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08:10

城市设计发展篇1

【关键词】现状分析;城市设计;城市建设

前瞻性的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度的感受生活方式的改变,完美的运用当今先进城市设计理念,在城市设计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传统优势的传承,而且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这是笔者致力于此行业多年所得到的经验及教训,本文笔者通过介绍岱山县老城滨海区项目概况,发现其中的不合理现状并进行分析,根据知识的积累及更新,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方案,力求高效实现岱山县老城滨海区域城市规划建设,同时给同行们分享此经验。

1项目概况

2011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使其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和重庆两江后的又一个部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部级新区,舟山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地处舟山群岛中部的岱山,南倚舟山本岛,北连上海,是舟山本岛海上连通上海的必经之所!岱山作为舟山的主要组成县区之一,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新区建设玉姿初展。但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已明显滞后于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老城滨海区域作为岱山城市形象的重要展示区,其现有的功能和布局没能充分体现滨海城市的景观特色,区域整体形象和功能亟待提升。

2现状分析、发现问题

岱山县老城滨海区拥有的条件优良自然环境,面海背山,水道、航门密布,岸线曲折,。沿海景观的背景是自然山体,前景是美丽海景。稍加整合,能有效提高岱山县门户景观形象。

岱山岛开发历史悠久,据岛上“大舜庙后墩遗址”和“北畚斗遗址”的出土文物考证,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此劳动、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六年后,岱山岛一直为翁山县、昌国县、定海县之蓬莱乡。1953年6月,设立岱山县,沿续至今,是全国十二个海岛县之一。

岱山县老城滨海区内清泰路以南、蓬莱路以西及山外路以北的的街区和山外村区块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如何更新改善这些地块的规划设计是此次城市设计的重点内容。

3新规划内容

3.1设计理念

本次规划因地制宜,从长远方面考虑,参考国内外成功开发的城市滨海区特点,结合岱山老城滨海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我们设计团队提出岱山老城滨海区域城市设计的总体理念为“延续城市文脉、拥抱海湾生活”。对这个理念的解读为“延续城市文脉”:强调对旧城城市更新的思考,“拥抱海湾生活”:体现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3.2设计目标

我们站在全新的城市规划高度,通过梳理整合对现状的分析及开发动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确立规划目标。分两方面设计,第一、实现岱山旧城城市功能的转型和提升。这里说亮点,首先是全面改善,提升居住生活环境质量。然后是功能提升,激发老城区活力持续。第二、实现岱山面向海湾的城市延伸和拓展。同样这里再说两点,首先保护文脉,延续城市肌理和文明。然后是整体控制,塑造一湾两岸的城市景观新格局。

3.3规划结构

我们精心为其设计了匠心独运的规划结构——“一轴、五廊、六组团”。“一轴”指的是沿海景观轴;“五廊”从西到东分别指的是西绿廊、商贸廊、城市发展廊、人文廊和东绿廊;“六组团”从西到东分别指的是产业生活组团、两个商贸生活组团、两个休闲生活组团和度假生活组团。

3.4道路交通

结合整体方案,我们制定了区内交通设计结构:一、路网结构,根据《岱山县城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区域内路网进行调整,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结构。两横分别是沿港路、滨港路,是城市功能延伸的骨架与依托;三纵指的是蓬莱路、长河路、环岛公路,是老城区的纵向主干道,也是老城区与本岛东部、北部片区联系的主通道。纵向腹地较窄,交通流量不大,某些纵向次干道红线宽度设置比一般城市次干道窄。支路是居住社区的内部联系道路。二、步行系统,人行流线组织主要依托山海景观轴,并积极串联商业广场、山地公园、步行街区和滨水空间,通过步行街、山地步行阶梯、滨水栈道等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商业步行系统和休闲步行系统。三、社会停车场,区内社会停车场布置,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并考虑与交通集散、服务半径结合,解决停车需求。规划地面停车场6处分别位于家居建材市场西侧、石油公司加油站西侧、闸口一村附近、百货公司东侧、清泰路老街区南侧和蓬莱阁东侧。

3.5公共设施配套

根据各片区的功能性质,公共设施的配套自然就出来了。首先,在西段商贸生活片区内布置酒店、创意产业办公、专业市场、工业遗址公园、观光购物等与产业服务紧密结合的设施。然后,中段的休闲生活片区作为岱山老城核心,为强调休闲生活功能布置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会所、旅馆餐饮、大型超市、滨海休憩观光广场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最后,东段旅游生活片产业以休闲观光、度假居住、购物与娱乐功能为主,滨海沿线布局商务酒店、度假村、娱乐会所、观光茶座、特色产品商店、游艇码头等设施与之配套。

3.6城市天际线

以绿色山体为背景,在老城核心区形成中心高向两侧递减的沿海天际轮廓线,强调城区人工建筑和优美自然山体景色的和谐统一,但在西段和东段这两个门户区局部设置簇状高层,形成活跃的天际线景观。

