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0:11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1

【关键词】介入治疗;防护措施;X线

doi:10.14033/ki.cfmr.2016.34.0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4-0031-03

现阶段,医疗设备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部分传统医疗设备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需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新型医疗设备应运而生,为患者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型医疗设备往往具备见效快、疗效可靠、创伤小等特征,给患者带来了福音[1]。然而,部分医疗设备可引起放射损伤,有研究表明,在放射职业医生中,介入手术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最大,发生放射损伤的风险最高[2]。为了提高介入手术操作的安全性,临床必须对介入术操作人员进行综合保护,使受照剂量得到控制,从而促使放射损伤减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92例行介入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男52例,女40例,年龄21~72岁,平均(42.91±6.4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术治疗。选取15名参与过介入手术的医护人员进行分析,女5例,男10例,平均(29.32±5.38)岁。

1.2方法

所需设备包括铅眼镜、铅防护服、床下铅橡胶帘、铅玻璃防护屏,铅当量分别为0.25mm、0.5mm、0.5mm、0.5mm。另外,还需要数字减影X射线机。

测量辐射剂量的具体方法:防护效率=(防护措施前读数-防护措施后读数)/防护措施前读数×100%。

1.3观察指标

观察防护工具应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由试验人员对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给予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防护工具使用前后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通过研究得知,采取防护措施后,X线辐射剂量明显减少,与防护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距球管不同距离的X线辐射剂量比较

与球管距离为1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m、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不同防护工具防护效率比较

床下铅橡胶帘防护效率为95.32%;铅玻璃防护屏为92.49%;铅防护服为87.36%。

3讨论

3.1放射防护用具在介入放射防护中的应用

介入放射操作要求临床医师于X线透视引导下,在诊疗床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疗,操作时间较长,患者及操作人员都会受到X线辐射照射。X线辐射照射会引起射线损伤,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目前,医学界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辐射照射情况非常关注。有研究人员为了分析介入\疗操作人员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对介入诊疗过程进行模拟,不过这种方式并不能将患者体型变化、病变程度、手术视野变化所引起的X线变化状况反映出来[3]。在本次研究中,介入诊疗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均经过严格测定,能够将辐射量变化情况体现出来,数据真实可靠。

据研究表明,介入诊疗床两端的辐射量比两侧辐射量更低,床平面以上的辐射量要低于操作平面以下的辐射量[4]。通过了解不同区域辐射剂量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综合性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从本次研究中发现,在介入术中使用铅玻璃防护屏后,介入手术操作者所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下降,除此之外,术中应用床下铅橡胶帘与铅防护服后,所受辐射剂量也显著减少。这表明,医护人员采取综合防护措施之后,所受辐射量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提高介入术工作者的操作安全性,减少辐射对其身体造成的损害。医护人员在使用铅玻璃防护屏、铅防护服等防护工具的同时,还需穿戴最基本的防护用品,例如铅围脖,然而,在部分医院中,放射防护用具非常缺乏。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操作人员穿戴铅防护服后,X线辐射剂量为(0.52±1.21)μSv,与穿戴之前有明显差异,更加证明了基本防护工具的重要性。就介入诊疗操作者而言,一旦辐射受照剂量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限值,则会增加患病风险。在介入诊疗中,针对操作人员的射线敏感部位,例如甲状腺、晶状体等,更应该加强保护,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可促使射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控制。因此,介入术操作人员必须配备基础的防护用具,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围脖、防护服等。

3.2加大力度对介入术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从介入操作医护人员分布的科室情况上看,主要集中在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内科、骨科等科室,如果工作人员对X线辐射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则会增加辐射风险。为此,医院要加大力度,对介入术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向其讲述与X线辐射有关的知识,并鼓励这类职业人员定期接受体检,使其能够意识到X线辐射对自身身体所造成的损害,加强防护意识。除此之外,医院还对介入诊疗操作流程与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在介入诊疗前,操作人员必须根据要求,穿戴铅围脖、铅防护服、铅眼镜,确保穿戴合格之后,才能够开始操作。在诊疗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也要充分发挥铅防护屏的作用,使防护屏可阻挡辐射,促使自身接触到的辐射量减少,这对于操作人员自身具有保护作用。

现阶段,很多血管造影机器都已经配备了防护设备,主要包括脉冲透视功能、X线遮挡器等,均能够起到防护作用。有研究表明,介入诊疗工作人员通过对固定防护设备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自己所受的辐射剂量减少[5]。这就要求介入诊疗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医疗器械性能增强了解,充分发挥防护设备的功能。有研究显示,若照射野面积增加,则X线输出量也会呈增加趋势,两者为正比例关系,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也会对辐射剂量的高低产生影响,如果距离越大,则射线会变多,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也会相应变多。另外,脉冲频率与所受辐射剂量也存在关联,在透视过程中,脉冲频率越高,所受辐射剂量也就越高。为了对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进行有效控制,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需尽量控制照射野面积,并使透视脉冲频率降低,除此之外,还需合理控制影像增强器、球管两者间的距离,促使距离缩短,有利于达到减少辐射剂量的目的[6]。从本次研究中得知,与球管距离为1m的X线辐射剂量明显高于2m、3m(与球管距离),这说明操作者需合理、准确控制距离。通过加强对介入诊疗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有利于使其对X线辐射知识增强了解,提高其防护意识,在工作中做好综合性防护措施,提升介入诊疗的安全性。

有研究显示,将透视次数、透视时间减少,有利于促使人所受辐射剂量降低[7]。为此,诊疗工作者在实施操作时,要尽可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重复操作的情况,有利于将X线透视曝光时间缩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操作者还需根据要求,对视野大小进行调整,对遮光器给予有效控制,利用合理的方式,使散射线减少,促使图像质量提升。

所有从事介入诊疗的工作者都应该定期体检,并检测所受辐射剂量,一旦发现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剂量偏高,或者工作人员自身感觉到身体异常,则需多休息,并检查其身体状况。一般而言,在操作人员做好综合性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所受辐射剂量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综合性放射防护措施的应用有利于使介入诊疗工作人员所受到的辐射剂量减少,医院还需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促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确保操作准确性,避免重复操作,减少辐射┝俊

参考文献

[1]朱乐明,郑亦军,赵国良,等.对介入放射治疗工作人员防护培训与管理策略的探讨[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3):334-336.

[2]郑钧正,高林峰,卓维海,等.上海市放射诊疗发展趋势与医疗照射防护研究[J].辐射防护,2014,19(5):265-273.

[3]綦俊辉,袁胜利,高守乐.介入放射治疗防护措施浅谈[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1):133-134.

[4]李迅,王志炜,张树义,等.对34家医疗单位的放射防护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3,5(12):69-70.

[5]邹蓉珠.介入放射治疗中操作人员的受照剂量监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1):175-176.

[6]方广云,孙雪玲.介入放射防护基础知识与安全防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124-129.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2

关键词核辐射防护监测

中图分类号:X771文献标识码:a

Studyonthenuclearproblem

tanGYudong

(RadioandtelevisionSchoolofYunnanprovince,Kunming,Yunnan650041)

abstractthispaperillustratestheradiation,radiological,andnuclearapplicationandotherrelatedbasictheory,analysesthenucleardamageandtheinfluenceonhumanbody,discussestheprotectionmeasuresandmonitoringtypesandmethodsofnuclearradiation.

