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07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23-01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慢慢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近些年,我国很多学校,从中小学至高等院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坚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培养。混合式学习最早产生于企业的培训当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年来教为盛行的电子学习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产生了混合学习的思想。简单来说,混合学习就是将不同的教学信息通过传递而使得这几种不同的信息方式相互结合,比如网络课程、合作学习软件等等。另外,混合式学习应该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以及自学等等。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没有统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了界定:首先,国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认为混合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的成本和效果最优化,强调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要相吻合;有的学者认为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应该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设计者等三个方面分别界定;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和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其次,国内学者对于混合学习的界定,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融合性的学习,是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促进教学;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对网络学习的反思;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结合或者以各种混合的学习方式,将各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比如利用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等。

本文对混合学习的界定是通过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而得出的――混合式学习为一种学习策略,其中教学目标为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导向,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学可以通过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几个方面实现,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三个方面的混合来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现状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国的心理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它强调以人的尊严和自由,在教学中的最终教学目标为自我的实现,并且要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学习。除此之外,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其次,行为主义思想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思想,它也是在美国诞生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刺激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加强刺激就可以加深记忆。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不同于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来获得的,强调情境的创设,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的获取。最后,教育传播理论,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传播知识的过程,教育传播理论包括对各种信息和符号的传播,因此混合式学习可以以教育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四、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在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的辅导、不论是网络教学还是离线教学、不管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还是自主学习,学生都需要一个包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建立需要家庭、学习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混合式学习不被所有教师与公众认可的时候,难免会对混合式学习的开展带来障碍,因此,学校在对新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支持应该从技术支持、情感的支持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技术方面的支持,主要是在相关的设备与机械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计算机房、图书馆查阅机器等等,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因此,要保证这些设施的安全和网络的支持,才能为学习的学习提供较好的保障。其次,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中,学生对其的适应,应该采用循序渐进,教师进行引导的原则,通过调整原来的学习方式并且接受混合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采用和学生同步的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对混合式学习有更深的了解,以提高学习的学习效率。最后,情感的支持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额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情感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恰恰是被忽视的,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前提是如何对整个课程进行导入,一般教师都会在上课前进行准备,比如自我介绍、对教学内容的介绍以及评价方式等等,但是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导入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的介绍,在介绍中,混合式学习强调教师将自己的网络联系方式,比如QQ、email等告知学生;其次介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课程的评价方式即考试方式;最后,最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要学会结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良好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等,以体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张燕.大学本科BL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多媒体技术》课程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4.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2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新名词,它由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概念发展而来,以指导发现学习理论(guideddiscoverylearningtheory)为基础。对于混合式教学,国内外学者围绕其理论基础、方式、目标和效果给出了一些定义。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结合或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将任一种教学技术(如video、电影等)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何克抗(2004)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王莹(2006)认为: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混合式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材施教,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广泛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如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等,只要教学系统要素中的任一要素是混合的,都可以称之为混合式教学。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如何混合这些要素,使其实现最优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其优势。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方法的混合

20世纪初以来,外语教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语言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在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听说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相继出现,这些教学法开阔了语言教学的视野,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但从外语教学实践来看,它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地掌握目的语的问题。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的做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某种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不利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罗立胜等,2001)。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

“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采取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还要在课外引导、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也不再“被接受”知识,而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

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的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的自主学习(李蕊丽等,2006)。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相互讨论、帮助等方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可以形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共享资源,并制定合作规则,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4.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混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英语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在线讨论、课后作业、在线自主学习等六个方面,占评价的50%。通过网络平台来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将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与网络学习内容相结合,拓宽考试内容的范围。

三、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3

【关键词】教育研究;范式;混合方法研究

引言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长期以来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研究范式,且研究者因这两种研究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同而各持己见,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更“可信”,更“有效”[1]。作为社会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科学,其领域内同样存在着“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争。究竟哪种研究范式更适合我们的研究呢?我们有必要做一次认真反思,以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错误倾向。

一范式及教育研究范式

1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美国著名科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并首次用这个概念来描述科学发展的模式。随后,“范式”逐渐成为了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成为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库恩看来,范式是指常规的科学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整体等,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先例,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且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一次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做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因而导致了人们对库恩极富弹性的解释感到无所适从,引起了人们对范式的广泛争议。西方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margaretmasterman)对《科学革命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发现,库恩对“范式”概念的界定竟达二十一种之多[2]。笔者认可其中的一种解释,即范式是某一科学家团体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是他们的一种共同的研究取向。

2教育研究范式

二十世纪教育研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这一阶段是教育研究定量研究的全盛时期,在此阶段,研究者以实证精神为指导,主张用严格的观察、统计和实验来研究教育;第二阶段是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后期,由于经济危机与战乱,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经费大幅缩减,使得这段时间成为了教育科学研究的晦暗时期;第三阶段是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研究者开始从技术推动教育变革角度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同时某些研究者(龙巴赫和坎贝尔)开始对传统实证主义强调的定量方法提出异议,主张不可忽视其他研究方法(如定性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第四阶段是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末,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认识到没有一种研究范式能够解决所有存在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本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人们对研究范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逐步开始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发挥各研究范式的长处,弥补单一范式的不足。

从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量化研究及以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质性研究两大范式。在我国,教育学的研究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在浓厚的人文背景下,研究者大多选择了人文主义研究取向,致使现在许多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没有实际深入到基层进行认真的调查访谈,没能得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最终也就不能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其实,质与量的研究并非矛盾对立,水火不容,而应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者完全可以采用质性研究去揭示“客观规律”,而人文主义研究者完全可以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去“建构”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例如,参与式观察或非正式的访谈也可以像量的研究方法一样被用来检验某一理论或假说;而调查也可以被用来了解被试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理解与解释。

近年来,研究者也渐渐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原本相互对立的两方研究者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并逐步认识到另一种研究范式的重要性,某些研究者也已在尝试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即混合方法研究)进行研究活动。

二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及产生背景

1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顾名思义混合方法研究是指采用了一种以上的研究方法或整合了不同研究策略的研究[4]。有人撰文把它称为混合研究(mixedresearch),也有人把它称为整合研究(integrativeresearch),但目前更为流行的称谓是混合方法研究(mixedmethodsresearch)。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2004)认为,更为确切地说“混和方法研究就是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综合调配或混合定量和质性研究的技术、方法、手段、概念或语言的研究类别”。它区别于其它两种研究方法范式的核心在于必须在同一研究中运用一种或一种以上质性研究的方法和定量研究的方法。

2混合方法研究产生的背景

混合方法研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范式的角度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激烈斗争。在上世纪60年代前,定量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60年代之后,随着人类学、人种志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质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渐彰显,一举成为揭示社会现象、人类经验、和客观事实的主要范式。因为量化研究属于演绎性质,倾向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从事的是中立的观察与测量,避免介入或影响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追求研究的“客观性”。而质性研究却是归纳性质,它相信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着多样的主观事实,强调人在某种特定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联系;相信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割性。由于这两种研究范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程序,及在客观事实的本质、研究逻辑间的不同,导致了质性、量化研究范式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

这种单一方法论者非此即彼的争论不但夸大了量化与质性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区别,阻碍了它们的沟通与交流,影响了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为此,一些教育领域中的学者在20世纪晚期就先后提出质性与定量研究可以和谐共处、共同使用的观点。美国教育研究方法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2004)在《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文中把混合方法研究称为继量化与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研究范式”或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5]。他们希望这第三种研究范式能够架起质性与量化研究范式间的桥梁,为研究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更有效的途径。

