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22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1

关键词:管理人才;创新能力;成人教育;普通教育

一、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鉴于人们通常把创新能力理解为通过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创造新成果的幻想力,我们将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界定为在对现有知识经验与认知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综合运用现有知识技能与工具方法对管理事务的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进行深入、系统、科学地分析推理、综合想象,从而激发出全新的创造性灵感,对现有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进行更加科学合理地改进与应用的能力,以及对管理新思想、新技术、新设施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性创新研究的能力。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揭示性、结构优化性和综合运用性等特征,具体体现为一定的洞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以管理创新理论与改革措施,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应由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等构成。[6]

1.创新意识性潜能

创新意识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应当具有的创新心理素质,它通常由创新主动性、敏锐性、变通性等因素决定,具体体现为主观形态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格等特质,这是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观内核和内在潜能。创新意识是一种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状态,是对创新重要价值的认知、立场和心态,主要由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四部分组成,它是管理人才的重要品格,是管理人才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创新、突破传统、解决管理新问题的思想基础与动力来源。

2.创新智力化潜能

创新智力化潜能是管理人才从事管理创新活动的智力潜能,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立的创造力、精密的判断力、严谨的思维力和较强的应变力等潜在智能要素。作为其核心的创新思维潜能是以新颖独到的观察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方法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是旨在通过打破传统保守的思维惯性,将管理创新意识的感性愿望上升到理性管理探索之上,继而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潜在能力。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管理人才,才敢于突破原有管理框架、反向思考问题,致力于开拓性探索管理活动新规律,解决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从而取得创造性、突破性地提升管理效果的新成就。

3.创新实践性潜能

创新实践性潜能是指管理人才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计划、组织、实施的潜在能力,是管理人才综合运用创新意识性潜能与创新智力化潜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管理问题的应用性潜在能力,主要包括潜在的管理创新判断决策能力、管理创新计划组织能力、管理创新协调监控能力等。该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管理人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包括创新胆识、创新兴趣、创新信念以及创新勇气等要素,是管理人才现实管理创新的保障条件。因此,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取决于管理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性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三个关键素养的提升[7]。

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区别

由于教育并不必然导致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不能培养创新精神,甚至于还会压制人才创新精神的提升。我国管理人才培养都没有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核心地位,创新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意识淡薄,没有形成各具特色、针对性较强的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方法等。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培养过于注重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的填鸭式的纯知识传授性培养模式;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虽然一直强调引进课堂讨论式教学、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但由于教学效果考核环节的考试内容与方式仍然停留在比较机械的知识识记考察上,缺少对于管理人才的独立思考潜能、创造思维潜能和创新分析潜能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有待在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与模式、原则与方法等的比较研究中加以解决。

1.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不同

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中,虽然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都需要加强创新意识性潜能、创新智力化潜能和创新实践性潜能的培养,但对三种潜能培养的侧重点是不完全一致的: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培养对象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与管理创新体验,通常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因而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相反,由于普通教育对象大都是尚未走向管理岗位的青年人,基本上都不具备管理创新的实践体验与意识训练,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相对优越的管理创新智能优势,因此,对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

2.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也有所不同。由于成人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能力中的智力化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成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开放教学的原则,注重在成教学生自主学习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反,由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应当放在管理创新意识潜能与管理创新实践潜能的培养上,因此,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应当遵循主体平等性与系统情境性原则,注重在情景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8]。

3.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不同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与原则方法的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不同。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注重拓宽管理人才的创新视野、培养其创新思维,有效排除抑制管理人才创新的各种消极影响,排除思想懒惰、迷信传统、盲从经验、满足现状、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保守习惯,克服不知创新、不懂创新、不愿创新和不能创新的各种约束,养成敢破敢立、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独立思考、理性批判、独辟蹊径,寻求新的突破。普教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注重倡导管理人才的创新勇气、营造创新氛围。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当然也需要一定勇气。这要求学校、教师对管理人才进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激发普通教育管理人才不畏艰险的创新意志,不断地寻求管理问题的新突破。

三、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方法

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必须针对现行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遵循教学内容开放性、教学主体互动性和教学情境现实性三原则,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教学互动过程与教学情境条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三种不同的培养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教学内容开放性原则。教师授课内容的确定以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目的,可由学生参与选择,不受教材与教参限制,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意见,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创新意愿、行为倾向,教学评价标准不过分依据权威观点和标准答案,促进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发展。(2)教学主体互动性原则。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学习答案,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活动,促使师生之间形成良性平等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情境现实性原则。管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应用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实践活动强化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求管理人才培养单位积极构建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机制,强化师生教学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效推动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1.注重在模拟管理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培养和提高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创新能力通常随着问题解决的验证假设(半开放式探究)、开放式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升,因此,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要适应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积极根据管理实践的实际情况创设有一定挑战难度的管理情境。根据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管理教学问题,给不同类型的学生营造不同的管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管理问题、分析管理问题的属性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配套措施,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对问题分析与解决的思维加工与推理过程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注重在指导成人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得来,因此,成人教育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给学生更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空间,教师要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知识的更多可能性,课堂提问、作业布置要注意打破常规约束。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中起着基础性的积极促进与消极制约的双重作用。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应当加强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如程序性知识、高度精确、亲和力强的知识、系统结构性知识的学习与整合。因此,应当在课程的类别上进一步整合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以学科核心能力为基础,将不同的科目整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科学运用恰当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分别培养和提高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2

