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3:43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1

【关键词】幼师“三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儿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

承担培养幼儿教师任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该重视对未来幼儿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教育,并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确定了幼儿师范专业“三学六法”的专业课程结构。“三学”是指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三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这三门专业学科整合起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体系。

一“三学”中都应该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幼儿卫生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当今世界人们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多维的角度来理解健康这一概念。

随着人们对健康概念认识的日渐完善以及对健康关心程度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要保证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讲究心理卫生。重视和讲究幼儿的心理卫生,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儿心理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幼师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并能在日后应用于幼儿教育工作实践,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儿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训练、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们获得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常识和技能。

3.《幼儿教育学》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三条对幼儿园的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复现象严重,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1.《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中都有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幼儿卫生学》中还有健康的概念、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但两门学科中都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儿教育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教材中在体育一章有两处提到心理健康:“体质即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体格、体能、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是身体发展状况的综合表现。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绪、认识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等。”“在幼儿体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动作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畅。”

智育、德育、美育这三章中都没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属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三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志、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积极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以上内容可以分解到“三学”中的相关章节,综合起来又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幼儿卫生学》只涉及健康(身体和心理)的概念和标准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身体健康:健康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身体健康十标准。

心理健康:在《幼儿卫生学》中也可以称为心理卫生。

2.《幼儿心理学》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志、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动作发展总体符合常规;(2)语言的运用符合语境;(3)热爱游戏,善于游戏;(4)情绪明朗,善于表达情感;(5)年龄特征明显;(6)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

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遗传与疾病;(2)家庭的教养方式;(3)社会文化;(4)个体因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幼儿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行为,有助于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幼儿师范学校既要满足在校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又要培养他们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万钫.幼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2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和途径是幼儿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我国幼儿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家长方面:绝大部分家长重孩子知识技能培养轻自理能力培养,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在知识上比别的孩子学的多就可以了,至于自理能力都由自己代劳,不给孩子成长锻炼的机会;绝大多数幼儿自理意识弱,饭后不知道把桌上的饭粒捡起来,玩完玩具不会自己整理等;动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弱,相当多幼儿不会自己脱衣穿衣、不能独立用餐。

教师方面:目前,教师对健康的概念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还不甚明确,对于健康概念的多元化认识不清晰,健康的观念还局限在生理健康上,停留在个人化的健康观念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健康观的多元性和整体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首先,忽视生活活动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习惯于把生活活动单纯地看作是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的生理需要,是对身体的保育,而忽视蕴涵其中的教育因素;把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片面地看成管理手段,而忽视要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活动中,忽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其次,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或是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行为异常现象。例如:自私、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等。但幼儿园现行的健康教育内容大都采用单一的生理保健的保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轻视与忽视。教师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对这些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少关注。

二、我国幼儿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让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根据活动需要利用情景表演(包括木偶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陈鹤琴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例如: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健康教育融合在幼儿园和家庭环境中

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和幼儿园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特别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3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2〕arthur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这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积极理解,也可简要地概括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3〕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其他几种理解。〔4〕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人主张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们提出,心理健康既是个体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个体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 

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 

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临床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是心理正常范畴内的一对概念,而心理正常又与心理不正常相对,所谓不正常心理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俗称“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有鉴于此,并根据以上几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精神病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与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5〕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笔者试图通过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相比较来归纳出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特点。北京友谊医院宣教科提出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为:(1)智力发育正常(iq大于70)。(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力强。(4)行动协调,反应适度。(5)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6〕从幼儿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来看,两者的衡量标准基本一致,但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三、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及其原因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指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特有的问题和障碍。〔7〕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些问题会自行消失,有些问题却会日益严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杜代章(1995)总结出目前我国幼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1)儿童多动症。(2)社会行为问题,包括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3)性格和情绪问题,包括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退缩、易哭泣、懒惰、自卑、过分敏感、过度幻想等。(4)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5)不良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皱额、挖鼻孔、耸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学习上的问题,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应迟钝、厌学等。这些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地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davidgilliland等人认为心理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遗传影响(包括气质)、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婚姻不和、教养态度不一致)和环境因素(住房和经济不利)等。〔8〕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脑损伤、母亲怀孕时抽烟酗酒等。如儿童多动症、神经功能障碍等受生理因素影响较大。 

2.心理因素,包括气质和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等。如自卑和过分敏感等性格和情绪问题通常主要受心理因素影响。 