3混合方法研究的发展历程

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学者约翰逊和奥屋格普兹把混和方法研究称为继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并且明确提出“混合研究方法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这一时代来临之前,混合方法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定量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属于实在论,相信存在着受自然规律所支配的“客观事实”,在认识论上属于客观主义,认为受研究者价值观以及时间、场景影响的研究是可能实现的,认为研究者从事的是中立的观察与测量,避免介入或影响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追求研究的客观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2)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末:基于现象学、建构主义及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得到较大的应用与发展,以现象学、建构主义、解释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质性研究方法范式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种与量化研究范式地位相当的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相信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存在着多样的主观事实,强调人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意义建构及其联系,强调研究发现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研究范式中,研究者的价值观在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20世纪末至今:“混合方法研究”的提出,缓和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范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给广大研究者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天地。混合方法研究是一种更加包容的、多元的、交叉的研究方法,它的使用让解决问题的手段显得更加多样化,更具创造性和扩张性。同时它也指出研究方法的选择应随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唯方法至上。

4混合方法研究的优缺点

混合方法研究现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尝试与运用,因为它有诸多优点:

混合方法研究能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的优点,克服一些由单一方法带来的问题。具体而言,使用混合方法研究的优势至少有如下十点:第一,研究中使用的文字、图片和表格可以被用来增加其中数字的意义;第二,研究中使用的数字可以被用来增加文字、图片和表格的准确性;第三,可以充分展示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优点;第四,研究者可能产生和检验一个扎根理论;第五,由于研究者并不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方法或手段,因而可以回答一个更宽和更全面范围的研究问题;第六,在一个研究中通过使用两种方法,研究者可以利用一种附加方法的优点去克服另一种方法的弱点,形成交叉性优势;第七,通过结果的集中和证实可以为研究结论提供更有力的证据;第八,可以增加仅有单一方法被使用而可能忽略的洞察和理解;第九,可以被用于提升结果的概括化水平;第十,质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在一起使用可以产生沟通理论与实践所需要的更加完全的知识[6]。

虽说混合方法研究有如上诸多优点,但它正处于成长阶段,其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其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另外,运用混合方法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很高,研究者不但要掌握质性研究方法还要掌握量化研究方法,一般来说,研究者想同时掌握好这两类研究方法,是比较困难的;还有,混合方法研究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花费。所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也不能唯方法至上,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者可以根据他们所研究的问题来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而不是根据一些社会科学研究中所形成的关于研究范式的偏见选择研究手段,要从实际出发,对我们的研究活动有利的并为我们熟练掌握了的则用之,否则弃之。

三混合方法研究的策略

由于混合方法研究综合了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两种范式,因此在运用混合方法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就面临着如何选择研究策略的问题。

混合方法研究共分两类六种策略,它们分别是顺序性解释策略(量化研究优先)、顺序性探究策略(质性研究优先)和顺序性转换策略与并行三角互证策略、并行嵌套策略和并行转换策略[7]。

顺序性解释策略:此策略简洁明了,定量数据收集在先,定性数据收集在后,在研究的解释阶段对两种数据进行整合。这种策略的目的通常都是用定性的结论来对初步的定量研究结果予以辅的解释和说明。当非预期性结果出现在定量研究中时,此策略就显得非常有用。

顺序性探究策略:此策略与前者相似,也分两个阶段实施,但定性方法收集的数据在前,定量方法收集的数据在后,两个阶段的结果同样是在解释阶段加以整合。此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某种现象,摩根(morgan,1998)认为,这种策略适合于对定性研究阶段浮现的理论进行检验,也适用于向各种样本推广其定性研究的结果。

顺序性转换策略:在此策略运用过程中,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的收集各自独立进行,但要据实际问题确定可以优先进行定性研究也可以优先运用定量研究,与前两种策略不同的是此策略需要一定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框架来进行指导。这种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用哪些最能够服务于研究者理论视角的方法。

并行三角互证策略:此策略中两种数据收集方式同时进行,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对结果进行验证。使独立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互补充,扬长避短。

并行嵌套策略:此策略运用时,在一种研究范式(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的指导下,另外一种研究范式根据不同问题适时插入或嵌套到指导范式中去,定量和定性数据可以同时收集,没有优先顺序。

并行转换策略:此策略运用时,有能体现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的理论指导,此策略主要为了推进研究者的观点,数据的整合多在数据分析阶段,它具有并行三角互证和并行嵌套两种策略的优点。

四混合方法研究应用案例

1混合式研究过程的8个阶段:(如图1所示)[8]

图1混合式研究的重要步骤

虽然研究步骤均被编号,但研究者仍可以(跳过某个或某些步骤)沿多个方向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过第四步直接到第七步)。如果选择了混合式研究这条路线,这就说明了我们愿意以务实的态度来对待研究并且不会武断的只注重某种单一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的开始,我们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然后阐述采用混合方法研究的理由并选择合适本研究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最终撰写研究报告了。

2应用案例

本研究是对全国(美国)城乡聋哑学校中47名教师所做的一项混合研究,这是一项关于这些教师如何参与在线训练方案,如何运用在线方案进行教学的研究。这一训练方案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在本研究的评价过程中,研究者试图找出影响这一方案成功实施的因素,其所用到的数据一部分来自正式的问卷调查,一部分来自方案本身,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络留言。在参与研究的教师方面,教师对技术的焦虑及初始技能并没有决定他们的参与资格,但是研究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程度却使得有些教师留下而有些则退出。[9]

本研究是一个典型的混合方法研究,具体程序如下:

(1)选取混合方法研究的理由: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过程存在多种形式,本研究将侧重于其中两种,一种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变化的自然抵触心理的研究,另一种是在教学行为变化过程中,反映教师思想转变过程的相关因素的研究。因为单一方法不能满足相关复杂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所以研究者采用了一种能够提供多方向和多评价形式的方式来开展此项繁杂的研究。

(2)选取研究对象:参与研究的这47位教师主要来自城市,并且代表着不同的文化种族团体,这些教师年龄介于27和54之间,他们当中只大多数教师听力正常,其余的则存在缺陷或完全失聪;学生参与者则从学前儿童到高中各个层次均有,智力水平则从弱智到较高水平。

(3)数据收集:在数据收集部分,研究者从定量及定性两个角度入手。第一,定量数据的收集:首先,在计算机使用情况这一问题上,因为缺乏相应的仪器来测量和评价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课堂教学中的情况,研究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与此相关数据;其次,在教师对技术革新问题上,研究者采用了关心程度问卷,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一方式,是因为关心程度问卷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测量技术革新问题;另外一个原因是这种研究方法为测量教师对课堂中技术应用的焦虑和抵触情绪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第二,定性数据的收集:研究者将对参与教师的网络讨论进行跟踪,对教师所回答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参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情况进行记录;观察参与教师运用网络的情况。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数据分析:研究者将使用奥屋格普兹(onwuegbuzie)和特德利(teddlie)七步混合设计分析框架来对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中研究者仅用到了七步中的四步:数据缩减,数据转换,数据合并和数据整合。其中,数据缩减用于处理问卷调查所得定量数据和在线讨论所得的定性数据,然后这两种数据将会被按统一方式转换成“1”和“0”两种形式,最后所有转换成标准形式的数据将会被合并整合到SpSS中等待进一步处理。

(5)得出结论:通过本研究,研究者按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将他们分为了一下四个层次:新手(Beginner),探索者(explorer),熟练者(Journalman)和专家(export)。其中新手和探索者在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挑战(对技术的焦虑和抵触)而非益处,与之相反,熟练者跟专家则看到的更多的是技术运用带来的好处。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学习过程的不同层次技术的整合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初级水平,教师会合理使用基本的软件;在高级水平,教师会像运用日常生活用具一样将计算机合理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中去。

(6)研究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对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本研究是一个典型的混合方法研究的案例,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选取了定量跟定性两种研究范式中的几种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综合运用与数据收集、分析及解释,研究者还运用三角互证策略,使研究数据相互补充,对研究结论进行相互验证,最终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五结束语

就现实情况而言,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其实是一体的,每项研究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有价值的研究都不是只用一种研究范式能够完成的,都需要基本理论来支持,然后在实际应用中去验证,到底本研究有没有给人们带来益处,应用群体最有发言权。而混合方法研究却融合了这两种研究范式,弥补了此两种研究的不足,使研究真正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如同媒体没有优劣之分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哪种研究方法是万能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的去描述问题,揭示规律。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

[2]郑辰坤.库恩“范式”理论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D].南宁:广西大学,2006.

