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十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十篇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07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1

为了落实党的全会精神,促进我街道农业科学发展,规范农业服务机制,提高为农服务水平,特作如下规定:

一、加强农业公共服务组织领导

街道领导班子每季度1次对农业公共服务专题研究,把农业公共服务纳入管理区主要工作之一,驻村干部参与农业公共服务工作。

二、规范农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建立由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村农业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社组成的街道村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网络和由责任农技员、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种养殖大户和村小组农机辅导员组成的农业服务队伍,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的“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三、明确农业公共服务职责

1、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农民增收计划;落实责任农技员的“班主任”、“任课老师”职责,签订工作责任书;为党委政府做好农业服务、绿色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参谋;加强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农业服务人员培训,组织协调落实农业公共服务。

2、责任农技人员职责:一是班主任职责,要求包村服务5-10个村,联系20户农业重点户,一家以上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重点村、植保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绿色农产品基地,实施产地准出制度。二是任课老师职责,负责线条业务指导,发展规划制定,农民培训,与上线农技人员联系,落实县农业部门相关任务。

3、驻村干部职责:组织建设村农业服务站,落实服务人员,督促村服务站开展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帮助村级服务站,建立植保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

四、加强农业公共服务抽查考核

1、责任农技员为农服务考核。一是推行《农情日记》制度。要求农技人员全面记录所联系村、责任区、特色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基本信息,全年农技推广和培训情况,以及为农民群众送服务、解忧难得情况等,并要求农技人员随身携带、随时记录、随时备查,主管部门将《农情日记》的抽查情况作为对农技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实行三方考核。以工作责任书为依据,实行农业主管部门、街道党委政府、服务对象的三方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农技人员的奖金福利、职称评聘、学习进修挂钩,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意识。

2、驻村干部为农服务考核。把村级农业服务站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统防统治工作,农民增收纳入驻村主要业绩之一进行考核。

五、落实农业公共服务奖罚措施

1、责任农技员,考核结果60-70分的,定为基本合格;60以下定为不合格。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2

(一)合作共治性制度设计

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组织应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组织体系,多中心治理体现制度变迁的内在要求。意味着在公共物品生产、公共服务提供和公共事务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多个供给主体,也面临着多方应对客体。推行“农事村办”面临多方公共管理主体和应对客体,如,防城港市已经明确6大类、共66项“农事村办”服务事项,20多个部门参与其中,合作共治性制度设计是深化“农事村办”、促进各方管理主体的真诚合作和对管理客体的有效应的内在要求。

1、“联办”制度。“联办”是“农事村办”的重要服务方式,也是合作共治的实践形式,一些“农事村办”服务事项涉及面广、牵涉面大,需要多个部门深入村屯,共同办理便民服务活动,迫切需要建立“农事村办”“联办”工作制度。

2、“网办”制度。“网办”是深化“农事村办”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农事村办”顺利推行的制约瓶颈。要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务处理信息化,把“农事村办”服务信息化纳入县、乡电子政务建设内容,以实现县、乡、村三级“农事”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等“一站式”服务。凡是能纳入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务处理信息化的服务事项都必须开展“网办”业务;凡是参与“农事村办”的部门都要创造条件开展网上业务办理;所有网络化政务处理,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作统筹协调,等等。

3、“代办”制度。根据委托理论“委托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农事村办“服务队伍作为人有着专业化优势,开展”代办“制度建设是推行“农事村办”内在要求。当前,需要在县、乡(镇)、村分别落实若干名“农事村办”代办员,全程代办各办、中心(站)因受权限制约未能办结的各类“农事”;对无法办结的业务,通过代办员协助各办、中心(站)逐级办结群众待办事项。

4、公民参与机制。多元公共治理要求政府与社会力量走向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即为“善治”。良好的公共治理格局越来越离不开公民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农事村办”的深化越来越需要群众开展各项自愿。在各中心自然屯设立1-2户中心农户或党员中心户充当“农事村办”服务户或信息户;在热心公益的党员、共青团、复退军人、致富能手、退休干部中挑选“农事村办”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

(二)回应性制度落实

回应性是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对公众的社会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农事村办”回应性制度建设,重在深化,关键在抓落实。

1、拓展“农事村办”服务边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及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农事村办”制度建设要具有回应性,办理“农事”必须适时回应群众实际需求。参与部门只有进一步深化拓展“农事村办”服务事项,才能进一步巩固“农事村办”服务事项。

2、公开“农事村办”服务方式、时间节点及办事流程。公开“农事村办”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时间节点及办事流程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回应性制度建设的重要体现。能够直接办理的,迅速办理;属于“代办”的,限时办理;属于“联办”的,集中办理;属于“网办”的,网上办理,各类办理方式、牵涉事项及时间安排逐一向群众公开;各服务站(点)每天坚持有人值班,实行周一、周四及农村圩日村干部全日值班。

3、建立健全县、乡、村、屯、户五级联动制度。推行“农事村办”要求要有健全的服务网络,建立以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乡镇服务中心为后盾、村级服务站为窗口、屯级别服务点和服务户为基础的五级联动服务网络。要在制度上明确从县、乡、村、屯、户及社会力量中选派“农事村办”工作队伍;要在考评责任落实中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参与群体的目标职责、权能权限;要在配套建设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及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

(三)公共性制度安排

公共性是多元中心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便民服务制度设计与安排主要基于公共性考虑。推行“农事村办”目的是解决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公共性问题,促进农村管理服务方式创新,“农事村办”公共性制度安排势在必行。

1、服务阵地制度建设。要依托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一办三中心”,在各行政村成立“农事村办”服务站(点),在各自然屯设立“农事村办”服务员或信息员或代办员等。要突出以村级服务站为核心,把“农事村办”纳入县(市、区)政务服务体系;防城港市应依托村级阵地建设“十六有”,综合利用现有办公设备,配够配齐必要“农事村办”服务设施。

