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9:06

能源经济管理篇1

该能源管理系统包括1个管理中心即集团公司总部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及5个分公司分别设立能源管理分中心。主中心与分中心通过工业环网网络连接,构建成千兆数据传输的局域网络。按等级授权网络用户权限,不同用户通过weB访问emS系统数据。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流程实时信息、生产工艺流程实时信息和安全环保视频监控画面都可以在主中心(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大屏幕系统上自由切换,便于实时监控和管理。集团总调度可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平台对下属5个分公司的生产、能源、物流、环保、重大危险源等情况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管理和综合平衡调度。emS主要包括能源管理子系统、生产调度子系统和emS综合监控子系统。

1.1能源管理子系统

建立健全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能源管理各项制度,制定集团及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方针和节能目标,为能源管理活动提供行为准则和目标。将水、电、煤、蒸汽能源作为集团公司级的资源,集中进行监控管理和平衡调度,实现集团各分公司能源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管理和使用,一站式的管理和按授权级别的分散使用,实现能源的工序成本核算,将采集的能源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建立客观的以数据为依据的能源消耗评价体系。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能源预测、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能源数据统计分析、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能源计量系统。

1.1.1能源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在集团总部成立以董事长为组长,总经理、生产副总为副组长的能源管理小组,对能源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决策。在集团生产办设立能源管理办公室,负责集团能源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并对能源管控大厅进行管理和调度。各分公司成立以生产副总为首的能源管理办公室,成员由各车间主任组成,落实集团能源管理决策和方针,负责本公司的能源管理日常工作。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集团和各分公司的各项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能源管理的方针和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能源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对各分公司的能源管理工作实绩进行评价和绩效考核,从而保障集团能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持续改进。

1.1.2能源预测通过对emS数据库各产品耗能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整理,结合未来某一期间(月、季度、年)的生产计划,建立各分公司能源消耗预测与优化调度模型,对水、电、煤、蒸汽等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进行预测,得到能源优化调度的建议和方案,实现能源的“事前静态管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1.1.3能源计划和平衡及实绩管理按照各分公司月度生产计划及能源预测优化方案编制能源供需计划,指导各分公司按照供需计划组织生产,向各生产工序提供所需要的能源量,并实时跟踪能源计划执行情况和现场运行状况,在线动态调整能源供需;建立各分公司的水、电、蒸汽的能源平衡网络图并设置平衡记录点,结合月度各能源统计数据,依据能源平衡表对各能源的实际发生量、使用量、损耗量进行计算,使能源介质的供入量=有效能量+损失量保持平衡,取得能源生产运行的实绩数据,用于反映各种能源数据生产、分配和使用情况。

1.1.4能源数据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对平衡后的当期和历史能源数据进行分析,及时获取能源消耗定额和能源计划的执行情况、能源成本的变化情况,得到集团及各分公司产品能耗的单耗量和累计量的月度报表,水、电、煤、蒸汽等能源的月消耗量、折标量和综合能耗量,重要产品的能耗同比和环比数据以及相应报表的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通过各种图表(例)可以直观地掌握集团各期能源消耗的对比情况,查找能源消耗水平。依据各产品详细的能源对标值,不仅可以用于指导集团公司的能源对标管理工作,真正做到能源的合理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可以按照集团公司能源管理制度对能耗超额和节能单位、个人进行奖惩,通过适度的考核机制,督促各分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改善。

1.1.5能源对标管理和节能改造通过对产品综合能耗分析,确定需要通过能效对标活动提高的产品能耗值或工序能耗值,并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能效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差距,分析原因制定对标改进方案,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项目和实施节能项目进度计划,分阶段对能源对标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对标标值,并制定下一阶段的能源对标活动计划,进行更高层次的能源对标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1.1.6能源计量系统建立各分司的能源计量器具、主要用能设备、次要用能设备以及能源计量人员台账,建立能源计量仪表记录数据库和临时能源录入数据库、设备运行档案,保证设备有计划检修,监控大功率耗能设备及各系统运行,统计各系统开车率及大功率耗能设备运行时间,并落实考核,督促各公司提高开车率,在系统停车后,检查有没有无关设备空运转,降低电力消耗。通过对全公司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实现主设备停机、辅助设备停运的节能效果。

1.2生产调度子系统

通过集团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实现集团生产总调度对各分公司生产实时控制,监控生产工艺参数,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原料、中间品、产成品的产量和质量情况,满足生产总调度和分厂调度实时把握生产现场情况,实现生产和能源的协调管理。同时将生产现场重要装备和重要场所的视频画面调入调度中心,实现生产事故的报警及应急指挥等功能。

1.2.1生产计划模块建立集团各分公司产品的年度生产计划表,按月进行分解,通过查询系统对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计划和实绩的对比分析,作为对各分公司年度方针目标的落实情况的评价依据。

1.2.2生产调度模块各分公司调度通过能源管理网络系统将当班的生产情况上传至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平台,集团调度根据调度日志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运行情况和产品产量信息,掌握各分公司的生产实际情况。通过调度指令系统将集团的生产决策和计划任务传达至各分公司;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或装置的温度、压力和存贮量等指标的运行情况,一旦超出设定的上、下限指标,自动触发报警装置,集团调度能够快速调出应急预案,指导应急指挥,并通过短信系统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对应的人员,实现生产事故的联动救援和防护。

