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十篇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十篇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5:32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1

[关键词]创新性高端人才;概念创造力;创造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6-0005-06

用创造性测量得分的方式来界定和筛选高创造力人员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为创造力测验上显示的高得分与实际的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许多中间因素,二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可能存在本质的区别。就目前创造力研究领域积累的资料而言,还缺乏充分证据来证明创造力测量上高得分是未来实际创造才能的有效预测源。为此,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中,启动了一种反向的研究路线,不是通过创造性测量预测未来创造力,而是选择具有被社会公认的创造性成就的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回顾性地研究他们代表性的实际创造成就及思维、个性与个人成长历程,揭示具有实际高端创造成就和才能人群的特点,从而找到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有效实施创造力培养的可靠切入点。

一、高端创造群体的选择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的高端创造对象

高端创造群体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34位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科研成就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另一部分是38位具有突出创造性成就的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杰出人士。

1.创造性院士科学家

建国以来,我国科学界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与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性贡献是分不开的。本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命5个学科,先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二等奖的青年科学家,每个学科各100人,共500人作为候选人,再匿名列出其代表性成果,通过专业评定其成果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释事物的能力、预言发展的能力),选出107位候选者,并最终确定可以参与研究的34位被试。34位被访科学家的具体情况见图1。

2.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被试选择

人文社会、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有学术性与社会性之分,前者主要指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研究,并在其领域取得了独创性成果的人员;后者主要指社会认可程度较高、有为人所瞩目的原创性作品和成就的人员,比如从事艺术创造的画家、书法家、导演、舞蹈家、音乐家等。对学术性创造性人才,主要以他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独创性来判断他们创造性所达到的水平;而对于社会性创造性人才,则是以其作品的创新性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社会认可程度和领域知名度为标准。经过同样的专业人士对有关候选人代表性作品的创造性和领域创造水平及影响力的评定程序,最终有38位人文社会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才进入本研究,与科学创造性人才数量基本对应。38位被访人文社会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具体分布如图2所示。

(二)深度访谈及资料分析

对于科学创造者的访谈主体部分有两个内容,一是让被访者讲述自己最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过程,反思哪些特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是让被访者谈对他们的成长以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具有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说明这些事件对创造活动的意义。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人才被试进行的访谈,主导结构与对科学创造者进行的深度访谈法相近,但在过程中也使用了针对该群体特征的不同程序,同时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艺术创造的个体特性,对个体的创造过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访谈1~2小时。为保证访谈的质量和访谈过程本身的一致性,访谈工作全部由负责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研究的张景焕博士和负责社会科学创造者分课题的王静博士完成。

访谈前最主要的准备工作是访谈提纲的设计。根据本研究的具体目标,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在和小组成员多次商讨之后,拟定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访谈提纲,并通过4次预访谈进一步修正之后,最终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访谈的录音资料全部逐字转录成了文本,并对文本资料进行逐行的微观分析,以产生初步的类别。微观分析实质是开放编码的过程,以发现并界定资料中所隐含的概念及其属性。具体做法是,在访谈资料中划出被辨别为某一特定心理特征的句子或(一系列)陈述,将它们编为一个独立的码号。阅读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特征就进行一次登录,重复出现的特征也进行登录,并在编码器上记录下这些特征的内容及出现频次。

归纳微观分析结果,可进行主轴编码。主轴编码(axialcoding)是关联类别与次类别的过程。因为编码围绕某一类别进行,并在概念层面上连接各个类别,因此称为“主轴”。具体做法是,列出上述分析得到的所有码号及每一码号的内容,从理论上分析每一个心理特征的含义,从访谈资料中发现每个心理特征实际的、具体的内容,从而发现各个心理特征的关联及重复的成分,将在内容上有较多重复、理论含义相同的码号合并到出现频次较多的码号上来。根据微观分析和主轴编码,建立初步的编码索引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完善编码工具,形成对编码主题的描述,在有了初步的编码类别与编码主题样例之后,再建立完善编码索引与编码词典,并据此进行编码,最后找到科学及人文创造者的思维与关联心理特征。

二、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

科学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是根据前述详细的编码过程获得的编码结果进行的。对有关结果进行了编码信度和评分稳定性检验,证明结果可靠。按照某一特征的出现频次不少于总人数的25%,即不少于9次(34×25%=8.5≈9),共有26项心理特征符合这一标准(见表1)。

对获得的评分结果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可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x2=495.626,df=496,p<0.0001)。在比较了各种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并进行方差最大旋转。载荷量的碎石图表明,可以抽取5个主成分。5个主成分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51.647%。根据每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心理特征,这5个主成分可以命名为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以及强基础智力,解释贡献率分别为17.32%、12.15%、8.32%、7.62%和6.24%。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科学创造者综合性动机包括内在兴趣(内部动机)、理想抱负和积极情绪体验三种成分。艾曼贝尔(t.m.amabile)认为,内部

动机的作用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机制。艾森伯格(R.eisenberger)认为,奖赏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其起作用的方式是:对新异表现的奖赏提高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对常规表现的奖赏降低内部动机以及创造力。艾曼贝尔认为,外部奖赏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控制和信息。奖赏提供的信息是鼓励求新的信息,它使个体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奖赏所激发出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及创造具有促进作用,但外在激发因素使个体感觉受到控制,这种类型的外部影响与内部动机是不相容的,因而不利于创造。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88.24%的科学创造者认为内在兴趣对他们的创造性工作非常重要,但仅有内在动机对于长期的创造性工作是不充分的,还需要具有远景驱动效应的外部动机共同发挥作用,以明确的社会经济的形式奖赏、鼓励创造力能够强化创造动机,不能一概否认外部动机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取得高创造成就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多学科背景,广博而又交叉的跨学科的知识组合以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使得科学家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理解、体会正在研究的问题,产生新的思路与观点,有时则是其他学科方法的直接移植或借用取得了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多学科的学术基础可以培养不同的思维模式,能够融不同思维模式于一体并互相启发,当面对具体课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创造。

在性格特征方面,本研究发现,就科学创造而言,自主牵引的性格特征包括勤奋努力、坚持有毅力、独立自主、冒险、自信以及乐于交流与合作。这一特征与兰克(J.Rank)和弗里斯(mFrese)等人提出的个体主动性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研究认为,个体主动性包括自我发动(self-starting)、积极行为(proactive)和坚持(persistentbe-havoir)三部分,其具体特征包括,对自己工作质,量的要求超过工作的一般标准,在工作中花更多的精力,积极战胜困难和障碍等。有研究表明,积极行动的人格预示着未来的创造。

在思维风格方面,本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的思维富于开放性,思维独特新颖、灵活变通,并且善于洞察和进行系统研究。与斯腾伯格(R.J.Stem-berg)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洞察力属于思维风格,斯腾伯格等人将洞察力视为智力特征的重要部分。对洞察力的科学心理学解释见于斯腾伯格等人的论述,他们认为洞察力是选择性比较、选择性组合、选择性编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洞察力不是一般的心理历程,而是选择性的智力过程。既然是选择性的过程,个人特色以及知识积累就会起到重要作用,就可以看作是体现个人风格的心理过程,在这里被称为思维风格。

研究发现,科学创造者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一般智力:理解正确、思路清晰、学习新知识快。此外,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

三、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思维特征

根据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深度访谈的文本资料进行的分析,主轴编码上形成的概念词有21个。有关概念词在被试文本资料出现,该被试就在此概念词上得分“1”,重复出现都计为“1”。表2(见第8页)所示是38位被试在21个概念词上的频次结果。

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中,有28位自愿在访谈之后参加与领域新手的对比研究。领域新手来自于某大学大一到硕士三年级的学生,为了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相对应,研究者只选择了社科和艺术两学科的学生。

创造者和新手被试的具体情况见表3(见第8页)。

本研究选取的比较指标来自于词汇联想测验的思维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等四个方面。相关特征的操作性定义如下:思维敏捷性,指被试在特定时间内联想到的词汇的个数;思维灵活性,指被试所有联想到的词汇依照思维灵活性编码方法获得的类别;思维深刻性,本研究中思维的深刻性体现为被试自由联想到的词汇体现的深度;思维独创性,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特的和新颖的智力品质。灵活性、深刻性和独特性都由同行的稳定性评定获得。

对比研究发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

创造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思维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思维的综合性、连续性、系统性、批判性、对比性、类比迁移能力等为被试尤其强调的特点,对于创造性成果的最终实现,都具有使得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得以完成的重要作用。

思维的综合性是所有思维特点中被提及率最高的,28位参加这一部分研究的创造者中,高达24位被试(约为86%)提及思维综合性这个思维特征。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都和创造力相关,往往精通两种专业的人较为富有创造力。本研究中也发现,思维的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被试强调,“理科思维”“多学科角度看问题”,是能够很好帮助自己思考的方法。在这里,思维的综合性除了指学科间的综合外,还包含其他多重综合形式,包括与前人研究的综合、个人积累等。正如被试所强调的“学术积累延伸”“继承基础上的推进”“看读中的发现”“你越做你越有经验,这也是你的积累”。

超过82%(23人)的创造者被试提及创造过程中思维连续性也是创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特点。在这里,创造性思考是一个不间断且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协同活动的过程。在一个问题没有达到一种心理预期之前,思维总是处于激活或者待激活状态,随时可能被激发。创造者认为,没有绝对创造性的作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前面作品的延续。

分领域对38位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的思维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社会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综合性、批判性、对比性、目标性、求新求变、激发性、精确性、多向思维、敏锐性、聚合思维等特点,这是由其创造工作需要的系统思维特性决定的;而艺术领域的创造者更强调思维的系统性、类比迁移、连续性、想象、辩证思维、发散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形象具体思维等特性,使得有关的思维过程需要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创造过程不同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因此,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创造者在思维独特性上也显著优于新手群体,这从另一个侧面反证了我们在创造者被试群体选择时对创造者所作的界定,因为创造者群体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生产出独特、新颖创造性产品的能力并实际完成了产品的创造过程。

分析访谈资料可以发现,高成就的创造者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使得思维的速度减慢(创造者

