在当天下午向twitter上帖:“有一架飞机坠落哈德逊河中,而我却在去接该机乘客的小艇上,这太疯狂了”,并嵌ty一张当时的照片链接。由于Krums几乎在事故发生的同时就了相关的文字及照片,因此引来大量媒体的援用与报道,使该照片迄今为止浏览人数已突破30万。

Digg和twitter把关模式的差异性。与Digg拥有个人把关、协同把关和网站把关相结合的成熟的三级把关体系相比,twitter在传播中有着鲜明的即时性和随意性,以及融合了im软件之后体现出更强的交互性,这使得用户在主动“拉出”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其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其他用户“推送”信息。所有这些导致了twitter在传播过程中“把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信息的便捷引起大量

信息的冗余;即时性和个体性增加了信息把关的难度:交互性和随意性加速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多样化的渠道导致传播过程中的控制缺失。

结合Digg和twitter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比研究了两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诸多差异,下面笔者将从“公民新闻”的角度探讨web2.0网站的新闻传播趋势。

“公民新闻”:web2.0网站新闻传播的趋势

第一,“公民新闻”的定义。

“公民新闻”最早是由鲍曼和威利斯于2003年提出的,并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和大量web2.0网站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公民新闻”指的是公众积极参与到收集、报道、分析、传播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的目的在于提供民主所必需的独立、可靠、准确和广泛的相关信息。隐含在“公民新闻”背后的理念是:未经专业新闻培训的普通社会公民,能够借助现代化的科技工具以及全球化的互联网应用,独立或与他人协作进行新闻创作和新闻传播。

“公民新闻”是站在传统媒体挑战者的地位出现的。由于传统媒体的几处软肋,即报道同质化、固有的偏见和媒体审查制度,传统媒体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事实真相的了解,“公民新闻”的出现则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缺陷。

第二,“公民记者”在新闻传播中的多重身份。

“公民记者”是由“公民新闻”引出的概念。“公民记者”指的是那些传统意义上处于媒体单向传播模式接收端的新闻受众,如今他们作为普通的社会公民和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到“公民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中。以Digg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网站中新闻传播的个人性、开放性等特点,使用户可以找到并向其他用户推荐有用的信息,于是由过去传播者“推送”信息变成了现在由受众主动“拉出”信息。不仅如此,用户还可以自己创作新闻并通过其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向其他用户“推送”。由此可见,作为网站用户的“公民记者”在web2.0网站的新闻传播中拥有多重身份。

参与新闻创作。新闻传播的源头是新闻本身的创作。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下,网站用户已经不是传统的新闻阅读者,而是新闻的推荐者、传播者和创作者,他们能够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更多地参与新闻创作。

进行新闻。除了进行新闻内容的创作之外,“公民记者”还可以自己进行新闻。在web2.0环境下,“公民新闻”传播中有多种渠道可供选择,“公民记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新闻。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为例,除了通过登录网站更新页面之外。用户还可以采用手机短信、im软件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更新和。

实现沟通互动。web2.0网站可以通过用户构建出社会化的人际网络,结合传统传播的“点对面”模式、博客的“面对面”传播模式以及im工具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实现前所未有的多向交流,加快新闻的传播并且加强新闻的交互性,而传统新闻传播中单纯的新闻接收者已经不复存在。在Digg中,用户可以选择推荐、传播新闻并且可以对他人推荐的新闻进行评论:在twitter中,用户更是作为新闻的创作者、传播者,同时可以和新闻的接收者进行互动,体现出更好的交互性和互动性。

所以说“公民记者”不仅可以直接接受来自新闻接收者的反馈,还可以直接与新闻接收者进行互动交流。甚至在web2.0网站的平台上。对同一新闻事件不同报道的“公民记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探讨。

第三,对“公民新闻”的把关。

传统网络新闻传播的流程大致如下:记者发现新闻事实一媒体把关(审稿)到网站一传播给受众一形成一定的舆论导向。@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实际上垄断了信源,把关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因为web2.0网站参与和分享的特性以及基于web2.0技术的“公民新闻”传播的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现在人们总可以想方设法地绕开各种障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从过去传播者“推送”信息变成了现在受众主动“拉出”信息,这直接导致“把关人”作用的弱化。

新闻传播特性篇2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特性优势劣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显著的特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提高3.7个百分点。①网络新闻依托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新闻优势凸显的结果。

一、网络新闻的优势

1、即时快速

1998年,美国克林顿总统同白宫女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炒得沸沸扬扬,备受注目的“克林顿绯闻”调查报告人们最先从网络上看到,事后多家媒体用“互联网笑了克林顿哭了”的新闻标题来形容网络新闻的力量。2003年,新华网以领先美联社几秒的速度,第一时间将“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新闻向全世界发出。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网络即时快速地获知重大新闻已经不足为奇。

网络新闻即时快速的优势是新闻新鲜性、时效性的重要保障。相较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没有固定编排、发行播出时间、运输传递等因素的限制,可以通过快速的新闻编发流程在网页上24小时实时更新新闻,通过宽带传输瞬间将新闻发送给人们。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看到最新、最快的新闻信息。

2、海量性

信息技术为网络提供的无穷尽容量使得网络可以不受版面大小、播出时间长短等限制因素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从休闲娱乐到新闻时事、从体育赛事到金融投资、从天气交通到会议报告等丰富的新闻内容。

网络新闻的海量性优势不仅仅表现在新闻内容的囊括,还表现在新闻形式的海量性。首先,网络可以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任意交叉组合报道一则新闻,通过超链接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关联到一起,受众可以更加全面、形象地了解新闻。其次,网络新闻可以在海量的空间里全方位、多角度、各层面地进行新闻报道,将新闻消息、专题报道等多种新闻形式整合,增强信息的延展性,让人们纵深在网络新闻的海量世界。

专题新闻报道可以漓淋尽致地展现出网络新闻海量性的优势。与传统媒体的专题报道相比,网络专题新闻报道不单单有面的展开,各个点之间的联系更是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实时滚动的新闻信息、现场图片、视频报道、专家意见、各界评论、背景资料、论坛互动、后续报道等在网络新闻的海量空间里得到集中展示。

3、互动性强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大众传播模式,在单向的传播过程中人们的主动性会逐渐消失,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播媒体的单向性,人际传播模式使得互动性成为网络新闻的显著优势,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参事、议事的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即时地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参与新闻事件的积极性被强烈地调动起来,人们的主动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从而优化传播效果。