2、从业人员业务培训。推行“农事村办”是一项综合性业务办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岗多能”业务素质。依托干部大培训,把“农事村办”业务培训纳入“统一队伍培训计划”范畴;依托参与部门现有培训资源,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交叉培训;依托党员中心户、骨干农民培训,培训“农事村办”代办员、信息员、自愿者等。

3、宣传发动常态化开展。“农事村办”宣传发动,首先要认清发展阶段,把握宣传重点。针对当前“农事村办”发展现状与特点,宣传发动工作重点应在服务事项办理,部门责任落实、乡镇“一办三中心”及行政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点)组建等方面,其次要掀起开展“农事村办”良好氛围。再次要紧扣现有工作载体。如,防城港市要紧扣村级组织建设“六统强基工程”,再次掀起为民便民利民服务新高潮。

二、综合改革体制分析

(一)配套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推行“农事村办”主要目的是促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化、常态化,更加具体、更加深入、更加便捷地把政府服务送往农家。“农事村办”推行与乡镇机构改革及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同步进行,只有配套改革乡镇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实现基层政府由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当前乡镇机构改革及政府职能转,要按照“农事村办”发展要求,通过整合乡镇“七所八站”资源,成立乡镇“一办三中心”。整合后人员通过“一分四统”即资源统一使用、干部统一管理、工作统一调配、绩效统一考评、干部人事权与使用权分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合署办公。整合乡镇党政办、人大办、机关后勤等部门,成立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贯彻执行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做好上传下达,组织协调便民服务工作;整合乡镇国土、民政、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成立农事村办服务中心,负责联系上级业务指导,组织协调开展乡镇、村“农事村办”工作,做好服务站(点)、流动专业服务队,检查督促“中心、站、”服务工作运行;整合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林业、水利、畜牧兽医等部门,成立产业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乡镇产业发展编制规划和组织实施等;整合乡镇司法、综合治理等部门,成立民情乡解服务中心,负责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社情民意,应对突发事件和等。

(二)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主要目的是避免政府管制的弊端及政府的“三位”(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的出现,适时将管理权限回归市场、回归社会。推行“农事村办”旨在把政府职能前移村屯,服务送往农家,做到一般“农事”办理不出村,特殊“农事”办理不出乡(镇)。从防城港市6大类66项服务事项看,涉农证照审批事项已经占据了服务事项的二分之一,加快建立适应“农事村办”的行政审批制度势在必行。

1、明确涉农审批事项范围。要进一步清理各种涉农行政审批项目,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向乡镇下移、乡镇行政管理权限向服务站(点)下移;对于由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审批的涉农事项,可根据法规采取受权委托等措施下发审批办理;对于没有明文规定要县级审批的服务事项,则创造条件下放乡镇“一办三中心”或行政村“农事村办”服务站办理;对于确实不能下放的审批事项,要尽量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2、规范“农事村办”行政审批程序。并联审批、流程再造是行政审批制度建设的最大亮点,也是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价值所在。当前,要对“农事村办”并联审批的范围和办理流程作统一的规范,要突出解决前台流程优化与后台沿袭传统审批方式的矛盾。

3、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政务处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内在要求,“农事村办”并联审批关键在于开通“网办”系统,开展“网办”服务,实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一站式”服务。当前,要进一步开通宽带网络和安装“网办”软件程序全套,以解决“农事村办”制约瓶颈问题。

(三)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多元中心治理过程其实是政府管理的一个分权与让权的过程,要求在机制转换过程中,既要规范公益,也要放活经营,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多元中心治理格局的内在要求。推行“农事村办”着力在于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机制:一是建立参与组织的准入机制。既要坚持放开搞活,创造公平、公正的服务环境,让各类服务实体不断涌现,逐步壮大,积极主动参与“农事村办”,又要建立健全服务组织的管理制度,规范公益,监控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突出以村级阵地建设远程教育终端设备为基础,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主要融合农业科技服务系统、农资营销系统、农产品营销系统、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文化产品传播系统、劳动力培训转移系统以及诚信保证系统为一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3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组织的要求,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我县农业更快更好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是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政府加快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行动,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二、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及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提高县一级、强化乡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要求,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我县农业重点基地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面上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地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三、加强机构建设,健全网络体系

(一)加强县级专业机构建设

1、健全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县级农技推广专业机构建设(粮食、蔬菜、水产、水果、特产、林业、畜牧、农机等专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其指挥、协调和服务功能,确保财政经费到位。

2、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机构。进一步加强县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完善城关、平桥、白鹤、街头、苍山5个派驻动物卫生监督站工作机制。加强县植物保护站、植物检疫站建设,健全机制,配足人员。

3、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在县农业局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落实编制,承担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监测、组织协调及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培训、参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国家质量认证产品的标识管理等职能。

(二)建立“三位一体”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

1、机构设置。通过对现有乡镇(街道)农技机构(农技站、林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畜牧兽医站)人员、编制等的整合,在每个乡镇(街道)建立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编制及人员。按照充实农技推广、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的原则,对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定编定岗。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人员编制按照天政办发[2008]72号文件配备,但每个乡镇(街道)必须有畜牧兽医专管员和专职植保员。明确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人员调整充实,公开招考专业对口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农技队伍,优先录用担任村级农业助理员的村官大学生。

3、经费保障。整合后的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对动物防疫等公益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基层政府组织防疫员队伍完成。

(三)推进村级农业公共服务站点建设

建立村级农业服务站,落实服务人员。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建立村组农业服务网络,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发挥社会化农技服务力量作用

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等生产主体在农业公共服务中的延伸作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中培养实用人才,使其成为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的示范户、辅导员。积极发展兽医诊疗、植保、农机服务合作社等农业服务延伸组织。

四、明确工作职责,规范运行机制

(一)明确农业公共服务的具体职能:

农技推广职能:主要包括落实农、林、牧、渔生产任务,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民的技术培训,农业资源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

动植物防疫职能:主要包括动物免疫、疫情报送、防疫智能化信息录入、防治处置等;植物病虫害及灾情监测、预防、防治和处置;检疫性病虫害普查、信息提供、疫情预防、疫情扑灭等。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生产档案记载指导,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培训等。

(二)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

首席专家职责:领衔全县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技推广及管理工作,负责农业危害关键控制点设计和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构建工作。

农技指导员职责:在承担线条农技推广工作基础上,负责联系的基地、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乡镇(街道)责任农技员职责:按照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统一安排,一方面,担任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营销等线条业务指导“任课老师”职责。另一方面,担任5-10个村、20个农业重点户、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服务片区“班主任”职责。

乡镇(街道)驻村干部职责:组织建设村农业服务站,落实服务人员,督促村服务站开展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帮助村级服务站建立植保服务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

村级农业服务助理员职责:村级农业服务专职副站长承担本村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种植业、养殖业助理员分别承担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管理等工作。

(三)规范运作方式

建立以农技人员为主体,乡镇(街道)干部、村干部、实用人才、种养殖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责任到位的农业服务运行机制。落实责任,加强考核,继续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确保乡镇责任农技员主要精力开展农业公共服务工作。继续推行《农情日记》制度。实行农业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政府、服务对象的三方考核。农业公共服务内容纳入驻村干部的业绩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对村级农业服务助理员进行考核。

五、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服务能力

(一)落实办公条件。重点落实乡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办公设施等,实现农技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保证农技人员能够及时、便捷、高效的开展各类公共服务。加强村级服务站的办公、宣传以及培训、信息等设施建设。

(二)改进技术手段。建设集农产品质量、土壤、种子简易检测实验室,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县级每个主导产业建立1个以上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园,乡镇按“一业为主、多种示范”的原则,建立一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场,村级重点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四)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县、乡农技人员及村农技推广助理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确保农技人员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知识和业务水平。

六、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建设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府办副主任、县农业局长为副组长,人劳、财政、农业、林业、水利、质监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乡镇(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农业公共服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综合目标考核。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市农村青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并重的就业方针,坚持面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增收为主线,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全面提升技能、加快转移就业、逐步脱贫奔康的目标,为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为构建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一个总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揽,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推进,不断深化。

2、坚持“两个适应”。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需要,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规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全面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为我市产业升级培养技能型劳动力。

3、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培训与就业相结合。以培训为基础,以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运作。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在全面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中,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农村贫困户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三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与发展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相结合。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技工学校和培训转移就业综合基地建设,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实施。

4、坚持“四个创新”。一是创新培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后就业率。二是创新运作方式,实行培训转移就业“基地化”运作,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一次登记,全程服务”的“一条龙”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实行“品牌化”推广战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年,全市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5000人以上,其中组织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少于5000人。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人以上,使我市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72%。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年-20*年,三年组织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少于1*00人,其中组织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不少于3000人。

第二阶段从2008年-20*年,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人,组织2000人以上的农村青年参加转移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

(二)任务要求。

1、确保培训转移就业效果。组织有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2-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加快提高我市农村青年转移就业能力。参加免费培训的农村青年考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通过率不低于80%,培训后就业率不低于95%,转移就业后年回流率不高于*%。力求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

2、建立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体系。20*年底前,建成与省市互联并延伸到乡镇的远程招聘网,健全劳务派遣组织体系,形成较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网络。

(三)工作对象。

*市实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的对象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上至35周岁以内的,具有劳动能力和转移就业愿望的本市户籍的农村劳动力。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工作机构,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1、成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百万工程”领导工作,有效推动工作开展,成立由市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有关部门和各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具体统筹、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教育、农业、建设、公安、财政、工商、团市委、妇联等有关部门要按职能分工,积极配合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2、建立*市实施“百万工程”目标责任制。结合《*市20*-2009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把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的工作范畴。每年由市政府分解下达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并将“百万工程”纳入各镇政府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各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组织实施“百万工程”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村,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镇还要结合实际制订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方案,协同开展工作。

(二)设立城乡统筹就业专项资金。

从20*年起,财政每年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安排,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的投入,确保免费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转移就业工作及其他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三)建立健全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体系。

1、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整合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资源,依托技工学校或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具备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调查、人员选送、岗位收集、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就业安置和跟踪服务等功能的农村青年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就业综合服务基地经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同意后,统一加挂“*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牌匾。充分发挥技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引导其参与承担农村青年技能培训任务。

2、建立农村青年职业培训教学体系。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合理设置技能培训专业,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组织编写的《*省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教学大纲》,统一规范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落实培训课时,保证教学质量。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青年必须参加单项职业能力或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确保培训质量。

(四)建立健全城乡并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1、全面调查摸底,建立并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20*年9月底前,各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完成辖区内农村劳动力资源入户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录入“*省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统计软件”,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全面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和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要准确掌握名单,分类造册。同时,结合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的数量进行测算,科学制订本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计划。

2、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市镇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企业岗位空缺登记制度,多渠道收集本地和劳务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岗位信息,大力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积极与用人单位商订培训输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协议,并按协议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3、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备案制度,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提供登记备案服务。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办理证、册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或农村青年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就业登记备案。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回流登记统计和失业登记,设立工作台帐,实行就业动态管理。

4、落实劳动预备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服务。凡未能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青年,由市教育部门提供学生名单,报送劳动保障部门,由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力争农村新成长的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

5、建立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为农村青年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各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建立起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鉴定申报、档案管理、劳务派遣、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接续为主要内容的“一站式”就业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