1.2.3生产统计报表模块建立各分公司每种产品的生产日报表系统,自动生成月报表、年报表、经济技术指标报表、产量报表、能耗报表,具备自动储存汇总分析功能,便于系统内各用户以数据为依据开展能源管理工作。

1.3emS综合监控子系统

以集团能源管理中心大厅为中心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机房服务器,集团总调度通过大屏幕系统监控园区分厂生产运行和安全环保情况,实现集团对各分公司生产和安全进行集中监控、协调和报警的管理。

1.3.1生产工艺监控将各分公司的DCS系统连接至集团能管中心服务器,通过工艺流程图、组态画面、趋势图(多点、单点不同时间段对比)、实时工艺参数和生产数据监控等手段对各分公司的生产工艺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控和调度;建立各分公司重点工艺指标监控图和重大耗能设备运行图,通过设立上下限指标和实时报警措施,及时了解公司生产开停车率情况和重要设备的运行情况。

1.3.2能源和共用介质监控建立集团工业园区水、蒸汽、硫酸、氢气、氨气等能源和共用介质的管网图,通过具有远传功能的流量计将实时数据上传至能管中心,从而实现对园区内能源和共用介质流向的实时状态监控,及时用量,并根据各种能源平衡规则和平衡模型进行实时平衡和能耗预测,确保整个能源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和各用能用户的能源供给。

1.3.3三维GiS监控平台借助三维GiS技术,建立集团循环经济园区的立体监控平台。通过对园区的企业建筑、车间厂房、道路、生产设备、企业管网、监控设备进行三维建模,以坐标匹配的方式导入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园区三维GiS系统数据库,用虚拟现实的方式全方位展现园区全景框图。用户通过点击三维图上的目标建筑、目标设备和目标管网可以即时查询建筑、设备和管网的基础信息,并能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管网运输介质的流量、分配情况。系统连接生产工艺运行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点击三维图上工艺、视频监控图标,可以直接查看实时工艺运行和视频监控区域的画面,从而提升集团对整个园区的管理和监控效率。

1.3.4安全环保监控通过三维GiS系统对集团工业园区各分公司的厂房、车间、管道、仓库、重大危险源设备等设施进行全景监控,实时监控重大危险源(液氨、甲醇储罐,氢气、液氯和盐酸储罐,硫酸和液氨储罐)等存储量及装置运行情况。通过对参数的设置可以实现分级报警,以便启动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在115m造粒塔顶部安装4部高清高变焦360度旋转摄像装置,实现对园区方圆6000m内实时监控,能管中心对其直接控制并储存相关数据具备视频回放功能,对园区内的重大危险装置和设施、排污点(污水、烟气等)进行实时监控、实时报警和提示。一旦出现重大危险信号要自动触发应急预案,根据安全预案开启相关救援活动。

1.3.5电力监控建立各分公司电力运行组态图,将各公司高压供配电监控系统以及6kV以上大型用能设备的运行工况、开关位置状态、保护信息、实时运行数据等信息采集上传到管理中心进行监控管理,以便于集团及时了解各分公司的电力用能情况。

2emS系统网络设计要求

2.1emS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能源管理中心系统应采用集先进的RtU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SCaDa/Hmi技术及客户/服务器技术等于一体的机电集成管控系统,对生产工况数据进行统计和管理,并应留有足够余量。该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即系统随工艺不断扩展的特点,可以实现在线扩展和系统扩展;系统还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根据能源系统的工艺特点,确保系统具有较长的运行周期;对安装的服务器、终端设备、网络设备、控制设备等兼容稳定性要好,开放性要好,且必须能适应恶劣工作环境。该系统要部署安全隔离措施,在emS数据网络和办公网络间要设置硬件防火墙进行物理隔离,emS系统网络禁止与互联网络连接,确保系统各层次(系统、网络、应用及与工艺配套)的安全,必要时应设立有效的防病毒防黑客技术措施。整体系统网络设备和综合布线系统满足技术要求,应具备便利的技术和备件支持服务,相关技术指标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2.2emS系统网络总体架构

本系统采用C/S(工程组态时和简单访问时用到)和B/S(一般客户访问时用到)相结合的架构。网络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在能管中心大厅机房配置weB服务器、实时数据库服务器、关系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磁盘存储器等设备。能管中心设立集团调度负责emS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各客户端和各个用户通过内部局域网,采用weB方式进行访问能源管理系统。在能源管理中心大厅建立大屏幕系统,能源管理系统信息和视频监控画面可以直接上传到大屏幕系统,便于调度管理和控制。

3结语

能源经济管理篇2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对资产的管理就是对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的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投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与资产的形成和使用紧密相关;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和收入也与资产的消耗和增值相关。因此,资产经营管理对有效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搞好企业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另外,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采购管理关系紧密,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与企业的营销管理直接相关,无形资产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关联,因此,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对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也有重要价值。

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几乎涉及企业所有的成员和活动,但是不同成员在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却是不同的,作为Ceo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伙伴、独立和客观的战略与策略分析家、提供决策支持信息的革新者,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呢?