现在人们可以针对一些自己关注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媒体或其他网友进行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使受众更加深刻了解新闻事件,所营造的舆论氛围也会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向、报道深度等,更为准确的揭示新闻真相。2009年震惊全国的孙伟铭案,是体现网络新闻互动性的典型例子。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在各网站的跟进报道后,网民成了这件案子的“大陪审团”,人们通过网络调查、网络讨论和评论、网络辩论的形式关注着案件的每一步进展,虽然有妨碍司法公正的嫌疑,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的司法制度改革,总的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网络新闻互动性可以营造温暖的人文关怀,对弱势群体的新闻交互活动使新闻报道对象得到社会关注和帮助。2010年山西运城四岁多的小女孩胡云星,从8个月大开始就得了一种“怪病”,身高99厘米的她比临产的孕妇肚子还要大,看了很多医院也无法确诊病因。迫于无奈小云星的爸爸胡天鹏在天涯等三个论坛上发帖寻求帮助,一位名叫贾雄波的论坛管理员看到了小云星病情的帖子后马上跟胡天鹏取得了联系,确认事情是真的,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小云星的照片和病情。贾雄波的微博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就被转发了27000多次,得知小云星病情的人积极参与转发向更多的人介绍孩子的病情,为小云星看病提供线索,还有人帮云星的爸爸胡天鹏设立了一个银行账号,以便好心人给云星捐助,最终小云星获救了,新闻通过微博互动平台传递了爱心,也改变了小云星一家的命运。

二、网络新闻的劣势

1、缺乏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通过新闻罗列、超文本链接等方式,可以容纳海量信息,在版面扩张上具有先天优势,新闻的丰富、多样编辑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但深度报道仍是网络新闻的软肋。目前,多数网络媒体仅扮演了信息平台的角色,低质量、重复堆积的动态新闻占了绝大多数,相关超链接的新闻信息根本无法帮助人们深度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反而增加了人们的阅读负担,正如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所说,人们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反而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滔滔江水之中。

深度报道可以对网络信息提供方式的负面因素进行矫正,在对大量新闻信息进行提炼和加工的基础上,让事实经过理性的过滤,并对新闻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能够使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知有关新闻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使受众形成对新闻的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因此网络新闻应加强深入报道,逐渐抓住新闻的重心。②

2、缺乏权威性与可信度

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经过多年稳扎稳打的实力累积,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公信力,深度报道更是获得受众的青睐。网络媒体在权威性上与传统媒体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网络媒体还没有正式的采访权,新闻内容仍然需要传统媒体支撑,一味的追求快速报道、海量信息导致新闻草率、数量大于质量的问题屡显网端,语意错误、事实片面、导向偏差更是广为诟病,与此同时,许多新闻网站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率,夺人眼球的“标题党”、暴力猎奇的新闻内容、虚假新闻等问题屡见不鲜,把关环节的弱化导致网络新闻的质量良莠不齐,人们逐步产生了对网络新闻的不信任感,网络新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根据“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33.4%的人认为网上信息“一半真实可信”,30.6%的人认为网上信息“大部分真实可信”或者“绝大部分真实可信”,25.8%的人认为网上信息“绝大部分不真实可信”或者“大部分不真实可信”,只有三成未成年人认为网上信息的可信度较高。

3、网络舆论平台的滥用

网络新闻利用其互动性优势,为受众提供舆论平台的同时也导致了平台的滥用。滥用网络新闻舆论平台的群体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网络水军”,他们利用网络舆论平台颠倒是非、制造虚假民意混淆人们的视听来赚取自己的商业利益;第二类是广大网民用户自己,在网上大家互相不认识,网民可以随意针对新闻事件表达自我看法,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理智,化身“正义”的审判长干扰新闻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例如,轰动一时的“我爸是李刚”案。2010年,李启铭酒后驾车在河北大学新校区的生活区撞倒两名女生扬长而去,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事情发生后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网友表示出极大的愤慨,在网络新闻舆论平台上展开了铺天盖地的讨伐并“人肉”新闻当事人李启铭的个人信息及家庭信息在网络上公布,虽然当事人有极大的过错,但是严重干涉当事人及家人的隐私也是不对的。

三、如何扬长避短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两面性,网络新闻受到大众青睐的同时也饱受人们的诟病。让网络新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是人们不断进取的共同目标。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网络编辑人员的把关素质。现在大多数网站招收的新闻编辑并不都是新闻学相关专业出身,新闻理论基础不牢,职业素养不高,应该在他们上岗前进行相关培训,更好的做好“把关人”角色。第二,要加强网站管理。不能为了追求即时、海量、猎奇等方面逐步放松对新闻内容的要求,应该借鉴传统媒体的监管经验,加强网站管理,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①《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

636.htm,2014-01-16

②张丽萍,《网络媒体需要什么样的深度报道》[J].《新闻战线》,2009(3)

新闻传播特性篇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而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来完成的”,新闻传播理论也是如此。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是长期的,新闻传播理论也应当不断的创新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与世界发展水平接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对我国整体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其理论的建构更是至关重要。

1、满足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需求

在17世纪发展时期中,全球首部有关新闻学的研究成果《德国新闻事业史》(普尔兹,1845年)出版打开了新闻学研究发展的大门,而之后出版的《舆论学》(李普曼,1922年)则意味着新闻学的初期形成。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也由此产生,并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党报基础理论。在20世纪初期,欧洲、美洲地?^国家对传播学开始了针对性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播学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

纵观新闻传播理论的近百年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发现,尽管理论在划分与阐述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不论是四种基础理论,还是改进的五种基础理论,都是结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个体系进行的,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与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不同,资本主义体系理论的发展比较完善,而且逐渐显现出“西方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对社会主义理论在学术界中地位持有承认的态度,但是其抨击表现的也比较明显,尤其是目前理论中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且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在时代中的新发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因此,应当加强对理论基础以提升自信,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为基础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2、满足中国国情的发展需求

针对我国发展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论实践还是发展的理论都具备一定的全新性,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特色,因此,为了能够满足中国国情的发展需求,对新闻传播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报的基础理论与共产党基本原则,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要求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必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充分展现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作用,进一步牢固意识形态。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引起了其他各个国家的高度关注,风险在逐渐的增加,这就要求对新闻背后的信息有充分的认识与有力的掌控。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并不是一次可以彻底解决的,这就需要新闻传播在舆论方面进行合理的引导,缓解社会群众的情绪并改善矛盾。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的发展国家,而这就要求新闻传播正确的指导社会的思想潮流,在多元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谋取共识并掌握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强大的团结力量。此外,中国还是有着多个民族的统一化国家,这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将各个民族之间和谐的连接起来,促进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共同发展,进一步贯彻民族自治与国家民族管理、宗教信仰自由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我们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同样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民族。

3、满足传媒舆论的改革需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快速渗透,新闻传播发展的格局与秩序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在媒体平台的竞争方面,微信、新浪微博等极具代表性的新兴媒体平台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传播格局的创新,以往媒体的发展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