[3]王木丹.20世纪教育研究范式的类型分析[J].教育科学,2000,(1):28.

[4][5]Viadero,Debra.mixedmethods’ResearchexaminedResearchersSeeprosandConsofmixedmethods’Studies.educationweek.1-26,2005:20.转引自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

[6]JohnsonRB&onwuegbuzieaJ.mixedmethodsresearch:aresearchparadigmwhosetimehascome.[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4,Vol.33(7):12-26.

[7]约翰•w•克雷斯威尔著.崔延强译.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方法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68-171.

[8]BurkeJohnson,LarryChristensen.educationalresearchquantities,qualitativeandmixedapproaches[m].USa:merrill.2003:422.

[9]thomasnKluwin,martinnoretsky.amixed-methodsstudyofteachersofthedeaflearningtointegratecomputersintotheirteaching.[J].americanannalsofthedeafvolume2005,(4):150.

thethirdparadigmofeducationResearch

――mixedmethodsResearch

nieYongweiJiu-li

(ShaanxinormalUniversity,Journalism&CommunicationCollege,Xi’an,Shaanxi,710062,China)

abstract:mixedmethodsresearchspringsuprecentyears,anditiscalledthethirdparadigmofeducationresearchafterquantityresearchandqualityresearch.itintegratestheadvantagesofquantityresearchandqualityresearch,atthesametime,itgivesnewvigortoeducationresearch,butintheprocessofrealresearch,researcherswouldconsiderfactorsofeveryaspect,thenmakerationalchoice,tocompletetheresearchwork.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4

关键词: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混合法近年来在美国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青睐,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比肩成为第三种研究范式。长期以来,质化和量化研究分庭抗礼,形成固有的研究模式,且彼此攻击,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然而,单独的质化或量化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混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本文回顾混合法的兴起与发展历史,分析混合法与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在实际研究中的操作与应用,最后指出混合法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混合法教育研究方法论质化研究量化研究

作者简介:张东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2)。

混合法研究近年来在美国教育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青睐,与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比肩成为第三种研究范式。长期以来,质化和量化研究分庭抗礼,形成固有的研究模式,且彼此攻击,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然而,单独的质化或量化都存在不足之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混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本文回顾混合法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历史,分析其与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不同,在此基础上讨论混合法研究在实际研究中的操作与应用,最后指出混合法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尚需解决的问题。

一、混合法研究的兴起

混合法是近年来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但是它的使用却早已有之。早在20世纪初就有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同一研究中既收集量化数据也收集质化数据的先例,如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田野人类学家在研究某一社区或群体的文化特征时常常使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采集多角度的数据以获得对一个社区全方位的理解,然而这种做法在当时被笼统地称作田野调查,混合研究的名称并未出现。把两种数据放在一起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设计或方法论是在近十年才出现的。1959年坎贝尔和费斯科(Campbell&Fiske)倡导使用多种不同的量化方法来研究心理特征,并把这种做法称为“多种操作主义”(multipleoperationalism),被认为是混合法正式出现的标志。坎贝尔和费斯科认为把不同的研究方法作用于一个研究问题,彼此验证,可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效度,捕捉到真实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造成的人为事实”(methodologicalartifact,Bouchard,1976268)。魏波、坎贝尔、史华慈和赛奇莱斯特(webb,Campbell,Schwartz&Sechrest)于1966年拓展了多种操作主义的概念,第一次创造了“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这一名词,用以指不同方法的彼此验证。质化方法论大师丹津(Denzin)于1978年进一步勾勒出三角互证的步骤,他把三角互证定义为“研究同一现象时多种方法论的结合”,并提出四种三角互证的类型:(1)数据互证(即资料来源不同);(2)理论互证(解释研究结果的不同视角或理论);(3)研究者互证(不同的研究人员);(4)方法互证(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且,丹津区分了方法内互证和方法间互证,前者指或者使用量化的不同方法或者使用质化的不同方法,后者指量化和质化方法共用。丹津认为方法内互证作用不大,因为同属于一种研究范式的不同方法无法避免该范式的内在不足。丹津总结混合法的优点在于:“存在于一种数据来源、研究者和特定研究方法中的偏见可以由其他数据来源、研究者和研究方法所消除。”

继丹津之后,混合法的发展逐渐获得更多学者的认可。如吉克(Jick,1979)认为混合法(1)使研究者对研究结论更有信心;(2)使收集数据的方法更有创新;(3)可获得更深厚、丰富的数据;(4)可合成或融合理论;(5)可发现反例;(6)由于它的综合性,可作为其他理论的试验地。赛博(Sieber,1973)则指出同时使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对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阶段都大有裨益。在研究设计阶段,量化数据可以帮助质化分析指出有代表性的样本成员以及偏离样本,而质化数据有助于发展有效的量化测量工具。在数据收集阶段,量化数据有助于提供基本信息,帮助质化研究避免“精英偏见”(即仅获得高社会阶层成员的观点),而质化数据有助于量化研究进行数据收集。在数据分析阶段,量化数据可以评估质化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而质化数据可帮助解释、阐明、描述、证实以及改变量化结论。

混合法的名称直到近年才达成共识,以往研究者曾使用不同的名称指代这种研究方法,并以不同的方式定义它。如坎贝尔和费斯科(Campbell&Fiske,1959)称它为“多特征多方法研究”,斯代科勒等学者(Steckler,mcLeroy,Goodman,Bird&mcCormick,1992)称之为“整合法”或“合并法”,拉金等称之为“混血儿”(Ragin,nagel,&white2004),莫斯(morse,1991)称之为“三角互证法”等等。自塔莎克利和泰德利(tashakkori&teddlie)于2003出版《社会和行为研究的混合法手册》一书后,混合法这一名称才逐渐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就其定义来讲,本文采用克莱斯威尔对混合法最宽泛的定义,即“混合法研究是一种研究设计,有着特定的哲学前提假设以及探究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哲学假设指导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是质化取向和量化取向的有机混合。作为一种方法,它在一项研究或一系列研究中收集、分析和混合量化数据与质化数据。它的基本思想是结合量化和质化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研究问题。”

二、混合法的发展历程

塔莎克利和泰德利(tashakkori&teddlie)在1998年出版的《混合方法论:质化与量化取向的结合》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混合法的历史,按照他们的观点,混合法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20世纪50-80年代),范式争论阶段(80-90年代),程序发展阶段(90年代-20世纪末),和倡导独立阶段(21世纪初的十年)。

在混合法的发展过程中,范式争论是最惹人注目也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混合法肯定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对社会科学研究各自的贡献,希望采取众家之长,力图寻找到协调二者于一体的中间点,但是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不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使质化量化研究取向看似难以调和在一个研究设计中。一般来说,量化研究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出发点,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测量和感知的,客观世界中的规律或因果关系不以研究者的主观看法为转移,因而量化研究追求的是大样本背后体现的规律性,力图使其放之四海皆准,尽量减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的干预;质化研究则以后现代主义中的阐释学和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客观世界,任何事物都由主观的认识建构出来,不存在客观的真理,真理是相对的,质化研究因而不追求研究结论的可推广性和广泛适切性,强调研究者本人的世界观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从具体操作来看,量化数据指的是封闭式信息,如研究者通过态度、行为或表现量表所测量到的数字化结果,有时也体现在一些已有统计资料中,如普查记录或出勤记录,量化数据分析则是对这些指标的得分进行统计描述和检验。相反,质化数据由开放性的信息构成,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参与者的访谈获得,开放性的访谈允许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而不是被动地从若干选项中选择,因而多是文字性的,不能被量化和标准化的;质化数据也可以通过观察参与人或到直接参与到现场(田野)中来获得,从日记、会议记录、录像带、人工制品(如规章制度)等文件中获得。质化数据的分析多遵循合并主题,形成概念、类型、构建概念图、得出初步结论、理论升华等步骤。量化研究者一般称为调查者(investigator),质化研究者一般称为探求者(inquirer)。