Keywordsnuclearradiation;protection;monitoring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座反应堆中4座出现故障,在连续4天里发生了3次爆炸,导致2个安全壳破损,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邻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了解核辐射相关知识,探讨核辐射的防护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核辐射概述

1.1辐射

辐射是指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声辐射、电磁辐射、粒子辐射等)的统称。

辐射能被物体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辐射以电磁波和粒子(如阿尔法粒子、贝塔粒子等)的形式向外放散。辐射一般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1.2核辐射

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的来源是一些不稳定的原子,这些放射性的原子(指的是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同位素)为了变得稳定,原子核释放出层级和高能光量子,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放射性衰变。例如,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核素镭、氡、钍、铀等;核反应和核裂变等过程也会释放出核辐射。

核辐射一般为电离辐射,它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核辐射包括阿尔法()、贝塔()、质子等带电粒子及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伽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这些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射线、射线、射线和中子。

1.3核技术的应用

核技术应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勘察、科学研究和教学等领域中的使用。我国的核技术利用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开创、6、70年代应用开展和80年代以来全面发展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核技术的应用进入商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例如,在工业上,有辐照加工、无损检测和工程管理;农业上,有辐照加工、辐照育种、同位素示踪等;在医学上,有X射线诊断、临床核医学、放射肿瘤治疗等。

2核辐射的影响与防护

2.1核辐射对人体影响的途径

核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途径可以分为外照射、内照射两种。内照射是辐射源处于人体外部所产生的照射。只有当机体处于辐射场时,辐射才对其产生作用,当离开辐射场后,就不再受照射。当放射性物质经由食入、吸入、皮肤(完好或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对人体内照射的危害。与外照射不同,在内照射情况下,人员即使脱离了造成内辐射的环境,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所发出的射线仍然会造成对人体的伤害。同一数量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后所引起的危害,大于其在体外作为外照射时所造成的危害。

2.2核辐射对人体危害和遭受核辐射的症状

2.2.1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人体收到核辐射侵害,出现的健康危害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组织细胞中原子及原子构成的分子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原子激发的结果。

电离和激发主要通过对Dna分子的作用使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各种健康危害。危害的性质和程度因辐射的物理学特性和机体的生物学背景而有所不同。它可以是发生在受照者本人的躯体性反应,也可以是因生殖细胞受到照射引起的发生在受照者后裔的遗传性效应;可以是超过一定水平照射后必然出现的确定性效应,也可以是受照水平虽低也不能完全避免的随机性效应。

2.2.2人体遭受核辐射的症状

人体遭遇大剂量核辐射时,可能会导致急性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按射线作用的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放射损伤和局部放射性损伤,不同的剂量全身照射对人体产生的症状见下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人体遭受不同剂量的核辐射时,会出现各种症状,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2.3核辐射的防护

2.3.1防护原则

核辐射防护的原则一般有三个,即辐射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剂量限制原则。正当性是最优化的前提,剂量限制是最优化的约束条件,因此辐射防护的三项原则是相互关联的。

(1)实践的正当性原则。指任一实践对受照个人或社会所带来的利益要达到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

(2)辐射防护与安全最优化原则。指在进行辐射实践时,考虑了经济和社会的因素之后,应保证将辐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

(3)剂量限制原则。指由所有可被控制的源所引起的个人照射要服从剂量限制,并对潜在照射所导致危险要实施某些控制。

2.3.2人体外照射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原则是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剂量限值。人体外照射防护的措施包括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人体受到照射的累积剂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应尽量避免在射场所停留。在发生核事故时可采取撤离、迁移等措施,尽量减少在污染地区的逗留时间。

(2)人体受到的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辐射源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对有电离辐射隔离标志的物品或有警告标志的场所,人们要远离。

(3)不同物质对射线都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不同射线的的屏蔽方法也不一样。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设置能减弱射线照射的物体,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2.3.3人体内照射的防护

人体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和“个人防护”。包容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将放射性物质密闭起来,如采取通风橱、手套箱等;隔离就是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大小、操作量多少和操作方式等,对工作场所进行分级、分区管理;净化就是采用吸附、过滤、除尘、凝聚、蒸发、贮存衰变、去污等方法,降低空气、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稀释就是在合理控制下利用干净的空气或水使被污染的空气或水中放射性浓度降低到控制水平以下;个人防护指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遇到核辐射,人们应将人体包裹严实,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和对人体皮肤的沾染。

2.3.4体表辐射的防护

受到核污染的地区,人群身体表面和衣服可能会沾染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当监测部门确定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护核辐射:

(1)隔离措施。脱下受到沾染的衣服,用塑料袋封存,不要再穿用。

(2)洗消措施。进行全身冲淋,尤其是头发要重点清洗,可加入洗发水、沐浴露等。

(3)封堵措施。如果身体有创口,必须进行妥善包扎,防止污染物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带来照射危害。

(4)专业监测和检查。患者可以到医院对放射性污染物是否进入体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要采取防护措施。

3核辐射的监测

辐射的强度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人体产生危害。通过核辐射监测,可以掌握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和强度,评估其对环境及人体的影响程度。

3.1核辐射监测的方法

3.1.1就地测量法

就地测量是检测人员利用固定辐射环境自动监测连续监测系统、便携式核辐射测量仪或累积剂量计,对被测对象进行监测,快速得出空气吸收剂量率、-表面污染、中子剂量率和累积照射剂量监测结果,进而掌握被测对象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

3.1.2实验室检测法

针对大气环境、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进行总放射性活度或放射性核素的测定,步骤一般是现场采集样品、样品预处理和选择适宜核辐射仪器对样品进行核素、总/、氚、碳-14、碘-131、锶-90、铯-137活度浓度的分析检测三个步骤。样品预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水样需要蒸馏浓缩或富集分离,土壤需要烘干研磨,生物样需要高温炭化和灰化。

3.2核辐射监测种类与结果表述

3.2.1监测种类

按照检测对象的不同,可以把核辐射监测分为四类:

(1)场所监测。即对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区域所作得监测,包括剂量率、-表面污染等项目。

(2)个人监测。即对放射性职业人员或公众作内照射和外照射的剂量监测,对衣物是否受到放射性沾染进行的放射性监测。

(3)污染源监测。即对核设施、铀矿山等电离辐射源单位正常运行期间环境中的辐射水平以及环境介质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所进行的定期测量。

(4)环境监测。包括对大气环境、水体、土壤、生物等的监测。

3.2.2核辐射监测结果的表述

核辐射的监测项目有很多,包括空气、水、生物、土壤等,针对不同的对象,监测的结果表述就不一样。例如,空气中剂量监测结果用空气吸收剂量单位戈瑞(Gy)或剂量当量单位希(Sv)表示,单位时间里的剂量用戈瑞/时(Gy/h)或希/时(Sv/h)表示;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单位用贝可/升(Bq/L)表示;生物和土壤中放射性物质的比活度单位用贝可/千克(Bq/kg)表示。

2003年6月28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监管体系进行了调整;2005年9月14日,国务院修订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明确国务院环保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相信通过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立法重视和管理监督,加上公众对核辐射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核辐射事件会尽量避免,人类所受核辐射的危害也会尽量减小。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辐射环境监测管理站.核辐射防护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核辐射的危害.商都网,2011-03-15.

[3]核事故防护知识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03-15.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3

关键词:辐射;危害;安全;防护

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核技术已经在全世界能源、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医疗和环保等领域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可是,核与辐射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社会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直接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是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的一个突出环境问题。

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大地震,受其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排放的放射性碘和铯接近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水平,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核辐射事故等级为最高级7级,这次事故带来的损害是无法估量的,以至于如今人们谈核色变。如何正确理解辐射造成的损害及怎样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本文的论述重点。

1辐射产生的危害

1.1辐射的生物效应

α射线、β射线等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主要是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γ射线等不带电的射线进入物质后,首先产生一个或几个能量较高的带电粒子,这些带电粒子再与物质的电子相互作用,引起物质的大量电离。因此,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的电离,引起物质性质的改变。

射线与人体发生作用同样也引起大量电离,使人体产生生物学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辐射能量在物质中沉积的数量和分布。

核辐射有足够的能量引起物质电离,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能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伤,表现出各种生物效应。

1.2电离辐射对人体细胞的作用

1.2.1电离辐射对细胞的作用方式

1)直接作用

电离辐射直接同生物大分子,例如Dna、Rna等发生电离作用,使这些大分子发生电离和激发,导致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而电离和激发的分子是不稳定的,为了形成稳定的分子,分子中的电子结构在分子内或通过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而重新排列,在这一过程中可能是分子发生分解,改变结构以致导致生物功能的丧失。

2)间接作用

人体的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大约70%),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离辐射同人体中的水分子发生作用,使水分子发生电离或激发,然后经过一定的化学反应,形成各种产物。在这些产物中,包括了一些活性很强的自由基和过氧化物,它们作用于生物大分子,例如Dna,会导致这些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变化,造成功能障碍和系统的病变。