[关键词]编辑;创新意识;本质;特点;途径

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参与整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编辑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编辑在参与编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研究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对于深化编辑学理论、加强编辑人员素养、提高期刊编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特点和培养途径。

一、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的核心含义就是在生产中“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获得新的发明,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运用。创新落实到期刊编辑活动中,一是对期刊既存文化氛围的突破和对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二是对编辑活动中固有模式的突破与重组。这种创新,编辑主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期刊编辑过程的创意中体现出来,称之为创新意识,表现为编辑行为的独特性。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编辑主体发动和维持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助推剂,它能推动和促使编辑主体积极寻求有价值的、新奇的、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物;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因素,有了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促使创新成功;创造意志是期刊编辑主体创新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它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

编辑创新意识是编辑工作者正确运用和发挥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编辑心理现象,是人们不断揭示和认识编辑规律、正确驾驭编辑工作的对象和自身的一种编辑创造能力。

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编辑心理活动,它是以编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为科学思维方法,以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项学科专业为知识基础,以作者、读者为社会对象的感知反映、思维、判断、谋划、决策的心理整合和能力的体现。期刊创新意识的实质是期刊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织选题、编发选题上要有主导性和原创性。主导性就是编辑发挥自身的主导意识和创造性,不在家坐等稿件,不是作者写什么编辑就发什么,而是在读者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去组织、编发给读者以心理动力的稿子。原创性要求与时俱进。它是在综观总结历史上的相关选题和审视现实问题过程中捕捉适合自家刊物选题的能力。要求编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反省性和自觉性。

现代编辑意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从封闭保守向现代开放意识的转换。编辑的现代开放意识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编辑观念和编辑模式;二是吸收和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稿源、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发行、广告、人员配备、条件配备等因素都可以成为这个系统的创新元素,应寻找最佳的创新结合点。第二是从自在向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的转换。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在编辑全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它不仅包括能力的策划意识,还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及自觉的市场意识。第三是从文化传播向文化建构意识的转换。在当前的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中,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编辑活动中的策划,体现了现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择优劣汰,而是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引导作者的选题方向。因此,现代编辑必须树立起明确的先进文化建构意识。第四是由知识仓库型向知识创新型转换。意识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现有的以创新知识产品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更应不断吸收、处理外界各种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第五是从保守型思维向创新型思维的转换。创新型思维意味着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这是跨越时空的,这一跨越就意味着对时间无限量的节约,具有可投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拉开档次,必须树立出版物的精品意识、名牌意识。编辑主体具有了这种创新型思维,就善于在事前作出创新决断,要能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现和抓住时机,对编辑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二、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

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信息的敏感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编辑必须主动把握社会信息,特别是文化信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

2.认知鉴赏的敏锐性。对于编辑的认知鉴赏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这样形容:编辑好像电子装置中发送端与接受端之间的滤波器。这个比喻形象揭示了编辑工作者沙里淘金、璞石琢玉的认知鉴赏本质。因此,编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鉴赏能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使自己不仅能用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判断哪些稿件可以选用,哪些稿件必须淘汰,更要准确把握图书时展的脉搏,增强认识优秀作品的敏锐性。

3.思维进程的超前性。即在思维进程上,不断用未来的模式来调整和规范现在的思维方法,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认知对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活动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原稿),又能创造出高于或优于原稿的价值,其成果别开生面、见解独到,体现着人类科技文化的无限上升性,满足读者求新求异的需求。

转贴于

4.批判怀疑的挑战性。在出版界,大多数书稿的作者都是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辑,为了出好刊,出精品,就要敢于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对专家学者提出挑战,有时甚至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批判怀疑主要体现在对文稿的严格审查上,既要衡量稿件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也要衡量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其考辨的重心是稿件的新与旧的关系。稿件要有新的思想体系或新的论证方式,或提出了补充性的观点,或提供了新的论述思路,或拓展了对原有问题的论述,或析出了原有问题的弊端,用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性的识别,既要求编辑具有批评怀疑的精神,又要求编辑多了解出版物的信息,对学术研究动态能了然于心,同时还要了解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代表作的情况。

