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28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1

森林旅游的发展需要政策大力扶持和指导。为此建议如下:

一、因地制宜,规划设计森林旅游景区

明确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措施。防止破坏环境造成资源、财力的浪费。一是要把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纳入我市政府议事日程,列入林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林业主管部门,与旅游、环保、国土、卫生、规划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要将森林旅游规划与邻近的村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要注意森林旅游建设的规模和区域布局。二是森林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中长期森林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森林旅游管理,为森林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采取结合林区自然生态地形地貌自主创新,探索形成具有钟祥特色森林旅游文化品牌、有利于在林区推广的森林旅游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对国内外发展森林旅游的信息和经验的研究和借鉴。

二、循序渐进,制定扶持政策

将森林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范围,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林区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比如可在目前交通便利又有一定基础条件的盘石岭林场开展试点,切忌不顾实际情况,盲目上马。遵循市场需求是森林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结合实际,确立重点: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森林旅游;二是结合区域环境美化,增加森林旅游内容;三是结合林业自身发展情况,拓展林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山名景名水名人名艺名产和地方民俗文化,加大宣传力度。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六是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林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大林区道路交通、饮水、信息网络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林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改造项目、生态林业发展项目等要向森林旅游发展区域倾斜,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支持森林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优势;建议;广东梅州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20-01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风情风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为资源条件,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体验、教育、品尝、购物等活动的一种农业、生态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生态旅游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互动机制,是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农业[1]。生态旅游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有较长的历史,如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的台湾等。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种集“生产、生态、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型产业,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发展前景。

梅州地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山多地少,建设用地紧缺,发展容量有限,且受交通条件制约,缺乏大江大河,这些现实状况决定着梅州不适合搞大工业化,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梅州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在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响世界客都品牌,为推进梅州振兴发展做出贡献。梅州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调整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建立起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二是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加工、餐饮、旅馆、商业及相关服务业,引进资金与人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和谐发展[2];四是有利于挖掘、保护、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优势

1.1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

梅州位于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北部,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文化保护区,拥有11个部级荣誉、61处物质文化遗产、3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个联合国授予的人居环境范例奖。

1.2农村民俗风情与农家生活富有显著地区特色

梅州自然环境优美,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水质良好,江河湖泊多,是全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宜居城乡示范市,有51个自然保护区、65个森林公园、60万hm2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72.7%,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有丘逢甲故居、故居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56处;有国家5a级景区雁南飞,4a级景区雁鸣湖、灵光寺等4个,3a级景区17个;有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客家民间艺术,其中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等6项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众多保持完好的客家古民居、客家古村落、古寺庙,客家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蕉岭县与大埔县更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

1.3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大农民的心愿

梅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强力推进梅州农业,为梅州农业提质增速。着力构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三大基地,培育水果、蔬菜、优质稻、茶叶、油茶、烤烟、南药、畜牧水产养殖特色产业。一是特色农业。以梅州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具有梅州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打造竞争力强、品牌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中心。二是绿色农业。以梅州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健康农产品,打造无公害农产品供应中心[3]。三是旅游农业。以梅州优美宜居的环境、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深厚的客家文化,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生态旅游、绿色消费、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打造区域性的生态农业旅游中心。

1.4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类型多样

梅州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中国金柚之乡”、“中国油茶之乡”,水果、蔬菜、植物种类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是“三高”农业示范区,有“梅州金柚”、“平远脐橙”、“五叶神卷烟”等著名品牌。梅州还是青蒿、金银花、凉粉草、巴戟、鸡血藤、阴香树等10个南药品种的种植基地。梅州生产的盐食品、牛肉干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远销国内外。

2梅州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建议

2.1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要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季节特点、交通条件等因素因地、因时制宜,立足原有自然条件、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区域特色。

2.2与旅游业充分结合

充分利用原有旅游景区、景点,扩大增加生态农业项目,通过互相带动的作用,发展旅游业与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2.3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的水电、交通、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旅游产品,供游客品尝、购物、参与、观光、度假等。

2.4结合当地农村建设规划

结合当地农村规划合理开发土地,搞好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适当兴建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4-5]。

3结语

梅州有山区资源、独特的客家人文地理特征、“三高”农业基础等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为原则进行农业综合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梅州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4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2]徐颂军,保继刚.广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条件和区域特征[J].经济地理,2001,21(3):371-375.