1.2.2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结果都会使组成细胞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细胞发生死亡或丧失了正常的活性,发生了突变。因此,电离辐射损伤细胞有两种情况:杀死和诱变。在辐射生物学中,杀死细胞理解为细胞丧失了分裂生产子细胞的能力;而诱变细胞主要指癌变、基因突变和先天畸变。Dna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它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保存于下一代,Dna分子结构的破坏和代谢功能的障碍都将导致细胞丧失增殖能力以致死亡。

1.2.3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照射有可能产生各种生物效应。按照生物效应发生的个体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将它分为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发生在被照射个体本身的生物效应叫躯体效应,包括放射病、白内障、生育障碍、造血障碍、皮肤良性损伤、辐射诱发的癌症等;由于生殖细胞受到损伤而体现在其后代活体上的生物效应叫遗传效应,包括畸形等疾病。

2辐射防护

2.1辐射防护目的及基本任务

辐射防护的目的:是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虽然射线对人体会造成损伤,但人体有很强的修复功能。因此,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既要保护环境,保护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和公众成员,以及他们后代的安全和健康,又要允许进行那些可能产生辐射照射的必要活动,提高辐射防护措施的效益,以促进核科学技术、核能和其他辐射应用事业的发展。

辐射防护的标准及剂量限制

2.2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可以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外照射。由于α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小,外照射的危害可以不予考虑;β射线的穿透本领也比较小,一般只能造成人体浅表组织的损伤,因此,对于近距离的β射线应引起注意;γ射线和Χ射线的射程比较长,是外照射的主要考虑对象。人体内部的放射源对人体造成的照射叫内照射。α射线和β射线的内照射危害比较大,尤其是α射线,是内照射的主要的关注对象;γ射线的内照射危害相对较小。

2.2.1内照射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内照射的防护措施防止放射性物质弥散(包括包容、隔离、净化、稀释)、减少放射性核素通过口(饮食、饮水)、鼻(吸入)、皮肤(特别是伤口)进入人体和加快放射性核素从体内排出。

2.2.2外照射的防护

在大多数实际情况,放射源可看作点状源。其照射量与放射源的活度成正比,与照射时间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因此,对外照射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时间防护

对于相同条件下的照射,人体接受的剂量与照射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减少接受照射的时间,就可以明显减少接收剂量。

2)距离防护

对于点源,如果不考虑介质的散射和吸收,它在相同方位角的周围空间所产生的直接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实际上,只要不是在在真空中,介质的散射和吸收总是存在的。因此,直接照射剂量随着与源的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在非点源和存在散射照射的条件下,近距离的情况比较复杂;对于距离较远的地点,其所受的剂量也随著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3)物质屏蔽

在实际工作中,单靠时间和距离防护往往是达不到安全防护的要求。因此,根据射线通过任何物质强度都会被减弱的原理,在辐射源与工作人员之间放上屏蔽物,以减少或消除射线的照射。由于防护要求不同,屏蔽物是固定式的,也可以是移动式的。属于固定式的屏蔽物是指墙壁、地板、天棚、防护门和观测窗等;属于移动式的屏蔽物是指各种包装容器、屏风等。

根据射线的种类不同,可选择不同性质的材料作屏蔽物。常用的材料有:防γ射线的铅、铁、水泥、砖、石、铅玻璃等;防β射线的铝、玻璃、有机玻璃等;防中子的石蜡、聚乙烯、硼酸、水溶液和水等。

除了以上三项措施以外,在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活度小、能量低、容易防护的辐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

4结束语

辐射防护就是要在不过分限制对人类产生照射的有益实践基础上,有效地保护人类,以避免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对于放射性,我们既要注意防护,尽可能合理降低辐射的危害,也不必产生恐慌心理,影响我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2]《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4

关键词电磁防护;飞机;设计

中图分类号V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6-0173-02

0绪论

随着现代电子战飞机的发展,任务系统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大,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对飞机其他系统及人员的影响就越来越严重,因此电磁防护性能对载机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

1电磁辐射危害初步分析

电磁辐射场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危害“看不见、摸不着”,其危害性不容易被人们认识。电磁辐射造成的瞬时过电压不仅会引起机载电子系统中的敏感元器件暂时故障或永久性损害,甚至还会引起机载人员生理机能的暂时或永久性损伤。现就飞机任务系统电磁辐射初步分析,电磁辐射可能危害在如下几个方面:

1)超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系统设计中应考虑人员的电磁防护问题;

2)燃油和其它易燃物在强电磁环境下可能发生危险,系统设计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危险;

3)强电磁能会危害部分结构、系统装置、部品器件的非金属零部件、绝缘材料的物理特性、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4)电磁辐射会直接造成部分元器件及电子电气设备的物理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5)强电磁辐射可能危及飞机发动机的系统装置、危及发动机的非金属零部件、电子电气设备等,造成部分系统装置、部品期间的失效或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电磁辐射可能的危害,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6)机上部分设备的自毁装置、信号弹等在强电磁场环境中,可能接受传导发射或辐射发射能量而意外引爆。故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引爆。

2电磁防护设计

2.1电磁防护定义

电磁防护是利用连续导电材料减少电磁场向机体内指定区域穿透,控制电磁波由辐射源经泄露途径向飞机各指定舱室传导和辐射传播。

飞机结构电磁防护设计是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采取的结构设计措施。对一个完整的导电连续体,可以阻挡外部电磁波的辐射进入或大大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对内部的人员或设备就不会造成安全问题。但飞机因使用和制造要求,存在大量的活动门、窗、结构缝隙、电介质结构等,这些部位就是通过电磁波辐射进入的通路,通过这些辐射进入的电磁波,当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危害到舱内人员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2.2电磁防护原理

电磁防护原理就是对非导电连续结构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阻断电磁辐射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的通路,或通过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达到满足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可靠工作的目的。

2.3电磁防护材料和要求

为保证人员安全,驾驶舱、工作舱、休息舱的电磁环境应满足一定的安全限值。

电磁防护材料选择的原则是使用标准、导电性材料,或则使用铁磁性材料;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是铁磁特性。通常选择的电磁防护材料为以下几种:

1)金属丝网

材料通常为蒙乃尔合金、铍铜、镀锡铜丝等。屏蔽材料在低频电磁波时较高、高频时屏蔽效能较低,一般是用在1GHZ以下的环境。

2)导电布

是以纤维布经过前置处理后施以电镀金属镀层使其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电纤维布。一般使用镍包铜的镀层顺序(镍―铜―镍)制成,其表面电阻小于0.08Ω/sq,最佳屏蔽电磁波频率范围为100KHZ~3GHZ,屏蔽效能大于60dB,对高频电磁波屏蔽效果不理想。

3)硅脂导电胶

利用硅脂的高粘性和金属颗粒的高导电性结合而成,是一种室温固话的导电胶,固化后形成一个易弯曲且有弹性的导电连接头或密封垫。

硅脂导电胶包括72-00002、72-00192/00139、50-02-1030-0000、72-00236、72-00035、tp-SaS-200-0251等牌号。

4)导电布衬垫

由镀有铜镍等导电织物包覆不导电的泡沫棉制成,屏蔽性能可超过95~120dB,具有导电性高,抗腐蚀特性;多背部贴胶,方便安装,对于宽频段电磁波都具有较好的屏蔽性能。但频繁摩擦会损坏导电表层。

5)导电橡胶

导电橡胶是将导电颗粒填料均匀分布在硅橡胶中,通过压力使导电颗粒接触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兼具良好的密封和屏蔽性能。

导电橡胶填料一般包括镍包铜粉填料、铝镀银填料、铜镀银填料、玻璃镀银填料、纯银填料等。

6)导电腻子

导电腻子由四种填有玻璃银或铜镀银微粒的单组分树脂组成。用于提高结构接口、孔缝和空隙的完整性,填实较大范围的。使用安全性较高、耐腐蚀性强、最大屏蔽效能可达100dB。