的平均年龄比领域新手的平均年龄大43岁),而对于领域新手,其思维灵活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单一。随着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信息环境的迅速变化,即便是新手,其思维方式也开始呈现多方向、多角度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人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四、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研究的核心目标,是揭示其之所以成为高创造者的原因,并为在教育实践中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创造力的基本结构――敢想敢为

根据上述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关联心理特征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科学创造者认为,创造者既有知识广博、内在兴趣、发现问题、洞察力、思维新颖和灵活等特点带来的概念创造力,又有独立、坚持、勤奋和愿意尝试的创造执行力,并且有抱负,有进取心,从而使复杂和艰难的创造过程终于成功转化为物化产品。概括而言,顺利完成具有独创性的高水平创造成就,需要两种基本心理条件,即产生或提出具有突破性创新观念的能力(概念创造力)和将创新概念付诸实施并物化为创造产品的能力(创造执行力)。创造执行力又与为创造的实现持续投入心理能量的使命感和坚持性紧密关联。用日常语言简单表述创造者的基本特征,就是敢想(概念创造力)敢为(创造执行力)。

长期以来,创造力结构研究方面始终存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人格的二分研究,一直不能很好地统一,二者对创造性实际成就的影响和贡献也不能形成合理的逻辑解释。笔者通过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深入研究所建立的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或“敢想敢为”模型,很好地将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个性统一到了一个整体的创造力概念之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创造者对创造人格特质评定的同样倾向也证明了这一点(限于篇幅,创新性高端人才人格特点和成长历程的研究结果另文发表)。

任何创造力成分,如果脱离了实际创造作品的生产,都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概念创造力一创造执行力模型,正好对应了创造产品生产过程的创意产生能力和将创意物化为产品的能力。概念创造力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功能,其产品就是创意,是创造性产品的开端。而创造执行力是创造性个性的功能,它提供了创造者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动力和执行机制,并使创造者最终完成创造产品,使之成为事实。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创造者都既是创意的提出者,同时又是创意的践行者。

(二)创造力的基本结构对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启示

上述以对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系统研究为基础而概括总结出来的创造力“敢想敢为”的基本结构,对于促进国家创新目标的实现和实质提升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更偏向于平衡发展的适应性人才,如希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等,而对突破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虽有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人才需求,但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条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更缺少有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机制。本研究通过对72位创新性高端人才的思维及其关联特征的纵深研究,在两个层面可以直接被用于教育实践,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方向,提供促进创造性人才产生的教育环境,引领我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在教育实践中创造让孩子“敢想敢为”的空间。根据本研究结果,要提升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必须培育适宜于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推动青少年“敢想敢为”,提升其概念创造力,并同时在性格培养和技能训练上提升其创造执行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鼓励依从的倾向。金盛华曾明确提出:“中国儿童性格独立性和创造性缺乏的深层原因,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充满过度保护、过度引导和压力。过度的保护使他们丧失了许多机会,不能经历本该由自己经验的事情,而且学会了依赖;过度引导使他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学会了被动接受影响而不是主动思考的习惯;压力限制了他们经验的范围和心灵的自由,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归根到底,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智并使自己的理智得到发展的机会,性格的软弱和思维的贫乏,是这种发展历程的自然结果。”显然,我国教育需要学会把青少年的“敢想敢为”当成一种能力来培养,这才是真正创造力培养的开端和本质。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2

关键词:河南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和其他地区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能力中所具有的特征大致一样,一般为外显性特征,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独创性特征

独创性特征也就是创造出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一样的新事物,而所谓的新主要就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最新创造的或者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的。独创性特征要求的是独特性与新颖性,这样的事物往往能够更吸引打中的眼球。

(二)灵活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方法手段与思维模式中,其不仅要和他人思维框架有所区别与独立,又要和自己从前的思维模式有所区别与独立。在创新创业中并没有固定的或者永恒不变的模式,其是一种具有灵活新与多变性的思维活动,并且总会伴随现象、灵感及直觉等不规范的思维活动而出现。

(三)风险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其核心就是对已有的一种突破,而不是重复或者再现。既然要求的是创新,就不能借鉴成功的已有经验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式,也无法确保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甚至还有可能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而导致失败。因此,风险性在创新创业当中是一种突出的特有的特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分析这一特征。

(四)层次性特征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常可以分成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在初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一般指的是对于本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并且不涉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一种创新能力;在中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主要就是指通过模仿或者改革完善之后,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重新组织与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而在高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是指经过了长期探索与反复研究后所产生的一种非凡性创造,并且这种创造的出现能够使某一个领域形成新时代划分的局面[1]。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

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到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内涵,就必须对能力与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概念有所了解。首先,技能水平与熟练程度综合起来构成了能力,在西方国家一般表示为“ability”,可以解释成对某种行动执行的一种技巧方式,并在这个行动当中包含着复杂而又协调的理智与动作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创新能力从我国当前所流行的一些看法上看,可以将其看做是产生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即产生某一种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特有产品的能力;最后,真正具有创业能力就是指真正对创业的实践性产生影响,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创业实践顺利开展的个体能力,其以智慧性的创造能力作为关键,有着突出的创造性与综合创业水平,并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能够紧密结合,在个性制约和影响作用下形成并且发挥出作用的一个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及经验在概况与类比后所形成的在创业实践中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

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在高职高专学生智力上与开创业绩中善于发现或者创造新事物及新事业的一种能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概况其内涵: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中较强的能力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小与强弱会有所不同,并且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会紧密相连,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与进展及其结果都会时刻产生着影响,并且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中创新创新的能力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创新创业情境当中实践,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一创新创业过程。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将智力作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的能力核心便是智力,而智力主要包含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以及记忆力等各种能力综合的一般能力。其表层主要是通过智力与操作能力以及特殊能力相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及各种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发现契机、创造契机及掌握住契机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创造以及最佳使用信息的能力等;而中间层次主要是指操作能力组合而形成的各种特殊能力,一般指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而在这里并没有出现智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使得学生无法从横向与纵向层次中将创新创业的能力结构加以整合,同时难以协调解决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等。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3

关键词灵感思维写作活动主要特征

在作家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灵感思维的触发,而出现“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现象。在人类认识活动当中,灵感是一种非常神奇美妙的精神现象。但灵感思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产生是作家长期生活积淀和知识储备的结果。灵感通常是在创造主体集中精力常时间反复思考却又无法解决问题时突然产生,使主体在瞬间形成新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它是创造主体潜意识里对问题反复酝酿而显现于显意识的顿时感悟,是人们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一种心理现象。

灵感思维与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文学创作发展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对写作活动中的“灵感”现象,都有比较深切的体验。茅盾看到报纸上一则浙东春蚕丰收而蚕农相继破产的新闻,激起强烈的愤怒,产生创作冲动,为揭露帝国义对中国农民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因而写了《春蚕》;托尔斯泰在路旁看到一株被折断的牛蒡,牛蒡虽被人践踏仍顽强地活着,他心里很受感动,从而创作出了《哈泽·穆拉特》;司汤达从报纸上法院公布的青年家庭教师杀了女主人这个案件中得到启发,产生了创作灵感,写出著名小说《红与黑》等等。

写作活动中灵感思维具有偶然性、情感性、模糊性、综合性等主要特征。

1、偶然性。灵感由外界偶然机遇触发,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很难预料的,所以灵感的产生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中国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的出现正应验了这句古话,我们往往有意召唤它,它反而不光临我们;我们无意去找寻它,它却翩然而至。苏轼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戴复古的“有时忽得惊人句,费尽心机做不成”,灵感来时犹如闪电一般,来得突然,去得迅速,稍不留意就会消失。由于灵感的产生难以预料,而且来无踪去无影,因而,文学家们总是十分珍惜灵感的来临。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忆向阳》中写道:“诗思一来,怕它跑了,赶紧披衣起床,扭亮台灯……我有两句诗描绘这种情况:‘诗情不似潮有信,夜半灯花几度红’。”这些例子说明灵感常常不期而至,确实具有偶然性的特点。

2、情感性。在灵感爆发的瞬间,写作者往往会出现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这说明灵感思维具有情感性的特征。普希金说:“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巴尔扎克在写《高老头》结尾时,灵感思维勃发,躺在沙发上的他曾产生幻觉,为高老头的死而悲愤欲绝,以致来拜访他的客人感到很奇怪。郭沫若写《地球,我的母亲》时,灵感突然从脑中跃出,他“干脆赤脚在石子路上走来走去,时而又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3、模糊性。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瞬时性的特点,而且是跳跃式的思维活动,这就使得灵感思维在闪现的刹那只能从整体上描述思维的精髓,而无法描述细节。在灵感思维发生时,只要其中有一项信息不准确,其思维结果就难以精确,因而灵感思维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呈现出模糊性的特点。有一次马雅可夫斯基在午夜时分获得了写诗的灵感,终于知道怎么具体地去写好他那几天在构思的一首诗,但他没有全部记下来,他只是迷糊地跳下床,用一根烧过的火柴棒把“一条腿”的字样写在一个纸烟盒上,然后就甜蜜地入睡了。第二天起来,他花费了三个钟头去追忆:“一条腿”究竟指什么?为什么要把它写在纸烟盒上?“一条腿”究竟指什么?为什么要写在纸烟盒上?连诗人自己也记不清楚,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灵感思维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4、综合性。钱学森说“灵感是综合性的。人脑的综合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是灵感的重要特征之一,灵感激发系统的心理机制就根植在人脑的综合功能之中,具体地说,灵感与随同人类进化史形成的遗传因素有关,也与一个人的多才多艺、明白事理、知识积累、形象思维、理性认识等活动有关,因此它是综合性的。灵感思维活动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综合;逻辑与非逻辑的相互综合;想象力与直觉力等思维能力的相互综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综合;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综合等等。杨朔写《茶花赋》的过程中,“童子面茶花开了”成了潜意识的触发信息,它一下把脑子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到了久久探索的图画构思,闪现出综合性的灵感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覃可霖.写作思维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4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新;设计