4规划建设实施对策

再好的设计没有按方案的执行,终究只是一纸空书,所以规划建设实施的对策也十分重要,是后期不可缺少、不可放松的环节。为了能高效的实现岱山县老城滨海区域城市规划建设,我们还提出了三点建设实施对策。

4.1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公众参与

再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如果只有政府及有关部分机构的协作,没有群众的大力支持、参与,也不会有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的主体是居民,居民的生活方式即代表了这所城市未来的发展,可以说公众的互动参与是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4.2创新经营机制,广开资金渠道

资金是项目重要的环节,也是支持项目发展的主要限制。所以资金渠道很关键,我们提出两点:第一、建设单位出资,按“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第二、在公共绿地建设等公共场所建设中,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这样即快速又可以减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4.3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执法力度

第一、将整个项目实现不同级别的项目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第二、面向市场,以最佳的效益为主导,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第三、健全相关的法规制度,加大执行力度。

5总结

以上是我们设计团队面对岱山县老城滨海区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全新设计方案,如果没有积累及更新,没有结合当今先进的理念,是很难解决这错综复杂的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认为,城市设计的建设必须要遵循四个原则:一、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精神。二、独特理念,避免千城一面。三、充分注意生态环保。四、充分反映科技进步及现代化精神。我们将自己的设计完全呈现在文章中,希望此篇文章能给各位同行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让我们一起努力耕耘在这片净土上,创建人们心中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朱克炎,马会军.谈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2]宋金彧.小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3]冯丹,王东军.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城市设计发展篇2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0%;限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三上企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2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6%;计划生育率达98%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贯彻落实好镇党委提出的“四更新一加强”总体工作思路,就是要更新观念理念,增强发展的紧迫性;更新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调整转型;更新基础环境,提升城市化水平;更新管理方式,加大统筹管理力度;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为各项工作提供保障。

新的一年,政府工作要围绕党委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立足项目带动,确保城市建设有新突破

以“决战东部”为契机,超前谋划,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着力夯实基础环境,力争城市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合力做到“四个确保”。

确保征地拆迁有新突破。要明确目标,确保东站枢纽工程的顺利推进,确保机场路整治项目按期完成,确保同协路、丁桥东路项目按期建设。要突出重点,坚持草庄、黎明区块和弄口机场路以南区块的率先推进。要确保成效,围绕时间节点,统一组织、严格政策、重心下移,系统把握签约、腾空、拆房、交地四个环节,力求强势推进、平稳推进、有效推进,确保全年完成交地2287亩,拆迁农户904户、拆迁企业92家,拆除建筑面积68.88万平方米。

确保连片开发有新突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原有的以点、线为主的开发模式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已不相适应,更不能满足“决战东部”与江干中心区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因此,未来的城市化要着眼于整体推进,要充分依托大项目建设,在征地拆迁、农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重点工作上,积极探索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模式,做到超前谋划、精心规划,集中投入。今年全镇要确保有一个以上村进行整村改造开发,以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的规模效益。

确保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要围绕东站枢纽中心、同协路、机场路、丁桥东路等项目建设,逐步改善沿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要全力推进13条(处)背街小巷、截污纳管、支小路、生活小区污水收集系统及2条河道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推进1.4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启动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要加大整治开发力度,特别要把握机场路整治契机,按照“以路带开发、以路带整治、以路带提升”的要求,带动全镇基础环境的改善。

确保农居转型有新突破。积极探索成片改造、集中安置、跨村安置模式,把农居安置房建设作为促进农居转型的有效抓手,在集中安置地块筹建高层公寓,全年开工高层公寓3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农居建设从低层向高层转型的“分水岭”。完善农居点配套设施,提升建设的标准和公建配套的标准。对无项目涉及的村,要严控农居修缮,并坚决遏制违法建筑的产生。

(二)立足优化调整,确保转型发展有新实效

积极实施“优二兴三”战略,依托大项目的带动,政策的推动,推进二三产业“二轮驱动”,切实改善现有的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全力做到“三个加快”。

加快调整城市工业。围绕“三个一批”,加快工业调整步伐。要创新经营模式,提升一批。引导企业通过大项目带动、村企合作等途径,整合优化资源,做到有限资源无限利用。要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争取1-2家企业建立销售中心。加快祐康电子商务、东华链条等有上市意向的企业上市前的培育工作。要积极争取政策,调整一批。紧抓新东站枢纽中心、机场路改造和同协路、丁桥东路建设契机,及时掌握区属企业搬迁政策底数,明确重点区块、重点区域,加快推出1-2块搬迁出让地块。要优化环境,培育一批。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重点关注现有企业中,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型企业,加快培育成为成长型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握时间节点。对已经开工的中江、佰富勤、绿城等项目要服务到位,争取早出成效,快出成效,多出成效。强化跟踪服务。对浙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和蔬菜批发市场、黎明平衡地块等项目要注重招商质量,发挥项目对周边辐射拉动作用。注重超前谋划。对东站枢纽区块、机场路、同协路、路沿线区块要做好接轨文章,坚持统筹开发,注重全局,加快区块定位。