导电腻子包括72-00005、72-00014、72-00151、72-00202等牌号。

2.4机体结构电磁防护设计

在飞机的电磁防护设计过程中,要求对内部隔框、地板、顶棚等进行电磁防护设计。飞机内部电磁防护设计主要用于防止内部辐射源或泄漏源辐射进入工作舱或设备舱,对人员或设备造成辐射危害。对内部辐射场的防护,通常由隔框、地板、机身壁板、顶棚、纵向墙等机身结构组成电磁屏蔽线,将电磁辐射场控制在电磁屏蔽线内。

由于舱内空间有限,设备多,电缆铺设密集,内部辐射场对全机的电磁干扰难以排除,为降低电磁辐射设计难度,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人员或设备电磁辐射安全性设计要求:

1)设计合理的屏蔽线;

2)设置屏蔽舱。若有多个发射机,尽可能将发射机集中布置后设计屏蔽舱,再对屏蔽舱采取电磁防护设计,以降低电磁防护设计难度,降低电磁防护设计成本,减轻电磁防护设计重量;

3)在管接头、接缝、通过孔处,采用屏蔽材料包扎,以封堵辐射能量泄露。

2.5电磁防护设计存在的技术问题

电磁防护设计在飞机结构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问题:

1)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是关系到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设计技术。在电磁防护设计时,应明确飞机使用剖面的外部辐射场,避免过设计或设计不足;

2)国内还没有能适应飞机电磁防护设计的屏蔽材料,目前所使用的屏蔽材料如导电胶、导电腻子、导电布、导电橡胶板、导电布衬垫、铍铜簧片等很难适应飞机结构耐环境、大间隙、变间隙、空中变形等条件下的适应性要求;

3)现有技术条件下,电磁防护设计缺乏全状态试验验证,难以真实反映飞机结构的防护性能。

3结论

飞机电磁防护设计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关技术资料和成熟经验可借鉴,要形成完整成熟的技术体系,还需很多问题去解决。由于电磁辐射危害与电磁防护设计工作的复杂性,对这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关注和参与,努力尽快提升我国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技术水平,提高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5

[关键词]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2-01

前言:家用电器种类较多,对于不同家用电器辐射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然后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家用电器辐射的产生,本文通过对于一些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根据各类家用电器的不同辐射程度以及强度给出一些指导性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1.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1.1电磁辐射的产生途径以及来源

通过对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体积较大的冰箱还是手机、收音机类的小型电气设备,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式辐射和非电离式辐射,由于其质量、体积以及能量的不同,这些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用电器辐射的主要来源有电视机、手机或移动电话、微波炉以及电脑等等。其中,电视机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其电子显像管,电视机在形成图像时,电子显像管需要产生能量较高的电子束,在实际扫描过程中就会产生X射线以及其他电磁波,虽然这类辐射的数量较小,但是其对于人体眼球的危害还是存在的。电磁炉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气设备,其主要是通过电磁感应从而产生涡流,致使锅底变热而工作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磁炉功率较大,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一旦照射剂量大到一定值之后,人体就会产生热量,这对人体也会间接产生危害。

1.2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不管是体积较小的家用电器还会大型家用电器,人体与其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一般来说,当人体与家用电器之间的距离越短,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更多,通过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较为严重的区域,自身生物组织就会产生电解质的振动,间接产生涡流导致自身组织的产热,体温就会有所上升,组织器官由于温度的上升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长期处于电磁辐射区域的人体在各个系统的调解与恢复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神经系统上的精神不集中、头晕头痛等,免疫系统上就会出现免疫能力降低,对于疾病的防范程度有所降低,生殖系统上会出现生殖细胞不活跃等等问题。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只有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较好地保护人体,所以我们应该认识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由于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一般电磁波分为两个等级,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一般为30mHz~3000mHz,在这个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400mw/cm2。常见家用电器电磁射频一般在30mHz一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实际测量表明,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0.1m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也有1.00μt。

1.3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作用原理

电磁辐射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中包括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作用方式。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从微观角度来看,其既是电介质,同时也是磁介质。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电介质处于在电场中就会产生极化现象,而磁介质在磁场中又会产生磁化现象,所以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人体细胞中的分子与原子就会反复极化和磁化,而极化和磁化又会导致人体细胞分子间的摩擦,所以就会导致热能的产生。同时当电介质长期处于电场中时,人体局部就会产生涡流现象,这就会导致人体发热。非热效应主要是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系统的破坏和损伤,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细胞活跃程度就会有所降低,人体就会出现类似于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等问题。

2.电磁辐射预防措施的研究

2.1针对家用电器的预防措施

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源头和辐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其显像管,通过电子束的投射就会间接产生X射线,微波炉辐射方式主要是通过微波辐射的方式。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研究要从源头着手,所以我们要对于家用电器辐射进行妥善处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电视机、电冰箱以及空调等家用电器由于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其辐射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生产厂家在设计家用电器时要严格控制电磁辐射量,电器的辐射程度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制定。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预防不仅仅包含电器的设计阶段,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家用电器的放置地点要合理挑选,选购者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家用电器。一般来说,家用电器不能扎堆放置,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电器种类的不同,其电磁辐射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出入。超标的、扎堆放置的家用电器对于人体会产生严重危害,当然,消费者在购置家用电器之后,一定要仔细浏览电器使用说明书,详细了解此电器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例如在使用微波炉时,其主要辐射来源于炉门的电磁辐射外泄,所以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一定要保持微波炉的门缝的卫生以及安全,当微波炉长期不使用时,一定要关闭电源,减少因为待机而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辐射。

2.2家用电器使用者的预防措施研究

家用电器由于与使用者长期处于一个环境,所以针对家用电器使用者对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用电器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操作,同时避免长时间地与家用电器进行接触,例如在使用电脑或电视时,人体一定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在使用时间上也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一般来说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之内比较好,在长时间地学习与工作之后,使用者一定要进行休息。在卫生方面,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由于各类荧光屏的照射可能会出现皮肤方面的问题,同时荧光屏也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所以在人体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灰尘,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要及时洗脸洗手,保持个人的卫生。在家用电器长期处于不使用的状态时,家用电器一定要及时关闭,不能一直使其保持待机状态,较弱的磁场有时也会产生辐射的积累。当然,家用电器使用者的健康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使用者要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在免疫方面才能具有一定的能力。

2.3掌握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

为了进一步地使家用电器使用者掌握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在家用电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也要能掌握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家用电器一般包括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其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很难察觉,所以掌握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对于使用的健康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磁波一般分为两种,其中包括射频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而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主要在30mHz一3000mHz,家用电器的辐射频率一般在在30mHz以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在实际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上,我们一般分为3类,其中有tC-1160,LZt-1120和nBm-550。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于电磁辐射的测量值又会产生一定的出入,所以正确的测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器逐渐称为现代人们的必要生活工具,由于家用电器其本身的电磁辐射的影响,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电器,做好自我保护最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6

1.1对象

北京市某肿瘤专科医院护士110人。

1.2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内科、外科、门诊、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放疗科、介入科和影像科室)4个临床科室作为抽样单位,以当日上班的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入组标准为:从事护理工作满1年;自愿参加;充分知情。

1.2.2调查方法

采用根据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意见设计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①调查对象一般情况;②辐射基础和防护知识,共20道题,每部分10题,1题计5分,满分为100分。据既往评分标准,以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③辐射防护培训经历和培训意愿。

1.2.3质量控制

采取现场调查,当场回收的方式,避免了问卷填写过程中护士之间的沟通,同时对问卷中未填写项目及时询问调查对象并予以填补。数据的采用双人同步评分及录入的方式。

1.2.4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描述,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2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7%。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为1~33年,平均(1037±679)年;均为女性,其中内科26人(255%),外科22人(216%),放射治疗与诊断相关科室36人(353%),门诊18人(176%)。

2.2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辐射的危害性、放射性的认识,辐射防护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于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态度等问题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具体的防护措施、原则等知晓程度较低(表2)。