6、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青年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的投入,建立覆盖市、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力市场网络,配套适应工作需要的计算机办公设备和触摸屏。同时,加快建立远程可视招聘系统,20*年底前建立覆盖市、镇的远程可视招聘系统。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劳务派遣工作。20*年底前,农村富余劳动力经远程可视招聘实现就业占转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30%,通过劳务派遣方式实现就业的比例不低于20%。

(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社会影响面。

各镇政府、团组织要根据农村青年的特点,深入农村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和推广,通过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充分调动农村青年参与“百万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工作网络,特别是发挥镇、社区(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百万工程”良好品牌形象,不断扩大“百万工程”的社会影响,营造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实施“百万工程”的良好氛围。

四、狠抓工作落实

(一)落实机构,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按照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要求,各镇政府要迅速建立工作机构,制订工作计划,组织落实好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作。

(二)落实工作,明确目标责任制。

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从今年开始全面组织实施,各镇政府、有关部门要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工作。一是各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合镇政府做好本地区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详细的农村劳动力个人信息数据库。二是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青年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综合服务基地;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应以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三是依照*市下达的农村青年技能培训目标将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5

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强县"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0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通过加强"一网三化"建设,即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化建设,到20*年,基本建立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深化"多湖模式"内涵为主线,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目标,以省政府确定的直接面向农民的三大类12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重点,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以"三化"为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创建活动,到2010年使全县90%以上的镇(乡)达到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标准。

(二)强化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农村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三)提高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四)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村镇、卫生村镇、生态村镇活动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生活污水处理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大力推进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五)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实行部门联合执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作用。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六)改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革力度,加强卫生支农工作,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七)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公安、卫生、人口与计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之间流动人口信息的交流。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落实对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

(八)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县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任务,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落实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与考核;确定一位领导分管卫生工作,并在乡镇(街道)在职干部中确定一名专(兼)职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乡镇驻村干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公共卫生工作。村级组织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企业卫生安全、集体聚餐、食品药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巡查、信息报告和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等;办好村卫生室,督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关职责;每个村确定一名专(兼)职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做好日常工作。

(九)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以及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建设标准,加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和医疗机构的建设,落实上级有关事业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服务站要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十)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到20*年底,完成设置县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执行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十一)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制定农村卫技人员的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加强在职卫技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型培训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规范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技队伍。到2010年,全县农村卫技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90%,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85%。开展城市医院结对帮扶乡村卫生机构、卫生扶贫、卫生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

三、全面落实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二)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通过主动上门、电话预约和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乡镇卫生院要成立农民体检中心,对技术力量尚不具备的卫生院,采取县级医疗机构和中心集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方式组织落实。各乡镇(街道)要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责任。健康体检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并做好健康档案建档与连续服务工作。

(十三)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十四)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十五)保障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根据省的有关规定,从20*年起,县政府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县财政落实好配套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

(十六)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申报审批程序和监管考评等,待省下达《管理办法》后另行发文执行。建立县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建立县对乡村、乡村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评估和量化考核机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改革

(十七)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按照规范化标准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要装备生化分析仪、心电图仪、X光机、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六大件。对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经费,根据项目管理办法,经有关部门论证后合理确定,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安排。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认真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同级财政安排的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十八)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联村医生"等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按照一名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1000-2000名农民的标准,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辖区社区责任医生;改革用人制度,打破所有制身份界限,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实行聘用合同制,人事制。改革分配制度,推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择优选聘院长,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

(十九)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根据县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村民委员会举办,可采取乡镇卫生院派出服务、乡村联办或其他多种形式承办。对村级医疗机构提供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强化责任,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方便农民为原则,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为目标,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开拓为农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实现政策聚焦、整合资源,构建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积极推进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农民组织化程度,从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二、组织机构

1、区农委建立创建工作的工作班子,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2、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试点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或分管农业的副主任作为工作班子成员,并指定二名同志担任联络员(农业服务中心、试点村各一名)。

三、建设目标

结合农业产业优势和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三年内在全区185个行政村中拟建设15-20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年开展市、区级试点建设。

四、服务范围

为农综合服务站的主要服务范围是:农技推广、农机植保作业、农资供应、农业信息等生产技术方面的服务;专业推广、科技教育、文体卫生、商业网点等社会发展的服务。内含小型农资超市、庄稼医院、植保技术、动物疫病防治、农机服务、林业养护、河道保洁、农民书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卫生所(室)、文体活动设施等综合。

五、建设内容

一是场所。除书院镇现代农业先行区为新建外,其他七个点均属依托现有资源进行改建扩建。

二是设施。为农综合服务站的硬件设施包括小型商业网点、农资超市、培训教室、村级及联村农业信息网络、投影设备、农业耕作机械、植保机械、林业养护机械、河道保洁机械;信息咨询、庄稼医院、病虫及动物疫病防治等技术人员的办公用房、图书室、卫生所(室)和农民健身点(房)等。

三是人员。每个为农综合服务站配备人员8-10名左右,承担公益性职能的人员以村干部和相关人员为主,这样可减少经费负担,也利于管理。承担非公益性职能的人员将根据服务职能,具体落实到专业人员或合作社,经费通过有偿服务来补充。

四是建设期限。被确定的市、区级试点村要抓紧做好试点建设的推进工作,力争在今年九月底全面完成各项建设工作并投入使用,其中书院镇必须在今年五月底全面完成建设工作。

六、运作机制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7

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以强化乡镇组织服务能力为目标,建立“服务优先、依法行政、上下协调、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关系,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加充满活力,为“三农”服务更加落实,农民群众更加满意,农村基层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主要目标

实现“一个转变、两个过渡、三个促进”,即政府职能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行政服务由多环节向“一站式”转变;经济管理由行政手段向服务市场主体过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重点工作

1、建立乡政务服务中心和村为民服务点。乡以财政服务大厅为依托,组建乡政务服务中心。乡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综合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受理群众的办事申请,为群众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咨询,接待群众来访。各村以原纳税网点为依托,组建村为民服务点。村为民服务点是乡政务服务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帮助群众代办申请事项。