[3]赵应婉.浅谈生态旅游农业发展[J].经营管理者,2009(17):378,381.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茶园;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73-02

1引言

茶园生态旅游是近年来中国新崛起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之一,也是茶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品。福建、杭州、成都、云南等南方各地茶园以其清新俊秀的生态环境,古朴典雅的体验新型种茶、采茶、制茶、饮茶技术与生态农业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已成为茶业资源与旅游有机结合的楷模。那么北方茶园该如何规划、设计、组合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是新时期北方茶园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以北方日照市巨峰镇(农业部授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示范镇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百里绿茶长廊”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来探析其茶园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现状,就如何采取改进措施提出建议,以期对北方茶园生态旅游开发有所借鉴。

2日照市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历经4000多年的风雨洗礼,茶叶不仅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茶文化,而且成为举国之饮。代表着“自然、生态、绿色、健康”。

日照自“南茶北引”获得成功后,绿茶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如今被称为“北方绿茶之乡”,当然也涌现出以巨峰镇等为代表的一批茶叶生产特色乡镇,再加上日照山、海、天等天然的滨海旅游优势。海产品和日照绿茶作为当地两大特产,成为游客必不可少的旅游购物消费品。所以,在生态旅游热潮的推动下,巨峰镇政府也绘制出茶叶为题,生态立本,山水展色,文化作魂的远景规划――“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规划图。将茶园生态环境和绿茶文化结合、民俗风貌的演绎、运用生态学、美学、旅游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茶业资源:种植、加工、采摘、品茗游赏进行开发,使日照茶叶的地创品牌涵濡默化在茶园生态休闲景观中,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娱乐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观光示范园区。

2.1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景区“四化”建设现状如下图所示,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东起巨峰镇后黄埠村,西至薄家口,北到老龙窝,南至大土山,全长102.6华里。途经34个行政村,涵盖茶园39000亩,占巨峰镇茶园总面积的2/3。2014年拟重点打造东西两个片区6个村。

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路线图

(1)打造千亩茶园示范区,推动茶叶产业规模化发展。巨峰镇准备围绕上图“百里绿茶长廊”,加大绿茶种植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南北山流域、官山流域等千亩茶园示范片区。准备建成茶叶加工企业186家。

(2)加强技术创新,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发展。主要是致力打造巨峰地理品牌标志。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中国茶叶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茶叶科研机构的合作,创新扦插繁育、配方施肥、合理修剪等新技术,提升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能力,打造山东省地理标志品牌――“日照绿茶”。

(3)加快市场建设和市场培育,推进茶叶产业市场化发展。主要指建设巨峰镇干茶一条街和巨峰镇干茶交易市场,使巨峰茶叶产业形成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4)大力发展生态茶叶,推进茶叶产业高效化发展。主要在打造茶叶生态旅游品牌上下功夫。以开通“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游路线为着力点,大力开展茶叶生态游和茶文化游等景点。同时,计划积极拉动餐饮、旅游、茶事活动等第三产业发展,延伸茶叶生产的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全力打造“百里绿茶长廊”特色生态名片。

2.2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巨峰镇与茶园区域内的道路过于窄小,观光车辆进出困难,公共停车场、厕所、特色餐馆等不适应大规模旅游团体接待和观光,这些最基本的条件制约着开发的进程。

(2)品种过于单一。“百里绿茶长廊”无论是旅游专线两边还是茶庄景点周围,只是“纯绿”色一片,也缺乏以绿茶作为主要原料的如瓶装冰茶、茶叶水饺、面条、面包、糕点等其他衍生产品,满足不了游客的多样的视觉感和不同口味的市场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景点的魅力和吸引力。

(3)旅游运转常态化体制不够完善。绿茶生态旅游,不同于水果采摘,它需要鲜明的统一整合、规划并高效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的市场格局模式。景点资源运作模式、人员配备、管理、宣传等常态化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4)茶文化底蕴挖掘力度不够。区域内老牛头顶、朝元观、北垛山、南北山等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应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景点的历史文化潜力,建设适宜青少年群体的设施,但当地政府囿于资金限制了其发展。