从新闻传播的发展改革历史进程分析,新闻传播的主体从媒体单位的单一化到专业化传播逐渐转变成人人都可参与的大众化传播,而传播方式也从党政指导转变成集体参与,传播范围也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的局限性,向全球范围展开快速的传播,拉近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此外,按照新闻传播的舆论方向展开分析,在我国网络平台上舆论的生成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表现在对社会公共危机的新闻传播上,许多正面代表的人事物都受到了互联网的文化的抨击,甚至是恶搞。而在全球范围中,互联网阵地竞争局势日益激烈,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了互联网干涉主义的推行力度,同时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渗透。由此可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不仅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带来了难度更大的风险。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应当注重互联网的发展秩序,从而满足新闻传播的发展需求。

4、满足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改善需求

与新闻传播学的实践发展相比,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特别表现在高等院校中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上,无法实现教材之间连通。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作为分析目标,同时将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方式作为手段,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进行系统化研究。

此外,新闻机构对公众的传播影响力要思考如何提升,部分党报、党刊、电台以及卫视等平台在推广与传播的方式上依然存在一定的传统性,新闻传播是通过信息管理、会议记录管理、通信管理作为主要管理内容,内外的宣传要注意其中的差异,我国新闻传播的整体实力并不理想,同样话语权也不强,在对效益方面的管理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新闻传播优秀人才团队的政治素质也亟待提升,部分新闻人对新闻传播制度存在怀疑或者是反对的态度。由此可知,目前在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以及应对新出现的问题,都需要理论的建构与创新来完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

1、理论来源

(1)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伊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发展的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构中的组成之一,同样也是重要的指导基础。从理论主题上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的发展主题就是始终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新闻传播理论要进一步研究的主题;从核心理论上来说,改革开放的发展是对理论实现进一步的完善,恢复思想的自由,结合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解决,同时追随时代的发展脚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内容。从理论原则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以及执政为民,而当明确解决问题的对象自然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有效解决标准以及推动力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也同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体现出来的价值。从理论基础上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的,基于此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绝不随意承诺、绝不夸张能力,国内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是这样,特别是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在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我国会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逐渐完善,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2)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马克思的新闻理念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报刊的特点、以及对革命活动的影响,同样也指出了新闻传播人员在政治素质、思想道德以及新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与观点。

列宁同志通过报刊的创办来推动建党与建国的革命实践活动,并形成了党报基础理论。我国以伟大主席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上实现了中国特色化,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而新闻的指导思想也形成了由党政管理党报与党刊。

为了能够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我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展开有针对性的党的工作,并提出了合理的新闻传播发展思想,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思想中心论,或者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议论,又或者是胡锦涛同志提出三贴近思想原则,都在一定深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发展。目前,主席提出,我国发展战略要将“两个巩固”当作首要任务,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落实党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清楚的了解中国故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全新发展路线。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在解析与了解群众生活方面有了坚实的思想指导,同样也给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思想工具。

(3)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实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内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在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面提供了良好服务,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总结出一定的发展规律。

由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阶级斗争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战略的指导新思想上的转移,新闻机构一改“左倾”思想,为了深入实现思想解放的发展方针,我们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给改革开放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新闻传播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力量。

重视结合思想宣传教育与网络服务、正面思想的宣传和舆论走向监管,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国内外舆论传播的发展,实现从国内发展到国外,从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开放发展趋势的转变,而新闻传播的主要责任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以及提升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能力。新闻传播的全面管理从机构以及公司化管理转变成价值的提升管理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加强管理,而正是群众共同的智慧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

(4)文化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5000年的积累,博大精深且老而弥坚,优秀的文化中包含了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育经验以及人文精神等多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传播理论的多个方面。在意识理论上,我国“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精神,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精神,又或者是宏观与微观的逻辑思考方式,都对新闻传播理论中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我们可以从对大局以及长期发展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感受到,同样,也能够从相同的视角上出发对新闻事件的光明性由更深层次分析上体现出来,解决方式上采取了辩证施策的方式。

从基本内容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诚信哲学思想以及利益观念,都丰富了新闻传播理论,使其在分析事件的时候保持中立态度,不偏不倚不虚妄,将公众利益与责任作为基本原则。

2、理论框架

(1)新闻传播的特性。从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知道新闻传播不仅具备了本源的真实性,同样也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这就表现出在客观性基础上的?^念倾向性,简单来说就政治思想与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出,“不论是在哪个时期中,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据统治地位,并支配社会物质的生产,同样也管理精神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精神的形成与群众的思想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2)新闻传播体系。新闻传播的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管理环境下展开的,国家政治机制对新闻传播的体系有着决定性作用。在西方国家中,尽管是倡导独立化媒体的新闻传播体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全面的媒体平台都是自行管理的,而是被一些财团或者是报系所掌控。在我国有着特色的新闻传播体系与管理方式,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报的基本原则,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同样也给政治的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此外,加强了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在新闻传播的发展中,我国实行了公有制政策,各个机构要有机结合属性与效益,对新闻的义和利、经济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3)新闻传播的目标。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体,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对传播内容做出一定的反馈,同样也是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基本内容的形成与时间渠道的调整,都是为了能够把新闻事件让受众快速了解。与西方国家新闻传播将受众当作本位的模式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中是将传播者当做本位,要对受众心理进行分析,能够承担起社会的共同责任,正确引导社会的舆论走向,同时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我国新闻传播的工作方向要坚持以群众作为核心,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原则,给群众提供服务才是新闻传播的目标,重视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坚持结合党性与群众性。此外,重视还原群众生活的真实性,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提出的“三贴近”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群众),从而发现新闻事件的内涵,让群众全面认识新闻。

新闻传播特性篇4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传播语言;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成为报刊、广播、电视业后新兴的又一大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网络新闻语言既保留着传统语言客观准确、简单易懂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

1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语言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利用互联网这个虚拟工具来或转发相关信息,而受传者则通过互联网接受这一信息的过程。通常有如下基本特征:互联网作为网络新闻的传播媒介,而新闻信息则是传播的具体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化语言具有抽象和概括的特性,它代表的是大众在平常生活中交流、工作等的一种抽象形式。在语境方面,与传统新闻相比,网络新闻具有如下特点。1.1网络新闻时效性更强。传统的新闻媒体在制作时需要耗费一定时间,而且有截稿期限,但网络新闻的传播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网络新闻的稿件可以随时随地发送,使新闻处于24小时可报道状态,这在突发事件和具有连续性的事件报道别突出。网络状态下可以随时随地“刷新”已有信息,时效性强,又可以全过程跟踪事件,只要处于网络状态下就能实现全天不间断报道,在时效性上远远优于传统方式。1.2传播者身份模糊化使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特点。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新闻传播形式多样,计算机的普及使网络新闻的者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并且,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可以虚拟身份,使新闻语言的使用具有个性化特点。1.3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具有超链接特性。网络传播中结构特点是超文本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报纸用的是文字和图片,广播用的是声音,电视用的是视频形式,而网络新闻则是文字、图片和视频三者的结合体。这就使网络新闻的传播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网络环境中的新闻媒体传播采用链接的方法,将人物的活动、事件和相关内容与网络地址链接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新闻报道更完整。同时,为保证报道的完整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地址和时间都要完整,这样使观众更清楚地了解新闻的前因后果,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事件。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闻报道中的“5w”元素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受众更想了解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该事件对自身是否有切实影响。这就导致具有解释性作用的新闻业的兴起——即“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和故事人物化”。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超链接性使网络新闻报道更受大众欢迎。