2、规范政府服务范围。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将涉及财政、国土、建设、农业、林业、公安、司法、工商、计生、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服务范围,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同时,根据政府职能转变和形势发展变化;适时增加相应的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府需求。

3、创新行政服务方式。按照“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责权统一、条块结合”的原则,从乡直单位(含具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三权”在上单位)抽调专人到中心办公,按照“统一受理、分类承办”的方式,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做到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卡式”发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票制”收取的为民服务动作模式。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乡直各单位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变化,充分认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艰巨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摆上位置,紧抓不放,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乡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落实。

2、精心制定方案。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领导组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乡直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认真筹划,分步落实,做到全面推进,系统配套。在推进的过程中,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和总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加大宣传力度。各村、乡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及时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要充分利用会议、标语、公开栏、宣传车、一封信等形式,大力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努力营造广大群众支持、相关部门配合的良好氛围。

4、实行上下联动。各村、乡直各单位要适应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的要求,把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确保群众“一办就满意、一听就明白、一看就知道”。乡直各单位、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提供一切便利,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8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镇卫生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区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我镇当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强镇”建设,积极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稍后主要领导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根据会议安排,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明确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各村(居)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开拓进取,全面提高我镇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今后一个时期我镇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任务,从我镇实际出发,加强“卫生强镇”建设,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统筹城镇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加强和改善直接面向全镇的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总体目标是:到年底,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和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全镇群众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年,使我镇农村公共卫生得到进一步改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区前列。

根据上述目标,我镇明确了当前直接面向全镇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共分三大类十二项。

(一)第一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惠民服务、合作医疗便民服务4个项目。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宣教、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进医疗服务水平,稳定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领导为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并逐步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

(二)第二类是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包括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重点疾病社区管理4个项目。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爱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三)第三类是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包括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环境卫生协管、卫生监督、协助落实疾病防控措施。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监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和管理。建立健全《蓬街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得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强化各部门、单位工作责任的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务重,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需要各单位、村(居)切实负起责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为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抓好抓实,我们必需强化各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职责分明的公共卫生工作管理体制。现将各部门、单位的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职责

镇政府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着重抓好政策支持、经费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工作。一是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列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将工作绩效纳入村居和有关部门干部的考核内容,负责起全镇各村居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落实专职干部负责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二是着眼于长远打算,建立健全适应本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驻村医生)、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平台。依托现有的镇卫生院、防保所,在全镇设立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一中心四站”的工作格局;全镇按五个工作片划分九大组,每人驻村医生负责一个组,在“一中心四站”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指导“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

(二)镇卫生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是全面实施全镇公共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为:

1、负责指导和管理全镇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驻村医生、乡村医生、村级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业务指导,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

2、负责辖区内群众的健康体检,开展好健康宣教工作,对群众的健康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协助政府做好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宣传。

3、负责辖区内妇幼保健、疾病控制、儿童免疫、卫生监督及重点疾病管理等工作;在辖区内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及时收集、上报有关传染病疫情,并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治疗等有效措施;组织对突出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应急处置。

4、协助镇计划生育部门共同做好辖区内的计划生育工作,严禁在辖区内出现胎儿性别鉴定、非法行医、非法引产流等现象。

(三)村(居)职责

村(居)是农村卫生管理的枢纽和落脚点,村两委要负责做好管理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1、村(居)要负责组织实施辖区范围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健康体检及流动人口卫生管理等工作,督促村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工作及基本医疗服务有关职责。2、落实一名专职人员作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专门负责本村公共卫生宣传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收集、上报等日常工作,协助卫生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三、突出抓好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村级医疗机构和卫生工作联络员是三级公共卫生网络的网底,是整个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村卫生室建设,改善村卫生室的医疗环境。每个村要确定一位热心公益事业、一有定文化基础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为村卫生联络员,具体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早报告。村卫生室和卫生联络员要在有关部门和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下,认真履行收集与报告公共卫生信息、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初诊等工作职责。

(二)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医德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之一。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建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新型医患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不能把医疗服务变成谋利的工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家村卫技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卫生工作的要求。

(三)组织好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市政府已将农民健康体检工程列为年政府为民办实事十件大事之一。我区也已经建立了区、镇两级考核机制,把农民健康体检工作对列入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从年起,将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提供两年1次的免费健康体检。体检工作采取群众到定点医疗机构体检和医务人员下村体检,集中体检和分散体检相结合的形式,以发放“健康体检券”、凭券参检的方式运行。在实际操作中,我镇此次免费体检的对象突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范围,实行全民免费体检。部分近期安排到体检的村(居)已经领取了“健康体检券”;未领取的村(居)可以到社会事务办领取。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发展可持续研究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现状及成效

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是以转换基层政权行政服务职能为前提,为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与“三农”需求的有效对接,以“政府为主导、农村金融机构参与、相关部门大力配合”而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平台。2009年,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首先试点建立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在全市逐步进行推广。2011年,麻阳县首先在全县23个乡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并按村设立农村金融服务站,安排专项费用110多万元,每个中心安排工作人员3名以上,该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的平台,以抓好农村信用宣传、农户信用评级、信用乡村评比、信用环境整治为工作重点,根据农户需要向金融机构做好贷款推荐,有效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户搭建了良好服务平台。从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成效:

1、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题。通过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这一平台,急需资金发展的农户能及时获得银行贷款。许多群众反映,以往到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必须找关系、找熟人以及请客送礼,费尽周折。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后,由于在贷款申请、反馈信息、办理手续等各个环节上实行“一条龙”服务,免去了农户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户的往返奔波之苦。现在农户申请贷款,只需将申请提交金融服务中心,由服务中心进行衔接并答复,除非自身有不良记录,一般都能及时轻松取得贷款,从而大大增强了农民发展生产的信心。麻阳县谭家寨乡村民谭勇,原来到当地信用社贷款2万元都因无抵押而被拒绝,在成立金融服务中心后,通过农户信用评级被评为一级信用农户,如今贷款10万元,不需任何抵押,贷款手续十分简便。