5.优化提升的创造性。期刊编辑的优化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优化选题结构,优化提升文稿内容,优化作者队伍等,这里重点谈对文稿内容的优化提升。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编辑必须对它进行优化、提升。因此,对于编辑人员来讲,优化是一种职责,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编辑的优化提升能增加原型作品的价值。开发、优化原型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收集处理信息选题到生成原型作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原型作品,优化主要表现为优选。二是将原型作品转化为传播稿,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传播稿,优化主要表现为稿件的加工和完善。

三、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期刊编辑创新意识,是创造性编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份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编辑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优秀的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成了人们的终身需要。期刊编辑更是如此。因为创新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必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知识面狭窄的编辑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上一切成果卓著的创新者无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是要协调好智力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人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观察力是创新思维获取材料的手段,记忆力是创新思维提取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努力开发各种智力,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其三是要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有其独特的规律,培养创新意识也要有独特的原理和方法。

2.牢固树立现代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将分析、接受、传播和创造信息等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时代对期刊的要求。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掌握高科技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期刊编辑工作者如果不搜集、存储、占有大量的信息,就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创新。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编辑获取信息的能力呢?首先要求编辑必须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个人的“数据库”,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性。其次,要求编辑要有“新闻鼻”,即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不放过摄取信息的每一个渠道,在博览群书中获取,在学术会议上获取,从与作者的接触中获取,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从读者反馈中获取,从其他刊物中获取,从不经意的种种渠道中获取,使自己成为期刊的“耳目”和“触角”。再次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社会电子收稿、网上组稿、在机编辑和网上出版变成了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信息处理节奏明显加快,手工加工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量与越来越快的节奏。信息只有通过现代化工具的传输才能得到共享。因此,对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要求,上了一个高的层次。

3.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同于因循守旧,它要求人们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敢于和善于寻求各种新机会,赢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树立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一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去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处女地”,从而创出自己的新优势。二要勇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或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新的萌芽。而勇于尝试,多思路地回答和解决问题,正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3

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是因材施教。因为创新意识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它和学生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之前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为他们的思维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主要分为四个层面:创新的动机、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志和创新的情感。他们层层推进,相辅相成。

创新的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他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

在教授2005级舞蹈班学生的时候,我在选择教材时尽可能遵循由易到难、有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注意力不易集中,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要想激发她们的创造动机首先要让她们对舞蹈课程感兴趣。因为低班的基础课程是十分枯燥的,这样会让学生对学习舞蹈产生抵触心理,没有了学习的欲望何来创造的动力?因此,我并没有刻板的照搬教材,而是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上激活教材、丰富教材,让学生能在快乐当中学习。

创新的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控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老师就要适时把握学生的心理,激发她们的创造兴趣。我适时的通过一次朗诵比赛,使我班学生对舞蹈创作有了最初的认识和兴趣。在2006年12月,我校举办了一次朗读比赛,体裁不限,可自由发挥。这时正当我班学生对舞蹈充满兴趣与期待之时,我紧紧抓住这样一次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难逢良机,引导他们通过舞蹈小品的形式来表现朗诵的内容。我的这个提议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通过引导,唤醒了她们的创新兴趣,完成了她们的舞蹈“处女作”,并取得了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之后,我们还专门开了一次班会,讨论这次创作的心得。大家一致表示创作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此后,我班学生对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动手的能力有所增强。产生了创造的最初兴趣后,我又把握时机利用课余时间,找一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带着她们进行即兴编舞。在即兴过程中,主要为她们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她们展开翅膀自由大胆的想象。培养她们掌握音乐风格、节奏的能力,自由创作,使得她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

创新的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意志创造奇迹!要在创新上有所成就,就一时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是创新的支柱。学生往往在创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前行时,会变得意志消沉,甚至对创造失去兴趣和信心。这时的我也很焦急,怕之前的努力会付之流水。于是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来磨练她们的创造意志。

要找到学生的意志弱点。于是,我以《坚持的价值》为题,通过班会的形式,讨论了这件事。学生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从中发现学生们在创新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所学知识的局限和编舞技巧的缺失。如今,中专的舞蹈教学主要是打基础,学习的舞汇仅限于教材。因此,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大脑里的新想法无法用新颖的舞蹈语汇来表达,从而也就局限了作品的质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缺乏对于编舞技巧的学习。有创新想法但缺乏技术的支持,创造也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到最后只会影响创造,甚至使创造之人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找到了阻碍创造的根本原因后,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安排了现代舞基训和当代编舞技法两门课程。在这两门课中,学生们学到了新的知识,身体得到了解放,思维进行了一次彻底刷新。并且也掌握了大量的编舞技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增强了创造的信心和创造意志,使创新的行为能够持续进行。

创新的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也就是说,创造情感贯穿了创造活动的的整个过程,是维系创造活动的重要环节。

如今,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而舞蹈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动作、肢体训练的重复,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创造情感就是要突破呆板的教育模式,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那么如何能将情感教育贯穿于传统教育之中呢?