(5)旅游特点季节性比较强。这也是日照市整体旅游市场旅游资源亟待解决的难题。五一前后节假日市区、海边万头攒动、游客摩肩接踵,交通拥挤不堪,酒店宾馆价格翻番还一床难求。一旦过了10月,区内茶园、茶庄及饭店便显得较冷清。

3对巨峰镇生态茶园旅游开发建设性建议

3.1政府重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推动和引导是茶园生态旅游事业兴旺的基础。一方面,政府从财政支出到税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政策倾斜,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交通、通讯、水电、餐饮、住宿、卫生、娱乐等)以满足游客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需求。像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那样。日照也可以重磅推出“北方茶都”及与日照沿海旅游线路于一体的旅游专线,使茶文化旅游融入日照的休闲文化大圈中;另一方面,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如:地方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和各种博览会、交流会及各种节庆活动营造出明确而又迎合公众心理需求的茶文化形象;无偿赠送给游客一些茶文化旅游宣传纪念品,如纪念衬衫、太阳帽、扇子、雨具等借助游客进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宣传;让游客浸润于茶文化之仪。

3.2龙头企业带动――整合茶文化资源

龙头企业带动是茶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助推器”。茶园生态旅游的内涵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自然休闲环境之外,还蕴含了茶的知识、典故、鉴赏、茶艺、茶歌、茶舞、茶菜、茶宴等文化内涵。要做成以茶为载体,设计涵盖观光、体验、习艺、娱乐、商、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就需要较大资金投入。这光依靠人、财、物分散的茶农们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在政府鼓励一部分像日照市碧波山庄茶园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理念,有效整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事业布局,推出一批特色专题旅游项目和创新特色服务项目。如融观光、购物、饮食为一体。更可以联合众多旅游景点,像五莲山、九仙山、浮莱山、森林公园、海水浴场、老牛头顶山的铁牛头、北垛山的“茶”字巨书、南北山的望海亭、朝元山的朝元观等景区几日游等。同时更应重视绿色茶饮品的开发,如清凉茶、袋装茶及茶食品像茶米饭、茶面包、茶点心、茶饼干、五香茶干等的开发。

3.3提高茶文化服务――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从业人员精品茶园生态旅游还要搞好软环境建设。一般说来,茶农们通常只会讲方言,园区里的服务人员缺少茶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影响到生态茶园发展的障碍。这就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茶农都要对茶文化、茶种、茶具、茶饮、茶点、茶道等一系列茶艺上加强培训和语言学习,提高旅游专线和茶庄接待游客的整体服务水平。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历史、文化、生态、健身、养生等知识,这是吸引新游客,迎来回头客的关键。

3.4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创新各种旅游形式

旅游形式多样,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根据游客年龄需求和偏好,不断调整和组合推出令旅游者满意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青少年旅游者渴望冒险,追求刺激,可推出以山水生态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为他们创造机会,体会茶文化所追求的淡泊心志、情景和谐,放松身心;针对新茶喜爱,可选择示范区,组织“新茶采、尝、购”为主要内容的一日、二日游;还可以开发地方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各种茶具、茶食、茶画、茶书法、茶旅游纪念品、编辑茶故事(CD)、茶传说、茶谚语、茶明信片、日照茶文化旅游吉祥物等,以此来传承和)深化日照茶文化内涵。

4结论

开展茶园生态旅游是一种既可愉悦游客、倡导健康生活,又可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的一种旅游方式。日照巨峰镇“百里绿茶长廊”生态旅游一定会是继“蓝天、碧海、金沙滩”之后的又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4

【关键词】贵州生态旅游科学发展观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生态旅游”概念提出之后,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但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界定,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由墨西哥专家提出的:“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和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游览古今文化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受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二是由生态旅游学会提出的:“即有目的地了解自然区域的文化与自然知识,注意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同时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的福利创造经济条”。三是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提出的:“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以上定义可以概括出: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一种是对保护自然和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负有责任的旅游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同传统旅游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生态旅游具有促进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普通行为过程,按照环境哲学的原理,更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状态。

二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生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我省有部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3个,地市级22个,县级96个;全省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蕨类植物700多种;我省已记录的脊椎动物921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8.3%。据有关文献统计,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在我国各省中名列第四。