2.3不同特征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知识合格情况

调查对象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平均得分为(5691±1072)分,而分数在80分以上的仅6人(588%),60~79分的有39人(3824%),不及格人数57人(5588%)。及格45人,及格率为441%。经检验不同年龄、职务、职称、文化程度、科别和是否参加过培训,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4辐射防护培训现况与培训需求

调查对象参加过辐射防护培训的仅有19人,占1860%。接受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学习和院内培训。其余83人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相关培训。而对于参加培训的需求,有超过9600%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相关学习,其中表示非常需要的有59人。

3.讨论

3.1肿瘤医院护士对于辐射防护相关知识的总体状况分析

本调查中,研究对象辐射知识的得分的平均分为(5691±1072)分,总体水平偏低。其他相关文献显示,无论是普通居民还是医务人员对于辐射防护的认知水平均较差,包括放射学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科室[3-6]。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可见,护士群体对于电离辐射的危害和防护的意义,以及对于防护的态度等原则问题有较好的认知,但是对于具体操作和核心知识的掌握较差。原因可能为:①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接触放射性操作;②各阶段的护士教育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护士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太少。

3.2肿瘤医院护士辐射防护相关知识调查结果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护士中有186%参加过相关培训,参与过培训的护士知晓程度要优于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护士。相关文献报道:针对性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辐射防护能力的有效途径[7]。不同科别之间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放射学诊断和治疗相关科室,及格率要优于内科和外科及门诊。这与研究对象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接触过有放射性的操作有关。结论与张小萍等[8]报道结论基本一致。30~39年龄段,职称为主管护师及以上,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护士的及格率较高,可能与这部分护士多数是岗位中坚力量,经验丰富且学习机会较多有关。护士长的及格程度也优于护士。职称和学历越高,及格率越高。因此建议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3.3辐射防护知识相关培训的需求与建议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7

【关键词】放射线;防护;注意;问题

一、受照方式

1.分次照射同一剂量的照射,在分次给予的情况下,其损伤效应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分次越多,每次间隔时间越长,则损伤效应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照射部位由于机体不同部位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所以即使在照射剂量和剂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机体的不同部位引起的损伤效应也是不同的。全身损伤程度以照射腹部最严重,其次是盆腔、头部、胸部和四肢,因妇女腹部盆腔、为重要的生殖器官所在,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期,做好妇女儿童的放射防护更值得重视。

3.照射方式照射方式分为内照射、外照射和混合照射。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多向照射引起的损伤效应比单向照射严重。

以前体检中让中小学生做胸透是有历史原因的:过去我国还没普及婴儿出生时接种卡介苗,做胸透主要目的是检查孩子有无先天性心脏病和肺结核,而随着我国新生儿普及接种预防结核杆菌感染的卡介苗后,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而且它也不再是过去说的“不治之症”,所以孩子常规体检取消胸透是完全可以的。

4.照射面积辐射损伤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照射面积的大小。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受照射的面积越大,损伤越显著。

二、受检者的防护

重视受检者的防护,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可以预防或减少X射线检查给公众及其后代带来的潜在性危害,提高X射线诊断的效应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贯彻X射线应用正当化的原则,合理应用X射线。

1.X射线工作者对所有X射线检查申请,均应认真复核,对不符合正当化判断的申请有权退回。

2.掌握适应症有关临床医师必须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特点及适应症,不得盲目申请X射线检查。同时必须注意防止提出价值不大的重复性X线检查申请。

3.有关临床医师必须在X射线检查申请单中写明受检者的主要病史和已有的检查结果,指出X射线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部位等,以便X射线工作者复核并正确实施检查。

三、放射防护基本方法

1.外照射防护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

1.1屏蔽防护屏蔽防护就是在辐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辐射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运用各种防护设施与个人防护用品,妇女拍摄腹部X光片时应用铅橡遮皮遮挡子宫及卵巢,儿童拍片时应用铅橡皮遮挡下腹部。骨科手术术中摄片应做好不在检查范围部位防护。由于目前卫生体制、机制的不到位,致使部分医疗单位趋利行为导致重复检查,增加X线的检查率和量。这是引起我们重视的主要问题,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管理单位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杜绝重复检查和过检的现象发生,提倡影像资源共享。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利用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这三种基本方法。目前影像数字化的应用给予放射防护带来美好前景。

1.2时间防护受照射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受照时间愈长,所受累积剂量愈大。所以,在一切接触电离辐射的操作中,应以尽量缩短受照时间为原则。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

影像医师提高自己的诊断技术和操作技能,采用小照射野,缩短曝光时间,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照射。

1.3距离防护增加人体到辐射源的距离,可减少其受照剂量,即为距离防护。尽量延长病人与X射线管间的距离。人体受到的照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距离增加一倍,剂量率减少到原来的1/4。

2.妇女和儿童X射线检查的防护

2.1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采用短时间曝光的摄影技术。对婴幼儿摄影时,一般不应使用滤线器。

2.2妇女妊娠早期,特别是在妊娠8-15周时,非急需不得实施腹部尤其是骨盆部位的X射线检查。

2.3严格限制对带环妇女进行X射线透环检查的频率,带环后第一年不得超过2次,以后每1-2年不得超过一次。

2.4严格掌握乳腺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对20岁以下妇女更应慎重。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师承担。应使用钼靶X射线机,并配合先进技术和稀土增感屏进行检查,使一次检查最大剂量当量不高于10m4、除临床必须的X射线透视检查外,应对儿童采用X射线摄影检查,特别是新生儿。

2.5对儿童进行X射线摄影时,应严格控制照射野,必须注意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有好多基层医院影像医师对调整束光器掌握得不够好,往往将大的照射野对准病人,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对影像医师的要求

1.移动式和携带式X射线机摄影时,X射线工作人员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2.除了临床必须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

3.在透视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暗适应。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X射线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5.X射线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射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射线诊断。

6.摄影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携扶者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在放射科临床教学中,对学员必须进行射线防护知识的教育,并注意他们的防护;对示教病例严禁随意增加曝光时间。

8.摄影时,工作人员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9.进行X射线摄影检查时,X射线工作人员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目前数字化X线检查可大大减少X线量。

10.进行X射线检查时,对受检者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射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要求,进一步加大辐射环境执法力度,促进环保工作“三个历史性转变”,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监控的原则,严厉打击辐射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维护辐射环境安全。

二、专项检查工作重点

本次辐射环境安全专项检查,以清查未列入监管以及监管不到位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为重点。通过申报登记工作,建立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管理动态档案和数据库,彻底清除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造成的安全隐患,为今后规范化管理放射源和射线装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申报登记工作,严格检查涉源建设单位“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法》落实情况,从源头上严把辐射环境污染关。

(二)严格按照省、市局要求做好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申报登记工作。

(三)检查安全制度、安全措施和标志、标识。

(四)对闲置废弃放射源和废物进行检查管理,对发现的闲置废弃放射源和废物必须实施强制收贮,消除安全隐患。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7月1日—10日)

召开全市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要求,部署有关涉源单位进行自查和整改。7月15日将市专项检查方案及动员部署情况报市环境保护局辐射管理处。

(二)集中检查和整治阶段(7月11日—7月25日)

各单位针对存在的环境隐患进行自查自纠,提出整治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并建立健全内部辐射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建立规范、完善的辐射环境污染应急管理体系。市环保局将对各涉源单位进行安全执法检查,对没有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和无安全许可证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

(三)复查阶段(7月25日—8月10日)

市环保局负责对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的涉源单位进行复查对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单位,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处罚。并将阶段性工作开展情况上报市环保局辐射管理处。

(四)总结阶段(8月11日—8月30日)

召开全市辐射安全监察工作总结大会,对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管理不善或受到处罚的单位进行通报,并将此次辐射环境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总结上报市环境保护局辐射管理处。

四、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辐射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切实把辐射环境安全专项检查摆上议事日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具体人员负责此项工作。

(二)落实责任,精心组织专项检查

各单位要加大内部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力度,落实管理人员,明确管理责任;围绕专项检查的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自查,针对自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及时整治,逐一解决。要以辐射环境安全检查为契机,建立健全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建立规范、完善的辐射环境污染应急管理体系。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9