2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与传统新闻传播语言的区别

2.1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传播语言具有更鲜明的特性。在传统报纸发表的新闻中,语言是静态的,而网络新闻文本被设计成多种动态文字,使视觉效果更加突出。为吸引公众注意,提高新闻点击率,网络新闻一般会选择较醒目的题目作为标题,并使用一些较个性化的语言。此外,网络编辑还非常注重页面布局和色彩,使网络新闻更生动、丰富、清晰。2.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语言更具有前卫性。传统媒体除传播新闻信息外,还承担着政治宣传的作用。所以,其新闻语言政治性术语较多,书面语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新闻语言则不同,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络新闻语言生动活泼且口语化,在语言用法上更注重新鲜感和随意性,在排版上会经常使用一些缩略的词汇和网络词汇。2.3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与生产发行的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显然已成为当今信息快速沟通的重要平台。该环境下的新闻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方式,信息更新速度也十分迅速,具有即时性的特点。2.4网络新闻传统具有海量性的特点。互联网将全球的计算机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容纳全球所有的信息。而传统的新闻传播语言信息量小,数据范围与网络新闻传播相比,范围更狭窄。

3新闻传播语言发展的前景

在多媒体行业互相借鉴和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语言作为新闻中的主体也面临着自身的适应和革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未来的网络新闻传播会有如下几方面发展。3.1新闻传播语言更倾向于通俗化和大众化。语言是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众是通过新闻语言来了解新闻中的要义。新闻信息要被受众接收,就必须通过新闻传播语言来实现,普通市民是现代大众化和都市化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的主要受众主体,电视、报纸和杂志主要以休闲娱乐为主,因此,在新闻传播语言的使用上越来越少看到朴素、端正和典雅的书卷气息,语言的通俗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凸显,并以此方式来接近广大受众,使受众更容易接受。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大众主要通过传媒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动态。大众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把新闻看作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娱乐性成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网络新闻中使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3.2网络新闻语言艺术气息更浓。网络新闻传播语言用词讲究新颖,可以给受众带来强大冲击力,这与现代人追求的阅读爱好相符。但过分追求用词的惹眼产生冲击力的同时会削弱新闻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用词过火反而会使得读者觉得不真实,与新闻的内容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在网络新闻语言的用语中既要起到冲击力效果也要避免过犹不及这一现象。3.3新闻媒体所用的语言比较简练。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喜欢简练易懂的语言,而新闻传播语言担负着传播新闻事实的作用。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事件的真实情况并表达准确,使读者花费较短时间理解整个事件。这样的新闻传播语言在现代的快速生活中受到了读者极大欢迎。

4结语

新闻传播特性篇5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新闻传播特性篇6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在实践中形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新闻传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无法全面指导现在的新闻传播工作。我国需要新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的重要性

第一,我国新闻传播工作的需要。我国现有的新闻传播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社会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快,而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停滞不前。第二,我国特殊国情的需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新闻传播理论的引导,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第三,我国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变革的需要。目前的新兴媒体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传统媒体“绝对权威”的时代已经过去,舆论格局被新兴媒体打破,需要寻找新的平衡。第四,解决现有新闻传播实践问题的需要。教育方面,现在缺乏新闻传播实践教材,对学生的新闻观教育不足。生存方面,人们对片面的经济效益的追求大于对社会责任的追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主要来源

(一)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形成。在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国现今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基点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立足于当前的国情,党的新闻传播事业乃至党的整个事业的发展应该与其保持同步。

(二)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人文精神、道德理论和教化经验等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都有影响。我国古人就具有家国情怀,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价值观都影响着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而且其重视大局,能看到事物的光明、积极的一面,注重辨证看待问题。在人性方面,注重中立不倚、实不虚妄、客观公正,注重社会责任,而不是见利忘义,摒弃了泛性和片面的追求。在手法上,注重对古代儒家的乐学理想和道德思想的传承,古人讲究文以载道,将文化人等思想与现代传播思想相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重要思想和组成部分。

(三)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实践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一直在新闻传播服务中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中得到了很多经验,也取得了诸多成果。我国全局工作的战略也由“阶级斗争”转化为“经济建设”,新闻媒体也迅速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开道鸣锣,新闻媒体也成为党的“喉舌”。我国的新闻传播最初以教育宣传为主,后改为以教育为主、监督为辅,推动了舆论大局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传播实践也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实践基础。

(四)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者,他们通过报刊进行革命斗争,在斗争中提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党报和党的工作等方面的观点,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列宁结合自己创办的报刊,总结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报理论。我国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革命导师和党领导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思想武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内容

(一)新闻的内容和导向

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很多特点,如时效性、反常性、显著性等,在新闻取舍和加工中,都体现着“把关人”的主观倾向。我国对新闻的传播以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进行把关。在新闻传播中,我国更重视对新闻事实的传播,坚持事实与新闻的统一,对新闻的报道更加全面和客观。我国的新闻传播也具有积极性的特点,对新闻的传播以正能量为主,弘扬社会正确的价值观,新闻传播中监督能力也比较强,在新闻传播中也更加注重对新闻舆论的引导。

(二)新闻传播对象和需求

新闻传播对象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参与者和反馈者,所以在对新闻进行传播时,要注重受众的反应和需求。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使受众直观、快速地了解新闻传播的信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建构是以传播者为本位,并且对受众进行心理研究,坚守社会责任。在新闻传播中以人为本,这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导向。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民众的生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思想,在新闻传播中注重对新闻深度的挖掘,重视民众的视角,从而增强新闻传播的权威性。

(三)新闻传播的本质和作用

新闻是依据事实传播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政治立场,其既具有事实属性,又具有客观性和倾向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每个时代的主流思想都是统治者的思想,支撑着人民的精神生产。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与党的建设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新闻传播是我党建设的重要部分。新时期,媒体是党进行思想传播和教育、发动群众的载体,在任何时候媒体的新闻传播都应该与党的主张保持一致,与正确的导向和民众的心声相统一,实现党和民众情意的统一。