(二)喀斯特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贵州喀斯特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按贵州喀斯特地貌景观分布,全省共分为以黔中区为重点,黔北、黔南、黔西南、黔西和黔东各具特色的六大板区。喀斯特发育特征与桂林地区相近,峰林、峰丛密集,溶洼幽深,暗河、伏流发育良好,随处可见奇峰、异石、山泉、飞瀑、湖泊池沼、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具有喀斯特特点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三)红色旅游文化灿烂悠久。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其主要以长征文化为背景,从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在贵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和黔西革命根据地。召开了挽救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著名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等重要会议,进行了四渡赤水、抢渡乌江、娄山关战役等,成为长征的重要纪念地。

三制约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某些开发者在利益驱使下,尚未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评估和规划,便盲目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严重损害了旅游环境质量的生命力和多样性,从而丧失其应有的古朴、自然的生态格局。

(二)对贵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缺乏宣传。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旅游资源宣传机制有待完善。我省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不少的风景名胜区在国内乃至世界在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宣传机制,未能达到现代生态旅游立体化的宣传要求。第二,生态旅游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游客推动,更要注重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此,必须要加强对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树立生态环境意识,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特色。我省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生态旅游产品中普遍存在结构单一的现象,难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同时,生态旅游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恶性价格竞争。

四促进贵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普通行为过程,按照环境哲学的原理,更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状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生态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生物、地质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调查,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二)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法制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我省在旅游景区的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因此,要建立健全宣传机制,充分利用各类媒介,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同时,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和法规,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遏制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不良行为,为我省生态旅游走向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提供保障。

(三)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生态旅游产品建设。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立足我省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实施精品战略,在市场上树立起贵州生态旅游的鲜明形象,推进生态旅游发展。一是注重市场调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分析旅游市场动态,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二是依托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打造品牌。三是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产品是由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产品,其中主要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配套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质量,因此,只有把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完善好,才能提高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我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6

   关键词海南;会展旅游;定位;品牌

   一、海南会展旅游的状况

   海南会展旅游的起步要比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会展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超常规发展。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和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海口会展中心、总面积3.7万平方米的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国际会议中心、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三亚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三亚体育会展中心及分布于海口、三亚和博鳌的20多个三星级以上可举行会议的旅游酒店,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设施保障。1992年以来,海南国际椰子节、海南岛欢乐节、博鳌亚洲论坛及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大赛等大型展会的举办,让海南人民感受到了会展旅游经济的强劲冲击力。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三亚天涯国际婚礼节、海南岛欢乐节等已成为海南会展旅游的品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旅游者的眼球。亚洲论坛永久定址于海南博鳌,更让海南名扬天下。

   目前,会议旅游已成为海南较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丰富了海南特色旅游的内容,打破了海南旅游单一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格局。海南会展旅游产品主要类型有:(1)会议旅游,主要是政府会议、协会会议和公司(企业)会议。着名的有博鳌亚洲论坛(虽为非官方国际组织会议,但由于与会者大多为前政府政要和现政府官员,可视为准官方会议)、中国(海南)生态文化论坛、岛屿观光论坛(两届)、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五届)、世界小姐总决赛(四届)等。国内外许多着名的大公司都曾将会议场所设在海南。(2)展会旅游,主要是由博览会、展览会和交易会引发的旅游。(3)文体旅游,主要有高尔夫、潜水、体育赛事(如海南环岛国际自行车赛、世界先生大赛、横渡琼州海峡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香港三亚国际帆船赛等)、体育训练、海钓、狩猎、海南民间体育等。(4)节庆旅游,节庆旅游以当地传统文化为卖点,如军坡节、调声节、黎苗三月三节、海南岛欢乐节、长寿节、婚礼节、嬉水节及黎苗风情表演节庆等。

   会展旅游是一种高经济效益行业,各国和地区都致力于发展会展旅游。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加大发展会展旅游力度,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华北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华东会展经济带和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华南会展经济带),而以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正在崛起。目前,许多实力雄厚、办展经验丰富、关系网庞大、信息灵通、技术先进的国外同行也开始瞄准中国会展旅游市场,我国会展旅游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相形之下,海南在办展的软硬件、专业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海南会展旅游存在方向不明、缺乏品牌问题。因此,海南会展旅游要想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二、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

   应对激烈竞争,海南会展旅游品牌构建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会展旅游市场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提升。