2、降低了银行贷款风险。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后,采取了三项措施降低不良贷款风险:一是大力开展农户信用评级,与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对评级授信的农户,可以凭借《农户信用等级证》随时到金融部门贷款,不需任何抵押。如麻阳县对3万多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评出一级农户1.6万户、二级农户1.4万户、三级农户6000多户,分别给予5万、3万和1万元授信额度,共计发放无抵押信用贷款1.8亿元。二是开展信用评比活动,由金融服务中心组织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农户评比活动,对评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给予信贷优惠,对信用农户授信额度可提高2倍,对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的贷款利率降低10%。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政权组织网络体系,对农户申请的贷款进行快速调查,有效把握贷款的真实用途和借款人资信状况,较好防止“冒名”贷款的发生,并对银行信贷员放贷行为起到了有效监督作用。通过这些工作开展,有效降低了贷款风险。目前,麻阳县通过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推荐发放的贷款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到期回收率达到99%以上。

3、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金融服务中心成立后,一是积极向农户进行信用宣传,通过建立宣传专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送宣传短信、组建宣讲团等多样方面,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极大提高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和增强了信用观念。特别是通过信用评级,很多农户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向银行归还贷款。二是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如麻阳县制定了专门的农村金融环境整治方案,要求各乡镇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贷款清收,目前累计收回1640多万元。

4、扩大了信贷投放规模。通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有效促进了农村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方面,涉农贷款大幅增加。如麻阳县截止2011年9月,农业贷款达到6.4亿,占贷款总额的42%,新发放涉农贷款2.9亿元,占新投放的50%,其中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亿元,增长83%。另一方面,对农户的贷款额度明显提高。以往信用社对农户信用贷款最高为1万元,成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后,信用社将信用额度提高到3万元,对信用乡、信用村的农户提高到5万元,对被评为信用村的信用农户提高到1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扩大了10倍。

5、减少了银行经营成本。农村点多面广,交通不便,贷款额度相对较小,而农村金融网点少,金融服务薄弱,信贷人员严重不足,金融服务不足问题十分突出。目前农村仅有信用社、邮政储蓄网点,能发放贷款的只有信用社1家,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较多。一般信用社信贷员仅1-2名,有的还要管2个乡镇,根本无力承担贷款发放和收贷息任务。由于贷款管理成本高,以往很多信贷员只集中在城区、集镇发放贷款。成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后,通过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作用,协助农村金融机构做好贷款发放,对于一些小额贷款,由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调查并实行“包荐包收”,极大减少了信用社管理成本。

二、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和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但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能否可持续发展,还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1、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政府职能转变难。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基层政权组织体系网络,发挥其与农村联系的广泛性、紧密性特点,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缺陷。但是目前很多县、乡、村干部都认为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就是把金融部门做事,没有从职能转换的高度正确看待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的积极意义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欠缺,甚至对金融部门提出很多附加条件,使工作开展大打折扣。

2、人员经费不到位,基层政府积极性不高。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的工作机制不尽完善:一是无专职工作人员。虽然乡镇政府为农村金融服务中心配备了工作人员,乡镇长亲自担任中心主任,但从过来的工作看,所抽调人员都为兼职,由于乡镇事务繁杂,平常都忙于自己担负工作,很难集中精力处理金融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二是工作经费没有落实。县财政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或者是预算不足,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开展,农村金融机构也没有给予专门经费支持,只承诺从收回的不良贷款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费用,因此影响了乡镇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3、推荐贷款落实不到位,服务中心工作推行难。从农村金融状况来看,农村金融资源缺失,金融服务水平低,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主要是向信用社推荐贷款,而信用社信贷资金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特别是今年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农村信用社受贷款规模限制,对已评级授信的农户和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推荐的大量贷款不能落实不到位,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消极,其他工作推行也出现困难,对此乡镇政府和农户都极为不满。

4、风险管控难度大,金融部门配合不积极。受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和人员限制,对于经农村金融服务中心调查并推荐的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现场调查难度大,完全调查落实难,有些贷款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是怕个别乡村干部存在循私舞弊行为,易造成贷款风险,而金融部门对贷款风险责任人追究比较严格,因此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员在与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配合上不是很积极,造成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很被动。

5、农村信用环境不佳,改善农村金融现状难。通过加强信用宣传和开展信用整治,目前农民的信用意识明显提高,农村金融环境有了好转。但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按时还本付息的习惯形成难,贷款到期必须上门进行催收,增加了工作难度。特别是很多借款人贷款后外出打工、经商,不及时归还贷款本息,形成不良贷款情况较多。二是农业是高风险行业,受自然灾害影响大,极易造成贷款风险,而相关农业保险制度、担保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高。三是惩治失信合力尚未形成,对于农户失信行为,特别是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司法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增大了银行贷款风险。目前这种现状,单纯靠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来解决是不可能的。

6、配套扶持政策不力,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难。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是一项利民的好举措,但这种举措能否持续,关键是要看相关政策的扶持。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工作机制和扶持政策,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还缺乏相关制度规定,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财政部门对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农业政策保险补贴、农业担保扶持等方面政策不到位。三是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缺失,对涉农贷款的贴息或奖励制度尚未建立。四是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还没纳入到基层政府主要工作范围,县政府对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监督落实不到位。