(四)新闻传播的手段和功能

新闻传播是通过媒介实现的。在人类信息传播的不同阶段,传播的方式也不同,而且现在新闻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中,新闻在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优秀的风气、进行舆论监督和引导社会关注热点等方面发挥作用,新闻传播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闻传播促进了官方和民众的互动,目前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在降低,而网络舆论的声音越来越强。所以,现在要推动政务和信息的公开,实现主流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一体化,实现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平衡。

(五)新闻传播艺术效果

新闻传播通过新闻活动得以实现,新闻传播并不是单一的内容传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新闻传播技巧,了解新闻传播的艺术。我国的新闻传播重视对新闻传播理念和工作的创新,以新闻理论为依据,推进理论的宣传,并且要加强对新闻传播效果的总结,改进新闻传播工作,提高新闻传播效果。此外,在新闻传播中也重视对新闻传播时机、尺度、效率的把握。在新闻传播中,要掌握时机传播新闻,对新闻的尺度进行控制,并避免新闻被其他竞争对手报道,要抢占新闻时机最高点,掌握新闻话语权。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应该引领和指导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新闻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新闻传播理论的改革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新的新闻传播理论加以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佳.追求真理、开宗立派、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J].新闻大学,2016(05):134-138.

2.李奎刚,王晨艳.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受众分析与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3.

3.曹征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J].新闻世界,2016(01):4-11.

新闻传播特性篇7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新闻传播特性篇8

论文摘要:通过网络搭建起的良性交互传播信息流通平台,差异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有其独到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的冲击在新闻界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时至今日,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特征日益显现,网络传播中新闻信息在传播、形式等方面的改变已初见端倪,不容小觑。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宣布网络为“第四媒体”,与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相提并论。随后的近十年里,网络异常迅速发展壮大,终以强有力的影响迫使一向强势的传统媒体做出三网融合的低姿态。在媒体传播机制和形态整合的同时,网络一定程度上也改写了传播内容,就新闻界而言,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渐显不同。

一、网络传播与新闻

国内新闻界学者对新闻的阐释不尽相同,莫衷一是。有学者将对界定新闻概念的观点归纳为“事实说”、“手段说”、“报道说”、“兴趣说”和“信息说”几类。

一位美国学者曾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给“新闻”下定义比识别新闻要难得多。抛开纷杂的新闻定义,从识别新闻、认识新闻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事实成为新闻的必要条件: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离不开最基本的两端:传者和受众。新闻的主体具备二重性,涵括受众和传播者两方面。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很强的新闻价值,不被传播者所挖掘和传播,也不能成为新闻。另一方面传播者传递的新闻事件,如不为受众所接收,未能到达受众,则很难在完整意义上称之为新闻。

新闻始于传者,流通于传播渠道,被受众接收的客观事实,与传播者、传播方式、阅听者有紧密的联系。当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发生改变,传者和受者的地位发生变化,新闻在传播方式、内容,甚至价值观方面都相应随之而变。

网络未成为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前,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作为一种传播机构或经营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始终被政府、经营者或少数精英阶层所掌控。凭借资源、技术等优势垄断庞大信息源的大众传播媒介基本处在单方向为受众传递信息的状态,进行新闻报道。传播模式的一方对多方,决定大众传播模式下传者与受众间的强势、弱势地位差距及不平等。除大众传播媒介外,受众缺乏其他渠道了解超出自身接触范围外的信息,而传者在决定报道什么样的新闻,设置新闻议程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以往大众传播中一对多的不对等模式。网络提供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任意拥有客户终端的个体都能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在网络提供多交融信息传播渠道和多向信息传播模式的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传者与受众强弱地位差距的减小:网络上的个体不仅能接受信息,且可以成为传播者,传递信息。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传受两方一体性的可能提供了滋生网络新闻新特征的土壤。

二、网络传播中新闻的变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短、频、快的网络“薄”新闻增加,个体或团体新闻报道空前激增,不可控性新闻出现等三个方面。

1.短、频、快的网络“薄”新闻增加

网络新闻媒体包括上网媒体和网上媒体。上网媒体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它在现实生活中是有母体存在的,而网上媒体与现实生活没有一对一对应的关系,是独立存在的。传统媒体相互间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除竞争时效性外,还在进行比较优势竞争,报纸用理性的逻辑和缜密的语言和深层次的挖掘奠定报道深度,电视用画面的优势渲染现场氛围,凸显真实性,而广播也有其快速,易移动、便携等优势。依托各自优势采集新闻信息,新闻记者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能够挖掘到新闻事件更深层次的信息和内容,并通过后期制作或编辑整合使新闻内容更充盈饱满,更富竞争力。因而除新闻的时效性外,传统媒体还较重视新闻的厚重感,从事件的各个方面挖掘新闻价值,以报道内容翔实的厚重新闻为荣。

不同于传统媒体,文字、画面、影像甚至声音已然不再构成网络媒体彼此竞争时的优势条件,互联网中新闻的竞争更强调时效性。互联网环境中的新闻信息愈来愈呈现出短、频、快的特点。部分网络新闻信息内容简短,图片加简单字句就是一条新闻,新闻内容十分简洁。无需付诸印刷和后期制作为新闻的提供最为有利的条件,新闻采写更快速,更新更频繁。微博时代,进行新闻事件微博直播是短、频、快的网络新闻之典型代表。微博直播中,网站派出的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发微博信息,一句话就能撑起一条新闻。网站记者不停更新微博,让受众快速了解事件的最新进展——微博直播神似传统媒体的现场报道或连续报道,不同之处在于,每条新闻仅一句话或简短的几句话,并以很短的时间间隙持续不停的更新。网站记者对新闻的报道多流于事件的表层和易于捕捉的信息,不花费精力和时间牵扯新闻事件深层次信息。信息量小而简短的薄新闻盛行网络。

2.个体或团体新闻报道空前激增

按照柏拉图《理想国》里的说法,古代社会里的个人生活是由其出身预先决定的,那时“主观性”被看作一个致命的危险,个人无法欲求并如实地表现自己。网络尚未普及的传统大众传播国度里,个人或团体很难运用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受众身份决定个人或团体“无法欲求并如实地表现自己”,传播自主性、主观性成为空谈,而在网络中,一切成为现实。

任一主体都是受众和传者的结合体是网络传播的最大特征之一。非专业新闻传播人士的个体从熟知信息源获得一些信息,萌生传播意愿,通过网络将信息成功传播出去。有趣的是,个体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有时能够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引起人们的热议,甚至引起传统媒体的追加报道。这种情况下的信息,很难不将其称之为“新闻”。网络出现后,各种团体纷纷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或官方网站,与团体有关的信息,传播给特定的目标对象。即使受众窄化,数量不敌大众传播媒介之众,但这种情况下的信息传播是公开的,有传者,有较广泛的受众甚至有反馈,也是广义上的“新闻”。出于商业或其他目的,从自身利益出发报道与团体有关的新闻信息,以吸引、凝聚公众也是网络新闻的又一重要现象。