罗斯曼和威尔森(Rossman&wilson,1985)分析了社会研究者对待混合法可能持有的三种立场:纯粹主义者,情境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纯粹主义者认为范式内的特征构成了一个不能拆分的“协作组”,不同范式代表无法协调的的世界观假设,比如现实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本体论就是无法统一在一个研究中。在纯粹主义者看来,混合法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瑞查德和拉里斯(Reichardt&Rallis,1994)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提出范式特征从逻辑上是独立的,因而可以与其他方法混合使用或加以匹配,以实现对一个研究问题最适切的方法组合。用迈尔斯和胡波曼(1984)的话说:“认识论的纯粹并不能把研究做好。”中间派的情境主义者代表人基德和范恩(1987)一方面认同纯粹主义者在范式一致性上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同实用主义者一样认为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可以通过不同范式提供的数据印证得到加强。情境主义者尤其强调的是不同研究之间的数据印证或分歧。格林和卡拉凯利(Greene&Caracelli,1997)提出超越范式之争的可能性。

范式之争的另一个焦点是混合法到底是一种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论(researchmethodology),还是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researchmethod)。一些研究者倾向认为混合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强调它背后的哲学假设,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如塔莎克利和泰德利(tashakkori&teddlie),约翰逊等(Johnson,onwuegbuzie&turner,2007)把实用主义(pragmatism)作为混合研究的哲学基础,实用主义是由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杜威、詹姆斯等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者拒绝不能共存的论断,倡导不同视角和方法的融合,强调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把各种观点、角度、立场囊括进来,只要是对研究问题有帮助的就为己所用,为混合研究提供了认识论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另一些研究者如格林、卡拉茨利和格拉海姆等认为混合法研究没有自己独特的范式和理论假设,不过是在质化或量化研究范式之下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把它等同于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和方法,与实验法、调查法、民族志、个案研究等相提并论;还有一部分学者试图糅合这两种观点,如克莱斯威尔等(Creswell&planoClark,2006),提出混合法是一种新的研究设计,既包括研究取向、思考世界的方式和问题的提出,也包括具体操作层面的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写作风格等全过程。

90年代后,范式之争仍在持续,表明混合法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该方法开展研究。据planoClark(2005)统计:1995-2005年间人文社会科学中共有60篇公开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章使用混合法为研究设计。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成立了混合法研究的特殊兴趣研究群(specialinterestgroup),该群于2005年召开第一次会议;同年,第一个专门讨论混合研究的国际会议在剑桥大学召开。2007年一本专门发表混合法研究的期刊《混合法研究学刊》(JournalofmixedmethodsResearch)开始出现,主编是混合法研究的两位先驱克莱斯维尔和塔莎克利,标志着混合法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确立起来。

三、混合法的应用

超越范式之争后的混合研究学者需进一步厘清混合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近年来,专门论述混合方法的专著陆续出现,如克莱斯维尔的《设计与开展混合法研究》(Creswell,2006)、《研究设计:质化、量化与混合方法》(Creswell,2003)、约翰逊等(Johnson,onwuegbuzie&turner,2007)的“混合研究:一种研究范式的来临”以及塔莎克利和泰德利(tashakkori&teddlie,1998)的《混合方法论:质化和量化方法的合并》等,在这些论著中学者们进一步明确混合法的定义、研究边界、哲学假设、使用规范、操作指南,以及社会政治伦理问题等方方面面,为混合法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对上述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混合法的应用主要涉及三个操作性问题:(1)什么时候混合;(2)如何混合;(3)为什么混合。莫斯(1991)把混合研究分为即时混合和次序混合以回答第一个问题:即时混合指收集数据时同时使用质化和量化两种方法,次序混合指采用一种方法收集到一定数据后再使用另一种方法收集另外的数据。约翰逊等(Johnson,onwuegbuzie&turner,2007)依据质化、量化研究方法在混合研究中的重要性把混合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设计是“同等地位混合”,即量化和质化方法在一项研究中同等重要;第二类是“量化主导混合”,即一项研究中尽管使用不同研究方法,量化方法却居主要位置,质化方法为辅;第三类是“质化主导混合”,即一项研究中质化方法居主要位置,量化方法为辅。

针对第二个问题,克莱斯维尔(Creswell,1994;2006)提出在数据分析阶段混合使用质化、量化数据的三种方式:合并数据、连接数据和嵌入数据(如下图所示)。合并数据指的是对质化数据和量化数据分别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构成研究结论;连接数据是指基于对一种数据的分析基础上再对另一种数据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嵌入数据指的是把一类数据作为另一类数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针对第三个问题,格林、卡拉茨利和格拉海姆(Greene,Caracelli&Graham,1989)在“构建混合法评估设计的理论框架”一文中通过对57项实证研究所做的内容分析,认为混合研究设计不外乎5个目的:(1)三角互证,即通过使用不同方法寻求研究结果的一致和支持;(2)互补,即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来弥补一种特定方法的不足;(3)发展,即运用一种研究方法所得的结论指导另一种研究方法的使用;(4)开创,即发现矛盾、对立的结论以重新定义研究问题;(5)扩展,即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扩展研究的广度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该文章讨论了每一种混合研究设计的不同特点,为未来的学者实地应用混合法开展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指南。

当然,如同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一样,混合法的具体使用不可能简单的照搬,不同的研究问题、研究情境和资源使研究者必然面临诸多自身需要考量和做出权宜决定的问题,如不同方法和数据在哪个阶段混合最佳?研究过程中数据如何实现融合?研究结果呈现的语言/话语应该是量化的还是质化的?混合研究的和信度和效度如何确定?当质化、量化数据指向分歧时,该如何做出研究结论?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混合法研究者个体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也是混合法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四、结语

尽管20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当今称为“混合法”的研究,但是社会科学研究受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影响迅速成为量化取向为主导的。部分缘于对量化取向的抵制,质化研究的潮流在20世纪下半期发展起来,到八九十年代形成了质化与量化两大研究范式对垒的局面。作为对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两极化的反应,一种倾向于融合的学术运动出现,逐渐被称为混合法研究。当前美国教育研究处在三种方法论并存的阶段,每种研究范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都有适合应用的研究问题。反观中国教育学界,混合法尚不为人知,学者依然处在“质化—量化”二分当中,且质化学者多不能使用量化方法进行研究,量化学者也无法理解和不愿使用质化分析。本文抛砖引玉,希冀通过混合法在美国的发展与应用引起国内教育同行对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的关注。

参考文献:

[1]Greene,J.C.,Caracelli,V.J.,&Graham,w.F.(1989).towardaConceptualFrameworkformixed-methodevaluationDesigns.educationalevaluationandpolicyanalysis,11(3),255-274.

[2]Creswell,J.w.,&planoClark,V.L.(2006).DesigningandConductingmixedmethodsResearch.thousandoaks,Ca:Sage.

[3]Johnson,R.B.,onwuegbuzie,a.J.,&turner,L.a.(2007).towardaDefinitionofmixedmethodsResearch.JournalofmixedmethodsResearch,1(2),112-133.

[4]tashakkori,a.&teddlie,C.(2010).SaGeHandbookofmixedmethodsinSocial&BehavioralResearch.thousandoaks:Sage.

[5]Campbell,D.t.&Fiske,D.w.(1959).ConvergentandDiscriminantValidationbythe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psychologicalBulletin,56(2),81-105.

[6]Jick,t.D.(1979).mixing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methods:triangulationinaction.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4(4),602-611.

[7]Denzin,n.K.(1978).theResearchact:atheoreticalintroductiontoSociologicalmethods.newYork:praeger.