   (一)会展旅游市场定位

   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准的服务质量、高度的开放性、广泛的对外交往及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成功举办会展旅游的基本条件,海南已基本具备这些条件。

   我国有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会展旅游市场目前已被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所垄断,一般的会展旅游市场则出现了“热带丛林”、“列强纷争”竞争局面。因此,海南必须认清自己的条件,不能求大求全,而是要扬长避短,即扬自己优美的生态环境及多姿古朴的本土文化,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力争办好国内会展旅游。同时,凭借博鳌亚洲论坛多办一些国际性的会展,不断蓄积力量,壮大和做强包括国际会展旅游在内的海南会展旅游。据此,海南会展旅游市场应以国内为主、兼顾国际。海南会展旅游的国内市场定位是“热带中国健康会展名岛”,国际市场定位是“热带南中国休闲会展名岛”。就国内会展旅游定位而言,一是举办“生态会展”和“健康会展”,重点是将会展项目引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健康方面,充分展示“生态岛、健康岛、最佳人居环境和最佳度假胜地”形象,如“绿色生活”、“绿色家居”、“绿色食品”、“森林度假”等;二是举办“文化会展”,充分挖掘海南丰富的本土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整合到文化会展旅游中,让海南文化走向全国和世界;三是利用海南没有冬天的气候特点,大搞“体育赛事”活动。

   (二)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定位

   总的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鲜明主题,展示文化,吸引参与者和参观者。

   1、品牌战略目标

   一年一度的博鳌亚洲论坛和环岛国际自行车赛、天涯国际婚礼节等为海南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机遇,海南应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地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举办一系列与生态、健康和休闲有关的国内和国际会议及文体和节庆旅游,吸引国内和亚太地区的各种会议和展会,让国内旅游者把海南作为旅游度假和定居的天堂,国外旅游者把海南作为进入中国的桥头堡,逐步把海南建设成“热带生态、健康与休闲”会展旅游中心。

   2、品牌定位

   (1)“绿色人居”定位。海南是全国最早提出建设生态省并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认可的省份。经过8年的实践,海南生态省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达到55.5%,青山绿水造就了天然氧吧,海南“生态岛”、“健康岛”和“长寿岛”形象已树立;始于2000年的农村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巨大变迁,绿色小康展魅力,海南农村面貌发了历史性变化;海南城市建设硕果累累,北部省会城市海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称号,南部旅游名城三亚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花园式的生态城市,海南其他城市和县治城镇围绕“小而精、小而美”精品目标进行建设。海南的“绿色人居”已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2)“度假休闲”定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个性化的追求,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潮流。据研究,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我国1999年推出三个长假后,工薪阶层休闲日约有140多天。旅游的最大需求点是生态环境,而目前国际上的度假旅游大多选择在热带的海滨地区特别是岛屿作为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有海洋性气候一,夏不热、冬不冷,四季温暖如春,空气中所富含的碘和负氧离子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健康。海南具有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优势。首先,海南绿色和蓝色的生态环境非常优雅,空气中高含量的有益成分有利于身体健康;其次,海南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发海滨度假休闲旅游、热带森林度假休闲旅游、温泉度假休闲旅游、高尔夫度假休闲旅游、湖滨度假休闲旅游和保健康复度假休闲旅游等。

   (三)会展旅游产品品牌开发

   根据国内外经验,会展旅游品牌的塑造,只有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相结合,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海南要围绕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打特色品牌办专业会展。建省以来,海南产业出现了热带农业、海岛旅游和新兴工业“三足鼎立”及“一省两地”(中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度假旅游休闲胜地)的产业格局。因此,要紧紧围绕热带农业、海岛旅游、新兴工业、南药等优势产业选择会展主题,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品牌展和精品展,实现产业优势与会展优势良性互动。利用冬季(反季)农业优势和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打造海南冬季(反季)农产品交易会品牌和热带农业博览会品牌;发挥海洋大省优势,打造海南国际渔业博览会品牌;突出海南省度假休闲旅游优势,打造热带度假休闲旅游展品牌;利用海南优越的人居与环境,打造人居与度假展览会、无疫区产品展销会、绿色环保建材饰材和房地产展览会品牌;发挥海口药谷生物制药、中药(南药)优势,打造药品展品牌;利用海南油气资源丰富特色,打造石油化工产品博览品牌;利用“生态岛”和“健康岛”的效应,打造老年健康展品牌;利用黎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黎族文化展品牌。通过上述品牌的构建,使海南会展旅游逐步走向国际化品牌道路。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7