三、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基层政府的思想认识。当前,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县、乡、村三级干部的思想认识:一是要通过开展金融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对县、乡、村等基层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学习,提高对金融工作的认知度,了解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提高其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组建金融宣讲团,充分让基层干部认清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使其自觉转变工作作风,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三是各级政府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加快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政权组织网络体系功效,帮助农村金融机构克服当前面临的网点不全、人员不足、服务不到位的现实问题,为“三农”稳定发展做好金融服务。在现阶段,农村工作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缓慢问题,如何引导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县、乡、村三级政权组织的根本任务。只有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自觉把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当作自身的职责,才可能使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得以可持续发展,并有效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应当督促基层政府部门转变工作职责,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三)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建议从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由县财政每年给每个金融服务中心安排2万元的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农村金融机构也要按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推荐发放贷款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部分费用,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经费不足。二是落实专人负责。在明确乡镇长为中心主任的同时,要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金融服务工作,抽调2名以上专职工作人员,确保队伍稳定和工作开展。三是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要建立三个考核制度,即县政府对乡镇政府的金融服务工作考核制度,乡镇政府对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考核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对金融服务站的考核制度。要明确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通过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四是建立工作协调制度。农村金融机构要与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合作的方式方法,并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与金融部门的关系协调。

(四)改善农村金融环境。金融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特性,地方政府应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策扶持体系之中,加强农村诚信体系和金融法制建设。首先要创造农村金融生态良性激励和惩罚机制发展的诚信环境。在农村大力推广信用乡、信用村的建设,培养农户的现代金融意识;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金融it设施和结算清算系统,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设施;最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新型农村金融提供可靠的信用保障,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五)建立金融人才支持制度。在基层政府干部中,懂金融的极少,这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的长远发展。充实金融人才,提高金融认知度,是促进政府与金融部门的紧密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心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要在公务员录用中增设金融专业人员名额,并通过建立激励措施将其安排到基层政府部门特别是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工作。同时,要以出资培训等方式为基层政府和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培养懂金融的干部人才,为农村金融服务中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工作职责篇10

一、乡镇劳动保障工作现状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认真履行职责,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把“打工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抓

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近几年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发展“打工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摆在工作的第一位。

一是抓队伍,建立立体化的信息搜集反馈体系。在村组和已经外出务工的人员中聘请兼职信息员,建外出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网点,发挥“金保工程”信息网络作用,与州和县(市)的职介机构联网,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经常到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解决问题。89个乡(镇、街道、区工委)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聘有兼职信息员近3000人。

二是抓基础,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根据社区、村组提供的信息资料,建立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要求技能培训、能工巧匠、外出务工、核发就业证、下岗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国有改制企业“4050”人员共8本台帐,掌握辖区用工单位状况、求职人员状况、外出务工人员状况。

三是抓培训,着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近几年来,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通过把外出务工人员输送到外地培训或聘师讲课的“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使劳动者学到一技之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率,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建始县乡、县镇、县镇就是抓培训的典型。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培训3.8万人。

四是抓管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按照党委政府的要求,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把劳务输出作为支柱产业抓,千方百计提供用工信息,挖掘就业潜力,扩大就业渠道。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引导、管理和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劳务中介组织行为。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组织劳务输出4万人。

五是抓维权,切实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外务工人员66万多人,遍布于全国各地。每个乡(镇)外出务工人员少的数千人,多的达到近2万人。由于地域广、人员多,外出打工主要以自发为主,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工伤、工亡、非工伤亡时有发生,维护他们的利益摆在了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面前。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工作经费紧缺、人手少的情况下,竭尽全力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打工因工死亡,其家属与用工单位已谈好以5万元了结,乡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得知此情况后,组织人员赶赴,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据理力争,应以市的社会平均工资进行补偿,使补偿金提高到14.6万元,维护了打工者的利益。据统计,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权278次,为1218名外出务工人员讨回工资528万元。

六是抓服务,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经济。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经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联合其他部门提供信息、技术等,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农民周基汉在家时一贫如洗,打工多年后,他在县城里拉起了建筑队伍,现有资产300多万元,全乡又有100多人为他打工,每年又可为乡提供100多万元的打工收入。谋道镇龙科村蒲志军,他多年在外打工,积累了一定资金,回乡承包了100多亩荒山,搞种植、养殖。我州出现了不少“打工乡(镇)”、“打工村”、“打工组”、“打工大户”。

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打工经济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二)乡(镇)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发展迅速

在抓好打工经济的同时,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承担了很多具体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们认真学业务,大力抓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推动了乡(镇)劳动保障事业的同步发展。

一是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州的很多工矿企业从农村招工,一些工矿企业又在乡村,形成较多的半边户。企业改制后,一部分职工回乡居住,劳动保障工作的服务空间,就需要延伸到农村、乡镇。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们经常深入到农村、深入到偏远山村,宣传扩面续保政策、退休人员调资政策等,nclass=Grame>垭组,居住着一个改制企业的职工蒲某,从屯堡到他家要坐2个小时船,走30里山路,来回2天时间。从年以来,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同志三入其门做参保工作,蒲某续了保。

二是狠抓社会保险扩面续保征缴。恩施市等县市每年将社会保险任务分解到乡(镇),把社会保险费征收等同财政收入,这种做法,加大了社会保险的工作力度,效果非常好。但同时也增大了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压力。目前,乡(镇)社会保险扩面续保征缴,大部分工作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承担,组织参保对象缴费。多数县市对乡(镇)社会保险费的收缴,仍然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代收代缴,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当“无名英雄”。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代办社会保险33351人,为外出务工人员代办养老保险1296人,代地税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3490.2万元,管理退休人员12514人。

三是依法管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按照职责,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依照《劳动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指导督促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指导8042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依法调解劳动争议210件。

二、存在问题

(一)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发展问题。

一是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转制后,其人员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据统计,目前89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82人,县多数乡镇只有一名工作人员,市有2个乡镇无工作人员。存在着工作人员分布不均,工作开展不平衡的问题。今后农村社会保险由劳动保障部门承担,农村社保的任务越来越重,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人员数量和素质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二是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年,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人均收入10500元,人均工作经费2900元。其待遇和工作经费处于乡镇低下水平,导致一部分工作人员情绪波动较大,畏难情绪较重。