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和趣味的集中反映,具有独特的创造性特征是工艺美术设计中最重要的特点,其创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创作的成败。艺术创新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利用网络信息,开发新产品,创造出划时代的精品。本文对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性进行研究对于以后更好地进行工艺美术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艺术构思的创新

艺术构思是工艺美术设计的首要环节,工艺美术设计要求我们在具有创新思维的世界观指导下,倾注工艺美术的审美感情观念,运用形象的思维对素材进行收集、加工来完成一系列审美思维活动。艺术构思是形象的萌生与孕育,为了使工艺美术的艺术构思不同凡响,工艺美术设计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在心智上养成寻求各事实之间关系的习惯,成为产生创意中极为重要之事”。首先,工艺美术设计创造特征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功能、审美、科学、价值观念等的综合把握。艺术家应该关注和了解思想文化的新动向,只有关注了新动向才能出现新的思想观念,从而进行良好的创新艺术设计,使设计进入革新的新境界。其次,工艺创新思维在于表现设计者的心理,体现作者的意念,工艺美术的设计师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艺术构思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能够发现个评估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以联想、比喻、对比、衬托、暗示等多种手法给予艺术的表现。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十分巧妙地揭示和重新组合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予以简洁、准确和有力表现。因而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挥想象就需要能够自由的运用规律,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培养艺术修养,加强对知识的积累,并不断的提高人文精神素养。最后,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构思主要内容就是设计花大量的时间在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上,因而在工艺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应该掌握大量的资料,掌握综合性的知识,例如国内外商业市场、社会生活、旅社等,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以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

2.工艺美术设计要与时俱进

在新时代下,全世界的竞争就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因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分解组合创新,提高知识量与扩散思维能力,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实现新的功用。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要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特点,追求幽默、滑稽、谐趣美等。第一,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模仿和表现,强调设计师对世界和人生的特殊的领悟,使设计艺术具有时代感。时代性在很大程度体现在人们的审美程度上,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固有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思想、文化选择都趋于多样化。为了提高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艺术品位,我们要将艺术中注入具有时代信息的创造性审美观念。第二,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民族化就是在设计中将本民族的艺术和审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传统风格展现出来。第三,现代工艺美术设计非常注重以表现为主的抽象性风格,在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意识中,不能有过多和过分的雕饰,要求产品应该要以简洁性或抽象性的特征为主。

总的来说,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时间因素已比空间因素显得更为重要,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应以时代性为主,抽象性为辅。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因素的工艺思维,用创新的动态观念为工艺美术提高效能,创造价值,增强创造的生命力。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就是扩大艺术表现力,我们应该在宏观和微观世界中捕捉美的形象,创造美的作品,使艺术能够与美学能够完美的结合。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创新的效果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photoshop、corelDRaw等一系列软件已经成功的应用与现代艺术设计中来,简化了设计人员的制作过程,使设计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作品的创新上。可见掌握熟练的软件技术能够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水平。要想创造出更好的现代工艺美术作品,必须首先学会和掌握计算机技术,不仅要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获得各种资源、信息材料和知识,而且还能够应用现代技术软件加强对艺术的设计,使设计师能够更好的应用综合知识进行传播、整理、分析和利用来进行创造。电脑科技对传统造型艺术的挑战及为当代美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面对国际各类艺术的相互激荡,我们应把握世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应用现代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消费心理紧密联系起来,不断调整,不断优化新技术,以信息技术带动艺术创新,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工艺美术设计以信息技术的结合,提高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

4.结语

工艺美术从发展初始就是与创造思维融于一体的,两者是互相补充,彼此交融,创造者既是设计者,也是制作者。现代工艺美术的创造特征体现在艺术构思、与时俱进和利用现代技术之上,工艺美术创造已开始进入电脑时代的当代,创造的高度科学化,设计的过程中的奇思妙想,是设计创意的灵魂,设计师应该具有创造性思维来认识和思考、推理、综合、客观事物,体现出一定的深刻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石志.工艺美术当随时代[J].上海工艺美术,2006(04).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5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深刻地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方面,从根本上说,尤其是对基本观念的影响。划时代的新科学观念的诞生,将通过人的思维方式而影响全球社会一切组织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内核就是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

由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论、突变论,特别是混沌理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发展,已形成关于复杂系统思维方式。或称之为现代系统思维方式,这是l9世纪形成的辩证思维方式的继承、综合和创新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已开始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也即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辩证系统思维方式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结合的新形式。与机械思维方式相比,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表现了大系统思维、大开放思维、大目标思维、大科学思维等重要特征。

一、大系统思维

大系统思维是指突破简单性的复杂系统整体思维。大系统思维是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最基本的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日益走向一体化,自动控制理论和管理科学等许多学科部引入了大系统观念,认为大系统是因素众多、结构庞大、层次复杂、目标多样的对象系统,也是一类自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复杂系统。所谓系统自组织,从组织控制角度来说,是指一类复杂系统,在没有任何外部信息输入、输出的内外交换前提下,系统自身通过内部机制的相互作用,也能实现系统自反馈、自协调、自修复、自繁殖、自创新的运行。

大系统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关联思维。当系统发生关联综合整体效应,出现新质、新结构功能、新规律性时,也就体现了创新性。现在各国的发展战略重点均在考虑如何提高综合国力。一个大型企业可持续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从国家到企业,如何改善体制结构,制定关联综合的发展战略极为重要。而提高国民素质和企业每个成员的素质,叉成为国家企业发展中关联思维的基础性环节。

代表计算机领域第三次浪潮的互联网络,是技术发展上关联思维的典型。当代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着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计算机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中.为了进行快速复杂计算.处理信息是关键。但许多终端共同使用大型主机的数据及运算,其前提是必须会说这种系统的电子语言,规模有限,十分昂贵,且由大型机集中分析处理信息在商用上更是诸多不便:

小型的桌上个人计算机的发明,提供了及时获得计算机分析结果的方便,推动了计算机发展的第二次浪潮。第三次浪潮则是把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在一起而获得信息共享的互联网络的出现,最初是1969年产生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研制了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络。198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五大超级计算机中心共享巨型机资源,进而投入了全国组网工程,全美上百万台计算机及几百万个用户开始进入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随后各国的计算机网络也纷纷加入这个互联网络,成为全球范围的公共网。1994年,计算机最重要的创新是“环球网”的形成。现在,进入互联网络的任何计算机,都能够实现交换电子邮件及其他文件,从图书检索到电子报刊、电子游戏等,互联网络将运送所有“多媒体”信息随时供用,互联网络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

互联网络技术原理的思维方式其实质是关联思维方式。

计算机互联网络与人的神经网络有相似之处。本世纪下半叶来,脑科学的进展,从脑神经解剖中发现,人的大脑神经网状结构的特点是,每个脑神经都同许多其它的神经发生关联,一批神经对某一神经作输入时,该神经又通过输出同另一批神经关联,大脑约有140亿个神经元,其关联网络比现在计算机全球互联网络不知复杂多少倍,而且大脑细胞即使损伤了还能自修复、自生长、互相连接,输出和输入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如能进一步揭开大脑智力功能的关联发生之谜,使计算机的信息传递、计算、加工、储存都像大脑一样在原子、分子量级上进行,则计算机科学又将发生新的重大飞跃。

大系统思维注重从整体的综合论、透视论、自组织性角度去研究系统的动态变化,侧重研究复杂系统的性质和关联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体现着现代科学技术思维的新变化,即从简单性转向复杂性,从线性转向非线性,从严格决定论转向非严格决定论,如统计性、模糊性、随意性、可行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可逆性,以及转向微观分析与长程关联的结合等问题,这些已愈来愈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而混沌研究更是重点,展现着广阔的前景。

二、大开放思维

我们强调大开放思维,就是强调不仅限于物理系统和生命系统,同样要贯彻到社会系统的思维过程中去,突破因循守旧的旧传统思维方式。

各国在纠正负面效应的过程中,也逐渐省悟到更重要的是全面观念更新,包括全球观、发展观、战争观、科技观、国际合作观、伦理道德观、法制观、未来教育观等观念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更替多么重要,否则仍然难免死灰复燃。大开放思维正是提出这样一种角度,即面对社会与环境错综复杂的问题,着力于去把握一些基本关联。

在社会发展与生存环境关联上,开放思维方式的重新定向主要是:第一,着眼现在,反思过去,总结经验,立足未来。第二,在分清主次、全局与局部、正面与负面、慢变参量与快变参量的区别前提下,应当看到对立面的转化,即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还会向相反方向转变。局部破坏到整体质变,局部好转到全局好转,变废为宝更是常有的事。人类从机械时代以来,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中,存在许多盲目性、近视、无知,追求局部利益,陶醉于短期效应。

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纪,新知识的开发比什么都重要,要创造新产品,就要有新的设计原理或新设计方案,要敢于突破已有的设计模式,要有真正的思维开放性来导向,关键是激发人的创造潜力。未来世纪的开发型人才比重将远远超过第一线生产人员,因而关于人的创造力的管理将是未来管理的尖端问题。

大开放思维特征标志着要勇于突破传统的主观思维结构的局限性,特别是科学观念方面,要突破物理系统和生物系统昙次,而扩大到从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交互作用,从社会、全球以至宇宙系统层次去考察。强调大开放思维,正是与传统式的封闭思维的蜊界,这是探索复杂系统问题所要求的。

三、大目标思维

把目的性、目的论等目的或目标思维引入思维系统,是现代复杂系统思维方式区别于以往哲学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长期以来,目的论概念通常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相联系,以至“科学思维不得不拒绝关于目的的那些信条和目的论的那些概念,而赞成一种严格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

大目标思维即把维护全球人类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认识转化为全人类的思维方式,通过社会教育,在人类心灵深处扎根,才能在开启心智时,自觉地、主动地遵循社会大航标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达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协调统一。

关于科学技术目标与社会的关联,这是大目标思维的突出问题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往往忽略这种联系,而实际上谁也不能回避这种联系:

当代技术目标的追求包含着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和知识经济的新角度选择。高科技时代的大目标思维,既强调弄清目标演化的时代性和目标选择的理性支持,又强调理顺复杂系统多目标的层次性和关联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协调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高瞻远瞩,避免停留在孤立、静止、近视的形而上学思维怪圈中打转转,从而脚踏实地地、自强自为地去实现宏伟的目标。