一、CFo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中的职能

(一)立足企业整体经营进行资产经营管理

1.基于企业目标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但不同行业的企业、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其具体目标可能有所不同,有时以“做大”为目标,有时以“做强”为目标,有时以“做富”为目标,相应地这些不同目标下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思路是不同的。

在“做大”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收入的最大化。实现此目标的途径很多,但从资产经营管理的角度来增加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资产投入规模,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增加企业收入;二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速度,通过内含扩大再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企业收入。

在“做强”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利润最大化,除了可通过资产经营管理增加收入外,可从以下角度增加利润:一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二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

在“做富”目标下,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追求的目标是资本增值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资产经营管理角度追求资本增值,除可通过上述“做大”、“做强”的途径外,主要还应结合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一是优化资本结构,加强风险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股东投入资本,支配与控制尽可能多的资产,提高资本增值效率;二是优化资产结构,搞好企业资产重组,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基于企业战略的资产经营管理。企业战略通常包括整体战略和组织内部单位战略两个层次。整体战略关注企业是否处于合适的行业组合,什么样的行业是企业正确的选择;组织内部单位战略关注企业应扩张还是收缩,是采取低成本竞争策略还是产品差异化策略。企业资产管理必须以企业的战略与策略选择为前提,并据此进行资产管理。

首先,应进行企业战略分析,通常包括行业分析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行业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行业的盈利水平与盈利潜力,因为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市场谈判或议价能力不同,其盈利能力和潜力大小可能不同。企业竞争策略分析的目的在于根据行业分析的结果,正确选择竞争策略,使企业保持持久竞争优势和高盈利能力,其中最重要的竞争策略有两种,即低成本竞争策略和产品差异化策略。

其次,企业资产管理要依据企业整体战略,决定企业在各行业的资产投向、资产规模、资产结构;依据企业内部战略,决定企业资产是保持规模、扩张规模,还是缩减规模;依据企业的竞争策略选择,决定企业资产的具体投向和资产使用情况。

(二)通过资产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

1.基于现金流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不应只将现金看成是普通资产,而应将其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结合起来。一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价值创造结合起来,通过增加经营现金净流量,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二是将现金流管理与企业资金管理结合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将现金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和支付能力管理相结合,保证企业经营持续、健康发展。2.基于资产规模扩张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规模通常决定着企业规模,在当今大部分企业追求规模扩张的时代,如何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CFo面临的重要任务。一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造,提升技术进步对企业产出的贡献;二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优化企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通过资产规模扩张管理,搞好资本经营,用较少的资本控制较多的资产,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3.基于资产配置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资产配置状况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如企业自营资产与对外投资的结构状况、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结构状况、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结构状况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CFo应通过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正确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4.基于资产使用效率提升的企业经营管理。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是资产经营管理的核心与关键。CFo要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一是要提高资产使用率,避免资产的闲置与浪费;二是要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产。由于企业资产使用与利用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存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销管理水平紧密相关,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效率与企业投资管理、技术管理和资金管理水平紧密相关,速动资产、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都可反映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率的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是CFo的重要职责。

二、CFo如何搞好企业资产经营管理

(一)提升资产经营管理理念

1.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理念。企业资本增值的核心是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的基础和直接体现都与资产相关。因此,CFo在资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树立价值创造理念,以是否有利于企业价值创造作为资产经营管理的标准。但由于企业创造的价值与实现的价值并不总是一致,因此CFo不仅要重视资产的价值创造,还要通过正确处理企业与投资者、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企业价值或使企业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更大幅度的实现。

2.资产经营理念。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理念的指引下,CFo在资产管理中一定要突出经营资产的理念,在资产存量经营中,要树立充分有效利用资产,避免资产闲置、浪费的理念;在资产增量经营中,要树立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理念;在资产配置经营中,要树立资产结构优化及风险与收益均衡理念。

3.管理控制理念。要实现上述资产经营目标与理念,CFo必须加强对资产经营的管理控制。具体体现在:各个层次上的管理控制,如从战略层面、经营层面到作业层面的控制;各个环节或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利用各种职能进行的控制,如制度控制、预算控制、报告控制、评价控制等。

(二)掌握资产经营管理技术

1.资产经营技术。凡是进行资产经营决策的方法都可划归到资产经营技术范畴。从整体看,资产经营技术可分为资产扩张和资产收缩经营技术;从经营内容看,可分为资产存量、资产增量和资产配置经营技术;从具体资产看,可分为现金、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技术等。

2.管理控制技术。从程序上说,管理控制技术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控制报告编制、控制效果评价、控制者激励等环节;从具体方法上说,包括预算控制、反馈控制、适时控制、评价控制和报告控制技术等。

能源经济管理篇3

(一)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转型 在当前经济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已经被充分认识,低污染、低排放成为当今时展的主流,我国的能源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低碳经济下,传统的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节能减排问题;此外,传统能源产业的基础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可预见的将来,传统能源的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所以能源产业必须转型才能更好的生存。