3.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指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和幼儿园环境等。大多数社会行为问题、不良习惯以及学习上的问题都是由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但家庭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教养态度、心理品质以及家庭的气氛、父母之间的关系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对幼儿心理问题的干预更多的是对父母家庭教育的指导,是一种家庭干预。可见,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 

 

四、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研究(garmezy,1985;rutter,1989,1990)显示,有三个关键因素可以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社会性和自主性;其次,家庭成员要温和,教养态度要一致;最后,要有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9〕幼儿的社会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因此要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自尊心以及社会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幼儿个人竞争技巧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养态度粗暴或不一致都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预防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成员的教养态度不仅要温和,更要一致。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和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父母和幼儿园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园要建设良好的幼儿园班集体,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重视对幼儿问题行为的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几个方面),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桑青松,2003)。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治有行为矫正、游戏矫治、家庭治疗、动物辅助治疗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1.行为矫正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学习原理,运用奖罚方法去改变或消除幼儿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一方法在幼儿的补偿性教育中已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相关研究均表明行为矫正法有良好的效果。〔10〕 

2.游戏矫治法。游戏矫治法是指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其中,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高峻岭总结出游戏治疗对幼儿的各种环境适应不良、攻击和反抗行为、焦虑或恐惧、情感调整障碍、自我意识异常、智力低下、残疾或学习困难以及精神障碍疗效显著。〔11〕 

3.家庭治疗法。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家庭心理治疗首先对幼儿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幼儿进行家庭干预,对幼儿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12〕 

4.动物辅助治疗。动物辅助治疗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或者使个体通过有动物参与的活动,加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进而能适应社会的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干预方法。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幼儿的焦虑,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13〕 

 

五、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比较薄弱,能够参考借鉴的文献比较少,相关的理论积淀不够深厚,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很少应用于实践。有资料显示,美国有11%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损伤,然而他们却只能依靠并不有效的健康护理系统进行治疗。〔14〕不仅美国有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践的研究与应用。与此同时,受弗洛伊德学派“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的影响,国内外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研究长期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转变,形成了只重“治病”不重“发展”的消极研究思路。 

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当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1.研究对象全面化 

心理健康研究最初关注的只是问题儿童,后来才对普通儿童进行研究,现在又加强了对天才儿童的研究。美国在1978年通过了《天才儿童法案》,各州开始关注天才儿童的需要,并为他们提供特殊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但那时指导的范围较为狭窄和集中,仅仅涉及优生的学业跳级或者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学业成绩不良等方面。现在学者开始从认识—学业需要、个人—社会需要和经验需要三方面来关注天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天才儿童提供心理指导和咨询。〔15〕 

2.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相结合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最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真正为恢复或维护幼儿心理健康提供服务。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认识的深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心理障碍会对幼儿的未来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于是,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机构(camhs)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服务。〔16〕 

3.研究本土化 

目前学术界普遍注重本土化的研究,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美国和英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比较显著,我国以及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都通过修订量表等方式,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对本国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本土化研究。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关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与应用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本土化方面,需要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尝试与拓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4. 

〔2〕arthursreber.心理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93. 

〔3〕〔4〕郑日昌,陈永胜.儿童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7-38. 

〔5〕张丽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1,(3):154-155. 

〔6〕蒋月容,孟庆玲.目前公认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j〕.小读者,2005,(2):57. 

〔7〕邓萍.浅谈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eb/ol〕.〔2007-01-20〕.http://wsj.jiangmen.gov.cn. 

〔8〕〔9〕davidgilliland,petergallagher,johngrowcott.development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services〔j〕.childcareinpractice,2005,(1):51-61. 

〔10〕黄伟合.关于儿童自闭症行为矫治法的几个理论问题〔j〕.心理科学,2003,(3):475-478. 

〔11〕高峻岭.游戏治疗儿童心理障碍〔j〕.中华儿科杂志,2002,(5):271-273. 

〔12〕joellenpatterson,leewilliams,claudiagrauf-grounds,等.家庭治疗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 

〔13〕宋玲,王雁.动物辅助治疗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9-93. 