通过bbs、播客、博客、微博等各种渠道传播的信息被广泛关注,无异于一场精神盛宴,成全了个体或团体的成就感,满足了各自表达的欲望并很可能达到欲达目的。个体或团体在传播中的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出更多传播信息的热情。由个体的“独家新闻”,爆炸性新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团体的公关新闻纷繁复杂、层出不穷。

3.不可控新闻出现

网络空前开放,网民的自由度高是不可控新闻得以出现的前提。鉴于舆论压力,有效的身份识别体系也迟迟难以建立,在网络传播中,传播者的任意性和受众的随机性使传统媒体环境中的媒体控制制度失灵。除强制性将一些信息屏蔽外,有效监控网络新闻的操作方式有待进一步摸索。

就传播者而言,网路中的新闻传播无需专业审核,传播者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没有新闻专业常识的个人传播者,不受新闻职业道德约束,仅是乐趣使然去传播信息,这种情况下,危害社会稳定和侵害国家集体利益的新闻时有出现。信息后引起多数人关注,造成不良影响。经常是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不良影响已产生后,相关部门才去封锁或屏蔽信息。滞后的亡羊补牢式做法并不能有效的控制住新闻信息的传播。

不可控新闻的传播在受众方表现为受众自主意思增强,沉默螺旋效应减弱。网络的匿名性加强了网民的自主意识,他们不再积极迎合大部分人的态度立场,而是乐于宣泄自己的感情。可能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新闻信息传递到网络受众后,受众会通过回复、评论、跟帖、转发等方式造成信息的再传播和不可控新闻信息的成倍增加。

三、网络传播中新闻之变带来的问题

1.传统新闻备受冲击

网络传播给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强大的冲击。一方面,网络新闻和制作方式的简便,信息的免费获取等成为传统新闻报道的大敌。大敌临前,传统媒体虽多数有网站,但在新闻报道上为与网络自媒体一决高下,只能按照网络新闻的游戏规则,多在做简洁的网络薄新闻,很难找寻新的发展空间和栖息地。深挖新闻价值的厚重新闻虽仍然在做,但与网络传播个体时不时抛出爆炸性新闻和惊爆眼球的揭秘相比,新闻价值高的厚重新闻反而不那么讨受众喜欢。

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可用性强的工具备受青睐不仅因为其使用的方便性和海量的免费信息,更因它提供了一个信息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网络上,压抑已久的个体传播欲得以充分释放。人们忙络于在网络上传播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自己的相关信息和生活体会等。大量时间花费在传播信息上,对自身的关注和个人主义蔚然成风,人们不再热心于关注公共事务。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权威性虽在,对受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却大大减弱,影响媒体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

2.网络新闻的体系性与规范性无从谈起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让新闻信息发放的多主体成为现实,同时也带来管理混乱问题。网络新闻的者众多,制度尚未建立,新闻的体系性没有搭建成功。在网络传播中,新闻写作手法、新闻价值、新闻职业道德的份量减轻,网络新闻混乱而无序,甚至新闻和非新闻之间的界限都十分模糊。新闻的传者、受众没有明确的界定,新闻毫无体系性可言。

没有新闻价值观念的个体传播者,任意发放信息,利用所发放信息的揭秘性等特性吸引多数受众的注意,而这一类型的新闻可能有很强的负价值,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不受新闻职业操守约束的个体新闻信息传播引发新闻的混乱——该发的新闻发了,不该发的也发了——侵害新闻的规范性。同时,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个体新闻者的新闻信息是零散不成体系,不科学的,不遵循多年来新闻学发展过程中建立的规范。

3.沉溺的受众与困惑的心

传统媒体的受众凭喜好或环境条件接触媒体,容易在看哪个频道、读哪份报纸、听哪一广播方面养成一定习惯或选择标准。而在网络上,庞杂的信息将受众置身于信息漩涡,信息量过大使受众在信息选择上手足无措。面对这一状况,部分受众不再关注信息,而是热心于自己制造或传播信息,部分受众沉溺在信息流里,面对海量的免费信息,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丧失新闻价值选择标准,分不清何为垃圾何为宝,被信息牵着鼻子走。

对于关注新闻的网络受众来说,信息庞杂之后还存在另一问题:信息真假难辨。网络允许多渠道发放信息,同一新闻信息,各传播主体的发出的声音可能不同,特别是涉及到大众利益,存在争议的社会新闻。在面对个体传播者言之凿凿的信息爆料下,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受众不再盲目信从传统媒体。但同时,受众自身也难辨信息的真假。权威缺失,孰真孰假难辩清,受众带着一颗困惑的心迷失在信息庞杂的网络新闻海洋里。

参考文献:

[1]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乌琼芳.试析新闻定义的“本位观”及“过程性”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新闻传播特性篇9

一、新闻传播策划的三个操作层面

在当代传播实践中,作为人们对传播活动过程的创造性主动介入,新闻传播策划在运作方式上日趋多元、精致、曲折而复杂,并广泛地渗透到日常传播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总体而言,新闻传播策划可分为三个不同维度的操作层面,即传播内容策划、传播方式策划和媒介品牌策划。所谓传播内容策划,是指以传播内容选择为中心对象的组织策划,它通常由一线新闻采编记者来具体承担,主要解决哪些社会事件应当进入新闻报道的视野,哪些信息内容应当重点报道,以及应当从哪个角度去报道等诸多问题。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传播内容策划不但是传播策划研究最早关注的学术领域之一,而且是整个传播策划活动开始运作实施的起点和基础。在日常传播实践中,传播主体总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展开传播内容策划的运作,进而实现对特定新闻信息资源的选择、发掘、重组和配置等,并为下一个传播活动流程实施做好必要的材料内容准备。在更多的时候,人们通常又把它称之为“新闻选题策划”。具体地讲,虽然其操作方法往往是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都包含着媒介议题设定、报道选题开掘和传播规模控制等三个操作环节。首先,记者编辑面对着各种不同的新闻题材类型,总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来进行选择性采访和报道,此所谓媒介议题的设定。其次,记者编辑通常是按照一个特定的观察思考视角,对新闻题材中蕴涵的意义、内容作合理解读与阐发,此所谓报道选题的开掘。再者,记者编辑还须根据特定的传播效果要求,对新闻信息的时效和规模实行相应控制与管理,此所谓传播规模的控制。由此可见,传播内容策划并不是一个总体化的信息选择过程,而是由三个关注重点不同的操作环节构成的连续运作过程。与此同时,随着传播主体关注重点和选择标准的不同,各个操作环节也由此呈现出差异多样的行为方式特征。