低碳经济下的能源产业的转型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实现循环经济,以煤炭产业为例,就是对于精煤进行炼焦,炼出的焦炭用于炼钢,对于中煤、煤泥、煤矸石用于发电,从而可以形成煤、焦、钢、电衔接顺畅的大循环链条,同时,对于产生的废气进行化工、发电,产生的废渣用于制砖、制水泥,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第二个层次是将现有的传统能源向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新型能源产业过渡。国家能源局曾明确表示,在十二五时期应当加快推进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传统的能源产业在我国的能源资源稳定供给,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传统的能源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当前在合理调控传统能源开发,优化传统能源配置,加强安全绿色集约开发的基础上,加快能源产业转型,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能源产业的转型阶段,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被进一步放大,做好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能源产业转型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能源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做好财务的投融资管理、预算管理等,是当前能源产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财务决策 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是由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决定的,在转型期,能源产业一方面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能源发展模式,必须做好节能减排的设施的投融资,以适应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转型,还需要加大在新能源设施以及科研发展的投入,从而成功转型。从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到能源产业的财务资金流向。

一是“三废”处理等循环经济需要财务投资增加。低碳经济下,企业正在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以及历史遗留下的“三废”问题必须及时处理,这方面的财务预算投入的加大,给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现阶段,一些煤炭等传统能源产业为追求产量和节约成本,不注重清洁高效开采,存在“采厚弃薄、采易弃难”等弊病,产生矿物浪费,废弃物随意排放等行为,使资源、环境的恶化与低碳经济背道而驰,与经济良性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下,传统能源产业摒弃短期利润最大化目标,增加对其生产耗费,污染排放等的考核,开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清洁生产的发展模式,由资源密集型向生态型、低碳型转化,企业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从而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利润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能源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是能源产业转型需要资金投入。我国当前的能源产业依然是传统的能源产业为主,其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与低碳经济的低污染、低排放相违背;另外,传统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产业转型的必要性,低碳经济下,新能源产业的巨大优势,也让传统能源产业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此情形下,传统能源产业的成功转型离不开巨额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等的投入。但是,在转型期,该项投入是不能产生效益的,从而给企业带来资金流的紧张;此外,转型的成功与否尚未可知,一旦失败,将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甚至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威胁。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的财务风险表现形式

(一)财务筹资风险 筹资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由筹资而引起的财务风险成为筹资风险。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融资如果不能按既定目标使用,将无法实现资金供应者的预期结果,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能源企业的内源融资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向市场融资。当前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使企业的融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高,银行的放贷能力进一步缩小;其次,我国的债券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对企业发行的债券的接受能力受限,从而加大能源产业的融资风险。

在可筹集资金的情况下,由于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的大量资金,每年将产生较大的利息支出,同时,转型期的收益较小,因此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低碳经济下,能源产业需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及其投入力度,包括节能减排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项目的资金筹集将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因此,必须将筹资额控制在一定的增长范围内,预防因筹资额较大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回报风险 投资风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于投资额、回收额、投资项目使用期限的变动而导致资产报酬率无法达到预期财务目标的产生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流动资产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流动性财务风险。能源产业低碳化的现实趋势使能源产业在加快转型中的投入过大,可能出现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额度不合理,投资项目不科学等而产生财务风险。

能源经济管理篇4

[关键词]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社会资源;存在问题;优化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6.05.176

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保证社会处于赢利状态。但是,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社会很多资源,才保证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由于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对政府经济管理进行优化,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

1简述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概念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一般指的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取得的效果和成绩的综合。[1]政府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成绩、业务水平进行评估,产生的结果,以这个结果为基础,对政府部门日后的工作进行参考和指导,希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绩效评估的组成部分包括工作服务的态度、工作效率和工作责任。

2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源浪费的核算以及分析评价

2.1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源浪费的核算

政府经济管理要实现的目的是社会赢利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对于政府经济管理的评价标准不是政府本身获得利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要进行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人力、物力等,也必定会对社会资源造成一定的消耗和浪费,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为了提高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就要以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作为代价。

2.2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源消耗的分析评价

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源消耗的分析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首先,政府经济管理工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消耗。[2]最近几十年,我国的官员人数变化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但是社会体制的变化,却向着社会主义市场方向进行转变,官员人数和社会体制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政府人员众多,因此,经济管理的人员人数也相应的增多,对人力资源造成了浪费。

其次,政府管理组织结构产生的资源消耗量过大。我国的政府管理组织结构体制人员问题严重,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非常严重,因此,要及时对政府管理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和优化,解决人员问题。比如,我国的工商管理部门,人员过多,岗位设置太少,对人员无法进行安置,就出现了很多的工商管理人员,在社会上进行办公的现象,政府部门人员数量的激增,必定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消耗,比如,办公用品和办公设备等,都要进行配备。人员过多,就会使很多的政府工作人员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在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的工作状态,大大降低了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最后,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逐渐呈下降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对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也在逐渐下降,但是由于政府官员人数常年高居不下,而且还不断呈上升趋势,使得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比例也相应地升高,相对社会支配社会资源的比例就会降低。