首先,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中教授的内容只有与学生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兴趣是一种使思维的对象保留在意识中的内在力量,因此,调动和运用这种东西能使学生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伟大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这种兴趣主要是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在艺术教学中贯注情感,就会使学生激起强烈的心理活动和求知欲望。

第二,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因为个性和创造力来自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树立。用情感激发学生追溯教学内容的本源,感受其产生的原因、形态和环境,就会使学生深浸于形象之中。而这种形象化的再创造过程,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和目的对象化,增强独立性和意志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表述自己的情感理解,进入内心的探索。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4

一、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

根据人力资源开发的要素有用原理与同素异构原理,对学生的学生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特征对学生进行培养,强调学生在合作与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对集体产生作用,采用这种双模式培养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它是按照人力资源开发个人视角,结合市场发展的要求,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将不同学生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培养。根据目前教育现实,积极地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理,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一种新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人力资源的基本原理来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目标就是要求学校面向市场的需求、结合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进行办学,将人力资源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在一起,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采用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设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及时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外部的开发力度,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市场的要求整合学校的内部资源,为学生开始创业指导课与实践课,按照要素有用原理与同素异构原理对学生的基本能力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做好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创设或控制一定的就业指导因素与指导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市场中的先进科技与思维引入到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

二、构建适应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的课程体系

互补优化原理强调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能力是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环境,在高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的教学环境与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同样的,公平竞争的人力资源开发原理,要求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需要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共同发展的学科设置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科设置从单一向复合转变,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构建多学科交叉、渗透、交融的学科体系,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提高学科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认识到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公平竞争的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义,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的顶层设计出发,结合人力资源开发的原理,实现多学科共同发展,让学生的能力在多学科交叉、渗透、交融中发展,优化人力资源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从培养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的角度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导师个人知识面,提升导师的个人能力,提供大学生所需的综合知识量,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指导,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学习、运用、判断、整合、创造的综合能力,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

三、培育创新精神,磨练创新能力

能级层序原理要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中,要能够循序渐进,把握学生的特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逐步地训练,通过训练要能够磨练学生的意义,培养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抗挫折、抗击打的能力。高职院校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知识创新、方法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要求对学生进行长久的训练,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只有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意识,学生创新精神包括进取能力、概括能力、批判能力等相关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学生的所有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思维的观念,这就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磨练他们的意志。动态适应原理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的学习环境,能够不断地创新自己能力,动态地适应不同的学习与工作环境,这样动态的适应要求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接受不同的压力。这样,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训练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创新方案中逐一训练与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地探索与面对困难的精神,形成一种新的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注重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5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构建创新型企业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其次分析了应注重引进创新人才、构建创新团队、明确主题目标、提高协同能力等五个要素,最后强调构建创新型企业要创新机制,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完善激励机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2011年9月15日在考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强调,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带动作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何培育创新人才,构建一个优秀的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是企业管理者比较难以下手的问题。怎样以创新团队构建为抓手,培养和激励创新人才,进而实现创新企业的自我发展,则是新的时期、新的形势下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企业创新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第二、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2、不破不立,创新就是打破旧的思维观念,创立新的思维空间

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新的氛围、新的意愿、新的能力。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氛围能激发员工个人的创新行为,从而促进团队和组织的创新,最终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创新中,创新失败的包容、创新成功的奖励、创新过程的激励、创新活动的协助、创新资源的支持、创新成员的沟通等现象都体现了团队创新氛围,也影响着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创新氛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完成某项工作的意愿和动力,并让其对最终达到目的充满自信。

不断激发创新意愿。创新成员的主动创新,既需要其创新意识,又需要其创新动力。其中,创新动力受到创新氛围的影响,良好的创新氛围会激发出创新动力;创新意识则受到创新动机、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认知风格、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创新意识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内部创新意愿;创新动力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可塑创新意愿,是创新意愿的有效补充。

努力提高创新技能。团队的创新技能会使企业具备进入变化市场的潜能。企业要在创新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为目标,以原有的知识、技术与经验为基础,通过团队学习、沟通协调,迸发出独特、新颖的思想,对其进行改组和运用,成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然后运用到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

二、构建创新团队必须注意五个要素

创新尤如大潮,冲击着传统与保守。但创新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这其中有五个方面必须注意。 一是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管理幅度都不宜过宽。

二是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三是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四是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五是管理者应是参与者。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三、企业创新需要创新的机制

要推进企业创新,就要有创新的机制。只有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智慧、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的创新机制,才能提升创新团队的创新成功率,从而使创新人才不断辈出。

首先要引导队员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开展班组创新活动,既是队员提高本领、展示技能、建功立业的有效载体,又是造就技能型队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树立知识就是资本、人才就是财富、科技就是企业生命的新观点,正确理解素质队员与自主创新的互动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增强队员的团队创新意识,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团队创新中。