[8]webb,e.J.,Campbell,D.t.,Schwartz,R.D.,&Sechrest,L.(1966).Unobtrusivemeasures.Chicago:Randmcnally.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5

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已经遍布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人教育等各种教育领域和教育的各个层次。本文借鉴已有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成果和美国K-12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成人高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推动混合式学习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混合式学习在成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成人高等学校;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基于信息化的学习更加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继续教育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1]这种将线上的在线学习和线下的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已经在高等院校中逐渐流行起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很明显,其灵活、便于实现、能够整合复杂的多媒体和技术等特点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2]因此,开展在成人高校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是促进成人高校信息化教学开展的重要抓手。

一、什么是混合式学习

在《地平线报告》里,对混合式学习简单界定为“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最佳实践相结合”。混合式学习起源于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分为三个部分。定义的第一部分是在线学习部分:和传统的教育一样,混合式学习也是一种正规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少有一部分在线完成,并且进行在线学习,学生自己控制时间、地点、进度,可以自行定义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不必按照老师给的顺序进行。定义的第二部分是面对面的学习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一部分是与老师面对面完成,也就是在家庭以外完成,同时这个地点和完成过程要接受老师的监督。定义的第三部分是一种整合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某门课程或科目时,学生要一边进行在线学习,一边进行面对面学习,要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并行,保证学生能够整合两种方式的学习,通过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学习一起体验学习内容,实现学习效果。[3]

二、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从研究情况看,最近几年混合式学习在中国不断地被提及,并在各种教育领域和教育层次进行实施,研究涉及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人教育等。其中,成人高等学校是应用混合式学习的重要土壤。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分为两类,其一是混合式学习本体研究,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论、应用策略和模式、环境建设、技术等;其二是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从文献散布的区域来看,国内更加注重混合式学习本体研究。而混合式学习在学习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是体现推广应用现状和检验研究混合式学习成效最直观的方法。当前混合式学习应用涉及学校中的应用、教师专业发展、企业培训、成人学习中的应用四大模块。[4]近年来,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尤其是混合式学习的应用实践研究呈现增长态势。而成人教育作为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其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二)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

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K-12混合式学习的在线教育注册率平均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在美国K-12的课堂教学中,基于不同的学习组织、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认识,基于在实施混合式学习时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混合式学习分化出多种形式。最终,混合式学习被归纳为转换模式、弹性模式、菜单模式、增强虚拟模式等四种主要类型。其中,转换模式是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习,包括学习站转换、实验室转换、个体转换和翻转课堂。转换模式针对一门课程,学生还是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安排表进行学习,学生在按照教师安排好的不同的学习模块间进行转换学习。这些安排好的学习模块,不能都是课堂教学或实践模块,至少要有一种是在线学习。[5]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应用,将线上和线下学习有效地组合在一起。美国多方教育机构的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5]

三、在成人高校中开展混合式学习的策略

成人高等学校的学生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的,因此,在线学习必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高效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更加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面授教学仍然是实现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成人高等学校的教学,更适合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6]

(一)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条件

成人学校开展混合式学习,从学校的供给角度,至少需要提供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保障混合式学习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能够通过一个网站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采用weB标准和自适应网页技术进行设计,以适应访问端设备的技术和显示要求。[6]采用这样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在线上呈现,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远程终端设备完成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学习部分。这里所指的在线上呈现的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等同于线下的课堂教学内容,它是按照与课堂教学不同的结构重新组合而成的。它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线上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线下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其次,需要一个基于学校级别的智能学习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与评价。基于课程级别的学习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已经积累了大量和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数据。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新一代功能更强大的基于学校级别的学习管理系统将会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平台,核心功能包括个性化学习、学习分析、咨询、学习评价以及无障碍访问等相关的内容。[6]这样的学习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提供给学生以开展有效的线上学习,更主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全程的记录与智能的管理。这样的服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效果的整体评估,有利于学生自身根据评估结果安排自己的课程学习进度,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有学生线上学习的评估结果安排线下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校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放和管理同一课程,进而更有利于学校对在线教学的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建立基于工作室模式的教师课堂教学服务。与传统的教室教学不同,工作室模式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不同,工作室模式不是对理论的验证,而是强调“实践中学”。这样的实践环境,场地更开放,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要求,教学成果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社会化产品。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实际的作品、工作进行检验,学生需要创新才能完成相关的内容。通过工作室这个特殊的教学场地,学生需要掌握、运用学习的知识,参与完成实际项目,既是训练、完善单项专业技能,更是综合应用专业技术。[7]由于学生已经在线上完成了对课程所需知识的学习,线下学习是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而在工作室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开展,而是基于项目,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室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教师的实际专业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成人混合式学习的学习模式

参照美国K-12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成人高校的混合式学习可以采用两种学习模式。

1.翻转课堂和个体转换

翻转课堂是将课堂讲授与课后作业两个学习过程翻转过来。对于一门课程,学生在家里不是按照传统教学那样完成家庭作业,而是进行在线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不是传统的通过老师讲授或学生活动来学习知识,而是做作业、完成任务练习,老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个体转换是指在学习一门课程时,每一个学生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一个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任务。[5]在成人高校中,采用翻转课堂和个体转换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开展教学,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并没有打破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学生还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一门课程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将原来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变为远程地在线上学习知识,而在课堂上学生参加由教师面对面指导的练习或项目,或者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完成由教师制定的个性化的任务清单。这种教学模式,线上是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由学习管理系统记录和评价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线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学习的过程,学生应用线上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采用翻转课堂和个体转换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校而言,可以对同一专业或者同一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按照学习班级的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对教师而言,需要提供一门课程的线上学习资源,同时需要提供学生线下的练习任务或项目,需要对在线下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管理,但是不用关注学生所在的年级。对学生而言,可能会跟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的学生一起,按照教师的要求,合作完成相关的任务或项目。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成本并没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习惯也没有被打破。对于刚刚开展混合式学习的成人学校,采用这种方式更有效。

2.菜单模式

与个体转换不同,菜单模式是基于学生自主的选择性学习,也就是“私人订制”。学生完全通过在线的形式自主学习一门课程,然后在学校进行与课程有关的项目学习、任务实践。授课教师就是在线教师,学生可以在学校、在家里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5]在成人高校中,开展菜单模式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完全转变为咨询者和服务者,由学生自己订制学习规划,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某个专业整体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安排只是表示学校为该专业提供了哪些必要的学习课程,教学安排中的学期和进度不再重要,而只是提供一个参考。学生喜欢哪些课程或者课程中的哪些内容,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适合学习哪些内容,就可以先学习哪些内容,从而实现了根据“菜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的顺序。采用菜单模式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学校而言是一种挑战,需要学校的管理体系能够对在校的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性的统一管理。这种管理不再是班级方式的,而是针对学生个体进行的管理。对教师而言,在必须提供教学内容和练习任务或项目的前提下,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练习的任务或项目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满足一个学生独立完成的需要,方便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对学生而言,要求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对课程间逻辑关系的了解程度都比较高,以便能够比较恰当地选择学习的课程和顺序。当然,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协助和指导。采用这样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学校的教学管理需要智能化,教师和学生的习惯也完全被打破。开展这种模式的混合式学习,只有一门课程是不行的。它需要整个专业,甚至整个学校都有混合式学习的基础以后,才能有效地开展。

总之,在成人高校实施混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趋势,是发展的必然,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模式,是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的重要过程。

作者:马开颜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

[2]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学习促进会(eLi),北京开放大学(BJoU).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6高等教育中文版:16.

[3]迈克尔•霍恩(michaelB.Horn),希瑟•斯泰克(HeatherStaker).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31-36.

[4]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胡艳.国内混合式学习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5(2):25-31.