加快整合村级经济。要整合资源。坚持以村(社区)为主与镇、村(社区)两级联动并重,搬迁发展与提升发展并重,加快改造与从严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对全镇区域内3-5家企业实施改造提升、整合转移。要优用资源。本着“重推动、重效益、重税收”的原则,着力引进支撑作用强、产业链长、税收回报大的项目,重点抓好新建、扩建项目及其他低产出标准厂房的利用工作。要优化农业。大力发展精品蔬菜和花卉,提升产品档次,积极向外拓展基地,鼓励企业拓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流通服业领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强化村企合作。整合10%留用地资源,主动衔接和邀请有实力、品牌的房地产商和商业地产商以及本镇有实力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加强村企合作,实现村企双赢,争取启动1-2个村、社区10%留用地项目。

(三)立足清洁,确保生活环境有新变化

坚持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实事工程来抓,不断深化“清洁”活动,切实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环境,努力实现“三个新变化”。

清洁环境要有新变化。要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全镇卫生保洁市场化。加强道路保洁保序工作,进一步规范保洁员、序化员队伍管理,加大属地管理和考评力度,强化监督检查。继续推进分类管理、差异化管理,不断优化、提升整治的标准,推进面上的环境质量和整体清洁水平。要突出重点,加大对流动摊点和无证摊点等难点的整治力度,加强对房前屋后,居住小区,道路、农贸市场等重要场所的长效管理。

安全环境要有新变化。要夯实社会稳定基础。建立健全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预警和督查制度,积极应对、及时化解征地拆迁、经济结构调整、新老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健全不稳定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时、有效、稳妥处置突发性事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对重点区域、复杂区域的整治力度,着力推行“以外管外”、村(社区)110等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群防队伍建设,完善村(社区)综治工作站,按照“一站多能”的要求,拓展服务功能,力争“平安村、社区”创建达标率达到90%,“无邪村、社区”创建达标率达到100%。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深化“三合一”场所、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综合整治。以食品、药品为重点,健全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有明显提升。

人文环境要有新变化。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区”,深入开展“特色社区”、“文明单位”和“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逐步接轨城市化、适应城市化。要以服务城市化为宗旨,大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和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促进社会风气的改善,提升人文环境水平。

(四)立足统筹协调,确保生活品质有新提升

以建设共建共享的生活品质新示范镇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确保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切实做到“四个强化”。

强化就业保障。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再就业帮扶和培训力度,重点帮扶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扎实推进就业技能培训。坚持大项目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发展推动就业、政府引导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力争实现全镇新增就业人数2250个;帮助1600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组织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就业技能培训630名。

强化社会保障。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在着力推进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即征即保”的同时,全力推进农民参保,充分发挥村劳动保障室的作用,加强对村民群众的政策宣传引导力度,并出台奖励政策,争取净增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200人。积极推进村(社区)集体股份制改革工作,完成5个村(社区)集体股份制改革,切实保障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在提高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对村民就医、报销等环节的监督,严防违规操作,提高有效保障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老龄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和残疾人等的合法权益。

强化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优质均衡发展,提高幼儿园办学标准,逐步形成以公办为示范、民办为主体的幼儿教育格局。继续加强成人教育,建设好成校及村、市民学校,推行成校与大专、院校合办模式,逐步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支持教育事业,继续重视外来创业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健全基本医疗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省卫生镇创建成果。

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出台扶持社区建设的措施,规范社区民主自治。加快撤村建居社区向城市社区发展,探索实施农转居多层公寓物业化管理。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加强村委会及村民小组建设。规范社区工作者招聘、使用、管理制度,提高社工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加强计生管理,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

(五)立足执政为民,确保政府形象有新改变

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四个形象”。

提高服务水平,树立主动服务形象。全面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主动服务意识。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中心运行机制,方便群众办事。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控管理机制,以更优良的服务和更快捷的程序,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肯定。

提高行政水平,树立公平公正形象。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要求,自觉接受镇人大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办理工作的满意率和落实率。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要求努力营造公正执法,依法行政的法制环境,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制度,用制度规范、约束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积极有为形象。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要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镇、村(社区)两级干部的积极性,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强化作风建设,树立廉洁自律形象。要强化贯彻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建设。要完善镇、村(社区)廉政网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预防农村职务犯罪活动,不断提高村(社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要完善廉政机,建立和规范干部述职述廉、绩效考核制度,真正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的运行机制。

城市设计发展篇3

关键词:城市化;新城区;规划建设;战略意义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城区范围逐渐扩大,作为城市到乡镇最具有发展活力的过渡部分—老城区边缘的城市新城区站在了城市扩展的最前沿。但由于城乡政治体制和文化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多,结构复杂,用地权属不明晰,使城市新城区在规划设计与开发战略中出现了很多难题。以下探讨与研究城市新城区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设计主要工作。