其次,要把提高队员创新素质作为班组创新的立足点。一方面,通过岗位技能练兵、拜师学艺、读书自学、推广先进操作方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员工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劳模、技术尖子、能工巧匠在团队创新过程中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作用,多组织队员进行互相交流,鼓励和支持班组队员通过自学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完善团队创新的激励机制,让队员在创新中看到好处、尝到甜头,赶有先进,学有榜样。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广泛宣传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创新成果,对在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建议、好成果、创新示范岗、创新能手及先进集体给予精神激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把队员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成果与表彰先进、择优上岗、晋级加薪等结合起来,使队员自主创新、自觉创新,把小发明、小建议、小设计、小制作、小创意、小点子、小创新、小革新等作为自己创新内容,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由产品制造大国向产品创造强国的转变中,勇挑大梁,就一定会实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6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原则策略创新能够使一个民族进步,创新能够使一个国家兴旺。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创新意识的启蒙时期,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将来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作用。而数学能够激发孩子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阶段,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善数学教学方式,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

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对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就是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出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身心愉悦的学习心态,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共鸣。其次,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有形的设备具体表现出来,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方面近距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能力,并产生创新欲望。

2.增加提问,培养创新意识

疑问是探究知识的开始,只有先出现了疑问,才会激励人们去探寻真相。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和提问能力,要多提问,会提问,敢于提问,这样才能在质疑的过程中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多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从而发挥学生的课堂自主能力。

3.多思考,开发创新潜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只是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多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思考时更加灵活。一般而言,小学数学题目不仅是一种解决方法,很多题目都可以运用多种解决方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数学题目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动手实践,强化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年龄尚小,抽象思维较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创新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数学教学中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来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并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具有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等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小学生原本求知欲就比较强,对新鲜事物容易引起兴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问题猜想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问题错误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思维的灵活性等。通过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和好奇时,才会随即产生求知欲望,从而转变为主动能动性,使他们迫不及待的主动去探究。因此,教师若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找准学生所在的兴趣点,并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挖掘潜力,加强创新精神

曾有人说过:“提出问题,经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看出,疑问是探寻知识的开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就是要发挥不懂就问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而且必须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耐心回答。而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不代表就能够使学生完全理解了数学知识,教师还应注意对于学生的质疑,应尽量的将其进行拓展,让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背面看到引发出来的更多疑问,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对于一些基础的算术题,教师可以在教学生一种解答方法时,用旁敲侧击的方法使学生想出其他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习惯,这样才能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

3.改变教学模式

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也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思维,实施开放性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开放式教学指的是将课堂学习和思维训练同时改革,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发表见解,从而达到开拓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约数、倍数”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目:“从8、9、72这三个数中任选两个,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说的又快又好。”学生们立即积极的举手回答,“72是8的倍数”“72能被9整除”等,通过这样开放式的问题能够对“约数、倍数”这一课做出总结,同时还能够了解到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改变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做好长远打算并长期坚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创造课堂良好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既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宁.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究\[J\].华章,2013,(19).

\[2\]李金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方法解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3\]李卫英.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2).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7

2020年x月x日,xx向我单位反馈班子评价2条和巡察问题13个,我主动认领7个问题,结合我个人的思想、工作、作风和实际情况,深刻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问题根源,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这些问题剖析如下:

一、对领导班子整体评价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

(一)针对班子战斗力不强、工作合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剖析:包括我在内的班子成员主观能动性差,工作积极性不够,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被动,组织凝聚力、战斗力较弱。整改措施:按照最新确定的班子分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强化组织领导,用制度规范行为,每个人都能摆正位置,协作共事。

(二)针对科级干部担当意识不强,满足于现状,干事创业氛围不浓,存在拨一拨、动一动的问题。原因剖析:班子成员的责任意识不够落实,责任主体不到位,没有结合工作实际,履职不到位,开创进取精神不强。整改措施:提高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开拓创新思想,加强党性修养。

二、针对“政治意识淡薄,工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针对“作风不实,形式主义”的问题。原因剖析: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不实,存在实用主义,吸紧盯死的劲儿头不足,抓工作不深不细。整改措施:强化理论学习抓实质,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提高理论修养上下工夫,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切实转变作风,树立新时代干部新形象。

(二)针对“专题民主生活会步骤缺失”的问题。原因剖析:中心组学习开展不扎实,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整改措施:加强理论武装,坚定政治定力,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自己增强组织纪律性,按照组织规定参加组织生活。

(三)针对“班子成员政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原因剖析:缺乏政治敏锐性、忧患意识不强,缺乏全局观念,思想上有片面性,工作上缺乏系统性。整改措施:着力强化党性意识,增强纪律严肃性,增强执纪自觉性。

(四)针对“日常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原因剖析:对理论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片面性。整改措施:抓好理论学习,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党性修养,率先垂范,把学习制度落实到实处。