3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优化方法

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评估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的具体含义是指对政府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和效益进行综合。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是政府开展经济管理的有效参考,为政府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浪费的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处理。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优化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对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的立法研究。第一,法律具有强制性,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3],对于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法律可以对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形成绩效保证,通过对政府经济管理工作方面的立法,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率,提高管理绩效。通过立法,能够对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也要做到有法必依,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第二,法律也具有权威性,能够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形成约束,使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能够明确工作任务,做好经济管理的评估工作,及时对大众反馈工作成果,形成大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最终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

其次,对政府的评估机构的评估制度进行完善。要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估结果,就要对评估制度进行完善。第一,要建立综合性和权威性相结合的评估机构。政府经济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管理任务和承担的相关的责任,明确工作目标以及要实现的社会效益。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经济管理的支出成本以及政府经济管理工作是否对社会产生了积极作用,促使社会不断赢利,保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等各方面要进行评估和衡量。这样能够使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和社会实际的经济相结合,衡量过后而产生绩效结果,能够对政府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文章主要从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资源消耗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优化,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第二,要以评估机构为基础,设立分机构,各行其职,加强合作,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合理,因此,我国要对政府内部的人员结构机制进行优化,实现人力资源的得当使用。第三,政府要设立各部门的专业评估机构,对政府工作进行专门的评估,提高政府执行能力。[4]因此,如果要提高政府对社会资源的反馈率,就要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对社会主义市场制度进行完善,促进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执行力,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创新和改进,提高政府对经济管理的决策和执行力。

最后,对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进行综合的评价分析。政府进行经济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保证社会赢利,实现社会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的市场体制进行不断完善,对政府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提高政府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创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建设。

4结论

通过文章的叙述,我们了解到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没有提高经济管理的效率,还大量的浪费和消耗社会资源。因此,要使政府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提高,要从立法、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促进政府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兰燕.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6):142,177.

[2]张鹏.论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J].企业导报,2015(2):38,15.

能源经济管理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也是当下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进程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要深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对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深度思考,帮助农村经济发展者更好的理解农业经济管理。而且当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紧迫感持续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将会面临多变的社会环境,许多管理问题也会愈发显著,基于此应该积极的总结出农村经济发展视角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进行提升,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各级政府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因素。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体现。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将农村各项资源的权属关系进行明确,并且将农村发展的相关资源进行统筹以及配置。最终可以将农村的经济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高效运转,逐渐的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到农村经济当中。其次则是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指导。因为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的影响,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却能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且提供一系列的支撑与保障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最后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进行破除,针对某些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进行调整。逐渐的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实力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正是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持续进行优化,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够持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农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程度不足农村经济一直处于我国经济板块当中发展较为滞后的,其在各种信息化建设上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信息建设不足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传递效率以及数据分析,如果无法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运营效率,就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而且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缺少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加上许多农村区域缺乏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人才,所以信息化建设通常就会被搁置,造成农业经济管理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体系。

(二)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不充分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以农业资源价值挖掘为基础。但是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对于农业资源的挖掘并不充分,缺乏足够的重视度,尤其是农村经济结构十分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基础。而且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于农业资源的价值缺乏深入的理解,认为农业资源的价值挖掘没有实际作用。正是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农业资源价值无法进行充分的挖掘,不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最后就是欠缺相应的农业资源价值挖掘工具无法对各项农业资源进行整合统筹,不利于农业资源价值的挖掘。

(三)欠缺农业经济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当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评估环节,无法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估。而农业经济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是某些流程存在着不规范化的问题,都需要评估环节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整理,以期对后续的农业经济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优化,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多数地区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当中欠缺评估环节,不利于对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调整。

三、农村经济发展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必须要从管理工具着手。而信息化建设就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够为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展开提供更多的支持,而且在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方面有着巨大作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经济管理成本。所以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积极的构建信息化建设体系,培养专业化的信息化人才,借助电子计算机以及具体的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系统的构建,将管理区域的农村土地信息、经济信息、财会信息进行系统的整合,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上信息条理性十分清晰,大幅度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能源经济管理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关系途径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呃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竞争市场的需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使企业在规模、技术等方面占据优势,从而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全面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人力资源实施管理即对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体力以及脑力劳动者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过程中,一般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合理调配人力和物力,使其达到最佳比例,同时控制人们的心理、思想等方面,从而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人与事相协调,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功能;

1、获取功能。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聘用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本的功能是规划、聘用人力资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2、整合功能。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协调企业发展中人与人以及人与事方面的冲突问题,从而使员工间协调处事、和睦相处,为员工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3、激励功能。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激励功能,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评价,然后按照员工的考评结果给予员工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及开发功能。企业在聘用一些人员之后,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企业的文化以及企业发展的目标等内容,并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使员工更好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开发功能中,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所以企业在不断扩充人力资源数量同时也应该确保人力资源的质量。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中的劳动力资源较多,但是职业素养却较低。同时,在用人方面存在着人力资源流动的现象等。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从而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局面。许多人才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就抓住发展机遇,所以致使企业面临人才流失问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改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宝贵的资源。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源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是具有了人力资源,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随之提高,而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管理模式和企业的运行模式相适应,就会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人进行管理,因此在管理中要突出人的作用,以人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优化人与事的系统,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建立奖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其核心是奖励机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从员工角度出发,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通过制定一些奖励制度,完善酬薪以及福利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出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采购先进的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还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通过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员工,使员工具备知识、能力以及创造力等,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的发展水平,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创建人力资源规划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其基础环节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这样就可以减少因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带来的人员流失和经济的损失,从而促进人力资源健康、平衡发展。企业在创作见人员规划时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根据岗位特点和需求合理分配人员,从而使人员的才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发挥,实现其自身最大价值,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利润。