会议表示,2016年全省主要旅游指标同比增幅实现翻番。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亿人次,同比增长31.0%,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高出13.1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25亿人次,同比增长31.69%。全省实现旅游收入4726.25亿元,同比增长44.1%,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高出17.4个百分点:实现人均消费1096.1元/人次,同比增长9.93%,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

2017年,云南将围绕“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和新业态新产品培育推进年”年度工作主题,努力在产品和品牌建设、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等5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实现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5.6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700亿元的目标。

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余繁在会上介绍了今年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

全省a级景区总量达到250家以上

要进一步加快传统产品提升,新增1-2家5a级景区,全省a级景区总量达到250家以上;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力争3家以上旅游型城市综合体基本建成并投入营运,旅游通用飞机达30架以上并新开辟6条左右的短途旅游运输航线和建设10个以上低空旅游体验项目,新增30个以上房车自驾车营地和10条以上自驾旅游线路,建成30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或示范项目,新开发推出一批高铁旅游项目和内陆湖泊河流中小型游轮游艇观光项目。

品牌旅游产品持续扩张,新增3家国家生态旅游区、2家部级旅游度假区和1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引进3家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公司投资建设或经营管理3家以上酒店。全年推进530个以上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800亿元,争取突破1000亿元。

完成乡村旅游投资200亿元带动2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和精准旅游扶,3家部级、5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5个特色旅游城市、10个旅游强县、15个旅游名镇、50个以上旅游名村、50个旅游生态农庄通过省级检查验收。

完成乡村旅游投资200亿元,接待游客1.35亿人次,实现接待收入1411亿元,就业人员达到152万人,再带动20万贫困人口脱贫。

基本杜绝“不合理低价游”

有效投诉率同比下降15%,百万人次投诉率低于全国平均数,降至百万分之四以内:旅行社经营方式根本好转,“不合理低价游”产品基本杜绝。

综合监管机制基本形成,旅游执法+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的“1+3”综合监管模式覆盖创建全域旅游的12个州市,60个旅游重点县全部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综合调度指挥部。

加强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

区域合作上,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有实质性的进展,争取有2-3个边境旅游试验区和1个跨境旅游合作区纳入国家首批建设试点,成立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

旅游市场电子监管系统覆盖全省16个州市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8

关键词:商洛生态旅游;龙头产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003-03

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迅速,逐渐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营销的格局,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历史人文旅游掩盖自然生态旅游,旅游环境恶化等问题日渐突显。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成为突破陕西旅游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商洛作为陕西省生态旅游发展的先驱,从1984年至今,依靠生态优势,逐渐将自身旅游业的发展推上正轨,已建成丹江文化旅游长廊和山镇柞原生态旅游环线两条精品旅游路线,截至2010年,旅客人数达1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3亿元,旅游依存度提升到16.88%,充分显现出生态旅游业龙头产业的特质,对陕西乃至中西部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商洛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洛旅游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商洛市地处秦岭腹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头楚尾,因商山、洛水而得名。受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但因此保护了生态资源,孕育出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随着西合、西康铁路和西柞高速公路的建成,西合、包北、银武三条高速公路的通车,交通条件的改善,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渐打开。同时,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下,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西安“后花园”、秦岭“绿肺”等政策规划逐步落实,商洛市迎来了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的春天。

从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山区,到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秦岭最美城市,商洛市抓住了历史契机,紧跟着时代步伐,在政府审时度势下,将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进行宣传和推进,为实现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商洛市旅游总收入为89亿元,旅客人数总计2834.4万人次。自2003年以来,旅游产业以超过20%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逐步成为推动商洛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下面,运用Swot分析法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商洛生态旅游业开发优势、劣势,把握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中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威胁,更好地探讨商洛生态旅游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及实施措施。

1.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距中心城市西安较近,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商洛又加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中,众多来西安游玩的旅客极大可能到商洛感受原生态景观,这正是区位优势给商洛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可观前景。(2)秦风楚韵荟萃,人文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商洛位于楚头秦尾,是巴楚文化与秦陇文化的交汇地段,具有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也是西北通向东南、华中地区的交通要道,对秦、楚、豫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新兴项目的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3)政府主导,生态立市,保护峡谷生态资源。商洛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丹江文化长廊,发展以金丝峡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的生态旅游战略,立足于做强生态旅游业、建成西安后花园,将商洛生态旅游作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4)居民旅游经济意识增强,景区生态旅游乘数效应扩大。