2城市新城区规划的解释

所谓城市规划,首先要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进行定位,根据目标制定相关的行动纲领、途径及开展步骤,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实践的控制及引导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干涉,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合理的管理引导城市的建设用地空间发展,应紧扣老城区的发展节奏进行新城区规划,起到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增进新城区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城市新城区规划的有效性。

3明确发展战略、科学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

城市新城区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全局性很强的工作。

3.1正确把握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的辩证关系

城市新城区规划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正确把握规划的前瞻性与经济性的辩证关系,树立规划就是财富的理念。把城市新城区规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增强规划的经济意识。科学论证城市新城区的发展方向,严格依法依规实施新城区规划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决策机制,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布局定位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因此要顾及城市的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掌握规划的前瞻性,把握规划宏观发展大局,洞察本区域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规划的经济性,适度超前,使规划的经济性与前瞻性和高度统一。

3.2城市新城区的规划要具有特色

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它是一个没有终极状态的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及综合性,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条件和影响因素的约束。一个城市没有了特色,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研究城市的发展和现状,掌握其规律,把握城市特色特色风貌才能编制出使城市不断更新,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的特色就是城市的品牌,城市品牌经营得好城市发展的就好。因此,要打好城市特色这张王牌,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的自然资源和历史底蕴优势。努力将一些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同时把这些特色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这样可以在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时候,也根据现在的发展需要,做好城市未来的当前的规划,逐步塑造出有特色、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

3.3坚持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

城市规划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它也标志或象征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还要特别注意规划和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为减少和防止在规划中人的失误状态的出现,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环境理论及方法,可保证城市新城区规划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性的基础上,这样做出的决策更科学。科学进行城市资源的配置,达到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编制新城区规划主要工作

4.1科学合理的进行新城区规划

城市规划必须做到科学而合理,才能促进城市建设统一和发展。因此明确城市新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是科学编制新城区规划的首要条件,首先要以现有布局为基础,积极支持与城市新城区发展密切相关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逐步推进。要摒弃以追求物质形态规划为主,要尽可能地保护好新城区的不可比拟的自然原生态。

4.2打造新城区时注重彰显特色并因地制宜

根据这个城市的自然景观、环境特色、人文及历史文化,进行新城区规划时,要力求打造出一个有特色风貌的城市,这样可以增加这个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增加城市知名度也很有帮助,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及振兴地域经济。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打造宜居新城区是编制城市新城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工作,要参考新城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还要依据总体城市普遍的发展规律,确定满足城市新城区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做到彰显特色的城市风貌,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

4.3保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前提,同时,还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发展的象征和标治。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环境保护也不是要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主张的是统一实施、协调发展。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兼得的优化结构。

4.4应做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城市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的地下交通、商业、仓储、能源、通讯、管线、人防工程等设施。进行城市规划时,还要做好城市地下空间部分的开发,在开发中,要遵循横向相关空间连通、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的原则,还要遵循地表建筑和地下工程协调一致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时,还要衔接好与人民防空专项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的关系。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包含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发展战略、功能分区、用地规模和布局,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区域,环境保护,防空、防灾,文物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

4.5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

城市新城区绿化的建设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增进居民身心健康。因此,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计划要有城市绿化建设的内容。强化城市绿化科学技术的研究,推行先进技术,科学编制新城区绿化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5结语

城市新城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程度、城市功能和形象的综合展示区。城市新城区规划城市新区的规划不是推倒重建,要与城市老城区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相一致,应统筹全局,综合布置,挖掘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风貌特色,实现城市未来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做好生态规划,这些都是我们城市规划建设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作者:张云富张阿荔单位:沈阳市土地储备中心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转型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生态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聚居环境理想的追求,将其归纳为“真,善,美”3个层面的追求。求“真”追求的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返璞归真”.求“善”追求的是“善待环境”,讲求城市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求“美”追求的是建筑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文化环境意义上的统一.在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进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规划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生态化.

生态型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因不同国家的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城市尚处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之中。目前生态型城市已经跨越单体城市的环境空间,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新的生态理念。生态与城市环境构成受到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城市生态化不再是单纯的结合自然与节能问题,生态化作为现实目标更需要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上全面思考,只有与城市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整体看待,生态化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生态化城市发展带来的规划问题