四、大科学思维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显示出对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位的作用,人们在实践中对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转化过程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因而学科设置、社会建制和产业结构等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调整和创新,并逐步填补了转化中介序列的空白,搭起了由此及彼的桥梁。

大科学思维,这只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其意义在于按照科学的整体联系和大统一方式思维,以改变传统狭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实践中克服实现科学大统一的各种政策、体制、法规的障碍;在学科设置中,致力于调整学科关系和层次,促进基础科学成果更高效地转化为产业开发:以及推动适应大科学态势的社会科学学科的改革和重建;以至调整社会结构和管理,调整人与自然关系,使社会发展、人天关系趋于和谐。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邓小平认为只讲科学是生产力还不够,因而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这是对时展的实质性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一论断更是大科学思维的主题。邓小平认为要实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我们的科教兴国,全球技术创新的浪潮,都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科学思维。90年代以来,知识创新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而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超过工业、农业的第一大产业,核心则是知识创新。但知识形态本身不是经济,而要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环节,才能变为直接生产力以至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大科学思维正是在。转化”上进行大系统的关联思维,包括近程的关联转化到长程的关联和达到知识形态完成向经济效益的根本转化。

国家、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企韭、金融经销部门等的互动关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大体系,这种大关联思维,就是广义的大科学思维,体现了一种高科技时代科技、经济、社会协调运作、持续发展的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6

内容摘要: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的思维。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交互作用。通过掌握创新思维原理,遵循创新思维法则,运用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涵义特征过程修炼

创新思维的涵义、特征及过程

(一)思维的涵义

思维是人们探索客观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性的有意识活动过程,是客观事物属性、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律性的反映。换言之,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主体人对于客体对象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反应,是主体联系客体的中介和手段,是主体加工处理客体的方法和工具。

(二)创新思维的涵义及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运用发散、直觉、想象等思维方式、方法,对新事物和新目标进行思维,从而获得新发明、新发现、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等而采用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拓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创新性成果。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一方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特点,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解决问题。因为它不只是依靠现成的表象或有条件地描述,而是要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能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创新思维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独立性―与他人不同,独具卓识,敢于质疑,力破陈规,善于打破自我框框。

连动性―具有“由此思彼”的能力,表现为纵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深究其因)、逆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横向连动(发现一种现象后能联想到与之相关和相似的事物)。

多向性―善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重设想和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

跨越性―从思维的里程来说,表现为常常省略思维步骤,加大思维前进的跨度。

综合性―善于选取前人智慧宝库中的精华,通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成果。

(三)创新思维的阶段和环节

创新思维的具体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思维阶段和环节:

启发定向阶段:了解问题情景,产生创新需求,激发创新动机,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而通过深入分析更加明确问题。

潜伏酝酿阶段:当问题明确之后,便进入以收集整理知识信息、弥补知识缺陷、消化原始材料、构思假说和解决方案为主导活动的阶段。

游离逼近阶段:在经过深思熟虑、反复尝试后思路逐渐清晰,方法途径趋于明朗、问题接近于最后解决的时期。

灵机触发阶段:灵机的触发即问题已迎刃而解,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出现意识到成功的心理准备;二是当为问题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时,在未曾预料的时刻因受某事物的启发,突然灵机一动,顿彻大悟,成功跃然而至。

引深成型阶段:对创新思维成果中的新假说、新推测、新设想等成分,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深化,使其更系统、更丰满、更成熟,最后将成功的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指导实践。

这五个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前一阶段总是为后一阶段作准备,后一阶段也可能包括前一阶段的某些因素。在整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综合交互作用。

创新思维的修炼

(一)掌握创新思维原理

整合原理:创新是各种心理因素(包括兴趣、求知欲、理想、信念、情感、意志以及思维品质、形式、方法等)高度的有机整合的结果,是主体心理的、思想的、思维等意识活动的综合表现。

流动原理:创新思维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入而不断运动,表现为按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流动、随个人兴趣爱好的变化流动、按思维能力结构层次的变化由低向高流动。

调节原理:随着人类认识活动的变化,根据创新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使之更符合实际。

信息轰击原理:通过努力学习和多接受新信息,以诱发思维的创新性。

群体机智原理:通过争论、辩论、讨论等形式汲取群众的智慧,弥补个人创新力的不足。

压力原理:外在压力迫使自我克服惰性,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成为推动创新的巨大力量。

上文所述前三项原理取决于主体内因,由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来决定;后三个原理取决于社会外因,在外力适度的作用与影响下,主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得到激发。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只能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遵循创新思维法则

综合法则―通过集思广益、智慧杂交、思维交融创新;还原法则―通过回到根本、抓住关键、提纲挈领创新;对应法则―通过模拟比较、类比联想、相似想象创新;移植法则―通过模仿造型、移植结构、模拟演示创新;离散法则―通过离散产品、分解要素、解剖认识创新;强化法则―通过强化技法、强化目标、强化工艺创新;换元法则―通过代用材料、代用零件、代用方法创新;组合法则―通过附加组合、异类组合、同物组合创新;逆反法则―通过逆反思考、求异思维、对应思考创新;造型法则―通过外观造型、结构造型、色彩造型创新;原型启发―通过物件启发、事件启发、言行启发创新;特征迁移―通过事物特点、事物特征、事物特性迁移创新;功能变化―通过功能组合、功能改变、功能提升创新。

(三)运用创新思维方法

1.加法思维―组合就是创新。美国的《读者文摘》的诞生来自创始人德惠特•华莱士的一个创意。他“把最佳文章组合精编成袖珍型的非小说刊物”是一个伟大的创意。

加法思维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说、技术、产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适当叠加或组合,用以形成新学说、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方法。爱因斯坦曾说:“组合作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说:“新的发明几乎都是通过对老发明的组合或改进产生的。”

2.减法思维―简单也是一种创新。我国对计算机简化中得到的VCD和学习机的问世就是减法思维运用的例子。将计算机中的光驱与解码部分取出来变成了VCD;将计算机的文字录入编辑和游戏功能取出来就成了学习机,造就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

减法思维就是将事物的要素进行缩减或分割,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哲学家奥康说过:“切勿浪费较多的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哲学思维,也适用于创新思维。

3.变换思维―山无常势,水无常形。某西方国家有两个教徒在教堂祈祷时想抽烟,其中一个问牧师:“我在祈祷时可以抽烟吗?”牧师断然拒绝。另一教徒换了一种问法:“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牧师说可以。两个教徒所说事实是一回事,但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亵渎神灵,而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何等的虔诚。

变换思维是指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改变和转化,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孙子兵法有云:“山无常势,水无常形,人因敌变化者胜也。”伽利略曾说过:“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4.逆向思维―把事物倒回来。司马光打破缸。按常规思维,要救小孩,必须把小孩从水里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司马光却想到了砸破缸,让水离开人,达到救人的目的。

逆向思维是指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完全相反的、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通俗地讲就是“背道而驰”。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时候,人们可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创新的思想。

5.类比思维―类比支配发明。鸡蛋固化技术。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乡榆树村农民李德库,他从鸡蛋想到了奶粉,嘀咕着要把鸡蛋“晒干”,他做试验就用了几百千克鸡蛋,1996年试验终于成功了。1998年他发明的鸡蛋固化技术在“中国专利周”上展出。“晒干后的鸡蛋”不但能制成蛋黄粉、蛋黄饮料和罐头等食品,还能提取黄油,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类比思维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中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其他属性的思维方法。英国的培根说:“类比支配发明。”德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刻卜勒曾说过:“我特别喜欢类比―我的最可靠的老师,因为它们给我们揭开了自然界的各种秘密。”

6.联想思维―联想促发创新。茅以升的“射水打桩法”。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因江中泥沙层很厚,打桩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后来他看到邻家的孩子用铁罐浇花,细细的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了一个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好办法,解决了工程进展中的难题。

联想思维是指通过一个或一类事物联想到相连、相关或可能相连、相关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从而达到创新目的的方法。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与之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以后,便追寻它相关联的事物,由此而产生联想。”

7.迂回思维―以迂为直。书房里的大沙发。有一次书房里的大沙发要搬到另一个房间去,因沙发大而门小,卫士们试过几次都搬不出去,只好放回原处。进来问:“怎么没搬出去?”卫士说:“门太小出不去。”在沙发左右踱步,时而望望沙发,时而瞥一眼门,思索片刻,慢条斯理的问:“有件事我始终想不通,是先摆好沙发后盖房子呢?还是先盖好房子后再搬来沙发呢?”卫士们听后低下了头。便出去散步了。后来卫士们不时变换方式,终于将沙发搬出了门。

迂回思维法是指回避使用常规的直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采取拐弯抹角的见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拿破仑说过:“我从来不正面攻击一个可以迂回的阵地。”孙子也说过:“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也是常用而有效的方法。

8.发散思维―创新的核心。齐白石会客。一天有三个学生上门求教,只见门上写了个“心”字。其中一位学生转身就走。另两位学生却上前敲门,被齐家人劝回。次日他们三人又来求教,发现门上换了个“木”字,头一天先走的学生立刻上前叩门,白石老人笑盈盈的开门迎客。这是什么道理呢?第一次门上写的实际是个“闷”字,说明齐老情绪不好,不会客;第二次门上实际上写的是个“闲”字,说明齐老清闲无事,可以见客。

发散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思考和联想,以探求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著名创造专家吉尔福特高度评价道:“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建立合理广泛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实践经验。知识和经验越丰富,思维越宽深。增强好奇心以发展想象力,培养高尚的兴趣以增强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发挥想象力、创新力的起点,兴趣是维系恒久创新力的基础。培养直觉力以开发想象力。培养联想力,有利于新事物的产生。培养良好的创新素养和艺术素养。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模糊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许多创新是在想象基础上建立模糊概念,通过模糊思维而渐具体化的。

参考文献:

1.公务员9种通用能力简明培训教程.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

2.马林.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自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7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思维是设计师在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艺术设计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化和综合性特征,设计师只有了解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培养将多种思维形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才能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作品。