[5]石小岑.美国K-12混合式学习模式变革的多元化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6(1):53-60.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6

【关键词】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7-0001-03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成人教育同样面临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目前成人教育办学形式呈现出远程教育、业余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的态势。但成人教育的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自主学习未能有机结合、缺少交互,网络学习缺乏教师的深度参与,函授教育网络化改革还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尝试从混合式学习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管理平台并加以应用实践,促进函授教育科学、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一混合式学习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问题,混合式学习模式正是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手段和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它通过有机地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这两种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形式、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教学形式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也就是说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基于远程网络技术的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技术已改变了当代人的学习环境,成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其更深层次包含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面授学习和自主在线学习的混合、个人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等。运用好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理论和方法是推进成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函授

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深度整合。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设计者和监督者,学生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也是教学内容选择者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者,更是协作学习的主力军。本文提出以下“网络自主学习——集中面授——网络协作学习”的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见图1所示。三基于远程网络技术函授教育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施

传统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成人教育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各具特点,为适应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这两种教育模式在发展中都遇到了各自的困境与发展瓶颈。一方面,由于优质师资紧缺、函授教育教师派出率不足和学员工学矛盾突出、学生课堂出勤率持续低下导致函授教育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目前远程教育虽然解决了学生学习资源和时间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缺乏集中面授和指导,过于强调自主学习而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混合式学习模式正符合函授教育教学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技术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教师引导、设计——网络自主学习——课堂面授——网络协作学习”来实现成人业余、函授教学全过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课程进度的安排、学习活动的组织、课程学习、辅导、答疑,课程的考核与评价等。本文基于web构建了成人业余、函授教育远程教学管理平台,建立了网络课程资源库、习题库、试卷库,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在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和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始终坚持混合式学习理论的运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2011年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编号:1721420001)

用,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制订指导性规划,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总方向和总结构,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全面安排。混合式学习理论根据成人教育教学要求,坚持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期制与学分制相结合,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必要的必修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学制和进度可因人而异。在坚持学科课程系统性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注重学习进度的统一性,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殊性,各教学环节明确学习时段、进度要求、学时要求、考核要求以及学分分值大小。第二,课程学习方式的混合。强调面授辅导、网络课程学习、自学进度安排、辅导答疑和小组讨论协作学习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定一定的学时比例范围,学习方式选择和混合方案在教师集中面授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程度和状况自主完成。第三,建立函授教学远程管理网络平台。对函授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实时、动态管理,全面实行函授教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远程化,使得函授混合式学习过程管理纳入信息化轨道。

2.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践

函授混合式教学坚持集中面授、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每门课程都配有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平台选课后纳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坚持组织线下的面授辅导,并通过在线布置作业、定期答疑等方式,达到协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第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课程预览的学习和测试。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主要扮演引导者和决策者的角色,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在线测试的监控和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预备知识的水平,为进行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平台还提供精品课程网站给学生网络学习以个性化支持。

第二,面授辅导。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对学生开展有效的面授。依据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以及课程的专业特性,充分利用教材、自学指导材料、网络课程及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设计由课堂集中面授引导、自学进度安排、分组专题探讨、网络在线互动等活动组成的混合式教学方案,学生既是接受者,也是参与者,教师应从讲授者逐渐过渡到指导者、监控者,着力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应用多种媒体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牢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第三,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教学网络平台上建立网络学习社区,以利于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师设计任务情境,在学习社区给定主题设计开放性任务,并通过定期推送提示信息来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平台,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学生通过学习社区围绕既定的主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和同伴互助,就自己对某个知识点或事件的理解与同伴分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四,课程考核。学生通过平台自测系统地了解学习程度,并根据个人情况申请进入考试环节,考试成绩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与平时作业、考勤、实验等成绩进行汇总后得出总成绩。考核评定标准为互动式的设定,可以为每一门课程设定考核比例标准。

第五,实践环节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函授学生由于分布各地,短期集中难以完成,教学平台采取远程虚拟实践、远程指导与现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解决这一难题,在毕业设计指导和评审中,我们采取电子邮件书面指导、评审与远程视频答辩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结论

在混合式学习理念指导下,应用远程网络技术手段实施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既强调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双主体教学原则。不仅如此,函授混合式学习模式改革实践还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师资源紧缺问题,同时,学生通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也解决诸如工学矛盾、面授答疑不充分、教材参考资料不丰富带来的不便。在函授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过程管理中将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进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函授学习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等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函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伟.web2.0及其教育应用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6(1)

[4]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7

关健词:中国;美国;德育模式

一、美国学校德育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的审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普遍经历了无疑是几千年来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最重要的教育变革。那场被称为“新教育”、“进步教育”的教育变革,推动、促进了美国学校德育的根本变革、在德育模式的选择上,由于不断进行发展、完善,使美国学校德育在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征。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发达,号称“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的多民族国家。美国的现代学校德育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德育从内容、方法、途径到管理措施仍然是德目主义模式占主导地位。至20世纪前50年,学校传统德育模式的功能明显下降,杜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实用主义哲学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德目主义受到了极大冲击,全面主义德育模式倍受青睐。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70年代,学校更加放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控制和管理,学校德育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就成为导致60-70年代以来的学校德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美国学校德育实施体系就具有了既包含德目主义模式的特征,又包含有全面主义的特征,即在德育实践中呈现混合德育模式的特点。

所谓混合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德育既开设相对独立的德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既定的德目系列,又充分利用各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德育体制结构的多元性。美国作为实行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在德育体制方面,因州而易,全国没有统一的德育内容和管理措施,有些州制定大纲,按大纲进行道德教育,有些州编制系统的德育教材,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有些州既没有大纲也没有教材,不采取任何道德教育措施。但是美国最高法院利用司法体系直接裁决有关教育的事务,司法裁决的目的主要是要确立一种全国性的政策作为各州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以及各个学校实施德育的依据。

相比之下,我国的德育模式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在德育实施体系方面,有全国统一的德育教学大纲,学校开设独立而又系统的德育课程,将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编制德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授德育知识和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注重养成教育。所以,我国的德育模式为综合性德育模式。

第二,德育目标和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结合,是混合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其复杂的德育目标结构中追求两个基本目标的结合:一个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品质,另一个是培养学生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是价值观;而在德育内容方面,范围也是广泛而复杂的,包括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政治教育、国家宪法、社区服务教育以及协调人际关系教育、自由、平等、人权、人的尊严等人文主义教育等。在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结构中,都是围绕着两个基本内容即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而进行的,体现出一致性。所以说,在美国尽管赋予人们信仰和价值选择的自由,但从以上的现实状况中说明了美国不仅有比较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这些目标所反映的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非常明确和强烈的。

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国家教委于一988年和一992年,先后制定和颁发了《中小学德育大纲》和《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分别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统一的德育要求规定了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法律教育等要素为基本内容,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结构体系。我国德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性。但是,由于我国综合德育模式是适应和项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德育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学校德育呈现出“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和先进性,忽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就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学的轨道。

第三,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的综合性。混合德育模式在德育目标途径和方法方面吸收了德目主义和全面主义的积极因素,采用直接性德育途径和间接性德育途径、潜隐性德育模式相结合。其中,课堂正面教育是混合德育模式的主要途径。在德育实施的方法维度上,一方面给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给学生充分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又有教师的正面指导。同时,混合德育模式把注重传授道德知识与培养道德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他们更多地注重通过对学生自我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交往和环境影响等途径实施德育,突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活动性和实效性,这是美国德育途径的基本特点。此外,美国德育途径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例如,美国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的中、小学校纷纷开设法制课和公民教育课,供中、小学生选修,学习美国行政管理和民主社会的准则。美国高等院校既开设专门的伦理道德课和公民学课程,也通过大学的核心课程—人文学科、专业课程—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以及全部教育活动来进行道德教育,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德育的层次性和各级学校德育内容的衔接性问题。

我国的综合德育模式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作为德育实施体系的基本途径。讲究多渠道、全方位和综合性德育机制的有效运作,注重德育的课堂途径和课外途径并举。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2课”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第一课堂”—理论课教育相配合的是我国学校德育的课外途径,即“第2课堂”主要有:⑴少先队、党团组织活动;⑵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⑶心理咨询;⑷自愿者活动、军训、社会调查、“3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扰的问题,特别表现在: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⑵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忽视与学生现有道德水平相联系;⑶普遍存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脱节,学科教育渗透不足;⑷过分强调德育的育人功能,忽视对学生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认识、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德育方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混合德育模式的操作方法具有内容系列化、教育策略成体系、教学手段较先进的特征,它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例如,美国品德教育学院编制的品德教育教程及其实施方案在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颇有影响。它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接受水平,向教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教学安排、教学建议、实施办法以及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体有:一.教师的态度;2.课堂讨论;3.不使用真实姓名4.利用各种角色扮演;5.小组活动制。