1当代城市生态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城市生态化发展尽管是一个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但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尽相同的矛盾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同样也导致了当今城市生态化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手段的欠缺以及文化意识上的差异。首先,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其次,从城市生态化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大型的建筑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传统技术的能力范围,需要以新的节能技术和手段达到生态化的目标。规划后,随之而来的是设计手段的欠缺,以及施工质量和精度低下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2可持续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缺乏协调性.结构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一种完整性的组织构成,不具备合理的比例关系和高度的秩序性,这使得城市生态化成为个体行为,影响到整体系统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协调;功能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没有环境运行状态的显著标志,城市的功能没有并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环境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作用没有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系统是封闭的,与周边空间环境没能实现协同发展.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遵循生态的自然规律,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过程性等,注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从现实出发,环境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得到重新审视,当代生态化设计的理念也因而从单一的节能节地的,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走向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平衡,使现实策略与理想目标结合,成为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下的重要整合元素。

1、实现城市设计的生态转型.城市生态化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处理环境与资源问题,对生态城市目标和成果的评价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城市生态转型是对城市建筑和价值标准的重新确立。从生态系统观点来看,各个层级环境都是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影响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化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城市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城市环境不仅要对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我们认识到,要把生态化设计思维发展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在新的生态设计模式下,建筑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适应正在形成的整体的设计体系,从设计的技术策略到评价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发挥生态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2维护和强化生态化的连续性

(1)生态安全: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及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即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维护生态自然景观的完整化,加强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3)生态产业代谢:即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产业代谢的重点。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不断逐渐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的加工改造,通过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整合.在防止毁掉特色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生态系统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保护区的保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保护、恢复城化的绿化方式,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发展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个性化;方向

引言

目前,衡量城市规划设计先进合理的标准正在发展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其中以自然生态视角下的平衡理念,以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因地制宜的实用化理念最为突出。很多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也均是从上述视角展开的,体现出了以下几种发展方向。

1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的方向

城市是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的设计原则,一是要要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态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的实践价值。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当前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从实践经验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的关键所在。

3城市规划设计的地域特点方向

地域特色是指各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差异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既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日照、湿度、风向、温度、风力、地形、地貌、雨量、土质等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文化特征中的社会体系、生活方式、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依托社会文化特性、自然地理环境、突出地域特色,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会在城市规划设计者的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其中更好地利用城市现有的地域特色,科学分析的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区分优劣,博采众长,发展与自身优势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城市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选择。城市不仅是居住地,更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如何使其更加和谐,更具生机和活力,并且不同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是地域特色城市规划设计的现实命题。对于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古城,在规划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策略:一是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规划和设计要放眼全局,协调好改造与保护间的关系。二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城市未来定位与发展最为最终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确定地域特色文化、地域特色景观的保护内容。三是要遵循留有调整空间的策略,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多年的积累,是当地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沉淀。然而城市建设是连续的过程,很多规划和设计无法一步到位,在规划和设计中要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和具体。总之,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现这些优势,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4结语

本文对城市规划设计方面应该遵循的相关原则和要求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规划设计者在实际规划中把握方向,拿出更具特色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2.

[2]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3]邵雅静.规划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建筑[J].山西建筑.2006,1.

城市设计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问题;合理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城市规划设计应了解的几点问题

1.1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让城市的居住环境更舒适。城市规划设计师需要在做城市规划设计时找出问题,及时的总结问题,不断的对城市规划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修改。

1.2城市规划设计的综合性

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而且要有把城市各要素高度抽象化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现代的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工程规划,更是社会发展与环境规划。这一要求本身就需要设计师上升一个高度,另外,设计时应该具有扎实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对建筑设计要相当的敏感,随时捕捉能为自己带来设计灵感的信息。城市规划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所以需要各部门专业人员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1.3城市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通过对市场强有力的调控,来保证城市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城市、人、自然的和谐统一”,让广大市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才能避免公共利益被资本侵蚀,才能保证城市发展能够为民众而不是只为资本“谋求更多的福祉”。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2、城市规划设计的现状

2.1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失去调控作用

这种“规划失效”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但城市建设规模已经完全突破原定的框框,许多城市为期2o年的规划指标在5年内“完成”已成为“常识”;另一方面总体规划的实施进程滞后于规划的期限。基础设施不能合理布局和相互衔接,反映在道路建设上就是修了挖,挖了又修,老百姓戏称为城市道路应安上拉链。

2.2城乡规划体制分割。城郊接合部建设混乱

城市郊区的规划管理没有具体细则,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只能将其划成空白地带。实际工作中,规划部门与土地管理部门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使得城郊接合部成了“两不管”的脏、乱、差地带,造成引人注目的“城市郊区病”。

2.3开发区规划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脱节,自成体系各类开发区、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等可以独立进行规划,肢解了城市的总体规划,给城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4生态系统未得到重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80%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农村河道、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我国就占了八个。

3、城市规划设计中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1以物质环境建设为尺度的规划设计模式.缺乏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物质性的规划设计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经济理性”和“发展优先”的思想。城市规划中的景观与绿地规划仍停留在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以期在短期内获得崭新的景观。传统的园林与绿地规划设计偏重于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赋予,往往采用单一的修饰物质环境的方法。园林和绿地的规划以娱乐性和舒适性作为规划的模式与评价标准。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生态环境规划仅仅注重于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规划手段本身。我国现行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模式是以环境保护技术作为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在于控制“三废”等的排放,并以其作为评价的标准,偏重于利用技术手段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物质层面上的治理与保护,主要的保护手段为末端治理式,仍属一种被动式的保护规划模式。