皮肤放射性污染控制水平controllevelfbrskinradioactivecontaminationα核素污染皮肤的控制水平为2.5Bq/100cm2,发射β-γ射线的核素控制水平是此值的10倍。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它们相当于皮肤基底层的控制剂量率o.15Sv/a。

皮肤放射性污染洗消cleaningforradioactivecontaminatedskin 皮肤放射性污染用肥皂和软毛刷洗消,污染严重的可用1%或5%次氯酸钠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洗消后,再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面部等敏感的皮肤,不适用上述氧化剂处理。皮肤清洗后用羊毛脂等护肤品保护皮肤,有毛发的部位先剪除后再做洗消。

阻断剂blockingagent 使特定组织中的稳定元素代谢饱和后,降低相应的放射性核素进入该组织的制剂。如稳定性碘阻止甲状腺吸收放射性碘。

放射性沉降radioactivefallout 核爆炸烟云和尘柱中的放射性粒子或其他原因(如核事故)形成的空中放射性粒子,在本身重力和气象因素等的作用下降至地面的过程。

平流层沉降stratosphericdeposition 又称“全球性沉降”。指平流层中放射性落下灰向地面沉降过程。由于是从高空中沉降,放射性烟云受气象条件影响而扩散全球,尤其是在核爆炸所在的半球,地面都会受到落下灰沉降的影响。沉降持续时间从几个月到数年。

对流层沉降troposphericfallout 核爆炸后停留在对流层中的放射性核碎片向地面的沉降过程。从核爆炸后到1~2个月,放射性核碎片沉降在爆区、云迹区地面和沿爆炸点同一纬度,绕地球2~3周逐渐沉降到地面。

放射性气溶胶radioactiveaerosol 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的液体或固体微粒悬浮在空气或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由核爆炸或其他原因(如核事故)产生的裂变产物凝结或被大气中悬浮物吸附可形成气溶胶。放射性气溶胶粒径一般为10-3~103μm。放射性气溶胶是造成人体内照射的重要因素。

核事故nuclearaccident 核电厂或其他核设施中发生的严重偏离运行工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放射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或已经失去应有的控制,达到不可接受的水平。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属于较高级别的4~7级事件。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ternationalnucleareventScale,ineS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为便于核工业界、媒体和公众相互之间对核事件的信息沟通而联合制定的国际核事件分级管理办法。分级表将核事件分类为7级:较高的级别(4~7)被定为“事故”,较低的级别(1~3)为“事件”,最高级别为7级。不具有安全意义的事件被归类为分级表以下的0级,定为“偏离”。与安全无关的事件被定为“分级表以外”。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Chernobylnuclearpowerplantaccident 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现属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石墨沸水堆的特大事故,是由于运行人员违章操作及这种堆型本身的设计缺陷叠加一起造成的。事故导致堆芯融化,蒸汽和氢气爆炸,石墨燃烧,厂房破坏,大量放射性物质逸入大气,整个北半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据ineS,此次事件被定为7级。现场有31人在数周内死亡,237人患急性放射病。在事故处周围地区600万人口中,已诊断出约4000名儿童患甲状腺癌。

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工作人员 Chernobylliquidator参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救援的工作人员。大约有70~80万人,包括核电站工作人员、消防队员(40名)、国防部军人(300名)、医护人员、去污和清洁的工作人员、建造石棺的建筑工人、内务部负责警戒的军人、运输人员,负责排放污水的煤矿工人、直升飞机驾驶员等。97%为男性,3%为女性。

应急照射emergencyexposure 异常照射的一种,指发生事故时或之后,为了抢救遇险人员、防止事态扩大或其他应急情况而有计划接受的过量照射。

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 旨在缓解紧急情况,对人员健康和安全、生活质量、财产和环境的影响所采取的行动。它也为恢复正常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提供基础。

场区应急siteareaemergency 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可能扩大到整个场区,但场区边界处的辐射水平没有或者预期不会达到干预水平的状态。宣布场区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和保护场区人员,并根据情况作好场外采取防护行动的准备。

场外应急off-siteemergency 又称“总体应急(generalemergency)。事故的辐射后果已经或者预期可能超越场区边界,场外需要采取紧急防护行动的状态。宣布场外应急后,应迅速采取行动缓解事故后果,保护场区人员和受影响的公众。

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medicalemergencyfornuclearandradiationaccident 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核与辐射突发事件,运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良好的医学处置方法,有计划、有准备、有组织地完成一系列预防和救治活动。

稳定碘预防stableiodineprophylaxis 简称“碘预防”。应急和紧急防护行动之一。通过服用稳定碘以减少经吸人和食入进入体内并为甲状腺吸收的放射性碘。为了有效地减少甲状腺剂量,当摄入放射性碘以前就应服用稳定碘,或在摄入放射性碘后尽快实施这一措施。如果摄人放射性碘以前6h内口服稳定碘,防护效果最好;如果摄入放射性碘的同时服用稳定碘,防护效率约90%。措施的有效性随着实施措施的时间拖延而降低。对成年人,稳定碘的服用量推荐为100mg碘(相当于130mg碘化钾或170mg碘酸钾)。对儿童和婴儿则推荐较小的量。

隐蔽sheltering 一种防护措施,指人员停留于(或进入)室内并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以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人和减少来自放射性沉积物的外照射。

撤离evacuation 一种应急防护措施,指将人员从受辐射影响的地区紧急转移,以避免或减少来

自烟羽或高水平放射性沉积物引起的大剂量照射。在预计的某一有限时间内人员可返回原住地。

避迁relocation 应急防护措施之一,指人员从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迁出,以避免或减少因地面放射性沉积物的长期累积而产生的外照射累积剂量。其返回原地区的时间或为几个月到1~2年,或难以预计。

食入应急计划区ingestionemergencyplanningzone 针对食人被放射性核素污染的食物和水而产生的内照射而建立的计划区。多数国家的食入应急计划区半径一般小于50km(美国最大,为80km)。

应急辐射监测emergencyradiationmonitoring 在核及辐射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辐射监测。

内照射放射病radiationsicknessfrominternalexposure 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摄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使全身在较短时间内均匀或比较均匀地受到照射,有效累积剂量大于1Sv而致的疾病;或者放射性核素摄入量超过其相应的年摄入量限值几十倍以上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亦/或出现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临床表现与外放射急性放射病类同。

外照射放射病radiationsicknessfromexternalexposure 来自人体外的辐射照射,吸收剂量达到lGy以上时,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职业健康检查occupationalmedicalexamination 为评价人体健康状况而进行的医学检查。包括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及意外事故后的职业健康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theLaw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onpreventionandControlofRadioactivepollution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同日以国家主席令第6号,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该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在核设施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和核技术、铀(钍)矿、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活动。该法规定: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theRegulationsforprotectionagainstRadioisotopeandRadiation-emittingapparatus 以国务院令第449号公布,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转让、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和个人。该条例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安全标准safetystandard 在放射防护领域,一般指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公布的安全系列丛书,可分为安全基本原则、安全导则和安全要求等类别。我国现行有效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技术内容等效采用了iaea安全丛书第115号《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1996)。

核损害nucleardamage 在人类和平和非和平利用核能的活动中,由于辐射源或核材料的放射性,或放射性与毒性、爆炸性或其他危险性相结合所造成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和破坏。

跨界损害mukinationaldamage 在一国境内进行的对另一国产生有害影响的典型活动,或者对一国领土内或其管辖内或控制下的其他地方造成的损害;此外,还应包括全球公域的环境损害以及外层空间等“人类共同财产”的环境损害。

核损害赔偿compensationfornudeardmnage 由核设施发生核事故所造成的财产、人身或环境损失依法进行赔偿的民事责任形式。

第三方核责任nuclearthirdpartliability 又称“核损害第三方责任制(thirdpartyliabilityfornucleardamage)”。核损害发生后,由核设施营运人和国家对公众承担的赔偿责任。

跨国核损害赔偿compensationfortrans-boundarynucleardamage 在一国领土上发生的行为,或者至少源于该国领土上的行为,对另一国的领土造成损害,由此而带来的两国之间权利发生冲突,通常以双边或多边协定按对等互惠原则解决赔偿问题。