所谓传播方式策划,是指在传播内容策划完成之后,传播策划者还需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策略,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并达到传播活动的预设目标。它通常是由媒介编辑部来进行设计、组织和实施,并需要经历一个新闻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笔者认为,作为对新闻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传播方式策划一般从三个环节依次展开:一是传播策划依据传播时机与传播语境的特征而展开;二是传播策划围绕着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和文体样式特征而展开;三是传播策划从如何充分发挥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特性入手而展开。与传播内容策划专注于新闻信息资源的内在特质不同,传播方式策划往往更专注于对新闻传播形式(态)特征的设计与策划。在日常传播实践中,这三个操作环节呈现出从重内容到重形式的演变过程特征:最初,传播方式策划通常是以新闻信息资源的内在特质为起点和支点,围绕着传、受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特征而展开;随后,其操作过程开始逐渐脱离对新闻信息资源特征的基础依赖,进而使传播方式策划表征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美学效果机制。对此,麦克卢汉用信息的“内爆”、“媒介即信息”等概念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即在当代传媒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各类媒介形式已逐步衍生出许多崭新的传播可能性,并进而改变了新闻传播活动的运作模式和生态格局。所谓媒介品牌策划,是指通过提高传媒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正面社会评价,进而实现以传播致效为核心的传播策划活动目的。作为新闻传播策划的最高操作层面,它通常是由传媒机构管理层来统一组织和实施的。从其运作方式来看,媒介形象策划是在前两个操作层面基础上展开的媒介品牌营销过程,其关注重点也从单纯依赖于媒介产品内容的有形(使用)价值,进而上升到如何充分发掘媒介形象品牌的无形(增量)价值。一方面,其媒介品牌培育过程与前两个操作层面紧密相关联,是在日常传播实践的长期反复积累中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其媒介品牌推广过程则往往采取相对独立的运作方式,并在多样化的营销推广中培养出大量忠实可靠的受众。在日常传播实践中,媒介品牌策划主要包括媒介品牌培育和品牌形象推广等两个主要环节。其中,媒介品牌培育通常属于一个自我内在强化的运作过程,主要围绕着如何构建传媒品牌的内在品质特征而展开。它以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为内在依托,通过多次连续展开的从吸引受众注意到产生社会影响的传播循环,使广大受众对该媒介品牌由陌生到熟知并产生积极效果。媒介品牌形象推广则集中表征为一个外向延展扩张的运作过程,主要围绕如何进行传媒品牌价值的对外营销推广而展开。它通常以如何增进传、受主体间的多元互动为中心环节,以一种卷入(参与)式的过程化传播为其内在运作机制特征,以提高广大公众对传媒品牌形象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作为传播价值目标。

二、新闻传播策划:从简单零散到协同运作

从其历史发展来看,新闻传播策划在诞生之后的较长时期内,始终处在以简单化和零散化为特征的运作阶段,其三个操作层面也往往处于各自为政的孤立运作状态中。但随着当前大众传媒竞争业态的不断加剧,新闻传播策划已经从过去那种简单零散的运作方式,转化成为三个操作层面协同运作的行为模式,并对新闻传播实践产生重要而复杂的深远影响。第一,三个操作层面的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得以广泛运用,体现了人们对传播策划运作机制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它表征为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由浅层次至深层次的变化发展过程。我们知道,新闻传播策划的兴起主要源于人们对传播活动效果的不懈追求,并以传播能否致效作为评估其运作成功与否的导向标。在最初发展阶段,人们虽然发现借助于传播策划的运作过程能够有效提高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效果,但并不真正清楚它何以能改善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而且,早期传播策划运作主要是针对媒介信息内容处理而展开,一般局限在新闻传播策划的第一个操作层面,它通常是围绕如何进行新闻信息资源的重组和配置来组织实施,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选题策划过程。

然而,由于受到传播真实性要求的本质限定,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新闻传播策划存在着某种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其操作合理性的临界度也经常成为一个非常不易把握的实践难题。与此同时,作为社会信息内容的公共传播平台,新闻传播活动乃是传、受双向价值诉求差异的平衡过程。实际上,传、受双方之间的价值诉求通常多有不同,因此,围绕着信息内容处理而展开的新闻传播策划,并不必然能产生人们所预期的传、受互动效果。在这一问题上,英国著名媒介文化理论家霍尔曾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并总结出三种行为方式特征与传、受互动效果不同的受众阅读模式。也正基于此,从多个层面上纵深拓展就成为新闻传播策划发展的应有之义,而这种纵深拓展的真正实现则正是以其三个操作层面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为重要标志的。第二,从其内在发展成因来看,三个操作层面的成熟与完善主要得益于当代媒介技术进步的支撑与产业经济运行(营销)模式的植入。众所周知,麦克卢汉说过一句“媒介是人的延伸”的名言,它曾经让人耳熟能详却又似乎颇有些难以理解。实际上,这句名言精辟而深刻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在当代传媒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各类媒介形式正不断衍生出许多崭新的传播可能性,并由此改变了新闻传播活动的运作模式和生态格局。更具体地讲,这些崭新的传播可能性主要通过在媒介传播方式上的改进与革新,从而对传播效果机制产生一系列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比如,直播技术的出现对电视媒介传播效果的明显改善,互动技术的出现对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显著革新,等等。与传播方式策划的发展不同,媒介品牌策划的兴起与成熟并非源于传播实践发展的内在支撑,而是与经济生产活动中市场营销策略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现代营销实践发展已经证明,任一产品的市场价值首先在于它针对特定人群需要的实用性满足功能,其次则在于该人群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理解、评价等主体情感态度。其进一步的重要发现就是,后者不但主要围绕着特定产品的品牌形象特征而运行,而且所生成的市场价值往往更高于前者生成的产品市场价值。在日常营销实践中,基于追求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产品品牌营销就顺理成章地占据了市场营销策略中极为重要的结构地位。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为核心的媒介品牌形象策划,实质上乃是市场营销策略在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普及推广。第三,三个层面的协同运作不但大大改变了日常传播实务的操作模式,而且有效增强了新闻传播策划活动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并由此明显提高了新闻传播活动效果及其媒介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记者一线采访为核心曾经是最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业务运作模式,后期新闻编辑则似乎属于一种辅的传播实务。但其最大弊端就是整个新闻报道因缺乏组织过程的统一性而往往难以产生最大的整体合力和规模效果。所以,传播策划实践发展对日常新闻采编模式的最大改变就是,新闻传播实践开始从以记者一线采访为中心转变为以编辑部后台策划为中心,并借助编辑部后台策划的精心筹划与统一组织,进而使整个新闻采编活动呈现更加明确一致的目标和方向。进而言之,三个操作层面协同运作方式的日趋成熟与最终形成,主要表现在三者的运作总是围绕着一致性的价值目标而展开,同时其运作过程呈现相互配合与彼此支撑的结构方式特征。与早期新闻传播策划不同的是,一方面,三个操作层面已覆盖至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中,并由此对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出全方位与整体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三个操作层面虽然在不同维度上相对独立运作,但其运作效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加鲜明的系统整体性。显然,对传播实践发展而言,其协同运作方式就具有一种实践性极强的媒介攻略意义,它不但极大改变了新闻传播实务的传统运作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有效革新并重塑了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影响机制。