3.2不注重地方特色,盲目套用大城市设计模式,小城市结构形态环境雷同

城市规划中“技术乌托邦”的思想与文化的趋同性带来城市规划色的缺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设计模式是以功能主义的基础,以规划技术作为主要规划手段的模式。尤其是文化的趋同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成为现实,技术性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结果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日趋同质化。城市规划对特色的认识有待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只是注重规划中的物质特色,忽视了小城市特色中的非物质要素。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内容要素(建筑、设施、管理机制、技术手段、城市功能等)的共性方面,没有注意到诸如山川水势、建筑材料、文化、历史、地方技术等构造城市素材的特色方面。

(2)城市特色应是一个整体,从结构形态规划,用地总体布局到详细规划、单体设计的各个步骤,从城市总体景观到街道、建筑都是其特色所在。我国小城市详细规划的模式是先由道路交通控制划定的地块的大小、形态等,然后在地块上布置形态各异的体量并依此而制定详细规划,各个建筑单体也标榜自我,以营造各自的特色,城市规划设计中套用大中城市的规划模式,造成城市原有特色的消失。在规划设计不注重原有的地形、景观特色,造成城市特色多样性的减弱和原来良好的社会空间与城市肌理的破坏,这也是减弱城市特色的一个方面。

4、城市规划设计的提升

4.1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其设计宗旨就是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从人的思路出发,再高超的技术、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应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4.2规划方法

(1)加强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城乡二元的协同发展关系。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同时要兼顾郊区的协调发展,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对良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2)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如国际环境和区域环境的变化。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市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

(3)加强城市设计,创造城市特色与风貌。城市设计所关注的是人与城市形体环境的关系和城市生活空问的营造,内容比较具体而细致,具有较多的文化和审美的含义,综合体现规划的意图,是城市设计追求的主要目标城市设计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具体实施的作用。所以在现阶段在城市规划中要增补城市设计,加强城市景观设计,使其成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才能互相交融,隔而不断。

城市设计发展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发展,标准,措施

abstract:todevelopecologicalcity,behelpfulforthecountry'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toknowtheenvironmentisanimportantcarrierofhumansurvival.Relevantdepartmentsmustbepositive,thecorrectunderstandingtotheecologicalcityplanninganddesign,andtimelyconnectedwithitsactualconditions,andcarryouttherelevantwork,sothatitcanfromessentiallypromoteecologicalcitydevelopment,promotethecity,thecountry's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city,development,standard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生态城市的理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Yani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的人类住区。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从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1.2生态城市的探索与发展

生态城市尽管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但其理念渊源却很长。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还是古代欧洲城市和美国西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可以看出生态城市的雏形。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的兴起,人类社会也将进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的新时期。与此同时,人们又在不断地探索新的人类住区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构想。

2国内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情况

2.1发展现状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近年来,上海、广州、天津、哈尔滨、张家港、扬州、绍兴、成都、秦皇岛、唐山、长沙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吉林、黑龙江、陕西、福建、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2.2发展经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是在生态建设和环境改造,在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具有巨大的需求大国,我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经验,资源贫乏地区实现产业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经验,经济发达地区控制环境污染和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中国已经普遍使用的有关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某些具体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能源的技术等等。可我们在生态建设上做得还不够。我们忽略了城市的内在——生态性。不过目前,国内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态城市的目标,而生态城市规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途径,国内很多城市都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3对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评述

当前中国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处于初始发展的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的思路、设计的方法和管理的机制都还不够成熟,它需要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和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筑工程、园林景观、城市经济、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专业工作者和城市社会学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政府决策者的鼎力倡导、全体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建设开发者的积极投入,采取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团结协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向着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3生态设计城市典型要素及相关标准

一般而言,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有住宅小区、街道、桥梁、滨水区、广场等,这些都是城市生态环境构成的典型要素,对其的设计,在充分考量其相关功能的同时,还必须考量相关的生态环境影响。例如处理好建筑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的协调性;街道设计应协调人、车交通关系,贯彻步行优先准则,实行人车分流;城市广场设计应塑造广场主题与个性,其绿地、花草树木应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及景观生态特点(如市花、市树)相吻合;岸线资源共享必须成为滨水区设计所贯彻的基本准则,相对应的景观视觉走廊也必须给予一定的保留;相应的历史遗留设施必须给予特殊的保护,处理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4设计城市空间结构及相关标准

(1)建构基本空间架构(具有现代山水城市特点),比如城市内部各空间之间的布局关系可以用组团式布局来处理,让山林、湖泊、森林、河流等生态因素成为间隔各空间的隔离带;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绿化系统,将城市的路、林、山、田、水进行自然的融合和接纳,搭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3)在现有城市水系自然布局的基础之上,完整的理顺整个城市的水网,对水网地带的植被进行高程度的保护,形成山水相映、水田相融的景观。