核保险共同体nuclearinsurancepoolnip 简称“核共体”。为应对核电站高限额的财产险,在保险市场上由数家保险公司作为成员而组成共同体,以便集中保险公司的核风险承保能力,共同承担风险,分摊损失,为核电事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险资源。

中国核保险共同体ChinesenuclearinsuranceCommunity 1999年5月,由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组成,旨在集中国内的核风险承保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保障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核能领域第三方责任公约Convention0nthirdpart)rLiabilityintheFieldofnuclearenergy 简称“1960年巴黎公约(1960parisConvention)”。规定核能利用风险责任的第一个国际公约。旨在通过融合缔约国的国内法,制定跨国诉讼的规则,以及确定那个国家的法院具有审理索赔案件的管辖权和适用那个国家的法律等形式,确保某一国家发生核事故时,使事故发生国和邻近国家的受害人能够获得充分的赔偿。该公约于2004年修订。

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Convention0neadynotifieationofnuclearaccident 简称“《通报公约》”。由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制定,1986年10月27日开始生效。此公约旨在进一步加强核能的安全、发展和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提供有关核事故的情报,以使可能超越国界的辐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国于1986年签署此公约,但对个别条款内容提出保留意见。此公约要求缔约国有义务向有关国家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放射性释放事故,规定了通报内容和联络方式等。对于核武器事故,缔约国可以

自愿选择通报或不通报。

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援助公约ConventiononassistanceintheCaseofanuclearaccidentorRadiologicalemergency 简称“《援助公约》”。1987年2月26日开始生效。此公约旨在防止发生核事故和如果发生任何这类事故则尽量减少其后果,加强核能安全、发展和利用方面的国际合作,建立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少其后果的国际体制,这个体制有益于这方面互相援助的双边和多边的安排。

核安全公约nuclearSafetyConvention 1994年通过的一项国际公约,旨在通过各国加强核安全措施与国际合作,维持并提高核动力厂的安全水平。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核动力厂。我国已经批准了该公约,并按公约要求全面履行保证核安全义务,定期参加核安全公约履约大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atomicenergyagency,iaea 联合国系统内一个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57年,宗旨是“原子用于和平”,目的是防止核武器扩散、发展和推动有益核技术的安全及和平利用。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工作现场和联络办公室设在加拿大多伦多、瑞士日内瓦、美国纽约和日本东京。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itednationsScientificCommitteeontheeffectsofatomicRadiation,UnSCeaR 联合国系统内的一个学术组织。成立于1955年,任务是评估和报告电离辐射照射的水平和效应,以作为世界各国及学术团体评价辐射危险和建立辐射防护措施的科学基础。

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篇10

【关键词】钴60车间大体积混凝土防辐射质量安全监督要点

1、引言

钴-60(60Co)γ辐照装置是辐照加工技术和射线科研应用的主要工具之一。辐照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医疗、食品药品的辐射灭菌等行业。由于发射的γ射线是由波长很短能量很高的光子组成,穿透力极强,能对人体产生极大伤害,因而在使用辐照技术时,一定要保证运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本工程钴60辐照车间的辐照室是一座大型γ辐照装置,辐照室的源井部位实质是一座小型核反应堆。

2、工程特点及难点

①辐照室周边的防辐射墙断面尺寸大,墙截面达2.2米,墙高5.5米,辐照室顶板厚2.0米,辐照室顶板及迷道墙内配有5层双向钢筋网片;②顶板及墙体体积大,水化热高,内外温差控制、养护保温措施要求高,容易出现温度裂缝,但该部位为γ射线室,不允许出现裂缝;③墙、顶板厚度大,如何确保不胀模,且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功,模板支撑结构如何保证质量及安全;④本工程的预埋件达一百多个,要求位置准确,不允许后置,不允许事后打砸混凝土;⑤穿过屏蔽结构的预留预埋的孔道、管线一律采取“迷路”方式,并在浇注混凝土前完成。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准备的监督控制

(1)审核施工、监理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重点检查钴60辐照车间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专项方案及其混凝土材料供应、人员、设备组织方案,混凝土浇捣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的专项技术方案措施。重点控制:一是详细审核其方案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技术保证和施工工艺是否科学、合理安排,编制、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二是检查了解监理、施工单位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安排落实状况。

(2)要求监理、施工项目部必须考察、审核商品混凝土供应商资质及供应量情况,联系一家备用应急的混凝土供应商,要求其所供应的商品混凝土组成的所有材料,如石子、中砂、水泥、减水剂和粉煤灰等,品牌和质量要求技术参数必须完全一致。

(3)要求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针对大体积混凝土降低水化热、控制防止出现质量缺陷等技术措施等有关方面进行专题讨论。

(4)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组织建设、监理、施工单位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质量安全监控要点的监督交底,明确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监督重点,并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

4、大体积混凝土模板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要点

防辐射混凝土的密度、厚度皆比普通混凝土大,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新浇筑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及在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荷载。

(1)为保证模板安装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必须按照施工规范和模板专项方案的有关规定要求搭设模板支撑体系。本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材料选用七夹板、100×50方木和φ48钢管(壁厚3.1)。

(2)为了保证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模板支撑立杆要求端部采用可调U型顶托,不允许采用绑扎搭接接长,以保证立杆的垂直、可靠受力。

(3)为了确保结构截面尺寸和构件尺寸的准确,模板安装时要求采用轴线和边线两项控制,校核墙、柱、梁的位置。为了保证墙的几何尺寸,除配有不小于φ16对拉螺栓加固外,墙体模板应采用钢管斜撑加强固定。墙体模板充分利用周围的混凝土柱固定,同时要求在墙模两侧标高1500、3000、4500处加3道钢管斜撑,每组间距1000。斜撑地面固定点要求采用φ48钢管打入地面不小于1500深,斜撑用扣件整体连接固定。

(4)柱、墙、梁、板模板支撑及螺栓加固系统的材料规格、间距等应按照模板专项方案要求。对于墙体模板,竖楞间距不大于@300,横楞不大于@500。对于顶板的底模,木楞间距@250,牵杠采用160×63槽钢,间距@500;立杆间距为500×500,水平拉杆间距为@1000,排架上部均采用可调U型顶托;每两步设一道水平剪刀撑,每6~8跨设纵横向剪刀撑。如图1所示。

图1辐照室支撑示意图

(5)为防止辐射泄漏,设计要求模板对拉螺栓不得直通。对拉螺栓施工过程中要求在螺栓上焊3片止水片,止水片一般取100×100×5mm的钢片,并在端部套橡胶塞,其细部构造如图5.1.1-2示,墙体侧模拆除后,再把橡胶塞起出来,将外露的螺栓焊烧掉,然后用聚合物砂浆或细石混凝土把橡胶塞所形成的凹陷部分墙体修补平整。

图2墙体对拉螺栓大样

1-模板;2-结构混凝土;3-止水环;4-工具式螺栓;

5-固定模板用螺栓;6-嵌缝材料;7-聚合物水泥砂浆

(6)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进行验收,主要包括:标高、尺寸、垂直度是否满足要求,支撑系统是否满足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预埋件、预留孔洞位置、尺寸是否正确,需组织各责任单位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5、钢筋工程质量监督要点

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304等规范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5.1纵横向钢筋的交叉点应用扎丝满扎扎牢。

5.2为保证上层钢筋的标高和位置准确无误,应设立钢筋支架支撑上层钢筋。钢筋支架由粗钢筋或型钢制作,每隔一定距离(一般2m左右)设置一个,相互间有一定的拉结,保持稳定。

5.3为使钢筋网片的钢筋网格方整划一、间距正确,在进行钢筋绑扎或焊接时,应采用卡尺限位,卡尺长4~5m,根据钢筋间距设有缺口,绑扎时在长钢筋的两端用卡尺缺口卡住钢筋,待绑扎后拿去卡尺,既满足钢筋间距的质量要求,又能加快绑扎速度。