一、艺术设计思维的概念

艺术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创意过程中,通过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分析,并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过程。

思维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联系的间接、概括反映,是人类自觉地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活动。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形式,并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促进了语言、认识的发展。从世界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创造性思维是造物活动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研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形式与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所以才有了璀璨的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

艺术设计的思维“是一种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①。因此设计师在设计中常常运用富有哲理性、象征性以及关联性的手段使作品产生丰富的联想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赋予审美的体验。艺术设计的创新意识不仅表现为对设计本身的创新,还表现在设计师对自己固有设计观念及能力的认识与突破,它是主观与客观的两个层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信息传播与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随着网络资讯及设计软件的功能开发,世界经济的同步化进程日益加快。要使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设计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设计意识和设计水平,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掌握最先进的设计软件,开阔视野和思路,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

二、艺术设计思维的特点

1.艺术设计思维的源泉来自于对事物的认识与观察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自然世界丰富多彩,动物、植物、自然景物都有各自富有美感的形态,但万物又有各自独特的属性和外在形态,即使同一种物体,也可能有不同的面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具体能力之间存在着差别,会造成思维结果的差异。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创意工作的人而言,深刻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情感交流和审美性,从对事物的观察中寻找灵感,发现蕴藏在普通形式下的细节与美感,捕捉转瞬即逝的知觉闪现,及时总结、归纳、提炼自然中的素材,是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

2.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设计师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从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中国的汉字还是西方文字,都是从原始巫术、舞蹈、绘画中逐步归纳、概括而来的,都经历了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炼过程。正是人类这种不断总结经验的能力,才能使知识得到延续和传承,才有了今天灿烂的文化与丰富的世界。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善于学习,从实践经验中汲取营养,从经验积累中摸索事物的规律,同时还要善于总结,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开拓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观察判断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宽泛的专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富有传达效果和创新性的设计作品。

3.艺术设计思维来自于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与交融

作为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的扩展与积累,那么设计艺术思维就会受到限制。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合了多种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设计师要注重在多学科、多层次知识的交叉中汲取灵感,把艺术、科学、生活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联系起来,从多种角度拓展思维模式,作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设计思维的理解与感悟,这样才能及时把握现代设计思维的发展方向。

三、艺术设计思维的类型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所谓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形象有“表象”和“艺术形象”两层意思。表象是自然状态所形成的外部形态,如形状、色彩、质感、肌理等,而艺术形象则是在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之后形成的新形象。艺术设计的形象思维不是简单地观察和再现事物,而是将观察的事物进行选择、整理、思考和重新组合,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高级思维方式,是一个从自然形象、艺术意向到艺术形象的提炼过程。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点是把直观所得到的东西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而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一种从具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变化过程。

抽象思维可以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人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方式称作经验思维。理论思维则是根据科学概念和理论进行的思维,它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特征,得出相对准确的判断与结果,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本到质的思维形式。

抽象思维中的推理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到一般结论、概念、原理的方法;演绎法是由一般原理概念到个别结论的方法。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因素,是个别现象与一般规律的统一,人们在对个别现象的个性归纳中发现其共性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再借助演绎的方法进行新的创造,产生新的设计形式。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作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和途径去展开思考的方法,是从同一来源出发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③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思维过程中进行大胆的设想,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使思维活动向多方向扩展,从而获得新的创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够在思维过程中为设计师提供更多新思路、新创意、新的解决方案和途径,为设计提供更加宽泛的设计灵感。

发散思维是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涵盖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主要包括纵横思维、逆向思维、质疑思维等几种方法。

纵横思维法是将思考的问题对象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思维整合,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问题的本质,既考虑事物内涵的纵深性,也考虑事物外延的拓展性,这样才能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更加宽泛地理解问题,从中挖掘设计思路和创意技巧。

逆向思维法是改变正常的思维角度,从事物的反向角度思考,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我们去海底世界看到的一般是池子中无精打采的海洋生物,但是有些旅游景点利用反向思维的方式,开发出海底潜水项目,让人进入到鱼类的世界中,看到真实的海洋世界,效果自然大不一般。可见逆向思维看似荒唐,但却往往能够产生突破性的意见。

质疑思维法是敢于对现有理论和模式进行大胆的挑战和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理论,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设想。在艺术设计中要提倡打破规矩和传统的束缚,鼓励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新形式。

4.灵感思维

灵感也称顿悟,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由于它常常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特征,所以在思维形式中具有奇妙的神秘感。虽然灵感思维在艺术创作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但灵感思维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偶然的心灵感应,而是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联想的升华、信息诱导等因素的诱发,属于厚积薄发的思维形式。古代画家看到竹影投射在窗纸上的影子而创作出墨竹的画法,伏羲看到白龟的纹样而推演出八卦,都是他们在长期的思索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诱发而产生的顿悟现象,是思维积累的爆发,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艺术设计灵感思维的出现依赖于设计师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积累以及不断的思索,那些看似杂乱的思绪在思维的过程中突然得到了某些暗示和沟通,便产生了飞跃和升华,灵感也随之产生了。

5.模糊思维

同一般逻辑思维相比,模糊性思维具有灵活性或能动性的特点。“模糊是相对于精确的概念,泛指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明朗,难以用数学的方法量化”④的形式。模糊思维从表面上看似乎模糊,但模糊不是含混不清,而是辩证思维。模糊性思维克服了人们思维中的绝对化观念,是模糊性与精确性的辩证统一。

艺术审美具有其不确定性因素,一个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欣赏者可能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有人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看到的是美丽和善良,有人看到的是恬静和安详,也有人看到的是怀孕的妇人,甚至还有人研究出蒙娜丽莎正在患牙病,这就是艺术审美模糊性的典型表现。在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也要把模糊思维的概念应用到作品设计中来,不能将设计的目标对象绝对化,不能把设计元素符号看成是绝对标准,这样才能使设计走出新天地,更富有宽泛的影响力。

6.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就是按想法之间的联系引导思维,使概念或形象接近或相连的思维方法,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外一种事物的心理现象。

联想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思维方式,古代诗人曾留下“山雨欲来风满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富有意境的精妙绝句,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就经常运用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创作出大量使人们惊叹的富于联想的梦境般的美妙作品。在艺术设计中联想也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设计师的联想能力越强,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7.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协调统一的思维过程。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创造的目的是创造新方法、开创新渠道、建立新理论,没有对问题的质疑就没有创新的根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总结,这是通过各种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新观点。在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要在设计中取得成功,就必须大胆的联想,尽情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各种思维的形式与方法综合运用,把创新性、独特性、审美性作为设计的基础,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四、艺术设计思维应把握的原则

1.注重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经验对提高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与记忆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要阅读大量的作品,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有大量的知识信息,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提炼,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丰富艺术知识、增强审美能力、开拓艺术思维。其次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社会活动中可以扩大视野,学习到更加广博的社会知识,增强综合运用能力,积累广泛、深刻、丰富的各种表象资料。

2.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艺术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将事物表象进行艺术化处理的过程。艺术设计贵在创新,创新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灵感,发现新的形式与规律,使作品在思想内涵、形式美感、制作手段等多方面得到完美的配合,设计师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具备善于总结的能力。要善于借鉴经验和理论,加强对视觉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人类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将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符号传递给后人。艺术设计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创造过程,要积极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经验和各种符号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

3.大胆设问、勇于挑战

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质疑的目的是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没有质疑就不会促成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因此要鼓励设计师对设计中的问题提出大胆的假设,并在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完善。其次要锲而不舍,善于钻研。钻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有时还要承受失败的痛苦,在学习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4.广开思路、综合运用

视觉传达艺术思维注重开发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是“在运动中求变化”的灵活思维方式。要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换位思考,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提倡标新立异,最大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艺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人为本是艺术设计的重要设计原则,要使设计作品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学会将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将设计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要让设计思维发挥出最大的魅力,这样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联系性更加紧密。艺术设计思维不能只局限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思索和研究,要善于触类旁通,全方位、立体化、开放性地寻找设计思维,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视觉艺术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宽泛化。因此,艺术设计的思维要善于掌握各种思维形式的特点,要培养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设计中走出更加宽泛的艺术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李巍.广告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8

一、原始创新的特征与本质

(一)原始创新的概念。原始创新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在技术创造过程与技术应用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并获得企业利润,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原始创新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原创性,即在技术创造过程(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综合过程)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包括灵感、设想、概念、归纳、综合等)和实践活动(包括试验、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都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独立完成并取得成功的。原始创新是保证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最强大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判定一个企业或国家创新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影响企业和国家长期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充分重视原始创新的巨大作用对于一个企业或国家来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利益。

(二)原始创新的特征。原始创新最突出的特征是“第一次”、“原创性”,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应该考虑的一种重要技术创新战略。具体来讲,其特征有不确定性、风险性、非线性、创新周期长四个方面。

1、不确定性。原始创新是一种自生性的技术创新,其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通过企业内部员工的研发并取得“首创性”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市场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原始创新的原发过程(即R&D过程的初期)体现为无意识的欲求,具体表现为意象、内觉、灵感等,此阶段研发人员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创造性思维,研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在原始创新技术应用过程(即市场化阶段)由于还没形成固定的目标受众和成熟的市场,产品销售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多西把“不确定性”视为技术创新的五个基本性质之首,他说“技术创新包括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指缺乏与已知事件发生有关的信息,更根本的是还包括(1)存在着尚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2)准确地追踪行动结果是不可能的。”(G.多西,1992)

2、风险性。原始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高投入和高风险性。原始创新为了突破新技术的复杂性而获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和大批科研队伍,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财政负担。新技术的突破具有不确定性,往往是企业难以预料的,而且事实证明,对新技术研发的成功率相当低。据统计,“在美国,基础性研究的成功率为5%,技术开发的成功率一般为50%左右。而开发产出在时间上又是高度不确定的,短则数月、数年,长则十几年。为了有效降低这种率先探索的风险和产出的不确定性,自主创新企业往往需要多方位、多项目的复合投资。因此,自主创新研究开发投资的负担都是很高的。”(傅家骥,1998)同样,在市场营销方面,原始创新的企业还需花费大量的资本去进行广告宣传和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并且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树立产品的品牌,如果不这样做,将极有可能因为失去消费市场而将原始创新的成果扼杀在摇篮里。“根据曼斯菲尔德对美国三家公司自主创新的调查分析,60%的创新项目通过研究开发能获得技术的成功,只有30%的项目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最终只有12%的项目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傅家骥,1998)