(四)重视人力资源价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力资源逐渐出现并被广泛运用。目前,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基础知识经济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竞争成为竞争的核心力量,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以及人力资源与企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在企业人力资源中充分挖掘人才,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结语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加强其战略地位和作用,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建立高素质管理团队,从而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好基础,然后通过不断开发、培训人力资源,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竞争力,进而使其为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屠亦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中外企业家,2013(02)

[2]王红梅.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人力资源管理,2013(02)

能源经济管理篇7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管理模式;交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18-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发展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与热点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关键因素受管理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大,发生了由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转变,企业管理由传统的微观管理转移成间接管理上的宏观调控,所以我国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实现了独立式的依附转变由低至高的独立效率模式,随着非制度因素的浮现,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呈现出新的变化。

2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迁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组织、指挥与激励等方式上的统一管理,将企业系统管理化指导、控制方法、企业管理组合的领导风格、企业的激励制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关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低成本的快速转换,以满足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发挥资源的最大优势与效益,尽早的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结构模型与支撑模型,诸多的要素在企业的管理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互动,会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的管理进程,使企业能够良性协调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根据现论的发展进程可将企业管理分为:传统的理性管理阶段、非理性的管理阶段、非理性与理性融合的管理阶段、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组织管理阶段。

2.1传统的理性管理阶段

主要侧重管理职能与组织方式等效率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生产技术、管理进程、管理机构等公式化的处理,逐步实现企业的目标与效率。

2.2非理性的管理阶段

强调企业的宗旨、信誉、价值准则、规范要得到充分的运用,注重软性的管理因素,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培育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2.3非理性与理性融合的管理阶段

主要强调企业管理制度的组织、文化、流程、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特别注意理性化管理程序关注度较高的是作业流程。

2.4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组织管理阶段

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是比竞争对手有更好更快的企业技术能力,学习型的员工在工作中可以重新获得生命的意义,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与共同愿望,保证组织能够获取竞争优势。

3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

伴随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下的科技理论不断进步,对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影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过程呈动态化趋势,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正处于探索与形成阶段,但是各种管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有明确的目标,影响企业管理制度的障碍逐渐解除,同时,企业管理模式的非制度因素开始上升,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等众多因素逐渐浮现,中国加入wto后更为凸显,好比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对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动态产生的影响一样,它是一次全方位、彻底性、革命性的影响。以下是企业对不同管理模式的分析:

3.1简单的分工管理模式

分工是社会现象进步的标志,也是企业效能进一步提高的重要举措,激烈的经济市场环境下,制造业的企业规模相较于其他规模较小的企业,创造阶段还不够成熟,企业往往会采取简单的分工管理模式,在人事、资金、资产、供应需求、生产与销售方面,企业一般会将这条价值链的运作串联起来。

3.2综合的分工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工业经济的深入化发展使分工更加细致,分工的过度化很容易使琐碎的业务流程、增加的管理层级、信息共享遭到阻碍,这会使职工的主动创造性受到消极的影响,从而制约企业内外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大大地降低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当市场竞争或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做的是进行综合分工管理的转化,在综合管理模式中资源与能力是实施运作的重要部分,资源管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资产与物料的管理、资金财务的计划与管理、信息的管理化、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管理等;能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供应、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服务质量及营销等。

3.3集成整合的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信息化飞速发展,现代科技的集成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资源先进性的基础上,企业的模式实现了拓展与升华,集成整合管理模式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可扩展性,经过不断的变化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模式,这项管理模式给企业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想象探索空间。

4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模式

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家与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人口、资源与环境出现瓶颈期阶段的发生率较高,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翻一番,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的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现象加快,富营养化使城市的人口生活处于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空气污染也随之加重,酸雨区的土地占地面积不断的加大,GDp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至少有百分之十八是依靠环境资源与生态资源的提前透支获得,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建设经济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以便在危急时刻能够及时的解决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超支利用带来的经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危害,保证我国的经济社会能够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中。

在人、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系统中,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废弃的过程中,将传统资源循环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为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资源的流动规律,重新构建经济系统,使其能够和谐的纳入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利用中,形成生产的清洁、资源的循环、废旧物高效回收的生态经济发展趋势。以下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时所具备的四项基本特征的分析:

4.1将资源投入最小化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资源是产业链的输出端,对产品进行的是清洁生产而不是末端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与原材料的浪费使用,尤其是控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有害的资源,进一步减少为达到既定消费目的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

4.2将废弃资源最大化利用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把握产业链的中心环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要求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的使用或者反复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延长产品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强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率最大化。