〔14〕glied,sherry,cuellar,etal.trendsandissuesinchildandadolescentmentalhealth〔j〕.healthaffairs,2003,(9-10):39-50.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4

 

然而目前的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忽视幼儿心理健康以及健康教育概念模糊等。本文就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期属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将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状态。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增强幼儿身体素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同时有助于幼儿今后的社会交流与成长。因此,积极开展幼儿园健康教育具有深远意义。①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在健康教育概念上模糊不清

 

因所学知识及教学阅历的局限性,部分幼儿园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园健康教育,或者对健康教育认识肤浅,甚至将健康教育简单地归纳为体育锻炼和营养保健。

 

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健康教育仅仅是指导幼儿注意卫生,预防生病,强化运动锻炼,增强免疫力。实质上,这些认识是比较狭隘的,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忽视了幼儿在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培养,认为健康教育属于保健医生的任务,使幼儿缺乏适应能力的培养机会。

 

(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应试教育指导下,家长存在较强的功利心,幼儿园教育更加重视幼儿文化知识的教学,强调智力开发,往往忽视心理教育,影响了幼儿的心理成长。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相对严峻,因心理不健康引发的行为问题实际发生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十四,甚至有一定比例幼儿存在抑郁心理、自卑心理、忧虑心理以及紧张心理等。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必须要引起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高度重视。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增强幼儿园教师的健康教育意识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从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出发,不断增强其身体素质,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心理与生理发展。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人的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必须要将以上三种要素进行紧密结合,并将其统一到幼儿健康教育全过程中,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水平。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要制定出科学的幼儿园健康教育方案以及计划,并结合幼儿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对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因材施教,不断丰富幼儿卫生保健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等,对幼儿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进行科学化培养,实现幼儿心理、身体的协调发展。

 

(二)高度重视幼儿的生理与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人属于系统化的整体,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力的健康,而且生理健康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心理健康、情绪变化与社会适应能力等,同时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生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由于幼儿年龄相对较小,生理与心理发育都不成熟,若一方面存在问题,则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失调,进而威胁到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幼儿在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与提高,尤其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力提升等,把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其统一起来,贯穿到幼儿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此外,幼儿园教师要认识到健康教育与幼儿园全体教师都息息相关,每个教师都有责任关注其健康教育。所有幼儿园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起健康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

 

现阶段,随着经济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多媒体已经逐渐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在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特别是对于节奏感相对较强的知识,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动画展示,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感悟和思考时间,从而使幼儿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对学生实施灌篮高手教学的时候,因篮球的相关运动动作较为复杂,且运动难度比较高,对幼儿来说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篮球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运球和投球动作演示,利用慢镜头等方式进行逐个节拍的科学展示,给幼儿提供更多感悟时间。然后再结合幼儿的实际训练情况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幼儿充分了解到篮球运动的规则,使其在篮球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总之,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以及复杂性都相对较强的工作,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增强健康教育意识,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实施幼儿园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5

关键词:幼儿;生命教育;现状;探索

生命教育缘起于国外,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却一直发展缓慢。幼儿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幼儿对生命具有合适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准则。总体来说,就是在幼儿的自身发展主体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对其进行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生理上的全方面教育,最后使幼儿可以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总而言之,正确科学地理解生命教育的涵义,以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向幼儿传授该内容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帮助幼儿正确地理解生命,敬畏生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困境,在成长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发现社会中美好的人和事,并且喜爱环境及艺术中的美,对其进行积极的效仿与创造,以此提高生命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增加生命的广度。幼儿生命教育的实现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为幼儿创造一个美好、安全的成长环境,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2]施晓卫.从意外伤害看幼儿生命教育[J].成才之路,2008(12).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6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7

【关键词】幼师生心理问题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管理策略

幼师生是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幼儿教师,这要求他们在学校期间就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练就优秀的专业技能。但当前心理不健康,性格有缺陷,职业道德概念模糊、职业道德水平偏低,对专业知识学习不重视等现象在部分幼师生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造成幼师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各界对幼师生的认可度不高等不良影响。学校和社会必须对这一现象引起高度重视,对这一群体投入更多关注。

一、幼师生在心理特征、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想与追求,学习兴趣不高。

幼师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读幼师不是心甘情愿的。不少同学入学时都是抱着读职校就是混三年,混个文凭好找个工作等诸如此类的态度。同时还有不少学生认为职业教育是低等的教育,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和目标。

2.缺少情感寄托,人际交往焦虑。

很多女生由于是第一次远离父母和熟悉的家乡到外地求学,内心会感到孤单和无所适从,曾经对父母的依赖性就开始转移,特别是身边有兴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同乡的时候,这种依赖性就体现了出来,但是有的学生不能区分朋友与父母之间的不同,把自己的生活琐事,心里烦恼都交给朋友解决,忽略了“同龄人”这一特点,会给朋友造成很大困扰。此外,在幼师学生当中,女生占到学校人数的绝大多数,异往的缺失也会造成她们现实交往需求上的极度不满足,有不少同学为此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上所谓的“友谊”,有的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