3、非线性。原始创新的逻辑起点和终点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点,且各个过程之间彼此都建立信息接受反馈机制,并由此使每个创新过程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子系统。例如,在原始创新的创造过程阶段,不仅要突出“首创性”,更要强调其市场诉求;而在技术应用过程,同样既要满足市场公众的需要又要突出创新产品的显著特征。原始创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系统复杂的反馈机制的建立,结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环境向系统进行不同的输入时,系统能够通过自己的反馈调节去应付不同的环境影响,表现出自主性、自稳性、自协调,从而产生出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输入,使系统仍然保持不变的发展方向。”(魏宏森、曾国屏,1955)

4、创新周期长。原始创新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即原发过程、继发过程、整合过程以及技术应用过程,特别是在创造过程阶段(原发过程、继发过程、整合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和人力进行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的突破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研发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十几年。而且在技术应用过程(市场化过程),同样需要投入长时间进行开发和完善市场。可以说,原始创新不仅是耗资巨大的,而且整个创新周期也比较长。

(三)原始创新的本质。原始创新体现了创新的特殊性,是一个企业在完全自主独立的基础上把设想、概念、试验、操作聚合在一起,并通过综合的手段认识到以前没有能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完成的“首创性”创新。从其定义上来看,原始创新的过程正是主体性显现,同时也是思维和实践统一的过程,其成功实现了思维和实践结果的双重逻辑构建,并最终导致了人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改变。从原始创新的过程来看,其经历了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综合过程以及技术应用过程。即,原发过程是其萌芽阶段,此阶段是处在各种思想碰撞条件下的下意识状态,从而易于转变成可以传达的符号,如工作、情感、形象、幻想等;继发过程是其发展阶段,此阶段进入到了允许使用语词和概念的分化阶段,并利用抽象思维对原发过程中出现的灵感、设想进行加工和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综合过程是其成熟阶段,此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思考和深化的过程,其表现为审美的升华,即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技术应用的过程是其商品化的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把创造的新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并推向市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原始创新的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是一个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辨证过程,即继发过程通过对原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的感觉进行第一次辨证否定而实现了第一次理论概括,综合过程又通过对继发过程的辨证否定而实现了创造的升华。创造新产品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人们思维的逻辑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辨证逻辑实现思想的不断升华,实现了人类在创新过程中主体性得到充分显现的完美构建。相对于创造过程而言,技术的应用过程更多的是体现了人们的实践理性,完成了一种价值的普遍需求。可以说,原始创新的过程实现了人们思维逻辑与实践理性的高度统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高度主体性展现,体现了思维与实践的统一及人们的价值选择。

二、模仿创新的特征与本质

(一)模仿创新的概念。在讨论模仿创新的含义之前,我们有必要去澄清一些容易和其相混淆的概念,因为正是在这些概念问题上的错误解读,使得目前许多对模仿创新的认识和判断失去了科学性,甚至可能导致中国未来创新道路上的错误选择。“在通常意义上,‘模仿’、‘复制’与‘创新’是相对立的词。但‘模仿’与‘复制’之间也有区别。‘复制’较为简单低级,它指的是原样不动地照搬照抄,且常常是针对有形物而言。‘模仿’则是主要指的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而获得模仿对象的特质。模仿的对象不仅可以是有形物,也可以是无形物,或者是无形与有形的复合体。模仿并不一定全盘照抄,可以仅吸取其一部分为己所用。”(施培公,1999)据此,可以看出单纯的复制、模仿都不包含创造性的工作,更没有对对象进行深刻的理解和再塑造。所以说它们都不属于创新行为。而模仿创新则是较模仿、复制更高级的行为,它在模仿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再学习和再改造,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所以说模仿创新是在原始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其性质来看,模仿创新是一种特殊的创新行为,其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特殊性特征,即模仿创新的过程没有经历创新的原发过程而直接跨越到继发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新技术的应用。所以,模仿创新主要吸取了原始创新过程中原发过程中的灵感、继发过程中的新方法以及综合过程中的新产品并重新经历一次继发过程与综合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原始创新中创造过程(原发过程、继发过程、综合过程)的否定之否定,并成功实现了对原有产品的升华,继而再通过技术的应用过程完成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创新行为。相对于原始创新而言,模仿创新是在对技术进一步升华的基础上完成的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表现。

(二)模仿创新的特征。模仿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该考虑的一种重要技术创新战略,与原始创新相比,模仿创新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目标明确性。与原始创新的不确定性特征相比,模仿创新恰恰能做到目标明确,这是和模仿创新的性质分不开的,模仿创新是在原始创新产品开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新实践活动,其更注重人们的价值选择取向和技术应用的目的性,体现了人类创新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所以,在模仿创新的过程中减少了创新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强了创新主体有目的、合理的价值选择,从而使创新成果更易为消费者接受,并取得较大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

2、成本投入低。与原始创新投入高相比,模仿创新的前期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因为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原始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在市场开发上的成功经验,从而可以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此外,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的公益性投资,例如进入市场初期的大量广告费用的投资以及耗资巨大的品牌效果的树立,因而可以集中主要精力去打造自身的品牌、开拓新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等。

3、创新周期短。从创新过程来看,模仿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没有经过原发过程而是直接进入继发过程,可以说模仿创新的创意直接来源于原始创新,所以从创新周期上来看,模仿创新要比原始创新要短。

4、成功率高。企业成功地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并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存活下来,那么企业就有可能为之获得相应受益,反之将可能遭受巨大损失。那么,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谁的成功率更高呢?“格尔德和泰勒斯通过对二战前及二战后36种产品的历史考察发现,其中率先产品的失败率为47%,而早期跟随产品失败率为8%。”(施培公,1999)各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已经证明,模仿创新由于可以有效的避免技术研发以及市场开发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大大减少了风险性,从而在市场上的成功率比原始创新高。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9

同课异构是教师们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等对同一课进行“异构”研究。因此,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能力,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为产生新的教学智慧创造机会,但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笔者在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办的“上海市中小学美术学科第一期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中,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研究课题选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联想与添加》中的《随形想象》一课。此课的编写意图是借助生姜变化多样的外形进行联想。教材的作业要求是,让学生先画出生姜的外形,然后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并利用添画(或添加)的方法进行创意表现。其教学目的是以“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同课异构的教学特色在“异构”上,因此,如何让不同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异构”,是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笔者尝试让四位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进行“异构”,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以思维导图理清思维路径

所谓“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即按照关键词或主要概念,用图像式联想的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和推导。为此,笔者先让四位教师通过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梳理出《随形想象》一课中的一些关键词,如“生姜”“形状”“联想”“添加”等。根据关键词,启发教师思考以下问题:根据生姜的外形,你能联想到什么形象´表现这些联想的形象,除绘画的表现方式外,你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在教学方法方面,你是先通过作品欣赏联想,还是先通过实物观察进行联想?然后,教师各自将自己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作进一步的发散性思维和推导。总之,这是让教师按关键词,以发散性思维和推导的方式画出思维导图,从而理清思维路径、记录思维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从思维导图中发现教学思路中的问题

四位教师分别将画好的思维导图进行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其中一位教师的思维导图(图1),从观察与联想、示范与尝试、展示与评价三个大的教学环节来看,设计是合理的。但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怎样对联想到的对象进行添加”等的解决办法,在该图中并未呈现。其他几位教师的思维导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对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还缺乏具体的思考。

针对大家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组织四位教师进一步探讨,对关键词“形状”和“联想”,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a教师在推导过程中发现,通过转换生姜角度,可使学生观察到同一块生姜因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形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借形联想”的困难。于是,这位教师在思维导图的“联想生姜外形”环节前增加了“转动生姜描画外形”的内容(详见“说课稿之一”)。

接着,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添加”这一关键词,按照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这使他们发现,如果对联想原形过度“添加”,将会失去“随形想象”的本意。也就是说,应当注意根据联想原形的外形特征进行适当添加。B教师还归纳出“质疑求解”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进行“添加”。经过进一步的思考与推导,B教师最终形成了他的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说课稿之三”);从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步骤已逐步清晰,关于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决已经预设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方法。

在四位教师相互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异构”已基本成型。最后、,笔者要求四位教师对“表现形式”这一关键词,按照思维导图的推导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最终他们_=致认为,运用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表现形式,能对本课进行“异构”。为此,四位教师分别采用“描画添加”“泥片造型”“泥塑添加”和“实物添画”等表现形式,进行“异构”。之后,教师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撰写了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

三、在实践中印证思维导图的有效性

由于在分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发现了自己原来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了思维导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清晰,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更有效,对教学方法的思考更细致,依据思维导图撰写的教学设计也更完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四位教师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作业也各具特色。

1.不同的教学导入与作业形式体现教师智慧

由于四位教师分别选择“泥片造型”(图2)、“描画添加”(图3)、“实物添画”(图4)和“泥塑添加”(图5)等方法进行表现,涉及到绘画、纸工、泥塑、综合材料等不同形式,具有不同的技能要点、教学侧重点,由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亮点。

姚莉萍老师用泥片捏塑出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依据泥片的形状创意联想、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创设了将生姜拟人化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为生姜先生“定型”(用泥片“抹”出生姜形状),再依据形状,通过联想和添加,设计新形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创意设计的欲望。

汪东权老师根据描画的生姜形状创意联想,添加成新的形象,并剪贴成画。他首先运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生姜在屏幕上的投影,使学生主动发现生姜“奇特”的影子造型,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生姜影子进行联想。他通过投影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姜的借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

蔡丹贤老师根据生姜造型创意联想,直接在生姜上添画或添加其他材料,使生姜“变”成新的形象。她以故事为导入,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其他蔬菜嘲笑的情节,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智慧和巧手装扮生姜宝宝的创作欲望。