2.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1)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区位、生态、人文优势利用不足。由于商洛没有飞机场、景区栈道、缆车等更为便利的交通,限制了客源的访问。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一些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难以得到开发利用,对应的基础设施也不配套,使其生态旅游价值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规范化旅游大环境尚未成熟,旅游市场协调、服务意识欠缺。商洛旅游的大环境仍然不成熟,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足,未形成旅游产业链;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差,未对其形成规范化、体系化的管理。

3.商洛旅游业发展的机会(opportunity)

(1)西部大开发政策注重旅游业龙头效应,促进旅游业投融资。在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是大开发的先导产业,加快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拉动效应是政府的重要战略目标,为商洛生态旅游景区带来准确的政策指引,将大大促进商洛旅游业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资以及对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逐步建设和完善。(2)城市居民新型生态化旅游消费需求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低碳环保,康体健身的生态旅游已是大势所趋。

4.商洛旅游业发展的威胁(threat)

周边相似生态景区的替代威胁和来自成熟人文景区的竞争压力。商洛处于“西安―商洛―南阳(河南)”的旅游黄金线路上,北有西岳华山、华清池、秦兵马俑,东南有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内乡县衙”,西南有道教圣地武当山,这些都会对商洛旅游的发展构成很大的竞争和替代,对其发展信心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评价分析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商洛市从曾经“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到如今“西安市的后花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来访游客都对商洛的变化有着认可的感触,因此,我们结合从政府机关收集的数据资料,发展规划,对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展开评价。

此部分,我们通过调研的形式展开研究。首先,对政府机关进行访谈调研,了解政府发展规划并收集数据信息;其次,对商洛市民及旅游景区游客展开问卷调查,其信度检验(Cronbaeh,又称克朗巴哈系数)为0.76,达到了社会调查对问卷的信度要求。此次调研(商洛旅游业发展评价部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对宣传方面的评价

“秦岭最美是商洛”是商洛市旅游业的主打宣传语,近年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人们认识商洛,了解商洛,来到商洛。由此可见,加大宣传力度对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旅游业深入宣传的建议。

首先,被调研者对现阶段商洛市旅游业的宣传做出了评价,具体如图所示:

由上图我们看出:就目前商洛市旅游业宣传现状而言,被调研者对车体广告、站牌广告、活动宣传普遍较为满意;网络宣传及旅游形象大使的宣传方式略显不足;口头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活动宣传方面,以商洛市旅游节为例,第一届旅游节于2010年4月28日开幕,反响非常好;第二届生态旅游节于2011年2月4日-10月30日在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举办,主题为“秦岭最美是商洛市”。通过活动来宣传商洛旅游影响力大,效果好,因此建议商洛可以将一年一度的旅游节办下去,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创新的活动宣传商洛市旅游。

同时,在宣传途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巨大多数被调研者都认为电视宣传对其有较大吸引力;对于游客,宣传册的宣传力度较为突出;对于居民,车体广告,站牌广告宣传效应较为明显;而广播、报纸、杂志的宣传力度较弱。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巩固电视宣传的途径,另一方面加大街头实体宣传,如车体广告,站牌广告等,并逐步放弃旧的宣传媒介,启用新兴宣传媒介,如网络等。

2.对交通方面的评价

近年来,商洛市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6474.3公里,有等级路里程11480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5公里。交通运输事业的大进展为商洛市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平台和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从而成就了商洛市旅游业乃至整个商洛市经济的繁荣,因此我们收集了被调研者对商洛市交通深入发展的评价。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有28.9%是乘坐火车到商洛市的,71.1%是乘坐汽车到商洛市的。乘坐汽车的被调研者对到达商洛市途经的高速公路做出了评价,具体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游客对途经商洛市的公路整体较为满意,因此在以后的旅游业发展中,商洛市政府要在保证已有公路高速运转的同时,大力开发新公路,为商洛市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3.对政策方面的评价