三、针对“政治担当不够,环境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的问题

(一)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的意识不强,在xx牵头的环保领域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工作中,虽然制定了领导小组名单和实施方案,但无推进台账,无阶段性总结材料,责任没能落实到人。原因剖析:对自己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工作进取心不强,满足于维持现状,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对工作要求标准不高,责任心不强。整改措施: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坚持亲自抓主动抓严格抓,切实扛起主体责任,树立敢于担当的意识,以身作则,做好表率,带头抓好落实。

(二)天气污染防治工作执行不力。县道xx打场晒粮现象,子白路有沙堆占道,胡文路与省xx有占道经营,xx国道杨岗上有三处祭扫活动等问题。原因剖析:做为xx部门,主动作为不够,日常巡查力度欠缺,尽管查处过但不彻底还有反弹现象。整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xx管理,强化责任担当,xx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做到此类现象发现一处,查处一处。

(三)人事管理混乱,道班替岗现象严重,据统计,共有职工xx人,长期替岗xx人。原因剖析:对工作和道班要求不严,存在老好人思想,总觉得道工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不想因工作得罪人。整改措施:正视倒班的工作职责,落实道工的工作职能,制定落实的工作制度,提高的工作标准,规范工作行为,全面提升道路养护水平。

以上是我对巡察反馈问题的认领及剖析整改情况,在自我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自我学习上还不够,尤其是理论学习。二是存在老好人思想,不想因工作得罪人。三是对工作及下级要求不够严格,致使工作标准不高。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8

一、存在问题

1、下基层少,对乡镇办公室人员了解少,业务指导不够;2、对办公室系统特别是乡镇办公室人员培训不够;3、加大下发文件的审核力度,文件传送要快捷,如果不是十分紧急,不要让专人去领;4、对乡镇党政办公室系统建设关心不够;5、建议开展一些办公室系统的联谊活动;6、督促本办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7、会议通知应提前,避免边远乡镇被动;8、到基层督查应更注重实效;9、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10、在资金上给予支持;11、创新意识有待加强;12、加强各单位办公室人员的学习培训和交流联谊;13、多与其它单位领导联系、指导工作;14、精减会议和文件;15、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16、对“三农”调研不够深入;17、规范办公室人员行为,提高办事效率;18、关心保密工作不够,与保密办人员沟通较少;19、“两办”行文规范不一致,单位有时无所适从。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专业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钻研业务上还缺乏“挤”和“钻”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忍劲,缺乏把钻研业务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境界的自觉行动。有一种满足于现有水平的思想,对在市委办工作需要是业务精、知识全面、政策性水平高、理论水平强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发文办事办会质量不高,甚至有时出现差错的现象。

2、工作主动性不足,超前服务意识不强。就是责任心、责任意识不够强。X办工作繁杂,有时产生松口气、想歇歇的念头,致使工作有时不够深入,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满足于面上不出问题,创新意识淡化,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时缺乏应对措施,导致工作被动,领导、基层和群众不满意。

3、与同志、基层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不够。主要是在工作上有时候与同志之间、基层之间相互通气不够,相互不甚了解各自所做工作的具体情况,或者是了解不多。这样一来,就使得同志之间产生了误解,尤其是在涉及到为基层工作的一些事情,由于沟通不足,给基层的办事人员带来一些不便。主要原因就是遇事欠考虑,有时做事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平时了解关心基层做的不够。

4、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少,服务基层,指导基层不够。主要是在日常工作中,对基层单位过问很少,关心少。原因是心系群众、心系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思想意识较弱,为基层服务的水平有待提高。

5、党性观念不够强。主要原因是缺少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没有经常清理自己的思想,反思自己的行为,没有自觉主动地征求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因而在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方面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再加上受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有时在要求基层办文办事和督查上严格做得不够,认为是人之常情,碍于情面,这些都反映出加强党性锻炼、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

三、整改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人民公仆的理论改造世界观、人生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认清职责,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善于学习,永不懈怠,永不自满,扎扎实实做好“三为服务”工作。

2、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今后,要加强业务学习,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制度,学习有利于提高的业务知识水平,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办文办会质量,提高各自的综合素质,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9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职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一、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参赛过程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全国高校范围内的四大竞赛之一,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2年)的主题为“幸福生活——今天和明天”,内容为“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和制作”。大赛的目的在于引导各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机械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我们依据大赛主题设计制作了参赛作品——休闲娱乐机械“快乐不倒翁”。快乐不倒翁由不倒翁形的外壳、带有安全带的座椅及支架、四根带有滑轮的支撑、弹簧组成,利用连杆滑块原理实现让小朋友坐在快乐不倒翁中进行任意方向的摇晃而不会倒下,使小朋友在玩乐的同时得到平衡能力和感官的锻炼。连杆滑块的作用、弹簧伸长量的限制、安全带的使用使得玩乐过程更加安全。