5设计城市水循环系统与相关标准

良性城市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对于城市区域的设计需要对污管网进行改进调整,路面使用不含锌的建筑材料,下水道口要设计相关的隔油措施,且安排好适合运用的污水处理厂。郊区设计应该达到维护农田灌溉的需要,以保证农作物生长有足够的水源。对农业面源、禽畜牧场等不同的污染严格控制,且利用地下水源系统进行净化处理,确保城市水资源得到有效运用。

6设计城市交通与相关标准

公共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需要成为城市交通设计的核心考量内容,在这一基础上。私人交通工具在城区的使用需要被限制。整个城市的交通道路设计应尽可能的绕过城市的生态脆弱区,道路的铺设也应生态化、“绿色化”,比如提高路面的透水性能,地表径流被降低,地砖选取为带空隙的,将适应的绿色植物种植于其中。对于道路照明,灯光要尽可能的柔和,环保车辆成为首推的交通车辆类型等。

7加强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措施

7.1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城市的发展必然与资源的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过度的利用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现象,而这一点并不利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正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城市的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比如说城市的水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也只有加强对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才能够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促使预期的生态城市目标得以实现。

7.2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防治

人口的密集势必会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比如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生产垃圾等等,而这些都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现象,使城市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并且直接的阻碍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工作。正因这样,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样不仅仅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还能够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并且逐步的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7.3加强对生态绿地的规划、设计

加强对生态绿色的规划、设计,是促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促进生态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正是因为这样,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条件,比如说城市的地貌、城市的环境等等,大力发展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能够满足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够美化城市,满足人们的生存要求,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城市设计发展篇8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

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性功能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城市设计发展篇9

 

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与人们生活影响最为密切的就是对环境的建设。可以说生态环境的发展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城市发展的好坏,实际上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基于这一原因,更加应该对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建设加以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人们营造一个美丽舒心的环境。本文以此为重点,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为今后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1城市规划建设的综述

 

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这其中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因为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居民生活在城市,环境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城市的环境发展起来了,人们才能更加安居乐业。所以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对生态环境进行规划与设计,促进整体环境质量的改善,在根本上完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一个城市的环境问题实际上与当地的人口密度以及相关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这就造成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并且我国资源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能有效的抑制环境压力,那么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将会是十分不利的。纵观未来的发展,必将是生态占主导位置的,所以如果不能将压力的问题处理好,那么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建设也将会是极为不利的,难以实现高度的统一以及协调化的发展建设。

 

2我国城市的生态系统

 

对于我国而言,城市生态系统虽然是完全开放的,但是其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需要与其他系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得到更大力度的扶持,这样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例,在这一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能在生态系统中将其完全的分解掉,那么就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在农田生态系统,还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都有这样的责任,将废弃物处理掉,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转化为其他的能源物质,这样可以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

 

城市在自然界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一致的,前者的空间占有量非常小,但是对于后者而言,却是发展的中心,承担着各个方面的重任。所以也是产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十分不利的。由此可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是相当有必要的。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而言,其承担着人类活动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对城市景观以及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首要前提,并且充分考虑到其中的影响性因素。

 

3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目的和核心

 

景观的规划与景观设计总要以建造宜人景观为核心。而景观的宜人性则包含着景观的通达性、生态的稳定性、建造的经济性、环境的清洁度、空间的拥挤度、景观的优美度等一系列内容,它是一种比较适宜人类生存、体现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这一方面的通俗体现其实就是当前许多地方对于那些居民小区绿、静、美、安的要求。景观也特别重视那些诸如大小与形状,密度与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同层次等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能源的质量同等重要,例如,它要使那些开敞空间集中一些,建筑空间错落有致,努力地做到合理安排那些空间格局,打造出人工环境亦有自然的生动影像。当然了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敏感区域,以达到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的目的。

 

有意识地塑造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用来满足某种预想的需求或欲望的设计是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在联系自然与文化时用的是物质能流和土地的使用,而生态规划设计都是那些对环境影响最小,对生态过程的规划协调的设计,这种协调的意思是规划设计尊重自然、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人类生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掠夺,保证动植物栖息地的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方式。它给我们提供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以及周身的生活环境。简单地说,这种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和结合,需要全面考虑设计途径会给环境造成哪样的影响?我们都要扪心自问:这种设计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是对环境有益还是对环境无益?