黄缨茵老师用彩泥捏塑出立体的生姜造型,根据泥塑形状,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联想和添加,生成新的形象。她首先组织学生对生姜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使他们对生姜有了较全面的直观感知,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生姜的造型变化,在此基础上,尝试用泥团捏塑出生姜造型,并根据造型进行创意联想和添加。

2.运用思维导图的效果

在课后的集体交流中,教师们对自己与同伴的“异构”成果非常欣赏。他们一致认为思维导图能最简洁地呈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各环节的教学目的,还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使教学设计更有条理。教师们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能依据思维导图发表自己的想法,及时发现教学思路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中,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思维导图能够促进教师之间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教学的创意和智慧。

在下文中,这四位教师将以课后说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教学方案,以思维导图表现教学构思的路径,并辅以图片说明其教学效果。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一

执教:姚莉萍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对生姜形状的想象添加,让学生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本课运用了泥工技能,以泥片叠加的方法添加装饰。通过观察、联想,以及师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学会根据形状特点,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联想与表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散性思维,大胆地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利用超轻彩泥的材质特点,通过观察,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的形状,捏塑点、线、面,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彩泥、瓦楞纸、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彩泥、瓦楞纸。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烈,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形,对于借形想象有过初步体验。在泥塑方面,对捏塑各种线条、形状以及叠加方法的运用有一定基础:但是要根据生姜形状快速捏塑出泥片难度较大,因此,利用彩泥黏、软的特点,用“抹”的方法表现生姜形状,便于学生掌握对不规则形的表现与联想。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联想学习经验,以及对泥工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的形状进行创意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的形状,变换角度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习用泥片叠加表现对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体验彩泥创作的乐趣,培养敢于想象创作、乐于创意表达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据不同的生姜形状,随形联想出形似物体。

教学难点:用抹、捏、搓、压等泥塑技法,以泥片叠加的方式表现形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6)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根据所观察的生姜实物,然后直接用“抹”的技法进行表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过示范,教师不仅教授学生“抹”的泥工技法,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进行表现的方法。

(3)儿歌小结归纳要点

为了巩固对生姜形状和表现方法的掌握,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自编充满童趣的儿歌作为归纳小结,增加学习趣味。“大圆头,小圆头,大大小小各不同;弯一弯,凹一凹,长长短短变化多。压一压,抹一抹,拇指食指来帮忙,拖拉彩泥变生姜!”、

2.尝试与发现

(1)对比相同的生姜形状在捏塑生姜形的过程中,发现小组中相同的生姜形状,通过对比,请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联想,得出同一角度可以有不同联想的方法。

(2)观察转动的生姜形状

请学生帮助老师对手中的生姜形进行联想,发现变换角度的联想方法。在“我来转,你喊停!”的游戏活动中,老师通过转动生姜让学生寻找其形象,学生一旦发现新形象就可以喊“停”,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启发思维,感受不断变出新形象的乐趣,并引导学生在描述中注意突出形象的最主要特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对比学生的生姜形状,转动自己的生姜,不断激发学生大胆联想、主动表达创意的能力。在“转动发现”的活动中,学生从谨慎小心到积极主动,喊停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大家的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充分体验到联想的快乐。

3.交流与创作

(1)师生合作

在总结得到的联想方法之后,教师从学生联想的各种新形象中选择一个去尝试制作;并且,以师生合作的形式,示范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表现形象特征,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复习学过的搓、捏、压、叠加等泥塑知识和技能,并逐渐领悟如何抓住形象最主要的特征进行快速表现,体验将联想变成现实的快乐和成就感。

图7和图8分别以“生姜1号”和“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详细解析了联想和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添加的过程。图9是以“生姜2号”的“转”与“变”为例,示范作品《守门员》的创作步骤图。

(2)欣赏作品

欣赏与示范作品形状相同,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联想作品,感受想象的神奇与快乐,加深对叠加表现特征的印象,启发想象。

(3)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根据所观察的生姜的形状,运用学过的联想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构思。

(二)教学过程分析

1.观察与体验

(1)创设情境感受形状

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不起眼的“生姜先生”突然收到了化妆舞会的邀请函,请求小设计师们来帮忙打造舞会新形象。通过教师对生姜拟人化的描述,结合视频将生姜引入课堂,初步感受不规则形状。同时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生姜先生”等待变装,让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不同的生姜形状,引导学生对生姜形状进行观察,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生姜抹出形状

学生在观察了不同形状的生姜之后,发现生姜各种不规则的外形特点,这时,教师揭示本课学习将要用到的材料:彩泥和瓦楞纸。教师示范一边观察生姜,一边利用彩泥黏、软的材质特点,运用“抹”的泥工技法,快速表现出生姜的形状。

(4)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提出分层作业要求,丰富作业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不同层次的作业表现,也便于之后的展示评价。

初级设计师:为“生姜先生”想象出一个有创意的形象,并用泥片叠加的方法装饰它。

高级设计师:“生姜先生”的新形象特征突出,形象生动,能结合形象特点为你的作品起一个名字或者编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4.展示与评价

(1)学生自评

在展示作业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为“生姜先生”设计的舞会新形象进行自我推荐,并且可以为形象取个名字或者编个小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用对话框的形状表现在底板上),锻炼学生主动表达以及对作品感受的能力,体验大胆联想的快乐。

(2)学生互评

请学生担任舞会评委,选出心目中的“生姜明星”。通过互评交流,增添同伴间相互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在情境中的自评与互评,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说得比较简短,但是他们所流露出的因创意联想而收获的快乐是无法掩饰的。

(3)教师总结联想是一种神奇而令人兴奋的本领,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它帮助生姜先生解决了它的难题,我们还可以用它帮助生活中更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更快乐。(部分学生作品展示如图10所示)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二

执教:汪东权

上海市崇明县登赢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生姜为观察对象,借助不规则形进行联想并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适当添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其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意表现。

(二)作业呈现形式

描画生姜外形,创意联想添加并剪贴成画。

(三)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仪、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

学生:生姜、勾线笔、彩纸、彩笔、剪刀、双面胶。学情分析

描外形和剪贴是二年级学生所擅长的,而描绘生姜的外形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工成一个具体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个陌生的尝试,但又充满着悬念和吸引力,因为学牛都很想知道自己描好的生姜外形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物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所学内容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基础和本课学习要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助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能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创意联想。

过程与方法: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学会把描绘出的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并能根据形象特征进行想象添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习惯,感受大胆想象和创意联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据描绘的生姜外形,运用转换角度观察的方法进行联想。

难点:运用强化特征的方法表现对象。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11)

(二)教学环节分析

1.投影激趣

导入环节,教师首先用投影仪照射一块生姜,组织学生观察其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子(图12),并且在转换生姜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投射在屏幕上的生姜影子进行联想。学生在观察与联想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纷纷愉悦地说出像一匹马、一头恐龙、一只小鸟……通过投影游戏,学生对生姜的随形联想有了初步认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描形联想

从刚才的生姜投影游戏,进入由教师进行示范的描绘生姜实物轮廓环节。教师首先用勾线笔把生姜外形描绘在彩纸上,并提示运笔不能太快;然后,在缓慢转动描有生姜外形彩纸的同时,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一边问学生能够联想到什么形状,并且鼓励学生,一旦有所发现可以随时“命令”老师停止,然后立即说出联想到的是什么形状。

在此过程中,教师既演示了描画生姜轮廓的过程,又介绍了旋转外形的方法,有效引导了学生创意联想。而且,往往一个生姜描画的外形,通过教师转动,再经过学生的观察和联想,会形成多种形象,学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创意联想的乐趣。这是一个师生合作、展开联想的过程,教师在转动描形时非常“期待”被学生喊停,帮助学生定格这个联想的瞬间;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也能够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联想,在观察和联想的过程中,落实本课重点。

3.抓住特征表现形象

接着教师对学生的象形联想提出质疑,提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个形状更像所联想到的形象?在教师质疑、学生解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解决方法,即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添加”。此时,教师适时提示:应该抓住所联想形象的外形特征适当添加,不能偏离了生姜的基本形状。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踊跃走上讲台,在教师之前示范完成的生姜描形上,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大胆添加,原本随意、简单的生姜描形,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很形象的联想对象。在教师质疑、学生添加的过程中,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学会了根据特征大胆添加,能够大胆想象,并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图13至图16)

随后学生开始课堂练习。教师围绕本课重点和难点,提出作业要求:

(1)对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进行有效添加。

4.展示评价

教师组织开展“比比谁更像”作品展示会,并提出作品评价依据:

(1)依据生姜外形进行适当添加;

(2)根据联想对象的特征创意添加。

每个学生按照评价依据,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贴星”活动——在认为最好的作品左下方贴上一颗五角星。教师先让学生说明给某件作品贴星的理由;再让得星最多的学生讲解自己的作品,并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评价其他同学作品。通过学生的互评、自评,以及教师总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环节,也使他们充分感受创意联想和大胆想象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部分学生作品见图17至图20。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三

执教:蔡丹贤

上海市三新学校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以学生最熟悉却经常忽视的身边事物生姜为原形,通过观察、讨论等环节,让学生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外形展开联想,从中发现新奇有趣的新形象,并根据所联想到的形象进行创意添画。通过学习,教会学生借形联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意表现的能力。

(二)作业呈现形式

以生姜为原形,用绘画工具根据联想产生的形象的特征进行创意添加。

(三)教学准备

教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教学

ppt;

学具:生姜、记号笔、水溶性画棒、扭扭棒。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地想象。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材料来进行联想创作,将大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接触过联想的方法,但如何结合生姜的外形将所联想到的形象的特征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学生已有的在联想训练教学单元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他们绘画表现的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知道借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的方法;学会利用生姜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联想添加。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根据生姜外形进行创意联想;在欣赏与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根据联想形象的特点进行创意添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胆联想、创意想象的乐趣,培养发现并选择生活材料进行创意表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生姜外形进行联想。

难点:根据联想形象的特征进行添加。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详见图21)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导入与激趣