1.参赛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

(1)机械的功能构思(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以创新思维为导向的功能原理设计);

(2)机械系统设计(整体方案设计);

(3)机构的几何参数综合设计(自由度、受力、运动与动力分析);

(4)机械零件设计(支撑杆、滑轮、弹簧、底座等);

(5)零件制造装配调试(零件到成品完成)。

2.参赛作品的创新点。

(1)认知创新:作品实现了不倒翁的载人。

(2)结构创新:连杆滑块机构的应用,由安全带和弹簧的拉伸限位保证安全。

(3)动力创新:作品由坐在里面的儿童发力带动玩具及其自身的摇动,节能环保。

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的若干问题

看着快乐不倒翁从零件到整个作品的完成,让我们有种成就感,但在准备比赛作品过程中也暴露出高职教育的若干问题。

1.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对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检验高职工科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标尺。大赛要求高职学生知识面广,具备机械、电子、材料、加工等多方面较高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要求较复杂,要求有完整的设计说明书,要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有三维模型和动画,要进行三维仿真,要有视频录像,要有作品实物。

在准备比赛作品过程中,学生的创意和思路很不错,可是实现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拿不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方案来实现自己的设计,反映出日常教学中理论知识不扎实、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缺少有效的实践机会。

高职学生缺乏系统观念,需要综合考虑作品的功能、结构、可操控性等各种因素时,只注重预先设定的功能实现,对其他因素考虑较少。主要原因是高职高专缺乏诸如《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相关的专业课。

高职学生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不足,往往将设计重点放在了作品功能设计及实现上,而对结构强度、材料性能等方面的考虑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缺乏实际工程设计经验。

高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一些常见机构、零件的结构、功用、特性不了解或认识不深,比如机械结构方面对构件材料、形状、尺寸、加工方法、装配方法等考虑不周。原因是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课时量不够。

2.高职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有待强化。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以团队为单位竞赛,团队对于训练高职学生为集体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协作与分工、组织和管理非常有利,可有效缩短学生参加工作后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在团队组建初就应该有严格的纪律和明确的分工,避免出现创新团队组织涣散、分工不明确、队员间相互依赖缺乏奉献精神的现象。

3.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不足。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说明创新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准备比赛作品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不足,过多依赖指导老师。主要表现: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思维相当敏捷,但缺乏创新性思维的方式;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有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但缺乏毅力。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构建创新教育体系,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观察、突破定势、巧妙构思、方案新颖、实用简单、功能适当、便于制作。

三、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高职学生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丰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践实训条件应包括机械创新实训室(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室(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实践教学内容应减少验证性的,多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借助这些实训条件帮助学生积累实际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2.加强引导创新实践过程,增强高职学生的人文底蕴。

帮助高职学生明确设计目标,学习必要的设计知识,避免创新设计中的盲目性,同时还要增强人文底蕴,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多涉猎一些色彩、造型、工业设计史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出较好的作品,而且它向学生传达的理念中很多是可以直接套用到创新设计中的。

3.健全机制,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平台。

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组织比赛。以创新社团为载体,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以创新比赛为平台,激发创新欲望;以制度为保障,保持创新积极性;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起贺.机械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高霄汉.由机械创新大赛看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9,(9).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演进;学习机制;适应性反馈;潜意识力

中小企业的演进历程是个适应性的演化学习过程,是关乎中小企业性质的基本命题。但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原因,对企业演进的学习机理一直缺乏研究。尽管有些演化经济学家对经济演化的学习机制进行了探索,但并不深入和系统,而且没有专门探讨中小企业演进的学习机理问题。本文借助经济研究中的演化学习机理有关理论,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特点,对我国中小企业演进的演化学习机制进行研究。

一、中小企业演进学习机理的内涵

企业演进历程是个适应性演化学习过程。所谓适应性演化学习就是企业在复杂动态的企业生态情境下适应性反馈的学习过程。企业的适应性反馈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控制反馈机制的不断试错、改进和适应的系统自组织过程。中小企业演进学习机制是包括对惯例变异的选择和复制的有机系统,通过搜寻机制、模仿机制、测试机制、适应性反馈机制和强化机制来实现或表现,其中适应性反馈机制是中小企业演进学习机制系统的核心要素或必要环节。