4.3将污染物排放最低化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的无害化原则

废弃物同样也是产业链的输出端,在使用完成后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将其回收再利用变成可再利用资源,而不是毫无用处的垃圾,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使废弃物能够成为新的资源能源,实现废弃物多极资源化与资源闭合的良性循环模式。

4.4将生态环境系统最优化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目标的重组化原则

通过对产业链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实施重组或者转型,使生态的产业链和循环经济网络逐渐形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指针对大量生产的传统产业在生产中消耗大量的废气,造成资源的过度浪费与环境的恶性污染,做出的最优化生产、最优消耗与最少废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自然生态的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的组织成一个“资源的再利用—绿色的工业建设—资源的再生利用”的封闭式的物质能量循环反馈流程,实现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的目标,进一步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因此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比,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以下的优势:

(1)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的提高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旧物的任意排放,促进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资源的利用—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形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经济,而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循环的利用基础之上的经济模式,经济活动组织是一个“资源的利用—产品生产—再生资源的再利用—再生产品的生产”的循环流动过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2)循环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的一体化的共赢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在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经济的增长逐渐实现,同时高采集、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使许多自然资源面临着短缺与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循环经济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催化剂,它使社会生产数量由物质增长型转变为质量增长服务型,同时,循环经济对生产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循环经济不同层面的生产与消费,逐渐发展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清洁化生产,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力度,对区域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利用,实现社会技术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对废弃物产业无害化的处理。循环经济战略模式和基本特征表明,其比传统经济发展更需要创新的技术作为发展载体,同时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

5结论

能源经济管理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决定因素。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讲,人力资源的管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两者的关系明确,即人力资源的充沛与否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会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再生。不管何时,经济的主体是人,事业单位要科学安排人力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防止人力资源溢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作用。根据单位自身,考虑其发展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保证人力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做好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内涵与职能

事业单位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日趋科学合理,越来越深刻影响到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人力资源也是资源的一种,也是有限的,而因为其有限性,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划,实现分配的效益最大化。协调组织人、事、物,促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进而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得集体组织可以提升综合实力,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如此一来,组织成员能够获得的成长机会将会更多,集体会激发自身的最大潜力与能量。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职工管理、其他管理、职位的分析评价。本质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以自身发展为最终目的,引进吸收优质人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想尽办法留住人才,保证职工结构的稳定性,实现各项活动的平稳运行。

二、人力资源与服务的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是提供良好服务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源于环境学的概念,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纵观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在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一个经济发展个体对于物质和人才的需求是处于极度扩张的规模。不得不说,事业单位要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必须大力开发和重视的就是人力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是优质服务的催化剂。人力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要重视一个“度”。有效的科学的资源开发可以增服务质量,相反,放任盲目的开发会阻碍服务质量的提升。有资料显示,经济发达国家的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比例高出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接近两倍。可见,人力资源可以被称作服务发展的催化剂。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造成了人力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成为探寻服务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科技的进步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优化资源开发。3.优质服务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内在驱动作用不仅能够带动自身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社会各种组织关系协调有序发展,犹如车辆的两个轮子,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如若配合得当,便会取得良好的动力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会遇到各种问题,首先要找到核心———人,在此基础上培养和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稳定。

三、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

目前,各种问题存在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基本问题,就是管理阶层的意识比较薄弱,其实,割舍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是不可行的,也是阻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大问题。另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的是职工的基本技能培训,使得人力资源得不到最大的利用,受限制于职工基本素质的不完善。另外,人力资源的流失是普遍的问题,单位需要花费人财物力培养新的职工,但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人才的供需呈现不平衡的状态,人力资源的流动性没有得到正确的规范。

四、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要如何应对

1.顶层设计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合理优化配置。政府应该重视有效的宏观调控,制定宏观的计划,健全人力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和舆论环境来调节引导控制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维持。相关的部门具有管理的条件和权力,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稳定性的社会保障,合理调配人财物协调整合,社会保障的布局规划。2.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健全管理体制。地缘优势常常带来人才的流动定向,优质人才往往会处于生活条件和物质酬劳的角度往经济基础牢靠的地区流动,经济发展带动了人才就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匮乏,就业困难。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恶性循环,要解决人才和地理位置之间的差异问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具备更加诱惑性的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才管理效率。根据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进阶的产业结构模式是事业单位服务升级的必由之路,产业结构的改变造成的人力资源的结构重组,对管理层的人才分配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考验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果。对于人力的部门整合、管理、审核、再分配是作为单位管理的首要任务,要走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就必须将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单位文化的建立方面,要重视培养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重视文化空间的构建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用优质的文化传播保持和单位职工的精神交流,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及时反馈意见,在提升人员素养内涵的基础之上提升单位的“软实力”,比如经典的名著读书会,不定期的学者名人讲座,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人员的归属感幸福感。

综上可知,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条件,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准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随着产业的优化升级、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也会呈现科学化。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才合理配置也将带来管理层的结构优化,两者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循环效应。

作者:朱香莉单位:河南焦作市水资源管理办公

参考文献:

[1]莱因哈德•克劳斯,李玉静,程宇.通过劳动力市场导向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78-80.