相比之下,我国在德育目标内容及具体德育方案的实施上,可操作性不强。我国许多地区,学校创造出许多有开发前景的德育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无法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

二、美国学校德育模式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

从对美国学校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主要特点的介绍中,明显地看出其学校德育发展趋势:即德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趋于一致,而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和具体内容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根据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呈现多样化。在德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注重发挥德育综合目标因素、德育场的作用,注重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桔合。因此,对于美国混合德育模式,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借鉴他们一些成功的经验,以促进我国德育实践和改革。

㈠确立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

由于我国德育目标、内容的确立在过去曾经追求“高、大、全”,对于大、中、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德育效果下降。因此,在我国德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我国国情、民族文化传统、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制定总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特点来充实德育的具体目标和阶段性内容,并相互衔接,建立较完备的操作系统,这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㈡重视德育模式的研究,丰富德育模式,拓展德育途径和方法

美国学校混合德育模式的实践表明,多元丰富的、博采众长的德育模式是德育取得实效、获得生机的有效保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会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实施如果仍然沿着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进行,势必会出现学生价值观的混乱而无法控制的局面,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丰富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改革单一的知情意行等德育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势在必行。

同时,在德育实施的具体方法上,我国学校德育既要重视正面传授知识,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动性,重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另外,注重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类情境中去,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春风化雨中得到道德升华。

㈢促使德育与社会现实接轨,培养为社会实际服务意识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十分重视,相对来说,德育对如何适应社会变化与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实际则重视不够。因而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德育有时却表现得苍白无力。实际上,德育立足于为社会实践服务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育人是德育的根本目的,服务社会也是德育的重要任务。所以我国学校德育应借鉴美国德育模式的成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意识、道德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便有效地应付和面对多元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形势。

参考文献:

⑴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一997

⑵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⑶李冬梅.中外道德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2003,(3):90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8

关键词:慕课;思政课;混合式教学

一、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混合式教学来源于上个世纪末国外出现的混合式学习理论,最初适用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这种教学方法引起学者关注,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目前学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或传输媒介的混合;教学方法的混合;网络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2003年,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并应用“混合式教学”概念,并开始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将混合式教学普遍定义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联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承继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融合了网络在线教学的优点,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全新的改革思路与方向。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了线下课堂教学以及线上网络教学的互补,不单纯依靠传统课堂教学,而是借助课堂与网络两个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相比较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言,以慕课平台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问题,选择合理化的教学方式,有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从教学资源上,慕课平台可以有效整合思政课的相关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视频、音乐、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短、内容讲解不深入的不足。从效果评价上,慕课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线上综合评定,最终产生系统化的课程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够帮助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二)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类型

本文论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模式是指将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根据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的结合时间,可以将其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该种类型指的是线上教学以及线下课堂教学在相同的时间点展开教学。这种方式通常将手机客户端作为载体,线上内容不仅包括了教师上传的课程教学内容以及任务,还包括了学生课程签到、在线讨论、问卷调查、课程反馈等诸多模块。在线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利用手机客户端,在线上完成相应的功能,进而实现线上教学以及线下教学同步开展;其次,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不同。线上教学主要利用慕课平台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平台能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线下课堂教学则主要是教师针对课程课前预习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课后根据自身喜欢的内容,完成线上学习。在这种类型中,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彼此补充以及相互融合的关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本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了学生线上课程预习、课堂深入教学、课后巩固反思三部分环节,主要是合理引导学生有效应用网上资源以及线下课堂教学熟练地掌握各种核心理念,通过课后线上+线下对知识巩固反思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线上课程预习。教师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视频资料、阅读材料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这些课程内容包含课程的教学任务、难点、重点等相关内容,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程的基本内容,对知识点有初步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学生预习完课程内容以后,视频资料中会有测试环节,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系统的测试,教师按照学生测试的结果可以掌握学生的课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难点问题和知识漏洞,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师线下课堂授课的针对性与专业性。第二、课程深入教学。学生所开展的线上课程预习活动能够为线下课堂教学深入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教师通过对学生难点与知识漏洞的梳理,对教案进行合理化设计,凸显学生不明白或者是还没有掌握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实现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迁徙,进而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授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诸如:道德的含义指的是什么、你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理解等这类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课堂上,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化讲解,学生针对具体的问题阅读课前搜集的相关文献,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换看法,完成协作探究活动,将相关知识用于新情境当中,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课程讨论的结果以论文的形式上交,实现知识的二次外化提取。第三、课后巩固反思。该阶段可以分成线上与线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线上部分,教师在网络平台中集中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测试中表现出的问题,并交由学生对课前预习问题进行修改,加深学生对于知识漏洞的梳理,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线下部分,教师针对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有效利用课程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使得学生能够在书写论文、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徙和应用。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以及效果进行调查,可以采用学生互评以及自我总结的形式,搜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基于慕课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功能以及学生之间的融合。在慕课平台上可以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获得学生思想动态。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需要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应用专题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性专题教学作为核心,按照不同知识点之间所具备的逻辑关系将整个知识体系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为了全面整合资源,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比如经典文献资料、课程教学视频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制作课件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互动渠道

为了加强课程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程混合教学模式要实现线上慕课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线下课堂教学模块包含了课堂知识讲解以及小组讨论等相关环节,教师负责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针对线上慕课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解答疑难问题。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指导,保证所有学生的疑难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三)转化教学语言风格

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不单单与教学内容的有关,还和教师教学话语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会采用教材式的语言,表现出一定的政策性与学术型,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要求高,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由此可见,教师在编制慕课课件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风格的转变,构建一套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丰富而又生动的话语体系,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与形象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更加富有时代特色,幽默而又通俗的语言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采用生动的语言加以诠释,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程内容,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9

一、混合学习的概念

混合学习是基于网络技术和其他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多种教学方式,其中综合了诸多种教学技术与具体工作方法,混合学习不仅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上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混合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院校内将要毕业学生未来在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物流教学过程中的混合学习合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合学习的优势

1.先进的教学方式

针对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的高职学生来讲,其自身的理论水平无法和本科学生进行比较,同时在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方面又比不上中专生。面对这样的现象,高职学生完全处于在一种缝隙之中,丧失了竞争能力与优势。因此,针对目前这种状况而言,改变现状是现在及未来的必然要求,同时还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混合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根据认知主义的思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主动的获取知识信息,使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物流管理的一些实际情况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依托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同时还可以根据很多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完善和构建多种个性化教学模块,将一些专业的相关知识嵌入到所设计教学任务中去,并且要实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学生基本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和考察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的个性发展

混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混合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优化的学习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技术来匹配适当的学习风格,准确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每一位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很大差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也都不尽相同。教师在针对这种情况下,首先要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来建立虚拟课堂,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行学习,教师需要在线进行协助,其次教师是依托课堂进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习惯选择一种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掌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做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三、混合学习在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中的运用

1.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制定一些合适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意味着给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往一些单纯的理论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的需求,同时在优秀物流人才的培养效率上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学目标的改变和创新是现在教师面临重大难题和挑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知识、能力及情感等多种目标进行混合设定,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手脑并用,获得一个全面的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时间

动手能力强是部分高职学生的一大特点,这离不开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在进行一些实际的锻炼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合理的时间,把一些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掌握课本中的一些精华部分。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把时间合理的分配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掌握时间,通过日常的网络学习或企业实习等方式,了解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做到自主学习和锻炼。

3.合理选择媒体

混合式教学定义篇10

关键词:混龄教育幼儿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①[研究者认为,混龄教育不是这样的一些班级:出于方便而将两个年级随意放置在一起;实施呆板的能力编班;不关注儿童的兴趣或儿童进入更高年级的动机;只强调智力领域(抽象的、学术性的、学科的技能)的学习;期望儿童学习时一个人安静地、单独地做练习,或者参与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教师作为“讲台上的圣人”,每天站在讲台上指挥一切;学习的科目相互独立,各个科目概念间的联系甚少;把每天划分成用于学习每个科目的单独学习时间,未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等(annBingham,1995,aaSa,1992)。②[混龄教育是和同龄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倡导的混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素质教育中得以引入和借鉴,对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龄教育是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组织形式,③[是在批评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得出混龄教育这个概念的。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后,人们普遍采用同龄编班,使受教育的对象数量扩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约了师资,便于组织、领导和实施。这些优点使同龄教育一度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④[但是,同龄编班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同龄编班无视幼儿的个别差异,没有反映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成长的,排斥了那些不具备相同经验的儿童,导致了儿童在班级组织中的不同地位,存在培养儿童独创性和信息反馈不足等问题。