(一)搜寻机制。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等原因,中小企业的学习过程首先表现为一种选择性试错搜寻的形式。中小企业在面临新的环境和问题时,总是试图从传统的习惯和惯例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这时搜寻就发生了。假定企业对现行惯例不满意,企业通过模仿、研发、营运分析、市场调研等搜寻机制搜寻更好的惯例。由于搜寻产生的新奇未必都能成功,因此搜寻是失败导向的。搜寻是通过组织中的过滤系统进行,过滤系统包括组织的境界联系者、组织规范和文化、原来的知识体系、组织的可用资源及对组织本身的调查研究、工作检查或重新认识等。尽管搜寻是主观意志寻找潜在惯例变异的过程,但搜寻频率受很多主客观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单个作用或彼此交互作用于企业的搜寻活动,这就使试错过程可能会被锁定于一个次优的局部均衡。由于经验、阅历或知识结构等原因,专家和外行,老手和新手的搜寻频率是不同的。老手拥有一个丰富的惯例集,能以一种惯例化的方式来做事,搜寻的频率相对低些;而新手缺乏这样一个惯例指令表,需要经常搜寻。

我国中小企业搜寻频率较低。除影响企业搜寻活动的上述因素外,由于惯例复制粘性的存在;信息获得成本的高昂、搜寻的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的存在;市场发育不完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差等原因,决定我国中小企业搜寻频率低,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迟滞的原因。

(二)模仿机制。模仿是企业搜寻新惯例的手段,但模仿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独立的适应性学习机制而存在的。模仿是对先进做法的照搬或结合本企业情况实行改进。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的诞生和运行就是创业者对自己以前学艺时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复制,如中关村的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从最初的几家企业繁衍出来的。这些“徒弟”企业的做法很多是效法以前的“师傅”企业,也有一些企业进行与“师傅”企业互补的工作,有的是在原来“师傅”企业基础上进行创新。

(三)测试过程。企业通过搜寻机制发现一组新的可试用的规则或一些惯例的可选项,通过测试过程——重新排列规则的组合过程,适应性差的变异将被清除,适应性强的变异将被选择,企业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对可获得的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重新组合的过程也是组织原有知识、文化和价值同所收集到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涉及到外部新知识的引入和企业内部的知识创新、整合,并最终形成企业新的知识结构。实际上,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是特定约束条件下的选择过程,而选择本身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认知过程和决策过程。

(四)适应性反馈。在搜寻和测试过程中伴随着一个适应性反馈过程。在系统论中,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以及系统中的不同要素、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企业在搜寻新惯例的过程中,现在的行为受到过去行为的影响,过去的经验将决定企业是坚持旧的惯例还是尝试新的规则,并且某种惯例的运行结果将决定它在其后被复制的比率。随着企业情境的变化,企业总要搜寻一些新的惯例,进行新的组合。在实践中适应性在“边用边学”和“边干边学”中得到体现。

(五)强化机制。通过搜寻和测试过程而创造的新知识,以组织中的内在化方式,转化到企业组织体制中,并要同组织性质和组织文化融合,这就是惯例变异的保存或复制。保存对组织学习的成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复制的实现离不开“强化”的作用。强化行为与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条件反射相适应。条件反射是通过奖励使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得以人为强化。即这种强化类似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该过程使产生收益的行为在未来发生的频率会高些,而带来损害的行为则在未来将以较低的频率发生。转贴于

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意识基础和企业家学习的深层机理

企业的学习,是想要以一种满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企业找到一种满意的做事方式时,就会通过反复使用使之得到强化从而形成惯例。显然,这种强化过程不是机械无意识的。企业演化的情景是动态变化的,企业运用当前的惯例应对不断变化的企业情景需要意识的参与,由于意识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察觉不同问题间的联系,并且会发现一定的模式和形成一定的概念,即形成所谓的经验、阅历、默会知识甚至潜意识能力,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潜意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业家的潜意识能力。久而久之,企业便会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认知模式的形成是企业生态环境与中小企业认知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通过带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适应性学习所形成的隐性知识、潜意识能力等与原有的认知模式并不对立。相反,人们在其行为中会求助于他们的“反应指令表”。

但这种在专业领域形成的潜意识力与原有认知模式的这种“和谐”并不是永久性的。随着原有惯例或认知模式的陈旧,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家潜意识力与过时的规则或原有的认知模式的冲突将会日益显现,企业需要新的惯例,于是企业又开始下一轮的惯例搜寻、测试、适应性反馈、强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需要适时地不断突破陈旧的认知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企业家的自我超越能力和潜意识力,这两个能力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意识基础。潜意识力的形成既依赖认知模式又要突破它,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现实中,企业家对这对矛盾斗争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创新周期和创新能力。而这两个因素又是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正是企业家对潜意识力和认知模式这对矛盾的驾驭能力决定中小企业的不同演化形态。所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认知模式、潜意识力、对潜意识力和认知模式矛盾驾驭能力就成为中小企业演化的认知焦点。

企业家学习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的过程,它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及自我能力的强化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企业家的学习既依赖于原有的认知模式又需要不断突破它,两者既统一又对立。企业的演进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家在企业系统处于演化的非稳态时期对关键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由此导致企业家学习能力的跃迁。而企业家对突发事件和关键事件的处理离不开企业家的潜意识能力。

三、中小企业组织的适应性演化学习过程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