三是工作与考核脱节,形成“两张皮”。多数县市将社会保险任务下到乡镇,而地税部门征收机构未能全部延伸到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事实上承担为地税部门代收代缴的职责,造成工作与职能脱节、工作与考核脱节的问题。

四是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推进将会面临较大困难。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转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后,其原来履行的管理职能已不再存在,将会造成工作中新的困难。

(二)发展“打工经济”,仍要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外出打工缺引导。在培育信息中介、加强引导方面做得不够,农民获取打工信息渠道不畅,参与领域不宽,导致部分农民外出后成为“盲流”。从的情况看,约有60%以上的打工人员是随潮进城,其中约有20%的打工人员到达目的地后工作无着落。

二是证件办理不容易。现在,外出打工人员必需的身份证、流动人口计生证、未婚证、健康证、外出务工经商许可证等证件办理既烦琐又费时,而且,存在着“人难找、收费高、办理慢”的现象。

三是劳动技能不适应。许多打工人员直接从田地步入工厂,从农村走进城镇,文化素质、社会经验、思想观念、法律意识、劳动技能都难以适应城市工作需要,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获取一定收入。

四是农民工权益维护难。由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地位低,力量弱,加上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在劳动用工、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上,受到不平等待遇。在同一城市、同一企业、从事同一类型工作的农民工与单位正式工差别极大,“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利”。而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打工者自身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五是外出后引发的社会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人走村空”,许多农户少了“顶梁柱”,村组公益性体力活无人干;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多,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许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造成子女学习无人管教,老人无人照看。同时,有的家庭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导致家庭不和,甚至出现家庭危机。

三、对策

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是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如何进一步履行职责,按照中央“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六落实的要求,确保劳动保障服务中心机构建设的高质量、高水平,以充分发挥基层平台重要作用,必须在措施上、职责上、机制上不断积极探索和完善。

(一)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目前,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在逐步走向市场化运作,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思想,实行合同管理,量化了工作任务,统一了职责职能,统一了目标任务,统一了考核奖惩,按“农民签单、政府买单”的要求,建立了平等民事主体关系,坚持做到了“领导、措施、落实、效果”四到位,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差距,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以人为核心,强化职能职责。一是规范工作模式,上下整体联动,形成大发展格局,各级有专人、专职、专责,在现有统一的牌子、统一的工作制度基础上,切实做到有经费、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对中心工作人员有统一的要求,做到“七明确”:明确基本情况,明确岗位职责,明确辖区内基本情况,明确目标任务,明确劳动保障政策,明确服务对象,明确工作要求,做到解答政策一口清。二是统一中心运作模式,“以开发为重点,以服务为核心”运作,实践证明,乡镇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身处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开展就业服务等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工作,要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围绕重点、难点工作,开发就业门路,服务经济建设,服从形势的发展,不断寻求自身发展出路,提高社会地位,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要承担辖区内就业再就业、劳务输出、社会保险、就业援助、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服务工作,任务艰巨,要搞好各方面工作相结合。三是统一中心保障模式,要做到“人、财、物、责”相统一,做到人员专职、经费专拨、工作专管、考核专列,同时要解决人员流通渠道,进得去、安得下、稳得住以及后顾之忧,以确保职责职能放得下、管得住。在乡镇形成功能互补、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基层工作体系。

创新管理模式,在“精细”管理上狠下功夫。注重规范制度,统一建立再就业服务承诺、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工作评估、实绩考核、基础统计等完备的工作程序和办法,统一制作职责职能等制度牌,并公开上墙,统一制定就业申报,上门调查,帮扶工作和跟踪督查等制度,使基层工作人员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实现劳动保障特别是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险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与此同时要解决中心人员素质提高问题,强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创新服务模式,坚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两个体系相结合。一是以乡镇资源为依托,积极主动开发就业岗位,开展面向家庭和个人的便民利民服务,结合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需要,开发健身娱乐、老年、照料、钟点服务等岗位。二是创办实体,利用管理服务职能牵头组建产体,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培训,引导创业,有力推动再就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展“打工经济”,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深化认识,鼓励发展“打工经济”。势头强劲的打工经济,已对州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应继续坚持把“打工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在研究农业结构调整时,不仅要研究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品种结构调整,更要研究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突破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小范围流动的狭隘观念,引导农民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理念,让务工农民融入劳动力大市场,走出家门,跨进城门,打开财门。

加强引导,搞好全程跟踪服务。一是打造务工信息平台。着力培育信息中介组织,形成“县有信息中心、乡镇有信息服务站、村有信息服务员”的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劳动保障、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中心等部门要在打工人员比较集中的重点区域,搜集整理各种打工信息,开展区际间的信息交流,定期组织劳务需求信息,减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二是建立外出打工基地。与上海、、深圳、北京以及沿海等大中城市的企业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建立劳务协作关系。有目的地建立打工输出基地,减少打工输出成本,在“有业可就”的前提下,扩大打工规模。三是提供优质服务。按照“就近、快速、低价、优质”的原则,实行“一站式”办证,“一费制”收费,为打工人员办理好各种证件;尽可能地为打工人员解决外出后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安心、放心地打工;开通服务热线,建立县市、乡镇司法救助中心,为务工人员在劳资纠纷、工伤、病残等方面提供法律援助。

抓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劳动保障部门应坚持“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根据搜集的劳务信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打工人员。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培训“短、平、快”的实用型人才,突出“精一门、通二门,会三门”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对技能培训合格人员,评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职业技能。开展法律常识、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等专题教育,全面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放宽打工政策。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限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必须进行改革,做到三个取消:取消农民就业的歧视性限制,取消农民就业的户口限制,取消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承包土地限制。改进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管理手段,完善相应的法律规章,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