[2]尤凤翔,李文锋.探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J].民营科技,2011,02:108-109.

能源经济管理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当前很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原始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循环经济阶段(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又称为后工业经济)。那么何为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摆脱了传统工业经济那种“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第三,循环经济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而且,循环经济还延伸了生产链,推动了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从地球上提取物质和能源,然后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因而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牧童经济”(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治理方式不同。传统经济采用的是事后末端处理的治理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预防式的治理方式。传统经济中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而在循环经济中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并且把零散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循环经济战略。

3.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衰竭、环境退化,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将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循环经济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本质区别,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同时这也就要求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紧随这一时代潮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循环经济的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生产中应本着如下原则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节约材料,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工艺流程设计中要注意尽可能节能降耗,降低废品率;企业产品应当经久耐用,使用范围要尽可能广;企业生产的废弃物要尽量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对现代企业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和方法,而且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改变了企业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理念,其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R制造管理法。循环经济的“3R制造管理法”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借鉴生态循环而首先创立的,即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投入原料减量(Reduce)、原料循环利用(Recycle)和废弃物再利用(Reuse)。投入原料减量化是指在企业生产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的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原料循环利用是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是指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当前社会上一次性产品的流行风潮往往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产品生产应当从一次性向经久耐用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就独树一帜,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价位、长使用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从条块管理向矩阵循环管理的转变。矩阵循环管理是循环经济中企业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某一工作目标,把同一领域内具备相当水平的创新元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通过管理使元素及行列按一定的规律变换、循环,从而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创新。当前传统工业企业的集中、分工严格的条块管理,把企业分成诸多职能部门(如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一车间、二车间等),都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然而,随着循环经济企业中产品向分散化、柔性化的转变,企业管理自然趋向于自主的柔性管理即矩阵循环管理方式转变。在矩阵管理中,创新往往被激活,鼓励、交流循环,再产生新的创新,然后再循环。例如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车间主任可以同技术科长进行元素置换(在一定期间内),形成循环;车间也可以和销售科形成行列组合来激发技术创新。

3.知识管理理念的建立。传统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岗位上人的管理,把人看成是一台“活的设备”,这种管理是一种静态的、非创新式的管理,往往难以激发出人的自主活力,因而循环经济中的企业更加需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是要把传统企业单一的技术管理扩大到信息管理、决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管理也是要把对人的单一培训管理扩大到学习管理和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宝贵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和优化配置,它涉及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扩散、利用及知识资源的创新及循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企业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最终达到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创新循环,从而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得以充分运用,使得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企业要把人真正当成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活的人”来管,不断向他们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企业办成循环经济的企业。

能源经济管理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加大了知识的引入力度,使得国际间的竞争向知识方面转变。企业在经营期间,应当意识到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在知识经济下,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和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力度,使得企业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一、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

所谓知识经济主要是在知识信息和生产、分配上所存在的一种新经济形式,因而知识经济具有如下几点特征。第一,无限制。作为知识资源而言,其没有受到地域的限制,知识经济主要是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无论是知识还是智慧都是无形的财富。第二,人才是其主导要素。知识经济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技能和人才是保证知识经济良好发展的关键词。第三,通讯和信息技术是核心。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科学技术的指引下,应当注意到为了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体现通信技术和信息的核心地位,从而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边际收益递增。当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时,那么,边际收入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进而为企业有序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今社会,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应该结合知识经济特点,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企业在发挥各种资源的巨大作用时,应该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知识大爆炸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并不局限在处理简单的事务上,而是有更多的事宜需要处理,所以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确保战略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符合。

三、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重视。虽然在知识经济下,但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重视,即使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是未能发挥其作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以行政事务为主,因而管理活动范围具有局限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效果不好,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决策未能发挥巨大作用。(2)不重视对员工潜能的激发。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未能意识到知识经济的作用,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员工的培训上,忽视对员工潜能的激发,轻视对员工的合理利用,所以不利于企业和员工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实施。(3)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误认为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就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良好,所以盲目的进行培训,不仅不符合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而且增加了人力培训成本,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改变管理理念。

某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予以高度重视,通过改变管理理念,进而确保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更加完善。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各大企业应该意识到人才是竞争的主要因素,所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应该改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并将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在知识经济下,企业为了确保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保证企业员工的知识储量和业务能力都有增强,需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进而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有利保障。第一,建立员工薪酬激励机制。企业为了与知识时代相匹配,需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完善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全体员工能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满足,员工充分发挥其潜能,增强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通过不断努力,提升其知识水平,因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二,健全约束机制。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时,为了确保开发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完善约束机制,企业相关人员能够在约束机制的指导下,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考核,从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合理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将知识经济向财富转变,企业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企业需要结合市场前景,不断拓宽市场,并改变现有人力资源的局面,加大人力资源难度开发力度,然后通过合理开发,继而企业员工的知识化程度更高。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经济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社会结构已经向知识化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经济形势下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力度,通过采取完善的措施,从而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守敬.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与社会知识经济[J].中国科技博览,2011(14)

[2]杨宁.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