三、当代新闻传播策划存在的负面问题

尽管新闻传播策划的不断深化拓展极大提高了日常传播实务的水平和质量,进而有效推进了当代新闻传播实践的快速发展。但因受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其存在的问题及其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可低估。首先,由于传播策划实践的日趋普遍运用,传播主体有可能过度介入到传播过程之中,从而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诸多不利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新闻传播活动以传播真实性要求为主要的理论预设,并由此将新闻传播活动与其他社会实践区分开来。然而,在日常传播实践中,传播的真实性通常需要间接依赖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也正基于此,随着传播主体对传播活动过程的过度介入,其痕迹往往表征为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观性特征,从而使传播真实性的保障失去了传播活动客观性的支撑和确证。实际上,在最初关于新闻策划争论中,这也是新闻策划反对者所秉持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传播策划实践的日趋普遍运用,传播主体对传播过程发展走向的控制力也变得更强,从而在传、受互动过程中占据着优势性的结构地位。归根到底,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显得极其复杂就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利益价值的博弈过程,故各种社会利益集团总是千方百计地加强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争夺与控制。在以往社会时代中,这种争夺与控制通常采取政治、经济等外在手段来展开实施,但这些外在性的控制手段大多呈现相对简单、直白的特点,也因此往往难以产生较好的传播控制效果。与此不同的是,以策划之名而展开的传播控制不但显得更加曲折和复杂,而且更能产生一系列显著而深刻的传播控制效果。其次,三个操作层面的协同运作在改变传播新闻传播实务操作模式的同时,也使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了从以内容为主到以形式为主的转变,从而对新闻传播实践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起初,“内容为王”、“新闻立台(报)”是新闻传媒机构所奉行的基本实务法则,它旨在强调能否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性。但当传播策划活动进入到第二、第三个层面上运作时,传播策划活动往往不再以新闻信息内容为最坚实的行动基础,而是转向诉诸于传播方式的过程策略机制和媒介品牌的情感认同机制,并由此制造出一种强烈而虚幻的传、受互动效果和媒介参与。这样,新闻传播活动虽然具有较强的媒介吸引力,但实质上却变成了一个内容极为空洞的过程形式而已。

新闻传播特性篇10

高校教育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非常重视高校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结构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所有学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要以正确的思维引导人,以先进的理念鼓舞人。高校新闻传播提高针对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新闻传播的受众主体。高校都是思维处于创新阶段的年轻学生,对新事物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同时,高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在对特殊事件的认同上,容易产生激动的情绪。因此,高校新闻传播的内容,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界定。在新闻传播的内容上,学校要进行基本定位和战略部署,使新闻传播的内容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发展的目标。基于这一考虑,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想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高校的受众群体,将受众群体作为重要的参考,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性,使新闻传播能够对高校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以高校受众群体为参考,确定合理的新闻传播内容,是保证新闻传播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为此,我们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二、创新形式,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校园建设。新闻传播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点,需要从形式上进行不断创新。创新形式的目的是为了使新闻传播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要素。创新形式包括创新播出形式、管理模式等内容。例如高校要建立校园新闻网,建立精品栏目,利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专题活动,利用手机移动网络,建立专题专栏。同时,在新闻传播的时间上,改变传统的固定时间的播送,变成实时新闻播报。利用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学生自有的媒体设备进行新媒体传播的实践。创新形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加强新闻传播的功能,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要实现全覆盖效果。高校利用学生组织,进行新闻宣传的组织活动。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教育体系,相对于过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校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教育体系日益完善,这种形势下要想提升新闻传播的功能,发挥新闻传播的积极作用,就要结合高校的发展形势,积极创新新闻传播形式,满足高校的实际需要,为促进高校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新闻传播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支持。

三、提升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新闻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为一点对多点。但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变为多点对多点。新闻传播已经从受众群体的单纯接受,变为新闻传播的互动式体验。现阶段的高校学生更加注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宣泄,更加喜欢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意识的夸大。提倡高校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就是本着尊重学生主体的思想,加强新闻传播的正面教育意义。交互式新闻传播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新闻舆论的体验,在个性化和自主化的环境下,进行交流和讨论。校园的广播站、电视台、报纸要成为主流媒体的引领者,在互联网和移动手机的参与下,由学校宣传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学生在交互式的新闻传播过程中,尊重意见的发表,但是,避免消极思想的扩大。交互式的新闻传播实际上就是形成新闻传播的良性循环。新闻传播的关键要素就是注重与时代的结合。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时代特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信仰的主题体现。新闻传播的能量和落脚点就是彰显信仰力量。我党信奉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与中国社会的紧密结合。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新闻传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全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自己的中国梦过程,走群众路线实现了党对国家的重要承诺。走群众路线,是新时期政策制度返璞归真的表现,走群众路线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凝聚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现。走群众路线更加需要新闻传媒的力量加以发扬。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将时代精神与自身发展结合是保证高校的运行走向正轨的必要手段。结合高校的实际发展形势,新媒体的到来,给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促进和新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新闻传播要想发挥其促进作用,形成对高校发展的有力推动,就要积极提高新闻传播的交互式发展,并改变新闻传播的发展思路,满足新闻传播需要,为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闻传播质量。

四、把握高校环境与社会热点的衔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环境也是一个社会现实的浓缩。高校新闻传播要想做到有明确的针对性,就要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注重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例如国家重要事件的专题性报道和分析,努力把社会焦点和国家重要事件联系起来,开展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准确把握切入点,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宣传部门要注意与高校本身的结合。例如建国周年性纪念,要做好高校与祖国的同步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国际环境的焦点事件,高校要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的伟大复兴实践和保卫祖国的理念教育。从新闻传播的作用来看,新闻传播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对新闻受众进行全面的影响。在这一趋势下,新闻传播只有把握高校环境,并实现与社会热点的衔接,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新闻传播必须认清自身职责,并有效把握新闻传播原则,保证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的核心思想

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办学宗旨和校风形成上,都要经历一个又一个艰难的转折和变化。在新闻传播上,高校要注重创造新闻精品,在新闻传播中创设学校发展的核心思想。这样就会在思想和行动上,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共同建设学校的思想理念。新闻传播的主旨就是扩大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而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核心发展动力的集中,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的真实含义。基于新闻传播的广泛性,新闻传播能够成为促进高校发展和提高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校的实际发展中,我们既要认识到新闻传播的现实作用,还要树立创造精品,创设新闻传播核心思想的理念,保证新闻传播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