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南京的张赤华在提出混龄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混龄教育活动时,他认为混龄教育有以下三个意义:一是弥补家庭生活的不足,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形成;二是提供异龄观摩、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三是满足幼儿成功的需要,促进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华爱华也提出了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分类。西南大学的刘云艳认为混龄教育有三个实践价值:一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情感。华东师范大学的武建芬还专门讨论了混龄教育中的间断性混龄在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意义。综合他们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是很大的,我们有必要把他进一步的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二、混龄教育的分类

我们在谈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之前,还应该了解一下混龄教育有哪几种类型。混龄教育通常是分为两类: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⑤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而且很多幼儿园的硬件也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连续性混龄在我国幼儿教育中采用得很少,也不是很适合我国的国情。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现在凡是尝试混龄教育的幼儿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这种分段的混龄教育。但这种混龄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时间的间隔,异龄伙伴之间的熟悉程度难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活动的质量。幼儿的学习需要刺激重复出现并且时间间隔不能太久才可能习惯化、敏感化,从而产生高效的学习。

虽然间断性混龄是现阶段最适合我国的一种教育形式,但我认为它不如连续性混龄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混龄教育会在我国普遍采用,但最初都将以间断性混龄间的形式出现,逐步的将发展到连续性混龄,最终连续性混龄将代替间断性混龄。

三、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都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组织形式,严格依据年龄(一般是1岁以内的年龄差别把幼儿划分成小班、中班和大班)。这种同龄编班的形式便于实施集体教育,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课程体系是一致的。而这种同龄编班较少考虑幼儿的个别差异而导致“一刀切”的教学方式。⑥[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同龄人交往的倾向。这固然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由于过分强调年龄差别而使幼儿的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异龄儿童的交往机会,然而这样却限制了幼儿和异龄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学习,这是有悖于幼儿的天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3.1混龄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模仿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幼儿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其代表作《社会心理学》中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⑦[这种学习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班杜拉认为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四个组成部分。他还认为,有些行为学习者不必亲自体验,直接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接受一致的间接强化而学习。而儿童的语言的学习和其他的行为的学习也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得来的。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他们通过观察同伴或成人的行为而形成自己的间接经验。这说明,榜样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混龄教育又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和多种多样的榜样。年幼的幼儿通过观察年长的幼儿玩耍而学会一些玩具的玩耍,观察年长幼儿的角色扮演,观察年长幼儿的生活习惯等等,甚至涉及年长幼儿的各个方面;而年长的幼儿则可以借鉴年幼的幼儿的奇特的想法,来充分实现他们的能力等。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一起,他们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幼儿通过模仿年长的幼儿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幼儿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幼儿的智力发展方面,由于幼儿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接触,年长幼儿的广阔的视野和知识,让年幼的幼儿模仿学习,使年幼的幼儿增加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幼儿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混龄教育的开展,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为年长的幼儿提供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3.2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皮亚杰认为,同龄儿童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阶段之间保持着发展的连续性,然而这些阶段并不绝对与儿童年龄相符,各个阶段儿童的发展会因社会环境和习得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加速或延缓。⑧[因此,儿童需要与同伴和环境互动来促进学习。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同伴之间的认知冲突迫使儿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幼儿与各种发展水平的同伴进行互动,会增加同伴的认知冲突。幼儿与同伴的关系不同于成人与幼儿的关系。在成人与幼儿的关系中,成人通常处于优势地位,而幼儿则处于被动或劣势地位,幼儿可能屈从于成人的权威而接受自己并不理解的观点;幼儿与同伴之间关系的建立通常是基于一定的合作,感情的共鸣使幼儿具有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探究问题,主动操作等的倾向。皮亚杰认为,没有与他人在思想上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个体永远不能把他的运算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机率。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有助于刺激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幼儿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增强了幼儿体验、任职、发展的机会,并促使幼儿自我学习,获得成功感。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榜样,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榜样。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教师也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要求教育每一个幼儿,必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多层次的目标和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需要无拘无束、充满自信的进行活动。幼儿的心情放松后,就更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创造和实践中去,更能体验大批成功的快乐,同时成功感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3混龄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我们这里仅作部分的说明。有的学者认为,混龄编班将不同年龄跨度(一年以上或更多)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⑨[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集合在一起,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类似于一个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气氛,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不足,更多地满足了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需要和合作学习的需要,对幼儿的角色扮演、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我在《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幼儿园存在大量的攻击性行为,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异龄幼儿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年长的幼儿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是更愿意谦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于年长幼儿的交往,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模仿能力均得到了增强,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关系他人。这样,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作为独生子女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3.4混龄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幼儿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玩耍,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的变化,促进他们不断繁荣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这些复杂的情感体验给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让幼儿体验到了年幼幼儿对年长幼儿的尊重、敬畏、钦佩或嫉妒,又让幼儿体验到了年长幼儿对年幼幼儿的关系、爱护或轻视等。因此,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情感体验的机会,培养幼儿对各种情感的敏锐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又要防止幼儿过多的体验不健康的情感,如傲慢、轻视、嫉妒等,把幼儿的同伴关系引向关怀互助的方向,为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混龄教育还有效的增加了幼儿与其他幼儿交流的层面,是多角度的,也是扩大了幼儿情感体验的范围,增强了幼儿读积极情感的敏锐性和对消极情感的承受能力,锻炼了幼儿的情感控制能力。年长的幼儿的积极的行为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正面的良好的榜样,并由于年龄的相近而更具有感染力,因而年幼的幼儿通过与年长的幼儿交流可逐步的克服自己的消极的情感(如胆怯、任性等);年长的幼儿也因为榜样的自我心理暗示,愿意在与年幼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自觉的展现积极的情感(如谦让、耐心等),克服任性霸道等消极的情感。同时,教师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克服消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对积极情感的认同和渴望。

3.5混龄教育对我国独生子女教育具有补充作用

由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绝大部分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犹如台的集体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混龄教育可以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补充,对我国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混龄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在与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这个环境给幼儿造成了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气氛,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充分体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爱、互助等,也让幼儿学会了谦让和耐心等良好的情感。

3.6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混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混龄教育活动中,年幼的幼儿与年长幼儿之间自然存在差距,年幼的幼儿想年长的幼儿询问和模仿,而年长的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向年幼的幼儿解释和说明,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的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叨叨的最高水平,使幼儿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结论

混龄教育对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当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幼儿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根据本园的情况制定适合本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为幼儿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达到发展幼儿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全面发展。在充分了解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后,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对混龄教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的方面,而且都是很有价值的,这里仅对意义做了阐述,剩下的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邵郊.生理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J].2005,2

[8]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9]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J].2006,2

[10]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11]刘永明.幼儿混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

[12]LiLian.Katznongradedandmixed-ageGroupinginearlyChildhoodprogramseRiCClearinghouseonelementaryandearlyChildhoodeducationUrbanaiL1992-00-00

[13]教育大辞典[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9-50

[14]徐汉林.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4:125-133

[15]胡世发,王艳华.早期教育与天才[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208-211

[1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1

[17]中外教育思想全书[J].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1002-1004

[18]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41

[19]小雨.让孩子在奖赏教育中成长[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1-31

[20]耿聪.儿童早期教育浅析[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04

--------------------------------------------------------------------------------

①引自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J].2006,2

②引自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③引自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概述.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J].2006,3

④引自刘永明.幼儿混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

⑤引自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⑥引自武建芬,称冰美.间断性混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幼儿教育[J].2006,2

⑦引自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