本课以童话故事导入。教师深情并茂地讲述菜篮子里蔬菜宝宝们发生的故事,引出生姜宝宝因长相奇怪被嘲笑的情节,并在故事的发展中出示能帮助生姜宝宝的法宝(添画材料),然后进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看似丑陋的生姜,通过我们智慧的联想和巧手的装扮,也可以变化出各种有趣的新形象,激发起他们创作的欲望。

2.讨论与联想

教师按两人一组将学生分组,合作观察生姜的形状。学生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利用已有的借形联想经验,对生姜展开不同角度的联想。教师多用“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等启发式语言进行引导,并在班级内交流想法。

3.尝试与交流

(1)尝试添画(初步体验)

教师安排学生两两合作,观察生姜外形,根据自己的联想在生姜上尝试添画。

图22至图24为学生初步体验尝试的作品。

(2)交流作品(发现问题)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初步尝试的作品,并在介绍交流中发现,所表现的对象特征不明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自然地引出接下来的分析环节。

3.分析与实践

通过对一组图直观地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比较和讨论中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对初步尝试的作品进行修改,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作品的意识。

(1)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出示一组特征不明确和特征鲜明的生姜添画作品(图25、图26),请学生进行对比欣赏,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讨论中发现添画的要点,即用线条、色块、扭扭棒的添加来强化新形象的特征。

(2)实践(改进作品)

教师提出进一步改进要求,学生用强化对象特征的方法对自己尝试添画环节的作品加以修改。(图27至图29)

(3)变化(多角度联想添加)

引导学生对同一块生姜进行更多角度的联想和添画,帮助学生巩固对本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教师示范对同一块生姜从更多角度观察、联想,并添画出新形象,如对生姜的正面、反面、侧面的联想等。图30《带围巾的飞人》是从正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1《飞龙》是从背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图32《蛇出草丛》是从侧面观察后联想添画的作品。

(4)提出作业步骤与作业要求

作业步骤:

①观察;

②联想添加;

③强化特征;

④完成作品。(图33)

作业要求:

①根据生姜外形进行想象添加;

②添加部分能表现新形象的特征。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在根据同一块生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联想和添画创作中,选出自己最满意的形象,并用小木棒固定在泡沫板上进行展示。为了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思,并能根据作业要求评价同学的作品,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夸夸卡”和“建议卡”,让学生“持‘卡’上岗”:用“夸夸卡”夸一夸自己最想夸的作品,并说明理由;或是出示“建议卡”给自己或他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要以主观武断的方式评价同学的作品,而要学会用类似“我觉得怎样更好,因为……”的建议性语言礼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言之有“理”、提议有“意”、行为有“礼”的良好习惯。

《随形想象》说课稿之四

执教:黄缨茵

上海市大宁国际小学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教学内容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以“生姜”为基础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角度的生姜造型特点,用基本的泥塑技法,捏出一个所观察到的生姜造型,并借助这个特殊形展开丰富的联想,抓住联想造型的特点添加装饰,结合综合材料装饰美化,完成富有创意的泥塑作品。

(二)作业呈现形式用超轻彩泥将观察到的生姜捏出基本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添加,创作出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泥塑作品。

(三)教学准备(图34)

教具:生姜、多媒体教学设备、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具:生姜、超轻彩泥、泥塑工具、综合材料(羽毛、牙签、树枝、树叶、彩纸、吸管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乐于想象,敢于表达。本课以泥塑造型创作为基本方法,二年级学生已掌握简单的团、捏、压、搓等基本泥塑技能,他们的造型表现往往比较夸张,善于用拉升、堆砌等手法来表现对象,进行创作。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在联想创作时,难于较精细地观察、表现对象,造型稚拙。教学目标分析

(一)教学目标

基于学生已有的泥工基础,结合本课学习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泥工制作的基本知识,知道利用不规则形状进行联想,并运用泥工基本方法创意表现联想对象。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比较中发现并捏塑生姜造型,学会利用综合材料创意表现联想对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发现生活中物体的造型美,逐渐养成细致观察与表现的习惯,激发联想创意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借助生姜的造型特点,进行创意联想。

难点:利用泥土和综合材料,表现想象中的物体造型。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思维导图

详见图35。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感官体验捏塑造型

体验引入,让学生摸一摸生姜、闻一闻生姜,充分感受生姜的特点,从感官上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分小组观察到的生姜以“剪影”的形式投影在大屏幕中,供学生观察,并通过“猜猜这是哪组的生姜?”的竞猜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生姜的造型丰富多样,而且即便是同一块生姜,也因角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图36至图39)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好地帮助学生捕捉了生姜的整体造型,剪影让细节更为省略,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初步形象,为后面关于生姜形状的联想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随后,教师复习巩固泥塑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运用揉、捏、拉、搓等方法,捏塑自己所看到的生姜形,并在基础的塑形过程中感受泥塑的造型方法及特点,明白观察表现的重要性,以此进一步认识生姜,大胆表现生姜。

2.动态观察联想添加

多媒体课件出示慢镜头旋转的动态泥塑造型,引导学生观察造型的不同角度,在捕捉到联想形象后立刻喊停,介绍自己的联想结果。在教学中,以动态的生姜造型呈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同时,以随叫即停形式的定格画面,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感受由同一物体引发的各种形的联想。

如何让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捕捉特征、表现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加什么、怎么加,同伴在倾听的过程中也给出建议,教会学生如何归纳总结联想对象的造型特点;然后,在之前已经捏好的生姜形上,再简单地添一添、加一加,将联想中的对象特征表现出来,这样塑造出来的泥塑形象就能够既夸张又有趣。

图40是教师示范步骤图。

3.运用材料创意表现

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及装饰素材供学生欣赏和操作,并提示学生,可以利用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综合材料,对联想对象进行进一步装饰与美化,使作品画龙点睛。

教师在已基本成型的作品基础上,出示一组利用综合材料创作的泥塑作品,让学生寻找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即综合材料的运用,进一步鼓励学生讨论与交流:不同的材料可以运用在哪些不同的地方?随后,启发学生根据所要表现的作品对象,在桌上摆放的树枝、羽毛、扭扭棒、纽扣、叶子、牙签等多种综合材料中,选择适合自己表现需要的材料,通过巧妙选择和搭配材料来进行表现。比如,在捏完的生姜形上插上羽毛,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就变得更生动形象了;又如,在触角的两边安上两颗小纽扣,七星瓢虫仿佛更灵动了……

4.展示评议收获自信

学生展示作品并欣赏同伴的有趣设计(图41至图46为部分学生作品)。

为了鼓励学生寻找并发现好的联想和表现方法,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放一张“收获学习单”。每找到一个亮点便在“收获学习单”上盖一枚章,来引导学生发现同伴之所长,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同学作品中的好方法。

创新思维的综合性特征表现篇10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创意思维项目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艺术类高职是培养设计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和华彩部分,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在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环境下,研究艺术类高职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教学手段,无疑对创意设计及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未来设计创新有着重要价值。

1当前高职艺术类教学存在的培养方法

(1)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首先,高职院校生源,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生源相对来说文化课基础有些差,底子薄,对于抽象的艺术类课的学习比较吃力。其次,入学时学生对艺术类基础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也对高职艺术认识不同。另外,对高职学生理解能力差异性不太大,在培养方面来说,希望老师能增加讲课方面的内容来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参考,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在高职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培养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应用能力,给学生多各教学方式也丰富了在课堂上的内容,老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调动起来了积极性。总之,目前多数院校对艺术类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模式要以教师培养学生为主导。

(3)艺术类培养与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重要价值。艺术类基础教材内容有了新的改革,目前,所有的基础教材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影响了学生在设计创新方面不到位。往学一门新的课程对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不够,严重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要结合艺术类培养需求来证明设计创新培养也要有更好的价值观。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新的培养来构造教学模式价值。

2高职艺术类学生的特征

(1)年龄性格特征。现在的高职学生都是出生在80末、90初的18-22岁的青年,他们成长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喜欢新事物、强调个性是他们思维与行为的特征,对新事物、新概念、流行文化、创意等都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强调自我,喜欢突出自我,表达张扬的个性。

(2)知识能力特征。艺术类高职学生都是经历了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好,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记忆能力良好,综合、运用能力中等偏上。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经过集中的训练营式的绘画训练,艺术加试应试教育痕迹明显,导致艺术基本功并不扎实,对艺术感悟能力、手头造型表达能力、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都有待进一步训练、发掘与提高。

(3)学习思维特征。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注重感性认识也善于感性认识,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不喜欢“理论”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喜欢以建立在生活工作背景、经验、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的课程,喜欢亲身经历与参与、动手能力强,不喜欢体系化、理论化的逻辑式、强制式的知识讲授。

3高职艺术专业创意思维的训练途径

(1)体验感受――看、想、议、听。首先要树立创意思维的学习观念:从生活出发,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提炼生活、表现生活,设计改变生活,创意思维方式是为设计服务并作方法上的准备的。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安排,采取多种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全面地接受生活中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这些方式有:教师直接提供经典成功的设计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其精妙之处以及创新手法、思维方法;提供一些专业网站、专业书籍,课后布置课题,由学生主动搜索相关资料并临摹,同时完成展示ppt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分析、看法及从中得到的启发,通过小组讨论、推荐优秀的ppt展示等方式在全班作交流,这些教学手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起来,在对创意作品欣赏、思考、评价、交流、接受的看、想、议、听过程中,更好的理解、感悟创意思维的精髓。

(2)项目实践――策、做、说。设计一系列实践项目,其目的是通过设计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作品,训练用手、用眼、用脑、用嘴四位一体的创意能力。项目的设置首先要遵循由易及难、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的原则;其次,项目本身就要具备一定的创意性,其创意性表现在项目的立意、内容形式以及教学的方法上;再次,项目寻求的结果应是发散型的,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创意思维的空间。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的过程中,策划学习计划、设计方案、制作手段等工作计划;在明晰计划、主题的前提下逐步拓展延伸相关知识、造型要素、创意手法,逐步完善设计方案并采用适当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最后一个环节是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用语言讲解、表达出设计意图。富有创意的实践项目通过策划、制作、表达三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思维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设计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