3.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化解,心理承受力弱。

幼师中职生农村女生居多,这类学生性格内向,情感脆弱,由于学习成绩的不出色,进入中专学习,两种因素的叠加造成学生心理自卑感较强,学生对受挫的耐受力偏低,即便是老师无意的一句批评,或者同学的一个玩笑都有可能伤到其自尊心。

4.职业道德概念模糊。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和信息化,严重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社会传媒一方面对公众宣讲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又对青年们讲求务实态度;一方面本着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呼唤人文道德的回归,另一方面又出于商业的考虑为满足人们的娱乐、猎奇心理把格调低下的精神商品大批量投放到市场。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学生们通常对职业道德知识缺乏认同感,他们觉得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仅是一种说教,是虚假的,对老师课堂所讲授的职业道德观念,极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5.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结构大幅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对中职学校提高生源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中职学校不得不一再降低标准录取新生。一些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个人素养较差的学生也被录入幼师新生之列。不少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难度。

6.跟不上当前幼儿园发展的趋势。

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事业,不断有新的知识、理念应运而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顺利通过每一次任务。但是想一下,现在在幼儿园里实施的是单元整合课程,而学生还在学习分领域的教学法;现在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园本课程,而学生对这园本课程应该说是知之甚少。

7.学到的知识技能不能够得到有效输出

学生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但是我们缺少了很多的实践机会,不能将所学的专业技能通过有效地途径教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能活学活用,真正的将专业的知识运用于幼儿园中。

二、解决幼师生在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方面问题的对策及途径:

1.关注学生的优点,采取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那些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有特长的学生,要多关注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发挥特长的机会,并给与适当的鼓励,教师对学生适当的鼓励,会成为学生在学习知识、克服困难的动力。

2.根据幼师生特点,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辅导。

从幼师生自身特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交往、早恋等问题,定期展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对于有特殊需要帮助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给予及时的辅导和治疗,帮助当事人摆脱心理危机,走向自强自立,促进他们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的高尚情操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爱国守法,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自觉地把自己日常平凡工作与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联系在一起。

4.培养学生关爱幼儿的可贵情怀

关爱幼儿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品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学生,给学生树立了好榜样。有了对学生的爱,才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才会对从事的职业有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淡化其原理的讲解,同时又要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苦学”变为“乐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与学生互动”,“多提问,让学生去思考,别让他们总是拿到现成的。”对一些概念性问题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同学自己去找答案,或者说让他们在书上标注了以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样就推动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的表述中,往往会暴露出他们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或者漏掉的地方,这时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调整教学。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健康饮食

营养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的幼儿正是建立健康行为方式的关键期。但在幼儿园中,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幼儿均占一定比例。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根本原因。可见,在幼儿园开展早期营养教育,全面改善幼儿营养状况已经刻不容缓了。那么,如何将营养知识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来呈现,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获得健康的教育和生活,养成有益于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呢?

一、在社会“活环境”中感知体验食物的丰富,激发兴趣

(一)充分利用社会“活环境”,引导幼儿感知食物的丰富,激发兴趣

皮亚杰的相互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正如陶先生指出的:“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努力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并充分利用幼儿的生活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让幼儿参与各种家庭生活实践活动,如和爸爸妈妈一起商定午餐计划,一起采购、清洗、烹饪与品尝,进餐时引导幼儿观察一日三餐的食物及搭配,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进一步感知食物的多样化,并在一日活动中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幼儿交流生活经验,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使幼儿能主动关注食物。我们还设置“食物大家族”展示台,按五大类食品如粮食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肉鱼禽蛋类、奶类提供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认识,尝试分类,感受食物的丰富。我们还重视把环境创设与材料收集过程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让幼儿一起收集更多的食物或食物图片。幼儿通过想、问、看、查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在此过程当中,幼儿不仅获得食物的相关知识经验,还发展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

(二)利用家长资源开展系列亲子活动

如在“食物的本领”健康快报活动中,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资料制作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利用接送时间一起读报。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和家长共同丰富了均衡饮食的知识经验。又如,在“欢乐大舞台”上,家长和孩子自编自演的亲子节目——“营养生活健康多”快板比赛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一系列游戏如“膳食宝塔棋”“食物红绿灯”等棋类游戏中,幼儿形象地理解了每天食物的合理摄入,学习给不同的食物贴上红灯、绿灯等标志。在角色游戏中,“超市服务员”为各类食品制作宣传卡,向顾客介绍食物对人们健康的好处。“超市广告策划员”创设“健康快报宣传窗”,为顾客进行购物宣传,各食品柜的“健康提示牌”上以红绿灯标志设立“温馨提醒箱”,倡议顾客购买健康食品。这些游戏为幼儿经验的整合和表征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和手段,有助于幼儿建构具有个体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教学做”中实践探究,感知科学配餐的健康与快乐