5.4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

6、预埋件及预留孔洞施工质量监督要点

6.1辐照室的许多预留孔洞、预埋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放射线防护问题,应此其位置必须精确。辐照室墙体很厚,考虑到今后不能对成品混凝土敲打及达到防辐射要求,必须做好穿墙洞口的留设。穿墙预埋管采取沿墙厚纵、横两方向倾斜45度且室内一侧避开主射线照射区域,预埋管与墙内钢筋焊牢以保证混凝土倾落和浇筑时不产生移位。通风道的穿墙地沟,配出地沟形状模板,就位支设牢固,内外两侧与墙体模板靠牢、钉紧。

6.2预埋件固定主要采用附设锚脚绑扎固定的方法。墙体竖向构件用钢丝将预埋件锚脚与钢筋架绑扎在一起,为了防止预埋件位移,锚脚应尽量长一些;顶板横向构件采用将预埋锚脚做成八字形,与板钢筋焊接,用改变锚脚的角度来调整预埋件的标高。

6.3防辐射混凝土中所有的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预留孔和预留洞不得遗漏,且应安装牢固,其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安装、施工过程中不应触动预埋件、预埋管,防止其产生移位。

7、大体积防辐射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7.1本工程结构截面尺寸大,一次性浇筑量大,必须设法降低水化热,减小内外温差,以防止出现温度裂缝。为满足防辐射要求,混凝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因此,能否防止裂缝的产生和保证混凝土密度的均匀是机房墙体、顶板混凝土施工成败的关键。

7.2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

①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②构件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③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内外温差的影响;

④混凝土本身塑性收缩变形的影响;

⑤混凝土的体积变形的影响;

⑥塌落度大小及配合比,骨料粒径大小。

7.3混凝土的抗裂措施

①从材料上,采取用低水化热水泥、掺混合料、加缓凝引气型混凝土外加剂、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等措施,减少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温度。

②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使其入模温度在250C以内。本工程采取在夜间施工,并在混凝土中加入适量冰块的措施,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③加强对施工缝清理,浇筑前涂刷液体界面剂,均可减小摩阻系数Cx值;顶板底模、墙体模板滚涂二遍脱模剂,其接触面接近自由滑动面,有利于温度变形的自由释放。

④采取适当的养护措施,防止内外温差过大,而造成的温差或收缩裂缝。

7.4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

①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较多的热量,引起混凝土急剧升温,内外温差增大,形成约束,产生温度应力引起裂缝。合理设计配合比,是控制混凝土内部绝热温升及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基础工作,监督过程要求采取以下措施:

②选用低水化热水泥,选用建福牌p.o42.5普硅非早强型水泥。

③采用混凝土三掺技术,即在混凝土中加入优质粉煤灰,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50%左右,掺入S95矿渣粉,掺入量为水泥用量的33%左右,掺入point-400缓凝高效减水剂。通过采用三掺技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并使混凝土在常温下延长初凝时间。

确定的C30p8混凝土配合比如下:

水泥砂石子水外加剂掺合料1掺合料2

建福

p.o42.5河砂中砂5~31.5粒径自来水point-400S95矿渣粉粉煤灰

Ⅱ级

1

C+掺合料2.032.920.460.0200.180.27

20074510701707.3467100

④混凝土配料要先做试块,试块应达到2.35t/m3密度要求,并检查其试验报告。

8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监督要点

8.1必须保证一次性连续浇筑

由于辐照室混凝土体积大,一次性浇捣混凝土数量大,辐照室剪力墙(-0.80m~+4.70m)一次性浇捣量达1030m3,顶板(标高4.70~6.70m)一次性浇捣混凝土达892m3,为了混凝土浇捣顺利进行,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

①要求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并需将混凝土浇捣量提前报送混凝土供应商,以便让混凝土供应商准备好充足的材料、运输车辆及混凝土泵车。

②选定厂址距离施工现场较近的混凝土供应商,最终确定的混凝土供应商搅拌站距现场只有4000米路程。

③混凝土浇捣前一天必须对所使用的机械进行全面的试运转,确保不会因施工机械原因而使混凝土浇捣中断。

④混凝土浇捣前二天必须确定浇捣施工人员,人数应充足,应配备三个班组,进行24小时三班轮流作业,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认真详细的技术交底。

⑤要求确保连续供电,现场需配备足够的发电机组及燃油,以防停电,可临时发电;同时掌握气候情况,大体积混凝土浇捣应选在连续天气可行的时期进行。

⑥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应当连续浇筑,要求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就被上层混凝土覆盖并捣实。本工程采用全全断面分层浇筑的方案进行,在整个浇筑面内分层浇筑,要做到第一层浇筑完成后,第二层开始浇筑时,第一层混凝土尚未凝固,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完毕,每层厚度控制在20~30cm。

⑦大体积混凝土(尤其采用泵送混凝土工艺),在其表面水泥浆较厚不仅会引起混凝土的表面收缩开裂,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的表面强度。因此,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要认真进行表面处理。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在混凝土浇筑的8~10H左右,先初步按设计标高用长刮尺刮平,在初凝前(因混凝土内掺入point-400缓凝高效减水剂,初凝时间延长到8~10H),用铁滚筒碾压数遍,再用木楔打磨压实,以闭合收水裂缝,经12~14H后,覆盖二层麻袋,充分浇水湿润养护。

8.2施工缝设置监督要点

考虑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辐射性能要求,其安全问题是第一位,所以要求对混凝土浇捣的施工缝留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①施工缝留设位置

在本工程辐照结构施工中,要求留设两道施工缝,一道是在墙体与底板交接处,即辐照室底部-0.80m、地下排风道洞-1.0m处,另一道设在墙体与顶板交接处,即+4.8m处。施工缝的断面形式为平凹缝,凹缝尺寸为50×100。为了更好的防止施工缝渗透,要求在施工缝处增加两道钢板止水带,位置在距墙内、外侧250处,止水钢板采用厚4mm宽400mm的折形钢板,防止射线泄漏,如图3示。

图3施工缝的留设与处理

②施工缝的处理

1下一次浇筑混凝土时,要求先浇筑混凝土的强度不低于1.2mpa;2清除老混凝土表面松动的混凝土和薄膜;3用水湿润老混凝土但不留积水;4要求在新老混凝土结合处浇筑一层厚5~10cm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

9、混凝土测温和养护监督要点

9.1温度控制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必须进行温度监测,主要任务是检测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结构中心温度,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因常规测温方法需留设测温孔,这种方法不公测试精度不高,而且是防辐射混凝土所不允许的,因此必须用电子测温仪测温。测温探头在混凝土浇筑前埋入测温位置,既能保证施工质量,同时还能测量混凝土入模温度。

(2)测温点布置要求

①垂直方向,在距混凝土表面100mm及混凝土的中间部位布置3个测温点;②水平方向,分别在距边缘1m和中间部位布置,可以布置3~5排;③本工程测温工具选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JDC-2型);④测温传感器及传感导线应固定在钢筋马凳上,并应形成迷路,以防射线泄露。

(3)测温时间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开始,前5d每隔2h测一次,以后可延长到4h测一次,10d后可延长到6h测一次,测量14d。测量中应及时绘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曲线,从而根据温差变化采取有效的控温措施。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接近,大气温度与混凝土中心温度的温差不大于25℃时,可以解除保温,停止测温工作。

9.2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采取长时间养护。顶板采用二层塑料薄膜加三层麻袋覆盖保温养护14天,顶板底部用喷管对模板浇水湿润,墙表面外挂2层麻袋,连续浇水保持麻袋湿润14天。墙表面因辐照室内密不透风,混凝土水化热形成的热量足以形成保温效果,故在14天内内墙及顶板底部模板不应拆除,顶板底部及内墙壁用固定喷管对模板浇水湿润。应经常洒水湿润并将迷道的门洞封堵,以防散热过快.以保证辐照室内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小于10℃,相对湿度大于90%。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不得采用强制、不均匀的降温措施。否则,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当混凝土内、外温度差超过25℃时,应紧急采取措施控制温差。主要应急措施有增加麻袋覆盖层数、用碘钨灯照射,及用温水养护等。

10、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