 

对于景观规划,如果理解成一个对任何关于人类使用土地和户外空间的问题分析,提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监管这一方法的实施过程。那么景观规划设计师就是在帮助我们怎样在生产生活上同地球和谐相处。说白了,景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对户外空间和土地的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其核心思想是生态原理,如果再往深处来说,景观规划设计就是一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的输入和排放方式的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它创造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它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了一个循环流程,是满足科学发展观的景观。

 

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设计反映出人类拥有了新梦想,它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清晰。这个梦想其实就是自然保护、文化发展,生命环境、设计的环境,美的形式同生态功能间全面的融合,它将慢慢地消融公园曾经在城市人类中的那种原始的地位,它要让其慢慢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结束语

 

城市环境的未来建设要实现几大需求的转变:①从物理空间的需求转变到生活质量的需求。②环境保护的需求转变到人类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③表面形象的城市美化转变到内里过程的城市和谐。一言概括就是,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而系统化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自然化讲究的是道法天然,经济化讲究的是巧夺天工,人性化讲究的是以人为本。

城市设计发展篇10

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实施性

abstract:inthispapertheauthorcombinedwithyearsoftheworkedexperience,mainlyto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relatedproblemsontheroughdiscuss,forreference.

Keywords: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principle;implementationof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外部客观环境支撑着人类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流通,两者之问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应是生态问题,并高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城市建筑及其形成的群落区域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紧缺,以及由于利用这些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城市建筑及区域群方面是“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有限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能源相互转化、对人类健康、对物质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使其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近几年所提出的有关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理论,均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进行探索人、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创造最为理想、舒适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框架式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整合设计”要求

(1)要用一种宏观整体的方式去观察构成城市生命支撑系统的每一种事物。不仅要观察建筑、各建筑周边环境、城市区域性建筑群,而且要观察食物、能量、废弃物、区域性气候以及其它所有构成这一系统的事物。

(2)整合设计的目的在于创造合理的有生命的场所或聚居地,所以需要比照健康的自然系统特征。注重效率和简单正是自然系统固有的特征之一,而且自然系统中的众多特征是在相互联系或缺一不可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系统正常运作。作为城市生态建筑设计而言,就是要将人、建筑、自然环境、配套的人造自然环境看作—个城市生态系统来进行设计和规划,优化各环节,提高各环节的效率和性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内部的整合优势。

(3)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整合重在设计过程。在设计城市、城镇、建筑时,从对自然系统的类比中借鉴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经验,将其应用于城市生态建筑环境之中。例如,与利用各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建筑材料,玻璃、钢材、或混凝土等建造出的建筑相比,我们在生态建筑角度方面更倾向于利用自然材料,石块或没有加工的木材建造的建筑接近自然建筑。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设计过程的类比,因为利用自然材料还牵涉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问题。

(4)城市生态建筑设计要考虑自然整合系统的过程。①能量和物质的流动是通过一个封闭的环和多渠道网络进行。就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所代表的那样:能量和物质经过多种不同的状态,从最初太阳能,到不同的种群体内,经过生物降解回到无机状态,然后通过光合作用重新进入循环圈。若在城市生态建筑环境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采用此概念,是有极大好处的。②通过增加小的增量来释放系统中的能量,从而维持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③各个自然系统的边界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网络,并且可以相互渗透,能量和物质不会流失。④自然整合系统中的信息储存分散在基因储存器中。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促进了系统的分化,使其不会停留在原有的层次和水平上。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储存在文化模式中,即建筑环境、交流方式和社会结构等。分析人类社会中的信息储存状态对于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利用自然整合系统的过程及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流动模式来展开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

2、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符合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汇,是一项综合性的城市系统工程设计,需要整个社会元素的重视和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基础,将重新界定人作为个体和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不是靠几位设计师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它代表着未来城市建筑环境的建设趋势。生态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要处理

好人、城市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建筑设计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局部环境,比如健康舒适的温度、湿度、良好的通风环境、清洁的空气、合理的光环境和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用途的开敞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外部的客观大环境———自然环境,也就是要对自然环境索取的能量和物质要少,而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小。归结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建设中,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要采用“少费多用”的原则。在能源和物质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的思想。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包括节约土地等。

(2)减少城市中产生的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的排放,将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并入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同时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

(3)对于局部环境空间的生态设计,则体现在建筑建造成本以及使用寿命方面。着眼于未来的城市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①尽可能的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节约能量,降低总能耗;②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在城市建筑中的使用;③采用多空间层次的绿化方式来改善城市区域性气候;④为增强空间适应性和互动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⑤在城市生态建筑设计中要考虑系统内部有关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

筑废弃物等。

以上各个方面需要结构、设备、园林、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相关子系统对于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的通力协作才能完成。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构思,必须以生态的、整合的观念为出发点进行构架。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决不能以牺牲地区环境质量和未来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资源为代价,也决不能为求得局部的利益和发展而向“后代借资源”。

城市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自然生态的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原则。设计创造一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城市建筑环境新格局。

3、城市生态建筑设计的可实施性

人类的价值系统决定了,在评估一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时,重点考虑的是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模式的效益。如果短期效益不理想,即使长期效益好,已很难被采纳实施,这同样是影响推广实施生态建筑方案的矛盾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