(一)创设以生活实践为根基的实景探究环境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营养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要让幼儿投入到真实情境中去实践,必须要让幼儿接触到真实的食物,才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才能有利于幼儿获得生动的经验体系。正如陶先生所指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我们要注重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幼儿在实景探索中积累生活经验。如在“快乐厨房”“营养配餐员”“小厨师”“小吃街”“美食节”等活动中,幼儿身临教师创设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对真实食物的操作,亲身体验如何设计营养餐点,尝试从营养、健康、美味等方面为自己科学配餐,进而在家长的协助下尝试烹饪,从健康、营养的角度去品尝、从食物的外形、色彩、营养等方面去全面评价、去宣传美食,从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健康美食文化带给人们生活的快乐与享受。这种“做中学”的方式避免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给予幼儿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幼儿走近生活,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学习”的观念。

(二)在实景探究中帮助幼儿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内化体验

实景探究的环境中隐含了许多幼儿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真正自我建构的过程。在实景探究中,我们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式的,需要靠幼儿不断积累经验、运用已有经验来探索解决生活实景中的问题。如在“小小营养师”活动中,幼儿初步掌握配餐的经验。在“自助餐厅”中,幼儿能较好地调动配餐经验,尝试运用平衡膳食的道理解决自己的配餐问题。在“小吃街”中,小组需要一起协商合作,制定烹饪计划,一起采购清洗制作品尝,积累了均衡饮食对身体有益的生活经验。在“美食节”中,幼儿需要进一步调动和迁移科学配餐的生活经验,熟练地运用平衡膳食的概念,调整、完善原定的计划,将食物粗细、荤素合理搭配的均衡饮食观念运用到配餐活动中。在实景探究的整个过程中,幼儿所体验到的经验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式提高,每一个环节都变成幼儿学习的机会和资源。无论是材料的准备、菜谱的设计、饮料的调配,都离不开幼儿的亲身实践。虽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时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有冲突的情境,但幼儿都能充分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幼儿能想、能干、能谈,不仅积累了新的生活经验,而且增强了成就感,获得了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

三、在“生活教育”中强化巩固良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9

关键词:幼儿教师;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77-01

素质教育学的现代进展,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审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使我们站在素质教育学现代前沿思考素质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使我们以素质教育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反思传统的素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使素质教育教师站在素质教育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幼儿教师的概念、规律、理论。

一、借教学中素质教育规律激发幼儿教师创造的欲望

教师们也都在努力地探索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快地把幼儿教师培养成为素质高、能力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如“3015”工程、“洋思”模式、“导学自读”模式等。而幼儿教师的创造欲望是一种强烈的内心动机。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素质教育学习中的“创造”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试图去创造、创新。幼儿教师是很难自己得出答案,除非有超前的学习和课外科技,一般只能望尘莫及。

二、教学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

(一)呈现资料和确认概念。在提高幼儿素质教育学习成绩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对素质教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缺少了它,整个学习的机器就会失去燃料,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水平,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学法,让幼儿教师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成绩。本文将针对幼儿教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幼儿教师教学的新策略。在提高幼儿素质教育学习成绩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对素质教育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任何事物的原动力,缺少了它,整个学习的机器就会失去燃料,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水平,教师不仅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学法,让幼儿教师在充分理解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成绩。本文将针对幼儿教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幼儿教师教学的新策略。总而言之,此理论强调的是语言结构对理解的影响而不是读者自己对理解文本的影响新的教学大纲里对素质教育项目的编排顺序不像以前教材中的素质教育项目那样有条理,有顺序和有针对性。

(二)验证获得的概念。为了验证幼儿教师对“弹力”所下定义的正确性,教师在该阶段先要向幼儿教师呈现一些未加“是”或“否”标志的例子,要求幼儿教师根据他们的定义给例子加标记。教师对幼儿教师加标记的例子的正确与否给予确定,这样可以验证幼儿教师所下的定义的正确性。提出弹力的概念名称,并重新阐述它的定义,明确其本质属性。然后,教师要求幼儿教师根据教师的定义再提出一些“是”与“否”的弹力例子。幼儿教师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幼儿教师教学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多非常有经验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他们都过多专注于幼儿教师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因为这个与幼儿教师的现实有关,教师长期就是关注研究幼儿教师的学习成绩如何得到提高,这些教师面对新的课本都觉得不适应,然后传统的方法如何适应新的教材呢,这个问题还有待教师去思考、去解决、去研究。