商洛市是秦岭南麓唯一有被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的城市,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被列入国家层面并必将得到重点扶持。近年来,商洛市坚决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在政府的带领下抢抓大秦岭旅游开发机遇,抢占秦岭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商洛市旅游,打造秦岭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因此,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就被调研者希望政府在商洛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进行调研。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对政府政策方面较为满意:他们最希望政府发挥政策引导及投融资作用。同时,政府的前期规划及重点扶持也很重要。但是,被调研者并不十分赞同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开发由政府全权负责。因此,我们建议在深入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商洛市政府深入贯彻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履行各项职能,同时加大与群众的互动,通力协作,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对投资方面的评价

随着商洛市生态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壮大,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被调研者也对开发资金的来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具体如下图:

由上图我们看出,被调研者希望多种资金融入商洛市生态旅游的开发中,而非只有政府投资及国家拨款,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推介投资回报率高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业的运转效率,使资金投向该地区能够取得更高的收益,从而加强该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资金多样化、多元化。

三、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在生态旅游业的带动下,商洛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相对于省内较发达的地市,无论从整体水平、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发展水平情况,商洛市经济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差距,为促进商洛市经济的深入发展,顺应西部大开发战略,我们对商洛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

目前陕西省各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竞争激烈,市场开拓难度加大。商洛市周围的安康、汉中以及秦岭以北的长安、周至、眉县等地的旅游资源、产品与商洛市有相似之处,替代性、竞争性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商洛市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通过提升景区的知名度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认知度。同时,选择具有潜质的景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龙头带动的经济价值,即首先打造龙头景区,通过景区的辐射效应,然后带动整个商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交通运输业是服务性行业,对其他各行业均有支撑作用。在“十二五”规划中,为促进商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建设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公路网的衔接,加强和周边城市,尤其是西安这个巨大客源地的联系,二是乡到村、村到组之间道路的完善,使景区交通更加便捷。通过改善交通状况,增加景区的可达性,从而不断增加到达景区旅游的人数,进而通过旅游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跨区域整合资源,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商洛市生态资源繁多却相对分散,金丝峡虽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和发展为龙头产品的潜质,但各区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集中的“一线式”游览线路。因此,我们借助以上Swot分析,在重点商洛生态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出打造龙头产品实现以点带面和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两点,发挥生态旅游业龙头效应的经验借鉴,进而结合商洛市整体旅游资源状况,在跨区域整合资源的前提下,打造区域旅游品牌。

按照商洛市区域范围内的地域文脉和资源分布特点,可整合形成两条沿江分布的旅游资源集中带,丹江旅游资源带和乾佑河旅游资源带。这两条资源分布带不仅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且都是古代重要的文化走廊,具有各自独立的历史文脉,能够有效地打破资源分布的地域限制,将各地之间有关联的生态与人文资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突出区域结合的优势,打造出各自的旅游品牌,实现资源的跨区域合作开发。

对于各自资源分布集中,但缺乏与商洛市其它地区的关联性的区县,可以将其内部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开发优势资源,打造地域旅游品牌。比如,山阳和洛南两县各自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但在文脉上与周边区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山阳县原生态环境突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以商南金丝峡的发展为例,集中发展原生态旅游。洛南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遗址遗迹类和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可以开发人文观光类与科研科普类旅游。

总之,商洛市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将各区县优势资源分点整合、集体规划,综合利用各区县旅游资源、客源、交通和声誉区位,依据铁路公路干线等发达的交通网络,以点连线,连成范围广但景区体系鲜明的“一线式”旅游线路。从而达到以金丝峡原生态带动商南生态旅游,再以商南金丝峡为例进行区域资源整合,从而带动商洛市生态旅游、商洛市旅游,最后以旅游产业带动整个商洛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妍,陈瑛,张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4):148-151.

[2]周晓唯,王拓.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9

[摘要]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加深了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推动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abu-ali和Shatha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interest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阳朔宣言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阳朔以其绰约的自然丰姿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胜地,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典范”,明确了“旅游的发展不是与自然的斗争,而是对于协调与统一的不断探索;旅游的发展不是与环境的截然对立,而是基于热爱并关注自然的态度;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以享受和保护自然为责任和乐趣的全

生态旅游的建议篇10

论文摘要:在旅游开发的热潮中,存在以牺牲旅游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旅游大发展的众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对策。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文化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