素质教育教学要想重点突出,就要精讲。在一节课里要精讲哪几个素质教育要点,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素质教育教师为了讲明某个素质教育要点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列举适当的例句,例句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讲得越细越好。应该有针对性,关键要让学习理解和记住知识点,从而有效的提高幼儿教师的学习成绩。幼儿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待孩子以“爱”为首,“爱”的需求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做到喜欢孩子要真心、孩子生活要关心、教育孩子要精心、观察孩子要细心、引导孩子要耐心、服务家长要热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宽容孩子。其次,在教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充分用语言来播种、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每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活动,都仿佛在为孩子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孩子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博怀和崇高境界。坚持采用正面教育,以幼儿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改进方法和激发兴趣。在幼儿教师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幼儿教师从感兴趣的话题出发,鼓励幼儿教师从不同的立场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幼儿教师的参与意识,在互评阶段,教师对优秀应该及时表扬,对于不太出色的,在指出不足之处的同时肯定其优点的存在,这种情感态度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幼儿教师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健康和充沛的精力,这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另一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强调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作用不容忽视。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威信,幼儿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而且要拥有健康的心理。那么,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性格开朗,进取心强,人际关系和谐,又必须有效地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更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潜能发挥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如果幼儿教师不具备这些人格特征,那么幼儿的心理健康势必受到影响,更直接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幼儿心理健康概念篇10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活动;开展;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对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展进行阐述。

1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概述

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是指在组织上,以健康领域为中心;在内容上可能包融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习领域,及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也就是说,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这类主题活动是以健康领域为中心组织的。第二,这种主题活动在内容上并不一定包括所有的领域或发展方面,而要视主题内容的倾向性而定,另外还与教师对特定主题的理解以及实施中幼儿的表现有关。第三,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本质上属于综合课程,健康领域是其中的“线”或“纲”,是一种有侧重的综合。

2开展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教育领域来作为重点的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充分运用到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而能够紧密的衔接综合教育与分科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实践经验,方可有效的取得最佳教育成效。第二,通过健康领域为重点的主题活动,可让“生活化”的幼儿教育,能够更好的贴近现实生活。从而较好的体现出健康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的幼儿教育要与主题活动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出其重要的教育作用。第三,在幼儿园开展健康主题活动,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有效的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通过主题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幼儿能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认知。

3幼儿园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

3.1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一,由幼儿自身获得的真实的体验。在幼儿进餐之时,借助于幼儿的体验来对其进行启发与拓展教育,并开展趣味性教学,让幼儿可详细的讲述在进餐时,食物会经过人体内部的那些器官,并让幼儿能够认知到食物在身体当中各个器官会发生那些不同的变化。第二,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培养幼儿重点针对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行为进行强化训练,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第三,立足于幼儿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年龄特点,来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幼儿具有童真童趣的特点,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健康主题活动时,必须彰显出幼儿这一共同的特点。第四,充分运用实际的教育事例,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借助启发性的情感教育:“聪明能干的小朋友”,让幼儿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寻找出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与兴趣爱好。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

3.2有效利用环境教育

教师应较好的运用环境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环境教育当中有效的融入健康主题活动,有效的提升主题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对于幼儿而言,幼儿园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教师应较好的运用幼儿园的环境来开展健康主题活动。例如,可由教师带领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保护环境、扮美家乡”、“积极锻炼、健康生活”、“小小志愿者”等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对幼儿开展对环境保护、为社会奉献爱心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3.3健康主题活动进行评价

第一,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否明确,是否与幼儿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是否有针对性、以幼儿的兴趣、爱好的需求为出发点。第二,主题活动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教师在开展活动时是否根据幼儿的特点和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灵活地对活动的开展进行调整,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保证主题活动的开展。第三,主题活动是否具备互动性,教师是否能够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与孩子们一起营造和创设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和材料,使幼儿积极地通过对环境和材料的探索,主动参与到的学习和活动中来。第四,主题活动是否具备教育特色,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以及组织形式是否具备创新性。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可促使幼儿构建起健康的行为方式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教育而言,通过主题活动可使幼儿能够获得真实的体验。在幼儿园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必须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基层之上,有效的培养幼儿健康的行为方式与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幼儿能够获得身心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席小莉.幼儿园健康主题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